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饑荒是中共有計劃的屠殺手段(上)


編寫:愛德華
中共全國性的「大躍進」運動,最終導致了大饑荒的爆發和數千萬民眾死亡。(資料圖片)
大饑荒是中共有計劃的屠殺手段(上) | 大紀元 - https://goo.gl/TwU9VP
更新: 2018-10-28 5:01 PM       標籤: 大饑荒
【大紀元2018年10月28日訊】
大饑荒見聞
1960年,距今雖近60年,可一提起「1960年」這個詞,大多數60/70歲以上的中國人仍然馬上會與「飢餓」二字聯繫起來。筆者的家鄉,就有當時餓死的父老鄉親,長輩們提起那場時代大饑荒,至今心有餘悸。
中共稱其為三年自然災害,後改稱為三年困難時期。海外一些學者及西方學者則稱之為三年大饑荒或三年大災荒,大躍進饑荒、中國大饑荒。
自從中共1954年施行統購統銷後,各地都有零星的農民被餓死,但不是全國規模,從1958年起則是全國規模地死人,直到1962年分田到戶才停止,最嚴重的是60-61年。
滎經大饑荒

五九年底至六一年夏,滎經縣發生大規模死人事件,被稱為「滎經五九事件」,又稱「滎經慘案」。滎經慘案中,許多村莊滅絕人煙。
地處天府之國的四川滎經縣,到了五八年底,滎經地委為落實國家徵購任務,一車車糧食源源不斷從農村運出去。滎經縣糧食幾乎全部被徵購殆盡。秋收後不到兩個月,就出現浮腫病和餓死人情況。
1960年春,公共食堂大多停伙了。家家都開始死人了,開始還是今天這家死一個,明天那家死一個。先是死壯勞力和老人,隨即死的是那些想省下一口給娃兒吃的主婦們。到後來,死亡如瘟疫般蔓延開來,有的生產隊,一天就餓死十幾個。復順公社太陽灣生產隊,幾十戶人家幾乎死光。
不到半年,滎經縣餓死了一半人。有的公社向縣委書記饒青匯報,請求開倉放糧,遭到他嚴厲批評,說是帶頭鬧糧,是小「彭、黃、張、周反黨集團」,要嚴肅處分。農民腫的腫,死的死,四鄉八野,儘是哭聲。逃難的人們流向縣城,流向外地。從各公社到縣城的路上,一路都有倒地的死屍;而縣城四街八巷,到處都是餓死者或乾枯、或腫脹、或發臭的屍體。縣委書記饒青視而不見,自己和老婆天天開小灶,吃肉喝酒,吃得紅光滿面,吃飽喝足,饒青還在大唱躍進高調。縣委辦公室匯報,對於滿街的死屍和各公社的死人問題怎麼辦?饒青怒喝道:「怎麼辦?抬出去埋了,這點事還要我告訴你啊?」
由於縣城死人多,開始人們還將死屍抬出去,用蓆子一卷,挖個坑掩埋。隨後,死屍越來越多,埋屍成了苦差事。於是,縣裡決定給埋屍的人以「糧食補助」。而奉命掩埋的人越來越精,想方設法進行「技術革命」,挖下大坑,抬來死屍往裡扔。後來乾脆不埋了,死人往溝裡扔,或者隨意扔到縣城北門口外的那條小河溝裡,任其順流而下。
直到九十年代滎經縣城拓建新城區的時候,施工的田壩裡,還不斷挖到當年的大規模死人坑。至於農村,開始還有人埋。隨後,因死人太多,而活著的人們,也大多病病殃殃地,哪有心思和精力去埋人。尤其是那些死得只剩下老小病殘和那些全家死絕的家中,死人擱在家中無人過問,一直臭氣衝天,最後爛得只剩下骨架。
據《滎經縣誌》「人口變動」載:1958年滎經總人口是63717人;1962年,總人口降至29850人。三四年餓死三萬四千多人,人口減少53.15%以上。
「滎經慘案」是四川大饑荒的典型案例,原四川省政協主席廖伯康先生回憶說「五九年底至六一 …… 我們天府之國的四川就餓死了1,000萬人」。
信陽地區大饑荒
1958年信陽地區各縣全年實際產量只有30億斤,省委卻按72億斤總產下達了徵購任務。徵購中不擇手段,強迫命令,又批又打,入庫16.8億斤後,就進行不下去了。因為,實際產量只有30億斤,交徵購糧16.8億斤後,只剩下13.2億斤,農業人口每人全年占有糧食只有160斤,扣除種子、飼料,人均口糧只有100斤。夏糧已吃了幾個月,所以徵購未完成,許多社、隊已沒有糧食了。但在廬山會議精神「鼓舞」下,省、地委又把交不出糧食定性為「階級鬥爭」在糧食問題上的反映,在全區掀起了「反右派」鬥爭,收購不出來就開批判鬥爭會。有一萬多人受到批鬥,有3300多名黨員幹部受到處分,即使出現了斷糧停伙、農民外逃、餓死人等嚴重問題,也沒有人敢講真話。
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社隊幹部不得不把種子、飼料和剩下的一點口糧作為「餘糧」交了徵購。就這樣仍未完成徵購任務。
糧食上交了,食堂斷糧停伙了,穀糠、薯藤、野菜、樹皮、草根吃光了,餓死人事件相繼發生,農民為活命外出逃荒。地委又下令把外逃群眾當作「階級敵人」和「流竄犯」對待,到處設卡攔截,當年冬季共攔截收容46萬多人,其中有不少人被打死、餓死在收容站內。有的人餓急了,偷殺牲畜吃,被發現的一律按破壞生產定罪。全區逮捕2000多人,其中有判死刑的,有被打死的,有餓死在獄中的。同時,地委還責令郵局對發往中央的信件一律扣留,被扣下的信件有12000多封,被追查出的寄信人,受到了殘酷批鬥和處理。可憐的百姓們,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逃不出去,信寄不出,只有活活餓死。
即使餓死人,當時地委採取的措施是不承認人是餓死的,全區統一的口徑都說是瘟疫傳染死的。
信陽地區本是「豫南糧倉」,而當時信陽地區國庫中還有存糧11億斤,但不發給百姓一斤半兩,造成105萬以上的人被餓死。
此外還有一種死亡:1959年11月到1960年7月,信陽地區在「反瞞產」追逼糧食中,正式逮捕1774人,其中36人死於獄中;拘留10720人,有667人死於拘留所中,死因不明。為活命外逃被攔截收容的46萬多人中,有多少人死於收容所中,無從得知。
