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9_183016  2017-11-29_1836482017-11-29_183656  

金劍:中央集權制絕對不是封建社會
人氣: 1237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7-11-27 2:05 PM 標籤: 中央集權制, 封建社會, 私有制, 共產主義
【大紀元2017年11月27日訊】封建社會即分封制,在中國盛行分封制的時期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之前的時期,尤其是西周時期,周滅商以後,周天子分封天下。
秦吞六國,建立起郡縣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廢除了封土建國的分封制,沒有王侯可以受封而自行建國。因此,自秦始皇開始至辛亥革命的這段中國歷史時期,應被稱為中央集權制。而同時期的歐洲經歷的中世紀卻是真正意義的封建社會,那時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統治,大大小小的君主受到分封後各自為政,建立屬於自己的城邦,是一個真正封土地而建國的封建社會。
中國的中央集權制比同時期的歐洲的「封建社會」更加進步,而且這兩種社會形態有著根本的區別與對立。也可以說,中國在農業社會時期的社會形態發展是領先於歐洲社會形態。
為什麼中國的中央集權制被稱為「封建社會」,而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卻被稱為「奴隸社會」呢?這是因為馬克思學者對中國歷史的曲解,並以訛傳訛。
許多西方及中國大陸史家並不認為中國有過嚴格意義上的封建社會。
中央集權制與封建社會比較
要看一種東西是什麼,首先要看它的特徵。
封建社會的特徵
所有土地屬於國王,國王把土地分封給貴族、功臣,貴族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封給親信,如此下去。
地從國王而來,土地不能自由買賣,農民對封建主(地主)有依附關係,身份有階級性、是固定的。
封建領主不僅佔有農田,還把原來生息在這片領地上的農民也囊括入自己的帳簿,使大批農民淪為農奴。農奴則被視為領主財產的一部分,與奴隸類似,但農奴只可使用不可買賣。
封建主擁有很大權利,可以制約國王。每一個大的封建主在自己轄內都擁有軍隊,儼然一個「國中國」。
封建主有特權,封建主與農民的身份是世襲、繼承而來。
有非常鮮明的階級劃分,封建主與農民的矛盾突出。
封建主土地範圍內的官員,由封建主自己任命。
封建制度是國王與諸侯國、封建主的分權制。
中央集權制的特徵
土地與國王沒有關係,是自己或者長輩奮鬥而來,完全屬於自己,可以自由買賣與贈送。在中國,自從商鞅變法起就實行土地私有制,地主對轄內土地擁有絕對支配權,可以任意買賣。
農民對地主沒有依附性,農民有獨立的人身,地主與農民的關係是租賃關係,有時間性,是平等、互惠、互助的。這與房東和住客的關係是一樣的,今年租明年不一定租,租金雙方商定在一個合理水準。農民離開地主的情形也很多。
地主沒有特權,與農民的許可權一致,都是被統治階級。其實地主也是農民,是富裕農民。由於經營不善,地主變農民;奮鬥成功,農民變地主。所以,地主不一定是繼承而來,又沒有特權,不是「國中國」,更沒有軍隊。
由於地主與農民之間的身份有切換的可能,所以沒有根本的階級性。地主與農民的矛盾不突出。
所有官員,由國王任命。
中央集權制是國王專制制度。
表1列舉的都是封建根本特徵,中央集權制與它完全相反。本人花了很大的努力,也沒找到它們的相同特徵,也許讀者能找到,好好找吧。
封建社會就是封土建國(封侯建國),皇帝或者國王把他的地盤分成一塊塊封給諸侯,諸侯們向皇帝效忠。而中央集權制是廢除封土建國,皇帝與農民的中間沒有諸侯或大地主,農民通過皇帝的行政機構(郡縣)直接向皇帝負責。中央集權制的許多特徵與封建社會完全相反,是對封建制度的顛覆,因此它不可能是封建社會,把中央集權制也說是封建制,那是弱智者所為。
