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旄黃鉞/乾隆皇帝有一把斧,名叫姜太公飛虎斧,其上飾金,屬於黃鉞-斧身中部雙面鋄金飛虎,周圍飾以火焰紋/《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了姜太公晚年得志,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殷商,創建周朝天下。姜太公,呂尚,號“太公望”,先祖封地在呂(今河南南陽市境內),原本姓姜,根據封地而姓呂,東海上人。姜太公沒有被周文王啟用前,生活窮困潦倒,可以說事業處處失敗,到了老年的時候,在渭水河邊隱居釣魚,得遇周文王,從而起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Fe4BBx


周文王被關在牢籠七年(毅力與包容力)(儒家奉為「群經之首」),居然能在所著的《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千古回蕩的豪言壯語。秉承父輩宏志,氣勢豪邁的大英雄周武王率領幾萬銳不可擋的軍隊,在“牧野之戰”高喊“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舉起你的戈、排好你的盾、豎起你的矛),將紂王的幾十萬商軍打得落花流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ks5Yjp


早在原始社會時候,人們便開始使用盾牌。傳說中,刑天和黃帝爭鬥,被砍掉了頭顱,刑天不甘失敗,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手持干戚,向天而舞。這個乾,便是盾牌。
原始社會的盾牌跟後世的盾牌結構相似,大多在竹木製成的架子或基版上蒙上皮革。不少少數民族到了二十世紀還在使用這種盾牌,如景頗族的盾牌用木板蒙皮製作,台灣蘭嶼耶美人使用的藤盾以藤條編制而成,表面蒙魨魚皮。
▲滕盾
商代流行用戈,從金文上看,當時的步兵一手持戈一手持盾,盾牌的形狀略似「中」字型。殷墟出土過商代晚期時的木盾遺跡,遺蹟的形狀和金文中的圖案類似。該盾的骨架為直徑三厘米左右的木棍紮成的方框,表面蒙有東西,可能為皮革或藤條,蒙物外塗漆,繪有虎紋。
▲殷墟出土過商代晚期時的木盾遺跡
該盾正面向外弧曲,背後裝有木棍充當把手,整體高80cm,上寬65cm,下寬70cm。在商代,盾牌已經有大小的分別。有人認為大盾是車兵的裝備,但商代晚期時,軍隊中僅有少量的戰車,是否存在專門用於車戰的盾牌,也是值得商榷的。
▲商代前期盾飾
商周時期的盾牌經常在盾面安裝青銅盾飾,這種盾飾除了裝飾之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防禦​​能力。盾飾有人面形、動物形、圓泡形等造型,安裝在盾的中心。當時士兵穿用的皮甲上也經常安裝各種青銅泡釘,作用都是一樣的。周武王姬發在牧野之戰前,為麾下的將士做動員,要求他們「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即舉起戈、排列好盾牌、立好長矛。可見在當時的軍隊裡,盾牌屬於代表性武器,裝備量應該較大。
▲寶雞青銅器人面盾飾西周1976年京當賀家村出土岐山縣周原博物館藏
賀家村一號墓出土過兩面商代晚期的盾,兩盾的盾面均已腐朽,僅留下青銅附件,分別為牛頭狀和人面形狀。
▲首博白浮出土西周盾
寶雞竹園溝出土過12件西周早期的盾牌,這些盾牌形制相同,外形為梯形,高110cm,上寬50cm,下寬70cm。這些盾的盾體為木板製成,表面塗有類似膩子的東西,外部髹黑漆。盾的中間裝有有青銅盾飾,最大者直徑超過35cm。琉璃河出土過一件長方形的盾牌,表面以黑、褐、朱漆繪成花紋。該盾裝有青銅盾飾七件,七件盾飾分別為眉、眼等五官形狀,以銅釘固定,共同組成一個獸面的形狀。
▲三門峽西周盾
三門峽西周墓出土過三件盾牌,盾體為藤條編成,表面蒙皮革,髹紅漆,高80cm,寬40~50cm,表面裝飾有青銅泡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