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
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性,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鬥轉星移;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德,萬變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藏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練,謂之聖人。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也。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治;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擒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沈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黃帝陰符經》的智慧
《黃帝陰符經》全文及註釋 ,內含治國方略,養生之道,兵法戰術之
《黃帝陰符經》作者說是軒轅黃帝,歷史上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淳風、李筌、李治、李鑑、李銳、楊晟等都作過註解,《四庫全書》中有所收集。
《陰符經》應該是一部思想著作,集道家的治國方略,養生之道,兵法戰術等。《黃帝陰符經》立義於社會,導向於人生。
《黃帝陰符經》共四百餘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內容是闡述天道與人事的關係。中篇主要內容是論述富國安民的道理。下篇主要內容是論兵法戰術的。
歷史上對《黃帝陰符經》評論不一。許多注家將其神化。其實《黃帝陰符經》是一部樸素、抽象的思想著作,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其中養生之道對我國的中醫理論發展有着重要影響,關於治國、治兵等謀略在歷史上都曾發生過積極作用。
我們仔細研究,此書大抵言天地陰陽運行變化,與人事之間有相生相剋之辯證關係,蘊含無窮機變,包含比較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這些思想對於我們研究宇宙大自然變化規律,養心修身,謀事策略都有一定的借鑑作用,現根據自己學習以後的體會,作些淺顯解釋,旨在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宇宙在乎心,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心;
人心,機心。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
地發殺機,龍蛇起陸;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
可以動靜。火生於木,
禍發必克;奸生於國,
時動必潰。知之修煉,
謂之聖人。
上篇解釋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察宇宙自然界的法則,掌握這個自然界法則來行動,也就足夠了。
這裏天字古代很難解釋清楚, 天就是指這個世界,自然界甚至宇宙,是人力不可改變的客觀存在。執是掌握的意思,道是自然法則,這個道不是後世說的道教的道, 這裏是指道家學說法則。
中國自古以來,老子寫了《道德經》,形成道家學說,後來形成道教。但漢以後,由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道家學說落敗。其實漢以前我國古代思想,道家學說佔有重要地位。
這一句就是要按照宇宙法則行動,天之道的自然規律如人的性,是靜止的。天之行是自然規律的運動,是動態的,如人的命,這一種靜、動結合,道家叫性命雙修,道家思想就是叫你順應宇宙自然規律,做到無爲而爲。
包括人的生命運動和宇宙自然運動密不可分的,如果你認識這些道理了,你就算是比較完備了。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自然界運動規律有五方面的相互破壞的力量,如果你洞察和領悟宇宙這種關係的規律,以天道爲人道的法則,這樣的人就能夠使它昌盛了。
賊:古代解釋意思是殘害、傷害的意思,這裏是指破壞力量。宇宙自然界有這五種傷害關係,《陰符經》中的五賊解釋很多,太公批註,爲賊命,賊物,賊時,賊功,賊神。
說黃帝得賊命之機,白日上升。殷周得賊神之驗,以小滅大。管仲得賊時之信,九合諸侯。范蠡得賊物之急,而霸南越。張良得賊功之恩,而敗強楚。
有些注家認爲,“五賊”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行相生相剋, 五行相生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剋有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也有人認爲是身體的口、眼、耳、鼻、舌等,身體器官變化與自然變化息息相關,總之說法不一,不管怎樣說,說明事物內部存在矛盾規律,如果你掌握這些矛盾規律,順應這些客觀規律辦事,你就得到事功,得到萬物昌盛。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心,萬化生乎身。