下面摘引幾個中共文件中記述農民被餓死的慘狀。1960年12月17日中共光山縣委《關於「民主補課運動」的初步體會的報告》中稱:「這是全縣幾十萬人民從未有的一次大慘禍」,「死亡人數25萬,死絕的戶數就有5647戶。城郊公社高店大隊吳圍子小隊120人中,餓死72人,占總人口的60%,16戶死絕。北向店公社李大畈大隊被打死、餓死1503人,占總人口的62.6%」。當時的光山縣「房倒屋塌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人人戴孝,戶戶哭聲」。
信陽事件只是較典型而已。除台灣外,全國所有地區,都發生餓死人事件,只是程度不同,當時甘肅、山東、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廣西等許多省份餓殍遍野,沒有飯吃的農民還被逼著去「大修水利」、「大煉鋼鐵」,許多人走著路就倒在地上永遠也起不來了。活著的人都沒人有力氣掩埋死者,許多村莊一戶戶死絕。人們餓極了去吃樹皮、草根、觀音土。河南、安徽、山東、甘肅等省都餓死幾百萬人,四川省餓死約1250萬人。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籍華人崔琦留在大陸河南寶豐縣的父親在1959年就餓死了。
大饑荒死亡人數
再看其他幾個地方的情況,四川灌縣這個從不曾被饑饉光顧的好地方,4萬多人餓死,超過該縣人口的百分之十(見《灌縣誌》1991年版第130頁)。據《遵義縣誌》載:該縣僅在1960年內就死亡7萬1千8百多人,約占人口的九分之一。1960年代的大饑荒,連西藏邊陲也未能倖免。在1958年前全國人口增長率大於17%(20%左右)背景下,藏族人口從1953年到1964年下降了百分之十。你說大饑荒中餓死多少人。
四川的李井泉與安徽省的曾希聖、河南省的吳芝圃、山東省的舒同、甘肅省的張仲良一樣。在這五人的領導下,這五省是大饑荒時期餓死人數最多的五個省份。河南、安徽、山東、甘肅等省都餓死幾百萬人,四川省餓死1250萬人以上。
據中共紅旗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紀實》一書「大饑荒」一文中說,「1959 年至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減少出生人口數,大約在4000萬人左右。……中國人口減少4000萬,這可能是本世紀內世界最大的饑荒」。
荷蘭歷史專家馮克(Frank Dikotter)2010年出版的《毛的大饑荒》一書被西方學者和媒體廣泛引用,該書的結論是中國大饑荒導致了4500萬人死亡。因「六四事件」而流亡美國的前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所所長陳一諮,當年根據趙紫陽要求,曾對大躍進死亡人數做過調查統計,結論也是4500萬。
前新華社高級記者、《炎黃春秋》雜誌副社長楊繼繩經過10年的調查和記錄,寫下了驚世之作《墓碑:中國六十年代饑荒紀實》一書。該書被認為是有關大饑荒最詳實、最權威的記錄之一。楊繼繩的研究表明,1958年至1962年期間,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餓死了三千六百萬人,因飢餓使得出生率降低,少出生人數估計為四千萬人,兩者共計7,600萬人。這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災荒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巨災,也是人類當代史中最為慘痛的空前大悲劇。(註:這是不完全統計,三千六百萬是地方誌中統計出來的,估計實際餓死人數遠超過這個數字)。
大饑荒死亡人數之所以說法不一,還有一個原因是大饑荒的期間有不同說法,如1958-1960,1958-1961,1959-1961,1959-1962,1958-1962 等,更主要是1961年底,周恩來親自下令,讓中共糧食部門把大饑荒時期餓死人的調查數字銷毀了,中共對自己造成的大饑荒的死亡人數數據保密。
楊繼繩在接受騰訊燕山大講堂採訪時透露,中央領導人參閱的資料死亡人數是5000-6000萬。
即使到了今天,中共仍然在掩蓋這段歷史真相,如禁書《墓碑》的作者就被禁出國領獎。如果中國這場人類歷史上最慘重的饑荒,仍然不為不為人知的話,這本身又是一個悲劇。
有學者研究中國歷史後稱,1949年前的2129年中,中國共發生203次死亡萬人以上的重大氣候災害,總共死亡2991萬人,而中共「大躍進」餓死的人數就超過4500萬。
大饑荒成因
從大的方針政策方面來看,對於大饑荒之成因,由於毛澤東沿用斯大林的法子,榨取農民以取得工業化的資金。政府通過壟斷農產品的購銷,將購銷差價積累的資金,投入到重工業。在斯大林統治下的1930年代,也曾發生數百萬烏克蘭人餓死的大饑荒;和30年後中國發生的一模一樣,蘇聯政府的橫徵暴斂和強奪豪取,是前所未有的大饑荒之主因。毛時代大饑荒的起因和蘇聯歷史上的饑荒類似。中共領導層中應該有不少人聽說過蘇聯饑荒的情況,在赫魯曉夫和一些蘇聯作家揭露了斯大林的暴行之後,也應該有人提出勸告,切勿草率效仿斯大林的政策和做法。然而,毛澤東一意孤行地重蹈了斯大林的覆轍。肯定會造成農民的貧困,甚至饑荒,只是饑荒來得早與晚,饑荒的慘烈程度的差別。
從更具體的做法來看,統購統銷,大煉鋼鐵,大躍進是大饑荒的直接成因。
