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下淡水以下,大崑麓、瑯𤩝二三百里,亦無兵防。向皆有番無民之地,今開墾流移,日趨日眾,山深海僻,遂為匪類逋逃之藪。臣以為瑯𤩝乃臺南要害,亦宜特設屯田守備一營,駐兵五百,屯墾防守。或慮官兵不習耕耘,增兵又須墾餉,則此欲設竹塹、瑯𤩝兩營,可另募農民為兵  https://is.gd/bh3L4C
臺灣水陸兵防疏
作者:藍鼎元 清        


藍廷珍、藍鼎元-武文雙傑-屏東里港藍家-藍高川/1721年治理台灣及對新竹的發展影響甚巨/藍廷珍平朱一貴民變,主張「止殲巨魁數人,餘反側皆令自新,勿有所問」嚴戒不得妄行掠殺-知人善任,信賞必罰,用人無疑-而且遇事有擔當,「 肯專擅任過,以攖大憲之逆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wVjani


藍廷珍曾於1721年餘廣東碣石鎮,廣東潮州鎮擔任總兵官(攝理),藍鼎元在平定亂事後,竭力主張在半線(今彰化)以北設縣增兵,更主張在竹塹(今新竹)地區增置兵防,設官治理。(廣東碣石鎮--廣東碣石鎮總兵官(攝理)-康熙[58]年-廣東潮州鎮總兵官(攝理)-康熙[58]年)
藍廷珍與北台灣姜族唐山祖起自廣東碣石鎮且姜族各房來台祖1730年至竹塹新屋、新豐開墾,有地緣及時間處相似吻合之處,是否與姜族來台有關聯,尚待考證


台灣姜氏流源與遷徙

    姜姓源自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陝西岐山縣),以姜為姓。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呂(河南南陽縣),賜以祖姓姜,接續炎帝的香火。春秋時期五霸的齊國,創建始祖是伯夷後裔呂尚(姜太公)其子孫世襲齊國國君,達29世,並建都於今山東淄博市。累世居住在河南、山東境內的姜氏,在西漢已發展成為關東(河南靈寶縣函谷關以東地區)大族,之後移聚關中,居天水(甘肅),後人得以天水郡為堂號稱『天水堂』,此也是三國姜維故鄉(姜維,字伯約,涼州天水郡冀縣人(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兩晉南北朝時期,有姜姓為避戰亂而從中原徙居江南各地。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主要發展繁衍中心,天水人姜神翊於欽州(廣西)任參軍並移居愛州(廣西、越南清化)其嫡孫姜公輔於唐德宗時官拜宰相,後貶為泉州刺史,當是姜姓最早入福建者)。如今,姜姓分佈廣泛,北方為其主要分佈地,尤以山東省為多。
    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後移居到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碣石鎮羅村,置譜開基為第一世祖。傳至第三世祖後,子孫分居於大安鎮豔墩村,第六世祖後子孫又分居馬路村。1661年福建龍溪連浦社人姜亮隨鄭成功來台入墾台南下營,可知來台發展之閩、粵姜氏本為一族。1730年代起閩、粵姜氏及世良公後裔第九、十、十一世祖紛紛渡海來台。

2015-12-19_103512


范姜族譜/姜勝智派下族譜1957  范姜氏家譜 1冊(470頁), 1954  姜氏族譜(台疆始祖朝璋公派下) 1冊(489頁), 1975  北埔姜氏族譜 1冊(107頁), 1977 Tainan台南姜氏世系圖1985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QD33n



姜氏家谱- 云家谱 - https://goo.gl/3LffMK


爺們的天空: 金門學術研究略論 - 羅志平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C9JJsb


金門地方書寫與研究書目彙編 - 羅志平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hZuoC9


後浦武廟
奉祀關聖帝君
相傳建於1652(明永曆6)年,於1800(道光30)年重建,奉祀關聖帝君,1930 年曾毀損,至1983年武廟管理委員會倡議重建。
後浦另有外武廟又名「馬舍宮」,該廟奉祀主神乃關帝聖君與韓王爺,之所以稱「外武廟」,乃因後浦城內另有一座供奉關聖帝君,建於明鄭時代的「內武廟」,今光前路名為「外武廟」者,實為別於前清右營游擊署旁(金陳氏大宗祠)的「內武廟」;「外武廟」內另供奉「韓王爺」,王爺十分靈異,消災化厄,驅邪治病,保境安民,善於捉拿竊賊。
武聖關羽、從人到神的千年歷程,生前從漢壽亭侯開始,然而身死之後他卻步步高陞。早在宋朝他就被追封為王,宋太祖趙匡胤將其畫像從武聖姜尚(註1)廟中撤下,因為他認為關羽不配。明太祖朱元璋將其先前被追封的爵位全部拿掉,又回復到漢壽亭侯而已。姜尚在明朝被廢祀,民間又以岳飛為武神代表。之後的明皇帝又給晉陞帝位,明神宗趙翊鈞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帝聖君”,清朝時關羽成為與孔子平起平坐的武聖人,清代前提到的武聖為岳飛,皇帝就下令不準,因為岳飛就是抗金名將。到了民國他是儒道釋三教、鬼神三界共同尊奉的關聖大帝。
註1:姜尚為周朝開國功臣算是第一代武聖,姜尚也就是姜子牙。
 在清代武廟是列入官方的春秋二祭祀典,當時還有專門畜魚來祭祀。在金門縣志上這樣記載:古崗湖在『在舊金城東門外,獻台山旁,俗名古坑湖。前為總鎮畜魚,以供武廟祭祀,今鄉人承租畜魚。圓阜環拱,一碧淵涵,蓋浯洲一勝區也。今更加以美化,開闢環湖公路,遍植觀賞花木,益以湖樓山亭,風光如畫,有小艇供人泛舟遊湖,四時遊人不絕。
就珠山《顯影》月刊第二卷「關帝交運」報導,關帝廟曾經在民國十四年因為被作為公立女學校舍而斷絕香煙,關帝爺神像暫時被移往北門上帝宮。民國十九年,上海陳步雲與地方自命革新份子之人,以「破除迷信」之名,不但搗毀廟中泥塑的關聖帝君、周倉、關平等神像,還霸佔廟宇,做為私人用途。國共戰爭之後,國民政府轉進播遷,才收回這塊地方相繼借給作為金門民用物資供應處及稽徵處使用。直到民國七十二年十月,才歸還給武廟的管理委員會,七十三年重修,七十六年又再度重修。
但就我記得小時候的關聖帝君的神像是在城隍廟裡的,那一年才從北鎮廟移到城隍廟再回到武廟?
斜魁 【御路】及重建武廟碑
寺廟或宮殿大殿台基前中央之斜石,常雕以雲龍,不供人行走,表示尊貴之意。 
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
名稱:後浦武廟
古蹟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建築物類
公告文號:府教社字第092001570 號
公告日期:2003/03/31
行政區域:金門縣 金城鎮
地址或位置:莒光路122 號
定著土地之範圍:金城鎮城段6675-000地號
指定理由:1.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者 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創建年代:明永曆年間 (6年,1652)
所有權屬:公有
是否開放:是



《姜氏家譜》記錄積善之家的勤儉教育、家族遷徙
2016-12-16 由 揚州網 發表于文化
姜善良偶然尋得的「渭水堂」《姜氏家譜》
「渭水堂」《姜氏家譜》部分內容
「渭水堂」姜氏後人姜善良
記者 宮鋆煜 文/圖
「姜」,宋版《百家姓》中排名32。據2007年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姜姓人口在中國大陸地區姓氏人口中排名第60位,約占中國大陸漢族人口的0.34%。2013年出版的《中國四百大姓》中記載,從齊國第一代國君姜太公起至今,共有102個姓氏由姜姓衍生而來,其中包括呂、許、謝、紀、丘、盧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牛等38個複姓。
昨天上午,祖籍原高郵漢留鎮的姜善良,拿著苦尋多年終在不久前偶然得到的「渭水堂」《姜氏家譜》,結合祖輩們口口相傳的祖先故事,向記者講述了如今居住在高郵愛聯村的20多戶姜姓人家的來歷。
1
姜姓源自神農氏
堂號出自姜太公
姜善良告訴記者,據《姜氏家譜》中記載,姜姓源出神農氏,因炎帝生於姜水,便以水為姓。「在《說文》中也曾提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姜善良說,「中華民族傳說中的炎帝,也就是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炎帝出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姜為姓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一族的發源地。」
「周朝建立之後,炎帝後裔姜尚受封於齊,建立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到了戰國中期,被田氏所滅。此後,姜氏後人便分為了兩個姓,其中一部分後人心懷故國,便以國為姓,改姓齊;另一部分後人維持祖姓,依然姓姜。我們便是這一部分維持祖姓的姜姓之人的後裔。」
提起自己這一支脈的堂號,姜善良說,「渭水堂」這堂號一看就知道是與姜尚有關。「相傳,姜太公垂釣於渭水,遇到後來的周文王,於是成就了一段佳話、一番霸業。後世子孫為紀念這位祖先,便以渭水為堂號,便有了『渭水堂』。聽我的祖輩們說,以前家中老宅門前所掛的楹聯便是『炎農世澤,渭水家聲』。」
2
一次偶然得到古譜
方知家族遷徙歷程
「因為戰亂的原因,我們的家譜遺失了,很多關於祖先的故事都是長輩們口口相傳,並沒有資料可查。」姜善良說,家譜的遺失,一直是父輩以及自己心中最大的遺憾。「這些年來,我走訪了很多宗親,詢問有關《姜氏家譜》的線索,但一無所獲。有些老人告訴我,我們這一支脈最後一次修譜應是在清代,他們年輕時曾看過《姜氏家譜》,但後來隨著戰亂等原因,這些家譜都遺失了。」
這十多年來,一次又一次地尋找,都以失望告終。「直到去年,我回老家參加一個本家侄子他兒子的婚禮。在婚宴上,我們幾位談起家譜遺失的憾事。這位侄子碰巧聽見我們的談話,他說他家中好像有一本家譜呢,但因時間長了,已被老鼠啃得破破爛爛、殘缺不全了。」聽到這話,姜善良一把拉住這位本家侄子,讓他趕快將這本家譜拿給自己看一下。
「當我從他手中接過現在這本殘缺不全的《姜氏家譜》古譜時,真的是喜出望外。我這位侄子看我這麼高興,就把家譜送給了我,這真是完成了我多年的心愿,實在太好了。」
回到家後,姜善良立刻找人對殘舊的家譜進行修復粘貼,「對我來講這就是一件從天而降的寶貝,從裡面可尋找到很多祖先的線索。」姜善良說,通過翻閱修復後的《姜氏家譜》發現,自己這一支脈出自江都真武,後遷徙至高郵漢留。「古譜中記載了從始遷祖似海公至其後十一世子孫的詳細信息,他們一直居住在江都真武姜十家莊。其後,我的高祖父姜習古遷至了高郵漢留愛聯村(席家垛),在此買田、砌房,繁衍生息,至今又傳了八代子孫,已有20餘戶人家。」
3
這是一個積善之家
曾祖父行善遠近聞名
姜善良說,自從高祖姜習古在席家垛安家之後,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到了曾祖父姜德宏時,姜氏一族在當地已算是小富之家了。
「年幼時曾聽奶奶告訴我,我們族人自從落戶到席家垛之後,一直勤儉持家,節衣縮食。經過數年的苦心經營,家境漸好。傳到曾祖父姜德宏時,在當地也算是一個富裕之家了。」
「奶奶說,一直以來,我們族人對待自己勤儉,但對待需要幫助的人從來都是十分慷慨。」姜善良說,自己也曾多次從其他長輩處聽說過曾祖父姜德宏的故事。
「據說,曾祖父是方圓百里有名的大善人,人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姜老老』。別人家裡分家寫田契、打官司告狀、相互產生矛盾,都會首先來找我曾祖父幫忙評理。他也樂得當這樣的調解員,凡是他調解的矛盾,雙方都心服口服。」
「遇到災年,鄰里鄉親生活困難,曾祖父都會慷慨解囊相助。平日裡省吃儉用的曾祖父還曾掏錢購買了一處荒田,作為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之人的義冢地。」姜善良接著介紹說,「我曾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村裡來了一個逃難的乞丐,沒過多久病死在沙場壩,曾祖父見他沒親人,便買了一口棺材將他安葬。別人勸曾祖父不必如此費事,用個草蓆將這個死去的乞丐裹一下,隨意安葬就是了。曾祖父卻說,雖然此人不是村裡人,但死者為大,用棺材安葬是給死者一個尊嚴。這件事情在我們當地口口相傳了百餘年,也算是地方上的一段佳話。」
4
祖先一代一代相傳
持家需儉 待人需善
「我們這一支脈的祖訓主要就是兩個字,一個是『儉』,一個是『善』,代代相傳。」姜善良告訴記者,「父親曾告訴我,在他小的時候,家中有著嚴格的家教、家規。曾經有一年春夏之交,家中吃飯的菜為鹹菜炒蠶豆,當時父親因為年幼不喜歡吃蠶豆皮,吃飯時就把蠶豆皮吐在桌上。」
「我太爺爺看到之後,很生氣地將飯碗放在桌上,教育我父親說,蠶豆皮可以食用,為什麼要吐出來,這是一種浪費糧食的行為。如果以後吃飯再吐蠶豆皮,那下一頓飯你就用吐出來的蠶豆皮當菜吧。從此以後,我父親吃蠶豆再也不吐蠶豆皮了。」姜善良說,父親說的這一件小事,充分體現了姜氏一族勤儉持家的本色。
姜善良說,祖先要求子孫要多讀書,明事理,善待人。「我們姜氏族人有兩副祖先傳下來的對聯,一副寫著『向陽門第朝陽開,積德人家春常在』,還有一副是『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這兩副對聯也就是我們祖先傳下來的做人處事的態度。正是有了這樣的態度,才會有曾祖父那樣為眾人稱道的大善人。」
姜善良表示,自己以及其他的姜氏族人將會繼續將祖訓一代代傳下去,把祖先優秀的品德發揚光大。
線索徵集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或家乘,被譽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名字能否被記入家譜,在極為重視血脈傳承的中國人眼中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大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2abnq6e.html


