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的各種說法;
三皇-
伏羲、神農、女媧
伏羲、神農、共工
伏羲、神農、燧人
伏羲、神農、祝融
伏羲、神農、黃帝
五帝-
黃帝、顓頊、嚳、堯、舜
少昊、顓頊、嚳、堯、舜
黃帝、伏羲、嚳、堯、舜
黃帝、顓頊、太昊、少昊、炎帝
黃帝、顓頊、嚳、堯、少昊


他能算出自己離世的時辰 妻子比他算得更準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21日, 2019
現代數學只能計數和度量,而中國古代數學卻可以算「命」,甚至推算宇宙、自然、社會的一切。(公有領域)
現代數學只能計數和度量,而中國古代數學卻可以算「命」,甚至推算宇宙、自然、社會的一切。
西漢的嵩真通曉推算之術。有一天,嵩真對自己的妻子說:「我推算自己的壽數是七十三歲,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正月二十五日申時離世。」他還說,自己想葬在一個地方:「北邙山青隴孤檟之西四丈所,鑿之入七尺。」
然後他把這一推算結果寫在家中牆壁上,想日後檢驗是否精準。妻子看後,當時也沒說什麼。後來她跟人說:「嵩真推算時,我認為他多算了一天。當時想告訴他,又怕他多慮,我就沒有說。」
果然提前一天,嵩真於綏和元年正月二十四日申時離世,時辰並沒有算錯。按照嵩真生前所指的地方,家人把他的屍體抬到那裡,果然有一棵孤零零的檟樹,往西大約四丈遠,家人開始挖地,挖到七尺深時,居然發現有一副空棺槨,於是就用這副空棺安葬了他。
憑玉碗尺寸算出碎裂時間
五代後唐的袁弘御精通算術,官任山西的從事。當時的節度使張敬達有兩只玉碗,袁弘御量了一下碗的深度與寬度,運算一番,然後說:「明年五月十六日巳時,這兩只碗一定會碎裂。」
北宋 趙佶《文會圖》(局部),絹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張敬達隨即讓人將兩只玉碗用衣物棉絮等物包裹好,裝進一個大竹籠裡,放入庫房。心想,我這麼小心藏起來,看它們還能破碎嗎?
第二年五月十六日巳時,誰也沒想到,庫房的屋梁突然折斷掉下來,正好壓在那個竹籠上,結果藏在裡面的兩只玉碗都被砸碎了。當時的太僕少卿薛文美也在府中,親眼見到了這件事情。
用筷子算出糧倉有多少米
漢朝有個叫曹元理的人,住在在今天中朝接壤的地方。有次他到朋友陳廣漢家做客。陳廣漢說:「我有兩大圓型米倉,盛滿了米,忘記有多少石了。你幫我測算一下吧。」
曹元理沒動地方,就在原地用吃飯的筷子在桌上轉了十多圈,然後說:「東邊的圓糧倉有米七百四十九石二斗七合。」接著又用筷子轉了十來圈:「西邊的圓糧倉有六百九十七石八斗。」於是陳廣漢將他算好的數目寫在糧倉門上。
曹元理走後,出米測量,東邊糧倉絲毫不差;西邊量出的米比曹元理測的少了一升。僕人說:「出米時,糧倉中突然竄出一隻大老鼠來。」陳廣漢追問:「有多重?」僕人回答:「一升左右重。」
元 佚名《耕稼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後來曹元理聽說自己算差了一升,非常沮喪:怎麼可能?陳廣漢說,倉裡藏著一隻老鼠,正好大約一升重。曹元理用手拍著床說:「太丟人了,我怎麼就沒算出老鼠吃米?」
老子說過:「善數者不用籌策。」善於算術的人不需要計量工具,那是用什麼方法算的呢?古代數學的內涵與方法早已失傳了,現代人繼承的不過是表面的公式公理,其玄奧的實質內涵其實與中國的半神文化有關,現在也都被實證科學視為迷信了。
參考文獻:
晉 葛洪《西京雜記》卷四 
宋《太平廣記》卷二百一十五《算術》


中國的神傳文化與半神文化
在遙遠神秘的東方,中國這個地方,是傳說中神的故鄉,所以有著神州的稱號,這個神的子民自古以來認爲她是居世界中心的國度,所以稱爲中國。她悠久的歷史,使她所孕育出來的文化悠遠而綿長,博大而精深。
神傳文化
縱 觀整個中國歷史,從最古老的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出現的是女媧、伏羲、神農三個神皇,漫長的歲月中,現代史學家一直把這段歲月以神話對待,這段傳說中的 歲月,出現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象神祉般具有無邊法力的人物。首先特別必須提的就是女媧皇,她是始祖母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用天上的黃土仿造 神的模樣創造了我們,同時又爲繁榮人類的社會,於是又爲人“化育”生靈萬物。而仿神的人類是不能與萬物禽獸等同,所以她特別爲人類建立婚姻制度,使人有別 於禽獸亂交,於是又有“神媒”的稱號,這樣讓人類得以在地球上開始繁衍生息。
另一神皇伏羲氏,也是法力通天,爲人設立官員,管理人民,教 人網魚,蓄養家畜。他下世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八卦”,所謂的“受龍圖,畫八卦”,這就是著名的河圖,也稱之伏羲八卦,先天八卦,最原始版的易經,這河圖給 人留下遵循上天旨意的方法,所以中國人常講天象變化、天命難違,對天有無限的尊崇,天地變化之理就是所謂的“道”。而後周文王依據河圖推演周易,易經由原 始圖像變成文字卦象,這就是所謂的周易、後天八卦。到了孔子時代,人離道更遠了,才開始以文字注解易經,就是易經系辭傳,顯然越依賴文字語言,越難理解這 個代表天地人的宇宙變化的道學。而在中國,天象、天命歷朝歷代都被天子帝王遵循著,用來警惕自己的施政,即使是科學發達的今天,科學家也十分好奇,爲什麽 幾個簡單的卦象能有解釋不了的預測能力。這是部天給人傳達訊息的經典,顯然不是人類智慧能創造的,它似乎默默地提醒著人們別忘記自己的渺小。
