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謝方娪台北14日電)金管會統計,截至2023年10月底止,國內3家純網路銀行累積虧損已達新台幣74.24億元。為找利基,有2家純網銀向金管會提出參貸聯貸案試辦計畫,其中1家已取得金管會同意試辦,另1家還在審核中。3家純網銀累虧逾74億元 擬參與聯貸案找商機 https://bit.ly/4aXXS4p
金管會共發出3張純網銀執照,包括樂天國際商業銀行、LINE Bank(連線商業銀行)及將來銀行,其中,樂天銀行及LINE Bank於2021年先後開業,將來銀行2022年3月開業,但前期為獲客持續投入成本,截至目前為止,3家純網銀均尚未擺脫虧損。
觀察財務概況,截至2023年10月底止,將來銀行累積虧損達31.05億元,相比2022年10月底多虧9.76億元;LINE Bank累積虧損達25.48億元,相比2022年10月底多虧12.03億元;樂天銀行累積虧損為17.71億元,相比2022年10月底多虧4.38億元。
金管會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9月底止,LINE Bank數位帳戶數已達165萬6046戶,居純網銀之冠,同時也是全體國銀第3名,僅次於台新銀行及國泰世華銀行。
截至2023年10月底止,LINE Bank吸收存款規模也居純網銀之冠,達531億元,甚至高於將來銀行及樂天銀行存款規模合計數;放款達335億元,同樣為純網銀之冠,換算存放比達63%。
將來銀行2023年9月底數位帳戶數為33萬4876戶,截至同年10月底存款規模為252億元、放款達103億元,換算存放比近41%。
樂天銀行2023年9月底數位帳戶數僅18萬6986戶,截至同年10月底存款達206億元,為3家純網銀中平均每帳戶存款規模最高者;放款餘額為51億元,換算存放比僅近25%。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說明,一般國銀存放比落在7成左右,純網銀存放比相比的確偏低,主因純網銀開業時間相對短,收受存款業務成長相對快,累積貸款客戶相對慢一點,從數據看,3家純網銀放款業務已有逐步成長。
另一方面,純網銀找利基,積極向金管會爭取業務試辦機會。童政彰透露,已有2家純網銀向金管會提出參貸聯貸案試辦計畫,其中1家已經金管會同意試辦,另1家金管會還在審核中。
外界關注純網銀全面虧損,今年是否會有增資計畫,童政彰表示,目前金管會尚未接獲純網銀增資規劃,但這屬於銀行業務發展需求,銀行均會適時辦理增資;金管會會持續了解純網銀業務經營特性遭遇的困境,適時召開溝通聯繫會議,協助純網銀發展業務
3家純網銀累虧逾74億元 擬參與聯貸案找商機 https://bit.ly/4aXXS4p


台新金、調查局簽訂資安聯防MOU
2022/11/02 05:30
金融業首家》台新金、調查局簽訂資安聯防MOU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Uk956d
台新金與調查局簽訂資安聯防合作備忘錄,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右四)親自出席表示支持;簽約儀式由法務部調查局局長王俊力(左四)與台新金控總經理林維俊(右三)代表簽署。(台新金提供)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台新金與法務部調查局昨舉行數位金融聯防合作備忘錄(MOU)簽訂儀式,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與法務部調查局局長王俊力親自出席宣誓合作;台新金是首家與調查局簽訂資安聯防備忘錄的金融機構,未來將相互分享資安情資進而強化防禦,其次是台新金若遇資安事件時,調查局可提供溯源查處及防護建議,雙方合作將提高對金融用戶有關保障。
台新金總經理林維俊表示,此次合作長期而言可保護客戶資產,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並確實貫徹公平待客及保護資產的目標,也是積極響應政府政策;台新金未來將與調查局以資安聯防為起點,擴大至洗錢防制、法令遵循等,發展多方信任夥伴關係,守護客戶金融資產。
王俊力指出,資安即國安,近年資通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層級之議題,調查局與民間金控共同建立資安聯防體系,將有效暢通公私部門協防應變管道,提升國家資安防護能量。
林維俊說,數位金融環境下,犯罪及洗錢與資安攻擊手法不斷變化,台新金未來除了持續精進內稽內控機制、深化法遵和風險管理企業文化,在各子公司間進行資安聯防,亦不斷積極與第二方及第三方建立聯防夥伴,提升整體組織韌性,守護客戶資產。
台新金已是金融資安資訊分享與分析中心(F-ISAC)會員,本次更透過與調查局簽訂合作備忘錄,宣示台新金守護數位金融環境之決心,期望透過雙方情資交流與合作,促使台新金因應數位金融犯罪之相關策略更加與時俱進。
金融業首家》台新金、調查局簽訂資安聯防MOU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Uk956d


彷彿回到1980年?BBC專文探討我國銀行業務低效率
2022/04/26 10:31
彷彿回到1980年?BBC專文探討我國銀行業務低效率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ENNQTN
