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活著,到底為了什麼?柯文哲在醫療與市政之間,得出的深刻體悟
2018-06-22

「放下世俗對成功和失敗的區別,是創業家最基本的修煉。」台北市長柯文哲參加 2018 年 AAMA 台北搖籃計劃暨創業小聚年會,笑稱自己是「台灣個體戶創業楷模」。因為在醫生的世界裡練就對生死的超然,換上市長身份後,面對任何挑戰也就能淡然以對。
無論是創業,還是工作,都不可能「零挫折」,但他認為,只要具備自己的人生觀和核心價值(core value),就有辦法撐下去。以下是演講摘要:
我的履歷很簡單。從台大醫學系畢業後,當了兩年兵,進到台大醫院當外科住院醫師 5 年,再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擔任外科研究員一年,接著回到台大做了 20 年。簡單來說,我的人生有30多年的時間都在中山南路的兩邊走來走去,是個生活經驗非常狹小的人,對這個社會不太了解,但最後卻當了台北市長。
人生,許多時候都是意外。
35 歲就當外科加護病房主任,這個紀錄應該還沒人能突破。大家會問我,身為一個外科醫生,這樣的經驗對你的人生態度有什麼改變?
24 年前,台大醫院就有葉克膜、血漿交換的技術了,當人類沒有心臟、肺臟,可以用葉克膜代替;沒有腸胃道,可以吊點滴;沒有腎臟,可以用機器洗腎;沒有肝臟,可以靠血漿交換延續生命……。
看了這麼多延長生命的例子,我常問自己:到底怎樣才算是活著?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追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一次我去拜訪前總統李登輝, 他提到,「《論語》曾說『未知生,焉知死?』但這不對,應該是『未知死,焉知生?』」 當你面對死亡,才會回過頭看人生是什麼。
在生死決斷中頓悟:所有的挫折,都是過程
當你看過很多生死,你的邏輯會跟別人不一樣。因為人終究會死,死亡不是人生的目的,只是過程。人必須在過程中,尋找人生的意義。當有一天你想通這個道理,就會變很勇敢,所有挫折不再是挫折,也因為你再也不怕挫折,才能夠一關一關的過。
我的醫師生涯有三個階段,就如佛家所言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終而回歸見山就是山。我清楚記得唸台大醫學系 5 年級時,我穿上白袍、為病人看病,那是「見山是山」的階段。
35 歲,我當上台大主治醫師兼外科加護病房主任,那時我有 10 幾年沒有看過病人,只要看病理報告、檢驗結果、心電圖等數據就可以下診斷,屬於「見山不是山」的階段。
可是很奇怪,過了 50 歲以後,我又看到病人了,而且還進而關注病人身旁的家屬。
王國維〈人間詞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是我 30 幾歲的寫照。那時候認知到,人沒有器官,還是可以靠機器維護。
到了 40 幾歲,才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救得回來。我曾收過一個 7 歲小男生,敗血症裝葉克膜,四肢都黑掉了,還腎衰竭。小孩意識清楚,會搖頭、轉頭,還會討水喝。那時候我只有兩個選擇:把四肢剁掉,或是關掉葉克膜讓他走。
你必須跟病人或家屬解釋,如果要活,唯一的機會就是把四肢剁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我 40 歲的體悟。
一般人沒有機會處理死亡,所以沒辦法體會要去決定他人生死,決定後還要跟他家屬溝通的感受。
到 50 歲,我開始有「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感悟。園丁沒有辦法改變春夏秋冬,只能讓花朵在四季間綻放地更好看;醫師是生命花園的園丁,他只是讓人在生老病死間,活得更好看一點。
自此, 我都常跟別人說,醫生是人、不是神,凡事「心存善念,盡力而為」。 但老實講,在台北政壇要心存善念不容易,每天要面對妖魔鬼怪。我有做到盡力而為,但如果沒有每天唸《金剛經》,心存善念撐不到一個禮拜。
面對打擊不難,最難的是還能不對人世失去熱情