中國的地主與封建社會的封建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從表1中可以看出來。中國的地主其實也是農民,是富裕農民。在真實的歷史中,地主與農民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由於經營不善(或抽鴉片),地主變農民,由於經營有方,農民變地主,事例比比皆是。中國一直流傳著一個俗語:「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就是這種地主與農民身份頻繁互換的寫照。
在封建社會裡,一個農民通過辛勤勞動能變成封建主嗎?不可能的。封建主的身份是政治性的,只有通過政治性的努力才能實現,比如,軍功、救了國王、娶了國王的女兒等等,做了這些,國王就把封建主的身份賜給你,並給你土地與金錢。中央集權制裡的地主,他們的身份是經濟性,想當上地主,很簡單,改變經濟狀況、拼命賺錢就行了,買了土地你就當上地主,沒有人賜你身份,全靠自己與祖上的努力。這就是封建社會與中央集權制的最大不同。
中央集權制既不是封建社會,也不是資本主義,也不是馬克思所列舉的五種社會形態中的任何一種,這就證明馬克思的「社會發展五階段論」是錯誤的。總結人類的社會形態,還應該有一個階段——中央集權制必須加上。馬克思把社會只說了五個階段,馬克思理論有漏。
中央集權制絕對不是封建制,而是對封建制的顛覆。
2、秦始皇統一後的中國是中央集權制而不是封建制
中國的封建社會就是分封制,是秦朝以前的制度,最起碼周代是如此。
秦統一之後,政治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經濟上廢除土地王(公)有制,確立個體私有制。土地在農民手中,皇帝與農民中間沒有諸侯或大地主,農民通過皇帝的行政機構(郡縣)直接向皇帝負責。
漢采秦制,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封國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諸侯只徵收租稅,封國名存實亡。後來的王朝繼續採用漢制,雖然有時封一些王,這時的王多數是尊稱,王不一定有封地,有封地並不完全掌握封地的一切權力,無法與春秋戰國時的諸侯相比,也無法與歐洲的封建主相比。
是什麼制度?我們就與它的特徵相比。從表1中可以看出,秦朝以後的中國,各種特徵完全符合中央集權制,而不符合封建制。所以說,秦始皇統一之後,二千多年來,中國的社會形態都是中央集權制。
馬克思史學家誤以為,在馬克思的歷史觀點中社會形態是線性發展的,是越來越進步的,即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最後是共產主義。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學說之後,中國歷史就必須按方抓藥,所以秦朝之後必須是封建社會。這就好比先做成一個模子,不管你合適不合適,硬套進去再說。於是中國就有了「封建社會」之學說。套進去後,發現西方的模子不合適於中國,因為秦朝根本不實行分封制,於是馬克思者又賦予了封建社會新的定義,為中國量身定做出一個所謂的「中國封建社會」,比西歐封建社會延續的時間都要長一倍以上。
現在馬列學者,知道把秦朝以後的中國說成是封建社會這一說法站不住腳,就盜用「封建社會」一詞,加入自己的定義。他們如此定義:「封建社會是地主或領主擁有大量的土地(耕地),農民很少有土地。」他們在這裡已經撇開「土地的來源、屬性、流動性,農民與地主的關係(表1)等等一系列問題。」很顯然,這種定義的封建社會與真正的封建社會毫無一點關聯,作為一個嚴肅的社會形態的定義,是荒唐無比的。
把「封建社會」的定義修改,這樣做是極端錯誤的,不斷改變名詞內涵的做法,就是流氓法。既然用別人已經形成社會共識的詞,就不能改變其原來的定義,否則會造成混亂。本來「南」是指南針所指的方向,有一天馬克思者卻把指南針所指的方向定義成「西」,這就把世界搞亂了,這是馬克思徒子徒孫設的邏輯陷阱,在辯證法與馬克思理論裡也經常出現這種邏輯陷阱。
就算按照馬列學者後來篡改的定義:「地主擁有大量的土地(耕地),農民很少有土地」的標準,秦朝以後的中國也不是封建社會!在中國歷史上,自耕農佔有大量的土地,一般應該超過70%,只有少量土地(30%以下)在小地主手裡,小地主也是半自耕農,家庭成員都參加勞動,很少有大地主,從這個事實出發中國就不是封建社會!
