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遼朝-946年攻滅五代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註 2],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3],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對「契丹」含義最廣為接受的說法是鑌鐵或刀劍之意。後來改國名為「遼」也是「鐵」的意思,同時「遼」也是契丹人發祥地遼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之意。又因與南方的中原政權長期對峙,而稱「北朝」,而稱中原王朝為「南朝」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ZMdPT9

漢族史/大遼全盛時期疆域圖/「內亞史」「新清史」-史觀著重的是中國歷史的「斷裂」而非「連續」,著重「分散」而非「整體」;換言之,「天朝」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被四夷拆解過好幾次、甚至根本被「胡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kbipt

耶律楚材/丘處機/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契丹族的金國人耶律楚材/不突出武將,以防武將功高蓋主,江山易手/「昌文偃武「的策略)在當時有個最大的壞處就是:軍力不強/耶律楚材前生曾經是南宋初年著名抗金將領岳飛的兒子岳雲轉世/北七真/五祖七真是道教全真教對教內五位祖師和七位真人的合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ZdyVcy


南院大王?遼寧挖出兩座契丹貴族墓群 出土500件文物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大陸考古隊在遼寧省掘出兩個遼代墓群,近500件文物出土。當中20多件宋遼瓷器精品完好無損。(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大陸遼寧省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日前完成對康平張家窯林場遼墓群內長白山區域的考古發掘,共挖出兩座遼代墓群,近500件出土文物。當中20多件宋遼瓷器精品仍完好無損。
考古專家推斷,墓群主人可能跟遼代南院大王家族有關。張家窯林場遼墓群位於瀋陽市康平縣金沙臺鄉 張家窯林場範圍內,西北距康平縣城約60公里。自1980年迄今已進行多次搶救性發掘,證明張家窯林場地區是 一處集多個墓群和遺址共存的大型遼代聚落遺址。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去年4月開始 對張家窯林場遼墓群內長白山區域進行考古探勘探和發掘,並發掘出兩個遼代墓群,一個遼金遺址,清理9座墓葬及 一座大型房址。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趙曉剛表示,透過考古發掘,發現墓群內有一處規模較大、等級較高、保存較為完整的契丹貴族墓群,清理出3座大型高等級磚室墓,兩座中型石室墓。其中磚室墓均為多室,有一座未經盜掘的墓室保留完整結構,在墓門兩側及主室墻壁發現有少量壁畫殘留。


china-dynasy-progress

契丹王國為何無故消失:契丹後裔現在在哪?
www.lishiquwen.com查看原始檔
像是斬斷了原本一望無際的青草原,黃水和土河靜靜地躺在遼闊的北方大地上,養育著剛毅而又細膩的北方兒女。有一日,一位來自黃水那邊的美麗女子和一位來自土河那邊的男子,他們分別騎著青牛和白馬,仙衣飄飄地走向兩河的交匯之處。相識相戀,融為一體,繁衍​​生息。
契丹族
這個美麗的神話傳說講的是1400年前契丹族起源。後來經過專家的分析和史料的記載,才對這個傳說作出了科學的解釋。女子和男子分別代表的是生存於兩河流域的兩個原始氏族,他們的圖騰分別是青牛和白馬,之後這兩個部落逐漸遷徙到兩河的交匯之處,並且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契丹。
契丹人
契丹原意為“鑌鐵”,堅固而不可摧毀。公元628年,契丹歸附於唐朝,進貢納稅,期間也不乏爭鬥。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遼國疆土廣大,是當時宋朝的兩倍之多。東部延伸至海,南部跨越長城,北部瀕及大漠,西部觸之流沙。國強民盛,顯露一時之威。契丹王國歷經九代帝王之後,公元1125年被金所滅,終於沉寂於世。
契丹王朝擁有200多年的輝煌歷史,曾經叱吒風雲,聲名遠和。宋軍的楊家將就曾經和契丹軍隊拼死沙場。俄文中的“中國”就是“契丹”,馬可·波羅的遊記之中也是以“契丹”來代替中國
契丹人
可見當年契丹聲勢之浩大,讓外國人都認為中國就是由契丹所統治。契丹人創立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有契丹大字和小字之分。契丹國佛教盛行,在山西應縣木塔中就發現了佛經、佛畫等瑰寶。契丹人的服裝顯示出其族類的特色,長袍窄袖,圓領左衽。總之,除了擁有強大國力之外,契丹民族還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和藝術
契丹族
一位傳教士於1922年在內蒙古發現了一座契丹人的墓葬,被發掘時墓葬已經被盜。墓葬大約有900多年的時間,裡面有刻著文字的石碑,後來經過專家認定,這些無人識別的天書就是契丹族早在700年前就失傳的文字。契丹後裔露出冰山一角。


神秘的契丹王國消失之謎
2017-03-31 07:11 閱讀:42,738
構成『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是神州大地上,多個民族歷經幾千年融合而成的,在這幾千年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曾有一個民族扶搖而起,又神秘消失,這就是『契丹族』。契丹的本意是“鑌鐵”,即堅固之意。
神秘的契丹王國消失之謎X
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威武的民族,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挥斥长城内外,饮马黄河。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听不到关於他们的消息
(欲知更多契丹王国消失之谜,锁定3月31日湖北卫视《大揭秘》《神秘的契丹王之墓》!)
