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馬龍效應=羅森塔爾效應/「翁格瑪麗效應」/比馬龍效應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學生)在被賦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的更好的一種現象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翁格瑪麗效應:為什麼需要積極的心理暗示?
2017-08-28 由 周粟鈞 發表于心理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社群營銷諮詢【 白磚家】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翁格瑪麗效應:生活為什麼需要自我積極的心理暗示?
你所做的,就是你想要自己做的,這就是暗示的力量。——「自我暗示之父」愛米爾·庫埃
【理論解析】
「翁格瑪麗效應」又叫「暗示效應」,源自一個故事:有個名叫「翁格瑪麗」的女孩,本來長得不是很美。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給她信心,從旁鼓勵,每個人都對她說:「你真美。」由此,女孩有了信心,每天照鏡子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很漂亮,也在心裡對自己說:「其實,你很漂亮。」。漸漸地,女孩真的越來越漂亮。由此,「翁格瑪麗效應」成了心理學上一個重要的名詞。
即所謂「翁格瑪麗效應」是指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從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覺地按照暗示者的意願行動。即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社會心理學家便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翁格瑪麗暗示效應」。
...
為什麼「翁格瑪麗暗示效應」能有這麼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原理其實很簡單: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者你想得到什麼東西,那麼你的一言一行都會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爭取,那麼久而久之,你也就真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獲得了自己想要獲得的一切。
...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有人認定經理的位置一定是自己的,他就會按照經理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告誡自己要努力工作。果然,不久之後,他就被提名為經理候選人並成功當選。這個結果既是他努力的結果,更是他給予自己積極暗示的結果,因為如果沒有積極的暗示,就不會有努力的工作。
...
由此可見,利用好「翁格瑪麗效應」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以下改變:
(1)給自己積極的引導,改變消極的心態。
(2)改變自己的情緒,提高自信心。
...
由此可見,利用好「翁格瑪麗效應」可以達到認識自我,挖掘潛力,增強信心的目的,從而不斷地追求進步,以更快地適應工作需要,創造成功的機會。
...
【操作務實】
美國的羅傑·羅爾斯是紐約州歷史上第一個黑人州長,在他的身上,就完全的體現了這種所謂的「翁格瑪麗效應」的重要性。
...
他出生在紐約當時一個環境骯髒,充滿暴力況且是偷渡者和流浪漢聚集地的大沙頭貧民窟,那裡聲名狼藉,據說在那裡出生的孩子由於耳濡目染的影響,並沒有幾個在長大後從事什麼體面的職業的,因為他們從小就學會了逃學,打架,甚至是偷竊或者是吸毒。然而,同樣是在這裡出生的羅傑·羅爾斯卻成了後來紐約的州長,這還得從他們當時學校的董事兼校長皮爾·保羅先生的一句話說起。
...
當年,這個可憐的校長發現,這些孩子甚至比當時最為流行的「迷茫的一代」還要來得更加無所事事,他們上課不與老師合作,也不經常上課,每天除了打架就是和老師作對,甚至在某一段時間還砸爛教室的黑板。
...
皮爾·保羅先生嘗試了好多辦法來改變這種現狀,卻始終是無濟於事,不過校長在一段時間的接觸後發現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非常迷信,只要是有關於迷信這一方面的,他們都深信不疑,於是皮爾·保羅抓住這個特點,在他上課的時候給學生們看手相,並用這個辦法來鼓勵學生。
...
終於輪到羅傑·羅爾斯了,當他把骯髒的小手遞給校長的時候,校長很興奮的拉著羅傑·羅爾斯的手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我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
...
羅傑·羅爾斯確實被驚呆了,從出生一直到現在,還沒有誰給過他這麼高的評價,唯一的一次就是他奶奶說他能當個船長,不過比起紐約州的州長來說,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
於是,在以後的生活里,小羅爾斯的心情頓時開朗了許多,他開始以「紐約州未來的州長」自居,對生活也充滿了希望,他的衣服也不再是沾滿泥土,說話也不再夾帶污言穢語了,甚至在走路的時候也有意無意的挺直了腰杆,始終都以一個紐約州未來的州長身份來要求自己。
...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51歲的那一年,羅傑·羅爾斯成功的成為了紐約州的第一人黑人州長,他的目標實現了!
