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8_2052082018-05-08_2051572018-05-08_2051492018-05-08_2051412018-05-08_2051332018-05-08_2051132018-05-08_205102  

古代軍隊禮義 不可思議貴族精神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7日, 2018
洛陽朱村東漢墓壁畫 御車圖(局部)。(公有領域)
春秋時期的戰爭,很藝術化。有學者評價,春秋時期打仗,不像打仗,更像是體育競賽。即使打仗,也體現著禮義,表現著貴族的精神
周朝軍隊禮義
周朝時,將禮分為五類: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其中的軍禮,就是為戰爭制定的禮義,其中包括雙方征戰時,必須遵守的原則
即使兩國交戰,也要遵守既定的禮儀。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軍隊,每軍人數不等,有的幾千人,有的上萬人。通常較大的諸侯國,都有六軍,分為左、中、右三軍。
如果不宣而戰,稱為「襲」,被當時的諸侯國引以為恥。因此按照正規的軍禮,必須事先「請戰」,雙方約定好時間。
商後期的鈴首曲背彎刀,青銅兵器。(公有領域)
兩國交戰,三軍依次決戰,己方左軍對敵方右軍;己方右軍對敵方左軍,最後中軍對中軍。戰場上鳴鼓時,敵我雙方軍隊開始進擊,前後較量三次,以三局兩勝,分出輸贏即可,所以殺傷力並不大。這種較量模式很像下棋,也像武術競技。每次雙方進擊較量時,其它各軍就在一旁觀看
動之以仁義 行之以禮讓
當時參戰的都是貴族,最低階層是「士」,是有身分的,普通百姓沒有權利參加戰爭。打仗是一門藝術,有一整套的禮義,只有貴族才能學習。當時打仗,交戰雙方要互相有禮、有節制,不可肆意殺戮。
在戰場上,雙方軍士保持著「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的原則,不能使敵軍的士兵兩次受傷,不能在對方還沒有準備好陣勢時,就出兵攻擊。
如果俘虜了敵國的諸侯君主,同樣還要對其行禮,向受俘的諸侯稽首、奉觴和進獻玉璧,以示敬重。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的玉璧,為陳設用禮器。(公有領域)
如果俘虜了敵國的諸侯(君主),同樣還要對其行禮,以臣子的禮節,向受俘的諸侯稽首、奉觴和進獻玉璧,以示敬重。
《司馬法‧仁本》說:「古者逐奔不過百步。」古代追擊逃跑的士兵,不超過一百步,是為軍禮
因為這些軍禮,所以古時的戰場上,發生過不少現代人會覺得很有趣的事情。
兩棠之役」交戰中,楚國追兵竟然協助晉國逃兵逃跑。圖為東漢馬戰車壁畫。
攝像者: John Hill/Wikimedia Commons
楚國追兵 協助晉國逃兵逃跑
《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晉楚兩國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北方)開戰,史稱「邲之戰」,又稱「兩棠之役」。當時晉軍被楚軍打敗,晉軍潰不成軍,匆忙撤退。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簡稱上博楚簡或上博簡,內書有《兩棠之役》的相關記載。(公有領域)
在逃跑過程中,一輛晉軍的戰車陷進泥坑裡,馭手打馬,車也不能前進。
在後追擊的楚軍,教晉軍抽出車前的橫木。晉軍照做,但車剛走了幾步,又不動了;楚軍又教他們,要先拔掉大旗,扔掉車轅上的橫木。晉軍照著楚軍說的做,終於逃了出去。
楚軍還照樣在後面追,但是追到差不多一百步,也就停止了;因為超過一百步再繼續追,就屬於「非禮」了。晉軍的士兵在戰車上,還回頭對後面的楚軍調侃道:「我們(晉國)打的敗仗不多,沒有你們大國(楚國)的逃跑經驗多。」
誰能想到,這滑稽風趣的一幕,竟然發生在戰場上,還發生在逃跑者和追擊者之間。以現代人的觀念來看,真的令人難以置信。
「兩棠之役」交戰中,楚國追兵竟然協助晉國逃兵逃跑。圖為春秋時代馬戰車結構。(公有領域)
以生命遵守禮義
《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記載,華向之亂時,武士華豹與公子城(宋平公之子)在赭丘作戰。華豹和公子城兩車對壘,華豹搶先發箭,一箭射向公子城。不過,飛箭穿過公子成和馭手之間,射飛了,這一箭沒射中。
公子城急忙舉弓搭箭,沒想到華豹動作敏捷,再次對準公子城準備開射。這時,公子城連忙大喊:「該我射箭了,你再多射一箭,豈不是很卑鄙無恥嗎?」
按照當時的規則,雙方對壘,射箭要輪流來射,一人一下,才算公平。華豹守禮,一聽公子城大喊,當即就停下來了。這時,公子城射出一箭,正好射中華豹前胸,當場把其射死了。
牙骨角蚌皮器,鏃身呈等腰三角形,剖面亦呈成等腰三角形,鏃尖(即箭尖)尖銳。商周時代雖已進入銅器時代,銅兵器相當常見,但價格昂貴。(公有領域)
現代人會認為華豹真是太傻了。可是當時沒有人嘲笑華豹,也沒有人覺得他的做法太傻。他是貴族,他用生命遵守禮義,守護身為貴族應有的道德風範。@

