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洋 鷹洋
墨西哥鹰洋+台灣壽星銀幣 @ IHC5506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FaiKmW
----------------


明中葉以來,對外貿易的長期出超,外商套購銀錠的牟利動機,均使大量外國銀元流入中國,累計在12億元以上。銀元質量形式劃一,使用方便,民間樂為接受,清嘉慶(1796-1820年)以後的八、九十年,外國銀元成為中國的通用貨幣,其中以本洋和鷹洋流通區域最廣,使用時間最久。 
西班牙「佛頭銀元」 
本洋即西班牙銀元,主要鑄造地為墨西哥(1521─1821年為西班牙殖民地),因幣面鑄有西班牙國王的頭像,俗呼「佛頭銀元」錢幣背面圖案有兩根圓柱的又稱「雙柱洋」。本洋成色902.5‰以上,重量介於七錢二三分之間。在1840年前後數十年中,本洋占洋銀的主導地位,盛行於長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廣東、福建等地。1821年墨西哥獨立,本洋停止鑄造,直接影響中國市場供應,鷹洋乘機取而代之。 
墨西哥鷹洋 
鷹洋即墨西哥銀元,因幣面圖案是一隻叼著蛇的鷹而得名,訛為「英洋」或「正英」。銀色為903‰,每枚重七錢二分八厘,質量較其他外國銀元為佳。1854年流入中國後,鷹洋迅速成為各大中城市的標準貨幣,根據1910年的調查,當時中國流通著大約4億元的鷹洋,占洋銀總數的1/3左右1905年墨西哥改行金本位,鷹洋來源斷絕,在中國的勢力從此衰落。
-------------------------------
西班牙本洋 
西班牙本洋,被稱之為“雙柱”銀幣而獨霸經濟市場。從17世紀起,西班牙的本洋由於西班牙本洋的含銀量高、數量大,鑄造精、重量適中等優勢,一舉奪得市場交易的主幣位置,獲得了交易商家的青睞。
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期間,連葡萄牙、荷蘭、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大部分使用西班牙雙柱銀元;直至1823年前後,墨西哥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不再大量鑄造供應雙柱本洋,而代之以墨西哥自鑄的鷹洋,“本洋”的斷源和鷹洋的源源不斷,成為鷹洋取代雙柱的根本原因,本洋自十九世紀初開始衰落,並逐漸退出市場
西班牙本洋,被稱之為“雙柱”銀幣而獨霸經濟市場。從17世紀起,西班牙的本洋由於西班牙本洋的含銀量高、數量大,鑄造精、重量適中等優勢,一舉奪得市場交易的主幣位置,獲得了交易商家的青睞。
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期間,連葡萄牙、荷蘭、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大部分使用西班牙雙柱銀元;直至1823年前後,墨西哥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不再大量鑄造供應雙柱本洋,而代之以墨西哥自鑄的鷹洋,“本洋”的斷源和鷹洋的源源不斷,成為鷹洋取代雙柱的根本原因,本洋自十九世紀初開始衰落,並逐漸退出市場。
雙柱本洋
雙柱本洋
西班牙8R(REAL,里亞爾,幣值)銀元,我國俗稱“雙柱”。它有兩種:一種,幣面鑄兩個半球,左右各列一柱,俗稱“雙球雙柱”;另一種,正面是人物胸像,背面中間為盾形國徽,徽上皇冠。國徽的兩側各列一柱,柱上捲軸撓裹。俗稱“人像雙柱”。雙柱銀元,名義上為西班牙銀元,實際都不是西班牙本土所鑄。西班牙國內使用的另有本土銀幣。
人像雙柱銀元。正面,國王胸像,邊緣書寫西班牙文卡洛斯三世和鑄造年份等字樣。背面中間為盾徽,盾中央橢圓內三朵百合花,
人像雙柱本洋
人像雙柱本洋