二戰時,日本人仔細調查了華北地區的農村,寫成《中國農民慣行調查》。他們在調查中發現:「很少可以在華北的村落裡看到地主,這個階級在村莊事務中的作用微不足道,他們甚至開始懷疑半封建這樣的詞是否可以用在中國村莊身上」(注5)。日本人說話比較縮水,實際意思就是:「半封建這樣的詞用在中國村莊身上不合適,當時的中國不是封建社會,連半封建都算不上。」
反觀現在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耕地絕大多數(90%以上)在農場主(地主)手中,那麼現在的那些國家就是封建社會啦?可見馬列學者篡改後「封建社會」的定義更加荒謬。
全國多數土地在自耕農、半自耕農手中,那種認為地主掌握大部分土地的看法是沒有依據的。所謂「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之類的話,是為了政治目的而誇張和歪曲。
無論怎麼說,把秦始皇統一以後的中國說成封建社會是說不通的,秦朝以後的中國是中央集權制。
秦始皇統一之前的中國,由於儒家文化的阻擊,和中國人的文明與善良,中國的封建制度處在很低的水準上。如果按照歐洲與日本封建社會的標準,中國就是在秦始皇統一之前,都不能算作是標準的封建社會,因為沒有那麼黑暗,也沒有階級鬥爭。除了用了法家之後的秦國,其他國家都不黑暗。
中世紀的歐洲與秦朝後的中國就更無法相比了,有學者認為,宋朝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小吏,生活水準就比當時歐洲一個小國的國君強。
在中國歷史上也有接近封建社會的時期——東晉門閥世家,「儘管他們擁有足夠的私人財富資源使他們能遠離有敵意的統治者,然而長久以來確立的士大夫理念卻具有持續的影響力,因此在任何可行性的時候,貴族都會謀取卓有名望的朝廷地位。這種態度似乎有效地遏止了貴族家庭成為對國家部分地區擁有控制權的封建領主的任何傾向(伊沛霞《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就是說,正是因為中國的門閥世家過於的「心懷天下」,才限制了他們「紮根地方」成為封建主的欲望與行動力,也就是說,中國士大夫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志,是使他們不可能成為封建主的根本原因。可見中國人的素質真高。
按照最流行的說法,中國門閥世家的興盛期僅僅限於魏晉南北朝,隨著隋唐統一王朝的到來,門閥世家衰落了,劉禹錫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似乎就是此種衰落的寫照。連東晉門閥世家時代都不是封建社會,秦朝以後的其他朝代,更沒有封建社會的影子。
因此,秦始皇統一後的中國是中央集權制,而不是封建制。
中央集權制絕對不是封建制。金劍:中央集權制絕對不是封建社會 | 私有制 | 共產主義 | 大紀元 - https://goo.gl/xvVt7b


林輝:「封建」本意被歪曲 中國人渾然不覺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8日, 2017
圖為群眾被中共蠱惑,正在搗毀“封建”石牌坊。(網絡圖片)

2017-10-09_092420  
【大紀元2017年10月09日訊】對於中國人而言,「封建勢力」、「封建社會」、「封建迷信」、「封建思想」、「你這個人太封建」、 「1840年以後,封建的中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等說辭早已滲透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人眼中,「封建」就是封閉的,就是落後的,就是陳舊的,而且並沒有覺得有任何的不妥。但事實上,中國人又上了中共的當,因為正是中共,賦予了「封建」這樣的含義,並通過教育、媒體等強行灌輸到中國人腦中。
「封建」的真正含義
「封建」一詞最早出自於《詩·商頌·殷武》:「命於下國,封建厥福。」毛傳說:「封,大也。」鄭玄箋:「則命之於小國,以為天子,大立其福。謂命湯使由七十里王天下也。」此處的「封建」意思是「大立」。
西周時期,周天子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將領土大規模封給諸侯,並通過他們對那些地區實行間接的統治。據秦朝呂不韋等編寫的《呂氏春秋通詮·慎勢》載:「封建,即封邦建國,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賜親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區域內建立邦國,即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相傳黃帝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備。」