外媒指出,台灣的銀行業在改善行政效率上態度偏向保守。示意圖,與本新聞無關。(資料照)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台灣在國際上享有科技島美名,但在銀行業務上卻相對保守,此現象引起外國媒體好奇,甚至有旅居美國的僑民首次踏入台灣的銀行辦理業務後表示,效率之慢讓人感覺回到40年前。
《BBC》報導,台裔美國教授凱瑟琳周在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期間定居台北等待疫情落幕。2年前首次踏進台灣的銀行要辦理匯款,她描述「我手填了一式三份的表格,接著行員把內容打入電腦中。同時,後方傳來點陣印表機的運轉聲。」她形容,這散發出一種1980年代才有的緩慢氛圍。
報導提到,緩慢和繁瑣的流程是外國人或海外台人首次接觸台灣銀行業時的普遍感想,但台灣又能孕育出台積電、富士康等生產智慧手機、電腦關鍵部件的尖端科技公司,加密貨幣市場也在成長中。此外,台灣在性別平等、同性婚姻等社會議題上的變動也是亞洲先驅。
然而,台灣在某些事務上卻保持老派風格,尤其是銀行業,從存摺、永無止盡的文書作業以及仍相當普及的印章等可見一斑。台灣金融研訓院計畫研究員史汀森(David Stinson)指出,台灣許多銀行業務仍需要由專人處理,且除非政府明確表態可行,否則在採取新的實體措施上步調緩慢。
史汀森說,此現象的背後原因之一,或許是多數台灣民眾較樂於已熟悉的作業流程,即使這意味著要帶著存摺排隊。
不過,疫情則替銀行在數位化上製造了些貢獻。2019年底台灣的數位存款帳戶僅有383萬;2021年底大幅成長至1047萬。
彷彿回到1980年?BBC專文探討我國銀行業務低效率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ENNQTN


理財的不信任
alberthungblog.blogspot.com查看原始檔
有時候常常看到網友會在網路上問「ETF是什麼?」、「 某某基金可以買嗎?」、「我有幾百萬,該如何投資?」
投資產品對我來說並不是太困難,但是隔行如隔山,跨領域到保險或其他貸款產品,我可能就會面臨一樣的問題。
幾乎所有人都會遇到理財需求,無論是投資、保險或貸款等,而且需求相當強烈
但金融機構確仍然苦於不易尋得客戶。
我覺得目前有兩個很主要問題,一個是「複雜度」,一個是「信任度」。
「複雜度」是金融商品過度包裝,為了凸顯專業度,金融機構常把產品設計的相當
複雜。甚至是賣弄專業與權威,硬是要把東西搞的很困難,才有辦法吸引客戶放棄自主判斷,把一切都交給專業的金融機構去打理。
信任度」則是金融機構過於追求短期利益,而用美好的理財品牌包裝產品推銷之實。許多機構陸續成立財富管理業務,但為的卻是賺取利益。雖說是為了客戶,但背後目的仍是業績與產品推銷
當許多官員、高階主管上台呼籲大家要理財時,卻沒想到一個所有民眾都有的需求,卻又止步不前的問題在哪。
有的人想要為自己求好的保障,面對的都是各種不安好心的保險業務。有的人想要為自己未來與退休資金做規劃,但碰到的也都是一窩蜂的強迫產品推銷
不曉得Fintech的興起,是否有能逐漸改變這些問題。


 

FinTech是什麼?從全球十大FinTech公司看金融科技未來|數位時代 - https://goo.gl/P4e9NL
金融科技(英語:Financial technology,也稱為FinTech),是指一群企業運用科技手段使得金融服務變得更有效率,因而形成的一種經濟產業。這些金融科技公司通常在新創立時的目標就是想要瓦解眼前那些不夠科技化的大型金融企業和體系。[1][2] 即使在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字經濟體之一的美國,這種金融服務變化的演變仍處於早期階段.[3]
定義和關鍵領域
位於愛爾蘭國家數位研究中心(NDRC)把金融科技定義為一種「金融服務創新」,同時認可這個名詞也可以用於指稱那些廣泛應用科技的領域,例如:前端的消費性產品、新進入者與現有玩家的競爭、甚至指比特幣這樣的新東西。[4]
FinTech 可說是一種新型的解決方案,這種方案對於金融服務業的業務模式、產品、流程、和應用系統的開發來說,具有強烈顛覆性創新的特性。這些解決方案可以從下面五個比較顯著的差異性來分類。[5]
銀行業和保險業分屬兩個不同的業務領域:保險業的解決方案通常被稱為「InsurTech」
支援不同業務處理流程:例如財務資訊、支付、投資、融資、投資顧問、跨進程支援等。行動支付系統就是其中一例。 [6]
目標客戶群的不同:在銀行業因應客群不同而有零售金融、企業金融、私人銀行;保險業則可分為人壽保險、非人壽保險兩大類。例如以遠程通信及資訊處理技術為基礎的人壽保險(telematics-based insurances 通常指藉智慧車載系統的輔助來進行風險評估)就是利用非人壽保險領域的客戶行為來核算壽險保費。
交流模式不同:可分為企業對企業(B2B)、企業對消費者(B2C)、消費者對消費者(C2C)。社交網型金融交易(social trading solutions)就是一種C2C。
市場定位不同:例如某些方案僅提供互補性的個人財務管理服務,而有的方案則可能專注於提供像P2P網路借貸這種具競爭性的解決方案。
全球在金融科技的投資從2008年的9.3億美元到2014年的120億美元總共成長了12倍。[8]根據倫敦市長辦公室表示:新興的金融科技業在倫敦有著快速成長,我們勞動人口約有40%是在金融業和科技業服務;[9] FundingCircle, Nutmeg 和 TransferWise等公司是比較有名的代表。
