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代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
2015/01/14 14:35瀏覽5,617迴響0推薦0引用0
第18代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關聖帝君
玄靈高上帝與關聖帝君有何不同?
這是天庭召開會議,所定的天上盛事,原本的老玉皇大帝(本尊),祂將權力下放給關聖帝君,同時間在天庭開會決議的,開會內容如下。
現世上所有千經萬典,其文深意奧,常錯誦文字,又未能了悟經意,致使神聖之經典,旨在勸化世人,而未能收到其效果,誠可惜也,蓋因現世遠非昔比,能通古文學者無幾,故現著經,不嫌文句淺白,只要人人能誦讀,能了悟經意,始能達到著經目的。
今著玉皇普度聖經者,乃蒼穹天皇,由儒道釋耶回五教教主,共議選舉關聖帝君,於甲子年元旦,受禪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位,其尊號曰: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統御諸天,管轄萬靈,掌理三界十方,撫綏天下生民,並及九幽六道,今 玉帝為普度天下蒼生,特敕命著作「玉皇普度聖經」,以教化為普度之本,此經之著,務使誦者易誦,讀者易讀,並易了悟經意奉行,冀能收到普化之效而著作者。
-------------------------------------
(文/黃彥昇 民俗陣頭深度中毒者、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碩士)玉皇大帝被視為道教與台灣民間信仰的天庭領導者,但台灣民間流傳著「關公當玉皇」的說法,其爭論至今尚未結束,主張「關公當玉皇」的一派尊關公為「第十八代玉皇上帝」,另一派則認為並無此事。
玉皇上帝。圖片來源:道教三十六天是什麼?
玉皇上帝。圖片來源:道教三十六天是什麼?
反正問題都出在「玉皇大帝」這個名號之上,我們就先從這裡下手吧。但我現在這裡預告一下,「玉皇大帝」這個觀念的歷史非常久,其中儒、道、釋三教的源流互相參雜,可能要寫個好幾篇才能說清楚,也無法說服每個宗教的支持者。
上帝一詞最早出現於《尚書》圖片來源:不拘一格降人才:從《尚書》看古代官制理念
上帝一詞最早出現於《尚書》圖片來源:不拘一格降人才:從《尚書》看古代官制理念
「玉皇大帝」最早可追溯到儒家經典《尚書》出現的「上帝」,也稱為「昊天上帝」,漢朝的鄭玄註解為「天之別名」,指涉的是「天空」與「最高主宰」,是一種無以名狀的至高權威,與之相對的是人間的帝王「天子」,人間的帝王尚且自稱為「天子」,不難想像古人對「上帝」的尊重與敬畏。
基督宗教東傳時借用「上帝」一詞表示宗教內的至高神。
基督宗教東傳時借用「上帝」一詞表示宗教內的至高神。
之後其它宗教傳入東方,例如基督教,就直接借用中文內有的名詞來解釋它們的「最高神」,今日基督教的「上帝」一詞就是從此而來。
佛教的帝釋天為小千世界主宰。圖片來源:佛教二十諸天帝釋天簡介
佛教的帝釋天為小千世界主宰。圖片來源:佛教二十諸天帝釋天簡介
而佛教在東傳的時候因為與本土的道教市場競爭而貶低「天帝」一詞,所以佛教內的「天帝」帝釋天並不是最高主宰,只是佛教的護法神與小千世界的主宰。這邊說個題外話,當年的「佛道戰爭」雖然沒有到雙方拿刀劍互砍,但其精彩度與牽涉層面之廣仍令人嘖嘖稱奇,有興趣的人可以先搜尋一下《老子化胡經》,相信可以找到不少有趣的東西。
而道教因為發展歷史長久且流派繁雜,「上帝」的諸神主宰的位子不斷變動,也衍生出另外幾種高階神明的名號,例如「天尊」、「大帝」。道教也因為各地區原始宗教的影響,「最高主宰」的位子也不一定就是掌管「天空」的那位,有的是「星神」,有的是「山神」,但是在道教組成有規矩的教團組織後,「最高主宰」也差不多就定型了。
《雲笈七籤》記載。圖片來源:WIKI文庫。
《雲笈七籤》記載。圖片來源:WIKI文庫。
「玉皇上帝」就是道教的「最高主宰」,但是「職位輪替」的說法也出現了,北宋張君房主編的《雲笈七籤》之中,就出現了「三代天尊者,過去元始天尊,見(現)在太上玉皇天尊,未來金闕玉晨天尊。然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從上皇半劫以來,元始天尊禪位。」
《雲笈七籤》是專門編給北宋皇帝看的道家經典總整理,從這段記載我們考以看到「玉皇上帝」的輪替,現任的玉皇是經由元始天尊禪讓,同時也預告了未來的玉皇是「金闕玉晨天尊」。題外話,也許這三位「過去」、「現在」、「未來」的玉皇,就是霹靂布袋戲中道教組織「聖龍口」的「三世道君」的原型。
