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桿金光照耀的秤,和一個紫金石稱錘。兩邊秤盤分別投入紅標籤的善事文卷,和黑標籤的惡事文卷
在陰間受審判 因積德還陽延壽十二年 | 因果報應  http://bit.ly/2VYtOll

2020-03-10_164015


命運雖前定 行善積德可改變
作者:泰源
積德行善 免難獲福
更新: 2017-10-07 5:00 PM       標籤: 命理五行, 命運天定, 梁武帝, 泰源, 行善積德
人的命運一生下來,是由高級生命,根據其人前世,前多世的德和業而定下來了,這具體表現在每個人出生時的八字不同,前世有積福德的人會生成一個好的八字;前世做了虧心事,和損德,害人,殺生等壞事的人,就會生成一個不好的八字。
命運雖前定,但其人後天的行善積德,亦能在某種程度上使其改變。但這種行善積德的行為,是出自於真心的無求而為,抑或是出於有意的有求而為,其效果就太不相同了。
大家都聽到過梁武帝的故事了:昔日梁武帝心中樂善好愛修行,拜志公和尚為國師。一天,梁武帝問志公和尚:「我今天能當上皇帝,不知前世做了什麼功德之事?請師究竟。
志公答曰:「我皇前世,是個樵夫。只因上山砍柴,遇見山間靈壇古廟,庵宇朽爛,惟有古佛一尊,雨淋日曬,無人侍奉。你自發起善心,將自己頭上草帽一頂,遮蓋佛身。佛以天眼見到,你有如此善心,稱讚言:『善哉善哉!你如此貧苦,還不忘布施,甚為稀有。現我讓你在來世,當一次人間之王。』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你今生能得此福報也。」
武帝聽說後,心中喜悅。私下想道.:「一頂草帽就可以當皇帝,我今作更大的福也不難。」於是下聖旨,遍行天下:五里建一庵,十里建一寺。不覺時日一長,武帝反而惹得大病,仍去問志公和尚:「寡人今發大善,遍造庵宇,今且大興善因,如何反加大病耶?」
志公回答:「我王前世,用自己的草帽蓋佛身,乃是無意之中,傾心布施,故得大福。你這次是有求而為,且敕行天下,廣造庵宇,使天下百姓之力,為主上造庵,以此人人受苦,個個艱辛,磨殺世人,不知幾何。所以天下軍民,盡皆怨嘆。雖是真命天子,難當萬民尤怨。所以說:你這次是實際上是造業。」武帝聞說後,心中十分慚愧。
可見同樣的行善積德,是「有求而為」,還是「無求自得」,就大有區別了。
無求而為 行善積德而改變命運實例
下面再說一個無求而為,行善積德而改變命運的例子。
宋朝時期,京城有戶人家姓石,開了一家茶館,就讓自己小姑娘在店內給客人送茶。
曾經有個乞丐,身患癲病,衣服又髒又破,全身污垢,逕直闖進店裡要茶喝。姑娘很有禮貌地給他茶喝,不收茶費。 像這樣有一個多月,每天早上姑娘都送最好的茶等著他。她的父親見了很生氣,就把乞丐趕出茶館,還打自己的姑娘。 姑娘一點也不放在心中,供茶侍候得更加小心。
又過了幾天,乞丐再次來到茶館,他對姑娘說:「你能夠喝我的剩茶嗎?」姑娘嫌剩茶不乾淨,稍微倒在地上一些,馬上聞到一陣異香,就很快喝了它,感到精神一振,身體已有了勁。
乞丐說:「我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你雖然沒有緣分全部喝下我的剩茶,但也可以滿足你的願望,或是富貴,或是長壽,都可以達到。」
石女是小戶人家的姑娘,不清楚富貴會怎樣,只希望長壽和不缺錢財。呂翁離開後,姑娘把這件事告訴了父母。他們聽了大驚,馬上尋找,卻再也不見蹤影。
姑娘成年以後, 嫁給了一個管營指揮使,後來作了吳燕王孫女的奶媽,受封為邑君。所乳姑娘後來嫁給高遵約,受封為康國太夫人。石氏最終活了一百二十歲。
這位姑娘能擺脫世俗的偏見,自始至終免費供茶給一位身患癲病、衣服又髒又破、全身污垢的乞丐,足見其善行出自於真心,從而得到神仙給予的福報和長壽,改變了原來的命運。
一文錢的施捨延壽
又見一例:清朝時,杭州有位貢生(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平日好飲酒,醉後動輒罵人,習以為常。某年元旦,此位貢生出門遇到一乞婦要錢,見其狀況甚為悽苦,但他人見狀,皆漠然不顧,唯此位貢生忽發善心,給了他一個錢而離去。
一文錢的施捨也能延壽。(大紀元)
一文錢的施捨也能改變命運。(大紀元)
後來此位貢生因病重,迷迷糊糊地進入到冥府,見到閻王。閻王責命判官稽查他善惡冊子,發現惡跡甚多,而善事只有一件。於是責令用秤秤之,卻發現善惡居然相等。閻王便令判官查明是何善事?
原來他曾給一乞婦一文錢,而這位乞婦乃是觀世音化身,諸人皆掉頭不顧,唯此位貢生給以一錢,故閻王批准令其還陽。此位貢生再生後,戒酒行善,又經歷了很多年後才歿。足見一文錢的施捨即能延壽,改變了原來的命運。
放生行善得科舉功名
也有因行善而獲得科舉功名的。清朝時,會稽人陶石梁、張芝亭一同經過大善寺,見到有鱔魚數萬條。陶於是對張說:「我想買這些鱔魚來放生,無奈錢財不足,但願兄能出面倡儀,招集眾人募捐,成全此事,你看如何?」張慨然答應之,自己出銀一兩,招集眾人募捐湊成八兩,將數萬條鱔魚盡數買下放生
到了秋天,夢見神告訴他說:「你倆本來沒有中榜的命,緣於放生功大,得早一科放榜。」後來陶與張果真都考中。@*#
資料來源:《梁武帝問志公禪師因果文》、《夷堅志》、《北東園筆錄》
-------------------------------------------------
人為什麼要行善更要求慧 —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第五集
第二部分 人為什麼要行善更要求慧
大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一句名言:「無內涵的思想是空的,無概念的直覺是盲的。」(Thoughts without contents are empty, intuitions without concepts are blined.)筆者認為行善的道理很類似,我們可以這麼說:「沒有善行的理論是空洞的,沒有智慧的善行是盲目的。」一個人如果僅能空口說白話,講述如何行善,卻始終做不出具體的善行,那麼這些道理講得再好也不過只是空談,效果便很有限。
反之,一個人如果只知行善卻缺乏智慧的引導,那麼他的善行便往往是暫時的、衝動的、盲目的,不僅效果不彰,而且還可能誤入歧途,走火入魔,結果不僅無益眾生,反而造成了惡業。因此西方的孔子蘇格拉底一再強調「知識即道德」(Knowledge is virtue.)認為德行必須建立在知識(或智慧)的基礎上,這樣才不會發生偏差或弊病。最近筆者曾聽到某些慈善團體,經常定期發動會員募捐,然後到慈善機關布施,每次布施的金額都非常龐大,動輒數百萬元,這種熱心行善的精神非常令人敬佩,然而非常令人意外的是,這個團體的一些負責人卻認為他們長期行大善的結果,上天必將賜給他們一筆數千萬的大財富,因此經常都在求神賜明牌和找明牌,並且鼓勵他們的會員踴躍簽大家樂和六合彩,以便接受這些財富後用來建道場,直到目前,這些天賜大財富不僅尚未簽得,很多會員卻已經為此「摃龜」了數百萬。此外有些平常很熱心布施行善的人,脾氣卻非常剛烈固執,經常與同事鬧意見,在家裏也經常與太太或家人爭吵,對子女也動輒加以打罵,對父母更不知道孝順。
有些人平常很認真做善事,一旦有事,卻不斷去問神、相命和改運,花了很多冤枉錢,結果也解決了不了問題。有些善心人士在拜拜時,為了表示對神靈的虔誠,竟不惜殺雞買魚,用非常「豐沛」的牲禮來祭拜,事後又燒了一大堆的金銀冥紙。有些人一天到晚到各處去聽經拜佛,卻不知道在家照顧好自己的孩子,更不知道敬奉自家堂上的兩尊活佛—父母……。這種只知道捐款行善,卻全然不知如何修持,如何用慈悲心來善待家人及其他眾生,甚至屢屢犯戒,這種缺乏智慧的「行善」實在令人不勝感慨和嘆息。
因此行善固然重要,然而如何行善,避免造業,進而獲得快樂和解脫的智慧,更是不可忽視。筆者這幾年來參閱了不少佛經善書,聽過不少的演講和錄音帶,深深感到佛法浩翰無邊如大海,其中蘊藏著無盡的寶貴智慧和經驗,這些智慧經驗並不隨著時間的改變而落伍,反而因為社會風氣的日益敗壞,道德民心的日漸墮落而顯得彌足珍貴,發人深省,而益發值得國人的借鏡,筆者由於學識和能力非常有限,無法將這些寶貴的智慧悉數加以詳述,僅能將其中比較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故事寓言、譬喻或對話等等加以舉隅,以供自勉和讀者的參考。雖然這些智慧經驗僅是掛一漏萬,根本談不上完整,然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如果能夠對這些寶貴的智慧加以細細體會,並且時時刻刻以此提醒自己,作為今後言行舉止,待人處世和安身立命的指針,相信必有相當的助益。
△ 有人在祗樹給孤獨園問佛陀:「請問什麼是最犀利的劍?什麼是最劇毒的藥?」佛陀答說:「惡口罵人是最犀利的劍,因為它最能刺傷人的心。貪心是最劇毒的藥,因為它最能敗壞一個人的意念而無藥而解。」「世界上什麼人獲益最大?誰損失最多?」佛說:「布施的人獲益最大,因為上天會加倍奉還他的善行貪心和知恩不報的人損失最多,因為不仁不義的人將永遠被人所唾棄。」「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是什麼?最令人厭惡的人是什麼?什麼東西最容易破壞友誼?」佛說:「行善的人力量最大,因為它可以培養各種美德,而最令人厭惡的是做壞事,因為它會令人掉入墮落的深淵。同時嫉妒和自私最容易破壞人間的友誼。」「什麼是世界上最殊勝的東西?如何才能得到?」佛說:「福德和智慧乃是世上最殊勝的東西,因為只要兩者兼備,不僅可以使人脫離輪迴,超越三界,還可以助人離苦得樂。不過一個人必須布施、守戒、勇猛精進,最後才能得到福德和智慧。」