剝奪了農民的土地後,農民只能在生產大隊從事生產勞動,並聽從中共的指揮,這時就開始搞大躍進,大煉鋼鐵了,當時把所有的有勞動能力的人(包括婦女)都集中起來,吃大鍋飯,沒日沒夜地勞動(除了睡覺,夜間都不停地勞動,煉鋼鐵),過去長工在地主家農忙時都沒有這麼幹,那幾年收成很好,但是無人去收割或收割不及時,留在家裡的老人又無法去收割也不允許去收割(因為是集體的東西,你去收割算偷),且當時放衛星,說畝產上萬斤,所以中共就抓緊搜刮農民的糧食,有些地方為了完成上級布布置的任務,甚至到農民家裡翻箱倒櫃,搜刮糧食上交國家。因此在大鍋飯解散後,農民家裡就沒有什麼糧食了,造成全國範圍的大饑荒。
中共高層知道大饑荒後的做法及言論
對於大躍進大煉鋼鐵等造成的後果及大饑荒,中共高層完全知情,但置人民死活於不顧,不但不開倉賑災,反而對農村不聞不問,對城市居民則減少糧食定量(每月從30斤減到20斤左右),從下面它們的言論及做法可見一斑。據毛澤東當時的衛士長李銀橋回憶:1959年10月,各地餓死人的絕密電報已經到達中南海中共政治局常委們的辦公室。
鄧小平
鄧小平說: 「在王府井死掉一個人,和在山區農村死掉一個人,國際影響一樣嗎?」
鄧小平對李井泉說:「井泉啊,糧食還得調,死人也只能死我們四川的人,不能死北京的人,也不能死上海的人。如果北京、上海死人國際影響就大了。」
「京津滬地區餓死人在國際上的影響就太壞了,只能犧牲我們四川了……」
周恩來讓下屬把饑荒及死人人數的報告文件銷毀
1961年發生了什麼?1961年,糧食部陳國棟、周伯萍和國家統計局賈啟允三人受命,讓各省填寫了一個有關糧食和人口變動的統計表,經匯總以後,全國人口減少了幾千萬!這份材料只報周恩來和毛澤東兩人。周恩來看到後通知周伯萍:立即銷毀,不得外傳。周伯萍等三人共同監督銷毀了材料和印刷板。事後周恩來還打電話追問周伯萍:銷毀了沒有?周伯萍回答銷毀了,周恩來才放心。
周恩來關注的主要是城市糧食供應,然而死亡幾乎都在農村!顯然周恩來考慮的是政治影響而非人的生命,城市人特別是幾個類似北京的大城市如果餓死人,一旦傳播出去,政治影響不可估量。但是農村即使餓死人,但是由於地處偏僻,在中共當時的信息封鎖體制下,很難像大城市那樣傳播出去。1961年8月23日至9月 16日,中共中央在廬山召開工作會議。周恩來在會上作關於糧食問題的報告,涉及估產、徵購、銷售、調撥、進口和集中運輸的等多項議題,唯獨沒有提到甚至也無建議:開倉放糧!
彭德懷
1959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廬山會議)期間,因寫信給毛澤東,對1958年「大躍進」開始後「浮誇風」等問題提出批評,被認為是「向党進攻」和右傾機會主義。8月在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上,又被定為「反黨集團」的首要人物。9月被免去國防部部長職務,停止工作。毛澤東曾設下了底線:「誰都能平反,唯獨彭德懷不能平反。」
毛澤東
毛澤東於1959年7月5日在「廬山會議」期間指示:「告訴農民,恢復糠菜半年糧」,「忙時多吃,閒時少吃,有稀有干,糧菜混吃」。
在這種指導方針之下,中國各地在餓死人及糧食產量劇減的情況下,卻增加糧食徵購額。
劉少奇
1961年5月初,劉少奇回湖南寧鄉老家搞調查時,一個幹部告訴他,(村)食堂剛辦時有120人,現在不到80人;劉問「怎麼死的?」,答「無飯吃,吃樹皮,吃稻草澱粉」。劉少奇的姐姐劉少白家在趙家沖,劉少奇到了那裡才知道,他姐姐的兒子已經餓死。劉問「你們食堂死了幾個人?」,答「這兩個月死了11個」(見《中國農業合作史資料》一九八八年第二期第20至23頁)。
李井泉
1959年7月李井泉與毛澤東的祕書田家英同去參加廬山會議(田乃成都人,此前曾到成都地區調研),從武漢到九江的船上田對李談到四川餓死人的事情,李卻滿不在乎地答道:「中國這麼大,哪朝哪代沒有人餓死!」。
在四川的許多地方已經斷糧,餓死了很多人的情況下,中共還要求四川往外調糧,中共中央及李井泉知道,繼續調糧將意味著四川還要有成千上萬的農民因此而被餓死,但他們堅定的這麼幹,連偏僻山區的最後「死角糧」都搜刮起來上交了。結果四川在大饑荒期間餓死了超過1250萬人,成為全國各省餓死人之冠,但李井泉從未有任何認錯的表示。
因城鎮居民糧食供應是從30斤/月減到20斤/月左右。雖吃不飽但還是有糧,加上不准逃荒,造成城市居民知道饑荒但卻不知農村人餓死的慘狀。
那麼中共基層官員呢?大饑荒期間,面對饑民成批成批地死亡,許多地方政府下令人死「不准哭」、「不准帶孝」。安徽一個公社黨委書記看到餓死者的死人堆時,極其不屑地說:「人要不死,天底下還裝不下呢!……人有生就有死,那個人保就哪天不死!」
------------------------------------
大饑荒是中共有計劃的屠殺手段(中)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3日, 2018
【大紀元2018年11月03日訊】接「大饑荒是中共有計劃的屠殺手段(上)」
大饑荒中拒絕外援
當時,中共黨內高層有人建議緊急進口糧食,但被毛澤東否決。據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後來透露:「毛澤東拒絕批准進口糧食,因為那是『修正主義』,是向資本主義送秋波。(見1987年趙紫陽對美國作家Harrison E.Salisbury的談話)」。大饑荒時,國際社會已經準備提供援助,中華民國政府不記前嫌拿出糧食,準備救濟大陸同胞。但是,外交部長陳毅告訴日本外賓,中國決不「乞求美國的援助」。當時的中共政府輕蔑地拒絕了一切真摯援助,也拒絕了一些中立的國際組織,如國際紅十字會的真摯援助。中國紅十字會致電日內瓦的國際紅十字會稱:「在我國沒有發生饑荒」。
