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絹本水墨白描人物手卷,現藏於在徐悲鴻紀念館。原畫無署名無款識。1937年,中國畫家徐悲鴻在香港購得此畫後,定名為《八十七神仙卷》[1]。徐悲鴻認為此畫可能是唐代畫聖吳道子所畫的粉本(草稿)[2],而張大千[3]和謝稚柳[4]則認為與晚唐風格相近,徐邦達、楊仁愷等人則認為是南宋摹本。

八十七神仙卷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價值連城的唐代名畫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此圖:292cm×30cm,絹本水墨,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白描人物長卷,爲一代畫聖吳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吳道子現世僅存的一部白描絹本。因場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結構之精確,神情之華妙,構圖之宏偉壯麗,線條之圓潤勁健,而被曆代畫家藝術家奉爲圭臬。《八十七神仙卷》長卷代表了我國唐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平,《八十七神仙卷》被列爲中國三大名家藏畫之一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中國古代著名的白描人物長卷[賞析]_香如故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9d97301017x4f.html


 唐代名畫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國美術史上極其罕見的經典傳世之作,謝稚柳先生謂之:“宋以前惟顧闳中《夜宴圖》與此卷並爲稀世寶”,其藝術魅力堪與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比肩。1973年智利著名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勃羅•聶魯達臨終前,床頭一直懸挂著《八十七神仙卷》(複制本)。他“希望世界有八十七個詩人歌頌和平”。一位外國文學巨匠在生命的暮年無限癡迷一幅中國古代名畫,足見《八十七神仙卷》“傾倒世界”的藝術魅力。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認爲此卷:“足可颉颃歐洲最高貴名作” 。它栉千年之風,沐五朝之雨,送給今人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産,實在是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迹!


通靈寶玉謫降紅塵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一月 7日, 2018
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絹本水墨白描人物手卷,現藏於在徐悲鴻紀念館。原畫無署名無款識。(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謫仙,是古代文化常見的主題之一,在歷代筆記小說、野史傳奇中多有記載。譬如: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東方朔是木星降世,楊貴妃是嫦娥仙子下凡,包拯是文曲星下世等等。
長久以來,謫仙文化使中國人對認知生命的來源,一直保持著獨特的角度和視野。或許,生命來源的高貴,使神州子民比其他國家更注重守德的意義。
