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放大版】明陳洪綬童子禮佛圖軸絹本150x67.3 - https://goo.gl/jtbYT3

小小女童 為何生來財源滾滾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18日, 2019
真正的供養,廣廈萬千,不及幼童的一捧沙土,沐手焚香,不及糞掃中的一枚銅錢。圖為明陳洪綬《童子禮佛圖》軸,絹本。(公有領域)
她一出生,右手就攥緊小拳頭,一直不撒開,直到五歲那年,父親展開她的手,發現稚嫩的小手心裡,居然有一枚黃澄澄的金幣。把那金幣從手中拿走,小手心裡立刻又現出一枚金幣……隨取隨有,取之不竭,頃刻間,金幣便堆滿房間……
她一出生,右手就攥緊小拳頭,一直不撒開,直到五歲那年,父親展開她的手,發現稚嫩的小手心裡,居然有一枚黃澄澄的金幣。
父親大為驚訝,把那金幣從她手中拿走,立刻像變魔術一般,小手心裡立刻又現出一枚金幣,把金幣再拿走,又出現一枚,隨取隨有,取之不竭,頃刻間,金幣便堆滿整個房間……
她就是古代印度阿育王的女兒。
阿育王對此感到非常神奇,於是去請求耶奢羅漢長老開示,長老說出了一段因緣。
佛陀在印度傳法時,和眾比丘前後簇擁著進入王舍城內化緣,走到街巷,看見兩童子正在玩沙子,他們用將沙子堆成城堡、房屋、糧倉,再將沙粒當成米粒等乾糧,放於糧倉中。兩個小童子一個名叫德勝,另一個名叫無勝。
當佛陀緩緩走近,兩小兒不覺中停下手中的遊戲,心中升起無限恭敬之心,因為佛陀神聖的光芒,也照射到他們身上,他們感受到那莊嚴慈悲的力量。天真的德勝從剛剛建好的「糧庫」中雙手掬捧著一捧沙粒,當作「米粒」敬獻給佛陀,並虔誠發願:「我將來一定要在普天之下廣設供養,方便修者化緣齋食。」
美好純真的誓願,種下了來世的福德。佛陀涅槃百年後,德勝轉生為須彌山南部的贍部洲之王,住在恆河河岸的華氏城,名號阿育王。阿育王在各地建造八萬四千寶塔,放置四處收集來的佛舍利,而且常常在宮中供養眾多僧人。
印度毗舍离(Vaishali)的阿育王石柱,佛陀在此涅槃。
王宮裡有一位貧賤的婢女,看見阿育王如此富有和德善,心中經常讚歎和仰慕:「王前世一定是個禮佛行善的人,才有今生果報。我前世造孽,今生貧賤。如果不修善行,將來還不知怎麼樣呢。」
想著想著,婢女一邊傷心地落淚,一邊灑掃宮院。忽然,她看見糞土中有一枚銅錢,就小心撿起了起來,並用自己的衣袖擦拭乾淨。恰在此時,她碰上剛好齋食的僧人,就滿心歡喜,把這枚銅錢布施給了他們。不久,婢女病故。
阿育王夫人懷胎十月後,生下一女嬰,相貌端莊,形態曼妙,舉世無雙。奇怪的是,女孩的右手從落地開始就一直攥緊,不撒開。
耶奢羅漢長老說,這女童就是那婢女轉生,因她將手中僅有的一枚銅錢給了僧人,因而得大福報,不僅投生帝王家,品相端淑,且財富與生俱來,無窮無盡,源源不斷
可見,真正的供養,廣廈萬千,不及幼童的一捧沙土,沐手焚香,不及糞掃中的一枚銅錢。陀怎會像人一樣喜歡財物呢,他要的不過是信佛者一顆虔敬之心啊
明 陳洪綬《童子禮佛圖》軸,絹本。(公有領域)
參考文獻:
《法苑珠林》卷八十一,財施部第九@*


陳洪綬所繪《童子禮佛圖》的現象正是明末清初在其家鄉紹興府七月十五所流行的一種節令風俗活動。資料顯示近代婺源中秋兒童們壘瓦塔之風俗當是紹興府古俗之變種。早在樸安之前樾一百年,陳洪綬就繪出了胡氏所謂的一幅天真爛漫的“兒童行樂圖”惜胡氏未能見到。故有“惜無人繪之”之嘆。此作落款“老蓮洪綬畫於護蘭草堂”。與此作相類似的作品有兩件一為遼寧博物館所藏的《鬥草仕女圖》款曰“庚寅秋老蓮畫於護蘭草堂”另一件則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蘭石圖》軸,款曰“老蓮洪綬畫於護蘭草堂”前者註明“庚寅”據黃湧泉先生所編《陳洪綬年譜》得知,庚寅應為清順治七年(1656年),而陳洪綬是年至順治九年寓居杭州;徐邦達先生在《中國繪畫史圖錄》中品評此圖“群孩遊戲,形象誇大,生氣生動,筆法勁健圓轉,設色淡雅”洪綬繪畫中年方闊之筆較多,後來轉入圓細,此作應為陳洪綬晚年得意之筆。