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遇到艱難挫折,有人能越挫越勇,有人不堪負重,選擇輕生。不少輕生者,以為自殺就能一死了之,獲得解脫。然而,自古以來,東西方社會對自殺有著一致的看法-「有些債還不完」 東西方神話傳說:輕生有罪--凡是自殺的人,每一天他們都要定時地按照生前的死法再進行一次,痛苦的經歷令人毛骨悚然。那些枉死的靈魂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在生時認為一死了事。但想不到,死後竟會如此痛苦,真是悔恨莫及。」人身難得,不知珍惜。這些人不僅辜負了閻王所鼓勵的在陽間做人行善的恩義,也辜負了父母撫養的大恩大德-難得到人身《神曲》:自殺者很難再得到人身。 https://is.gd/WiquuK


去年逾7千名青少年企圖自殺 霸凌也是影響因素列印
分享去年逾7千名青少年企圖自殺 霸凌也是影響因素到Facebook分享去年逾7千名青少年企圖自殺 霸凌也是影響因素到Line
2019-09-08 22:04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今日公布最新統計,去年24歲以下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人數從197人上升至220人,上升11.7%,且有自殺企圖被通報青少年族群7038人次,較前一年5176人次成長36%,增幅均高於其他年齡層,分析原因發現除了精神健康、情感人際關係外,課業壓力、體罰、霸凌等校園學生問題也是影響原因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呼籲民眾同心協力防自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提供)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每年進行「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認知與行為」調查,今年針對15歲以上、2102位民眾進行抽樣電話訪查,結果發現,約15.6%一生中曾認真想過自殺,另2.7%更曾於一年內認真想過要自殺,2.2%一生中實際有過自殺行為。
此外,今年特別針對霸凌議題進行調查,15.3%表示曾經「持續」被霸凌,其中,54.3%發生在10至14歲,地點以學校71.3%居多,受霸凌形式則以言語霸凌81%最常見。
在曾被霸凌的民眾中,50.8%表示因為被霸凌而導致明顯的身體或心理傷害,其中25.2%、推估約40萬人具有情緒困擾,45.3%、推估約72萬人更是一生中曾認真地想過要自殺。
隨著網路的蓬勃發展,也成為青少年遭受霸凌的另一個場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顏正芳指出,過去曾有研究發現,約19.6%的學生曾遭受網路霸凌,由於網路霸凌具有匿名,以及快速流傳、不容易被刪除等特性,對於受害者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大,也更加會引起情緒困擾。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強調,若社會系統能夠給予足夠的支持,將有助於降低自殺,未來也會與教育部討論青少年網路霸凌的防治之道,期待可及時介入協助。 https://is.gd/FDLCme


【民報】老人自殺比例攀高 情感與人際關係為主要因素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七月 10日, 2018