很多姓氏為何字中帶「女」?
2016-08-08 由 閒情偶記 發表于文化

當代《中國姓氏大辭典》收有姓氏23813個,宋代《百家姓》曾收姓氏411個,上古則有「八大姓」之說。實際上,章太炎先生從古文獻中整理出的古姓是52個,經其他學者補充古姓有80余個。不同的時代,姓氏的數量變化很大,其實含義變化更大,但多數姓氏的漢字都帶有「女」字。
(商周晚期射女鼎及銘文拓片)
「上古八大姓」,是指「姬、姜、姚、嬴、姒、妘、媯、姞」八姓,也有說是指「姬、姜、姚、嬴、姒、妘、媯、妊」八姓。兩種略有差別的說法,但有一個共同點:這些古姓的偏旁部首,全部帶有一個「女」字。
「上古八大姓」實際上是有血源關係的八大部落,反映出「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特徵。周天子分封后,因為以地為姓演變出了更多的姓氏。如「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姜姓,源於炎帝神農氏。炎帝生於姜水,神農氏、共工氏、有邰氏、呂氏皆為姜姓。從齊國第一代國君姜太公(呂尚)起到現在,繁衍有章、呂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等38個複姓,共計102個姓氏。
(後母辛方鼎上之銘文拓片)
嚴格地講,上古時代的姜姓衍生出的今章姓等102個姓氏,已經模糊了「姓」與「氏」的概念,或曰語義有了新的變化與發展。許慎《說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所以,姓本指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
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家族會分成若干支而散居他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
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同一個祖先的後代可能有幾個氏,節點上會出現父、子二人不同氏的現象。如現代的姜、章二姓,實際上是姜、章二氏,其姓為上古的姜姓,現在的「姜氏」與古代的「姜姓」有淵源關係,但已經不是一個概念。但在現代漢語中,「姓氏」已經沒有語義上的差別。
(姜氏圖騰)
「姜姓」中的「章氏」,有「天下無二章」之說,指的就是現代的章氏,皆出於古時的「姜姓」,不是「章」與「張」有什麼關係,或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不是所有的氏都能說「天下無二(某氏)」。因為在姓的分支過程中,會出現幾個姓同用一個稱號為自己的後代氏命名,這跟公司的命名相類似:跨國公司可以叫「通用」,五金商店也可以叫「通用」,此「通用」非彼「通用」。
據統計,中國有6500余萬人姓劉,但不能稱「天下無二劉」。這6500余萬劉氏,有出自古姬姓,有出自古祁姓,也有出自少數民族中的蒙古族、滿族、維吾爾族、回族、藏族、壯族、苗族、傣族、景頗族、瑤族、白族、朝鮮族、高山族等,此外還有原本他姓因賜姓、改姓等原因而姓劉,相互間很難有血緣關係。
「同姓一家人」,顯然是個狹隘的觀念。只有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里,無論同姓還是不同姓,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3xkz9o.html


姜太公誕辰3155周年祭禮在淄博舉行
2016-09-13 由 中國山東網 發表于文化
9月12日,姜太公誕辰3155周年祭禮在淄博舉行。
來自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中國各地的姜氏、呂氏、丁氏、崔氏、連氏等姜太公後裔宗親共1200餘人以及淄博市民參加姜太公誕辰3155周年祭禮
當今遍布世界各地的102個姓氏都由姜姓繁衍而來
中國山東網9月13日訊 9月12日,臨淄區齊文化生態園太公廣場的姜太公雕像下,來自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中國各地的姜氏、呂氏、丁氏、崔氏、連氏等姜太公後裔宗親共1200餘人以及淄博市民參加姜太公誕辰3155周年祭禮。
在《齊韶九成》之《祭禮》音樂中,祭祀正式開始。鳴鐘九響,敬獻花籃,恭讀祭文,樂舞告祭,參加祭禮的姜太公後裔向太公像行三鞠躬禮,祭奠先祖。
姜子牙是古代齊國開國之君,據考證,當今遍布世界各地的102個姓氏都由姜姓繁衍而來,其中包括姜、呂、丘(邱)、高、崔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等38個複姓,其中崔、丘(邱)、高、姜、呂等為大姓。據不完全統計,姜太公後裔呂氏在東南亞有200多萬,姜氏在韓國有130萬人。
經歷史計年推算,姜太公的公曆誕辰日為9月12日,自2003年起,「尋根問祖」就成為齊文化節的一大主題,每年此時,海內外的姜太公後裔便齊聚在姜太公的封地齊國故都臨淄,舉行大型祭祀祖先活動緬懷先人。以姜太公文化資源定位的「一人」,打響了海內外「尋根問祖」的品牌,成為對外展示形象、傳承弘揚齊文化的重要載體。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yzoeyn.html


姜子牙的後裔姓什麼?姜太公的後代有哪些?
2017-10-18 由 奇趣聞吧 發表于歷史
姜子牙的後代有哪些?姜姓,原是遠古時代炎帝神農氏的姓氏。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賜封於呂,封地在如今河南南陽縣一帶。春秋時期五霸稱雄,齊國的創建人就是呂尚,也即是神農氏的後裔,姓姜名子牙,歷世29代,戰國時期,被田和所滅。田氏取而代之成為齊國國君。夏商之後,姜姓分成齊、許、申、甫四國,子孫分散各地,以姜、賀、邱、許、呂、崔、高、盧……姓為多。其中賀姓在當今姓氏排列中位居九十七位,占全國漢族人幾口0.18%。賀姓是從慶氏改過來的,慶氏原先是周朝齊國的公候,齊桓公後代,其始祖當然是姜子牙。
姜子牙的後代姓什麼?
薄姓,據傳也是以國為姓。據《偃師姓氏源流》載:古有薄國(今山東曹縣東南,又叫亳),為炎帝後裔的封國,其後人稱薄氏。
姜子牙後裔中,邱姓也是望族。在中國姓氏排列中位居七十七位,約占全全國漢族人幾口0.27%。邱姓自丘姓改過來的。清雍正皇帝時,因避諱孔子名號丘,便下令天下一律易丘改邱。周朝初年姜子牙後裔,其始祖封於營丘(山東昌樂縣東南),後人以地為姓,這便是邱姓源頭。
許姓人口更旺。在中國姓氏排列中位居三十五位,約占全全國漢族人口0.53%。許姓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周武王封其孫子文叔於許的地方,文叔創立許國,後為楚國所滅,子孫流離分散,以國號為姓。
高姓的起源也頗早。姜尚曾封其一個子孫於高邑,人稱公子高。公子高孫子名叫姜溪,助齊恆公稱霸有功,賜姓為高,繁衍至今。
崔姓也是排列七十四位的大姓,占全國漢族人幾口0.28%。姜子牙嫡親長子名極,是周成王時重臣,又是周康王顧命大臣,死後諡號丁公。丁公極長子名季子,「季子有約曾掛劍」,他不願為君,讓位於弟叔乙。自己住在崔邑(今河南章丘一帶),於是季子後人以邑為氏,即是崔姓之源頭。
盧姓者,姜子牙後裔中有名為公子高被封盧地,其子孫遂以盧為姓。
章姓,章,姜太公九世孫,至戰國魯莊公二十九年(公元前264年)被同京的齊國所並。因國被奪,以章為姓,這是章氏受姓之始,定居河間,為章氏始姓。
丁姓、陸姓,均是姜太公之後裔。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9maj42l.html


淺談姜氏流源
2017-03-13 由 崑嵛大仙 發表于文化
姜姓來源於距今五千多年前的炎帝神農氏。關於這種說法,在許多文獻如《元和姓氏》、《說文解字》、《新唐書》中都有記載。身為我國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神農氏,出生於陝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於是以姜作為自己的姓。炎帝即神農氏便是姜姓的得姓始祖。以生地為姓是姓氏的最早來源,之後黃帝生於姬水,即以姬為姓。姜姓同姬姓的後人可自豪的稱自己的姓為最古老的姓氏,自豪的稱自已是正宗的炎黃子孫。另一些姓氏如媯、姒、嬴、姚等,同姜、姬一樣帶一「女」字,也很古老,因為得姓時還正處遠古的母系氏族社會。
據史書記載,「姜氏受姓於姜水,著於營丘,大於齊之桓景,而後繁衍於濱海諸郡」。
虞夏之時,炎帝裔孫、四岳始祖伯夷,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今河南省南陽縣西),建立呂國,再次被賜以祖姓,以續炎帝的香火。至春秋時,伯夷之後呂尚,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被周文王封於齊地,創立齊國。這個估計每一個山東人都知道。姜太公傳十二世至桓公姜小白,成為一代霸主,是為「春秋五霸」之首。此時期除齊、呂外還有申、許、紀諸國,也是炎帝後裔,同樣以姜為姓。至戰國時田氏代齊,秦滅六國,姜氏後裔散居四方,有以姜為姓的,有的以國為姓。以國為姓也是姓氏的一種來源,所以有申,呂,許,紀,齊等姓出自姜姓之說。有高姓網友自稱「太公之裔」,正是因為中國大多數高姓的始祖是齊文公的孫子高傒,這一派高氏稱「渤海高氏」,出自姜姓。而高傒受封於盧,所以又有了盧姓,當年韓國前總統盧泰愚,不遠萬里來山東臨淄的姜太公祠祭拜,只因盧姓也出自姜姓。
到了漢代,居住在今山東、河南的姜氏已發展成為關東豪族。西漢時作為大族遷於關中,此後居於天水(今屬甘肅),故族人便以「天水」為郡號。還有播遷於江蘇、四川等地者。唐代出現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兩晉南北朝時期,有姜姓為避戰亂而從中原徙居江南各地,唐宋時廣東也有了姜姓。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姜世良遷至福建漳州龍溪縣紅豆村,並在此發跡。世良十一世孫於清乾隆年間由內地遷居台灣,成為台灣姜姓之祖。清末民初,隨著闖關東的人流,山東姜姓大量湧入東三省,又形成很多分支。今天,姜姓族人已遍布華夏各省,定居海外者也大有人在。
需要指出的是,在分布全國乃至世界的姜姓中,尤以山東省為多,約占全國漢族姜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三。山東姜姓不但類族繁多,而且更為古老,齊、許、申、呂、姜姓在山東均後繼有人,其中尤以齊姜最為古老,而且歷史上少有遷徙。夏商時代,有曲阜的神農之姜,章丘的邰氏之姜,濟陽的逄氏之姜,還有費縣的許氏之姜,莒縣的杞氏之姜等。春秋時代,則有臨淄的齊姜,壽光的紀姜,萊蕪、昌樂等地的萊姜,安邱的卅(淳于)姜,蒼山的向姜等等。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39om5eo.html


彪炳戰功隱於市-金門後浦邱良功古厝[縣定古蹟] @ 北雁南飛-金門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HnSUG


