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家教的故事──康熙皇帝教子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12日, 2019
雍正皇帝回憶康熙教誨的小故事,可讓人從側面一覽清宮的皇家教育。圖為《康熙讀書像》局部。(公有領域)
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本名胤禛。「胤」是康熙皇帝諸皇子名字的第一個字,「禛」是「以真受福」的意思。
雍正和其他皇子一樣,從六歲開始讀書,兼習滿漢,雙修文武。雍正從小蒙受父皇康熙的教誨,他的滿漢文造詣以及經書詩賦素養,都受到康熙皇帝的肯定。在一些古籍記載中,雍正回憶康熙皇帝教誨的小故事,可讓人從側面一覽清宮的皇家教育。
康熙責「喜怒不定」 雍正反省改過
有一年,清世宗雍正皇帝(1678年─1735年)對實錄館(記錄皇帝實錄的官署)總裁張廷玉(1672年-1755年)說起一段往事。
雍正曾閱讀康熙皇帝四十九年的宮廷實錄,裡面記載著康熙皇帝(654年─1722年)曉諭雍正的一些話,其中有一句是說雍正「喜怒不定」。
後來,雍正稟告康熙皇帝說:「兒臣侍奉父皇左右,實在深感慚愧。至於『喜怒不定』一語,昔日承蒙父皇訓誡勉勵,到現在已過了十多年,父皇沒有再給予教誨,是因兒臣誠心反省、改過了,父皇都看在眼裡。現在兒臣都已經三十多歲了,平常居心行事,也漸漸穩定,『喜怒不定』四字,關乎兒臣的生平,懇求父皇仁慈,下令將這四個字去掉,不要記載於實錄中。」
康熙皇帝果然傳下聖諭:「十多年來,確實沒有看到四阿哥有喜怒不定的地方。這句話不必記載。」
雍正想起這件事,對張廷玉說:「今日朕主掌天下大統,對一喜一怒這些情緒,慎之又慎,不敢輕易忽視,或者朕還有不足之處,但是越發感受到先皇的知人之明。朕謹遵先皇庭訓,時時體察,得以陶冶氣質。先皇的教誨銘記在心,始終不敢忘記。」
雍正叮囑張廷玉:「你們可以將這件事的前後情節,如實記載。」
圖為清雍正時期宮廷畫家繪製的《雍正行樂圖冊》之一幀。(公有領域)
康熙聖諭:戒急用忍
雍正丙午年(1726年),雍正對雲南巡撫朱綱說起,康熙皇帝教誨他「戒急用忍」,用忍戒除急躁。
雍正早晚都在養心殿辦理政事,已有三年。三年來,每當遇到酷暑天,雍正覺得沒有比這座殿更清涼的地方。
康熙皇帝仁慈地教誨他「戒急用忍」,雍正一直記在心裡。所以養心殿的匾額,寫的就是這四個字。雍正還恭敬地書寫了康熙皇帝曉諭的二個字。東暖閣的匾額取「惟仁」二字,對聯是:「諸惡不忍作,眾善必樂為。」西匾額取「惟君難」三字,對聯是:「原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
康熙皇帝曾賜贈胤禛一方硯台,名為「松花石蒼龍教子硯」,硯背銘文是:「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淨」。康熙皇帝對雍正的勉勵,頗有蒼龍教子、殷切期盼的意義。@*#
清 康熙 松花石蒼龍教子硯 ,硯首雕飾雲龍紋,一龍之龍首與龍身翻騰於波濤中,波濤漥下為池,池內嵌一褐紅色龍珠;池之左下方高浮雕一幼龍,回首望著後方的大龍,硯面上緣浮雕大龍龍身若隱若現於雲層中。中央陰刻行書銘:「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淨。」(公有領域)
清 康熙 松花石蒼龍教子硯,硯背平整,央陰刻行書銘:「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淨。」(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 
