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認不出你,不是不愛你」名醫列失智心願 5萬人看哭
2025/07/31 18:49:00
「若認不出你,不是不愛你」名醫列失智心願 5萬人看哭 | 健康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4l6ik7i
目前台灣約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在嘉義市開業32年的神經內科醫師宋思權日前感性表示,若有一天自己失智,希望家人們能溫柔地對待他,並列出22項心願給家人。文章曝光後令人動容,知名音樂人陳子鴻也轉發分享,獲得5萬名網友按讚。
宋思權在臉書指出,「我最摯愛的家人們:假如有一天我得了失智症,請幫我把這段話掛在我房間的牆上。我希望我還能看懂的時候,看見它,我會感到安心。等我看不懂了,它就成為你們愛我的方式。」
1. 每次你走進來,請先叫我的名字,告訴我你是誰,否則我會先問你:「你好我是誰」。千萬別問我:「你知道我是誰嗎?」我可能真的不知道,那會讓我慌張。
2. 如果我活在另一個時間軸裡,請不要急著把我拉回來,請陪我待在那裡。也許那裡我比較快樂。
3. 如果我說我們要去老朋友家吃飯,或者提到早已過世的親人,請微笑,跟我一起相信那是真的。
4. 別和我爭辯。那個時候的我,真的分不清你說的對還是我記得的對。請用愛,讓我贏一回。或許我還依稀記得:「家是說愛的地方,得理且饒人」
5. 如果我認不出你了,請別受傷。不是我不愛你,是我的腦迴迷路了。
6. 如果我忘了怎麼用湯匙,別急著餵我吃飯,請幫我繫上圍兜兜,試試看能不能讓我用手吃些東西。我小時候就是這樣吃的。
7. 若你看到我焦慮、難過,請握著我的手。不要告訴我「不要想太多」,請陪我一起靜靜地坐著,或許可以一起唱首歌。
8. 請不要把我當小孩。即使我失去了語言或理解,我的靈魂還是大人。
9. 請讓我繼續做我喜歡的事:喝喝小酒、看點YouTube ,聽著有聲聖經。這可以勾起我許多美好的回憶。
10. 好漢好提當年勇,即使你已經聽過無數次,那可能是我唯一還記得的。
11. 如果我突然情緒失控,請別怪我。試著找出我不安的原因,那裡可能藏著我說不出口的痛。
12. 請你用你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我。那時候的我,也許只剩下被溫柔對待的感覺還在。
13. 家裡請常備一點零食。如果我發脾氣,有可能是餓了但不會說。
14. 如果你們在討論我,請當著我的面說話,而不是像我不存在一樣。
15. 如果你已經無法全天候照顧我,請不要自責。那不是你的錯。我知道你愛我。
16. 當我住進機構,請記得來看我。你的臉,我可能忘了,但我記得那份熟悉的溫度。
17. 當我說錯人名、記錯事,請耐心一點。別嘆氣、別皺眉,那不是我故意的。
18. 請讓我聽音樂。我喜歡的旋律,可能會比我的記憶更長壽。也請幫我戴上助聽器,我想聽得清楚。
19. 如果我喜歡把東西帶來帶去,請幫我把它們放回原位。我不是小偷,只是需要安全感。
20. 請盡可能帶我參加主日聚會,我也許只是沉默坐在角落,希望我仍享受那份敬虔與盼望。
21. 請別吝嗇擁抱和握手。那些身體的連結,也許比語言更有力量。
22. 最重要的是:請記得,我還是我。就算我不再是你記得的樣子,請你記得,我仍然是你愛的那個人。
宋思權表示,「當我還能清楚地寫下這些句子時,我願意為未來的自己先做一點準備。願我那時候,能被這樣對待;願我那時候,也仍記得:我是有尊嚴的、被愛的,是神手中的人。」
宋思權強調,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他個人的版本,因為每個家庭與生活經歷都不同。這些文字只是拋磚引玉,應該鼓勵每個人寫出他自己心中的需求與體悟。這是一篇跟未來可能失智的自己的對話,所強調的不是失智的照護,而是一個神經內科醫師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知名音樂人陳子鴻也轉發該篇文章,截至目前已獲得5萬網友按讚,紛紛回應「看文章心裡在流淚,希望我們對家人的愛需要時時調整,愛家人的心永遠都在」、「若有一天我失智了,我也希望家人能夠這樣溫柔的對待我,但是時間是一個大考驗」、「看哭。第一句很有意思,我真的很討厭別人看到我爸然後問他『你記得我是誰嗎?』這種問題真的有必要嗎?」「我懂,我真的懂,但有時那需要好多的耐性,好多的愛與體諒」。「若認不出你,不是不愛你」名醫列失智心願 5萬人看哭 | 健康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4l6ik7i
