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武成王廟/武成王廟,簡稱“ 武廟 ”,舊稱“ 太公廟 ”,專門祭祀呂尚的廟宇,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廢止於明太祖洪武年間/唐肅宗(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的文宣王廟相同/如今武聖廟關岳合祀苦盡甘來,至於姜太公真是不堪,只成為了電視劇《封神榜》中的釣魚明星/1928年,南京政府通令取消國家祭祀關岳/齊燮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5bqH4w


明寧靖王祠(舊址在今湖內寧靖王墓旁,現已將神主遷到延平郡王祠內)日治時期黑白照片,摘自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電子書《台灣寫真帖第拾集》

118617592_10157710439782404_7748040719533955324_o (1)


鄭成功若非西進而南向,台灣大不同

菲律賓想成中國一省? 17世紀就曾被乾隆皇帝打槍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Roa Duterte)上任以來積極向中國大陸示好。(圖/路透社,下同)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19日開玩笑稱,菲律賓很願意成為「中華民國」(編按:杜特蒂用詞為Republic of China,應為口誤)的一省,在同個場合又勸告中國別再理會台灣,「如果你拿下菲律賓,將不會有任何問題。」引發熱烈討論。其實菲律賓早在清朝時期也曾要求併入中國,沒想到卻遭乾隆皇帝拒絕了。
早在17世紀,清朝便與蘇祿國(東王後裔)建立「朝貢體系」,蘇祿國正式成為滿清王朝的19個藩屬國之一,而當時的蘇祿國便是現在的菲律賓。蘇祿國國王在1752年時向乾隆上書《請奉納版圖表文》,請求納入中國版圖之中,土地、丁戶全部編入中國,希望成為中國的一個省而不是藩屬國。
原來當時的蘇祿國正在遭受西班牙侵占,蘇祿國國王認為自己的國家被併入中國遠要比被西班牙蠶食要好得多,所以才希望依託中國,尋求庇護,沒想到卻遭到拒絕。當然乾隆的大清王朝拒絕接收菲律賓也有其自身原因,首先是清朝鎖國政策帶來的對海岸線極不重視,使得清朝海軍的極度落後,若想派遣軍隊前往幫助菲律賓可能會得不償失,再加上當時的乾隆也不願因此與西班牙交惡,所以最終只能拒絕了。乾隆的決定導致了菲律賓被西班牙殖民上百年,直到1946年菲律賓才正式獨立。
杜特蒂19日出席菲華工商總會第10次全國會員大會,中國駐菲律賓大使趙鑒華也是現場賓客之一。杜特蒂談及主權爭議時,他稱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一個榮譽的男人,「我尊敬習近平,他保證中國不會在黃岩島(位於南海的島嶼)建設任何設施。」此外,杜特蒂還補充,願意與中國共享菲律賓的石油資源,其中三分之一都給中國。
杜特蒂還在會上表示,中國很有錢,因此如果「你們想要的話,就讓菲律賓成為中華民國(應為中國)的一個省吧,這樣不會有問題。」他還比喻,如果中國是個女生,他早就展開攻勢追求了。此外,談及台灣時,他又繼續勸中國別管台灣,乾脆拿下菲律賓,這樣什麼問題都不會有,「就讓台北在那吧,它非常小,讓它漂浮吧!如果你拿下菲律賓,將不會有任何問題。」