1922年,一位“比利时”传教士,在中国内蒙古,一座被盗掘一空的900多年前的契丹人古墓中,发现了一块,刻满奇怪的类似文字符号的石碑,当时,没有人能识别这些犹如天书的符号。这些符号公诸於世後,一时间众说纷纭丶莫衷一是,这些符号会不会是契丹文字呢?
神秘的契丹王國消失之謎
据史书记载,契丹人建立“辽国”後确实曾经创造契丹字,然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传,後人见都没有见过。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经过考证,认为“天书”就是早已被岁月掩埋的契丹文字,结论一出举世期待,契丹这一消失的民族,会不会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呢?
这是一个神话传说,不过据《魏书》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的统一了契丹各部,于西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
神秘的契丹王國消失之謎
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北部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丶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契丹王朝在中国延续 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差一点就将宋朝灭亡而统一全国。
家喻戶曉的《楊家將》,講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軍隊在楊家將率領下,與強大的契丹軍隊激戰沙場的故事。在此期間,中原地區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被阻斷,以至許多西方國家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契丹的統治之下,於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稱。「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裡,第一次向西方介紹東方時,就以“契丹”來命名中國,直到今天在斯拉夫語國家中,仍然稱中國為“契丹”
神秘的契丹王國消失之謎

契丹民族,不但創造了強大的軍事王國,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至今在黃河以北地區,保存下來的古佛寺和佛塔,巍峨雄偉,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堅固挺拔!尤其山西省應縣的“釋迦塔”,是現今全世界,保存的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塔式建築,歷經多次地震而不毀。
創造如此輝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著相當的經濟基礎,和雄厚的工程技術力量。同時,也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對各種文化兼收並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漢族人才以外,還通過與宋朝的交流獲得先進的生產技術。
契丹民族,確實在中國北方開創過一派繁華的時代,然而,如此一個強大的民族,為什麽會這麽迅速的消失呢? 
神秘的契丹王國消失之謎
《契丹人引馬圖》
一般說來,契丹民族的衰亡,是隨著契丹王朝的滅亡逐漸開始的。契丹王朝的滅亡,不難從史書中查到。據記載,遼和北宋對峙長達160年,然而,最終滅掉遼國的卻是曾經歸附於契丹的“女真人”。
“完顏阿骨打”領導女真部落,在遼國的疆域內攻城掠地,並於1115年建立“金朝”,並最終取代了盛極一時的契丹王朝!亡國的一部分契丹人,在皇室成員“耶律大石”帶領下被迫向西遷移,在今天的中國新疆,和中亞地區建立了“西遼”,又稱:“哈喇契丹國”。
“哈喇契丹國”也曾強盛一時,但最終又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所滅!契丹的殘餘勢力被迫再次西遷,又在今天的伊朗南部,建立了起兒漫王朝,但不久還是銷聲匿跡了。
契丹作为一个民族,为什麽在历史中渐渐消失了呢?契丹人究竟去了那里?他们还有没有後裔?寻找这个失踪的民族,成为一个诱人的历史之谜。
神秘的契丹王國消失之謎
据《辽史》记载,辽灭亡後,至少还有两大部分契丹人留了下来。一部分是契丹末代皇帝的追随者,另一部分是聚居在辽国南部的契丹人,还有一些散居各地的契丹军民。
黄河流域不断出土的文物,说明有的契丹人被女真人降服,有的向北回迁到契丹的发祥地,也有人和北方其他民族逐渐融合为一体。事实上在金朝统治时期,契丹人不断举行起义,当蒙古族兴起後,契丹人纷纷投靠,想借助成吉思汗恢复本民族的地位;这也从侧面证明到“元代”初期,契丹人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
神秘的契丹王國消失之謎
描绘契丹人生活的古画
​那麽,几百万契丹人到哪去了呢?史学界推测大致有三种可能: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有一部分融入到今天的满族。
  第二:“西辽”灭亡後,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演化为其他民族。
  第三:金、蒙战争爆发後,部分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时,散落到了全国各地。
这几种可能虽然不同,但是都承认,契丹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已经被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永远的消失了!