美國提出向中國提供500萬噸小麥的援助,可以以硬通貨的支付方式,也可以在情況好轉後再兌現。美國還想提供更多幫助,甚至可以給中國的窮人送救濟包。中國特使王炳南斷然拒絕,並以幽默的口吻轉達了毛的建議:如果美方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也願意勒緊褲帶援助一些大米和小麥,美國代表頓現窘態,中共代表哈哈大笑。中共以千萬中國人的性命來一次展示所謂的「骨氣」。
大饑荒糧食出口
周恩來明知糧食不夠吃,老百姓肚子餓、餓死了幾千萬人,但他卻在此時遵從毛澤東的指令,為擴大中共勢力,多次指示外貿部,稱糧食、大豆、植物油等「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擠出來,以供出口」,「有些商品如肉類,應該壓縮國內市場的銷售,保證出口。有些商品如水果、茶葉和各種小土產,應儘量先出口,多餘的再供國內市場銷售」。
當各地大量餓死人的情況下,周恩來還決定要以糧食換黃金,而且就在死人最嚴重的1960年開始。在嚴重饑荒面前,本應在國際市場拋售黃金,從國外進口大量糧食,保證最低限度的國計民生的需要。但周不贊成這樣做。他說,黃金不能賣!我們要以黃金作後盾。他強調,在外匯的使用上,我們花一個美元都要認真考慮考慮!在其直接過問下,不僅沒有賣黃金,而且還利用金價比較便宜的機會,每年買進幾十萬兩黃金。年年買進,一直買到1970年。這些黃金都是用專機運回國內的。一兩是1.613盎司,當時黃金價格是一盎司約為40美元,當時匯率為一美元兌2.4618元人民幣,糧食價格每公斤大米約為0.2元人民幣,10萬兩黃金就需要近1億公斤大米!且不說具體的糧食用量,但是這個決定本身就是極其荒誕無比!而且1961年也還是如此買進!
大饑荒對外援助
中共在「大饑荒」時期,不僅沒有接受外國援助,反而把大量糧食輸出和對外援助。根據外交部解密檔案,1960年4月,外交部決定以政府名義,無償贈幾內亞大米1萬噸。除對幾內亞的援助外,1960年還有15000噸小麥支援阿爾巴尼亞。1961年8月,老撾來函要求支援稻種。中國也決定援助15噸。張戎在《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中指出,中國的糧食出口僅1958、1959兩年就高達700萬噸,這還不包括肉類、食油、蛋品等大量的出口。
1960年7月16日,蘇聯決定召回在中國的蘇聯專家,但是並沒有提出還債問題,是毛澤東自己決定提前還債。蘇聯不僅沒有逼債,而且還向困境中的中國伸出了援助之手。1961年,蘇聯借給中國20萬噸糧食,「使東北糧食困境及時得到緩解。」。1961年2月27日,赫魯曉夫致函毛澤東,提出鑒於中國發生食品供應方面的困難,蘇聯願意以貸款的形式向中國提供100萬噸糧食和50萬噸古巴糖,並且表示中國對蘇聯易貨貿易中沒有交貨的價值10億盧布貨物可以分5年償還,不計利息。
從1958年開始,中國向蘇聯陸續出口了數百萬噸穀物,來回應赫魯曉夫對大躍進是否真能向共產主義邁進的懷疑。中國為證實自己的宣傳,向蘇聯、香港與其它國家出口糧食和紡織品;還增加了對「友好國家」如阿爾巴尼亞等的援助。在1959至1961年「三年大饑荒」期間,中共無視於4000萬農民餓斃甚至「易子而食」的嚴峻事實,向蘇聯及其東歐衛星國廉價出口糧食474萬噸、向匈牙利贈送3000盧布的貨物、350萬英鎊現款,向東德贈送5000億盧布的食品。
歷年來中共「支援世界革命」的巨額費用,沒有因「大饑荒」而停止或減少,無償的援助越南200億美元、阿爾尼亞100億,加上對羅馬尼亞、柬埔寨、古巴、坦尚尼亞、巴勒斯坦等國「支援世界革命」的巨額費用,外援總額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6.92%,為世界鉅富美國的上百倍。
也許是吸取美國等國家準備向中國提供糧食援助反被中共奚落的教訓或其他原因,加拿大在中國大饑荒時期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向中國出售了大量的糧食,滿載糧食的運糧船駛向中國途中,中共下令調轉方向,開向阿爾巴尼亞,連中國國土都未踏上半步就送給了阿爾巴尼亞。
1961年,中共除了向阿提供大量糧食以外,還提供了2.5億元外匯人民幣的援款,並承擔了19個成套項目。
糧庫滿盈卻不准賑災
1958年冬個別地方開始出現餓死人的情況,1959年餓死人的情況繼續發展,農民是守著幾百億斤糧食庫存餓死的。
原河南省信陽行署專員張樹藩回憶:「當時信陽地區餓死那麼多人,並非沒有糧食,所屬大小糧庫都是滿滿的,但群眾寧可餓死,也沒有搶過一個糧庫。」。
張樹藩的祕書余德鴻後來也證實,當時上面確實不准開倉放糧。他說:「我們當時整個地區還有11億斤,那是國庫的糧食,是不能動的。」
1958年冬個別地方開始出現餓死人的情況,1959年餓死人的情況繼續發展,1959年4月到1960年4月,是餓死人最多的一年。在這期間,不僅是信陽糧庫是滿滿的,全國的糧庫也是滿滿的,庫存糧食最高達到887.03億斤。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歷史資料:糧食部計劃司1962年統計表。庫存糧食最高達887.03億斤(1959年11月初),最少也有319億斤(1960年5月)。1960年4月,是春荒最為嚴重的時候,這時糧食庫存為403.51億斤,這是貿易糧,折合原糧為482億斤,按當時口糧標準計算,相當於1.4億人一年的口糧。