顯然,此時「封建」的意思已為「封邦建國」,被封的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同時要治理諸侯國,保衛國家。而他們則具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的權利。
《荀子•儒效》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是說周朝最偉大的周公時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53個是周王室的同姓(姬姓)諸侯。到了春秋時期,可考的諸侯國已經有140多個。
而在諸侯國內部,諸侯還可以繼續將自己的領土封給自己的後裔和功臣,他們可以再進行「封建」。《左傳·桓公二年》中說:「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大意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給諸侯,是為「建國」;諸侯或國君再把土地和人民封給卿大夫,是為「立家」;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是為「貳宗」;士以其子弟為屬下;庶人不再分等級,以親疏為等級區別。如此層層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形的「封建制度」。 歐洲中世紀也曾實行過類似的制度。
還需要知道的是,周朝時期,天子之位由嫡長子繼承,是天下的大宗;其他兒子分封為諸侯,他們相對於天子而言是小宗,在自己的領地內是大宗。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其他兒子領有封地成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來說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領地內又是大宗。卿大夫與士的關係,也是如此。
周朝推行的「封建制度」有效的控制了領土,有利的穩定了當時的政治秩序,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周朝也得以快速的拓展疆土,文明亦傳播到了以往的蠻夷之地。而伴隨著「封建制度」的宗法制,則構建了「家天下」的概念,即「天下都是一家人」。
配合馬列思想 中共扭曲「封建」含義
周朝之後,從秦朝開始,直到清朝,實行的都是中央集權制,而不是封建制,歷朝歷代對此都非常明確。比如晚清時期的翻譯家嚴復在《論中國教化之退》中說:「秦並天下,更古制,更井田而為阡陌,廢封建而置郡縣,黜儒術而任名法。」這裡的「封建」還是延續各個朝代的含義。
而且,「封建制」主張地方分權,而「中央集權制」反對地方分權。換言之,秦朝起,封建制度就已經不存在了,因此說中國古代社會都是「封建社會」明顯是罔顧歷史。事實上,目前除了中共統治的大陸,至今台灣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學者也都一直明確封建制度的確切含義。
那麼,從什麼時候起,中共扭曲了「封建」的含義呢?具體的時間大概與部分中國人接受馬列主義思想開始。如中共黨魁瞿秋白在1920年至1921年描寫蘇聯「十月革命」後的社會情況的《餓鄉紀程》中,有這樣的表述:「風氣潮湧的自由戰激勵他們驅逐地主,打倒封建遺毒的偶像。」這裡的「封建」就有了中共現在的「封建社會」的意思。
共產黨鼻祖馬克思曾提出了五種所有制形式的構想,即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恩格斯提出了「五種社會形態說」,即人類歷史發展要經歷如下五個階段:原始氏族社會、古代奴隸制社會、中世紀農奴制社會、近代僱傭勞動制(資本主義)社會、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蘇聯的列寧則繼承了馬、恩的想法,認為人類歷史是沿著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單線序列發展著的。
隨著馬列思想傳入中國,並被一些中國人接受,馬列的信徒們,即中共黨人,自然也接受了馬列關於社會發展的說法——即便其完全不符合中國的歷史發展脈絡。
1949年中共上台後,為了宣揚馬列思想,為了配合馬列的社會發展五個階段理論,遂將秦朝至清朝的社會強行改稱「封建社會」,而原本西周的封建制則被強行改稱「分封制」。與此同時,「封建」一詞又被中共加上落後、迷信等原本與之無關的特點。經過數十年的教育宣傳,與「封建」有關的說辭在中國人心目中都有了不好的印象,即「封建」代表著落後、無知、守舊等。
