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女神現身引路!美麗多元客家庄 卜學亮帶你一起體驗 | 娛樂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https://goo.gl/L9DdhX


客家人為什麼要叫客家人?
在《嘉應州志》中指出「客家」一詞,是廣州一帶講廣東話的人對於他們的稱呼,而十八世紀台灣的《諸羅縣志》,則僅以「客」一字來稱呼,而大部分的台灣地方志多以「客人」、「客仔」、「客民」來稱呼。都是指較晚遷入,而且語言不同於閩語或廣東話,而且居住在福建西南部、江西南部、廣東東北部交界山區的人。而在國際中,由於廣東人具主流態勢,因此英語中的Hakka也就由此而來,在台灣則要等到國語成為主流語言後,「客家」一詞才真正普及
台灣客家地圖,邱彥貴、吳中杰,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台北市,2003年5月初版七刷,頁25,27
索書號536.211


客家人/台灣1926年社會台灣日日新報公開稱呼客家人為廣東、客人,正是從粵到廣到客家人的稱呼轉變時期。當時閩南語稱福建語/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台灣客家文學生活基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dFfSni
客家話研究+客家傳統空間文化巡禮-1915年的台灣-所謂「廣東語」指得實際都是臺灣客家話/1915年桃園廳警部志波吉太郎的《廣東語會話篇》、1919年劉克明的《廣東語集成》、1932年臺灣總督府編印的《廣東語辭典》、1933年日本警察河野登喜壽的《廣東語研究》以及菅向榮的《標準廣東語典》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xeCDcJ
日本時代的台灣客家的形塑/國家視角沿用舊制-從國家分類族群的角度談論臺灣客家之塑造,旨在說明「方言」是確認族群認同的顯性標誌/在戰後不僅經歷了由「日本人」變成「中國人」的身分轉換,與此同時也由「廣東人」或「客人」變成了「客家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CyLohu
黃旺成1888-1978年日記可謂新竹地區重要地方史料,亦是臺灣史研究最好的參考資料/臺灣臺北府新竹縣竹塹堡赤土崎莊(今新竹市東區建功聯里一帶),社會運動者/黃旺成日記共48本,自1912年至1973年為目前已出版的臺灣人日記中,保存的日記時間最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IjZCp7

閩南語人與客語人比例應為50比46,客籍並非少數/族譜「台語」歷史早於「閩南語」/歧視客家人講客家國語/為台語做為單一語言的指稱是霸權/1920年至1930年間發生的台灣話文論戰,當時皆以「台灣話」指稱Holo話,根本沒有「閩南語」這個說法,顯示閩南語不是創生於台灣本土的稱呼,它是由中華民國殖民政權帶進台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f6rD3d

臺灣的客家人並不比河洛人少,閩南語人與客語人比例應為50比46,客籍並非少數。日本時代1910年,日本政府對臺灣人祖籍調查,結果福建籍83%,廣東籍15%,高砂族2%,客家人與原住民人數都嚴重縮水,原因是祖籍歸類所致,1910年的祖籍調查;因為日本人不知道唐山人方言分佈狀況,誤把福建籍列為河洛人,把廣東籍列為客家人,其實這樣歸列法是錯誤的。因為福建籍很多地區是講客家話的人,例如:詔安、南靖、龍岩、永定、上杭、武平、長汀、寧化、清流、連城,這些縣雖屬福建,但是他們都是客家人,尤其詔安和南靖二個縣的移民就佔臺灣全部移民的8%。