三個神皇是神農,神農皇教人們製造農具,開墾荒地,種植五穀,而他出神入化的技術,所以被稱爲“神農”。而《史紀》中還有所謂的“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 的記載,神農氏到這世間爲中國人建立起了相當完整的醫藥基礎。在我國長期以來, "本草"就等於了中藥的代名詞,而後世幾千年來中藥的發展,事實上,都是建立在神農本草的基礎上,即使到今天爲止,它仍然是中國醫藥學最崇高、最具權威的 著作。從這角度,我們也不難看出,神在中國一直留下遺迹,假如“本草”只是代表遠古衆多先民的經驗累積的話,那麽歷史中,我國的中藥很可能只有像美洲印地 安人的草藥治病水平,而不是在遠古就能具備這樣結構完整的理論與藥性分析記載,中藥的藥理裏也深深蘊含著“道”,蘊含著天地人、五行互動的理,這似乎也是 不信神的人永遠弄不明白的謎。
從這段中國史上記載的三皇所經歷的漫長的歲月來看,在中國顯然經過一段人與神共處的歲月,神曾經直接傳授文化給人類,神傳的文化經過時間淬煉而能曆久而彌堅,所以中國人對天有無限的敬崇,“敬天”不只是代表中國文化是個信神文化,更是個神傳文化的表徵與內涵同在的體現。
半神文化
一 直到距今約五千年前,神州舞臺出現人類歷史重要的一幕--黃帝時代的降臨,黃帝爲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受到無比的尊敬。其實中 國人“敬天法祖”的特性,甚至把祖先當成神明祭祀,與黃帝被認爲中華民族共同祖先有著密切關係;此外也與上古神傳時代的人神共處有關,黃帝之後有“絕天地 通”的傳說,於是人神分隔,中華民族就在神傳的文化基礎上,從黃帝時代開啓了以人爲中心,一幕幕璀璨的半神文化序幕。
由於蚩尤的暴虐百 姓,涿鹿之戰後,黃帝被諸侯尊之爲天子,天子的意義就是上天的愛子,賦天命行天道于人世。所以實際上,黃帝成爲中國歷史首位以武力、以兵征天下的形式臣服 諸侯,統一了華夏族的帝王。英明的黃帝接著又立百官,制典章,舉賢能,封禪祭天,大治天下;命臣民建屋室、種五穀、作衣裳、造舟車,甚至文字、醫學、曆 法、算數、樂器、陶器、蠶桑等各種發明相繼出現,中國的文明奠基于黃帝時代。史籍上說,黃帝在位的一百年中,中國沒有賊盜毆鬥,人們謙讓和睦,風調雨順, 年年豐收,甚至虎豹不傷人,鳥獸蟲蛾都受他的教化影響,是個“道行天下,人間天堂 ”的盛世典範,因此後世尊稱軒轅黃帝爲人文初祖。
這位中 國歷史上的首位天子,司馬遷在《史記》上說黃帝獲寶鼎與神策,治世“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形容黃帝懂得順天而治,知陰陽、生死變 化之理,行道天下,是個修煉得道之人。古史中很多黃帝求道、問道的記載,他得法悟道後,治理國事同時煉丹求鼎、靜心修煉。紀元前二五九八年,黃帝在橋山山 下,鑄造了一個大鼎,當鑄成那瞬間,天忽然開了,降下一黃龍迎接他。黃帝與隨身的宮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黃龍,白日升天,圓滿功成。福分不足的群臣來的太 遲,只能抓住龍須,結果龍須脫落,他們也掉下來了。這時候,萬民百姓親眼仰望這神聖壯觀的一幕!這些沒跟上的臣子與百姓,感恩懷念之余,把黃帝遺留下來的 衣服,埋葬在橋山山下,即今天陝西黃陵縣的黃帝衣冠塚。
這就是爲什麽黃帝成爲中華民族共同祖先的典故!也是爲什麽中國人對生命圓滿的結束 就是歸天成神的原由。所以中國人對過世的祖先,也認爲另種形式的歸天成神,祖先在天之靈能庇佑看護子孫,所以家家戶戶供奉自己祖先,同姓親祖甚至建造祠堂 共同祭祀,年節祭祀祖先,“敬天祭祖”就這樣成爲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
從中國歷史的角度看,我們都知道中國從黃帝開始有了文字,也開始了 以人爲本的文化發展,人類確實從此以後一步步邁向文明,不斷地創造、不停地豐富著人類的文化,但是文字的出現其實也將人類帶進一個更複雜、更難生存的世 界,也代表著人類的原始天性同時漸漸被複雜的人性取代了。黃帝承接著神傳文化與人本文化的交接,黃帝不再象神話時代的三皇般,以神祉的形式降世,而是以 “治世的帝王”兼“得道的修煉人”出現於世,人類可以通過修煉再回歸於天,天代表神的世界,人是神造的,來自於天,回歸於天,“天人合一”的觀念自古以來 就根深蒂固地深植在中國人內心中。
而人與神之間連通的唯一管道就是“修煉”,人之所以爲萬物之靈,之所以珍貴,在於人擁有這個先天的神 性,而“修煉”彰顯的正是人類的這部分特性,所以歷史上很多修煉人都有許多神奇心靈力量、特異功能、超然豁達的生命觀,像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是著名輔 佐真命天子的軍師道士,像一葦過江的達摩祖師、峨嵋山搬木的濟公和尚,創太極拳的張三豐,民間中除妖降魔的呂洞賓等八仙傳奇;許多知名歷史人物,象蘇軾、 王維、李白、陶淵明、孟浩然、白居易等等都是修煉人。不只是儒釋道三家構成的中國主流思想裏充滿著修身、修行、修煉的概念,先秦以前,各行各業、諸子百家 都稱道,人本文化的深層涵義不就是:只有人賦天命于人世,能通過修煉返出自己的這個神性、佛性或稱先天本性,其他物種就沒有這個殊勝的特性,這是生而爲人 的尊貴!
從這個角度我們來看整個中國的歷史,如果文化是神傳的,人是神造的,神造人的目的,似乎是讓人能基於神性,來創造人類這層的文 化,豐富人類這層次的生命,同時再返回自己先天的本性,那麽“修煉”代表的意義不就是,一個覺悟的人,一個知天命的人,一個悟道的人,一個半神恢復成爲神 的過程嗎!在生命的長河裏,許多次我們單純地臨世,在人間成長,無明中有喜樂追尋卻也飽嘗生命無奈的苦汁,我們曾經歡喜也曾痛苦,有過悲憤也體驗哀傷,在 愛恨情仇善惡交織下,錙銖計較地迷失在人世生活中,像無根的生命……
流連客途中,忘卻返鄉路;浮蕩紅塵裏,輪回人世間
一個歷盡了紅塵歲月洗煉的人,再度感悟到自身保存的神性、先天本性後,開啓生命返本歸真之路,這就展現出了“半神”的生命特性,而整個中國歷史、文化裏處 處充滿了這種特性,這個連結人神的半神文化特性,就讓中華文化多元而神奇、玄妙而多彩、博大而精深、悠遠而緜長、歷久能彌堅!


