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革命僧—證峰法師,林秋梧-日本時代抗日學潮而遭台北師範退學的一名學生領袖-入禪門透過宗教改革繼續帶動社會運動/台南開元寺住持證光法師(高執德)只因接待來自中國的法師,就被蔣介石槍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eMZAfR
左翼佛教[1][2](英語:Engaged Buddhism),亦有譯作人間佛教[2] 或入世佛教,意指佛教徒應該努力將他們內在的禪定體驗與佛法教義應用在社會、政治、環保、經濟之上,並且主動反抗不公義的事物。「入世佛教」的理念由越南禪宗僧人釋一行所提倡,並在西方世界成長。
歷史
但其實這個概念,早在當地於1930年代對抗法國殖民統治之時就已成型,但未有特定的名堂[2];到了越戰時,由於一行禪師所熱心推展的和解運動,使他和「入世佛教」為西方社會所認識[3]。入世佛教是一種關懷社會的佛教運動,透過「關懷弱勢社群及參與社會運動,甚至不惜抗衡當權者」[2],從而活出佛家思想的精神。2007年在緬甸發生由當地僧侶發起的反軍政府遊行示威事件,被認為是入世佛教在東南亞地區的一次重要參與。
著名人物
一行禪師 (越南語:Nhat Hanh],越南人,佛教和平友誼會的創立人)
素拉·司瓦拉差 (泰語:สุลักษณ์ ศิวรักษ์,Sulak Sivaraksa,泰國反軍政府運動領袖,INEB創立人)
阿姆倍伽爾(印度,印度賤民解放運動)(阿姆倍伽爾的新佛教運動是否應視為入世佛教/左翼佛教的一部份?阿姆倍伽爾的印度新佛教運動,釋一行的入世佛教,與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之分野?)
Christopher Reed
林秋梧,,是臺灣在日治時期參加文化運動與抗日運動的臺灣佛教僧侶,其思想受到民族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的社會主義思潮影響,並藉此批判當時台灣佛教現象,被喻為「解放佛學」。
------------------------------
一行禪師可以指:
釋一行:現代著名的越南籍佛教禪宗僧侶、作家、詩人、學者暨和平主義者,現居南法多爾多涅省的「梅村」。 釋一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行:唐代僧人,為著名的天文學家暨風水學家,又稱為沙門一行、一行阿闍梨,唐人還呼爲「一公」。
佛教的入世與出世精神
目前的社會大家都很忙碌,自己要規劃出時間修行,最重要的是把本門的心法融入成為自己的思想觀念。
「佛教的入世與出世精神」是佛乘宗全部課程規劃的最後一節課,等於是個總結。這是 祖師以前規定的題目,目的是讓我們知道佛教到底是入世還是出世。由於非佛教徒有很多的意見,一般認為佛教比較偏向出世,經過台灣很多大道場的努力,他們才逐漸肯定佛教入世的精神,雖然是這樣,這仍然只是一個表面的情況。因為這些人本身對佛法的理解不夠深入,他們所理解的都是佛教文字上的意義而已,而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一般人會有這樣的認識是正常的。目前佛教界所做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到這個層次為止,「自淨其意」做得比較少;而佛教真正的重點是在「自淨其意」,清淨自己的意識,也就是自求內證,這才是真正的入世。一般人要了解到這個程度不容易,所以希望佛乘宗的法能夠一天天宏傳開來,到時候會有更多人了解真正深度的佛教入世精神到底是什麼,出世與入世到底有什麼關聯。
什麼是入世?以佛乘宗的立場而言,就是佛乘宗弘法四大原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佛法生活化」。真正的「佛法生活化」是要把所吸收到、體悟到的佛法,整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言談舉止全部以佛法的精神去做,「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要把它融入你的生活中;而不是每天燒燒香、拜拜佛而已。至於佛乘宗的六大心法,全部都要把它吸收,成為自己的思想觀念,而且融入日常生活中,這樣才不會出錯。另一個重點就是「佛教世間化」,它有幾個精神:第一,人身難得,我們能成為一個人是很不容易的。第二,佛法難聞,在其他生命層次要聽到佛法,尤其是聽到真正能夠即生成佛的佛乘大法,困難度比起人間來說大多了,可以說幾乎沒有機會。《妙法蓮華經》談到 釋迦牟尼佛有一世的父王是 大通智勝佛,經云:「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能成佛道。」這個偈已經講得非常清楚了,真正的佛法在《妙法蓮華經》裡說的就是佛乘大法,這個只有在這個世間才有,這就是第三個精神,「成佛之法在世間」。這三個精神如果能夠掌握到,這一世就必定能夠解脫、證道、成佛。