關公成為玉皇是清末才逐漸成型的說法。
關公成為玉皇是清末才逐漸成型的說法。
而這三位玉皇的輪替順序就這麼流傳下來,一直到清朝末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關公才被拱上「玉皇上帝」的位置。
開會內容如上,也是關聖帝君被民間傳說為,玉皇大帝換人做了,其實這是錯誤的說法,實際情形是真正的玉皇大帝永遠都是第一代那一位,因為有任期的關西傳到關聖帝君是第18代了。
玉皇大帝之譜系:
系由「玄元明微中理、天運化陰陽、正氣震蒼穹」排列下來。
第10代玉皇大天尊玄化高上帝。
第11代玉皇大天尊玄陰高上帝。
第12代玉皇大天尊玄陽高上帝。
第13代玉皇大天尊玄正高上帝。
第14代玉皇大天尊玄氣高上帝。
第15代玉皇大天尊玄震高上帝。
第16代玉皇大天尊玄蒼高上帝。
第17代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第18代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根據我明查暗訪,現在最多人拜的玉皇大帝是第17代的玉皇大帝玄穹高上帝,
它專屬經典最多也最齊全,維基百科網站玉皇大帝也是寫17代這一位玄穹高上帝
可能是一般民間百姓還無法接受現在的玉皇是關聖帝君吧我猜的。畢竟目前道教
體系是最亂的,不知道那一個是真的哪一個是假的。
然而在第十八代的金闕中天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的關聖帝君系統團體下,關聖帝君依然依照位階的授權下其他的關聖帝君也是稱呼其關聖帝君…等稱呼,而正尊的金闕中天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只有一尊,但其任期內有1600年而有400位值星的金闕中天玉皇大天尊玉皇上帝玄靈高上帝分靈依年格值星天界,而其下的關聖帝君團體依其各自之神格分派至世界各地之宮廟任職,每位值星之金闕中天玉皇上帝玄靈高上帝任期為四年,直到1600年後為收圓的日子…希望各大德們儘量的配合上天的任務執行上天給于的使命,直到收圓的日子到來。
---------------------------------
玉皇大帝有任期嗎-(二)關羽走上神壇
(文/黃彥昇 民俗陣頭深度中毒者、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碩士)在上一篇玉皇大帝有任期嗎-(一)玉皇從何而來?的結尾有提到,清朝末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是關羽成為「玉皇大帝」的契機,到底發生什麼事我們晚一點再提,在此,先來討論關羽的「帝君」封號從何而來?
關公成為玉皇是清末才逐漸成型的說法。
鸞堂體系承認的第十八代玉皇關羽。圖片來源:「玉皇輪替說」又名「玉皇退隱說」
我們目前所熟悉的關羽,那位忠義無雙、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二哥,其形象主要來自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說得正確一點,是清朝毛宗崗刪增過後的《三國演義》,而我們在課本上都會讀到《三國演義》由羅貫中所著,但目前羅貫中的版本在學界被稱為《三國演義嘉靖本》,內容與現在的毛宗崗版《三國演義》大不同,毛宗崗的刪增主要是將蜀國一方修改的更「聖人」,並「抹黑」曹操。而關羽的形像也隨著戲曲與小說的盛行,以「忠義無雙」的樣貌在民間流傳。
三國演義插圖。圖片來源:WIKI
三國演義插圖。圖片來源:WIKI
但無論是哪個版本的《三國演義》主要都是參考西晉陳壽寫的史書《三國志》,至於關羽在史書中的形象有沒有小說中那麼神,各位可以自己去閱讀一下。
三國志是史書,三國演義是小說。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三國志是史書,三國演義是小說。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總之,關羽的形像就隨著戲曲、小說等民間藝術發酵了。而另外一邊,歷代王朝的皇帝也想借用關羽勇猛善戰、忠義無雙的形象鞏固皇權,期許麾下武將官兵都能忠軍愛國,所以關羽在歷代皇帝不斷加封的情況下,由明朝萬曆皇帝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同時取得了「大帝」、「天尊」、「帝君」三個頭銜。
正統道藏。圖片來源:澳門大學圖書館。
正統道藏。圖片來源:澳門大學圖書館。
然而,正統的道教各支派承不承認這個頭銜又是另一回事了,因為在道教經典整理《正統道藏》中,可以找到關羽在道教中最高的位階是「元帥」。
