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HNEDFg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比王陽明更幸福,可能嗎? - https://goo.gl/vYtqTh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號陽明子,諡文成。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1]、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王守仁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統軍征戰。
因他曾在貴陽修文陽明洞天居住,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後世一般稱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比王陽明更幸福,可能嗎? - https://goo.gl/vYtqTh
生平
童年生活
王陽明於明憲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家族自稱是東晉丞相王導的後裔[2][3]。其父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為官頗有情操,為明孝宗器用,歷任禮部侍郎。正德年間因得罪劉瑾,被外派南京吏部尚書,又被貶職,之後被罷免[4]。據《年譜》記載,王守仁出生前夕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他剛好出生,祖父王倫便為他起名叫王雲,鄉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雲樓」。然而,他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奇特的人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雲」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此後他便開口說話了[5]。和通常的書香門第不同,年輕的王守仁則經常跟從父親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並時常出關外,縱覽山川地理[6]。
初入宦途
十七歲時,王守仁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進了主奉道教旌陽真君的鐵柱宮,遇見一道士在那裏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學,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喚回去。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歸餘姚,船過廣信,王陽明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陽明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二十歲時,王守仁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人[7],之後的他更加適才討論軍事,並且善於射箭[8]。然而,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不中,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王陽明懸筆立就,朝中諸老驚為天才。嫉妒者議論說,這個年輕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無人。二十五歲再考時被忌者所壓,又未考中。同學中有人以不中舉為恥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二十七歲,他在讀朱熹的《上光宗疏》,讀到講到:「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於是王陽明開始懊悔以前讀書雖然勤奮卻無所得,都是因為自己過於貪圖讀書的速度。於是他開始循序以求,但終於認識到「物理吾心,終判為二」,以致舊病又復發,這時見到有道士談養生之說便因之而喜。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歲的王守仁參加禮部會試,舉南宮第二人,殿試賜二甲第七名進士,觀政工部。出使治葬前威寧伯王越,還朝後上奏談論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件事情,隨後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隨後因病請求歸鄉。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9]。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施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驛丞,沿途為了躲避劉瑾派來的刺客,他還假裝跳水自盡,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於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隨後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勃,苗、僚雜居。王守仁親自勸導當地民眾學習,受到民眾愛戴[10]。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不久,劉瑾被誅殺,王守仁升為廬陵縣令,再升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書楊一清改其供職於驗封司。此後他屢次升遷,歷任考功司郎中。正德七年(1511年),任南京太僕寺少卿[11]。正德九年,改鴻臚寺卿[12][13]。
王守仁畫像
平定江西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兵部尚書王瓊舉薦王守仁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14],巡撫南贛。當時,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謝志山據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據浰頭,皆稱王,與大庾陳曰能、樂昌高快馬、郴州龔福全等進攻府縣。而福建大帽山詹師富等又發生暴亂。前任巡撫文森託病離任。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方圓近千里[15]。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鬢)部,奏請設立和平縣,並興修縣學。三月,守仁抵達江西蒞任。他迅速調集三省兵力,鎮壓了信豐等地的民變。七月,王守仁念戰爭破壞巨大,上奏請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賜以節度地方軍政,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實力最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軍寨,並會師於左溪。王守仁並親自前往勸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