林既的勇悍

春秋齊景公時期,有一天林既穿著獸皮衣服,就像山野中人的打扮一樣,去朝見齊景公。齊景公看見他穿成這樣,就問他:「這是君子的穿著?還是小人的穿著?」

林既似乎有所顧慮,沒有上前,作出為難的表情說:「只看穿著,怎麼能衡量士人的德行?昔日,楚國人佩帶長劍,戴著高帽子,卻出了令尹子西;齊國人穿著短衣,戴遂傑之冠,卻出了管仲、隰朋這樣的賢才;越國人喜歡紋身、剪頭髮,卻出了范蠡、文種這樣的能臣;西戎的百姓,穿著前襟向左側開的衣服,頭髮紥得就像椎骨一樣,卻出了一個由余。如果像君上所說,那麼穿狗皮的人就應當學狗叫,穿羊皮的人就應當學羊叫,況且君上還穿著狐裘上朝,是不是也應當改變一下?」

范蠡畫像。(公有領域)

齊景公說:「你可真是勇敢強悍。至今,我還沒有看到誰能像你這樣奇特地辯論。你這是鄰里之間的爭論強辯,還可以戰勝千乘之國吧!」

林既說:「我不明白君上所說的勇悍是指什麼。登上高峻危險的地方,眼睛能不眨一下,腿腳也不會疲軟,這是工匠的勇悍;潛入深淵,刺殺蛟龍,抱黿鼉而出,這是漁夫的勇悍;進入深山,刺殺虎豹,抱著熊羆出山,這是獵人的勇悍;不以斷頭為難事,即便胸腹開裂、骨頭暴露、血流不止,依然堅持征伐,這是武士的勇悍。現在臣下站在寬廣的宮殿上,以嚴肅的神色、嚴正的辭調,冒犯主君的權威。眼前有軒車的賞賜,心不為其所動;身後有斧鉞的威嚇,臣也不因此而恐慌。這就是我林既的勇悍吧。」(《說苑.善說》)

