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莫祖廟台西安西府+台西五條港安西府是張、李、莫三府千歲祖廟/唐朝張巡-保儀尊王+李泌-唐朝宰相+莫英-唐朝陣前大將軍/呂安妮與王文洋情牽22年,育有一子王王銓勵,兩人於2017年分手。 呂安妮是雲林台西人,她的舅舅是雲林聞人林清標,林清標是台西鄉安西府主委,在雲林政商界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呂安妮舅舅林清標是雲林台西安西府主委/李泌-唐朝宰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雙忠廟

168300028s9703o53oon (1)16860002824828s99r5327755-450x6782020-07-28_1212422020-07-28_1212282020-07-28_121219Nl9AqQC0zBgy

張巡、許遠、令狐潮三縣令圍剿南霽雲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9z3R0k
以詩問史|張巡許遠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gi5WQI
許遠(唐代名臣):人物簡介,人物評價,家族成員,後世地位,史籍記載,後世紀念,祠堂_中文百科全書 https://bit.ly/32ZTktS
張巡、許遠信仰的降福總會(二) https://bit.ly/2P3XCIB
--------------
時窮節乃見 為張睢陽齒——張巡 | 歷史故事 | 張巡嚼齒 https://bit.ly/3f4b5KX
唐大中時,畫上張巡、許遠以及麾下大將南霽雲的肖像於朝中凌煙閣,追封功績、諡號。睢陽城至今仍建有這三位忠貞烈士的祠廟祭享,香火不絕,號「雙廟」。後來「張巡嚼齒」這個典故被用來形容將士奮勇抗敵,捨生取義的壯舉。


2018-05-09_140130  

一般民間的說法是,唐肅宗敕封張巡為忠烈侯,封許遠為忠義侯,合稱雙忠[2]。宋朝時敇封張巡為「忠靖景祐福德真君、東平威烈昭濟顯慶靈祐王」、許遠為「忠順顯祐靈著真君、楚國公、荊州大都督、光祿大夫」,被賜御匾曰「保城儀邦」(保衛城池,是國家儀範),後直稱「保儀祠」[3],故民間尊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但廟匾說流傳於民間,亦不知何帝賜匾,何廟得匾,乃至於眾說紛紜[1][4]。美國歷史學者瓦拉麗. 韓森(Valerie Hansen)認為,民眾感覺上官方的承認會影響神明的威靈,宋代仕紳普遍為自己信奉的神靈向朝廷請求封號[5]。
另有「尊號互易」的說法,張巡生前官位較低,僅是縣令,應該被追封為「保儀大夫」。許遠為睢陽太守,官位較高,應該才是真正的「保儀尊王」。事實上因年代久遠,兩人已成一體,甚至兩人的尊稱也似乎經常互易。有時稱張巡為保儀尊王,有時稱許遠為保儀尊王,大抵景美集應廟以許遠為保儀尊王,木柵集應廟以張巡為保儀尊王。[註 2][6]
元代追封張巡有「忠靖威明顯祐安民真君」,許遠為「忠順威顯靈著護國真君」。明隆慶時林大春《潮陽縣志》指出張巡有「忠靖福濟昭聖靈祐王」封號,許遠則為「善利威濟衛聖孚應王」[7]。清代敕封張巡「顯祐安瀾寧漕助順效寧彰威護國翊運之神」,封許遠為「忠順威顯揚仁震武靈著昭應王」[8]。綜觀兩人封號,相近字樣頗多,辨識極為困難。民間則通尊張巡為「忠靖靈祐尊王」;尊許遠為「忠順靈著尊王」,故合稱「雙忠尊王」[2]。另說,張巡勇猛威武,故尊張巡為「武安尊王」;許遠人品斯文,故尊許遠為「文安尊王」,兩人合稱「文武尊王」。[3]
區分
如要區分兩座神像,是張巡或是許遠,並不困難。許遠是文官打扮,溫文儒雅,偶有執笏。而張巡則是武將裝束,面貌威武莊嚴,手常持劍。
雙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nfQEJt
--------------------------------
