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間有這樣一項規定: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地政府部門發給一種類似介紹信、通行證之類的公文,叫"路引",若無"路引"或與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路引"實際上就是離鄉的證明。

古代戶口與通行證“版籍”和“路引”
2016年06月30日15:33 中國國家歷史 責任編輯:青蘭
  我國古代有多少人口呢?遠古沒有詳細記載。據說夏朝分天下為九州,有人口一千三百五十多萬,周代增加了二、三百萬。戰國末,七個國家共有人口二千萬左右。這些是一個大概數字。《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末年共有居民一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戶,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人。這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比較信得過的戶口數字。當然,它也不可能很準確,因當時並沒有科學方法進行人口普查。
  調查戶口,編定戶籍何時開始呢?唐太宗李世民曾向大臣盧承慶提出這個問題,盧承慶回答夏、商、週、就有了戶口編審,並且還談了一直到隋朝戶口變化的情況。唐太宗十分讚賞他知識淵博。
  夏、商有無戶口編審,很難說,因為沒有任何史料可作證明。周代是編審了戶口的。《周禮》中有這樣的記載:“聽閭里以版圖”、“凡在版者”。閭里,指鄉里。“版圖”是古代戶口冊,後來才用作指一國之疆域。西周是奴隸社會晚期,有的奴隸可以結婚生子、成家的稱為“臣”,以“家”計算,史書上記載著有的奴隸主買賣或償人“臣五家”,“臣十家” ,多的達“臣二百家”。
  西周的戶口編審是十分粗疏的,春秋時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開始了比較嚴格的行政區劃和戶口編審,京城里分為二十一鄉、工佔六鄉、士佔十五鄉;京師外,分為五屬,屬下設縣,縣下設鄉,鄉下設卒,卒下設邑,邑由各家組成,並且規定,士、農、工、商不得雜處。政府要求各家各戶“行同和,死同哀”。齊桓公通過這番整頓和改革,控制了戶口,增強了實


鬼國護照“路引”



明朝年間有這樣一項規定: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地政府部門發給一種類似介紹信、通行證之類的公文,叫"路引",若無"路引"或與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路引"實際上就是離鄉的證明。
明朝是里甲製或稱保甲制 [1]  ,"以一百十戶為一里,推丁糧多者十戶為長,餘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歲役里長一人,甲首一人"。明代法律規定"農業者不出一里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路引在明清最為時興。
路引另一說起源於唐太宗貞觀年間。丞相魏徵夢斬涇河老龍,唐太宗李世民受到牽連而被閻羅王傳訊到了地府,閻羅王問明情況後,知道李世民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他不但文韜武略,而且安邦定國,創造了唐朝開元盛世局面即“ 貞觀之治 ”。於是決定放李世民還陽。行前,陰天子委託陽天子把鬼國護照“路引”帶回陽間發給善臣善民,使他們死後憑此路引進入鬼國首都—— 酆都,可以免受地獄眾鬼欺凌和刑罰折磨。所以自唐以後,路引就像聖物一樣被流傳了下來,從無變動。所以這種路引只有好人才能買到,作惡的人是買不到的。以前來酆都旅遊的人都要為家裡的老人買一份路引回去,以表示自己的孝心。因此,以前酆都城裡的路引非常流行,很多人就靠賣路引為生,使得酆都鬼城名聲遠揚。
婚禮路引
婚禮路引是放在新娘通往舞台的那條過道上的一種裝飾,有弧形鐵藝路引、燈柱路引、水晶路引、金紗路引、羅馬立柱路引等等,它代表著這對新人開始走向幸福的人生道路!象徵今後的生活路程和和美美,幸福滿滿!