林既面對國君,不亢不卑,恭敬沉著地引經據典,表明自己的觀點,也算是很會講話的人了。@*

------------------------------------

2018-05-08_2108532018-05-08_2108432018-05-08_210834  

說服之道(1)莊子借米 林既勇悍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7日, 2018
鯽魚嘆著氣回答莊子:「我只需要一盆水就能活命。等您引長江、淮水來救我,您還不如早點去乾魚店找我呢!」圖為清 馬文麟《鯽魚》。(公有領域)
現代人重視「溝通藝術」,擅長說服之道的人,能採用恰到好處的言辭,服人於無形。從歷史故事中,我們也可以學到溝通必備的說服技巧呢。
涸轍枯魚
莊周,時人稱其為「莊子」,戰國時期思想家。他崇尚自然之美,主張返璞歸真,按照自然的狀態、與生俱來的天性生活。《莊子》寓言故事,有很多精闢的見解,今日讀來,依然能啟迪人心。
莊子家裡貧窮,就向監河侯(一說魏文侯)借貸小米。監河侯說:「沒問題!等我收完百姓的稅金,再貸給你三百錢,怎麼樣?」
莊子面露不悅之色,給監河侯講了個故事:「我昨天來的時候,在半路聽到一陣呼救聲。我循聲望去,看見車轍中有條鯽魚。我問牠:『鯽魚,你在這裡幹什麼?』鯽魚嘆著氣回答我:『我,東海的水族。您可以用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嗎?』我說:『可以啊,等我南遊到江南,見到吳越的君王,引西江的水來迎接你,可以嗎?』鯽魚憤怒地說:『我現在得不到賴以生存的水,被困在這裡,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命了。照您這麼說,您還不如早點去乾魚店找我吧!』」(《莊子》外物第二十六 )
莊子沒有當場發脾氣,也沒有解釋自己如何急需得到小米,他只是用了一個比喻,監河侯就聽明白了。於是監河侯拿出穀米送給莊子。莊子使用巧妙的言辭,既解決了問題,又化解了尷尬。
莊子家裡貧窮,就向監河侯(一說魏文侯)借貸小米。
攝像者: fotolia
林既的勇悍
春秋齊景公時期,有一天林既穿著獸皮衣服,就像山野中人的打扮一樣,去朝見齊景公。齊景公看見他穿成這樣,就問他:「這是君子的穿著?還是小人的穿著?」
林既似乎有所顧慮,沒有上前,作出為難的表情說:「只看穿著,怎麼能衡量士人的德行?昔日,楚國人佩帶長劍,戴著高帽子,卻出了令尹子西;齊國人穿著短衣,戴遂傑之冠,卻出了管仲、隰朋這樣的賢才;越國人喜歡紋身、剪頭髮,卻出了范蠡、文種這樣的能臣;西戎的百姓,穿著前襟向左側開的衣服,頭髮紥得就像椎骨一樣,卻出了一個由余。如果像君上所說,那麼穿狗皮的人就應當學狗叫,穿羊皮的人就應當學羊叫,況且君上還穿著狐裘上朝,是不是也應當改變一下?」
范蠡畫像。(公有領域)
齊景公說:「你可真是勇敢強悍。至今,我還沒有看到誰能像你這樣奇特地辯論。你這是鄰里之間的爭論強辯,還可以戰勝千乘之國吧!」
林既說:「我不明白君上所說的勇悍是指什麼。登上高峻危險的地方,眼睛能不眨一下,腿腳也不會疲軟,這是工匠的勇悍;潛入深淵,刺殺蛟龍,抱黿鼉而出,這是漁夫的勇悍;進入深山,刺殺虎豹,抱著熊羆出山,這是獵人的勇悍;不以斷頭為難事,即便胸腹開裂、骨頭暴露、血流不止,依然堅持征伐,這是武士的勇悍。現在臣下站在寬廣的宮殿上,以嚴肅的神色、嚴正的辭調,冒犯主君的權威。眼前有軒車的賞賜,心不為其所動;身後有斧鉞的威嚇,臣也不因此而恐慌。這就是我林既的勇悍吧。」(《說苑.善說》)
林既面對國君,不亢不卑,恭敬沉著地引經據典,表明自己的觀點,也算是很會講話的人了。@*#