鄭成功不應該西進,如過是南向菲律賓,將改變自己與台灣歷史


杜特蒂要中國別管台灣「讓台北漂浮吧」 勸北京拿下菲律賓

▲杜特蒂多次向中國表達善意。(圖/路透社,下同)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19日先是開玩笑稱,菲律賓很願意成為「中華民國」(編按:杜特蒂用詞為Republic of China,應為口誤)的一省,展現出他親中的態度,在同個場合又勸告中國別再理會台灣,「就讓台北在那吧,它非常小,讓它漂浮吧!如果你拿下菲律賓,將不會有任何問題。」
綜合外媒報導,杜特蒂19日晚間出席菲華工商總會第10次全國會員大會,談及主權爭議時,他稱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一個榮譽的男人,「我尊敬習近平,他保證中國不會在黃岩島(位於南海的島嶼)建設任何設施。」此外,杜特蒂還補充,願意與中國共享菲律賓的石油資源,其中三分之一都給中國。
杜特蒂笑稱,中國很有錢,因此如果「你們想要的話,就讓菲律賓成為中華民國(應為中國)的一個省吧,這樣不會有問題」;他還比喻,如果中國是個女生,他早就展開攻勢追求了。
▲杜特蒂雖然以直言聞名,但他也擁有被外界認可的獨特外交手腕。
此外,談及台灣時,杜特蒂又繼續勸中國別管台灣,乾脆拿下菲律賓,這樣什麼問題都不會有。面對中國持續將南海島礁軍事化,杜特蒂則回應,中國的行為是針對會摧毀中方的國家,那就是美國,而這些都不關菲律賓的事情,「忽略那頭的導彈吧,那不是用來對付我們的。」
事實上,中國與菲律賓長期以來一直在南海爭論主權問題,但在杜特蒂上任後,原本緊張的關係已趨於和緩,杜特蒂對中國態度放軟,希望能夠藉此獲得北京政府在菲律賓的商業投資。
2014年開始,北京政府擴大在南沙群島的7個據點,包括回收和建造人造島嶼,現在已成為擁有飛機跑道、港口等的軍事基地。針對外界批評杜特蒂過於親中反美的立場,他為自己辯護,他並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捍衛菲律賓在南海的利益,「我不會讓菲律賓人的性命不必要的犧牲,我也不會參加一場我永遠不會贏的戰鬥。」
雖然致詞期間杜特蒂多次開玩笑,但他在開頭也表明,他會用生命與名聲來堅守菲律賓的主權。期間,中國駐菲律賓大使趙鑒華也是現場賓客之一。