為什麼?因為你要曉得:第一,得人身實在不容易,這種不容易如果不是深切體會到的話,不會下功夫去修行的。第二,要聽到佛法很不容易,尤其是成佛之法。第三,要了解成佛之法只有在世間才有,即使在世間,也不曉得要經過多少劫才能有機會碰到佛乘大法。根據淨土宗所說,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簡單說就是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有機會碰到真正的成佛之法。這個困難度你如果已經體悟到了,就會很努力去下功夫。《六祖壇經》說得很清楚:「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個偈很多人能倒背如流,但是真正把它變成自己思想觀念的很少,由此可見佛教是入世的,而這個入世與一般人的了解有相當的距離。要知道能成為人最大的任務就是要成佛,不管在任何情況下成為一個人都是如此。各位要深深體會到這一點,因為菩薩尚且有「隔陰之迷」,下輩子再來,是不是還有這樣的因緣,這樣的願力來成佛,都是很難說的。所以這一生有這樣的機會,一定要把握住。
什麼是出世呢?就是「超脫三界,證一合相,十大一如的大自在境界」。這個出世不是我們一般想像的把這個世間的一切丟掉,如果你連人身都沒有,怎麼能夠證到那麼高的境界呢?所以出世不是說我們躲進深山,或者出家把頭髮剃掉這樣叫出世,而是超脫三界,證一合相,證到十大一如最圓滿的大自在境界,這才能叫做出世。我們入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出世,而不是為了享受人生。人生你固然也可以享受,但是要以出世為最主要目標。佛乘宗並不是要大家修苦行,而是照樣享受修行的人生,在這一生成就,這樣學佛才有意義。
同樣是出世,傳統佛教與佛乘宗,還有密乘,都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以小乘來說是以自覺為主,而且這個自覺也只是去掉我執而已。到了大乘以後是去我執、法執。小乘這個自覺是以自我為中心,把我的煩惱去掉就可以了。而大乘以上所謂的去我、法二執,這個法指的是眾生,除了「我」以外的所有眾生也都要去除煩惱,可見心量就大大不同。既然眾生的煩惱都要去除,那麼就必定是要入世而不可能出世。一般傳統認為小乘比較出世而不是入世,這是比較粗淺方面的。比較深入就是說,到了大乘這種境界以後,所有出世的方法、觀念都要帶到這個世間來幫助眾生,讓他們也能夠出世,也能夠達到去除煩惱的目的。到了佛乘,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萬德莊嚴的最高、最圓滿層次。覺行圓滿就是說,所有法界的眾生都度盡了,不但自己解脫,自己的煩惱去除,而且法界所有眾生全部沒有了煩惱,而且都成佛。到大乘也還沒有辦法做到讓所有眾生都成佛,但是到了佛乘就可以。所以必定要在這一生成佛,同時,所有的眾生也都成佛,這就是本門唯一的大願──與眾生同證佛果。
從以上各位就可以看到小乘、大乘、佛乘入世與出世的精神都不太一樣。大乘以出世的方法、心態以及思想觀念來入世,其心量比起小乘以個人為主當然大多了,但是它的時間、空間,它的範圍對象比起佛乘來說仍然有限。到了佛乘的境界,它所度的眾生是無限的,這個差別很大,要了解到心量無限,所度的眾生就無限。
正因為佛乘把所有出世的思想觀念、精神全部融入到整個世間裡面,所以在本門心法中,入世、出世是一如的,不能分開的。我們分信、願、行三方面來討論這個入世、出世一如的問題。