客家五次遷徙/客家人並沒有來臺較晚,也不是主動選擇類似原鄉地形之丘陵地來居住- https://goo.gl/luTFjK


媒體描述使用客人仔 客委會發聲明抗議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9-22 17:31中央社 台北22日電
客家委員會今天發布聲明,抗議蘋果日報新聞中使用的「客人仔」說法是對客家族群的輕蔑之詞,顯示其對台灣族群議題認知的嚴重不足及偏頗,要求蘋果日報儘速更正、補救。
客委會今天針對蘋果日報動新聞「咩姊台語新聞」日前刊登「正妹投身原鄉幼教5年 自學族語助部落傳承」影片,記者旁白描述新聞主角背景使用「爸爸是客人仔(福老語發音),媽媽是台灣人」的說法,發布聲明稿表達抗議。
客委會指出,非常肯定此則報導能喚醒更多民眾對振興台灣母語的重視,但新聞旁白卻使用「客人仔(福老語發音)」稱呼客家族群,這是對客家族群輕蔑的說法。
此外,報導中出現的「爸爸是客人仔,媽媽是台灣人」的敘述方式也意味著客家人不是台灣人,這是台灣客家鄉親所不能接受的。
客委會呼籲蘋果日報應儘速更正、補救以正視聽,也期盼能藉此案例提升台灣多元族群文化的相互尊重與理解,促進台灣社會和諧。
媒體描述使用客人仔 客委會發聲明抗議 | 政治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 https://goo.gl/3r5D3N

抗議蘋果日報"客人仔"表達連署 - https://goo.gl/ASr3pc

2017-09-23_135202


客家人臺語稱為「客人」(khe4 lang5),但是有很多人稱他們為「客人仔」(khe4 lang-a),這樣的稱呼是有歧視的涵意,是不禮貌的稱呼法,因為「仔」是渺小的意思。
「客人」是自古以來的稱呼法,但是民國8年,因全中國推行普通話,結果和做客的人也叫客人一樣叫法,為了兩者的區別,研究客家學的學者羅香林才把客人加一個「家」字,變成今天所稱呼的「客家人」。當年,改為客家人的時候,我們臺灣還是日本屬地,不同國家沒有受到改稱的影響,臺灣仍然叫客人,只有中國那邊才叫客家人。直到終戰後,中國接收臺灣,才把臺灣的客人改稱為客家人,目前,老一輩的客家人還是自稱客人(hakk4 Ngin3)。
在臺灣,大家都說客家人是少數族群,其實這樣認為是錯誤的。老仙ㄟ研究臺灣人的族譜幾十年,發現臺灣的客家人並不比河洛人少,那麼為什麼說他們是少數呢?有二個原因造成的;1, 他們大多數只會講河洛話,會講客家話。2, 日治時代的1910年,日本政府對臺灣人祖籍調查,結果福建籍83%,廣東籍15%,高砂族2%。
先來談他們為什麼大多數講河洛話,不會講客家話:因為;a.臺灣自17世紀初,河洛人顏思齊、鄭芝龍等在臺灣笨港設立根據地經營海商(清稱他們海盜),帶來的人都是河洛人。B. 荷治時期,荷人招攬大量河洛人來臺耕農。C. 鄭成功父子建立東寕王國,先後帶來三萬多以河洛人為主的唐山人,河洛話逐漸成為臺灣通用語。
河洛話變成臺灣通用語之後,任何族群的人來到臺灣必須講河洛話才能得到生活上的方便。誠如美國先有英人建立政權,英語成為美國通用語,之後來的法人、德人、義人…. 等無數種的人到美國,都要講英語為本的美國通用語,生活上才能方便。
其次,再來談日政府1910年的祖籍調查;因為日本人不知道唐山人方言分佈狀況,誤把福建籍列為河洛人,把廣東籍列為客家人,其實這樣歸列法是錯誤的。因為福建籍很多地區是講客家話的人,例如:詔安、南靖、龍岩、永定、上杭、武平、長汀、寧化、清流、連城,這些縣雖屬福建,但是他們都是客家人,尤其詔安和南靖二個縣的移民就佔臺灣全部移民的8%。


 

 

P_20170117_212953_p_2P_20170117_212953_˙76767p_2  

 

台灣1926年社會台灣日日新報公開稱呼客家人為廣東、客人,正是從粵到廣到客家人的稱呼轉變時期。當時閩南語稱福建語

 