《清朝野史大觀》卷1 
《淡墨錄》卷10


康熙皇帝被太皇太后盛讚「大孝」
作者:劉曉
便在康熙巡視江南、出獵塞北時,也是每隔三日就要向祖母問安,並派使臣奉上珍貴的野物、水果、鮮魚等。圖為《康熙南巡圖》局部(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1-03 4:19 AM       標籤: 康熙帝, 孝莊文皇后, 仁孝
清朝聖祖康熙皇帝,素以仁孝治理天下,並以此教育皇子皇孫。他告誡自己的兒子,「凡人盡孝道,想要得到父母的歡心的,不在衣食之養奉,只在於要保持善心,所為合乎道理,慰藉父母從而得到他們的歡心,這才是真正的孝道。」
康熙還特別推薦《孝經》一書,說其道盡了為人子侍奉父母的道理,「為萬世人倫之極」,這就是所說的「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
不僅如此,康熙帝亦身體力行,誠意侍奉自己的祖母。說到康熙皇帝的這位祖母——孝莊文皇后,乃是清初頗有見識的奇女子,具有堅忍剛毅的性格。她是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莊妃,來自蒙古的科爾沁部落,生育了三女一子,兒子名福臨。在皇太極中年駕崩後,多爾袞擁立莊妃的兒子福臨即位。順治八年,莊妃被尊為昭聖慈壽皇太后。
孝莊文皇后朝服像(公有領域)
在順治早逝後,已經出過天花的皇三子玄燁繼位,是為康熙帝。昭聖慈壽皇太后被尊為昭聖太皇太后。在康熙即位後,昭聖太皇太后繼續悉心調教孫兒,培養他治國安邦的才能:「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康熙也不負祖母的期望,終成一代明君,並打造了盛世局面。
因此,康熙與太皇太后之間的感情至為深厚,康熙待祖母至誠至孝,以「順適為安,自然為樂」。平日如果有事需要啟奏祖母,康熙就一天中去看望祖母兩三次;如果無事,也要隔幾天去探視祖母。至於祖母的壽誕、吉日和節日,康熙必準備家宴,請祖母駕臨,從早到晚侍奉左右。
即便在康熙巡視江南、出獵塞北時,也是每隔三日就要向祖母問安,並派使臣奉上珍貴的野物、水果、鮮魚等。凡是所得新奇之物,則不限日子,馬上派人快馬送給祖母。
每年初秋,康熙帝還命宮中花匠給太皇太后所在的慈寧宮送上「三清花」,即茉莉花、晚香玉、夜來香,供祖母欣賞。此外,祖母每次出行謁陵、避暑等,康熙都親自扶祖母上車轎,或者騎馬隨侍左右。
《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信佛的太皇太后前往五台山,因為山路難行,乘車不穩,康熙帝便命人準備了八人抬的暖轎。天性仁慈的太皇太后考慮到校尉抬轎會步履艱難,因此決意坐馬車上山。康熙帝一再請求其乘轎,太皇太后仍不答應。康熙不得已,只好讓暖轎隨車而行。
行不到數里,康熙見太皇太后由於乘車身體不適,遂再度請其乘轎。太皇太后回應道:「我已換乘了馬車,不知暖轎在哪裡?如何馬上能到?」康熙馬上回說暖轎就在車後。太皇太后十分驚喜,撫摸著康熙的後背,稱讚道:「車轎這等微細的事情,而且是在道途之間,你的誠意無所不及,這才是真正的『大孝』啊。」
另據《康熙起居錄》記載,康熙十年(1671年),太皇太后得知塞外有一處著名的溫泉叫「關外第一泉」,對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奇效,便提出要到溫泉去洗浴老寒腿,康熙帝欣然同意,並速派人前往赤城湯泉修建行宮。
在第二年行宮建好後,康熙帝親自陪同祖母前往。一路上每逢險徑,他都要下馬為祖母扶輦而行。途中,每逢需下榻或用膳時,康熙帝也都要親自侍奉祖母。