路引——喪葬通關文牒
2018-01-15 由 孝衷禮儀 發表于歷史
人去世以後,由黑白無常鎖魂進入陰間,先押送至當莊土地廟,等待土地稟告城隍,城隍爺簽發路引,才能正式進入陰間路程,一路上要經過鬼門關、奈何橋、望鄉台、黃泉路等地,之後正式進入閻王殿,經過十殿閻王的審判,才能進入下一個輪迴。今天說說東北喪葬習俗中路引——通關文牒的一些說道。
一、路引的來歷。
明朝年間有這樣一項規定: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地政府部門發給一種類似介紹信、通行證之類的公文,叫"路引",若無"路引"或與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路引"實際上就是離鄉的證明。路引另一說起源於唐太宗貞觀年間。丞相魏徵夢斬涇河老龍,唐太宗李世民受到牽連而被閻羅王傳訊到了地府,當閻羅王問明情況後,知道李世民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他不但文韜武略,而且安邦定國,創造了唐朝開元盛世局面即「貞觀之治」。於是決定放李世民還陽。臨行前,陰天子委託陽天子把鬼國護照「路引」帶回陽間,發給善臣善民,使他們死後憑此路引進入鬼國首都——酆都,可以免受地獄眾鬼欺凌和刑罰折磨。所以自唐以後,路引就象聖物一樣被流傳了下來,從無變動。所以這種路引只有好人才能買到,作惡的人是買不到的。以前來酆都旅遊的人都要為家裡的老人買一份路引回去,以表示自己的孝心。因此,以前酆都城裡的路引非常流行,很多人就靠賣路引為生,使得酆都鬼城名聲遠揚。
二、路引的分類。
1、佛教路引。佛教路引以「九華山路引」最為著名,是佛教信徒往生西方的憑據。由地藏王菩薩簽發路引,接引並超度亡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路引之上寫清亡人名諱及其生前住址,並寫清亡人往生西方隨帶物品。
2、道教路引。道教路引以豐都天子大帝為首,靈寶大法司簽發路引。說明由北斗星君勾其壽算,北斗星君下照,亡人靈魂赴往陰曹。路引上寫清亡人名諱及其生前住址,駕鶴西遊隨身攜帶金銀財寶等等。
3、民間路引。民間路引以當莊土地本方城隍為簽發人,比道教路引更為詳細,寫明亡人大夢歸西身升極樂黃金入櫃,意思就是人去死了,千秋一大夢,靈魂超升,屍體裝殮。路引之上同樣需要記載亡人名諱及其生前住址,以及駕鶴西遊所攜帶的金銀細軟盤纏。
4、送錢表文。民間在過年過節,會祭祀祖先,不能回去上墳的人,則在十字路口燒紙,以表祭拜,在十字路口燒紙,需要一張送錢表文,也稱送錢路引。寫明備下多少金銀財寶供某某靈魂收執享用。
三、路引的使用及流程。
在東北喪葬中,路引通常由陰陽先生開具,在當莊土地廟前焚化,這個過程被稱作「送行」或「送盤纏」。東北喪葬中,男子燒馬,女子燒牛,各有含義,另配備其他紙紮祭祀用品等等。在土地廟上,要進行報廟,給亡人梳頭洗臉,為紙牛或紙馬開光開絆,宣讀路引,亡人兒女為亡人指明路等等環節,然後才能進行焚化。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v8qzzvy.html