另分4欄,斜角對稱相同圖案:一為張口直立雄獅(代表亞拉岡王國),一為古城堡(代表卡斯提王國)道:下方近似三角形中一個帶葉石榴(國花),盾上皇冠。盾的兩側則各列一海格力斯柱,也稱大力神柱。柱上捲軸撓裹,卷上書“海外有大陸”。邊緣書有西班牙文、“8R”和“M上0”(鑄地墨西哥)等字樣。直徑39毫米,重量27.07克,含銀90%。
西班牙殖民者為了掠奪更大的利益,就在盛產白銀所屬殖民地,大量鑄造雙柱銀元。據統計,鑄過這種貨幣的有:墨西哥、智利、玻利維亞、哥倫
後期雙柱本洋
後期雙柱本洋
比亞、危地馬拉和秘魯等。人像雙柱有卡洛斯三世、卡洛斯四世和費迪南七世三種。不同的地區所鑄的雙柱,除正面人像不同外,背面圖案基本一致,面值完全相同。不同鑄地的區別,則在背面邊緣字母中各作記號。由於墨西哥產白銀最多,因此他鑄的雙柱銀元也最多,流入中國的雙柱銀元中也是墨西哥鑄的最多。墨西哥獨立後,停鑄雙柱銀元,墨西哥自鑄鷹洋,其面值、直徑、重量和成色完全一脈相承。1823年起墨西哥自鑄的鷹洋,不但製作的成色均稱上乘,而且鑄造數量很大,不久就代替了雙柱。
西班牙本洋在中國編輯
西班牙本洋最早流入中國的具體時間已很難考證,最初很有可能是由葡萄牙人從歐洲來帶的,1517年葡萄牙商船便來到廣東從事貿易,到1557年葡萄牙正式入澳門以前其在沿海的貿易已經相當頻繁。在這期間西班牙所屬墨西哥的造幣廠已於1535年建成,大量的早期本洋流向歐洲,當然也就很有可能隨著葡萄牙與中國的貿易流入中國。
可以確證的最早流入中國的西班牙銀元應該是COB本洋,COB實際上一種打製幣,確切的說應該屬於銀塊,形制不規則,但重量和成色適當,歐美一般稱作cobmoney,簡稱cob (卡伯)。
墨西哥十字盾徽COB
墨西哥十字盾徽COB
其從菲利普二世時期(1556-1598)便開始鑄造,這類COB一般分為兩個大類,一種是正面西班牙盾徽背面十字的,另一種正面雙柱背面十字的。
墨西哥所造的COB一直持續到1732年,同年墨西哥造幣廠開始用機器鑄造新式的雙柱銀幣,這種銀幣在雙柱之間增加了兩個地球,象征東西半球,故而常被稱作地球雙柱(或雙球雙柱),而當時的中國則因其邊齒的麥穗紋特徵稱其為花邊,這種本洋在乾隆年間已有流通。
因為COB是打製銀幣,雖說成色重量有一定之歸,但實際鑄造過程中,偷色減重的情況也是時有發生的,這一點與中國的銀兩比較類似,故而COB到中國近200年的時間一直按銀塊稱重的方式流通的,並沒有起到計數銀幣的作用。
地球雙柱本洋
地球雙柱本洋
地球雙柱則不同,其是用機器鑄造,成色形制標準,圖案精美,攜帶方便,完全可以按枚計值,毫不誇張的說,銀元能在乾隆年間取代銀兩成為沿海地區記賬標準,地球雙柱在華的大量流通有著開啟鴻蒙的功勞。
地球雙柱絕大部分是墨西哥造幣廠所鑄,至於波多西,利馬,危地馬拉等地鑄造的地球雙柱,雖然數量和墨西哥沒法比,但由於當時本洋在中國正在向江浙一帶擴散,需求正大,故而也均有流入。
從1772年開始,本洋改變了原來的形式,開始一面鑄國王頭像,另一面仍用雙柱,這類人像銀幣一般被稱為人像雙柱,在當時的中國則被稱為佛頭,佛番等等。
卡洛斯四世本洋
卡洛斯四世本洋
人像雙柱在中國常見的有卡洛斯三世,卡洛斯四世和費迪南七世三種。這三種銀元,在乾隆後期成過中國沿海地區的統治性銀元,尤其是卡洛斯四世銀元更為重要,它相對其他銀元均有一定程度的升水,道光咸豐年間人們只把本洋當作正統銀元,其他的都看作是荒洋。本洋的興盛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中期,隨著西屬美洲的獨立,本洋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便陸續停止了鑄造,由於來源枯竭,加上鴉片貿易當中的本洋外流,使得本洋在華難以為繼,漸漸被鷹洋所取代。
十九世紀末,西班牙阿方索雙柱本洋
十九世紀末,西班牙阿方索雙柱本洋
在本洋被鷹洋取代以後,後續還有一定的流入,1996年4月浙江普陀山出土了一些西班牙銀幣,除了三種常見的人像雙柱以外,還有伊莎貝拉二世(1833- 1868),阿方索十二世(1874-1885),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等雙柱。
-----------------------------