△ 有一次佛陀對一個外道開示因果的道理:「你看前面那一個村落的農夫,如果在春天不去耕田和播種,而只是天天在神前祈求賜給他們豐收,你想秋天來時/他們會豐收嗎?」對方答:「不可能的,因為不先耕耘播種,則不論如何求神,荒土上是不可能長出豐碩的作物的。」「答得好,再請問你,如果農夫在春天很認真的耕種、灌溉、施肥、除草,但並沒有求神恩賜,將來會不會因此就沒收穫呢?」「我想他在秋天仍然會有收穫的。」「再請問你,一個人如果不務正業,游手好閒,而且也不去運動,這個人家境會變好嗎?身體會健康嗎?」「我想這是不大可能的。」「這就對了,事實上世間一切的人和萬物都無法違背上述自然的因果法則,因此每一個人都應相信『人定勝天』,自己的命運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千萬不可以迷信邪說邪見。
△ 有一次佛陀向弟子開示:「伽彌尼!如果你把大石頭丟進河中,而岸上有許多人虔誠的祈求天神使這一大石頭浮起,你想可能嗎?」弟子答:「不可能。佛陀便說:「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作了大壞事,即使大家都祈求天神賜福給他,這也是不可能的。這個壞人不僅要受法律的制裁,死後也會墜入地獄受到應有的刑罰。」「我再問你,如果你把油倒在河上,許多人祈求天神使這些油下沈不浮在水面,可能嗎?」「不可能。」佛陀說:「你說得對,一個人如果經常為善,則誰也不能害他,使他墮落,因為行善可以使人得到尊敬和喜愛,死後也會上天堂享福。由此可知行善的人將來會升天,為惡之人會下地獄,這些都是因果的法則,絕對不是祈求天神所能改變的。
-------------------------------------------
七種不需本錢的布施
時常有人問如何行善布施,我總以為行善布施要從我們週遭的親戚、朋友、鄰居、兄弟、父母開始,凡事對他們心存恭敬、心存和樂、心存感恩、心存寬恕,如此比對外界行種種財施,浪得虛名,而自己內心仍難以安寧,要來得更有意義。
沒有錢財布施,可以讚嘆別人布施,或者看見別人布施時,心存歡喜或發願將來能相互幫助,共成其事。何況,對別人講述人生的經驗或布施利益,並不需花什麼本錢。連默默的關懷和祝福都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以下有七種布施是不需要花本錢的,這叫做無財七施:
一、心施
  凡事心存誠懇,而不虛情假意。 
  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視他人。 
  凡事心存謙讓,而不貢高我慢。 
  凡事心存和樂,而不厭煩暴躁。 
  凡事心懷感恩,而不自讚己功。 
  凡事心存慈憫,而不幸災樂禍。 
  凡事心存法喜,而不貪戀物慾。 
  凡事心存寬恕,而不吹毛求疵。 
二、面施
  面孔和藹,常保持笑容,否則處處表現一副「苦瓜臉」,使人望而卻步,非但不得人緣,又容易到處碰釘子,真是自討苦吃。
三、眼施
  常以慈眼視一切眾生,見人得利起隨喜同樂心而不眼紅,不可勢利眼,狗眼看人低。 
四、身施
  以身作則,建立好榜樣;不矯揉造作,不奇裝異服;喜好助人,時常恭敬禮拜佛菩薩和一切聖賢。
五、言施
  說話誠實,不口是心非、亂打妄語;言語婉轉柔和,說話不粗魯;說和合語,不挑撥離間;常讚美別人長處,不背後說人的過錯。
六、座施
  讓座位給老弱婦孺;能捨自己的立場或利益,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七、房施
  讓遠來的客人住宿方便;以房間供作佛堂、講堂或圖書室,請人來講經說法,或提供大禮拜和讀經的場所。
即使沒有財富也能做的七種布施
有一人向釋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
佛說:「因你從不佈施!」
那人答說:「可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
釋佛開示:「不對!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佈施!」
一為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佈施。 
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佈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
三為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佈施。
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
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
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佈施。
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佈施。
如果你能身體力行此七項佈施,生命也會跟著有所改變!
-------------------------------------------------------------------
人要想好起來,必須行善。但是如果直接去行善,多數人負能量比較大,很難堅持下去。如果帶著氣火行善,反而有罪。所以要真正行好善,要先通過訴委屈方式釋放自己身體心靈累積的負能量,這些垃圾都釋放出去,人才能樂呵呵去行善,才能長期行善。
人也可以一面釋放負能量,一面行善。具體方法就是覺得自己心裡負能量多了,就找個地方在不影響別人的情況下去訴委屈、發洩,完事以後,照常生活、行道、做善。
下面是總結的怎樣做善、行善的具體標準:
1.行善首先從止自己惡念,正自己心開始,這是首善,
2.樂呵呵做家務是善,
3.對每個人微笑是善,
4.對太陽,天空,大地,花草樹木微笑,都是善,
5.遇到問路的,認真告訴對方怎麼走是善,
6.救濟真正的窮人,病人是善,
7.和別人一起進出門,坐車,幫對方先開門,請對方先進是善,
8.路上看到垃圾,碎玻璃,鐵釘,磚頭,撿起來放垃圾箱是善,
9.遇到路人拿著重東西,你幫助拿一下是善,
10.火車站自動取票機旁邊不會取票的,你幫住取出來是善,
11.坐車給老人,孕婦,病人讓座是善,
12.和別人合作做事,幫助需要照顧的人是善,
13.理解別人是善,
14.盡慈,盡孝,盡忠,盡悌都是善,
15.節約也是善,但是如果節約到變態吝嗇程度就是惡了,
16.給自己心靈鬆綁,放生自己是善,
17.自己行善,也勸人行善是善,自己不行善,勸別人行善者是偽善或是惡,
18.放生即將被屠殺的動物是善,
19.正確指導別人,讓對方擺脫困境是善,
20.幫助絕望者,頹廢者再次鼓起生活的勇氣是善,
21.在自己能接受情況下,認真傾聽對方說話是善,不能接受,逼著自己聽就是惡,
22.幫助別人高興起來是善,
23.隱惡揚善,懲惡揚善都是善,
24.除去,修改某件事弊端是善,
25.撿到東西,物歸原主是善,
26.樂呵呵工作是善,
27.對方不佩服自己情況下,不要管人是善,管了就是惡,
28.經常看人好處是善,
29.經常格物自己那條道沒有行好,以後努力去行是善,
30.熱愛國家是善。
每天早上起來以後,首先要發願三遍,因為發願以後做善會更容易,人有願力,會得到天地護佑(必須真心發願,隨口劃過的假願無效),發願內容如下:我今天要繼續行善,不然我就浪費了一天的生命,對不起上天好生之德,對不起大地養育之恩,對不起列祖列宗,今天的我更善良,更慈悲。
遇事咱用一份好心,再多做善,你的能量提高很快的,命運改變很快。
做事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舒服是最圓滿的善。
夫妻之間多考慮對方感受,不管做啥,互相舒服,這是家庭最大的善。這不僅需要善心,更需要智慧。
做善別怕小,再小也要做,
行善很容易,就看你去不去做,要出數,必須做善。
做善不要貪大,先從自己能做到的,簡單的事情做起,以後隨著心量的擴展,逐漸去做難的,複雜的善,人能這樣去做,盡心盡意去做,開開心心的去做,想不好都難。
做善的時候如果為了獲得對方相等的或者幾倍回報自己就是惡。剛開始做善時候,心裡還會經常有我做善的念頭,但是如果長期這樣堅持做下去,當行善已經成為你的習慣,命運就開始不知不覺的開始改變了。經常做善,最後達到做善時候心裡沒有一絲我在做善的念頭時候,哪怕是極小一件善事,也可生無量功德。
總結,心善是最大的善,心善生功德福報,善心是去天堂佛國的路。
-------------------------
當今社會如何行善
時間:2016/3/22 作者:行善改過清新人生
布施:
1、給乞丐施捨一些小錢,一元,到幾元幾十元不等,去寺廟可以捐款,也可給有困難的人捐款,也可供應法師,都是財布施;
2、例如捐印善文,例如弟子規,了凡四訓,化性談等等,捐印經文,例如無量壽經,心經,地藏經等等,幾千上萬不等,也可集資形式,每人幾十幾百,合起來捐印經書善文等,功德很大,即是財布施也是法布施。
3、遇到適合傳播佛法的人,可以給他講一講,法布施,當然這需要隨緣,加智慧,而不能主動過頭,例如在網路上建個弘法部落格,善文部落格,空間之類,既可以自己受益,也可為淨化社會風氣作出一點貢獻;
4、贍養父母,給父母錢花,讓父母衣食無憂,心寬,欣慰。父母是堂上的佛,應該善待孝順父母,這一點做不好,其它善事做再好也是不夠的。
5、可以量力而行去參加一些放生活動,施食活動,也可自己去做,這些功德都很大。如果身體好的話,獻血也可以去做。量力而行是前提。
6、作各種功德前,記得要發菩提心,功德做完後,回向給一切眾生以及家人等,做善回向。這些是細節。可以進一步自己去了解和學習。
持戒:
1、持五戒,戒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醉酒。能做一條是一條,最好都能做到。這些戒,如果自己本來習慣去犯,當然覺得很難,如果自己平時都不犯,那就沒當遇到這種情境時提醒自己,習慣持戒後,也就沒有什麼戒不戒的束縛感了。
