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埔/科園區三期徵收/農地價值「水田公益機能評估」「藏水於農」《彰雲地區農業水資源利用之現況與建議》/三生農業-生產,生態和生活/每公頃農田等於2600部冷氣機/全台38萬公頃水田,每年可補注的地下水,高達20億立方公尺,等於6座翡翠水庫的有效蓄水容量。若以水庫開發的原水平均價每噸11.15元計算,地下水涵養效益高達223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stskKm


在清朝及日治初期,桃園每三甲農地周邊都有一口面積至少一甲的埤塘,供農民就近取水灌溉,全盛時期埤塘口數曾達上萬口,都是農民共同出地挖掘、共同使用
園「千埤之鄉」 曾有萬口埤塘 
 分享桃園「千埤之鄉」 曾有萬口埤塘到Facebook 分享桃園「千埤之鄉」 曾有萬口埤塘到Line 分享桃園「千埤之鄉」 曾有萬口埤塘到Google+
2014-12-28
〔記者邱奕統/桃園報導〕桃園炒土地炒到買埤塘,是因「炒埤塘」有利可圖。桃園是台地地形,早期農民耕種取水不易,因此挖掘埤塘來蓄水灌溉,市府資料記載,最多有八八四六口,桃園因此有「千埤之鄉」美譽;這些埤塘八成是私有地,隨著桃園、石門大圳開闢及石門水庫完工,灌溉功能被取代,全市埤塘僅剩二八五一口,其中約八百口還有灌溉功能,其餘超過三分之二只剩景觀功能,甚至淪為荒廢的池塘。
 桃園市府資料記載,桃園最多有八八四六口,桃園因此有「千埤之鄉」美譽。(資料照)
桃園市府資料記載,桃園最多有八八四六口,桃園因此有「千埤之鄉」美譽。(資料照)
現今僅剩二八五一口
在清朝及日治初期,桃園每三甲農地周邊都有一口面積至少一甲的埤塘,供農民就近取水灌溉,全盛時期埤塘口數曾達上萬口,都是農民共同出地挖掘、共同使用,呈現農村互助的精神。
日治時期隨著桃園大圳開通,部分埤塘灌溉功能逐漸被取代,填成田地耕種,國府遷台後,又開闢石門、光復圳,以及之後的石門水庫完工,讓更多埤塘失去功能性,這些埤塘不是被填成田,就是做為學校機關用地,近期更因都市計畫開發造成埤塘銳減,留下的埤塘也因周邊沒有農地或受休耕影響而逐漸荒廢,有的轉型做為滯洪池。
依經濟部規定,只有深度達三公尺以上、或蓄水量達二萬立方公尺的大埤塘,變更才需附計畫書、圖申請核准,其他的中小型埤塘只要不具灌溉、蓄洪功能,僅需依一般程序申請變更地目即可完成廢溜,都市計畫內的埤塘只要辦理塗銷用地,「廢溜」作業的難度不高。
桃園市八成埤塘都屬私有地,目前的法規沒有強制保留的規定,政府除非透過徵收手段取得再規劃保留,否則很難強行保留。許多埤塘地主說,埤塘經濟價值低,有機會變更地目當然要爭取,就算變更成農地也可以蓋農舍,土地價值是埤塘的好幾倍。
黃姓地主更表示,政府應提出補償措施或徵收,「否則憑什麼要求人民提供私產,做為公園、滯洪池或灌溉等,無償供大眾使用?」
桃園農田水利會總幹事黃金德說,全市埤塘具灌排功能的,幾乎都屬水利會所有,這些埤塘水源超過五成來自石門水庫,三成多來自溪流,僅一成是雨水,目前都缺水。
桃園「千埤之鄉」 曾有萬口埤塘 - 焦點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7Zp6Nt
-------------------------
「桃園縣埤塘保存及獎勵新生利用自治條例」,明定0.3公頃以上埤塘必須列管,也就是埤塘廢除須經審議委員會審議
埤塘廢溜.有法可循 
 分享〈北部〉埤塘廢溜.有法可循到Facebook 分享〈北部〉埤塘廢溜.有法可循到Line 分享〈北部〉埤塘廢溜.有法可循到Google+
