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傳統與現代:竹塹學術三百年:「第一屆臺灣竹塹學國際研討會」會後論文集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GCx36D
劉榮宗
龍瑛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QWvrYX
(1911-08-25)1911年8月25日
日治臺灣新竹廳
逝世 1999年9月26日(1999-09-26)(88歲)
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仁愛醫院
職業 作家
國籍 中華民國(臺灣)
教育程度 臺灣商工學校
體裁 小說、文學評論
代表作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1937)
《蓮霧的庭院》(1943)
《孤獨的蠹魚》(1943)
《杜甫在長安》(1980)
獎項 《改造(日语:改造 (雑誌))》年度小說佳作獎
兒女 劉文甫(長子)、劉知甫(次子)
官方網站
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
龍瑛宗(1911年8月25日-1999年9月26日),本名劉榮宗,祖籍廣東省饒平,是一位生於新竹北埔的客家裔臺灣作家
謝國城委託龍瑛宗全盤辦理棒球業務和會計.pdf-----------
台灣棒球-謝國城棒球之父、少棒之父-中華民國棒球之父-謝國城委託龍瑛宗全盤辦理棒球業務和會計/台灣軟式棒球 起源於日本-台灣「六行庫時期」使用軟式棒球-在台灣開始參加威廉波特少棒賽之前,台灣所有的少棒隊幾乎都是使用軟式棒球來比賽的,就連早期有名的紅葉少棒隊也不例外-(1968年)紅葉少棒隊打敗日本和歌山少棒隊時,使用的就是軟式棒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qaEUxj
1918年至彭家祠受啟蒙,但隨後私塾遭日警關閉。1919年進入北埔公學校就讀,1927年自北埔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同年入學臺灣商工學校,1930年4月畢業,在日籍主事佐藤龜次郎的推薦下,以優異的成績進入臺灣銀行臺北總行,並調往南投支行,1934年調至臺北。1936年與李耐結婚。
1934年,調回臺灣銀行臺北總行。由於任職圖書館的友人劉金狗幫忙,得以借閱大量的世界文學名著。
1937年,憑著師承兩位在臺日籍作家的啟蒙與自學的努力,發表以日文寫作的處女作-《パパイヤのある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前進中央文壇,獲得日本知名文藝雜誌《改造》的年度小說佳作獎,是為類似獎項得主中少見的殖民地作家。
1940年,1940年又被調至花蓮分行,隔年1941年辭去銀行工作,返回臺北進入《臺灣日日新報》擔任編輯,與張文環、呂赫若、楊逵同為「戰爭期」最重要小說家,戰前發表小說計23篇。在文學表現上,乃以日本教育知識份子的觀點,反映日治末期臺灣人在殖民統治下的衝突、挫敗及哀傷。
戰後政權更迭,經歷通貨膨脹的困頓歲月,龍瑛宗仍從事日文新聞撰寫與文章創作。1946年短暫前往臺南《中華日報》日文版,但在政府禁止新聞雜誌的日文空間後,10月中華日報日文版即告停刊,無法用中文創作的龍瑛宗不得不中斷了他的文學生涯。1950年再度重返臺北金融界,任職於合作金庫,直到1976年退休1999年於臺北終老,最後長眠於故鄉北埔。此間創作數量銳減,但仍有數篇日語小說發表,再委由鍾肇政譯作中文。1974年退休。
1980年,龍瑛宗克服語言障礙,終於以中文寫出首篇小說《杜甫在長安》,再度引起文壇注意及肯定。此後大量創作以中文書寫的小說、雜文與評論,其作品多達百餘篇。[1]
1999年,因肺癌病逝於臺北市仁愛醫院。
文學生涯
文學生涯初期
龍瑛宗出生於新竹北埔,一個樸素的客家村落;其父親為商人,家世背景與日治時期大多臺籍作家相比略顯貧窮;且其體質瘦弱又個性內向。就讀公學校五年級時,老師成松先生給他看《萬葉集》,引起了他對文學的興趣,並自此開始投入閱讀各種文學作品。在就讀於臺灣工商學校以及進入臺灣銀行工作後,他更養成了大量閱讀世界文學名著的習慣。
戰後初期到轉折
1947至56年,也就是其文學生涯的第二個十年,因經濟與政治因素,主要作品只有未刊稿短篇〈故園秋色〉一篇。
1964年,《臺灣文藝》創刊,吳濁流任社長並邀請他擔任編輯委員,同時,鍾肇政協助小說部分編輯。同年十月,其〈美麗島·臺灣〉刊於《今日之中國》第二卷第十期。
1965年,受聘為「今日之中國社」編輯委員會主筆,並負責譯介臺灣小說;他在《今日之中國》向海外介紹並刊載文心、鍾理和、廖清秀、鍾肇政、陳火泉、林海音等人作品。
