全球最幸福國家 林昶佐出使樂壇騷動
2025/06/18 07:07
芬蘭已連續8年蟬聯全球最幸福國家。(資料照,美聯社)
LTN經濟通》全球最幸福國家 林昶佐出使樂壇騷動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l4qBJ2
芬蘭人「對生活感到滿意」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今年3月,聯合國公布「2025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5),前5名都在北歐,其中「芬蘭」高居榜首,已連續8年蟬聯全球最幸福國家。第2至5名分別為丹麥、冰島、瑞典及荷蘭。
報告排名除了根據個人對生活滿意度的自我評估,還依據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社會支持度、健康預期壽命、自由度、慷慨程度以及貪腐程度等因素衡量評比。
台灣則位居27名,領先日本、韓國與中國,在亞太地區表現最佳;美國跌至歷史新低的第24名,中國只獲得第68名;最不幸福國家則依序為阿富汗、獅子山及黎巴嫩。
芬蘭哲學家兼心理學研究者Frank Martela在接受美國《CNBC》訪問時指出,與其說芬蘭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不如說它是「全球不幸福人口比例最低的國家」來得更貼切。芬蘭國家廣播公司(Yle)報導,根據「世界幸福報告」的幸福指數測量模式看來,確切的說,芬蘭人應該是「對生活感到滿意」,而不是「幸福」。
在全球政治極化、氣候災難與經濟不穩定層出不窮的背景下,芬蘭這個僅有550萬人口的北歐小國,似乎找到了現代社會最渴望的「穩定與快樂」。但什麼讓芬蘭人這麼幸福?是福利制度?教育?自然環境?抑或是一種難以量化的社會信任與文化習慣?
芬蘭有完善制度和社會安全網。(資料照,美聯社)
芬蘭實施全球首見「無條件基本收入」
芬蘭連年穩居幸福國家榜首,不在於它是經濟或氣候上的樂土,而在於人民高度信任彼此與政府、福利制度公平健全、社會安全感高。芬蘭民眾普遍認為「即使遇到困難,也有人會幫助我」,這種社會連帶意識,是幸福指數的核心。此外,芬蘭在不同年齡層中幸福感的表現也極為均衡,無論青年或年長者,整體對生活滿意度普遍高。這顯示其制度與文化能跨世代傳遞幸福感。
芬蘭有完善制度和社會安全網,該國的高福利制度建基於高稅收與高信任,國民稅率雖高,卻普遍支持政府因為其回饋具體而有效。所有人皆享有免費教育、公共醫療與失業保障。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於幼兒照護、老人長期照顧,以及居住補貼,使得家庭在育兒與養老上壓力大幅降低。
2017年起,芬蘭進行了世界首個「無條件基本收入」,對部分失業者發放無條件補助,雖然實驗後未全面實施,但其理念與政策討論對全球有重要啟發:保障基本經濟安全,是提升幸福感的基礎。
芬蘭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也早於其他國家。近年政府積極擴編心理諮詢與校園心理師人力,強調預防勝於治療。這讓民眾在遇到生活壓力時,有更多支援系統可以求助,減少孤獨與情緒壓力。
芬蘭文化強調「低調的快樂」與「簡單的滿足」。(資料照,美聯社)
芬蘭國民不必擔心被體制「坑殺」
芬蘭文化強調「低調的快樂」與「簡單的滿足」。沒有美式的外顯激情,也非亞洲的競爭焦慮。芬蘭人擅長與自然為伍,對物質慾望低,強調個人空間與安靜,這讓人能在日常中獲得內在平靜。
該國社會信任度極高。根據歐盟統計,芬蘭民眾對政府與機關的信任度在歐洲名列前茅。公民相信稅金會被合理使用,官員大多廉潔,警察誠實可靠。這樣的制度與文化背景,讓人不必擔心被體制「坑殺」,自然更能安心生活。此外,芬蘭的國家「Sisu」精神,意指堅韌、不放棄的生活態度,貫穿芬蘭文化。這種內斂但堅定的價值觀,讓芬蘭人在面對困難時表現出韌性,而非急躁或焦慮。
芬蘭人對自然的熱愛是幸福感的核心之一。超過七成國土被森林覆蓋,人均湖泊密度世界最高。人們假日進森林、泡三溫暖、釣魚、滑雪,讓生活保持與自然的聯結,被證實有助心理健康與減壓。
此外,芬蘭的教育制度更被譽為「世界最人性」。學生每天上課時數少,功課不重,沒有標準化考試壓力。教師地位高,薪資與醫師相近,需受嚴格專業訓練,社會尊重其專業自主。教育強調「學會如何學習」而非「填鴨式輸出」,這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更有自信,學習動機來自內在驅動,而非外在比較。
雖然芬蘭在幸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但也非無懈可擊。該國長期面臨高緯度帶來的冬季憂鬱症問題,儘管政府投入大量資源處理心理健康,但仍有族群在黑暗寒冷的冬季陷入情緒低谷。
芬蘭過去幾年也出現針對移民與難民的社會緊張,特別是在接納來自中東與非洲的庇護申請者後,一些保守派政黨聲勢上升,顯示即使是高度信任社會,也存在多元文化融合的挑戰。年輕人方面,儘管整體幸福感高,但也面臨就業不確定與氣候焦慮等現代困境,幸福的制度,並不能完全消除新世代的焦慮。
芬蘭的教育制度更被譽為「世界最人性」。(資料照,法新社)