姜氏秘史/卷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 姜氏秘史
目錄    姜氏秘史    
全書始    卷一    下一卷→
□□皇帝諱允炆,字□□,太祖高皇帝嫡長孫。初,太祖從滁陽王,日侍左右。王夫人善觀人,謂太祖風格異常,語王,妻以養女馬氏。周旋兵間,生五子。長諱標,幼有異質,聰明英毅,豁如也。稍長,師事宋濂,通經史大旨。洪武戊申,太祖即位於南郊。既,還宮受賀。遂追尊四祖為皇帝,冊立馬氏為皇后,長子標為皇太子,大赦天下。洪武十五年,高皇后崩,太祖倦勤,命皇太子裁決庶政,惟軍國重務以聞。於是皇太子日禦文華殿,百官啟事。寬仁有斷,臣工盡服。歲餘,太祖復親政。時有告密者,以晉王逆謀聞,太祖遣人察之,藏兵五臺山,反形已具。太祖大怒,欲發兵討之。皇太子曰:「反期尚遲,告密者未必知。今以兵往,萬一拒命,是父子為敵也;莫若令臣巡邊,因與俱來。」太祖大悅,於是皇太子出巡。曆燕、代及晉,居浹旬,歡甚。皇太子行,晉王送及河南界。皇太子曰:「父皇欲見汝,可偕行。」晉王倉卒受命,遂從至京。太祖欲賜之死,皇太子叩頭乞哀,乃降為庶人,居京師。皇太子友愛彌篤,日誨諭之。晉王大悟,日夜號泣悔罪。太祖憐之,赦,復爵。晉王於是改行為善,令譽日著,比還國,卒為賢王,皇太子之教也。洪武七年秋九月,貴妃薨。十一月一日,《孝慈錄》成。太祖既裁定喪禮,太子當服齊衰杖期。太子曰:「在禮,惟士為庶母服緦,大夫以上為庶母則無服。又,公子為其母練冠麻衣,既葬,除之,蓋諸侯絕期以下無服。諸侯之庶之,雖為其母亦厭於嫡母,而不得伸其私,故權為此制也。然則諸侯之庶子不為庶母服也,明矣。今陛下貴為天子,臣雖不肖,地居嫡長,幸得備位儲副,而為庶母服期,非所以敬宗廟,明正體,重繼世也。」上必欲太子服之,太子終不奉詔。上大怒,顧取劍,太子走,上逐之。群臣震讋,皆不知所為。時有桂彥良當上前,跪抱上,泣曰:「陛下之於太子,愛之深故責之重也。」上為之止。彥良乃追太子,及之,諫曰:「貴妃逮事至尊,殿下當緣君父之情,為之製服,不可執小禮以虧大孝也。」乃持衰衣之。太子不得已,乃服以拜謝。上怒解,擲劍於地,曰:「老桂,爾今日竟能和朕父子者矣。」洪武二十四年,太祖以江南地薄,頗有遷都之意。八月,命皇太子往視關洛。皇太子志欲定都洛陽,歸而獻圖。明年四月,以疾薨。太祖哭之慟,追諡為懿文皇太子。葬孝陵之次。時太祖春秋六十有五,日禦東角門,向群臣泣。翰林學士劉三吾進曰:「皇嫡長孫富於年,早定大計,孰不歸心?」皇太子生六子,長曰雄英,洪武十五年卒,追封虞王,諡曰懷。次曰允炆,洪武九年生,聰明英達。二十五年九月,立允炆為太孫,詔曰:「曩古列聖相繼馭宇者,首立儲君。朕自甲辰即王位,戊申即帝位,於今二十九年矣。操將練兵,平天下亂,偃天下兵,奠萬民於田裡,用心多矣。及一統以來,除奸暴,去豪強,亦用心多矣。近來蒼顏皓首,儲嗣為重,嫡孫允炆,以九月十三日冊為皇太孫,嗣奉上下神祗,以安民庶。詔告臣民,想宜知悉。」於是命禮部定親王相見儀:凡親王係尊屬,於文華殿朝見,行四拜禮,皇太孫坐受禮畢,入宮,乃敘家人禮。制既定,親王從之,多不悅。時太祖春秋高,政務嘗付太孫裁決。太孫頗尚寬仁,兆民欣欣,罔不愛戴。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乙酉,太祖崩,遺詔皇太孫嗣位。詔曰:「朕受皇天之命,膺大命於世,定禍亂而偃兵,安民生於市野,謹撫馭以膺天命,今三十一年矣。憂危積心,克勤不怠,耑誌有益於民。奈何起自寒微,無古人博志,好善惡惡,過不及多矣。今年七十有一,筋力衰微,朝夕危懼,惟恐不終。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以勤民□。中外文武臣僚同心輔佐,以福我民。凡喪葬之儀,一如漢文勿異。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孝陵山川,一由其故,無有所改。一、天下臣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嫁娶、飲酒、食肉皆無禁。一、無發民哭臨宮殿中,當臨者皆以旦晡十五,舉哀禮畢,罷非旦晡臨,無得擅哭。一、當給喪事及哭臨者,皆無洗絰,帶無三寸,無布車兵器。一、諸王各於本國哭臨,不必赴京。中外官軍、戍守官員,無得擅離信地,遣人至京。一、王國所在文武衙門官民、軍士,今後一聽朝廷節制;護衛官軍,王自處分。一、諸王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明日,皇太孫令禮部定喪儀。群臣上議曰:「在京府部等官聞喪,次日素服、烏帽、黑帶,赴廷聽遣詔。遂於本衙門素服、齋宿,朝晡詣幾筵哭,仍各置素服。第四日成服,朝晡哭臨,葬畢乃止。自成服始,二十七日除。命婦亦以第四日具衰服,由西華門入哭,不許金銀首飾。諸王、世子、郡主、妃及郡王、內使、宮人等,俱斬衰三年,自成服二十七日除。凡臨視事,素服、烏帽 、黑帶,退朝服衰麻衫,大袖圓領,不緝紗帽,麻布裹之,去翅垂帶,麻絰鞋。命婦麻長衫,大袖圓領,麻布蓋頭,器依鹵薄名數。工部及司禮監等處造神主,用栗木,制依家禮。遣人奉詔於各布政司及直隸府州,開讀詔書,文武官員人等素服、烏帽、黑帶,四拜跪聽,舉哀四拜禮畢,各置衰服,第四日成服。每旦,官僚人等於本衙門朝闕設香案哭臨,三日除,大小衙門各令官一員赴京致祭,禮物備辦。」皇太孫從之。庚寅,葬孝陵。
十六日,皇太孫允炆即皇帝位。
十八日,詔以明年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詔曰:「天祐下民,作之君。我高祖皇帝受天之命,統有萬邦,宵衣旰食,弘濟斯民,凡事有益於天下者,無所不用其心。政教休明,規模弘遠。朕以眇躬,纂承大統,恭依遺詔,於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即皇帝位。夙夜惶懼,思所克相上帝,寵綏四方,以無忝我皇祖之大命。永惟寬猛之宜,誕布維新之政。其以明年正月初一日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自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八日昧爽以前,大辟罪以下,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敢有以赦前事相告,以其罪罪之。所有事宜,條列於後。一、天下布政司、府、州、縣自洪武三十一年以前拖欠錢糧,鹽運司、鹽課提舉司自洪武三十一年以前拖欠鹽課,盡行蠲免。一、天下軍民所養孳牲、馬匹、羊隻者,盡皆免。一、天下田土,或有人戶為事全家發充軍者,或 死絕者,或因饑窘逃移者,以致拋荒數多,糧稅拖欠,詔書到日,將拋荒數目從實取勘,報官開除。其逃移人戶復業耕種者,優免雜泛、差役三年。一、水旱災傷,何代無之。今天下人民其有因而失所者,當該有司將預備糧賑給。一、今後官民有犯五刑者。一、依大明律科斷,法司遵守,無深文。一、軍民詞訟,今後務要自下而上陳告,敢有越訴紊亂者罪。一、囚徒已行宥罪,發衛所充軍守禦者,及已編定衛所,有司官領;未曾到衛所者,不在赦例。一、天下衛所在逃者,詔書到日,限五個月以內赴所在官司,首告與免本罪,所在官司仍給口糧,遞送京衛所著役;過違此月,仍罪如初。於戲!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當遵先聖之言,期政雍熙之盛。百辟卿士,體朕至懷。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十九日,立宜山縣得勝馬驛;改宜陽水驛為水馬驛。
二十一日,詔內外五品以上文官及州縣正官,各舉所知。先是,內外缺官,於進士、舉人、監生、人材、秀才、孝廉、稅戶、考滿吏員知印承差除用。至此,定保舉法。不問下僚、鄉民,及因累充軍者,或多或少,悉聽保舉吏部選用。
六月,上大行皇帝諡曰高皇帝,廟號太祖;追諡孝慈皇后曰高皇后。召漢中府學教授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讀學士。
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台州寧海人,世家侯城裡。父克勤,受《易》,童彝得伊洛之學。長子孝聞,季孝友,孝孺仲也。孝孺始生之夕,有木星墮其所。自幼穎敏絕倫,雙眸炯炯如電,日讀書積尺。人以其善屬文,呼為小韓子。年十五時,從父為濟寧知府,因達觀於鄒魯間,訪古聖賢遺跡,慨然自期曰:「顏、閔未可幾及,樊遲、冉有使學同時,豈皆讓之?但世無孔子,不得所依歸耳。」自是精思力踐,進修不已。越三載,克勤被繫,請以身代。不報,竟戍江浦。未幾,復逮至京。卒,孝孺哀毀骨立,思自奮以昭先德。明年,以文謁宋濂,濂深器之。名流先進如胡翰、蘇伯衡、葉光大輩皆自以為不及。濂致仕還浦,復往卒業,四載辭歸。濂尋以罪徙蜀,孝孺欲往省行,得為文,籲天願輸壽以延之。濂嘗欲以為甥而不果。及其文至,曰:「歐陽少師蘇長公,姑置勿論。其餘諸子與之角逐文場,不知其孰為先後也。」然孝孺下視文藝,恆以明王道為己任。友人或稱其文辭,則告以學者當以道德為本,文詞非所尚,反復明辯不已。謂道之行必先於家,著《宗範》九篇以示厥宗。蓋自任以天下之重也,闢異端為己任。進德所詣,月異而歲不同,世或以為程朱復出。嘗臥病絕糧,家人以告,笑曰:「古人有三旬九食、瓶無儲粟者,窮者豈獨我哉!」其不為貧寠所動如此。洪武十五年,吳沉、揭樞等薦孝孺可大用。聘至,入見稱旨。上謂樞等曰:「孝孺孰與汝?」對曰:「十倍於臣。」錫之幾稍欹,必正而後坐。上喜其舉動端正,謂太孫曰:「此莊士也。當老其才以輔汝。」試靈芝甘露論,稱旨。諭遣還家,二十年復闢至。上方重賞罰,以其心存教化,謂左右曰:「今非用孝孺時。」乃擢將仕佐郎、漢中府學教授。明年閏四月,抵任漢中府。水土暴惡,病癭痿者十人而五。孝孺安之,甘蔬糲飯,與諸生談道不倦。視其色,若飫萬鍾者。二十七年春,蜀獻王延之,處以賓師,恆曰:「方先生古之賢者也。」孝孺每見,必以仁義道德陳於前,王喜甚,使入講經、論文,無虛晷,為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當時蜀治依於禮樂,諸王莫及,孝孺之功也。久於蜀,因得訪宋濂墓,卹其遺孤。癸丑丙子,投文應天府。至是,首加召用,一時倚之。上好讀書,每有疑即召使講解。臨朝奏事,臣僚面議可否,必命孝孺就扆前批答。言聽諫行,不愧昭烈。孝孺嘗作《書事》詩曰:「斧扆臨軒幾硯間,春風和氣滿龍顏。細聽天語揮毫久,攜得香煙兩袖還。風軟彤庭寒尚薄,禦爐香繞玉闌幹。黃門忽報文淵閣,天子看書召講官。」其相與如此。靖難兵入,自分必死,乃作《絕命》詞,略曰:「天降喪亂兮,莫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死徇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既而姚廣孝薦之草詔,文廟遣召,數回,竟以衰服往,投筆慟哭不能止。文廟不悅而詔之,辭益厲。既而曰:「若稱周公,成王安在?」命割其舌。孝孺含血犯御座,文廟大怒,磔之,詈至死,遂誅其宗親八百四十七人,焚夷方氏墓。後仁廟嘗與近臣論及曰:「孝孺是個忠臣。」永樂二十二年十一月,禦書付禮部尚書呂震:「建文中,奸臣正犯已受顯戮,家屬初發教坊司、錦衣衛、浣衣局並習匠及功臣家為奴,今有存者,既經大赦,可宥為民,給還田宅。」於是惟一子婦得歸還族,即其故居立祠祀之。成化中,寧海知縣宜春郭紳復新其祠,取所著《遜志齋集》四十卷、《拾遺》十卷,梓行於世。又有《週禮考次》、《大易枝辭》、《武王戒書注》、《帝王基命錄》、《文統》、《宋史要語》諸書,皆逸不傳。正德間,遺族方主祠事。初,孝孺被召入京,王叔英預以書告之曰:「天下事有可行於今者,有行於古而難行於今者。可行者行之,則人之從之也易,而樂其利。難行者行之,則人之從之也難,而受其患。此用世所以貴時措之宜也。」孝孺好古,故叔英及之。建文中,改舊制,求天下利弊而欲新之。靖難兵起,日召之謀議,詔檄多出於孝孺。嘉靖初,南京兵部郎中永豐夏尚樸讀其遺文,歎其詞義雄偉,不讓歐、蘇;惜其說理虛無,著於□意,其致用亦然。斯言得之。說者又謂孝孺與景隆父子交誼甚篤,景隆帥師北伐,實由孝孺,既而兵敗,漸有異志,人多知之,告於帝,帝雅信孝孺,遂不復疑,卒成開門之變,蓋不免於誤國雲。□記曰:夷齊採薇,子路結纓,其志烈矣。然其從容就義,乃得處死之道。後世遂有不勝其憤,肆詬詈以召奇禍者。孝孺負剛毅之氣,奮雄博之辯,致使不能窮詰,故其受禍之慘,極於一時君臣,三代以來所未有也。後十餘年,文廟言及輒足頓,憤憤不能平。其當時論可知。夏進士過孝孺祠,題雲:「一個為忠九族亡,全身遠害亦天常。夷齊死後君臣薄,力與君王繼首陽。」君子以為然。
