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看清楚!真正崛起的是沒做功課的選民
政治上的論辯與公共政策的擬定,本質即是衝突。雖然說偶爾會有「揖讓而升,下而飲」的君子之爭,但更常見到的局面會有如裁判放假去的冰上曲棍球場,而且瘋狂的觀眾還隨時都會跳進場內參戰,大亂鬥一觸即發。
在現今的美國,政策辯論的內容聽著愈來愈像是兩群沒做功課的笨蛋在比爛,兩邊固然看法不同,但結論一樣都是錯的。政治領袖即便比民眾看得透徹(他們是現今政壇的稀有動物),也得賭上政治生命才敢淌這混水去指正選民。
政治觀察家與分析師說得很客氣,他們稱這類大混戰是「低資訊量選民」之間的肉搏戰。但不論是關乎科學上的真偽,還是政治上的是非,不變的可怕之處在於其中一種自我中心而目空一切、而且很容易就惱羞成怒的堅持:意見沒有高低之分的齊頭式平等。對美國人而言,說他錯等於說他笨,告訴他「你錯了」,就等於罵他說「你是個笨蛋」。
你不准跟我意見不同,否則你就是不尊重我。換句話說,糾正就是一種侮辱。他們認為任何意見不論是不著邊際還是頗有見地,都應該被好好地咀嚼一番,以示公平,做不到這樣,你就是心胸狹窄,你就是剛愎。
雖然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但我就是反對你!
公共政策辯論中的無知是一種病,而且這種病會真真切切地衝擊到美國每個人的生活品質與幸福安逸。回顧2009年,在《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也就是「歐巴馬健保」(Obamacare)的政策辯論中,過半數的美國民眾相信曾代表共和黨擔任副總統候選人的莎拉.裴琳(Sarah Palin)所說。那裴琳說了什麼呢?她說歐巴馬健保法裡藏著所謂的「判死委員會」,還說這個委員會裡的成員會很官僚地判定病人有沒有價值活下去(事隔4年,還有接近1/3的外科醫師對此深信不疑)。
你可以贊成,也可以反對歐巴馬健保法,但你不能把明明人家沒幹的事情栽贓到人家頭上。話說這法案都通過了2年之後,還有至少4成美國人不清楚這法案有沒有繼續執行。
想觀察公眾的無知如何影響國家政策的辯論,稅務是另外一例。沒有人喜歡繳稅,沒有人不抱怨稅重。每年春天,複雜到惡名昭彰的美國稅法都會讓無意逃稅的好公民膽戰心驚,他們頂多只能盡量誠實納稅,但金額正不正確也只能抱著一種猜謎的心情。
乖乖納了稅,令人難過的現實是美國人普遍不清楚自己的血汗錢被花到哪裡去。一個又一個的民意調查顯示美國人一方面覺得政府亂花錢,覺得稅金負擔太重,一方面又常搞不清楚誰在繳稅、繳了多少,以及錢被花到哪裡去了。但其實美國政府的預算資料是公開的,你只要索取,公部門就會把資料傳送給你,這比起預算書像磚頭一般超難寄的年代,其方便性與可及性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或者我們可以看看美國對外提供國際援助的事宜。在許多美國人心中,這是一個一捅就中的馬蜂窩,主要是他們覺得「美援」是一種浪費,是在把錢扔進水裡。美國人普遍以為慷納稅人之慨的外援占美國國家總預算超過2成5,簡直就是在「大撒錢」但這與實情相去甚遠,遠到讓人不知道該從何處吐槽起:美援僅占美國政府歲出的1%不到,精確一點說是連1%的3/4都不到。
知道這真相的美國人,只有5%。而同時間每10個美國人,就有一個人認為美國過半數的預算(沒錯,就是好幾兆美元)被年復一年地送給別國花用。不論每個人心目中的數字是多少,大多數美國人都以為美援是以等同於現金的即期支票給出去。
這也是一個迷思。事實上,外援的種類很有彈性。外援不一定呆呆地給錢,事實上外援也算得上是一種有利於美國民眾的扶助就業方案,因為很多外援給的是實物,是產品。美國政府會向民間廠商採購從食物到軍機等各式各樣的產品,然後送到要援助的國家去,而這中間就會創造出美國國內更多的就業機會。
有人會說美援是浪費錢,我可以理解,這是一種說得過去的政治立場。包含我在內的某些專家會覺得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好,美援並非全然都是浪費,但至少反對美援的立場是出於一種信念、一種原則,而不是出於錯誤的認知。反之要是因為誤以為美援占預算比重太高而反對,那就沒什麼好討論的了。
專業到底是什麼?