墨西哥銀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鷹洋
墨西哥銀圓,又稱鷹洋、蝠洋或墨銀,為墨西哥獨立後所鑄造的銀圓,一種曾經流通於世界各地的知名貨幣。
簡介
16世紀西班牙人在美洲墨西哥等殖民地發現銀礦,並從美洲原住民處強取大量白銀。在墨西哥鑄造了無數的西班牙銀圓(華人俗稱為佛銀、佛洋、本洋),透過貿易,流行於美洲、歐洲、亞洲各地。
1821年墨西哥獨立後,逐漸開始自行鑄造銀元,1854年以後大量流入大清帝國(中國),墨西哥銀圓的重量為27.468克,成色90.2%,硬幣肖像為老鷹,故中國稱之為鷹洋,與西班牙的佛洋相對。又因老鷹圖案與蝙蝠相近,故又稱為蝠洋。此圖由來,即墨西哥原住民阿茲提克人神話,太陽神託夢居無定所的阿茲提克人,只要見到仙人掌上有叼著蛇的老鷹即可定居,於是阿茲提克人在墨西哥城住了下來。而叼著蛇的老鷹與仙人掌,也成了墨西哥的象徵。廣受中國人歡迎,一個墨西哥銀圓約重0.72兩,九成銀,故僅含有銀0.648兩。但民間大致上以0.7兩白銀,兌換一個墨西哥銀圓。
在1910年代,此銀圓與西班牙的佛銀分庭抗禮,墨西哥銀圓曾佔據中國銀兩市場高達三成的市場份額。