2014年歐洲總共有15億美元投資在金融科技上:其中總部在倫敦的公司佔有5.39億;在阿姆斯特丹的佔有3.06億;在斯德哥爾摩的佔有2.66億。在歐盟過去的十年裡,就獲得投資基金挹注的多寡而言,斯德哥爾摩是僅次於倫敦的城市。 [10]
在亞太地區,2015年四月有一個新的金融科技中心在澳大利亞雪梨開幕以因應這個成長態勢。[11] 現在已經有一批有實力的金融科技企業:包括Tyro Payments、Nimble、Stockspot、Pocketbook and SocietyOne等公司在市場上拚搏,而這個中心將會加速這方面的成長。[12] 香港正在準備成立一個金融科技的創新實驗室,這對於孕育當地的金融服務科技創新將會有很大的幫助。[13]
在學術方面,金融數據科學協會(FDSA)成立的同時舉辦了第一次的大型活動;參加的成員來自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NLP)等領域。FDSA的宗旨是試圖建立一個結合電腦與投資統計的研究型社群。至於企業方面,賓州大學的華頓商學院在2014年十月成立了Wharton FinTech,他們的目標是希望結合金融科技業內的學術界、創意人才、投資者以及各方意見領袖,共同重新塑造全球的金融服務的業態。而香港大學的法學院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曾經共同發表過一篇關於FinTech的演進及其法規的研究報告。[14]
表彰和獎勵
富比世財經雜誌(Forbes)曾經發布過一份金融科技先進企業的名單「2016富比世全球FinTech 50」。[15]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Y)則受英國財政部委託,在2016年二月份發表了一份報告,比較了七個FinTech 樞紐區域的特色;其中加州以人才和資金見長,英國以政府政策勝出,而紐約則以旺盛的需求超越其他區域。[16]
產業環境
在財務投資顧問業界,具有一定地位的富達投資和金融科技的新創公司FutureAdvisor(最近被貝萊德收購)相互結盟,使新的科技能夠在一個傑出的資金管理者內部運行。[17] 甚至於一些著名的名人大腕如饒舌歌手Snoop Dogg和Nas都開始把他們的資金投注在新興的FinTech新創公司Robinhood。[18]
未來展望
金融業一般都被認為是個很容易被軟體摧毀的行業,其原因在於金融服務和出版業一樣,所提供服務的內容是建構在電腦的位元上,而不是由實在的事務所構成的。直到現在為止,金融業仍然是一個受到嚴格監管的行業。他們平安度過了網際網路泡沫的風暴期並沒有遭到重大的動盪,但是這一波創業的風潮正加速地解構那些全球性銀行。[19] 然而,越來越嚴格的銀行保密和洗錢防制的法規遵循要求,的確對於FinTech公司造成一定的威脅。[20]
挑戰
除了現有的競爭者之外,FinTech公司也常常面臨金融監管單位的疑慮。[21] 由於網路駭客的威脅以及對於保護公司及個人客戶敏感性財務資料的要求,資訊安全是另一個監管單位關注的焦點。任何資料的洩漏,不論多麼小,都可能毀掉一個FinTech公司的聲譽。[22] 網路金融部門通常也容易成為"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的目標。[23] 市場銷售是另一個備受挑戰的地方,因為許多FinTech公司常常被一些較大的競爭對手搞得精疲力盡。不過資訊安全其實也是一些傳統銀行需要面對的挑戰,因為他們也透過網際網路來提供客戶服務。 [24]
---------------------------------------
FinTech啟動臺灣金融新革命
2015年,金管會帶頭推動金融轉型,不只放寬銀行投資金融科技,還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先推電子支付比率5年倍增,更要募資10億基金培植FinTech新創,促成金融資料大開放,連80億筆臺灣信用卡交易都要匿名釋出,臺灣金融科技開始起飛
-----------------------------------------
臺灣終於跟上FinTech風潮 ,4大政策跨出金融轉型第一步
金管會今年開始大動作開放銀行投資FinTech,首要推動臺灣電子支付比率5年倍增計畫,還要募資成立推動基金培植FinTech新創,更開放金融機構建立大資料資料庫,連80億筆信用卡交易資料都將去識別化後釋出
文/辜騰玉 | 2015-11-21發表
金管會資訊服務處處長蔡福隆表示,金融科技辦公室希望扮演火車頭,帶動臺灣金融科技發展,來熱絡FinTech整體環境。(圖片來源/iThome)
11月2日,16位來自科技部、國發會、工研院、資策會等官方或半官方機構,清大及臺科大學界人士,金融產業多位公會理事長,電信電商龍頭等各界代表,也找來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歐買尬執行長林一泓等重量級業者人士集聚一堂。這是金融科技諮詢委員們的第一次會議,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親自邀約各界領袖來為臺灣金融業把脈,來找出臺灣金融科技發展方向,計畫明年1月發布定調政策方向的金融科技白皮書。