半神,這個定義一般適用於父母中一位為神另一位為人類的神話人物,即是半人半神的存在。在某些神話中,有人類神化為神,或獲得了神級的力量的人類,有時也被人稱為半神。
比較著名的半神的例子包括:凱爾特神話中的庫胡林,蘇美爾王吉爾伽美什(實際上被認為有三分之二的神的血統),古日耳曼的樵夫安斯艾爾和希臘神話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對應羅馬神話的海格力斯)以及中國神話的二郎神。
中國的半神
中國神話中的半神多產生自道派神仙(多為女方)思凡入人間,與人類的女子或男子所產生的後代。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半神的定義,和人類的後代結合也可以認為是半神。中國神話中比較有名,且可考的半神為夏朝開國君主啟。
二郎神
主條目:二郎神
二郎神本名楊戩,根據《西遊記》記載,其為「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 [1] 他平日居於灌口,「聽調不聽宣」,平常不聽天庭命令,但危急時會接受天庭的派遣。
希臘半神
很多希臘英雄的一個重要的屬性為他們的半神身份(也即他們會成為偉大英雄的重要理由之一),描繪他們的出生,也是希臘神話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父母中一方常常是偉大的神祇(特別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另一方是人類的男女(多為貴族身份)。他們父母的結合常常發生於其與人類偶發生關係的同夜(比如忒修斯的情況)或是人類那方被神祇秘密拜訪而完成交合(比如珀耳修斯的情況),因此他們一般會和完全為人類的兄弟姐妹作為孿生而一同出生,並有兩位父親(或母親)。因此他們註定具有偉大的力量和強大的天賦,超越人類的生死界限
半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H3H7Gf
---------------------------------------
大江東去,多少帝王將相、風流人物俱往矣!只有那古老的文明,經過一朝又一代的積累和延傳,留給了今天的人…… 
母履神蹟,天降洪智
相傳在遠古時北方天庭有一華胥國,國君有一位美麗的女兒名叫諸英。諸英24歲那年,一日雨後初晴,天地明朗如洗,山澗中的小溪嘩嘩奔流,地上的青草帶著雨珠。諸英心情愉悅,獨自出遊於郊野,光著腳在草地上緩緩而走,忽然看見水潭邊有一個大如車輪的腳印,諸英心想:「有這麼大的腳印,那就一定有這麼大的人啊!」她天真地踏入腳印中,一時祥光四起,一道彩虹從天而落環繞在她身上,雲氣浮動,良久方散,諸英恍然如夢。回家後就有了身孕,16個月後生下一個男孩,取名伏羲;3個月後又生下一名女孩,取名女媧。諸英帶著伏羲、女媧離開華胥國居住在成紀。
伏羲生來胸多神智,敦厚沉默,常常獨自一人靜靜觀察天地萬物,將其中的道理教導給人民。人民覺得他像日月一樣為世間帶來光明,就稱呼他為太昊。伏羲14歲那年祝融氏離去,人民就推薦他為主,伏羲覺得五行中的木榮於春天,先得生物盛德,就以木德繼天而王;木動則風生,遂以風為姓。
當時的人民思維非常原始簡單,餓了就找吃的,吃飽了就丟棄食物,坐臥呼吸有聲。伏羲偶見蜘蛛結網捕蟲,就發明了網罟教人民捕魚;然後教人民牧養六畜;以火煮熟食物後,先祭祀天地和神只然後才食用。從此風調雨順萬物安泰,人民更加尊敬伏羲。
麒麟負河圖先天八卦出
伏羲告辭母親和妹妹,遊歷天下巡訪賢能的人。到了餚阪,倉頡來歸;在太汾之間,昊英、昆吾來歸;眾人行至孟沽之津,猛見波濤拍岸煙霧迷空,水中躍出一隻麒麟背負一物,伏羲默想:「果有利於世者,當近以示我。」那麒麟立即跳上岸來站立不動。伏羲走近一看,麒麟背上有一圖,圖上共畫有55個點,皆含陰陽之數,乃大歎曰:「此兩儀未洩之秘也!」麒麟放下那圖如旋風一般望北而去。伏羲與眾人行至孟門、太行、井陘等處,得中央、共工、栗陸三氏來歸;東轉至鉅鹿海隅,葛天、大庭二氏向風來迎。
伏羲登上鳧山,坐於大石之上,將河圖展開: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依數測之,得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各有合天之數25,地數30,天地之數正好是55。於是畫一為奇以像陽,畫二為偶以像陰。於一陽之中,分為太陽、少陰;一陰之中分為少陽、老陰。以奇偶二畫重而二之,取像為卦:三連為乾,天體也;六斷為坤,陰像也。離火中虛而四明,坎水旁流而內潤。根堅枝柔,震之所以為木;石載土上,艮之所以為山;巽風陽氣,始發主陰之谷;兌澤寒潭,常伏惡毒之龍。再編次序方位: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其位以天上地下,日東月西,山鎮西北,澤注東南,雷震東北,風起西南,皆合造化自然之跡。
八卦即畫,但四周道路不通難以廣施教化。有一個地方叫做宛丘,扼九州之咽喉,乃華夏之中間區域,其地四面高而中間低平,內有寬廣的大道。伏羲遂建都於此,更名曰「陳都」。此時柏皇、赫胥、陰康共來為佐。
倉頡制六書昊英立甲子
倉頡生得容顏如龍四目如電,自幼長於繪畫,曾於洛□見一靈龜,紅頭綠甲,龜殼上紋理縱橫;又見沙灘上群鳥棲息後的痕跡,形勢錯綜似有情緒。於是倉頡依龜紋鳥跡,一畫一豎、一點一圈、撇捺鉤挑,配聚而成字體,將其呈給伏羲,伏羲即命建台於河上以供倉頡造字。倉頡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山川鳥獸紋理之源,製成六書之體:一曰象形,如日、月之類;二曰假借,如令、長之類;三曰指事,如上、下之類;四曰會意,如武、信之類;五曰轉注,如考、老之類;六曰諧聲,如江、河之類。然後削竹為方策,火薰令出汗,再以木枝蘸煙煤書之,始成字跡,此為文字之祖也!至此天下義理必歸文字,無窮文字必歸六書。
文字一出,川澤蛟龍異物從茲潛伏,懼人做符書召神靈役之;□魅魍魎之鬼夜夜嚎哭不敢晝出,恐人致書佈告神明以乾遣責;天上見人間現此大寶,將粟似雨一般撒下以示吉祥並助民生,人民起初不認得是何物,去殼一煮,甘香甜美,但當時人民不懂得種植,只能療一時之飢,這就是小米的來源。
伏羲呼倉頡為「史倉」。命朱襄削竹簡刻木板,將六書的字體畫在上面傳告四方,使人民皆能識字以代替結繩記事;命昊英推算甲子日曆,配以天干地支,使人民辨方向、知時歲。
龜背演八卦天地定位
一日都南天中山下居民奔告水中有一巨龜,其大異常,見人則端目而視毫不畏懼。伏羲同往觀之,並沒有看到什麼。赫胥進言曰:「傳說蓍草千歲,一本百莖,其下必有神物守之。」伏羲即命驪連備祭物於岸邊,命混沌張網等待。少傾,大龜分撥蓍草踏水而出,渾身上下通體潔白,它昂頭望見伏羲,當即閉目縮緊不動。混沌將它牽上岸來,伏羲乃以河圖及所畫八卦就龜背上之文理八方布之,是為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觀像於天,效法於地,近參乎身,遠取諸物。以八卦各有三爻,因重而衍之,為上下六爻。於是八分為十六,十六化為三十二,三十二盪為六十四,共得三百八十四爻。教民以之定猶豫,決嫌疑,使不迷於吉凶悔吝之途。
伏羲知大龜與蓍草皆是至靈之物,必為後世所用,遂牽龜採蓍而歸。回都之後築一壇於都中,名八卦壇;賜龜一名字曰「蔡」。命中央為守龜史,陰康為藏蓍史,同在壇中,與之精衍卦象微義。壇場建一鼎以鎮方位,鼎者,一統天地萬物所繫終也。
紀龍師龍官大治宇內
眾人見伏羲如此威德,共同上號尊稱為「泰帝」。伏羲念眾人相助教化人民,可封之以地,授之以官,因為有神龍降臨,就以龍紀官名。命朱襄為飛龍氏,名金堤,職圖冊列禮義,以宣教誡;命昊英為潛龍氏,名鳥明,造甲歷以知時度;命大庭為居龍氏,名默視,主治屋廬以便民居;命陰康為土龍氏,名紀通,主中職內事兼治田里以正強界,又名主田;命混沌為海陸降龍氏,名仲起,主平土地,統靖海;命栗陸為江湖水龍氏,名陽侯,主斬繁滋草木疏通泉源;是為六龍師。朱襄初到封地時,見陽氣太盛,人民煩躁不安,果樹不結果實。遂依伏羲八卦的道理造了一張五弦的瑟親自彈奏,象徵五行並通陰氣,果然樹木結出果實,人民身心安泰。有巢教人民在樹上結巢而居,避免風雨和禽獸的侵襲。