2010-09-14
〔記者謝武雄/桃園報導〕桃園縣政府月初通過「埤塘水圳審議委員會組織辦法」,約制縣內埤塘存廢須由委員會審議,此用意在保留桃園縣特有的千塘風情文化。
 桃園縣是千塘之鄉,處處可見埤塘風光。(記者謝武雄攝)
桃園縣是千塘之鄉,處處可見埤塘風光。(記者謝武雄攝)
縣政府去年8月通過「桃園縣埤塘保存及獎勵新生利用自治條例」,明定0.3公頃以上埤塘必須列管,也就是埤塘廢除須經審議委員會審議。
桃園縣約有2000口埤塘列管,一些持有埤塘產權的民眾申請埤塘變為農地,不過因審議委員會未成立而無法變更,縣府城鄉發展處才於本月1日通過「埤塘水圳審議委員會組織辦法」,希望儘速審議民眾的申請案。
審議委員會明定委員人數19至21人,由縣長、城鄉發展處長分別擔任主委、副主委,各局處選出6人代表,桃園、石門農田水利會各1名代表,學者、專家9至11人。
埤塘廢止職權相當清楚,前段「廢溜」申請,由兩水利會把關負責審查有無灌溉功能,再出具「廢溜證明」。縣府負責後段「廢水」,將埤塘地目由「水」拿掉,變成單純的「農」地。
廢溜埤塘獲解套
城鄉發展處副處長吳啟民表示,去年通過自治條例約有2000口埤塘被列管,有民眾發出怨言,因此再通過審議委員會組織章程就是希望儘快審查提出廢溜的埤塘,若有不具歷史、人文、景觀、生態保存價值的就解禁,以免影響民眾的權益。
至於遭保留的埤塘,縣府也在擬定獎勵補助辦法,如果地主同意埤塘保留,會讓地主周邊土地變更為利用價值更高的商業區、住宅區,讓地主可以「獎勵補助辦法」獲補助,未來也會以區段徵收方式取得土地,例如八德市埤塘公園內埤塘就是透過重劃後取得土地,才能做文化、景觀設施,民眾同意才不會惹民怨。
〈北部〉埤塘廢溜.有法可循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8Q1ueV
---------------------------------
三百多年前,廣大的桃園台地上一片荒蕪,並無任何池塘,會發展出如今規模,和桃園的地理環境有關。
桃園原本是由大漢溪(古石門溪)沖積而成的沖積扇,大漢溪夾著豐沛水源自石門山一路川流入海。三萬年前台北因斷層陷落200公尺,襲奪了大漢溪,使大漢溪水往北轉向淡水河出海,以致下游的二條溪流——觀音溪、大堀溪成為「斷頭河」;又短又小的斷頭河,大雨時溪水氾濫,枯水期中水露石出,幾乎乾涸,根本無法灌溉。
台地雖有湧泉,但水量也不足以灌溉,於是在清朝乾隆年間有人提議挖地成池來蓄積雨水。
《淡水廳誌》記載,最早的埤圳系統在今八德霄裡一帶,由漢人與平埔族共同開闢,包括4口陂塘和圳道,灌溉6 個庄的農田,完成後水權由原住民佃戶分配6 成,漢人佃戶分配4成。
張文亮表示,桃園台地西高東低,先民極有智慧地依著地勢挖鑿,先在高處建陂,讓陂塘的水自然下滲,在低處又設池塘蓄水,讓水有充分的時間留在缺水的桃園台地上,陸續開鑿了一百五十多口,「實在是一件優美的水利藝術傑作。」
「陂塘利用自然重力把水送到各個灌區,配合地勢,過程中不需要透過馬達抽水或像荷蘭用水車輸水等動力,是很值得保存的人工智慧,」推動陂塘列入國內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的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郭瓊瑩指出。
一口陂塘一個家族故事