臺北市文山區集應廟保儀尊王(陳美華攝)
保儀尊王、保儀大夫的稱號和唐朝張巡(709-757)、許遠(709-757)有關,張許兩人在安史之亂中因為忠於唐朝皇室,堅守睢陽寧死不降,最後兵敗城破,兩人皆被叛軍處死,他們的犠牲看似局部卻影響戰局至鉅,唐室因而復興。保儀尊王、保儀大夫的稱號和兩人之間的關係,各種解釋頗有出入,張巡是武將,許遠是文官,有時保儀尊王指張巡、保儀大夫指許遠,有時則反之。無論如何,雖然張許二人是歷史人物,但保儀尊王和保儀大夫的說法不見於官方祀典之中。張巡又稱為「張王爺」、「張千歲」、「尪公」。因為張巡與許遠多為共祀,故稱為「雙忠」,北台灣早期主要是閩南安溪人的保護神,目前在景美、木柵等地是著稱的地方信仰,有熱鬧的宗教節慶活動,此外,在嘉義、台南、雲林等也有歷史久遠的雙忠廟,不過,這些地方的廟有許多僅以張巡為主祀,他們的儀式活動主軸,對張巡的理解也和北部不同,這都和張巡的複雜神格有關。
張巡、許遠在就義殉國後,理應受封褒揚。然而,唐皇室在平息安史之亂後,卻未立即決定封敕二人立廟崇祀,主要是他們在死守睢陽城期間,因為極度缺糧而有吃食人肉之說,直到其友李翰上書為其平反,強調朝廷不應忽略他們死守睢陽城的重大貢獻,且「強死為厲,游魂為變,有所歸往,則不為災」,也就是這些人固然是忠魂,卻不是中國人壽終正寢,若不立廟為祀,恐怕日後變成厲鬼為害百姓。於是唐肅宗下詔立廟,撫恤忠烈的遺族。張巡、許遠的忠義功蹟後來又經過韓愈為文提倡,因此二人的事蹟和崇祀亦加擴大,沿著水運系統自江淮一帶傳播開來,更隨著韓愈貶官潮州傳播至潮州,成為當地的重要信仰。雖然雙忠並祀,然而相關的傳說皆以張巡為主,這與張巡身為武將,且主導對抗安史叛軍的戰事,加以他死前的誓願立誓要死而為厲鬼以抗叛賊,這些生前事蹟在在令他的神格色彩更加鮮明。
張巡在唐朝時已由官方追封為「成濟侯」,到宋太祖封「征應護聖使者」,這是因為在宋太祖攻打太原時,張巡曾顯靈助威。稍後又加封「濟物侯」,再封「忠懿文定武寧喜定侯」,南宋時封「東平忠靖王侯」。「東平忠靖王」或「東平王」成為後來張巡在民間的稱號。
雙忠信仰神格複雜有幾項原因,包括兩人的生平、信仰流佈範圍極廣。由於張巡、許遠為死守抗敵,曾吃人肉,加上張巡死前有死而為厲的誓言,因此張巡的神格最早是以厲鬼的形象流傳民間。這個厲鬼的形象,也使張巡化身為神之後,具有斬鬼、除瘟的職能,例如在他生前死守的江淮一帶,人們封他為都天元帥,像台灣的王爺一樣扮演除瘟的角色,甚至具有護佑航運的神格。由於掃蕩鬼疫,在《三教搜神源流》中,張巡有斬鬼張真君的稱號。另一方面,由於流傳太廣,在各地也和其它信仰混淆,例如在陝西、安徽,又被稱為通真三太子,和視為九皇爺的梁昭明太子混雜,難以分辨,在江南也有與明朝的張士誠信仰混淆的案例。明朝的《雙忠記》劇本裡,張巡、許遠還有他們的敵人安祿山,如同其它章回小說的主角,被宣告為星宿下凡,張巡、許遠分別是是亢木龍、角木蛟,安祿山則是貪狼星。此外,由於張巡忠靈的形象,宋代以後也有陪祀於東獄大帝,成為冥官的情形,洪邁的《夷堅志》裡即有〈信州營卒鄭超〉的故事提及東平忠靖王掌管人間生死,正直無私。潮州地方則有雙忠帶領陰兵幫助地方抗敵,成為地方的保護神。
雙忠信仰在臺灣的發展甚早,也有各自的不同脈絡。全臺灣雙忠信仰主要集中於北部,以台北盆地為主,大多數廟宇以集應廟為名,並有保儀尊王、大夫的稱號,這是其它地區所無,其發展和福建安溪高、張、林三姓之氏族移入台北盆地有密切關係。雲嘉地區則和道教發展式的王爺信仰有關,嘉義市的雙忠廟為當地最早之廟宇,建於康熙28年(1689),後於日治時期先成為曹洞宗廟宇,後更遭日人合併,直到光復後重建。民雄的騎虎王廟則是源於張巡部屬雷萬春。雲林安西府則是張府千歲,和全台各地的諸府王爺類似,並分香至板橋、新店等地。台南地區係從金門分香而來,早年即建有厲王廟,承襲厲鬼的色彩。據統計,目前全臺有十八座左右雙忠廟,單單台北盆地即有十二座,其信仰分佈以北臺灣為主可見一般。各地的雙忠信仰除了形象不同外,誔辰節慶亦有出入,例如嘉義地區以12月初8為張公誔辰,5月初8為許遠誔辰。台北木柵、景美之集應廟則以2月初2為張公誔辰、4月初十為保儀大夫誔辰。這也說明雙忠信仰在地化的結果。