2、總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除了語言行為方面努力淨化以外,意識也要努力淨化它。例如,邪淫方面,行為上不犯,語言上不說,意識上不想,偶爾彈出不乾淨的意識,應該立馬警覺,不隨著那些壞意識而浮想聯翩,這些都要堅持,慢慢就可以達到自淨其意而無不淨了。
3、人總是自私的,我執很重,很難講求徹底的奉獻,這也不必為難自己,只需要在基本戒律不犯的前提下量力去做,不要勉強。如何做,也可參考普賢十大願,努力去做,而又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慢慢的,若干年,就可以水到渠成。
忍辱:
1、就是不發脾氣,不但不對外人發脾氣,也不對自家人發脾氣。
2、脾氣不好的人,雖然明白不發脾氣是對的,但是遇到情況往往還是控制不住自己。事後,應該及時懺悔,反省,並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若干年後,脾氣慢慢變小,甚至消失。
3、這時,忍辱也就沒什麼大不了,忍辱主要是為了熄滅我慢我執的。當一個人我慢我執小,也就不會發什麼脾氣。進而可以察覺到自己內心哪怕一絲不滿,逐漸淨化,從而達到忍辱也不存在的境界。這些都是善,應該努力去做。
4、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產生負面情緒和想法,首先要歸咎到自己身上,如此才能不斷進步。自己都改變不了,何以感化他人,何以積累功德。
精進:
1、就是不要懈怠,要努力去做。
2、當然,前提是不要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不要想著一步登天。
3、行善積德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各種障礙與挫折,但是要堅定立場,明確方向,不要動搖,方向對了,哪怕一天走一步,也總會走到目的地。況且,我們還有乘坐快速交通工具的方式。這些都是需要修行的。
禪定,智慧:前面幾個做到一定程度,自己的業障和習氣可以得到極大淨化,修行也就可以更進一步,來到修行禪定,獲得智慧的階段。當然,這些步驟並不是有先後順序的,可以一起進行,只是某個階段中,以某個為主。喜歡的話,也可以都努力去做。
由此可見,末法時代,行善做功德容易,有心去做,量力而行,不勉強,不懈怠。日積月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功德無量。
進而熄滅我執我慢,行善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水到渠成的日用品。這照亮 了他人,溫暖了他人,同時也是照亮自己,溫暖自己。行善不必太過去執著,卻也不應該放下。功德亦是如此,我們積累功德,但是不執著功德,把功德都回向給眾生。
剛開始時,我執心重的時候,會覺得這樣做,這樣想很勉強,甚至虛偽,但是,在行善過程中,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就會發現,行善是人生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
至於那些嘲笑行善,甚至提倡作惡的人,在善者仁翁看來,恰恰是值得同情和憐憫的人。
如今社會,行善要善用其心,要權衡輕重,要細水長流。激烈的行善方式我們或許做不到,但是要明白聚沙成塔的道理,哪怕一點點的善意善心善行都積累功德。就從以上所說的方方面面做起吧。
----------------------------
要如何行善布施
行善布施,是創造人生好命運的基本功課,若想未來的命運富貴,那這個功課就不可缺少了。
那要如何布施呢?
◆布施的心態
布施時,心態不同,結果也不同。
1.有相布施:每有所施,皆發善願、期望。此種修法能累積人間的富貴。此種修法其福報隨「業」而來。譬如,布施時期望自己將來大富大貴,或期望他人得到利益,這都屬於有相布施。這種布施可以累積「福德」。
2.無相布施:以無所求的清淨心而行布施,有施若無施,不執其功德,不在乎是誰在布施,不在乎所施物,不在乎接受者是誰,不在乎自己的功德。此種修法能累積解脫的德行。此種修法其福報隨「願」而來。此種修法能累積解脫的資糧,這種修法能累積「功德」。
總結,「有相布施是福德,無相布施是功德。」 
◆布施的種類
1.物質布施:金錢、飲食、器物、醫藥、臥具、花、香,等的布施。而布施之物不同,將來的善報也不同。譬如,布施衣物之類,將來自己的身相會長的更端莊好看。若布施錢財,將來得財富。若布施飲食,將來食物無缺…等等
2.精神布施:給予他人精神上的安慰、安全感、信心、歡喜、關懷等。例;到老人院陪老人聊天,到育幼院陪孩子遊戲。如此布施者,在果報上,可增加自己的信心與勇氣,或無畏。
3.法布施:說佛法給人聽,使人得到解脫資糧。法布施者,自己智慧更高。
4.勞力布施:以勞力幫助別人。經常勞力布施者,在果報上,將來有奴婢,勞動事有人服務。
◆ 布施的場所
1.隨時隨處而布施。 
2.以家庭生活為布施:當做各種家事的時候,把他當作義工,以「無相」而行布施。
3.以事業場所為布施:例公務人員以給人歡喜、方便為信條而工作。開商店的,給客人服務、歡喜亦是布施。工人把產品品質做好,這也是修功德。醫生以有利病人為治療方向,而不以己利為診療方向,這也是修功德。政治人物以為民為國為執政方針,不以私人名利而施政,這也是修功德。
總結,做一件事情以「利他」為訴求,而不以「利己」為目的,這樣的事情都是行善(反之,以利己為目地而損他,這就是造惡)。
◆布施的對象與功德大小
布施時,由於接受者不同,故在果報的大小上也不同。
佛經是這樣說的:
若施畜生受百世報。若施不善人受千世報。若施善人受千萬世報。若施離欲者受千萬億世報。若施得道人得福無數世報。若施佛得福至涅槃。
◆什麼是「功德」與「福德」?
我們常把行善說「做功德」,這個功德是什麼呢?
所謂的功德,是指修行者的解脫資糧,功德越大你就越接近解脫。譬如:有人辱罵你,沒有名利地位,但你卻不以為苦,不會情緒反彈或生氣,這代表你的功德很大,也代表更接近解脫。所謂的「八風吹不動」,就是一種功德的表現。這是一種無形的能量。人生要解脫輪迴之苦,就是靠功德。(◆成就菩提的資糧)
功德是屬於無形的,是從修行者的戒、定、慧所累積而來的。而布施則是修戒定慧的前置基礎。
所謂的福德,就是一般所說的福報。譬如,你有許多的田宅家產,吃穿不用愁,甚至做大官,領厚祿,這都代表你的福報很大。簡單的說,福報是屬於物質的,也是看得見,用得盡的東西。若人當了皇帝,那就是非常大的福報而來的。
一件善行到底得到的是功德?還是福德?這是因人的行善心態而不同的。但是,一般人的行善,基本上是先福德,而後漸漸轉成功德。
◆福報怎麼來?
上面有提到「有相布施」,此種有所求而行布施,此福報隨「業力」而來,也可以說隨著命運而來。
而「無相布施」,其福報是「隨願」而來,意即,當你有所期望時,你期望的東西才會來。若不期望某些物質,則他就暫時不來。
所謂「隨業」而來,就是不管你需不需要,只要時機成熟,他自然就發生了,福報就來了。
行善布施,可以修福德,也可以修功德,這全在心態的不同而已。 
總結,行善布施(有相布施),可以累積福德。而修行戒、定、慧,或修「無相布施」則可以累積功德。
 
行善可以創造好命運,持戒可以防止壞命運,無相布施或修持戒定慧可累積功德。
----------------------------------------------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做公益到底是捐款好,還是實際行動比較重要?
Post on: 二月 9, 2018  羅羅亞.索隆
農曆新年將至,已經舉辦了 32 年、共計 22 屆的「街友宴」,今年仍然照常舉行,不過主辦人「刈包吉」廖榮吉表示,今年舉辦完之後,希望能找到接班人,在未來持續進行這項街友宴的活動;78 歲的廖榮吉也因為自己年事已高,加上體力、財力日漸不足的情況下,決定尋找有心人士接續設宴,他開出條件是有耐心、度量,最重要的是有一定的財力,因為臺灣正面臨著捐款減少的社福寒冬,他說:「沒有錢怎麼做愛心!」
參與公益,捐款仍佔大宗
「捐款」確實是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種公益行為,但也是最常受到輿論的批評和審視,所以在「為什麼我們總是對公益嚴格,卻對信仰寬容?」裡面提到,受到捐贈的單位或團體,都應該要將各項財務公開、透明化,清楚說明每筆金錢的流向,誠實坦率的面對大眾,才不會最後淪為私人斂財工具,也能讓每個人在面對捐款機會時,可以更安心、更信任的完成不一樣的思考和選擇。
早在 2014 年 8 月,1111 人力銀行的「企業社會責任暨上班族公益行為調查」中顯示,將近 4 成的受訪民眾所任職的企業,有在推動或鼓勵員工參與公益活動,而其中又以捐款捐物資(66.94%)佔比最高,其次還包括有:弱勢族群的陪伴照顧(47.58%)、捐募發票(34.68%)、急難救助與探訪(25.81%)、定期捐血活動(22.58%)等類型的公益參與。此外,在受訪民眾中,高達 8.6 成進一步表示,自己本身就有參與公益活動的習慣,其中的 35.48% 受訪者更直言,他們是受到公司正面鼓勵的影響後,才開始養成這項強化善行的舉動;而在深入探討受訪者們個人偏好投入的公益活動性質時發現,以「捐款支助」(40.38%)獨佔鰲頭,其次分別為「勞力陪伴」(22.40%)和「捐贈物資」(22.08%),這證明了「捐款」仍是目前最為熱門的公益參與項目,所以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幫助一家社福團體,到底是出錢還是出力比較好呢?或許捐款是一項實際又直接的幫忙,但是無法量化的參與與愛心,所造成的影響力又該如何評估呢?