人口結構失衡比總數減少嚴重 學者:未來將是「中高齡養老老人」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2024-10-18 16:22:58
人口結構失衡比總數減少嚴重 學者:未來將是「中高齡養老老人」 | 生活 | NOWnews今日新聞 https://bit.ly/4dQgKmq
▲學者分析,人口總數減少尚可用人工智慧及機械化解決,但更嚴重是人口結構失衡,形成「中高齡養老老人」窘境。(圖/取自pixabay)
國發會昨(17)日2024至2070年人口推估結果報告,顯示我國總未來人口將由2024年的2340萬人,減少至2070年1497萬人。台大社會系退休教授薛承泰指出,人口總數減少尚可用人工智慧及機械化解決,但更嚴重是人口結構失衡,形成「中高齡養老老人」窘境。
據國發會報告,我國總人口將由2024年2340萬人減至2070年1497萬人,減少844萬人。其中0至14歲幼年人口減少171萬人,15至64歲青壯年人口減少920萬人,65歲以上老年人口則增加248萬人。
按此趨勢,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20%人口超過65歲的「超高齡化社會」;15到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呈現小孩跟老人呈現2倍以上的「人口紅利」也將在2028年結束。
看到這些數字,薛承泰並不感到意外,因為台灣生育率下降速度實在太快。即便人口總數下滑,仍可以仰賴科技、AI來替代勞動力,「對台灣影響比較深遠 ,比較難處理的是人口結構。」
根據國發會所呈現的撫養比,預估2070年達到1比1,也就是15歲到64歲的工作人口扶養1個老人。
但根據他的推算,我國年齡中位數為45歲相當於有一半人口低於45歲、一半高於45歲,而且是逐年增長,2070年實際狀況會是50歲以上的中高齡人去撫養75歲、80歲以上的「老老人」,因為45歲以下人口將大幅減少。
薛承泰分析,人口老化往往可以歸因於少子化及高齡化。但台灣與日本人口老化原因有所不同,日本是受到壽命延長所導致,但日本生育率仍有1.2%,比台灣的0.8%還高,相當於台灣生1個小孩,日本生1.5個小孩。
而台灣2023平均壽命為80.23歲,主因是受到2021、2022年疫情影響下滑1.6歲,約為8年前水準,顯示台灣平均壽命並未一路成長,那麼人口老化主因就是生育率下降。
他點評,因壽命延長導致人口老化,不可能一日一夜急速成長;但是少子化所導致的衝擊比較大,反應也更加急速
人口結構失衡比總數減少嚴重 學者:未來將是「中高齡養老老人」 | 生活 | NOWnews今日新聞 https://bit.ly/4dQgKmq
衛生福利部2015年統計的結果顯示,60-79歲是中風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40.7、48.5/每十萬人),而65歲國民,高血壓盛行率更高達56.6%。
60歲以上不分男女,每5人就有一位有糖尿病,糖尿病患平均年齡接近62歲。
除了上述這些需長期對抗的文明病,還有長年盤據國人死亡主因榜首的癌症,也不容忽視。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國人癌症的發生年齡,從45歲開始快速增加,直到80歲才開始緩和降下。
從性別來看:男性從50歲開始都維持高峰期;女性特別是45-55歲這段時間,得到乳癌的機率最高;的確,許多疾病罹患率都與年紀成正比。
65歲以上人口,約每13人即有一位失智者
至於也好發於長輩的失智症,依衛福部2011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輕微認知障礙者佔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17.99%;失智症佔7.54%(包括極輕度失智症3.08%, 輕度以上失智症4.46%)。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約每13人即有一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則約每5人即有一位失智者。50歲即將面臨退休的你,思考過如何照顧父母和自己嗎? https://bit.ly/3ZJTGlL