1967年,創作另一篇遊記式作品〈澎湖紀行–蔓蔓夏草呦 身經百戰的戰士們無常的夢痕〉,以旅遊散文形式夾雜歷史典故寫成,介紹少有人知的松島紀念館與妓院街「埔仔尾丁」還有漁翁島的燈塔。
1968年,創作〈臺北的今昔〉描繪臺北的變遷。
1969年,創作〈在潮州鎮〉描寫其對潮州鎮的印象:「這椰子與香蕉的小鎮。這是除了炎熱之外,別無特異處的小鎮」。
1974年,以中文作條列式報導〈新春閑談復興國劇〉,刊於合作金庫《作業動態簡訊》稽核第八號。
1967至76年,其文學紀元進入第四個十年;他於合庫屆齡退休,回到文學創作崗位,初期只發表幾篇短文,最後興起以日文書寫傳記的想法。這幾年間,他陸續推出新作,以日文寫成〈夜流〉、〈日黑風高〉、《紅塵》等脫稿;張良澤為之翻譯〈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刊於《前衛叢刊》第二期。
1978年11月,《大學雜誌》第一一九期「文學.時代.傳統」專題刊出多位作家訪談紀錄,其中有訪談他整理成的〈日據時代的臺灣文壇〉一篇。
1979年,再度推敲《紅塵》至2月底;後來,鍾肇政將之翻譯連載於《民眾日報》副刊。遠景出版社出版《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其中第七集收有其〈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等七篇小說,由張良澤、鍾肇政譯為中文。同年7月,日文自傳小說〈夜の流れ〉刊於日本。8月,自譯〈夜流〉刊於《自立晚報》。11月23日,以中文寫成的〈斷雲〉脫稿。
評價
在《龍瑛宗傳》一書中,周芬伶引用朱耀偉的《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解釋龍瑛宗在語言上的困境,「一個轉換國籍與語言的作家,彷彿死了一次,如果移民作家是『形而上』的流放,是『自動的他者』或是『他者的他者』,他會經歷一段真空時期,變成空心人,然後成為另一種更頑強的人,因為他是自動的,還擁有些許的自由。那麼殖民地轉換國籍與語言因為是非自動的他者或者說是被動的他者,被強迫改造成另一種人,他會經歷一段類似死亡的黑暗時期,而且這段時間相當長,有些人熬過去就能重生,熬不過去只能成為前朝『遺民』,那是另一種死亡。」
作品的出版與刊載
在戰後的出版
目前為止(2011/10/01),已知的有:
龍瑛宗/著,《杜甫在長安》,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7年。
龍瑛宗/著,張恆豪/編,《龍瑛宗集》,前衛出版社,1991年。
龍瑛宗/著,《夜の流れ 夜流 》,地球出版社,1993年。
龍瑛宗/著,《紅塵》,遠景出版社,1997年。
龍瑛宗/著,《濤聲》,桂冠圖書公司,2001年。
龍瑛宗/著,《龍瑛宗全集》中文卷,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龍瑛宗/著,《龍瑛宗全集》日文卷,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年。
河原功、下村作次郎、中島利郎等人/編選,《臺灣長篇小說集》,東京都綠蔭書房,2002年。該有收錄幾篇龍瑛宗的小說作品。
河原功、下村作次郎、中島利郎、黃英哲等人/編選,《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臺灣人作家作品集》,東京都綠蔭書房,1999年。該有收錄幾篇龍瑛宗的小說作品。
他人著作的收錄
龍瑛宗的日文新詩〈夜與晨之歌〉、〈花蓮港回想〉,戰後由臺灣詩人陳千武翻譯成中文,之後被收錄在陳明臺主編的《陳千武譯詩選集》裡。[2]
龍瑛宗的日文詩作〈在南方的夜晚〉、〈印度之歌〉,戰後被人翻譯成中文,之後收錄在林瑞明主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I》。[3]
紀錄片、影音資料
使用「全國圖書資訊網」查詢,到2011年10月12日為止,已知的有:
李行、吳秀菁、井迎兆等人/導演,〈作家身影系列2:文學赤子的美麗與哀愁─龍瑛宗〉,臺北市:春暉國際,2000年。
公共電視製作,〈文學作家說演劇場3:苦悶幽情: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街道〉,臺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0年
-----------------------------
影響灌溉水源 龍瑛宗墓園將遷
新竹縣北埔鄉老農彭國治指控他果園上方的龍瑛宗紀念墓園已遭官方罰款,但迄今尚未遷葬。(記者蔡孟尚攝)
蓋在山坡上遭檢舉