過去,我以為自己會因為建置「器官全國登錄系統」拿到醫療奉獻獎,結果沒想到卻因為這件事被監察院彈劾。
人如果在衰,各種奇奇怪怪的事都會發生。在那之後,我又遇到台大醫院誤植愛滋器官事件、國科會案以及貪瀆案。還被抓去調查局問話:「你 4 年前買的 5 張塑膠椅在哪裡?」
我說能不能回去找,也進一步問後果。他說,「找不到,公務員貪瀆罪、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找的到,公務員偽造文書。」我那天走出調查局,就決定選台北市長。

同樣地,2017 年世大運結束,我那時覺得自己為國爭光了。結果回家看電視,從 49 台轉到 56 台,所有媒體和政論節目都在攻擊我,連我都懷疑自己是共產黨。老實說,第二天還能準時上班、保持心平氣和,真的不容易。
但就像我在 TED 演講提到的:
最困難的不是面對挫折打擊,最困難的是面對各種挫折打擊,卻沒有失去對人世的熱情。
我認為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人生觀,這樣不管面對什麼挫折或打擊,才不會崩潰。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會失去對人世的熱情,因為我有強烈的人生觀: 人一定會死。死亡不是人生的目的,只是過程,要在過程中尋找人生的意義。 懂了這個道理後,人生的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坨大便。那些世俗的成功與失敗,都只是人生的一部分。
好比創業,不可能每件事都成功,一定會遇到失敗,能夠放下世俗的成功和失敗的區別,才是創業家最基本的修煉。
別人看衰又怎樣,想做的事就去做
我在 20 歲就有3個願望:登玉山、腳踏車環島、參加大甲媽祖遶境。但是從 20 歲講到 50 歲都還沒行動,直到國科會案、台大器捐案、貪瀆案等事件爆發,那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
某天,我在報紙讀到鳳飛飛的死訊,對我打擊很大。因為我是她的歌迷,記得她最後一場演唱會是在台北國際會議廳,我那時很想去聽,但因為太忙,就想說等下次有空再去,沒想到那就是最後一次。
突然領悟, 我們常會告訴自己:等我退休、等我升官、等小孩長大……,不用等了,就是現在!
在那之後,我立刻去爬玉山、腳踏車環島、大甲媽祖繞境。
從 2014 年的選舉、台北燈節到世大運,哪一場不是被別人看衰?我想給台灣人最大的啟示就是:Just do it. 勇敢地做下去就對了。雖然我今天是台北市長,可是回到 2014 年 2 月 17 日,真的有人認為我會贏嗎?
就跟世大運一樣,事後很成功,但中間發生很多事。我去試跑主場館,一跑就跌倒。跌倒了,再站起來、勇敢地跑到終點就好。
不怕失敗的人,才有機會成功
我幹過的事情裡面最困難的是「一日雙塔」,從台灣最北端騎到最南端,一天要騎 520 公里。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要騎一日雙塔,因為我想讓全台灣人相信:we can do something impossible。台灣是個小國,如果失去勇氣跟決心,請問我們還剩下什麼?
在一個混亂的社會裡, 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東西、一路走下去,真的很難 ,但就像我騎完雙塔後,在臉書寫的一樣:
如果有完全把握才去做,那沒有幾件事可以做。
不怕失敗,才有機會成功,成功和失敗唯一的差別,就是意志力而已。
我希望在「ㄧ日雙塔」之後,臺灣任何一個人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遇到重重困難,好像怎樣都不可能完成時,總會想到曾經有一個阿伯,在全世界都不相信他的時候,堅持他的夢想不曾妥協過,他相信自己,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
-----------------
「你兒子都沒這麼聽話,幹嘛這樣要求部屬?」原來柯文哲是用這3個方法管員工

2015-12-03
第15任台北市長
柯文哲

台北市長柯文哲進入市府服務快滿一年,今天(12/3)特地來到《經理人月刊》舉辦的100 MVP最有價值經理人榮耀分享會中,公開他的「市長管理學」!