早在去年,曾銘宗就開始大力推動臺灣金融業轉型之路,繼去年先提出金融3.0之後,今年2月開始更加快腳步,陸續推出與金融科技相關的政策,並將2015年視為臺灣金融科技元年。
金管會不僅宣布了11項大資料應用計畫,包括打造不動產授信統計資訊平臺、分析投資機構與投資人的交易行為等,還開放了9百多項金融資料供民間加值應用。今年5月更同意聯合信用卡中心打造信用卡大資料平臺,計畫釋出80億筆去個資後的臺灣信用卡交易資料。
8月時,臺灣銀行投資大解禁。金管會將金融機構投資金融科技產業的持股上限,從過去的5%,大幅放寬到100%。換句話說,銀行可以完全掌握與金融科技相關的新創公司,尤其是許多資訊服務或網路科技業也視為金融科技產業的一環,金融產業鏈可以因此大幅拓展到資訊產業中。曾銘宗目標是,5年內帶動50億元金融業投資,來促成30家金融科技新創的出現。
到了10月時,金管會更進一步宣布了金融科技四大措施,包括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成立相關推動基金、建立新創事業創新基地,以及利用共同成立之大資料資料庫。
身兼金融科技辦公室秘書的金管會資訊服務處處長蔡福隆表示,金融科技辦公室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首先要勾勒出政策方向,提出金融科技發展政策白皮書,變成臺灣的推動藍圖,再來是要打造創業新創基地,以及金融大資料共通平臺。並由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成立的金融科技推動基金,將專注在推動金融科技相關的創新研發與新創事業發展,以及人才培育計畫,將邀請金融業共同出資,預計募資總額10億元,第一階段預計年底前可募資達2億元。
而打造新創事業創新基地則要建立一個類似新創園區的空間,提供空間、輔導與資源。蔡福隆認為,其中最重要目的是匯聚人才,讓懂金融跟懂科技的人交流,懂科技的人知道怎麼設計行動錢包,怎麼做安全或識別設計等,而金融業對金融服務的商品有一定理解,具專業金融知識,讓科技變成金融創新的動力、引擎。
金管會推動金融科技4大政策
金融科技產業範圍:大資料、雲端科技、機器學習、行動支付、自動化投資理財顧問、區塊鏈技術、生物辨識、介面設計、軟體研發、物聯網、無線通訊業務
|政策1|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
廣邀產官學業組成金融科技諮詢委員會訂定,首次會議決定啟動電子支付比率5年倍增計畫,3個月內發布「金融科技發展政策白皮書」。
|政策2|成立金融科技推動基金。
專注推動金融科技相關創新、投資新創事業以及人才培育。預計募資10億元,第一階段年底前可募2億元。
|政策3|建立新創事業創新基地。
成立金融科技育成中心或利用現有育成中心,提供技術交流、投資媒合以及協助新創公司引進創投資金、成立公司登記及智慧財產權協助等。
|政策4|利用共同成立之大資料資料庫。
准許金融機構合資建置大資料資料庫,並提供給創新基地之新創公司或金融機構使用。
資料來源:金管會,iThome整理,2015年11月
電子支付普及化是未來重點之一
金融科技諮詢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將電子支付視為討論重點。金管會決定將推動普及電子支付比率5年倍增計畫,而整個金融科技領域,則預計要在3個月內發布金融科技發展政策白皮書,揭露金融科技發展基金的運用規畫。
其中,在電子支付領域,金管會擬定的相關措施包括要提供友善法規環境、整合共通設施及系統、加強消費者保護、採取激勵機制、結合各公協會及相關單位一起推動,擴大推展尚未普遍採用電子支付之產業。而金融科技發展政策白皮書則將從金融服務、創新研發、人才培育、風險管理及基礎架構等5大構面來看,並分析國內外發展趨勢、現況及關鍵因素。
目前臺灣電子支付的比例大約在25%~27%,而新加坡的比例已經過半,臺灣雖然信用卡、悠遊卡普及,但使用電子貨幣的比例還可以再更高,因此金管會也將電子支付普及化視為未來重點。
中國信託數位金融處副總經理周郭傑提醒,行動支付有兩大現實面問題。首先要有夠多民眾參與,才有足夠的交易頻率來訓練市場,其次是收銀系統。臺灣收銀系統比國外落後,未來可能會出現很多FinTech應用距焦POS整合,他認為,這正是FinTech的重要價值,可以在後端系統中間建立中介介面,如透過閘道器讓舊系統串連到FinTech打造的彈性支付機制上。
金管會法規鬆綁3方向
從法規面來看,目前金管會已經推動的開放措施包括三大類,一是調整法規規範,開放線上業務,二是開放設立電子支付機構,三則是開放經營股權性質群眾募資平臺。
除此之外,金管會也訂定了相關的配套措施,如加強資訊安全,鼓勵金融機構投資IT,並要求銀行公會建立電子銀行業務安全控管作業基準,規定投資人以電子式交易型態委託買賣有價證券,在傳輸其委託、回報之電子文件時,應使用電子簽章簽署。
此外,為防範網路詐騙,客戶開戶時應確認其真實身分,避免偽冒身分開戶,加強線上開戶身分確認程序,包括現行憑證、晶片金融卡、一次性密碼、雙因素認證及固定密碼(使用者帳號密碼),並新增視訊會議及知識詢問服務。另外,也針對身分驗證程序較簡單者限制其交易額度。
蔡福隆坦言,法規鬆綁問題很兩難,一方面要看這些金融科技新興業務發展到什麼程度,再來檢視法規規範,如果原本法規沒有規範的業務,像是要推行動支付,銀行業者要先提報。若以群眾募資來說,以前要籌資必須是上市上櫃公司才能籌資,現在有新的群眾募資概念,即使不透過證交所,也有股權式的募資平臺,這也是新興應用的一種。另一方面,蔡福隆表示,也要看國內接受程度為何,政府要開放,一定是業者有需求,有需求才有供給。