【運用要點】
羅傑·羅爾斯之所以最終能成為紐約州的州長,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他始終相信自己就是未來紐約州的州長,並且始終是一個紐約州未來州長的身份來要求自己。這種積極的暗示最終引導羅傑·羅爾斯走向了成功。說到底,這就是「翁格瑪麗暗示效應」所起的作用。
...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才能給自己以積極的心理暗示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給自己積極的語言暗示
積極的語言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改變消極的心態。比如經常對自己說:我是最好的、我是最厲害的、這點事情難不倒不我、很簡單……在這種語言的暗示之下,很快就能找回自己的自信心,並且在這種效應的影響下,將工作做到最好。
...
2.給自己積極的動作暗示
很多人在做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或者在挑戰自己的時候,都會握緊拳頭狠狠地甩兩下,這樣做就是為了給自己加油、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在成功的時候,也會伸出大拇指對自己表示慶賀……這其實就是一種積極的動作暗示,通過這種暗示,我們的心理就會產生積極的反映,下一次再遇到困難的時候就不會有畏難情緒了。
...
3.給自己積極樂觀的表情暗示
何為表情暗示?即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要使用積極、樂觀的面部表情,比如說微笑、鎮靜、大方,而不是慌亂、愁眉苦臉。很多人覺得這樣有點做作,其實不然,一旦你這麼去做了,就會帶動心理的反映,促使自己勇敢去面對。
...
4.給自己積極健康的心理暗示
所謂心理暗示就是不斷地在心理告訴自己:我一定能夠成功、我就是未來的***、我以後一定能做成什麼事情……因為這些心理暗示能促使一個人向著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方面去努力,比如你告訴自己,你以後一定能超越比爾·蓋茨,那麼在行動之中,你就會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
【生活智慧】
莎士比亞說過:「一個人往往因為遇事畏縮的緣故而失去了成功的機會!」畏縮的原因就在於存在著不良的自我暗示。人們在追求成功時,會設想目標實現時非常美好、激動人心的情景。這個美景就對人構成一種暗示,它為人們提供動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因此,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訓練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的能力,注意控制並消除一些消極的心理暗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psychology/65mr4el.html
----------------------
“翁格瑪麗”效應,是教育心理學術語,意思是對受教育者進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從而使受教育者認識自我,挖掘潛力,增強信心。
在被表彰和嘉獎的情況下,受表揚者自然會不斷地追求進步,以更快地適應工作需要;而未受表揚者也會被給予心理暗示,只要你努力,機會肯定會降臨。
中文名 翁格瑪麗效應 所屬專業教育心理學 由 來 翁格瑪麗”的女孩 代表人物陳安之
“翁格瑪麗”效應的由來
“翁格瑪麗效應”,似乎是那樣一個故事。有個名叫“翁格瑪麗”的女孩,本來長得不是很美。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給她信心,從旁鼓勵,每個人都對她說:“你真美。”由此,女孩有了信心,每天照鏡子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很漂亮,也在心裡對自己說:“其實,你很漂亮。”漸漸地,女孩真的越來越漂亮。由此,“翁格瑪麗效應”成了教育心理學上一個重要的名詞,說的是鼓勵給人的心理暗示作用。
著名華人成功學家陳安之在這方面的理論與培訓做得非常出色,培養出了很多成功人士。
-------------------
“翁格瑪麗”效應,是教育心理學術語,意思是對受教育者進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從而使受教育者認識自我,挖掘潛力,增強信心。
在被表彰和嘉獎的情況下,受表揚者自然會不斷地追求進步,以更快地適應工作需要;而未受表揚者也會被給予心理暗示,只要你努力,機會肯定會降臨。
“翁格瑪麗”效應的由來
“翁格瑪麗效應”,似乎是那樣一個故事。有個名叫“翁格瑪麗”的女孩,本來長得不是很美。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給她信心,從旁鼓勵,每個人都對她說:“你真美。”由此,女孩有了信心,每天照鏡子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很漂亮,也在心裡對自己說:“其實,你很漂亮。”漸漸地,女孩真的越來越漂亮。由此,“翁格瑪麗效應”成了教育心理學上一個重要的名詞,說的是鼓勵給人的心理暗示作用。
著名華人成功學家陳安之在這方面的理論與培訓做得非常出色,培養出了很多成功人士。
----------------
