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新豐鄉有226年歷史的信仰中心池和宮,舉辦新春祈安植福法會,供民眾「食福」+「食福」活動已連續舉辦21年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aWb3Df

金門王爺信仰-最盛池府王爺-鄭成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AZnP1d


鳳崎晚霞


整個新豐鄉池王爺廟信仰圈包含北台灣姜姓宗親範圍,而台灣南北姜姓宗親早期來台的的身分傳是-軍戶,戰時為軍人,平時散居台灣各地為農人,因此在無富商背景給墾下仍能領有靠海平原農地-新屋鄉及新豐鄉極大片土地;清朝台灣北部閩客械鬥蔓延南桃園自然銷解,因閩客在此地混居早已和諧相處,並且姜族軍戶佃農聚居的強悍勢力保持中立。身為鄭成功部將姜孥副參軍及同鄉軍戶百姓-飲水思源並且建立鄭成功廟-新豐鄉池王爺廟信仰。新豐鄉池王爺廟建廟以來到目前的管理結構皆與鳳坑村姜厝姜姓宗親關係緊密,目前總幹事為姜雲松

下營上帝廟三年一科的「下營香」/姜、林、陳、曾、沈、洪及什姓等六大姓/全台最早期玄天上帝廟(西元1661年) 十月明朝鄭成功部將;劉國軒將軍 (武平候) 、 洪旭副將軍、沉崇明參軍、潘庚鐘參軍、姜孥副參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BcBRL
姜、林、陳、曾、沈、洪及什姓等六大姓+全台最早期玄天上帝廟(西元1661年) 十月明朝鄭成功部將;劉國軒將軍 (武平候) 、 洪旭副將軍、沉崇明參軍、潘庚鐘參軍、姜孥副參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KBWC5k
「磚契」又名「陰陽契」「地頭契」/1617年創下營上帝廟/「下營香」/姜、林、陳、曾、沈、洪及什姓等六大姓/全台最早期玄天上帝廟(西元1617年有陰陽契為憑) 十月明朝鄭成功部將;姜孥副參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D3m72Y

 

姜勝本/府兵制/有應公祠碑記/大溪墘庄佃戶田租甲數清單/芎林、新豐 ,北埔姜與新屋姜,1863年同族宗親地方建設、宗教聯絡上仍有合作/新屋-大溪墘庄所在姜族承墾之姜勝本公號下之佃戶出現吳順記(佃戶),之後吳順記(佃戶)是姜勝本公號的購買人/大溪墘營弁所指推測乃鄭成功時期台灣實施屯田,北台灣姜族以宗族姜勝本墾號取得新屋鄉大批土地開墾權,再派以各房宗親耕種。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GWFpx0

新竹市竹塹最大墾首王世傑及桃園新屋新豐姜氏宗族與鄭成功(軍農合一)關係緊密息息相關
王世傑以青少之齡充任軍伕,隨鄭克塽部隊參與台灣北路諸番亂征討,運糧有功,官封護糧大司馬,特准以跑馬馳驅起止的路線為界,刮地墾荒,又稱「跑馬定界」。王世傑率族人及親朋戚屬等約數十餘人渡海來台開墾竹塹一帶,引水灌溉墾耕,開啟竹塹水利之始。康熙六十年(1721年),王世傑葬於金門北太武山麓蔡厝之郊外,碑題「顯考郡大賓世傑王公之墓」
關於『跑馬定界劃地墾』傳說是王世傑擔任明鄭的運糧官,因功封地,明鄭克塽准他以『跑馬定界』的方式賞賜,也就是騎馬跑一天,跑過的地都是王世傑刮地墾荒。新竹市府將每年定期祭祀開拓先賢王世傑,比照奉祀鄭成功祭典,每年於元宵節王世傑誕辰日舉辦官祀
王世傑『跑馬定界』成為台灣新竹地區的墾荒先驅。
王世傑古厝 - 金門部落 - 新浪部落 - https://goo.gl/aB18rf

2017-11-02_121304  2017-11-02_122628  


 

13748+  

新豐池和宮(池府王爺廟) -- 新豐池和宮-歷屆委員名錄及小傳 - https://goo.gl/pJ2zEz

2017-11-02_152741  

新豐鄉池王爺廟建廟以來到目前的管理結構皆與鳳坑村姜厝姜姓宗親關係緊密,目前總幹事為姜雲松

9 (1)  

池府王爺三尊相似鄭成功三代


2017-10-27_183144

王爺信仰系統之一為鄭氏父子三代,此為鄭成功畫像-整體而言,南臺灣之二王廟、大人廟等奉祀之池王爺,研究認為以鄭成功之化身較具說服力。

臺灣民間之王爺廟,主祀者以池王爺、朱王爺、李王爺最常見。池王爺濃眉大眼,深棕膚色,有長鬚,應為鄭成功之化身。朱王爺臉色紅潤,應為鄭經之化身。李王爺年輕英武,臉上無鬚,應為鄭克臧之化身,民間傳說克臧為鄭經螟蛉子,原姓李。 


 保生大帝通常是指北宋人吳夲,然而亦有所謂的「保生三真人」信仰,認為孫思邈、吳夲、許遜三位在成神後結拜為義兄弟,而都會被稱為「保生大帝」或「大道公」

保生三真人信仰
在保生大帝信仰中,有所謂的「保生三真人」,認為孫思邈與吳夲、許遜在成神之後成了結拜兄弟[2]:55。在廈門一帶認為三神排行依序是大哥「金面」孫真人、老二「紅面」吳真人、老三「黑面」許真人[2]:55,但在臺灣其排行則因地而異
-------------