又命有巢為青龍氏,曰春官;命無懷為赤龍氏,曰夏官;命驪連為白龍氏,為秋官;命尊盧為黑龍氏,為冬官;命中央為黃龍中官,號中皇氏;是為五官。
以共工才廣智多力雄身偉,立為上相;柏皇博通萬物曲詢人林,立為下相。朱襄居左,昊英居右,栗陸居北,赫胥居南,昆吾居西,葛天居東,陰康居下,分理宇內。
大庭少得內養之術,參悟長生之道,當時已有200多歲。他覺得在樹上巢居雖得一時之安,但天長日久樹木難免枯折,人民將遭傾覆損傷之苦。於是教人民以大木為柱,以橫木為梁,設椽脊,置壁簷,頂上蓋茅草,四面以泥漿和蘆葦圍之,名為「屋」。人民從其教,高大的房屋一旦造成氣象立即不同,人民歡呼不已,稱之為「大庭之館」。
葛天的封地與大庭比鄰,講究「無能而治」,那裡的人民也一團和氣。常常十人八人一起捉牛玩樂:三人抓牛尾,兩人抓牛角,其餘的蹦跳唱歌「牛啊牛啊能載人啊;牛啊牛啊象玄鳥啊;牛啊牛啊吃草葉啊;牛啊牛啊識五穀啊……牛啊牛啊是萬物之寶啊!」牛首尾不能相顧,人民快樂之極。
無懷也教給人民重德太平的道理,所以人民甘食而樂居,懷土而重生,肢體勤勞,心無好惡,「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指的就是無懷氏之民啊!
混沌因為幫忙張網得到「蔡龜」,所以被封為降龍氏,他能驅除民害。
赫胥的封地在混沌之南,他尊民重事,謙遜平和,所以他的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渴飲飢食鼓腹而遊,不知為善也不知為惡,強域清和泰宇寧靜。
陳都西北忽然河水壅塞橫流,人民肢體多垂腫,手足拘攣,伏羲命陰康治理。陰康觀察後知是坐臥濕地,又感風寒,陰凝陽□。五行紊亂後導致河水壅塞,人之氣脈亦鬱於內。因想通血脈之道,乃制舞儀,教人民或持竿棒輪轉,或以肢體伸舒,以利導關節,是為「大舞」。人民習之,痿痺之病盡去。然後人民疏通水道,治其里居,河水之害也消失了。
昊英的兒子子英出治於西邊,那里地寒人稀,樹木茂密野獸眾多,子英遂教人民結樹皮為衣禦寒。
驪連西與昆吾相連,境內有座驪山,山下產金山上產木。驪連聚金煉為偃月形,名曰「斧斤」,以之入山砍伐材木。
昆吾見了,也回去聚金煉鑄,作蛟龍之形,長六尺,腹背皆鋒鍔,光芒四射,名曰「劍」。劍者,檢也,防檢於非常耳。
尊盧為政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山多精金而不知用,但能抱德保和以順天下,人民倒也安寧。
中央居近大庭、無懷,地號中原。萬物豐美,民知儀度,禮尚往來。因中央曾勸伏羲升封泰山之台,昭姓考瑞,勒石示遠,以祀天地,使天下趨於文化,所以時稱「封禪之帝」。
伏羲大帝所紀龍師龍官各君一方治理人民,皆能勝任其職,政化廣行天下大治,宇內清明祥瑞四現。
琴瑟簫管天人合一
伏羲見百官之政立,萬民之事察,文治興而人民安居,四方歸附,欲撫其遠來,卻無樂器。遂取桐木中段,投長流水中浸49天,以自己肩到肘的長度為「一尺」,食指的中節為「一寸」,用來控制長短廣狹,如今的尺寸就是這麼來的。伏羲先制一張琴,琴者,禁也,禁淫邪而正人心也。琴長3尺6寸6分,象徵一年366日;琴寬6寸,象徵六合;琴腰寬4寸,象徵一年四個季節;龍池8寸,通八風;鳳沼4寸,達四遠;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上圓下方,象徵天圓地方;暉十三,象徵一年12個月,還有一個閏月;用27條絲繩為弦,名曰離徵。
又做36弦之瑟,瑟者,取矜莊縝密之義,以修身性之理,達天人之合。
又模仿鳳凰的翅膀,以小竹造管,長短不一,發出的聲音象鳳鳴一樣和美。長的有1尺4寸,謂之雅簫;短的有1尺2寸,謂之頌簫。總名簫管,取約束肅清之意也。伏羲常常親自彈琴,令近臣吹簫管而和,每一奏之,鳳凰聞聲來儀,百鳥翔集,君臣百姓大悅。
後來伏羲即將離去之前,乃遍召群臣及后妃諸子,對他們說:「惟有推大德者立為帝,毋負天下之望!」。伏羲有一後二妃,生五子一女,皆賢智。五子分五姓:風、□、伏、羲、包,都隱居在沔陽山,後子孫繁多
----------------------------------------
華夏歷史真貌:半神文化時期(二)
【明心網】
半神文化時期
*黃帝時代
到距今約五千年前,神州舞臺出現了人類歷史重要的一幕--黃帝時代的降臨。黃帝為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中華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受到無比的尊敬。其實中國人“敬天法祖”的特性,除了與上古神傳時代的人神共處有關之外,與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共同祖先有著密切關系。黃帝之後有“絕天地通”的傳說,即人神分隔,中華民族就在神傳的文化基礎上,從黃帝時代開啟了以人為中心的、一幕幕璀璨的半神文化序幕。
早期的中國先民主要居住在黃河流域,這與其豐富的自然條件有關。後來才開始慢慢向南遷徙。當時各個部落都尊神農氏為天下共主,尊其為炎帝,並向其朝貢。其族群主要生活在黃河下遊一帶。相傳在黃河流域生活的另外一個逐漸強大的部落是有熊氏的族落。有熊氏,少典部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他一生下來,形象就異於常人,《春秋緯·元命苞》說他是“龍須”,而且很有靈性,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後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對事物有著清晰的判斷力。後被推選為部族首領,稱為黃帝。其族群原居於西北,後遷徙至涿鹿,也就是今天河北涿鹿東南一帶。
軒轅時代,炎帝的族落已經衰敗。其他部族之間互相攻戰,殘害百姓,而神農氏卻沒有力量征討他們。於是黃帝開始習兵練武,去征討那些不來朝貢的部族,各部族這才都來歸從。但生活在河北河南和山東一帶的九黎族的首領蚩尤最為兇暴,沒有人能去征討他。他為與炎帝爭奪黃河下遊地區,展開了一場大戰,炎帝戰敗,向黃帝求救,與之結為聯盟。黃帝統帥二個部落的族人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涿鹿大戰”是中國遠古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而關於這一重大事件中的另一人物蚩尤,根據有關的文獻,其形象是暴君和亂賊,是相當醜惡的。《尚書·呂刑》的記載為此類觀點的代表:說蚩尤作亂,以酷刑殺戳統治苗民。不過,根據《龍魚河圖》的記載,蚩尤是一個有著怪異神力的神的形象。“制五兵之器,變化雲霧”,非常厲害。《述異記》也說:蚩尤“銅頭鐵額”、“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等。所以黃帝也打不過他,只好去祈求上天神靈的幫助。根據《黃帝玄女戰法》中的記述:
  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於太山,三日三夜,霧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勝’。遂得戰法焉。又《玄女兵法》中也說:“黃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九戰九不勝”、“三年城不下”,可見蚩尤是很強大的對手,其力量與黃帝不相上下,黃帝只有求女神幫助才取得了勝利。從此次戰爭的記載可以看到蚩尤的神的形象,他不僅“獸身人語,銅頭鐵額”、“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而且可以“靖風伯雨師大風雨”,還可以“作大霧,彌三日”,使黃帝令風後做指南車才戰勝了他。可見,不僅蚩尤有神性,黃帝也有神力,可給風後等神下命令。