擒獲寧王
《記功碑》
主條目:宸濠之亂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軍事功績,是平定南昌的寧王宸濠之亂。王守仁將去福建剿匪時(無大量軍隊),所率部隊行軍剛到豐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事。因此王守仁積極備戰,調配軍糧,修治器械,然後發出討賊檄文,公布寧王的罪狀,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當時,王守仁最為擔心者,就是寧王揮師東下,占領故都南京金陵。如果南京失守,寧王就有了稱帝的資本,同時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滅了。王守仁虛張聲勢,利用假宣傳假情報,擾亂寧王的視線,逼他做出錯誤的判斷,以為各路大軍已經組成合圍態勢。同時使用反間計,使寧王猜疑自己部下的進攻南京策略。寧王果然上當,有半個月時間猶豫觀望、不知所措,沒敢發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這一時機,做好了防守南京的準備,使寧王欲攻南京,已無可能。
七月,寧王率六萬士卒,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守仁這時已經調集了八萬大軍(主要成份為雜牌兵,包含各地民兵,農民及土匪),對外號稱三十萬。有人指出應該急救安慶,王守仁說:「現在九江、南康已經被敵軍占領,如果我們越過南昌跨江救援安慶,就會腹背受敵。現在南昌空虛,我軍銳氣正盛,可以一舉攻破。敵軍聽說南昌失守,定會回師來救,這時我們在鄱陽湖迎擊他,肯定能取得勝利。」
南昌很快攻破,停了兩日,王守仁便派諸將分五路迎擊回援南昌的寧王大軍。四路分兵迎進,一路設伏。交戰以後,寧王大軍很快腹背受敵,被分割成幾部分,後又中了埋伏,慘遭大敗,潰逃退守八字腦地區。寧王眼觀局勢不妙,急忙調九江、南康的精銳部隊出擊,王守仁派幾路大軍迎戰並取南康。
這一仗打得相當激烈,是關鍵的一戰。官軍一度退卻,王守仁部將吉安知府伍文定立即斬殺了後退之人,命令諸軍一決死戰。最後終於打敗了寧王軍,寧王軍退保樵舍地區,將大船結成方陣,寧王拿出金銀珠寶犒賞將士,要求他們死力一搏。
但寧王軍的方陣被王守仁看出破綻,他決定仿效鄱陽湖之戰,放火燒船。第二天,寧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開「早朝」會議,王守仁大軍殺到,用小船裝草,迎風縱火,燒毀了寧王的副船,王妃婁氏以下的宮人以及文武官員們紛紛跳水自殺。寧王的大船擱淺,不能行動,倉促間換乘小船逃命,被王陽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獲,寧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階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軍攻陷,寧王之亂全面平息,前後只有三十五天時間。王守仁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16]。
後來,明武宗以「威武大將軍朱壽」之化名出征,江彬有意釋放寧王,讓武宗與寧王打一仗並親自俘獲,藉此討好皇上。王陽明對宦官張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明這樣做會死更多人。最後協調結果是:讓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寧王讓皇帝俘虜,高興一下。
平寧王《記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闕。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復南昌,宸濠擒,餘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
於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鑑於宸濠,式昭皇靈,以嘉靖我邦國。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於左方。
軍功封爵
正德十六年正德皇帝朱厚照去世,新皇帝朱厚熜繼帝位,因念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特敕封其為新建伯兼南京兵部尚書、照舊參贊機務,並於嘉靖二年在紹興開府。
明朝除了皇親國戚之外,無軍功不得享爵位,文官封爵屈指可數,王陽明是明朝開國以來第二位因軍功封爵的文官,南京兵部尚書掛參贊機務銜與鎮守太監、南京守備共同負責南京軍務。
總督兩廣
參見:藤峽盜亂
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兩廣事變起,都御史姚鏌無力解決,嘉靖命姚鏌致仕,王守仁以原職南京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征剿瑤族和僮族民變。嘉靖七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廣兵抵達南寧,而盧蘇、王受剛歸降,願意立功自贖。王守仁於是派遣大臣商議,並命湖廣僉事汪溱、廣西副使翁素、僉事吳天挺及參將張經、都指揮謝佩監湖廣土兵,襲剿斷藤峽叛軍。此後仍然總督分永順兵進剿牛腸等寨,保靖兵進剿六寺等寨,約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達地點[17]。
當時,叛軍聽聞明軍檄湖廣土兵抵達,均逃匿深險之中;又聽聞盧蘇、王受歸降,王守仁進駐南寧,故以為王守仁以散遣諸兵布陣,於是防備弛緩。至此,湖廣兵皆偃旗臥鼓馳馬抵達,與明軍一同突進,四面夾擊。叛軍大敗,於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據險結寨。官軍攀木緣崖仰攻,並隨後連連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擊斷藤峽。隨後王守仁密檄諸將移兵剿仙臺等賊,分永順兵、保靖兵各自進剿,約定在五月十三日抵達巢穴。叛軍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大軍圍困進攻而大敗,後潰軍均為防截參將沈希儀等所擒。至此,斷藤叛軍幾乎全盡[18]。
此役前後擒斬三千餘人,兩江徹底安定。王守仁班師,上疏舉薦林富為都御史,巡撫其地,諸位將領各自均論功褒賞[19]。
病逝歸途
兩廣役後,陽明肺病加疾,上疏乞歸。後自知等不及,不等朝廷許可即歸。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丁卯)(1529年1月9日),陽明病逝於江西省南安舟中。在臨終之際,他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卒後,朝廷予諡文成,贈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時追封侯爵,稱新建侯。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哲學思想與個性
王守仁留有三本傳世之作《傳習錄》、《陽明全書》(即《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門人所輯)、 《大學問》。《大學問》被認為是王陽明最重要的哲學著作。
陽明學
主條目:心學和知行合一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大學問》