池夢彪,陳留人,是唐朝的開國名將,也是常見於台灣廟宇所供奉的「池府千歲」(池府王爺),相傳與下列將領李大亮、吳孝寬、朱叔裕、范承業為結拜兄弟,有關池夢彪的傳說也很多,但是真的逝世日期卻無法確定,民間祭祀為農曆六月十八日。
傳說
池夢彪,陳留人氏,文質仁心,天資聰穎,性情剛直,治軍嚴正,用兵如神。
唐高祖李淵入關時,因助唐朝開國有功,授封中郎將、折衝都尉。
貞觀17年(公元643年),隨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親征高句麗,勢如破竹,又加封為宣威將軍。
傳說池夢彪某夜夢見一位瘟神,奉玉皇大帝旨令下凡降災、散布瘟疫,池夢彪得知此事之後,便請這位瘟神到家中飲酒暢談
池夢彪與瘟神暢飲之後,瘟神有點喝醉了,就吐露出此次下凡之意,池夢彪心腸慈悲,不忍百姓受災,假意說要借看布瘟用的藥粉,趁瘟神不注意時將那包瘟藥全部吞掉。
帶原瘟疫的毒藥進入池夢彪腹中,藥性發作,隨即滿臉變黑,兩眼突出而亡。
瘟神帶著池夢彪的魂魄晉見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感念祂愛民救民的精神,敕封池夢彪為代天巡狩。農曆六月十八日為聖誕千秋。
變化版本
臺中均安宮流傳該廟主神池府王爺原籍南京,為人耿介,且文中舉人、武中進士。據傳,祂生前曾奉旨至漳州府上任,途經福建馬巷時碰到瘟神作亂,英勇地以肉身捍衛當地百姓健康安全;由於顯靈時臉色呈現黝黑,漳州人為感念其恩澤而畫出「黑面」神像;目前該廟神像是約六十年前信眾依其指示至某山區尋獲的木材雕刻而成,而其左臉頰的傷痕據傳是為保護當地居民與水怪打仗所致。[1]
奉祀廟宇
廈門市馬巷元威殿( 中國廈門市同安區馬巷鎮馬巷街218號 24°39′42″N 118°15′03″E)
基隆市中正區池王宮
新北市蘆洲區保佑宮(臺灣 臺灣新北市蘆洲區中正路192巷8號 25°05′19″N 121°28′04″E)
新北市蘆洲區忠義廟(臺灣 臺灣新北市蘆洲區長安街106號 )
新竹縣新豐鄉池和宮(臺灣 臺灣新竹縣新豐鄉新豐村15鄰池府路156號 24°54′36″N 120°58′34″E)
臺中市西區均安宮(臺灣 臺灣臺中市西區後龍里梅川東路1段81號 24°08′53″N 120°40′17″E)
臺中市大安區廣安宮
台中市大雅區鎮湖府(臺灣 臺灣台中市大雅區員林里大林路322巷17-9號
彰化縣和美鎮平安宮(臺灣 臺灣彰化縣和美鎮忠勤路32號 24°54′36″N 120°58′34″E)
彰化縣竹塘鄉保聖宮(臺灣 臺灣彰化縣竹塘鄉竹林村竹鹿路保安巷103號
彰化縣和美鎮山梨里金山宮
彰化縣鹿港鎮崙仔頂乾清宮
彰化縣田中鎮田中保安宮
雲林縣土庫鎮鎮湖府(臺灣 臺灣雲林縣土庫鎮奮起里綺湖96號
雲林縣斗六市震天府
雲林縣斗六市南仁寺
雲林縣虎尾鎮德興宮
雲林縣虎尾鎮興南宮
雲林縣臺西鄉南天府(臺灣 臺灣雲林縣臺西鄉海南村民族路20巷49號 23°41′57″N 120°11′47″E)
雲林縣水林鄉福興宮(臺灣 臺灣雲林縣水林鄉春埔村62號 23°35′52″N 120°15′06″E)
嘉義縣布袋鎮過溝建德宮(臺灣 臺灣嘉義縣布袋鎮西安里過溝西勢30號 23°25′00″N 120°10′50″E)
嘉義縣民雄鄉中央村順天宮
嘉義縣溪口鄉柴林腳村福玄宮(臺灣 臺灣嘉義縣溪口鄉柴林腳村85號
嘉義縣義竹鄉中興宮
嘉義縣竹崎鄉埔岩宮
嘉義縣太保市春珠里 福春宮
嘉義縣水上鄉忠和村紅毛寮千歲宮
臺南市北門區南鯤鯓代天府(臺灣 臺灣臺南市北門區鯤江里976號 23°17′10″N 120°08′35″E)
臺南市佳里區塭內蚶寮永昌宮(三王二佛系統)(臺灣 臺灣台南市佳里區龍安里塭子內39號 23°07′32″N 120°09′43″E)
臺南市南區塩埕北極殿
臺南市七股區台潭龍安宮(臺灣 臺灣臺南市七股區大潭村台潭14之21號 23°11′14″N 120°08′04″E)
臺南市善化區茄拔池皇宮
高雄市鼓山區內惟鎮安宮(臺灣 臺灣高雄市鼓山區九如四路1450號 22°39′33″N 120°16′47″E)
高雄市六龜區寶來大埔五龍宮
高雄市大寮區義和代天府
屏東縣竹田鄉溪口雙福宮

南鯤鯓代天府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gN9pUa


孫思邈
瀏陽市思邈公園孫思邈雕像。
孫思邈(541年或581年-682年),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耀縣)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生平
據《新唐書》載,他出生於西魏,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北周元老獨孤信稱他為聖童。他精通百家學說,善於談老子、莊周之道,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兼好《釋典》。
孫思邈從小多病,「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周圍的百姓都很貧苦,很多人因為沒錢治病而死去,因此他18歲時立志學醫,終身勤奮不輟。他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1]。十八歲之後就「志於學醫」,最後終有所成。
相傳,周宣帝,周靜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以高官厚爵與之,都被他婉拒,孫思邈曾經作過唐太宗的御醫,上元元年他稱病退隱山中,唐高宗以良馬賜之。盧照鄰奉他為師。
思想
孫思邈著有《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門,已接近現代臨床醫學的分類方法。他汲取《黃帝內經》關於臟腑的學說,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臟腑寒熱虛實為中心的雜病分類辨治法,收集藥方五千三百首。《千金翼方》是對《千金要方》的補編,共有三十卷[2]:52。
孫思邈重視醫德修養,詳論醫德規範。他特別強調醫家的職業道德。特別是《備急千金要方》中的「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兩篇,系統的論述了醫德規範。其內容大致可歸納為兩個方面:第一是技術要精湛,第二是品德要高尚。《千金要方》卷首以顯著地位論述了《大醫精誠》與《大醫習業》,把醫德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強調為人治病,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還強調以德養性、以德養身。較之漢晉醫家,孫思邈對醫德的論述,可以說是最全面的了。而這些基本醫療道德,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他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但尊古而不泥古。他將《傷寒論》的內容較完整地收集在《千金翼方》之中。在他一生行醫的過程中,他十分重視婦人與兒童疾病的診治,他認為這是關係人類繁衍的大事,故曰:「先婦人小兒……則是崇本之意也。」在針灸學方面,他不僅強調針藥並用,還創設了新的穴位,創製彩色經絡圖,還常配合按摩、灸治。同時,他還是食療治法的積極倡導者。他反對魏晉時期盛行的服石求長生的風氣,倡導積極養生,強身長壽。
孫思邈將道教內修理論和醫學、衛生學相結合,把養生學也作為醫療內容。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只要「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孫思邈還對煉丹、服食以求長生成仙的道教方術作了探索。
信仰
寶雞金台觀內的藥王像,牌位為「藥王廣援妙濟真君之位」。
臨終時,孫思邈遺囑「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並遺有大量的醫書,人尊其為「孫藥王」。在陝西耀縣藥王山(原稱五臺山),有祭祀孫思邈的藥王廟[2]:52,並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有「二月二藥王廟會」。此外在耀縣還建有「真人祠」、聖母殿與祖塋碑[2]:52。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追封妙應真人。
台灣仍有祭祀孫思邈之廟宇[3],並稱之「天醫妙應孫真人」,每年農曆正月初四為其祭典,稱之為「孫天醫聖誕」。
保生三真人信仰
在保生大帝信仰中,有所謂的「保生三真人」,認為孫思邈與吳夲、許遜在成神之後成了結拜兄弟[2]:55。在廈門一帶認為三神排行依序是大哥「金面」孫真人、老二「紅面」吳真人、老三「黑面」許真人[2]:55,但在臺灣其排行則因地而異[2]:63。
傳說
醫虎喉:據說孫思邈一次夜間出診的時候,遇到一隻似乎要向他求救的老虎。他仔細一看發現老虎被人骨骾住,便幫老虎治療取出骨頭。之後老虎為了報恩而成為他的侍者。[2]:52
開棺救活產婦:傳說孫思邈一次出診偶遇出殯隊伍,發現棺材滲出鮮血,乃請求開棺並救活棺內難產的婦人與腹中的嬰兒。[2]:52
成語:爐火純青
一般解說「爐火純青」這句成語,都以為是道家煉丹完成時,爐火發出純青火焰,由此延伸而用來比喻學問、技術、功夫到達精純完美的境地。比較早的文獻證據是唐代孫思邈所寫的一首四言詩,收錄在《全唐詩》中。孫思邈通百家、陰陽、醫學之術,他這首詩主要是描述煉丹的過程。詩中大意是說:煉丹時,將鉛汞置入丹鼎中,點燃爐火。紅光烈火,所冒之煙,已無黑色,火焰變成純正的藍光。許多成語典以為孫思邈這裡說的就是煉丹完成時的「爐火純青」現象。由此可知,「爐火轉青」時,正是煉丹成就時,因此可以用來比喻學問、技術、功夫等事情到達精純完美的境地。