当然也有几种版本,传说契丹民族没有被融合,他们作为一个民族仍然存在。
  一、生活在『大兴安岭』、『嫩江』和『呼伦贝尔』草原交汇处的“达斡尔人”,就是契丹人的後裔“达斡尔”的意思是:“原来的地方”,也就是故乡。几百年来,达斡尔人就在这里游牧,但究竟哪才是他们的故乡?达斡尔人自己不知道,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文字,只能靠口述來傳承歷史,清朝以前的事就沒有人知道了。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歷史等內容,找到了大量證據證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但這些只是間接的證據,具體定論尚待進一步的證明。
神秘的契丹王國消失之謎達斡爾人 
  二、契丹部落最後流落到了『雲南地區』。他們的根據是:在雲南施甸縣,發現了一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統稱:“本人”。在施甸縣由旺鄉的一座宗祠裡,還發現了一塊上面篆刻著“耶律”二字牌匾。據“本人”介紹,這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阿蘇魯”,並表明他們的契丹後裔身份。歷史上確有記載,阿蘇魯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後裔,他的先祖曾參加西南平叛戰爭。但這並不能證明這些“本人”就是阿蘇魯的後代,畢竟漠北和雲南相隔萬里,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學術界,始終未能給這個自稱契丹後裔的族群正名。
神秘的契丹王國消失之謎雲南施甸的民居
最近,社科院的「劉鳳翥」教授,稱利用DNA技術揭開了這千古之謎!他率領的專家們,先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在雲南『保山』、『施甸』等地採集到“本人”的血樣;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
在完成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矽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後,得出瞭如下結論:
  一、“達斡爾族”與契丹有最近的遺傳關係,為契丹人“後裔”。
  二、雲南“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軍隊中“契丹官兵”的後裔。
神秘的契丹王國消失之謎
但是這項測驗的最大的難題是,要證明實驗所獲得丶並進行分析的的確是“古DNA”而不是污染物。因為古生物遺存中的有機物,經長期降解已保存無幾。實驗只能在有限的DNA中,複製、擴增並排除污染。
雖然這次分子考古的實驗,每一步都進行了陰陽性對比,可還是沒能嚴格按照國際上,權威的分子考古——『尼安德特人』的分子考古法來執行實驗。
這項測驗還有待於進一步的驗證!即使最終證明這項測驗結果準確無誤,也不能過於簡單地來看民族源流問題,因為契丹族一千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外婚制”,所以純粹意義上的契丹人已經“不存在”。
欲知更多契丹王國消失之謎,鎖定3月31日湖北衛視《大揭秘》《神秘的契丹王之墓》!