〔記者蔡孟尚/北埔報導〕新竹縣北埔鄉老農彭國治投訴說,已故文學家龍瑛宗的紀念墓園就設在他菜園後方山坡上,影響他的灌溉水源,官方開罰並限期遷葬,但期限到了,仍未見遷葬動作﹔縣府表示,已二度開罰,家屬也準備遷葬,當地將成為衣冠塚形式的文化墓園。
曾協助成立財團法人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的新竹縣文化局長蔡榮光,協助家屬說明指出,當地原是龍瑛宗(原名劉榮宗)的家族祖墳,後來龍瑛宗夫人往生後,家屬把龍瑛宗的骨骸和她的遺體葬在上方修建後的墓園裡,才引發爭議,家屬已經同意起掘遷葬。
2度挨罰共8萬元
縣府民政處表示,去年五月間接獲檢舉,鄉公所查報後會勘開罰三萬元,並限期六個月內遷葬,鄉公所去年底持續追蹤控管發現並未遷葬,再度開罰五萬元並限期六個月內遷葬。
彭國治說,果園上方是人家的祖墳他認了,畢竟年代久遠,但不能增建新墳且下葬大體,這樣他怎麼敢吃當地種出的蔬果,希望官方持續監督。
木鐸
1. 金口木舌的銅鈴,古代施政教振召集群眾所用。
2. 比喻宣揚教化的人。
【例】天將以夫子為本鐸。(《論語.八佾》)
2017年11月11日 14:27 中時電子報 徐秀娥/綜合報導
前台大校長楊泮池因涉及學術倫理爭議,於今年6月任滿並放棄續任,但教育部今(11)日卻頒給他木鐸獎,引發學界不少批評。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表示很遺憾,直指這是高教腐敗的結果。全教總則痛批,涉論文造假案的校長「根本在打臉自己」。
據聯合報報導,代表教育學術界最高榮譽的木鐸獎今舉行頒獎典禮,35位獲獎人當中,除了台北市前教育局長湯志民、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等人,還包括前台大校長楊泮池。雖然今天楊泮池未出席受獎,對於他的獲獎學界仍傳出批評的聲音。
全教總理事長張旭初表示,楊泮池下台不是很風光,現在卻又被推薦獲得木鐸獎,牽涉論文造假案的校長可以獲獎,「根本在打臉自己」。張旭初還痛批,高教學會推薦楊正是學閥近親繁衍的案例。
得知楊泮池由高教學會推薦獲木鐸獎,東吳大學物理前校長劉源俊表示不知如何評論,他感到遺憾,高等教育變得如此腐爛、墮落。
高教工會創會理事、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副教授周平則說,整個頒獎機制出了問題,應檢討頒獎的決策過程
前台大校長楊泮池獲頒木鐸獎 學界:高教太墮落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o1DEzh
-------------------------------
木鐸獎,是學術界「榮耀」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從全國各大學會推薦名單,經過審核,今年有35位獲獎,將頒發講座,沒有獎金。
爭議未解!楊泮池獲木鐸獎 學者:不可思議│TVBS新聞網 - https://goo.gl/9ZFLn1
--------------------------------
教育學術團體年會 表揚木鐸獎得主圖
【公共事務中心胡世澤報導】一年一度的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11月21日上午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大樓舉行。象徵教育學術團體學術方面最高榮譽的木鐸獎,今年得獎者共64人,由教育部長吳思華逐一頒發獎座。
這次聯合年會依往例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理事長甄曉蘭是師大教育系主任,她致詞表示,聯合年會是國內教育學術團體的年度盛事,集合了國內絕大多數的教育專業學會,許多學會的理事長、祕書長都與會,明年也將有新的教育團體申請加入。
吳思華致詞表示,他到教育部一年多才發現,社會上很多事都跟教育有關,運動也是教育領域,範圍廣泛,行政院一半工作都落在教育,國教與高教是目前的教育重點,12年國教強調適性揚才,在103學年開始上路以來,目前逐漸平穩,在入學分發制度上,未來不要有太多異動,讓社會回歸穩定、向前走。
吳思華強調,教育資源有限,政府必須在有限資源下,幫助每個學校盡到社會責任,後頂大高教藍圖以「校校有特色」為主要訴求,但不代表所有資源會平分,因為不同的學校特色和社會任務,需要不同資源,以運動競賽為例,有些學校是「國手」,要打世界盃,有些打國內比賽,教育部會視性質給予不同資源強度。
