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埔姜家當兵從軍/陣亡率-台籍日本兵陣亡率+日軍29.43%的陣亡率+韓國兵的陣亡率9.2%/1938年北埔姜家子弟從軍:姜瑞昌+姜煥蔚+姜重垣+姜阿新+鄧騰肝+姜瑞鵬+莊阿魁。送軍親友團:鄧騰駿、姜瑞鵬、姜瑞金、姜瑞昌、鄧瑞坤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crPp91


日相岸田向靖國神社獻祭品 南韓籲「正視歷史」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1日以「內閣總理大臣岸田文雄」名義,向靖國神社供奉了祭品「真榊」。(法新社)
日相岸田向靖國神社獻祭品 南韓籲「正視歷史」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JNZBNH
2024/04/22 10:35
劉家凱/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1日以「內閣總理大臣岸田文雄」名義,向適逢春季例行大祭的靖國神社供奉了祭品「真榊」,相關人士證實岸田將不會在例行大祭期間參拜。南韓外交部21日敦促日方以負責任態度正視歷史,並強調此為日韓發展雙邊關係的重要基礎。
綜合媒體報導,岸田內閣成員經濟再生擔當大臣新藤義孝,21日上午親赴靖國神社參拜。新藤向媒體表示:「對曾經為國家嘔心瀝血行動的眾人靈魂,帶著敬意進行了參拜。」他並未透露是否自費供奉「玉串料」(祭祀費)。
日本眾院議長額賀福志郎、參院議長尾辻秀久同天也供奉了被稱為「真榊」的盆栽作為供品;日本跨黨派議員聯盟「大家一起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會」成員,則計畫於23日一同前往靖國神社參拜。
岸田2021年10月就任首相後,每逢靖國神社舉行春季及秋季例行大祭,都沿襲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等人做法供奉「真榊」不參拜;此外岸田也在每年「二戰結束日」以「自民黨總裁(黨主席)」身分,自費供奉「玉串料」。
南韓外交部21日以發言人名義發出聲明,稱靖國神社美化日本過去的侵略戰爭歷史、供奉戰爭罪犯,日本政界高層再次供奉祭品或進行參拜,韓方對此深表失望和遺憾。
聲明表示,韓方敦促日本以負責任態度正視歷史,用實際行動體現反省歷史的承諾,並重申這是未來日韓發展雙邊關係的重要基礎。聲明並未直接點名岸田。
位於東京的靖國神社因為合祀二次大戰的甲級戰犯,備受爭議。只要日本首相或內閣閣員前往參拜,就會引發中國與南韓強烈反彈。
日相岸田向靖國神社獻祭品 南韓籲「正視歷史」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JNZBNH


台灣人守護土地精神不應被隱沒----台灣新竹北埔的濟化宮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2,300萬台灣人繳稅供應的政府,目前掛名為「中華民國」,不論執政者為中國國民黨還是台灣土生土長的民主進步黨,只要一上任,都還視祭祀從中國搬來的「忠烈祠」為正統,而視曾為台灣土地與人民犧牲生命的「台籍日本兵」為畏途。
戰爭的殘酷,誰都不想經歷。然而,台灣人對於70多年前太平洋戰爭的自我角色與後世的紀念,因為外來蔣氏政權到來而變得模糊或是混淆。甚至當2016年蔡英文總統出席由民間社團主辦的「紀念台籍老兵」活動,表示「政府會支持台灣兵歷史正義的追求,也代表政府向這群台灣兵致敬與致歉。」之際,隨後中國的國台辦發言人還發出嚴正聲名嚇阻台灣人:「任何堅持台獨史觀、枉顧歷史事實、企圖美化日本對台灣殖民統治、企圖為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罪行辯解的言論,都必將遭到兩岸同胞的一致譴責。」然而,中國共產黨政府不曾檢討自己為了保住共產黨政權而殺死、餓死了自己數千萬的同胞而感到愧疚。