將天道的五行相生相剋的變化規律同自身變化規律一起認識,成竹在胸,你就可以施行與天道之規律,這樣宇宙雖大,如在心中;萬化雖多,不出一身變化規律之內。
五賊者爲五種道術,也就是大自然變化歸納的五種客觀規律,如賊命,賊物,賊時,賊功,賊神;說小點是事物的五種變化規律,如“木火土金水”五行;再說小點是人身體中的“口、眼、耳、鼻、舌”等。
古人常常講“天五星,地五行,色五色,音五音,人五臓”等,這是對立統一的五種變化規律關係,同道家修身按照這五種變化規律關係相結合,使其自身內應適合其外應,以達天、人同一之境界。
就象《黃帝內經》裏面的養生必須適應一年四季變化的氣候規律一樣道理,以求心理平衡,生理平衡。明白了自然規律和身體規律,你不僅保養好了身體,也能夠做好事業,當然《陰符經》的道理是能大能小,大到蘊涵治國之策,小到養生之術。
所以講到明白這些道理,掌握這些規律,宇宙雖大好象在你心中,瞭如指掌,宇宙中萬象變化無非在你自己身體變化規律中都可找到。
天性,人心;人心,機心。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其實是人原來的本性;這天人合一的人的本性,是在天地動靜變化規律中無形的變化着,這就叫機心。人性的變化都是由這“機”來決定,如果用天之自然規律的道來端正人性的方向,人們才能克服一些違背自然規律的主觀慾望,達到存天理定人性。
人的心是稟承於天地之性的,人性是隨着的自然變化規律而變化着的,所以說人性即是天性,人們的心常常自然而然,卻又不知所以然,比如人認識到自然規律中往往受到風寒要感冒,受到炎熱要中暑,但是沒有認識的東西很多,這就叫做“機”。
天之所以能夠動,地之所以靜,這也是“機”在起作用。這種“機”表現在人身上就是生命長短,身體好壞,人格高低,事業成敗等等諸多方面。“立天之道”就是要用天地自然規律來端正人性的方向,既修練自己的人性,又按照自然客觀規律成就事業,以天理定人性,真正達到性命雙修。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天發了殺機,星宿就要移位可隕落;地發了殺機,江海中的龍蛇就要爬上岸來;人動了殺機,就會弄得天翻地覆。
天發殺機,是指一些反常的自然現象。如氣候反常,冬天變暖,久旱久澇,這樣連星際都會脫離軌道隕落。地發殺機,就是地震、海嘯、山崩,連水中動物都會逃離爬上岸。
人發殺機是講人違揹人性,用所有的武器進行相互殘殺,就會造成地覆天翻,面目全非的場面。指人性不能違背自然之規律,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要求,也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達到和諧,比如現在氣候變暖就是人違背自然規律之結果,長此下去就會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天和人共同發生了殺機,這就造成了社會動盪不安的局面,大亂必然得到大治,在天下大亂,八方不守的局面時候,肯定會出現一個新的王朝,來奠定了自己萬變中的基礎。人的天性有靈巧和笨拙之分,但是要揚長避短,善於正確運用伏藏之術。
天發殺機是自然殺機,主要指自然災害:如天氣異常,山崩地裂,大水氾濫,蟲災旱災。人發殺機是人爲殺機,主要指人事禍亂:如壞人當道,好人受氣,政治腐敗,經濟混亂。人的本性是和天性相通的,因此人在心理上保留着與天性相通的靈性。
聖人總結出大自然的規律,儘量做到天人合一來安定社會,奠定基業。每個人的個性,都是有巧有拙的,不可能只有長處,沒有短處。所以處事就應該不動聲色、深藏不露,使對手難測深淺,就可以發揮長處,藏匿短處了。所以,伏藏便成爲致勝的關鍵。所謂伏藏,就是嚴守機密,“大智若愚”便是這個道理,唯有善於伏藏,方能用其巧,揚其威。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就是揚長避短的謀略藝術。從道家修練角度看就是要養道育德,巧拙之性俱隱伏於身心,然後內觀正性,外視邪淫,善則行之,不善則舍之,修身煉性,達到神定氣和。
天性的自然威力,人應該可以掌握它,人要按照自然規律變化來行動,大到國家安邦定基,小到身體道德修養,做到揚長避短,自然規律無法抗拒時候就要預測,儘量化害爲利,減少社會或者自身的傷害,所以道家一直提倡大智若愚,韜光養晦,順其自然。
歷史上就象孫臏、蘇秦、諸葛亮、郭子儀等運用《陰符經》取得事業的正面效果。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人有九個竅位,這九個竅位常常受到誘惑和幹擾,九竅中惟耳、目、口三者爲招致精、神、氣散失之要竅,如果能夠得到動靜相宜的修煉,就能抗拒外來邪魔的入侵。
九竅者,耳二、目二、鼻孔二、口一,此爲七竅,也叫“陽竅”,還有“陰竅”二(尿道、肛門),合稱爲“九竅”。九竅之中,惟耳目口三者爲招邪之要口,耳朵聽到雜亂聲音就會精力動搖,眼睛迷於濃豔色彩就會神光鬆弛,嘴巴不停多說就會內氣散失,精、神、氣一傷,就會心緒迷亂,九竅不通,邪不可拒。
但是, 眼睛總是要看,耳朵就是要聽的,口是一定要講話的,它們不可能絕對靜止,只在懂得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人才能靜觀自然,心歸淡泊,更何有邪氣之不消滅哉!
