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遷遷結 神木村(上)
上禮拜我們看了高雄大林蒲的遷村難題,本週鏡頭來到南投縣,關注信義鄉神木村的遷村案例。2009年莫拉克風災帶來強降雨引發土石流,使得神木村成為重災區,靠深山裡的四個鄰被劃入危險區域,開啟一連串遷村難題,最後確定永久屋基地選在南投市茄苳里,只是兩地相隔68公里、海拔高度相差一千多公尺,118戶神木村民有了安全的新家,但來到平地都會的他們卻沒有謀生技能,不得不又重返山上務農。安居與樂業,對他們而言似乎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至今九年了,問題依舊難解。本台駐南投記者李鴻祺對神木村與神木社區有長期觀察,這次我們跟隨他的採訪、透過他的眼睛,重新注視神木村。
這兩天,(路)沖壞了,剛做好,不然又不能通行,下大雨,裡面的人就不能通行,因為愛玉子溪水太大、太長,雨太大,一下子就沖壞,就沒路可走。
神木村愛玉子溪旁的路,被水沖毀,斷了再搶通,這反反覆覆的情景,客家電視駐南投記者李鴻祺已經見怪不怪,從九年前莫拉克風災信義鄉神木村成為重災區,討論遷村議題起,大大小小的說明會、會勘、選地、搬遷,鴻祺幾乎無役不與。
九年來,李鴻祺發了不下一百八十則神木村的新聞,詳實記錄下災後遷村的過程。
[客家電視 駐南投記者
李鴻祺]
神木國小旁邊,八、九、十、十一(鄰),四個鄰是不是說是安全可以住人的地方,所以從這場會議開始,我就開始跟著,確認大家就是說,在那當時大家就很焦慮,所以開始才有討論說要遷村,遷村就要選土地,挑土地(地點)的時候,其實他們遇到非常大的問題,從神木村本村開始找,找不到地方,再來找到和社,那個地方台大不肯,台大希望的地點就是說,不然去對面找同富村的山坡地,大家有選到山坡地的兩塊地,很大、很寬,很好的一個地方,問題是,問題是,他們這些在地的居民不肯,他們說那有人承租,另外一塊地很寬敞,沒人承租,台大說那是原住民的祖靈地,它又不肯,找了一塊又一塊地不肯之後,才向外發展,找到水里、找到集集,找到名間,最後才找到南投市去。
最後永久屋選定在八卦山腳下的南投市茄苳里興建,2011年神木村118戶居民搬遷至此,成立神木社區,展開新生活。
神木村的土地公在流浪多年後,今年一月總算在神木社區有個固定的家。陪伴村民歷經多次災難的土地公,順利安座,也讓神木社區的居民更添一分歸屬感。
點香,誠心祭拜,神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劍鵬心懷感激,但掛在心頭多年的擔憂依然沒有解方。神木村遷村全然違背「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的原則,村民雖然安居了,卻始終難以樂業。
[南投市神木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黃劍鵬]
雖然來住了八年多,但是就,安居的地方已經完成,但是樂業的部分,因為這邊沒有產業,那就居民必須再回去山上做原本的行業,就是,如果有豪雨特報或是說有颱風,才會比較勤奮的再跑出來,不然一早做一下工作,到晚,可以多做很多工作,這樣就是說,總之不管有沒有工作,我們來回一趟油錢,油錢就要好幾百元,可能一天都賺不到那好幾百元,所以這就是最麻煩的地方。
信義鄉的神木村,與南投市的神木社區,兩地距離68公里,海拔高度相差一千多公尺,山上村民難以適應平地氣候、環境,在山上種茶、種蔬果,一輩子只懂務農的村民,來到平地,實在難以找到工作機會。
像這種的就上等貨,長又直,對。