 

肅貪女英雄涉索賄2億重判13年 高院逆轉改判無罪
分享肅貪女英雄涉索賄2億重判13年 高院逆轉改判無罪到Facebook 分享肅貪女英雄涉索賄2億重判13年 高院逆轉改判無罪到Line 分享肅貪女英雄涉索賄2億重判13年 高院逆轉改判無罪到Google+
汐止區公所民政課前視導王玉升涉索賄2.3億,一審被判13年徒刑,但高等法院今判決大逆轉,改判無罪,檢方可上訴。(資料照,記者陳志曲攝)
2018-05-09 13:10
〔記者楊國文/台北報導〕新北市汐止區公所民政課前視導王玉升,檢舉前汐止市長黃建清收賄,成為肅貪女英雄,但她接手祭祀公業業務後卻被控勾結掮客李昌諭,向祭祀公業保儀大夫管理人蔡宏昇索賄2億餘元,一審依違背職務收賄、行賄等罪重判王女13年徒刑、李男12年半、蔡男6年,但高等法院今判決大逆轉,改判王女3人均無罪;檢方可上訴。
高院判決指出,「祭祀公業保儀大夫」本質上屬於神明會,2009年10月間,汐止市公所祭祀公業業務承辦人張漢民依前市長黃建清指示,核發「祭祀公業保儀大夫」派下員證明的申請,屬違法的行政處分,張、黃兩人被判有罪的刑責尚在最高法院審理中,而且此違法行政處分在蔡宏昇2013年申請規約備查時,仍未經撤銷,甚至其撤銷權已超過法律明定的2年除斥期間,無論經行政程序法、祭祀公業條例或內政部相關函釋,其效力依然存在,基於行政處分的「跨程序拘束力」,汐止市公所依法並無暫緩受理或不予備查的裁量權限,則王玉升於2013年6月3日簽請會辦單位准予備查,乃依法行政,即無檢察官起訴所指有違背職務相關不法,或登載不實等犯罪,因此改判王女3人均無罪。
不過,高院指出,王玉升身為公務員,卻與她經辦業務的當事人,也就是「祭祀公業保儀大夫」管理人蔡宏昇簽訂土地買賣委託書等事宜,還介紹李昌諭和蔡宏昇認識,也協助李昌諭仲介欣偉公司購買此案21筆建成段土地,進而獲利,已明顯違反公務員服務法等規定,應由相關機關追究論處。
檢方起訴指控指出,「祭祀公業保儀大夫」擁有汐止地區超過10億元土地,但在法規上屬「神明會」,而非「祭祀公業」,土地轉移不易。蔡宏昇想轉賣土地,原任該業務承辦人的王玉升認為不合法,多次退件。
2008年間,蔡涉以700萬元賄賂時任汐止市長的黃建清,黃遂交由親信處理祭祀公業業務,「放水」讓蔡取得派下全員證明,並將王調職,王因此向調查局檢舉,全案爆發,高等法院更一審判黃11年半,案件上訴最高法院審理中。
黃下台後,王女重掌該業務,並於2013年升任視導,她私下找蔡簽訂土地買賣委託書,泡製黃的手法,非法放行蔡的申請,另找李擔任土地掮客,將祭祀公業保儀大夫名下21筆土地,以6億1500萬元售予不知情建商欣偉傑。
王、李向蔡要求分紅2億3115萬元,但最後只拿到4040萬元,由李負責收款,再以現金、支票等方式,轉交1695萬元給王。王女到案後否認犯行,李也沒給她錢,檢方仍將王女等人起訴。
士林地院審理時,王女卻又改稱,所有金額都是李的合法「仲介費」,李把錢交給她保管,讓她幫忙簽六合彩,但全都輸光了,法官認定為卸責之詞。
合議庭痛批,王女檢舉黃建清收賄,卻不以同等標準律己,玩弄法律,依貪污罪「違背職務收賄」,重判她13年徒刑,褫奪公權5年
李昌諭也被依「違背職務收賄罪」,判刑12年半,褫奪公權4年;蔡宏昇則被依「違背職務行賄罪」,判6年徒刑,褫奪公權3年。
全案上訴後,高等法院今依無證據證明王女、李、蔡等人犯罪,逆轉改判3人均無罪;檢方可上訴。