短短20分鐘的簡報,柯文哲以台北市長選舉和管理市府團隊的經驗,分享了3個重要的經營心得,值得所有專業經理人參考和反思:
1. 同樣的人才在不同的管理方法之下,效果不同
明明要談經營管理,柯文哲卻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馬其諾防線」開場。他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和德國都採取挖壕溝、用大砲的戰略,阻擋敵軍攻擊,而在戰後法國延續相同的邏輯,設立了「馬其諾防線」來防堵德國和義大利入侵。打仗的方式,一樣是靠重砲和坦克車,據說法國坦克的平均噸數都超越德國。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卻採取步砲搭配中型坦克車組成裝甲師,發展出「閃電戰」的戰略,可以快速移動衝進敵軍指揮中心。法國當然不適應這種突然加快的戰爭節奏,迅速就被擊敗。
柯文哲解釋,即便德法兩國的武器類似,但運用的戰略和觀念不同,成果也大不相同。這個道理用在經營也一樣,「同樣一批員工,在不同的管理方法之下,成效就不同。」他笑著以上任後一天就拆除的忠孝西路公車道為例,明明公務員都是既有員工,卻突然可以變成效率超高的絕佳戰隊,關鍵就在主事者願不願意用新的觀念和方法,去管理這群人。
2. 凡事系統性規畫、不靠單兵作戰,經營效益才會高
柯文哲不是沒有走錯路。大眾都記得在他上任後不久,就打算停止訂閱報章雜誌,只為了降低市府的花費。「但省來省去,也不過少花兩億。」
直到他發現政府真正花錢如流水的原因,是凡事單兵作戰,案件和計畫大多缺乏整合,失去了可以共同降低成本的機會。之前宣布的「文山區防洪計畫」,就是他領悟了這個道理後,把所有和防洪相關的方案交給台大工學院重新分析整理,做出整體規劃,讓本來預算高達23.5億的案子,降到8億。「一下省這麼多,比不訂報紙快多了。」他開玩笑的補充。
3. 你兒子都沒這麼聽話,幹嘛這樣要求部屬
對柯文哲來說,部屬不聽話其實沒關係,「千里馬都是劣馬,況且你兒子都沒這麼聽話,幹嘛這樣要求部屬?」與其要求部屬每一步都按照他的指示行動,柯文哲更希望部屬主動思考、發表意見。他透露,台北市政府秘書長蘇麗瓊曾說,「和高雄市府相比,台北市府員工比較不願意舉手」,因此柯文哲寧願先鼓勵官員們看到「怪怪的事情」就會舉手,試著解決問題,而不是要求他們「聽話」。
那為什麼一上任時,對外的形象都這麼「猛烈」?聽了演講後才發現,柯文哲是故意的。「新聞寫說我上任後出現員工逃難潮,有超過上千人離職,這是一個品牌印象,當我樹立這個形象,之後還敢申請來台北市府工作的人一定不會太差。」一語驚醒夢中人,那些看似新聞爆點的事,原來都被算進「管理」的範疇裡了。
--------------------------
讀這些書教我的事!柯文哲的閱讀筆記

2014-03-09
第15任台北市長

台北市長柯文哲2014年2月接受《經理人月刊》採訪時曾說:「書看得比別人多,是我的優勢,我很喜歡閱讀,我也鼓勵別人要多看書。」
柯文哲在訪談中提到的5本好書,不妨看看你讀了幾本:
《從A到A+》
第五級領導者、找對的人上車
柯文哲認為自己是《從A到A+》書中描述的「第四級高效領導者」(激發部屬熱情,追求清楚而動人的願景和更高的績效標準)。
本書作者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分析企業從優秀到卓越的祕密之後,發現「第五級領導者」通常擁有謙虛的特質與專業的堅持,沉默內斂、不愛出鋒頭,卻能建立持久的卓越績效。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找對的人上車,再決定做什麼事情。
書名:《從A到A+》(Good to Great)
作者: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
出版社:遠流
《論語》
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用管理

柯文哲認為「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管理」(無為而治、不令而行)的祕密,就在於「恭己正南面」。比方說,身為主管,想要解決部屬總是開會遲到的問題,只要在每次會議一開始就端坐在會議室中,部屬自然而然就不敢再遲到了。身為主管,不妨向舜學習「恭以持己、端坐君位」的行為。
「恭己正南面」語出《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這段話是說,孔子把舜視為「無為而治」的表率,但是,舜究竟做了什麼呢?其實,舜只是莊嚴地坐北朝南端坐(北為君王位,面向南方)等著處理朝政,如此而已。