鄭氏來台建四大廟

姜太公考古++延平郡王祠鄭成功祖廟的鄭成功像3738  

歷史不是死的,它活在每一個心中,參與我們的生活;古蹟不是靜止,它活潑了今日單薄的文化。府城歷史、古蹟全台傲人,而這一切的源起與關聯就是鄭成功與鄭經父子,沒有他們,府城古都之名要改寫。所以歷史將不再只是歷史,鄭成功不再遙遠,我們曾經如此接近。
 祀典武廟(圖一、圖二)(一級古蹟):見證人民對武聖的尊崇祀典武廟。建於永歷十九年(西元1665年),由鄭經所修。武廟大門不繪門神,以門釘裝飾,暗喻關帝位尊人極,德配天地。武廟位於永福路側的山牆,平均高約5.5公尺,縱深長達66公尺,屋脊所構畫出來的天際線,起伏有緻,氣勢磅礡,配合朱紅牆面,極具強烈視覺震撼效果。
 大天后宮(圖)(一級古蹟):見證明寧靖王.朱術桂自縊殉國的悲憤。於明朝永歷十九年(西元1665年)所建的大天后宮,原為寧靖王的王府,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率軍攻臺,明鄭覆亡,寧靖王自縊殉國,死前交代捐出王府作為觀音庵。施琅攻臺後奏請清帝改建王府為媽祖廟,名曰:大天后宮。康熙五十九年(1720)列為祀典關廟,確立大天后宮尊崇不凡的地位。大天后宮文物豐美,拜殿裡有清道光年間雕刻的龍柱,媽祖神像(圖)雍容華貴,兩旁侍立的千里眼順風耳尺度誇大造型突出,都是令人讚嘆的藝術作品。
 五妃廟(圖)(一級古蹟):見證誓死不屈的英靈。當年施琅攻臺,寧靖王亦不降清,已身殉國。他身邊的五個妃子也一起自縊殉節。當時的人崇仰他們的忠貞節烈,乃將其屍體合葬在城外南郊的鬼仔山上,也就是今日的廟址所在。五妃廟是五妃長眠的所在,所以由太監、侍女擔任門神(圖)。
 台南孔子廟(圖一、圖二)(一級古蹟):見證府城文風薈萃。鄭氏父子來台以後,等到鄭經即位,輔政的諮議參軍陳永華奏請鄭經「建聖廟,立學校」,因此於明永歷十九年(西元1665年),建孔廟。孔廟原名「先師聖廟」廟旁設「明倫堂」為講學之所,故稱「全台首學」。清康熙二十六年(西元1687年)奉旨設立的下馬碑,「文武官兵軍民人等在此下馬」一方滿漢文字並列的花崗石碑,靜立在台南孔子廟的入右側牆面,暗示這座「全台首學」無限尊榮與威嚴。
 北極殿(圖)(二級古蹟):見證初民敬神衛士的情懷。北極殿建於明永歷十九年(西元1665年),廟中的匾額「威靈顯赫」是台灣最古老的匾額。門神以金龍為主體,十分罕見。北極殿供奉玄天上帝,所以整座建築以黑色為主,黑色門版,黑色柱子,頗具特色。
 台灣府城隍廟(圖)(二級古蹟):見證台灣人民信守公理正義的精神。這是台灣最早的城隍廟,建於明永歷二十三年(西元1669年),依清代的體制,凡府州縣長官,新任入境,必先謁告城隍,而後上任。每月朔望也都必須在此行相致敬。門匾的「爾來了」高懸拜廟入口,彰顯城隍廟陰深威武的特有風格。大算盤則象徵人人都有一死,誰也逃不出最後的審判。
 東嶽殿(三級古蹟):見證初民人神共處的饒趣。東嶽殿建於明永歷二十七年(西元1673年)裡面供奉許多神祇,如閻羅天子、牛頭、馬面、七爺、八爺(圖)等。
 開基武廟原正殿(圖)(三級古蹟):見證台灣寺廟建築的美。建於永歷年間(約西元1661年~西元1683年)是台灣地區最早的關帝廟,又稱小關帝廟,以別於祀典武廟。「立人極」(圖)傳達武廟的雄偉氣魄,「愍番台廟角」兼具力與美的作用,嚴整排列的大門釘,凸顯武廟的非凡氣勢。
 總趕宮(圖)(三級古蹟):見證初民敬畏先賢的心。總趕宮建於明永歷十五年(西元1661年),主祀聖公爺,相傳聖公姓倪,為海舶總管,又稱為總管爺,由於熟諳港巷,死後為台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是台南特有的神祇。門神為秦淑寶與尉遲恭,中間為清代巡道楊廷理長生祿位牌。(相關圖片:三川門脊上方,是以雙龍拱護福祿壽三仙。)
 台南興濟宮(三級古蹟):見證初民的醫療行為。興濟宮建於永歷年間(約西元1661年~西元1683年),一般人稱「頂大道公廟」,它是古代社會的綜合醫院,廟內提供醫療籤讓信徒醫病。(相關圖片:興濟宮的門神,虎爺石雕。)
 大觀音亭(三級古蹟):見證初民的婚姻觀。大觀音亭建於永歷年間,其陪祀神為掌婚姻的月下老人(圖)。(相關圖片:大觀音亭精美細緻的屋脊剪貼。)
 開基天后宮(圖一、圖二)(二級古蹟):見證沿海居民的宗教觀。開基天后宮建於永歷十七年(西元1663年)。是府城最早的媽祖廟。當時廟所在的位置,是德慶溪的出口,俗稱水仔尾因此媽祖廟建於此地。正顯示初民靠海為生,靠天吃飯,祈求平安的強烈願望。「湄靈肇造」出自清代畫家林朝英手筆。
 鄭氏家廟(圖)(三級古蹟):見證鄭成功父子遺愛臺灣的歷史。鄭成功薨後,在明永歷七年(西元1653年)其子鄭經建造專祠,奉祀延平郡王及列祖先賢,為鄭氏家廟的前身。「三圭世錫」是鄭氏四世孫鄭汝成所立。
 開基靈佑宮(三級古蹟):見證明代民間的宗教藝術。建於永歷二十五年(西元1671年)的開基靈佑宮,歷經數次的整修廟宇雖已失去典雅古意,但廟內的文物卻值得細細品味。(相關圖片:雕刻精美的花鳥柱;造型渾圓的柱礎,其圖案有「喜上眉梢」的寓意;抱鼓石,富含吉祥喜氣。)
 陳德聚堂(圖)(三級古蹟):見證初民精美的壁畫。陳德聚堂建於永歷年間,原是鄭成功部將統領右鎮陳澤的府邸。內有許多筆法優美、設色典雅的壁畫。
 開元寺(圖)(二級古蹟):見證鄭經一片孝心。開元寺建於永歷三十四年(西元1680年),是鄭經在台灣的行館,也是鄭經安養母親董氏的地方,原名「北園別館」。開元寺為純粹的佛教寺院,大雄寶殿主祀釋迦牟尼佛,寺中後院為圓光寶塔,頗得遊人喜愛。
 法華寺(圖)(三級古蹟):見證台灣人民敬鬼神的人文觀。法華寺原為明鄭參軍所築的草蘆,取名「夢碟園」,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改為佛寺,主祀釋迦牟尼佛。法華寺前殿為天王寶殿,奉祀彌勒佛與四大天王,堂前院落有一口放生池,池上橋亭一座,名為「延壽亭」,古意十足。
鄭成功父子與台南古蹟 - https://goo.gl/DqV7HG