php3dGkIe

LTN經濟通》美元拚命印也不怕 關鍵在此 - 自由財經

美元拚命印也不怕 關鍵在此
2020/11/30 08:00
美元地位也並非無懈可擊,在二戰後就曾經發生過信心危機。(法新社)
金屬貨幣具有價值 但攜帶不便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當前全球貿易是以美元為主要交易貨幣,所有商品幾乎都以美元定價,美國主導世界貨幣體系,並制定世界金融、經濟秩序與規則;然而美元也並非無懈可擊,在1960、1970年代就曾經發生過信心危機。
早期通貨是由金屬鑄幣為主,金屬由於耐用且有價值的特性,因此早期被鑄成錢幣象徵價值,錢幣有攜帶方便、易於辨識等優點,便成了人們的交易媒介。在西元前500到700年左右,錢幣開始在市面上流通。不過錢幣也有缺點,例如體積和重量太大等。
隨後紙鈔開始在歐洲風行,最初任何銀行都能自行印鈔,價值則和銀行本身的信譽有關,直到1694年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 BoE)才成為英格蘭政府唯一的發鈔機構。各地政府成立發鈔機構後,紙幣仍能兌換等值黃金,但逐漸開始受到限制。1933年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禁止美國民眾私自持有黃金,美元遂走向「法定貨幣」,價值來自發行國政府而非任何實物。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多數歐美國家採金本位制,也就是1國的貨幣價值與一定數量的黃金掛鉤。但隨著時間演變,金本位制也逐漸暴露其缺點,包括太過僵化無法支持不斷擴大的全球經濟與金融、難以因應波動又變化多端的國際經濟等。因此,二戰前金本位制實質上已經接近垮台。
就在二戰後即將步入尾聲之際,當時的氛圍認為同盟國將贏得勝利,且普遍認為,美國在戰後將成為經濟巨人。在此背景下,1944年7月,以美國為首的44國在美國的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召開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籌劃戰後重建全球金融體系。
二戰後35美元確保能兌換1盎司黃金
會後各會員國簽訂了2大貨幣條款,同意讓本國匯率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承諾適時買賣美元使該國匯率與固定匯率的誤差保持在1%內;美國方面,為保持此架構的穩定,則有義務確保35美元能兌換1盎司黃金。
在此之前,美國在經濟大蕭條時期曾面臨通縮,戰爭期間又遭遇貿易入超、各國以黃金償付美國債權,使美國累積大量黃金準備,要達成上述承諾並不困難。布雷頓森林體系就這樣讓美國成為國際金融體系的中心,此後美元迎來黃金盛世,成為全球準備貨幣。
另外,為了抑制倫敦市場的黃金價格,1961年美國和7個歐洲主要國家建立了倫敦黃金互助基金(London Gold Pool),一旦黃金價格超過每盎司35美元時便會出手,最初幾年,此機制大獲成功,效果甚至超出原先預期。
黃金兌換承諾就這樣維持了27年,然而在美國內政支出擴大、越戰不斷升級和美蘇太空競賽之下,使美國陷入財政危機,聯準會不斷加大美元供應,氾濫的美元吞噬了黃金互助基金的盈餘;加上各國經濟復興,美國又扮演「全球最後消費者」的角色,美國面臨通膨和嚴重的貿易赤字。
尼克森切斷美元聯繫黃金 各國拋售美元
最終,外界對美國能兌現承諾的疑慮升高,各國認為固定匯率對其不利,紛紛向美國兌換黃金,導致25年之間,美國黃金準備流失了2/3。為了阻止金價波動,美國與其夥伴黃金互助基金必須賣出大量黃金,但實在難以為繼。1967年法國率先開第1槍要求退出,把存在紐約聯準銀行的黃金全數運回巴黎。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70年代走入末路。
美國政府為了維持美元兌黃金的價格,不斷出售黃金,愈賣愈多,直到發生「尼克森震撼(Nixon Shock)」。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在未與任何盟國商量的情況下,突然宣布停止黃金兌換,切斷美元與黃金的聯繫,全球進入浮動匯率時代。美元危機爆發,各國開始拋售美元。至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黃金則在市場上自由交易。
尼克森提出油元體系,使得美國有機會在往後數十年持續主宰全球金融。(美聯社)
季辛吉協商原油用美元交易 確保美元地位
當黃金不再屬於貨幣體系的一環,此時美元需要透過別種方式來維持全球準備貨幣的地位。有1個比黃金對全球經濟更重要的原物料出現,那就是「石油」。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提出油元體系(petrodollar system),使得美國有機會在往後數十年持續主宰全球金融。
尼克森在關閉黃金兌換窗口後,派出時任國務卿的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赴沙烏地阿拉伯,向沙國王室紹德家族(Saud)提議,美國政府願意出兵保護沙國及其油田,出售任何他們所需要的武器,防止以色列、伊朗等國家入侵,最重要的是確保紹德家族能永遠統治沙烏地阿拉伯。
而做為條件交換,沙烏地阿拉伯則必須答應2個要求,1是石油交易只以美元進行;2是賣出石油多餘的收益必須投資美國公債。紹德家族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十分樂於接受強權的保護,認為季辛吉的提議很好。
1974年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簽署雙邊協議,且如美國所料,成功影響其他OPEC會員國也紛紛跟進簽署,所有會員國在1975年擁抱油元體系。也因此往後只要世界需要石油,就會需要美元。對美國而言,「美元兌換石油」的體系勝過「美元換黃金」的體系,從此以後,美國不需維持麻煩的承諾,也可以大肆印鈔來購買進口商品。
這也引發後續效應,由於世界各國十分需要石油,而石油僅能以美元購買,因此各國紛紛儲備美元,聯準會無須成本就能印鈔尼克森的油元體系則讓美國在往後數十年,維持全球經濟霸主的地位。LTN經濟通》美元拚命印也不怕 關鍵在此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6kf70z