《大學問》是王陽明的主要哲學論著,反映了他的世界觀。「大學者,昔儒以為大人之學矣。敢問大人之學何以在於明明德乎?」陽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體之仁猶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動於欲,而未蔽於私之時也。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圮類,無所不為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而一體之仁亡矣。是故苟無私慾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慾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戒慎保真
人性本善,良知現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懼,所謂「慎獨」(獨處時猶如在大庭廣眾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禮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沒有絲毫不善夾雜,「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心靈不受任何染污,這樣良知自能百發百中。王陽明解釋說:「夫心之本體,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靈覺,所謂良知也。君子戒懼之功,無時或間(間斷),則天理長存,而其昭明靈覺之本體,自無所昏蔽,自無所牽擾,自無所歉餒愧怍,動容周旋而中禮(合乎禮節),從心所欲而不踰(矩),斯乃所謂真灑落矣。是灑落生於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於戒慎恐懼之無間(間斷)。孰謂敬畏之心反為灑落累(牽累)耶?」
王陽明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
個性
王守仁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他隨祖父赴京,路過金山寺時,祖父與人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守仁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四座無不驚歎,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其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表現出非凡的想像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儘管如此,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如13歲喪母後[20],繼母待他不好,他竟買通巫婆捉弄繼母,使得她從此善待他。他學習並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軍事遊戲。[21]
跟「老好人」鄉愿相比,王守仁更欣賞狂狷之士。他解釋說:「鄉愿以忠信廉潔見取於君子,以同流合污無忤於小人,故非之無舉,刺之無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潔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壞矣,故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紛囂俗染,舉不足以累其心,真有鳳凰翔於千仞之意,一克念即聖人矣。惟不克念,故闊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其不掩,故心尚未壞而庶可與裁。」他五十二歲時評論自己說:「吾自南京以前,尚有鄉愿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迴護,纔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文學與書法造詣
文學
王陽明的文學成就也很高,但往往被其事功、哲學所掩蓋。《古文觀止》中收錄有王陽明的名篇《瘞旅文》、《教條示龍場諸生》、《象祠記》。其中《教條示龍場諸生》又入選香港中小學課本[來源請求]。
《四庫全書》中有評論曰:「守仁勳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王陽明早年作詩刻意求工整,晚年融會哲理。王世貞《書王文成集後》評:「伯安之為詩,少年有意求工,而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於法;晚年盡舉而歸之道,而尚為少年意象所牽,率不能深融而出於自然。其自負若兩得。」
書法
王陽明《與鄭邦瑞尺牘》,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
王陽明在書法上亦可稱為明代大家。作品以行草為主。王陽明將心學融入書法,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
相關評論有:
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陽明則「以人掩其書」。——明朝 徐渭
「詩筆清婉,書法尤通神,足為臨池之模範」。——清朝 朱彝尊
影響與門派
主條目:陽明學者列表
陽明學在現代中國仍有廣泛影響。現代新儒學的開山祖師之一熊十力,及其弟子牟宗三都繼承並發展了陽明學。著名學者徐梵澄經過幾十年對中國、印度、歐洲思想研究以後,在晚年也對陸王心學讚譽有加(見《陸王學述》收錄於《徐梵澄文集》第一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中國大陸的當代學者蔣慶也對陽明讚譽有加(見《政治儒學》一書)。蔣中正是王陽明學說的信徒,並因此將臺北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此外,雖然沒有詳細考證,但坊間盛傳日本近代的著名軍事家東鄉平八郎爲王陽明學說所折服,隨身攜帶上刻有七字"一生伏首拜陽明"之腰牌。
日本陽明學,日本現代化的主流思想之一,特別影響了倒幕運動、明治維新等重大事件。


比王陽明更幸福,可能嗎?
mhperng.blogspot.com查看原始檔
這要看所謂的「幸福」指的是什麼。假如用較通俗的涵義去理解,活在2019年的許多人都有機會比王陽明更幸福。 
毫無疑問地,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遠遠超過王陽明的年代。剩下來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機會在精神生活上也比王陽明(或者,至少比他的學生)更豐盈、幸福? 
我相信「是的!」關鍵在於:我們懂不懂得將今日的龐大網路資源轉化成我們的精神養分。 
我們擁有太多王陽明所無法想像的幸福 
根據王陽明的年譜,他從年少到過世前十年(四十七歲),都在觀念上跟朱熹(或當時的儒林)的顯學不合,卻又找不到自己能心服的引導,因而在三十七歲龍場驛悟道之前心裡想必極其煎熬。 
即便是在三十七歲悟道之後,他心裡仍舊懸念著跟朱熹的理念差異。直到四十七歲寫《朱子晚年定論》,才擱下心裡的一顆大石頭。 
但是他的名氣外傳,在世時批評他的人遠遠超過景仰他的人,死後門生又分裂。 
論起王陽明的求學過程,備極艱辛,求助無門,而可以引用的學習資源極其單薄;即便悟道,也是孤單一人,罕有人能在精神上互動,更別說是知音。 
然而我們今天的學習資源遠比王陽明豐富,網路上幾乎什麼都有——英文網站的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已經有 58,000 本歐洲經典著作的電子檔供人免費下載;英文的維基百科準備要把過去的名畫逐一建立免付費的電子檔。這些精神糧食之豐富,遠遠超出王陽明所能想像,甚至遠遠超出我二十年前所能想像! 