美國C2C分期付款平臺Installments創辦人陳仁彬表示,與其允許銀行投資FinTech,不如降低新創的法規門檻,例如不透過銀行收款付款,得花3億元申請第三方支付牌照,這對新創來說就是一道不低的門檻。
他說,今年初開始簡化線上申辦流程,目前金融業已經可以試辦線上開戶,也開放讓銀行提供12項線上金融業務,包括結清帳戶、約定轉入帳戶、傳真指示扣款、個人信貸、申請信用卡、信用卡分期付款、申請轉換為分期付款或小額信貸等服務。除此之外,也開放銀行可以採用掌靜脈辨識技術,只要加裝辨識設備,未來提款可以不用提款卡,目前臺灣已經有銀行在測試,不過蔡福隆也說,採用任何生物識別技術的前提,是要先擷取生物特徵掃描存檔,才能做後續的應用和比對,就像出入境快速通關一樣。
美國C2C分期付款平臺Installments創辦人陳仁彬建議臺灣政府,與其允許銀行投資FinTech,不如降低新創的法規門檻。
臺灣FinTech新創蓋特資訊創辦人向可喜認為,臺灣主要限制,第一是安控基準條例,限制了銀行的基本業務,第二是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專法,設立公司的申請資格、業務範圍限制多,包括在各種業務範圍下需具備的資安條件,依據不同交易類型規定不同安全機制,如密碼、簡訊、雙因子等安全機制,大額交易要憑證等。
向可喜指出,臺灣金融業偏保護主義,政策鬆綁幅度與速度有限,有些國外盛行的解決方案進不了臺灣,像是中國、美國的P2P借貸,儘管臺灣因為去年金融3.0政策推動,今年金融科技開始起飛,很多銀行願意接受新方案,不過銀行對FinTech理解程度有限。他認為FinTech要成功,除了政策、法規鬆綁外,銀行的支持是關鍵。
此外,金融科技也會影響臺灣創投業,向可喜觀察,許多創投或銀行看不懂新創的商業模式,不能夠理解網路文化或是網路應用帶來的價值,他們更關注的是這些新創的財報。這同時也點出了另一個借貸與融資制度的問題,他認為目前中小型信保基金的效用有限,對新創公司來說,要提出前三年財務報表、廠房、固定之產、房屋證明或抵押,有一定的難度。他認為政府或銀行應設法讓FinTech公司更容易能夠進行貸款或融資計畫。
所以,向可喜建議,臺灣要順利發展FinTech,他認為銀行要能放開心胸,跟新創公司暢談想法,相信FinTech新創並願意主動投入,像是培育新創FinTech產業,一起解決傳統問題,甚至激發出新興業務。
臺灣FinTech新創蓋特資訊創辦人向可喜認為 ,臺灣推動FinTech成功與否,除了政策、法規是否鬆綁外,銀行對於FinTech新創的支持度也是一大關鍵。
金管會開放金融資料推11項大資料應用帶動金融創新
大資料則被歸類為驅動金融創新關鍵技術之一,為帶動金融服務創新,金管會在今年2月啟動金融資料開放應用計畫,促進開放資料(Open Data)與大資料(Big Data)應用,首先在開放資料上,目前已開放9百多項資料集,預計年底前要開放超過1千項。開放資料集的所屬機關包括銀行局、證券期貨、保險局、檢查局等。
而進一步的大資料應用上,一共推出11項大資料應用,包括不動產授信統計資訊平臺、投資人交易行為分析、金融消費爭議發生成因分析,與重大疾病、特定傷病之發生率分析研究等,金管會表示,不動產授信統計資訊平臺整合授信與不動產擔保品的資料,不僅能供民眾購屋參考,也同協助金融機構做授信風險管理,或用於學術研究。
此外,金管會也成立資料開放諮詢小組,並制定金融資料開放行動綱領,希望促進政府與民間協同合作。這些開放資料將以免費為原則,收費為例外。
蔡福隆表示,他們也已經開放讓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使用信用卡資料,打造信用卡大資料平臺,目前仍在建置。聯合徵信中心也在提供大資料應用分析。另外,證交所也有大量的交易資料,他們除了內部做大資料分析,也有支援研究單位及學界做證券交易研究,目前他們正在做的大資料應用分析包括包括股票投資人的行為分析、權證交易的行為分析、期貨交易的行為分析等,這些投資人的相關行為分析都可能可以作為政策參考。
金融機構也需積極輔導員工轉型
蔡福隆表示,金融業受高度管制,在相關業務未開放前,這些金融法規相對來說是金融機構的保護傘,但未來一旦保護傘撤掉,會影響到非常多人。因此他們只能逐步開放,同時也要求金融金構提出從業人員的專業轉型計畫。
等到相關配套措施做好後,確定員工權益不會受到影響時,才會開放。
金管會也呼籲銀行要考量自身的未來發展趨勢,思考業務發展跟員工現況,金融研訓院有提供資源,證券發展基金會,保險發展事業中心,也有開教育訓練課程,搭配周邊的訓練跟研究機構來協助金融機構轉型,還是要看銀行本身的規畫。
人才培育上,又分成金融業人才轉型,以及現有非金融業的人才培育。除此之外,也要向下紮根到學界學術機構。在學界培育方面,希望與更多創新中心合作,讓學生可以跟實務結合,了解國內外FinTech發展。
蔡福隆也說,國外大部分由金融機構主動來發動,金融機構發現趨勢後產生人才缺口,很多銀行跟頂尖學術機構合作,成立研究中心或實驗室,把需求跟學界溝通,這麼做可以直接培養出他們需要的人才。或是提供金融機構的資料,請學術單位提出解決方案。
蔡福隆認為,政府資源有限,只是成立基金提供各種補助方案也不是辦法,未來臺灣也可以採取國外的做法,由金融金構主動來提供人才培育,自己要的人才自己培育,金管會頂多提供補助,或是協助他們做連結。