《新譯四書讀本》(《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語譯: 謝冰瑩等人 
出版社:三民書局
《三國演義》
借人頭用,領導者安撫軍心的權謀
在訪談中,柯文哲提到身為領導者,雖然會遭人視為工於心計、善於權謀,但是,偶爾需要「借人頭用」(代罪羔羊),藉此平息風波或轉移注意力。《三國演義》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軍,曹孟德會合三將〉中提到:
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問汝借一物,以壓眾心,汝必勿吝。」垕曰:「承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頭以示眾耳。」
為了解決軍中缺糧的危機,曹操只能採取減量的方式暫度危機,他使計要求糧官王垕在發糧時減少糧量。王垕雖已提醒曹操此舉將引發士兵反彈,但是,曹操仍以「我自有辦法」回答。結果軍心大亂,紛紛抱怨領到的糧量不若以往,為了達到順利減糧與穩定軍心的目的,曹操誣陷王垕私吞軍糧,最後,王垕遭曹操處斬。
這段典故的原文語譯如下:
曹操一臉嚴肅地對王垕說:「我想問你借一樣東西,來安撫軍心。你的妻兒老小我會善待撫養,你不用太過擔心。」
王垕心中一涼,戰戰兢兢地問道:「丞相要借什麼東西?」
曹操說:「我要借你的命。」

王垕跪倒在地說:「丞相,我沒有罪啊!」(用小斛分發軍糧是你自己吩咐的,我只是照辦而已。況且,我還提醒過你士兵們會抱怨的,為什麼要砍我的頭呢?)
曹操說:「我知道你沒有罪。但是如果不殺你,三十萬軍心就要變了。」
王垕還想爭取活命,但曹操已經不容他多說了,揮手示意刀斧手將其推出門外,立即斬首,並將首級懸在旗杆上示眾。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一紙榜文,寫著王垕的罪狀:「故行小斛,盜竊官糧,謹按軍法,因此斬之。」
王垕的腦袋果然如曹操所料,轉移了眾軍士的注意力。
既然罪魁禍首已經伏法,大家還能有什麼怨言呢?
王垕是一隻不折不扣的代替罪羊。顯然,相對於掌控了三十萬人生殺大權的曹操來說,小小的糧官王垕屬於最弱勢的群體。當曹操選擇他來當代罪羔羊時,王垕根本沒有選擇和反抗的能力
書名:《三國演義》
作者:羅貫中
出版社:三民書局
《創新者的處方》
唯有啟動破壞型創新,才能改善醫療現況
柯文哲在台大醫院7D整合醫療照護病房的會議中推薦這本書,書中指出,創新有二種,一是破壞型創新,二是維持型創新。唯有啟動破壞型創新,才能改善醫療現況。《創新者的處方》是創新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耗費10年的時間,與醫師企業家傑羅姆‧格羅斯曼(Jerome H. Grossman)以及具有內科醫師背景的黃捷昇(Jason Hwang)完成的著作。內容主要是說明如何以科技促能因子、經營模式創新與價值網絡三條件啟動破壞型創新進,而改革醫療健保體系。
本書的主要觀點是,當醫療機構同時具有問題解決(solution shop)、流程加值(value adding process)與網絡增益(facilitated network)這三種不同的經營模式,加上分別採取以量計酬(fee for service)、以成果計酬(fee for outcome)、以人計酬(fee for membership)之後,就能展開以破壞型創新降低成本的流程。
台大醫院7D整合醫療照護病房主治醫師、同時也是《好命到終老》作者蔡宏斌表示,2012年7月,柯文哲在病房會議中推薦這本書,希望大家做好思想準備並凝聚共識,以實踐破壞型創新的理念,做為2013年8月參加SNQ(Safety and Quality;國家品質標章)競賽的暖身。
蔡宏斌認為,7D整合醫療照護病房的運作重點,例如:出院後個案管理與諮詢專線、緩和醫療家庭會議流程精進、IT智慧病房即時報表管理、與標準作業程序(SOP)模組線上公告,都具體而微地實踐本書中提到破壞型創新三要素(技術、經營模式、價值網路)。


柯文哲一家五口都念台大!「學歷曝光」網傻眼:123類全包了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六月 22日, 2018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姚文智18日酸柯文哲書讀太少,引發熱烈討論。近日有網友發現,台北市長柯文哲一家五口都念台大,除了夫婦倆皆畢業於台大醫學系,3個兒女不是台大畢業,就是正在就讀,可說是「一家都學霸」,再掀熱議。
