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吉問牛
關於丙吉問牛這故事是這樣的:
漢宣帝時丞相,丙吉,有天外出,見路上有人鬥毆,死傷數人,不聞不問,繼續前行。過後不久,忽然見到路上一老翁牽著一頭牛,這牛邊走邊喘大氣,一副快累塌的樣子。丙吉這時連忙派遣隨從上前盤問牛隻的狀況。這時就有隨從發問:「丞相,剛才路上發生鬥毆事件,您不理會;現在只不過看到路邊的一隻牛喘氣,反而緊張關切,這不是關心錯對象了嗎?」
丙吉這麼回答:「鬥毆事件,自然會有地方上管理治安的官吏前來處理。我做丞相的主要職責是考察這些官吏,依表現賞罰,這種治安維護工作用不著我處理。反而在春天這麼溫暖的季節裡,牛卻無緣無故喘大氣,我擔心這是氣候異常的現象。氣候異常可是會關係到全國百姓的生計,如此大事,我不得不過問。」
這故事所要闡發的應該是百官各司其職,互不侵擾,如此才能讓政府順利運作;也可說丙吉見微知著,能從牛喘推測到天候異常。
第一次見到這故事就覺得它怪。當然不能說它無理,主官負責統籌大局,下屬負責實際執行,這是很明白的道理,所以不能責難丙吉不下車處理鬥毆事故。就算是現在,行政院長也不會看到交通事故就下車幫忙釐清肇事責任啊。
但是我對這故事的疑問是這樣的:如果說百官各司其職,互不侵擾的話,那麼牛喘應該屬於農業部門的業務,丙吉也不用下車,因為自然會有相關官員出面關切;再說,既然能從牛喘推測到天候異常,那為何看到有人鬥毆他卻沒有思考到:是不是現在民風已敗壞,百姓已互相敵視;或是收成出現問題,百姓為了存活互相搶奪。如果真是這種情況的話,鬥毆是不是會比牛喘嚴重呢?這樣丙吉當時還能安然地坐在車上嗎?
丙ㄅㄧㄥˇbǐng吉ㄐㄧˊjí問ㄨㄣˋwèn牛ㄋㄧㄡˊniú
漢丞相丙吉出遊時,遇到路人相毆,不聞不問,卻非常關心經過的牛隻為何喘息不停。典出《漢書·卷七四·丙吉傳》。後以丙吉問牛稱譽官吏關心民間疾苦或借指居丞相之要職。唐·邵謁〈論政〉詩:「賢哉三握髮,為有天下憂,孫弘不開閣,丙吉寧問牛。」亦有借以反諷官吏本末倒置,問牛不問人。
丙吉問牛——真不是重畜輕人!丞相好不好,得先問問牛!
2016-07-21 由 光明覺照網 發表于資訊
漫話典故7:丙吉問牛
本文作者: 光明覺照網編輯團隊
1
漢宣帝神爵年間,一個春天的日子,丞相丙吉因事外出。
丙吉乘馬車經長安街,忽聽得前方陣陣喧囂,抬頭一看,只見一幫人在路上打架鬥毆,路邊還躺著幾個受傷的漢子。
車夫見到車道被堵,怕發生意外,一面使馬車減速,一面高喊:「丞相來了。」打架的人群聽到後,一鬨而散。
更隨出行的掾史以為丙吉一定會下車了解情況,就讓車夫按住韁繩,沒想到丙吉卻沒有下車的意思,反而讓車夫不要停,快點走。
馬車繼續前行,掾史滿腹疑惑。車行到一個路口時,丙吉看到不遠處有一個農民正在趕牛。那牛邊走邊吐舌喘息,丙吉見此,就趕忙讓車夫停車。
隨行騎吏見車停下,就上前詢問丞相是否有吩咐。丙吉說:「你快去問問那個農民,趕牛已經行多少路了?牛為什麼吐舌喘息?」
見此情景,掾史忍不住不無譏諷地發問了,「古時孔子馬廄失火,他只問傷了人沒有,不問馬匹,而丞相今天卻對群斗傷人視而不見,反而對一頭牛喘粗氣這麼在意,丞相何以如此重畜輕人?」
丙吉回答說:「我身為丞相,位列三公,應當關心的是經邦治國的事情,而民間鬥毆之類案件,自然有長安令、京兆尹等下面的官吏去處理,我無需、也不便多管、多問,在這方面,我要做的是按時考察他們的治績,上奏朝廷,按其功過,實行賞罰。」
「但是,牛這件事則不同。現在正是春天,氣候應該不太熱,牛不至於如此喘息,若牛沒有病或行路太遠,卻這樣氣喘,那麼今年的節氣恐怕會有失調,對於生產生活要產生影響,事關民生,關乎國之大計,所以我不能不停車詢問清楚。」
這時,騎吏已回來稟報說,「那牛有病,正要去請獸醫看病,從早出門到現在已經行幾十里路了,所以才喘息。」丙吉聽後放下心來,這才令車夫繼續趕路。
掾史見此才知是自己不懂得這個自然的道理,誤會了丞相,這時轉變了態度,對丙吉心悅誠服。
2
這就是「丙吉問牛」的故事。後用此典故稱譽官吏關心民間疾苦。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幾個不同方面的思考。
第一,丙吉問牛,卻被掾史所譏,這很顯然不是「問牛」不對,而是掾史不懂。反觀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如同掾史一樣,對很多事情只看到了表面,就妄下評斷,卻不知道,很多時候,那其實正是因為自己無知。