此外,吳思華表示,在「後頂大」時代,將引導大學重新思考轉型,教學對象要從過去的18歲到20多歲的年輕人,未來以50歲之後的人為對象,甚至向境外招生。未來高教關鍵不在於教育經費分配,在於對未來大學是否有新的圖像,年會的主題是「演化與創新」,大家要重新勾勒對大學的想像,他深信現在是集體智慧超過個人智慧的時代,用大家的智慧為臺灣教育打造未來的藍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張國恩校長亦到場,主持各教育學術體服務獎的頒發,以獎勵各學會人員平時的成就及努力。
這次大會的另項重頭戲,就是在會中再度恢復大會聲明的宣達,以在這面臨重大教育變局的關鍵時刻,清楚標舉出國內教育專業學會的共同立場。
經過與各專業學會的多次討論及反覆推敲後,大次的大會聲明係以「尊重教育決策專業,回歸學生學習本位」為主題,堅持「學生應為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教育改革與政策推動皆應基於教育專業,並以學生學習考量作為出發點」的立場,強調在規劃一個「迎向未來」的教育政策時,需要更多的前瞻性與想像力,而教育決策的過程,也需要作到透明及專業的「智慧化」。
在面對選舉及社會不同立場所可能產生的紛爭時,我們也必須體認到任何教育改革與政策推動,應該皆是以學生學習為主軸下所進行的改變,而不是各種黨派政治利益爭奪角力下的結果。簡言之,讓教育回歸專業,回歸學生的需求,這正是所有教育專業工作者心中的盼望。
附件:104 年度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大會聲明
尊重教育決策專業,回歸學生學習本位
我們始終堅持:「學生應為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教育改革與政策推動皆應基於教育專業,並以學生學習考量作為出發點。」
十年前於九十四年度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時,我們曾提出「承擔責任檢討教改,專業擘畫前瞻藍圖」大會聲明,會中指出「回首十載改革,應勇於負責檢討;前瞻未來十載,應謀專業之藍圖擘畫」。而近十年來,國內教育改革議題更加龐雜,其中諸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高等教育機構的轉型、師資培育制度的調整、幼教師資資格的爭議,乃至高中職優質化落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執行甚至課綱的爭議落實等,這些政策的推動,讓人感受到政府推動當前臺灣教育改革的決心與努力,但不可諱言的,由於各政策利害關係人自主意識的提高,許多原先用意良善的改革,卻常常被誤解為政治意識型態鬥爭下的產物。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固然看到一些教育改革的成果,但也因為某些教育政策的推動受某些外在因素之阻撓,逐漸遠離當初專業規劃初衷而感到有所遺憾。
今日的臺灣社會裡,面對著各種理念爭執、利益(興趣)衝突、及權力的角力。而教育政策的規劃及推動,涉及了極其複雜的「判斷」與「選擇」,若要規劃一個「迎向未來」的教育政策,亟須我們將過往觀看教育的既定知識與觀念的框架暫時拋開,以開放的胸襟、前瞻的眼光來重新看待教育的實踐。簡言之,教育政策的規劃與擬訂,需要更多的前瞻性與想像力。
在一個已然進入工業4.0 甚至是生產力4.0 階段的時代中,我們的教育需要進一步的「智慧化」。教育的智慧化包括教育決策及教育實踐的智慧化。教育決策的智慧化,意味著決策的過程必須到透明性、專業化及精緻化,以教育專業來說服社會大眾,並讓社會大眾能同時感受到教育主事者的專業及用心。另一方面,教育政策屬於公共政策中重要的一環,任何教育改革與政策的實踐皆與公共的事務有關,是以除了必須從專業的角度及學生學習需求的立場來考量外,也應該匯集群智及群力,在快速的社會變遷環境下作出最審慎有利的判斷。
我們必須認知到,隨著資訊網路科技的發達,社會大眾獲取資訊的管道日益多元,民眾透過社群媒體參與公共政策已成為趨勢,因此政府的決策過程也必須走向專業及透明化。當然有時不免因為錯誤資訊的散佈,致使某些立意良好的政策遭受誤解或扭曲,讓政府的施政產生爭議、遭遇橫阻。惟從善意的角度來解釋,其實這些都顯示了,教育決策的擬訂及執行的過程,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有所調整甚至「升級」,在擴大專業的參與範圍之外,更應該藉由不同的管道和媒體廣納各方建言、妥擬政策、研商配套與積極執行的過程,方可使教育政策得以具體落實,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最終目標。