古典名著《紅樓夢》也同樣借著「謫仙」的話題,演繹了人間萬象、世間百態。寶玉歷經一番情劫後,心中磨出光明,修成圓覺,最終看破紅塵真假,隨著一僧一道飄遊鴻蒙。
寶玉謫降
在《紅樓夢》架構的世界中,賈寶玉的前身是女媧煉石補天剩下的一塊石頭。這塊鮮瑩明潔的石頭在青埂峰下吸取日月精華,竟也自通神明,成為來去自如的通靈寶玉。
通靈寶玉逍遙自在,到天界各處遊玩。一天,他來到警幻仙子處。仙子知道他頗有來歷,就留他作赤霞宮的神瑛侍者。
在西方靈河岸邊有一塊三生石,石旁長著一棵絳珠仙草。神瑛侍者見它長得嬌娜可愛,每天就澆灌甘露滋養絳珠。這棵仙草,接受天地精華,甘露灌溉,逐漸擺脫了草木之胎,幻化成人形。仙草因自己一直未能報答灌溉之恩,心中鬱結著一團纏綿不盡之意。
絳珠仙草常說,如果神瑛侍者下凡,她也要一同前去,將一生的眼淚都還給他,以報答他的灌溉之恩。
通靈寶玉雖然逍遙自在,但他常因自己無才補天,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日,他正在嗟悼之時,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見寶玉鮮瑩明潔,是個靈物。於是決定讓他到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走一遭,再引他登彼岸步正途。
神瑛侍者下凡由此引出多少風流冤家都跟著一起下世。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為度脫幾個人,就到警幻仙子處告知通靈寶玉的來歷,以全集這齣恩怨大戲。
經過幾世幾劫,尋仙訪道的空空道人發現了這塊寶玉,也看到它身上鐫刻的奇書。奇書的內容非常詳細,講到寶玉投胎的去處,日後的家庭瑣事、閨閣閒情以及詩詞謎語等細節。也就是寶玉投胎後要展演的劇本。
曹雪芹經歷過一番夢幻後,借著通靈編纂《石頭記》。他於悼紅軒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分出章節編纂成書,為世人解除乏悶時,也警醒世人眼目。
清 孫溫 繪《紅樓夢》一景。(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寶玉神遊太虛幻境
「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閒愁。」這是賈寶玉神遊太虛仙境時,聽到仙人所唱的歌。
太虛幻境是怎樣的美景?《紅樓夢》以羽衣飄舞、嬌若春花的蹁躚美人,表現仙界的聖潔和華美。仙界猶如空谷幽蘭,寧靜悠遠;猶如滿天彩霞,閃爍文章;猶如皎月映射寒江,高潔不勝寒。
寶玉見到的第一個神仙姐姐,就是掌管人間風情月債的警幻仙子。她對寶玉說,今日和他相逢,並非偶然。她邀請寶玉品嘗仙界美酒,聆聽她新填寫的《紅樓夢》十二支仙曲。
寶玉這一遊,道出了寧榮二府運數以及金陵十二釵的命運和身分。
警幻仙子本想去榮國府迎接絳珠仙子前來遊玩,途中遇到寧榮二公的神靈。寧榮二公說到,因為家族為國建功立業,功名顯赫,富貴綿長已有上百年。但是,運數即將終結,已經難以挽回。
寧榮二公子孫眾多,但是無人能夠繼承家業。惟有嫡孫賈寶玉一人,雖然他聰明靈慧,但是稟性乖張,用情怪譎。他們叮囑仙子,希望她能以情欲色等事警示他癡頑的稟性,使他將來能夠跳出迷人的圈子,最終走上正路。
在這段聞世傳奇中,透過通靈寶玉,世人能看到女媧補天的上古神蹟,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度脫世人的苦心,寧榮二公神靈的殷殷叮囑,空空道人傳抄《石頭記》的緣起。天上人間,各界神祇,都在為這些降世的天人仙子一一安排、盡心鋪路。大到時運變更,小到閨閣閒情,吟詩逗趣。真是人間一場戲,勞盡眾神心。
在劉伯溫的預言中,末法時期會有「萬祖下界,千佛臨凡」。當未來佛彌勒下世傳法時,天上的千佛萬祖都要紛紛下世降而為人,尋道聽法。曹雪芹自述經歷了一番夢幻,借著通靈寶玉編纂紅樓一夢。一塊石頭的世緣尚且如此,世人的世緣不更為珍貴嗎?@*#