古代的路引和通關文書是什麼東西?
2017/01/12 來源:歷史野史
路引:
明朝年間有這樣一項規定:凡人員遠離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當地政府部門發給一種類似介紹信、通行證之類的公文,叫"路引",若無"路引"或與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路引"實際上就是離鄉的證明。
路引歷史
明朝是里甲制或稱保甲制,"以一百十戶為一里,推丁糧多者十戶為長,余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歲役里長一人,甲首一人"。明代法律規定"農業者不出一里之間,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路引在明清最為時興。
路引另一說起源於唐太宗貞觀年間。丞相魏徵夢斬涇河老龍,唐太宗李世民受到牽連而被閻羅王傳訊到了地府,當閻羅王問明情況後,知道李世民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他不但文韜武略,而且安邦定國,創造了唐朝開元盛世局面即"貞觀之治"。於是決定放李世民還陽。臨行前,陰天子委託陽天子把鬼國護照"路引"帶回陽間,發給善臣善民,使他們死後憑此路引進入鬼國首都--酆都,可以免受地獄眾鬼欺凌和刑罰折磨。所以自唐以後,路引就象聖物一樣被流傳了下來,從無變動。所以這種路引只有好人才能買到,作惡的人是買不到的。以前來酆都旅遊的人都要為家裡的老人買一份路引回去,以表示自己的孝心。因此,以前酆都城裡的路引非常流行,很多人就靠賣路引為生,使得酆都鬼城名聲遠揚。
通關文牒
通關文牒為中國古代護照,是古代通過關戍時拿的通行證,曾被稱為符、節、傳、過所、公驗、度牒、路證等,每到一國需加蓋該國印璽方可。從清末開始至今稱為護照,我們現在稱為出國護照。
古代歷史多不可考,但仍有散落的記錄。如蘇武出使匈奴不敢忘節(使者憑證,同時是漢朝國籍的證明),玄奘取經所用的度牒等等。
洋洋幾十萬字的《西遊記》,講述了唐僧和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通關文牒師徒四人行程十萬八千里,歷經十四年,途徑數國到西天取經的故事。他們師徒四人歷經艱險,跋山涉水,斗惡除魔,他們風吹露宿,披星戴月,飽經風霜,終於克服了種種艱難困苦,抵制了各種誘惑,經受生死的考驗,到達了靈山,見到了如來,取得了真經,實現了夢想。
要想簡要明了的知道《西遊記》中,唐僧和孫悟空等師徒四人取經的全過程,了解他們的與妖魔鬥爭的各個經歷,那就要抓住他的線索,跟蹤他們的途徑,然而100回86萬字的巨著,談何容易。
但我們可以走捷徑,可以抓住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這就是"通關文牒"。因為唐僧去西天取經,隨身帶著大唐王朝的通關文牒。可以說通關文牒跟隨了唐僧去西天取經的全程,記錄了他們途徑的全過程。他是唐僧西天取經的見證。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Lky2gx.html
-------------------------------
路引所謂的路引,長長三尺、寬二尺,以粗紙印成的一張通行照:上邊印著“ 酆都皇帝發給路引” 、“ 普天之下必備此引,方能到酆都地府轉世升天” ,上方印有閻羅王的圖像,下方印有“ 酆都皇帝” 、“ 酆都城隍” 和“ 酆都縣府” 個大印。人死然後,要到陰間去報到的幽靈就得手持這張閻羅王所發的通行護照,在經過看守鬼門關的小鬼檢查過後,才得以進入鬼國。從前,許多人為了替本身留一條後路,為本身的身後事打算,於是都到酆都來買路引,但願身後可以或許早日超生。是以,酆都的路引大大暢銷,甚至連東南亞國家的群眾都千里迢迢來買路引
-------------------------------
儒家對死亡觀為「死有所歸」即能讓家人祭祠,便是儒家對死魂何處去的想像,及其所抱有的一種期望。但儒家對漂泊無依的亡魂何處並沒有清楚解說和處理。生者對「非自然死亡」亡魂產生不安寧心理,特別廣東人視死亡為「污穢」的,死人有種可傳染他人的「煞氣」。但道教會處理亡魂歸向,道教齋儀目的便是「拔度九玄七祖,超出五苦八難,救幽夜永歎之魂,濟地獄長悲之罪。」 道教齋儀中,首要所行的是「開通冥路科儀」。道長為死魂開路,提供一張「冥途路引」,在打齋儀式中,道長除了火化一張「冥通路引」給亡者外,還另備一張與亡者隨葬。因為地下冥途遍設關卡,如無「冥途路引」,守關鬼卒便不會放行亡魂,或加害亡魂。「冥途路引」寫著:「太乙救苦天尊懇恩頌降冥途路引一張,給付亡魂,隨佩帶所過幽獄地府冥司不待攔阻,驗引放行,仍為部領亡過。」「冥途路引」作用是望亡魂憑此引暢行冥途關津,不會有險阻。也強調太乙救苦天尊救苦精神,解救亡魂的苦楚,拔度亡魂,以便早日脫離地獄之苦。


豐都鬼城,舊名酆都鬼城,位於重慶市下游豐都縣的長江北岸,是長江遊輪旅客的觀光勝地。又稱為「幽都」、「中國神曲之鄉」,相傳是酆都大帝與十殿閻君管理諸鬼之所。
簡介
鬼城以各種地府的建築和造型而著名。鬼城內有哼哈祠、天子殿、枉死城、奈何橋、黃泉路、望鄉台、藥王殿等多座表現陰間的建築。
古傳,中國北面有一處神秘荒蕪之地,稱「羅酆山」,該地為亡靈的歸宿。後來,相傳神仙陰長生、王方平在四川酆都得道,以其姓氏,樹立「陰王」大纛,後人誤將「陰王」作「陰間之王」解釋。
自此,世人誤把四川酆都的「酆」字與羅酆山的「酆」字混為一談,遂把酆都定為鬼城,又有「陰曹地府」一說[1]。並認為酆都大帝是酆都的主宰,神仙陰長生、王方平二真君,則是其從神。也因為相傳寇準、范仲淹死後到酆都治事,不少信徒將酆都大帝配祀寇相公、范相公。豐都鬼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KWopFr


