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衣(ほろ)是日本古代騎兵用的一種布幔護具,又名為「幌」或「保呂」。對於有效射程僅30公尺的和弓,有一定的防禦效果。
概要
母衣沿自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出現名為「懸保呂」的補助防具,至日本戰國時代廣泛流傳應用,目的除了防護弓矢攻擊之外,也以不妨礙騎兵行動力為標的。穿著母衣的騎兵在沙場上馳騁時,母衣會被風鼓起而膨脹,有防流矢的功能。這樣穿著的騎兵被稱為「母衣眾」。
母衣眾之應用變革
至戰國時代戰事頻繁的情況下,開始以赤色或黃色等諸色布幔做為識別敵我的特殊著色廣泛應用於戰場上,由於只有身分地位夠高的武士才能穿著母衣,後來演變為將有資格穿母衣的人之中再精挑細選,把這些特別精銳的勇士集結成軍,成為大名專屬的近衛軍,在作戰中除了聽命大名指揮以外也負責擔任大名傳令。
日本戰國時期特殊部隊母衣眾
2018-02-28 由 在野猛將 發表于歷史
母衣眾武士
母衣眾是什麼?名字真夠奇怪的,上圖就是一個母衣眾的精銳武士,他身後的那個長的跟燈籠似的大圓球,就是所謂的母衣。
母衣最早的起源是平安時代末期出現的「懸保呂」,「懸保呂」是一種輔助用的防具,類似於披風,比披風小點。武士騎馬馳騁的時候「懸保呂」隨風飄起,很拉風,而且有一定的防護作用,對射來的飛矢起到緩衝作用。在混亂的戰鬥中,隨風飄動的「懸保呂」還會有效干擾敵人的瞄準和射箭。當時平安時期還沒有兵團作戰,很少大規模的短兵相接。更多的是利用弓箭互相射來射去。面對射程只有30米的和弓,「懸保呂」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保護作用
到了南北朝時期,戰爭形態發生了變化,近距離的正面衝鋒越來越多,身後再披一個長長的布條不再是個明智之舉,在混戰時布條隨便掛個東西或者被敵人拽住等待武士的都是死亡。所以這時期「懸保呂」開始越變越短了,但是太短的話連飄都飄不起來,更別談什麼防護作用了。到了室町幕府時期有人就開始將布條直接包裹在用竹子編制的竹籠上,名字也改成了「母衣」。母衣寬度有限,高度正好可以防住整個武士的後背。
母衣變化
到了戰國時代,戰爭形態進一步發生變化,武器也有了發展,大量鐵炮用於戰場上。母衣作為防具其實沒什麼多大價值,但是母衣並沒有消失,而是變成了一種榮譽,只有最精銳、地位夠高的武士才有機會深著母衣成為母衣眾。母衣眾成了大名的近衛軍,除了主公的特殊命令外,主要充當傳令兵,在各部隊間傳達布陣以及出擊的指令,身著母衣辨識度很高。特殊時刻母衣眾也可作為使者出使敵陣,甚至要更換將領或者指揮的將領陣亡,母衣眾可以直接就地接替職務。可見母衣眾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表演活動
織田信長在他馬回眾(警衛隊)中挑選了二十個最優秀的武士,組成了「母衣眾」,根據顏色分兩隊,一隊「黑母衣眾」,一隊「赤母衣眾」各十人。這些人都是大名最信賴的、最忠誠的武士。由於能直接跟最高層對話,再加上有能力這些人很容易被提拔受到重用,比如來自黑母衣眾的前田利家、來自赤母衣眾的佐佐成政那都是一時的風雲人物。後來豐臣秀吉也效仿織田信長設置了「黃母衣眾」,成員有二十多名。直到江戶時代像藤堂家、伊達家都設有母衣眾。
前田利家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mkeoa5z.html
母衣眾(日語漢字:母衣衆,假名:ほろしゅう,羅馬字:Horoshū)是指在武士被組織化的日本戰國時代中,把母衣染成紅色和黃色等鮮明的顏色以讓敵我雙方識別的精鋭武士、以及被允許著用作為名譽軍裝的母衣在本陣和前線部隊之間行動的使番,這些使番集團就被稱為「母衣眾」。
在織田信長的軍隊中,由馬廻中選拔出的使番有「黑母衣眾」和「赤母衣眾」,這些人分別穿著被染成黑色和紅色的母衣,在小瀨甫庵所著的『信長記』記載是由以下的人物所構成(第二「母衣之眾事」)。
黑母衣眾
佐佐內藏助
