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間(285):敦煌名畫張議潮出行圖摹本_厚德東方_新浪博客


【臨莫高窟壁畫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壁畫臨本) 鏡心設色紙本】拍賣品_圖片_價格_鑑賞_繪畫_雅昌藝術品拍賣網

唐代的貴婦們如何春遊? - 壹讀


 

中間穿插了樂隊和舞伎,使畫面顯得活潑而生動

西域雄獅 大唐最後名將張議潮(圖)
m.secretchina.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14日, 2018
張議潮将軍統軍出行圖,莫高窟第156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唐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其影響之大、之深遠,以至於今天海外華人依然被稱為「唐人」。大唐帝國中、前期的疆域極為遼闊。極盛時期最西端曾經瀕臨西海(裏海)東岸,鹹海則成為帝國的內湖。最南段進入今巴基斯坦境內。而在西漢就已經併入中國版圖的西域,此時更成為溝通東亞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重要橋樑。但經安史之亂後,河西走廊遭吐蕃入侵,唐朝官方對河西地區有了一個新的稱呼:「甘、涼十一州」。「甘、涼十一州」問題成為牽動整個帝國心靈的隱痛,大唐已經無力驅逐入侵者收復河西。
公元799年,張議潮出生於河西沙州(敦煌),張氏世代是沙州豪門首富。張議潮自幼對大唐故國心馳神往,立志驅逐侵略者。為實現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以自己的家產為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後的流亡者,蓄積力量,伺機而動。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上層統治集團發生大規模內亂。曾經令唐朝和河西軍民聞之色變的一代西域梟雄,吐蕃讚普朗達磨被刺殺。他死後,各方勢力互不妥協,最終導致爆發全國性的大規模內戰。期間,貴族尚恐熱攻佔都城邏些和大部分地區,自稱宰相。
公元847年5月至848年12間月,尚恐熱對唐朝發動的幾次大規模入侵都被唐朝官軍擊潰。唐軍陸續收復原州、威州和扶州。吐蕃在河西地區的勢力受到嚴重打擊。張議潮等待已久的實際終於來了!
公元848年,張議潮與好友安景旻、閻英達領頭揭竿而起。吐蕃當地駐軍立即出兵鎮壓。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張議潮和麾下將士採取佯裝敗退,途中設伏截擊的戰術。戰鬥中,作為主帥的張議潮披掛盔甲,騎乘戰馬,揮舞大刀始終衝在最前線。在主帥無畏精神和對吐蕃殘暴統治巨大憤恨的雙重鼓舞下,義軍將士無不奮勇爭先,拚死殺敵。進攻的吐蕃軍大敗,被殺、擒數千餘人幾乎全軍覆沒,殘餘者落荒而逃。沙州光復!
隨後,張議潮趁勝進擊,一舉收復瓜州(安西)。收復瓜州後,張議潮立即派遣使節前往故國唐朝。以明確自己起義是為回歸祖國。公元850年,以敦煌高僧悟真為首的河西使團歷盡磨難,衝破吐蕃重重阻隔,終於到達故國首都長安,向唐朝皇帝呈遞河西義軍首領張議潮的表章以及河西民眾懇求母國出兵協助起義軍的萬民折。唐朝政府立即派遣軍隊進入河西地區,協助起義軍。
在派出使團的同時,張議潮採取「且耕且戰」的戰略,一方面整訓軍隊,擴充軍隊;另一方面發展生產,囤積糧草軍需。而河西地區民眾對義軍則表現出空前的團結和支持。父母送子,妻子送夫踴躍參軍,並捐獻大量糧食、錢款。在河西人民全力支持下,義軍迅速壯大。陸續擊退吐蕃對沙州基地的數次反撲。隨後,張議潮感覺實力已經足夠強大,遂決定轉入對吐蕃的全面戰略反擊!
在議潮率義軍對吐蕃在河西地區駐軍發起大規模戰略進攻時,各地民眾聞風紛紛起義。義軍勢如破竹,連克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肅州、蘭州、部州、廓州、岷州九州(新疆哈密、吐魯番;甘肅張掖、酒泉、蘭州;青海樂都、化隆、岷縣)。徹底摧毀當地吐蕃經營近百年的侵略構架。至此,已經淪落吐蕃統治近百年之久的大唐河西「甘、涼十一州」全部光復!