姚文智17日對社會住宅政策發表看法,主張藉「公有建物改建」及「公辦都更」2大途徑來推動「混居型社會住宅」,如此一來政府便能藉由容積獎勵省下大量成本,只需花費營造成本,相比柯文哲花費可以省下900億。
▲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姚文智。(圖/記者翁嫆琄攝)
柯文哲聽聞後,笑說若有這麼好的事情,「怎麼輪得到他想出來」。但姚文智隨即回嗆這Google就能找到,「柯文哲,只要你讀一點點書就好了啦!」
報導被轉到PTT八卦版後,引起鄉民熱議,紛紛留言笑說:「Google治國XD」、「台大醫科被嗆了」、「嘴台大醫科不讀書XDDDD」、「奇聞共賞」、「不忍噓,偷笑」。
▲面對台北市議員高嘉瑜質詢,柯文哲意外爆出兒子最近失業。(圖/翻攝台北市議會)
事後,許多人好奇柯文哲一家的學歷,結果一查發現柯文哲及太太陳佩琪都畢業於台大醫學系,大女兒柯傅瑄畢業於台大生化科技學系,小女兒從北一女畢業後,去年考取台大財金;老大柯傅堯則從師大轉學清大,隨後考上台大機械工程學系碩士,但最近被老爸爆料失業。
許多PTT網友看完,紛紛驚呼:「階級複製」、「反觀」、「柯黑崩潰」、「哇靠這基因」、「抗議,一副牌有五張台大」、「123類全包了」、「智商壓制」,但也有人認為:「會念書就代表會做事?」、「結果還不是失業」、「兒子就是洗學歷阿」掀論戰。
-----------------------------------
「你兒子都沒這麼聽話,幹嘛這樣要求部屬?」原來柯文哲是用這3個方法管員工 | 經理人 - https://goo.gl/ezy7RH


馬奇諾防線(法語:Ligne Maginot,英語:Maginot Line,德語:Maginot-Linie,(IPA: [maʒi'noː])其名稱來自當時法國的陸軍部長安德烈·馬奇諾(1877年-1932年)從1929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1930、1940年代貨幣)。防線主體有數百公里,主要部份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 (Thionville)。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位於法國東方所設的防禦工事,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由於造價昂貴,所以僅防禦法德邊境,至於荷蘭則由英法聯軍作後援。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
由於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嶇,不易運動作戰,所以法軍沒有多加防備,但萬萬沒有想到德軍會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再偷襲阿登高地,聯合荷蘭德軍將聯軍圍困在敦克爾克。而馬奇諾防線也因為德軍襲擊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
 


佛家語…
語出《指月錄》卷二十八。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
第一個時期是凡夫的時候,一個修行人還沒有修行的時候,他看到一個漂亮的女生,他馬上感覺到這是個漂亮的女生,馬上他就被迷惑了。這個就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境界。 
第二個時期是在修行之中,這個修行人因為修了「白骨觀」,他已經入門了,他看到每一個漂亮的女生統統都變成白骨,一個一個都是粉面的骷禳C「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表示說他已經跟女生隔離了。 
到了第三個時期,是開悟了以後,這個時候他看到的漂亮女生仍然是漂亮的女生,但是他的心已經不動了,已經不受這個女生的影響,這個就是「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其實第一個狀況就是凡夫的「境殺心」(完全受環境影響);第二個境界是修行已經入了門,心跟環境已經隔離,儘量避免環境來影響;第三個境界就是「心殺境」,修行者開悟的心,已經可以把環境統統殺掉。
-----------------------------------------------------
六祖壇經裡面,早就都有了。結果,自己還去找那第三道偈語幹嘛?哈!