這是講人道,人體之自然規律,懂得修心養身的人,纔能夠做到無爲而爲,有作爲不以爲之,無慾理事不被心身所累,萬物有忍而心不生厭,無執無着,身歸自然,造福人類。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火是生於木者,木乾枯禍發,生大火,必然會攻克任何東西。奸邪的人生於國家內部,當他們時機成熟有動亂時,整個國家都會崩潰。
懂得這五行相生相剋的自然變化規律和自身正邪變化規律,不斷加強自己的品德修煉,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聖人了。
五行相生相剋中,金本克木,木反因之雕刻而成器;木本剋土,土反因之而茂盛繁榮;土剋水,水反因之而不氾濫;水本剋火,火反因之而不曼延;火本剋金,金反因之而生光明;克中有生,生中有剋。
同樣人的五行是五心、肝、脾、肺、腎,又稱五臟,也和自然規律五行差不多,只有生克適宜,五行相安。肝爲木,心爲火,腎爲水,脾爲土,肺爲金,又有木對肝對目火對心對舌土對脾對口金對肺對鼻水對腎對耳。
總之,自然的五行變化同身體的變化是密切聯繫的,其實中國的中醫理論也是有此而來。如肝爲木,心爲火。木火熾燃必由水降,腎水降心火,心火溫腎水,達到身體平衡,身體不平衡,往往憂之傷脾、氣之傷肝,火之傷心,怒之傷腎,大喜大怒傷志。
不平衡產生雜念,雜念爲奸,奸起妒忌,動亂必生,這樣的人當道,國家就不安定。所以《陰符經》講到人應該合乎自然五行規律,要修煉,精通動靜與伏藏之術。研究事物內部發展的必然規律,以智慧來防微杜漸,以法制嚴加限制。這樣的統治者,纔是真正“天人合一”的的聖人。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材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人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中篇解釋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生萬物,又使萬物走向死亡,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之道理。
宇宙中的萬物都是有生到死往復循環的道理,從個體生命來看沒有一個不是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這就是天生天殺。但是從整個物種來說,那還是往復循環的發展,人通過生命繁衍,一代一代的發展,野草是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中產生,大地在冬天的休眠中,帶入來年春天的勃勃生機。
人沒有夜晚的休息,細胞的死亡和成長過程,就沒有來日的精力旺盛。所以事物都是在生死往復循環中發展,我們必須明白這個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就是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材既安。
天地精華,可以被萬物攝取;萬物,可以被人利用和破壞,人,過多利用萬物,反而會被萬物所殘害,這三種盜用關係應該把握得適宜,纔能夠使三者相安。
盜這裏指攝取、殘害、利用、破壞等意思。天地精華被萬物攝取,纔會蓬勃生機,但是過多的攝取等於殘害和破壞。比如現代工業的發展,廢氣過多排放,空氣被污染,天地精華被殘害、破壞。
萬物可以被人利用,比如砍伐木材可以建築房子,開採石油可以發展工業,但是過多利用,成爲了破壞,過多砍伐木材,造成生態不平衡,水土流失,過多利用石油,造成廢氣污染。人過多沉迷與萬物,卻被萬物所傷害,叫玩物喪志,有的甚至使人沉溺喪生。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所以說:飲食應該按一定時間進行,才能調理身體健康;行動要合其自然規律,就能保證萬物安順和諧。