鄭居貞,徽州人。父潛,有文名,國初,曆任潞州同知。洪武中,居貞以明經舉,授鞏昌府通判,升禮部郎中,甚見重。太祖時,至河南布政司左參政。以永樂初坐累,死於南京。有《閩南集》、《關隴行》、《槁歸來》、《槁隨檜》、《庭槁》。子孫因留住,居福建爪山。方孝孺之為漢中教授也,居貞以詩送之,孝孺亦嘗贈之文,謂其為參政三年而去,吏民以不能留為憾。事在洪武二十三年。然其坐累歲月不可考,蓋亦因孝孺之故云。
魏澤,字彥恩,應天府溧水人。有孝行,累遷至刑部尚書。先是,燕邸南下,姚廣孝請曰:「殿下至京,須全方孝孺,殺此人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上納之。既至,建文帝亡去,遂召孝孺問曰:「我以周公匡成王而來,成王不在,當議所立。」對曰:「殿下既以匡王室而來,成王不在,當立成王之子。」忤旨,因有滅十族等語。上大怒,即收捕其族黨,盡誅之。澤是時謫為寧海典史。當捕方氏時,悉力保護,既免於辱,且資以行貲,後過方孝孺故居,賦詩曰:「筍與衝雨過侯城,撫景令人感慨生。黃鳥向人空百囀,青猿墮淚只三聲。山中自可全高節,天下難居是今名。卻憶令威千載後,重歸華表不勝情。」聞者壯澤之言。
王稌,字叔豐。祖禕,死國;父紳,自有傳。稌少有志向,從學方孝孺,甚為所器,許妻以女,未及也。嘗周恤其旅,又嘗與孝孺表侄鄭珣至聚寶門外求其遺骸葬,不可得,卒逮繫。文皇帝念祖禕死國之功,特從宥免,且方向用也,而稌以疾力辭。讀書青岩之下,將終身焉。後輯方氏遺文,為《侯城集》以傳,世咸義之。稌性至孝,初,紳痛念父沒,每食必斥兼味,稌遵其教。子孫相承,閱數十年不變。事母丁如事其父,送終盡禮,三年酒肉未嘗入於口。學問該博,士之從遊者日眾,郡邑交重之。所著有《青岩稿聖文纂》,《金華賢達傳》、《續文章正宗》。卒年五十九,門人私諡曰孝莊先生。
釋剌面正軍及囚徒還鄉裡。後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復拘入伍。十二日,革都察院司獄四員。
十六日,革天下陰陽學、醫學。衙門群臣議其無別辨,又所隸皆有司版籍為戶,詔革之。立孝陵衛。設經歷司。以黃子澄為太常寺卿。
黃子澄,名湜,以字行,袁州分宜人。少從邑人歐陽貞受《易》、週與學受《尚書》、清江梁寅受《春秋》。博士員俊聲遊鄉校,同舍避席,推為高等。嘗賦《寒江把釣圖》及《枯梅詩》,人爭誦之。洪武癸亥,應貢入太學。明年,定科舉之製,中京闈鄉試第二。乙丑,會試第一,進士及第第三,授翰林院修撰。尋兼春坊官,侍東宮講讀,累遷太常寺卿。皇太孫立,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服。一日,太孫在東閣門召子澄,告曰:「諸王尊屬,各擁重兵,何以製之?」澄以漢平七國事為對。太孫喜曰:「得先生謀,吾無慮矣。」及即位,時週、齊、湘、代、岷五府相繼煽動。朝罷,召子澄謂曰:「先生憶昔者東閣門之言乎?」子澄曰:「不敢忘也。」然事幾甚密,與齊泰謀之。時有告周王橚者,遂遣李景隆往執之,詞連代、湘、齊三王。徙代王於邊,以兵圍湘王於荊,王狼狽自焚死。執齊王榑囚之京師,岷王楩降為庶人,燕王亦加譙讓。朝廷以子澄為功,褒賞之。元年三月,命都督宋忠等練兵北方。七日,靖難兵起,首以誅齊泰及子澄為名。耿炳文既敗,詔以李景隆率兵百萬以往。景隆自負文武,方子澄授以指畫,京隆依違而已,子澄甚憂之。未幾,景隆戰敗,奔還京師,赦不誅。子澄哭諫曰:「景隆出師無紀,意在觀望,不誅之以謝宗社,何以懲將士?」不聽。已而徐凱、盛康繼踵敗衄,顧成等皆降。子澄撫膺大慟曰:「大事去矣,萬死不足贖誤國之罪矣!」乃賦一詩以志痛。詩曰:「仗鉞曾登大將壇,貂裘遠賜朔風寒。出師無律真兒戲,負國全身獨汝安。論將每時悲趙恬,攘夷何日見齊桓。尚方有劍憑誰借,哭向蒼天幾墮冠。」聞者哀之。尋用廷臣議,詔謫齊泰及子澄於遠方,以快敵意,其實陰使之募兵也。時諸將獨守淮南,而文廟之師渡江矣,景隆開門迎謁。尋有詔執子澄等,責之不服,子澄遂死之。命赤其族,一子逃難,易姓為田,經宥後乃復姓,家湖廣之咸寧,至今不絕。今有登進士科者。嘉靖初,提學僉事邵銑命知府羅輅立祠祀之。成化間,刑部尚書彭韶著《哀江南》詞曰:「臨江號名郡,佳麗傳自昔。豈不產異人,為茲壯顏色。云何百年間,不見有遺跡。倌人聞我言,掩袂長太息。扣之至再三,欲語還踧 踖。為言有奸臣,名字不記憶。道是練子寧,□□□□□。內臺司風紀,適遭陽九厄。飛簡論魏曹,戮力事討賊。膠固不知幾,只顧順與逆。□□□□□,□□□□□。□□□□□,□□□□□,奇禍嬰六戚。茲事有始末,賤子請折一。神考早謝世,太孫推正嫡。母妃開平家,元勳載帝室。姻婭盡雄豪,健鬥萬人敵。隱然九鼎重,□□□□□。嫌隙一以開,讒言肆罔極。居然尾不掉,大都勢耦國。時有黃子澄,輕佻故無匹。伴讀□□□,□□□東室。蹤跡類叔文,論事時造膝。一旦剪侯王,忽徨何太急。細人暗大體,國釁此焉隙。漁陽動地來,六軍盡股慄。齊泰為司馬,折衝乃其職。堂堂正正旗,誓書嚴紀律。內則方孝孺,早學富經術。倚馬草檄文,樞機資密勿。又有黃門迪,自少稱英特。五畝給緇黃,異端恨至骨。餘者亦黨人,我今半遺失。當其橫行時,俱立萬仞壁。之死矢靡他,鼎鑊甘如蜜。仰視三光明,萬古常昭晰。俯視五嶽尊,神維賴以立。父母豈不顧,天常不可易。妻子豈不愛,吾分自當適。寄語謝諸親,業緣皆宿積。憤無我怨尤,怨尤竟何益。所貴賢士模,萬段死奚惜。後來奸佞儒,巧言自粉飾。叩頭乞餘生,無乃非直筆。簿書日埋□,□□欲昏塞。乍聞毛髮豎,空拳幾欲擊,孤燈□夜長,四壁蟲聲寂。耿耿不成寐,此意誰能識。聖人順天命,四海瞻曉日。爾何守戇愚,甘心至族滅。不觀解與胡,乘時附鳳翼。恩寵日月加,聲名重簡冊。」□□□□□,□□□□□。□□□□□,□□□□□,奇禍嬰六戚。茲事有始末,賤子請折一。神考早謝世,太孫推正嫡。母妃開平家,元勳載帝室。姻婭盡雄豪,健鬥萬人敵。隱然九鼎重,□□□□□。嫌隙一以開,讒言肆罔極。居然尾不掉,大都勢耦國。時有黃子澄,輕佻故無匹。伴讀□□□,□□□東室。蹤跡類叔文,論事時造膝。一旦剪侯王,忽徨何太急。細人暗大體,國釁此焉隙。漁陽動地來,六軍盡股慄。齊泰為司馬,折衝乃其職。堂堂正正旗,誓書嚴紀律。內則方孝孺,早學富經術。倚馬草檄文,樞機資密勿。又有黃門迪,自少稱英特。五畝給緇黃,異端恨至骨。餘者亦黨人,我今半遺失。當其橫行時,俱立萬仞壁。之死矢靡他,鼎鑊甘如蜜。仰視三光明,萬古常昭晰。俯視五嶽尊,神維賴以立。父母豈不顧,天常不可易。妻子豈不愛,吾分自當適。寄語謝諸親,業緣皆宿積。憤無我怨尤,怨尤竟何益。所貴賢士模,萬段死奚惜。後來奸佞儒,巧言自粉飾。叩頭乞餘生,無乃非直筆。簿書日埋□,□□欲昏塞。乍聞毛髮豎,空拳幾欲擊,孤燈□夜長,四壁蟲聲寂。耿耿不成寐,此意誰能識。聖人順天命,四海瞻曉日。爾何守戇愚,甘心至族滅。不觀解與胡,乘時附鳳翼。恩寵日月加,聲名重簡冊。」□□□□□,□□□□□。□□□□□,□□□□□,奇禍嬰六戚。茲事有始末,賤子請折一。神考早謝世,太孫推正嫡。母妃開平家,元勳載帝室。姻婭盡雄豪,健鬥萬人敵。隱然九鼎重,□□□□□。嫌隙一以開,讒言肆罔極。居然尾不掉,大都勢耦國。時有黃子澄,輕佻故無匹。伴讀□□□,□□□東室。蹤跡類叔文,論事時造膝。一旦剪侯王,忽徨何太急。細人暗大體,國釁此焉隙。漁陽動地來,六軍盡股慄。齊泰為司馬,折衝乃其職。堂堂正正旗,誓書嚴紀律。內則方孝孺,早學富經術。倚馬草檄文,樞機資密勿。又有黃門迪,自少稱英特。五畝給緇黃,異端恨至骨。餘者亦黨人,我今半遺失。當其橫行時,俱立萬仞壁。之死矢靡他,鼎鑊甘如蜜。仰視三光明,萬古常昭晰。俯視五嶽尊,神維賴以立。父母豈不顧,天常不可易。妻子豈不愛,吾分自當適。寄語謝諸親,業緣皆宿積。憤無我怨尤,怨尤竟何益。所貴賢士模,萬段死奚惜。後來奸佞儒,巧言自粉飾。叩頭乞餘生,無乃非直筆。簿書日埋□,□□欲昏塞。乍聞毛髮豎,空拳幾欲擊,孤燈□夜長,四壁蟲聲寂。耿耿不成寐,此意誰能識。聖人順天命,四海瞻曉日。爾何守戇愚,甘心至族滅。不觀解與胡,乘時附鳳翼。恩寵日月加,聲名重簡冊。」
以平江縣知縣陳彥回為徽州府知府。
彥回,字士淵,號內齋,興化府蒲田人。父立誠,舉秀才,為保德州知州,改應州,左遷博白縣知縣,坐事廢。十六年,復起為歸安丞,尋以事致大辟,籍其家。弟彥囦戍遼東,彥回及祖七秀、祖母郭氏、母塗氏、子善需,並戍滇南。比至蜀,惟彥回與祖國郭得存。時遇赦,不及彥回,監送者哀而釋之。貧莫能還,乃依鄉人定遠縣尹黃積良,遂從其姓,更名禮,稱郭為母。未幾,積良去位,乃依南充縣丞於仲和。其後,閬中教授嚴德政知彥回通《尚書》,薦為保寧府學訓導,九載考績至京,侍殿陛,承顧問者四十三日,高廟悅之,擢知平江縣。蒞任甫十三月,高廟晏駕,彥回捧香入臨,給事中楊惟康等以文學廉幹薦,遂升徽州知府。彥回下車甫數月,政教一新,士民咸悅。明年,為革除。己卯,以考核稱職,蒙賞賚甚厚。其年冬,郭氏卒,當承重持服。徽民汪侃詣闕奏乞奪情終任,不報。彥回衰絰赴闕,疏其改姓曆官情罪,乞正明籍。疏入,報可,特宥為民,尋復其官,釋彥囦遼東之役。彥回復上疏終制,不許,詔遷葬其祖母、父母畢,即蒞郡視事。每旦必哀奠如禮,士民因名其山曰「太守山」。彥回自曆官,以避難亡命、更易姓名為非禮,恆悒悒不自安。屢欲陳旨,輒自籌曰:「祖母年既高,萬一蹉跌,將託之何所?」隱忍二十餘年,至是始得行其志,識者偉之。後靖難兵起,彥回奉命召募義勇至京。彥囦至自遼東,邂逅旅邸,悲喜交集。郡中士人曰曹從善者,偶聞而往賀焉。彥回謂曹曰:「予荷朝廷再造之恩,此生再生不足以報萬一,餘固有以處之矣。到郡,遣我弟歸以治家事,餘身許國,他不恤也。子其為我述一詞,以道我家顛末。」仍為索名筆書「務本」兩字以遺之,俾知孝弟為修身克家之道。曹唯唯,因已知彥回之必殉國矣。未幾,復蒞郡。會靖難師已渡江,彥回率義勇赴援,而勢已不及。文廟繼統,械至京師,不屈而死,壬午十月十五日也,時年四十七。
二十四年,革建昌府於江遞運所、南城縣藍田巡檢司。改河南陳州淮陽加遞運所為穎岐站遞運所,隸商水縣。以戶部主事夏原吉為戶部右侍郎。
七月十三日,召前河南布政司右參議董倫還,自雲南擢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倫,字安常,東昌恩縣人,世居燕之宛平。自為儒士,處山林間,布褐藜藿,已懷憂世之志。學者多從之遊,以所居具川,稱「具川先生」。元末,徵闢不出,世高其行。國初,擢用單縣儒士張寧。洪武十五年,寧以倫薦,遣使徵之,以為春坊讚善大夫,賜冠帶,事懿文皇太子。其所陳說多忠孝之言,太祖皇帝聞而善之。十八年正月,由春坊右讚善升左春坊大學士,賜綺六疋、鈔五千錠。會東宮晏駕,二十五年,出為河南左參議。在任盡心民事,名其思政之堂曰「後樂」,方孝孺為之記。嘗草封事數千言,無一不愜上心者。二十六年,上書薦肇州吏目諸葛伯衡,太祖遽擢為陝西參議。三十年,以詿誤坐免,典教滇南。東宮憐其老,賜以白金若千鎰。倫行至成都,蜀獻王深寵之,賦詩八章以送行。至滇,凡作養成就,用夏變夷,漸摩膏口,皆出於仁義道德,故雖蠻夷童豎皆知向方。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建文即位,眷戀東宮舊臣,屢詢久之,左右多言倫可用,即召至京師,慰勞備至,拜嘉議大夫、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與方孝孺皆入館閣傳經史。是年七月十三日,禦書「怡老堂」三大字,及{髟沐}幾、玉鳩杖各一賜之。倫上表謝。初,監察御史解縉嘗代夏長文作劾袁泰書,泰銜之,因肆誣斥。太祖令縉十年著作,始許擢用。未及期,會太祖賓天,縉遽赴臨。權臣謂赴臨非詔旨,遂謫河州。縉與倫書祈援;歲餘,權臣出,倫為言之,乃召縉還,以為翰林待詔。其汲引人才類如此。倫為人質直敦厚,富文學,為時所重。革除間,屢懇言當務親睦,不聽。太宗即位,時倫年八十餘,有旨令致仕。出京,悒悒成病,數日卒。
二十三日,周王橚有罪,遣曹國公李景隆往問,逮其護衛官軍,廢橚為庶人。景隆受賄至金寶七抬。二十四日,革左右給事中。二十五日,增神樂觀知觀一員,六科都給事中仍舊。
三十日,革北平府常慶、鄭村二壩衙門。以周府奉祠正周是修為衡府紀善。八月八日,增國子監司業一員。九月,立浦江縣毛塘巡檢司。
十四日,革鞏縣廖子王站遞運所。
十八日,增置浙江、江西、湖文、福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布政司,揚州府各織染局局置大使一人,副使一人。十九日,以臨江府推官劉翼為知府。