也就是說:當時餓死人最多的時候,國庫糧食也是最多的時候,如果拿出一半庫存糧食來救人,也不會餓死人!農民是守著幾百億斤糧食庫存餓死的。
再以某天為例,60年6月3日這一天,是最青黃不接的時候,全國糧食庫存是301.48億斤。這些糧食存放在全國各地:北京有2.3億斤、天津1.15、上海2.53億斤、湖北8.26億斤、山西8.16億斤,各省都有。餓死一百多萬人的信陽所在的河南省,至少有25.07億斤糧食庫存;在信陽附近的湖北省,還有13.22億斤的糧食庫存。如果開倉放糧,僅動用這兩個省的糧食庫存,800萬信陽人每人可以得到50多斤的糧食,還是貿易糧,根本不會餓死人。中共的政策就是不去開倉放糧。
在歷史上發生大饑荒時,官府要設粥廠,開倉放糧,允許饑民逃荒。但1960年大批農民餓死之際,並且國家還有數百億斤的糧食庫存,中共不僅沒有開倉放糧,反而刻意繼續增加糧食徵購和糧食庫存,其中的奧祕,只有中共最高層才知道。
1960年左右的大饑荒,在安徽省餓死了700多萬人。安徽如此嚴重的災害,是由於當時的省委書記曾希聖堅決「按黨的方針辦」。曾希聖后來又在1960年10 月兼任山東省委書記。在那場大饑荒中,山東省有900萬人餓斃。1962年2月被調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曾希聖由於「跟黨走」而餓死了幾百萬人,民憤極大,但毛說他是好人,把他保了下來。
賑災結局
張凱帆開倉放糧案
像彭德懷一樣的良知還未被中共完全泯滅的官員,不僅中央有,中央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區、地、縣、社、隊也都大有人在。他們全都在反右傾運動中遭到了無情打擊和殘酷鬥爭。安徽省委書記處書記、副省長張凱帆就是其中的一位。
張凱帆,1959年聽說農村餓死了人,他就下去調查,他從糧食廳了解到,無為縣1958年上報產量13億斤,徵購7億斤,已完全徵購3 億斤。張凱帆十分震驚,他是無為人,知道無為全年產量只能是六七億斤,徵購7億斤,農民就被刮光了,還怎麼生活?他決定去無為調查。無為縣是全國的一個大米糧倉,非常大的一個縣。
張凱帆調查的時候已經有30萬人餓死了。張凱帆良心難安,決定解散公共食堂,並開倉放糧。救活了50多萬老百姓。因為這件事張凱帆被毛澤東指責「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蓄謀破壞無產階級專政,分裂共產黨,在黨內組織派別,散布他們的影響,渙散無產階級先鋒隊,另立他們的機會主義黨」,被打成「張凱帆、陸學斌反黨聯盟」,撤銷副省長並下獄。家屬和親友因受他的牽連遭到殘酷的迫害,全家被趕出省府住宅大院,其家族被迫害致死20多人(張凱帆說是5人)。
凡與張有過接觸的人都被進行了殘酷的鬥爭,這些人被抄家搜查、強迫勞動,劃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和「嚴重右傾』,送到大蜀山畜牧場勞動。據不完全統計,遭受株連被批鬥、處分的無為籍各級幹部就有28741人。
七千人大會後,任監察部部長的錢瑛為李世農、張愷帆等人平反。因這件事,「文革」爆發後,錢瑛被隔離審查,次年升級為「監護審查」,給她扣上「叛徒」、「特務」等罪名,錢瑛得肺癌卻得不到治療,病情急劇惡化,1973年7月26日,含冤去世。
凰儀「武裝搶奪糧食」案
就在四川滎經大量餓死人之際,滎經凰儀公社武裝部長李文中,帶領農民武裝搶奪國家糧庫糧食。
凰儀距縣城20公里。六〇年春,凰儀公社各食堂都斷糧絕炊,短短幾個月,死了快一半人。有的在地裡幹活,倒地就斷氣了,有的在路上走著就倒地死亡。在公社駐地凰儀堡的小街上,幾乎天天有死屍。偏橋溝、木溝岩一帶村子幾乎死絕了人。
其時李文中任凰儀公社武裝部長。李文中的嬸娘死後,叔叔帶兩個兒女去逃荒,還沒走出公社地界,一家三口全死在路上,幾天後有人告訴,他才去收屍。他把三個屍體背上,輕飄飄的加起來沒一百斤。一路上,他看到路邊、河邊、山坡上,到處都是枯瘦如柴、皮包骨頭的死人。
李文中本是一個忠厚老實、積極聽話的幹部。眼見死人如潮,於是找到縣委書記饒青反映災情,要求立即發糧救災。沒想到招致饒青一頓狠批,說他是「站歪了階級立場」,要嚴肅處理。
李文中實在忍不下去了,於是決心寧肯自己死了,也要為還沒死的那些太老實、太可憐的老百姓搞點糧食吃。於是,他拿起了槍,率領公社部分武裝民兵和勉強能走動的社員,進行了一次在當年算是石破天驚的偉大壯舉——持槍闖進裝滿糧食的國庫,開倉搶糧救災民。當他持槍和饑民們一起闖進糧庫時,遭到糧庫幹部的阻攔。李文中怒火中燒,用槍頂著站長,逼他打開糧倉,隨行的饑民歡呼雀躍,一袋袋白米和穀子,被背回到饑民的家中。
縣委書記饒青聞知凰儀公社李文中帶頭搶劫國家糧庫,怒不可遏,說他帶領「五類分子」(其實跟他一起去搞糧食的人,全是貧下中農,沒一個是「五類分子」,「五類分子」比社員更慘,早就餓得躺在床上起不來了)搞反革命武裝暴動,報經上級批准,以發動「反革命武裝暴動」罪,將其逮捕。1962年,他被判刑20年。
封建時代是如何賑災的
清乾隆年間,顏希深(淨甫)被任命為山東平度州知州時,其母跟隨兒子到了山東任所,人稱「顏太夫人」。沒過多久,顏希深到省城濟南公幹,不巧的是,突然天降大雨,一直下了七天七夜,於是引起山洪暴發,平度頓時成為一片澤國。城中居民紛紛湧上城頭,清·張培仁《妙香室叢話》卷十三形容:「哭聲殷天」。