“時”者,時機也,“百骸”指身體;“理”就是調理、健康的意思;“機”者規律也。這裏講了二層意思,一是講人的合理飲食規律。萬物都有個成熟的時機,熟而食之對身體有利,比如水必須煮開,人喝了就不生病,糧食、蔬菜、肉類必須煮熟,人食了就有營養,熟則益人,生則傷及五臟,少則飢餓傷身,多則傷其胃害其體,“冬補春溫夏清涼,四季調理身無妨”。
二是講人與自然和諧的規律。機就是規律,動其機就是人要合乎大自然客觀規律,使大自然處於平衡和諧的狀態,這樣纔能夠達到萬化安。所以我們必須要遵循“以時取用”的原則,要尊重客觀規律,尊重一切生物的自然本性,切不能人爲的去破壞。《陰符經》給我們指出了理性之思、智慧之思,明智地懂得自身生理平衡和大自然平衡相互關係的重要性。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一般人看見神奇的事物認爲纔是神奇,而不知道有些事物表面看並不神奇,而其實卻是令人高深莫測,這纔是真正的神奇也。
神是會意、形聲字,小篆:神,從示、從申。小篆的示上部爲二,二古通上字;下部爲三條下垂的線,義作“上天垂相”解。所謂上天垂相就指現代所說的自然現象。古代對日、月、風、雨、雷、電無法解釋稱之爲神。
後來智慧才能超絕於人者曰神,德之極高者曰神,知道宇宙變化的聖人曰神,透過中國文字這一智慧符號,爲我們揭示出:“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真相的人謂之神”。所以《陰符經》給了我們啓示,有些平淡無奇,屢見不鮮的事往往包涵着無數的神奇,關鍵在於人們認識和探求。
就象現代人不斷探索科學規律一樣的道理,瓦特發明蒸汽機無非是在茶壺煮水的渺小事物中得到啓發,牛頓發現萬有定律也不過是蘋果落地時得到啓發,這就是“不神之神”的藝術魅力。創造“不神之神”的境界,就需要激發人的聰明才幹,需要運用人的智謀韜略,對其客觀事物及其運行規律有其超乎尋常的深刻理解與感悟。從修道者來說,要明白宇宙外象有吉凶之兆,你必須運用智謀韜略,掌握其客觀規律。
同時要明白自身之神,外通天地,內修聖功,從點滴起始,積累知識,身心齊修,才能洞察一切事物變化規律。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人生焉,神明出焉。
人們對每一年的日數,月數按照自然規律來確定數字,大月、小月有明確規定;人們按照這樣的原理來生存、勞作,探求天地奧祕的聖人產生了,神明的智慧也由此而出現。
一年的日數由地球繞太陽一週,定爲三百六十天,每月的日數由月亮繞地球一週定爲三百六十個時辰(即三十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爲一年,共354日,與迴歸年相差11日。爲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由此可見曆法的安排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這就是自然規律。
《陰符經》就是告訴我們探天地奧祕的神明,也是據此而產生的,這種準確的推算,使每年的節氣符合實際氣候,有利於人們的修養生息。這就是時間概念,是人民實踐中的科學總結。比如人最佳的睡眠時間是在晚上10點到凌晨的三點是有科學道理的,說明人按照曆法應該活動時候該活動,應該休息該休息,這樣的人才懂得自然規律。
如果常常違背自然規律,更何談生命健康和事業成功。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天盜、物盜、人盜,三道的規律契機,深藏於事物之中,不爲天下人們的感官所察見,察知。君子發現了這種契機,就會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親身實踐,而小人發現了這種契機就會拼命去追求私利而玩命。
“盜機”就是前面講的“三盜”即“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這三者關係是潛伏的契機,一般人是很難發現,而且也很難理解,所以講是莫能見,莫能知。