比馬龍效應,或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學生)在被賦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的更好的一種現象。比馬龍效應的命名取自希臘神話故事裡面的一位名為比馬龍的雕刻家,他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來的女神雕像,由於他每天對著雕像說話,最後那座女神雕像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比馬龍效應是一個自我應驗預言發展。以此觀點,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們將會失敗;而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們將會成功。在社會學,這個效應經常被引用與教育或社會階級有關。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研究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與雷諾爾·雅各布森對比馬龍效應做篇幅的發表和討論[1]。在他們的研究中發現,假使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加強,學生的表現也會相對加強。也正是因為羅森塔爾對該效應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比馬龍效應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這個實驗的目地是用來支持現實層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響的假設。這種影響是有效的,主要是單看給予特定的個人正面或負面的期望。
觀察者期望效應,在真實生活中,被觀察者無察覺的情況下給與期望,並觀察結果。羅森塔爾斷言這樣的期望可以實質上去影響並且完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在這個實驗中,羅森塔爾預測當告訴一位小學老師某幾位學生比其他學生聰明,這位老師可能會潛意識去幫助和鼓勵這幾位學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學家所做名為聰明的漢斯的實驗指出表面上看起來有一匹懂得算術和做出各式各樣驚奇技能的馬,事實上是靠訓練員和觀察者無意識下給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勢)而得出正確答案。
------------------
翁格瑪麗效應,教育心理學術語,其涵義是指對受教育者進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從而使受教育者認識自我,挖掘潛力,增強信心。
1 翁格瑪麗效應 -作用機理
在被表彰和嘉獎的情況下,受表揚者自然會不斷地追求進步,以更快地適應工作需要;而未受表揚者也會被給予心理暗示,只要你努力,機會肯定會降臨。
2 翁格瑪麗效應 -由來
「翁格瑪麗效應」,似乎是那樣一個故事。有個名叫翁格瑪麗的女孩,本來長得不是很美。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給她信心,從旁鼓勵,每個人都對她說:「你真美。」由此,女孩有了信心,每天照鏡子的時候,都覺得自己很漂亮,也在心裡對自己說:「其實,你很漂亮。」漸漸地,女孩真的越來越漂亮。由此,「翁格瑪麗效應」成了教育心理學上一個重要的名詞,說的是鼓勵給人的心理暗示作用。
3 翁格瑪麗效應 -應用
著名華人成功學家陳安之在這方面的理論與培訓做得非常出色,培養出了很多成功人士。
不懂得 說好話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爸媽都該看看)
氣場 2018年03月02日 檢舉
不懂得 說好話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爸媽都該看看)
最近芬蘭的一則公益廣告短片
《孤兒院》在網路上爆紅。
劇情描述一對可愛的姐弟,
來到「成人孤兒院」中,
在一名女士的引導之下,
他們開始「面試」櫥窗裡的四組父母,
選出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父母。
繼續看下去...
第一組父母:
爸爸在看書、媽媽在做家事,他們看上去和樂融融。
(圖片截取自 youtube)
第二組父母:
妻子正在體貼地為丈夫倒果汁,兩個人有說有笑
(圖片截取自 youtube)
第三組父母:
他們拖著嬰兒車,在樹下散步,
媽媽很優雅,爸爸看上去也很紳士。
(圖片截取自 youtube)
小男孩透過櫥窗,會心一笑,眼神中透露著渴望。
(圖片截取自 youtube)
第四組父母:
與前面三組形成鮮明對比,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丈夫動作幅度很大,妻子像是在辯解著什麼。
(圖片截取自 youtube)
櫥窗外的孩子們立刻變得膽怯、驚恐、不知所措,
臉上的笑容也完全消失了。
(圖片截取自 youtube)
父母是孩子的借鏡
影響孩子的言行舉止
常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什麼樣的父母,照出來的就是什麼樣的孩子。
他們會在耳濡目染中模仿父母的互動模式:
如果父母為人和善,說話時讓人如沐春風,
那養出來的孩子也會是風度翩翩,舉止優雅的;
如果父母喜歡講髒話、沒有規矩,
那孩子長大了多半也會缺乏教養,出言不遜;
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
孩子長大後很可能個性孤僻,容易自卑,甚至懷疑自己。
在父母的辱罵中成長,
孩子會開始否定自己...