  今天河北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黽足蛇首;主掌疫病,其俗遂立為祠。這說明在大戰的涿鹿,冀州人長久的祭祀蚩尤神,其它地方如太原、朝鮮也祭蚩尤神。黃帝的形象也是如此,他們不只是歷史人物,而且也是古史中的具有神的特征的形象。這也表明,人神同在的時期一直持續到了五帝時期仍未斷絕。
黃帝大敗蚩尤,並殺死了蚩尤後,炎黃兩部落又發生了戰爭。起因是炎帝想進攻其他部落,從而導致其他部落都來歸從黃帝。於是軒轅修行德業,整頓軍旅,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谷,安撫民眾,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各種猛獸,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先後打了幾仗,才征服炎帝,取得了勝利。從此,中原各部落皆尊黃帝為天下共主,即天子,取代了神農氏。天子的意義就是上天的愛子,賦天命行天道於人世。所以實際上,黃帝成為中國歷史首位以武力、以兵征天下的形式臣服諸侯、統一了華夏族的帝王。《史記》稱,黃帝做天子有土這種屬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黃,所以號稱黃帝。而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中華民族自承為“黃帝後裔”,又因炎、黃兩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也稱為“炎黃子孫”。
黃帝成為天下共主後,逐漸平定了天下。他往東到過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過空桐,登上了雞頭山;往南到過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驅逐了葷粥(xūn yù,熏玉)部族,並在逐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
黃帝接著又立百官,制典章,舉賢能,封禪祭天,大治天下。黃帝所封官職都用雲來命名,軍隊號稱雲師。他設置了左右大監,由他們督察各部落。他還常常祭祀鬼神山川,次數為自古以來最多。他還任用風後、力牧、常先、大鴻等賢臣治理民眾。此外,黃帝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道理,論述存與亡的原因,按照季節播種百谷草木,馴養鳥獸蠶蟲,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有節度的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種財物。
此外,黃帝還命臣民建屋室、種五谷、作衣裳、造舟車。在黃帝時代,文字、醫學、算數、歷法、樂器、陶器、蠶桑等各種發明相繼出現。相傳指南車就是黃帝發明的。因此,後世認為中華文明奠基於黃帝時代。
傳黃帝身邊的一個叫倉頡的史官造了字。據說,倉頡的頭上有四只眼睛,可以看見神明。他擡頭可以看到奎星圜曲的形狀,低頭可以觀察龜殼的紋理及飛禽走獸的足跡。倉頡廣泛的收集世間眾多美麗的圖像,綜合而成文字,被後人稱作“上古文字”。據說倉頡造字後,“天雨粟,鬼夜哭”。天下粟,是因為倉頡造了文字,值得慶賀。那麼鬼哭,則是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會由此而生,天下從此無太平日子,連鬼都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在歷法上,黃帝用上天賜予的寶鼎,觀測太陽的運行,用占蔔用的蓍(shī,師)草推算歷法,預知節氣日辰。黃帝時代還發明了記日法,以記錄日子的變化。 《史記.五帝本記》說:“黃帝 …… 迎日推策”。“策”是一種小竹木片。迎來一次的日出,就移動一根竹木片。記日法的發明中,以天幹記日法影響最為深遠。所謂天幹記日法,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字,逐日依次用一個字來標記一天。這個方法後來和地支結合成為幹支記日法,它一直延續使用到現代,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極有特色的部分。
傳說中國數學的創始者也是黃帝,最早的數學知識和數學工具都是在黃帝時代發明的。例如漢代的一本數學著作《數術記遺》中說,是黃帝發明了數的記法和用法。也有的書中說,最早的算數是黃帝時代一個叫“隸首”的人創作的。
黃帝的正妃是西陵國的女兒嫘(léi,雷)祖。嫘祖發明了養蠶,並教給人們如何利用絲繭編織衣服。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尊嫘祖“先蠶”,即始蠶之神。嫘祖和黃帝的另一位妃子嫫(mo)母一起,幫助黃帝治理天下,相傳二人皆有著高貴的品德。嫘祖在和黃帝巡視天下時,病逝於途中,黃帝謚嫘祖為“祖神”。
由於黃帝的賢德,萬國安定,老百姓生活富足。史籍上說,黃帝在位的一百年中,中國沒有賊盜毆鬥,人們謙讓和睦,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甚至虎豹不傷人,鳥獸蟲蛾都受他的教化影響,是個“道行天下,人間天堂”的盛世典範,因此後世尊稱軒轅黃帝為人文初祖。
關於黃帝,還有著許多關於他求道的傳說。司馬遷在《史記》上說黃帝獲寶鼎與神策,治世“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形容黃帝懂得順天而治,知陰陽、生死變化之理,行道天下,是個修煉得道之人。相傳他得法悟道後,治理國事同時煉丹求鼎、靜心修煉。公元前二五九八年,黃帝在橋山山下,鑄造了一個大鼎,當鑄成那一瞬間,天忽然開了,降下一黃龍迎接他。黃帝與隨身的宮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黃龍,白日升天,圓滿功成。福分不足的群臣來的太遲,只能抓住龍須,結果龍須脫落,他們也掉下來了。這時候,萬民百姓親眼仰望這神聖壯觀的一幕!這些沒跟上的臣子與百姓,感恩懷念之余,把黃帝遺留下來的衣服,埋葬在橋山山下,即今天陜西黃陵縣的黃帝衣冠冢。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中國人對生命圓滿的結束就是歸天成神的原由。所以中國人對過世的祖先,也認為是另種形式的歸天成神,祖先在天之靈能庇佑看護子孫,所以家家戶戶供奉自己祖先,同姓親祖甚至建造祠堂共同祭祀,年節祭祀祖先,“敬天祭祖”就這樣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
從三皇到黃帝,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黃帝具有一定的神力,但他不再象神話時代的三皇般,以神祗的形式降世,而是以“治世的帝王”兼“得道的修煉人”出現於世,承接著神傳文化與人本文化的交接。黃帝最後的圓滿回歸,表明人類可以通過修煉再回歸於天,人與神之間連通的唯一管道就是“修煉”,天代表神的世界,人是神造的,來自於天,回歸於天,“天人合一”的觀念就這樣根深蒂固的深植在中國人的內心中。