台灣與芬蘭之間沒有正式邦交,但雙方透過互設具大使館功能的代表機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領域保持著實質關係,雙邊互動逐年升溫,兩地大學也展開交換與合作。更重要的是,兩國在民主、人權與資訊自由上的共識,讓雙方在國際事務中日益靠攏,芬蘭政府多次於國際場域關切台海局勢。
今年2月,外交部駐芬蘭代表處表示,台芬雙方在赫爾辛基簽約,芬蘭成為北歐首個與台灣締結航空服務協議的國家,台籍航空公司華航、長榮、星宇也都有相關代表出席。這不僅標誌著雙邊關係邁向更深層次合作的一大步,更為兩國航空公司未來的實質交流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5月,我國總統府發布總統令,特任前立委林昶佐為駐芬蘭代表。《紐約時報》報導指出,「台灣總統賴清德任命閃靈(Chthonic)創辦人暨主唱林昶佐(Freddy Lim)為駐芬蘭代表,這個決定恰如其分」,因為芬蘭是全世界人均重金屬樂團數最多的國家。外媒《新蘇黎世報》發表長篇報導,介紹了台灣新任駐芬蘭代表林昶佐,報導稱,台灣駐外代表的人事更迭,通常不會引起媒體關注,但此次對林昶佐的任命,卻引起了著名音樂雜誌《Metal Injection》或《Rock Hard》的關注。
我們能複製芬蘭的幸福嗎?芬蘭的經驗提供台灣重要啟示,像是社會公平、教育人本、心理健康、自然接觸、職場與家庭平衡,這些都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重點不在完全照搬,而是汲取價值理念,落實於本地脈絡。LTN經濟通》全球最幸福國家 林昶佐出使樂壇騷動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l4qBJ2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推特公開表態,他支持台裔企業家、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並稱,楊安澤所主張「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的理念,正是美國人民所需的 馬斯克公開表態 支持台裔美籍總統參選人楊安澤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bit.ly/2MbcQMw


武漢肺炎紓困「繳稅者沒份」!上班族氣炸批不公:憑啥幫他人買單│TVBS新聞網 https://bit.ly/35KIJSP
鄰近國家紓困政策,不少國家是「無差別」發放現金,包含新加坡、日本、香港、澳門、南韓、中國大陸以及美國!其中美國的紓困金發得最不手軟,個人年收入7.5萬美元(約215萬元新台幣)以下納稅人,可領1200萬元(約新台幣3.6萬元)紓困現金;夫妻合併報稅、家庭年收入15萬美元(約新台幣450萬)以下的民眾,則可領2400美元(約7.2萬元新台幣);若撫養17歲以下子女,每1人可多領500美元(約新台幣1.5萬元)。   林智群律師今(8日)在臉書發文表示「上班族要繳稅(一沒錢都跑不掉)無紓困,出錢有你的份,發大財跟你沒關係」,認為美其名是社會棟樑,其實是社會夾層,道出不少上班族心聲;網友認為「繳稅反而領不到補助」不公平,紛紛淚灑辦公桌,紓困「繳稅者沒份」!上班族氣炸批不公:憑啥幫他人買單│TVBS新聞網 https://bit.ly/35KIJSP


「無條件基本收入」成效如何? 芬蘭最終實驗報告出爐
「無條件基本收入」成效如何? 芬蘭最終實驗報告出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2L724Ej
2020-05-06 22:12
即便是以高福利聞名的芬蘭也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花費太高且效果不佳。(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全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且失業率攀升,「無條件基本收入」(Basic income)的概念浮上檯面;2017年,北歐國家芬蘭啟動實驗,提供2000名25歲至58歲的失業者每個月560歐元(約新台幣1.8萬元);而在近3年後,芬蘭於今天發布最終實驗報告,其結果卻顯示,無條件基本收入確實有益民眾心理健康,但對促進就業並無幫助
《彭博》報導,該報告顯示,提供無條件基本收入後1年,18%的領取者找到工作,與對照組相同,到了第2年,27%的領取者找到工作,也只比對照組多了2個百分點,顯示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可能無法如部份人士預期般,達到促進就業的作用。
儘管該報告指出,無條件基本收入有益民眾心理健康,讓民眾對財務安全更加心安,但隸屬芬蘭財政部的研究機構VATT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研究主管Kari Hamalainen直言,這是很大的誘因,但並未完全有效,其代價高昂而不可持續。