徐悲鴻與《八十七神仙卷》
2016-08-04 由 中國書法網 發表于文化
《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杖圖》
《朝元仙杖圖》,畫面高4.26米,全長94.68米,全部面積計403.3平方米,像一條彩帶環繞整個大殿,而全殿只是這一幅畫,繪於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作者是武宗元,另有說是洛陽馬君祥父子等人。圖中描繪的是道教傳說中的東華天帝群和南極天帝群與眾仙官、侍從、儀杖、樂 隊等八十七個神仙同去朝謁元始天尊的情形。在人物塑造上,帝君 莊嚴、神將威武、而金童玉女的臉龐則天真無邪。有的慈祥嬌麗, 有的恬淡自然,各極其態,富有神韻。
作者運用長垂流暢的線條,描寫稠密而重疊的衣褶,人物安排 參差有致,繁而不亂,神采飛動,深得唐代吳道子的遺韻。中心是八個主神,帝後裝束,四周圍繞著290多個值日神,分四層排列。人物神情各異,構圖整齊而不呆板,組織繁複而不雜亂。畫面強調照應,又適當注意變化,使人物動態一致、傾向一致,服飾大致相似的人群,通過微小的轉側和顧盼,得到相互之間的呼應。畫中線條嚴謹、簡練、流暢,有的線長達幾米。面部表情能用各種不同的線來表現,眉眼特別有神,皺眉肌的變化,以及眼與其他各部的關係處理得準確巧妙,從而使同樣嚴肅的面孔上顯示出各種不同的個性。整個畫面色彩單純明朗,以石青石綠為主,衣冠寶蓋大量運用瀝粉貼金,總體色調既燦爛又沉厚。總之,這幅圖氣魄宏偉、人物生動,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白描技法的高度水平。
《古玩寶齋》版曾載文述及徐悲鴻在解放前兩次用重金購回唐人佚名的《八十七神仙卷》,該畫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那麼,它的作者是誰呢? 徐悲鴻早年曾將《八十七神仙卷》與北宋武宗元《朝元仙杖圖》進行仔細比較,發現它們的構圖幾乎完全相同,連人物數量都一樣,但後者在人物造型和筆力等方面不及前者。徐悲鴻經研究認為,《朝元仙杖圖》是一摹本,而《八十七神仙卷》很可能出自唐代畫聖吳道子之手。其好友張大千也贊同這個看法,並進一步推斷《八十七神仙卷》系吳道子「粉本」(即壁畫稿本)。此說雖非定論,然合情合理,因為武宗元宗法吳道子,許多畫史研究者均從《朝元仙杖圖》間接了解吳道子的畫風畫技。由於吳道子真跡難覓,徐悲鴻生前對《八十七神仙卷》極珍視,特在畫卷加蓋一方「悲鴻生命」朱印。
《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鴻視為生命的畫作
在中國古代藝術史上,有三位藝術家被稱為「聖」:一位是晉代的王羲之,被稱為「書聖」;一位是唐代的杜甫,被稱為「詩聖」;還有一位被稱為「畫聖」,就是唐代的吳道子。
吳道子如果生活在現在,一定會有詳盡的個人檔案,就像我們只要和一個單位、組織發生關係,就必須填寫各式各樣的表格一樣。其中,肯定會有一份《個人情況登記表》。那麼,如果吳道子有一份《個人情況登記表》,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個人情況登記表
我們今天說的這幅畫,就是吳道子的白描人物長卷《八十七神仙卷》,現存徐悲鴻紀念館,齊白石題寫畫名,徐悲鴻題跋,畫上還有一方圖章—「悲鴻生命」。為什麼會有這麼一方圖章呢?為什麼徐悲鴻會把這幅畫作視為生命呢?
1936年,徐悲鴻在香港舉辦畫展時受到時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作家許地山教授的熱情接待。他安排徐悲鴻住在家裡,還在香港大學舉辦了他的畫展。