臺灣民間信仰之神祇,最興盛者莫過於「代天巡狩」之王爺公,祂與媽祖信仰並稱,俗諺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之說。但依據臺灣省民政廳於民國76﹙1987﹚年編製之《臺灣省各縣市寺廟名冊》所列,全臺主祀王爺之廟宇共有1330座(尚不含臺北、高雄兩直轄市),遠超過以媽祖為主祀之672座。而據調查研究,全臺寺廟所奉祀之主神類別超過二百四十種,其中土地伯公廟數量最多,故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形容。王爺廟則位居第二,遠超過其他奉祀大道公、關公或太子爺等眾所熟知之神祇寺廟。王爺信仰在臺灣之普遍與強勢,有句俗語說:「大仙的王爺公,細仙的王爺子」,說明「王爺」神像幾乎無所不在,「王爺公」似已成為臺灣神祇之代稱。
  臺灣王爺廟供奉之王爺,其姓氏各有不同,據統計達一百三十餘姓以上,其中以李、池、吳、范、朱五姓最多,且常五位一體,稱「五府王爺」或「五府千歲」;若僅奉祀其中二、三位則稱「二王廟」或「三爺公」;若只奉單姓,則稱某姓王爺,其中又以「池」姓王爺最多,此外,亦有四位、五位、六位、七位、九位或十二位合祀者。另據調查,王爺廟之分佈,以澎湖、臺南地區沿海一帶最為稠密;嘉義、雲林、高雄、屏東等沿海地帶次之;彰化、臺中、新竹、桃園、臺北、宜蘭較少;南投、花蓮、臺東等客家地區則相當罕見
  關於王爺信仰之起源,其身分、神格又如何?清代臺灣志書雖有記載,但多語焉不詳,致後人研究遭遇諸多困難。日人治臺之時,開始以社會學方法從事全臺寺廟之調查研究主張王爺為瘟疫之神,此說以日本學者前島信次為代表。而史學家連橫,以漢人立場闡述王爺信仰,認為王爺乃指明末鄭成功父子三代而言。二次戰後,學界對於王爺之研究趨於宏觀,採較廣義且分類之方式進行多面向詮釋。今茲整理歷來各家之觀點,概述臺灣王爺之來由
1、王爺為鄭成功父子孫三代
  此說以連橫為代表,其《臺灣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神教條」有詳細論述:『唯臺灣所祀之王爺,自都邑以至郊鄙,山陬海澨,廟宇巍峨,水旱必告,歲時必禱,尊為一方之神。田夫牧豎,靡敢瀆謾。而其廟或曰「王公」,或曰「大人」,或曰「千歲」,神像俱雄而毅。其出游也,則稱「代天巡狩」。而詰其姓名,莫有知之者。嗚乎!是果何神,而令臺人之崇祀至於此極耶?顧吾聞之故老,延平郡王入臺後,闢土田、興教養,存明朔、抗滿人,精忠大義,震曜古今。及亡,民間建祠以祀,而時已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比如花蕊夫人之祀其故君,而假為梓潼之神也。亡國之痛,可以見矣!其言「代天巡狩」者,以明室既滅,而王開府東都,禮樂征伐。代行天子之事。故王爺之廟,皆曰「代天府」,而尊之為「大人」,為「千歲」,未敢昌言之也。』部分歷史學者據此,認為臺灣王爺信仰之「代天巡狩」、「送王船」、「王醮」等習俗,乃臺人懷念鄭氏而演變成之儀式行為。而臺灣王爺廟之三老爺廟、二王廟及大人廟等廟宇,供奉主神即為鄭氏父子或子孫三代