600_phppBuUQ8  

 

 


福建泉州安溪人(高、張、林)『高姓』是以-------【景美---集應廟】為信仰中心-「林尪公」、「高尪公」、「張尪公」

新莊西盛庄地區相傳百年的迎尪公活動,今年首度擴大舉辦為尪公藝術祭,6日上午,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等上香參拜,為民祈福。(高鈞麟攝)
2017年12月07日 04:10 中國時報 高鈞麟/新北報導
新莊西盛庄地區相傳百年的迎尪公活動,今年首度擴大舉辦為尪公藝術祭,6日上午,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等上香參拜,為民祈福。(高鈞麟攝)
新莊西盛庄地區相傳百年的迎尪公活動,今年首度擴大舉辦為尪公藝術祭,6日邁入活動最高潮,自汐止忠順廟迎駕而來的尪公神尊與各地參香宮廟組成遶境隊伍,在喧鬧的鑼鼓隊引導下步巡新莊,場面莊嚴盛大,神尊所到之處,鞭炮大響、信眾雙手合十參拜,希望得到尪公的庇佑。
每年農曆10月19日迎尪公,是新莊西盛地區最大的宗教活動,今年擴大舉辦為期6天的「迎尪公藝術季」,6日(農曆10月19日)慶典正日吉時一到,3尊高1尺6吋的尪公神尊及300人組成的遶境隊伍,一同步巡遶境新莊,沿途民眾設香案祈福,隔日尪公神尊才會起駕返回汐止忠順廟。
西盛庄福德宮主委吳原豪說,尪公又稱為保儀大夫或是保儀尊王,新莊西盛地區居民自古務農為生,農民最怕遇到蟲害,當地耆老迎尪公遶境施法驅蟲,老新莊人稱農曆10月19日是新莊地區的「尪公生」,因此開始有了冬日迎尪公的活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迎尪公是新莊地區一年一度的盛會,許多地方人士都會共襄盛舉,包括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新北議長蔣根煌及新莊區長李政勳等都前來參拜上香。侯友宜說,祈求在尪公的保佑下,四季無災、平安順心。
民政局宗教禮俗科長藍品畯表示,為了讓更多民眾認識尪公,今年尪公藝術祭特邀菲比劇團演出親子舞台劇「尪公傳奇」,並在西盛庄福德宮舉辦「千家燈火的庇護者」攝影展,以影像記錄尪公對在地的庇佑,及信眾對活動的虔誠。