衛生福利部公布去年自殺死亡年齡,花蓮地區老年自殺死亡率明顯高於過去,花蓮縣衛生局分析,因人口結構改變,許多年輕人選擇到都會地區謀生,花蓮人口遞減並呈現老化,老、病、憂鬱的狀況,都比往年嚴重。
花蓮縣衛生局希望結合各衛生所、縣內10家責任醫院及民間團體進行老人憂鬱篩檢服務,透過門診、住院、急診、社區、獨居及弱勢老人關懷服務等進行問卷調查,及早發現老人高風險族群,提供後續關懷與資源轉介處遇。
衛生局長李宏滿表示,以花蓮縣去年年自殺通報個案因素分析顯示,自殺原因以情感與人際關係居首位,精神健康與物質濫用因素次之,因此特別提醒鄉親,三不五時就要多關心身邊的親友,與家人朋友間的相處多包容體諒與學習衝突因應方式,就能減少憾事發生。
根據衛生福利部去年自殺死亡年齡統計,花蓮地區老年自殺死亡率明顯高於過去。花蓮區域人口向來呈現負成長,人口總數從100年336,838 人,到了106年329,237人,6年來人口遞減2.3%,就此人口發展境況,年輕人北上工作多,使得花蓮人口老化、老人獨居、隔代教養的問題相對普遍,自殺防治策略更要用心。
此外,李宏滿表示,根據105年自殺死亡相關資料發現,自殺方式以使用固體或液體物質為數不少,為了將心靈守護網深入社區,衛生局聯合農藥販賣業者、藥局及在地機構成立52處社區心理健康小站,早期發掘社區高風險個案並提供適切的資源連結服務,而為讓販售人員敏感度提升,衛生局定期辦理藥師及農藥販賣商自殺防治守門人訓練,當面對購買農藥及藥品民眾時發現有情緒低落、焦慮不安等異常現象,適時給予關懷並主動通報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及時介入,發揮自殺防治重要角色。
花蓮縣衛生局為因應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及各式壓力考驗,潛在心理健康風險增加的現況,結合資源全力投入相關心理健康促進,以綿密網絡方式扎根社區降低自殺死亡率,106年標準化自殺死亡率每十萬人口14.2人,相較於105年每十萬人口14.8人下降0.6%,獲得衛生福利部肯定,榮獲「106年地方衛生機關業務考評心理及口腔健康業務」績效優等。


寂寞對健康的傷害,跟每天抽十五根香菸差不多,比肥胖的負面影響還大。寂寞讓我們覺得痛,也會讓我們的死亡率增加。寂寞會讓我們更容易得到重度憂鬱症與心臟病。動脈容易硬化,傷口不容易癒合。
但其實人類是越來越寂寞。學者統計,35年來,現代社會的人類,有實際互動的人際網絡越來越萎縮。傳統的社區、親族稀微,晚婚、離婚、壽命延長,又 讓「沒有固定伴侶陪伴」的時間增加。臉書之類的社交媒介,對改善寂寞是雙面刃。原本朋友互動就多的人在臉書上容易得到正增強,但朋友互動少的人在臉書上更 加寂寞。
----------------
寂寞會殺人,這是真的|天下雜誌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數位專輯 【調查報導】滿水位的祕密:缺水之島
正確來說,是「寂寞的感覺」會殺人。例如台商在東南亞國家認識能幹嬌美的伴侶,結婚後回台灣,先生繼續在外地打拼。不久後太太演變成憂鬱症,但只要 帶回娘家住一陣子就好了。先生辭去工作,想多陪伴太太,但太太身心狀況還是越來越差。並不是有人陪就好,有些人還需要被大環境、被眾人接納的感覺,但先生 不知道怎麼為太太建立社交圈。
寂寞會殺人,因為寂寞的感覺會連結到壓力系統。野獸環繞的原始人類如果獨處、或離開團體太遠,可能就活不到下次滿月。這時,寂寞是對生命的威脅。在現代社會,寂寞的感覺會呼喚慢性的壓力反應,破壞免疫系統,直接影響位於第一道防線的免疫細胞。