理性的質疑不僅存在於科學的核心,也是牽涉到民主的真諦。相形之下,「專業之死」就像是美國全國在鬧彆扭、耍大小姐脾氣,也像青少年面對各種權威產生了叛逆的心情。這種強烈的情緒,讓美國人堅信只要主觀的意見夠強,就能模糊其與客觀事實之間的界線。
這時候專家理應跳出來,讓是非得以沉澱釐清,或至少讓眾人在行於混沌之中時有所依循。問題是,誰有資格被稱為「專家」?
很多人對外自稱是專家或知識分子,其中有些人說得有道理,有些人是無聊當有趣。真要說起來,自認是專家,問題不只是會誤導人而已,很多自命的專家就像自稱吻功一流的人,都不太有自知之明
就全世界而言,專家不是什麼稀罕的東西。有些專家很好認,甚至可以說是一目了然:醫生、工程師、航空機師等都是當然的專家,另外像電影導演、巡迴演奏的鋼琴家等亦然。更進一步說,運動員與他們的教練也是專家,然後就是大家熟悉的管線工、抓漏、警員、木工等等。
繼續往下挖,我們會發現每天固定在你家附近送信的郵務士也是專家,至少他找地址找人很行。你要是需要人解讀驗血的結果,自然得找醫護人員,但你若是想知道巴西朋友的來信是怎樣能寄到你在密西根州的門口,經驗豐富的郵差肯定比誰都懂。
各行各業除了有各自的辛酸,也會內建有各自的專門知識,所以在此我會交替使用「專業人士」、「知識分子」跟「專家」這三個詞,因為廣義而言,他們都是掌握了特定的技術或知識體系,並且以此執業來做為主要的謀生方式。按照各個標準,我們就有辦法區別誰是「專業的機師」與假日的飛航玩家,我們會知道誰是「專業的賭徒」,誰又只是喜歡偶爾送錢去給賭場花。
換句話說,稱得上專家,代表這個人對某樣事情知之甚詳,且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項背,也代表我們針對某個知識領域需要建議、教育跟解答的時候,我們會想到的就是這些人。請注意這並不代表專家對特定領域的事情無所不知。正確的理解是專家既然稱為專家,就代表他們是這個領域中的少數,而他們的意見比多數人都更「權威」,更正確,也更準確。
在民主制度下,專家會與百姓或專業會與民意產生摩擦的一個原因,便是專業必然是少數且相對封閉的。投身某個領域的研究或鑽研某個行當,有兩層意義,一層是我們放棄了對於其他工作或主題的興趣,另一層是我們信任社群中其他領域的成員會把他們的專業顧好,就像我們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樣。
引擎著火了,有人會想去駕駛艙給正副機長一些建議,但想歸想,我們最終還是會(不得不)信任他們比我們更加知道如何臨機應變。要是不這麼想,我們高度進化的社會就會崩潰成一座座孤島而各自為政,我們會回到那個各自摸索、不知所措,只有自己能夠倚靠的時代。
所以我們如何區別誰是素人誰是專家,又如何能將專家給認出來呢? 真正的專業,真正值得人信任與倚賴的知識積累,是一種摸不到但感覺得到的東西,是學習、天分、經驗與同儕確認的集合體。學習、天分、經驗與同儕確認這四樣東西分開來,都各自是專業的印記,但多數人都能正確地做出綜合判斷,以整體呈現出的狀態來確認誰的話能信,誰的話要考慮。
正式的訓練或教育,是專家地位最顯眼的招牌,但這並不是說學歷好就一切搞定。在很多職業別裡,證書只是入行的基本條件,如教師、護理師、水電技術人員等都需要專業證書才能執教或執業,因為證書代表他們的技藝已經經過同儕的檢定而達到基本的純熟水準。雖然總是有人堅持看衰專業知識,笑話這些證書或資格的存在是一種文憑主義,但學位與執照畢竟是具體可見的「信物」,我們需要這些信物來標示出誰是真正的專家,誰又是玩票的或詐騙集團。
好書推薦:
書名: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 
作者: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 
譯者:鄭煥昇 
出版:臉譜出版 
出版時間:2018/08


由選後動作看懂選舉到底在選什麼
 2018 年 11 月 28 日 中國史, 課綱, 選舉
選舉過後,取得勝利的藍營縣市紛紛宣告將支持92共識,實施傾中政策,旋即又傳出藍營人士將推動「課綱恢復中國史」的公投,一連串的政治動作無疑對其「不搞政治全力拼經濟」的話術自相矛盾,相信許多人看到這種現象會感到疑惑,但若由歷史脈絡了解臺灣現況,就能理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課綱恢復中國史」,講得好像現在不教中國史所以必須恢復一樣,這是故意誤導民眾的造謠。中國影響臺灣及東亞甚鉅,中國史當然要學,問題在於合理的比重和觀點是什麼?到底我們要教的是臺灣觀點的中國史,還是中國觀點的中國史?這才是課綱將中國史納入東亞的最重要意義。藍營人士以「課綱恢復中國史」誤導民眾推動公投,其實目的是將逐步調整為臺灣視角的中國史改回中國觀點的中國史。為什麼他們處心積慮要做這些事?