2017-12-08_1251472017-12-08_125155  

保儀大夫(尪公)尊王聖駕繞境祈求平安 宗教活動 :
什麼是「尪公」---------------『尪公』是【福建泉州安溪地區】所信仰的『地方神祇』,又稱「保儀尊王」或「保儀大夫」。
「迎尪公」,是從十九世紀以來『台北盆地 內』最為重要的【宗教慶典活動】之一。『台北盆地 內』被稱為「尪公」的【保儀尊王、保儀大夫】的神威,『從十九世紀以來----------台灣』各地區民間信仰者每年熱烈舉辦『迎尪公、拜尪公』慶典活動,『信仰祭拜者』就有著,想藉以「尪公」神威以達,【農民耕種時能夠去除農作物的病害蟲】、【防犯台灣本島原住民的侵擾】、及【扮演著泉州安溪籍移民者的祖籍神明祭拜】、或後代【張、林、高三姓族人,當其為姓氏宗族神明祭拜】、更也有【許多信仰者祭拜時的多重解釋意義及賦予---尪公各種不同的神力面貌】。
而「尪公」究竟是誰呢?民間傳說眾說紛紜,但『最主流』的說法,傾向「尪公」乃是【唐朝安史之亂】當時死守 雎陽城 的將軍「張巡」或「許遠」,由於他兩人英勇為國壯烈犧牲,抗敵不屈而壯烈成仁的精神,使得居住在河南睢陽城附近及光州固始縣的「張、林、高」三姓族人為主首,募款集資建構「雙忠廟 」予以祭祀,以「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為尊稱。
【宋朝時】則追封『許遠----為保儀王』,『張巡----為保儀大夫』。因此「保儀大夫」這個稱號有點混淆,或指『張巡』或指『許遠』。
如何區別呢?由於『張巡』是武將,『許遠』是文官,因此只要觀察保儀大夫的神像,若是手持寶劍,那就是指『張巡』,反之則為『許遠』。
【 黃巢之亂時 】黃巢兵入光州戰亂頻起時,「張、林、高」三姓族人卒以「張巡、許遠」二人,為庇佑戰亂平安的【守護神】,戰後南下遷居到『福建泉州安溪』定居,遂成為當地居民的------【地方守護神】。
【 一直到清代 】 福建泉州安溪閩粵居民大量移民到台灣,而其所信仰的『地方神祇--尪公』,也就隨著這些移民者,越過黑水溝,在---------台灣落地生根供奉祭拜至今。
由於----【河南光州固始縣】當地居民多以務農為主,故「尪公」又有 驅逐蟲害,保護禾苗的重責。又因其在----【唐朝安史之亂的英勇事蹟】,所以也有 除寇禦亂的神力。這對於--------當時來台初期,既要【開闢荒地】,又要【防範原住民侵擾】的『安溪人』而言,「尪公」不疑是又提供了【精神上】絕佳的庇護。延傳至今-----每年都會有「迎尪公」繞境活動,迎神的隊伍必須走遍田地的每一個角落,乃至極狹小的田畦,故神輿極小,只能供容二人扛抬,就像孩子們的玩具一般,故「尪公」的俗稱就由此而來。
「尪公」信仰傳來台灣之後,可分為【兩大流派】。一流派是『林、高、張』三姓家族後人所祭祀的,『林姓』以----------【萬隆---集應廟】為信仰中心;『高姓』是以-------【景美---集應廟】為信仰中心;『張姓』則是以----【木柵---集應廟】為信仰中心。他們大多稱「尪公」為【保儀尊王--張巡】,因這三個家族的尪公信仰帶有家族宗廟的性質,所以流傳也較不廣,人們分別稱其為「林尪公」、「高尪公」、「張尪公」
另一流派則為『大夫公』,信仰分佈的地區較廣,主要是以【汐止---忠順廟】和【木柵---忠順廟】為中心,主祀神皆稱為『保儀大夫』。
『保儀大夫』又因以【木柵---忠順廟】和【汐止---忠順廟】為兩個不的中心,向外擴散;所以從------- 台北的艋舺、大安庄、古亭庄、西新庄、大直庄、三張犁庄…………等,到----------- 文山堡的新店、深坑、石碇,以及------ 舊興直、海山堡的新庄、樹林、三峽、鶯歌一帶,甚至----- 往北的淡水、三芝亦多迎奉【木柵---忠順廟的保儀大夫】。而-------【汐止---的保儀大夫】除樹林、三峽外,基隆、瑞芳亦多為其被迎請的範圍。
台灣的民間宗教信仰中,經常是一村、里,一廟的原則,村里民以該村里廟的信徒自居,除了捐資與建廟宇外,平常亦會以該廟膜拜中心。除此之外,亦會透過村廟裡之宗教活動,如建醮、進香、拜拜等,來維繫村廟宇地方組織的關係。因此,廟宇每年的重要祭祀便由有份的村落街莊,即所謂的「角頭」輪值。各村落街莊便因而與此公廟有密切之關係,此一社會空間領域就是所謂的「祭祀圈」。但是由於「每座廟宇所奉祀神明的影響力不同,因此祭祀圈得大小亦不同,大的可至超鄉,小的至於鄰里。換言之,我們可透過祭祀圈的大小來評量奉祀神祇的『吸引力』。甚而可看出廟宇的階層性。祭祀圈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是一地區內部結構歷史演進上的縮影。
唐朝末年,黃巢之亂,河南光州固始一帶高、張、林三姓遷往福建的安溪。三百多年前,安溪人移民來台灣,於是將這項信仰帶至台灣。相傳保儀大夫為驅除田園蟲害的神明,其神輿所過之處,害蟲盡死。因此各村庄信眾每年都會迎請保儀大夫出巡繞境,以除蟲害;由於田梗狹小,神輿及神像不能太大,僅由兩人前後抬著尪公神像,繞行村莊內的田埂,以施法驅蟲。而古時三峽鎮地區並沒有「尪公廟」,而是至木柵的忠順廟請保儀大夫出巡,保儀大夫的神駕一天駐巡一個村落,繞境驅蟲後,次日前往下一個村落,一村接一村,最後再繞回木柵忠順廟。地方耆者經常口訴,古早時尪公祭典迎神氣氛極為熱鬧,景象宛如過年一般,而尪公祭典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流動性」,一個地方的尪公祭典只是臨時搭台,祭拜尪公完畢後,繞境一圈,第二天尪公轉往別村後,祭典會場隨即拆除,不留痕跡。
在4、5年級生我們這一年代裡,思緒中構成一幅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強烈畫面,這畫面使人有所感觸,這幾二、三十年來的台灣經歷過極劇烈的社會變化,深刻地烙印在你我的心靈裡,我們的童年,還過著農業社會的生活;青少年時期已是工業社會;青壯年時,社會進入了資訊時代,而中年時,更邁入了網路時代,時代的巨輪,無情地輾過傳統,向前滾轉,舊事、舊情及傳統不斷地在消逝中,有感於『尪公繞境』的這個古老傳統正逐漸在消逝中,而尪公出巡繞境又曾是北台灣地區極為普遍的宗教活動,但有關於尪公信仰的田野調查研究卻付諸闕如,更慢慢忽略了尪公這個具有村落街莊流動性祭拜的歷史宗教慶典活動。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更是介入民間宗教信仰,大視移風易俗政策活動,在民國六十年以後,「統一拜拜日期」的政策下,尪公繞境出巡的活動更是日趨沒落。
現今『介壽里--迎汪公祭祀活動』,因政府政策干涉下的產物,導致又分裂『迎尪公』二派人馬,一派為『每年農曆8月15日』,即是配合中央政府「統一拜拜日期」的政策下,所訂定的日期。另一派為『每年農曆8月28日』,此為【大礁溪地方耆者長輩】傳承至今,民國六十年,當初不願配合中央政府「統一拜拜日期」政策,太祖公、太祖媽延續至今始終堅持不變的日期,而造成『介壽里、中正里、安溪里、礁溪里』大礁溪地方鄉親,不同日期、雙頭馬車的迎汪公祭祀活動。
介壽里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農歷八月二十八日』舉辦【迎尪公】,相傳藉由『迎尪公』繞境鄉里可保佑里民平安、驅疾避兇並防瘟疫疾病的發生,尪公繞境活動時採用傳統式人力扛抬神轎,輪值迎尪公的爐主、副爐主,亦可商請 里長協助辦理『迎尪公』繞境本里平安祈福祭祀活動,或商請委託各鄰 鄰長協助幫忙代收丁錢或自由捐贈,繞境活動時爐主、副爐主及參與護駕人員全程徒步繞境介壽里大街小巷,祈求神明保佑鄉親心想事成。
長久已來,西方文明的意識形態主宰著我們的想法與觀點,學校裡教授著又是西方抽象而龐大的知識體系;我們的民間信仰在這樣的認知基楚下,【迎尪公】被斥為落後且迷信的行為,我們被教與的知識和社區裡的既有文化與生活既是疏離的,更存在著緊張關係,【民間信仰的慶典】其實是展現了『社區活力與團結的盛會』,只是若無法傳承,這些活力將會逐漸式微,先人及耆老們的傳統宗教薪火是否繼續傳承延續?更值得你我好好沈思。
(Tiger編撰於95.10.20)