新地島(俄語:Новая Земля),俄羅斯在北冰洋內一群島,屬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管轄,全年冰封。該島位於巴倫支海和喀拉海之間,是烏拉爾山脈在北冰洋內的延伸。[1]
群島面積約為8.3萬平方公里[2],人口2716人(2002年)。
新地島分成尤日內島(南島)和謝韋爾內島(北島)兩個島嶼,北島面積為49,000平方公里,南島面積為33,200平方公里,群島南北向寬度約750公里,東西向寬度從100至140公里不等。[3]南、北兩島中隔最狹處僅約600公尺的馬托奇金海峽;多山,最高點海拔1547公尺[4];多峽灣;屬極地冰原和苔原,北島面積一半被冰川覆蓋。氣候寒冷,冬季多強風、雪暴。
島上有核武器試驗場,蘇聯在那裡進行了224次核試驗,其中包含人類有史以來威力最強的一枚氫彈:「沙皇炸彈」。
環境和生態
新地島是烏拉爾山脈向北的延伸部分[1],山脈貫穿著整個島的內陸[5]。新地島與大陸之間被喀拉海峽所分割。[5]北島由眾多冰川所覆蓋而南島則是苔原地形。[5]島上的自然資源包括銅、鉛和鋅。[5]
雖然島上的氣候惡劣,但新地島上的生態卻仍舊充滿多樣性。島上擁有數量較多的北極熊、北極狐和馴鹿,馴鹿通常沿群島上的湖泊和河谷群聚[2]。夏季時會有成群的海鳥飛抵島上,而群島附近的水域則是海獅和海象的庇護所。[2]
歷史
早期定居者
新地島由於其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自石器時代其起就吸引了人類的到來。在新地島的西南海岸和西海岸發現過可能為中石器時代的遺蹟。[6][2]
10至11世紀期間早期白海和巴倫支海上的航海家可能是從俄國西北部的大諾夫哥羅德地區來到該島的。[2]新地島是從11世紀開始為俄羅斯人所知的,最初是由來自大諾夫哥羅德的獵人發現了新地島。[5]西歐人則是在16世紀尋找東北航道的過程中發現該島的。[5]西歐人首次探訪抵達該島是在1553年由休·威洛比完成的,他在到達該島的途中遇到了已經完成狩獵貿易的俄國船隻。[5]荷蘭探險家威廉·巴倫支在1594年抵達新地島的西海岸,隨後在1596年圍繞北極點的遠征途中在新地島的東北海岸過冬。[7](巴倫支在此次遠征途中去世,可能被埋葬在新地島的北島上[8],2011年荷蘭首部3D電影《新地島》即描繪了這次冒險過程。)費奧多·利特克在1821至1824年的航行途中繪製了新地島西海岸的地圖。英國探險家和航海家亨利·哈德遜也在尋找東北航道的途中通過了新地島。
彼得·帕赫圖索夫和Avgust Tsivolko在19世紀三十年代系統地對新地島做了調查。島上的第一個永久定居點是由Malye Karmakuly在1870年建立的同時也是新地島的首府,直到1924年當局將首府遷往Belushya Guba。[9]1935年首府被遷至Lagernoe[9],但後來又重新遷回Belushya Guba。
核試驗
1954年1月,蘇聯杜霍夫設計局研製出核魚雷,哈薩克的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試驗場不能做這種核爆試驗。為此,1954年7月,新地島被指定為新地島核試驗站,1954年9月17日開始建設700工程(即中央核試驗靶場),[3]並在冷戰期間存在。A區Chyornaya Guba(70.7°N 54.6°E)1955年9月22日,核魚雷成功發射爆炸。在1955至1962年和1972至1975年使用[3]。B區Matochkin Shar(73.4°N 54.9°E)在1964至1990年用於地下核試驗[3]。C區Sukhoy Nos(73.7°N 54.0°E)在1958至1961年使用。[3]
新地島核靶場最大的核爆炸是1961年的沙皇氫彈,當量5000萬噸級,由杜爾諾夫采夫(俄語意為「愚蠢的人」)機組駕駛圖-95轟炸機空投。