顏太夫人立即命令打開糧倉賑濟饑民。衙門裡的吏役都紛紛勸諫:「萬萬不可!這是大事,必須立即詳細奏明皇上,待皇上批准後才能辦理。否則擅自開倉放糧,可是個重大的罪名,必將受到嚴厲懲處呢!希望太夫人三思」。太夫人卻堅定地說:「這是什麼時候,怎能再拘泥於法令條文?平度距省城五六百里,距離京城則更遠。等到申文請示並得到批准,數十萬災民早已全都變成餓殍了!你們大家不必害怕,趕快打開糧倉,解救老百姓的倒懸之苦。至於我兒子的功名富貴則根本不用考慮,有什麼罪責,全都由我與我兒子承當。即使奉旨抄家,用我們家的全部資產抵償,也差不了多少,絕不會連累諸位的。」說完,把自己的發簪、耳環等全部摘下來,換成錢買了米,連同官庫中的糧食,都運到城頭,當場發放。
有不少災民攀在大樹上、屋頂上,根本就沒法生火做飯。太夫人又命人做了不少糕餅,放在竹筏上,撐往災民的棲止處發放。就這樣,水災雖然相當嚴重,平度州卻沒有餓死一人。顏淨甫在省城得到了水災的報告,急忙趕回州城,州府的屬員向知州報告散發糧倉米穀的經過,顏知州聽了,滿面笑容地對屬員們說:「我母親要你們這樣做,那是十分正確的,趕快為我繕具呈文,向省級長官報告經過,我當即派專人回家變賣家產,以便賠補糧倉的米穀,你們是沒有責任的,大家可以安心」。哪知呈文稟到上峰,山東巡撫大為驚駭,以擅動倉谷的罪名,上疏皇帝彈劾顏希深,只不過,顏太夫人救活平度數十萬災民的消息早已傳至北京城。乾隆皇帝看了奏章後說:「有如此賢明的母親,有如此實心實意為老百姓辦事的官員,不保舉、不推薦,卻反而彈劾,如何勸勉各級官員?如何抑惡揚善?」,立即提拔顏希深為山東泰安知府,顏太夫人則賞賜三品封銜。
康熙認為自古以來,官僚的各種不良行為中,以隱瞞災情最為惡劣,凡是報災延遲的官員都要受到懲罰,相反,擅自動用錢糧賑災的官員,可免於處罰。
康熙九年,淮揚地區大水為患,災情嚴重,康熙不惜截留運往京師的漕米賑災;康熙十八年,京師發生地震,波及附近州縣,康熙除撥款救濟外,更在五城設廠賑災,派醫生為災民治病。
從此,每年冬天至年終,在五城設廠賑災遂成定例;康熙二十八年,直隸旱災,康熙賑災之餘,還資助貧民購買耕牛和種子,以便及時春播;康熙三十年,陝西旱災,官員未及時上報,康熙在革除失職官員外,還取消元旦筵席,以表達對災民的挂念。對於這些局部的災害,皇帝都如此重視,對比中共,可以看出到底誰愛民,誰在殘害我中華百姓。
再看一例:
房琯在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被任命為河南盧氏縣縣令。他在盧氏縣任上,革除積弊,廢棄酷刑,興修水利,發展農工,政績卓著,深得當地人民的愛戴,是一個為民造福的好官。不久後,豫西地區便遭遇旱災,很多饑民逃荒要飯。面對災情,房琯心急如焚,連連上奏朝廷,請求開倉放糧。而此時唐玄宗雄心已退,漸漸沉湎歡娛酒色,放糧之事遲遲未見批覆。
開倉放糧乃國之大事,未經朝廷恩准私動公糧是要殺頭的。眼看很多災民就要餓死,房琯決心以自己一人之死換取萬民得生,毅然下令全縣糧倉同時開倉賑濟災民。災民們見房縣令冒死放糧,深受感動,不爭不搶,秩序井然。僅一天時間,大部分災民都分到了救命的糧食。這時,他寫好一道救民於水火的呈文,打算以死謝罪。可就在第二天,他正準備派人送出呈文之際,聖旨已到:皇上下令,准予放糧。慶幸之餘,房琯立即呈報了完成放糧任務的回覆。朝廷接報後,認為他辦事沉穩神速,不久便委以重任,調入朝廷供職。唐肅宗時,房琯被任命為宰相。盧氏縣百姓為了紀念他,便在盧氏縣的祁村灣村原糧倉處修建了一座「房公祠」。該建築經歷代維修現仍殘存大殿、卷棚兩座和石碑四通。


易子而食---因糧食缺乏而交換孩子來當食物吃 
釋義交換小孩煮食充饑。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形容天災人禍時,絕糧斷炊的慘況。《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王問:『城中如何?』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參見成語爾虞我詐
交換小孩煮食充饑。 
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形容天災 
人禍時,極飢餓的慘況。 
史記˙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王問:城中如何?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這是指交換孩子煮來吃,在戰爭的時候連樹根都沒得吃,能吃的東西都吃光了,這時只能吃人了,但是沒人忍心殺自己的孩子來吃,所以就和別人交換孩子殺來吃~~戰爭是很恐怖的~~
--------------
成語故事
春秋時魯宣公十四年(公元前五九五年)的九月里,楚莊王因宋國殺了楚國過境的使者申舟,便親自率兵攻打宋國。宋國所處的地位,本來很不好,它是處在齊、晉、楚三大強國的中間,而且又無險可守。所以宋人特別感受到戰爭的痛苦。好在宋國人民英勇堅毅,堅決守城,絕不向強大的敵人屈服。楚王的兵從第一年的九月圍困宋國首都,一直到第二年的五月,還是不能將宋國攻下。楚王准備收兵回男了,楚大夫申犀(申舟的兒子)冰:「毋畏(申舟)知道一定會死,都不敢不遵大王您的命令。現在你倒不顧答應申舟的諾言了!」申叔這時正替楚王駕車,就說:「我們在這時築起房屋來,並且把應該種田斬人打發回國罷,宋國知道我們預備久圍,自然會聽命了。」楚王按照申叔的話辦,宋國人果然害怕起來。宋王派元帥華無意身偷進楚國軍營,直入楚國元帥子反的臥室,將子反挾持說:「我國人民已困苦到交換吃孩子的肉,拿骸骨來當柴燒了,但我們決不作城下之盟,若是退兵三十里,那就無不依從。」(當時的諸侯對于「城下之盟」,都認為是奇大辱,故華元才這樣說。)後來宋國終于向楚國求和。