「微公益」,出錢還是出力好?
「微公益」是中國大陸的用語,是從微文化的觀念下延伸出來的,主要的意思是從微不足道的公益小情開始著手,強調積少成多的成效,透過這樣的微公益模式,讓更多人意識到做公益、付出愛,不見得要很有錢才做得起,個人的力量或許很微薄,但如果能集合群眾微小的力量,相信也是能夠照顧到需要幫助的人,甚至創造善的無限循環,而造就出不同凡響的影響。
先前就有人以「微公益,出錢好還是出力好?」這個主題,作了一次小型的調查,此調查發現,認為捐款(出錢)好的受訪者說,既然說好是要隨手做公益,限制的門檻不能太高、太複雜,就像小額捐款或是零錢捐這類型的活動,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以量取勝、積少成多,另外,捐款可以救急需、救窮苦,就像「愛心營養午餐」、「老人送餐」,提供所需的營養,改善貧困孩子及老人們的身體狀況,是實實在在、標竿立影的改變。」
而認為參與(出力)重要的人則表示,做公益的實質意義,就是要宣揚一種大愛的精神,雖然捐款很實際,改善效果也好,但是如果能真正讓自己參與其中,在自己感動的同時,也能帶動感染其他人的影響力,這樣可以在更大範圍內,將公益的正能量發輝到最大,不斷的延續傳遞下去。
比捐款更重要的是:喚起人人參與公益
2016 年 7 月 9 日,阿里巴巴集團的主席馬雲,出席全球 XIN 公益大會的時候,公開說明為何在 2014 年雲南地震只捐了 100 萬人民幣(約 464.6 萬臺幣),卻在 2011 年日本 311 地震捐出 300 萬人民幣,他說:「公益需要的不只是錢,今天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任何國家、任何災區,不會因為你捐出去的一點點錢而發生變化,你捐了錢,是你自己發生了變化;因為你發生了變化,世界才有可能發生了變化。捐款真正發生變化的不是災區,而是你自己。」(參考:捐日本比捐雲南多,馬雲:公益需要的不只是錢)
阿里巴巴集團在 2015 年一整年裡,一共捐了超過 2 億人民幣作為公益基金,一開始他以為只要有錢,做公益就已經很足夠了,但他很快明白一個道理,光有錢遠遠不夠,公益還需要大家花出時間、熱情、智慧去參與。他說,公益與慈善的差別在於,慈善需要的是給予,而公益需要參與,公益不是要看花了多少錢,而是看你喚醒了多少的愛心,因為每個人狀況不同,未必都有能力去做慈善,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可以去做公益、參與公益。
所以在 2017 年 12 月 1 日,在阿里巴巴合夥人的第一個公開會議上,馬雲鄭重宣佈阿里巴巴最重要的戰略──啟動阿里巴巴的脫貧基金,5 年內投入 100 億元人民幣參與脫貧攻堅,他說:「扶貧是授人以『魚』,脫貧是授人以『漁』,致富則是造魚塘,為脫貧創造條件」,所謂「扶人先要扶智」,阿里巴巴推出的扶貧觀念,不僅僅捐錢、捐物資,「而是想要如何把捐募到的錢變成財富,並且讓人們能夠持久的賺到財富,這是巨大的挑戰,更是企業界難得的機遇」。
社會公益事業不能光靠幾家企業支撐,需要有更多同行者的參與,所以比捐錢更重要的,是要能成功喚起人人參與,他希望大家都能加入這個計畫當中,他舉例說明:一個貧困地區,不會因為你捐了 5 塊錢或 10 塊錢而發生變化,但是你個人則會因此產生變化,當你開始轉變了之後,這個社會才會跟著有所變化,實際上這 100 億可能解決不了多少的問題,但是因為 100 億所帶動出每個人的行動和參與,將可能改變許多貧困所面臨的問題。
當「捐款」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1980-2000 年之間出生的青年人,在美國稱為「千禧世代」,這個世代的青年人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對於公益的期待是更加透明、改變說故事方式的運作方式,更喜歡科技與慈善相互結合,所以他們對於捐款給大型機構沒什麼興趣,他們更想要的是結合自身技能和價值,改變舊有傳播溝通的方式,嘗試改善結構性的政治或社會問題除了捐款,他們更希望能參與志願服務,把自身的才能與公益目標結合在一起,特別是教育、健康照顧、環境保護這 3 項議題,更容易得到、引起他們的共鳴。(參考:【捐款人想什麼?】「社福團體不能只是等待捐款,也要開源」、「大型團體資源較充裕,傾向捐款給小團體」)
當這個世代逐漸成為全球社會經濟的中堅主力後,他們把捐款視為一個生活方式的選擇,在面對各式各樣的捐款選項和機會的時候,他們會思考、在乎這些捐款後續所帶來的改變和影響,也因為這種捐款的偏好模式,將逐漸改變過去慈善組織在募款宣傳上的各項運作,這種新思維就是所謂的「行善本身的成因,遠比機構的形象還重要」,而且數位時代與科技所帶來的改變,往往會讓最初因為新思維加入的捐款人,最後也成為一個最忠實的推動支持者。
在這個社會上,不論是哪一個世代的人、也不管是贊成「捐款好」的人,還是支持「參與重要」的人,雖然大家所主張的方法、所追求的過程都不盡相同,但大家還是有一個共識、一個共同的理念:就是不管是捐款還是參與,只要能真正、有效的去幫助到別人,這就是一種暖心的幸福,所以仍還是有許多的志工,不遺餘力的以行動參與公益活動的方式,來成就更多的公益事務,因為他們相信「將每一個人微小的力量團結凝聚後,所帶來的影響和改變將不可限量」。
-----------------------------
如何行善DIY?
 
◎ 唐鴻志
    在「大好年」這一年,你是否已開始落實「說好話、做好事」的功課。當你在做好事時,是否曾遇到一些令人無奈的窘境?例如:熱心付出後發現自己竟幫了個倒忙,或是一片好心付出卻遭受對方冷眼,甚至是發現有心人士利用我們的善念從事非法勾當等等。這些問題總是讓我們對做好事心灰意冷,不知如何是好。
        全美知名的亞裔青少年楷模丹尼‧徐在日前來到台灣推動「行善DIY」理念時,就特地前往法鼓山拜訪今年正在推動「大好年」的聖嚴師父,和師父分享做好事的心得和經驗。
         今年僅二十三歲的丹尼‧徐,是美國目前年輕的作者群中最炙手可熱的一位,他在十二歲時就和朋友成立「地球二○○○」的組織,投入各種環保和慈善的事業,深深打動許多青少年的心。
         在會談中,師父表示行善要有智慧,當義工要能在服務中不斷改進,才能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成就自己。丹尼‧徐則強調在錯誤中學習的智慧,以及與大眾合作,才能真正發揮善心的力量。
         師父對於丹尼‧徐在美國推動行善運動時,動輒收到數萬封迴響的來信一事,感到十分好奇,一再追問他:「他們如何寫信給你」、「信中的內容是什麼」、「信件這麼多,你如何讀得完?」「你如何回覆這些信?」
        對於師父突如其來的問題,丹尼‧徐一時顯得緊張,反而讓現場充滿了趣味的氣氛。他表示,讀者或民眾會透過公司寫些鼓勵支持的話給他,讓他非常感動。看到這麼多人對行善的熱烈迴響,他也用了許多時間去閱讀和回覆,希望能讓這股善良的互動不斷延續下去。
         最後,聖嚴師父以《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和佛經中許多從小就善根具足的小菩薩來形容丹尼‧徐,並且鼓勵他繼續努力,將善心傳遞全人類。
--------------------------------------
一次捐 10 萬相較於分 10 次各捐 1 萬,更有效率?從慈善科學觀察捐款行為
文/卡洛琳・菲恩絲(Caroline Fiennes)  譯者/劉晏汝
根據報導指出,臉書共同創辦人祖克伯(Mark Zuckerberg)捐給紐澤西紐華克數間學校的 1 億美元資金其實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儘管有獎助金,科學界的學者卻也多了繁雜行政手續的麻煩,部分受贊助的計畫也沒有其他被拒絕獎助的計畫來得有成果。報導指出,與其讓贊助者來選擇贊助對象,不如隨機選出誰能獲得贊助。
雖然獎助金得主會經過更嚴苛的審查,但是贊助者的效率卻未受檢視。贊助者鮮少因為贊助方式不佳而受檢討,然而,如果贊助者幫助 1 名孩童的資金其實能幫助 10 名孩童,承受「機會成本」的不是那些贊助者,而是潛在的受惠人。同樣的道理或許也能套用到資助研究的獎助機構。
我創立的組織主要在提倡有充分根據的慈善捐款,我深知我們沒有充分的證據能了解哪一種捐款方式最有效,若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研究,探究促成有效慈善的因素。「慈善科學」能讓基金會、金主和贊助者每年捐出的上百億資金發揮更多效果。
捐款如何「有效率」?從 3 個問題檢視
目前觸及捐款效率研究的文章非常少。位於麻州劍橋的有效慈善中心(The Center for Effective Philanthropy)發現,10 筆 1 萬美元(約臺幣 30 萬元)的獎助金計畫所花費的提案和管理時間,是一筆 10 萬美元計畫所耗費時間的 6 倍。而位於倫敦的顧問公司 nfpSynergy 也指出,英國慈善組織認為 2 英鎊(約臺幣 78 元)的無條件資金和 3 英鎊有條件的資金,其效益是一樣的,這意味著對資金多加限制只會減少其價值。殼牌基金會(Shell Foundation)則發現,慈善機構如果有參與規劃與管理計畫,會比只有提案就得到經費的非營利組織多出 2 倍的成功機會。
讓捐款更有效率並不簡單,畢竟贊助者通常有相當多元的目標,小至資助基礎研究、大至測試介入處理的效果、提供服務或提倡社會政策等,但是贊助者可以藉由以下 3 個問題看出端倪。
首先,有多少獎助金計畫達到贊助者的目標?(我稱之為贊助者的打擊率)第 2,組織用在準備提案或向贊助者報告的花費,佔總資金的多少比例?第 3,獎助金得主對於申請過程的滿意度如何?記錄每一筆獎助金的目標,並追蹤目標的達成率,便是一大突破。
不過,有效捐款還有幾個基本問題有待探究,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獎助金金額的重要性。照理來說,金額龐大的獎助金會帶來更多影響,且其管理所需的花費較少。但是根據我的組織過去 10 年對香港 ADM Capital Foundation 獎助金計畫的分析,金額大小與成功似乎沒有直接關聯。同時,研究指出,金額龐大的獎助金計畫不見得比金額小的計畫來得有影響力,這也許是因為小額獎助金會分配給不同類型的計畫。
慈善科學:進一步研究捐款行動,合理分配資源
其他有待釐清的問題還包含:最適切的贊助時限?贊助者應該獨立贊助,還是與他人合夥?贊助者該如何參與他們支持的計劃?贊助者該如何找到贊助對象?應該要開放所有人申請獎助金,還是直接聯繫有潛力的受獎者?