太皇太后在溫泉洗浴51天,無論下榻何處、道路是否崎嶇、天氣是否寒冷,康熙帝每天都要到湯泉給祖母請安,有時一天要請安兩次,往返六十餘里,足見康熙帝的仁孝之心。
《康熙起居錄》的筆錄官不無感慨地說:「皇上天性純孝,古帝王未之有也。」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冬,75歲的太皇太后染上了重病。康熙衣不解帶,竭力盡心侍奉祖母三十五個晝夜。太皇太后休息時,康熙就席地而坐,聽到太后醒來的聲音,馬上趨前詢問。
康熙還因擔心祖母需要什麼卻不能及時送上,所以坐臥用具和各種飲食無不備齊,比如單粥一類的飲品就準備了三十多種。當時太皇太后因為病體沉重並不想吃任何東西,但又不忍拂了孫子的孝心,所以有時故意要一些其以為不會準備的東西。但沒想到的是,要什麼東西都會馬上送上來。太皇太后撫摸著康熙的背,含淚讚康熙「如此竭誠體貼」實乃「孝之至也」,因此希望天下人「人人法皇帝如此大孝可也」。
在太皇太后病重期間,康熙還率領王公大臣自乾清宮步行至天壇致祭。康熙帝跪地祈求上蒼,並恭頌禱文:願以減去自己的壽命作為交換,期望祖母轉危為安。康熙聲淚俱下,在場的王公大臣「無不感泣」。
然而,最終,太皇太后還是駕鶴西去,享年75歲。康熙在其梓宮前,晝夜痛哭不止,不飲不食,以致於哭暈過去。其後,康熙又在慈寧宮前結廬,為祖母守孝。在祖母去世後多年,康熙帝每每回憶起祖母,依舊「涕下如雨,哀不自勝」,「每念教育深恩,哀痛實難自禁」。而康熙的大孝之心也是日月可鑑。@*#
參考書目:
1. 《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
2. 《清聖祖實錄》


《几睱格物編》 康熙帝不為人知的雜學才識
作者:劉曉
康熙記曾登舟順黃河而下,沿途看到「波流起瀚,水色黃濁,日光摩盪,閃鑠如熔金」。圖為《康熙南巡圖》局部。(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5-23 3:30 PM       標籤: 几睱格物編, 康熙皇帝, 雜學
大清聖祖康熙皇帝開啟的「康乾盛世」,在中國文明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而作為帝王,康熙罕見的好學,其博覽全書、興趣廣泛,不僅熟讀儒家經典,學以致用,而且在地理、氣象、農業、史學以及西方曆法、數學、機械、醫學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可以說,康熙的學問在歷代帝王中都是出類拔萃的,其鮮為人知的「偏門雜學」才識則體現在他編撰的《几睱格物編》一書中。一篇篇小短文,迄今讀來,仍十分有趣。
比如關於黃河河源考察與記載的《星宿海》;記錄太陽在空氣中的折射影像的《蒙氣》;記載聲、光、黃鐘之間關係的《雷聲不出百里》;考證七省地方方言差異的《方音》;闡述地球之說在中國的開始的《地球》;探尋指南針原理的《指南針》;記述南極最亮的星星的《老人星》;解釋人為何離不開「土」的《人依土生》和人中名字的來歷和作用的《人中》;探究潮汐來源的《潮汐》;介紹朝鮮國紙是怎麼做的《朝鮮紙》和講述葡萄種類的《葡萄》等等。內容涉及河流、地理、聲學、天文、五行、植物、動物等多個方面。在這裡不妨與大家一起分享幾篇短文,大概有些內容我們從來沒想過呢。
黃河發源地星宿海
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提到星宿老怪丁春秋的老巢是一個叫星宿海的地方。這究竟是個什麼地方呢?星宿海,藏語稱為「錯岔」,意思是「花海子」。其位於黃河源頭地區,東與扎陵湖相鄰,西與黃河源流瑪曲相接。古代多個王朝都曾派人去到這個地方勘察。