梓慶製鐻「以天合天」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6日, 2018
莊子的寓言故事中有一則「梓慶製鐻」,木匠梓慶「以天合天」製出鬼斧神工般的樂器鐻。
攝像者: fotolia
日復一日,許多人的生活模式,幾乎都是千篇一律的;許多人的工作模式,也像是格式化後的模板,但有人卻能在尋常的事物中體悟到真諦並據此得到更好的成果。莊子的寓言故事中有一則「梓慶製鐻」,也許能給人一點啟迪。
魯國有個木匠梓慶。有一次,梓慶用木頭製作了一個鐻(音具),就是一種外形似鐘的樂器。
這個看似平常的鐻,上面雕刻的猛獸卻是活靈活現的,栩栩如生。人們看到後都震驚不已,認爲作品精巧,非人力所能及,猶如鬼斧神工。
梓慶擁有一流的製鐻手藝技法,就這樣傳開了。魯國國君聽說此事,就召梓慶進宮,問他究竟是用什麼方法製鐻的。
梓慶講起製鐻的過程,態度非常謙虛。他回答魯國國君:「臣下只是一個工匠,哪裡有什麽手藝啊!縱然有的話,也只有一樣。」示意圖
攝像者: pixabay
梓慶講起製鐻的過程,態度非常謙虛。他回答魯國國君:「臣下只是一名工匠,哪裡有什麽手藝啊!縱然有的話,也只有一樣。」
於是,他詳細地介紹製鐻的準備工作。他說:「臣做這個鐻之前,不敢損耗自身的精氣,於是用心齋戒,去除雜念。」而他齋戒的目的,是爲了保持清淨的心,讓自己安靜下來。
齋戒到第三日,他使自己忘記邀功請賞、獲取爵祿報酬等等念頭。
齋戒到第五日,梓慶使自己忘記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是讚揚還是詆毀、手藝好還是不好,不將這些褒貶與是非放在心裡。
直到齋戒第七日,他可以忘記自己的四肢形體,完全進入忘我的境界,不再去想是爲了哪一個人製鐻的。
只有這時,他才認爲前期的準備工作已就緒。
梓慶帶著清淨的心進入山林,專心地尋找製鐻的木材,細心地觀察樹木的質地和天性。(pixabay)
隨後,他帶著清淨的心進入山林,專心地尋找製鐻的木材,細心地觀察樹木的質地和天性。
心無雜念的他,在看到適合的木材的同時,彷彿就看到了一個成型的鐻出現在眼前。接下來,他再將這段木材砍回家,再順手稍一加工,木材就會成爲現在的樣子——一個完好的鐻。反之,就做不成。
最後,梓慶說道:「我做事,無非是『以天合天』」,就是讓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結合,而這或許也就是讓做出來的器物讓人驚爲神工的緣故吧。」
在這段故事中,梓慶製鐻經歷了三個階段,最後達到「以天合天」的境界。
首先,他讓自己的心靜下來。齋戒第三日,他忘掉利益之念;齋戒第五日,他忘掉自己的名譽;齋戒第七日,他進入忘我的境地。在這樣的狀態下,自己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溶合在一起,進而完成一件作品。這就是他技藝精湛的祕密所在。@*#