成語解釋
易:交換。
子:指兒女。原指春秋時宋國被圍,城內糧盡,百姓交換子女以當食物。後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指春秋時,宋國被圍,糧源斷絕,外無援兵,內無生產,百姓掉換子女以當食物。形容殘酷,人無法生存,困苦到了極點。
有的是報告災荒的嚴重情形,充滿了「赤地千里」、「人煙斷絕」和「易子而食」等觸目驚心的字句。(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引用文獻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成語造句
中國數千年來經曆的戰爭不知凡幾。像「易子而食」的情況,不是沒有經曆過,所過消滅戰爭,永享和平,正是我們最大期望。
------------------
「易子而食,析骸而爨」吃人在古代可不是說說笑話
古代的吃人大體可分為兩類情況:
第一類情況是,由於天災或戰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饑荒,人們為了生存而被迫以同類為食。這種現象史書常見記載,每個朝代在遭逢大饑荒的年頭都會出現吃人的慘象,即使是盛世也不能免,像白居易詩中所寫的「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只是盡人皆知的一次。有的朝代在災年或災區,人肉還會公開在集□上出售北宋末年靖康之亂時,江淮之間民眾相食,一斗米要數十千錢,人肉的價錢比豬肉還便宜,一個少壯男子的屍體不過十五千(不如一斗米貴)。
另一類情況是屬於殘忍行為的吃人。由於目的不同,這類情況的各種具體表現有差異,有的人以吃人肉來炫示凶暴,有的人聽信左道邪術以吃人肉來治療某種疾病,有的人因懷有仇恨以吃敵方的肉來發泄報復情緒,等等,同饑荒年頭被迫吃人肉相比,都更帶野蠻性和殘酷性。這種吃人不屬於刑罰的範圍,但它和以各種酷刑懲罰人的做法有某些相似之處,充分顯示了古代人的殘忍意識和苛虐心態。
第一類小編已經在之前文章中有過提及了,那麼我們今天主要探討一下第二類,古代因人禍所引發的吃人事件:
A變態吃人:
隋末的朱粲,是一位著名的吃人魔王。當時襄陽、鄧州一帶大災荒,白米萬錢一斛還買不到,百姓相食成風。朱粲乘亂起兵,常捕捉民間幼兒蒸熟吃肉。他對軍士說:世上最美的食物,還能有超過人肉了,只要國中有人,我就不用擔心沒有軍糧。於是下令,讓部下分道捕獲婦女和兒童,蒸熟分配給士兵當飯。每攻下一座城鎮,朱粲就傳命把弱小的女人和兒童分給各部,需要時就殺著吃。
隋末深州諸葛昂、高瓚,性豪奢兇殘,互相設宴誇耀,都想超過對方,一次,高瓚宴請諸葛昂,把一對雙胞胎蒸熟,頭、手足分別裝在盤內呈上,座中陪客見是人肉,無不大吐。不久,諸葛昂回請高瓚,使小妾行酒,妾無故而笑,諸葛昂叱下。須臾,下人端著一個銀盤走了上來,盤中竟是諸葛昂那位小妾!仍飾脂粉、以綾羅,宛然如生。諸葛昂撕下她腿上的肉分給高瓚等賓客,眾人無不掩目,諸葛昂神色自若,撕扯乳房間的肥肉大嚼,盡飽而止。
後來,一夥強盜來向諸葛昂勒索,昂不從,強盜把他縛於椽子上烤熟分吃,這個吃人的魔鬼,最終也變成了別人的食物。
B軍隊缺糧吃人:
最典型的當屬張巡守睢陽時,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2月18日,安慶緒命尹子奇率軍13萬圍攻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求救,張巡援救睢陽。屢敗叛軍,但城中糧食卻越來越少,幾次設計奪得叛軍部分軍糧,但很快就消耗殆盡。本來睢陽城中有軍糧谷6萬斛,經過5個多月的消耗,已所剩不多,虢王李巨分其半與濮陽、濟陰,睢陽太守許遠固爭,李巨不聽,濟陰得糧後即叛,睢陽糧盡,士兵每天只能分到一勺米,吃樹皮、煮紙為糧,士兵戰死、餓死,僅剩1600人,最後實在沒辦法了,張巡把自己的小妾殺死,許遠也殺了自己的奴僕,以饗將士。小妾和奴僕吃完了,睢陽守軍開始吃城中婦女、老幼,自7月26日因缺糧開始吃人,至11月24日睢陽失陷,前後近4個月時間裡,睢陽守軍一共吃了城中3萬餘人!睢陽的堅守,阻止了叛軍南下,使江南經濟未遭破壞,同時牽制、消滅了叛軍大量兵力,為最後平定安史之亂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為了抵抗叛軍、堅守城池而吃人,雖然殘酷,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C泄憤吃人:
古代,人們常採取吃掉某人屍體的方式發泄對其的憎恨。如王莽死後,百姓切下他的舌頭食用。南梁侯景敗死,王僧辯以鹽五斗於侯景腹內防止腐爛,然後送往建康,曝於市,被受其荼毒的百姓分食,他的心腹謀士王偉被仇家碎割烤熟食用。武周酷吏來俊臣,死後也被百姓碎割分食。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時,百姓割其肉,煎烤來吃,肥白如豬油。
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至馬嵬坡時,從駕的奸相楊國忠被陳玄禮策動士兵殺死,肉被分食殆盡。五代後晉將張彥澤,降於遼,自恃有功,剽掠開封,百姓怨之,遼太宗察其罪行,命棄市處死,肉被百姓分食而盡。