朋友閒聊時提起自己的童年,
她說最怕的就是爸媽吵架。
有時候爸爸會生氣到狂摔東西,媽媽也毫不示弱,
大吼大叫的樣子就像洪水猛獸一般。
她嚇得躲在房間裡,
外面飄進來的爭吵聲中
永遠夾雜著錢、累、苦這樣的字眼。
甚至爭吵完,媽媽還會把我的朋友當出氣筒。
有次她只是不小心弄髒了裙子,
媽媽就直接破口大罵:
「妳跟妳爸一個樣,沒一個好東西。」
每次聽到這些,她就在心裡一遍遍問自己:
我為什麼活著?我為什麼要讀書?我怎麼不去死?
由此可見,家庭氛圍是否和睦,
直接影響到孩子心理能否健康成長。
不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
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有些父母好像從來不會讚美孩子,
他們覺得那樣會讓孩子驕傲,
只有時刻鞭策他,他才能不斷進步。
殊不知,你們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
卻像一隻利刃,深深刺中孩子脆弱幼小的心上。
語言暴力, 是比家庭暴力更可怕的東西, 常常「殺人於無形。」
有時候那些隻字片語會中傷你最親的人,
並且可能是無法修補的傷痛。
淺移默化的影響力
教育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做「翁格瑪麗效應」。
說的是一個叫翁格瑪麗的女孩,
長得不是很漂亮,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給她信心、
鼓勵她,告訴她「妳很美。」
之後女孩便有了自信,每次照鏡子的時候,
她都在心裡對自己說:「其實,妳很美」。
漸漸地,女孩真的越來越漂亮。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
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給他積極的心理暗示,
因為你們對孩子每說一句話,
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塑造著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鼓勵,對孩子而言
是股成長的力量
在泰國短片《豆芽》裡,
小女孩看到了菜市場有許多人在買豆芽菜,
就問媽媽「我們可以種來賣嗎?」
媽媽的回答是: 嗯,我們可以試試。
(圖片截取自 bili)
最開始的嘗試並不成功,豆芽菜都枯死了。
於是母女倆找來了一本種豆芽菜的書,多次改進方法。
(圖片截取自 bili)
每次小女孩有些灰心的時候,
媽媽總會露出自信的面容,說「我們試試」。
最後真的奇蹟般地種出了豆芽菜。
(圖片截取自 bili)
一句簡單的「我們試試看」, 卻有著不簡單的力量。
想想最初小女孩要種豆芽菜,
如果媽媽是這樣的否定態度:
「別鬧了,家裡哪還有地方種豆芽菜啊?
種豆芽菜幹什麼,我們又不會種,省省力氣吧!
好好讀你的書,整天想這些沒用的事情。」
那故事又會是怎樣的呢?
也許小女孩的好奇心早就被扼殺在搖籃中了吧。
永遠不要吝惜
你對孩子的讚美
當孩子做的不夠好時,我們可以鼓勵一句:
爸爸看到了你的努力,已經進步很多了。
當孩子幫著做家務時,我們可以真誠地感激:
謝謝你的幫助,媽媽很開心。
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我們可以由衷地讚許:
孩子你真棒,我為你驕傲。
當孩子因為失敗感到迷茫時,
我們可以引導他直面挫折:
沒關係,我相信你還可以做得更好。
每個孩子都需要不斷的鼓勵,
才能獲得自信、勇氣和上進心。
這就像植物必須每天澆水,才能生存一樣。
語言這東西,在表達愛意的時候如此無力;
在表達傷害的時候,卻又如此鋒利。
家永遠應該是溫馨的港灣,
而不是冷漠與傷害的煉獄。
不要把糖果撒給路人, 卻將槍口對準了家人。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曾經說過:
「一想到為人父母,
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卻需要一直學習。
學會好好說話這一課, 希望家長們永遠不要缺席。
不懂得 說好話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爸媽都該看看) - https://goo.gl/WKSR4z
出處:http://www.cacanews.com/cat62/node1677703/14496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