  關於王爺即鄭氏三代之論點,其要項整理如下:
  (1)、臺灣民間或政府基於崇功報德之心理,於鄭成功逝世後建廟祭祀,其廟稱「將軍廟」。至鄭經殂逝,鄭克塽拜表請諡成功為武王、經為文王,兩王合葬於永康洲仔尾,合祀兩人之廟稱「二王廟」。後鄭克臧亡,因其生前未襲王爵,民間俗稱其為太子,故其廟稱「太子廟」。合祀鄭氏祖孫三人之廟則稱「大人廟」或「三老爺廟」,此類廟宇以今台南縣市及澎湖地區最多。
  (2)、「三老爺廟」之神像,臉色深褐者為鄭成功,赤紅者為鄭經,白色者為鄭克臧,其顏色合乎祖孫三人之背景,蓋鄭成功反清復明,凡事事必躬親,長年受海風烈日之吹薰,故臉色黝黑。鄭經掌政時,國事率由手下諸將籌劃執行,少受風雨日曬,故臉色紅潤。克臧則長居深宮,未親戎行,卒年僅十八,故膚色白皙。
  (3)、臺灣民間之王爺廟,主祀者以池王爺、朱王爺、李王爺最常見。池王爺濃眉大眼,深棕膚色,有長鬚,應為鄭成功之化身。朱王爺臉色紅潤,應為鄭經之化身。李王爺年輕英武,臉上無鬚,應為鄭克臧之化身,民間傳說克臧為鄭經螟蛉子,原姓李。
  (4)、關於王船之由來,乃因康熙39年(1700),清廷下令將鄭氏祖孫墳墓遷葬原籍福建南安,臺灣百姓無力阻撓,僅能以隆重牲禮祭祀,以表達不捨與思念;並有百姓駕小船隨鄭氏靈骨入海。其後,為緬懷鄭氏功德,乃造王船,設王爺像祭祀後奉送入海,並逐漸形成習俗。
  (5)、在光緒元年(1875)清廷准沈葆楨之奏敕建鄭成功專祠之前,臺灣民間不能公開祭祀鄭氏,乃有所變通,即將「鄭」王爺改為「池」王爺,因閩南泉州地區之腔調,「鄭」、「池」兩字音同而韻異,「鄭王爺」與「池王爺」三字連唸,其音極為相似,此一奧妙,不懂閩南語之清吏可能無法理解
  (6)、臺灣氣候炎熱潮濕,被視為瘴癘之地,民間對瘟神相當敬畏,福州瘟神五帝信仰隨移民傳入臺灣,瘟神之祭典如瘟醮、送瘟船等儀式開始流行。紀念鄭氏之送「王船」活動得以依託在送「瘟船」之形式下進行。
  (7)、王爺信仰由臺灣傳至閩南,經發展變化,再逆向傳播回臺灣。臺灣 王爺總廟南鯤鯓代天府,建於康熙元年(1662),最早稱鄭成功祠,臺灣歸清後始改稱王爺廟,其分靈廟宇遍及全臺及閩南。而臺灣西部沿海之王爺廟,不少是因海邊漂來王船而建廟;王船之來由,以泉州富美宮、廈門馬巷廳元威殿及金門等地放流者居多,該區域原為明鄭王朝活動勢力範圍。故送王船儀式與祭祀鄭氏祖孫之關係如何?深值探究。
  上述之論,自有其言之成理之處,但臺灣王爺廟之王爺姓氏繁多,鄭氏三代系統,應僅臺灣王爺信仰之一支而已。
2、王爺為瘟神
  謂瘟神之原始型態為死於瘟疫傳染病之厲鬼,因人鬼崇拜之觀念,厲鬼被天庭敕封為「王爺」並「代天巡狩」,成為管理、傳播瘟疫之神明。昔時民智未開,以為疫癘之流行乃是上天要懲罰人類之作惡,故對瘟神王爺心生敬畏而加以崇祀,每有瘟疫發生,則舉行建醮祭典,「賄賂」瘟神以祈求閤境平安,並建造「王船」將王爺流放大海或焚燒,俾能遠離瘟疫之威脅。而瘟神信仰隨著臺灣社會之發展,歷經不同階段之演化,由施瘟之神轉為逐疫驅瘟之神,再演變為護航之神、醫神,甚至成為保境安民之神或萬能之神。
清代送瘟船版畫中之瘟神。摘自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文集」。
  「瘟神」王爺乃臺灣民間信仰中強而有力之一環。臺灣因僻處海外,開發較晚,早期被視為蠻煙瘴毒之域,志書云:「早夜東風盛發,及晡鬱熱,入夜寒涼,冷熱失宜。又水土多瘴,人民易染急病」即是。而移民拓墾之時,由於當時醫藥並不發達,各種瘟疫傳染病若發生,感染喪命者眾,在民風保守情況下,導致信鬼尚巫之習俗盛行,以為供奉瘟神、舉行驅逐疫癘之儀式可趨吉避凶。而中國古代之「瘟神」系統,學者將之分為三群:一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載之「五瘟神」。二為《封神演義中》,武王伐紂時,因行瘟助紂而被姜子牙所殺之呂岳等七人。三為採錄於江蘇如皋香山之五岳神,原為五位不第書生,因唐太宗欲試張天師法力而遭誤殺,歿後受封為神。臺灣之「瘟神」信仰,其原型與上述第三群「香山五岳神」性質較相近,但傳說迭經變易,故事情節呈現多樣。如:
  (1)、秦始皇暴虐無道,曾焚書坑儒,時有三十六位儒生遭坑殺,地方百姓感念不已,乃尊為王爺奉祀。
  (2)、唐玄宗欲試張天師法力,命三百六十進士匿於地窖作樂,再令張天師作法止樂。天師拔劍唸咒作斬妖狀,樂聲乃嘎然而止,待查看時進士們已悉數身亡,玄宗憐其冤喪,亦恐其化為厲鬼,遂封為王爺,令天下立祠祀之。
  (3)、唐代有五書生進京赴考,途中夜宿旅店,無意間聽聞瘟神密商欲於井中下毒,傳播瘟疫,荼毒百姓。五書生決議自我犧牲,拯救無辜生靈,遂投井溺斃以示警,民眾恐懼,不敢飲用井水,故逃過劫難。玉帝憐憫之,乃封為王爺。
  (4)、宋朝時,有福建朱、李、池、吳、范等姓五位進士,為奸佞所陷害, 枉死於窖中。爾後,民間祀為王爺。
  (5)、明初三百六十進士聯袂乘船返鄉,不幸於福建沿海遇風翻覆,進士 悉數溺斃,其靈魂徘徊人間,無所歸依。朝廷憐憫之,乃封為王爺,通令各地建廟造神像奉祀之。
  (6)、明初三百六十進士奉命宣揚國威,於渡海途中遇颶風翻覆,罹難後,天現祥雲,仙樂齊奏,進士英靈似已成佛成神。皇帝感念之,乃命造船,賜名「王船」,內奉諸進士之神位,及「遊縣吃縣,遊府吃府」之御旨,並將其流放大海。因此,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均大肆祭拜。
  (7)、明末五進士奉命織福建泉州府監考,時值當地瘟疫橫行,五進士竭力救治百姓黎民,卻不幸染病身亡。地方感念其恩澤,遂奉祀為王爺。
  (8)、明末三百六十進士,因不願仕宦於清廷,乃自縊而亡。玉帝念其忠貞不二,敕封為王爺,授命視察人間善惡。
五瘟神版畫。摘自謝宗榮「臺灣的王爺廟」一書所引。
  上述之傳說,可歸納為兩類:一為三百六十進士死於非命而成神者;另一為善士投井除瘟而成神者。其說雖雜揉古代歷史人物或事件,但若稍加分析考證,便知皆屬荒誕不經,昧於史實。瘟神王爺乃由傳說延代傳承演化而形塑,其內容以「死於非命」為基調,故其原始型態,乃為代天巡狩、獎善罰惡,會散播瘟疫懲罰民間之厲鬼,故廟宇所祀之神像多作威武或猙獰兇惡之狀,讓信眾感到恐怖,並心生畏懼。
3、王爺為歷史英靈
  乃指「有功烈於民」之祀典諸神。因生前有功或有德,歿後被奉為神明,成神後又常顯靈,能保境安民,或有求必應,民間遂崇祀立廟。此類王爺因生前有功於斯土斯民,故列為神祇奉祀,若採廣義之界定,則鄭氏三代亦可包括在內。另如傳說提倡戲曲音樂有功之唐玄宗,被封為「西秦王爺」;而有功於某鄉某姓者,死後常因眾議、托夢或經乩童指示,予以雕塑金身供奉,也可視為此類王爺,舉例如開漳聖王、廣澤尊王或客籍之「義民爺」信仰等,皆可列入「英靈」王爺之中。而臺灣之王爺廟宇中,以中國歷史名人之英靈為主祀者,如謝府千歲指東晉名臣謝安,清王爺乃明初救駕有功之李文魁,蕭王爺乃漢初宰相蕭何等,其姓氏頗為繁複。
  上述之三種王爺類型,大抵可涵蓋臺灣王爺廟之神祇性質。而眾多臺灣王爺廟之中,以瘟神王爺為主祀者居最多數,若依民間之傳說而論,其姓氏可多到三百六十姓,但以臺灣目前所見王爺廟所供奉,其王爺數最多為十二姓同祀,此乃如日治之時《臺灣慣習紀事》所載:「號稱王爺之瘟王即疫神,有三百六十神,然而舉行瘟疫祭時,悉造神位三百六十,則祭主不堪經費之浩繁,故僅祀其數神,相沿為例。」而臺灣王爺之實際姓氏,據調查約在一百三、四十姓左右,並未達三百六十姓之多。
  除數姓同祀之王爺廟外,臺灣單一姓氏之王爺廟宇數量亦頗多,其中又以奉祀池姓王爺者最多。關於池王爺之身分,其傳說眾說紛紜,其姓名、生平事蹟、出生年代、籍貫皆有各種不同版本流傳。但整體而言,南臺灣之二王廟、大人廟等奉祀之池王爺,研究認為以鄭成功之化身較具說服力。至於屬於瘟神系統之池王爺,在臺灣之傳說至少十種以上,其成神之過程則大同小異,皆因「為百姓捨生取義,吞瘟藥往生」而成神。新豐紅毛港畔之池和宮,乃新竹、桃園一帶歷史最久之王爺廟,其主神池王爺,傳說是初唐時期,福建省滸州人氏,姓徐名春生,字夢彪,官拜都尉。據傳王爺任職知縣時,因地方百姓不敬神明、事親不孝、忤逆長上,因作惡多端而激怒上蒼,天庭欲予懲罰,故派使者攜帶毒藥,欲在百姓飲水之水源地下毒施瘟以為懲戒,適逢王爺得知此事,巧得使者毒藥而自服身亡,其臉色變黑、雙眼翻白,死狀悽慘。天庭使者感於知縣之捨身忘死,替生民百姓受罪,乃將實情呈稟玉皇大帝,帝感念其德,遂封為「代天巡狩」,掌理民間賞善罰惡事宜。凡間帝王亦緬懷其行,加封賜姓「池」。此為池和宮本宮池王爺之歷史來由。
新豐池和宮(池府王爺廟) -- 王爺信仰-臺灣王爺信仰溯源 - https://goo.gl/szsj1K