如果懂得善用這些資源,我們絕對有機會遠比僻處龍場驛,九死一生而精神困頓的王陽明更幸福。此外,不管我們的成長過程需要什麼樣的精神養分,都有機會在網路上找到適合我們當下需要的精神糧食,而不像王陽明那樣全靠自己摸索,花費數十年而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門徑。
如何利用網路資源提升每一個人的幸福 
因為寫了一篇文章,用王陽明的生平講述過去的人在探索心靈與精神世界時經常找不到門徑,因而對王陽明的艱苦感受很深。也因而自問一個問題:「我們有沒有機會把網路上的資源整理得較有系統、有組織,以便降低人文與心靈世界的門檻,讓年輕人更容易找到精神世界的門徑,從而提升精神上的幸福?」 
思索了一年,回憶自己從年輕時到目前的精神生活狀態,很篤定自己遠比二十年前幸福(精神上&物質上)。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因為網路資源太充裕,而我也掌握到網路資源的搜尋、篩選、比對、批判、分析、彙整的訣竅。結果是,年輕時困擾我的問題今天遠比當年更容易獲得解答。不只這樣,很多曾經困擾過偉大哲學家的問題,也被後世哲學家有效地突破。如果我們懂得利用網路資源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絕對有機會比王陽明更容易解開生命的困頓與困惑。
人文科學會一代比一代更進步嗎? 
自然科學日新月異,最關鍵的因素是它可以一個世代又一個世代地累積;如果每一個世代都站在前一代的肩膀上,自然就可以一代比一代更進步。 
但是,人文科學的心得與智慧可以像自然科學那樣地逐代累積,從而一代比一代更幸福嗎? 
從某些角度看,是的——雖然不像自然科學的累積那麼地有效率,那麼地普遍,但是人文的智慧確實是可以跨世代累積,並且逐漸進步的。 
譬如,康德出版「純粹理性批判」之後,談本體論的人越來越少,許多人對於理性的極限有了遠比笛卡爾更高的警覺性;維根斯坦出版「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之後,許多人對於文字語言的陷阱遠比康德更敏感;海德格批判西方哲學傳統以後,許多人對於 speculation 與 Being 之間的鴻溝有了遠比康德更高的警覺——雖然還是有很多學究「皓首以窮一經」,活自在己設下的窠臼裡,好似人文世界從來不曾累積與變化似的。 
人文世界的進步,表現在我們比前人更容易警覺到人文世界有過的各種陷阱——雖然代價是我們比過去的世代更難有自欺欺人的人文信仰。
人類的精神世界是越來越沈淪,或越來越豐盈? 
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認為二十世紀下半頁是沈悶、無趣的。在人類社會中,物質生活的進步真的是必然會以精神生活的沈淪為其代價嗎? 
反省我自己過去數十年的內在生活變化,我認為自己的內在生活是在變得日益提升與豐盈的——我今天在網路上看得到的希世畫作之多遠超過王陽明,甚至遠遠超過乾隆皇帝;我今天所能買到的古典音樂,以及其演奏的深度,絕對遠遠超過貝多芬那個時代任何一個義大利或德國的貴族;我從經典小說所獲得的對人性的深刻體驗,絕對遠遠超過王陽明所能想像。 
關鍵在於你有沒有能力善用當代的豐沛資源!
大學教育能否讓大學畢業生更幸福? 
更具體地說,我們有沒有機會用十門通識課,讓用功學習的學生獲得一生受用的能力,可以在畢業後隨時利用網路的資源解決(緩解)他的生命困頓,以及在情感、婚姻、親子等各種向度上獲得更深刻、豐富的滿足? 
我相信這是有可能的。 
然而,這需要一場天翻地覆的高教革命——從教育目標、理念、到教材、教法與師資培育過程。 
未來80%以上的台灣青年會拿到碩士(被迫念碩士已成趨勢),其中碩士兩年獻給專業領域,大學四年約有 75%時間在念本科系的書和學分,只有約莫 25%的時間修通識課。 
這個 4+2 年的時間裡,超過 80%的時間用來換取市場所需要的技能,以及溫飽有餘的物質生活;然後剩下的 20% 時間用來修通識,以便提升自己精神上的幸福?這是可能的嗎? 
