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全詩賞析_意思_翻譯_作者_全文_解釋_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https://bit.ly/3CztddB
出自宋代蘇軾的《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時見 一作:誰見)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宋詞三百首,豪放,月夜,寫景,抒懷,孤獨
譯文二
殘月高掛在稀疏的梧桐,滴漏聲斷了,人群開始安靜。誰能見幽居人獨自往來徘徊?唯有那縹渺高飛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裡有恨卻無人能懂。它揀遍了寒冷的樹枝不肯棲息,卻躲到寂寞的沙洲甘願受苦。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彎彎的勾月懸掛在疏落的梧桐樹上;夜闌人靜,漏壺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誰見到幽人獨自往來,仿佛天邊孤雁般飄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驚嚇,驟然飛起,並頻頻回頭,卻總是無人理解它內心的無限幽恨。它不斷於寒冷的樹枝間逡巡,然而不肯棲息於任何一棵樹上,最後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釋
漏斷: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即指深夜。
原題“黃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這裡“漏斷”不過說夜深罷了。
幽:《易·履卦》:“幽人貞吉”,其義為幽囚。引申為幽靜、優雅。
孤鴻:張九齡《感遇》十二之四:“孤鴻海上來。”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三十九:“此詞本詠夜景,至換頭但只說鴻,正如《賀新郎》詞“乳燕飛華屋”,至換頭但只說榴花。….“按兩詞均系泛詠,本未嘗有”夜景“等題,多說鴻,多說石榴,既無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評似未諦。
省:理解。“無人省“,猶言”無人識“。
或以為“揀盡寒枝“有語病,亦見注⑷所引同書同條。《稗海》本《野客叢書》:”觀隋李元操《鴻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飛空井旁。“坡語豈無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廣泛,又說”不肯棲“,本屬無礙。此句亦有良禽擇木而棲的意思。《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杜甫《遣愁》:”擇木知幽鳥。“
末句一本作“楓落吳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斷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賞析
這是蘇軾的一首名詞《卜運算元》。現在通行的各個版本的詞選中都有一個小序:“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據史料記載,此詞為公元1083年(神宗元豐六年)初作於黃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岡縣東南,蘇軾另有《游定惠院記》一文。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被貶黃州後,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蘇軾是樂觀曠達的,能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
上闋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漏”指古人計時用的漏壺:“漏斷”即指深夜。在漏壺水盡,更深人靜的時候,蘇軾步出庭院,抬頭望月,又是一個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兒似乎也知趣,從稀疏的桐樹間透出清暉,像是掛在枝椏間。這兩句出筆不凡,渲染出一種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來的兩句,“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周圍是那么寧靜幽寂,在萬物入夢的此刻,又有誰像自己這樣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隻孤單飛過天穹的淒清的大雁呢?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隨即輕靈飛動地由“幽人”而孤鴻,使這兩個意象產生對應和契合,讓人聯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縹緲若仙的孤鴻之影嗎?這兩句,既是實寫,又通過人、鳥形象的對應、嫁接,極富象徵意味和詩意之美地強化了“幽人”的超凡脫俗。物我同一,互為補充,使孤獨的形象更具體感人。