1、新豐池和宮之修建沿革建廟緣起
  根據學者劉枝萬先生研究,臺灣各地王爺廟之建廟起源,大致可分為香火攜來型、王船漂著型、神蹟供奉型、分靈崇拜型、厲鬼崇拜型及靈物崇拜型等六大類。其中香火攜來型乃先民渡臺之際,常攜帶原鄉香火或神像,以求庇祐保平安,起初供奉於自宅,日後再建廟奉祀,此類王爺為臺灣王爺廟之最多數。而王船漂著型廟宇,則因緣於昔時東南沿海地區之「送瘟」儀式,由於瘟疫流行,居民以為是「瘟神」作祟,認為把瘟神送至別處可讓瘟疫遠離,制止其蔓延,故設王醮祭典、造王船,送瘟神入海遠漂。王船所到之處,地方又怕其作怪,乃建廟奉祀並留置王船,或將王船燒毀或再送走,以便能遠離瘟疫之威脅。此種作法輾轉相沿,成為一種習俗,並隨移民東傳臺灣,如《諸羅縣志》卷八風俗志載:「斂金造船,器用幣帛服食悉備;召巫設壇,名曰王醮。三歲一舉,以送瘟王。醮畢,盛席演戲,執事儼恪忌禁酒食;既畢,乃送船入水,順流揚帆以去。或泊其岸,則其鄉多厲,必更禳之。」王船之放流,因季風之吹送,常漂至臺灣西部沿海靠岸,其情況,或王船本身載運神像一起漂流而至;或是僅神像漂流被拾獲;或是神柴被撿拾,經乩示雕成神像建廟供奉,皆有其可能。池和宮之建廟,乃屬王船漂著之類型,即因王船載滿神像及器物,漂流至紅毛港邊,地方咸信為神明旨意,遂有建廟之舉。
  池和宮之肇建,緣於王船之漂流靠岸。至於王船從何處而來?這在兩岸開放交流之後,藉由宗教文化活動之指引,廟方登陸進行尋根溯源,找到王船流放之祖廟,即位於廈門市同安區馬巷鎮馬巷街218號之元威殿。
  祖廟所在之馬巷古鎮,原名馬家巷、馬厝巷,別稱舫山,歷史上行政區域曾隸屬泉州府,清康熙42年(1703)為加強對海島之管理,設置馬巷廳,下轄今廈門馬巷、新圩、內厝、新店及今之大小嶝島、大小金門島等地。元威殿俗稱池王宮,又名元威堂,初建於明萬曆年間,地址在馬巷五谷市榕樹下,直至天啟2年(1622)始遷至現址。據《馬巷廳志》載:「元威殿在五甲街,相傳神為武進士池姓,于耆老夢中得之,後現像里社,鄉人鳩眾建廟,遇有疾疫,禱告甚靈,時稱為池王爺。」池王爺名然,字逢春,又名德誠,原籍南京,曾中文舉人,明萬曆3年(1575)武進士,文武雙全,為人耿介,居官清廉明正,常懷治國安民、濟困扶危之志。曾任漳州府道台,傳說某日途經馬巷東七公里處之小盈嶺,路遇兩位使者,自稱奉玉旨欲往漳州播撒瘟藥懲罰百姓。池然自忖上任伊始,不忍千萬生靈遭受災殃,乃智取瘟藥自服身亡,代黎民百姓受罪,死後顯化於馬巷。天使將實情稟奏天庭,玉帝深受感動,特嘉獎其高風亮節,敕封為「代天巡狩」,並委派在元威殿鎮坐為神,其神威顯赫,聲靈丕顯,遂逐步加封為「總巡王」,後又下壇乩示,玉帝再加封為「總制」,其總頭銜稱「玉旨敕封代天巡狩總制總巡王」。
  馬巷池王宮為池府王爺之發祥地,俗稱「正爐」、「祖爐」或「總爐」,臺灣稱為「祖廟」。該廟分靈散布在閩南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及臺灣等地,廟宇達千座以上,新豐池和宮為其中之一,是一座歷史悠久之大廟。
2、修建經過
  池和宮之修建沿革,因歷史文獻闕如,僅能從傳說口述中勾勒梗概。據傳本廟初建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是年泉州府晉江縣富美港之王爺廟,大建王醮,逐瘟祈福,並舉行送瘟儀式,放流王船出海,船上滿載王爺神像、食糧及建材等,隨季風海潮漂流至紅毛港海邊,地方居民好奇登船窺探究竟,發現三尊雕工精美之安座王爺神像,認為聖澤臨境,乃建廟迎奉王爺聖尊。廟宇草創之時,據傳僅為兩坪大小之茅茨小屋。由於移民拓墾之初,瘟疫瘴癘等傳染病流行,志書所謂「土地多瘴氣,來往之人恆以疾病為憂。」王爺既為代天巡狩之瘟神,善男信女為求境內平安而多所崇祀祈求,因王爺神威顯赫,有求必應,信眾乃日漸增多,香火也日趨興盛。
  至道光元年(1821),新庄子望族徐景雲先生,又感於王爺神恩浩蕩,信徒香客遽增,遠近前來朝拜不絕於途,而原廟宇雍塞狹隘,又經漫長歲月侵蝕,久經風吹日曬雨淋,廟貌已現頹圮,乃捐資﹙地﹚募款二百兩銀元,庀材鳩工,改建新廟。而隨著時光更遞,池府王爺覃敷恩澤,其神靈地位已在地方百姓心中深植牢固,信女善男競相捐款納誠,祈使廟貌能永保煥然清新,乃於道光26年(1846)及民國38年(1949)再進行二度改建重修,自此廟宇格局漸趨恢弘。
1966年1月23日農曆春節時之池和宮﹙明新科技大學李淑媛老師提供﹚
1966年1月23日農曆春節時之池和宮後花園﹙明新科技大學李淑媛老師提供﹚
  迄至民國64年(1975),由於池王爺聲名遠播,成為香客輻輳之宗教聖域,加以臺灣經濟起飛,新竹地區日漸繁榮,新豐一帶高樓大廈紛起,相較之下,池和宮之廟貌已顯其狹陋,故信徒又鳩資新台幣一千七百萬元進行改建。此次改建實為重建工程,歷時四年,規模浩鉅,耗資龐大,直至民國68年(1979)10月23日始告竣工,並舉行慶成建醮盛典。其時眾信士紛紛備辦牲醴果品,而以全豬全羊為供品者,統計高達二千六百餘戶,其盛況可謂空前。新建之廟宇為「口」字型格局,裝飾繁複,外觀雄偉。
  關於傳說之池府王爺廟興建沿革,有四點值得商榷,一是王船來自泉州晉江縣富美港之王爺廟,但經廟方前往大陸尋根,發現祖廟應是廈門馬巷元威殿,兩者有所出入。二是池府王爺為何者之化身?新豐池和宮以王爺為徐春生,字夢彪,係福建滸州人氏;而元威殿祖廟則以王爺為池然,字逢春,兩者說法亦不同。三是徐景雲其人,據《新豐鄉志》人物篇載:「徐慶江即徐景雲,祖籍廣東省陸豐縣,新竹廳竹北二堡新庄子人,清例授例貢生,生於1855年(咸豐5年),卒於1901年(明治34年),得年四十六歲。」如此,則道光元年(1821)徐景雲不可能捐資建廟,此疑點待釐清。四是自道光26年(1846)至民國38年(1949)間,其歷史超過一百年,皆無修建記錄,亦是令人不解之處。
  上述問題,說明文獻史料保存之重要性。地方廟史之建構不易,相關資料之闕如是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池和宮內之古文物,以正殿所懸之「聲靈丕顯」匾最具史料佐證價值,該匾落款為「道光乙亥年」,即道光17年,由「水陸眾弟子」所立,由此匾雖無法窺知廟宇之改建年代,但道光年間本廟香火之鼎盛卻可由此看出端倪。其次,池王爺姓名之更易,說明宗教信仰由大陸飄洋渡海過臺灣,隨著歲月推移,逐漸融入在地傳說元素,成為在地化且具有地方特色之民間信仰。
新豐池和宮(池府王爺廟) -- 王爺信仰-池和宮之建廟沿革 - https://goo.gl/x2YGQw