另一方面,芬蘭社會事務暨健康部部長佩科寧(Aino-Kaisa Pekonen)表示,這份報告仍「有助於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在武漢肺炎疫情造成的慘澹失業率之下,芬蘭首相馬林(Sanna Marin)所屬的執政黨聯盟主張,不考慮引進無條件基本收入,但考慮施行「負所得稅」制度,也就是說,若能找到1份工作,但如果薪水低至一定程度的話,政府將反會補貼金錢,藉以激勵民眾找工作的欲望
「無條件基本收入」成效如何? 芬蘭最終實驗報告出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2L724Ej

「無條件基本收入」(Basic Income)實驗/領取「基


芬蘭推「每月給失業者2萬」 結果…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芬蘭政府兩年前推出「無條件基本收入」(Basic Income)實驗,而今此計劃在去年12月正式結束,並於昨(8)日宣佈實驗結果。最後證實該計畫失敗,未能如預期般刺激失業人士就業,不過卻讓實驗對象「較以往快樂許多」。
▲芬蘭推「每月給失業者2萬」!結果就業率無增,但變快樂了。(圖/資料照)
綜合外媒報導,芬蘭當局為了打擊持續攀高的「失業率」,並進行大型社會實驗,在2016年11月請芬蘭社會保障機構(Kela)從一群失業的人中,隨機挑選了2000名、年齡介於28至58歲的人,讓他們在2017年1月起,不論能否找到工作,每月都可獲免稅的560歐元(約台幣1.9萬元)薪金為期2年,另外並挑選出5000名領取「失業津貼」的人士,與領「基本收入」實驗者作比較。
結果此計畫在去年結束,近日當局宣布研究,發現領取「基本收入」或失業津貼人士的工作天數所差無幾,完全不能刺激就業,不過卻發現領取「基本收入」的人,比只領取失業津貼的人,壓力減輕許多、甚至更健康更有自信。社會保障機構研究員伊利坎奴(Minna Ylikanno)說︰「基本收入對測試者有着正面影響,即使未能在短期改善他們的就業前景。」


「無條件基本收入」(Basic Income)實驗/領取「基「無條件基本收入」(Basic Income)實驗/領取「基

無條件基本收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TPUmJL
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簡稱 UBI ,又稱為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基本收入(Basic Income)[1]。
無條件基本收入是指沒有條件、資格限制,不做資格審查,每個成員(該國的國民、某地區的居民,或某團體組織的成員)皆可定期領取一定金額的金錢,由政府或團體組織發放給全體成員,以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條件。[2]
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五條揭示:「人人有權享受其本人及其家屬康樂所需之生活程度,舉凡衣、食、住、醫藥及必要之社會服務均包括在內;且於失業、患病、殘廢、寡居、衰老或因不可抗力之事故致有他種喪失生活能力之情形時,有權享受保障。」,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一條:「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權為他自己和家庭獲得相當的生活水準,包括足夠的食物、衣著和住房,並能不斷改進生活條件。」有論述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是唯一可以真正幫助窮人的社會福利[3],在現行社會福利體制下,不論如何排富,或是資產審查[4]制度,都會有補助門檻的問題與貧窮陷阱的效應,或不知道如何申請補助,或不知道是否符合資格,或是讓不需要或不符合資格的對象取得補助[4],而導致真正需要的對象無法獲得救助[5],受補助的群體還會有被歧視與標籤化的問題
對每個社群而言,無條件基本收入,是一種無條件被保障的收入,有五個標準:
一、定期發放,而不是只給一次。
二、以金錢方式支付,讓個人可以自行決定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提供食物或其他物資。
三、以個人為主體,而不是家庭、組織、單位等。
四、普遍性,發放給全民,沒有資格審查。
五、無條件,不以工作勞務付出,或展現工作意願做為條件
(但仍然可以自由、志願的從事就業,以賺取額外的收入)[6]
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發放模式如消費券相似,但它是定期持續發放,而且不設定期限、具有與其他金錢相同的所有權,發給全體國民無分男女老幼貧富,無資格限制。無條件基本收入讓任何人,即使無法從事謀生活動,包括工作、創業、投資等,也能享有基本生活所需,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而不會因經濟問題而無法生存,且不必因為經濟壓力,而被迫從事不適合自己、或是勞動條件惡劣的工作,甚至鋌而走險尋求不正當、高風險的途徑[7],並改善現行社會福利體制的不足。[8]基本收入目前被認為是人類勞動由高度智慧機器取代後,人類仍然可以享受生產成果的最佳措施[9]。