如果繼續目前這種通識教育的目標、理念、到教材、教法與師資培育過程,絕對不可能。隨便看一下上面的數字對比就知道,要達成目標,絕對需要一場天翻地覆的通識教育革命。 
這樣的革命有可能會成功嗎?我不知道,所以我把這目標下修為:我們有可能用十本通識教育的教科書,為學生培養出一輩子提升精神生活與幸福感的能力嗎? 
這第二個問題我也沒有現成的答案,但是我覺得好像有可能。「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的出版與市場迴響給了我這樣的信心——雖然後面要寫的書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已知的和未知的)。 
一群紀錄片工作者(CNEX)曾以「十年、十問、一百部紀錄片」自許,從事華人紀錄片的推廣。而今年他們已經達成十年前的許諾。 
我的「十本通識教科書」是個概數,以後會找時間說說我對這十本書的構想。
一份讀書會的錄影(2019-01-12) 
要把我心裡想的寫成部落格,太耗時。因為偷懶,我試著在台北讀書會講「如何活得比王陽明更幸福」(而不是比王陽明更「偉大」)。目的不是要跟王陽明比幸福,而是要說:「其實我們可以活得更幸福!」 
今天自己重聽錄影,嚇一大跳:裡面不時有開玩笑的語句,如果被陌生人聽成「自大」,不但沒有正確地傳遞我想說的 message,反而徒增誤會(我想用自己的生活為例,去說明「如何善用網路資源,在2019年活得精神充滿,比龍場驛第一次悟道時的王陽明更幸福」);更糟的是,許多段落只講一半,還沒點醒該段落的背景(動機)就跳到下一個話題,很多人想必會聽得一頭霧水;etc。 
曾經想,乾脆把錄影帶剪輯過,每一段前面附上一段文字說明大意、背景和動機(像默片那樣)。然而這實在太費事。 
細思再三,我能做的有限。隨緣吧!


一代大儒王陽明賞油菜花
春風又綠江南岸,陽光灑遍了天之涯,滿地油菜花開時,鵓鴿聲裡送來春濃的消息。
攝像者: pixabay
一代大儒、明代政治家王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西元1472~1528)在明武宗正德年間巡撫南贛,於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平定了一場大亂──宸濠之亂,歸返江南越地(浙江一帶)之後,以油菜花為主角,作了「居越詩」:
油菜花開滿地金,鵓鳩聲裡又春深。 
閭閻(*民間)正苦饑民色,畎畝(*田中)長懷老圃心。 
自有牡丹堪富貴,也從蜂蝶謾追尋。 
年年開落渾閒事,來賞何人共此襟?
(《和董蘿石菜花韻》)
年年春天,亮黃的油菜花開時,就像滿地鋪了黃金,對應民間還有飢色的百姓、辛苦的園圃老農,也都是大儒王守仁關心的世間事、人間事。牡丹花開說富貴,世人如蜂如蝶般追尋簇擁,其實,哪如年年春天裡開滿田畝的油菜花適宜民生呢?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後世敬稱陽明先生。右為王陽明作《疏林遠岫圖》局部。(公有領域)
王守仁求知為學強調「知行合一」的功夫,以「致良知」作為走上聖賢之道的指路明燈。他曾經築室陽明洞,世人尊稱他「陽明先生」。他以「知行合一」指引人發揮善良本性的哲學觀影響後世儒學、教育學非常深遠。
王守仁的一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他的人生歷經了當眾受廷杖的奇恥、獄中待死的恐懼、流放蠻荒之地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境和蠻荒野嶺裡窒息心志的孤寂,最終轉為悟道的欣喜。
年年初春油菜花開、花落,從容自在。世人多從眾追求富貴,命中若未積有富貴的福德,追求也是徒然。何人來賞油菜花,一同悠遊平凡中的灑落自在?
油菜花,年年春裡淡定地自開自落,展現一種生命的自在姿態。
攝像者: pixabay
-註- 
[1]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掇錄–思邈曰︰貞觀七年三月,予在內江縣飲多,至夜覺四體骨肉疼痛。至曉頭痛,額角有丹如彈丸,腫痛。至午通腫,目不能開。經日幾斃。予思《本草》蕓薹治風游丹腫,遂取葉搗敷,隨手即消,其驗如神也。亦可搗汁服之。


【文史】王陽明匡扶社稷 祈風又祈雨 | 王守仁 | 名臣 | 大紀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