鍾文卿平常在山上種茶,夏天就種些蔬果,63歲的他肩頭扛起兩籃早上剛採收的大黃瓜,絲毫不費力,園裡坡度雖陡,卻難不倒從小就在山裡長大的他,只見他健步如飛,將收成扛上貨車,準備出貨。
[神木社區居民
鍾文卿]
在神木社區,像我們這樣,這種的年紀去外面沒辦法找工作,也是要回來這邊耕種啊。這裡去南投要差不多一個多鐘頭,一趟要一個多鐘頭。
往更山裡去,陳龍富還在番茄園裡,會如此過中午十二點了還在忙碌,是因為他深知家鄉地理優勢,高海拔、夏季氣候涼爽,能孕育出品質好、價格優的農作物。
[神木社區居民
陳龍富]
今天一早我來就摘番茄的芽,還有施肥這些,一早差不多五點多就來做,做到現在,還沒吃午餐喔。像我這年紀喔,如果出去外面來說,其實要找好的工作也找不到啦。
鍾文卿、陳龍富都是搬遷到山下神木社區的居民,為了餬口飯吃,還是不得不回到從小長大的山坡地,做起熟門熟路的農事。
[神木社區居民
陳龍富]
有人蓋房子給我們住來說,但是沒有很好啦,不過我們,現在年紀五十幾歲了,出去外面,真的,沒有園、沒有土地,要找工作這些也不好找,不得不每天從南投回來這神木村,六七十公里,出去南投又六七十公里,來回差不多百餘公里,也是很辛苦啦。
[客家電視 駐南投記者
李鴻祺]
因為這些四、五十歲在山上,還很健壯,不過外面的人說六十五歲要退休,不過你去山上看,六十五歲在山上還在打拚,但是你這些四十幾歲的人下來到山下的時候,第一點他沒有功夫,他沒有工作經驗,去工廠做機器包裝員,他們不適合,沒能耐,所以就業機會是他們最大的嚴重問題。
仍回到山上務農的神木社區居民,並非少數,比例高達八成。當初遷村到南投市,謀生問題不是沒考慮,縣府曾提供一塊十公頃的地,讓五十戶人家耕種,但不只僧多粥少,區區兩分地的收成更是難以養活一家老小。
[神木社區居民
鍾文卿]
(耕兩分地的人)目前還沒有人賺到錢。都繳水費啦,它又有限種作物,對,不是說每樣都能種,目前在那邊耕種,耕種的,沒有人賺到錢,都倒虧錢。
[南投市神木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黃劍鵬]
最主要是說山上的環境、地理、海拔,我們都習慣在那長期生存,所以說在這邊做不習慣,台糖土地,又有24種農作物不行種植,所以說限制很嚴。 
如今這塊耕作地又被收回,南投縣政府打算建置「旺來產業園區」,16.59公頃的園區將引進食品加工廠、觀光工廠,預計2021年完工,每年產值大概有26億元,創造1000個就業機會,希望讓神木社區居民在地就業。
[南投縣 副縣長
陳正昇]
在第一次的招商裡面,我們十四塊產業的用地,我們已經十二塊土地已經有廠商來購置了,這個都是食品加工的,鳳梨、百香果那些產業,目前已經都到位了,所以未來這一塊用地應該是非常順利,甚至於,在產值方面可以提高非常多,以目前十二塊土地,我們那個整個出售結果,已經十八億多了,那也占了87%左右的比例。
縣府特別要求廠商得提供3%就業機會,優先錄用神木社區居民。
[南投縣 副縣長
陳正昇]
(回山上耕種)那都是年紀大一點的,年輕的可能接受新的專業以後,有些都改變他的職業了,職業別了,所以在這一部分應該,以目前他們整個人口來講,(就業機會)是3%還是綽綽有餘,甚至於增加出來的,不計在這個3%之內。
[南投市神木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黃劍鵬]
但是當我60歲還有經濟壓力的時候,你們會用我嗎,我65歲還有經濟壓力,你會用我嗎,這就是最大的問題,如果是我,今天我是老闆,我可能也會考慮30歲的年輕人,做事又快又好,那6、70歲的人可能做事就比較慢一點了,反應比較慢一點了,這個你還會用我嗎,這就是很大的問號啦。
神木社區居民不是沒有為了適應平地生活而努力,他們組產銷班,找出獨特的農產加工品,甚至研發客家風味餐、推出採果套裝行程,企圖以小旅行方式活絡社區,只可惜後來領頭人因病過世,後繼無人,徒留社區一排雪白桐花綻放,卻苦無人欣賞。