哈佛大學費正清教授曾指出,除了把封建和地主剝削混為一談外,馬克思以proletariat形容城市沒有資本工具的工人階級,中譯卻是無產階級,也就是指(鄉間)貧農。中共不僅篡改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而且也在篡改馬列主義,一再變換的毛思想、鄧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表面上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則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對此,中共領導人和御用文人們也都是心知肚明。
掃蕩「封建餘毒」
在中共強行將秦朝至清朝的社會強行改稱「封建社會」後,中共為了證明自己才是最先進的,所有中國古代社會都是落後的,發動了一次又一次運動,如建政初期的滅除宗教運動,所有的宗教被打成「封建迷信」;如徹底毀壞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大革命。文革初期的「破四舊」就是對所有所謂「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進行徹底的清除。瘋狂的「破四舊」的結果是許多文物毀於此時,許多中國的優秀知識分子死於此時。
據同興撰寫的《十年浩劫──京城血淚》一文記載:北京市1958年第一次文物普查中保存下來的6843處文物古蹟中,有4922處被毀掉,其中大多數毀於 1966年8、9月間的「破四舊」中。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市僅從各個煉銅廠裡就搶救出來各類金屬文物117噸;從造紙廠搶救出圖書資料320噸;從各個查抄物資的集中點挑揀出字畫十八萬五千件,古舊圖書236萬冊,其他各類雜項文物53萬多件。
讓我們不妨再看看全國被毀掉的古蹟清單:炎帝陵主殿被焚,陵墓被挖,焚骨揚灰;造字者倉頡的墓園被毀, 改造成了「烈士陵園」;山西舜帝陵被毀,墓塚掛上了大喇叭;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大禹廟被拆毀,高大的大禹塑像被砸爛,頭顱齊頸部截斷,放在平板車上遊街示眾;世界佛教第一至寶、佛祖釋尊在世時親自開光的三聖像之一八歲等身像被搗毀;孔子的墳墓被剷平,孔廟中的泥胎塑像被搗毀;和縣烏江畔項羽的霸王廟、虞姬廟和虞姬墓被砸成一片廢墟;頤和園佛香閣被砸,大佛被毀;王陽明文廟和王文成公祠兩組建築被平毀無遺;太原一百多處古蹟一天之內全部毀掉;河南南陽諸葛亮的「諸葛草廬」(又名武侯祠)被毀;書聖王羲之的陵墓及占地二十畝的金庭觀幾乎全部平毀;合肥人代代保護、年年祭掃的「包青天」墓,也毀於一旦;杭州岳飛墳墓被刨,其被焚骨揚灰;阿拉騰甘得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園被砸了個稀爛;海南明代名臣海瑞的墳墓被砸;湖北江陵名相張居正、北京城內的袁崇煥的墳墓,還有吳承恩、蒲松齡、張之洞、康有為等諸多歷史名人的墳墓被挖、被砸、被毀……
除了無數的古蹟被毀,文物古董被毀壞更是無計其數。除此而外,還有無數知識分子遭到了凌虐,而他們最終選擇了自殺。
結語
在中共掃蕩這些「封建餘毒」之際,喜好、相信「封建餘毒」的後果在眾多中國人心目中打下了難以泯滅的烙印。為了苟且生存,經歷過中共一次次運動的人不僅接受了中共關於「封建」的說辭,而且身體力行,避免自己被說成「封建」。再加上中共經年累月的灌輸,「封建」的本來含義大多數中國人已經完全不知曉了。中共禍害何其深也!


2017-10-09_0945422017-10-09_0946202017-10-09_0944552017-10-09_094508  

五行與術數(一)
作者:朝暉
五行對應的五色沙盤,上為東,依次為:木東青、火南赤、土中黃、金西白、水北黑。外圓象天,內方象地,對應儒家學說中的「天圓地方」。(圖/朝暉)
五行對應的五色沙盤,上為東,依次為:木東青、火南赤、土中黃、金西白、水北黑。外圓象天,內方象地,對應儒家學說中的「天圓地方」。(圖/朝暉)
人氣: 768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7-10-05 5:47 PM 標籤: 五行與術數, 朝暉, 朝暉香道
現代人對於五行的認識,一般都說是金、木、水、火、土。比如我們所知道的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種金屬(金);我們所知道的各種植物(木);我們所知道的江河湖海(水)等;我們所知道的各種火焰(火);我們所知道的各種泥土(土)等。
其實,這只是五行在我們這個空間的一種表現形式。五行還有其它的表現形式。在這方面,四書五經之一的《禮記‧月令》有比較詳細的論述,例如對孟春之月的描述:「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數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這是說:孟春正月,太陽運行的位置在營室(星名,二十八宿之一);黃昏時,參星位於南天正中;拂曉時,尾星位於南天正中。春季的吉日是甲日和乙日,於五行屬木。尊崇的天帝是有木德之瑞的大皞(讀音「太昊」,伏羲氏;亦稱為青帝)。敬奉的地上的神是木神(春神)句芒(「句」讀音「勾」)。動物中與木相配的是鱗蟲(有鱗甲的動物,以水生動物魚類居多)。五音中與木相配的是「角」;與此月相應的十二律是大蔟(讀音「太促」)。與木對應的成數(或吉數)是八。與木相配的五味是酸,五嗅是膻(臊)。本月要祭祀戶神,祭品以(牛羊豕的)脾臟為佳。