毛利新左衛門尉
河尻肥前守
生駒勝介
水野帶刀左衛門尉
津田左馬允
蜂屋兵庫頭
中河八郎右衛門尉
中島主水正
松岡九郎次郎
赤母衣眾
織田越前守
前田又左衛門尉
飯尾隠岐守
福富平左衛門尉
原田備中守
黑田次右衛門尉
毛利河內守
野野村三十郎
豬子內匠助
而在美濃國高木氏所流傳的古文書「高木文書」記載除了以上的人以外還有其他人,在黑母衣眾再加上「平井久右衛門」和「伊東武兵衛」,而在赤母衣眾則加上「淺井新八郎」、「木下雅樂助」、「伊東清藏」、「岩室長門守」、「山口飛驒守」、「佐脇藤八郎」、「長谷川橋介」、「渥美刑部丞」、「金森五郎八」、「加藤彌三郎」,不過這個記述是建基於渥美刑部丞的証言,因此被指有可能渥美刑部丞為自己宣傳而說出的虛言。
信長的母衣眾在地位上與黑母衣眾和赤母衣眾並沒有格別,但是在『菅利家卿語話』中記述,不是母衣眾的戶田勝成對前田利家(赤母衣眾之一)「赤母衣眾稍為欠缺聲望」(赤母衣衆は、少し人の覚えも薄き様に申候),即是黑母衣眾比較高級,而以成員來看的話,黑母衣眾在年齡上稍微年長。而兩母衣眾成員的知行亦沒有規律,他們各自能動員的軍事力應該有差別,但是與母衣眾的待遇相同。
除了織田氏的職制外,豐臣秀吉的黃母衣眾亦相當有名,江戶時代的諸藩中有藤堂家、仙台伊達家等,在。在軍事上設置母衣眾。
根據『太閤記』卷第二十二中記載有以下成員:
黃母衣眾
戶田勝隆(民部少輔)
三好房一(丹後守)
井上道勝(忠右衛門尉)
津田信任(與左衛門尉)
母衣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75BQV2
-------------------
美濃原名「瀰濃」,在日治時代大正九年即西元一九二○年,被日人依其本國地名改為美濃。至於「瀰濃」的由來說法多達七種,其中以清雍正中葉繪製的「雍正台灣輿圖」出現的「彌濃山」,是最早出現「彌濃」二字。
在各種不同說法中,其中以美濃開庄伯公碑文中「墾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弈世而瀰濃…」,因此定名為瀰濃。另一種說法是,乾隆初年,美濃庄之所以取名「瀰濃」,乃因該地以水為源,汲用不絕,而取瀰,居民以農為生,而取濃。直到民國九年,日人才引用日本地名美濃,將瀰濃改名美濃。且經查閱有關資料,發現在清雍正中葉給製的「雍正台輿圖」,目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其圖上已標識有「彌濃山」。
有關地名的起的說法雖多,卻各別具意義。其中,如弈世而瀰濃、以農為生等,都說明美濃先民的生活軌跡及期待。瀰濃也好、美濃也好,都給人神秘、幽美的感覺。美濃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w6x7B6
-------------------------------------
於石川縣金澤市的尾山神社所拍攝,主角為前田利家(西元1539年~西元1599年)。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則是銅像背後那個球狀物。
這個東西被稱為「母衣」(ほろ),根據考證,起源於日本平安時期(西元794年~西元1192年)末期,當時被稱為「懸保侶」(かけぼろ),是一種騎馬武者用的輔助防具。這項防具並沒有固定的寸法,普遍作法是將大約3公尺的細長布條兩端均綁在身後,當武者騎馬快跑時,因為風力的關係,布條會在身後飄動。
當時的戰鬥型態大多以弓彼此射擊,此時於身後飄動的布條,除了有妨礙瞄準的效果外,還能用來預防流矢。
隨著時代的更替,戰鬥型態也隨著改變。南北朝時期(西元1336年~西元1392年)開始,集團戰與徒步接近戰,慢慢地變成戰場上常見的作戰型態。騎馬武者們若在身後繼續飄著這麼長的布條,想必很快就會變成刀下亡魂。
於是布條的長度慢慢地縮短,最後變成大約1.5公尺~0.9公尺之間,甚至直接在身後飄動長寬均為1.5公尺的布旗。