社區如果有人把產業弄起來喔,社區就比較像樣啦。會有一個凝聚力啦,對呀對呀。
災後快十年了,神木村民雖有安全的棲身之所,生計問題卻依舊棘手難解,長期關注神木村議題的李鴻祺說,其實非常不捨。
[客家電視 駐南投記者
李鴻祺]
看了這麼多年,其實我感覺到,非常地不捨就是說,這些鄉親,不出去又不行,這山上有的房屋真的很危險,要出去,又得回來工作,這兩難,這兩難的情況之下,讓我們看到的就是說,其實他也是很無奈,他也不知道要怎麼辦,一發生這麼大的災害,政府希望他們出去,他也認為這裡不安全,出去了之後,衍生出來很多問題的時候,他也不知道要怎麼解決,畢竟百姓就是最沒權力的一群,這些農民他要怎麼辦呢,他就聽政府說、聽政府做,他只能這樣而已啊。
李鴻祺認為,政府應該對準需求來輔導,讓山上生產、山下加工,建立新舊家園的共同經濟圈,才是長久之計。
[客家電視 駐南投記者
李鴻祺]
我認為政府應該思考的,比蓋工廠給他們還更好的部分就是說,輔導他們這些,利用在地產業,山上和山下做串聯,這樣的時候農民、生產者,他不可能,不可能賣到便宜的東西,但是社區居民他可以有一個工作機會,還可以自己賣、來賺到錢。這樣的機制如果建立起來,未來,未來還有可能有其他的地方,可以來套用的時候,我覺得這才是最大的一個機會。
災難後遷村,重建家園需要時間,再造經濟生活圈更絕非一時半刻就能成型,只是因天災而被迫下山的神木村民,至今仍得為了謀生,不斷重返山高路陡的家鄉,這名不副實的遷村,九年了,依然無解,只有無奈。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羅應展
------------------------------
心有遷遷結 神木村(下)
南投信義鄉神木村有塊碑石上寫著「土石流源訖」,多少說明了土石流在這發生的頻率有多高,神木村山陡、土石多,大雨便可能致災,也使得神木村擺脫不了與土石流糾纏的宿命。九年前莫拉克風災,村裡少部分居民遷村了,但據戶籍資料顯示,目前仍有316戶、773人居住在此,在極端氣候下,可以預期神木村的天災挑戰不會少,如何做好防災準備,將損害降到最低,不僅是村民的舊課題,更是政府的新挑戰。
[2017.06.04]
兩層樓高的樓房打斜45度角,滑落河中,一旁的矮房子則是瞬間從地平線上消失,遭滾滾洪水吞沒。去年六月一場梅雨,讓神木村二鄰隆華橋附近八戶民宅被惡水沖毀,其中一戶還是村長鍾桂南的家。
[信義鄉 鄉民代表
李國源2017.06.04]
隆華橋的那個橋頭已經破掉了,水都沖進去了,我就到村長家叫他,說車子先開走,差不多再經過半個小時,那個水就全部一直進來了,第一間民宅就是最靠近河旁那一間,就開始一直倒塌下去,就開始一直沖刷。
[神木村 村長
鍾桂南]
就是去年的大雨是不算大雨啦,只是梅雨而已,梅雨不算大雨,但是房屋被水沖走,這是有些人為(因素)啦,人為(因素)之後,縣政府、中央沒有辦法,像我們說的贈與,贈與就是像五育中學那邊的永久屋這樣,叫做贈與,政府很願意來幫忙我們,也很有誠意,現在目前是還有房子給我們,土地有權的,有所有權的,有現金的補償。
神木村山陡土石多,遇到強降雨,就容易引發土石流致災,對村民身家財產造成極大威脅,莫拉克風災雖讓四個鄰的村民往外搬遷,但據今年7月的戶籍資料顯示,神木村仍有316戶、773人居住。土石流糾纏不清,神木村遷村議題,每隔一段時日就被重提。
[南投縣 副縣長
陳正昇]
如果以人的生命財產的一個角度來看,(神木村)那塊土,目前已經不太適合生存跟產業的種植,遷村是一個最佳的方案啦,只是他們要遷村之後,未來的就業,當然就是要適合他們的一個能耕種的範圍。
[神木村 村長