在《星宿海》中,康熙說黃河發源於星宿海,後人以星宿之名,猜測黃河是從天上來的,這就大錯特錯了。他曾派侍衛去徹底考察黃河的發源地,他們到達了星宿海。根據他們的描述,星宿海地面上的飛泉沒有次序地到處噴涌,形成千百個水泡。從高處往下看,大小圓點(水泡)像天上的星宿那樣燦爛,所以取名「星宿」。
康熙記得當年自己親征厄魯特後,返回京城時,曾自船站登舟順黃河而下,沿途看到「波流起瀚,水色黃濁,日光摩盪,閃鑠如熔金」,船中上下人員無不目眩。
這是清朝對黃河源頭最早的記錄。當時康熙派去的侍衛雖發現星宿海的水還有三條河作為上源,但並未追到源頭,直至康熙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這才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勘查和繪製出來。乾隆四十七年時,派人到河源去祭祀河神,並到達了河源,繪製了地圖,寫了報告,提出黃河的發源地是一個叫做「噶達素齊老」的地方。這個說法尚存疑,但說黃河發源於星宿海以西約300里的巴顏喀喇山北麓,基本是符合實際的。
康熙中期由河道總督張鵬翮繪製的《黃河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黃河九曲並非實數
在《黃河九曲》小文中,康熙提到古籍《始誾圖》開始認為,黃河從崑崙山而來,共九次曲折,進入渤海,每曲一千里。《河圖》以黃河九曲,配上天權、勢、距樓等九星,認為二曲在荒蠻之地、七曲在中原。
但康熙根據自己在黃河上的乘船經歷,認為黃河水勢之洶湧與內地相同,其性遷徙不定,東岸穩定了則西岸淤沙積成陸地;西岸穩定了則東岸淤沙積成陸地。沙灘小洲隨水變更,互相交錯羅列。而且兩岸或者有高山大谷,紆迴盤折,以挾持束縛水流,黃河隨地形而迴旋屈折,究竟有多少「曲」是數不清的。因此,他認為《水經注》上說的「黃河千里一大曲、百里一小曲」是比較貼切的。
東北原始森林物產豐富
在《窩集》中,康熙提到位於東北黑龍江、吉林的原始森林。這個叫「窩集」的原始森林東到海邊,連接烏喇黑龍江一帶,西到俄羅斯,或寬或窄,叢林密樹,鱗次櫛比,太陽光很少能照進去。像松柏及各種大樹都是相同種類的生長在一起,不與其它樹木雜生。林中落葉常常堆積幾尺厚;泉水雨水到這地方都不能流動,到處泥濘,行走很困難。那裡有熊和野豬、貂鼠、黑白灰鼠等動物,都是以松子、橡栗等為食,還出產人參以及各種藥物,其中有許多藥材還不能辨認。
可惜,康熙筆下的原始森林,或者已不再屬於中國,或者已被嚴重砍伐、破壞。
泰山山脈來自長白山
泰山位於山東,長白山位於東北吉林,二者似乎並無關聯,且古籍中也只說泰山聳起於東方,但沒有說明泰山究竟從何處發脈。康熙經過仔細考察地理形勢、深入研究地理脈絡,又派人航海測量,確定泰山的龍脈發源於長白山。
康熙認為,綿亘在吉林南部的長白山,四周百泉奔注,是松花江、鴨綠江、圖們江三大江的源頭。它的南麓分為兩個支脈,一個指向西南,東至鴨綠江,西至遼寧的通加,大體上高麗的諸山都是長白山的支脈;另一個自西而北,到今天吉林通化地區的原始森林「納祿窩集」。
自此再分為兩支,北支到盛京(瀋陽),為天柱山,西支進入遼寧省,為開運山,蜿蜒而南,磅礴起伏,巒嶺重迭,到達金州旅順的鐵山,潛入海中,海中的島嶼,都是龍脊露出的地方。進入山東半島後,與山東登州的福山、丹崖山相連,西南行八百餘里,聚結為泰山。
對於有人以隔海為疑問,康熙引用漢代班固的說法:形與氣為首和尾。現在風水家有過峽、有界水之說。像渤海,就是泰山之大過峽。長白山之龍放入海而成的泰山確實是有根據的。且以泰山的形狀、位置可證明:面向西北而背向東南。
康熙之言估計對現代人來說有點不可思議,但古人的形、氣相連說,又豈是受現代實證科學影響的現代人可以理解的呢?