筆者認為此作應是陳洪綬寓居杭州之時所作,“護蘭”應為陳洪綬在杭州雅室之齋號。畫面的場景,更令人動容,在大士前,兩位童子拜佛,抑或尚在玩耍的童子正要趕來,其情致和懵懂神態,寥寥數筆,便躍然絹素之上。整個畫面淡雅且沉靜,大面積背景下看似不經意的塗抹卻是畫家巧妙的構思,與整個畫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烘托出畫中童子天真自由的內心世界,也充分體現了佛教信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對兒童的熏陶和影響。我知道,這畫面蘊含的單純不是簡單幼稚的單純而是高貴完美的單純,猶如一束光驟然照進迷茫的心靈,使人心神振奮,心情暢達,心靈淨化。而這種單純又離不開畫家“童心”關照下的純真與赤誠,“離不開畫家自我的本真生命與宇宙的大生命間的息息相通,是畫家以自己的精神生命去體合自然的生機,以默而識之的觀照態度進入亮光朗照的澄明之境的結果。”此圖的創作,既包含了陳氏對佛教的尊崇,也融入了他自己兒時中元節瓦燈遊戲的美好回憶。由此可見,陳洪綬在表現佛教題材方面的精湛技藝和深厚功力。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詩人。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淨名,晚號老遲、悔遲,又號悔僧、雲門僧。漢族,浙江紹興府諸暨縣(今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陳家村)人。
年少師事劉宗周,補生員,後鄉試不中,崇禎年間召入內廷供奉。明亡入雲門寺為僧,後還俗,以賣畫為生,死因說法不一。一生以畫見長,尤工人物畫,與順天崔子忠齊名,號稱“南陳北崔”,人謂其人物畫成就“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當代國際學者推尊他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
陳洪綬去世後,其畫藝畫技為後學所師承,堪稱一代宗師,名作《九歌圖》(含《屈子行吟圖》)、《西廂記》插圖、《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版刻傳世,工詩善書,有《寶綸堂集》。
他利用各種作畫技法適應不同題材,如用折筆或粗渴之筆表現英雄、細圓之筆表現文士美人、用游絲描表現高古,成為中國傳統人物畫法的豐盛寶庫。陳洪綬一生秉性孤傲倔強,吞恨而終。他是一位擅長人物、精工花鳥、兼能山水的繪畫大師,與北方崔子忠齊名,號稱“南陳北崔”。當代國際學者推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


明,陳洪綬《童子禮佛圖》欣賞
2018-06-01
《童子禮佛圖》軸,明,陳洪綬繪,絹本,設色,縱150cm,橫67.3cm,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老蓮洪綬畫於獲蘭草堂。」鈐「陳洪綬印」白文、「章侯」朱文印。