二十四日,革鳳陽府屬鳳陽縣蚌埠站,穎上縣穎陽站,聶家灣站,太和縣要灣站、舊縣站,潁川乾溝站,泗州黃崗站、雙溝站,壽州下蔡站、獨溝站,凡十三遞運所;開封府陳州穎岐店站、項城縣糸丘店站、蔡河站、祥符縣金梁站、太康縣長領站、扶溝縣義聲站、通許縣青岡站、滎澤縣通濟站、陽武縣城南站,凡九遞運所;懷慶府濟源縣小交村站、孟津縣下孟裡站,凡三遞運所;平陽府垣曲縣梨樹、交斜、陽壺站,絳縣乾澗、橫嶺,夏縣常村,聞喜城西東鎮,安邑縣運司陶村,凡十遞運所。
遣都督同知何福佩徵虜將軍印,總兵徵百夷,都督徐凱等從。
以兵部尚書茹常為吏部尚書,工部侍郎練子寧為吏部左侍郎,蹇義為右侍郎。今南京吏部卷內有三十一年十一月尚書茹常奏保舉人材​​案。先是,四月,子寧以工部右侍郎掌吏部事署卷。
練安,字子寧,以字行,臨江新淦人。父伯尚,洪武間為起居注,以直言忤旨,謫廣德州同知。後遷臨汀、鎮安二府通判,卒於官。安性資英邁,志操不凡,幼從鄉長者竹莊先生遊,竹莊命賦《水竹村居》,有「千山暮雨石泉通,一夜春雷龍籜長」之句,竹莊甚奇之。遊邑癢,與金幼孜相友善,嘗謂之曰:「子異日必為良臣,我必為忠臣。」洪武甲子年,領鄉薦。明年入對大廷,極言:「今日朝廷用人,徇其名而不求其實。以小善而遽進之,以小過而遽戮之。」因曆陳古人所以教養任用之道,言甚剴切,不顧忌諱。高廟嘉之,擢第二名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安益以名節自砥礪,於是聲望藹然,中外咸以文學行義稱之。未幾,以母喪去位,杜門屏跡,力行古喪禮。服闋,升吏部左侍郎。時建文君初嗣位,安進賢退不肖,多所建白,與方孝孺等特見信用。尋遷左副都御史,後改御史大夫。靖難師起,安極論曹國公李景隆奸邪不忠。一日,於朝班內執景隆數其罪,奏請誅之,不聽。安憤激稽首,請先伏誅,遂罷朝。師渡淮,靖江府直史蕭用過、衡府紀善周是修,上書論大計,指用事者罪過。書下群臣及兩人議,用事者怒,盛氣以詰兩人。安言「國事至此,尚不容言者乎?顧所論我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詰者愧而止。壬午年六月,有詔治姦黨,安不屈,遂族誅之。姻戚被論死者,百五十一人,戍遠方者又數百人,惟吉水錢氏得免。錢習禮仕於朝,為鄉人所持,恆懷不安,以​​告少保楊榮,乘間以聞。文廟欣然曰:「使練子寧今日在此,朕固當用之耳,況習禮乎?」後同知王佐緝安遺文一帙,序之曰《金川玉屑集》,提學副使李夢陽始命有司梓之。又立金川書院,祀安父子,名其堂曰「浩然」雲。
二十九日,增置兵部武選、職方二司主事四員。
以兵部左侍郎齊泰為兵部尚書,右侍郎劉俊為左侍郎,郎中廬淵為右侍郎。是時,兵科給事中王坦、康健,兵部郎中□賢潘行、杜禹,祈昭員外石樸、張子真。
齊泰,應天府溧水人,洪武丁卯鄉貢進士。始名德,後受知於高廟,改賜今名,筮仕禮部主事。一日雷震謹身殿,上躬禱於天,擇九年無過官同陪禮,泰與焉。乙亥,為兵部左侍郎。戊寅,進本部尚書。嘗被召,問邊將姓名,泰曆數無遺。又欲考諸圖籍,泰出袖中手冊以進,甚悉。自是益承眷遇。及上棄群臣,泰與受顧命輔嗣君。奉命使燕,賂之,泰受之,歸請以所賂為兵費。上奇其識,日見倚重。及燕藩將入臨,至淮南,泰言於上曰:「令人齎敕符,使歸國。」及靖難兵起,泰主徵討之策,命將出師,多其籌畫。嗣君惟召學士輩討論周官法度,處便殿、弄柔翰而已,詔閫外事一以付泰,泰遂移檄指斥親王。或難之,泰怒曰:「名正言順,敵乃可服。是何言耶?」語聞靖難師,遂首以誅泰為名。泰以穀王橞漏師遁還,慮遼、寧二府為變,召還京師。寧王權與燕合,惟遼王植至。始與燕戰,猶有勝負;及勢不可支,乃謫其官以求解兵,時二年七月也。李景隆以書與燕,謂齊、黃已屏竄遐荒,可息兵矣。燕不信,進兵益急。尋召泰還,而京城已定,嗣君出走。泰追之不及,至廣德州,語在王叔英傳。既而被執,泰不屈,遂見殺。其從兄弟敬宗等皆死。叔時永、陽彥等皆充軍。有子甫六歲,給配,後赦還,今子孫猶有存者。
以雲南右布政使陳迪為禮部尚書。
迪,字景道,寧國宣城人,世居麻姑山西村。曾祖巨卿,元江州路總管。祖宥賢,父仲康,撫州守禦千戶所百戶。迪自幼倜儻,有志操。洪武中,闢郡學訓導。已未,以通經召除翰林院編修。乙丑二月,升侍讀,豫脩大典。辛未八月,升山東布政司左參議,捕蝗弭盜,民甚德之。甲戌六月,丁內艱,奪情起復,辭不允。乙亥二月,升雲南左布政使。時普定、曲靖、烏撒、烏蒙等處苗賊猖獗,迪以士兵擊破之,獻俘於朝,有白金、彩幣之賜。戊寅八月,徵詣行在,升禮部尚書,特授榮祿大夫。庚辰水旱,有旨集議,迪言刑獄未清,宜敕法司,擇公廉仁厚者分詣郡縣,復審獄囚,無令久淹,致傷和氣。又言逃民家業既喪,且畏公私逋負之迫矣,失今不恤,必嘯聚為患。宜使有司招徠之,其不願歸者聽附籍田,暫免其差役,則民安而盜息矣。上皆從之。辛巳二月,加太子少保,辭所兼俸不受。靖難師起,迪與黃子澄等上疏陳論大計。迪受命僭運糧儲於外,過家未嘗入。聞變即赴京師,掌禁旅。
往虜前將軍、雲南總兵、西平侯沐春卒。沐春,字景春,年十七,從父英平四番,又從徵雲南有功。冬,江西僭寇順天王扇諸郡作亂,春與徵,先登殲之。乙丑秋,受驃騎將軍、僉後軍都督府事,廷臣請試職。太祖曰:「是兒我家人,非他比也。」俾實授,春剖決如流。嘗錄囚烈山,奏釋數百人。擒逆黨那於蔚州,開釋誣誤亦數百人。壬申,英薨於雲南,萬裡奔赴,襲西平侯爵。鎮雲南,一遵父道,謂屯田為政要務,歲較多寡賞罰,穡功乃倍,饋餉以足。癸酉春,緬甸、暨東、川夷相繼作難,春調都督瞿能,授以成算,俄皆殄平。甲戌春,復平越巂番寇。越州蠻阿資者倡亂西南,朝廷費數百萬之師,往往無功,春卒平之。麓州宣慰思倫發,為其下所圖。戊寅四月,破刀幹孟諸砦,誅其渠,餘釋復業。自是百蠻震懾,不復攜貳。拜徵虜前將軍,命盡平其地。功未竟而春以九月十二日卒矣,時年三十六。帝悼卹,遣官就祭,命有司護喪至京。復論祭者,再賜諡惠襄。春沈毅果敢,明識絕倫。在鎮七年,闢田至三十餘萬畝,復人戶至五千餘。又嘗鑿鐵池河,灌田數萬畝,民受其利。
二十日,革五軍都督府斷事官。是日,復設大理寺,置卿一員,左右少卿、左右寺丞各二員;餘官左司,左司正一員,正六品;左司副一員,從六品;左評事六員,品同;左右司務二員,從九品。先是,大理寺革,至是復立。二十六日,革廣通鎮批驗茶鹽。長星西隕,有聲如雷。
以張鳳等為錦衣衛千百戶等官有差。初,太祖崩於西室,室人殉葬者若干人。其近親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濱、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等以錦衣衛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官本衛千戶百戶。靖難初,革建文間升除官,張鳳等亦在革中。文廟曰:「他每這幾家都是孝順的,職事不動,都調孝陵衛支俸,不管事。」今尚稱太祖朝天女戶宮,世世襲授。
十月四日,徵虜將軍何福進兵金齒。貶安陸侯吳傑為廣西南寧衛指揮使。增置尚寶司少卿一員。六月,革邵武府泰寧縣河泊所。
十五日,增置陝西洮州茶馬司。二十一日,革大昌縣並儒學,縣隸夔州府,至是革。二十五日,革衡州府藍山縣毛俊堡、張家、小山堡三巡檢司。以戴元禮為太醫使。
元禮,金華人,名思恭,以字行,學於朱彥修。初以御醫事太祖,太漸時常目之曰:「此人仁義,頗憶之。」故有是命。後,遼王來朝,為書《仁義》卷,肅、慶二王為之讚詠,董士為之跋。或云文皇時以舊恩升院使,非也。時蔣用文為禦醫。
召總兵官、左都督楊文還京師。
文,合山人,以開國功累官都督。洪武丁丑春正月,命往遼東練兵屯田,七月召還。俄充大總兵官、徵虜前將軍,率京師、湖廣、江西兵徵五開,太祖以詩送之,自總兵顧成以下悉聽節制。冬,先諸將還京。戊寅夏五月,復充總兵官,揀選北平行都司及王府護衛,精銳馬步官軍往開平禦備。太祖崩,未幾召還,永樂丙戌正月卒。
十一月十三日,立金華府義烏清溪巡檢司。十二月癸丑,帝省牲於郊祀壇。四日,復置工部照磨所。
九日,增設開封府常盈庫大使一員、青州府將楹庫大使一員,立福建下里場鹽課司。
十五日,革青州計博羅縣陳遞站、益都縣北門外、樂安縣樂安、臨淄縣古城,凡四遞運所。二十一日,革紹興府蕭山縣錢清北壩。省衛輝府胙城縣儒學訓導二員。
二十八日,省永平府江華縣縣丞、主簿各一員。
罷吏部尚書茹常,雲南左布政使張為吏部尚書。張紞,字昭季,號鷃庵,西安富平人。父月川,文行知名。紞由明經舉為東宮侍書,才識通敏,懿文皇太子器重之。洪武十二年冬,升通政司左參議,尋出為雲南右參議,進左布政使。凡土地貢賦、法令條格、祀神壇祠、公署廨宇與夫上下典儀、公用程度,悉裁定之,夷民心孚,遠邇奠安。二十年三月,秩滿入覲,考功能為天下第一,賜璽書勞之曰:「曩者討平西南夷,命官撫守,爾紞實先赴任,今五年矣。言出則諸夷聽服,令布則四野歡抃,皆由誠信相孚,克恭乃職。今來朝,不待考而朕知其功出乎天下十二牧之首,故嘉汝績,復命乃治黔南,汝欽哉!」遂還治。三十一年,召為吏部尚書。會修《太祖皇帝實錄》,被旨試翰林之任編纂者,​​考第高下而官之,時楊士奇以教官徵入翰林,亦在試列。紞讀其策,獨喜曰:「明達時務,有用之才,不但文辭之工也。」以為第一,奏授王府審理。士奇由是著名,後果大用,其知人之鑒若此。壬午六月,靖難之師入京城,討姦黨,紞與焉。及上即位,召紞與王鈍諭曰: 「卿二人久事皇考,習知典故。今皆老矣,其解職務,月給尚書半俸,居京師,視時政,有疾舊制,向朕直言無隱,庶稱厚望老成之意。」懼,自經於部之後堂。
以茹常掌河南布政司事,尚書如舊。
茹常,衡州衡山縣人。面骨深峻,身長八尺,相者謂封侯而不令終。洪武中,以貢入監,吏部試居第一,累官至右通政,甚稱上意。舊令,中外文武服勤在官者,復其家。上以常卓異,並其田塘園林一切稅租,悉蠲之。其叔父、弟詣闕謝,及陛辭,賜鈔十錠,仍敕光祿寺,賜酒有□,常詣其門餞之。累遷兵部尚書,太子少保。革除間,以尚書掌河南布政司事。靖難師起,常主兵餉,及迫近京師,詔以諸王分守諸城門,遣李景隆都督王佐及常往龍潭見太宗,常望風納款。未幾,遂入京,群臣未有言,常獨先於上前稽首勸進。及即位,以常有奉天徵討功,封奉天翊運守正文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忠誠伯,食一千石,子孫不世襲。賜券,文有「內外一人,中流砥柱」之褒。詔以秦王第二女長安郡主下嫁其子鑒,禮遇優渥,賜賚不可勝算。後乞骸骨,得致仕於家。尋以事逮至京師,死於獄。宣德初,徵其幼子鏞,以父勳與官,鏞不敢受,蓋鏞以常在功罪之間也。
以工部右侍郎張昺掌北平布政司事。吏部卷內有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二日工部侍郎張昺奏事。
昺,山西澤州人。國初舉人材,建文時遷至禮部侍郎。會諸藩不靖,廷臣建議,凡藩國所在悉更置守臣,以素負重望者居之,乃以昺為北平左布政使。至,察文皇帝必起兵,遂與都指揮謝貴以在城七衛及屯田軍士,列九門防守,飛章奏聞。有掾吏李友直者,智譎人也,昺以腹心寄之。友直乃竊其章,密獻王府,而都指揮張信亦告貴之謀。會朝廷遣內官逮護衛官僚,至府,文皇帝遣使逼召昺及貴,入至端禮門,為燕山右護衛副千戶譚淵所執。昺及貴皆不屈而死,時已卯七月六日也。得屍還葬。文皇帝登極,族其家,生焚近戚□□程輩,其疏戚及同里人咸分遣戍邊。後上屢夢昺等被髮為厲,命出其屍,焚而棄之,昺面猶如生者。有一子,逃去不知所之,或曰養子也。洪熙改元,詔昺戚屬戍邊者,家籍一人,餘縱之還裡。昺家墳在水南,去州城之東三十里。正德庚辰春正月,知州馬汝冀立祠祀之。
以王鈍為戶部尚書。
鈍,字仕魯,河南太康人。洪武間由吏部郎中為福建布政司參議,升參政。寬慎廉介,民懷其惠。革除年間,遷戶部尚書。靖難師至,鈍走出城外,已而歸附。文廟登極,召見之,曰:「爾向輔建文,間朕骨肉,今何顏耶?」鈍首慚謝,命隆布政使,仍令致仕,怏怏成疾死。子淪,官至戶部侍郎。
以鄭賜為工部侍郎。
鄭賜,字彥嘉,建寧甌寧人。乙丑進士,除監察御史,升湖廣布政司右參政。丁艱起復,改北平布政司。坐事謫安東屯。革除間,召為工部尚書。太宗登極,轉刑部,後改為侍郎。趙羾讒間,以憂死。文廟初,贈太子少師,諡文安。
監察御史尹昌隆上書,帝嘉納,頒示天下。