寂寞對健康的傷害,跟每天抽十五根香菸差不多,比肥胖的負面影響還大。寂寞讓我們覺得痛,也會讓我們的死亡率增加。寂寞會讓我們更容易得到重度憂鬱症與心臟病。動脈容易硬化,傷口不容易癒合。
但其實人類是越來越寂寞。學者統計,35年來,現代社會的人類,有實際互動的人際網絡越來越萎縮。傳統的社區、親族稀微,晚婚、離婚、壽命延長,又 讓「沒有固定伴侶陪伴」的時間增加。臉書之類的社交媒介,對改善寂寞是雙面刃。原本朋友互動就多的人在臉書上容易得到正增強,但朋友互動少的人在臉書上更 加寂寞。
要如何改善寂寞?寂寞的人通常會有接近團體、然後感覺不被接納、壓力更大的負面經驗,於是更害怕接近團體。寂寞跟憂鬱惡性循環,更加走不出去。改善寂寞的第一步是告訴自己,不被接納的感覺,很可能就只是一種感覺,「還沒有被接納」跟「不被接納」是兩回事。
心理學家從研究中告訴我們,要解除寂寞、感覺被接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固定、持續在某個場合出現。喜歡一個團體,就要常出現,熟悉其他人的臉,也 讓其他人熟悉你的臉。一回生,二回熟,人類的大腦就是如此。對人臉能辨識了,陌生的防衛逐漸去除,互動就會增加,就會找到有共同話題的人。
但我們也不要因為寂寞而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喜歡的團體不要勉強加入。不用強迫自己一定要加入多大的團體、或在團體扮演不適合自己的角色。有時候,能找到一兩位投合的朋友,能夠分享祕密,這就夠了。寂寞是一種主觀的感覺,而不是對人際網絡複雜度的客觀測量。
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靠簡單的藥物去除寂寞的感覺。例如寫這篇文章的前一天,媒體才剛報導,「催產素(oxytocin)鼻噴劑」可以讓男性更熱情、性功能增強。科學家已經拿這鼻噴劑做了許多有趣的研究,例如催產素可增強男性對伴侶或熟悉的人的好感。催產素讓我們對別人的肢體動作、臉部反應更敏感、更有感覺,所以也有人稱為「愛情賀爾蒙」。
催產素可以增加視覺互動、增加團體內的信任、讓正向記憶更容易記得住、抑制杏仁核的爆衝。反之,寂寞會破壞催產素調節自律神經功能的作用,造成整體死亡率的增加。基因決定的催產素功能,對人生的幸福有超乎想像的影響。
科學家對催產素的理解,最初是在生產時促進子宮收縮,同時提升產婦對嬰兒的感情連結。現在我們知道,哺乳動物為了紓解寂寞,是會跟固定伴侶形成緊密 關係,還是不帶感情地到處交往,催產素跟另一個有待研究的「血管升壓素」扮演重要角色。也許不久將來,我們抽取胎兒的DNA,就能預測他未來是否容易感受 寂寞,是否會會到處留情。不過,人的努力可以改變基因的表現,容易寂寞的人不見得注定寂寞。
(本文轉載自康健雜誌第183期,原轉載自「天下部落格」)


空虛寂寞覺得冷…國人愈老愈憂鬱 65歲以上11.4%服用抗憂鬱藥
www.businessweekly.com.tw查看原始檔
精神科門診老淚縱橫泣訴的老人愈來愈來多,但身為精神科醫師能提供的幫助卻有限。(風傳媒資料照,顏麟宇攝)
「空虛寂寞覺得冷…」,別以為這是年輕人專屬的口頭禪,論起心情的「體感溫度」,多數人都是愈老愈孤單、愈活愈無奈,憂鬱指數也是隨著年齡增長一路往上狂飆。
據健保資料統計,國人服用醫師處方抗憂鬱劑人口比例,明顯與年齡成正相關;即以30歲以下平均每千人15人用藥最少,65歲以上則增至每千人114人,爆增近7倍之多。
「最近因憂鬱症狀到門診求助的老年病人,真的是愈來愈多,其合併憂鬱、焦慮甚至恐慌的重度憂鬱症表現,也愈來愈普遍!」三總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憂心地表示。
出現「憂鬱症狀」 不一定都要吃藥