君子明白這種契機是自然規律,就需要好好把握,在實踐中去體味,去正確把握,這就是智謀韜略。而小人呢?爲把這種暫時的契機,通過權力去佔爲私利,濫用無度,最終會因私慾的膨脹而葬送了自身。
中篇主要講人們如何正確運用自身和自然規律來富國強民。首先講到人的生命和萬物的新陳代謝都有其客觀的規律。其次天盜、物盜、人盜,三道的規律都需要好好把握,不可能人爲的去破壞這個規律。作爲人就必須從自身的規律中去了解自然規律,從自身的修養中明白運用智謀韜略,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
再次懂得自然規律是客觀的,就象曆法規律那樣去遵循,纔是聖明,三盜之機深藏於事物之中,一般人是很難發現,必須從實踐中去體會,從自身修養中去把握,如果天、人、物三者和諧發展才能夠真正富國強民。
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生死之心在於物,成敗之機見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下篇解釋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瞎子以耳代目,所以他的聽覺特別靈敏,聾子以目代耳,所以他眼光特別銳利。這是因爲他們少受外界幹擾,身心專注一事的結果。如果一個軍隊的統帥也能夠做到身心不亂,主事專注,白天黑夜都會認真思考,反覆掂量,那樣十倍的兵力可以達到萬倍的戰鬥力。
瞽,(形聲字。從目,鼓聲。本義:瞎眼),《書?堯典》傳:“無目曰瞽。”這裏用瞎子、聾子作爲比喻,要求軍隊的統帥者,做到靜慮。
一個人如果少受到外界幹擾,靜心專注,這樣不但有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利於事業的成功,任何事情能夠考慮周密,才能夠深入探究其無窮奧妙。如果一個人生性浮躁,做事不專注,或者象“小貓釣魚”蜻蜓來了捉蜻蜓,蝴蝶來了捉蝴蝶,那麼連一條小魚都難以釣到。《陰符經》告訴我們用兵者更需要一種深思熟慮的修養。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生死之心在於物,成敗之機見於目。
人內心的慾望,是由於物慾的刺激而產生的,人一旦沉溺於物慾,就會被物慾所葬送。人引起對事物的慾望的奧祕關鍵在於眼睛。人的心生心死也在於對事物的追求和捨棄而引起,一個人的事業成敗的奧祕也在於你一雙慧眼。
人的主觀意識是外界事物的信號刺激而產生的,喜、怒、哀、樂是外面事物反應到主觀思想以後所產生的心理活動,比如聽美好的音樂就會覺得舒服快樂,看見好吃的東西就產生想吃到的慾望,同樣對美色也會產生心理和生理反應。
但是要沒有慾望也是不客觀的,但是超過客觀的慾望,或者沉溺於一種物慾,就會被葬送,叫玩物喪志,也有酒、色、財、氣傷英雄之說。古人把接觸正面的事物叫陽,接觸過多或者反面的事物叫陰,人的陰陽不平衡就會心力衰老而死亡,人接觸事物的第一信號是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以說一個人的眼睛對人的生死奧祕起到了重要作用。
《陰符經》就提出了“生死之心在於物,成敗之機見於目”的道理,一個人的心念起滅也是對物慾的追求多少而決定,而一個人的事業得失成敗奧祕在於你的一雙眼睛。所以修道者就要清心寡慾,身外之物不可多求。
心有物造,目觀心動,只有寡慾,才能心目機合,達到處理事物完善。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天沒有主觀心施恩於萬物,萬物卻感受到了這種莫大的恩惠,春天,一陣迅雷烈風萬物蠢然萌動,生氣盎然。
天是自然的,沒有主觀意識,所以叫無恩,就象老子《道德經》裏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意思說天地是自然客觀的,沒有主觀意識,對待萬物就象祭祀用草扎的狗一樣,祭祀時候萬人朝拜,祭祀完畢一把火燒了。天給萬物以空氣、陽光、雨露,萬物是得到了大恩的,就象春天來了,一聲春雷,一陣春風,讓萬物蠢然萌動,生氣盎然。