布列敦森林體系(英語:Bretton Woods system)是1944年7月至1973年間,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加入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中心的貨幣體系[1]。
布列敦森林協定對各國就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確定的規則、採取之措施及相應組織機構形式的總和。該協定源自1944年7月,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列敦森林公園內的華盛頓山旅館(Mount Washington Hotel)召開聯合國和盟國貨幣金融會議,其會議稱為「布列敦森林會議」。這次會議通過了《聯合國貨幣金融協議最後決議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兩個附件,總稱《布列敦森林協定》(英語:Bretton Woods Agreements,或譯為布列敦伍茲協定、布列敦伍德協定)。
布列敦森林體系正式形成,但卻因為多次爆發美元危機與美國經濟危機、制度本身不可解決的矛盾性,布列敦森林體系於1973年宣告結束[2]。布列敦森林體系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moCo7d


西班牙里爾(real)銀幣 -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635084496304439727635084496399995192635079409688920316

西班牙海盜幣西班牙COB銀幣"Cob(卡伯)"的西屬美洲銀幣

菲利普二世(Felipe Ⅱ,1556-1598年)時期製作的 1 Real(里爾)銀幣,產製地在墨西哥。里爾銀幣在西班牙菲利浦二世到卡洛斯四世(Felipe Ⅱ〜Carlos IV)時期流通,為西班牙在菲律賓建立據點後,歐洲人在東方使用的通貨,荷蘭也使用。當時從西班牙的殖民地,至南亞各地的西班牙、葡萄牙人的通商地域,都流通這種貨幣。形式為 COB(Cabo de Barra)銀幣(切割銀幣)的一種,其鑄幣過程大致為燃融原料,以手工打壓成片板狀,用印模在銀板上打壓成錢文圖樣,並剪斷稱重為幣值即成銀幣。幣值有 1/2 Real、1 Real、4 Real、8 Real、4marav. 、8marav.,目前市場較常見為8里爾, 1 里爾之銀幣相當少見。
西班牙里爾(real)銀幣,是16至19世紀初西班牙人在亞洲使用的貨幣,普遍流通於亞洲許多地區,臺灣當時也有使用。康熙 36 年(1697年),郁永河來臺採硫,將其見聞書寫成《裨海遊記》,遊記當中記載當時外幣在市場上流通的情況:「市中用財,獨尚番錢。番錢者,紅毛人所鑄銀幣也。圓長不一式,上印番花,實則九三色。臺人非此不用,有以庫帑予之,每蹙額不顧,以非所習見耳。」


美元之前(序)--500年前的世界貨幣 - 每日頭條

39050510002021-06-12_0917242021-06-12_091712

美元之前(序)--500年前的世界貨幣 - 每日頭條


2021-06-12_0905552021-06-12_090547194120236_1884136261767208_6276791924880857887_n (3)