第二,丙吉沒有過問打架鬥毆的事情,這並非是丙吉為官不負責任,而恰恰正是他負責的表現。我們都不是超人,不可能在有限的精力下,把所有見到的事情都做到「事必躬親」,做事一定要有主次取捨;且,工作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角色承擔,各自的職責範圍應當尊重,不可過多干涉、指手畫腳,甚至越俎代庖,這是信任,也是尊重,更是真正的「盡責」。
第三,丙吉問牛,其實所問並非是牛,而是借著牛而問自然氣候變化。
這至少說明了:
一丙吉知道牛趕路的常態應該是如何的,
二丙吉知道動物的狀態和自然變化的關係是怎樣的。
而這兩點,從表面上看來,都不是「為官之學」所包含的「考點」。能了解這個內容,且能從一個看起來並不相關的小事上,得到對自己來說「有用」的信息,這大概就是丙吉作為一個好丞相的「專業」之處,也是他高於其他官吏之處。
而這樣的「專業」,或許才是「丙吉問牛」這個詞中褒獎意義的真正由來。
「丙吉問牛」,其實並不僅僅是對於「好官」的誇獎和評定,更是對於我們個人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成長提升,給出了「如何做」的指導。
它告訴我們,不要只看表面現象而忽略背後的因果關係,要博學厚積也要活用實行,行事要有條理主次,有所為的同時更要有所止。而這些,看似是外在的行為要求,其實,無不關於我們個人的底蘊修養。真正能做到這些,恰是要靠著那些我們以為的「無用知識」和平常為人處世習慣的點滴積累。
現代生活中,人們常常討論「成功」,追求「提升」,於是「成功學」泛濫、「職場寶典」遍地,可到頭來,跟風者眾,而真正能收穫「成功」者,罕矣。
其實,要想「事」成,得先「人」成。
或者說,我們其實都在扮演著自己生活中的「丞相」,而我們對自己生活打理的如何呢?我們又算不算得上一個「好丞相」呢?
嘿嘿,
想比「丙吉」?
得會「問牛」!
3
「丙吉問牛」——典出《漢書·丙吉傳》:
「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
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
掾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
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
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news/aly4y6.html
車夫醉酒 軍官誣告 結果雙贏的局面這樣產生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16日, 2018
山西巡檢郭進平日負責訓練士兵,緝捕盜賊,保衛一方治安。圖為清代《彩繪帝鑒圖說》插圖之「屈尊勞將」。(示意圖,公有領域)
如果有人醉酒嘔吐弄髒了你的車,或有人故意挑釁誣告你,面對這兩種情況,你會怎麼做?如果可以寬容以對,會不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車夫醉酒 吐髒相車
丙吉,字少卿,西漢名臣,漢宣帝時期的宰相。「丙吉護儲」「丙吉問牛」的典故,都是根據他的事蹟傳下來的經典故事。
丙吉擔任宰相時,專為他駕車的車夫特別喜歡喝酒,閒暇時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有一天,丙吉要外出查訪,車伕就駕車載他出門。
丙吉處理公務時,車夫就在外面喝酒。酒肉穿腸過,車夫喝得盡興,喝得酣暢,不料酒醉後,迷迷糊糊的他直接嘔吐在宰相的車上。
相府管家見狀非常生氣,將此事稟告宰相,想把車夫開除,另請車夫。
丙吉揮揮手,阻止了他,說:「因為醉酒這點過失,就趕走車夫,以後他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容身呢?你還是忍一忍吧。他只不過弄髒了我的坐墊而已。」
當時,如果邊防發生緊急軍務,需要速傳文書到京城。一次外出時,車夫無意中看到一個人,手中拿著紅、白二色的袋子。這種袋子只有傳遞邊防軍務文書才會用到,車夫知道邊塞一定出事了,因為他是邊塞人,對這整個傳遞文書的運作都很熟悉。
車夫跟著傳書的驛騎來到一處官衙,探知胡人軍隊進攻邊塞城池,雲中郡和代郡都已遭到襲擊。