新地島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地下核試驗是1973年9月12日進行的,四個核裝置產生了約420萬噸的當量,雖然爆炸威力遠小於沙皇炸彈和其他一些大氣層中的試驗,但由於爆炸被限制在地下產生了足以和自然地震相匹敵的壓力,導致了里氏6.97級的地震並引發了一場八千萬噸的雪崩阻塞了兩條冰源河形成了一個1.2千米寬的湖泊。[10]
在新地島作為一個核試驗場的的歷史上,進行了224次核爆炸累計當量達到2億6千5百萬噸TNT。[3](另說為132次核爆炸,總當量為240百萬噸級,包括1次地上核爆炸、3次潛射核爆炸、3次水上核爆炸、83次空投核爆炸以及42次地下核爆炸。)相比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炸藥量包括兩顆美國投放的核彈在內總共僅有2百萬噸。[10]
1988年至1989年期間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倡導的開放政策使得新地島的核試驗活動為公眾所知曉。[3]新地島上的最後一次核試驗是在1990年進行的(這也是整個蘇聯和俄羅斯最後進行的一次核試驗)。俄羅斯聯邦原子能機構自1998年起每年秋季在新地島附件靠近馬托奇金海峽的水域下進行一系列亞臨界水下核試驗。[11]


俄羅斯的新地島位於北極圈內,終年積雪,氣候寒冷,人煙稀少。俄羅斯離該島最近的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等城市都在其1000公里以外。冷戰時期,這個往昔只有北極熊和海鷗光顧的荒涼島嶼一下子熱鬧起來,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1954年7月,蘇聯政府決定在該島修建核試驗場,將其命名為海軍科研靶場。為保密起見,蘇聯將這一工程定名為“700工程”。
第二年,為了檢驗T—5型核魚雷爆炸衝擊波對軍艦的影響,蘇聯在新地島南端的黑灣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這也是蘇聯進行的首次水下核試驗。由於蘇聯在哈薩克斯坦的塞米帕拉金斯克核試驗場不能進行大當量氫彈試驗,1956年蘇聯決定將氫彈試驗轉移到新地島進行。蘇聯科學工作者為此上島進行了專門考察,最後選定該島北端的米秋希哈灣為試驗點。1957年7月,為了擴建新地島上的核試驗場,蘇聯決定將該島居民全部遷出。同年9月,蘇聯使用轟炸機在該地區首次空投了核當量為160萬噸的氫彈。
在1957年至1958年的兩年中,蘇聯先後在新地島進行了20多次核試驗,完成了當時的核試驗計劃。不久,蘇美兩國開始了禁止核試驗的談判。
氫彈毀滅了附近的一切建築物
1961年蘇聯決定恢復核試驗後,在新地島米秋希哈灣進行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氣層核試驗,從當年9月10日到11月4日共爆炸了26個核裝置。
1961年,蘇聯在新地島進行了一次最大規模的氫彈試驗。當天清晨,蘇聯專門空投原子彈的“巴格羅夫克斯基”航空兵大隊飛行員利亞斯尼科夫從摩爾曼斯克附近的奧列尼亞海軍機場起飛。當時,圖—95戰略轟炸機上裝載著重達26噸的“大伊万”氫彈。為確保轟炸機在3.5萬米高空投彈後能飛離爆炸現場,蘇聯專家還特意為氫彈設計了一個超大型降落傘。上午11時32分,氫彈在新地島上空爆炸。當時的在場人員說:“我們看到一道強光,給我們的感覺比100萬個太陽還要亮。儘管爆炸中心距離我們有250公里,但大家的眼睛還是感覺到了強烈的灼熱。氫彈爆炸時,轟炸機與艦艇、地面無線電通信全部中斷,一小時後才恢復。通紅的蘑菇雲高達70公里!” 