在《窩集》中,康熙提到位於東北黑龍江、吉林的原始森林。圖爲清 郎世寧繪《康熙狩獵圖》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鳥鼠同穴 證實《禹貢》記載
在《鳥鼠同穴》中,康熙認為,天地很大,奇異的事情太多了。古書上所記載的必定都有證據,後代人因為沒有親眼見到,所以懷疑而不相信。例如《禹貢》記載「導(疏導)渭自鳥鼠同穴」,西漢孔安國的《尚書傳》說:「鳥鼠共為雌雄,同穴而處。」南宋的蔡沈認為這種說法怪誕不經,這主要是蔡沈沒有親自到過那種地方的緣故。張鵬翮曾奉命去俄羅斯,所經過的地方就有鳥鼠同穴這種事情,康熙曾當面詢問過他,知道《禹貢》中所說的話不是騙人的。
康熙之言其實在告訴我們,不要因為沒有親眼見到一些事情,就對古籍的記載產生懷疑。一定要親眼目睹才能相信,那應該是太迷信於現代科學了吧。
古人眼中的極晝
《地絕處》記載說,在黑龍江以北的地方,日落以後也不怎麼黑暗,過一個或半個時辰太陽就出來了。大地為球形由此可以知道。而在接近北極的地方,太陽與地平面周圍遮掩不多。這大概說的是極晝現象。
南宋的朱熹曾說,唐太宗把邊界擴展到骨利干,即今天蘇聯西伯利亞境內,並在那裡設置都督府。那個地方夜短晝長,就是夜間也不怎麼黑暗。這是因為大地處於盡頭,日影照射的緣故。此外,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上記載,有人去國外,夜間剛煮熟一隻羊胛,天就亮了,這大概說的就是地平面的所在。
康熙由此得出結論:古人的記載,都有確鑿證據,並不是喜歡新奇的說法。
與海市蜃樓相仿的山氣
這些年來,中國臨海不少城市都出現過海市蜃樓現象,而在《山氣》一文中,康熙帝提到這種現象因為早已記載在書上,所以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山巒上的「氣」也是這樣的。塞外與貝加爾湖一帶在春、秋的時候,如果早晨行走於空曠之處,向遠處遙望,就有像城廓樓臺的、有像人物旌旗的、有像樹木叢生鳥獸飛舞的景象出現。遠看那些景象非常逼真;逼近去看則不見了。這都是山氣「融結」成的,可以與海市蜃樓並傳。
「南無」的意思
中國信佛教的人口中常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其中「阿彌陀佛」是佛的名號,那「南無」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並不知曉。
康熙曾問過西域之人,得知那裡以合掌稽首為「南無」,音讀為「那摩」,所以在佛教經典中凡是諸佛號前都有「南無」二字,就像說「稽首某佛」那樣。康熙由此還聯想到,宋元時期給僧侶的柬帖,都在最後寫上「弟子某和南」。「和南」為「頓首」,就像「南無」為「稽首」一樣。
《康熙讀書像》局部。(公有領域)
詩文以命意為上
在《詩文以命意為上》一篇中,康熙認為詩文最為重要的是有「意」,然後才抒發為文辭,而形成歌詠,才能自然地超出眾人之上,令人閱讀後回味無窮。古來名人寫書,都說得淺近,但意義深遠,千年之後讀來,猶如看見作者的思想活動,聽到他的言談笑語。這都是憑藉正心誠意取勝,而不是光用華麗文辭取勝的。
換言之,在康熙看來,能夠傳世和流傳廣泛的詩文一定要有思想,而單純依靠華麗辭藻鋪就的,是很難傳於後世的。
結語
從上述舉的幾個例子不難看出,康熙對於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充滿了興趣,並在政務繁忙之餘,儘可能地對各種「偏門雜學」進行了探索和研究,而他探究的結果,不僅給後世留下了豐富的知識,而且還以真知灼見為後人認識世間的真相打開了一扇窗。@*#
參考資料:
康熙:《几睱格物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