五祖要大家作偈語,來看看修禪的成果。
神秀作了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個可以跟「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境界呼應。
五祖跟神秀說,此偈只到門外,未入門內,要他再作一偈試試。
後來惠能也作了一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個可以跟「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境界呼應。
這一偈讓大家驚呆了,五祖看了,說亦未見性,隨手就將它給擦掉。
那天晚上,五祖叫惠能來替他講解《金剛經》,講到了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這句就是跟「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這境界呼應。
而我也終於懂了,呵!已經放在我心中二十多年了。
第三境界,就我的理解,其實就是「不著相」。既然都「不著相」,當然也不用有那第三道偈語囉!
釋迦牟尼佛曾說:「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是說明這啦!
後來,惠明不是有跟惠能問法。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也是在說明第三境界。
甚至,惠能開始要弘揚佛法時,「風動,幡動,心動」也是在在印證這第三境界。
------------------------------------------
人生三境界
人生三大境界:
「古今之成大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是說明凡能夠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立志嚮往,但
在此段會有曲高和寡的孤獨,就如「獨上高樓,望盡天涯
路」
第二境是要有艱苦卓絕,勇往無悔的探索。即「衣帶漸寬
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做學問或寫作雖受重重挫折。但要意志要堅定,有無悔的情懷,勇於向前!
第三境是說明經過熱切追尋,一旦成功時的驚喜之情!作
者在全心奮力寫作,追尋之標的,竟然悄悄地出現在「燈
火闌珊處」! 
二、見山不是山的三境界!
青原惟信禪師「上堂法語」有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觀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此說明未修道前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在修道過程中,便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經歷悟道後,又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歷歷分明.又復真我!
三、少年不識愁滋味的三境界! 
詩人辛棄疾所寫的的「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
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
好個秋。 上片寫少年登高望遠,氣壯如山,不識愁為何物。無愁說
愁,無病呻吟,是初寫作者常見的習氣。下片寫而今歷盡
艱辛,「識盡愁滋味」。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經歷。在涉世
既深又飽經憂患之餘, 真正識得「愁滋味」後,還是不說
的好!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因為說之亦復何益! 只能故
作瀟灑狀的「卻道新涼好個秋」了! 
四、少年、壯年和老年三境界 
虞美人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本詞以[聽雨]為線索,貫串了作者少年、壯年和老年三
個不同時期的環境、生活和心情,以及三階段的人生巨變,
少年時的歡樂,壯年時的愁恨,都隨著一點一滴的雨聲而
滴盡了。當萬念俱灰、身在空門時,即使孤寂中聽到雨聲
,也已經木然無情、無動於衷了:就「一任階前,點滴到
天明」去吧!
人生由少年,中年到老年,經歷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到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境界,最後在望盡天涯路後,卻發現追尋的標的,竟然悄地出現在[燈火闌柵處]的驚喜!