《童子禮佛圖》又稱《戲嬰圖》,圖中描繪四名兒童搭佛塔禮佛的情景。圖中一太湖石豎立,石前放一尊雕琢精緻的佛造像和供佛用的銅塔。佛前,二兒童拜佛,一兒童獻花,另一兒童跪着擦拭銅塔,各個神態專注,他們收斂起頑皮,顯露出莊重,其中一名兒童磕頭時露出胖臀,不免令人忍俊不禁。此圖太湖石用較粗的筆法勾畫,玲瓏剔透,輪廓線多呈弧狀,尖利而挺拔。佛像及人物全用細勁的線條畫出,層次細膩,風格典雅,設色明麗溫和,技法純熟,人物神形兼備,富有情趣。此圖反映了陳洪綬在表現兒童方面的精湛技藝和深厚功力,也充分體現了佛教信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對兒童的薰陶與影響。
畫面上四個兒童的表情,是十分嚴肅的,但整個畫面給觀者的感覺又是兒童在「過家家」一般。童子拜佛的主題,在「嬰戲圖」中較為少見。它反映了陳洪綬在表現兒童繪畫方面的精湛技藝和深厚功力,也充分體現了佛教信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對兒童的薰陶與影響。
陳洪綬(1597—1652年),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詩人。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晚號老遲、悔遲。與崔子忠齊名於南北,世稱「南陳北崔」。其人物畫成就,人謂「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當代國際學者推尊他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


明陳洪綬童子禮佛圖立軸絹本成交價518萬元
【作品鑑賞】
陳洪綬所繪《童子禮佛圖》的現象正是明末清初在其家鄉紹興府七月十五所流行的一種節令風俗活動。資料顯示近代婺源中秋兒童們壘瓦塔之風俗當是紹興府古俗之變種。早在樸安之前樾一百年,陳洪綬就繪出了胡氏所謂的一幅天真爛漫的“兒童行樂圖”惜胡氏未能見到。故有“惜無人繪之”之嘆。此作落款“老蓮洪綬畫於護蘭草堂”。與此作相類似的作品有兩件一為遼寧博物館所藏的《鬥草仕女圖》款曰“庚寅秋老蓮畫於護蘭草堂”另一件則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蘭石圖》軸,款曰“老蓮洪綬畫於護蘭草堂”前者註明“庚寅”據黃湧泉先生所編《陳洪綬年譜》得知,庚寅應為清順治七年(1656年),而陳洪綬是年至順治九年寓居杭州;徐邦達先生在《中國繪畫史圖錄》中品評此圖“群孩遊戲,形象誇大,生氣生動,筆法勁健圓轉,設色淡雅”洪綬繪畫中年方闊之筆較多,後來轉入圓細,此作應為陳洪綬晚年得意之筆。筆者認為此作應是陳洪綬寓居杭州之時所作,“護蘭”應為陳洪綬在杭州雅室之齋號。畫面的場景,更令人動容,在大士前,兩位童子拜佛,抑或尚在玩耍的童子正要趕來,其情致和懵懂神態,寥寥數筆,便躍然絹素之上。整個畫面淡雅且沉靜,大面積背景下看似不經意的塗抹卻是畫家巧妙的構思,與整個畫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烘托出畫中童子天真自由的內心世界,也充分體現了佛教信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對兒童的熏陶和影響。我知道,這畫面蘊含的單純不是簡單幼稚的單純而是高貴完美的單純,猶如一束光驟然照進迷茫的心靈,使人心神振奮,心情暢達,心靈淨化。而這種單純又離不開畫家“童心”關照下的純真與赤誠,“離不開畫家自我的本真生命與宇宙的大生命間的息息相通,是畫家以自己的精神生命去體合自然的生機,以默而識之的觀照態度進入亮光朗照的澄明之境的結果。”此圖的創作,既包含了陳氏對佛教的尊崇,也融入了他自己兒時中元節瓦燈遊戲的美好回憶。由此可見,陳洪綬在表現佛教題材方面的精湛技藝和深厚功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