一天,許地山忽然問徐悲鴻要不要搜集中國古字畫,徐悲鴻立即表示出很大的興趣。許地山說:有位德國的馬丁夫人,家裡藏有一批古字畫。原來,這位馬丁夫人的父親生前曾經旅居中國多年,搜集了不少中國古代書畫,這些被他視為家寶的東西後來留給了馬丁夫人,由於她不懂中國字畫,便束之高閣。研究宗教哲學的馬丁夫人在一次旅港之際偶遇許地山,兩人成為知己。一次偶然閒談中,她提出請許地山為她收藏的中國古字畫尋求買主。
許地山覺得鑑定這批古字畫非徐悲鴻莫屬,徐悲鴻也欣然同意。經過聯絡,馬丁夫人全家到香港旅行,把那批中國古書畫也帶到了香港。馬丁夫人十分熱情地請徐悲鴻等人到自己的住處,打開所有箱包讓徐悲鴻挑選字畫。
字畫一幅一幅地被慢慢打開,忽然,徐悲鴻眼前猶如閃過一道亮光:深褐色的絹面上沒有著任何顏色,遒勁而富有韻律的筆法、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線條描繪了87位從天而降列隊行進的神仙。她也許沒有《洛神賦圖》的空靈、夢幻和飄逸,也許沒有《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游春圖》的細膩、工謹和柔麗,也許沒有《韓熙載夜宴圖》故事豐富、貼近現實,但人物眾多、場面宏偉、布勢自然、構圖壯麗,可謂榮華婉婉、秀骨姍姍,仙風道骨、脫凡脫俗。
徐悲鴻盯著這幅古卷凝神不語:東華、南極兩位帝君率領神伯、仙女、神將前去朝謁天上的最高統治者,畫卷從右往左是神將開道壓隊,頭罩光環的東華帝君居中,其他各路神仙、幡旗、傘蓋、貢品、樂器等,簇擁著帝君在仙樂聲中足踏祥雲御風浩蕩行進,一派風動雲飄的神仙境界。87個人物造型優美、體態生動,帝君莊嚴豐滿,神將威風凜凜,神伯仙風道骨,仙女輕盈秀麗;冉冉欲升的白雲、飄飄飛揚的襟帶,使得整幅作品具有一種「天衣飛楊,滿壁風動」的藝術感染力。
看著看著,徐悲鴻突然起身對馬丁夫人說:「我就要這一幅!我只要這一幅!」
馬丁夫人有些吃驚地望著他,建議他再看看尚未看完的。
徐悲鴻搖搖頭,將身上的1萬元現金掏出來,又把隨身攜帶的自己的7幅精品一併推到馬丁夫人面前。
馬丁夫人從徐悲鴻急切的情緒里悟出了這幅古卷的價值,又不明白徐悲鴻畫作的價值,便有些猶豫。
許地山見狀,上前解釋說:「徐先生的這7幅作品都是精心創作的佳品,如果夫人有疑慮,我們可以到香港藝術品估價委員會進行作品估價。」
一行人到香港藝術品估價委員會進行估價後,馬丁夫人這才愉快地接受了這筆交易。
馬丁夫人好奇地問:「徐先生,您為什麼對這幅畫如此看重?」
「這幅畫雖然沒有落款,但線條優美飄逸,意境深邃遼曠,令人遐思萬千;絲絹上87個襟飄帶舞的人物雖然全用白描手法,但整幅畫卷看起來卻滿紙生輝,這是一幅出於唐代名家的藝術絕品!」徐悲鴻坦然相告。
馬丁夫人恍然大悟。
這幅古卷就是後來和徐悲鴻形影不離的《八十七神仙卷》。回去以後,徐悲鴻興奮不已,日夜觀摩。
1937年春,徐悲鴻返回南京。恰巧張大千由北平來南京籌備全國美展事宜,此時,黃君璧、謝稚柳等人也在南京,好友把酒暢飲,歡聚一堂。
在此期間,張大千、謝稚柳等人前往徐悲鴻住處觀看了《八十七神仙卷》。張大千見卷後大吃一驚,嘆為觀止:「此畫與唐朝壁畫風格相同,不是唐人畫不出這樣的作品!北宋武宗元作品的源頭,就在這裡!」武宗元是北宋時期的大畫家,效法吳道子,善畫壁畫和佛像。謝稚柳也表示贊同,認為是「晚唐之鴻裁,實宋人之宗師」。所有人一致認為這幅畫是現今國內唯一見到的唐代人物畫卷,有「吳帶當風」之感,極有可能是「畫聖」吳道子的真本,並喻之為稀世珍寶。
對於愛畫如命的徐悲鴻來說,自己的珍藏被業內頂尖的同行好友讚賞品評,實是人生一大快事;更把自己使這件已流失於外國人之手的國寶回歸祖國,視為平生最得意之事。徐悲鴻將畫定名為《八十七神仙卷》,精心篆刻了一方刻有「悲鴻生命」四字的印章,小心地印在畫卷前面,並在跋文中寫道:此卷之藝術價值「足可頡頏(對抗)歐洲最高貴名作」,可與希臘班爾堆依神廟雕刻這一世界美術史上第一流的作品相提並論。
1938年秋,徐悲鴻接到了印度「詩聖」泰戈爾的邀請,到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他決定早些上路,以便利用途經香港的機會,讓中華書局把《八十七神仙卷》精印下來,以利保存。
