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解】宋襄之仁——尊周禮的宋襄公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2日, 2019
春秋時代的宋襄公備受爭議。他與楚國交戰,因堅持戰爭禮儀被楚軍大敗,自己身負重傷第二年去世。精於陰謀陽謀的毛澤東罵他「蠢豬似的仁義」,在大陸教科書中他被嘲笑批判;可孟子、董仲舒、司馬遷等大儒卻盛讚宋襄公,把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那個時代,諸侯各國已逐漸不尊周禮、不敬周王室。宋襄公力圖復興周禮,身體力行倡導仁義,守住周禮底線。周禮繁細,涉及社會各方面,包括戰爭。戰爭首先要師出有名,打仗之前下戰書,明確作戰時間、出戰人數、作戰地點;雙方都做好準備才開始打仗,不許使用偷襲、設伏兵等不光明正大的舉動;打仗時遇到對方的國君,不能攻擊,要行禮……
圖為東漢馬戰車。
攝像者: John Hill/Wikimedia Commons
宋襄公與楚成王對戰,當楚軍正在渡河時,或渡過河還沒有排好陣型時,宋國將領屢次勸他進攻楚軍。他說,「我們是仁義之師,怎能攻人不備呢?」人數占優勢的楚軍列好陣勢,兩軍戰鼓擂響,宋襄公挺長戈、駕戰車第一個衝向楚軍,被困。宋軍諸將奮不顧身,將宋襄公救出,逃回國內,宋軍大敗。宋襄公回國後,說,「君子作戰,不打傷者、不俘白髮老者、不憑藉地利,我即使成亡國之君,也不攻打沒列好陣的敵人。」
在泓水之戰前一年,宋國與楚國等諸侯國約定在盂地會盟。大臣勸宋襄公帶上軍隊,以防不講信義的楚國。宋襄公說,「我倡議舉行和平會盟,怎能自己背約呢?」他堅持不帶兵馬會盟,被設下伏兵的楚國活捉。楚軍押著宋襄公攻打宋國,幾次攻城失敗,後來放了宋襄公。
頌 李唐《晉文公復國圖》之「宋襄公贈之以馬二十乘」局部。(公有領域)
宋襄公就是這樣一位為了仁義、承諾,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仁義之君!宋襄公的諡號「襄」字,有闢地有德、甲冑有勞、威德服遠等涵義。
宋襄公以仁義治國,臣民對他忠心耿耿。當楚軍圍困他時,宋軍將士奮力死戰去營救他;當他被楚國俘虜時,他安排哥哥做宋國新國君,拒絕向楚國割地;宋襄公回國後,哥哥馬上把王位讓回給他。
楚成王不守規矩,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將軍、兒子也不守規矩。將軍子玉不聽楚成王告誡,執意與晉國開戰。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的「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以為晉文公與宋襄公一樣死守仁義,輕敵冒進,被晉軍打得大敗。楚成王晚年遭太子兵變,被逼上吊自殺。
守規矩的人,雖然一時失利,卻贏得了他人的尊重與幫助;不守規矩的人雖得一時之利,但欠下的,終究是要還的!@*#
責任編輯:李婧鋮


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是指東周春秋時期相繼稱霸主的五個諸侯,其說首見於《左傳》[1]。該詞常與戰國七雄並稱。
關於春秋五霸,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可記為:齊宋晉秦楚)[2];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可記為:齊晉楚吳越)[3]。
「霸」的含義
「霸」,意為霸主,即是諸侯之領袖,在這個意義上,與代表長者的「伯」實同一詞,[4]並無現代的「蠻橫無理」的含義。職責:
尊王攘夷
禁抑篡弒
制裁兼併[5]
五霸所指
五霸究竟指何五位國君,歷來有不同説法,目前史學界尚無任何定論,從古至今,關於「五霸」至少出現過六種說法。但是大部分中學課本通常都是用《史記》或《荀子》的版本。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辭通》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s:四子講德論》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s:漢書/卷014·諸侯王表·顏師古注》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
另有學者認為,所謂「五霸」應是一個虛數,指諸多位君主,並非實指五位國君。[6]
《白虎通義》中記載兩種說法,以夏代昆吾氏,商代大彭氏、豕韋氏與東周齊桓公、晉文公為五霸。另一種說法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與吳王闔閭[7]。
春秋五霸在位年代
鄭莊公 前744年—前701年
齊桓公前685年—前643年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宋襄公 前650年-前637年
晉文公 前636年—前628年
楚莊王 前613年-前591年
吳王闔閭 前514年─前496年
越王勾踐 前496年-前464年
吳王夫差 前495年─前473年
但根據所有曾經被稱為春秋五霸的霸主一共9人,而且各人在位年代相差甚遠,更沒有5位霸主同時在位的時間出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