尹昌隆者,江西泰和人也。洪武中,舉進士及第第二人,授監察御史。建文初,人主視朝頗晏,昌隆諫曰:「昔太祖高皇帝雞鳴而起,昧爽而朝,未嘗日而出臨,百官於是乎戒懼,故能庶績又安。陛下嗣守大業,因而追繩祖武,兢兢業業,憂勤萬幾,未明求衣,日旰忘食,常如有不及者。蓋天下之大,四海之廣,兆民之眾,不可不勤以撫之也。今乃即於晏安,日刻甚晏,猶未臨朝,群臣宿衛疲於候伺,曠職廢業,上下懈馳,流為陵遲。臣恐播之天下,傳之四夷,非為社稷之福也。」帝以「昌隆所言切中朕過,禮部可遍行天下,使朕有過,人得而知之」。及太宗文皇帝舉兵南向,昌隆上書言:「今事勢而北來章奏有周公輔成王之語,不若罷兵息戰,許其入朝,彼既欲申大義於天下,毋使相違戾。設有蹉跌,便須舉位讓之,猶不失作藩王也;若沉吟不斷,禍至無日,進退失據,雖欲求為丹徒布衣,不可得矣。」不報。文皇入南京,命捕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昌隆等為姦黨,同驅出戳之。昌隆當陛大呼曰:「臣當時曾上章勸以位讓陛下,奏牘尚在,可覆案上。」乃命緩昌隆刑,閱其奏,上流涕曰:「火燒頭若早從此言,則南北生靈受禍未至若是之酷,朕亦無此勞苦也。」詔特貸昌隆死,且諭之曰:「朕長子在北京,爾往視之。爾能盡誠輔導,朕不忘爾。」遂改北平按察司知事,昌隆頓首謝。永樂二年冊立,尋與嫡庶議,授昌隆左春坊中允。前後在東宮,隨事匡諫,多所補益。漢庶人廢之,逾年出為禮部主事。尚書呂震方承寵用事,屬官惟諂附取容而已,昌隆獨以剛直自處。震獨處則必有密謀深計,官屬相戒,無敢白事者。而昌隆適有事往白,震怒不已;昌隆未喻,移時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曰:「事當行自行,何問為?」昌隆踧踖而退,謀於所知者。或謂之曰:「今既請不得,公舊客宮僚,皇太子素知公,何不啟取令旨行之?」昌隆從其計,果得令,依所請。震大怒,遂奏:「昌隆傲暴剛愎,事多專行。臣以職守相臨,動為所拒,無屬官禮。且身為王官,事無大小,並須上奏,而乃假託宮僚,怙賴恩私,陰欲樹結,故不之父而之子,其潛蓄無君之心可以概見矣。」又言:「昌隆身事庶人,名在黨籍,僥幸苟免,則利忘義 ,其心叵測,其行匪良,不宜任用。」上乃命逮昌隆下獄,尋遇赦復官。丁父憂歸,服錦衣衛獄,且籍其家。上方巡狩西京,凡下詔獄,率輿載以從,謂之隨駕重囚,昌隆與焉。後數年,谷王謀反事發,辭連昌隆,處以極刑。以會經保奏為長史,乃坐以共謀。詔公卿雜問,昌隆初不服,力辯不已,震折之。昌隆知不可免,乃無言。獄具上,上竟夷其族。是年震病,面疽痛不可忍,宛轉床褥間,常號呼曰:「尹相尹相!」其妻子問之,雲見昌隆,手欲殺之,竟死。
以謝貴為北平都指揮使。
謝貴,官指揮簽事。洪武末,黃子澄、齊泰建議削奪侯王事。時燕藩稱病,泰謀以備虜為名,乃以貴為北平都指揮使,張昺為布政使,俾通王府官屬,覘察動靜。元年二月,朝廷師至燕,約貴先發。六月,貴等以在城七衛並屯田軍士布於城內,填溢街巷,追圍王城外牆,又以木柵斷端禮等四門。燕王聞之,曰:「我病不出,雖塞之可也。」已而軍士登城,擐甲執兵,飛走入王城,四面鼓譟,震動城內。七月,王乃命指揮張玉、朱能等帥護衛勇士八百餘人應之,能請先擒謝貴、張昺。王曰:「彼防守既密,猝難擒之,須以計致之可也。今朝廷遣內官來逮護衛官屬,悉依所坐名收之,就令差內官召貴、昺付所逮者,則貴、昺必來,來則縛之,一夫之力耳。」乃匿壯士端禮門內,遣人召貴、昺,久之及至,衛從甚眾。至王門,門者嗬其衛從,惟貴、昺得入。至端禮門內,壯士出擒之,其後者猶未知。移時貴、昺不出,稍稍散去。將士聞二人被擒,皆散走,玉等率勇士捕之。是夜,玉等攻九門,黎明克其八,惟西直門未下。王命指揮詹雲單騎往諭,守者皆散,乃盡克九門。上親問貴、昺,乃知其謀出於齊、黃,遂上書請誅之。於是靖難之師出矣。
以進士曾鳳韶為監察御史。
鳳韶,吉安廬陵人。洪武末年進士,高廟升遐,後授監察御史,時藩王入覲,有馳皇道入且不拜者,鳳韶時侍班,有「殿上宜展君臣之禮,宮中乃敘叔侄」之言,聞者駭愕。靖難師起,議遣使致書,請罷兵入國,無敢行者,鳳韶獨請行。至軍前,不納。取竹通、竹節鼓風達之,亦不報,既而歸第。文廟即位,嘉其直,復以御史召,不赴;尋加侍郎召,又不赴。仍刺血書憤辭於襟,其略曰:「予生居廬陵,素負骨鯁,慨一死之得宜,可以含笑於地下,而不愧於天祥矣。」囑其妻李氏、子公望勿易衣,遂自殺,時年二十九歲。李氏亦死於節雲。
以流人劉有年為太平知府。
有年,字大有。其先本廬陵人,元季徙家沅州。洪武中,以明經起家,擢監察御史,學行焯焯有稱。尋以辭官養母忤旨,謫通州。擺站間,於州故家得《儀禮經》十八篇上之,詔藏秘閣。建文即位,復起太平知府。丙子之春,與王紳遇,以道義相勗。文廟入正大統,以不肯迎駕,謫雲南黔國公知其賢,進諸子從學,且薦於朝。及交趾平,起為交趾按察司僉事。其卒也,尚書黃福誄之曰:「江湖胸次,洙泗規模;文宗韓柳,學本程朱。」其為名流所推如此。惜欠革除君一死耳。
以右都督沐晟襲封西平侯,充總兵官,鎮守雲南。
晟,春之弟。春卒未幾,晟襲爵,鎮雲南。永樂中,以平交趾功封黔國公,追封定遠王,賜諡敬忠。以何福為右軍都督同知。
國初,福奮立武功,為指揮使。洪武辛酉,潁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三將軍徵雲南,福與有功,來獻捷,再僉都督事。戊辰北征,捕魚兒海,俘獲萬計。辛未,充平羌將軍,代領西平侯兵討阿資。戊寅三月,擒永寧酋十八加如、麓州叛魁刀幹孟,降其眾七萬,自是百蠻畏服,南鄙寧謐。擢貳都督府。
以燕府參軍事、訓導康汝楫為安岳縣知縣。
汝楫,武功人。以儒術薦,起為燕府訓導,饒智略。文皇在邸,特與密議,朝廷頗疑之,改安兵縣知縣。縣在漳州南四百里,號難治。汝楫公勤蒞政,撫馭有方,善績日著。永樂以舊臣召,民遮道,涕泗留之,未及。擢北京刑部左侍郎。比卒官,其二子爵上林苑監左監,正禋監副爵,累官至太常寺少卿,禋通政司參議。
召宋懌還京師。
懌,金華人,故翰林學士承旨宋濂之孫也。濂嘗授先太子經,以孫慎累謫夔州。帝即位,念濂皇考舊學之臣,召懌,復官翰林。
詔求直言,舉山林巖穴懷才抱德之士。帝虛心圖治,惟日不給,下詔求直言,令內外群臣各舉逸士。於是壽州學訓導劉亨疏言「六卿秩當與五督府等,國子監祭酒不當位在太僕卿下,諸將子弟宜設武學教之」。上納覽,授亨武進崇仁學訓導。羅恢被薦,上書論政,入史館同修《太祖實錄》。吉安府知府朱仲智薦蕭用,蘇州府同知姚善薦錢芹,用授靖江府直史,芹授戶部司務。
遼人高巍者,事母蕭至孝。蕭老痼疾,巍奉侍湯藥不懈。母亡,廬墓蔬食三年。洪武壬戌,應貢入太學。甲子,以孝行旌表,尋授前軍督府試左斷事。乙丑,上疏欲墾河南、山東、北平兵後荒田、抑末技、慎選舉、惜名器數事,太祖深嘉納之。後以斷事不稱旨,當罪,以議賢,謫戍貴州關索嶺,仍許以侄代役。帝即位,上疏陳論時政,請加恩諸王。疏曰:「我太祖高皇帝,遭胡運之大更,群雄並起,龍飛淮甸,芟除群雄,東征西怨,混一區宇。中國既定,惟有四夷,命將徵討。高居九重,神謀聖算,所向克捷。海內之國,五帝三王不能服者,皆來臣服。無不納貢而效職焉。比之漢高,誠以為過,正所謂我武惟揚,於湯有光。雖因天與人歸,實賴我太祖皇帝有文王純一之德,大行皇后有后妃不妒之行,則百斯男,無不穆穆皇皇,宜君宜王者矣。故世之本宗,百世為天子,支庶百出為諸侯。上法三代之公,一洗孤秦之陋。於是體三代封建,分茅胙士,先封形勢之地。陝西百二山河,昔人有言:一夫當關。其人悍勇,西鄰吐蕃,以藩王之長秦府王之。山西表裏山河,地產良馬,屈產之乘在焉。其人剛壯,所謂山西出將者也。北近胡虜,故以晉府王之。其燕府雖無名山大川之限,其南冀州、真定、定、順德、廣平、大名等府,所謂桑土之野,地裏坦平肥沃,其供賦之饒,不待言而可知;其北雖曰沙漠寒冷不毛之地,廣畜牛馬,其地土之人,不耕不蠶,皮衣肉食,弓馬是務。遼金殘元藉之而各興一代之業,故以燕府王之。其四川雖曰西南一隅,山河阻深,劉備、諸葛據之而虎視吳魏者也,故以蜀府王之。其餘楚、湘、齊、兗、寧、遼、谷、代、慶、肅,星羅棋布,比之古制,雖皆分封過當,然太祖之聖意,莫不欲護中國而屏四夷也。今各處親王固多,驕逸違犯朝制者,朝廷紀綱不立,削之則傷親親之意,此我皇上之所難處也。賈誼曰:『欲天下之治安,莫務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從。』真裁製諸侯之良策也。當今之勢,以臣愚見,莫聽晁錯削奪之策,當行主父偃 恩之令。秦、晉、燕、蜀,其餘寧、遼、代、谷、慶、肅等府,類比而分王之,小其力而 少其地,如此則藩王之權不削而自弱矣。臣又願皇上待遇親王,薄其貢而厚其恩,當盡親親之禮,如歲時伏臘,外國所貢稀罕之物,並京製嘉聲美味,命使臣頒送,就問起居安否何如?其賢如漢之河間獻王與東平王蒼者,下明詔褒賞之。其驕逸不法如漢之淮南、濟北者,初犯則容之,再犯則赦之,三犯而不改者,當合親王,告太廟,削其地而廢處之,豈有不順服哉!臣嘗以為人君之有天下,亦如人之有一身也。天下之患,人身疥癲之疾;骨肉之患,人身腹心之疾。疥癲之疾,有時而搔癢吾體,食良醫修方,一掃之而平復矣;腹心之疾,非知識膏盲者不能也。昔賈誼見漢諸侯弘盛,故以指股為喻,今臣以一身百體為喻。今我皇上乃天君一心也,所謂具眾理而宰萬物,百體之從命者也;各處親王,五髒耳目口鼻手足也。五髒酸甜嗜慾不同,手足安逸亦異,目好色,耳好音,鼻好臭,口好甘。其心天君,隨百體之好則失主宰,不隨則擾吾心而已,故醫書雲智者能調和五髒。即和,則不惟無心腹之疾,而疥癲之疾亦不生矣。噫!五髒和而一身安,一家和而百事遂。裡諺雲家不和而四鄰欺,臣亦謂國不和而四夷窺,此一理也。蓋自古帝王之治天下,莫不以修身齊家為先。是以堯之文思安安允恭克讓者,亦必先我九族,平章百姓。文王之小心翼翼,亦必先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則孔子所謂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孟子曰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親親而仁民而愛物,此古今聖王治天下之軌範也。伏望皇上鑒戒焉。」未逾年,靖難兵起時,又有仙居鄭恕、金華樓璉、浦江鄭楷,皆見擢用。;腹心之疾,非知識膏盲者不能也。昔賈誼見漢諸侯弘盛,故以指股為喻,今臣以一身百體為喻。今我皇上乃天君一心也,所謂具眾理而宰萬物,百體之從命者也;各處親王,五髒耳目口鼻手足也。五髒酸甜嗜慾不同,手足安逸亦異,目好色,耳好音,鼻好臭,口好甘。其心天君,隨百體之好則失主宰,不隨則擾吾心而已,故醫書雲智者能調和五髒。即和,則不惟無心腹之疾,而疥癲之疾亦不生矣。噫!五髒和而一身安,一家和而百事遂。裡諺雲家不和而四鄰欺,臣亦謂國不和而四夷窺,此一理也。蓋自古帝王之治天下,莫不以修身齊家為先。是以堯之文思安安允恭克讓者,亦必先我九族,平章百姓。文王之小心翼翼,亦必先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則孔子所謂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孟子曰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親親而仁民而愛物,此古今聖王治天下之軌範也。伏望皇上鑒戒焉。」未逾年,靖難兵起時,又有仙居鄭恕、金華樓璉、浦江鄭楷,皆見擢用。;腹心之疾,非知識膏盲者不能也。昔賈誼見漢諸侯弘盛,故以指股為喻,今臣以一身百體為喻。今我皇上乃天君一心也,所謂具眾理而宰萬物,百體之從命者也;各處親王,五髒耳目口鼻手足也。五髒酸甜嗜慾不同,手足安逸亦異,目好色,耳好音,鼻好臭,口好甘。其心天君,隨百體之好則失主宰,不隨則擾吾心而已,故醫書雲智者能調和五髒。即和,則不惟無心腹之疾,而疥癲之疾亦不生矣。噫!五髒和而一身安,一家和而百事遂。裡諺雲家不和而四鄰欺,臣亦謂國不和而四夷窺,此一理也。蓋自古帝王之治天下,莫不以修身齊家為先。是以堯之文思安安允恭克讓者,亦必先我九族,平章百姓。文王之小心翼翼,亦必先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則孔子所謂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孟子曰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親親而仁民而愛物,此古今聖王治天下之軌範也。伏望皇上鑒戒焉。」未逾年,靖難兵起時,又有仙居鄭恕、金華樓璉、浦江鄭楷,皆見擢用。
詔顧成班師。先是,成以都督僉事充征南將軍、總兵官,帥師征西蠻。居宗既平,將旋師。洪武丙子,五開諸蠻叛,遂命成自水西移師五開,副總兵何貴、宋晟、韓觀,各助師佐之。成在軍,秋七月至十月,徵平州、大同等長官司苗坡、羨塘光、金家臺等一百三十七砦及龍裡鎮遠蠻為亂者,前後斬首二千八百六十四,俘獲人口三千八百五十二萬,馬六十二匹。