10月,徐悲鴻自重慶出發。路過廣州時,正趕上日本人攻占廣州,他帶著畫在西江飄泊了40多天才抵達香港。顛簸艱辛的旅途中,他給同行的人講起了「畫聖」的奇聞軼事:
「有一次,吳道子隨唐玄宗去洛陽,見了將軍裴旻和書法家張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絕技:裴旻善於舞劍,當即舞劍一曲;張旭長於草書,揮毫潑墨,作書一壁;吳道子也奮筆作畫,『俄頃而就,有若神助』。洛陽士庶,一時大飽眼福,人們都高興地說:『一日之中,獲睹三絕』啊!後來,裴旻將軍母親去世,請吳道子在洛陽天宮寺畫一些神鬼像。吳道子說:『請將軍舞劍一曲,讓我獲通幽靈。』『獲通幽靈』就是得到靈感的意思。裴旻聽後,脫去喪服,舞起劍來,劍在手中左旋右抽,如電光火石。最後將劍拋向天空,距地面有幾十米高,裴旻舉起劍鞘,寶劍正好插入鞘內。觀者數千人,齊聲喝彩。吳道子看了裴旻的舞劍英姿,一時靈感大興,揮毫作畫,『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這是吳道子一生的傑作,『得意無出於此』。」
見大伙兒聽得津津有味,徐悲鴻繼續講到:「唐朝天寶年間,大約就是742年到755年吧。一天,唐玄宗忽然想起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橫生,便命吳道子到嘉陵江去寫生。到了嘉陵江,吳道子漫遊江上,縱目遠眺,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過,卻沒有繪製一張草圖。回到長安後,玄宗問他繪畫的情況,他說:『臣無粉本,並記在心。』我沒有畫什麼草稿,一切都記在了心裡。唐玄宗就命他在大同殿的牆壁上繪畫,吳道子凝神揮筆,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旖旎風光躍然壁上。在此之前,大畫家李思訓也曾在此畫嘉陵江山水,雖然十分奇妙,但卻畫了幾個月。玄宗看得瞠目結舌:『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玄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雖然皇帝說兩個人畫的都很好,但幾個月和一天相比,自然高下立現。另外,吳道子的變相圖畫中最有名的是『地獄變相』,他不畫什麼獄府劍林、牛頭馬面、青面獠牙這些恐怖的東西,但卻陰氣森森,讓人不寒而慄。他在景公寺畫的地獄變相『筆力勁怒,變狀陰怪』,許多屠夫和漁夫看了之後都改了行當,害怕因為殺生,將來會在地獄中受到懲罰。」
聽到此處,大家不約而同地鼓起了掌,央請再講一個。
徐悲鴻笑了笑:「好,就再講一個。吳道子畫動物也是精妙無比,他曾在大同殿畫了五條龍,『麟甲飛動,每欲大雨,即生煙霧』,真是生龍活現。有一本書叫《盧氏雜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吳道子去訪問一個僧人,想討杯茶喝,但僧人非常不禮貌。他很氣憤,便在僧房牆壁上畫了一頭驢,然後就走了。到了晚上,牆上的驢竟然變成了真驢,滿屋地尥蹶子,把僧房搞得亂七八糟,狼藉不堪。僧人沒有辦法,只好去懇求吳道子,請他把牆上的驢抹掉,以後也就平安無事了。」
大家聽了哈哈大笑,又是一通掌聲。其中一個顯然是畫道中人,接口道:「我看過唐代翰林學士、官至太子諭德的朱景玄編寫的世界第一部繪畫斷代史《唐朝名畫錄》,畫錄中評價了120 位唐代畫家,按照神、妙、能、逸四品排列。神、妙、能三品又分為上、中、下三等;繪畫風格不拘常法的畫家歸入逸品。在所評論的畫家中,他最推崇吳道子,把他列為『神品上』。」