下闋,更是把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獨的時候,總會四顧,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恨無人省”,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呢?世無知音,孤苦難耐,情何以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孤鴻遭遇不幸,心懷幽恨,驚恐不已,在寒枝間飛來飛去,揀盡寒枝不肯棲息,只好落宿於寂寞荒冷的沙洲,度過這樣寒冷的夜晚。這裡,詞人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這首詞的境界,確如黃庭堅所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種高曠灑脫、絕去塵俗的境界,得益於高妙的藝術技巧。作者“以性靈詠物語”,取神題外,意中設境,托物寓人;對孤鴻和月夜環境背景的描寫中,選景敘事均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鴻還是幽人?靜夜如此寂寞,又何須漏壺提醒辰次?月兒依然殘缺。不見有清滿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寫淒淡的夜色;清美的詞境,難歇哀憤的心。作為剛到黃州時的詞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內的紊亂。可正是在黃州,作者完成了自己處世哲學的形成。《赤壁懷古》、《赤壁賦》等篇章,才是作者對人生樂觀冷靜的態度。而寫作此詞時,應該還沒有完成這種成熟。所以,從詞中,讀者看到的是一種冷清與寂寞的情懷。即使如此,此詞還是很受後人推崇,如《山谷題跋》有云:“語意高妙,似非吃人間煙火語。”而“非胸中有數萬卷書,筆下無一點俗氣”則不能到。但是,正因為此詞的仙骨氣質,歷來對這首詞的主旨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是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認為是為溫都監女作,即這是一首愛情詞;但也有人認為是作者對現實不滿,抒發憤懣之情的,也就是說這是一首影射、刺時之作;還有人認為這首詞是寫作者的寂寞之情的。有一種說法最為有趣。據《宋六十名家詞·東坡詞》載,此詞還有一序,講的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故事。摘錄如下:
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聞坡至,甚喜。每夜聞坡諷詠,則徘徊窗下,坡覺而推窗,則其女逾牆而去。坡從而物色之曰:“當呼王郎,與之子為姻。未幾,而坡過海,女遂卒,葬於沙灘側。坡回惠,為賦此詞。
前半段寫的虛幻迷離,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溫都監女,頗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頗有點遇仙的感覺。
蘇軾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詩時,總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當推窗尋找時,她卻已經翻牆而去。此情此景豈非正是蘇軾詞上闋所寫:“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由此說來,句中的幽人該是指那位神秘美麗的女子,上闋則是記錄此事了。
當時蘇軾六十幾歲,張先七十還納妾,六十歲也不算什麼的。有人很憤慨他為什麼不納那個女子為妾,卻物色王郎之子與她為姻,最終使她鬱郁而亡。
這個女子好像是為蘇軾而存在,在蘇軾離開惠州後,女子就死去了,遺體埋葬在沙洲之畔。當蘇軾回到惠州,只見黃土一堆,箇中幽憤之情可想而知。於是,就賦了這篇著名的《卜運算元》。由此可見,此首詞的下闋是為了紀念那女子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篇序言,短短的數十個字,就婉娩道出了一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真是精彩絕倫,令人拍案叫絕。
吳曾《能改齋漫錄》云:“其屬意蓋為王氏女子也,讀者不能解。張右史文潛繼貶黃州,訪潘邠老,聞得其祥,題詩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魚龍眠,月中孤鴻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邊,葛巾藜杖眼窺天。夜冷月墮幽蟲泣,鴻影翹沙衣露濕。仙人采詩作步虛,玉皇飲之碧琳腴。”
這個記載好像是為了證明那個序言的真實性而作,甚至還有詩為證。且不論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這個故事在當時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現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釋為準,他認為此詞上片寫鴻見人,下片寫人見鴻。此詞借物比興。人似飛鴻,飛鴻似人,非鴻非人,亦鴻亦人,人不掩鴻,鴻不掩人,人與鴻凝為一體,托鴻以見人。東坡又有詩云:“人似秋鴻來有信,去如春夢了無痕。”(《正月二十二日與潘郭二生出郊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並韻》)比喻人生來去如鴻雁,代代往復,生生不已。但一個人的經歷又像春夢一樣,去而無蹤,難以追懷。可以作為對照。這首詞應該是有政治寄託的,周濟論詞主“有寄託”與“無寄託”之說,以為“非寄託不入”,而“專寄託則不出”。東坡此詞能臻此境,在於“非因寄託而為是詞”,乃“觸發於弗克自己,流露於不自知”。這正是蘇軾的才學,氣度,思想的體現。