而清末那件大事,是起因於清末政局動亂而形成的「庚子之劫」的說法而產生的「扶鸞救世運動」,王見川教授在其著作〈臺灣「關帝當玉皇」傳說的由來〉中指出「庚子年的扶鸞救世運動在中國近代民間宗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是一場由關帝領銜的扶鸞救世運動。由於清末民初西南地區成百的鸞壇,大都從此運動衍申而生」。
「庚子之劫」有1840年與1900年兩種說法,如果是1900年,那就是有名的「庚子拳亂」了,但不論如何,各路仙佛聖神大量降筆扶鸞著成「善書」的風氣,就這麼一直流傳到現在,甚至度過海峽到了台灣。
洞冥寶記是目前可是最早提出「關公當玉皇」的善書。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洞冥寶記是目前可是最早提出「關公當玉皇」的善書。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而目前所知第一本明確指出「關公當玉皇」的善書,是民國後才扶鸞而成的《洞冥寶記》,在第三十七回:「原來是上皇為蒼穹聖主,已歷七千餘年,今三會收圓,三會龍華,三次封神,將要到期,事故繁冗,上皇髦期倦勤,向老母上表辭位,老母準旨,下議萬仙,宜擇賢良,登庸受禪,三教聖人,推舉關帝,眾仙額首稱慶,共同贊成,議定二年後中元之上元甲子元旦,作為登極之期。」
洞冥寶記第三十七回。圖片來源:WIKI文庫
洞冥寶記第三十七回。圖片來源:WIKI文庫
三十八回則寫明前後任玉帝的稱號:「蒼穹十七太上聖主無上妙有玄尊」、「蒼穹第十八聖主武哲天皇上帝」。
洞冥寶記第三十八回。圖片來源:WIKI文庫
洞冥寶記第三十八回。圖片來源:WIKI文庫
此書一出,廣為扶鸞體系接受,承認「關公當玉皇」說法的鸞堂又各自扶鸞出屬於自己的「關公當玉皇」的經書,由於過於龐雜,在此就不一一列名。
而玉皇大帝的任期在《雲笈七籤》中沒有說明,但在《洞冥寶記》卻有了「七千餘年」的記載,而我們也無法確定《雲笈七籤》提到的下任玉皇「金闕玉晨天尊」是不是關羽。
但我個人保持非常保留的態度,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洞冥寶記》的內容有太多小說的筆法,人為雕塑的痕跡過於明顯。
二、《洞冥寶記》中展現的宗教體系,玉皇大帝仍受「老母」節制,並非最高主宰。
三、玉皇大帝是道教先天大神,是「道體」展現,何以被冠上人才有的「倦勤」的帽子?
結語
每個宗教、教派都想說自己的神明是最大、最高,這是可以理解的,關羽因為其勇猛、忠義無雙的形象而登上了玉皇的位子,是民間宗教會出現的自然現象,但在邏輯與理論上的基礎卻十分不足,因而有了紛爭。近來甚至有鸞堂指出關公已經卸任,目前為「第十九代玉皇」接位,面對這些現象,確實有些不知該如何是好,滿臉黑人問號的感覺。
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關聖帝君在民間信仰系譜的位子更加尊崇而穩固。
---------------------------------------------------
關公連任第十八屆玉皇大帝了...
22, Jun 2008 19:44
記得我唸大學的時候,由於學校附近有很多廟宇與道觀,所以自然會經常聽到一些非常有趣的玄奇故事,那時最轟動的故事是來自「天界通訊社」的一則新聞:「天公(玉皇大帝)換人囉!天宮政權轉換囉!」 當時我們這群自許為知識份子、而且還參加過學運的大學生們聽到此類荒誕不經的故事,當然是豎起中指或是搖晃食指、不屑到了極點!不過表面上雖然要故作嗤之以鼻狀,但是私底下還要會感到好奇?難不成天界也已經民主化、玉皇大帝已經採取任期制了嗎? 經過一番整理後,我終於把這則「玉皇大帝改選新聞」整理出來。原來關公在同額競選的狀況下,順利連任了第十八任玉皇大帝。而且更扯的說法是:國父孫中山本來也想要參選角逐,但是為了天界和諧,而退出這次選舉。 後來當我畢業時,台北貓空附近的廟宇又傳出更新、更扯的訊息,就是關公降壇顯靈、公開駁斥他已經就任玉皇大帝的說法。我只記得這是一則讓我笑的樂不可支的傳說,因為我的腦袋總會浮現關老爺子紅著臉、怒斥「都是媒體亂報的!」的逗趣模樣。 其實以上種種「關公當選第十八任玉皇大帝」的說法根本不是我就讀大學時代、從天庭傳來的「即時選舉快報」,充其量只能稱得上是一百多年前的舊聞!因為早在清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中國民間早已傳出關公當選的「賀電」、而且關公就任的玉皇大帝可不是像過去十七任的「虛位元首」囉!因為他還找了岳飛、陸秀夫、張世傑等眾多知名歷史人物組成「天庭新內閣」、成為掌握實權的天庭領導人。