曾經,台灣人被日本政府徵召,據日本官方統計有20萬7,000餘人投入戰爭,戰亡或失蹤者超過3萬人還有15,000多名台灣青年被逃難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徵召投入在中國土地上的國共內戰,死亡者眾,存活者甚至被編為共軍而加入韓戰;錯亂的年代,在不同的地域,有著許許多多台灣人為土地為心愛的家人不變的守護,他們的名字與歷史,隨著政權更替與家屬凋零,被世人遺忘著…
台灣新竹北埔的濟化宮。圖/周倪安提供
許多台灣人不知道,在台灣新竹北埔的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本兵。自1982年戒嚴時期,從靖國神社分靈回台祭祀,迄今已有35個年頭,孤伶伶的35寒暑,中華民國政府視之為「敵軍」而未曾聞問。深深期盼蔡總統能夠說到做到,挹注更多的人力與經費,關注這段台灣人真實卻被刻意隱沒的歷史,讓這些曾為土地付出生命的台灣人不再當孤魂飄泊。

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  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北埔濟化宮-1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北埔濟化宮-2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  

目前臺灣祭拜臺籍從軍人士的寺廟,主要是新竹的濟化宮與臺中的寶覺禪寺 ,但兩者有些許的差異:
首先,在供奉對象上,濟化宮以臺人為主,寶覺禪寺 除臺灣人外,也供奉在臺當兵的日人。
其次,在建築上,濟化宮是傳統的宮廟建築,寶覺禪寺 則有日人的贊助,因此主體雖然也是傳統宮廟式,但還是有一些日式的物件,如石燈籠。
第三,濟化宮內存有從靖國神社抄錄回來的臺人資料,廟方人員以日本時代的州進行分冊,每冊中再以姓氏分錄;每份資料中記有姓名、臺灣住址、陣亡地點與時間
新竹北埔濟化宮 @ 虎尾海軍航空隊的飛行基地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Y6RVUR
------------------------------------
李登輝兄 20年前移靈新竹濟化宮
2005/04/06 12:45
記者 侯力元 報導
台聯參拜靖國神社引發外界揣測,李前總統事前到底知不知情,其實李前總統的哥哥李登欽也曾是台籍日本兵,靈位已經在20年前從日本移靈到新竹縣北埔鄉的濟化宮,廟方透露,李前總統並沒有來祭拜過他的兄長。
這裡就是新竹縣北埔鄉的濟化宮,雄偉的七層寶塔供奉3萬3千多名的台藉日本兵,而李登輝前總統的親哥哥李登欽就名列其中,只不過他用的是日本名字-岩里武則;廟方透露,李登輝本人並沒有來過,但他的父親李金龍曾在20多年,來過一次,還留下了簽名。
濟化宮人員陳茂政:「我們迎回來時,也不知道李登輝以後會當到總統,李金龍先生有來到這裡,那個時候,李登先生還是省主席。」
廟方說,當時李金龍來時,李登輝還是台灣省長,直到李金龍上門尋人祭拜,才知道岩里武則和李家的關係。而在這本陣亡將士台北州的名單中,詳記了李登欽當年的紀錄,他是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市陣亡,時間在昭和20年2月15,也就是民國34年,當時他的官銜是上等機關兵,而據瞭解,當時的台灣人能夠有上等兵的稱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20多年前,迎回台藉軍人英靈,廟方說完全是為了讓當年戰死沙場的家屬心安,不過李前總統沒有來祭拜過兄長的靈位,倒是讓廟方私底下議論紛紛。
------------------------------
濟化宮興建了一座七層「十地塔」,約於1980年間邀請靖國神社事務局派塙(はなわ)三郎,於1982年9月確定同意分靈返台奉祀。
日本台籍軍魂分靈 返回 南天濟化宮
http://youtu.be/7wtfIw1ZtxI
日本靖國神社
自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的開戰,繼於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發生,延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而終戰,在這個時段,台籍青年被日軍征召。台籍青年被征召為軍屬或正規士兵,被送往各地戰區者,據聞達十餘萬人之多,而在戰地或在國內戰歿,並由日本軍方確認者達27.613人(含戰歿台灣高座少年工在內),終戰後日本政府將之入祀“靖國神社”。