台南市大小關帝廟在文獻中的里坊釐辨PDF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Gw5xbjzpesAL8m8cIAPJ-sV2dIWeWTY7


------------------------------------------------------
鄭成功祖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uYfsiu
鄭成功祖廟為奉祀鄭成功的鄭氏家廟,為明永曆十七年(1663年)鄭經所建之專祠,奉祀其父鄭成功與其母董氏[1]。該廟位於台灣台南市中西區(臺灣府城寧南坊五帝廟街)[2]。臺灣納入清版圖後,改稱鄭氏大宗祠,又稱昭格堂[3]。近年易名鄭姓宗祠,後來才又回復正名鄭成功祖廟[4]。該廟於1985年(民國74年)11月19日公告為臺南市三級古蹟[5]。
正殿的神龕與鄭成功像
鄭經在明永曆十七年(1663年)從金廈來到臺灣後,隨即建立了祭祀其父的「延平王廟」,又稱「先王廟」,後來鄭經逝世後建了祭祀他的「二王廟」,該廟遂又稱為「大王廟」[2]。後來明鄭滅亡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之後,施琅曾來此處祭拜鄭成功[6],但後來由於鄭氏族人被遷回中國大陸,周圍居民又不敢公然前去祭祀鄭成功,導致該廟一度被兩個姓許和姓蔡的官役佔去,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才由士紳鄭其嘏等人贖回重修,並改稱「鄭氏大宗祠」,又稱「昭格堂」,而之後數年也有數次整修過[2]。
進入臺灣日治時期之後,由於大正八年(1919年)進行市區改正而拓寬廟前道路,導致該廟門前有部分被拆除[7]。而到了昭和五年(1930年),適逢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鄭氏家族則組成了臺南鄭氏宗親會並發起募款,於兩年後完成該廟的整修[7]。
二次大戰結束進入民國時期後,1961年因延平郡王祠重塑鄭成功神像,原本由蔡心雕塑於1947年的樟木神像則移祀至此[7]。1983年因廟前道路再次拓寬,該廟前面便改建為牆門,此外鄭氏家廟則改稱為鄭氏宗祠[7]。之後2000年再次整修竣工[7],而2002年4月29日則正式改名為「鄭成功祖廟」,並且對外開放[4]。
建築特色
此廟為三開間三進的格局[2],座東朝西,由前殿、正殿與後殿組成,整體外觀簡樸不華[7]。門前古井為創建時期遺跡,前庭則栽有七弦竹及置有幼年鄭成功及母親田川松之雕像。前殿之入口內凹,為「凹壽式」的形式,而兩旁則有開了圓孔窗的耳房[7]。正殿奉祀鄭成功神像,與歷代鄭氏祖先、聖賢等神位,並懸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三圭世錫」匾額[7],為鄭成功第四代孫鄭汝成至台灣祭拜祖先所立[1]。堂內石柱聯刻「昭毅無雙開疆復土承天續,格思靡既迪後光前擘海祠」,彰顯鄭氏開拓之功勞。
---------------------------------------
延平郡王祠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PtJyZy
---------------------------
[台南旅遊] 延平郡王祠:開台英雄鄭成功祠與鄭成功文物館 833 @ 貓大爺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7VCXzl
台南延平郡王祠 - https://goo.gl/42tPFV
台南延平郡王祠 - https://goo.gl/KDgyAN
-------------------------------------
臺南祀典武廟
國定古蹟,位於臺南市赤崁樓南側,俗稱大關帝廟,因新美街的開基武廟稱為小關帝廟,就規模對應而得名。