另外關老爺子政通人和,得票數極高、還獲得耶穌、默罕默德與孔子的票源挹注,創下天堂選舉史上的奇蹟。 更廣為流傳的版本則是發生於1924年(民國13年),在這一年,有關「玉皇大帝換人做做看」的說法更是甚囂塵上!而且連關老爺子在天堂的最新帝號「蒼穹第十八聖主武哲天皇上帝」都已經出現了,這帝號實在是太正點了,看來天庭勢必有一番新氣象!但是人間卻陷入烽火連連數十年。 雖然沒有任何人可以證實關公是否已經當選第十八屆玉皇大帝,而且還成功在1971年連任成功(這又是另外一種說法了!篇幅所限故省略不提!)。但是我還是覺得關公的氣勢真的很旺!算是中國神話故事裡唯一出自於基層、用兩千年的時間循序漸進、慢慢升官的唯一範例。 要知道,我們的關老爺子生前最高爵位只是第三級的「亭侯」而已、而且這「漢壽亭侯」還是關公生前最賭爛的曹操假借皇帝名義所授予的。關公生前的軍階頂多也只有約第五級的「前將軍」,而且同時晉升的將軍還有馬超、張飛、黃忠等三人。而且關公死後幾年,他也並未被追贈為縣侯或鄉侯,而且諡號還加了一個「繆」。如果用運動術語來講解「繆」這個字,大概就是「曾經打過總冠軍賽,但是並未奪冠。」的意思。 關羽死後五百年後,才勉強擠入「中國歷史名將TOP64」的排行榜內,其實這是拜「母數增大(因為原本名額只取到32名而已。)」之賜。在宋代之後,關公才總算苦盡甘來、大展鴻圖。宋哲宗封他為「顯烈王」、徽宗則封「義勇武安王」、把宋朝幹掉的元朝居然保留舊制,還額外封關公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清兩朝,關公的頭銜已經從「王」晉升到「帝」了!例如明萬曆年間關公居然被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堂堂稱起「帝」來。明朝滅亡後,清朝更是不得了,不但保留了關公的「帝號」、還為關公錦上添花、追封一個史上最長疊疊樂型封號:「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很多學者專家都認為關公持續走紅是出自於清廷的陰謀詭計,因為原本關老爺子最大競爭對手是岳飛,因為岳飛的人氣在明末清初遠勝於關公,但是岳飛生前與清朝皇帝的祖宗為敵,為了幫老祖宗出口氣、所以清廷非得要動用政治力量刻意打壓岳飛才行、於是祭出了最有效的「關公牌」予以抗衡,而且還挑戰成功,讓岳飛不幸含淚落敗、使得關公成為「神明版的超級星光大道」節目裡頭的最後優勝者。 但是我不太認同這個說法,因為「三國演義」的閱讀率極高,遠遠超過跟岳飛有關的任何故事,所以關公根本不需要清廷之助!人氣就已經強強滾!根據中國民間版的AC Nelson 的市場研究報告,關公的受歡迎程度早在幾百年前就遠遠超過岳飛。清廷只不過沒有打壓關公,一切順水推舟,才讓關公平步青雲、終於在死後兩千年當選玉皇大帝。 至於關公為何可以步步為營、從「漢壽亭侯」一路竄升至玉皇大帝?我一時之間也說不出個所以然,我想您下次去關帝廟拜拜時,您可以捻上三炷清香問問看。搞不好「蒼穹第十八聖主武哲天皇上帝」當晚會現身於您的夢裡,跟您說清楚、講明白呢!
試論《西遊記》和《封神榜》中不同的宗教傾向
2016/09/06 來源:半瓣花上閱乾坤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所受到的關注從來不在少數。同樣,作為一部與《西遊記》類似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所受到的關注雖然比不上《西遊記》,但是近年來隨著封神題材的影視作品不斷問世,從最初的《封神榜》到如今的《封神傳奇》,封神故事所受到的關注同樣居高不下,古老的封神故事可以說是再一次大放異彩。如果忽略影視作品的胡編亂造,單從文本角度來將《西遊記》和《封神演義》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兩部著作對於不同宗教的看法有著很大的不同。
就《西遊記》的寫作傾向上來說,它本是一部融合了儒釋道三教思想的神魔小說。其中很多時候,作者吳承恩都會借小說中的人物之口來表達自己的看法,還會引用儒家的言論來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合法藉口,比如豬八戒為自己吃人而不能改過進行的辯解:「我欲從正,奈何獲罪於天,無所禱也!」這與我們心目中那個偷懶滑頭只知道泡妞的豬八戒形象似乎有所不符。其實,八戒在沒有被打下凡間的時候,可是堂堂的天蓬元帥,所以基本的學識應該還是有的。再比如,豬八戒在五莊觀見到福祿壽三星的時候,不但不以禮相迎,反倒說了很多戲謔話,讓人忍俊不禁:
鎮元子正與唐僧師弟閒敘,聞報即降階奉迎。那八戒見了壽星,近前扯住,笑道:「你這肉頭老兒,許久不見,還是這般脫灑,帽兒也不帶個來。」遂把自家一個僧帽,撲的套在他頭上,撲著手呵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冠進祿也!」那壽星將帽子摜了罵道:「你這個夯貨,老大不知高低!」八戒道:「我不是夯貨,你等真是奴才!」福星道:「你倒是個夯貨,反敢罵人是奴才!」八戒又笑道:「既不是人家奴才,好道叫做添壽、添福、添祿?」
後面,八戒還故意翻撿了福星的衣服,說是「番番是福」。被三藏叱令出去後,還回頭瞪著福星,說是「回頭望福」。看見小童拿了四把茶匙,方去取果看茶,被他一把奪過,用手亂敲亂打,兩頭玩耍。被大仙說不尊重,他卻笑著說:「不是不尊重,這叫做『四時吉慶』。」
暫且不談貫通始終的儒家思想,《西遊記》中涉及到關於佛教和道教的地方的確很多,比如主要人物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可以說都是從道教走向佛教最終修成正果的典型,似乎說明了道教對於這些頑劣之徒無任何作用,只有佛教才能讓他們真正得到皈依。
1.菩提祖師(似乎是儒釋道合一的一個名字,不過看氣質打扮應該屬道教多一些)教給孫悟空一身的本領,然而卻不肯讓孫悟空透露他的姓名,甚至在後面孫悟空遇到危難被壓五行山的時候也不曾出現,五百年間任由悟空遭受風吹日曬,雨雪風霜。當然,在悟空憑藉他教給的本領上至天庭乃至於後來發展到大鬧天宮的時候,菩提老祖也不曾有過絲毫的規勸。也就是說自從教給悟空本領之後,菩提祖師就對他完全不管了。作為一個祖師,他在《西遊記》中的使命似乎只是教給孫悟空無上的本領,而並未對其行為有所約束。讓人比較好奇的是,菩提祖師教完了悟空本領,在趕悟空離開,與眾相別的時候,文中是這樣說的:
祖師道:「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悟空道:「決不敢提起師父一字,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
至於為什麼菩提祖師知道悟空一旦離開就會生「不良」甚至「惹禍行兇」,文中沒有明講,我們也不便胡亂猜測。也許,菩提祖師只是根據孫悟空的日常性格來進行推斷的,但既然他知道孫悟空「定生不良」,為何還趕著孫悟空回去?這真真是個未解之謎。或者,菩提老祖不忍心讓自己的本事失傳,畢竟遇到孫悟空這麼有靈性的徒弟的機會不多。作為一個方外之人,他無法直接對於某些看不慣的事情指手畫腳,只能藉由自己的徒弟來完成這個使命,並且在暗中默默地看自己的得意門生最終能夠混到什麼樣。不幸的是,孫悟空最終因為無人依靠也無人管束,只能被迫背叛了師門,由一個遵從自由、熱愛自然的孫悟空變成了緊箍咒縛心,肩負取經使命的孫行者。直到最後完成任務取回真經,功德圓滿成了佛,孫悟空再也沒能見到自己的啟蒙師傅菩提老祖。
2.豬八戒在天庭時貴為天蓬元帥,卻因帶酒調戲嫦娥一事被貶下凡間成為妖怪,玉帝從此對他不管不問,導致八戒吃人為生,直到遇到觀音,他才改邪歸正,不再吃人。其中觀音和八戒的一段話頗為耐人尋味:
菩薩道:「古人云,若要有前程,莫做沒前程。你既上界違法,今又不改凶心,傷生造孽,卻不是二罪俱罰?」那怪道:「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風!常言道,依著官法打殺,依著佛法餓殺。去也!去也!還不如捉個行人,肥膩膩的吃他家娘!管甚麼二罪三罪,千罪萬罪!」菩薩道:「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汝若肯歸依正果,自有養身之處。世有五穀,盡能濟飢,為何吃人度日?」怪物聞言,似夢方覺,向菩薩施禮道:「我欲從正,奈何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菩薩道:「我領了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你可跟他做個徒弟,往西天走一遭來,將功折罪,管教你脫離災瘴。」那怪滿口道:「願隨!願隨!」菩薩才與他摩頂受戒,指身為姓,就姓了豬,替他起了法名,就叫做豬悟能。
好好的天蓬元帥當不得,反被貶下凡塵來做豬妖,固然起因是由於八戒的作風問題,然而我們知道,在《西遊記》中,八戒的作風問題似乎從來就沒有改過。可以推斷,他在此前天庭當元帥的時候就有這個毛病,至於為什麼偏偏這次被罰而且如此嚴重,恐怕還是因為他得罪的是嫦娥的緣故。畢竟,天庭那些事兒和人間差不多。玉帝責罰八戒本無可厚非,但是直接扔下去不管,導致他走投無路去吃人,這就是玉帝的不是了。從這點上來看,佛教對於八戒這樣的頑徒的處理方式是比較妥當的。雖然這個人死性不改,但是畢竟比之前強好多了不是?