「陂塘不只具有灌溉功能,一口陂塘還代表一個生產、生活、生態的系統。」2003年起即開始研究桃園陂塘的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教授陳其澎說,台灣先民跨過黑水溝,為了在貧瘠、風大、缺水的異鄉生存,往往會動員家族或社區合力開鑿水塘,水利大興後,旱地變良田,生活逐漸富裕,接著蓋祠堂、建廟宇,落地生根,從陂塘還可看到家族的興衰、族群文化、歷史
早期墾民順應天然地勢,在田地高處開挖埤塘貯蓄雨水、逕流,已達上流下接的灌溉目的,如果還有餘水也可由下游埤塘承接,做重複的利用。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順應天然坡度,利用上流下接原理的灌溉方法,不僅田地位置必須比埤塘低,另外也要考慮埤塘的高處是否有足夠的集水範圍-桃園台地面緩斜,桃園台地地表為粘重之紅壤,透水性差,所構築之埤塘較無漏水之患平均坡度為75-100分之一,埤圳水利設施依上流下接的原理構築便利。
(3)桃園台地地表為粘重之紅壤,透水性差,所構築之埤塘較無漏水之患。
意涵等多元面向。
例如桃園新屋鄉著名的范姜古厝和附近的新屋埤等多口陂塘,就是探索客家庄開發史的活素材。
清初乾隆年間,范姜家族從廣東惠州府渡海來台,當時台北已為漳、泉人占據,只得選擇桃園尚未被發現的荒地開墾。取得墾照後,逐步從海邊向內地開拓廣大土地,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荒野終於變田園,而且吸引了不少拓荒者遷入。
開墾有成的范姜族人於咸豐年間大興土木,合建了一座宏偉祠堂,轟動鄉里,鄉民們呼朋引伴「來去看新屋」。久而久之,新屋便成為當地的地名,沿用到今天。
千塘之鄉——桃園陂塘的美麗與哀愁 - 台灣光華雜誌 Taiwan Panorama | 國際化,雙語編排,文化整合,全球華人的雜誌 - https://goo.gl/GWEHRi
---------------------------------------------
埤塘、陂塘 @ 阿強日誌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xvbkBp
埤塘文化 - https://goo.gl/14TNhL
桃園埤塘前世今生:齊柏林曾說「好像水晶在發光」 | 互動享生活 | 多媒體看時事 | 時事話題 - https://goo.gl/pe8fyh


#霄裡大池具200多年歷史​,是桃園第一座埤塘,也是八德區面積最大的埤塘。 
#乾隆年間平埔族人以其社名​「霄裡社」命名此地,並聯同漢人於八德最南端,依地形開鑿霄裡大池,#匯聚溪水及湧泉成為霄裡大圳​(#石門大圳前身​)的水源地,充沛的灌溉資源,造就「看不盡的霄裡田,吃不完的霄裡米」的豐饒景況。
影片後段是一排長約500公尺的「#霄裡池落葉松​」,雖然沒有鄰近的「#八德落葉松森林​」壯觀,但松、水相鄰,也是非常的好看。
霄裡大池 #以平埔族社名「#霄裡社」命名的桃園第一座埤塘 是霄裡大圳_#石門大圳前身的水源地
https://youtu.be/aYx3m5Ss6eU
#霄裡大池具200多年歷史,是桃園第一座埤塘,也是八德區面積最大的埤塘。
#乾隆年間平埔族人以其社名「霄裡社」命名此地,並聯同漢人於八德最南端,依地形開鑿霄裡大池,#匯聚溪水及湧泉成為霄裡大圳(#石門大圳前身)的水源地,充沛的灌溉資源,造就「看不盡的霄裡田,吃不完的霄裡米」的豐饒景況。
影片後段是一排長約500公尺的「#霄裡池落葉松」,雖然沒有鄰近的「#八德落葉松森林」壯觀,但松、水相鄰,也是非常的好看。
#請支持,#訂閱”#Taiwan趴趴Go” Youtube頻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