《禮記‧月令》其實是從另一個角度講述了我們這個宇宙的結構形式。從這段文字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的祕密。五行中的「木」對應的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天,對應的天干數是甲和乙。以之運用於現實生活,例如,今年(西元2017年)黃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乙未日,在這一天出生的人,他(她)的命相中五行屬木。而前一天(黃曆七月十四,甲午日)出生的人命相中五行也是屬木。我們還明白了,大部分有鱗甲的水生動物魚類,它們的五行屬性可不是屬水的,而是屬木的。與「木」對應的成數(或吉數)是八,這個數很重要;比如,我們中國人都喜歡用「8」這個數位,其實這個數位是有季節性的,它與五行是對應的,也就是春季用「八」這個數字很好,春季的三個月,初八這一天,對各行業(殯葬業除外)都是吉利的日子。特別是以前的木匠這個行業,都喜歡選在正月初八或十八舉行開業或開工儀式,及祭祀木匠的先師魯班。我們在後面的術數章節中還會詳細談運用之法。
《禮記‧月令》詳細說明了一年十二個月中每一個月天象運行的規律,五行對應的關係;每一個月天子及王公大臣應該做些什麼,發佈什麼樣的政令,違背時令會有什麼危害;包括天子的居處及出行時應該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均有詳細的規定。從周朝到清朝,歷代的朝廷都是這樣實行的。能讓歷代皇帝遵照執行的儒家經典必出自聖人之手。筆者個人判斷此章節是周公(姬旦)所作。
那麼古代的聖人為什麼要求天子及王公大臣這樣做呢?其實這與我們這個宇宙的運行規律及結構形式有關。這也是古人說的「道法自然」及「天人合一」,因為古代講五行構成了我們這個宇宙中的萬事萬物。
筆者先舉個簡單的例子,上世紀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火車的運行速度還不是很快,最快的速度大約在每小時八十公里左右。那時大家坐火車時的座位是相對而坐,不會有什麼不適。而現今的動車速度,正常行駛速度基本都在每小時兩百公里以上。如果一個人背著動車前進的方向而坐,時間長了,站起來的時候頭會發暈。這是因為逆著動車前進方向的緣故。您逆著動車的前進方向而坐,等於是一直在消耗自身的能量與動車對抗。
而地球自轉及繞太陽公轉的速度遠遠大於動車的前進速度。中國古代的皇帝上朝時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過去的讀書人讀書時的座位都喜歡坐西朝東,這其實很有道理。因為地球的自轉及公轉都是由西向東轉(更準確的說是由西北向東南方向運行),不管是坐北朝南或坐西朝東都是順應地球的前進方向,這就能使人的氣場的能量消耗維持在最低程度。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工作還是讀書,都能使效率提高,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同樣道理,那些在寫字樓長時間對著電腦上班的朋友,您應該注意一下自己的座位朝向了。還有就是正常人每天至少有五個小時在床上睡覺,床頭的朝向也相當關鍵。
以上只是從最淺的層次中說明人與天地運行規律相契合的重要性。那麼,我們這個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在運動著,包括五行的種種因素也都在運動著。有些運動形式我們可以看得到,有些運動形式我們看不到。而《禮記‧月令》其實就是古代的聖人將常人看不到的一些五行的運轉變化形式說出來,讓人們照著去做。以下是筆者將《禮記‧月令》中提到的五行表現形式整理出來的對照表:
-------------------------------
五行與術數(二)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8日, 2017
北京社稷壇,以五色土(青赤黃白黑)對應五行及五方。(網絡圖片)
(接前文 五行與術數(一))
上一章我們簡要介紹了五行在我們這個空間中所顯現事物的對應關係,這一章筆者會舉例說明古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運用五行的元素。
社稷壇說明牌。(網絡圖片)