閩南語人與客語人比例應為50比46,客籍並非少數/族譜「台語」歷史早於「閩南語」/歧視客家人講客家國語/為台語做為單一語言的指稱是霸權/1920年至1930年間發生的台灣話文論戰,當時皆以「台灣話」指稱Holo話,根本沒有「閩南語」這個說法,顯示閩南語不是創生於台灣本土的稱呼,它是由中華民國殖民政權帶進台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f6rD3d

 

客家人/台灣1926年社會台灣日日新報公開稱呼客家人為廣東、客人,正是從粵到廣到客家人的稱呼轉變時期。當時閩南語稱福建語/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台灣客家文學生活基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dFfSn

----------------------
「外省仔」一樣是貶抑詞,正確稱呼法是「外省人」
-----------------------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22日電)客家委員會今天發布聲明,抗議蘋果日報新聞中使用的「客人仔」說法是對客家族群的輕蔑之詞,顯示其對台灣族群議題認知的嚴重不足及偏頗,要求蘋果日報儘速更正、補救。
客委會今天針對蘋果日報動新聞「咩姊台語新聞」日前刊登「正妹投身原鄉幼教5年 自學族語助部落傳承」影片,記者旁白描述新聞主角背景使用「爸爸是客人仔(福老語發音),媽媽是台灣人」的說法,發布聲明稿表達抗議。
客委會指出,非常肯定此則報導能喚醒更多民眾對振興台灣母語的重視,但新聞旁白卻使用「客人仔(福老語發音)」稱呼客家族群,這是對客家族群輕蔑的說法。
此外,報導中出現的「爸爸是客人仔,媽媽是台灣人」的敘述方式也意味著客家人不是台灣人,這是台灣客家鄉親所不能接受的。
客委會呼籲蘋果日報應儘速更正、補救以正視聽,也期盼能藉此案例提升台灣多元族群文化的相互尊重與理解,促進台灣社會和諧。1060922
-----------------------
我也曾是不會說客家話的客家人
2011年11月16日 13:36
我也曾是不會說客家話的客家人。小時候,我的祖父從東勢老家,搬到福佬人的小鎮豐原。我不瞭解祖父與父親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本省人社會,到底經歷何種壓力,父親竟然從來不肯告訴哥哥和我,說我們是客家人。雖然我們常常會有親戚從鄉下來探望祖母,會聽到大人和親戚說客家話。但是爸爸媽媽從來沒有跟我們說客家話。
相反的,小學時候,每天放學回家,我的父親都要求我打開國語課本,每一課的課文,都要求我翻譯成台語給他聽。家裡的母語已經是台語了,父親還嚴格的教我學台語,而從不願教一點點客家話。有一次,我學一般人說到客家人時說了一句:「那個客人仔~~~」父親突然打我一巴掌,說:「客家人就是客家人,甚麼客人仔~~」直到高中,我的姑媽才告訴我說我們是客家人,說父親因為怕我們被歧視、被欺負所以不敢告訴我們。我也才瞭解父親為何會嚴禁我們歧視性的說「客人仔」。
高雄市剛卸任的客家基金會董事長黃啟川也是至今還不會講客家話。他的姪子黃柏霖每屆都訴求客家人參選市議員、妻子侯彩鳳參選也訴求客家媳婦。他們通通不會講客家話,無論競選如何激烈,沒有罵過他們假客家人。
-----------------------------------------
客人仔對台灣人的衊稱
PlurkfacebookLinetwitterGoogle Bookmarks轉寄好友
377
所謂Holo&客人仔,歧視&反擊
網路上(尤其獨派論壇)有一個現象,都有一群乖張客人仔,刻意要將對多數台灣人衊稱的「Holo」一詞(註一:聲音檔)給定型化,有許多沒警覺性的古意台灣人不自覺的跟著用。當然啦,其中有些是具有客家認同的客底(kheh-te),另外包括一些住在有著所謂客家庄地區的、有跟客人仔通婚的等等,才會在那裡用Holo自稱的很自然。
然而實際上,對於完全沒有所謂客家意識的多數台灣人來說,聽到Holo一詞是很火大的。
「所謂HOLO人」(註一:聲音檔)是客人仔族群所用的「他稱」,不是多數台灣人慣用的自稱。
多數台灣人都只自稱台灣人,台灣的少數群體會再加上自己的族群名稱以彰顯其所認同之族裔文化,多數台灣人尊重少數群體的族裔文化認同,實際上也是如此(參見本日誌:台灣人多數都認為客家人是台灣人─大客人仔沙文主義一文),沒道理被乖張要求需『笑納帶貶義的「他稱」』來表明尊重,尊重是相對的,在此敬告某些乖張的客家成員,「客人仔」是對應「所謂Holo」的。
註一:客人仔慣用衊稱「所謂HOLO人」 聲音檔
㊣客人仔查某真人發音㊣
客人仔對台灣人的衊稱 @ 台灣人の社會構成文化─台語國家構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yGHyhs
-----------------------
阿啄仔、阿本仔、阿六仔、外省仔、客人仔的「仔」沒有貶意
「阿啄仔、阿本仔、阿六仔、外省仔、客人仔」的「仔」沒有貶意
過去幾年有個不斷被轉寄的郵件指出,英文裡的ese字尾帶貶意,如
Taiwanese 、Chinese、Japanese及Vietnamese都有歧視性色彩,用
來稱「劣等民族」。
這種謬論不斷經由轉寄讓不知情的大眾信以為真,以訛傳訛之後幾乎
就要變成事實了。
如出一轍的是:
背後似乎有一股邪惡力量一直在煽動對台語「仔」的曲解,尤其是特別
愛在「客人仔」與「外省仔」上面作文章。
他們惡意的這樣口耳相傳:
他們這樣說---「阿啄仔、阿本仔、阿六仔、外省仔、客人仔」的「仔」與
「番仔」的「仔」一樣,都有持歧視、都有貶意。
因為會台語的人越來越少,懂台語的客家人、外省人更是麟毛鳳角;因此
聽著聽著,有些客家人、外省人就會信以為真。
而越來越不懂台語的台灣人也跟著相信、跟著瞎起鬨。
但事實是:
「阿啄仔、阿本仔、阿六仔、外省仔、客人仔」的「仔」的發音