兩千多年前的七歲神童──項橐的傳說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9日, 2018
漢宋山畫象第7石,孔子見老子圖局部。圖中的小孩為項橐。(公有領域)
項橐(音陀)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在《三字經》、《戰國策》、《敦煌經變文集》等典籍中,都可以看到項橐的身影。孔子周遊列國,在半路遇到七歲的項橐。項橐少不經事,卻是滿腹經綸。孔子和他一番對談,見其才思敏捷,驚歎不已。
項橐,史上確有其人。在《戰國策.秦策五》、《史記》中都有記載。大唐時期,人們根據正史記載,將孔子向七歲的項橐請教的這件事,演繹為有趣的故事,收錄在《敦煌變文集》中。
遊戲無益 玩物喪志
敦煌變文故事中說,有一天,孔子帶著眾門徒出遊,半路上遇到三個小孩,其中兩個在一起嬉戲,一個小孩卻不跟他們一起玩,孔子就問他:「你為什麼不一起玩呢?」
這個小孩說:「玩遊戲沒有意義。何況撕破了衣服,還得煩勞父母縫補。玩遊戲必有爭鬥,勞心又無功,怎麼能是好事呢!所以不玩。」
小孩用泥土做了個城池,自己坐在這個泥土城池裡面,孔子問他:「你怎麼不避開馬車呢?」小孩說:「從來只聽說過車避開城池,哪有城郭避開車子的道理呢?」孔子見他聰穎,就問他是哪家的孩子,才知道小孩名叫項橐。
孔子說:「我的車上有三十二個棋子,跟你博戲一下,怎麼樣?」項橐說,博戲使人玩物喪志,荒廢正業,因此拒絕了。
清 顧見龍《孔子出遊圖》。(公有領域)
才思敏捷 智慧無礙
孔子和項橐一問一答,見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就決定再考考他,於是說出一連串尋常人難以瞬間回答的問題。孔子出的問題是:
你知道, 
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水沒有魚? 
什麼山沒有石頭,什麼樹沒有枝? 
什麼人沒有妻子,什麼人沒有丈夫? 
什麼牛不生小牛,什麼馬不產小馬? 
什麼雄鳥沒有雌鳥相伴? 
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 
什麼日子不足,什麼日子有餘? 
什麼城裡沒有街市,什麼人有名沒有字?
項橐不僅記住了問題的順序,還不假思索地回答:
螢火中沒有煙,井水中沒有魚。 
土山上沒有石頭,枯樹上沒有枝芽。 
神仙沒有妻子,仙女沒有夫君。 
泥牛不生小牛,木馬不產小馬。 
單飛的雄鳥沒有雌鳥相伴。 
賢德的人是君子,愚昧的人是小人。 
冬天日短不足,夏天日長有餘。 
空城裡沒有街市,小孩兒有名沒有字。
懂天地綱紀 陰陽之數
孔子又問道:「你知道,什麼是天地綱紀,陰陽之終始?什麼是左,什麼是右?什麼是表,什麼是裡?風從何而起,雲從何而生?天地之間相距幾千萬里?」
項橐說:「九九八十一,是天地綱紀,八九七十二,是陰陽之終始。東為左,西為右。南為表,北為裡。風從蒼梧發,雲從四方出。天地之間相距萬千多里。」
孔子又問了項橐幾個問題,項橐的回答都很符合道理。最後,項橐問孔子:「天上有多少星星?」孔子說:「我剛剛跟你在說地上的事,何必談論天上的事。」項橐追問:「那就問你眉毛有多少根吧。」孔子答不上來,感嘆道:「真是後生可畏!」
這段故事的言外之意是,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還要謙遜地向人請教,哪怕對方只是七歲的孩子。孔子師項橐的故事,也由此演變而來。
漢宋山畫象第七石,圖像共分四層。第三層為孔子見老子圖:左側由左至右為孔子弟子,右側由左至右為孔子、項橐、老子、執簡侍者。(公有領域)
神童甘羅 遊說張唐
說起項橐,不得不提另外一個神童甘羅。甘羅是秦國宰相甘茂的孫子。
甘羅12歲時,就成了呂不韋(秦國丞相)的家臣。燕國派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秦國想派張唐去燕國做丞相,並聯手攻打趙國。前往燕國,必然得經過趙國,張唐想到,以前打過趙國,他擔心被害,所以不想去燕國。
呂不韋親自去請他,也沒有結果。甘羅見呂不韋愁眉不展,就問他:「君侯,您為什麼事不高興呢?」呂不韋告知他原因。
甘羅自告奮勇地說:「我去說服張唐。」呂不韋斥責他:「一邊去!我親自請他,他都不肯。你怎麼能行呢?」
甘羅就說:「昔日,項橐七歲時,就成為孔子的老師。臣現在十二歲了!您讓我先試一下,不用一上來就呵斥我。
公元前260年的秦國版圖。(Philg88/Wikimedia Commons)
甘羅獻策 聯趙襲燕
於是,甘羅去遊說張唐,成功說服張唐,並為他出謀劃策。最終秦國和趙國聯手,攻打燕國。秦國奪下燕國十一座城。(《戰國策.秦策五》)
甘羅十二歲就做了秦國上卿,也是史上有記載的天賦異稟的神童。甘羅所說,「項橐七歲時做過孔子的老師」,甘羅所處的時代與孔子比較相近,可知此事並非空穴來風。@*#
參考書籍:《敦煌變文集.卷三.孔子項託相問書》