安侯企業執行副總經理李育英表示,FinTech是改變金融領域一個可敬的推手。未來FinTech的發展可能,不僅是實體分行消失而已,銀行的整個營運模式應該是會被取代,假設法令開放之下,像美國P2P借貸的交易量大到可完全取代去銀行借款的行為,這是很明顯的徵兆。當法規一直開放,FinTech越來越多且成熟,銀行威脅越來越大。
未來,在沒有法規限制之下,FinTech將改變整個金融營運生態,讓金融產業變得非常蓬勃、多元性,且價格合理化,過去很多金融服務的價差都被銀行賺走,現在平臺化之後會讓價格回歸市場機制,讓交易更活絡,促進金融發展更健全。
蔡福隆表示,金融科技辦公室希望扮演火車頭,帶動臺灣金融科技的發展,讓整體環境熱絡。現在正是關鍵時刻,因為才剛要開始,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去做改變,他坦言,過去臺灣金融業確實較為保守,因此未來要思考怎麼刺激產業,推動大家前進,也讓其他科技業者願意投入人才、資金,加速FinTech發展。
FinTech和數位金融3.0有何不同?
金融3.0從金融角度出發,目標要將金融服務數位化、行動化,而FinTech則跳脫金融業格局,除了既有金融金構轉型,還得關注另一批非金融業者的進入
金融科技(FinTech)可說是今年臺灣金融業最熱門的話題,不過討論金融科技的時候,很多人講著講著,就講到Bank3.0(或者金融3.0、數位金融3.0),但是金融科技和數位金融3.0是同一件事嗎,為什麼金管會從去年6月開始喊一整年的金融3.0,最近幾個月開始換上金融科技的口號。
金管會資訊服務處處長蔡福隆表示,金融3.0出發點是從金融角度,過去金融業創新都是在自身流程上優化,用科技創新來改造金融服務,像是可在網路上轉帳、查詢,在金融業本身做創新。但是基本上這格局都在金融業之中。近年因為行動、雲端、大資料、社群的技術和應用成熟,造成金融服務有大幅度的改變。
像是金管會去年提出的金融3.0計畫中,最主要的目標便是要將金融數位化、網路化、行動化,積極開放各項銀行、保險、證券的線上金融服務,其中政策方向也包含法規檢討、協助金融業提升數位化金融服務能力,以及人才培育等。
FinTech已經跳脫金融業格局
然而,現在講的金融科技,他認為已經跳脫金融業格局,不再只是金融數位化而已,除了既有金融機構的轉型,還得同時關注另一批非金融業者的進入,因此,金融科技的範疇更廣,並分成持續性創新及破壞式創新兩種類型。
持續性的創新如ATM持續進化,實體銀行便網路銀行,這些是在既有的架構之上,但破壞性創新會將過去的模式顛覆,憑空出現一種過去想像不到的創新模式,像是行動支付。而其中,原本金融3.0在做的,就是當持續性創新涉及法規需要鬆綁時,像是以前要到分行辦理的服務,現在要到網路上來提供,或是當業者開放用手機支付時,金管會則需要來評估其應用的安全性及便利性,適時將法規鬆綁。
他說,金融科技本身所指的概念其實一直都存在,因為金融產業每個階段都有新的技術應用,不管是晶片、條碼或感應式卡片的出現、ATM、網路銀行還是現在的手機行動App,金管會資訊服務處處長蔡福隆表示,這些金融業創新服務都還是從金融角度出發,看金融機構怎麼運用科技創新,在自身的業務流程上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會有大幅度改變的主因是行動支付、社群通路,以及大資料技術發展,改變了分行和甚至是整個銀行在過去所扮演的角色。因此銀行開始思考分行存在的價值,蔡福隆表示,因為這些改變,將來實體機構未必要存在,甚至客戶的帳戶不一定要在銀行端,可以在手機上,用新社群通路跟客戶結合,像是買房子,像是貸款跟買房的整合。
他說,銀行功能服務依舊存在,但是必須要更貼近客戶,不能再把分行、服務、客人分開,科技讓銀行可以把服務跟客人緊密結合,包括社群網路的通路等,滿足需求。以往是分行與客人分開,現在透過新技術,銀行要設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提供更好的服務。
另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在於,FinTech不只是金融業本身在做,現在許多非金融業者也可以來從事金融服務,像是阿里巴巴、支付寶這些第三方支付、電商,或是中國的純網路銀行也是,非金融業者已經踏進支付領域。
因此,今年金管會開始推動金融科技,除了蒐集各地相關金融科技的創新技術與團隊,考慮可以引進臺灣的應用,同時在法規上做更多開放。蔡福隆認為,金融科技將改變金融業未來的樣貌。
專訪臺灣FinTech創業基地政策執行者
不只扶植,資策會要成立FinTech平臺公司
資策會副執行長王可言表示,看好FinTech的發展趨勢,資策會不只要成立新創基地,還計畫要成立一間獨立公司,從FinTech為核心出發,以提升金融業能力為主,打造臺灣的FinTech生態圈。
今年FinTech風吹進臺灣,金融產業開始高度關注,金管會祭出的四大金融科技政策中,將由資策會來接手FinTech創業基地的設立。過去資策會長期也在推動新創扶植計畫。不過,以往的做法是提供一個場地,再幫新創公司找來專家提供輔導諮詢,或是定期舉辦創投媒合活動。
但是,這一次,資策會副執行長王可言表示,看好FinTech的發展趨勢,他們不只要成立新創基地,還計畫要成立一間獨立公司,從FinTech為核心出發,以提升金融業能力為主,打造臺灣的FinTech生態圈,把所有在這個領域中的人會聚在一起,提供他們一個適合FinTech發展的環境。
如何幫助這些FinTech公司快速成型,王可言認為,第一件事就是IT的支援。FinTech所需基礎技術,包括雲端、大資料、物聯網、行動裝置及社群分析等技術,然而,並非每一家新創能熟悉所有技術。所以,資策會計畫建立一個平臺來提供。