「老伙仔、阿婆仔、阿姨仔、西公仔、舅仔」裡的「仔」完全一樣。
「老伙仔、阿婆仔、阿姨仔、西公仔、舅仔」裡的「仔」什麼時候有歧視、什麼時候有貶意了?
「七仔、馬仔」(皆指女朋友)、海陸仔、阿弟仔、學生仔也都沒有歧視、沒有貶意啊。
台語裡的「仔」音會因前一個字的聲韻而變,例如「番仔」的「仔」與「陳仔」的「仔」就不一樣。
並不是因為與「番仔」的「仔」相同時就有貶意,也不是與「陳仔」的「仔」相同就沒有貶意。
「番仔」之所以有貶意是來自「番」字而不是「仔」音。
「賺呷仔」(賺呷查某)的「仔」與「陳仔」的「仔」同音,但其貶意是來自「賺呷仔」整句,並沒有因與「番仔」的「仔」不同就變成沒有貶意。
你可以把「仔」看成只是聲韻轉換的衍生音,是中性的。
真要歧視、真要帶有貶意的台語也不是沒有,只是會變成:
(以下稱謂請比照'學術性探討',沒有絲毫在此罵人之意)
死阿啄仔(例如發生生意糾紛時)
阿啄仔鬼(例如發生生意糾紛時)
死阿本仔(例如發生生意糾紛時)
死阿六仔(例如發生生意糾紛時)
外省鬼仔(例如罵地方貪官污吏)
這些罵法當然都不對,就像熱衷罵日本人為「日本鬼子」的那些人當然也不對。
至於那些繼續散佈
「阿啄仔、阿本仔、阿六仔、外省仔、客人仔」的「仔」有貶意
這種謠言的人,
我只能送他台灣華語(也有人說是「國語」、「北京方言」)的一個字:
補充1:
鼻子高挺是外國人的特徵,「阿啄仔」就是台灣人對外國人(美國人)的暱稱。
台灣母親也會叫她多個孩子裡,鼻子最挺的,為「啄鼻仔」啊,哪來貶意?
從「日本人」變成「阿本仔」也是暱稱,它是切出日本的本而形成的。同樣的,
阿六仔則是切出大陸的陸,再轉音成六而形成的,也是暱稱。
補充2:
日本時代的賴和還被彰化市民尊稱為「和仔仙」。
補充3:
您有聽過「阿北仔」嗎?
http://taipeilow.blogspot.tw/2013/07/blog-post.html