3.小白龍僅僅因為一怒之下燒了殿上明珠,就被玉帝判了死刑。堂堂龍太子,為何僅僅因為燒掉自己家的一顆明珠就被「表奏天庭,告了忤逆」,還說「玉帝把我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誅。」
注意小白龍說的是「被」父王表奏天庭,這說明施加方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文中並沒有說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父子相殘。但從這短短的幾句話中我們可以推斷:父親竟然冷酷到可以主動上奏置兒子於死地,這父子親情何在?父子之間是否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隱情?倘若結合我們歷史上父子相殘的慘劇,我們似乎可以推斷一二:要麼小白龍不是西海龍王敖閏親生,要麼就是父子爭著同一個女人,又或者是小白龍發現了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乾脆敖閏就不滿意他這個接班人。總之,裡面的腥風血雨,我們只能從結局中窺得一斑。若是如此,取經恐怕是小白龍最好的歸宿了。
4.怎麼能少了最冤枉最人畜無害的沙和尚?曾經的捲簾大將,竟然因為一個小小的琉璃盞就被打了八百貶下凡間,還要每七日遭受利刃穿脅之痛,簡直慘不忍睹。說是捲簾大將,其實相對於人間帝王,他就相當於一個御前侍衛而已,一個琉璃盞就能讓他遭受如此橫禍,以至於原有的編制完全被剝奪,慘到只能給在流沙河裡面吃人度日。他的慘,源於他的主人,也源於他的奴性。為什麼玉帝能夠對於為自己捨生忘死鞍前馬後的捲簾大將下此狠手?真相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沙和尚被貶了,而且似乎沒有人為他求情。相較於他犯的罪過,對於他的懲罰實在太重。而且玉帝把他貶下凡間,既然每七天就要教飛劍穿越他胸脅下百餘回方回,竟然不管他是否吃人,可見玉帝的心胸多麼狹隘並且做事不計後果。
總之,在《西遊記》中,道教對於他們,不但不能教化,還讓他們差點丟了性命,即使能夠活命,也仍然渾渾噩噩,繼續為非作歹吃人度日。直到這些人都皈依佛門,才算是真正找到了組織,找到了自己的歸屬,進而修成了正果。
可是,我們想像中,如果是真正的道教,修成正果應該不是這個樣子吧?貪污腐敗還戰鬥力low到爆,一幫神仙只知道尸位素餐,挾私報復,簡直沒天理!
下面我們就看看,在《封神演義》裡面,道教處於一個什麼位置上?
《封神演義》裡面的大boss,可大部分都是道教,不要說道教的「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這三個厲害無比,就是他們的徒弟輩也都是強悍無比——燃燈道人(後面入佛成為了燃燈上古佛)、懼留孫(後入佛,為懼留孫佛)、文殊廣法天尊(後入佛,為文殊菩薩)、普賢真人(後入佛,為普賢菩薩)、慈航道人(後入佛,為觀音菩薩)。徒弟尚且如此,可見其師傅更是何等架勢了!這典型的支持「老子化胡」說吧?
但是到了《西遊記》裡面呢?在《封神演義》裡面威風凜凜的人物,變得十分窩囊。
1.曾經高高在上的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淪為一個煉丹術士,遵玉帝旨意去煉化孫悟空,居然被孫悟
空從八卦爐中逃了出去還踢翻了煉丹爐。後來,當孫悟空為救烏雞國王而來找他時,他竟然對看丹的童兒說:「各要仔細,偷丹的賊又來也。」而且後面為了防止孫悟空再來偷丹,哄孩子似地給了他一顆才算作罷。
要知道,道德天尊在道教裡面的地位,其實一點不比玉帝差,太上老君其實是公認的道教始祖,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世化身。在《封神演義》裡面,道德天尊是和元始天尊同一級別的人物,「三清」之一。而玉帝則只不過是屬於三清之下,四御之上的大神。因此,《西遊記》的作者對於道教可以說是稀里糊塗,有意矮化。
2.蓮花化身的哪吒的救世主從道教的太乙真人化為佛祖。且看《西遊記》中對於哪吒的簡介:
托塔天王生此子時,他左手掌上有個「哪」字,右手掌上有個「吒」字,故名哪吒。這太子三朝兒就下海凈身闖禍,踏倒水晶宮,捉住蛟龍要抽筋為絛子。天王知道,恐生後患,欲殺之。哪吒奮怒,將刀在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還了父精母血,一點靈魂,逕到西方極樂世界告佛。佛正與眾菩薩講經,只聞得幢幡寶蓋有人叫道:「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將碧藕為骨,荷葉為衣,念動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運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廣大,後來要殺天王,報那剔骨之仇。天王無奈,告求我佛如來。如來以和為尚,賜他一座玲瓏剔透舍利子如意黃金寶塔,那塔上層層有佛,艷艷光明。喚哪吒以佛為父,解釋了冤讎。