這顆氫彈不僅毀滅了爆炸中心附近的一切建築物,還嚴重影響了數千公里範圍內的電子通信系統。蘇軍設在北極地區的防空雷達被燒壞,無法探測空中目標。各級指揮所的無線電通訊中斷,在一個多小時內無法與部隊進行聯絡。美軍設在阿拉斯加州的預警雷達和4000公里範圍內的高頻通信也全部失靈,時間長達20小時。
從1959年到1962年底,蘇聯在新地島共進行了91次核爆炸,其中3次為水下爆炸、1次為地面爆炸、2次為水上爆炸,其餘均為空爆。1962年8月至12月,蘇聯在新地島又進行了36次核試驗,其中14次核當量超過100萬噸,4次超過1000萬噸。


新地島- 在線觀看- 電影- 樂視視頻 - https://goo.gl/da8Myh
俄羅斯的新地島位於北極圈內,終年積雪,氣候寒冷,人煙稀少。俄羅斯離該島最近的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等城市都在其1000公里以外。冷戰時期,這個往昔只有北極熊和海鷗光顧的荒涼島嶼一下子熱鬧起來,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1954年7月,蘇聯政府決定在該島修建核試驗場,將其命名為海軍科研靶場。為保密起見,蘇聯將這一工程定名為“700工程”。
第二年,為了檢驗T—5型核魚雷爆炸衝擊波對軍艦的影響,蘇聯在新地島南端的黑灣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這也是蘇聯進行的首次水下核試驗。由於蘇聯在哈薩克斯坦的塞米帕拉金斯克核試驗場不能進行大當量氫彈試驗,1956年蘇聯決定將氫彈試驗轉移到新地島進行。蘇聯科學工作者為此上島進行了專門考察,最後選定該島北端的米秋希哈灣為試驗點。1957年7月,為了擴建新地島上的核試驗場,蘇聯決定將該島居民全部遷出。同年9月,蘇聯使用轟炸機在該地區首次空投了核當量為160萬噸的氫彈。
在1957年至1958年的兩年中,蘇聯先後在新地島進行了20多次核試驗,完成了當時的核試驗計劃。不久,蘇美兩國開始了禁止核試驗的談判。
氫彈毀滅了附近的一切建築物
1961年蘇聯決定恢復核試驗後,在新地島米秋希哈灣進行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氣層核試驗,從當年9月10日到11月4日共爆炸了26個核裝置。
1961年,蘇聯在新地島進行了一次最大規模的氫彈試驗。當天清晨,蘇聯專門空投原子彈的“巴格羅夫克斯基”航空兵大隊飛行員利亞斯尼科夫從摩爾曼斯克附近的奧列尼亞海軍機場起飛。當時,圖—95戰略轟炸機上裝載著重達26噸的“大伊万”氫彈。為確保轟炸機在3.5萬米高空投彈後能飛離爆炸現場,蘇聯專家還特意為氫彈設計了一個超大型降落傘。上午11時32分,氫彈在新地島上空爆炸。當時的在場人員說:“我們看到一道強光,給我們的感覺比100萬個太陽還要亮。儘管爆炸中心距離我們有250公里,但大家的眼睛還是感覺到了強烈的灼熱。氫彈爆炸時,轟炸機與艦艇、地面無線電通信全部中斷,一小時後才恢復。通紅的蘑菇雲高達70公里!” 
這顆氫彈不僅毀滅了爆炸中心附近的一切建築物,還嚴重影響了數千公里範圍內的電子通信系統。蘇軍設在北極地區的防空雷達被燒壞,無法探測空中目標。各級指揮所的無線電通訊中斷,在一個多小時內無法與部隊進行聯絡。美軍設在阿拉斯加州的預警雷達和4000公里範圍內的高頻通信也全部失靈,時間長達20小時。
從1959年到1962年底,蘇聯在新地島共進行了91次核爆炸,其中3次為水下爆炸、1次為地面爆炸、2次為水上爆炸,其餘均為空爆。1962年8月至12月,蘇聯在新地島又進行了36次核試驗,其中14次核當量超過100萬噸,4次超過1000萬噸。
--------------------------------
巴倫支生活在荷蘭擁有海上霸權、被稱為“海上馬車夫”的時代。在阿姆斯特丹商會的支持下,巴倫支一生致力於開拓通過北冰洋的歐亞東北航道。《新地島》一片用大量的篇幅講述了他的船隊受困新地島與酷寒和北極熊作戰的傳奇經歷,而以3D技術打造的中世紀大航海及冰原求生場景也頗為壯觀。曾參演過《黑皮書》等片的荷蘭資深影星德雷克·德·林特在片中出演探險家巴倫支。 
  值得一提的是,《新地島》是性感超模杜晨·科洛斯(Doutzen Kroes)進軍大銀幕的處女作,1985年日出生的杜晨,身高173厘米,出生於荷蘭,身為“維多利亞的秘密”天使超模的她擁有著令全世界人就為之驚嘆的完美身材,在美國版《VOGUE》的初次登場,便迷倒了歐美時尚界,一如羅茜·漢丁頓-惠特莉、黛安·克魯格、嘉瑪·沃德等超模一樣,杜晨以《新地島》試水大銀幕轉戰電影圈,而她的加盟,無疑也令該片大受影壇關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