創作背景
據史料記載,此詞為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豐六年)初作於黃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黃崗縣東南,又作定惠院,蘇軾另有《游定惠院記》一文。由上可知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3637篇詩文"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全詩賞析_意思_翻譯_作者_全文_解釋_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https://bit.ly/3CztddB
蘇軾擔任湖州知州,給宋神宗上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來是一篇普通的謝恩的公文,但是新黨、也就是支持變法的官員卻藉機生事,斷章取義污衊蘇軾在奏表中有譏諷朝政的句子,甚至從蘇軾以前的詩文中,找出所謂暗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作為「旁證」。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就莫名其妙地被御史台的官員逮捕,押往京城受審。因為御史台的官署內種有柏樹,常有烏鴉棲息,又名「烏台」。蘇軾的這場變故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
這是蘇軾一生最大的轉折點,他含冤下獄一百多天,險遭殺身之禍。幸好朝中大臣還有太后都紛紛為他求情,蘇軾才得以從輕發落,被貶為黃州的團練副使,受當地官員監視。從此蘇軾就開始了後半生漫長的貶官之路,那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就是蘇軾一路被貶的真實寫照。
貶居黃州期間,是蘇軾文學生涯最重要的時期。在經歷過痛苦、低落的情緒後,天性曠達的蘇軾重新振作,並在黃州寫下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多篇傑作,我們今天欣賞的這首《定風波》也是同一時期的作品。還有一點要說明的是,蘇軾在黃州,曾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片坡地,貼補生計。「蘇東坡」的別號就是這麼來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品評:「東坡之詞曠。」的確,蘇軾經歷了生死考驗和仕途大起大落,在最失意的時候,仍然能夠以從容淡定的心態面對,發出「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哲思。https://is.gd/5DBn8O
【宋詞欣賞】臨江仙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6日, 2018
蘇軾《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
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餘生。
【作者簡介】
元 趙孟頫繪《蘇軾畫像》。(公有領域)
蘇軾(公元 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軾博學多才,詩、詞、文章、書法以及繪畫,無一不精,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開創了宋詞中豪放、清曠的詞派,對後世的文學有巨大影響。
【字句淺釋】
解題: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住在城南長江邊的臨皋亭,後在附近開荒種地,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蘇軾還在那裡修了棟「雪堂」。這首大名鼎鼎的詞記述了一個深秋之夜,作者在雪堂開懷暢飲後帶醉返回臨皋的情景。(注)三更:相當於子夜前後一小時的時間。家童:家中的年青男僕。鼻息:鼻中呼吸的氣息。忘卻:這裡指擺脫。營營:奔競追求。夜闌:夜深。縠紋:縐紗似的細紋,用以比喻很細的水波。寄:暫時的託身。餘生:暮年、後半生。
【全詞串講】
在東坡夜飲,喝醉了醒過來,又喝醉,
回到家門口好像是半夜三更。
家中正鼾睡的童僕,發出似雷鳴的鼾聲。
敲門時都沒有人來答應,
我便倚著手杖聽江水聲。
我經常怨恨這身軀不屬於我自己,
何時能擺脫世間的追求奔競?
夜深風靜,江上沒有一絲波紋。
從今後駕小船匿跡銷聲,
江湖河海間寄託後半生。
【言外之意】
因為幾句詩引發「烏台詩案」,蘇軾因而受到仕途上的重創,這樣的人生挫折卻沒有讓他消沉,就此倒下。
他開荒種地、建屋修房,逆來順過,顯出其性格之爽朗、心胸之開闊。雖然如此,蘇軾心中的塊磊也必須借酒澆溶,因此喝起酒來醉了醒、醒了又醉,如此豪飲,也就不足為怪了。
半醒半醉地走回家去,估計是半夜時分。萬籟俱寂中,家中童僕的鼾聲都像雷聲一樣響亮。僕人睡得沉,聽不到敲門聲。蘇軾進不了門,於是乾脆倚靠著手杖傾聽長江流水的聲音。這層細節也足顯蘇軾隨遇而安的豁達性格。
總之,上片不寫景,卻讓人感受到靜怡的夜景美;不寫情,卻讓人感覺到作者真實的情。特別是結句「倚杖聽江聲」,作為風狂浪險的宦海沉浮中的劫後餘生者,他該有多少複雜的情緒、難言的心境,默默融入這長江的浩浩靜流中啊!