祀典武廟主祀武聖關公,是民間廣泛信仰的神明。相傳建於明代永曆年間(1623-1662年),史料記載為1690年(康熙29年),由臺廈道王效宗首次重修,依舊址擴建,並在廟後加建禪房。1716年臺廈道陳璸再修,次年改為規模龐大的廟宇。1723年(雍正元年)追封關帝祖宗三代為公爵,1725年於後殿設三代殿。兩年後奉旨,春秋祀以太牢(即牛、羊、豬三牲),連同5月13日,共為每歲三祭,是為關帝廟晉昇「祀典武廟」之始。
1738年(乾隆3年)及1752年再加重修。1765年臺灣知府蔣允焄又加建公廨,並改高拱乾報功祠為官廳。至1777年建築規模雖趨完整,但多傾圮,臺灣知府蔣元樞又加重修,1789年,臺灣知府楊廷理在廟外加建戲臺一座。1807年(嘉慶12年)臺灣知縣薛志亮又倡議重修。1862年(同治元年)臺南府城由廟境聯防協助維持地方治安,全城分十聯境,祀典武廟為城內西段六合境首廟,由廟設六堂主持境務。1906年(明治39年)重修,工程進行過半,適逢市區改正,拓寬永福路,祀典武廟因位於路上,引起拆遷爭議,後以道路轉折,只拆除廟左的官廳而落幕。
坐北朝南的祀典武廟,是一座縱深式配置的三開間三進兩廊式廟宇建築,正面對著永福路,背倚民族路,左側朱色山牆矗立路旁,屋坡由前而後,依各殿高度呈起伏變化,造型美觀。前殿及後殿為燕尾翹脊硬山屋頂,正殿則採用曲線柔美的重檐歇山屋頂,殿宇氣勢巍峨,大木結構也以雄渾見稱。前殿後及正殿前均設有拜殿,屋頂造型特殊。後殿右側有東向的觀音廳及北向的「西社」各一座。觀音廳後為六合堂及延平詩社。「西社」供奉文昌帝君,為府城士子以文會友之所。
祀典武廟(大關帝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主要奉祀關聖帝君。其為臺灣早期建造的關帝廟,該道教廟宇為17世紀中,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鄭成功子鄭經於承天府-今之臺南市建四大廟,文廟即今日之孔子廟,於赤崁樓之南建關帝廟,即今日之祀典武廟。(關帝廳)擴建而成。據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文獻記載,係於西元1665年官建。
歷史沿革
1720年代,雍正為了消弭反滿思想,極力排斥民間將宋代「抗金」名將岳飛與關公並祀,除了宣揚佛教之外,清朝於中國境內不斷提升關公的地位,也因此追封關帝祖宗三代為公爵,並將全國部分大型關帝廟改為官祀,並加設三代殿。受此影響,當時稱為「大關帝廟」的該廟,改名晉昇為今「祀典武廟」,而該名稱沿用至今。
據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蒐集之文獻資料內容,祀典武廟位於赤崁樓正南方,俗稱「大關帝廟」或「武廟」,係為了區別在臺南市新美街上的另一座被稱為「小關帝廟」的開基武廟而言。祀典武廟以其建廟之早、文物之豐、格局之壯偉、地位之尊崇,故其名列臺灣地區重要一級古蹟。
明鄭時期,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鄭經於臺南府城建造四座廟宇,其中建「文廟」於鬼仔埔(即今日臺南孔子廟);建「真武廟」於鷲嶺,(即今日臺南北極殿);立明室宗廟於承天府署(赤崁樓)西南方,(即今日大天后宮);又建關帝廟、佛祖廳於宗廟之東北角,亦即赤崁樓之正南方,其正是祀典武廟的前身。但建廟之確切年份,據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之相關資訊,尚無法考究其確切年份。
史料上第一次記載之重修為清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由臺廈道道員王效宗主持,重建與擴建關帝廳,將廟門改為南向,並擴大格局使其擁有正殿、後殿、左右廡廊及初拜殿、三川門、廟前石埕等,即大致抵定今日所見之格局。