當河西起義捷報送到長安後,唐宣宗任命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同年,以張議潮弟弟張議譚為首的29人河西使團到達首都長安,朝見大唐皇帝陛下。同時以河西義軍領導人的身份,正式向大唐中央政府呈遞河西走廊地區沙州、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十一州地圖、戶籍和貢品。至此,除涼州外,被吐蕃佔領近百年之久的河西走廊故土和人民終於回歸大唐。幾代河西人民魂牽夢繞的歸國夙願終於成真。
唐朝接到河西地圖等物品和捷報後,通報全國。河西的回歸在整個唐朝以及周邊國家中造成地震般的轟動效應。因為這是唐朝自安史之亂近百年後,在國力和威望極端衰落的情況下,極為罕見的一次從周邊強國手中大規模收復如此龐大的一片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的失地,大唐國內舉國上下一片歡騰!
公元850年11月,唐帝國政府下令以河西義軍為主,在沙州建立歸義軍,負責防守河西十一州。封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成為整個河西地區最高軍事、行政長官。張議潮雖然有了官職,但當時唐朝已經國力衰敗,內憂外患。中央政府只能向河西地區提供極其有限的經濟支持,而張議潮要面對的則是一片殘破的河山。
吐蕃佔領河西後,對河西地區完全是竭澤而漁式的瘋狂掠奪,導致該地區本來十分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和政治體制遭到災難性破壞。另外,當時的軍事形式也不容樂觀。曾出兵協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回鶻又經常騷擾、掠奪唐朝北部邊境,回鶻同樣對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的河西走廊虎視眈眈。而已經敗退的吐蕃則磨刀霍霍企圖反撲。同時,周邊其他少數民族部落也不斷襲擾吐蕃。此外還有一點,就是吐蕃雖然被驅逐了,但經過吐蕃近百年的統治,在河西地區遷徙進入大量各少數民族移民,這造成十分複雜的政治局面。於是,張議潮開始在河西地區大力進行改革。
張議潮以歸義軍強悍的武力震懾為後盾,以唐朝一貫的民族平等政策,大力爭取少數民族上層的支持。同時在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等方面充分尊重和保護,甚至制定了極為嚴明的法規和軍紀以約束軍隊和漢民眾。在這些正確政策作用下,河西地區有巨大影響力的少數民族吐蕃首領尚延心、回鶻首領僕固俊等相繼率眾歸降。張議潮奏請朝廷,任命尚延心、僕固俊的成為唐朝武將。同時將其所屬吐蕃、回鶻等少數民族兵士進行整編,組成忠於自己的精銳騎兵軍團,總人數接近7000人,成為河西歸義軍一支強大的精銳武力。
同時大力興修水利設施,開墾荒地。努力恢復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同時大量興辦學校,努力發展教育事業。在張議潮的努力下,河西走廊地區在短短數年時間裏,迅速恢復元氣並且巨大的發展。吐蕃近百年統治留下的各方面積患,尤其是在文化和思想、政治方面的落後餘孽被大唐之風盡皆蕩滌。首府敦煌成為西域名城,河西的經濟、文化和軍事勢力都得到顯著增強。唐朝中央政府特使巡視河西後,在奏章中明確稱:「觀河西之地,舊時胡風盡去,唐風大盛。人物風華,一同內地。」
隨著經濟的恢復,河西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此時的歸義軍已經發展成為一支以兵員漢族為主,包括多個其他少數民兵在內,以騎兵為絕對主力的強大的軍事力量。
於是,張議潮開始大規模對侵犯河西地區者用兵:公元856年,張議潮大敗受吐蕃指示襲擊河西的吐谷渾。河西鐵騎軍團在擊潰敵軍後繼承昔日大唐安西軍隊強悍的遺風,長途追擊近千里。在肅清外圍支脈後,張議潮開始集中兵力,全力以赴攻擊依然佔據部分大唐河西故地的宿敵吐蕃。公元858年8月,張議潮親自率領7000騎兵東征吐蕃在河西走廊最後的據點涼州。公元861年,唐歸義軍全殲近萬名吐蕃守軍,收復河西最後一塊淪陷失地西北重鎮涼州。至此,吐蕃勢力被徹底逐出河西走廊。張議潮終於實現了「驅逐胡虜,河西歸於中華」的畢生宿緣。公元863年,唐朝廷任命張議潮兼任涼州節度使,統轄整個河西走廊地區全部軍、政、民事物。而張議潮則繼續向西,擴大戰果。
公元866年2月,張議潮與麾下回鶻族將和吐蕃族將領僕率由河西各民族士兵組成的主力騎兵數萬人西征吐蕃佔領下的西域大唐故地。唐軍所向披靡,斬首吐蕃軍萬餘人,陸續收復西域西州、北庭、輪臺(新疆高昌、吉木薩爾、輪臺縣),前鋒深入西域。這是自安史之亂百年後,唐朝軍隊進入西域故地距離最遠、戰果最大的一次遠征。
公元866年10月,已經深入吐蕃大縱深腹地的唐河西歸義軍在張議潮、僕固俊等指揮下,在廓州(青海貴德)包圍當時吐蕃最高統治者尚恐熱。在唐軍拚死猛攻下,吐蕃全線崩潰。史書記載,唐軍「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裡,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淪喪近百年之久的隴右地區回歸故國。張議潮創造了讓後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敗吐蕃,河西、隴右之地盡歸大唐」的奇蹟!