許耀焜貢元
*2008/09/09 作者:陳國興。 點閱率:252
    許耀焜、後浦南門人,字公儒,又字小儒、號譪生、又號安士,工書、善詩、精音律。前清歲貢生。先後設帳授業於後浦南門及新加坡,晚年因閩僑之聘南遊新加坡,遂逝於星洲,葬於仁記山。金門縣志卷十二人物志記載為光緒癸巳十九年(公元1893年)貢生,另一記載為歲貢生。許耀焜少警敏,嗜學博覽群書,為文鍜經鍊史,由廩生膺光緒癸巳十九年歲貢,一生愛書、嗜書,不慕榮名,為人謙虛自持。喜彈琵琶,精音律,閒時一曲御前清音,自娛娛人。春風桃李,獎掖後進,門下多俊秀。  
    許耀焜也是清代珠浦許氏最後一位高中貢生的科舉人物。依據神主總牌抄錄資料如下:許公諱安士,官章耀焜,號公儒,生於前清道光十八年戊戌(公元1838年)正月初八日子時,卒於光緒乙巳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九月二十七日丑時,享壽六十八歲。妣黃氏閨名茶花,生於清道光十九年己亥(公元1839年)八月初五日,卒於光緒壬寅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五月初六日卯時,享壽六十四歲。又妣楊氏閨名送娘,生於清道光十九年己亥(公元1839年)十一月十九日,卒於光緒辛卯十七年(公元1891年)五月初三日丑時,享年五十三歲。  
    「貢元」匾額,是由欽命福建提督學院王錫蕃為光緒丙申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中式第一名匾額頒給貢生許耀焜,匾額現存於許家南門大宅,今為後浦南門民族路某巷二十號,為一落四櫸頭加護龍大厝,長為130公分、寬為66公分後,按「貢元」即歲貢生相同之意,許耀焜設帳授徒於後浦南門,四方從遊者眾,也是著名「義和十八擔書籃」的私塾教師,查考清季職官表王錫蕃任福建學政的時間為光緒十九年二月至光緒二十三年七月,王錫蕃為光緒丙子二年翰林,曾任詹事府少詹事、因參與戊戌百日維新,後被慈禧太后革職永不錄用。  
    歲貢生簡稱歲貢,凡廩生食餼十年以上,歲考一等,由學政於每歲或每數歲,選一二名,貢至京師,入國子監讀書,謂之歲貢,後來亦不去監讀書,僅有此榮名。  
    歲貢既已貢給國家,在學署方面,謂之「出貢」,不再受教官管束。再各府、州、縣宮明倫堂匾額上,均有各該籍各級科名人士的題名錄,歲貢亦有題名資格,惟係其中之最低級科名而已。  
    依據金門珠浦許氏族譜記載:許耀焜為西宅房世系六房,父親為許登堆,有嗣子三人長為允謙,次為允哲、三為允然。後裔多旅居新加坡及金門。  
    在民國十年版金門縣志卷四水利有記載:共濟橋在後浦港同安渡頭,為同安、廈門、漳州、石碼商舶往來必經之處孔道,舊無橋樑,退潮船不能靠岸,行人時病涉焉,清光緒庚辰六年(1880年),紳士林章楩、林豪與許揚洲、薛師儀、洪作舟、許耀焜等倡募巨貲,造石橋於渡口,長凡一百九十丈,督造者為楊祖惠、吳良鳳,此亦金之鉅工也。由本文可知光緒庚辰六年時許耀焜已考取生員,並積極投入地方公益事業。  
    由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編印的「金門、馬祖地區現存碑碣圖誌」一書中第十四碑「建造金門石橋碑記」及十八、十九碑可窺見,更可窺見文章全貌:環浯皆海也!風濤激薄之中,舳艫共濟;斥滷連延之地,躞蹀實難。後浦各渡頭,尤市鎮澳區、商旅雲集,躑躅長灘、艱難厥步,蓋數百年於茲矣。觀察薛君道南倡捐厚貲,遍收眾腋;於同、廈、漳、碼往來必經之處,創建石橋,長壹百玖拾丈,費銀壹仟捌佰參拾員。落成在光緒七年之冬,甚盛舉也,所有樂捐芳名應勒貞王民,以垂永久。顧斯役也,工費浩大,幸諸君子黽勉圖功、共襄鉅祉。後之人茍知斯橋之利濟無窮,脩而葺之、保而固之、更拓而長之;則後先合轍,樂善同心,尤所期望於矣!已云。金門薛道南捐銀陸佰員,上海海帆捐銀伍佰員,金門黃禮鏞捐銀壹佰員,上海林瑞崗捐銀壹佰員,金門怡隆號捐銀陸拾員,神戶德豊號捐銀肆拾員、神戶源泰號捐銀肆拾員、上海瑞興號捐銀肆拾員、上海祥泰號捐銀肆拾員。神戶王晴波捐銀參拾員、金門黃宗洲捐銀參拾圓、上海舜中官捐銀參拾員,神戶周史圖捐銀貳拾員、上海蔡德潤捐銀貳拾圓、金門黃媽褒捐銀貳拾員、金門李炭官捐銀貳拾員、金門李戶官捐銀貳拾員、金門黃清吉捐銀貳拾員。廈門德記棧捐銀拾陸員,金門陳明欣捐銀拾貳員,金門黃良福捐銀壹拾員、金門李撻官捐銀壹拾員、神戶陳睿圖捐銀壹拾員、大土反源慶號捐銀壹拾員,同邑協豊號捐銀捌大員、同邑演慶堂捐銀捌大員、同邑林秉捐銀捌大員、同邑林騰芳捐銀捌大員。以上共捐銀壹仟捌佰參拾員。督造楊祖惠,吳良鳳。  
    光緒柒年葭月(農曆十一月)日,董事林豪、薛師弼、許揚洲、洪作舟、林章楩、許春時、許耀焜、許邦翰、林雲章、仝立石。洪錫三書。  
    金門有志始於前清道光十六年,續修於同治十三年,光緒八年始雕版印刷,由舉人林豪(字卓人)主其事,分校為洪作舟(號晴川、光緒八年壬午舉人)、鄭成均、鄭紀南(同安縣廩生候選訓導)、林章楩(長泰縣增貢生)、林資熙(長泰拔貢生、光緒乙亥恩科舉人)、許春時(后湖人,邑庠生)、許耀焜(後浦人,字公儒,號譪生、同安縣生員)、許邦翰(邑庠生)、林雲章(後浦人,字泉,五品頂戴邑庠生)等人,俱為一時之選。金門舊志採摭宏富翔實,內便有許耀焜歲貢的心血。  
    光緒丙戌12年(1886年)金城城隍廟重修,身為生員許耀焜的出任紳董,協助營建及勸募,卓有成效,在城隍廟捐題翻蓋芳名(甲、乙)二碑文,此碑文為研究清末金門仕紳活動重要碑文。  
    另在民國十年版金門縣志卷二十一列女節孝有載:許氏斗娘歲貢生耀焜女,適前水頭黃恒豐,年二十三歲夫歿,矢志撫孤,冰霜節苦,事姑盡孝,人稱其賢,現年五十四歲。(林乃斌採)。  
    在吳鼎仁老師所著「金門古書畫藝術」一書中,可窺見許耀焜貢元的書法作品,楷書小品書寫杜甫的七言律詩詠懷古跡之三及堂成二首,字跡娟秀工整,內容為「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背郭堂成蔭白茅,綠江路熟俯青郊。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  
    另外在新加坡金門會館文教部出版的許允之遺著「鍊石窩主人遺詩」中,可發掘二首與許耀焜有關詩作,一為題公儒先伯父玉照,文為「如親杖履領清談,一曲琵琶酒正酣。此日披圖思往事,黃壚人邈我何堪。兄弟如實笑靨開,無言相對各銜杯。田家荊樹姜家被,遺挂流芳璧上來。一生矢志守鄉閭,不慕榮名只讀書。鐵案平反先業在,養先正可錄閒居。山斗才名德望崇,新陰桃李醉春風。火傳未己薪先盡,畫出遺容託化工。」  
    二為仁記山謁先伯父墓(四絕)內文為「杜鵑花落落還開,啼血何因劇可哀。仁記山頭荒草路,今朝甯為踏青來。」、「竹林片面未曾謀,萬里尋來土一坏。觸目驚心悲骨肉,未能歸正故山丘。」、「四望北邙道路賒,墓鄰錯落墓門斜,達人那計有無後,四海由來是一家。」、「聞道攜琴海上來,知音愛護築歌臺。限期四月非前定,千載悠悠去不回。」許允之先生記載說先伯父(許耀焜)素以閩南清曲自娛,尤擅四部音樂,時應星洲閩僑之聘,原以四月為限,既而築歌館、授生徒,別號養元齋,遂家焉。  
    按許允之先生(1890-1960)後浦南門人,前清邑庠生,與許允楫為堂兄弟,父親許公涵(諱坤潤)與許耀焜為從兄,故許允之稱許耀焜為伯父,皆屬許氏南門義和人,許允之壯年遊星、工書法、善治印。與譚恆甫、吳緯若有星洲三大書法家美譽。