而另一次有紀錄之重修紀錄,式微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年)由臺廈道陳濱主持重修,次年改建為規模龐大的廟宇。
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清廷敕封關公的祖先三代公爵,並製神位,供奉於後殿三代廳。且奉旨舉辦春秋二祭,使之成為全臺規模最大,也是唯一擁有「祀典」尊崇的武廟,並與「全臺首學」之臺南孔子廟並列,享有「祀典武廟」之稱。
日治時期後,武廟不再列入官方祀典,也失去其原為官方單位之優勢地位,但仍在人民心中仍維持其信仰上的崇高地位。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被列為一級古蹟,開始規劃整修。
廟宇特色
祀典武廟的拜殿
經多次整修後,現存廟宇除了內進的觀音廳稍與原來模樣不同之外,該廟大致所呈現為1840年重建後的廟宇模樣。坐北朝南的祀典武廟,特色為八公尺寬,廿公尺寬,縱深式配置的三開間三進兩廊式廟宇建築。正面面向永福路、北倚民族路、左側朱色山牆矗立路旁,屋坡由前而後,依各殿的高度呈現起伏的變化,由於各殿的高度不一,飛簷斜頂的山牆,從側面看去為起伏狀,造型頗為美觀。
前殿及後殿為燕尾翹脊、硬山屋頂,正殿則採用曲線柔美的重簷歇山屋頂,不僅殿宇氣勢巍峨,大木結構也以雄渾見稱。
前殿後及正殿前均有拜殿,尤其是正殿前的馬背歇山拜殿,造型最具有特色。後殿右側有東向的觀音殿,及北向「西社」供奉五文昌帝君、南向的月老祠、太歲殿,後為六和堂及延平詩社。
而在神明配置上,擁有三進三殿的該武廟,第一進祭祀關公;第二進為祭祀武聖三代祖先(1720年代後加設),第三進則為佛教的觀音菩薩與十八羅漢。除此,後進有祭祀文昌帝君的西社與配置廂房的小花園,並有台灣日治時期所加設的戲台等建物。
祀典武廟格局莊嚴,走入內部空間即為其特殊之宗教氛圍所震攝。其層層上升的地勢,在正殿達到最高點。高聳的殿宇在巧匠的設計下,光線由重簷間特攝的高窗射入,直照關帝尊容,光輝而神秘,加上祭拜時之焚香菸霧交織,頗有超越天人合一之境界。
參觀特色
「大丈夫」之匾為府城名匾,為乾隆五十九年(西元1791年)臺澎丘道楊廷理所題。
一、於永福路旁觀賞祀典武廟山牆是其最大特色,其高5.5公尺,及長66公尺,是為五落屋頂形式,且其中巧妙各不相同。從「山川燕尾」到「硬山馬背」、「歇山」、「歇山重簷」及「硬山燕尾」等造型特色,形成高低起伏的曲線,其間各進各落的的區別,與其間的尊卑秩序,具有一目了然的視覺效果。造型非常美觀,是畫家、攝影家取景不厭的題材。
二、入廟三川步口仰頭可見架棟上刺花裝飾,有插角(雀替)通隨、束隨、看隨、斗座、斗供、吊筒、爪筒等,精緻華麗、吉祥動物與花草紋樣、豐富的木雕宗教藝術值得欣賞。
三、可站立於三川中門,向廟內觀看正殿,前二進的三個空間層次建築,是為少見的美感效果。正殿的採光排煙設計,人立其下但覺渾不見頂的正殿空間,香菸掠頂嬝嬝去,遂成嚴肅神秘宗教氣氛。
四、廟門用門釘而不繪門神,中門各七十二顆、側門左右各五十四顆。「九」為陽數之極,並以此倍數呈現帝王之尊貴,也是祀典武廟之地位表徵。
五、明寧靖王朱術桂敬獻一方匾額「威靈赫奕」,保存於民權北極殿,另書頒「古今一人」匾於祀典武廟(據聞已遺失),足為寧靖王祭拜尊崇真武大帝神格及武聖關公忠義精神,其僅遺留二方匾額於府城,是為最早之古匾。
六、廟內文物豐美,除咸豐七年皇帝御筆「萬世人極」匾額外,「文武聖人」、「文經武緯」、「至大至剛」、「至聖至神」、「大丈夫」等均為府城名匾。其中又以乾隆五十九年(西元1791年)臺澎丘道楊廷理所題之「大丈夫」之匾最為著名。其詞出自孟子 ‧ 滕文公篇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
七、「傳神觀世音」奉祀在觀音殿,又稱傳神觀自在。法相金面、傾首微語、近看慈祥、遠看莊嚴,神容之視線跟著參拜者走向移動,頗受稱奇。也是明寧靖王時期,府內祭拜家佛,故頗為珍貴。