4百年前的西班牙海盜幣西班牙COB銀幣 "Cob(卡伯)"的西屬美洲銀幣- Google 搜尋 https://bit.ly/2TW62Y5

西班牙里爾(real)銀幣 -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2021-06-12_0911092021-06-12_091058
十字銀幣
從明朝中期隆慶皇帝開海禁到清朝的康乾時期,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流入了大量的西班牙銀幣。 這些銀幣中有一種呈不規則形狀的"十字銀幣",因形狀類似閩南一帶固定鋤頭的楔子,因此在當地被形象地稱之為「鋤頭楔子銀」 。 這就是在西方鑄幣史上被稱為"Cob(卡伯)"的西屬美洲銀幣。 同樣的這些卡伯,在美國獨立之前,也成為當時北美大陸的流通貨幣。
至於中國的十字銀幣則是通過西屬美洲(主要是墨西哥),呂宋(即菲律賓)和中國閩南,廣東之間轉口貿易流入我國。 西班牙或荷蘭商人將這些銀幣從美洲或歐洲 運到呂宋。 在呂宋,通過與中國商人進行交易后,又把滿載絲綢、瓷器、香料的中國商品運往美洲和歐洲。 由於中國的商品在海外深受歡迎,在自然經濟還佔據統治 地位的我國東南沿海,當時百姓對海外的貨物需求還較少,因此,這種海上貿易幾乎是單方面的貨物出口和銀幣流入。 大量的西班牙銀幣的流入,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十字銀幣最早從菲力浦二世時期(1556~1598)開始在墨西哥鑄造。 面值有8R(即8里爾,相當於1比索)、4R、2R、1R、1/2R五種。 隨著殖民地的擴張,西班牙還先後在秘魯的利馬、現波多黎各的聖多明哥,玻利維亞的拉普拉塔和波托西,巴拿馬,以及哥倫比亞的卡塔赫納和波哥大等處設廠鑄造「十字銀幣」。 根據鑄地標記和鑄造年號區分,"十字銀幣"還有墨西哥、秘魯、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等國鑄造以及有鑄造年號和無鑄造年號等多種版別。
早期十字銀幣被稱為"盾形幣"。 其正面為哈布斯堡皇族的紋章。 圈壁上有鑄造廠和化驗師姓名的縮寫。 背面是十字架圖案,對角四格內鑄有獅子和城堡。 如果是在墨西哥鑄造的,其十字架的四端是鳶尾花圖案。 盾形幣除了在墨西哥以外,曾先後在利馬,拉普拉塔,波托西,巴拿馬,以及卡塔赫納和波哥大鑄造過。 聖多明哥只在1578鑄造過一年。
其中,波托西的鑄量最多,墨西哥其次,利馬的鑄量排第三,但遠遠落後於前兩個【1】。
菲力浦二世時期鑄造的盾形十字銀幣
由於這段時期西班牙殖民者追求多快產出,所以採取了快速的打制方法,先是將銀棒壓成銀板,再製成可生產銀幣的薄銀板,然後再壓制成錢。 後來一種更快的方式 產生了,就是直接將銀棒切下來一塊適當重量的厚片,然後再在上面打制上圖案,從而形成一枚錢幣,結果這些銀幣極不規則,但重量適當,由於一些錢幣很薄,因 而上面只有一點打上的印記。 如果超重了,就從上面切下來一點銀子。 整個十七世紀的西班牙錢幣,只有極少數上面還有完整的圖案被保留下來。 8里爾的十字銀幣重約為25-27克左右,此外還有4R、2R、1R和1/2R幾種。 這些粗糙的錢幣由於容易攜帶而被大量生產。
 在西班牙,十字銀幣被製成銀器、錢幣或還原成銀棒 等其它用途。 另外,十字銀幣通過種種貿易流入北美殖民地,而北美的英屬殖民地也用其進行商業流通或進行儲藏,由於十字銀幣極容易生產,而且粗糙,一些不法 之徒開始從上面切下一些銀子,從而使其成為不足值的錢幣。 因而在北美,這些不足值的錢幣被重新熔鑄成了馬薩諸塞銀幣【2】。
由於菲力浦二世,三世和四世的窮兵黷武, 大量運回歐洲的十字銀幣直接流到了貸給他們戰爭經費的歐洲各大銀行中,其中以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最為著名。 而荷蘭東印度公司則很快將這些十字銀幣通過與中國的貿易轉入我國。
 到了十七世紀四十年代,商人們逐漸發現十字銀幣的成色出現問題。 由於白銀出口已經成為西班牙的主要財政來源,西班牙國王菲力浦四世大為緊張和惱怒。 於是進行徹查。 發現波托西鑄造廠有幾十年的舞弊行為。 結 果波托西的市長和至少一個化驗師被處死。 所有有成色問題的十字銀幣被收回重鑄。 新幣被打上特殊戳記以便與有成色問題的老幣區別開來。 又經過幾番重新設計 后,1652年一種新的被稱為"雙柱水波"的設計取代了老的設計圖案。
後期的雙柱水波十字銀幣的正面仍是十字架圖案,對角四格內鑄有獅子和城堡。 與盾形幣不同的是,十字架的四端出現了四個長條,這被稱為"耶路撒冷十字架"。 正面上端是皇冠和幣值(比如"8"表示8里爾)。 下面是兩位數的鑄造年份。 左邊是鑄造廠的廠記,右邊是化驗師的姓名縮寫。 背面則是立於水波中的雙柱和三行文字。 最上面一行是鑄造廠記,幣值和化驗師姓名縮寫,最下面一行是化驗師姓名縮寫,鑄造年份和鑄造廠記。 中間則是著名的卡洛斯五世的座右銘「PLVSVLTRA(海外有新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波托西鑄造的後期十字銀幣的水紋總是從中間拱起。 而利馬鑄造的則總是在中間下陷。 後期十字銀幣只在波托西,利馬,以及今哥倫比亞的卡塔赫納和波哥大鑄造過。 或許是由於主要問題是出在波托西的緣故。
秘魯利馬1697年鑄造的8里爾十字銀幣
中國出土了大量的西班牙十字銀幣。 福建曾多次出土,1971年福建晉江安海鄉曾出土了10枚十字銀幣,重量在於4.9-27.45克之間,正面有西班牙國徽,上有OMP字樣。 這些錢幣的鑄造時間約在1634-1665年間。 南安市官橋鄉1972時也曾出土了1.04公斤的西班牙銀幣,也是十字銀幣。 大的重量為25.8-27.4克之間,中型的重量為13.6克,小型的重量為7克。 上有NO、OMP、OMD、PST等字樣,此外還有4塊銀片,上有金、雞、落、井四漢字。 重量為0.12-0.29克。 西班牙銀幣中有在墨西哥城鑄造的,時間為1618-1633年,有波多西鑄造的,時間為1640-1649年。 其中塞哥維亞鑄造的是中國出土的西班牙鑄造時間最早的銀幣。 1972年南安縣詩山鄉也出土了2.58公斤的西班牙十字銀幣。 鑄造時間在1664-1703年。
1975年1月9日,泉州市滿江紅醫院出土了一批古外幣,共37 枚,均為銀打制幣,用不規則的銀片打製的十分粗糙,厚度也不一樣,除圖案外,幣面上還衝有十字。 鑄造時間為1634-1665年。 另外1974年至1979年間,泉州法石鄉兩次出土西班牙十字銀幣。 這些錢幣經大英博物館的克裡布考證,大部分為墨西哥城鑄造。 這與當時泉州與馬尼拉之間的貿易關係密切不可分,史料記載漳泉商船,裝載生絲和絲織品的,每年開進馬尼拉,至少三十四隻。 西班牙銀幣也多次在廣州出土,1988年廣東澄海縣蓬下建陽村出土了99枚,時間為1691-1699年鑄造。 這種西班牙十字銀幣可能就是我國古書《東西洋考》中所言的呂宋銀幣。 "呂宋物產有銀錢,大者七錢五分,夷名'黃幣峙',次三錢六分,夷名'突脣',又次一錢八分,名'羅料理',小者九分,名'黃料理'。"
十字銀幣流入我國的時間早且數量大。 儘管其貌不揚,但是由於具有重量統一、可以按枚計算和易於點數的特點,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廣為流通,時間長達近200年,而且幾近成為當時閩南的本位幣。 至今,在閩南地區仍不斷有出土和發現「十字銀幣」的報導,這些貨幣的發現,是明末清初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與美洲進行海上貿易的歷史見證
貿易銀元之研究: 十字銀幣 https://bit.ly/3xhnnZS