5ea296f7b4f1a

張文隆觀點》宜蘭歧視客家人?還是黨國歧視客家人? | 政治 | 新頭殼 Newtalk https://bit.ly/2SxxyaR
時代力量宜蘭黨部在臉書發文表示,「都什麼時代了!國民黨還在搞族群分裂,葉毓蘭要不要跟宜蘭人道歉!」   圖:翻攝自時代力量宜蘭黨部臉書
國民黨立委葉毓蘭4月23日在內政委員會質詢時感慨,她在比較歧視客家人的宜蘭長大,因此母親不敢和她說客語。24日在臉書上再度提起此事,葉毓蘭表示她排名老六,前面還有四個哥哥、一個姊姊,他們都不會講客家話,連聽都聽不懂客家話。……半個多世紀之後,宜蘭已經不再是過去的福佬沙文主義作祟,台灣各地都應該要尊重每一個族群、每一種文化。
對於葉毓蘭強調「台灣各地都應該要尊重每一個族群、每一種文化。」筆者百分之百支持。但關於葉毓蘭的「宜蘭比較歧視客家人」以及「宜蘭過去福佬沙文主義作祟」,做為宜蘭同鄉後輩,筆者覺得有必要提出看法和葉委員討論討論。
經查,葉毓蘭1958年2月27日生於宜蘭市。父親為宜蘭的福建漳州詔安移民後裔,老家在宜蘭市和睦路;母親為苗栗的廣東梅縣移民後裔。葉父自日治時期即在宜蘭擔任警察,葉母則在二二八事件之後,從台北到宜蘭,遇見葉父,結婚生子。葉父有兄弟六人,共有四個姓氏,分別扛起祖母、祖父、舅公、姨婆的祭祀。葉毓蘭七歲時大哥建議,為了她的學習不必隨著擔任主管的父親職務而四處搬遷,舉家搬到台北。在九歲時,父親將她過繼給一個同事為他送終,造成她從未離家卻成異姓的事實。她自稱:「誰能想到這個籍貫江西的葉毓蘭,根本是宜蘭的游家人。」
葉毓蘭自己也回憶說:「我的父親是警察,從日據時代起就在他的家鄉宜蘭擔任警察,而且很早就是巡佐,在結婚生子後,幾乎都是擔任派出所主管,而我們一家人也隨著父親的職務調動,住在宜蘭各地派出所的主管宿舍中。和兄姊們最大的不同是:我出生在派出所裡。我在家中排行老么(第六),前面五個兄姊出生前,媽媽不是被老爸送回和睦路老家,就是送回苗栗外婆家待產,只有我,因為出生前夕大年初九天公生,剛好是父親轄區的大作醮,家家戶戶都辦流水席,也都邀請主管和主管娘光臨,『恁哪不來,我們就不開桌!』我那老實的客家母親信以為真,生怕誤了地方大事,那一天不知道跑了多少家,直到動了胎氣,在次日的清晨,我就由母親自行剪臍帶接生,生在派出所裡。」
更令葉毓蘭難以忘懷的是那種「南無警察大菩薩」的形象。她說:「當時的警察儼然就是社區領袖,就以我的出生地宜蘭縣警察局進士派出所為例,父親剛派任主管時,地名本是「壯二」,符合吳沙公率漳州人依移墾足跡命名的慣例:頭城、二城、三城、四城……壯一、壯二、壯三……可地方人士不知道為什麼覺得地名叫「壯二」很俗氣,想改個比較響亮的名字,而那時的農村社會,主管又算是少數的「知識分子」,有「喊水會結凍」的實力,所以就由父親主導,將地名改為『凱旋里』,也將派出所從『壯二』改名為『進士』。」