到了室町時期(西元1336年~西元1573年),原本在身後飄動的布條,開始有人把它直接裹在竹編的籠子上,如同前述銅像身後的球狀物一般。大約從這個時候起,它的名字也從「懸保侶」(かけぼろ),慢慢地變成「母衣」(ほろ)。
戰國時代(西元1493年~西元1573年),戰爭型態更進一步地組織化,「母衣」除了防具之外,又誕生了新的用途。當時的大名們,紛紛讓所屬的精銳武士、或是來往各部隊間的傳令,穿上鮮豔、容易識別的「母衣」。此時的「母衣」,搖身一變成為具有榮譽性質的軍裝。這些人被通稱為「母衣眾」,例如織田信長(西元1534年~西元1582年)麾下,便從隨身騎馬武士裡,選出精銳,用來擔任傳令工作。這些人分別稱為「赤母衣眾」與「黑母衣眾」,例如前田利家便曾擔任「赤母衣眾」。而豐臣秀吉(西元1537年~西元1598年)則仿效織田信長,也成立所謂的「黃母衣眾」。這種編制,也流傳到江戶時代,當時各藩中,普遍設有「母衣眾」的職位
日本戰國時代,騎兵在作戰時背後的“紅色大口袋”是個什麼梗很多人不明白了,這是個什麼怪東東,為何日本人要在戰場上使用這麼一個玩意兒,這東西看上去顯然有些累贅。既然有疑問,那就讓大獅為各位解答一下吧。
凡看過日本大河劇或戰國劇的朋友一定會見到這麼一個場面:在雙方發生戰爭時,有一種特殊的騎兵或者步兵,他們在身後背著一個紅色或者其他顏色的“大口袋”,這個大口袋看上去非常臃腫龐大,就跟裡面灌了氣一樣。騎兵騎在馬上還好一些,而矮小的步兵背著這玩意衝鋒則顯得有些滑稽。
很多人不明白了,這是個什麼怪東東,為何日本人要在戰場上使用這麼一個玩意兒,這東西看上去顯然有些累贅。既然有疑問,那就讓大獅為各位解答一下吧。
這種“大口袋”叫做“母衣眾”(日語:母衣眾)。而背著這種“母衣眾”的步兵或騎兵,被稱為“母衣武者”。不要小看了這“母衣武者”,這些都是整個隊伍中的精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背上這個“大口袋”。
相傳“母衣眾”最早起源與日本平安時代,當時的武士和騎兵擁有一種叫做“懸保侶”的輔助性防具,“懸保侶”類似於現在的披風,只不過要比披風小,以五顏六色的長佈條組成。騎兵在作戰時,打馬飛馳,這種“懸保侶”隨風飄揚,煞是好看。並且可以對射來的箭矢起到緩衝作用。而且“懸保侶”在混戰時,還會起到干擾敵人瞄準和射箭的作用。因為日本平安時期還不時興大規模兵團作戰,因此短兵相接的事兒很少見。更多的時候是利用弓箭互相射擊。而日本的弓箭射程又短,而且殺傷力不足,因此“懸保侶”起到了一定防護作用。
不過這玩意兒隨著戰爭的發展,被“母衣眾”慢慢取代。因為戰場上出現了變化,開始出現了陣法、陣型以及“足輕”(步兵),需要短兵作戰。這時候“懸保侶”就真正成了累贅,只要被敵方的士兵拽住,披掛“懸保侶”的騎兵想跑都跑不了,直接被從馬上拽下來,一槍刺死。因此,為了保命,這玩意就被取締了。而隨之產生的就是這個特殊的大口袋---母衣眾。
母衣眾裝備於鎧甲後方,當武者騎馬奔馳時會因為風灌進而膨脹,除了可以防避弓箭的攻擊,也起到防寒效果。母衣武者除了作戰之外,更主要的作用是奔馳於戰場之間傳達軍令(如武田蜈蚣騎)。
母衣一般長五尺八寸,顏色沒有特殊定規。一般將軍家的母衣,多為柴色。
母衣的意思是“蓬”,日本人認為在身後背一個高高的“蓬”就可以防箭。在母衣武者中,最精銳的當屬“赤母衣眾”,就是身著紅色母衣的部隊,是從馬軍護衛中精選出來的精銳武士。
日本戰國時期,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手下就有紅、黑兩個母衣隊伍,以此構成戰鬥力的核心。《太閣立志傳》中著名的前田利家在織田信長時代,曾是“赤母衣眾”的最勇猛者。河尻秀隆則為“黑母衣眾”最勇猛者。
一般來說只有身分地位相對比較高的武士才能用母衣,幾乎各家的武士,都有在使用。織田信長又設立親衛軍“馬廻”,如佐佐成政的黑母衣眾和前田利家、金森長近的赤母衣眾,是由部將(御馬廻)率領的足輕眾構成。
而戰國時期著名的“猴子”豐臣秀吉則設立黃母衣眾,“烏龜”德川家康則喜歡用花紋母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