曾經在我國歷史流通的外國銀元,如今也是熱門投資板塊 - 每日頭條

2021-06-12_0934502021-06-12_0934422021-06-12_0934332021-06-12_0934182021-06-12_0933572021-06-12_0931512021-06-12_0931422021-06-12_0930532021-06-12_0930352021-06-12_0930102021-06-12_0929272021-06-12_0928472021-06-12_0928312021-06-12_092823

舶來品銀元
舶來品銀元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zjeYHf
在中國銀元流通的歷史中,有許多是外國的銀元。早期在中國沿海地區流通的是西班牙銀元,又稱加羅拉銀元,俗稱本洋。是1535-1821年間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魯等地)鑄造的銀幣,大約在16世紀末開始流入我國。
一、西班牙銀元
1、COB本洋
最早流入中國的西班牙銀元應該是COB本洋。COB實際上一種打制幣,確切的說應該屬於銀塊,形制不規則,但重量和成色適當,歐美一般稱作cobmoney,簡稱cob(卡伯)。
自菲利普二世時期(1556-1598)開始鑄造,這類COB一般分為兩個大類:一種是正面西班牙盾徽背面十字的;另一種正面雙柱背面十字的。
十字盾徽COB
波多西十字雙柱COB
2、地球雙柱
由墨西哥所造的COB一直持續到1732年,同年墨西哥造幣廠開始用機器鑄造新式的雙柱銀幣。這種銀幣在雙柱之間增加了兩個地球,象徵東西半球,故而常被稱作地球雙柱(或雙球雙柱)。而當時的中國則因其邊齒的麥穗紋特徵稱其為花邊,這種本洋在乾隆年間已有流通。
地球雙柱
地球雙柱其是用機器鑄造,成色形制標準,圖案精美,攜帶方便,完全可以按枚計值。毫不誇張的說,銀元能在乾隆年間取代銀兩成為沿海地區記帳標準,地球雙柱在華的大量流通有著開啟鴻蒙的功勞。
地球雙柱絕大部分是墨西哥造幣廠所鑄。至於波多西,利馬,瓜地馬拉等地鑄造的地球雙柱,雖然數量和墨西哥沒法比,但由於當時在中國本洋正向江浙一帶擴散,需求量大,故而也均有流入。
3、人像雙柱
從1772年開始,本洋改變了原來的形式,開始一面鑄國王頭像,另一面仍用雙柱,這類人像銀幣一般被稱為人像雙柱,在當時的中國則被稱為佛頭、佛番等等。人像雙柱在中國常見的有卡洛斯三世、卡洛斯四世和斐迪南七世三種。
卡洛斯三世銀元
卡洛斯四世銀元
斐迪南七世
這三種銀元,在乾隆後期成過中國沿海地區的統治性銀元。尤其是卡洛斯四世銀元更為重要,相對其他銀元它有一定程度的申水。道光咸豐年間人們只把本洋當作正統銀元,其他的都看作是荒洋。
本洋的興盛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中期。隨著西屬美洲的獨立,本洋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便陸續停止了鑄造。由於來源枯竭,加上鴉片貿易當中的本洋外流,使得本洋在華難以為繼,漸漸被鷹洋所取代。
4、小雙柱系列
在本洋被鷹洋取代以後,後續還有一定的流入。1996年4月浙江普陀山出土了一些西班牙銀幣,除了三種常見的人像雙柱以外,還有伊莎貝拉二世(1833-1868)、阿方索十二世(1874-1885)、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等雙柱。
伊莎貝拉二世雙柱
阿方索十二世雙柱
阿方索十三世雙柱
這種雙柱幣面風格與人像雙柱一脈相承,但直徑和重量都有縮減,一般被稱作小雙柱。這些小雙柱在華數量不大,影響力有限,混雜在同時期流入中國的各種外幣中,已然變得平凡無比。 二、墨西哥鷹洋
墨西哥於1821年獨立後,1824年開始鑄造墨西哥銀元(Mexican Dollar)。因幣面花紋有鷹鳥,俗稱鷹洋,誤稱為英洋,華北各地又稱之為正英。
據1856年倫敦造幣廠對中國流通的銀幣的一次化驗,證明墨西哥銀元含純銀371.57英厘(grain),值英幣50.21便士,而西班牙加羅拉銀元含純銀370.9英厘,值英幣50.12便士,兩者差不多。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前期,墨西哥銀元取代西班牙銀元成為在華主要流通銀幣。到了1910年,上海一地幾乎以墨幣為主幣。有人估計到清末民初,流入中國市場的鷹洋在4億多枚,當時上海金融市場專門開設鷹洋行市。1905年後,墨西哥採用金本位制,停鑄鷹洋,鷹洋流入中國漸少。1919年後上海金融市場逐停開鷹洋行市。
墨西哥花邊鷹洋1934
直齒邊鷹洋1908
三、英國貿易銀元站洋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清政府腐敗無能,無法抵禦外敵侵略,先後與外國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外國列強為了在華爭奪利益,幾十個國家的銀元先後湧入中國,通過不公平貿易,換取我國大量白銀。
1895年,英國政府利用印度的孟買、加爾各答的造幣廠鑄造了新的貿易銀元,俗稱「站人」。「站人」銀元,是清末民初時期,由英國鑄造,在中國廣泛流通的外國貨幣之一。「站人」銀元進入我國後,開始在廣東、廣西一帶流通,因其製作精美,含銀量高,深得商民喜愛。英國政府看到「站人」銀元在中國有利可圖,便大量鑄造,大量輸入。不久,「站人」銀元便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使用,尤以北京,天津為盛。當時,在中國流通的外國貨幣中,「站人」銀元已占相當大比例,使中國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英國,經貿利益受到嚴重損害。
站洋1904
銀元正面中央是一持戟、盾的武士,上端在武士左右有英文幣值「ONE DOLLAR(一元)」,下有紀年;背面中央為壽字紋,上下為中文「壹圓」,左右為馬來文「壹圓」。站洋是英國在印度發行的貿易銀幣,嚴格算來屬於英國本土貨幣體系,標準稱謂應該是「英國貿易銀元」,重26.95克,成色900,只是國內俗稱「站洋」。
四、日本貿易銀元龍洋
日本貿易銀元是近代流入我國的外國銀元中較為常見的一個品種。因幣面有飛龍圖案,故俗稱為日本龍洋。
日本龍洋明治十五年
其正面圖案為環繞的珠圈和設計獨特的小太陽圖案,兩側為呈弧形排列的櫻花枝葉,中間的文字為漢字「一圓」,下面是綢帶紮成的同心結;背面的圖案為「飛龍戲珠」,周邊的文字有「大日本」字樣。
日本龍洋明治十七年
五、美國貿易銀元
1873年後,美國為了爭奪遠東貿易和搶占墨西哥"鷹洋"在遠東的銀元市場,創鑄美國貿易銀元,鑄造的全程時間為1873-1885年。流通中常見品大都是1873-1878年鑄造的。從1879-1885年,鑄數大量減少。1887年7月美國政府下令收回。由於鑄數不多,加之回收、熔化、遺損和爛板,因此品相好的留存極少。
美國貿易銀元(拿花)1877年
六、法屬印度支那貿易銀元坐洋
其正式名稱應為安南銀元,亦稱"坐人"、"法光"。因為這種銀幣正面所鑄的自由女神坐像頭上的花圈有光芒七束,俗稱"七角"。
"坐洋「的主幣"壹圓"的鑄造時間從1885年開始,在巴黎鑄造,至1928年共計43年。該主幣1885年至1895年年號的鑄幣均為27.125克重,稱之為"加重版";1895年至1928年的24個年號的鑄幣重量均為27克重,稱為"普通版"。1895年是加重版和普通版同鑄的年號。
加重版坐洋1888年 曾經在我國歷史流通的外國銀元,如今也是熱門投資板塊 - 每日頭條
舶來品銀元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zjeYHf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ollect/9vakvx5.html