王可言解釋,金融科技最重要的競爭力在於,事業模式的創新跟創新流程的創新,如果可以提供基本IT能力與資源,透過API方式,讓這些新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自己的創新應用結合別人提供的API,不僅能減少IT成本,也可以很快看到產品的價值,大幅增加這些FinTech的成功機會。
這個平臺將提供從最底層的資料服務、平臺服務到分析服務,資料即服務(Data as a Service/Information as a Service)會彙整社群網站資訊、政府開放資料,將這些網路上的資訊進行交叉分析,以賣資料的形式提供訂閱服務及API,往上提供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新創公司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開發,使用別人的API,也能把自己開發好的服務再放在到臺上來提供,王可言說,不但培養FinTech新創,還幫他們找市場。此外,這個平臺也提供即時的分析模組、警示機制,最上層則提供分析即服務(Analytics as a Service)。
除了這三個層級的服務之外,還包括了整個雲端大資料技術平臺,以及在需求與服務提供者之間建立媒合機制。先從FinTech領域著手,打造一個生態圈,王可言希望,未來還能串接更多產業,像是結合觀光商務等。
王可言表示,這個平臺將彙整各種技術資源,來建立一個完整生態圈,再由資策會成立的一間獨立公司負責維運,先在臺灣成功立足之後,最終目標是打造一個全球化的平臺。團隊部分成員將來自資策會,再從業界找尋適當人才,技術則由資策會大數據所技轉支援,並將對外募資。預計明年初上線平臺,1年後前進中國和東南亞市場,甚至希望能進入歐美市場。
不過,跨國雲端平臺如AWS或微軟Azure也積極拉攏新創,不斷推出各種新創服務所需的底層雲端服務,也想建立起各自的新創生態系。資策會的平臺計畫勢將與這些國際大廠競爭,如何吸引新創使用,來形成群聚效應,將是資策會計畫的考驗。
----------------------------------
科技人和金融人今年一定要認識的字:Fintech
2016/3/28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Buzzword、fintech、網路、英文、趨勢快訊、關鍵字
評論
A 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 advertisement is seen on a screen in a bank window in downtown Milan, Italy(路透社)
原文來自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Inside 獲授權刊登。更多資訊請見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粉絲專頁 。
今年科技與金融產業最夯的英文字是「FinTech」。什麼是 FinTech? 就是 Financial Technology。付款、資產管理、貸款,這些金融服務過去由銀行獨佔,隨著科技進步,新創企業已加入戰局,麥肯錫在去年底發布的報告指出,超過 12,000 間新創公司與發展銀行業務有關。FinTech 正在如何重組金融市場,從以下幾間公司一探端倪。
英國
TransferWise —— 打敗銀行手續費
TransferWise is looking to use the internet to spark a digital revolution in current financial services
—— Financial Times
國外匯款總需要高額手續費,TransferWise 像網路購物,讓人在透過網路使用金融卡,決定轉帳金額後,以實際匯率換算成當地貨幣,直接轉入對方帳戶,只收取小額手續費,而且沒有中介者買低賣高。
美國
Square —— iPad 變收銀機
Square is one of the easiest mobile payment systems for businesses to use.
—— Business Insider
Square Register 號稱將淘汰收銀機,是可以直接在平板上操作的全套收銀系統,搭配支架就可以直接接受刷卡,商家老闆們可以即時在手機上追蹤銷售情形。它的創辦人,也是 Twitter 創辦人 Jack Dorsey 表示,Square 打造的是收銀服務,而不只是一種付款裝置,因此會整合各種支付方式,包括預計在 9 月推出接受 Apple Pay 的讀卡機。
Square Register▲Square Register 讓 iPad 立即成為收銀系統 (Photo Credit: Square on Youtube)
肯亞
M-Pesa —— 用非智慧型手機付帳
M-Pesa's impact in Kenya put mobile money services on the map; today there are a number of successful mobile money services around the world that are similar to or resultant from M-Pesa.