除了教育決策應該專業升級外,在迎向未來的同時,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態度都應有所改變甚至翻轉,亦即更多以學生學習考量為出發點的教育重心的「翻轉」。為了加強學生的多元發展,除繼續延續12 年國民基本教育中所重視的適性教學及多元學習的理念外,也應該在教育的實踐上落實品德教育、服務學習及社團活動等,讓學生成為均衡發展的人,能夠具備未來生活所需的能力與素質,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教育之所以可貴,不只是因為它是百年樹人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教育應該秉持教育基本法保持教育中立原則,以學生學習為核心考量的一門志業。任何教育改革與政策推動,應該是以學生學習為主軸下所進行的改變,絕不應是各種黨派政治利益角力下的結果。今天全國教育學術界齊聚一堂,自當反省惕勵,全心投入以學生為學習本位的教育活動,不再隨政治與民粹起舞,還給教育界與社會大眾一個以學生學習為本位的場域,倘若真能如此,則是莘莘學子與臺灣社會之幸。
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木鐸獎得獎人出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 - https://goo.gl/hWJlRi
北埔公學校宿舍列歷史建築 爭取化身龍瑛宗文學館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tinyurl.com/y4spea44
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風華再現 變身龍瑛宗文學館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風華再現 變身龍瑛宗文學館
新竹縣歷史建築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修復完工,辦理驗收中,同步進行再利用展示設計,未來將變身為龍瑛宗文學館,預計9月配合古蹟日活動,正式開放參觀。(記者廖雪茹攝)
新竹縣歷史建築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修復完工,辦理驗收中,同步進行再利用展示設計,未來將變身為龍瑛宗文學館,預計9月配合古蹟日活動,正式開放參觀。(記者廖雪茹攝)
2020-04-24 17:10:27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新竹縣歷史建築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修復工程竣工辦理驗收中,同步進行再利用展示設計,未來將變身為龍瑛宗文學館,館內一角特地復刻了寫作書房場景,戶外庭院則種植數棵木瓜樹,取意於龍瑛宗的成名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一文。文學館預計9月配合古蹟日活動,正式開放參觀。
客委會主委李永得今天下午實地視察。新竹縣文化局表示,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始建於1916年,為雙拼木造建築,屬「丁種判任官舍」;北埔國小前些年收回宿舍,希望加以保存,作為學校體驗教學的場所,因而申請登錄歷史建築,並規劃為龍瑛宗文學館,希望讓北埔的孩子們認識這位家鄉的文學家,也吸引更多遊訪旅客深入了解,用新的文學視野體驗北埔的人文風情。
客籍作家龍瑛宗本名劉榮宗,出身於北埔慈天宮前民宅,曾就讀北埔公學校,家屬多年來苦思尋覓設置紀念館的場所,曾進行多處選址規劃。恰逢北埔國小有此構想,正好讓家屬如願以償。
將來龍瑛宗文學館的展示,除了介紹作家的生平、文學生涯與風格、經典文學作品導讀,在殖民統治下的驛動人生,以及文學作品中呈現的北埔家鄉風景。室內一角復刻了龍瑛宗寫作書房場景,戶外庭院則種植有數棵木瓜樹,取意於龍瑛宗的成名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一文。
李永得稱許建築空間妥善再利用,十足展現客家文化,可望成為北埔新景點。縣長楊文科表示,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修復工程獲客委會前瞻計畫核定2500萬元,現完工辦理驗收中,文化資產保存同時紀念客籍傑出文學家,也為北埔地方創生藍圖再添一筆。
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風華再現 變身龍瑛宗文學館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2KBjDMz