與《封神演義》相比,《西遊記》中的哪吒雖然也大致保留了其原先的事跡,但是卻將哪吒的師傅由太乙真人轉變為佛祖,不僅沒有來由,而且轉變得極為不自然。整個故事非常簡略,與我們心目中哪吒的形象無法形成形成完全對應。說到底,在《西遊記》中的哪吒,已經被削減了叛逆精神,而只是孫悟空的一個幫手而已。並且,他的師傅的轉變也似乎在說明佛大於道,和我們現在的很多地方爭做名人故里一個樣。
3.孫悟空和車遲國的三個國師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鬥法時,儘管國王屢屢偏向國師,但每次都是國師們輸。論理說,這三個妖道雖然是妖,但除了在掌握權力之後獨尊道教,對佛教徒進行暴力驅使之外,竟然沒有幹什麼出格的事情。相反,他們還曾經為車遲國求雨,解救無數生靈。因此,雖然車遲國僧眾生存艱難,但是孫悟空在半空中看的時候,「倒也祥光隱隱,不見什麼凶氣紛紛」。從孫悟空變的道士和兩個道士的談話就可以看出一二,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三個道士對於道士非常尊敬,只要聽說個「道」字,就也接出大門。
可是,後來孫悟空、沙和尚、豬八戒等人為了報復三位「大仙」,把三清的聖象都扔到了五穀輪迴之所,讓道教受到了非一般的恥辱。後面還用尿當作聖水賜給三位「大仙」。這可以說是赤裸裸的挑釁了,怪不得後面三個道士非要與他較量。當然,為了體現佛教的厲害,孫悟空自然笑到了最後。
4.滅法國中,國王因為前世與和尚有仇,發願要殺一萬個和尚,在悟空等人到之前已經殺了九千九百九十四個,只差他們四個,好做圓滿。可是當悟空在空中看時,卻也是「喜氣沖融,祥光蕩漾」,連悟空也奇怪國王為何會滅法。後來,孫悟空悄悄在半夜施法給國王和妃嬪以及滿朝文武都剃了頭髮,搞得國王沒臉見人,只好求唐僧也收他為徒,當然唐僧並沒有收。不過國王后來還是聽從悟空建議,將滅法國改為欽法國才算了事。這也算是赤裸裸的宣揚佛教了呵。
此外,像地仙之祖鎮元大仙(道教),雖然道術高深,擒拿孫悟空等人也是手到擒來,可是卻無法醫好被孫悟空打倒的人參果樹,還是孫悟空最後請了觀音菩薩才將其果樹救活,並且還多長出了一個。正因如此,鎮元子還特地與孫悟空結拜了兄弟,並且特地設人參果宴招待大家。
像如來將孫悟空壓在了五行山下之後,文中說:
不一時,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炁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聖、九曜真君、左輔右弼、天王哪吒,玄虛一應靈通,對對旌旗,雙雙幡蓋,都捧著明珠異寶,壽果奇花,向佛前拜獻曰:「感如來無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設宴呼喚,我等皆來陳謝。請如來將此會立一名,如何?」如來領眾神之託曰:「今欲立名,可作個安天大會。」各仙老異口同聲,俱道:「好個安天大會!好個安天大會!」言訖,各坐座位,走斝傳觴,簪花鼓瑟,果好會也。
可見,在一開始的時候,如來早已奠定了他三界三教大boss的位置,故而連道教的「三清」也來拜謝。當然,這也充分體現了《西遊記》作者的揚佛抑道傾向。想那「三清」,在《封神演義》裡面何等厲害,即使西天諸佛等人也不得不在扶周滅紂計劃中多番幫忙,但那時「三清」最多不過與之平起平坐,並未低聲下氣到如此地步。而《西遊記》中,只要道教和佛教有衝突,道教總是處於不尷不尬的地位。
可見,整個道教體系,在《西遊記》裡面已經全面崩潰,全面腐化墮落,喪失了戰鬥力,也失去了群眾基礎,只能夠依附於佛教。這真是對於本土宗教的一個莫大諷刺。不過,最大的諷刺應該還是對當時封建統治者的吧?作者也只不過是藉此揭露而已。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5enoxm.html
-------------------------------------
中國傳統神話小說兩大巨擎便是《封神榜》和《西遊記》。從成書時間看,西遊記早於封神榜,但從故事發展來看,封神榜則早於西遊記。二者的人物組成並不相同,但有相通之處。 在下不才,嘗試將《封神榜》和《西遊記》貫穿起來。《封神榜》這個時期,主要勢力是闡教和截教,此外還有妖和西方教。闡教和截教同屬於鴻鈞老祖德門下,所以說,闡教和截教是同屬一門的。從闡教門下的稱呼看,闡教和截教在封神榜之前,都是屬於仙這一族群。當時還沒有神,封神榜的目的就是將闡教和截教下的門徒以及妖裡面的傑出者任命為神這一族群。所以說,神是相對於仙低一等級的。再說妖。從書中可以看出,妖是單獨存在的一個族群,這個族群主要是那些由各類生物及非生物通過吸收日月精華,自行修煉成的。從法力方面看,妖和其他仙差距並不大,但由於不被闡教和截教接納,而只能游離在外,成為妖。倘若被闡教或截教招收,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稱仙。 