本宮池和宮,俗稱池府王爺廟,廟址在新竹縣新豐鄉新豐村池府路156號。本宮主祀池姓王爺,據傳草創於清乾隆年間,歷史迄今已逾二百年,由於神威顯赫,有求必應,故聲名遠播,香火鼎盛,成為新竹西部濱海一帶居民之信仰中心,其信眾遍及海內外。
  本宮地理環境優越,自然美景渾然天成。廟後背倚山丘,其上遍植蒼翠林木,附近昔日曾為史前人類之活動場所,曾出土大量陶、石碎片,是新竹縣境重要考古遺址之一。廟前濱臨紅毛古港,該港傳說在十七世紀時荷蘭人已闢作商港,「紅毛懷古」被列為「新竹十二景」之一。港灣附近蔓生大片紅樹林,為水筆仔、海茄苳之混生林,景觀碩大壯美。往南則有鳳坑村姜厝之朴樹群,樹態婀娜多姿,為臺灣西部海岸稀有之國寶級樹種,風情特殊,引人入勝。廟西極目遠眺,臺灣海峽水天一色,碧波萬頃,夕陽餘暉之下,坡頭漁港帆影點點。廟東遙望鳳山崎,為清代全淡八景「鳳崎晚霞」之名蹟勝境。更遠處則新竹城之「少祖山」五指山凌霄連雲,雪山山脈千峰聳疊,層巒環抱。所謂的「港湖大洋四水歸堂,八面翠巒環繞羅城」,乃指崁頭溪、波羅汶溪、德龜溪及茄苳溪四溪於本宮前匯流入海,而龍脈自震艮方位由楊梅高山頂一路蜿蜒而來、形成傳統風水學中的「生龍口」吉穴,本宮乃位居其穴位上。
  關於本宮之肇建沿革,其創建年代有乾隆中葉、道光初年及咸豐年間等不同說法,較通行的版本是:乾隆42年(1777),當時福建泉州府同安區之元威殿王爺廟,大建王醮並放流王船出海,因季風吹送及海潮漂流,王船意外漂泊至紅毛港靠岸,當地庄民好奇登船一探究竟,發現船上滿載食糧、建材及三尊神像,乃於本宮現址建小廟奉祀。由於漢移民渡台拓墾備嚐艱辛,既有風濤之險及原住民出草之害,又有瘴癘、瘟疫等傳染病之威脅,故需假宗教信仰以得到精神寄託與心靈慰藉。池王爺因神蹟靈驗,信眾問事求醫、擇日算命、護航祈福等,凡有所求必得回應,因之香火日盛,香客絡繹不絕。道光元年(1821)歲次辛巳,新庄子望族例貢生徐氏籌資二百兩首次修建,道光26年(1846)歲次丙午,復又二次修建。
池和宮地理位置空照圖(此圖已向林務局申請使用)
  民國38年(1949)歲次乙丑再度重修,然因建築狹小簡陋,廟貌破舊不堪,信眾遂醵資新台幣一千七百餘萬元,於民國64年(1975)進行改建,共歷時四年,於民國68年(1979)10月23日重建完成,同時舉行慶成建醮大典。至此,一座雕飾精美之宏偉建築矗立於新竹海濱。
  本宮主神池府王爺,屬古代瘟神信仰神祇之一,神像黑面長鬚,兩眼瞪大翻白,為中毒身亡之痛苦慘狀。傳說王爺為古代先賢歿後而成神者,原係初唐時期福建滸州府人氏,姓徐名春生,字孟彪,官拜都尉。據傳王爺任職知縣時,因地方百姓不敬神明、不孝父母、忤逆長上、作惡多端,上天欲予懲罰,天庭乃派使者攜帶毒藥下凡,欲於縣民飲水之池井中下毒,恰逢王爺知曉此事,乃代為受罪,巧取其毒藥自服而亡。使者深受感動,乃稟明玉帝,帝感念其德,封為「代天巡狩」,掌理民間懲罰善惡事宜,凡間皇帝亦緬懷其行誼,加封賜姓「池」,此為本宮池王爺之典故由來。
池王爺中毒身亡之表情
  臺灣各地所祀之池府王爺,其傳說之姓氏、籍貫或朝代多有不同,流傳版本至少超過十種以上,但其香火神祇大抵來自大陸原鄉,本宮之池王爺亦不例外,乃自海峽對岸漂洋過海而來,經過長久之歲月沉澱洗禮,逐漸在地化成為守護地方之鄉土神。民國79年(1980),本宮首次登陸謁訪祖廟,廟稱「元威殿」,位於廈門市同安區馬巷鎮馬巷街218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據<馬巷廳志>載:池王爺,名然,字逢春,原籍南京,為明萬曆三年之文舉人及武進士,出任漳州府道臺時,為拯救漳郡萬千生靈,自服瘟藥身亡,歿後玉帝逐次加封為「代天巡狩總制總巡王」。以此觀之,本宮之池王爺身分與祖廟之傳說不盡相同
  本宮坐擁山青海藍之絕佳地理位置,殿宇堂皇巍峨,廟向坐西北朝東南,採歇山重簷二進式格局。廟脊剪黏裝飾璀燦奪目,福祿壽三星、飛龍舞鳳、仙女神童、花鳥亭閣等繁複樣式齊集於簷頂,點綴出華麗耀眼之氣象。石柱、壁堵之石雕塑像,精巧細膩,富有高度藝術價值。殿前一對戲球之石獅,乃全臺罕見之純石雕刻鉅作,其氣勢凌人,威猛生風。殿前廣場建構一座精美牌樓,採天然巨石雕鑿而成,為六柱五開間格局,柱簷間雕樑畫棟,基座以十二尊北方及南方風格造型石獅安鎮,體現不凡氣派,成為紅毛港區最顯著之地標。正殿金碧輝煌,神龕供奉三尊池王爺神像,龕聯:「德敷八方千家被,恩垂四海萬世欽」,道盡王爺護鄉佑民之功績。側龕分祀天上聖母、福德正神及三真人,媽祖為航海之神,守護漁民滿載而歸;土地公為賜福招財之神,能施福惠於人;三真人指吳夲、許遜、孫思邈,為古代名醫,被奉為醫神。本宮將諸神同祀,意謂王爺已由原先瘟疫之神逐漸轉變為航海之神、醫療之神、保境安民之神,甚至是有求皆應之全能之神。
  本宮因迭經修建,舊蹟故物多已遺佚,歷史悠久之古廟,經改建而煥然一新。宮內較有價值之古物,一是一支二百多年前由鯊魚齒骨製成、乩童用以破肩頭之鯊魚劍,質輕而密實;另一是五支道光已亥年造、約尺餘長、乩童貫穿雙頰用之銅質貫口針及杏黃色元帥令旗;另有道光年間之神案、供桌及香爐,以及「聲靈丕顯」古匾等,為本宮之古老留下歷史見證。此外,宮右後側闢建一座花園,園內花木扶疏,一片綠意盎然,鐵檻池內曾飼養數隻百餘歲之大靈龜,可惜已放生不知去向。
本宮之古物貫口針歷史悠久
﹙摘自林衡道-臺灣古蹟全集第一冊 ﹚
本宮豢養之百年大烏龜
﹙摘自林衡道-臺灣古蹟全集第一冊﹚
  本宮祭祀圈為新豐鄉之新豐、埔和、坡頭三村,信徒則遍及全台及海外,其中湖口、楊梅、新屋、中壢、平鎮尤多,宗教信仰已超越族群之藩籬。而祭典節慶向為寺廟之盛事,本宮依例於農曆正月舉行新春祈福大會;5月5日則配合縣政府於宮前大池舉辦端午龍舟競賽;而6月18日為池王爺聖誕,祝壽大典由新豐鄉十三村輪流承辦,當日為酬神感恩之吉日,恭祝聖誕祭儀隆重莊嚴,讚誦聲琅琅然,法韻低迴縈繞,善男信女不遠千里而來,自備牲禮供品,排滿廟埕香案,點起清香朝謁跪拜,嬝嬝煙霧遮天蔽日,場面甚是壯觀。而為表達對王爺之崇高敬意,演出之酬神戲常達月餘之久,其熱鬧盛大之場景,實令人嘆為觀止。另外,本宮秉持宗教入世情懷,積極參與地方公益,熱心各種慈善義舉,如新春「食福宴」及發紅包,元宵節「起基借貸」進行急難救助,興辦貧民救濟、清寒獎學金、托兒所、醫療設施等慈善事業,並提供選擇結婚吉課、入宅、動工、破土、上樑、開業、補運、關煞制化、安太歲、點光明燈等服務。神明真正走入人間,不再高高在上。
  本宮建廟二百三十餘年,其歷史發展與新豐地區之拓墾開發同脈動、共呼吸,它是一座神聖之宗教場域,乃庶民百姓之精神支柱;池王爺之神威,安定人心,發揮啟迪教化之功,是眾生面對苦難橫逆時最佳之依靠。宗教信仰衍生出民俗文化,台灣因屬移墾社會,民間信仰相當普遍,但往昔台灣社會保守,政府曾因政治因素考量,視之為迷信禁忌,而予以忽略或刻意壓制。晚近隨著整體大環境之自由開放,宗教活動百花齊綻,文化旅遊成為政府單位急欲突顯之觀光特色;寺廟融合建築藝術、古蹟保存、民俗表演、庶民信仰甚或風水美學等元素,具有文化資產之價值與觀光旅遊之賣點。本宮位於新竹西部濱海遊憩動線上之重要據點,包括紅毛港、紅樹林、朴樹林、新月沙灣原生林、鳳崎落日及坡頭漁港等,若能一併作適當串聯規劃,結合看山、觀海、賞落日、自然生態考察、單車健行、寺廟祈福、民俗欣賞等內涵,相信可打造成為一條黃金熱門旅遊路線。
新豐海岸線美景天成
  本宮從草創時之簡陋小祠,至今日擴建成堂皇之大廟,其間蓽路藍縷,端賴地方望族大姓之慷慨解囊,以及信眾百姓之投入參與;而管理委員會之組成,以組織化方式實施管理運作,使本宮之經營步上軌道。民國84年(1995),緣於新豐活動中心即將改建之際,本宮管理委員會結合宗教、民間等社會力量,爭取興建行政大樓,作為地方信仰及活動中心,藉以凝聚地方情感與共識;大樓之落成啟用,推動本宮朝向觀光化、服務化之多元功能邁進。而第五屆主任委員吳俊岸先生,對本宮之發展自有其理想與堅持,在總幹事陳清合及諸委員之支持下,宮務蒸蒸日上,不但各項公益事業積極開展,民俗文化之推動成效斐然,廟產之增購及廟地周遭環境之美化皆卓有績效。
  本宮之歷史發展,是新豐地區拓墾史之最佳見證。俗謂:「國有史,鄉有志,族有譜」。歷史是人類對過去的事件行動所做的系統紀錄與詮釋,而池和宮屹立於西部海濱數百餘年,看盡新竹一頁歷史滄桑,它已不只是一座燒香拜拜的信仰空間而已,相反的,是一棟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建築,而宮志之編纂修撰,正足以將其多面向之文化內涵加以呈現流傳。
  本宮董事諸大德,早已識見卓遠,業經開會決議通過委請學者專家進行宮志之編寫,奈因諸多因素而未竟其功,吳主任委員對此念茲在茲。適逢明新科技大學江順裕老師與吳君為昔日國民大會舊識,兩位皆感於地方文史資料缺乏系統整理,致鄉親無法尋根探源追溯歷史過往,池和宮之史料文獻尤其散佚闕如。而明新科技大學建校四十餘年,受地方栽培甚多,亟思貢獻學術研究人力資源以為回饋,故由人文社會與科學學院教師組成團隊,進行「新豐池和宮志」之撰寫。