濟化宮興建了一座七層「十地塔」,約於1980年間邀請靖國神社事務局派塙(はなわ)三郎,於1982年9月確定同意分靈返台奉祀。
入祀在“靖國神社”的27.613柱台籍軍魂(包含原住民及台灣高座少年工在內),其中27.593柱,已於1982年間分靈返台(內含40柱高座少年工,另20柱因於2001年10月始予進祀,未及分靈),分祀在新竹縣北埔鄉南坑村3鄰1號「南天山濟化宮」。
今天,觀望這裡的神位,「十地塔」扁額,濟化宮自製供奉的「總神位」。
台灣是否真正脫離了戰爭的陰影。
--------------------------------
北埔濟化宮很恭敬認真處理從日本靖國神舍迎靈回來的2萬8千柱台灣軍魂。
  每年清明和10月25日舉辦春秋兩祭。體積龐大七樓高的納骨塔,4樓是總軍魂牌位。3樓則有仿靖國神舍2萬8千個牌位。並接受遺族查詢祭拜,但不歡迎政治和媒體。感謝濟化宮的專業和用心,並堅持英靈的清靜。同行俱敏感體質者,一到就感受強大靈力,這些先人對我們有所期待,我們不得不再盡全力衝刺了。
  今年8月15日終戰紀念式,也是對他們的追念。明年1月10日台籍國軍紀念式,則追思、追?另一批戰死中國,迄今仍埋骨萬人塚的台灣子弟。 我們有點困惑的是,靖國神舍、北埔濟化宮,2萬8千軍魂,生是日本軍,死是日本魂。但納骨塔4樓軍魂總牌位前兩側斜放兩排中華民國國旗????我們不做評論。請有心人省思。
----------------------------
供奉台籍日本兵亡靈的北埔濟化宮 @ 眼前有景道不得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pXEiKZ


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  

日籍台灣兵,一般是指太平洋戰爭後期(1942年至1945年)被日本政府招募和徵召服役的台灣人,廣義上或是指加入日軍的台灣人。「日籍台灣兵」在文獻中有不同的稱謂,除了「日籍台灣兵」,亦有「台灣人日本兵」、「台灣人原日本兵」及「原台灣人日本兵」等稱謂,由於在1945年4月戰爭惡化開始全面徵兵前是以「志願兵」加入,所以也有「台灣特別志願兵」此稱謂。
至日本投降為止,總計台灣人當日本兵的人數有8萬多人,而被徵為軍屬的,更多達126,700多人,共20多萬人。此外,還在校讀書的青年學生,也必須參加「學徒兵」,雖然人力量龐大,但排除戰爭時軍人眷屬資源分配的優渥等誘因,大多數願意為日本作戰的台灣兵初期並沒有獲日本青睞而當上軍人或是翻譯,而是先以日本人不願從事的粗重軍夫為主,不過,戰爭後期人力分配已經無異,整體而言台灣人為了打太平洋戰爭而戰死的軍人及軍屬,總計有3萬多人[1]。
而在戰爭結束後部分台人留於南洋做華僑,另外解甲歸鄉的10餘萬名日籍台灣兵中,有近4萬人歸化中國國籍,並且繼續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徵召投入國共內戰,之後在中國大陸戰場擄獲或被共產黨吸收後又投入到抗美援朝(同樣主要為志願集結)的韓戰之中,部分官兵又帶槍投降或被聯軍做俘虜,輾轉回台後接受美軍優渥的反共情蒐之中,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隨後的冷戰,這時期許多台灣老兵特立獨行的軍旅事蹟也被記載於史冊。
戰後(1987年),日本政府用特別立法的方式,以「弔慰金」的名義補償日籍台灣兵。與日本政府給付日本軍人之「撫恤金」略有不同,且「弔慰金」與日本軍人的「撫卹金」有較大的差距(約58倍)。
在日本發動中日戰爭以前,當時屬於日本殖民地人民的朝鮮人及屬地的台灣人並沒有服兵役的義務。不過,客觀而言,朝鮮2,140萬左右的人口,確實是一大人力資源。因此,1938年2月,由於「陸軍特別志願兵令」的發布,日本首先在朝鮮實施志願兵制度[2]。