回顧歷史,二戰後臺灣面臨曲折的歷史命運,1949年在中國內戰中徹底潰敗的蔣介石政權,在未經盟軍同意下擅自全面逃亡至軍事代管地臺灣,並且在1950韓戰爆發後獲美國支持,得以長期在臺進行外來極權統治。臺灣受外來統治在歷史上並非新鮮事,但戰後在臺的中華民國政權卻有些特殊的地方。
歷史上臺灣過去主要的外來統治者如清國、日本帝國,臺灣的處境都是大國下的新領土。這些統治者不管是對臺灣消極處置或是積極經營,基本上並沒有「自己會消失」的焦慮,文化輸入臺灣與在地融合發展出新的多元特色。但中華民國政權失去幾乎所有領土逃來臺灣,除了內戰壓力,還要面對在佔領地內只佔人口少數的現實,對「自己會消失」的焦慮不言可喻,於是對臺變本加厲的進行文化覆蓋,原本多元繽紛的文化 – 語言、文化與歷史記憶一一被覆蓋為中國。
終於許多人前仆後繼犧牲下推動臺灣民主化,在人民得以透過選舉汰換執政者的遊戲規則下,正常來說時間一拉長政權必然會回到人口佔絕對多數的臺灣人手上。但外來的中華民國政權長期透過教育將臺灣人的語言、歷史記憶、文化一一置換改造為中國,在許多人「搞不清自己是誰」的情形下,使得臺灣政權移轉的步伐異常緩慢,經過了70多年才在2016年完成第一次同時行政、立法權的選舉勝利。此一趨勢無疑宣告外來的中華民國政權逐漸被臺灣同化吞噬,也使依附在外來少數統治勢力下的既得利益者危機感暴增。
這種「外來少數統治集團」對抗被臺灣同化趨勢的抵抗,長期以來以許多形式包裝在各種選舉議題中,你以為你在談論城市如何治理、要怎麼發電、婚姻制度該如何,其實背後或多或少都隱藏著外來利益集團對臺灣邁向合理社會結構的抵抗。這就是為什麼顯然不適任的候選人(不限特定政黨顏色)某些支持者也能彷彿視若無睹的護航,怎樣都要挺到底,因為雙方要爭的並非那個人,而是背後的利益與價值認同。
這些被形塑為「藍綠惡鬥」的拉扯,時間一拉長令許多人反感,於是又開始冒出各種顏色甚至假裝無色的現象,但每一個在臺灣的住民總要面對,你心目中的臺灣是要走回維護外來統治者利益及價值觀的政權,還是走向符合實際臺灣合理社會結構的政權?這些問題不解決,我們就很難有客觀理性、就事論事的選舉。尤其在外來統治集團丟失行政立法優勢後焦慮暴增,變本加厲加速引入昔日敵人中共勢力介入,每一個住民未來都將很快面臨極大失去民主自由、人身安全的危機,「票投給誰都可以,就是不能投給舊黨國相關勢力」,事關重大不可不慎。


這次選舉韓流不是關鍵 胡幼偉:是這3個字引共鳴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27日, 2018
相對於民進黨雪崩式大敗,今年國民黨一舉拿下15縣市,成績相當亮眼,政黨或媒體多歸因於韓國瑜掀起的韓流發威,但政黨版圖大翻盤,難道只是韓流造成的?學者胡幼偉認為,「發大財」才是主要關鍵字,是發財願望引起全台共鳴!
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胡幼偉在臉書上表示,這場選舉最關鍵的詞語,有人認為是「韓流」,但他倒覺得是「發大財」起了作用!
他說,所謂韓流,講到底其實就是財流,是發財願望的全台共鳴!因此,發財二字成了民進黨的死穴!在這次選舉中,民進黨被正式定位成「阻礙人民發財黨」。這樣的話,這個黨就確定沒救了!
胡幼偉認為,從今後,國民黨的一切選舉宣傳,只要強調民進黨的反發財特色,民進黨就完了。因為民眾有「被民進黨統治,就絕不會發財」的親身體驗,而且是很深刻的體驗!
胡幼偉建議國民黨,應該大力宣傳「民進黨下台,人民發大財!」「拒投民進黨,台灣發大財!」「民進黨不倒,日子不會好!」這些話要反覆地講,不停地講、有機會就要講,講到全台民眾都能朗朗上口才行!
胡幼偉最後說,這些話人民會聽得進去,因為這不是宣傳,而是大家的共同生活經驗!要滅民進黨其實並不難,就是要靠「發大財」這三個字!三個字就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