挑選獎助金得主的方法也有待進一步研究。無論是參考專家對提案的看法,或是面試申請人,幾乎所有贊助者都是依據主觀看法做決定。從挑選股票到入學甄選等相關研究都顯示,人類在分配稀少的資源時,都存有弱點和偏見。
偏見究竟如何影響贊助者挑選慈善獎助金得主,其過程還有待檢視。但一位學術研究贊助者發現,相較於面試,依據客觀條件挑選受獎者才是更好的成功指標(此處「成功」的定義是經相關科學研究評量量化得出)。這類發現很令人振奮,但是太過雜亂無章,難以得出更廣泛的結論。
自從藥劑學變成一種科學後,人類的健康衛生條件提升,平均壽命變長。同理可證,慈善科學也能協助找出最有效的捐款方法背後的原則。若要達到這個目標,所有贊助者都應該匯集他們在上述 3 個面向的表現資料,並和學者分享這些數據,這些數據應該交給學者分析,而非讓贊助者或受獎者自行判斷。舉例來說,他們可以分析過往的表現,依時間變化來評估計畫表現和受獎者的滿意度,或者預測未來的表現,贊助者也可以刻意將獎助金提高或減少,並邀請學者調查獎助金金額對於打擊率和管理開銷的影響。
想當然爾,這些研究都需要研究委員會或慈善贊助者提供資源,雖然這會分流贊助計畫的部分資金,卻能改善整體捐款的效率。若有更多研究證據能找出有效的贊助方法,贊助者也會更願意捐款。
-------------------------------
戒色後身體如何神速恢復及如何行善
發布:一切皆空  
  在戒色類網站呆了幾年發現了一個秘密,正常人戒色成功3年內身體必然恢復全力行善的人身體恢復速度是正常人的幾倍!
  我們戒色失敗,從不反想自己為什麼失敗,遇到困難怪社會不好,怪父母不好,怪父母沒本事,怪一切,從不怪自己未給自己行善積德。甚至根本不相信行善修德可以改命!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過失,記在本子上,經常拿出來看。我們要改過,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後逐一去改,一點一滴的去改變,日積月累就會真正的改變。
  很多人看過了凡四訓,了凡先生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後,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大力行善命都可以改,戒色 神速恢復身體自然不在話下!
  如何行善
  1、孝敬父母
  百善孝為先,身體生命是父母給的,只有他們好了,我們自己的身體才會好。邪不勝正,萬惡的對立是百善。所以,戒除邪淫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孝心來對治!邪不勝正一直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2、宣傳危害
  找一些危害貼轉發到各個吧,尤其是色情吧比如李毅吧,魔獸世界吧 等等,或者是轉發孝敬父母的正能量帖子 這類帖子不管在什麼貼吧都會得到支持然後把所有帖子鏈接整理好發到我們吧,讓吧友們一起頂貼。 這樣必然能夠幫助很多人的功德無量。孝敬父母的帖子最好能聯系他們吧主申請加精 。危害貼就別聯系加精了,這樣是找刪的節奏!!!
  3、放生
  吃素是不花錢的放生。每一天,都有無數眾生被宰殺。我們用餐時不會想到,那盤“菜肴”曾經也是一個生命,也有父母親情。在他們被殺的時,承擔著巨大的恐懼和痛苦。放生對戒色特別有幫助的!雖然這個過程很簡單,但是在你真正去做的時候你會發現內心會變得很平靜,祥和。心裡面有些事情也突然就想開了,事情也會像你想的那樣去發展。多去生活中觀察,自然就會發現放生的好處!
  放生就是救那些被擒被抓,將被宰殺,命在垂危的的命,眾生最寶貴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救他們的命,他們感激最深,所以功德至大!放生與其他的不一樣,是救命在旦夕,隨時將被宰殺的生命,是千鈞一發,刻不容緩的行動,就好像是醫院的急診急救一般,一個剎那,一個行動便可挽救成千上萬無數的生命,所以功德至深!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未來的命運完全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透過積福行善,誠心忏悔,我們的命運可以完全改變過來。而放生的功德最大,既直接又快速。放生就是延壽,每個人都希望長壽,放生救贖生命,延長了無數眾生的生命,也必然同時延長了自己的壽命,這是必然不變的真理。
  放生就是福善,救人一命勝造七層浮屠,而每一條生命都是平等珍貴的,所以救一生命,功德已無量無邊,更何況救眾多生命!放生就是積最大的福!放生就是行最大的善,積福行善,所有功德,莫過放生。
  4、轉發戒色資料、善書
  整理各種戒色資料:如了凡四訓等善書,發給吧友!我曾經就做過,每天幾百人問我要資料,我一個個發到他們郵箱。也可以上傳到網盤叫大家下載。這兩種方法最好同時做,因為下載的帖子很少有人頂貼。發郵箱的帖子在戒色吧,每天最少幾百個人會頂貼,問你要資料。
  5、積大陰德
  看到所有的公用廁所(超市,醫院,酒店,KTV等等)牆壁上有找小姐等淫穢廣告、各種淫穢藥物的廣告、及買賣槍支等暴力器材,嚴重影響社會環境,容易把大家帶入歧途,更是容易影響小朋友的身心健康,望各位看見這些廣告,盡量擦掉,如果擦不掉,就到超市或文具店花兩元錢買支黑色的大頭筆,將廣告塗黑,隨便一條淫穢廣告,一年至少被十萬人看到,大家輕輕一擦一塗,將挽救多少生命,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陰德深厚,功德無量!感恩各位!
  在網吧、大學院校的廁所、公告欄等等地方貼戒色、SY後遺症治療、戒撸、女子戒色宣傳單,這個必然幫助全網吧,全校人,功德無量的。
  行善去惡,永無止境,比如佛陀 孔子 永遠影響後世,我們差的遠呢,向佛陀、孔子學習 萬不可起傲慢心。戒色如逆水行舟,不進則破戒!
  我深信因果,你幫助無數人,給他們方法戒色,幫助他們恢復身體,沒理由你自己的身體不好,這是必然的因果!
  自身經驗分享我自己就是個例子,邪淫10年,症狀有: 手術台開刀割過4次, 失眠、 視力嚴重下降、頸椎病、骨頭疼、便秘、腹瀉、尿頻、 尿無力、尿刺疼、怕冷、腳臭、口臭、頭暈頭疼、四肢無力、腰疼腿疼、抑郁症、嚴重疑心病、自卑、猥瑣等等症狀我基本都有,而且都很嚴重了!
  行善8個月左右身體恢復了巅峰。沒有吃藥的,我只做了點皮毛身體就神速恢復了!本人不怎麼愛運動每天散步一個小時,行善,早睡早起,平衡三餐恢復的。行善是主要的,其他都是輔助的。並且我工作家庭各方面都特別好了。
  孝敬父母 ,行善去惡; 做到這8個字戒色必然成功,身體必然神速恢復,行動吧!!