在台灣,人口也約有600萬的利用空間,與朝鮮同性質的「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在1942年才實施。不過,早在1937年秋天,台灣的殖民當局即已開始徵用軍屬以擔負軍中雜役。隨著日本對中戰爭的昇高與擴大,台灣人也被徵調為翻譯人員,經訓練後負責閩南語、粵語與北京官話。在戰爭期間,由於台灣的軍屬以及翻譯人員的數目被列為軍事機密,所以從一般資料中無法得知總人數[2],不過一般在認同等因素影響下,能通過日本忠誠測試篩選的,人數估計並不多。
老師出征之前與學生合影,攝於1942年5月21日。
日軍自西元1942年(昭和17年)中途島戰敗後,兵員消耗驟增,於是緊急徵兵籌集戰備人員。在「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開始實施以後,台灣人對於志願兵制度的反應算是相當熱烈。在1942年,共有425,921個台灣人應徵1,000左右的志願兵位置,約等於100個男子中即有14人申請(佔當時台灣成年男性總數的14%)。第二回的志願人數更多,共有601,147人應徵1,000左右的位置[2]。
台灣的「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在1943年與朝鮮同時實施。第一回有316,097人申請3,000個訓練生徒的位置。由於徵兵制度實施在即,海軍志願兵制度在1944年廢除,陸軍志願兵制度則在1945年廢除。至此為止,共有16,500個台灣人,其中陸軍志願兵約5,500人和海軍志願兵約11,000人加入日本軍隊作戰[2]。
台灣的全面徵兵制度在1945年年初實施,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據日本厚生省在1973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自1937年到1945年為止,台灣總督府共招募軍屬、軍夫126750名,從1942到1945年則徵募了軍人80433人,合計共207083名;這20多萬人中有30304人在戰場上陣亡,約總數的15%。
在這些戰死者當中,共有2萬8千名戰死的日籍台灣兵被供奉在日本的靖國神社。此外,在台灣新竹縣北埔鄉的濟化宮裡亦供奉著33,000多名日籍台灣兵(與日本厚生省統計的陣亡人數30304名不符),李登輝的大哥李登欽則以「岩里武則」之名列於其中;日本靖國神社與台灣濟化宮的日籍台灣兵有重疊。
歷史
二戰時期台籍日本兵經歷了從「軍屬」[a]、「軍夫」[b]」身份到「軍人」身份的演變。由於當時日軍觀念中,並不認為非戰鬥人員為正規軍,因此有「軍人、軍犬、軍馬、軍屬、軍夫」這樣的俗話,說明軍屬與軍夫在日軍中的地位。由於殖民地法制與日本內地不完全相同,因而徵兵制度在所謂「外地」(即殖民地,包括台灣、朝鮮等)並沒有馬上實行,而是先徵召非正規軍的軍屬、軍夫,其次則是志願兵,最後因天皇頒布關於朝鮮及台灣住民政治參與之詔書,法律第三十四號等同日本帝國憲法實施,正式實行徵兵制度。
台籍日本兵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DcnU0r


北埔濟化宮-祭祀著參與太平洋戰爭戰死的27,593名台灣籍日

再見海南島:臺籍日本兵張 子涇太平洋終戰回憶錄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難得一見的海南島二戰回憶
海南島的大小與臺灣相當,如同八田與一所說的,「就像漂浮在水上的馬鈴薯般」。這座位處中國最南端的島嶼有「東方夏威夷」之稱,是觀光勝地。然而,在這個現代化的形象背後,海南島在二戰日本統治下的歷史卻鮮為人知。日本帝國很早就注意到海南島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於是在1939年2月10日攻占海南島,成為「南進基地」。日軍在攻占海南島的過程中,中國駐軍無力抵抗,退守至山區。此後日本人將統治臺灣的經驗(如農林產業、調查事業、熱帶醫學、警察行政和宣撫教育等)移植到海南島,依據南進政策,引進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以及三井、三菱等民間商社的力量,與軍方共同開發、經營海南島。直到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為止,日本統治海南島長達六年。