此時的張議潮可謂功成圓滿。公元867年,已經69歲的張議潮親自來到長安,以「先身入質,表為國之輸忠;葵心向陽,俾上帝之誠信」的氣概向朝廷證明自己的忠誠。為表章張議潮建立的不朽功勛,唐朝政府晉封他為左神武統軍,晉官司徒,南陽郡開國公。
公元872年,張議潮長安病逝,結束了他偉大的一生,享年74歲。唐朝廷追封張議潮為太子太保,以國公規格隆重下葬
。張議潮病逝的消息傳到河西地區,萬眾悲哀,哭聲震天。


敦煌名畫張議潮出行圖摹本  此博文包含圖片    (2016-03-01 12:58:45)轉載▼
標籤: 張議潮出行圖 敦煌壁畫 方增先 劉勃舒 臨摹    分類: 北京瞬間漢唐宋書畫
2016 年1-3月,“文明的迴響·系列展覽·第一部穿越敦煌”藝術展在太廟舉辦。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市總工會和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
在展廳,看1954年方增先、劉勃舒臨摹的《張議潮出行圖》。
想起1994年7月中國郵政發行敦煌壁畫系列郵票第五組(T8),其中一張即為張議潮出行圖。遺憾的是,可能由於尺寸限制,郵票中沒有了主角。張議潮出行圖郵票北京瞬間(285):敦煌名畫張議潮出行圖摹本
 北京瞬間(285):敦煌名畫張議潮出行圖摹本
 北京瞬間(285):敦煌名畫張議潮出行圖摹本北京瞬間(285):敦煌名畫張議潮出行圖摹本北京瞬間(285):敦煌名畫張議潮出行圖摹本北京瞬間(285):敦煌名畫張議潮出行圖摹本北京瞬間(285):敦煌名畫張議潮出行圖摹本北京瞬間(285):敦煌名畫張議潮出行圖摹本北京瞬間(285):敦煌名畫張議潮出行圖摹本張議潮出行圖  敦煌
方增先、劉勃舒臨摹,1954年
104 × 823厘米
紙本彩墨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查詢資料介紹: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此圖繪於敦煌156窟的南壁和與南壁相接的部分東壁之上,性質是供養畫出行圖。描繪的是唐朝敦煌地區最高統治者張議潮接受唐朝廷敕封為河西節度使後統軍出行的浩大場面。156窟又名張議潮窟,為敦煌晚唐的代表性洞窟之一,是時任河州刺史的張淮深為其叔父張議潮所造的功德窟。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洲人張議潮率眾先後從吐蕃奴隸主統治下收復河西十一州,派人攜地圖去長安覲見唐皇,被封為河西節度使。 5月8日,張議潮在沙洲舉行了一次慶功出行活動。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張議潮侄張淮琛開窟,畫工在南壁和東壁畫了這幅出行圖。人物多達百餘個,場面宏大,構圖嚴謹,是歷史風俗畫的巨制。郵票展示了畫的開頭部分,以騎馬儀仗為主,甲械整齊,旌旗鮮明,表現凱旋之師的威武雄壯。但T8 郵票票面上不能見到壁畫中主角張議潮的形象,是設計的失誤。
《張議潮出行圖》畫面中從右至左,依次畫了鼓、角手各4 人,分左右列隊。鼓、角手後面有武騎兩隊,每隊5人。再後面是文騎兩隊,每隊也是5 人。在兩隊文騎之間有舞樂一組,共8人,分兩組對舞,旁邊立樂師12 人,後面跟著6名執旗者,再後跟隨著衙前兵馬使3 騎,散押衙2 騎。張議潮位於畫面中部,穿圓領紅袍,系革帶,騎白馬。其後有擁著“信”字大旗的兵士,最後的射獵、馱運部分有20 餘騎。
張議潮出行圖摹本局部
總體看來,這幅畫繪有多達兩百餘人。出行隊伍旌旗飄揚,延綿浩蕩,顯示了嚴整的軍儀和威武的雄風。全圖作散點、鳥瞰佈局,畫家很注意佈局的秩序與變化,前面兩列人馬各20 餘騎,嚴格對稱,中間穿插了樂隊和舞伎,使畫面顯得活潑而生動為全畫的中心人物的張議潮,人體和乘騎形體最大,他正待過橋,橋前有率隊引導的銀刁官,橋側有文官侍立,3人都在回首向張議潮盼顧。
雖然這幅畫中的人物眾多,但並沒有給人以臃腫之感,各部分相互聯繫,完美地統一了起來。此外,作者為了烘托出行隊伍的威武氣勢,還在遠處點綴了些山水和翠綠的樹,並把坐騎繪以紅、赭、白等色。
敦煌研究院網站信息:
842 年,吐蕃贊普朗達瑪被僧人刺殺,國內大亂,其在河西和西域的統治秩序迅速崩潰。848年,張議潮乘機起義,趕走吐蕃守將,奪取沙州、瓜州,然後向周邊地區擴展,並遣使長安向唐王朝告捷。851年,敦煌使者抵達長安,唐中央設歸義軍,張議潮為首任節度使,兼瓜、沙、甘、肅、伊、西、鄯、河、蘭、岷、廓等十一州觀察使。《敕河西節度兵部尚書張公德政之碑》(《張淮深碑》是張淮深建造莫高窟今第94窟的功德碑,碑記:“太保咸通八年歸闕之日,河西軍務,封章陳款,總委侄男淮深,令守藩垣。”知張議潮歸闕長安的時間是鹹通八年(867)。