*顓頊和帝嚳時代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嫘祖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青陽被封為部族首領,居住在江水;另一個叫昌意,也被封為部族首領,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名叫昌仆,生下高陽,高陽有聖人的品德。黃帝升天後,由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即帝位,這就是顓頊帝。
顓頊帝沈靜穩練而有機謀,通達而知事理。他教導百姓養殖各種牲畜,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凈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址,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沒有不歸服的。
顓頊帝生的兒子叫窮蟬。顓頊死後,玄囂的孫子,顓頊的侄子高辛即位,這就是帝嚳(ku)。
相傳高辛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身為帝王,他遍施恩澤於眾人而不考慮自身。他高瞻遠囑,明察秋毫。他順應上天的意旨,了解百姓之所急。他行仁德而不失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修養自身,道德高尚,天下無不歸順。他對收取的土地上的物產,一向節儉的使用;他行動合乎時宜,吃穿用度如士人同。他愛護並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歲時節氣,恭敬的迎送日月的出落;他明識鬼神,慎重的加以事奉。
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生下放勛。娶訾(jū zī,居資)氏的女兒,生下摯。帝嚳死後,摯接替帝位。帝摯登位後,沒有幹出什幺政績,於是放勛登位。這就是帝堯。
*帝堯時代
根據《春秋緯·元命苞》,堯出生時也有異像,稱“堯眉八彩,是謂通明歷象,日月旋璣玉衡”,就是說他有著八種顏色組成的眉毛,這象征他可以知天文,曉歷法等。《春秋緯·合誠圖》還說他的額角象太陽等。
堯繼位後,象他的父親一樣,仁德如天,智能如神。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他同老百姓一樣﹐住茅房﹑吃糙米飯﹑喝野菜湯﹐夏天穿粗麻衣﹐冬天加塊鹿皮。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親相愛。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績昭著,各個部落也都能和睦相處。他對老百姓關心備至﹐一點私心都沒有。
象黃帝、顓頊、帝嚳一樣,帝堯命令臣子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據日月的出沒、星辰的位次,制定歷法,謹慎的教給民眾從事生產的節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恭敬的迎接日出,並詳細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晝與黑夜一樣長,朱雀七宿(xiù,秀)中的星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春之時。這時候,民眾分散勞作,鳥獸生育交尾。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詳細安排夏季的農活兒。夏至日,白晝最長,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又稱大火)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夏之時。這時候,民眾就居住在高處,鳥獸毛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恭敬的送太陽落下,有步驟的安排秋天的收獲。秋分日,黑夜與白晝一樣長,玄武七宿中的虛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秋之時。這時候,民眾移居平地,鳥獸再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認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冬至日,白晝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mǎo,卯)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冬之時。這時候,民眾進屋取暖,鳥獸長滿細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閏月的辦法來校正春夏秋冬四季。
此外帝堯還告誡百官一定要各守其職,這樣各種事情才會順利進行。
帝堯在位期間,天下各族和睦相處,人人敬天畏地,重德律己。後來,帝堯老了,不想讓自己的兒子丹朱繼承帝位,認為他德行不夠。他便問身邊的臣子四嶽:“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嶽向他推薦了鯀,堯認為他能力不夠;後來四嶽又推薦了虞舜。虞舜是個盲人的兒子。雖然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但舜卻能與他們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得很好,使他們不至於走向邪惡。這說明虞舜具有非凡的品行。
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他,以從兩個女兒身上觀察他的德行。舜讓她們降下尊貴之心住到媯(guī,規)河邊的家中去,遵守為婦之道。堯認為這樣做很好,就讓舜試著擔任司徒之職,謹慎的理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人民也都遵從不違。堯又讓他參與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變得有條不紊。又讓他在明堂四門接待賓客,四門處處和睦,從遠方來的賓客都恭恭敬敬。堯又派舜進入山野叢林大川草澤,遇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更加認為他十分聰明,很有德行。便把他叫來,希望他現在就登臨天子位。舜則推讓說自己的德行還不夠,不願接受帝位。不過,在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廟接受了堯的禪讓。文祖也就是堯的太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禪讓”。後來,舜又將帝位禪讓給了禹。
“禪讓”的傳說在我國古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人借孔子之口評論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大同”社會是我國古人追求的理想社會。“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說社會選拔賢能的人參與國家統治和管理,提倡誠實信用,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準則,建立“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理想社會。