---------------------------
助人為成功之本!4原則有效幫助他人
人人都聽過「助人為快樂之本」,事實上,「助人為成功之本」也說得通。富比世(Forbes)網站專欄作家John Hall認為,工作者應把協助他人視為自然,而非將問題丟給別人處理,或抱持「踩著他人往上爬」的戰鬥心態。真正的幫助不一定是金錢支援,以下4個助人的小技巧,讓你與客戶、夥伴和朋友維持良好關係,從助人中得到快樂與成就。
**1.****分享知識******
簡單地與他人分享知識,這是助人最簡單的方式之一。你不需要當老師,只要在閒聊之餘,不吝分享自己所學、所見,你的經驗可能對別人帶來出乎意料的好處。重點是持續精進自己,你才「有料」與他人分享。
延伸閱讀:##屏除4個錯誤信念,你的工作表現更出色
**2.****找出對別人有價值的事物******
要做出最有效的幫助,可以先找出對他人最有價值的東西,否則你可能並未提供任何實質的助益。試著關心他人所需,詢問他需要幫助的原因,並謹記於心,成為一位用心在幫忙的人。
**3.****為別人留心一些機會******
時時尋找機會,為他人做出貢獻。例如發現一則有用處的新聞報導、潛在的合作夥伴或可能的商機。對於你觀察到的事物,先想想它可能對誰有益,不吝於把這個消息說出來,為別人穿針引線。
**4.****貢獻你的時間******
一個人所擁有的時間,可稱為最寶貴的資源。只要你自願花費時間去幫助他人,即使不是多重要的大事,都令人銘記在心。(整理‧編譯 / 張凱茹)


盤點一心向佛的中國帝王 梁武帝四次入寺 順治帝執意出家


紐約時間: 2018-04-17 12:52 AM 
梁武帝曾四次出家入寺修行,他曾向達摩請教修行之法。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4月16日訊】在人類歷史上,修煉文化是非常殊勝大。自古以來,修煉人都是最受尊崇的,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位舍棄皇位,甘願出家修行的帝王,並不是每一個位高權重的人都把物質享受和人世間的榮華富貴看得很重要。這些真實的史實,對現代人或許能有一些啟發,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什麼才是對人來說最重要的。
世人大都知道古印度的釋迦牟尼佛出身於帝王之家,生活環境非常優裕,但是他長大成人之後,為了尋求生老病死的解脫之道,卻毅然捨棄王位,出家修行。這種無可置疑的先例曾經真實的展現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之中,但現代人隨著道德的下滑卻對此難以相信了。
其實在佛教傳入東土之後,也曾有多位皇帝出家修行。從東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天竺迎請梵僧,建立洛陽的白馬寺開始,佛家的修鍊文化就從印度系統地傳到了中國。自此以來,佛法智慧與華夏文明交相輝映,在中華大地上綻放了一朵又一朵的蓮花。佛光普照,禮儀圓明。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帝王崇信佛教,有的潛心佛學親自編書,有的大力崇佛建寺印經,也有一些佛緣深厚的帝王捨棄王位出家為僧,僅在宋朝時代的大理國,就有九位國王曾在崇聖寺出家。
他們是大理國第二代國王段思英、第八代段素隆、第九代段素貞、第十一代王思廉、第十三代段壽輝、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第十六代王段和譽(又名段正嚴)、第十七代王段正興。其中只有第二代國王段思英即位一年便被迫讓位為僧之外,其餘八人都是自願出家。
清朝的首位皇帝順治說過:「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一個帝王能捨棄世俗的富貴榮華修鍊,潛心向佛,對於迷失了人生方向的現代人來說,具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義。
拓跋弘一心向佛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公元454年─476年),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長子,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第六位皇帝。他曾在公元465年至471年之間在位為皇帝,在位期間他崇文重教,興學輕賦,誠心敬佛。
公元469年,他將尚在襁褓之中的長子立為皇太子。皇興五年(471年)他主動將皇位禪讓給太子拓跋宏,自為太上皇,出家為僧專心修佛。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
拓跋弘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兒子拓跋宏(471-499年在位)在成年之後對佛教也表示出同樣的崇敬。在佛教佛法的影響之下,拓跋宏採用了一部非常合乎人道的法規。他在公元494年把都城從熱河的平城遷到洛陽,在這一時期,在他的發起之下洛陽南部著名的龍門佛教石窟和雲岡石窟開始動工,現在這兩處石窟都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梁武帝四次入寺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裡(現江蘇武進縣)人。他生於公元464年,是南北朝時代南梁的開國皇帝。蕭衍做皇帝的時間長達四十八年之久,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他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學說,後來皈依了佛門,成為虔誠的佛門弟子。
他在位期間曾下詔令全民奉佛,因此在南梁佛教一度成為時尚。全盛時期的佛寺達2846座,僧尼有82萬餘人。身為天子的梁武帝身體力行,帶頭禮佛敬佛。
梁武帝的晚年,一天只吃一頓餐飲,肉食更是一絲不沾,只吃豆類的湯菜和糙米飯。他50歲時,又自動斷絕房事,遠離所有的王妃及女人。他不喝酒,不聽音樂。除祭祀宗廟之外,不舉行任何大會、餐宴。梁武帝的所做所為,完全是一個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
梁武帝瀏覽了兩卷經文之後,就聲言要皈依佛門。後來,他引導了很多人出家為僧,建佛塔,造佛寺,塑像裝金。他自己還多次披上袈裟,手持金缽,上座講解《放光般若經》。
梁武帝的佛學造詣很深。他廣交當時的著名有道高僧,還主持並親手編輯並註釋佛經,多次親自登堂講授佛經,舉行法會等等。梁武帝還曾四次入寺修行,在寺內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四天,第四次最長,在寺中靜修51天。
隋文帝禮佛敬佛
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從降臨人世開始,就與佛家結下了不解之綠。他出生在佛教寺廟之中,自幼父母就把他寄託給僧尼撫養,由一個叫智仙的尼姑撫育他長大,他一直在寺廟中生活了13年之久。
做了皇帝之後,楊堅也時常對臣下講起自己幼年時代的這段佛門生活,毫不避諱。隋文帝還令史官為撫育自己的尼姑作傳,對自己生活過的尼寺大加修繕。
仁壽元年,隋文帝令天下各州,凡吉利塔內均作神尼智仙像,就是因為他少時得智仙育養的緣故。隋文帝因為喜好佛法,又好食麻豆,他經常對群臣說:「恍然若覺自己的前身是出家人。」
由於北周武帝的禁佛政策,隋朝初期的佛教尤其是在中原地區,已經面臨存亡問題。隋文帝對於佛教的恢復,以致佛教在中國的正式化,國家化,制度化出力很大。此外,隋文帝在五臺山大建佛寺,使其成為了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著名的少林寺曾經一度毀於北周,經隋文帝重建,得以復興。
順治皇帝執意出家
大清順治皇帝棄帝位入空門在中原成為美談。清世祖(1638-1661年)愛新覺羅.福臨,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他6歲即位,年號順治。開始由皇叔父多爾袞代為攝政,至順治七年多爾袞死後親政。
順治十四年(1657年),20歲的順治召見佛教高僧憨璞聰,從此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後,南方的高僧玉林琇(玉林通琇)、茆溪森(茆溪行森,一作茚溪森)、木陳忞、玄水杲先後應順治皇帝之召至京,在宮中論經說法,大談佛理。
順治好佛,心向空門。宮中奉有木陳忞、玉琳琇二禪師,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痴道人」等稱號。他曾對木陳忞說:「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
順治十六年,順治帝竟請玉林琇為他起法名,其初不肯,固請之下依之,順治自擇「行痴」,號「痴道人」。後來在他的印璽鈐章中竟有「塵隱道人」、「痴道人」等法號。順治帝虔心佛事,每以講經釋教為常事。在順治帝御製《端敬皇后行狀》中也說:「後素不信佛,朕時以內典禪宗諭之,且為解《心經》典義,由是崇敬三寶,專心禪學。」
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順治寵愛的皇貴妃董鄂氏去世,他十分悲痛,不僅輟朝五日,而且將她晉封為皇后,諡號「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半年之後,順治皇帝於次年正月遁入山西五臺山,削髮為僧。


梁武帝的神奇輪回
華夏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君主帝王芸芸。除了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法事件外,沒有哪個君王不尊佛崇道。並且,有不少的帝王在推動促進佛道的興盛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皇帝梁梁武帝蕭衍(464-549)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蕭衍是漢代相國蕭何的後代,在位48年,壽86歲,是秦始皇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二長壽皇帝,僅次於清朝的乾隆。蕭衍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都精專的帝王。《資治通鑒》說梁武帝“博學能文,陰陽、卡籃、騎射、聲律、草隸、圍棋元不精妙。”而其天生就具備的文采和軍事才能,在他7、8歲時就給他帶來了顯赫的聲譽。