156 窟平面方形,東西進深、南北寬均為6.2米,西壁設帳形龕。甬道南壁西起第一身男供養人題名:“窟主囗(河)西節度使金紫光祿大夫……尚書……”,即為張議潮的題名。甬道南壁張議潮身後供養人為張議潮之侄張淮深,題名:“侄男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上柱國……大將軍使持節諸軍……賜紫金魚袋淮深一心供養”。主室東壁門上北側畫一女供養人並一女侍從,南側畫三男供養人,男供養人題名漫漶,女供養人題名:“亡母贈宋國太夫人陳氏一心供養”,即張議潮的母親,3身男供養人當是張議潮的父親張謙逸、兄長張議譚和張議潮。主室南壁下層畫張議潮統軍出行圖,題名:“河西節度使檢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張議潮統軍掃除吐蕃收復河西一道行圖”。對應的北壁下層畫張議潮夫人出行圖,其中有一方題名:“司空夫人宋氏行李車馬”。張議潮收復涼州在咸通二年(861),則此出行圖繪於咸通二年之後。前室壁面有鹹通六年寫的《莫高窟記》,則此窟在咸通六年(865)已經完工。


晚唐戰神張議潮,還我河山歸義軍
2017-02-23 由 平原公子 發表于歷史
公元848年,一行風塵僕僕的使臣馬不停蹄衝進長安城,面對漢家父老,滿城衣冠,使者團的一位和尚灑淚痛哭,高呼:「河西光復了!」。整整一百年了,自安史之亂後內外隔絕,孤懸海外的河煌六郡十一州,終於重回大唐的版圖之內。而那個當年每每重挫敗唐軍的吐蕃帝國,也四分五裂,幾乎煙消雲散了。
整個長安城都轟動了,如此蓋世功績,卻不是唐軍做到的,而是河西老百姓在一個英雄的帶領下自發完成的,這個英雄,在歷史只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叫做張議潮。
有詩讚道:
「河西淪落百餘年,
路阻蕭關雁信稀。
賴得將軍開舊路,
一振雄名天下知」
大唐這個王朝很有意思,它在封建時代的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即便在晚唐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也依舊戰鬥力強悍,能夠收復河西走廊、北滅回鶻、南攻南詔。當年那些強大的對手們,都在唐朝滅亡之前一一毀滅。
眾所周知,大唐自安史之亂之後,就不復當年的盛世景象,不但文採風流散盡,就連「天可汗」的蓋世武功也成了明日黃花,大唐王朝飽受內憂外患,內有藩鎮割據,外有異族侵略,盛唐的強大武力喪失殆盡,北庭都護府被吐蕃、回鶻聯手滅亡,安西都護府則孤懸西域,與中央音信隔絕,最後一任大都護郭昕死戰四十八年,長安也不發一兵一卒去救援。
當年侯君集、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唐數代名將打下來了廣袤國土,都拱手送給了吐蕃人,文教禮法傳播的豐功偉績,都成了曇花一現的泡影,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從此就開始走了下坡路。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轉折點。
趁著安史之亂坐大的吐蕃人乘機攻略河西各地,廓州、涼州、蘭州、瓜州等地相繼陷落,吐蕃人占據了從西域到隴右的大片土地,隔絕了中原和西部的一切聯繫,剛剛自強自立了不到一百多年的漢家子民,再次被異族統治,你們可以想見,從青藏高原上衝下來的吐蕃人,是一個什麼文明水平,河西隴右當地的唐人遺民,將遭受怎樣殘暴黑暗的統治。至今,布達拉宮裡還收藏著那些原始宗教的黑暗法器,比如用人皮做的戰鼓,用人骨做的樂器。
大唐尚武,剽悍勇武的民風還在,當吐蕃軍最後攻取沙州(現敦煌)時,雖然沙州與唐朝的聯繫中斷,但城中軍民卻頑強抗擊。沙洲抗戰十一年,孤城苦戰,內外斷絕,全無救援,沙州軍民同吐蕃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陷落後的河西人民慘遭吐蕃的蹂躪,丁壯者淪為奴婢,種田放牧;「羸老者咸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手段令人髮指。