—— Forbes
開發中國家有 25 億人無法取得銀行服務,但其中 10 億人有手機。銀行服務的不便,反而使肯亞有最先進的行動支付。肯亞最大的手機系統商 m-pesa,讓沒有銀行帳號的人,透過手機匯款,收款,付水電費,交學費,為手機充值…。在肯亞有 1300 萬活躍的 m-pesa 用戶,透過 m-pesa 交易的金額佔肯亞 50% GDP。
M-Pesa▲肯亞當地的 m-pesa 服務處(Photo Credit: Fiona Bradley)
美國
Kabbage —— 7 分鐘找到資金
Democratization Of Working Capital
—— Forbes
傳統貸款要準備各種財力證明與文件,且往往費時數周,金融與數據科技公司 Kabbage 透過小型企業/商家的通路、運貨資訊、社群媒體和電子商務等狀況,評估借貸對象,讓貸款加速且更有彈性空間。
Fintech 加速佔領市場中
---------------------------------------
FinTech 不是金融服務網路化,而是強勢網路公司金融化
May 11th, 2016 by Jamie
Payments in Facebook Messenger
最近很多金融業、公部門朋友來找我聊 FinTech,但我發現多數人對這題目有嚴重的誤會。今天的文章,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金融科技與常見的迷思。
1. 全球成功 FinTech,絕大多數不是純 FinTech 出身
支付寶、微信支付、Amazon Payments、Apple Pay、Android Pay、Samsung Pay、百度錢包、京東白條、螞蟻小貸、Amazon Lending、京東貸,這些目前為止全球最成功的 FinTech 案例,都不是純做 FinTech 出身。相反的,它們都是基於一個非常活躍的電商、社群,或是作業系統平台,再延伸出的互補性金融服務。
PayPal 是少數純做金融科技出身的成功 FinTech 公司,但它早期依附了相當開放的 eBay 平台,中期與 eBay 合併,而直到去年才因為要追逐行動支付大浪,從 eBay 中分拆出來。所以 PayPal 的成功當中,絕對少不了來自 eBay 電商平台的價值。
Square 是另一個純做 FinTech 而後 IPO 的公司,但目前為止還不能算是站穩腳步 (近期虧損增加速度比營收還快),且它成長的背後,也有許多養分來自獨佔 Starbucks 連鎖體系行動支付。
至於 Lending Club,真的不能算是成功,股價從 IPO 後已經跌掉超過 80%,獲利能力也完全無法與傳統的 Fin-No-Tech 相比。
所以總體來說,我認為,能夠長期成功的 FinTech,背後幾乎必須基於一個長期成功的網路服務平台。
2. FinTech 的重點除了大數據,還有大通路
很多人誤會 FinTech 只是因為智慧裝置普及,可以獲得更多關於用戶行為的數據,因此可以用來提昇服務的個性化、改變信用與風險的評估方式、重新設定金融商品的定價策略。但事實是,所有上述成功兼營 FinTech 的強勢網路公司,除了擁有數據優勢之外,更重要的,他們都擁有獨立 FinTech 公司所沒有的另一個優勢 ─ 強勢通路。
當蘋果今天決定做 Apple Pay,明天全球數億支內建 NFC 的 iPhone 更新作業系統,就會完成 Apple Pay 功能的安裝。Apple 不需要去跟 Google、Facebook 買廣告,也不需要經營粉絲團、拍攝微電影、砸雞蛋,只是為了要求用戶下載 Apple Pay。同樣的道理,從支付寶、微信支付,到 Amazon Lending、京東貸,這些 Finternet 服務,通通都擁有強勢通路。這是獨立 FinTech,不管背後有沒有銀行的支持,都非常難以與之競爭的。
3. 金融機構不需要與 Finternet 競爭
但回過頭說,金融機構真的需要跟 Finterenet 競爭嗎?我認為多半時候是不必的。銀行懂金融,Internet 公司有強勢通路與大數據,雙方的互補性遠遠高過重疊性,所以我認為,金融機構除了自己嘗試做 FinTech,更應該積極與強勢的 Internet 公司合作,強強聯手創造更強悍的 Finternet 物種。
4. 金融機構與 Internet 合作要趁早
另一方面,一旦 Internet 公司坐大,它就會變得強勢,這時金融機構要去合作,就會發現碰到賣方市場,有許多同業都想搶親,反而很難架構出雙贏的合作模式。
所以我認為,金融業與 Internet 公司合作,要拉到更早期。趁 Internet 公司還在早期成長階段,需要資源助益時,就開始用業務,甚至是資本合作的方式,去綁定明日的淘寶、微信,如此一來,才能真的創造長期雙贏的合作架構。
5. 與早期 Internet 合作要有高失敗率的心理準備
當然,早期 Internet 公司成功機率低,因此金融機構與他們合作,不應該抱持著把把都要贏的心理。相反的,應該埋下大量種子、盡量灌溉,然後期待其中幾個可以長成大樹。其實,只要能夠抓住一個明天的淘寶、微信、甚至是 PChome,就有機會得到一張巨大的 Finternet 門票,根本不需要把把都贏。
結論:FinTech 不是新獲利模式,而是新商業模式
所以結論就是,FinTech 的重點不是金融獲利模式的改寫,而是金融商業模式的重新建構。其中,傳統分行、銷售大軍,被網路的數位通路取代,尤其是這個變革的關鍵。因此,擁有強勢通路的 Finternet 企業,才是 FinTech 世界最有長期競爭力的物種。打不贏就加入它、晚加入不如早加入,應該是金融機構面對 FinTech 革命,最重要的態度。
與大家共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