八、西社位於觀音殿右畔清代臺灣府城,原有五社:「東社在彌陀寺、南社在法華寺、北社在黃蘗寺、中社在奎樓書院、西社即在祀典武廟內」。是為昔日府城文人聚吟之處,今日社內奉祀文昌帝君,並與孚佑帝君、文衡聖帝、魁斗星君、朱衣星君合稱「五文昌」,主管文運祿籍,為考生信仰的神祇。
九、六和堂組成北館國劇研究社,每週六是為樂團練唱場所。
十、同治元年,祀典武廟成為六和境之首(開基武廟、靈佑宮、廣安宮、倉神廟、祝融殿及赤崁土地六廟),協助府城治安的民間組織。
十一、廟左側的馬使爺廳,相傳關公的赤兔馬是為一千里名駒,跋涉征討戰功良多,於是赤兔馬被崇拜,照顧馬的使者也同受尊崇。
十二、觀音廳後有一株梅樹,相傳是明寧靖王所植。西社前植有石榴樹,也增添廟內勝景。
十三、祀典武廟內另有奉祀月下老人,又稱月老公、月老,是道教的神祇之一,為掌管男女婚姻之神,相傳為『媒神』。祀典武廟之月下老人,神態略微前傾,彷彿欲仔細傾聽信眾心願。可依照廟方規劃介紹,求取紅線、姻緣粉等結緣物。
。觀音殿內奉祀十八羅漢,分立觀音殿左右二列,法相莊嚴,羅漢神態形貌不同,各有特色。觀音殿內並奉祀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同為臺灣民間信仰與民眾日常生活中之重要神祇。
十四、因應民眾信仰需求,祀典武廟於廟內月老祠旁另設太歲殿,奉祀太歲星君。據祀典武廟常務委員陳仁壽表示,祀典武廟太歲殿內有六十五座神尊,中間供奉斗姥元君,四頭八臂,是北斗眾星之母,並有護法左輔洞明星君,右弼隱光星君及太陽星君、太陰星君,六十甲子星宿神,每位神明路都用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循環相配,並以十二種生肖配合十二地支之元神。道教信奉星宿,以本人出生之年為本命元辰,民間習俗禮懺本命元辰的星宿神,祈求吉祥如意。前臺南市政府民政局長林森榮表示,祀典武廟太歲殿神像均委託臺南市名雕刻師魏俊邦以樟木雕刻而成,每尊造型、容貌各異,神態生動、莊嚴肅穆且栩栩如生,殿前太極元神石,不潔身勿碰觸,觸摸可助長運勢,有開光皆有靈氣。至於殿內神桌及藻井等雕刻,聘請臺南市雕刻工會理事謝木村操刀。
建築修建演變
一、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臺廈道王效宗整修三代祠,正殿朝向改為南。
二、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巡道高拱乾建高公祠於廟埕左側,即今馬使爺廳。
三、康熙五十三年(西元1714年),臺廈道陳璸重修,規制未改。
四、康熙五十六年(西元1717年),鳩眾修建,棟宇華麗,工巧異常。
五、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臺灣道尹士俍重修。
六、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知府護巡道蔣允焄改廟左高公祠為官廳一座,立碑記。
七、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臺巡道蔣元樞重修關帝廟後,格局煥然如新構,立碑記。
八、乾隆五十四年(西元1789年),臺灣知事楊廷理重修,加建戲台於石埕前緣,立碑記。
九、道光二十一年(西元1841年),由紳商阮自元率眾舖戶修復六條街火災受波及部分。
十、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臺南市實施市街改正,廟東永福路拓寬時,馬使爺廳遭部分拆除。
十一、民國八十年由政府單位補助經費,著手動工修護一級古蹟祀典武廟,民國八十四年竣工。
十二、近年陸續有包含七層塔緊急修護工程、外牆土硃灰緊急搶修修復工程、金爐修護工程等眾多修復工程實施。可參考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之相關工程報告書
相關條目
關帝廟幼稚園:臺灣第一間幼稚園,園址即位在祀典武廟的六和堂。