酒後易露真情,靜中獨處,意馬心猿也最難駕控。因此聽著、聽著江水聲,胸中的情緒便翻騰起來:怨恨自己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以至擺脫不了常人式的奔逐和追求。
眼前的江面一平如鏡,沒有擾人的風波,何不駕起一葉輕舟,從此隱跡人間,悠然自在地遍遊江湖河海,樂陶陶地度過自己的後半生呢?以蘇軾當時的艱難處境、當晚的酒後情緒,以及他平素渴望自由、自然生活的心懷,沒有比這種設想更有吸引力的了。因此,這首詞的腹稿可能當時就定下來了。
蘇軾與朋友們在江上飲酒時,便寫了此詞《臨江仙》。圖為明 沈周《盆菊图》卷。(公有領域)
後來,他與朋友們在江上飲酒時,便寫了此詞,與大家高聲唱了幾遍。第二天,人們在傳抄此詞時,便據最後兩句,口耳傳說蘇軾已經掛冠而去、駕舟歸隱了。當地的郡守大人一聽,不免又驚又怕:這不走脫了朝廷要犯了嗎?
郡守立即帶著人到蘇軾家查問,發現他還在床上沒起來呢!據說,此詞很快就傳到皇上宋神宗手裡,連神宗也驚疑不定。
這些波折反過來又使此詞更加有名、更加廣傳於世。當然,此詞能成為千古名作,主要的成功之處還在於:文如其人,寫出了東坡真實、鮮明的個性。真的東西,才有感動人心的力量。
然而,「從今後駕小船匿跡銷聲,江湖河海間寄託後半生」,這兩句話也沒說錯:他確實是走了。
因為他的「心」已經走了,蘇軾說的是心裡話,他沒有亂說。但世人看的是他的「身」,就不免產生誤會。他在此詞中不是已經聲明了「此身非我有」嗎?這個身都不屬於他,當然就更不能代表他了!
命運天定嗎?(195)神算看人庇蔭盡衰運來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5日, 2018
。(宋順澈/大紀元)
劉某當官不清廉節儉,聚積錢財,算命的卻說是應得的,而且還可以升官,到底是怎回事?後來,他因為貪贓枉法而被就地免職又是怎回事呢?看唐玄宗開元年間,發生在劉生身上算命的奇遇。
一貪兩回情 結果大不同
劉生,後人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他想憑藉先人的蔭庇求官,一連幾年都沒有成功。這一年,劉生聽說西市有個李老漢擅長占卜,就前去造訪問卜。
李老漢說:「今年你是選授不上官職了。來年你不去謀取自然就能得到官職。」
劉生不信李老漢的卜算。因為他透過私密消息,知道自己已經在選授名單上。豈知,他受張舉人的連累,從選授名單中被除了名。
待第二年考試完了,劉生心想這次一定考不上了,自覺書法和文章都不好,就又去問占卜的神手李老漢。
李老漢說:「不用憂愁,你這次一定能作成官。而且,你將被選授在汴州任職。接到任命的通知後,再來見我。」
劉生欣喜被授任開封縣尉,完全和李老漢卜算的一樣,對神算李老漢打從心底裡佩服,接到任命他就去見李老漢。然而,這次李老漢告訴他的「當官之道」讓他很納悶。
李老漢說:「你在任職期間不必清廉節儉,儘可能地聚積錢財,快到任時,請求讓上級委派你為進京的使臣。這樣,你的官職還可以再晉升一步。」
劉生到州府報到後,果然得到刺史的信任。他想到李老漢說的話,便謀求聚積錢財,任期滿前,已經聚積了很多家財。於是,他前去拜見州將,請求擔任去往京都的輸送使。
州將果然委派他押運本州的租稅去京都。李老漢又告訴他:「你這次又該升官了。」