曾經在我國歷史流通的外國銀元,如今也是熱門投資板塊 - 每日頭條


西班牙本洋-佛頭-佛幣,被稱之為“雙柱”/1821年墨西哥獨立,本洋停止鑄造,直接影響中國市場供應,鷹洋乘機取而代之/墨西哥銀圓,又稱鷹洋-為墨西哥獨立後所鑄造的銀圓/本洋和鷹洋流通區域最廣,使用時間最久/1905年墨西哥改行金本位,鷹洋來源斷絕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馬劍銀」「荷蘭盾」台灣史上第一套通行貨幣-稱作「馬劍銀」的荷蘭錢幣(The Dutch Silver Rider Ducaton ),又稱為「荷蘭盾」。正面中央鑄有騎士執劍-反面中央為一面盾牌,盾牌上方有一頂王冠,左右各有一隻戴冠雄獅,盾牌內還有一隻戴三葉王冠雄獅,右前肢揮舞出鞘利劍,左前肢持一束金色箭翎,錢幣周圍鑄文:「Concordia Res Parvae Crescunt 」( Unity makes strength,團結就是力量 )。

192524714_3973424922747653_2440444641617678737_n191951506_1674591979404038_3702403423102421505_n194146405_1674565506073352_6905896496536178600_n190600020_1674565102740059_4403684732221931826_n193597831_3973421746081304_808645064156903509_n191062688_3973424602747685_5177345354470213033_n

這是台灣史上第一套通行貨幣
這是古代人稱作「馬劍銀」的荷蘭錢幣(The Dutch Silver Rider Ducaton ),又稱為「荷蘭盾」。正面中央鑄有騎士執劍,故而得名,反面中央為一面盾牌,盾牌上方有一頂王冠,左右各有一隻戴冠雄獅,盾牌內還有一隻戴三葉王冠雄獅,右前肢揮舞出鞘利劍,左前肢持一束金色箭翎,錢幣周圍鑄文:「Concordia Res Parvae Crescunt 」( Unity makes strength,團結就是力量 )。
《台灣歷史辭典》:「劍銀與紋銀的官定折率為一元折六錢六分對紋銀一兩,俗稱六六銀。」
《廈門誌》:「荷蘭以銀鑄圓餅錢,中有番人騎馬持劍,名曰馬劍。」
( 以上網路上找不到中文資料,只有書中才有,詳見:《契文解字· 解碼台灣古文書》。)
NETHERLANDS Utrecht 1790 Ducaton Silver Rider Coin
Zeeland (ZEL)
Utrecht (TRAI)
West-Friesland (WESTF)
Guelders(GEL)
Holland(Hol)
Overijssel(TRAN)
Frisia(FRI)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9619641766333/permalink/4139059556155635/
荷蘭盾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銀幣/西班牙銀圓/17 世紀西班牙所鑄的銀幣/西班牙銀幣又稱「佛頭銀」佛頭銀,鑄造於一七七三年/「交易最尚番錢,紅毛所鑄銀幣也」其中的番錢指的就是西班牙銀幣佛頭銀,又稱佛面銀或佛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qs45Ln

20130508134038777 (1)  2015-08-27_1247512015-08-27_124820  

西班牙銀元對中國的幣制產生不小影響

1910年5月24日,頒行貨幣則例,以國幣單位定名為圓,採十進位制。 清代中葉之後,貨幣問題成為中國重大隱憂。不但在外交上導致了鴉片戰爭,於內政方面於社會產生不安,亦引起有識之士的議論,詳見本所研究成果林滿紅,〈嘉道年間貨幣危機爭議中的社會理論〉

荷蘭阿姆斯特丹紋章/X的由來是為了記念St. Andrew(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旁邊的兩隻獅子是16世紀才加上去的。1489年的時候, 澳地利同意阿姆斯特丹這種紋章的裝飾能夠加上皇冠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佛頭銀
嘉慶14年(1809)哆囉嘓社卓加猫哖以166大元佛頭銀典讓給洪姓承墾人,土地大約座落在台南東山北馬許秀才之間的「北勢」附近。典契土地交易的錢幣佛頭銀非常可能就是圖示墨西哥鑄造的西班牙8 REAL 銀幣,銀幣兩面被當時的金銀鋪打上了專有的印記。
註記:
錢幣圖片作者拍照。
卓加猫哖典契圖片取自東山鄉志。荷西時期與平埔年代 | Facebook https://bit.ly/3xsBbk5

221149941_3918041094972920_6552457637878862493_n231980720_969509103839495_1558129736451665542_n222567632_3918067761636920_1467426109663675983_n225796543_3918067514970278_6562793221216540783_n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gMGaj9Rt8t7uC06EhiywjtqBrSvhEHs/view?usp=sharing

2021-12-11_184429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egMGaj9Rt8t7uC06EhiywjtqBrSvhEHs/view?usp=shari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