明初,洪武十四年,明朝頒行“黃冊之式於天下,令天下之人各以本等名色佔籍。” 1、太祖鑑於元末情況,為了民治不亂,明初戶籍制度管理是很嚴格的,不同職業必須歸於不同籍,比如說民籍、軍籍、醫籍......十年一核,根據生老病死,重新更造戶籍皇冊。2、不過允許“異籍”,比如說分家、入贅、抱養等等情況,都可以改現籍而另立籍。3、但是有一種籍,“軍籍”,是世襲繼承製,不能順便易的,除非當時皇帝特許,不過宣德後頒布的軍政條例,果滿足這三個條件也是可以易的:單丁,有生員科名,必須通過翰林院考試。也不是說易就能易的,需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才可除去軍籍。     所以看得出明初對戶籍管理是極為嚴苛的,基本達到了你幾乎看不到不業遊民在外面晃蕩的情況,國民都安於籍地,不能輕易變動,不過任何制度都是緊於始,疏於末,到了明朝中後期,什麼“寄籍”和“遊寓”也就讓這種“民安於籍”的管理搖曳了,形象來說就像你是外地的,哎呦,覺得北上廣很好,就任性的買房遷移戶口入籍了,或者說,哎呀,我是個叛逆不羈的明朝中後期浪蕩遊子,這山這水,讓我濕意大發,我不管!我就要在這個蓋個茅草屋飲風哮月......這個...就叫“遊寓”,這在明朝初嚴格的戶籍制度下是輕易不敢想像的,但是明朝中後期就很正常了,什麼“冒籍”考試等等的情況,也在當時不算鮮見了...所以太祖這種理想很美好,後期很糟心的戶籍管理制度也隨著明朝風雨百年。你提問所謂的路引起,也是源於明朝戶籍制度,其實不是說明朝初期就不准人民經商走動了,生老病死就全困在本地,那是不科學的,就連太祖也承認商為“四民”之一,只不過明初對人民流動之類的限制嚴苛較真的多,所以明初人民一般都不太“浪”,所以涉及你提問的路引就是提供給有特殊需要流動的人。明《大誥》要求工、商之類無論遠近,水路,都需要路引明白開明,且隨身攜帶。所以,怎麼用來說,如果你穿越明初想經商外出怎麼辦?首先你要確定你生非軍籍,那你可以想辦法,發動你的智商“易個籍”,入“商籍”,然後在戶籍當地開一個“離鄉證明(路引)”,保證貼身攜帶不丟失不弄壞長得不像通緝犯,隨時準備和藹可親面對著面臨卡檢和抽檢的話,這種分定檢和不定檢,遇到定檢卡口(比如說入城)叫你拿你出來,你就得面帶微笑的拿出來給人家看,態度要端正笑容要良善不能使什麼么蛾子,除此你還要預防,對面打馬而過的幾騎巡檢司漢子,看你獐頭鼠目不像本地著實可疑,大呵:“那廝,打哪來!”,你此時萬不可冷艷高貴置之不理或公然抗警,那時可沒有什麼文明執法,你最好撲通一下給爺爺們跪下,奉上路引,堅定不移口齒清楚的告訴這幾條威武的漢子,你就是路引上的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對路引上的信息那是對答如流,如果你顏值不夠有說服力,態度不夠 正,且路引過期(路引是有有限期的,鑑於古代的交通工具效率,請時刻檢查路引出行的有效期),奧,恭喜你,這幾條威武的漢子會面露凶相哐當一聲將你落鎖帶你回去吃牢飯,那個時候可沒有微博讓你直播喊冤的...不過,總的看來,做到以上幾點,你還是看來也是相對安全的(遇到土匪這事就不能怪路引了)。記住,不帶路引確實會坐牢的,好像明初有個誰,長輩生病,忘帶路引,被抓起來啦抓起來了,還是皇帝赦免才回家找媽的,你不要以為這麼輕易的證明了就給你放出來了,首先你的有個高大上的理由,別個皇帝就是因為感其孝,你理由不光輝點,誰搭理你,其次,你得讓皇帝知道,不然也只能呵呵......so,不帶路引是見相當危險的事情。至於你說的下海經商這種現代詞語,如果從明朝字面來看,下海和經商我覺得這不是一碼事,在明初,下海?!你是要出國!!你可是國際問題了,你是僧侶嗎?你是政府外交團體嗎?你家里人知道嗎?朝廷知道嗎?這可是個大事!可不是一封路引可以解決的。唉,本來想正緊答個題的,答著答著就又跑馬了.......


131142955_10158305110283248_3376642816749291337_o


百世不祧:祧:古代帝王的宗廟分家廟和遠祖廟,遠祖廟稱祧。輩分遠的祖先要依次從家廟遷入祧廟合祭,只有創業的始祖或影響極大的遠祖永遠享有獨祭,不遷入祧廟合祭,稱為百世不祧。後用以指稱永遠受到尊崇的人


【名稱】:不祧之祖

【拼音】:bù tiāo zhī zǔ

【注音】:ㄅㄨˋ ㄊ|ㄠ ㄓ ㄗㄨˇ

【釋義】:祧:古代帝王的遠祖的祠堂。不遷入祧廟的祖先。比喻創立某種事業而受到尊崇的人。

【出處】:《宋史·禮志九》:“今太祖受命開基,太宗纘承太寶,則百世不祧之廟矣。”

【例子】:清·宋育人《三堂詩品》:“高適達夫七古,與岑一骨,駢語之中,獨能頓宕,啟後人無限法門,當為七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