題圖為北京社稷壇,上圖為社稷壇的簡介。須要說明的是「左祖右社」出自《周禮‧冬官考工記》,大意是左邊是祭祖的宗廟,右邊是社稷壇。這個說明牌在表述上有幾點不夠準確。在古漢語中,「社」為土神;「稷」為穀神。可是「社稷」合用卻不一定指土神與穀神。社稷壇也不是祭祀土神及穀神的地方。「社稷」一詞常見的意思是指國家。如《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禮記‧檀弓下》:「能執干戈以衛社稷。」《論語‧季氏》:「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這些文章中「社稷」都是指國家,因為土神與穀神不需要人來保衛,常人也無法到他們的處所當他們的臣子。
在封建制時代,如周朝,只有天子及諸侯國君才能祭祀社稷。「社稷壇」更準確的說是國家祭壇,祭祀的神祗之名號在《禮記‧月令》中有依次標註出來,請見下表:
那麼設立這個社稷壇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從上面的表格中我們看到了,五行(木火土金水)對應了五方(東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黃白黑)。這個社稷壇與上一章的圖片五色沙盤在方位對應準確後,它們就成了我們這個宇宙的縮影;因為古人認為,我們人類所生存的這個宇宙空間是由五行構成的。也就是說這個社稷壇是最大一層分子構成的宇宙空間在人間的一個映像。當古代的皇帝每年都依照《周禮》的要求虔誠舉行祭祀儀式的時候,這個社稷壇就會自動接收宇宙中的正能量,或者說一定層次宇宙空間的神明就會看護著這個國家。前提是每年都必須依照《周禮》的要求舉行祭祀儀式,否則社稷壇也只是一個景觀造型。
五行與五方、五色等的對應關係,在中國古代的朝廷中經常被運用到,例如唐朝時期,連皇帝的詔書都是在五色紙上寫的,唐‧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向鳳池頭。」唐‧竇常〈奉賀太保岐公承恩致政〉:「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師。」
被運用最廣的是古代朝廷官方服裝的配色,《尚書‧皋陶謨》:「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從上面的表格我們可以知道,五行(木、火、土、金、水),對應的五色(亦稱五正色)為:青、赤、黃、白、黑。正色之外的顏色紫、綠、藍、橙(先秦時期曰赤黃)稱「間色」或「閒色」,其餘為「雜色」。
根據《禮記‧玉藻》規定:「衣正色,裳閒色。」這是說官員(包括天子)所穿的朝服,上衣均為正色,下裳均為閒色,也就是周朝時期的官員都是穿彩色的衣服上朝,並且有規定「非列采不入公門(《禮記‧玉藻》)」「列采」即衣和裳的顏色不一樣。而貴族女子所穿的服裝,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引古人注曰:「婦人之服不殊裳。」這是說女子在正式場合穿的服裝,不管是吉服還是喪服,上衣和下裳的顏色都一樣(指同一個色系)。例如《後漢書‧輿服下》:「皇后謁廟服(祭天地和宗廟的服裝),紺上皁下(上衣下裳均為黑色系列)。蠶(皇后去桑田勞作時),青上縹(淺青色)下,皆深衣制,隱領,袖緣以絛。」文中的「上」即「上衣」,「下」即「下裳」。「深衣制」是指上衣下裳連在一起縫合了。
另據《後漢書‧輿服下》記載:「公主、貴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錦綺羅縠繒,采十二色,重緣袍。特進、列侯以上錦繒,采十二色。 」
《舊唐書‧志第二十五》:「(皇后)褘衣,首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其衣以深青織成為之,文為翬翟之形。素質,五色,十二等。」
《明史‧輿服》:「皇后冠服,禕衣(祭天時穿的服裝,只有皇后或太后才有資格穿禕衣),深青,繪翟赤質(衣服上繪翟鳥,顏色為赤色系列),五色十二等。」
這幾部不同時期的史書中記載的五色是指五正色-青、赤、黃、白、黑。十二等是說:白色沒有淺、中、深之分,就一個色,而且它做正裝時是正色;它也可以不做正裝(指閒居服裝),那麼此時稱為素色(沒有染色由蠶絲、麻絲、葛絲、棉絲等織成的布料),素色即稱間色或閒色。其餘的四色都有分三個等級,比如青色,有淺青、青色、深青色。共十二等,因此除了白色還有十二個服飾的顏色。不同的官員他的等級不同,穿衣服所用的顏色也有規定。
從《後漢書‧輿服下》的記載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錦綺羅縠繒」都是指不同的絲(真絲)紡織品。一般宰相才可封為列侯的爵位,也就是說,公主、貴人、妃以上、正一品官以上,才能十二色都用。不同朝代服裝的款式都不一樣,但依照五行對應五色的配色原則是一樣的。在中國古代,從一個人的服色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身分地位。
當然漢服的配色上還有很多講究,史書均有詳細的記載,只是由於不屬於本文的討論範圍,所以筆者略過不談。以上是從兩個主要方面來闡述五行對應的元素在傳統文化中的運用實例,體現了古人講究「道法自然」及「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