反對者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會讓人們失去工作的意願,從而使整個經濟衰退,也衝擊「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等既有觀念,或是質疑發放基本收入所需的財政來源何處來,再者,基於政治現實,無條件基本收入實行後並不一定能刪減原有的社會福利制度,變成兩邊都要花錢,開支大增[10],再來,節流整合社福的做法,也有可能使得部分弱勢人士所受到的特殊救濟會減少,反而需要花基本收入的錢解決,影響生活。也有人擔心有人獲得收入後揮霍無度,或購買菸酒毒品等危害社會的現象。
贊成者認為可以幫助人們從勞動中解放,不再需要與基本生活對抗,從而進行真正想做的事,使人類社會更進一步的進化發展,而即使人們失去工作的意願,在科技發達,機器人、人工智慧與自動化生產與服務日漸普遍的今日,只需很少的人力,而照樣能供應足夠生活所需,藉以平衡資源分配,改善貧富差距、落實生存權,而且人們就可以從事他有興趣的活動,而且許多研究指出,基本收入不會使人們失去工作的意願,反而更熱愛做事情。
緣起與目的
這個主意來自於中世紀,《烏托邦》的作者英國人文主義者、社會哲學家托馬斯·摩爾(Thomas More)。他認為,理性化的平等原則、勤勞和追求教育是民主的基本特徵。20世紀,法國社會哲學家安德烈·高茲(Andre Gorz)是固定收入的堅定擁躉。不同國家都曾嘗試過引進無條件收入,例如巴西、古巴、蒙古,納米比亞和德國(在有限程度上)。歐盟和部分歐洲國家也嘗試過。[11]
現行社會福利體制的侷限與弊端
[icon]    本章節需要擴充
目前所有的社會福利制度,都需要審查申請者的資格及條件,但無可避免會出現隱私的問題,並設有各式各樣的條件資格與限制 以及標籤化、污名化社福需求者,而生活中一旦那個保護或指定的環境或條件消失了,就可能面臨失去使用這個社會福利的資格,而且也有些人並不一定需要卻可以通過條件的審查獲得福利,而造就就業困境或失業困境或其他的衝突,形成各種社會問題。
由於社會福利制度需要有需求的人主動申請,並判斷條件與使用資格,因此有可能需求者不知道有此社福或因其他原因而無法申請,因此會有一部分需要的人卻沒有辦法得到社會福利的幫助。
為了防弊,社福制度還會有後續的查核或管理,以確保社福資源能用在原來規劃的用途,但也介入社福使用者的生活,並需等待處理的時間,耗費大量的行政資源,最後端的執行上效率也因指定用途變得綁手綁腳。
技術性失業
主條目:技術性失業
科技進步,大量與快速地使用機器和人工智慧取代多餘的人力[12],雖然新科技確實也能創造新工作,像過去農業、工業自動化後,釋出的人力可以從事當時新創的服務業工作[13],但隨著機器人深度學習技術的問世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全面性地影響所有產業,包括服務業、製造業、金融業、農業、礦業以及其他產業等,而現在創造新工作的速度已不足以彌補原有勞動力被取代的速度,也就是說,每創造出1份新工作時,會有2份甚至更多的就業崗位消失。
根據牛津大學在2013年,對於美國702種主流工作電腦化影響之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0~20年之間,47%的工作有被取代的風險[14];已開發國家於1980年代電腦化技術增加了8%的就業機會;但到了1990年代只增加4.4%;至於2000年以後,新職務僅增加了0.5%[15],服務業的工作崗位也正快速的被機器取代,包括數位相機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取代傳統相機、底片、照相館、相片沖印[16],以及2014年初上路的台灣高速公路etag電子收費系統,取代人工收費員。製造業部分,也正在逐步以智慧化、自動化等科技來取代工人,甚至進一步出現完全無工人的關燈工廠,商業上,網購搭配無人車及無人機配送、加上自助取貨、自動販賣機無人商店等趨勢[17],[18][19]無論是原來100個工人減到90人、80人、50人,乃至於20人或全部被取代,都造成人力暫時性或永久的失業狀態,即使有新工作,但所需的技能與條件未必符合被取代的工人。
在現行經濟體制下,失業者將失去參與經濟分配的權利,且要找到新工作越來越困難,而現行社會福利體制也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工廠仍能藉著機器人、自動化、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科技,生產出足夠甚至更多的產品。[20][21]
工作被機器取代,人們可以發明新工作,但需要考慮周轉時間與成功率,政府可以藉著無條件基本收入發放貨幣給國民,以讓即使失業的國民也能參予資源分配,並享受自動化科技減少人類勞動需求的成果,而不必跟機器競爭。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