「對!吳道子的繪畫是由南朝梁國的大畫家張僧繇發展而來,但在多樣富有變化地反映現實生活這一方面超過了張僧繇。吳道子性格豪爽,喜歡在酒醉時作畫;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人稱蓴菜條描,被譽為『吳帶當風』。他在焦墨線條中,略施淡彩,被稱為『吳裝 』;作畫線條簡練 ,寥寥數筆,形象已成,有『疏體』之稱;他畫直線和曲線不用工具,完全是空手描出。他在龍興寺作畫的時候,觀看者圍得水泄不通。最後畫佛像圓光時,勢若旋風,一筆而成,觀眾驚呼不已。吳道子不但在中國,即便在世界上也是一代宗師。自唐以後,許多畫家追摹吳道子的畫風,代代相傳,一直延綿至今,真是百年一吳生,千載留其名啊!」徐悲鴻感慨道。
到香港後,徐悲鴻直奔中華書局,把重新裝裱、作了題跋的《八十七神仙卷》交給中華書局採用珂羅版精印。
由於在西江耽誤了時間,行程緊迫,徐悲鴻不久就往新加坡舉辦畫展,以籌款捐獻祖國抗戰。行前,他把《八十七神仙卷》鄭重地交由香港銀行保存。
1939年春,畫展在新加坡舉行。可他總是不放心古卷,常夢見古卷再遭厄運。於是,又讓人迅速取回,終日帶在身邊。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陸續占領了香港、新加坡等地。新加坡這個彈丸之地,頃刻間便充斥了嘰哩哇啦的日語和明晃晃的刺刀,徐悲鴻覺得不能再呆下去了。因為擔心途中有閃失,行前,他將最精美的40幅作品留在當地一所華僑小學,保存在一個只有教務主任知道的地方,然後他逃出新加坡,取道緬甸奔向祖國。
一路上風餐露宿,剛進國門,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震得徐悲鴻發怔:保存在新加坡那所華僑小學的40幅油畫精品全都被毀。
徐悲鴻悲痛萬分,猛然想起《八十七神仙卷》會不會也忘在那裡?急忙打開行李翻找。可是,所有行李都翻遍了,還是沒有,他著急地跺腳大叫。隨行人員也趕來替他尋找,仍然沒有。直到一個人發現徐悲鴻背上鼓鼓囊囊的,讓他脫了長袍,這才發現《八十七神仙卷》不知什麼時候已被他緊緊地綁在肩頭,徐悲鴻喜極而泣。
關上房門,靜坐下來,輕輕打開這幅櫛千年之風、沐五朝之雨依然光彩照人的古卷,徐悲鴻再一次仔細觀摩:在長292公分、高30公分的畫卷上,87個神仙共4種類型:以眉宇軒昂、氣度不凡的帝君為中心,8名神將威猛猙獰,首尾護衛;10位神伯道骨仙風、神采飛揚;67名仙女端麗多姿、眉目顧盼。飄逸飛揚的線條勾畫出稠密重疊的衣褶、當風飄揚的旌帶、繁多紛雜的器物和眾多人物變化多端的動作姿態,通過疏密高低的排列和微小的轉側顧盼,相互呼應,使人物動態一致、傾向一致,交錯迴旋卻有條不紊,和諧統一在莊嚴愉悅、徐緩優美的旋律中,給人一種在空中徐徐前行的動感;畫面強調照應,又注意變化,用不同的線條來表現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睛與其他各部的關係處理得準確巧妙,使眾多人物雖然面孔同樣莊重、服飾大致相似,但卻顯示出不同的個性。
「真是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蹟,更是送給今人的一份厚重的文化遺產!」徐悲鴻喃喃地自言自語道。
1942年,徐悲鴻漂泊到了雲南,有一次去昆明辦義展。當時昆明雖然沒有淪陷,但敵機卻天天光臨,人們每天都要鑽幾次防空洞。
5月10日這天,又傳來防空警報。徐悲鴻迅速把作品裝箱堆於寓所,匆匆鎖了門便到樓下躲進了防空洞。防空警報解除後,當徐悲鴻鑽出防空洞急匆匆奔到樓上時,駭得他目瞪口呆:居然有人冒著空中炸彈而不顧,乘亂把寓所門鎖撬開。
徐悲鴻急忙闖進屋內,經清點,發現30幅作品丟失,徐悲鴻幾乎暈倒。他驀地想起《八十七神仙卷》,便瘋一般地跑到內室去看。果然,古卷不翼而飛,徐悲鴻撲通倒地……
日子一天天流逝,古卷卻杳無音信。徐悲鴻茶飯不思,日漸消瘦。不久,徐悲鴻回到重慶,在中國文藝社居住下來。
1944年初夏,中央大學藝術系的學生盧蔭寰女士告訴徐悲鴻,她丈夫的朋友領她到一位初識的人家中,發現有一幅古卷與老師丟失的《八十七神仙卷》很相似。
徐悲鴻簡直驚呆了,他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詳細詢問了有關情況,終於斷定它就是自己朝思暮想、夢繞魂牽的《八十七神仙卷》。他興奮得幾乎要立即飛往成都,但又怕自己親自前往嚇著藏匿古卷的人。