【景美---集應廟】為信仰中心-「高尪公」「尪公廟」的景美集應廟 ,不僅是清代泉州安溪移民的原鄉信仰中心,也一度兼具高氏宗祠功能。

景美集應廟-尪公信仰探源 - https://goo.gl/YcsMz4

2017-12-08_1319045ga2017-12-08_1319432017-12-08_1320492017-12-08_132125  
受訪者:何文賢 老 師
現 職:景美集應廟文史工作組顧問、文山社大講師
問1.何老師您好,我們可以請教您幾個集應廟的問題嗎?
好啊 可以阿!
問2.請問這座廟的歷史有多久了?
這座廟算起來大概有156年的歷史,如果從1860年開始算的話。
問3.本廟的尪公神像算是全台最早的嗎?
對!它們稱這個神像叫尪公老祖,是最早護佑移民從大陸來的,那當然後來會有分身,有二祖、三祖、四祖,那曾經最多的時候,它有三百多尊神像,那當然是因為信眾很多,大家都要把保儀尊王請去它們的村落裡面繞境,所以最早的老祖就在這邊。
問4.在台灣雙忠信仰可分為幾個族群?
應該說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種:大部分是我們北區的,主要就是整個淡水河流域,就是從大溪、三峽、板橋,還有我們這邊的石碇、深坑、木柵、景美、坪林邊到整個臺北市,都是雙忠信仰的信仰圈,那為什麼那時候會有雙忠信仰,主要就是以前農業社會,農作物很容易長蟲,長蟲的話就沒有辦法收成,因為那時候也沒什麼農藥。那時候保儀尊王,玉皇大帝有賜給他驅蟲害的神格,所以他會去把害蟲驅除,所以那時候都會請保儀尊王去巡它們的村落,那巡過以後就能避免蟲害,所以那時候就會請我們的尪公去他們那邊繞境,到目前為止,臺北市還是有些區域有迎尪公這個傳統,所以整個淡水河流域,就是信仰我們景美集應廟為主的尪公。
第二種:到嘉義,嘉義有一個雙忠廟,嘉義那個雙忠廟,又是不一樣的體系,我們這邊是從福建省泉州府的安溪縣的移民所帶來的,那嘉義的雙忠廟是鄭成功那時候,因為保儀尊王是死守睢陽城最後壯烈犧牲,所以他們的精神十分英勇值得學習,所以鄭成功的軍隊就供奉保儀尊王、保儀大夫為他們的神明,這是第二種保儀尊王信仰的族群。
第三種:是在中南部,他們就把它當成王爺信仰註1,王爺信仰就是把他當成保佑地方的神,他們不是移民帶過來,也不是鄭成功的軍隊,就是認為他十分英勇,忠義的精神所以就來供奉保儀尊王,變成一種王爺信仰的形式。
所以全台灣雙忠信仰大概分成這三種類型。
問5.廟內很多柱子都刻有「高氏人工」 那是什麼意思?老師可以跟我麼解釋一下嗎?
「人」 和 「工」 疊在一起 唸做「同」,也是共同、一起的意思
所以常常會在柱子匾額看到這個字,那個是古字。
問6.請問老師農民曆上出現值甲年份的意思?
那就是高氏有分成幾個甲,就分成五個甲,這五個甲就會輪流當主要祭祀的主祀者,或者出錢的人,那他們的分法比如說景美有一甲,大坪林有一甲,然後木柵動物園那邊有一甲,然後貓空那邊有一甲,另外有一甲是在北投那邊,所以總共分成五甲,這五甲就會輪流祭祀。
也可以講高氏分成的五個支派,分別擔任祭祀的任務,那就是說集應廟有一些田產,有一些收穫會分給五甲,那當然也要輪流祭祀,出錢如殺豬啊,祭典安排、供品這些都要用到錢。
問7.老師認為集應廟最大的特色?
第一:其實我們可以從移民史的角度,這是從安溪移民到台灣的一個重要的證物。
第二:是集應廟的建築,不是非常的豪華但是非常的精緻,有一個質樸的特色,所以你從前殿看到上面的屋頂都是用剪粘的方式去做的雕塑,所以那個剪粘非常精彩,另外石雕和柱上的彩繪都十分精彩。因為保留得非常完整,所以民國74年才被指定為三級古蹟。
問8.請問屋頂有脊獸嗎?
有阿!有龍、鳳、鹿、馬、獅,還有龍頭魚尾的鰲魚, 那種動物喜歡吃火,因為廟宇很多木結構,所以在上面有這個雕塑,來作為吉祥、保護免於火災的象徵。
問9.請問老師進廟.參拜的順序?
我們講神明的左邊是龍邊, 神明的右邊就是虎邊,我們從龍邊進來,拜拜的時候,就從天公爐那邊由內往外拜,主要就是拜天公,因為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眾神的管理者,拜完,香就插在天公爐,再來就是往裡面,裡面分主神、陪祀神,主神在正中央就是保儀尊王張巡,陪祀神分龍邊和虎邊,龍邊是許遠、土地公及大德禪師。那在虎邊有林氏夫人和媽祖,另外有偏殿,左邊(龍邊)有文昌帝君是保佑考試順利、還有太歲殿,右邊有武財神趙公明,那是五路財神的中路財神,那主要還是保儀尊王、保儀大夫。
問10.廟內大德禪師的神像是佛教的嗎?為何會出現在這裡?
是阿!他是楊家第五個孩子叫楊五郎,後來出家當和尚,那因為楊家和高家有聯姻的關係,所以被供奉在此。在移民的過程中也保佑了眾人的安全。所以集應廟龍邊也有對聯有提到佛法,就是有大德禪師屬於佛教的緣故。
問11.聽說張巡將軍部下雷萬春、南霽雲也是守城有功勞, 他們有被供奉在這裡嗎?還是別的地方?
有被供奉,但在集應廟這邊沒有。
這個是廟宇本身配置陪祀神的方式,那如果到木柵集應廟, 他們就有供奉雷萬春和南霽雲,他們是神將,萬隆集應廟也有,那我們景美集應廟,你會發現左右兩邊,他的神將是七爺和八爺,那七爺跟八爺是城隍爺的神將。因為我們景美曾經有一個陣頭,叫義樂軒,這個義樂軒裡面就有七爺和八爺,後來這個義樂軒解散以後,七爺和八爺就供奉在這裡,在正殿左右兩邊,所以這邊就沒有雷萬春和南霽雲。
問12.老師發現集應廟有幾個需更正的地方,請問是哪些?
因為這個廟曾經經歷三次整修,那第一次整修是在大正十三年,那後來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就把「大正」塗掉改成「民國」,那這個就是說比較有政治意涵,就要去日化,那因為大正的年份跟民國一樣,比如說:大正十三年就是民國十三年剛好一模一樣。所以他們把大正改民國,但後來又覺得不對,所以又把民國塗掉改回大正,但是有一個地方沒改回,就在正殿右側捐款芳名錄上,這邊是沒有改到的部分。這算是廟裡曾經有的一段歷史,那也提醒我們歷史不能隨便算竄改啊!要不然遲早會被穿幫!
問13.請問老師當初張姓抽得香爐,這個香爐在祭拜的習俗上有重要的意義嗎?
這個算是廟的寶物,不管是尪公的老祖,或是林氏夫人的老嫲或香爐,這個都是在還沒有建廟之前,供奉在公廳(就是三合院的正廳)的一個寶物,這個大家拜過的香都是在這上面,所以大家也把它當作寶物。目前這個香爐是放在木柵集應廟正殿供桌上,變成他們的鎮殿之寶,是他們廟裡歷史最悠久的東西,現在有裂開,他是他們有用鑄鐵的東西把它保護起來,所以他們是相當重視和珍惜的。
問14.可否請老師介紹廟裡比較特殊的匾額,或年代較久遠的?
首先是正殿上方的大平世澤這個是同治六年(1867),剛開始建廟的時候就有的匾額。之後每一次大整修都會有一個匾額,民國48、49也有整修,最後整修是在民國94年完工,就是馬英九送的睢陽傳徽
問15.請問老師有關集應廟的資料和相關知識是從何管道得知?
分兩個管道,他們曾經在民國92年要修廟的時候,有找古蹟專家來做一個調查,這個調查有一個調查紀錄。
另外一個是有一些老人家,有一些生活上的經驗去得知, 也曾網路上找相關報導彙整起來。
問16.為什麼老師會想特別研究集應廟,還成為集應廟的顧問?
剛開始不是研究集應廟,是研究景美地區的文史, 因為集應廟本身是很重要的移民史,也是古蹟,變成在研究地方史的過程中,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重點。因為花很多時間研究,蒐集彙整資料,變成是我比它們廟裡還懂廟的歷史,那這邊有一些導覽志工,那我就幫忙訓練,讓導覽志工有更多知識做導覽,包括:廟的沿革、廟的歷史還有建築的重要特色,都會在整個介紹的範圍之內,所以也算是誤打誤撞形成的。其實這個是要用心,用心去蒐集、用心去整理、用心去消化,你就會變成一個景點、一個行業或一個主題的專家。
問17.老師您有個人網站嗎?裡面有集應廟的資料嗎?
文山社大有一個文山學的網站, 裡面就有一些集應廟的資料,裡面也記錄一些集應廟的慶典,繞境的活動,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五號,都會有一個大型的繞境活動,平常則是有一些法會,神明生的祭典。