苗栗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2萬2千多人,占全縣人口比例19.25%,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https://bit.ly/3XmiZr9
根據110年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國內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 https://bit.ly/413xRew
2020年全台失智症人口達30萬,平均每77人就有一人失智,每百名老人 就有5人失智症預估未來二十年,每年將增加1.8萬人 https://bit.ly/3jXVmTz
超高齡社會的金融問題,日本近 143 兆資產恐被凍結
作者 黃 敬哲 | 發布日期 2018 年 10 月 15 日 12:10 | 分類 國際金融 follow us in feedly
日本做為亞洲高齡化問題最嚴重的國家,其超過百兆的死錢問題值得台灣警惕。
人口高齡化對經濟有重大影響,老年儲蓄通常比年輕人更多,但消費往往更少。雖然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這種變化有利於自動化和技術發展進步,降低失業的衝擊,但實務上,公共衛生及福利政策支出的大幅上揚,成為政府相當頭痛的議題。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 7% 時稱高齡化社會,超過 14% 就叫高齡社會,若達 20% 則稱為超高齡社會。
如今,做為高齡化問題最為顯著的國家之一,日本已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且釀成了新的問題,老年人所持有的金融資產規模非常龐大,但卻常常因失智症無法確認本人意願被銀行拒絕動用其資產。而根據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報告, 60 歲以上老年人的個人金融資產總額卻高達 1,300 兆日圓以上,60 歲以下卻僅 700 兆左右。
(Source: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嚴重,據統計,老年失智症比例越來越高。日本政府的高齡社會白皮書指出,2015 年罹患失智症的高齡人口約 520 萬人,平均有 14% 患有失智症,而到 2025 年比例更將成長近 20%,占總人口近 7%。目前因老年失智而變相被凍結的資產將近 143 兆日圓,在到 2030 年恐達 215 兆,折合新台幣約 60 兆元。而瑞穗綜合研究所也預測,至 2035 年將有 15% 的有價證券是被失智症老人所持有。
尤其當年長者因失智症住進長照中心,但卻不能使用其儲蓄來支付龐大的治療費時,將會造成很直觀的社會衝擊,且這些資產是否可能會被濫用或吞沒也都是值得探討的議題。台灣內政部今年初也才宣布,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達到 14.28%,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且距離超高齡社會,頂多還有 8 年時間,人口老化速度非常嚴重,且與日本相同,老年人資產規模相對高,未來也很有可能面對同樣的死錢問題。
雖然日本政府打算在存款管理等制度下功夫,不過目前仍沒有完善的制度。雖然有一些金融機構打算推出相關的信託服務,但在現行法制下就算是監護人也很難擅自動用其資產,遑論是法人。而家族信託也是解決方法之一,但尚未被普遍接受,利用率很低。
超高齡社會的金融問題,日本近 143 兆資產恐被凍結 | TechNews 科技新報 - https://goo.gl/STsgjJ
打臉林毅夫!專家看中國:未富先老 難晉升高收入國家
2024/03/15 09:37打臉林毅夫!專家看中國:未富先老 難晉升高收入國家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aaWsCA