  蕭衍在佛教興盛的歷史上,作用極大。他不但自己勤修不辍,還熱衷於弘揚佛法。漢地僧人戒葷腥吃素的戒律,就是在他專門寫了《斷酒肉文》後,極力提倡並大力推行的僧人頭上留戒疤,也是淵源於梁武帝。他為了超度其下了地獄的妻子而寫下的《梁皇寶忏》一直在佛教徒中盛行不衰。佛教徒超度孤魂野鬼的盂蘭盆節也是源自他的帶頭作用。盂蘭盆大齋就是普食的意思。據說地獄裡的罪人,因梁武帝設齋造經二事,得消一切罪業,地獄一度曾為此一空。據說在他的統治區域內,佛法最鼎盛的時候幾乎有近五成的百姓出家!他在位期間用過的年號也很特別: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天清。
  南朝梁武帝蕭衍留下了許多傳奇,采撷史料,這裡有一些關於他和自己的子民們輪回轉生的故事。
  一、聽經三載得人身
  東晉後年,濟南泰安的興國寺(今千佛寺的前身)裡,大通禅師關房前天井裡牆角邊上,有一條有靈性的白頸蚯蚓。禅師日日只誦《法華經》,誦經三載,這蚯蚓也聽經三載。終於有一天禅師閉關期滿出來,偶見關房前草深數尺,喚小沙彌鋤草。小沙彌不知道牆角有條蚯蚓,無意中把它給揮為兩段。小沙彌連聲說:今日傷了一命,罪過,罪過!掘些土來埋了蚯蚓。無故而殺生就是罪過。蝼蟻雖小,也是生命。
  人身難得。這蚯蚓因為聽得修煉人誦經,積下修煉的佛緣,以寶貴的人身轉生。他轉生於徂徕山(在今江蘇)附近一個姓范的窮苦人家,剛長大就父母雙亡。於是他捨身徂徕山西南光化寺中做了伙夫,在空谷法師座下跟著修煉,取法名普能,他老實肯吃苦,慇勤伏事長老。
  普能雖不識字,卻把一部《法華經》背誦如流,早晚一有空閒便誦經修煉,30余年勤勤懇懇。一日聽說興國寺大通禅師坐化去了,去得甚是脫灑,動了想轉生的念頭,來到師父面前磕頭說:范道在寺多年,一世奉齋,並不敢有一毫貪欲,也不敢狼藉天物。今日拜辭師父回首,師父慈悲,給個安身去處。師父道:你起來,我與你說。你雖也跟著修行,畢竟還沒有摸著門迳。於是給范道授記。師父道:安淨堅守,不要妄念,去投個好去處。輪回轉世,位列侯王帝主,修行不怠,方登極樂世界。於是普能便坐化而去。
  二、再次歷劫為執著
  貧苦的考驗過去了,范道這次轉生到一個富貴人家。轉生到幾十裡外盱眙縣的一個叫黃岐的大員外家裡。這員外夫婦一生積德行善,到了40多歲得了這麼一個端然秀拔的兒子,自然如珍寶一樣珍愛。可是這孩子一生下來就沒完沒了地哭,連奶都不吃,叫這倆口子心急如焚。有人就告訴他們說:20裡外光化寺的空谷法師能知過去未來,你去拜求一下,看這孩子這是怎麼回事。
  見到法師說明情況。法師知道,是那范道今生想求得師父授記。於是法師趕到黃員外家裡把手摸著小兒的頭,在小兒的耳朵邊輕輕說了幾句,小家伙就再也不哭了。看到這場面眾人都很驚異,那黃員外恭敬地對法師說:待滿周歲就送到貴剎寄名出家。小孩周歲的時候,就抱到空谷法師那裡取了法名黃復仁。到了6歲的時候,村子裡的人都知道了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是光化寺裡范道轉生來的,日後必然富貴。可是偏偏這個黃復仁卻一心修煉。
  這縣裡有個童太尉,有個女兒與復仁同年,兩家自幼便許下媒約。而這聰明過人的姑娘也是喜歡讀佛經,一心出家。到了15、6歲,兩人一心只要出家修行,不願嫁娶。雙方家長一看這哪行啊,於是就把兩人的婚事給辦了。這兩人結婚後卻不做夫妻,一起把家當作佛堂,每日念經打坐修煉。
  3年過去了,一日兩人正入定呢。黃復仁忽然看見一個美人兒過來要纏綿。他剛有些動心,就回轉過心神,可是剎那猶豫中,突然一聲響見到火光缭繞,驚醒過來了。復仁就對妻子說自己幾乎著魔的事。童小姐比他悟性好,告訴他:最好我們去見空谷法師。
  見得法師,法師說:欲念執著一起,就被羁絆住了。你得再轉生從其他方面解脫,最後才能圓滿,你們倆都去轉生吧。過去的修煉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就因為這麼一個執著乍起,就得再歷輪回之苦。師父又告訴他們:夫也亡去住,妻也履福田。休休同泰寺,荷荷極樂天。師父就是師父,你哪輩子什麼時候會起什麼執著遇到什麼難,早就知道了,也早就給你安排好一生一步往下走了。
  倆人拜辭師父回到家裡,對養娘和兩個丫鬟說:我們要跟你們告別了,要去轉生了。養娘就著急地說:我跟你們倆這麼多年,也一起修煉,怎麼就不帶我一起走呢!復仁說:恐怕你的緣份還沒到。於是兩人就一起坐化了。而那養娘回到屋子裡,自己也坐化了。看來,一個群體裡來的人,怎麼都要一起走的。
  三、故人相聚心意合
  貧而不移,富而不驕,那就有更大的福德等著了。5月初5,那復仁坐化的時候,正好是世胄之家,蘭陵蕭順之的妻子張氏將要分娩的時候。蕭順之就是齊高帝的族弟。張氏夜裡夢見一個身長丈余衮服冕旒的金人。一群紅衣人,車從簇擁,來到蕭家堂上歇下。這個金身人,獨自進到張氏房裡,望著張氏下拜。張氏驚慌之下正要問,恍惚間夢裡醒來,就生下一個兒子。
  此子自生來便會啼嘯,狀貌奇偉,虎目龍顏,頸項有一道圓光,右手有紋印曰武。取名蕭衍。8、9歲時,身上異香不散。聰明才敏,文章書翰,人不可及。亦擅長談兵,料敵制勝,謀無遺策。蕭衍稍大,博學多通,好籌略,有文武才干,時流名輩都對他推崇十分。他的居室上常有雲氣,見到他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肅然起敬,連長輩都不敢隨意和他開玩笑。
  當時他與沈約、謝朏、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等好友被稱為“八友”,其中蕭衍最有膽識。黃復仁化生之時,原來奶娘轉世為范雲,二侍女一個轉世為沈約,另一個轉世為任昉,與蕭衍同在竟陵王西府為官,既然有這麼大的緣份,自然義氣相合。後來范雲在蕭衍手下任谘議,任昉為參謀,沈約為侍中。蕭衍稱帝後沈約寫了《宋書》、《齊紀》等書,而謝朓則是當時有名的詩人。
  一朝君子一朝臣,輪回轉生中,恩也好怨也好,大家所遇到的其實都是故人。
  四、法師看護避大禍
  齊明帝蕭鸾在位只有5年就病死了,他無能的兒子寶卷即位,只知道吃喝玩樂、荒淫無度。寶卷治國無術,卻很殘忍,做皇帝後殺掉了很多大臣,對一些功臣也妄加殺戮。當時擔任雍州)在今湖北襄陽)刺史的蕭衍逐漸和他對立起來,暗地裡招兵買馬、屯糧積草,砍伐竹木,沉入檀溪之中以備造船之用。寶卷聽說蕭衍的舉動,便派鄭植到雍州要刺殺蕭衍。
  此事驚動了光化寺空谷法師,就托夢給蕭衍:法師拿著一卷天書,書裡夾著一把利刃,遞予蕭衍。蕭衍醒來,思忖一個僧人拿這夾刀的書卷給自己,莫非有人要來殺我?
  次日有人來報,朝廷使鄭植奉诏書要加爵。蕭衍心裡全明白了。先不與鄭植相見,使人在寧蠻長史鄭紹寂家裡安排酒席。宴會上蕭衍對這名刺客說:“朝廷派你來殺我,今天的酒席上可正是下手的好機會啊!”參加宴會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把鄭植弄得十分尴尬。蕭衍又說道:“朝廷使卿來殺我,必有诏書。”鄭植賴道:“沒有此事。”蕭衍喝一聲道:“與我搜看。”立刻就把鄭植拿下,搜出一把快刀來,又有殺蕭衍的密诏。蕭衍道:“我不負朝廷,如何要殺我?”宴會以後蕭衍陪著這位刺客參觀所有的府庫和軍備,看得他鄭植心灰意冷,哭著回去了。
  五、業力輪報從未錯
  蕭衍策議起兵。其他大臣,帶兵夜入皇宮,殺死在國難當頭還在醉生夢死、歌舞不斷的寶卷,然後將他的頭顱送出,獻給蕭衍。寶卷死的那一天,一個叫侯景的人出生了。
  天監二年,有一天,武帝問寶志法師道:“國有難否?”寶志用手指指喉和頸(暗示侯景)。後來侯景在梁作亂,攻占建業,武帝被囚禁餓死。簡文幽禁被壓死,梁武帝的宗族子弟幾乎全部被侯景所殺。當時的人都說侯景是東昏侯的後身。武帝殺東昏侯是天意,可是不該枉殺其無辜族人;結果侯景不殺武帝,卻幾乎殺盡其族人。天網恢恢,業力輪報看來是從來不差錯的。
  蕭衍登得帝位之後,改國號為梁。佛性人人都有,他一心修佛,而且受了戒。他很喜歡尋找那些得道高人。當時有個叫榼頭的僧人,修煉十分精進,梁武帝非常敬佩他。一天派使臣下诏書叫榼頭晉見。當時武帝正和沈約下棋,想要殺上一段,這裡使臣連禀三次,他全不聽得,口裡說:“殺卻。”使臣以為要殺榼頭,馬上就把榼頭推出去殺了。武帝下完棋就說:“叫榼頭師進來。”使臣回答:“已奉旨殺了。”武帝大驚,才明白是殺棋時誤聽之故:“他臨死前說什麼沒有?”使臣說:“他說,我沒有罪,前世做小沙彌的時候,用鐵鍬鋤草,錯送了一條蚯蚓的命,武帝當時是那個蚯蚓,今生該還他命。”武帝聽了流淚悔恨,不過也沒用了。雖然那榼頭僧人欠武帝一命,可是榼頭此生已經是一個修煉人了,殺修煉人的罪過可是天大的。
  六、休休同泰終荷荷
  因為榼頭的事情,武帝一連好幾天悶悶不樂。沈約看出了他的心思,於是派人四處探訪高僧。聞得都城10裡外就有一個法號叫道林支的高僧在結廬修行,於是趕緊報告給了梁武帝。武帝聽了很高興,就大起銮輿,旗幡鼓吹的一齊出城去那茅庵裡來迎支公。支公已先知了,庵裡都收拾停當准備起行了。武帝與沈約到庵裡,武帝屈尊下拜,尊支公為師。行禮已畢,支公說道:“陛下請坐,受小僧的拜。”武帝說道:“哪曾見師拜徒?”支公答道:“亦不曾見妻抗夫。”只這一句話,武帝聽了,就如提一桶冷水,從頂門上澆下來,遍身酥麻,心不知怎地豁然洞徹,就省悟了前世黃復仁、童小姐之事。原來那童小姐投生在支家。二人一笑解意。武帝就請支公一同回朝,支公住在便殿齋閣裡。武帝每日退朝便到閣中與支公切磋。支公與武帝道:“我在此終是不便,與陛下別了,仍到庵裡去住吧。”武帝道:“離此間30裡,有個白鶴山,最是清幽仙境之所。朕去建造個寺剎,請您到那裡去住。”支公應允了。武帝差官資費百萬督造這個山寺,極土木之美,殿剎禅房數千百間,僧人千百余。取名同泰寺,夫婦同登佛地之意。
  東魏的叛將侯景投奔梁朝,可不久又舉兵反梁。這時江陵地方有一居士叫陸法和,在侯景遣將進攻江陵的時候,陸法和與他的弟子800多人,把侯景擊敗了;欲協助武帝討伐侯景,武帝恐怕他作亂,不聽,陸法和對武帝說:“我一個修佛的人,怎麼會垂涎你的王位?只不過與你有緣,知道你正在遭宿報,所以才打算救你。既然你不相信我,那你和侯景之間當是定業,不可轉移。”
  侯景殺進了建業,侯景自稱丞相。時年已86歲的梁武帝被困於台城。一日武帝夢見榼頭笑瞇瞇地向他走來,醒來後懊惱地說:“唉,真是報應啊!我如果不是誤殺了榼頭大師的話,佛祖將讓我活到百歲開外的,區區侯景又何足道哉!我既已修佛,卻又嗜棋,這不是對佛最大的不敬麼?”