雖然久在異族奴役之下,但河西隴右的人民依然寸心不改,日夜思歸大唐。開成年間,唐朝使者赴西域,途中「見甘、涼、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見唐使者旌節,夾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其人皆天寶中陷吐蕃者子孫,其語言小訛,而衣服未改」。他們痛哭高呼:「皇帝還記得身陷吐蕃的漢人嗎」,雖然已歷數代,當地漢人仍然心念故國,自認為是大唐帝國的子民,如此洶湧的民心,也為後來歸義軍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張議潮生於公元799年的沙洲,他只是當地一個漢人豪強家的孩子,張家世代為州將,他的父親張謙逸官至吐蕃的工部尚書。他出生的時候,河西淪陷12年,早已不是漢家土地了。他生活在這篇多災多難的土地上,看著自己的同胞百姓在吐蕃和回鶻人的武力下掙扎。張議潮自幼對吐蕃的殘暴統治耳濡目染,對大唐故國心馳神往,立志要驅逐侵略者,回歸祖國。為實現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以自己的家產為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後的流亡者。蓄積力量,伺機而動。
張義潮對安史之亂中橫遭陷害的名將封常清十分崇拜,立志以封常清為榜樣,曾一筆一畫地抄寫《封常清謝死表聞》。他對吐蕃奴隸主殘酷壓榨漢族百姓的現狀極為不滿,曾手抄《無名歌》,對河西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天下沸騰積年歲,米到千錢人失計。附郭種得二頃田,磨折不充十一稅」。我們如今難以得知張議潮為何會起兵舉義,但可以知道,他是一個真正的愛國愛民者。
長久以來,張議潮就在河西暗中結交豪俊,密謀歸唐,公元848年。經過長期準備,已經49歲的張議潮在沙洲率部起義,城中的唐人大量響應。,「眾擐甲噪州門,漢人皆助之,虜守者驚走,遂攝州事」。張議潮等率眾驅逐了吐蕃守將,光復了沙州。
為了向大唐傳送光復故土的消息,取得中央政府的軍事支持,張義潮派出了十隊使者,帶著相同的文書,在大漠之中開始了悲壯的旅行,其中九隊在途中全軍覆沒,只有一位高僧帶領的隊伍歷盡艱辛,到達了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的所在地,在天德軍防禦使李丕的護送下,沙州信使在大中四年(西元850年)正月到達長安,見到了當時在位的唐宣宗。整個長安都轟動了,朝廷簡直不能相信,漢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驅逐吐蕃,唐宣宗萬分感慨,「關西出將,豈虛也哉」,這時,距張義潮沙州起義已經整整兩年時間。
使者從長安城帶回了皇帝的嘉獎,這極大地鼓舞了義軍的鬥志,張議潮又「繕甲兵,耕且戰」,又先後收復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公元849年8月,復派其兄張議潭和州人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並獻瓜、沙等十一州圖籍。至此,除涼州而外,陷於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復歸唐朝。唐宣宗有感於義軍的忠勇,下詔大力表彰,「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長角。竇融河西之故事,見於盛時;李陵教射之奇兵,無非義旅」,十一月,朝廷在沙州設置歸義軍,統領瓜、沙十一州,任命張義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張義潭作為人質留在長安,擔任金吾衛大將軍。
史書記載:「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歸」。這是個極為鼓舞人心的大事件,晚唐國力凋敝,哪有會想到漢家健兒依舊有如此彌天之勇,不靠外力和朝廷幫助,自行擊敗強敵,光復河山,使得四千里河西沃土,重為華夏王土,百萬戶熱血子民,重為漢家兒郎。
然而,勝利也不是輕易得來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吐蕃作為一個強悍的帝國,依舊在瘋狂反撲,張議潮必須繼續奮鬥,他組織了七千人的東征軍,要徹底打通河西走廊,讓中原與西域連為一體,恢復盛唐帝國的榮光。涼州原是唐朝河西節度使的駐所,輻射整個河隴地區,不拔除這個吐蕃據點,歸義軍的成果就可能毀於一旦。從公元858年開始,張義潮的部隊東征涼州,由於人數不占優勢,與吐蕃軍隊整整經歷了三年的拉鋸戰。涼州集結了大批的吐蕃軍隊,而東征軍總共才七千名士兵,憑著對大唐帝國的滿腔忠誠,歸義軍人人捨生忘死,浴血奮戰。