車夫趕緊回到相府,向丙吉匯報此事,他還說:「胡人進攻的邊郡,住著許多年老多病又不會打仗的官員。請大人還是提早了解一下情況吧!」
丙吉很贊同車夫的話,即刻召見東曹(官名,主管軍隊人事),請他核查一下邊郡的官員,分別列出他們的姓名、年齡和為官資歷。
這件事還沒做完,漢帝召見丞相和御史,問他們胡虜入侵邊關,那些邊郡官員的情況。因丙吉事先有準備,回答得很有條理,漢帝讚許丙吉關心邊防,克盡職守;而御史大夫在倉促間無法詳知,受到漢帝的責備。
丙吉對車夫的寬宏大量,無意中使彼此的才能,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
丙吉擔任宰相時,專為他駕車的車夫特別喜歡喝酒,閒暇時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圖為秦始皇兵馬俑。示意圖。
攝像者: Tsca/Wikimedia Commons
軍官誣告獲死罪 結局卻翻轉
宋朝也有一則容人過錯的事例。山西巡檢郭進平日負責訓練士兵,緝捕盜賊,保衛一方治安。
不知因為何事,郭進得罪了一名軍官,這名軍官特地跑到京城告御狀。宋帝召見這名軍官,通過一系列的訊問,得知他是誣告,就將他遣送回山西,交給郭進,讓郭進殺了他。
當時賊寇入侵并州,郭進對這名軍官說:「你敢到京城告御狀,表示你很有膽量。現在,我赦免你的罪過,如果你能消滅并州盜賊,我就向朝廷舉薦你;如果你失敗了,就自己去跳河,不要弄髒我的寶劍。」
於是這名軍官領兵剿賊,身先士卒。他非常驍勇,最終大獲全勝。郭進就兌現自己的承諾,上書朝廷為他請功。
丙吉容忍醉酒的車夫,郭進赦免誣告自己的軍官,他們待人的方式,利他也利己。雖然古今社會大不相同,寬以待人的處事哲學,無論古今都不過時。@*#
本則故事出自《漢書·周亞夫傳》。後一般指引用成屈尊勞駕。
漢史紀:文帝時,匈奴大入邊。使劉禮屯霸上,徐厲屯棘門,周亞夫屯細柳,以備胡。上自勞軍細柳。先驅至,不得入。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上乃使使節詔將軍曰:“吾欲入營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軍士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中營,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向者霸上、棘門如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解
西漢史上記:文帝時,北匈奴入邊為寇。帝拜劉禮、徐厲、周亞夫三人俱為將軍,各領兵出京,分佈防守。劉禮屯霸上,徐厲屯於棘門,亞夫屯於細柳。文帝親自到各營撫勞將士。初到霸上,棘門二營,車駕徑入,沒些阻擋。末後往細柳營。導駕的前隊,已到營門,被軍士阻住不得入。與他說:“聖駕就到,可速開營門。”那軍門都尉對說:“我軍中只知有將軍的號令,不知有天子的詔旨。”少間文帝的駕到了,還不開門。文帝乃使人持節召亞夫說:“朕要進營勞軍。”亞夫才傳令開營門接駕。臨進門時,守門軍士又奏說:“將軍有令:軍中不許馳驅車馬。”文帝乃按住車轡,徐徐而行。到中軍營,亞夫出迎,手執著兵器,只鞠躬作揖,說道:“甲胄在身,不敢跪拜,臣請以軍禮相見。”文帝聽說,悚然改容,俯身式車,使人傳旨致謝亞夫,說:“皇帝敬勞將軍。”成禮乃去。文帝出營門,嘆美亞夫說道:“這才是真正的將軍!恰才見霸上、棘門二營,那樣疏略,如兒戲一般。萬一有乘虛劫營之事,其將固可掩襲而掠也。至如亞夫這等紀律,可得而輕犯邪!”嘗考古者人君命將,親推其轂,授之以鉞,曰:“閫以外,將軍主之,不從中制也。”蓋將權不重,則軍令不嚴,士不用命,故穰苴戮齊王之嬖臣,孫武斬吳王之寵姬,而後能使其眾,以成大功。觀周亞夫之紀律嚴明,誠為一時名將,然非文帝之聖明,重其權而優其禮,則亞夫將求免罪過之不暇,況望其能折衝而御侮哉!後世人君禦將,宜以文帝為法。
注
本則故事出自《漢書·周亞夫傳》。壁門:軍營門。介冑:即甲胄。介是鎧甲,冑是頭盔。式車:手扶車前橫木站在車上,表示恭敬。式,通“軾”,車前橫木。成禮:完成儀式。轂:車輪的中心部分,引申為車子。鉞: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斧而較大,常用於儀仗中,後來被當作權力像徵。閫:門檻,引申為宮廷。 [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