第一是「信」,所謂「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佛教談來談去最重要就是信了,這個信如果沒有辦法真正建立,那麼根本無法在這一生解脫成佛,連去除煩惱都很難。我經常說,你對 大自在王佛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百分之百信心最開始的情況就是把你的身心一切都交給 大自在王佛。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好的壞的都認為是 大自在王佛最好的安排,信心要達到這個程度。更進一步要了解我們的佛性與 大自在王佛的法性是等無二別的,所以我們對 大自在王佛百分之百的信任,就是對我們自己佛性的信任。唯有信任到這個程度的時候,你的自性才有機會慢慢顯現,所以信在各種宗教都排在第一位。本門為什麼強調學佛首先要建立正確的宇宙觀、生命觀和人生觀?所謂「觀」初步來說就是觀察,接下來要演變成觀念,變成思想,當你把它變成觀念,變成思想以後,也就是把這種正確的思想觀念與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才能叫「佛法生活化」。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可以說隨時隨地都在修行了。在這種觀念還沒有形成以前,所湧現出來的只是自己的思想觀念,這個就稱為我執、法執。把這個去掉以後,全部換上本門的心法,變成自己的思想觀念;當然這個仍然還是執,但是這個執基本上來講是種大願力,這種大願力以後將與自性相應。
第二是「願」。我們有很多種願,但只有本門的大願「誓證佛果」才稱之為真正的本願。本願在對住差別相的眾生來說,它有時間、空間的分別。但是證一合相以後,就會了解到,原來這個是本來就如此的,以佛法來說就是所謂的「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它稱為本願。要怎樣才能做到這個願呢?這個就是本門的心法,要把諸佛菩薩的大願都變成自己的思想觀念,思想觀念形成以後,這個願力自然就在其中;思想觀念不形成,願力就會漂浮不定。所以願力的形成完全取決你思想觀念的形成與否。
第三是「行」。光有願沒有行是不可能成就的。要怎樣行?
一、佛乘宗弘法四大原則和四大目標。一個宗教、宗派弘法必定有它的原則和目標。以本門來說,就是這四原則和四目標,這個修到最高層次,就是誓證佛果。
二、門規。門規是以實踐為主,可以說是最具體的。在修行過程中,要把重點擺在實踐上,以門規為主,經常背誦門規,了解門規真正精神,用門規來監督自己。
三、十無量相應心品。這是本門重要心法中比較容易了解的。這十個心,我們要多多體悟,如果信心夠的話,慢慢都可以一步一步做到的。
四、十大一如。這要證進去才曉得,十大都是證進去以後的境界。
五、本門所有修行法。前面所談的這些,本門都有修行法來配合,比如本門的動禪就是屬於「相大」的一部分。行最重要就是要去實踐,以現代人來說,目前的社會大家都很忙碌,自己要規劃出時間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把本門的心法融入為自己的思想觀念。如果能做到這樣,在這一生,即使沒有很多時間打坐,只要思想觀念融入,其實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是在修行,這個時候就是把出世法融入到世間法裡面了。所以佛教的入世與出世本來是沒有這樣一個劃分的,如果把它分開來談,那麼談的都是「相」而已,十大一如的其他九大都還沒有提到。等到入世出世融合在一起時,這個十大我們就開始修進去了;十大修進去,也就是入世、出世一如的開始。
禮佛拜懺文
一心圓法界,感應遍十方,謹以戒定慧心香普供養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弟子○○○無始劫來,因貪瞋癡所造身語意惡業,今深自覺悟,罪性本空,趣向真如,祈求大慈大悲威德力加持,三業頓淨,圓證菩提,並以此功德,普迴向十方眾生,常樂我淨,同證佛果。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三稱三拜)
『七佛通戒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自淨其意就是時時保持淨念,不執善惡的念頭,這樣的行為自然就不會有福報、惡報的問題,自然也不用去六道裏面去「消」或輪迴/四句偈教我們還是有順序的,諸惡莫作,就是先斷惡,先消惡報。眾善奉行,就是善念、善行,次得善報。自淨其意,就是建立在前二句的基礎上,將善、惡念頭都捨棄,由淨入空。這應該就是佛陀教導的三層次!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fb5VP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