《張義潮變文》中記載:「漢家持刃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頭中鋒矢陪壠土,血濺戎屍透戰襖。」戰士英勇如斯,戰局也可以想像:「我軍遂列烏雲之陣,四面急攻,蕃賊糜狂,星分南北;漢軍得勢,押背便追。不過五十里之間,殺戮橫屍遍野。」雖然只有七千之眾,但其赫赫兵威,已震動寰宇。
公元866年,北庭、輪台等地相繼被歸義軍攻克,斷絕多時的絲綢之路再度暢通無阻。但當時的河西並不安全,南有吐蕃騷擾,北有回鶻窺視,歸義軍一刻也不能鬆懈,他們「朝朝秣馬,曰曰練兵」,與強虜抗衡。根據《張義潮變文》的記載,吐谷渾進犯沙州,張義潮帶兵抵抗,大獲全勝,張義潮的部隊追擊一千多里,活捉了吐谷渾宰相,並將之斬首示眾,凱旋之時,全軍高唱《大陣樂》,舉軍大呼:大唐威武,皇帝萬歲!聲震山河,一如盛唐時的軍威。
張議潮坐鎮河西,屢敗吐蕃、回鶻諸軍,歸義軍兵鋒所向,摧枯拉朽。史書記載張議潮:「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四方獷犴,卻通好而求和;八表來賓,列階前而拜舞。北方獫狁,款少駿之駃蹄;南土蕃渾,獻昆崗之白璧。」
同時,剽悍一時的吐蕃帝國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歸義軍的打擊下,吐蕃內亂不休,自相殘殺,拓跋懷光率領五百騎兵進入廓州,生擒吐蕃權臣論恐熱,將之斬首示眾,首級傳送長安,「吐蕃自是衰絕」,不復與大唐爭雄。在基本沒有中央政府支援的情況下,歸義軍光復了整個河西,「百年左衽,復為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
張議潮是一個真正沒有私心的人,光明磊落,他和唐末那些割據地方的軍閥不同,他向唐帝國獻出了自己苦戰得來的整個河西土地。公元867年,他不顧自己已是69歲高齡,前往長安充當人質。入朝以後,皇帝給予了他很高的禮遇,冊封為司徒,擁有豐厚的田產宅第。公元元872年,74歲的張議潮在長安安然去世,走完了他轟轟烈烈的一生。
如今我們到敦煌,看天地蒼茫,聽鳴沙萬里,耳邊似乎也會響起歸義軍當年所唱的《大陣樂》:
先取山西十二州,
別分子將打衙頭。
回看秦塞低如馬,
漸見黃河直北流。
天威捲地過黃河,
萬里徵人盡漢歌。
莫堪橫山倒流水,
從教西去作恩波。
馬尾胡琴隨漢車,
曲聲猶自怨單于。
彎弓莫射雲中雁,
歸雁如今不記書。
旗隊渾如錦繡堆,
銀裝背嵬打回回。
先教凈掃安西路,
待向河源飲馬來。
靈武、西涼不用圍,
蕃家總待納王師。
城中半是關西種,
猶有當時軋吃兒。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9jpq83.html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莫高窟第156 窟南北壁及東壁南北兩側的底部繪長卷式《張議潮統軍出行圖》。這幅壁畫場面非常繁複宏大,卷前為文武儀仗行列,中部張議潮著紅袍跨白馬,後有軍隊隨從,本圖為前面的儀仗部分,情節複雜卻佈置得井井有條,體現作者把握宏大場面的超凡技能。
  莫高窟第156 窟南北壁及東壁南北兩側的底部繪長卷式《張議潮統軍出行圖》。這幅壁畫場面非常繁複宏大,卷前為文武儀仗行列,中部張議潮著紅袍跨白馬,後有軍隊隨從,本圖為前面的儀仗部分,情節複雜卻佈置得井井有條,體現作者把握宏大場面的超凡技能。
1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名畫檔案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名稱:《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創作時間:唐
  尺寸:縱130厘米,長830厘米
  材料:壁畫
  收藏:莫高窟第156窟
返回目錄
2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名畫背景
  842年,吐蕃朗達磨贊普死,由於他沒有兒子,吐蕃統治者內部因爭權奪利而陷入內戰,國勢衰弱。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沙州(即敦煌)人張議潮率眾起義,趕走吐蕃節度使,收復了沙州和晉昌(即甘肅安西)。
  大中三年,秦州(天水)、安樂州(寧夏中衛)、原州