堯將帝位禪讓給舜後,因為年事已高,便讓舜代理天子之政事,借以觀察他做天子是否合乎天意。對於堯選賢繼位的做法,孔子贊道﹕“大哉﹗堯之為君也。”說堯是一個以天下為公的楷模。
舜代堯治理國家後,通過觀測北鬥星,來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是否有異常,並舉行臨時儀式祭告上帝,用把祭品放在火上燒的儀式祭祀天地四時,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名山大川,又普遍的祭祀了各路神祗。他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種玉制符信,選擇良月吉日,召見四嶽和各州州牧,又頒發給他們。
舜還於當年二月去東方巡視,到泰山時,用燒柴的儀式祭祀東嶽,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接著,他召見東方各部落首領,協調校正四時節氣、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統一音律和長度、容量、重量的標準,修明吉、兇、賓、軍、嘉五種禮儀,規定諸侯用五種圭壁、三種彩繒,卿大夫用羊羔、大雁二種動物,士用死雉作為朝見時的禮物,而五種圭璧,朝見典禮完畢以後仍還給各首領。
五月,舜又到到南方巡視;八月,到西方巡視;十一月,到北方巡視,所作所為都像起初到東方巡視時一樣。回來後,告祭祖廟和父廟,並用一頭牛作祭品。以後每五年巡視一次,在其間的四年中,各部落首領按時來京師朝見。舜向他們詳細闡述治國之道,並根據業績進行考察,根據功勞賜給車馬衣服。
舜開始將天下劃分為十二個州,並疏浚河川。舜提倡審慎使用刑罰。規定根據正常的刑罰來執法,可用流放的方法寬減刺字、割鼻、斷足、閹割、殺頭五種刑罰,官府裏治事用鞭子施刑,學府教育用戒尺懲罰,罰以黃金可用作贖罪。因災害而造成過失的,予以赦免;怙惡不悛、堅持為害的要施以刑罰。
堯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過了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讓舜代行天子政務。堯讓出帝位二十八年後逝世。百姓悲傷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內,四方各地沒有人奏樂,為的是悼念帝堯。堯了解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不配傳給他天下,因此才姑且試著讓給舜。讓給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對丹朱一人不利;傳給丹朱,天下人就會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處。堯說:“我畢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讓一人得利”,所以最終還是把天下傳給了舜。堯逝世後,三年服喪完畢,舜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部落首領前來朝覲的不到丹朱那裏去卻到舜這裏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卻來找舜,歌頌功德的,不去歌頌丹朱卻來歌頌舜。舜說“這是天意呀”,然後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這就是舜帝。
-----------------------------
華夏歷史真貌:半神文化時期(三)
舜帝和禹帝時代
關於舜帝的家世,《史記》是如此記載的:虞舜,名叫重華。重華的父親叫瞽(gǔ)叟,瞽叟的父親叫橋牛,橋牛的父親叫句(gōu,勾)望,句望的父親叫敬康,敬康的父親叫窮蟬。窮蟬的父親是顓頊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從昌意至舜是七代了。自從窮蟬為帝之後一直到舜帝,中間幾代地位低微,都是平民。
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瞎子,舜的生母死後,瞽叟又續娶了一個妻子生下了象,象桀驁不馴。瞽叟喜歡後妻的兒子,常常想把舜殺掉,舜都躲過了;趕上有點小錯兒,就會遭到重罰。舜在歷山耕過田,在雷澤打過魚,在黃河岸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各種家用器物,在負夏跑過買賣。舜很恭順的侍奉父親、後母及後母弟,一天比一天的忠誠謹慎,沒有一點懈怠。當他們想殺掉他的時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時候,他又總是在身旁侍候著。
舜二十歲時,就因為孝順出了名。三十歲時,堯帝問誰可以治理天下,四嶽推薦了虞舜,說這個人可以。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來觀察他在家的德行,還讓九個兒子和他共處來觀察他在外的為人。舜居住在媯水岸邊,他在家裏做事更加謹慎。堯的兩個女兒不敢因為自己出身高貴就傲慢的對待舜的親屬,很講究為婦之道。堯的九個兒子也更加篤誠忠厚。
舜在歷山耕作,歷山人都能互相推讓地界;在雷澤捕魚,雷澤的人都能推讓便於捕魚的位置;在黃河岸邊制做陶器,那裏就完全沒有次品了。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為一個村落,二年就成為一個小城鎮,三年就變成大都市了。見了這些,堯就賜給舜一套細葛布衣服,給他一張琴,為他建造倉庫,還賜給他牛和羊。
不過,他的父親瞽叟仍然想殺他,就讓舜登高去用泥土修補谷倉,而自己卻從下面放火焚燒。舜用兩個鬥笠保護著自己,像長了翅膀一樣跳下來,逃開了,才得以不死。後來瞽叟又讓舜挖井,舜挖井的時候,在側壁鑿出一條暗道通向外邊。舜挖到深處,瞽叟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舜從旁邊的暗道出去,又逃開了。瞽叟和象很高興,以為舜已經死了,便準備開始瓜分舜的財產。後來,舜回來後,還像以前一樣待奉父母,友愛兄弟,而且更加恭謹。這樣,堯才試用舜去理順五種倫理道德和參與百官的事,都幹得很好。
從前高陽氏有富於才德的子孫八人,世人得到他們的好處,稱之為“八愷”,意思就是八個和善的人。高辛氏有有才德的子孫八人,世人稱之為“八元”,意思就是八個善良的人。這十六個家族的人,世世代代保持著他們先人的美德,沒有敗落他們先人的名聲。到堯的時候,堯沒有舉用他們。舜舉用了八愷的後代,讓他們掌管土地的官職,以處理各種事務,都辦得有條有理。舜又舉用了八元的後代,讓他們向四方傳布五教,使得做父親的有道義,做母親的慈愛,做兄長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謹,做兒子的孝順,家庭和睦,鄰裏真誠。
從前帝鴻氏有個不成材的後代,掩蔽仁義,包庇殘賊,好行兇作惡,天下人稱他為“渾沌”。意思是說他野蠻不開化。少?氏也有個不成材的後代,毀棄信義,厭惡忠直,喜歡邪惡的言語,天下人稱他為“窮奇”,意思是說他怪異無比。顓頊氏有個不成材的後代,不可調教,不懂得好話壞話,天下人稱他為“-f杌”,意思是說他兇頑絕倫。這三族,世人都害怕。到堯的時候,堯沒有把他們除掉。縉雲氏有個不成材的後代,貪於飲食,圖於財貨,天下人稱之為“饕餮(tāotiè)”,意思是說他貪得無厭。天下人憎恨他,把他與上面說的三兇並列在一起稱為四兇。舜在四門接待四方賓客時,流放了這四個兇惡的家族,把他們趕到了邊遠地區,去抵禦害人的妖魔,從此開放了四門,大家都說沒有惡人了。