葉啟斌說,雖然身為精神專科醫師,但他也不認為或主張所有出現「憂鬱症狀」的民眾都需要在第一時間用藥。臨床研究,一般40歲以下的憂鬱症患者,由於多仍保有不錯的認知思考彈性(即思想邏輯通常比較不那麼固執),故透過專業的心理諮商、輔導,甚至宗教信仰的寄託、轉移等方式,對病情也能獲得不錯的改善效果。
相形之下,老年憂鬱症患者的臨床治療就棘手得多,因為他們活了大半輩子,個人思維模式與人生價值觀都已牢不可破,故一般老年會比年輕憂鬱症患者,更需要醫師處方適合個人體質的抗憂鬱劑藥物,「這種情況就好比一個人腿傷期間,會需要暫時拿根枴杖才能維持正常生活一樣;千萬不要有吃藥就等於承認有病,或者憂鬱症患者就等於瘋子的錯誤觀念。」
葉啟斌表示,雖然只要是藥就會有副作用,抗憂鬱劑也不例外,但本期最新的《時代健康》(TIME Health)雜誌就引述了一篇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的研究指出,目前各大藥廠研發的醫師處方抗憂鬱劑療效不但都優於安慰劑(可能只是麵粉做的藥丸),更值得患者挑戰隨著用藥可能帶來的口乾舌燥等、注意力煥散等藥物副作用。
抗憂鬱劑連續8周以上治療 療效獲肯定
這項迄今為止史上規模最大的抗憂鬱劑研究,由英國牛津大學Andrea Ciriani博士擔任首席研究作者,共收集了522項跨國抗憂鬱藥物研究中,共計11萬6477名年滿18歲以上的憂鬱症患治療報告。
結果顯示,雖然這些患者服用的抗憂鬱劑類型多達21種,但經專科醫師對症處方,以及連續8周以上治療後,其療效都獲得了肯定;即不僅比對照組的安慰劑有效,且使患者的抑鬱病情減緩了50%以上。
台北人最憂鬱 超過台中、高雄
在六都服用抗憂鬱劑藥物人口比例上,台北市以每千人74人的服藥人口比率,超過台中的每千人59人、高雄58人、台南53人,成為最憂鬱的都市。台北市用藥人口數19萬9,466人,也是排名第一。
「我呷到快80歲,自己都快走不動了,還要帶孫子,真的是帶不動啊,但能怎麼辦,兒媳把孫子丟給我就走,有時幾個月也不見人影…偏偏是自己的孫子,我又丟不掉!」葉啟斌感嘆,如此這般在精神科門診老淚縱橫泣訴的老人愈來愈來多,但身為精神科醫師能提供的幫助卻有限。
老年憂鬱症高盛行率 醫生呼籲重視
依人口推計,今年起台灣將正式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占全國總人口比例逾14%),正視老年憂鬱症的高盛行率,乃至於同樣長年高居各年齡層之冠的老人自殺成功率,才是葉啟斌要呼籲各界不可再繼續等閒視之的課題。
葉啟斌呼籲,老年憂鬱症好發因子除了個人體質,在國內少子化、年輕雙薪家庭長期發展下,又國內社區長期照顧體系仍嚴重缺乏,導致多數長者要不是淪為白天連個可以去的地方、講話對象都沒有的孤單老人,就是被迫扛上隔代教養十字架的假鋼鐵老人…,在上位者若一日不解決這些問題,老年憂鬱與老人自殺的悲劇,也不可能會停止上演。

老人自殺比例/寂寞會讓我們更容易得到重度憂鬱症與心臟病。動脈老人自殺比例/寂寞會讓我們更容易得到重度憂鬱症與心臟病。動脈老人自殺比例/寂寞會讓我們更容易得到重度憂鬱症與心臟病。動脈


憂鬱之島!台灣121萬人服用抗憂鬱劑 女性比男性更blue
黃天如/風傳媒/2018年3月1日
告別年假要上班了,你感到憂鬱嗎?現代人際關係複雜,加上國內各種亂象環伺,健保署統計,現服用醫師處方抗憂鬱劑的國人有121萬2659人,較5年前98萬3490人增加了23%。
更甚者,在這逾百萬憂鬱人口中,以女性比例近6成居多;惟以女性憂鬱症盛行率約為男性2到3倍推估,長期為憂鬱所苦卻諱疾忌醫的女性,只怕比男性還要多。
好憂鬱!台灣125萬人可能有自傷傾向