伯希和攝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伯希和攝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及石關等七關的百姓,紛紛響應張議潮,自動脫離吐蕃回歸唐朝。850年前後,張議潮又率軍收復了吐蕃佔領的伊州、鄯州、甘州、河州、廓州、岷州和蘭州。
  851年,唐政府決定在敦煌設置河西郡,任命張議潮為河西節度使。863年(唐懿宗咸通四年),張議潮率漢蕃兵7千餘人,攻克涼州,打通了吐蕃通往長安的通道。絲綢之路自從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3年)因涼州被吐蕃佔領而切斷,整整過了100年,才在張議潮的奮戰之下重新暢通了。
  在唐代,人們對於張議潮這樣一位誓心歸國、維護國家領土統一與完整、重新打通絲綢之路的民族英雄是十分敬重的。為了紀念張議潮的功績,他的侄子張淮深開鑿了這個大窟,在窟內繪製了《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
廣告
返回目錄
3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名畫賞析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即敕封張議潮為節度使後其統軍出行的寫照。畫面中從右至左,依次畫了鼓、角手各4人,分左右列隊。鼓、角手後面有武騎兩隊,每隊5人。再後面是文騎兩隊,每隊也是5人。在兩隊文騎之間有舞樂一組,共8人,分兩組對舞,旁邊立樂師12人,後面跟著6名執旗者,再後跟隨著衙前兵馬使3騎,散押衙2騎。張議潮位於畫面中部,穿圓領紅袍,系革帶,騎白馬。其後有擁著「信」字大旗的兵士,最後的射獵、馱運部分有20餘騎。
  總體看來,這幅畫繪有多達兩百餘人。出行隊伍旌旗飄揚,延綿浩蕩,顯示了嚴整的軍儀和威武的雄風。全圖作散點、鳥瞰佈局,畫家很注意佈局的秩序與變化,前面兩列人馬各20餘騎,嚴格對稱中間穿插了樂隊和舞伎,使畫面顯得活潑而生動。作為全畫的中心人物的張議潮,人體和乘騎形體最大,他正待過橋,橋前有率隊引導的銀刁官,橋側有文官侍立,3人都在回首向張議潮坐騎盼顧。
  雖然這幅畫中的人物眾多,但並沒有給人以臃腫之感,各部分相互聯繫,完美地統一了起來。此外,作者為了烘托出行隊伍的威武氣勢,還在遠處點綴了些山水和翠綠的樹,並把坐騎繪以紅、赭、白等色。
  這幅《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是一幅珍貴的歷史畫卷,《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與之同繪於一窟,前者肅穆嚴謹,後者歡快輕鬆,恰恰構成鮮明對比,被稱為敦煌壁畫出行圖中之雙璧。
廣告
返回目錄
4張議潮統軍出行圖-藝術價值
  莫高窟第156窟南北壁及東壁南北兩側的底部分別繪長卷式《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夫人出行圖》。宋國夫人即張議潮夫人廣平宋氏。男主出行圖表現的是主人統軍南征北戰的疆場情景,女主出行圖所展示的則是主人及其隨從的遊樂場景。兩幅出行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男人用徵戰殺戮來建功立業,而他們的妻眷則是受益者。故而《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可看作歷史功績的記錄,而女主出行圖則是反映社會穩定繁榮的畫卷。
  敦煌壁畫中最早出現的「出行圖」;
  與《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合稱敦煌壁畫中的出行圖雙璧;
  敦煌壁畫中最大、最精典的出行圖。


2018年05月13日 04:09 旺報 文/森安孝夫
到初唐、盛唐為止,唐朝對於自身是異民族出身仍有自覺,不會大肆喧嚷著華夷有別。
因為唐帝國的出現,把這樣的華夷融合被視為理所當然,所以在世界第一大都會的長安,有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其中,當時在歐亞世界流行的東西幾乎都可以在長安見到。
《新樂府》之《法曲》 白居易(白樂天)
……………
中宗肅宗復鴻業,唐祚中興萬萬葉。
法曲法曲合夷歌,夷聲邪亂華聲和。
以亂干和天寶末,明年胡塵犯宮闕。
乃知法曲本華風,苟能審音與政通。
一從胡曲相參錯,不辨興衰與哀樂。
願求牙曠正華音,不令夷夏相交侵。
(白話譯文)
……………
(武則天之後的)中宗與(安史之亂後的)肅宗恢復國家統治大業,
唐朝皇帝致力中興,讓國家氣運延續萬世。
但是在這個朝廷演奏的法曲裡面,混在著夷狄的樂曲,