依照慣例任期未滿是不能升遷的。劉生說出自己的疑惑:「我的任期現在還未滿呢,怎麼能夠再升遷呢?」
李老漢卻說得很鐵定:「你在三日內一定能升官。而且,就在京城裡得官職。」
劉生第二天將押運的租稅送往左庫,正好遇上了鳳凰在庫房邊顯現。
鳳凰呈祥,見者吉瑞。清 戴洪畫 《齡壽萬年.鳳凰祥雲》。(公有領域)
對這個異相,皇上昭告,給最先見到鳳凰的人晉升官職。就這樣劉生被晉升為浚儀縣丞。他趕緊又問李老漢這次做官的方法,李老漢說:「和你前任時一樣。」在浚儀縣丞任內僅一年,劉生又聚積錢千萬,就告退還鄉過起歸隱生活。
新官職 情境遷
過了幾年,朝廷又調他出來做官,他又找到了李老漢討教。李老漢說:「這次到一個新的城市去作官,不能再聚積錢財了!」李老漢告訴他應當謹慎小心。這次劉生被授予壽春縣令,他還是照樣斂取錢財,沒有聽李老漢的話,結果年還沒過完,他就因為貪贓枉法而被就地免職。
多年的不勞而取還得到升官,這次卻被免職,讓劉生很納悶,他免不了又去找李老漢詢問原因。
李老漢一氣揭開多年的謎底:「現在我可以如實告訴你了,你的先人曾經是大商人,聚積了兩千萬的家產。他死在汴州,家產也失散在當地。因此,你在汴州為官時聚積的錢財是將你先人散失的家產收回來,不是不義之財。因此,不會給你帶來禍患。但是壽春縣的人,不欠你家的錢財,所以……你怎麼可以過多地斂取呢?」
楚文王從紈絝子弟到一代雄主 是誰的功勞?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5日, 2018
有一年,楚文王熊貲得到獵狗和弓箭,帶著它們到雲夢澤打獵,楚文王這一去,三個月都沒有回來。圖為清代《顧繡獵鷹圖軸》局部。(公有領域)
春秋時期的楚國,留下不少典故,最著名的是卞和進獻寶玉的故事。歷經楚國三代君王,至楚文王(?─前675年)時,這塊美玉終被王宮接納,雕琢為價值連城的和氏璧。除此之外,還有一段和楚文王有關的故事,他從紈絝子弟轉變為明君之前,也是曾受到過嚴厲的教訓的。
有一年,楚文王熊貲得到了很好的獵狗和弓箭,於是帶著它們到雲夢澤打獵。獵狗名叫「茹黃」,很凶猛;弓箭是用名叫「宛路」的竹子製成的。楚文王這一去,三個月都沒有回來。他還在丹地得到美人,一時縱情聲色,一年都沒有上朝,國事荒廢。
楚文王在丹地得到美人,一時縱情聲色,一年都沒有上朝,國事荒廢。圖為戰國時期人物龍鳳帛畫局部,湖南省博物館藏品。(公有領域)
輔佐文王的葆申說:「先王通過占卜,讓臣做太葆,卦象示吉。如今,大王您得到茹黃獵狗、宛路之箭,前去打獵,三個月都不回來。得到丹地美姬,縱情聲色,一年都不上朝聽政。大王獲罪,應該接受鞭刑。」
太葆,同太保,官職名,從周朝開始設置,負責監護和教育年幼的王子。保的本意,保障太子、天子進修德業和義理。這位葆申是申國人,楚文王年幼時,其父楚武王特意從申國將他禮聘過來,請他教育楚國王子。
一直很敬重太葆的楚文王說:「我從離開襁褓時,就已位列諸侯。希望請您換一種刑罰,不要鞭打我。」
葆申說:「臣承負先王之命,不敢廢棄。大王不接受鞭刑,是在廢棄先王之命啊。臣寧可獲罪於大王,也不能獲罪於先王。」楚文王沒有辦法,只好認罰。
葆申鋪開蓆子,請文王伏在上面。葆申把五十根細荊條捆在一起,跪著放在文王背上,再拿起來,這樣反覆做了兩次,對楚文王說:「大王,請起身吧!」
楚文王說:「接受鞭刑,應該名副其實,請您乾脆打我一頓吧!」