----------------------------------------
日本的禪宗同中國有些講禪學的,常常引用這三句話:「未悟道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道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大徹大悟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這個查《指月錄》、《傳燈錄》,不是大祖師的話。這是偶然用功境界。
人入了靜(正)定呢,「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他下的語句用錯了應該是「見山非山,見水非水」,進入夢幻境界可以。
那麼徹悟了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還是」兩個字也下錯了。徹悟的人啊,隨時在夢幻空花境界,說它是山也可,說它是非山也可。
南懷瑾師:「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 引用來講禪很危險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np2KoC
---------------------------------------------------------------
聖嚴法師說明: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它是在用功時的一種情況,正如《論語》中所說的: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也就是當行者工夫成片時,只有專心在所觀所修的方法上,
此時只有方法,沒有外境,所以看到山不知是山,
看到水不知是水,因他的心裡除了方法之外,
已無暇對外境起了別觀察作用。這是向內觀照的
工夫做得非常深沉的情形下,才會發生的。
當禪境到達內外統一的程度時,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動的,
但並不是真的見性,
還只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不動。
不動心並不等於智慧心。所以定不等於慧。
但在離執以後的清淨心,也是永恆不動的,
那便是見性悟道的心了。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當修行到一定程度時,漸漸減少兩元的對立,對一切外境不再起分別與執著,知道萬物都是暫時的形象,只是眾生肉眼所觀之六塵現象,而非真正的實像。因此有「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感觸,但這還是偏於一邊,最究竟的境界還是【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所以最終又是回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但已非最初執著山、水的分別心了。
如一心菩薩所發表
針對星星菩薩的提問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問題,
聖嚴法師的說明深入淺出讓人易懂,
聖嚴法師也說,經歷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禪修功夫,
還要放下執著心與分別心,回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智慧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以修行的層次來分析:
第一種情況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情形
是還沒有修行的時候。
第二種情況是太用功了,忘記外在的環境。
為什麼?
因為自己的身心與外邊的環境統一,
前念與後念統一,沒有念頭的起伏,
所見到的看起來完全一樣,
因此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三種情況可能是他不用功了,又意識到外在環境了;
但也可能是真的開悟了  ──  如今不再執著山水,
不像在開悟前對山水有所執著,有所不捨。
禪的修行方法有三階段:
第一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譬如念佛、拜佛、持咒或打坐,從妄念紛飛到集中於一。
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由參話頭開始,使產生疑團,再破疑團,即從一到無。
第三階段,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既不執著「一」、「多」,更把「無」也放下,
回歸於現實的世界,和一般人生活一樣,
以智慧心、清淨心,在人間廣度眾生。
禪修應該先在價值觀念上,有所體認和釐清,
才會有真正的成效,否則只是做做表面工夫,
如果內在心靈上沒有感受,所學得的禪修觀念蕩然無存,
原有的問題還是會再發生。
推動禪修是一個全面性的工作,需要大家長期來共同推動,
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倒要有百年樹人的心理準備,
想要推動禪修也不是只有在禪修時,或親近師父時才做,
否則風氣過後,又沒有了,終究還是應該靠大家長時間
共同努力的修行: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 https://goo.gl/oB6xds
--------------------------------------------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意思《指月錄》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還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 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則不斷運轉,並對這些規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最終在現實里處處碰壁,從而對現實與世界產生了懷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面具後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裡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 我們在現實裡迷失了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徬徨、痛苦與掙扎,有的人就此沉淪在迷失的世界裡,我們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反璞歸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 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 的是什麼,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
===================
禪語中「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譬喻說就如人的思考會經過三個不同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見山是山,就是你以為看到了山,可是事實上未必,就如同一般人認為知道了答案,但他所看的只是表面,也許事實跟他所了解的有很大的差距。
必須經歷過見山不是山的階段,就是經過困惑、懷疑,好像對又好像不對的階段,要仔細推敲,思考,心中似乎已找到答案,卻又不敢肯定的過程。
最後是見山是山,就是禪宗所謂的直指人心,事物本來很簡單,只要看到問題的關鍵、核心。一切就迎刃而解,但這是必須經歷觀察、閱讀、思考的過程,才能進入到直指人心的層次。
==================
語出《指月錄》卷二十八。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這故事是這麼說的…
青原惟信禪師曾對門人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曾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後來參禪悟道,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這是何解?
這是指人的三種境界…
所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這是指一般人的境界, 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並不知覺你所看到的事物,
其中有多少是真的?
多少是錯的或虛的?
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是追求知識者的境界,懷疑批判, 就如胡適說的:
做學問須於無疑處存疑,剝開事物的表象,去探究其本質。
最後「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這是悟道者的境界,經過懷疑、批判、辯證後,透徹瞭解事物的本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