就在他焦灼不安的時候,一位自稱姓劉的將軍來拜訪他。這位劉將軍是徐悲鴻在新加坡辦畫展時認識的,他也說在成都發現了《八十七神仙卷》,並拍著胸脯打保票說他可以萬無一失地討回古卷,但要花一些費用,徐悲鴻當即塞給他2萬元。
幾經周折,《八十七神仙卷》終於被「劉將軍」帶回來了。徐悲鴻激動不已,潸然淚下。
他十分感激「劉將軍」,先後給了他20萬元現金和10多幅作品用以贖回古卷,事後又多次贈畫。
不料,數年後當「劉將軍」的真名劉漢鈞被人們知曉後,有人指出劉漢鈞其實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大騙子。
原來,當年在昆明盜取古卷的正是這個「劉將軍」。劉漢鈞在新加坡與徐悲鴻有過一面之交,從別人口中確知徐悲鴻藏有一幅唐代人物古卷,價不可估,遂生貪心。他一路尾隨徐悲鴻,當時戰火連天,兵荒馬亂,徐悲鴻一行只顧趕路,沒想到會有人盯梢。但一路上,劉漢鈞始終沒有得到下手的機會。到達昆明後,徐悲鴻等人安頓下來,劉漢鈞就在徐悲鴻寓所的對面樓里租房住下,每日用長筒望遠鏡向徐悲鴻的室內窺探。
5月10日這天,防空警報響起,劉漢鈞見徐悲鴻匆匆下樓進了防空洞,早有準備的他立即在警報聲中衝上樓去,撬開房門,盜走《八十七神仙卷》及30幅徐悲鴻的作品。
之後,他帶著徐悲鴻的作品四下流竄,在南洋各地打著義賣名義,發了一筆橫財。對於《八十七神仙卷》,他更想因它而暴發,然而始終未達目的,於是突發異想打算再將古卷還給徐悲鴻……於是,他自編自導了一場使盧蔭寰女士「碰巧」看到古卷的戲,後來果然如願以償。
可他哪裡能想得到,就在他騙去徐悲鴻20萬元及10多幅作品的第二個月,徐悲鴻患高血壓、心臟病、腎炎,病危住院,竟因為沒有錢無法治療。當時的國民黨中央大學在他住院後便停發了他的工資,不予理睬;徐悲鴻的妻子廖靜文女士為湊足住院費歷盡了艱辛……
劉漢鈞的行徑大白天下之後,一些義憤填膺的親友建議徐悲鴻不僅要追回損失,還要對劉漢鈞繩之以法。徐悲鴻卻說:「即使這畫確實是他偷的,他能完璧歸趙,我也對他感激萬分了!」徐悲鴻這樣做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出於對《八十七神仙卷》異乎尋常的愛。
徐悲鴻和夫人興奮地用顫抖的雙手小心地打開畫卷,87位神仙安然無恙地出現在眼前,依然那樣安詳、肅穆,體態優美,仿佛沒有受過任何的驚擾。只是畫上的「悲鴻生命」印章和題跋被挖割掉。徐悲鴻激動不己,當即揮毫賦詩:「得見神仙一面難,況與伴侶盡情看。人生總是葑菲味,換到金丹凡骨安。」
從此,這87位神仙又回到徐悲鴻身邊,並始終陪伴著他。
1953年9月,身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和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的徐悲鴻積勞成疾,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而去世。從此,如何照看好徐悲鴻以生命為代價保護下來的大量國寶的重擔就落在夫人廖靜文的肩上。
廖靜文流著淒傷的眼淚,檢視著徐悲鴻留下的大量遺作和那些舉世無雙的珍貴收藏。多年來,她經常和丈夫一起把它們一次次從櫃中取出來打開展視,然後又放進去,共同感受那無比的愉悅。這些作品和藏品耗盡了徐悲鴻的心血,凝聚著他對祖國和人民的愛。她的耳邊不止一次響起徐悲鴻的話:「靜文,我是為了我們的祖國而收藏、保存這些作品的,希望你和我一起把它們保護好!特別是《八十七神仙卷》,是歷代字畫中最為經典的宗教畫,代表了中國古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平,藝術魅力堪與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比肩,是中國美術史上極為罕見的經典之作,被歷代畫家、藝術家奉為圭臬,足可對抗歐洲最高貴的名作!」