毛詩正義 - 孔穎達, 毛亨, 鄭玄, 李學勤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ii4yEv


美麗懷化|二月二溆浦合田村姜家接龍文化藝術節,最後是啥種子-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GwUyL4

黃茅園鎮合田村姜氏舉行盛大接龍文化藝術節- 美篇 - https://goo.gl/Wu15vk

雪峰山腹地的龍潭合田姜氏族人舉行的一年一度的接龍盛典
時間:2017-03-01
懷化新聞網訊:2 月27 日筆者有幸參加了位於雪峰山腹地的龍潭合田姜氏族人舉行的一年一度的接龍盛典,被這種古老的儀式所深深震撼。按照雪峰山地區的風俗,二月二接龍節標誌著經過臘月節、元宵節後的濃濃年味結束,進入春播春種忙陽春的季節。


一本家谱 337年后川湘两地亲人终相聚_搜狐历史_搜狐网 - https://goo.gl/agRtqm


他們當了60年麻吉...驗DNA發現根本是親兄弟! 
 分享他們當了60年麻吉...驗DNA發現根本是親兄弟!到Facebook 分享他們當了60年麻吉...驗DNA發現根本是親兄弟!到Line 分享他們當了60年麻吉...驗DNA發現根本是親兄弟!到Google+
羅賓森和麥克法倫在夏威夷的歐胡島(Oahu)成長,兩人在小學6年級時就認識對方,沒想到60年後發現是親兄弟。(美聯社)
2017-12-27 06:5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夏威夷兩名男子在過去60年來一直是最要好的死黨,不過最近他們發現與對方長得很像,驗了DNA後竟發現兩人其實就是同個媽媽的親兄弟。
綜合美媒報導,兩名男子羅賓森(Alan Robinson)和麥克法倫(Walter Macfarlane)在夏威夷的歐胡島(Oahu)成長,兩人在小學6年級時就認識對方,雙方變成好友,由於兩人有共同的家庭背景,因此兩人一拍即合。
報導指出,兩人年紀差了15個月左右,麥克法倫從沒看過自己的父親,羅賓森則是個被領養的孩子,兩人都是學校球隊的成員,除了家庭背景相似,兩人並肩為球隊作戰。
最近他們不約而同上家族歷史網站「Ancestry.com」尋根,也分別做了DNA測試,沒想到兩人生母是同一人,羅賓森對此開心表示,「我也不曾想過,這真是太棒了,我們一起走過60年。」麥克法倫則說,「有時候我曾經想過,我看起來有點像羅比(羅賓森綽號)!」他們都認為這是最棒的聖誕禮物。
他們當了60年麻吉...驗DNA發現根本是親兄弟!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H2xab2

Ancestry®| 家譜,家譜和家史記錄 - https://goo.gl/lCVZJh


後浦東門里- 金門
金門縣歷史建築靈濟古寺

金門邱良功母節孝坊


從姜尚起到如今,歷史上共有102個氏都是從姜姓繁衍而來,有的姓氏還有別的起源,但是姜姓卻是他們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呂姓、許姓、章姓、謝姓、齊姓、高姓、國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盧姓、柴姓、慶姓、賀姓、紀姓、丘姓、薄姓、賴姓、蓋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駱姓、左姓、充姓、酈姓、逄姓、連姓、向姓、谷姓、聶姓、尚姓、焦姓、柯姓、饒姓、景姓、浦姓、厲姓、強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個單字姓氏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申屠、公牛姓等38個複姓。

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話,姜姓的分支姓氏則達到247個。

共有六十六個姓氏都是姜太公的後裔。
還有謝、許、郭、賴、連、賀、、丁、丘、齊、強、申、尚、封、向、文、左、薄、逢、闞、易、崔、駱、充、饒、蓋、國、章、井、富、欒、、桓、景、柴、聶、查、慶、戎、酈、暢、麻、孝、懿、充、平、壇、棠、竹、年、甫、芮、楂、汲、閭、即、浦、移、谷等五十九個姓氏。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炎帝用牛圖騰。
傳由炎帝延伸出來的後裔姓氏104個,包括有:姜、呂、許、謝、紀、丘、齊、強、尚、封、左、薄、賴、逄、申、向、文、駱、充、連、國、饒、蓋、、闞、易、崔、高、章、賀、柯、盧、井、富、欒、厲、桓、景、柴、聶、查、慶、焦、梁丘、望、戎、酈、暢、谷、浦、移、麻、孝、懿、靈晏、平、檀、閭、即、棠、竹、淳于、東郭、太公、將具、丁若、樂利、申屠、高堂、東宮、士強、仲孫、齊季、子襄、子雅公旗、子尾、子乾、子工、子夏、雍門、閭邱、盧蒲、盧門、翰公、公牛、公牽、臼季、左丘、閭公、公紀、余丘、車門、虞丘、南郭、北郭、於陵、章仇、三苗、汲、年、邱、甫、芮、楂。
黃帝
黃帝,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號軒轅,本姓公孫,後改姬姓,五帝之首,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黃帝用熊圖騰
黃帝延遲後裔姓氏366個,其中包括有:乜、干、弓、馬、萬、於、上官、衛、卞、鄧、豐、戈、計、孔、毛、牛、雙、王、韋、文、烏、尹、尤、元、雲、從、方、仉、公、公孫、公羊、公西、公冶、太叔、長孫、白、馮、甘、古、寧、平、印、樂、冉、司、台、田、石、包、弘、召、皮、邊、東門、司空、司馬、司寇、司城、司徒、令狐、東鄉、北宮、安、百、畢、紅、後、華、吉、江、汲、劉、牟、那、祁、喬、權、任、謝、熊、戎、汝、湯、孫、鄔、伍、向、邢、閆、陽、羊、伊、陰、仲、朱、庄、鞏、成、米、百里、羊舌、仲孫、伯、蒼、岑、陳、杜、何、懷、楊、冷、李、利、連、陸、閔、芮、況、邵、沈、時、壽、宋、邰、蘇、汪、沃、吳、辛、嚴、言、張、鄒、花、杞、束、來、步、狄、應、沙、軒轅、昌、法、范、房、依、季、金、經、郎、林、羅、茅、孟、苗、明、牧、龐、屈、單、武、魚、鄭、終、周、宗、苟、歐、卓、郇、狐、京、居、彌、拓跋、歐陽、叔孫、段、費、郜、侯、胡、荊、柯、酈、柳、婁、秋、饒、施、郗、郤、相、項、須、宣、荀、姚、禹、趙、鍾、祝、祖、皇、南、咸、養、惲、渾、胥、皇甫、閭丘、南宮、鍾離、獨孤、黨、高、顧、桂、郭、桓、姬、家、賈、晉、欒、莫、能、倪、錢、秦、桑、莘、談、唐、陶、翁、奚、夏、徐、晏、益、殷、袁、宰、敖、班、都、耿、索、原、晁、鐵、凌、展、夏侯、曹、常、鄂、符、扈、黃、康、寇、梁、逯、梅、蒙、商、盛、續、閻、堵、蕭、祭、麻、屠、程、董、傅、葛、韓、滑、惠、嵇、蔣、焦、景、魯、祿、彭、舒、童、隗、溫、游、越、曾、敬、富、緱、鮑、楚、褚、竇、薊、簡、藍、雷、廉、滿、蒲、曲、解、鄢、雍、虞、詹、靳、蒯、蓬、樓、慎、蔡、管、暨、廖、藺、繆、慕、裴、譙、譚、鮮、熊、臧、翟、蔚、端、慕容、鮮於、漆雕、樊、黎、墨、潘、麴、滕、顏、顓孫、霍、冀、穆、融、薛、燕、鞠、濮、魏、戴、繁、濮陽、酆、夔
蚩尤
蚩尤,中國神話傳說上古時代九黎氏族部落的首領,驍勇善戰,被奉為兵主戰神。相傳蚩尤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和炎帝同屬一個部落。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銅頭鐵額,十指腳趾,個個本領非凡。約在5000多年以前,在炎帝被黃帝打敗後,蚩尤率領氏族與炎帝黃帝在涿鹿進行了涿鹿之戰,並在涿鹿之戰中戰死。其部眾部分融入炎黃部族。


蚩尤天皇-蚩尤為韓國天皇《桓檀古記》《蚩尤大帝》《揆園史話》/2007年韓國小說《蚩尤天皇》以蚩尤為其祖先,並將蚩尤與黃帝的戰爭結果改成蚩尤獲勝-「倍達國」的天皇-在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韓國球迷以蚩尤為象徵的「紅魔」作為隊旗,在韓國廣為人知/中華三祖/蚩尤旗/蚩尤又名赤優、姜公-苗族尊稱為榜香尤、姜尤、姜公/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5uMkA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