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風華再現 變身龍瑛宗文學館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龍瑛宗文學館小旅行報名開跑 從文學視角認識北埔 - 自由藝文網
龍瑛宗文學館小旅行報名開跑 從文學視角認識北埔
2022/10/01 12:00
新竹縣北埔慢活小旅行活動,以龍瑛宗的文學視角,讓遊客體驗不一樣的北埔漫遊生活。(記者廖雪茹攝)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紀念日治時期客籍文學家龍瑛宗先生,以歷史建築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作為龍瑛宗文學館,為慶祝開館2週年,於10到12月舉辦3場次慢活小旅行活動,以龍瑛宗的文學視角,讓遊客體驗不一樣的北埔漫遊生活,活動預約報名請上「龍瑛宗文學館」FB粉絲專頁查詢。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紀念日治時期客籍文學家龍瑛宗,以歷史建築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做為龍瑛宗文學館。 (記者廖雪茹攝)
文化局表示,系列小旅行活動由龍瑛宗的孫子與孫女親自導覽,從與祖父互動的記憶來詮釋祖父述說的文字遊戲,帶領遊客尋找像迷宮的巷弄小徑、搖搖擺擺的叮咚橋、充滿歷史斑駁帶有粗糠的牆面、富有人家才使用的建材穿瓦衫牆面、村民重要的水源古井、華麗的花瓦等,一路漫步到隱身在北埔國小後門的日式建築龍瑛宗文學館。
其中,龍瑛宗文學館內展示了龍瑛宗的生平、北埔公學校師長當年啟迪他對文學和美學感知能力的過程,還有他跟杜潘芳格、吳濁流、鍾肇政等文友的往來書信。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紀念日治時期客籍文學家龍瑛宗,將在10到12月舉辦3場次慢活小旅行活動。 (記者廖雪茹攝)
龍瑛宗孫女、龍瑛宗文化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劉抒苑表示,祖父個性較安靜,常常一人在書房看書及寫作,文學館依老照片復刻出「龍瑛宗書房一隅」,仿製當年龍瑛宗書房內的家具所成的懷舊空間,讓人彷彿有時光倒流的錯覺;另文學館的庭院區也種有木瓜樹,呼應他的成名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文化局李安妤表示,歷史建築北埔公學校日式宿舍創建於1898年,2017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於2020年修復完成。龍瑛宗先生於就讀北埔公學校也就是今日的北埔國小時受到師長啟蒙,開啟了文學夢想。設置文學館讓龍瑛宗的文學重返故里,小旅行讓龍瑛宗對故鄉的地景書寫得以延續。
3場小旅行時間是10月23日(日)、11月27日(日)、12月10日(六),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U3oA5XaQXQw16jwj6)。
龍瑛宗文學館小旅行報名開跑 從文學視角認識北埔 - 自由藝文網
2022龍瑛宗 【112冥誕慶生 】【北埔慢活小旅行 】報名表
龍瑛宗(本名劉榮宗)生性內向寡言,加上與生俱來的口吃和色盲,讓他對許多事物都保持沉默。然而,在他文靜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對周遭充滿好奇,愛作夢與愛幻想的心。
文:台灣文學工作室 Cophi咖啡用專業把關所有細節,以顧問式服務打造你要的咖啡未來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Bd7Am9
初遇唐吉訶德
每當榮宗回想與文學結緣的起點,家鄉北埔總會在他腦海中浮現。北埔位於新竹西南方,是座空氣清澈芬芳的山村。村裡設有「木鐸會」私立圖書館、秀巒公園、金廣福公館、慈天宮、五指山,以及位於新竹與苗栗兩縣交界處的獅頭山。夜裡,少了光害的村落使繁星格外閃爍,劉榮宗總愛抬頭仰望滿天潑灑的星星,好奇星空的盡頭是什麼。
劉榮宗生性內向寡言,加上與生俱來的口吃和色盲,讓他對許多事物都保持沉默。然而,在他文靜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對周遭充滿好奇,愛作夢與愛幻想的心。勾起榮宗好奇心的除了一望無際的星空,還有私立圖書館「木鐸會」裡的藏書,那也是他初遇唐.吉訶德的地方。北埔沒有書店,木鐸會是唯一能接觸到大量書籍的地方。當時,榮宗有空便往木鐸會跑,裡面的藏書都是村裡讀書人所贈,其中大部分是大地主姜家的書籍。