過去皇帝可稱爲天子,這裏也可比作一個國家好的政策,法律,好的統治方法,作爲皇帝沒有認爲我是有多大恩惠,而是讓百姓真正去感受到恩惠,這樣的國家就象春天一樣,生氣盎然,蓬勃發展。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一個快樂到極點的人的性情肯定是放蕩有餘,缺乏緊迫感,一個守靜至極的人的性情一定是清靜寡慾。廉明正直的。天道從統治角度看可以說絕對自私的,但是在運用方面應該是大公無私的,禽獸以弱小制服強大在於一鼓作氣。
餘是繁體字,即餘,餘的意思是姓,是我,超過了稱餘。這裏指放蕩有餘,思想麻痹。這兩句話說明兩種不同精神狀態的人的品德修養。
人需要樂觀精神,但不允許狂歡放蕩,驕奢淫逸;人需要冷靜頭腦,神清智明,但不允許過於沉靜。因此這是指帝王將帥在對待戰爭時應有的精神狀態,說明在戰爭中保持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是十分重要的。
天道自然規律也可以說是自私的,人爲不可能刻意去改變它。自然之道根據物的不同特點使之成長髮展,沒有遺棄其中的任何一物,從運用角度看可以說是大公無私的。
由此,可以探究到統治的天道、王道、政道、兵道都是如此,天道、王道與治道是相通而又是最自私的。誰不維護統治階級的自身利益呢?但是這個自身根本利益,還是要維護的是天下人的利益,所以運用政令、軍令必須是大公無私的。不容有半點違反。
動物禽獸存在自然競爭的法則,以小勝大在於一鼓作氣征服對方,玄龜食蟒,顫隼擊鵠,黃腰啖虎,飛鼠斷猿,蜍蛭嚌魚這些現象都存在。這裏借用以小勝強的軍事戰略,禽:古代通擒。意爲俘獲。箝制,致敵於死命。
指:制裁、箝制,使其敵方失敗,氣:氣勢。人或動物所表現出來某種力量的趨勢,也指土氣。鼓舞軍隊的士氣,挫傷敵人的銳氣。創造無敵於天下的士氣,以及由士氣表現出來的力量趨向,這是個重要的戰略戰術。
比如後來的道家非常講究練氣,從個體生命看,氣是生命動力源泉,氣血暢通,生命才能旺盛,一鼓作氣,一氣呵成就是做人做事的原則。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生與死是互爲根本,生是死的根本,有生必有死,死是生的根本,有死必有生,這是宇宙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同樣有恩害相生,亦同於生死,若人害裏求生,得恩而生,叫恩生於害,若人恩裏求害,得害而死,叫害生於恩。
這裏是用生死、恩害的自然辨證關係運用於兵法韜略上是有科學道理的,比如兩軍交戰的戰場,卻是橫躺死屍的地方,如果抱必死決心就會打出生路,就是投之死地而後生。
恩害也是同樣,吳王夫差樹立恩威於勾踐,夫差允勾踐屈服求和,爲質於吳,後又釋放勾踐回國。反而遭到國滅身亡的禍害,勾踐是害中求生。這樣的辨證思想來源於生死、恩害的自然規律。智者能夠舉一反三而理解把握。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愚蠢無知的人把天文地理的自然現象變異弄到社會現象中來,認爲自己知道這些吉凶禍福的徵兆就自封爲“聖人”,我以爲能夠依據這些天文地理的自然現象變異用於分析社會現象中的事物變化,國家盛衰興亡,檢驗生死得失的人,纔是智慧卓越的哲人;
愚人:蠢笨無知的人。天地文理:即天文地理,是自然現象中的事物,例如日蝕,月蝕、星變、地震等。聖:這裏指超凡、預見性強的人。
時物文理:社會現象中的事物變化。例如政治制度、方針政策、生產建設、賦稅民情等等。哲:智慧卓越的人。《陰符經》告訴我們天文地理,五行變化是自然規律,作爲知曉的聖人,不是把自己的知識、認識去用於賣弄玄虛,愚弄百姓,而是要樹立天下爲公,知識用於社會,把它運用於分析社會現象中的事物變化規律,國家盛衰興亡,檢驗生死得失,這樣的人才稱得上真正智慧卓越的哲人。
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