從上所述,筆者不禁感到納悶。當時憨厚的宜蘭人,見到警察「大人」跑都來不及了,誰敢歧視「主管娘」在主管宿舍跟兒女講客家話?在主管宿舍裡,會出入的應該是兩種人:一種是主管親族,另一種則是同是警界的人士。莫非當初膽敢歧視「主管娘」講客語的就是這兩種人?
如果出自警界人士,這好理解。畢竟當年來自中國的「外省」權貴盤據警界要津,加以當時國民黨政府無所不用其極的「國語(北京話)」政策:
1946年4月2日設立「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推行國語運動。
1951年7月10日教育廳令各級學校應以國語教學,嚴禁方言,教師和學生之間談話都必須用國語。聘請教員時,應考慮其國語程度,如國語程度太差者,不予聘用。此後更三令五申,強調此項政策。
1952年11月28日有《台灣省國民學校加強國語教育辦法》,責成校長監督、考核之責;1963年7月22日教育廳再頒《台灣省公私立小學加強推行國語注意事項》,此一命令最重要在於推行國語成為校長考核教師年終考績之一,而學生說不說國語,也影響到其操行成績。注音符號由於「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努力,在小學切實推行,成效卓著。
在這種「我要說國語,不說方言」成為了教室內、校園內隨處可見的標語的大氛圍下,葉父這個台籍的「南無警察大菩薩」,看來不政治正確是不行的!
但是,如果是來自主管親族,那麼我們就要好好反思了!
1796年,吳沙率領漳泉粵籍移民一千多人、鄉勇兩百多人進入蘭陽平原開墾;1802年,漢人組成九旗首進墾五圍,也就是現在的宜蘭市,粵籍鄉勇(客家民壯)分得五圍以南壯一到壯七的土地作為酬謝。而葉父就是出身自「壯一」的漳州詔安移民後裔,其老家宜蘭市和睦路就是傳言中的「壯一」。
宜蘭雖然在全台一向被視為最純粹漳州移民後裔聚居區。不過這些「同鄉」不一定是「同語」;因為他們不存粹是河洛移民,其中有相當數量是來自詔安、平和、南靖的客家移民。宜蘭的幾個大姓氏,如詔安游氏、陳氏、呂氏、廖氏、黃氏,平和江氏,南靖張氏、簡氏、邱氏,都是漳州客家。
所以莫非「主管娘」這個新客家人,在跟孩子講客語時,遭到親族中的古早客(清領時期客家移民後裔)歧視與排擠?我們不是當事人,不好回答。不過葉委員似乎跟親族蠻有互動,倒是可以請葉委員跟親族中人再做求證。另外,筆者想要提醒葉委員的是,她的出生地「壯二」,被其父親改為「凱旋里」。這同樣是客家移民後裔自毀客家移民歷史遺跡的舉動,很遺憾她父親在政治正確下將其改名了。
最後,筆者再提醒葉委員。清代來到宜蘭移民當中,姓游的,基本上都是客家人,立法院長游錫堃也是。游錫堃就曾表示,「其實我本身就是客家人,只是在宜蘭比較少被外人提及,但我記得小時候,祭祖都是遵循客家人的傳統。」
張文隆觀點》宜蘭歧視客家人?還是黨國歧視客家人? | 政治 | 新頭殼 Newtalk https://bit.ly/2Sxxya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