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曲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2日, 2019
《詩經.國風.豳風.七月》。(公有領域)
在中共出於政治需要而大力批判傳統文化的灌輸教育下,許多中國人對於古代中國歷史文化、古語的認知都被扭曲,比如對於耳熟能詳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解就是「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是君王的,四海之內的大臣也都是君王的臣下」。也因此,這兩句也成為了中共批判儒家有「家天下」、「國家為君王的私有財產」理念的直接證據,成為了批判「封建社會」、迷惑民眾的重要說辭。
然而,如果我們查看原文,會發現上述的解釋完全是錯誤的。《詩經‧北山》的原文是: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gǔ),憂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qú)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全詩分為六個小節,首節說的是自己爬上高高的北山,去采山上的杞子。體格健壯的士子,從早忙到晚。王的差事沒完沒了,擔憂我的父母沒有人奉侍。第三節自我慶幸年輕力壯,還能應付四方奔走的差役;第四、五、六節連用十二個「或」字,兩兩對舉,具體揭示了勞逸不均的事實。
第二節是本詩的重點,「普天之下」在詩歌中的原文是「溥天之下」,《說文解字》解釋「溥,大也」。 西周時期,周天子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將領土大規模封給諸侯,並通過他們對那些地區實行間接的統治。據秦朝呂不韋等編寫的《呂氏春秋通詮‧慎勢》載:「封建,即封邦建國,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賜給親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區域內建立邦國,即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相傳黃帝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備。」
在諸侯國內部,諸侯還可以繼續將自己的領土封給自己的後裔和功臣,他們可以再進行「封建」。《左傳‧桓公二年》中說:「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大意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給諸侯,是為「建國」;諸侯或國君再把土地和人民封給卿大夫,是為「立家」;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是為「貳宗」;士以其子弟為屬下;庶人不再分等級,以親疏為等級區別。如此層層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形的「封建制度」。所以,天下的土地不都是歸「王」所有的。
由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的正確解釋為:天下的土地,都是王治下的領土;管理一方土地的諸侯,都是王的臣子;同為王臣,卻勞逸不均,唯有我的差事特別的繁重辛苦。其表達的是抱怨之情。
將抱怨之語扭曲為肯定當權者擁有無上權力的語句,是中共扭曲傳統文化、欺騙中國人的伎倆之一。而且,要知道的是,從戰國以降、封建制解體以來,除了嚴格實行均田制的短暫時期外,中國的土地制度一直是私有制,且民間的土地流動,自有一套規範,朝廷一般並不加干涉,自然也就更談不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
參考資料:《詩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