就這樣,廖靜文在徐悲鴻逝世的當天,就宣布將徐悲鴻的一千餘件作品和一千餘件他收藏的歷代優秀字畫以及萬餘件圖書資料全部獻給國家,自然包括價值連城的國寶《八十七神仙卷》。
不久,國家將徐悲鴻故居闢為「徐悲鴻紀念館」,廖靜文被任命為館長,徐悲鴻的所有藏品都被完好地保存在紀念館裡。
如今,每年的金秋十月,87位神仙就會靜靜地出現在徐悲鴻紀念館明亮的展櫃中與廣大中外觀眾見面,向人們展示著我國唐代美術的最高成就和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傳頌著徐悲鴻的赤子之心和高尚的愛國情懷。
(來源:薛林興的博客 配圖:陰山工作室)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4vyz8v.html



笑得好起死回生 點石成金指 勝過金萬千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31日, 2018
神仙點石成金試煉人心。圖為《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相傳是「畫聖」唐代吳道子的白描人物作品。(公有領域)
神仙來人間 點石成金尋人
有一神仙來到人間,他想要找個不貪心的人,或說貪財少的,就度他成仙。神仙用「點石成金」的法子來試驗人心,卻是找不著不貪心的
神仙指大石變成金,人還嫌金子不夠大。最後,神仙灰心極了,不過他還想再給人一次機會。
神仙就在路邊等著人走過來。遇到一人走來,神仙就指著一石說道:「我將此石,點金給你用罷。」不料,那人搖頭不要。
神仙心想是嫌太小吧!就指著一塊大石說:「我將這塊極大的石頭,點金給你用罷。」那人還是搖頭不要。
神仙心想:這個人,一點貪財之心都沒有,真是難得!就是應當度他成仙。
於是神仙進一步問他說:「你大小金都不要,你到底要甚麼?」
那人伸出手指說道:「我別樣都不要,只要老神仙方才點石成金的這個指頭,換到我的手指上,任隨我到處點金,要多少有多少,用個不計其數!」
石老笑諷:「只要這手指,敵過別樣萬千,此人眼力不錯。」
*《笑得好》原作者石成金簡介: 
清代乾隆年間江蘇揚州人石成金,字天基,號惺庵愚人,留下中國十八世紀的笑話集《笑得好》,謔稱「毒笑話」。石成金是清代的醫家,他不僅診斷個體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體社會­善性佚失的病情,進而開出了「笑話」為藥方、為針砭,願以「笑話」作為提振世道、回復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針」。他在〈自序〉中這樣說:「人以笑話為笑,我以笑話醒人;雖然游戲三昧,可稱度世金針。」
石成金是醫家,也學佛、向佛,認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經意識到:物慾橫流昏蔽了善性、風氣敗壞墮落了人心,腐蝕敗壞的世道人心已經走入沉痾痼疾,不下猛藥已經救不了了!石老在〈自序〉中說:「予謂沉痾痼疾,非用猛藥,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話」醍醐灌頂。從將近三百年後的今天回顧《笑得好》,竟然世道人心的墮落那麼的相似,惟今天人間道更加下流了。看《笑得好》果若入耳發笑,而且入耳警心, 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針」三昧!@*#


【石窟探祕】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蹤影 | 吳道子 | 莫高窟 | 大紀元

2020-10-30_1135452020-10-30_1137082020-10-30_113644

【石窟探祕】曹衣出水、吳帶當風的蹤影 | 吳道子 | 莫高窟 | 大紀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