八歲就做官 大唐財相劉宴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10日, 2018
劉宴八歲那年,唐玄宗封泰山,劉宴毛遂自薦,獻上一首頌賦。圖為清 王翬 等《康熙南巡圖.濟南至泰山》。(公有領域)
八歲,還是少不經事的年紀,有人卻在這個年紀一躍龍門,成為當朝太子正字(官職,刊正皇家藏書),成為大唐有品階的官員唐玄宗一朝出現不少神童,劉宴就是其中之一
劉宴八歲獻賦 玄宗授官「正字」
劉宴,字士安,唐代宗、唐德宗時期的理財大臣,主管天下財賦。得益於他的財政策略,解除了安史之亂造成的經濟問題。
劉宴七歲時,被公認為神童,名聞鄉里。劉宴八歲那年,唐玄宗至泰山封禪,劉宴毛遂自薦,獻上一首頌賦。
玄宗驚訝他如此年幼,才思卻宛如成人,於是命宰相張說考他的才學。小劉宴回答問題時思維敏捷,泰然自若。張說遂向玄宗稱賀,稱小劉宴為國寶。
唐玄宗後來授予小劉宴太子正字一職,檢校皇家藏書。隨扈御駕的王公大臣都邀請劉宴和他們一起共進午餐。劉宴被眾人稱為「神童」,名噪一時。(《新唐書》列傳74)
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築壇祭天稱為「封」。圖為泰山。
攝像者: shutterstock
能正天下字 唯獨「朋」字沒正
據《東明縣誌》記載,劉晏十歲那年,有一天唐玄宗御駕親臨勤政樓,大張歌舞、雜記。玄宗召劉宴到樓中,命貴妃為他裝扮一番,玄宗問他:「正字,你刊正了幾個字?」劉宴說:「天下的文字都能刊正,唯有『朋』字還沒有刊正。」
後世有人解讀,劉宴這句話一語雙關,他以一個「朋」字進諫,指出朋黨勾結的時弊。
劉宴自幼就擔任正字官職,能有機會接觸皇家藏書,他藉此良機勤奮讀書,因其才華橫溢,名聲大噪,轟動京城。
劉宴自幼就擔任正字官職,能有機會接觸皇家藏書,他藉此良機勤奮讀書。圖為宋人《景德四圖.太清觀書》。(公有領域)
神童成理財大臣 革新鹽務
劉宴後來成為大唐的理財大臣,掌管天下財賦,以養民為先。天寶年間,劉晏擔任夏縣長官。任職期間,劉宴勸農桑,捉拿盜賊,護養地方百姓,與民同樂。劉宴從不催百姓繳納賦稅,但鄉民都會按期上繳。這一德政在當時傳為美談。
唐代宗即位後,任命劉宴拯救殘破的局面。劉宴制定的理財方策,主張養民為先,保障商人、百姓民生富足,同時使國庫收入不斷增長。劉宴掌管鹽政,首先廢除了朝廷的食鹽專賣制。當時,朝廷費用、軍費、官員俸祿,都來源於劉宴的鹽利稅收。他創設的食鹽間接專賣制,為以後各朝採用。
設常平倉 興漕運
劉晏效法古制,在各地設置「常平倉」,用以穩定糧價,利國惠民。京師安定,國庫漸漸充盈,有利於懾服藩鎮,穩定邊防將士軍心

安史之亂期間,漕運廢弛,物價飆漲。劉宴前往地方考察漕運,他說:「見到水道有一處不通,我真想拿著鐵鍬先去剷平;見到糧食一粒都運不走,我真想背上米先行。」(《舊唐書》列傳73)
劉宴力主恢復漕運,疏通河道,打造二千艘漕船,凡是參與漕運的百姓,都支付工錢。漕運大開,減輕關中百姓的賦稅徭役,也緩解了長安的糧荒
當第一批糧食從江南運到長安後,唐代宗派出衛士樂隊前往渭河迎接,並對劉宴説:「愛卿,你真是朕的蕭何!」
漕船是一種底平艙淺的運輸船舶。圖為明 宋應星《天工開物》插圖,中國古代兩桅漕船,(公有領域)
選拔理財能人 督辦地方財務
劉宴去世以後,朝廷中掌管財賦的大臣,大多數都是他選拔出來的人才。劉宴曾選拔出幾百名能幹的理財專家,將其分派到地方,督辦各州各縣的理財事務,使他們不採用暴斂的方式,也能有效地解決朝廷開銷和軍隊費用。
在劉宴去世二十多年後,劉宴的手下即便身在千里之外,依然奉行他制定的教令,沒有人會行欺瞞。由劉宴打造的理財系統,運作自如,持續了很久。@*#
八歲就做官 大唐財相劉宴 | 神童 | 大紀元 - https://goo.gl/VP2Htz


程敏政九歲,李東陽七歲。英宗在殿堂面試他們,先出「鶴鳴」二字。小程對以「龍躍」,小李對以「牛舞」。又出一對曰「螃蟹一身鱗甲」,小程的對子是:「鳳凰遍體文章」,小李的對子則是「蜘蛛滿腹絲綸」又出了一個對子曰「鵬翅高飛壓風雲於萬里」。小程對答:「鰲頭獨占依日月於九霄」,小李對答:「龍顏端拱位天地之兩間」。 https://is.gd/8erpOy
項橐七歲就作了孔子的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