《唐.吉訶德》是劉榮宗接觸的第一本世界名著。一九二○年代初期,他透過片山伸的翻譯,讀到這本由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所寫的著作。故事講述一名住在拉.曼卻某村的沒落貴族,在讀了大量騎士小說後,決定改名為「唐.吉訶德.臺.拉.曼卻」,並立志成為一名行俠仗義的游俠騎士。唐.吉訶德共進行了三次旅行,他把路上發生的一切都視為騎士的奇遇,而幹了不少荒唐事,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將風車當成巨人來決鬥。
雖然唐.吉訶德的騎士信仰被世人嘲笑,但他仍遇見願意追隨他的僕人桑科,兩人有時一唱一和,有時互相譏諷,成為彼此的最佳旅伴。然而,在結束最後一次旅行後,唐.吉訶德大病一場,痊癒後開始悔悟過去的行為,臨死更立下遺囑,要求後人燒毀自己所有騎士藏書。
塞萬提斯用詼諧的筆法,諷刺騎士文化的不合時宜,而堅持騎士之道的唐.吉訶德,在許多讀者心中成為「武勇」的典型人物。但在劉榮宗眼中,唐.吉訶德不僅如此。他認為唐.吉訶德不顧他人嘲笑、堅持自己信仰,展現一股信念和毅力;而這名小說人物無論對象身分尊卑都願意拔刀相助,則反映他勸善懲惡的俠義精神。
劉榮宗對唐.吉訶德的看法,隨著年齡增長變化。日後,當他被調派到偏鄉難以靜下心閱讀,但仍相信知識能改變一切時,他可能體悟到唐.吉訶德的悲壯。同時,劉榮宗也認為唐.吉訶德以書本為人生指南的行為不太可取,因此在日後發表的短篇小說〈趙夫人的戲畫〉中,藉由唐.吉訶德諷刺趙夫人將大眾小說奉為生活教條的行為。戰後,他也曾以唐.吉訶德「有行動力卻缺乏自省」勸戒讀者切勿自滿;再年長一些時,他在堅持文學事業的過程,則體認到唐.吉訶德的孤獨。這些都是後話。
除了小說人物的鮮明性格,劉榮宗也受到《唐.吉訶德》的寫作筆法深深吸引,認為那有別於過往自己閱讀的現代小說。例如故事中人物的對話方式、場景描述,小說中還巧妙安排一本唐.吉訶德從未讀過,卻廣為流傳的《唐.吉訶德》名著等。
當然,《唐.吉訶德》只是劉榮宗接觸世界名著的開端,此後他還遇見了哈姆雷特、娜娜、卡門、少年維特;他讀了屠格涅夫、左拉、果戈里、紀德、杜斯妥也夫斯基,還有最欣賞的海涅。能夠與世界名著接觸,進而發展出不同文學觀和創作技法,歸根究底,都是因為劉榮宗掌握了殖民者的語言——日文。
一九一八年,八歲的劉榮宗被父親送到彭家祠唸三字經。不料,幾天後一名日本警察闖進彭家祠,對彭老師說了幾句話便揚長而去。下課時,彭老師跟同學們說明天起不必上課了。劉榮宗的書房教育就這樣被硬生生打斷。此後,他改上公學校,跟著台灣老師學起異國語言,當時他九歲,鸚鵡學舌地跟著老師唸「哈那(花)、哈達(旗)」。
五年級時,劉榮宗的國文老師換成了成松老師。老師熱愛文學,曾將日本《萬葉集》的短歌油印給全班同學閱讀、教大家創作短歌並幫他們修改,這對劉榮宗的文學啟蒙起了很大作用。和歌詩人對周遭環境的敏銳與華麗的文字,更多次拯救榮宗寂寞惆悵的心靈。
除了圖書館與老師帶來的文學啟蒙,劉榮宗也學會寄匯到東京,訂購當時有名的少年雜誌《赤鳥》。《赤鳥》是日本小說家鈴木三重吉在一九一八年創刊的兒童文學雜誌,內容以童話、童謠和寫生文等獨特形式呈現,封面多由畫師清水良雄操刀,目錄是單色印刷的彩頁,插圖則以三色印刷。這樣的設計對自小喜歡看書本插圖的劉榮宗來說充滿吸引力。
或許正是雜誌對裝幀的講究以及繽紛的封面與內頁,提升了他對顏色的敏銳度,讓他後來的創作充滿色彩——
穿著短黑褲仔和藍色上衣,她的茶褐色的臉上,汗水淋漓,神色像燃燒的玫瑰色,微微的困憊停留在美麗的雙頰上。
相對於他的口吃與色盲,文學世界充滿著喧囂與絢爛,儘管家庭條件讓他無法跨出福爾摩沙,但文字卻把世界各地的奇幻事物傳送到他的眼前。
燦爛的昭和時代
劉榮宗絕不是少數透過日文接觸歐美文學的文藝青年,大部分日治時期的台灣知識分子都有同樣的閱讀經驗。日本自明治時期便相當盛行翻譯外國文學,然而多數譯作都是透過英語重譯或抄譯;直到昭和時期,才改為直接由原文翻譯,這讓此時期的翻譯著作無論在質或量方面,都遠勝前代。而在日本愈漸蓬勃的翻譯作品,也流入殖民地台灣。
一九二七年,十七歲的劉榮宗順利通過台灣商工招生考試,成為臺北乙種實業職業學校的一年級新生。他在下課後,常常拉著竹東鎮的劉泉清一起在臺北各處蹓躂。陽春四月,繁華的榮町總會出現兩個淺灰色的身影,他們寶物似地提著穿不慣的皮鞋,穿過菊元百貨店、西門町市場,然後被新高堂和杉田書店架上的書籍吸引,傻楞楞停下腳步。
然而,劉榮宗與劉泉清都是鄉下來的窮學生,根本沒錢買下任何一本書,只能花一個下午在店裡翻閱,讀完後再小心翼翼放回架上。久而久之,劉榮宗掌握了箇中訣竅,只要不把書弄髒,店家其實並不介意他們站讀。
書店陳列架上經常擺放著新刊的《中央公論》1和《改造》,最初劉榮宗並不知道兩本綜合雜誌的重要性,只是偶爾在同學們的談話間聽見《中央公論》、《改造》等名字,勾起他對這兩本雜誌的興趣。