D治病吃人:
中醫當中,歷來有人肉治病的說法,如唐代的《本草拾遺》記載,人肉可以治療肺結核,此後有患肺結核者,輒割人肉治療。其實,人作為靈長類動物,人肉的成分和其它動物肉並沒有區別,即使人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也完全可以用動物肉來代替,因此人肉治病是一種不科學的迷信觀念,但古代卻有人非常相信,甚至還有以人屍肉為藥的事例:晉安帝義熙年間,西漢學者京房的墓為士兵盜掘,見其屍體完好,據說「堪為藥」士兵們於是分割屍體而去。
昔張雲莊曲曰:「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中國古代,動亂的時候,百姓需要承受兵燹之患,受苦的是百姓;在太平盛世,君主則難免會驕奢淫逸,視百姓如芻狗,受苦的還是百姓。真正關心百姓疾苦的君主,實在少之又少。寫至此,更使我想起了孟子與梁惠王對話中的一句:「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食人者究竟是誰呢?
---------------
為什麼古代鬧饑荒時饑民要易子而食,而不直接造反?原因很簡單
2017-06-01 由 趙史鈎沉 發表于歷史
首先,先說明下「易子而食」的出處:
相傳春秋時期,宋國殺了楚國過境使臣申舟,楚莊王出兵攻打宋國,圍困宋國首都半年之久,並準備長久圍困下去,宋國人害怕了,宋王派執政華元隻身潛入楚國元帥子反的臥室,挾持子反說宋國人就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也不投降。
所以才有了易子而食這個成語,並不是說「易子而食」就等於不「換其他而食」,比如換-妻而食。這就類似於「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麼不叫「條條大路通中華」,是因為一開始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而且古代的時候,子女重於妻妾,這個成語的意義在於更突顯狀況的慘烈,就好像成語「寸草不生」為什麼不叫做「片畝不生」,因為寸草比片畝更能突顯出情況的惡劣。
據說,中國從三皇五帝到如今,大約每個朝代都發生過嚴重的經濟危機,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八個字:「赤地千里、餓殍滿野」。其中有16個朝代問題最嚴重,竟然發生了人吃人的事情。而在各種各樣的吃法裡,堪稱經典的要數「易子而食」,因為虎毒不食子嘛,只好換著吃。
說到底,一旦陷入戰亂和饑荒,整個社會就是弱肉強食。易子而食,一般出現在饑饉中期。初期是吃存糧和樹根雜草,快吃光了,才到賣兒鬻女的階段。如果你閱讀過大量文獻,就應該知道,當時不是沒糧食,而是糧食特別貴,貴到無法承受。
因為糧食並不是無限制流通的商品,太平無事的時候倒還好,一旦有點什麼事情,首先官府就要強征糧食,還會限制糧食流通,亂賣糧食隨時會被當作通敵者抓起來。更何況普通地主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願意賣糧,因為亂世黃金有價糧無價,糧食總是越到後面越貴,所以大地主家的糧食即便是發霉了,也不會賣給農民和缺糧的小地主。
賣兒鬻女是要買糧食,但糧食你是買不著的。那就進行兒女互換,理論上講,你要賣孩子換吃的,你的孩子是孩子。但你用孩子換的孩子,就不是「人」,而是「食物」。這樣的話,就可以直接殺死並食用,沒有心理負擔。
下一階段,才是「不待氣絕而施利刃」的階段。這時候餓眼紅了,沒人性了,什麼都不認了,這個時候就形成民變了。歷代統治者對饑荒的態度都是趕緊賑災、撫恤,就是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當然也有偏不撫恤的,比方說唐末關東大旱,唐懿宗用兵不息,賦斂愈急,各州縣還隱瞞不報,終於導致了唐末的吃人比賽。
--------------
易:交換,子,指兒女。原指春秋時宋國被楚國圍困,城內糧盡,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餓死的孩子,但是為了生存,倆家交換子女,作為自己的食物。後來用來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
《公羊傳 ·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1] 
示例:有的是報告災荒的嚴重情形,充滿了“ 赤地千里 ”、“人煙斷絕”和“~”等觸目驚心的字句。★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1] 
詞語辨析編輯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戰爭、受災時缺糧的慘狀。
感情色彩:中性詞
常用程度:一般 [1] 
成語故事編輯
春秋時期,楚莊王因宋國殺了楚國過境使臣申舟而出兵攻打宋國,圍困宋國首都半年之久,並準備長久圍困下去,宋國人害怕了,宋王派執政華元隻身潛入楚國元帥子反的臥室,挾持子反說宋國人就是易子而食、析骨而炊也不投降。
----------------
易女而養
窮養兒,富養女!原來我們一直沒弄懂 http://tinyurl.com/y4pzvqu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