新豐池和宮(池府王爺廟) -- 新豐池和宮-關於池和宮 - https://goo.gl/5o7oEt


保生大帝(閩南語白話字:Pó-seng tāi-tè)為中國大陸閩南(泉州、漳州、廈門)地區及臺灣、東南亞華人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花橋公」[1]。保生大帝通常是指北宋人吳夲,然而亦有所謂的「保生三真人」信仰,認為孫思邈、吳夲、許遜三位在成神後結拜為義兄弟,而都會被稱為「保生大帝」或「大道公」[2]:55。
生平
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夲」音「ㄊㄠ」/「tāo」,非「本」字[3]),字華基,號雲衷、悟真[註 1],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年4月14日)[2]:12,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積善里(今屬漳州市龍海縣角美鎮)。祖籍泉州府安溪縣感德鎮石門村[註 2][4]。
父名吳通,母為黃月華,原居漳州,因避亂[註 3]而到同安海濱的白礁結茅為屋,討海維生[2]:12。吳夲十三歲時,父親吳通患病,但因家貧無力就醫而去世,母親黃氏後來也因憂傷去世,此事令他立志學醫濟世[2]:12。吳夲初習捕蛇、採草藥,後學針灸、湯藥,醫術名逐漸傳播民間[註 4][2]:12、13。而根據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西宮檀越記〉,作者孫瑀的祖父孫天錫在天聖四年(1026年)因食用河魚生病而到旗山上面的居士庵調養,與一名周遊至此的裴姓方士(字號養真老人)相談甚歡[2]:14。後來吳夲[註 5]得知裴養真在此,便前來會面,兩人相談甚歡,裴養真並將所知全部教授給他[2]:14。而吳夲得知孫天錫已經患病多時,便為他醫治,僅三天便見療效,半個月就治癒,三個月後已經調養恢復[2]:15。之後孫天錫欲重金酬謝,卻被婉拒,兩人日後結為好友[2]:14。後來吳夲「飛昇」後,孫天錫在屋西建祠奉祀,後來因為靈驗,遂拓建廟宇,為「吳西宮」[2]:15。
而在天聖五年(1027年)時,白石丁氏[註 6]曾請吳夲重新抄錄三世祖丁遷的遺囑並懸於祠堂[2]:15。周茂欽認為這顯示吳夲擁有一定的書法造詣,且在地方上有相當聲望,才會被當地大族延請[2]:16。
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1036年5月29日),吳夲為了幫急症病患採藥,前往青礁的大雁東山,卻失足墜崖而羽化,享年五十八歲[2]:20。當地居民得知後,為追悼吳夲,紛紛塑像祭拜並私謚「醫靈真人」[2]:20。
傳說吳夲著有《吳氏本草》與《靈寶經》兩本醫學著作,他在泉州花橋亭行醫時曾用《靈寶經》傳授草藥知識[2]:68。而北宋大觀年間纂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中的「霍香正氣散」、「加減平胃散」、「逍遙散」據說即來自《靈寶經》[2]:68。
信仰發展
在吳夲逝世後,閩南一帶便有青礁龍湫庵、白礁醫靈神祠、廈門吳西宮等三處供奉吳夲的廟宇。
廈門「吳西宮」根據孫瑀〈西宮檀越記〉(1087年),是作者祖父孫天錫在吳夲去世後所建[2]:20。最初孫天錫指是在自家西邊建小祠並塑像奉祀,算是孫家的家神[2]:20。但是由於靈驗,所以附近居民也成為信徒[2]:15。為了容納更多的信徒,孫天錫便捐四畝田,在田中間蓋了廟宇,由廟祝耕田以作為廟宇香火之資[2]:15。這座廟宇即為廈門島上最初的保生大帝廟,吳西宮[註 7][2]:15。
青礁龍湫庵據宋朝楊志〈慈濟宮碑〉記載,其逝世後鄉人私謚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龍湫庵」塑像祭拜[註 8][註 9]。另據〈慈濟宮碑〉記載,當初要塑像時,因不知道吳夲的相貌而無法製作,後來是吳夲託夢指示他長得像東村的王汝華,但額頭較寬,才得以塑像[2]:21。後來宋紹興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書顏師魯奏准朝廷於青礁建廟,原本計畫建在雲嶠院旁,但神示在龍湫庵南邊建廟,即為後來的青礁慈濟宮[2]:21、22。而根據楊志〈慈濟宮碑〉的敘述,南宋時吳真人已經由醫神提昇成地方守護神,水災旱災、盜賊入侵、行船遇險等事都可向其祈求平安[2]:22。
白礁醫靈神祠的記載可見於孫瑀〈西宮檀越記〉(1087年)與《宋會要稿》,該祠在吳夲逝世之後便興建,為當時的祖宮[2]:34。紹興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書顏師魯奏請為吳夲立廟時,乃改為「醫靈神廟」[2]:34、39。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梁鄭公(梁克家)以吳夲之神蹟奏請賜廟額,而敕封「慈濟」[2]:24,青礁龍湫廟與白礁醫靈神廟因此均改稱為「慈濟廟」[2]:35、41。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詔改廟為宮,兩間廟因而改稱「慈濟宮」[2]:35、41。
因神蹟傳說流布,及歷代朝廷追封,遂成為閩南地區重要民間信仰。而隨同安移民遷徙,也成為台灣、東南亞同安籍人士信奉的鄉土保護神。
臺灣
保生大帝在臺灣早期泉州同安籍移民信仰中心,隨泉州府同安移民遷徙,至今已不分原籍畛域,成為重要的台灣民間信仰之一。臺灣奉祀保生大帝廟宇以臺南市學甲慈濟宮、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峒保安宮、臺中市元保宮最為著名。
據文獻載,臺灣最早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是在鄭成功入臺之前,《臺灣縣志》載:「寺廟……在廣儲東里,大道公廟,紅毛時建……」,為臺灣第一早建的寺廟,原稱「大道公廟」,俗稱「開臺大道公廟」又稱「廣儲東里大道公廟」,臺灣日治時代,大正三年(1914年)重行修建,始改為新化保生大帝宮。