「唉,好blue哦!」每到長假結束、陰雨不斷的壞天氣、股盤紅通通時…,四周總不免響起這樣的唉聲嘆氣聲,不過,醫學臨床上的憂鬱症狀可沒那麼簡單,也不可隨便定義。據衛福部統計,國內憂鬱症盛行率約占總人口8.9%,即約有200萬人符合醫師診斷的憂鬱症狀,推估其中還有125萬人屬於可能有自傷傾向的重度憂鬱症患者。
根據健保資料統計,截至2016年底,國內經醫師處方服用抗憂鬱劑的國人有121萬2659人,人數不但明顯逐年增加,更較5年前的用藥人數98萬3490人,大幅增加了近4分之1。值得一提的是,不論國內醫師處方抗憂鬱劑用藥人口總人數如何增加,歷年來男性與女性的用藥比例幾乎都維持在4:6。
部立花蓮玉里醫院精神科醫師孔繁錦表示,不只是台灣,包括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流行病學研究都顯示,女性憂鬱症的盛行率平均都是男性的2到3倍。不少科學家分析,除了女性心思多較男性敏感、細密;此外,女性還會經歷月經來潮前的經期症候群、產後因荷爾蒙變化導致的憂鬱症、雌激素驟減的更年期…,而這些男性沒有機會體驗的人生經歷,可能都會合併帶來憂鬱症狀。
職場、家庭兩頭燒 女性生活在壓力鍋
此外,現代女性面臨的挑戰愈來愈大,很多人不但在家要扮演賢妻良母、侍奉長輩,在職場上也要跟男性一較長短,儼然就是一根蠟燭多頭燒,要長期在這般有如壓力鍋的環境下生活,要不憂鬱也難。
女性憂鬱症盛行率 多是男性的2到3倍
惟令人訝異的是,流行病學調查證實,包括我國在內,雖各國女性憂鬱症盛行率多是男性的2到3倍,但男性自殺死亡率卻反過來是女性的2倍以上,可見即使是醫師處方的藥物,也不是對抗憂鬱唯一的良方,而這方面女性顯然有很多地方值得男性學習。
孔繁錦說,調查顯示,女性或者比男性憂鬱症患者更難以提起勇氣踏進診間向醫師求助。但一般來說,女性多會在出現憂鬱症狀的初期,主動尋求社會支持系統的協助,例如找姐妹淘喝下午茶訴苦、清晨和鄰居婆媽到公園跳土風舞揮灑汗水,或趁逛市場之便向熟識的小販暗吐辛酸;相較之下,受到男兒有淚不輕彈傳統觀念的制約,即便憂鬱得要死,多數男性卻只會躲起來喝悶酒。
「憂鬱並不恥辱」 5.2%人口服藥治療
惟無論男性或女性,即使數字證明,已有愈來愈多國人懂得「憂鬱並不恥辱」,必要時藉由醫師處方抗憂鬱劑減緩症狀與不適,就跟感冒時吃感冒藥的道理完全一樣
惟以121萬2659人仍只占全國總人口2353萬9816的5.2%,對比憂鬱症近9%盛行率,兩者間可謂天差地別,足見絕大多數國人對憂鬱症的正確醫療觀念,仍有待加強。
※本文獲《風傳媒》授權轉載,原文:憂鬱之島!台灣121萬人服用抗憂鬱劑 女性比男性更blue


老人自殺比例/寂寞會讓我們更容易得到重度憂鬱症與心臟病。動脈老人自殺比例/寂寞會讓我們更容易得到重度憂鬱症與心臟病。動脈

當另一半失智時… 語言學學者親揭照護歷程
2024/05/08 21:05
面對先生日漸失語、失能,鄭秋豫放棄輝煌的研究生涯,全心全意地照顧先生。(寶瓶文化提供)
健康網》當另一半失智時… 語言學學者親揭照護歷程 - 自由健康網 https://bit.ly/3UwhLIG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原以為做好退休前的一切準備,卻沒想到攜手40多年的生活與心靈伴侶,竟罹患阿茲海默症,打亂了當時擔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所長鄭秋豫的計畫。為了照顧先生,而在2018年以特聘研究員之職退休。但身為語言學家,卻沒有任何文獻告訴她,要如何照顧心智漸失、不發一語的伴侶,甚至自己也罹患憂鬱症,最後她終於放手,讓先生入住長照機構,交由專業照顧