景美集應廟-尪公信仰探源 - https://goo.gl/K6dRtU

5516828_orig0 (28)景美集應廟-石碑-攝影_劉佳雯廟前說明a8248dfe2017-12-08_1352042017-12-08_135224  


景美集應廟全球資訊網 - https://goo.gl/28qfQw

2017-12-08_134232  

2017-12-08_1344322017-12-08_134442  

(5) 三級古蹟 景美集應廟 - 首頁 - https://goo.gl/7E8koR


文山區唯一古蹟---景美集應廟 @ 尋古紀錄簿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L4K5qj

2017-12-08_13290710156014_1816947348446429_8030849_n2017-12-08_133951  2017-12-08_132922  


「尪公廟」的景美集應廟 ,不僅是清代泉州安溪移民的原鄉信仰中心,也一度兼具高氏宗祠功能。
景美集應廟 @ 記憶‧台北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hD6gTh
文山區唯一古蹟---景美集應廟 @ 尋古紀錄簿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L4K5qj
景美集應廟
類別:古蹟
古蹟類別:直轄市定古蹟
種類:寺廟
公告日期:1985/08/19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景美街三十七號
創建年代:清咸豐十年(1860年)
景美舊稱「景尾」,位處台北市南郊,新店溪以東,蟾蜍山以南,北以蟾蜍山與中正區、大安區為鄰,東以景美山 與木柵為界,南以景美溪與新店市相隔,西以新店溪與中和、永和相望,原是平埔族霧里薛社(秀朗社)所在之地。康熙末年,泉州安溪移民自台北平原向南沿著景美溪入墾,將此地畫歸為拳山堡,後改名為文山堡。
唐末,原居於中原河南光州固始一帶的高、張、林三姓因動亂結伴南遷,沿途受家鄉香火庇護,最後安抵福建安溪,三姓人士為感念保儀尊王的庇祐,即建廟供奉,名為「集應廟」。清乾隆元年,高、張、林三姓福建安溪移民,帶著守護神保儀尊王神像來臺拓墾,原供奉於一廟,後因社會日趨複雜,各族人丁興旺,三姓乃各自分立,建廟供奉。清咸豐十年(1860),高姓族人先於景尾竹圍內(即今景美國小南側操場旁)建廟供奉,同治六年(1867)遷於景尾街下街(今現址)重建,之後因遭受大水侵襲,曾於光緒六年(1880)重修;特別是大正十三年(1924)的重修,奠定了今日所見的廟貌。
據《新唐書‧忠義傳》記載,唐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之亂(史稱安史之亂),御史中丞張儀與太守許遠合守睢陽城,後遭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攻陷後二人同以身殉國。兩人殉國後,朝廷為感念其忠,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許遠為荊州大都督,並於河南省光州的固始縣立雙忠廟 奉祀二人。然而民間之所以會將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混淆不分,主要因素在於二神係指張巡、許遠同殉身於安史之亂。
▲座落於景美街上的景美集應廟 ,俗稱「尪公廟」,為景美地區一帶居民重要的信仰之一,除了主祀由福建安溪移民原鄉分靈而來的保儀尊王(俗稱尪公或尪元帥)以外,並配祀林氏夫人(俗稱尪媽)、福德正神及大德禪師等神祇。
▲景美集應廟 不同於一般廟宇坐北朝南的風水,其建築方位為坐東向西,為兩殿兩廊兩護龍之建築格局。其總面寬七開間,主殿立面三開間,此為「七包三」之形式。前殿步口設有木欄柵,是清代廟宇常見設施,但近年已不多見,廟前還有廟埕、戲台,極具特色。
▲三川殿面寬三開間,屋頂採用燕尾翹脊硬山三脊式,中央脊堵寬闊,呈圓弧高聳,剪黏脊飾華麗。入口正面牆堵全以用本地所產的觀音山 石的石雕門面為主,雕工雖然細緻,但大多已是日治時改建後的作品;中門前立有一對清同治丁卯年落款的石獅,兩側並有一對粗壯的單蟠龍柱,中間穿插「封神演義」、「三國演義」等人物騎獸,底部作八角形柱珠,柱上有大正十三年(1924)梅月落款。

1 (4)0 (27)2 (1)3 (3)4 (2)2017-12-08_1336212017-12-08_133629  

位於景美老街的集應廟,原來蓋在景尾竹圍內,供奉著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人的保護神──保儀尊王張巡和保儀大夫許遠。後來因風水不好,於西元1867(同治6年)將廟遷建景尾街下街,就是今日的廟址。
400年前,安溪人移民來到臺北,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茶農,所以選擇了文山這個潮濕的山丘地來種茶,同時帶來他們的鄉土保護神,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水祖師等神明。那時候的安溪人主要是高、張、林3大姓,隨著時間的進展,人口逐漸增加,開墾的土地從景美一直拓展到木柵、深坑、石碇等地,當然供奉安溪縣鄉土神明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就將集應廟拓展成3座,現在景美市場內的高氏集應廟,就是其中之一。
這裡有著景美老街的歷史感,也是三級古蹟,外觀及內部相當莊嚴,有許多壁飾與精緻的石雕,另外廊道也深具木質的美感,木造的窗戶及房屋,洋溢著古時的氣氛,與景美的老街融合為一