學甲慈濟宮所奉祀開基主神稱為「開基二大帝」,相傳保生大帝吳夲於北宋仙逝後,鄉人於白礁立廟祭祀時,雕刻有「大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三尊保生大帝神像,大大帝奉祀於龍海白礁慈濟宮二大帝則由同安縣百姓李勝迎祀隨明鄭鄭成功軍隊前來臺灣,原由台南學甲下社角李姓後代私人奉祀,後成為學甲地區信仰核心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肇源於清代乾隆初年,同安籍移民入墾台北大龍峒地區,由於水土不適,瘴癘四起,所以返回故裏白礁慈濟宮分靈保生大帝神像來臺灣,1755年(乾隆二十年)建廟,1805年(嘉慶十年)遷於現址重建,清代台北地區艋舺頂下郊拚、漳泉械鬥時,保安宮為同安縣籍移民避難之所及據點。於1995年至2002年自費重修,獲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馨獎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總部「二00三年亞太文化資產獎」,為全臺廟貌規模最大之保生大帝廟宇。
1987年11月6日,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等人前往白礁慈濟宮謁祖[2]:45。臺灣奉祀保生大帝各廟宇於1989年組成「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由當年學甲慈濟宮董事長周大圍出任首任會長。
2005年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接任聯誼會會長後,乃積極推動轉型工作,2007年5月發起成立全國性的宗教團體組織,同年8月1日獲內政部核准籌設。10月21日在臺北保安宮召開第一屆會員大會,正式宣告「社團法人臺灣保生大帝信仰總會」成立,並選出廖武治為第一屆理事長,廖武治表示,對於聯誼會過去所忽略的人才培育及社會公益的參與,希望以臺北大龍峒保安宮的改造轉型後,投入社會教育、文化建設、慈善公益的經驗,運用在新成立的信仰總會,為保生大帝信仰帶來新的生命力。
與其他神靈的組合
一般保生大帝廟都會配祀江仙官(江縣令)、張聖者(張主簿,即飛天大聖,不是法主真君)、黃醫官、程真人、鄞仙姑等,還有保生大帝的腳力,黑虎將軍。
四法主
「法主公」是對法術高強神靈的尊稱,閩南地區有各種「法主公組合」;作為鄉土神,各地信奉的法主公組合均不同,大多有「法主真君張法主」與「輔天真君蕭法主」。
在中國福建泉州德化的「法主公組合」是張慈觀、蕭朗瑞、章朗慶(一說姓洪)等結義三兄弟,是為「法主三公」。在永春、安溪一帶亦是「張、蕭、章」;亦有人奉祀「張、蕭、黃」,加入了黃法師(顯應祖師)。福建龍巖市漳平則是「張、蕭、吳」,張、蕭二法主之外,加入吳真人(保生大帝),或是奉祀「張、蕭、吳、黃」。在福建省會福州是「張、蕭、連」,即張慈觀、蕭朗瑞、連光陽三位真人。廣東省潮州的客家人則是「張、蕭、劉、連」四聖,即張慈觀、蕭朗瑞、劉志達、連光陽四聖,四聖也就是五營神將中的東南西北四營的主帥。
保生三真人
有些地方有「保生三真人」的說法,其中保生大帝神像有紅面、金面與黑面之分,其中紅面者為吳夲,金面者為唐代名醫孫思邈(他廟稱天醫真人),黑面者為魏晉時人許遜(他廟稱旌陽真君或感天大帝),三位神明乃義兄弟,其排行依序為孫、吳、許[2]:55。因此據說金面的保生大帝神像到青、白礁慈濟宮刈香,因為是大哥,所以可以免插爐(不用捐資添油),黑面神像因為是弟輩所以要捐資添油[2]:55。此外像是廈門鼓浪嶼龍頭興賢宮的保生大帝遶境只能在龍頭一帶,不能去內厝沃,因位內厝沃種德宮的保生大帝是金面,而興賢宮是紅面;相對地,內厝沃種德宮的保生大帝便可到龍頭地區遶境[2]:55。
保生大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Rmlihe

2017-10-27_1844312017-10-27_184100  2017-10-27_183144

王爺信仰系統之一為鄭氏父子三代,此為鄭成功畫像

wang03  2017-10-27_183133  


池府王爺在台灣擁有非常高的人氣,雖然名列五府千歲之一,但亦有不少單獨祭祀的池府王爺廟,又被稱為池二王的祂聖誕即將到來,就在農曆六月十八日(國曆8月7日),那麼該怎麼向這位大神祝壽呢?
池府王爺過生日 斬妖除魔同時也能補財運 https://bit.ly/2PwA92Z
池府王爺以斬妖除魔聞名,同時也保佑財運。圖為台北崁頂永義宮池府王爺。(圖/記者黃彥昇攝)
池府王爺的由來說法很多,民間也大多接受池府王爺有好幾位甚至不一定姓池這種說法,但在這些身世來歷之中,池王的姓名最常看見的是池夢彪(亦有池孟彪的記載),與另外四位都是唐朝人的王爺結拜兄弟,組成「李池吳朱范」這個擁有鼎盛香火的人氣男神團體。
五府千歲中能在歷史文獻中找到記載的只有大王李大亮,但還是能從一些蛛絲馬跡推測出池王的生平軌跡,傳說中池王曾任「折衝都尉」,這是唐朝軍事基本編制「折衝府」的長官,「折衝府」遍布大唐各地,創立於唐朝初年,隸屬於「十二衛大將軍」和「東宮六率」,大王李大量就曾同時擔任「右衛大將軍」、「太子右尉率」兩個重要職務,也許二王池夢彪擔任「折衝都尉」時的直屬長官就是李大王,進而相識結拜為兄弟。
池王在台灣的香火極廣,黑面凸眼的威猛形象在台灣留下了許多斬妖除魔的傳說。雖然池王斬妖除魔的戰鬥力名列前茅,但其實祂也負責幫信眾帶來財運,這又是什麼因素?
五府千歲各有專長領域,其中有著「二王好流水」的說法,就是指池王專門護佑討海人,以往傳說只要漁民在出海捕魚前奉請池王上船,當天都能滿載而歸,因而又有著「池王爺發財神」的說法。隨著時代變遷,池王守護的對象也從討海人逐漸擴大,所以這位斬妖除魔的黑面男神也逐漸成為另類的財神。
向池王祝壽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準備簡單的水果與清香加上一顆誠摯的心即可,如果行有餘力可以到糕餅店購買壽桃。在祝壽的同時除了向池王表達長久以來的感激之恩,也請池王在事業運途上能多多護佑。不需要過多的供品也不需要過多的排場,用最誠摯的心向神明祝壽,就是最好的祭神之道。池府王爺過生日 斬妖除魔同時也能補財運 https://bit.ly/2PwA92Z

2020-08-06_1845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