某天,他終於按耐不住好奇心翻開了雜誌,讀到日本一流學者大塚金之助的經濟論文,和長谷川如是閑的政治哲學論文。不過他看了良久,卻怎麼也看不懂,最後只好悻悻然放回書架。
其實劉榮宗翻閱的兩本雜誌,在日本內地已過期數月。為了延長雜誌的壽命,書商會以定價幾分之一的價格,廉價販賣過期雜誌。這類雜誌不只在日本內地流通,也跨海傳播到殖民地台灣,大大擴展雜誌的流通範圍。
多年後,劉榮宗為了參加《改造》懸賞小說而提起筆桿時,也把這件事寫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在小說中,主人公陳有三的閱讀渠道之一,便是托臺北友人寄些過期雜誌與舊書。所謂舊書即是「特價書」,出版商藉由創辦「帝國圖書普及會」,甚至派遣專員出差推銷,將大量特價書和過期雜誌運往殖民地滿洲、朝鮮及台灣販售。就這樣,三○年代的殖民地台灣成為解決內地「雜誌、書籍過剩問題」之地,讓過期雜誌與舊書有了新的價值與受眾。
昭和初期另一個振奮書獃子的轉變,是「圓本」和「文庫本」的出現。關東大地震後,日本出版業者為了短時間內賺取重建事業的資金,大量廉價發售一圓一本的「圓本」及口袋型書籍「文庫本」,以刺激民眾的購書慾望。改造社在一九二六年推出圓本《現代日本文學全集》後,新潮社、春陽堂也紛紛跟進,讓內地出版界進入「圓本」全集激戰的時代。民眾只要透過預購方式,便能取得一圓一本的廉價書籍,其受眾包含學生、知識分子及一般受薪階級。
劉榮宗不像同時代的留日作家張文環、黃得時、吳新榮、巫永福等,有前往帝都東京留學的資本。加上以日本人為主的小學校和以台灣人為主的公學校,在教材、課程、設備方面有諸多落差,讓包含他在內的許多台灣學生,無法如內地學生那般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求知若渴的台灣知識青年,只能向內地直接郵購圓本、特價書及過期雜誌,或者訂購內地大學發行的講義錄進行自學。
劉榮宗從台灣商工畢業後,在經濟學老師佐藤老師的介紹下進入台灣銀行工作。有了經濟能力後,除了站讀,他也開始在舊書攤掏挖好書,或者關注《台灣日日新報》的廣告欄,看看是否有值得從內地訂購的圓本。
殖民政府實施的檢閱制度及差別待遇,無法阻礙台灣知識青年透過各種渠道吸收所需知識,例如吳新榮從綜合性雜誌或左派雜誌吸收左翼思想、王詩琅用講義錄自學。在〈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中,主人公陳有三是一名被派遣到偏鄉小鎮鄉公所工作的知識分子,後來他遇見志同道合的左翼青年。
兩人的對話出現思伽斯的《家族、私有財產、國家的起源》、魯迅《阿Q正傳》、莫爾根的《古代社會的研究》跟高爾基的作品,這不僅是小說人物的書單,也是劉榮宗現實的書單。他將圓本中習得的西方文學技法運用於文學創作,並在戰後初期作為文化重建的資本。
「他所有美好華麗的文字,
投射出的影子都是漸層的哀愁、憂鬱,以及對於墮落的唏噓。」
──台灣漫畫家 阮光民 深情推薦
從群山綿延的北埔,什麼都沒有的小鎮,到絢爛的帝都,
他結合唐.吉軻德的奇想、海涅的浪漫與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孤寂,
寫下台灣兩個世代的文學容顏。
龍瑛宗是日治時期台灣文壇的奇異花卉。在文學仍是抗議社會的手段、知識分子飽受政治與經濟現實打壓,龍瑛宗對純粹文學創作的堅持,讓他在同時代作家中,留下煥發光彩卻也寂寞的身影。
1911年,本名為劉榮宗的龍瑛宗,出生於新竹北埔。自幼木訥寡言的他,擁有一顆愛幻想的心靈。在殖民政權統治下,龍瑛宗接觸世界文學與日本短歌,立志以文學之筆,寫下島上人們的愛與困頓。
1937年,龍瑛宗以中篇小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日本知名藝文雜誌《改造》小說獎。他在一夕間受到大眾矚目,被譽為「中央文壇的彗星」,開啟燦爛的作家生涯。然而,戰後在國民政府統治下,龍瑛宗失去熟悉的寫作語言日文,在嚴峻的政治氛圍中更被迫停筆多年,成為平凡的銀行員。直到80年代,龍瑛宗才以多年刻苦習得的中文,重拾一度隱沒的文學夢。
本書由台灣文學工作室的青年學者共同寫成,結合非虛構創作與史料考察,述說龍瑛宗的文學生命,以及與他同時代作家的掙扎與追索。透過生動的故事筆觸,本書記誌日治時期台灣多變的文壇生態,描寫在戰火、政治陰影下,知識分子如何抵抗統治者對創作的掌控。儘管現實的貧瘠讓人難以依靠寫作生存,但龍瑛宗對文學的追求,卻為後世台灣作家樹立典範,留下南國最炙熱的光影。
Cophi咖啡用專業把關所有細節,以顧問式服務打造你要的咖啡未來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Bd7Am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