夷狄樂曲邪亂,中華樂曲調和。
因此天寶十三年,在音樂上夷華一發生混淆,
隔年便發生安史之亂,大批兵馬侵犯宮城。
於是了解到法曲原本就該是中華風格,
要精進音樂之路,也必須通曉政治。
一旦夷狄的樂曲與中華相混淆,
國家的榮枯盛衰和人們的喜怒哀樂就無法辨別。
但願從國內找尋像過去的伯牙或師曠這樣的大音樂家,恢復中華正統音樂,
讓夷狄和中國不要互相侵犯。
封閉宋代的反動
讀者作何感想呢?或者該說這是不論古今中外,外來文化輸入的大流行之後,普遍會出現的反動現象,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是在中國史上反覆可見到的典型保守中華主義。和開放的唐代相比,宋代變得相當封閉,此時成立的宋學被認為是具有強烈國家主義傾向的新儒教,然而在這首《法曲》裡,與宋學不相上下的強烈國家主義實在令人不知所措。宋學是受到佛教教理刺激而發達的佛教儒學,可是一旦成立後,卻又發生猛烈排擊佛教的事態,這和源自胡部新聲的法曲,兩者何其相似。
實際上,先前在胡旋舞的項目介紹的「胡旋女」也和這首「法曲」相同,同樣收錄在《新樂府》裡面,諷諭當時的風潮。在前面引用了前半部,而接續部分如下。
《新樂府》之《胡旋女》(後半部)白居易(白樂天)
……………
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餘。
中原自有胡旋者,鬥妙爭能爾不如。
……………
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
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
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製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白話譯文)
……………
跳著胡旋舞的女性來自粟特,
辛苦地越過一萬多公里來到東方。
但是中國裡面已經有會跳胡旋的舞者,
用技巧和技能來勝負的話,你們怎麼也比不上。
……………
安祿山表演胡旋舞,讓主君(玄宗)目眩神迷,
即使安祿山的兵馬越過黃河,尚未被懷疑是在謀反。楊貴妃也是跳胡旋舞來魅惑主君(玄宗),
終究在馬嵬驛被殺害棄屍,
卻更加深玄宗的思念。
在那之後風雲變色,
五十年來想要抑制胡旋舞,卻無法完全禁止。
所以,跳著胡旋舞的女性啊,今後不要光是跳舞而已,
要經常詠唱我做的這首詩,
讓天子覺悟不要過於沾染胡風。
至少到初唐、盛唐為止,唐朝對於自身是異民族出身仍有自覺,不會大肆喧嚷著華夷有別。因為唐帝國的出現,把這樣的華夷融合被視為理所當然,所以在世界第一大都會的長安,有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其中,當時在歐亞世界流行的東西幾乎都可以在長安見到。
然而,到了發生安史之亂的中唐,唐朝迅速轉為封閉,陷入中華主義。先前引用的《舊唐書》〈輿服志〉裡,記載「太常樂尚胡曲,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士女皆競衣胡服」的一文後面,實際上卻又補充道「故有范陽羯胡之亂」這種中華主義式的結尾,指責安史之亂的原因是沾染「胡風」。
實際肩負起唐代音樂第一線的,是以太常寺的樂工和內外教坊妓女與梨園的皇帝梨園弟子們為中心。但是,不可遺漏掉的是在民間還有妓館的妓女或名門富豪的家妓們。在長安,不只是宮廷,包括慈恩寺、青龍寺、薦福寺、永壽尼寺等也是有名的遊樂場所,市內則有民間的大型風月場所。次於長安的大都市洛陽、太原、涼州(武威)裡面,當然也存在具有相當規模的風月場所,不過我認為這些以外的其他大中型都市,至少在可以確認有粟特人聚落存在的都市裡,全部都有相對應的鬧區。那麼,這些公家或私人的音樂、舞蹈相關人員是如何被供給的呢?
待在屬於國家、宮廷組織的太常寺、教坊、梨園裡面的,除了最高階的被視為良民的太常音聲人,其他皆為官賤民也就是國有的從屬民,在民間的幾乎都是私賤民(大部分是奴隸)。
樂工的新供給源
據說太常寺的樂工新供給源,在初唐有一萬以上,在中唐有兩到三萬,主要是因為犯罪而從良民淪落為奴隸的人,但是一旦成為官賤民,其身分就是世襲,所以樂工的子弟之後還是成為樂工的情形很多。這些樂工只有在服勤的期間會上京進入太常寺,服勤時間以外就在故鄉的州縣生活。賤民之間也可以結婚生子
另一方面,關於歌妓(歌姬、舞妓、藝妓)則區分為宮中或官署、軍營所屬的「公妓」,以及上流家庭或私營妓館的「私妓」。(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