有些人以愚蠢和猜測來看待所謂聖人,我就不以愚蠢和猜測來看待聖人;有些人以神奇、神異創造奇蹟是聖人,我就不認爲聖人是有神奇、神異的。
愚:是愚蠢。虞:是欺騙,猜測意思。奇:是奇蹟。期:等待。聖:指智慧超羣的人。
這一句說明智慧超羣的聖人是定靜如愚,實不愚,聖道自然,不在奇。大智若愚的的慎行是修真的極好素質,大巧若拙的平常心是不奇之奇。有些愚蠢的人認爲聖人神奇多變,機智莫測,是令人感到驚奇,其實修道之人也是普通的人,只因爲注重身心雙修,以道修德,看上去愚愚笨笨,其實智慧超羣,大智若愚。
聖道自然在於守靜,靜至虛得用奇器爲真功夫,動植生靈,皆爲道侶。
浮躁、欺詐、虛榮得一時之私利來看待聖人,或者以神奇、神異、矯強作用來看待聖道都是錯誤的。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所以說:那些對聖人愚蠢猜測或認爲神奇、神異的人,他們如沉入水底,自投火中,走向自取滅亡。
那些認爲追逐私利,放縱慾望,還以爲這就是比別人高得多的聖人,這樣的認爲是絕對錯誤的,實際上他們是給自己掘好了墳墓,如果讓這類人去治理國家,統軍作戰,那就等於把國家和軍隊沉溺在水中,投入於火海,也必然自取滅亡。
他們豈知修道在於靜慮,用兵在於謀略,萬事必須從修身養心做起,“致虛極,守靜篤”深思熟慮的人才是智慧超羣的人。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宇宙大自然的運動規律是以靜應動的,所以天地萬物纔能夠蓬勃生長;天地萬物運動規律是浸透着,循序漸進的過程。
所以,事物都是正反、陰陽兩面的對立統一運動而推動事物的發展。由於陰陽二氣的推動,大自然變化才順利啊。
靜:指安靜,守靜,以靜應動。浸:浸透,漸進的意思。陰陽:陰陽:本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爲陽,背日爲陰。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現象都有正反兩方面,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種對立、互相消長的物質運動現象。
勝:勝利,這裏指事物運動發展。天地萬物的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就是自然之道,道是高深莫測,寂然無聲,就是至靜,靜是和諧之境界,由於它至靜,所以無所不包。凡屬有形有氣的物質,都從此而誕生。道運行於天地之間,形成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在天地之間整年間從沒出現過平衡的現象,而是相互更替,相互爲消長的發展。
比如一年四季都是陰陽交替的過程,古代把冬至稱陽生,從此陽氣逐漸增積天氣漸漸炎熱;而夏至稱陰生,從此陰氣逐漸增積天氣漸漸寒冷,於是出現了四季氣候,生長了萬物,這種變化是很有次序的。由此人們找到了宇宙大自然的物質運動變化這個規律。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所以,深思熟慮的聖人深知自然之道不可違抗,所以順其自然,對它加以控制和利用。
懂得自然之道,與天地合德者纔可稱爲聖人,他們懂得自然規律不可違背,只有很好的加以控制和利用,叫借天地之力爲我所用,與天地同功用。
如《三國演義》火燒赤壁裏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東風是不可能借的,無非是諸葛亮知道自然之道,一年四季陰陽氣候變化中,冬至前後三天必然有陽生,形成東風天氣,這就是與自然合德者,對自然加以很好的控制和利用。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達到守靜的自然之道,即使精微填密的樂律和曆法,也只能要求符合,而不能做到符契。