年74歲的鄭秋豫將這段為期4年多的照護歷程寫成《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寶瓶文化出版),書中也分享先生在發病後,心智急遽退化,先是像小孩一樣緊跟在她的身後,接著不肯洗澡、拒絕吃藥、日益嚴重的妄想與躁動,甚至為了避免先生走失,她放棄隱私,失去自己的生活,付出巨大代價。
認知功能存款耗損 病情會急速變差
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在推薦序中指出,有人會問高教育者不是有「認知功能存款」嗎?鄭教授的先生(書中化名為趙伏波)曾任教務長、院長,為什麼也會得到阿茲海默症?雖然醫界很清楚阿茲海默症的「階段式」症狀、腦部病變、基因變異,但尚未掌握真正的病因,只能找出其危險因子,而以相對應的保護因子來趨吉避凶。其中,受教育或多動腦以增加認知功能存款,是最有力的保護因子,雖然不能絕對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發生,但是可以延緩症狀的發生或延緩病情。只是當大腦病變越來越嚴重,而認知功能存款逐漸耗損,無法代償,擋不住了,病情就會急速變差。
照顧者是隱形病人 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
劉秀枝也提醒,每位失智者的情況相似而不相同,照顧起來非常辛苦,就像書中所說的無法按表操課,有些好心的建議如同隔靴搔癢。
劉秀枝也強調,失智症的照顧者是隱形病人,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家人,但需要智慧、能耐、資源,甚至醫療。因此,像鄭秋豫建立了一個結合6位好友的「秋豫後援小組」,可以應付可能的緊急狀況,這是很棒的做法。
阿茲海默症 與家族史有關
鄭秋豫則在書中說明,她的婆婆和大伯都有失智症,在2013年間,69歲的先生就出現失智症狀,但他拒絕面對,努力維持正常生活,他們也採取地中海飲食。但是2014年後,失智症狀愈來愈明顯,短期記憶衰減,常忘東忘西,一向邏輯清晰的他,字愈來愈凌亂,說話愈來愈簡短,且常走錯方向,開車回家也過門不入。
直到2016年先生才被說動去做檢查,證實他罹患初期的阿茲海默症,才開始定期就醫,服用藥物;但是2017年起,先生就不再喜歡閱讀且事事依賴鄭秋豫,甚至不停打電話找她,確認她什麼時候回家,而鄭秋豫也在2018年底退休,開始全時間照顧先生。
在照顧過程中,曾經歷先生洗澡洗3小時還不肯離開浴室,且在夏天還堅持洗很熱的熱水澡,但是有一天卻莫名開始不洗澡了,自此鄭秋豫得絞盡腦汁設法幫他洗澡,最後不得不哄騙先生說,她手痛需要他幫忙洗,也因此得告訴年輕傭人,以後只要是先生洗澡,傭人就要守在浴室門口備戰,以便協助鄭秋豫完成幫先生洗澡任務,因此她會見到他們夫婦的裸體樣貌,不要不好意思。
但是這樣親力親為的照顧,讓鄭秋豫得了腸躁症、失眠、憂鬱,3年瘦了近10公斤,體重只剩下48.1公斤,且先生的狀況愈來愈多,也出現不再能與他溝通的困境,他總是拒絕一切,原地不動,即使鄭秋豫和傭人聯手也經常不能移動他一分,只好做出送他進入長照機構,接受專業照顧的決定。
老老照顧不同於相伴偕老 照顧後援不可少
鄭秋豫說,照顧伴侶不同於相伴偕老,相伴偕老最基本的條件是兩個老人,在身體健康且可以獨立生活的情況下,心靈相互依賴,生活上彼此扶持,但如果失智老伴漸漸失去認知能力,照顧者的生活及身心壓力無以言喻,就是老人照顧老人,到後來是會無法承擔的。
因先生(左)熱愛旅行及散步,很多地方都留下他們的足跡。(寶瓶文化提供)
因先生(左)熱愛旅行及散步,很多地方都留下他們的足跡
健康網》當另一半失智時… 語言學學者親揭照護歷程 - 自由健康網 https://bit.ly/3UwhLI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