鍾桂南]
遷村這句話是很簡單,講起來很簡單,要做沒那麼簡單,窮苦人以遷村來說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如果是有錢人當然不划算啊,你一間屋跟你說讓你蓋五百萬好了,五百萬,他這一年、兩年就賺到了,有錢人,如果是窮苦人他一輩子也賺不到五百萬,那當然他就要啊。所以你說遷村,這是人家在講啦,目前我們神木村是不要遷村啦,遷村的話,我村長就要去南投做了。所以一定不是叫做遷村啦,叫做遷住啦,像這句話就是我說的,遷住,搬遷到那邊去住而已,你說要遷村這沒有那麼快啦,除非說後面還有大災害,看有沒有辦法做一次大的遷徙,不然沒辦法。
土石流畫面,令人驚心動魄,從小看到大的神木村民卻淡然處之,彷彿已經找到一套與災害共存的法則。
[神木社區 居民
陳龍富]
我小時候就有土石流這種的情形,就這幾年有沒有,電視媒體有在報導了,才有在說什麼土石流土石流,其實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是安全的啦,最危險的就是出入的路啦。
[神木社區居民
鍾文卿]
到目前這樣,沒有人因為土石流(死亡),土石流,大家看到土石流就走了啊,哪有這麼傻。
[神木村 村長
鍾桂南]
從我小時候到現在,以前也有那個叫八七水災那些,到現在,你看到的,所以水災對我們來說,很有經驗啦,對水災我們不會怕,不會什麼,要怎麼處理、怎麼做,我們很清楚。
極端氣候下,神木村未來面對的天災挑戰絕對只會更大,如何將損害降到最低,防災準備不能少。
[南投縣 副縣長
陳正昇]
短期就是先搬遷、甚至於撤離,那中期就是希望他們,在當地有一個單一窗口,那單一窗口隨時有狀況,我們馬上就可以做一個撤離的工作,那另外,長期安置,當然我們也提供一些,目前我們還有剩的,剩餘的那個住宅來提供他們,那未來執行應該困難度會相對的減到最低,另外我們也希望在當地就是神木村這邊,安置的部分,我們也成立一個村的辦公室,分辦處,隨時要聯繫就可以方便他們在聯繫,工作能更到位。
[神木村 村長
鍾桂南]
好比說我們第一個,第一個就報中央,它就會叫底下要怎麼做,如果是我們底下,你如果說像公所和縣府向中央講,這些有那個官僚作風,和我們百姓直接和中央講的不一樣。我們直接講的比較好,比那個,比,比那個叫做階級,一層一層這樣往上報,我們自己講的比較好。
[客家電視 駐南投記者
李鴻祺]
經過九二一、經過八八水災之後,政府遇到問題,才來開始找土地要來安置這些災民,不過大家可知道說,這光是找土地的時間,就幾乎要一年的時間,所以我感覺應該,政府應該現在要做的是要盤點,要把它的使用項目和地點整理起來,每一個鄉鎮都有自己握有,掌握的一些土地,當這些災害再來的時候,你會發現說,我這些土地要給誰,這些土地要怎麼使用,才會在最快時間來安置這些災民。做一個民眾、住在這山區,你沒辦法選擇,你喜歡住山上,你不想住都市,但是你要住山上,你自己就要提高警覺,政府叫你要走,鄉鎮公所說大水來要你走,絕對要先走,這樣才是最好的辦法。
人人都不希望災害發生,但面對不可預期的天災,萬不可心存僥倖。傷痛可以淡忘,教訓應該要記取,更別忘了要從中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共存。
[客家電視 駐南投記者
李鴻祺]
其實我覺得人要順天啦,和老天爺拚,暫時你會贏,但是一段時間過後,你就知道人的力量不可能拚過老天,老天爺做事讓你猜不透,祂哪時候要下那麼大雨,你不知道啊,大雨來,你多會耕,石頭來,你多會擋,石頭擋好好,一次大雨來,土崩,石塌,什麼田地、房屋都消失不見,你多會做呢?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