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貓效應也稱為踢狗效應[1],是一種隱喻,描述在組織或是家庭中位階較高的人,可能會藉由責罰位階較低的人來轉移(英語:Displacement (psychology))其挫折或不滿,而位階較低的人也會以類似的方式將挫折發泄給位階更低的人,因此產生了連鎖反應。
舉例來說,爸爸在公司被老闆責罵,因此回家後罵小孩,小孩不開心,於是去踢貓。
此一詞語至少在十九世紀時就已經使用[2]。根據作者John Bradshaw的說法,當時的人們對動物比較殘忍,甚至像踢貓這種事也是件平常的事,因此出現在日常用語中[3]。以其名稱來看,踢貓效應就好比是一個憤怒或是受挫的上班族下班回到家中,想要設法發洩其怒氣,但放眼看去只看到貓可以當出氣筒,因此最後以踢貓來發洩其情緒,即使貓和上班族的受挫一點關係都沒有[4]。
職場動力學或家庭動力學
踢貓效應常用來描述員工用責罵同仁或部屬來發洩壓力(英語:Occupational stress)[5],而且可能會造成連鎖反應.高階的主管責罵較低階的部屬,而這些部屬會再責罵更低階的部屬……。這類的骨牌效應也出現在家庭中,例如爸爸對媽媽發脾氣,媽媽對較大的小孩發脾氣,較大的小孩對其弟弟妹妹發脾氣,最後弟弟妹妹把氣出在寵物身上[6]。
在等級制度的每個個體都在受到責備(英語:Blaming)時,不分青紅皂白的責備其直屬部屬,責備人可能就會造成踢貓效應,而且會往下傳播到最底層。2009年的實驗發現責備甚至會影響不相關的旁觀者[7]。
心理學理論
依照《Psychology Today》「生命中部份的生氣及挫折可能會讓我們罵無辜的人(或寵物)。」[1]這種表現可以稱為「轉向攻擊」(displaced aggression)[1]。
踢貓效應是不好的,視為是一種憤怒管理(英語:anger management)不良的現象[8]。依照作者Steve Sonderman的說法:「男人藉由生氣宣洩90%的情緒」,而踢貓效應可能是轉移喪慟、焦慮或其他情緒的方式[9]。心理學作者Raj Persaud建議將踢貓效應視為心理宣洩的方式,因為這些人害怕向同事或同儕發泄所有的情緒[10]。

2017-12-11_21524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