靜:是黃帝守靜的自然之道的一種觀點,這裏的道和後來道家的道是有區別的,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道和黃帝的自然之道相同,道家產生於東漢末期張道陵所創建,而老子所處時代春秋時期(約公元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黃帝是在公元前4856年前,道教崇拜老子,不等於道教教義就符合老子的政治思想,所以我們不能用後來道家的道搬用到《陰符經》來解釋,黃帝講的靜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平靜就是事物恢復了本性,恢復本性纔是事物的常態。
用現代哲學觀點來解釋:“靜,就是事物矛盾雙方的同一體”。我們都知道事物沒有矛盾就不能向前發展,但事物的矛盾雙方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相對平靜的共存於同一個統一體中,事物才能正常的發展。靜是用自然界中的一些規律來說明統治者頭腦隨時都要保持清醒的重要性,只有頭腦清淨才能把國家治理規正。
靜也是指統治者要愛好和平,不要喜愛戰爭,沒有戰爭國家才能安定,國家安定人民生活自然就會走向正軌。靜還是一種處事方法,靜纔能夠深思熟慮,兵家更加需要冷靜考慮,冷靜分析,纔能夠在謀略上取勝。律歷:指樂律和曆法。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文中說:“聖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歷;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濁,謂之律也。律居陰而治陽,歷居陽而治陰,律歷迭相治也。”這裏意思是即使是聖人能夠精通算數,天文曆法,懂得八音清濁,但是你對自然之道也只能接近它,也不可能窮盡它,就象我們能夠接近科學,卻不能窮盡科學一樣道理。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於是,古人創造了奇門遁甲,推算出萬物生長與萬象紛呈的局面,在八卦甲子中又神祕地擺出神機妙算和伏藏的機道。並且用奇門遁甲中陰陽相勝之術不僅用於治國治軍,還被用於卦象測算中去了。
爰:(yuán)句首語氣詞,於是的意思。“奇器”即是九宮遁甲式,以九宮爲框架,以八卦甲子爲素材。八卦甲子:奇門遁甲中的內容,八卦甲子之中有隱藏之神機,頗有濃厚的神祕色彩。
陰陽相勝之術:是陰陽相推之術的更進一步,陰陽相推之術是說陰陽兩面這對矛盾勢力運動都能推動事物前進,採取漸進、擴散、推動、滲透其細微組織而後消滅它;陰陽相勝之術卻是指敵我雙方都運用陰陽相推之術來爭取自己一方勝利。
所以陰陽兩面這對矛盾勢力運動,不論是用陰的一面,或者是用陽的一面,不論白晝行動或夜晚行動,不論進攻或防禦,都可取勝。這就是陰陽相勝之術的特點。通過陰陽相勝之術可以取得戰爭必勝的道理。昭昭:光明,謂明辯事理。
《盂子盡心下》:“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謂:賢能者以他的明辯事理,使人也明辯事理。這裏是指奇門遁甲這個神祕的《易》學,不僅僅用於戰爭,而且也被那些明辯事理的賢能者用於卦象測算中去了。
《陰符經》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寶,閃耀着智慧的光芒。被歷代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智謀之士所重視。《陰符經》中有養身修心之道,有富國安民之法,有強兵勝戰之術,有明哲處世之方。是黃帝總結宇宙自然之道,物質陰陽調和矛盾,守靜之法則,奇門遁甲之測算來取得自身調節,富國強民,戰爭取勝的目的。
它與後來的老子的《道德經》爲道學的雙璧,《陰符經》和《道德經》成就了我國曆史許多縱橫家,軍事家,謀略家。有鬼谷子和他的學生蘇秦、張儀、孫臏等,又有范蠡、張良、諸葛亮、郭子儀等,他們學習《陰符經》取得了事業上的輝煌成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