人口專家易富賢撰文指出,中國難以躋升高收入國家。(路透)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全國政協常委林毅夫日前指出,中國經濟在今年到2035這12年內應該還有8%的成長潛力,能實現5%至6%的成長,並稱:「快則1、2年,慢則2、3年,中國就能成為高收入國家。」對此中國人口問題專家、《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撰文反駁,認為中國人口問題,難以躋升高收入國家。
美國之音(VOA)14日刊登人口專家易富賢的評論,易富賢表示,2023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15%,但人均GDP只有高收入國家的4分之1,是典型的「未富先老」,中國未來將會更難跨越高收入國家的人均GDP門檻,難以躋升高收入國家。
先前林毅夫預測,未來中國的人均GDP能達到美國的一半,因為現在一些高收入國家在進入高齡化之後,經濟增長速度仍較高。
但是易富賢指出,去年數據顯示,中國65歲(含)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15.4%。而他國數據顯示,在老年人口超過15%的12年間,世界上沒有任何1國家年均GDP成長超過4%,其中高收入國家GDP成長平均只有1.8%。
他指出,經濟就跟人一樣,也有生老病死,高齡化會改變1個人的生理、心理、行為、生產影響、消費、創新,從而降低經濟活力。隨著中年、65歲以上老人比例越高,經濟成長也會呈現直線下降,反之兒童具有強大的消費力,且對提振經濟信心有非常大的影響。
文章指出,日本與德國是應對高齡化危機的優等生,然而在高齡人口突破15%後的12年間,日本GDP成長只有0.8%,德國也只有1.5%。
易富賢指出,去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約是整個高收入國家2010年的水準;50歲以上人口比例,是高收入國家2022年的水準;中年比例也與高收入國家去年的水準差不多,顯示中國人口結構與高收入國家很接近,但中國人均GDP只有高收入國家的4分之1,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至於中國在今年到2035年實現5%到6%的經濟成長的機率,比60歲婦女懷孕的機率還要低,且從人口結構來判斷,中國的GDP成長率將在2028年低於3%,在2031至2035年間開始低於美國。
而林毅夫指出「中國能成為高收入國家」,易富賢也以高收入國家的人均GDP門檻為例,指出為何中國恐無法跨過「中等收入陷阱」。2022年世界銀行界定的高收入國家門檻為人均GDP的1萬3845美元(約新台幣43萬元),但中國去年中國的人均GDP為1萬2681美元(約新台幣40萬元)。
易富賢表示,按照2002年至2022年高收入門檻年均提高2.1%的趨勢來看,2028年、2035年門檻分別為1萬5715美元(約新台幣49萬元)、1萬8219美元(約新台幣57萬元)。倘若中國2028年、2035年人均GDP成長率有到3%、1.5%,以中國去年人均GDP水準來算,2028年、2035年的人均GDP將分別為1萬5426美元(約新台幣48萬元)、1萬7893美元(約新台幣56萬元),也無法越過門檻,成為高收入國家。
因此文章最後指出,中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克服的,是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到占GDP的60%至70%水準,且要跨越高齡化的陷阱,但要實現這兩點,需要對政治、經濟、社會進行革命,不過難度和阻礙會比1978年的經濟改革時期還來的大。
打臉林毅夫!專家看中國:未富先老 難晉升高收入國家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aaWsCA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當另一半失智時… 語言學學者親揭照護歷程
2024/05/08 21:05
面對先生日漸失語、失能,鄭秋豫放棄輝煌的研究生涯,全心全意地照顧先生。(寶瓶文化提供)