今天前往台北世貿中心參觀台北國際書展,等公車時,手機響起,林君來電。
林君在電話中告訴我,今天三張犁的松勤路、莊敬路口正在舉行「尪公」祭典,離我家不遠,若我有興趣,可以前去參觀。
祭典的地點就位於世貿中心的對面,於是我臨時起意,改變行程,前往「尪公」祭典的會場與他碰面, 先參觀祭典,然後再去逛書展。
認識林君是幾個月以前的事。當時我發表「車層百年奇緣」 旅記,不久之後,接到了林君來信。他說,他正在從事一項有關台北地區古老祭祀活動的田野調查,剛訪問過車層地區, 但當地這項祭典活動已式微,得知我是車層人,因此希望能夠訪問我或我的長輩,看能否獲得一些當地關於這項祭祀活動的資料。
車層,是我的出生地,但我十一歲時就已搬離故鄉,我對車層的記憶,僅是單純的舊景舊物印象而已, 對車層的歷史或宗教民俗活動,毫無認識,如何提供協助呢?於是我聯絡年長的堂哥,由他出面 接受林君的訪談,不拘題材,聊聊一些昔日車層的舊時往事。他們談話時,我在一旁旁聽,趁此多認識 一些車層的舊事。
圖:陣頭向「尪公」致意
從他們的訪談中,我才第一次知道,我的故鄉「車層」地名的緣由。
車層,古稱「車罾」;「罾」是古字,音「ㄗㄥ」,福佬話的發音為「ㄓㄢ」。
「罾」是什麼意思呢?《說文解字》云:「罾,魚網也。」,是指一種四邊有支架的方形魚網。 「罾」做為動詞,則是「以網捕魚」的意思。
原來,我出生的「車層」,地名與捕魚有關。那麼,「車罾」又是什麼意思呢?「車罾」是指一種捕魚 的方式,《台灣府志》提到:
「罾有舉罾、搖罾、車罾等名。舉罾只用一人,港潭海澨皆可採捕。搖罾需五、六人,駕龍艚船,帶穵仔船, 捕魚海中。車罾恆掛海岸,上搭高寮,人在寮中,將罾索用車車起,以取魚之入罾者。」
《臺灣縣志》亦提及:「車罾則搭大竹棚於水中,高可二丈許,設機軸繫繩以舉。」 這種「設機繫繩以舉」的作業,必須由人力用腳踩,轉動繩纜,才能將魚網拖起。「車罾」地名的由來,便是起源於這種捕魚的作業方式。後來,古字「罾」被改為「層」,所以「車罾」地名就變成了「車層」。
車層里,位於今天台北市熱鬧的東區,在延吉街與市民大道口附近,怎麼會與「車罾」捕魚有關呢? 原來早期當地附近有一座很大的陂池,是台北盆地內最大的天然池塘之一,在康熙末年就形成了。雍正、乾隆時期, 民眾加以擴建,陂塘規模更大,以供農業灌溉。埤塘位置大約就在今天的忠孝東路四段一帶,居民臨水而居, 以車罾捕魚,於是「車罾」就成為了當地地名。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小時候也沒有看見過這座大陂池, 只知道忠孝東路四段一帶的地名叫做「陂心」。「陂心」就位於這座陂塘的中心點附近。
我後來進一步搜尋資料,在《淡水廳志》裡,竟然有提到我的故鄉「車罾」的地名。《淡水廳志》裡提及瑠公圳進入台北市區後, 共分為三條支圳,其中一條「由大加蠟東畔之六張犁、三張犁口過梘直至車罾、五分埔、 中崙前後上搭搭攸等田...」小時候我常在土地公廟前的廣場嬉戲,廣場旁的「大圳溝」, 就是指這條瑠公圳的支圳。在《淡水廳志》讀到這段敘述時, 感動的情愫在心中盪漾不已。我活了大輩子,到現在才知道故鄉地名的意義,那從小每天看到的大圳溝,原來就是我後來熟知的瑠公圳。
林君前來從事訪問我的堂哥,不知對他的研究有無幫助,我反而獲益匪淺。
圖:「尪公」祭典
至於什麼是「尪公」呢?我是聽林君解釋之後,才明白其意義。
尪公,指的是「保儀大夫」,就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抗敵不屈而壯烈成仁的張巡和許遠。 以前在歷史課本上曾讀過這一段史事。
張巡、許遠成仁後,河南地區的民眾感念其忠烈,立「雙忠廟」,加以祭祀,以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 宋朝時,則封許遠為保儀王,張巡為保儀大夫。因此「保儀大夫」這個稱號有點混淆,或指張巡,或指許遠。如何區別呢? 由於張巡是武將,許遠是文官,因此只要觀察保儀大夫的神像,若是手持寶劍,那就是指張巡。
今天三張犁庄 的尪公祭典祀奉的保儀大夫就是張巡。林君說,現在各鄉鎮的土地公廟內,常常可看見尪公的神像, 只要注意觀察,若有一尊手持寶劍的神像,那應該就是指保儀大夫張巡。
唐朝末年,黃巢之亂,河南光州固始一帶高、張、林三姓遷往福建的安溪。三百多年前, 安溪人移民來台灣,於是將這項信仰帶至台灣。相傳保儀大夫為驅除田園蟲害的神明,其神輿所過之處,害蟲盡死。 因此各村庄信眾每年都會迎請保儀大夫出巡繞境,以除蟲害;由於田埂狹小,神輿及神像不能太大, 僅由兩人前後抬著尪公神像,繞行村莊內的田埂,以施法驅蟲。
圖:「尪公」出巡,台北市副市長葉金川親自抬轎
當時台北盆地各村庄並沒有自己尪公廟,而是至木柵的忠順廟請保儀大夫出巡。
保儀大夫的神駕一天駐巡一個村落, 繞境驅蟲後,次日前往下一個村落,一村接一村,最後再繞回木柵忠順廟。
林君說,尪公祭典最盛行時,台北盆地大約同時有九條保儀大夫出巡的路線同時進行著,迎神氣氛極為熱鬧。
他說,電影《戲夢人生》的劇情敘述當時李天祿帶著布袋戲團在各村巡迴演出,就是隨著尪公的繞境路線,在各村庄演出酬神戲。
尪公祭典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流動性」,一個地方的尪公祭典只是臨時搭台,祭拜尪公完畢後,繞境一圈, 第二天尪公轉往別村後,祭典會場隨即拆除,不留痕跡。因此,要認識及調查每個村落的尪公宗教活動,唯有在每年尪公 出巡時,跟著尪公的腳步,一村一庄的繞行,才有機會目睹其真貌。
松勤路的尪公祭典會場,牌樓上寫著「三張犁庄」,是三張犁舊時的庄名。祭典時,當地廟宇紛紛派出陣頭前來會場向 尪公致意,現場氣氛相當活絡。台北市副市長葉金川以及幾位市議員也來到了現場。祭典時,由葉副市長主祭, 祭典結束,尪公起駕繞境時,葉副市長則是親自抬轎,隨著尪公出巡三張犁,現場除了宗教氣氛,也可以嗅出一絲選舉的氣氛。
圖:「尪公」祭典 &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
三張犁尪公祭典會場的背景就是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和台北101,彼此之間構成一幅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強烈畫面,讓人頗有感觸。
這幾十年來的台北經歷過極劇烈的社會變化,深刻地烙印在我這一代的心靈裡。
我的童年還過著農業社會的生活,青少年時期已是工業社會,青壯時,社會進入了資訊時代, 而中年時,更邁入了網路時代。時代的巨輪,無情地輾過傳統,向前滾轉,舊事、舊情及傳統不斷地在消逝中。
林君是台大城鄉研究所的碩士班研究生,有感於尪公繞境的這個古老傳統正逐漸在消逝中,因此有志於研究及調查這項宗教活動。 林君說,尪公出巡曾是台北盆地極為普遍的宗教活動,但有關於這項信仰的田野調查研究卻付諸闕如。 日本統治台灣的時期,當時的人類學者做過不少台灣風俗習慣的調查,但卻忽略了尪公這個具有流動性的宗教活動; 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則是介入宗教活動,移風易俗,民國六十年以後,「統一拜拜」的政策下,尪公繞境出巡的活動更是日趨沒落。
林君追逐著各地尪公的祭典,跑遍台北縣市大小村落,至今已記錄了兩百多個地方尪公祭典的影像,可稱之為「追尪公的人」。 他希望能透過這項田野調查,使尪公的信仰不致於隨著時間而逐漸消逝。林君比我年輕,卻能執著於理想,不隨波逐流, 有志於傳統文化的記錄與保存。我寫此篇旅記,一方面表達我對林君的敬意與鼓勵之意,另一方面也記錄我自己的「車罾」故鄉情緣。
追「尪公」的人(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342篇) - https://goo.gl/cYQns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