後來堯年紀大了,便讓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視。舜被舉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堯讓他代行天子的政務。代行政務八年,堯逝世了。服喪三年完畢,舜讓位給丹朱,可是天下人都來歸服舜。禹、臯陶(yáo,姚)、契、後稷、伯夷、夔(kuí,奎)、龍、,.、益、彭祖這些有德行的人,從堯的時候就都得到舉用,卻一直沒有職務。於是舜就到文祖廟,與四嶽商計,開放四門,了解勾通四方的情況,他讓十二州牧討論稱帝應具備的功德,他們都說要辦有大德的事,疏遠巧言諂媚的小人,這樣,遠方的外族就都會歸服。
舜於是任命伯禹為司空,輔佐自己辦事,以光大帝堯的事業。任用禹負責平治水土。任用稷負責農業,教導他們播種百谷。任用契為司徒,對百官施行五倫教育,並告訴他做好五倫教育,在於要寬厚。任用臯陶擔任司法官,告訴他五刑要使用得當,根據罪行輕重,大罪在原野上執行,次罪在市、朝內執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師氏處理;五刑寬減為流放的,流放的遠近要有個規定,按罪行輕重分別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國都之外。只有公正嚴明,才能使人信服。
舜又任命垂為共工,統領各種工匠。任命益為朕虞,主管山澤,並讓朱虎、熊羆做他的助手。任命伯夷為秩宗,主管祭祀,主持天事、地事、人事三種祭祀。舜告訴伯夷,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肅穆清潔。還任命夔為典樂,掌管音樂,教育貴族子弟,告誡他要正直而溫和,寬厚而嚴厲,剛正卻不暴虐,簡捷卻不傲慢;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種樂器的聲音諧調一致,不要互相錯亂侵擾,這樣,就能通過音樂達到人神相和。舜又任命龍為綱言官,早晚傳達旨命,報告下情,告誡他一定要誠實,因為舜非常憎惡那種誣陷他人的言論和滅絕道義的行為。舜還決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員的功績,經過三次考核,按照成績升遷或貶黜。在舜的德政和上述賢臣的輔佐下,天下諸事都振興起來了。
而舜任命的那些官員個個成就功業:臯陶擔任大理,掌管刑法,斷案平正,人們都佩服他能按情據實斷理;伯夷主持禮儀,上上下下能都夠禮讓;垂擔任工師,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擔任虞,主管山澤,山林湖澤都得到開發;棄擔任稷,主管農業,百谷按季節茂盛成長;契擔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親善和睦;龍主管接待賓客,遠方的諸侯都來朝貢;舜所置十二州牧做事,禹所定九州內的民眾沒有誰違抗。其中禹的功勞最大,開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處湖澤,疏浚了九條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應繳納的貢物前來進貢,沒有不恰當的。縱橫五千裏的領域,都受到安撫,直到離京師最遠的邊荒地區。那時,南方安撫到交址、北發,西方安撫到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安撫到山戎、發、息慎,東方安撫到長、鳥夷,四海之內,共同稱頌帝舜的功德。於是禹創制《九招》樂曲歌頌舜的功德,招來了祥瑞之物,鳳凰也飛來,隨樂聲盤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從虞舜帝開始。
舜二十歲時因為孝順而聞名,三十歲時被堯舉用,五十歲時代理天子政務,五十八歲時堯逝世,六十一歲時接替堯登臨天子之位。登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視,在南方蒼梧的郊野逝世。埋葬在長江南岸的九嶷山,這就是零陵。娥皇﹑女英奔向蒼梧﹐淚灑湘江邊的竹子上。娥皇﹑女英因遇大風大浪﹐沒於湘江。今天洞庭湖邊的山上還有二妃墓。
舜的兒子商均不成材,舜就事先把禹推薦給上帝。十七年後舜逝世。服喪三年完畢,禹也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與舜讓給堯的兒子時的情形一樣。各部落歸服禹,這樣,禹就登臨了天子之位。禹繼位後﹐效仿堯﹑舜﹐不敢有私毫的懈怠﹐他的主要功績是治水。禹最後到了浙江治水﹐死於會嵇。如今紹興有禹陵。而且﹐據考證﹐禹的後代在管理禹陵。堯的兒子丹朱,舜的兒子商均分別在唐和虞得到封地,來奉祀祖先。禹還讓他們穿自己家族的服飾,用自己家族的禮樂儀式。他們以客人的身份拜見天子,天子也不把他們當臣下對待,以表示不敢專擅帝位。
相傳大禹治水之時,理龜載文於背而出洛水,得而因之成“九疇”,謂之“書”,古稱為“洛書”。然而,後來見到的洛書,沒有文字,也只有用黑白環點示數的圖(有稱為“洛圖”)。該圖有言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環居中。 後來,周文王據河圖和洛書而演八卦,奠定了中國易學文化的基礎。
黃帝、顓頊帝、帝嚳、堯和舜史稱“五帝”。他們秉承上天的旨意,以德行教化百姓,並為百姓所擁戴,並被當作賢君聖主的楷模歷代傳頌。與以往的神祗直接下凡不同,他們雖身有異像,也有一些神跡,但他們更多的是以“治世帝王”的形象出現在歷史上,來完成他們的使命。此外,他們雖為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國號,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業。所以,黃帝號為有熊,帝顓頊號為高陽,帝嚳號為高辛,帝堯號為陶唐,帝舜號為有虞。帝禹國號為夏後,而另分出氏,姓姒氏。契為商始祖,姓子氏。棄為周始祖,姓姬氏。自夏之後,中國歷史開始走入了王朝時代。
關於三皇五帝時期的歷史事實,雖然目前因為史料的原因,我們尚無法知曉更多的細節,但從現有的資料看,當時的人們已有對宇宙、自然、生命的認識,並具備了相當程度應付自然的能力。許多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經過考古發掘﹐7千-5千年前﹐河南澠池縣仰紹人﹐已有定居村落。制作的彩陶﹐非常精美。7千年前﹐浙江余姚縣河姆渡人﹐制作了木骨泥墻的房子﹐還有獨木舟。種植五谷﹐飼養六畜﹐過著農居生活。2004年初紅山文化考古玉雕熊龍的發現,為古史中黃帝的有關傳說提供了重要實證。
此外,現在的很多史學家認為,諸子百家各樹一幟、競相爭鳴的時代是中華文化、思想與智慧大發展的時代,然而被後世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卻臨風長嘆,他對弟子言偃說:“大道之行的時代,以及夏商西周的賢王治世我沒有趕上,但是古書中有記載。大道之行的時代,天下為公,選拔賢明而有能力的人治理社會,人人誠實守信,和睦相處,不把財產視為私有,而把勞動視為美德,沒有陰謀和盜賊。可是現在大道已經沒落了,天下成了統治者的家天下,父死傳子,兄終弟及,人們僅僅照顧自己的親屬和子女,貨力為己、各私其私。”
可以說,三皇五帝時期經歷了人神共存的階段,華夏文明是是半神文化,是真正大道行於世的時代。根據史料,上古時期民風十分純樸,人們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樂生、不知惡死,過著一種完全順乎自然的生活。《黃帝內經》的《上古太真論》中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當人完全順乎自然而生活的時候,就是處在一種雖然沒有修道,但是卻在道中的狀態。這也正是真正人類應有的生活狀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