健康網》當另一半失智時… 語言學學者親揭照護歷程 - 自由健康網 https://bit.ly/3UwhLIG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原以為做好退休前的一切準備,卻沒想到攜手40多年的生活與心靈伴侶,竟罹患阿茲海默症,打亂了當時擔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所長鄭秋豫的計畫。為了照顧先生,而在2018年以特聘研究員之職退休。但身為語言學家,卻沒有任何文獻告訴她,要如何照顧心智漸失、不發一語的伴侶,甚至自己也罹患憂鬱症,最後她終於放手,讓先生入住長照機構,交由專業照顧。
現年74歲的鄭秋豫將這段為期4年多的照護歷程寫成《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寶瓶文化出版),書中也分享先生在發病後,心智急遽退化,先是像小孩一樣緊跟在她的身後,接著不肯洗澡、拒絕吃藥、日益嚴重的妄想與躁動,甚至為了避免先生走失,她放棄隱私,失去自己的生活,付出巨大代價。
認知功能存款耗損 病情會急速變差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在推薦序中指出,有人會問高教育者不是有「認知功能存款」嗎?像鄭教授的先生(書中化名為趙伏波)曾任教務長、院長,為什麼也會得到阿茲海默症?雖然醫界很清楚阿茲海默症的「階段式」症狀、腦部病變、基因變異,但尚未掌握真正的病因,只能找出其危險因子,而以相對應的保護因子來趨吉避凶。其中,受教育或多動腦以增加認知功能存款,是最有力的保護因子,雖然不能絕對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發生,但是可以延緩症狀的發生或延緩病情。只是當大腦病變越來越嚴重,而認知功能存款逐漸耗損,無法代償,擋不住了,病情就會急速變差。
照顧者是隱形病人 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
劉秀枝也提醒,每位失智者的情況相似而不相同,照顧起來非常辛苦,就像書中所說的無法按表操課,有些好心的建議如同隔靴搔癢。
劉秀枝也強調,失智症的照顧者是隱形病人,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家人,但需要智慧、能耐、資源,甚至醫療。因此,像鄭秋豫建立了一個結合6位好友的「秋豫後援小組」,可以應付可能的緊急狀況,這是很棒的做法。
阿茲海默症 與家族史有關
鄭秋豫則在書中說明,她的婆婆和大伯都有失智症,在2013年間,69歲的先生就出現失智症狀,但他拒絕面對,努力維持正常生活,他們也採取地中海飲食。但是2014年後,失智症狀愈來愈明顯,短期記憶衰減,常忘東忘西,一向邏輯清晰的他,字愈來愈凌亂,說話愈來愈簡短,且常走錯方向,開車回家也過門不入。
直到2016年先生才被說動去做檢查,證實他罹患初期的阿茲海默症,才開始定期就醫,服用藥物;但是2017年起,先生就不再喜歡閱讀且事事依賴鄭秋豫,甚至不停打電話找她,確認她什麼時候回家,而鄭秋豫也在2018年底退休,開始全時間照顧先生。
在照顧過程中,曾經歷先生洗澡洗3小時還不肯離開浴室,且在夏天還堅持洗很熱的熱水澡,但是有一天卻莫名開始不洗澡了,自此鄭秋豫得絞盡腦汁設法幫他洗澡,最後不得不哄騙先生說,她手痛需要他幫忙洗,也因此得告訴年輕傭人,以後只要是先生洗澡,傭人就要守在浴室門口備戰,以便協助鄭秋豫完成幫先生洗澡任務,因此她會見到他們夫婦的裸體樣貌,不要不好意思。
但是這樣親力親為的照顧,讓鄭秋豫得了腸躁症、失眠、憂鬱,3年瘦了近10公斤,體重只剩下48.1公斤,且先生的狀況愈來愈多,也出現不再能與他溝通的困境,他總是拒絕一切,原地不動,即使鄭秋豫和傭人聯手也經常不能移動他一分,只好做出送他進入長照機構,接受專業照顧的決定。
老老照顧不同於相伴偕老 照顧後援不可少
鄭秋豫說,照顧伴侶不同於相伴偕老,相伴偕老最基本的條件是兩個老人,在身體健康且可以獨立生活的情況下,心靈相互依賴,生活上彼此扶持,但如果失智老伴漸漸失去認知能力,照顧者的生活及身心壓力無以言喻,就是老人照顧老人,到後來是會無法承擔的。
因先生(左)熱愛旅行及散步,很多地方都留下他們的足跡。(寶瓶文化提供)
因先生(左)熱愛旅行及散步,很多地方都留下他們的足跡
健康網》當另一半失智時… 語言學學者親揭照護歷程 - 自由健康網 https://bit.ly/3UwhL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