  一日武帝覺得嘴裡極苦,叫內侍找蜜也找不到,口中已經不能說話,於是“荷荷”中死於文德殿。同時那道林支法師也在同泰寺中坐化而去了。


梁皇寶懺/共修《梁皇寶懺》陰陽兩利!/為我們開示如何從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迴的凡夫,透過真誠懇切的懺悔、皈依、發願、迴向,而修行成佛的方法。禮拜《梁皇寶懺》,祝願一切眾生,將來都能夠親聞彌勒佛說法,解脫生死輪迴,究竟成佛,真可說是最慈悲、最徹底的救度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L2NKyc
全球素食人口大約平均佔5%,而台灣大約有13%人口(170萬人)吃素/英國素食者占總人口的25%-印度有超過50%人口素食者/中國傳統素食主義 相傳,成湯滅夏桀於乙卯日,武王滅商紂於甲子日,之後歷代為避免重蹈覆轍,便於這些日子齋戒,修養心性,初一到十五茹素遂成為習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VvWEoZ


先人積德行善 後世子孫得福報
文/周曉輝
一個人能積德行善,不僅禍其遠矣,而且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因為上天在衡量著一切。(Shutterstock)
先人積德行善 後世子孫得福報 | 大紀元 https://bit.ly/2Ew1P6c
《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如何做到善良?一個人能做到「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不傷「昆蟲草木」,且「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那不僅禍其遠矣,而且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或是回報在當事人身上,或是回報在其子孫後代身上,因為上天在衡量著一切。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本文說一說明代幾則祖先積德行善、子孫得福報的故事。
祖父陰功 子孫顯貴
明朝建安(福建建寧)有個叫楊榮的人,祖上世代以擺渡為生。在他曾祖父時,有一年下大雨,溪水上漲,沖垮了很多民居,不少人被水沖著順流而下。其他船家都忙著從水中撈取財物,唯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一門心思救人,不撈取一件財物。鄉里有人嗤笑他們愚不可及。
等到楊榮的父親出生後,其家漸漸富裕起來。楊榮的曾祖父去世後,有神人化作道人對楊榮的父親說:「你的祖父有陰功,子孫當顯貴,需要葬在某地。」楊家遂依照神人的點化安葬。
楊榮出生後,年紀輕輕就中了進士,後官至大學士,位至三公。其子孫也多有顯貴和賢者,如楊榮的曾孫楊旦官至兩廣總督、吏部尚書。
楊榮祖上世代以擺渡為生。在他曾祖父時,有一年下大雨,溪水上漲,沖垮了很多民居,不少人被水沖著順流而下。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一門心思救人,不撈取一件財物。圖為明 佚名 《風雨泊舟圖》。 (公有領域)
雪中救人 天賜貴子
明朝太史馮琦的父親是個秀才,他生平樂善好施。在一個寒冷的飄著雪花的冬日的早上,他出門前去學堂。路上看到一個人躺臥在雪地中,他俯身去看,發現人已經凍得半僵了。於是他脫下自己的綿裘,裹在凍僵之人身上,然後將其帶回家中救醒。
不久後,馮琦的父親夢見有神人告訴他:「你救人一命,完全出自至誠之心,所以上天特命韓琦投胎做你的兒子。」
韓琦,是北宋英宗、神宗時期的宰相,他不僅文采過人,還曾做過大元帥,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讚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 。其文「詞氣典重」,「有垂紳正笏之風」;為詩不事雕琢,自然高雅。後人在《韓魏公集‧序》中評價說:「公歷事三朝,輔策二朝,功存社稷,天下後世,兒童走卒,感慕其名。」
如此韓琦投胎做一個秀才的兒子,可見秀才是積了很大福分。等到馮家的兒子出生後,遂起名琦,號琢庵。他少年時就十分聰明,年紀輕輕中了進士,此後歷任編修、侍講、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職,還留下了不少向皇帝進諫的文章。他也同樣頗具文采,著有《宗伯集》81卷,內收詩歌300餘篇,其詩好五古、七古,崇尚「樂府」、「建安」之風。
馮琦的父親生平樂善好施。在一個寒冷的飄著雪花的冬日的早上,他出門路遇一個人躺臥在雪地中,已經凍得半僵了。於是他將其帶回家中救醒。圖為南宋 夏圭〈雪堂客話圖〉。(公有領域)
老母好善 子孫累代簪纓
明代莆田有個林氏家族,有一位先祖的老母親為人樂善好施,常常做粉團(相當於現在的麻團)施捨於有需要之人,任何人只要索取,她都慷慨給予而且從無厭煩之色。
一日,一位仙人化作一名道士,來到林氏家索要粉團。每天早晨要六七個,連續要了三年,而老夫人每日都如數給道士,三年沒有一日說一個「不」字。仙人這才確信老夫人是發自內心地行善,因此對她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如今想報答你。你的府後有塊地,你死後可以埋葬在那裡。你的子孫有官位的,將如一升麻子那麼多。」
老夫人去世後,他的兒子依照仙人的指點將其安葬。其後,林家就有九人登第,其後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民謠。
父親為富行仁義 兒子做大官
明朝江蘇省常熟有個叫徐栻字鳳竹的人,他的父親是當地的富戶,為人仗義。
有一年,當地遇上荒年,佃農欠收,徐父就率先免去他們的田租,並把租契撕掉,他還呼籲同鄉的其他富戶也都這麼做,幫助佃農渡過難關。不僅如此,他還打開糧倉,救濟那些貧苦的百姓。
於是有人夜間聽到有鬼在門前唱道:「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連續幾天都有人聽到,連夜不斷。當年,徐鳳竹果然中了舉人。
徐父深感報應不爽,因此更加積德行善,一點也不敢懈怠。他出錢修橋修路,奉齋飯給僧人,接濟窮苦之人。凡是有利於社會和百姓的,他無不盡心去做。
後來有人又聽到鬼在門前唱道:「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果不其然,徐鳳竹最後做到了兩浙巡撫,相當於現在的省長。
有一年,當地遇上荒年,佃農欠收,徐父就率先免去他們的田租,並把租契撕掉,幫助佃農渡過難關。圖為清焦秉貞《耕織圖》冊局部。(公有領域)
贈金修繕寺廟 子孫登科
明朝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了七個兒子,包憑是老么,長大後入贅平湖袁氏。
包憑博學高才,但不知為什麼,科舉考試一直不中。無奈中,開始留心佛道之學。一天,他東遊到泖湖,偶至一個村寺中,見寺中的觀音像暴露在日晒雨淋中,馬上將囊中的十兩銀子悉數拿出,交給寺廟中的僧人,讓其修繕屋頂。
僧人告訴他由於工程大、銀子少,恐怕難以完成。包憑遂又從行李中取出四匹松布和七件新衣服交給僧人。他的僕人有些捨不得,就勸阻他,但包憑卻說道:「只要聖像無恙,我赤裸著身體又有何妨呢?」
僧人聽罷,垂淚道:「施捨銀錢和衣服布匹,並非難事,難得的是施主的這片心意。」
後來寺廟修繕屋頂完工後,包憑與父親同遊並留宿在寺中。當晚,包憑夢見有佛對他說:「你的兒子當享世祿矣。」意思是他的兒子會做官,後來,他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皆登第、做顯官。
商人不隱錢財 子孫顯赫
明代嘉靖皇帝時期的「天下三才」之一的楊博,是一代名臣。他的父親早年在淮揚經商。一次,一位從關中來的鹽商將上千兩的銀錢寄放在楊家,說等以後再來取。不料,那位鹽商離開以後,竟很長時間都杳無音信。
楊父便將銀錢埋在花圃裡,上面種上花卉,與此同時,派人到關中尋找那位鹽商。等找到鹽商家,才知曉鹽商已經去世,家中只有一個兒子。楊父便邀請鹽商的兒子來到楊家,指著花圃說:「這裡有你父親寄存的金錢,現在就交給你了!」
鹽商的兒子不敢拿,楊父說道:「這是你家的財物,何必推辭呢?」於是說出前因。鹽商的兒子非常感動,千恩萬謝帶著錢回去了。
後來楊父生了楊博,楊博自幼聰明好學,官至吏部尚書;楊博的兒子楊俊民也官至戶部尚書。
上述幾則故事正說明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確實是不虛的啊。@*#先人積德行善 後世子孫得福報 | 大紀元 https://bit.ly/2Ew1P6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