葆申說:「臣聽說,君子遭到責打,會感到羞恥;小人遭到打罰,只感到皮肉之苦。如果有了羞恥之心,還是不能改正,讓他承受皮肉之苦,又有什麼意義?」
葆申說完,疾步離開,他認為自己冒犯了國君,已是死罪,於是將自己流放到水邊,請求文王治他死罪。楚文王說:「這是我的過錯,葆申有什麼罪呢?」
葆申認為自己冒犯了國君,已是死罪,於是將自己流放到水邊,請求文王治他死罪。圖為清 石濤《陶淵明詩意圖.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局部。(公有領域)
於是,楚文王召回葆申,殺了茹黃獵狗,折斷宛路之箭,並將美人都打發走了,從此勵精圖治。
先王楚武王尚武,有一支能征善戰的威武之師,武王去世後,就由文王統領。楚文王開疆拓土,長期征伐在外,楚國政務由留守大臣處理,也治理得井井有條。
楚文王兼併了三十九個諸侯小國,創縣制,遷都於郢,勵精圖治成為一代雄主。《呂氏春秋》認為,楚國疆土能夠拓展到這種程度,這是葆申勸諫的力量,是他直言勸諫楚文王,為楚國強盛奠定了基礎。@*#
事據:《呂氏春秋.貴直論》卷二十三
看看自己的變化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5日, 2018
那些悄悄然的一點點的變化終究會積累起來,造成根本的轉變。(fotolia)
晚上,忙完一天的事情,坐下來看看博客。
弟妹上傳了一張她小學畢業時的集體照,我打開把照片上的孩子們流覽了一遍,沒發現她的影子。於是,我留言,問弟妹是不是在照片上,我沒認出來。
弟妹很快給我回覆,告訴我第幾排第幾個。我再去找,那個孩子是有點弟妹的樣子,但是左看右看都是男孩子啊,短頭髮、白襯衫,一臉嚴肅。想想覺得可笑,原來人的變化這麼大。
我第一次見弟妹時,她已經大學畢業工作兩年,長髮飄飄,喜歡穿裙子,很清秀。所以,我印象中的她就是淑女的樣子。看到集體照上那個假小子,真是很難接受。我開玩笑說:妹啊,那時的你玉樹臨風。
弟妹呵呵笑,回覆我說,那時候媽媽特別喜歡讓她留短髮,因為覺得短髮精神,越短越好。而她呢,也沒有什麼審美觀了,一切聽媽媽安排,所以那些年就是以假小子的身份過著。長大後,變來變去,居然走到了當時的對立面。若不是翻出老照片,真的都忘記自己曾經是那個樣子了。
其實,每個人都這樣,生活一天天繼續著,我們很難感到自己的變化。不過,如果隔開一定的時間跨度,回頭去看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改變了很多。和弟妹聊完,我想起自己小時候,也去找照片看。
看了同樣有種不堪回首的感慨,雖然沒像弟妹那樣,是個徹頭徹尾地假小子,但穿衣打扮一概不會。雖然有時候也穿裙子,但因為調皮,裙子上經常有水彩的痕跡。有張照片上,穿著一件花襯衫,土氣得掉渣,還自以為挺美。
原來,不知不覺地,我們都變了那麼多,甚至是一百八十度的轉折。而變化的過程卻是悄悄然的,如果不是刻意回顧反思,很少會想起來。而那些悄悄然的一點點的變化終究會積累起來,造成根本的轉變。所以,人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最起碼清楚那些正在悄悄發生的變化,把握一下未來的方向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