還有個西方教,聽名字就知道是佛教的前身。當時的西方教還是很弱小的,從其門下弟子來看,應當是屬於開創期,西方教除了接引準提外,幾乎沒有什麼強人。這是封神榜時期的勢力分佈。 再看看西遊記中的勢力分佈。 這一時期,已經存在的勢力有神、仙、佛、魔、妖、鬼六族群。其中的神,就是封神榜時期所創立的那些榜上人物。仙則較封神榜時期人數大減,而且這個時候的仙都已經分散成一個個獨立群體,可見仙已經不再如同封神榜時期那樣有組織了。佛在西遊記時期,可以看出實力最強大,其下人才濟濟。 妖和封神榜時期還是一樣的,都是吸收日月精華的生物和非生物組成。 魔是一個封神榜時期沒有的新族群,這個族群主要都是由修煉的人、各種生物和非生物組成。鬼在封神榜中也有提到,但是這時候的鬼應該還處於無序狀態,而且法力、實力都還是很弱的。而到了西遊記時,鬼已經成為了一個有組織的族群。以上就是西遊記中的主要勢力。 (二)神仙的演化 神在封神榜以前,是沒有的。封神榜的目的與其說是封神,不如說是創神。我們先看看作為神的條件是什麼。首先,對於出身是沒有限定的,就是說,不論人、仙、妖,只要獲得仙或者神的最高統治者的認同,就可以成為神。這點,看孫悟空是最能明白的。孫悟空學得法書後,只是屬於妖這一族群。但通過玉帝的認可,就一躍為神了。所以我們可以認定,神在招聘人員 上是採用領導權威制。其次,對於神的法力並沒有數值化的標準和要求,高強如哪吒、楊戩,低俗如馬氏,都可入為神族。最後,神的數量並沒有限制,雖然有崗位定額,但沒有編制限額。這個繼續以孫悟空為例。孫悟空擔任弼馬溫時,有弼馬溫的崗位,但沒有定員。通過書中描寫,可知弼馬溫是有前任的,但不知何許原因,導致該崗位長期空置。后孫悟空成神後,才被聘為該崗位。。正因為這幾點,從封神榜後到西遊記時期來看,神的數量在封神榜的基礎上有了極大的增加,但質量上卻相較有所退步。比如,巨靈神,在封神榜時期是沒有的,但西遊記時期卻成為重要戰神之一,但巨靈神的戰鬥力參考孫悟空,與楊戩和哪吒相比,差距不是一點半點。可見此時的神總體戰鬥力是比較差的。仙在封神榜之前,可以說勢力最大。封神榜以前,天下只有仙、受仙控制的妖和正在創業的西方教接引準提二人。此時的仙絕對可以說是一支獨大。但封神榜後,不知發生了什麼變化,到西遊記時期,仙已經沒落到極為分散的狀況,人員數量急速下降,有相當大一部分都被分流或者說是跳槽到了其他族群,這個跳槽的目的地主要有神、佛、鬼族群。 封神榜之前,仙的首領有截教的通天教主和闡教的元始天尊。但到了西遊記時期,仙已經沒有名義上的首領了,從行為上看,已經屈從於玉帝了。 而原來的仙派首領通天教主和元始天尊也退隱了,這二者的師兄太上老君反而成為受神領導但卻超然於神的一個特殊人物。這個變化是很奇怪的。封神榜從結果來看,是仙派肢解截教的過程,通過肢解截教,架空通天教主,達到闡教獨掌大權的目的。此時創立的神不過是一個等級低於仙的族群,不論實力,還是勢力,都遠遜於仙。但發展到西遊記時期,二者正好調位,神反而成為高於仙的族群,仙成為受神保護的族群。 通過這個兩端點的表象,我們可以合理猜測連接這兩端點的連線情況。我認為,在封神榜之後,曾經發生過一次巨大的變動,這個變動導致了闡教解散,使元始天尊喪失了仙族的指揮權而淪為光桿司令。在這次變動中,神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並且有可能實現了從部落組織到中央集權組織的轉變。而這裡,還有一個極其隱秘的人物,就是太上老君。 我認為,在這次變動中,太上老君起到了破壞闡教興立神的作用。在封神榜時,太上老君還無權無勢,但到了西遊記時期,一躍而為雖受命於神的首領玉帝,但地位遠高於任何神的一個特殊境界。有句話說:誰受益,誰嫌疑。太上老君獲得這種特殊待遇,絕對不可能是無功而受的。況且,按照神最初的實力,是不可能讓闡教解體的。
什麼樣的人才能當玉皇大帝? https://is.gd/Xifh7c
更新: 2019-08-29 11:38 PM 標籤: 我來說西遊, 西遊記, 玉皇大帝
人間有個皇帝,
天界有個玉帝,
皇帝我們都知道是怎麼來的,
那玉帝你們知道是怎麼選拔出來的嗎?
天庭可是中華神話中最高的統治中心,
當然氣派!金光萬道滾紅霓,瑞氣千條噴紫霧,
三十三座天宮,一宮宮脊吞金穩獸;
七十二重寶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麟。
惡狠狠掌朝的天將,氣昂昂護駕的仙卿。
琉璃的擺設,瑪瑙的物件。
正是天宮異物般般有,世上如他件件無。
玉帝也是很不簡單啊!
他是西遊記裡第二個出場的人物,
名號——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在中國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
從《諸神傳奇》中居然發現,
玉帝也曾跟我們一樣是個普通人! https://is.gd/Xifh7c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