在1930年以後,日本進入對外擴張與軍人強勢的時期。到了1930年代後半,臺灣也逐漸被捲入戰爭。本書的主角和作者張子涇,便是在1941年以佐世保第八特別陸戰隊的海軍通譯(翻譯官)身分派往海南島,在當地待了五年,並在戰爭結束近一年後才回到臺灣。通譯是日軍和當地人之間的橋梁,平時負責宣導和維持治安、物資調度配給、以及建築和道路工程等相關工作,甚至還要充當日語教師。由於任務相當多樣,通譯可說是多才多藝又繁忙的職位。此外,翻譯官在作戰時也必須為日軍指引道路,他們往往要比前鋒部隊更瀕臨火線,因此有不少翻譯官殉職。
終戰日(1945年8月15日)是本書張子涇故事的開端。當時,他和1300名的臺灣士兵在海南島東邊的嘉積市,被中國軍解除武裝,收容在市區的集中營。三個月後,他們還被要求徒步搬遷到200公里外的瓊山市集中營。戰後過了將近一年,張子涇和臺灣戰友遲遲未能等到返鄉船,備感焦急之下,更堅定了自力返鄉的決心。張子涇與250名的戰友集資找到船隻後,冒著生命危險歷經333天,終於回到了臺灣。返臺的航行過程中,遭遇海盜襲擊、颱風侵襲,本書也記錄了這段冒險歷程,曲折離奇不亞於小說。
同樣經歷過二戰的太宰信明為本書畫了上百張插畫,希望藉此將他們的戰爭經驗及身為臺籍日本兵的痛苦經驗傳達給「戰後世代」。像張子涇一樣在戰後遭日本拋棄的臺籍日本兵和看護士不在少數。他們在戰後喪失了日本國籍,不但無法獲得日本政府的補償,而且受到不聞不問的對待,實在令人同情。
作者簡介
張子涇(1921-2010)
1921年生,台中豐原人,清代台灣著名通事張達京的後代。日治時期,就讀於台中州郡翁子公學校、豐原高等科、台北府立工業養成所。太平洋戰爭時派至海南島,任佐世保第八特別陸戰隊海軍通譯官(1941.10-1945.8)。終戰後任海南島台籍軍人嘉積集中營隊長(1945.9-1946.6)。1946年7月
搭乘帆船返回台灣。二二八事件時在高雄六龜鄉興產製材廠工作。1950年結婚,育有二男三女。1966年,搬回台中豐原,在台中市客運工作,至1986年退休。1984年,出版日文回憶錄《台籍.元日本海軍陸戦隊軍人軍属いずこに:台籍日本兵苦闘の結末》(台中市:聯邦書局)。2010年3月過世,享年90歲。
譯者簡介
天江喜久
1972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夏威夷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副教授。專研臺灣近現代史、後殖民研究與東亞比較文化。主要論文:〈他山の石:台湾から帝国の慰安婦問題を考える〉,浅野豊美、小倉紀蔵、西成彦編著《対話のために:帝国の慰安婦という問いをひらく》(東京:クレイン,2017),〈Becoming Taiwanese: Appropriation of Japanese Colonial Sites and Structures in Cultural Heritage Making—A Case Study on the Wushantou Reservoir and Hatta Yoichi〉(Michael Hsiao, Hui Yew-Foong and Philippe Peycam eds., Citizens, Civil Society and Heritage Making in Asia, ISEAS, 2017),〈A Japanese Engineer Who Became a Taiwanese Deity: Postcolonial Representations of Hatta Yoichi〉(East Asian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 1, No. 1, 2015),〈朴順宗:二二八事件中朝鮮人/韓僑的受難者〉(《臺灣風物》64卷第3期,2014)。
林子淳:1990年生,新竹人。長榮大學翻譯學系畢業,目前就讀於日本飯店專門學校,預定2018年3月畢業。
謝明諭:1989年生,南投人。長榮大學應用日語系碩士。
書系總序 林志明
推薦序 翁佳音〈懷念曾隱藏半生經歷的老兵〉
編者序 天江喜久
導論 天江喜久〈臺灣人在海南島〉
再見海南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