原碑全文如下:
民國四十五年,台大歷史系教授楊雲萍率領師生,實地調查鹿耳門,肯定古天后宮遺址應在今顯宮里一帶。民國六十九、七十年出土兩塊石碑,讓楊教授耿耿於懷二十餘年的鄭成功登陸地點之證據終於出現。
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軍開台,行經鹿耳門港道,登北汕尾島踏勘營地,進而揮軍驅走荷軍經略台灣。三百餘年來,滄桑多變,洪水天災改變了鹿耳門的風貌。自找出古天后宮地點,就已確定鹿耳門古港道位置,鄭成功登陸北汕尾處,無庸再懷疑!因此立碑以為誌。天后宮-媽祖-台灣之門鹿耳門官方網站 - https://goo.gl/CN34yd

1-5-word1-5-photo-1  


天后宮-媽祖-台灣之門鹿耳門官方網站 - https://goo.gl/W1RfRu

2017-09-25_080347  


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
一六六一至一六六八年間的中荷戰爭,是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也曾是歐洲與中國軍隊之間意義最重大的一場武裝衝突,此一地位直到兩百年後,才被鴉片戰爭所取代。當然,歐洲在鴉片戰爭當中使用的是威力強大的工業化輪船,結果清帝國以慘敗收場。而中荷戰爭採用的武器,則是當時最先進的大砲、火槍與船隻,結果中國戰勝
歷史修正主義者與反歷史修正主義者都明確提及這場戰役,但兩者從中得出的結論並不相同。歷史修正主義者認為國姓爺打敗荷蘭,證明歐洲在亞洲的強制性權力頗為有限。反歷史修正主義者卻反駁指出,國姓爺之所以能夠戰勝,純粹是因為他採用了歐洲的軍事科技,所以這場戰役其實支持了舊模型。
哪一方說得對?本書將循序漸進地提出我的完整論證,但我願意在此先概述我的研究發現。荷蘭的優勢並不在於大砲與火槍。如同揆一所認知到的,國姓爺軍隊的大砲威力並不遜於荷軍,這點也已為華人史學界所證實。舉例來說,台灣的一名學者指出,只要對國姓爺的火砲及其使用方式加以分析,就不免令人「訝異於他麾下軍隊的現代化程度」。此外,荷蘭的火槍部隊雖然採用本國發明的排槍射擊法,能夠達成連續射擊的致命效果,但面對國姓爺的部隊,卻無用武之地。實際上,中國早在兩百多年前就發展出排槍射擊的方法。國姓爺的士兵訓練精良、紀律嚴明,又受到妥善的領導,因此荷軍部隊的陣式無可避免地潰散,導致人員四散奔逃。
所以,荷蘭的優勢其實在於這兩者:文藝復興堡壘與舷側砲戰艦。文藝復興堡壘是軍事革命模型的核心要素,而荷蘭人在台灣建造的這麼一座要塞,就阻礙了國姓爺的攻擊(圖二)。國姓爺打過的圍城戰雖然不下數十次,也攻陷過更大的堡壘與更厚實的城牆,但卻無法自行找出方法破解荷蘭堡壘的交叉火力直到他獲得荷方一名叛降人士的協助——就是我先前提到的那個言行粗鄙的日耳曼酒鬼——才終於得以克服荷軍的防守。
《決戰熱蘭遮》內文附圖-圖_2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至於有關荷蘭船隻的論點,則稍微複雜些。在此只需簡單說明一點,即荷蘭的船艦正如軍事革命模型預測的一樣,在深水作戰中能夠輕易擊敗中國戰艦。這點可明確見於中國的史料。而且,中國與荷蘭對於海戰的描寫,都顯示中國的戰艦指揮官必須採用奇招,才能克服荷蘭海軍的優越性。除此之外,荷蘭的船隻似乎還有另一項優勢:逆風而行的能力遠遠超越中國船隻。這是支持歐洲航海能力優越性的一項古老論點,有些人也很可能會提出異議。不過,我們後續將會看到,荷蘭人逆風航行的能力差點扭轉了戰局,在戰爭中的一個關鍵時刻令國姓爺訝異不已,也導致他的將領陷入一片慌亂。
這些要點以及該場戰爭的其他資料都堪為軍事革命模型的佐證,由此得出的結論,則是介於歷史修正主義者及其反對者的立場之間。反歷史修正主義者認為荷蘭在戰爭方面的科技水準高於中國,這種看法確實沒錯;但歷史修正主義者認為這項落差不大,可輕易被彌補的觀點,也一樣正確。國姓爺使用的武器,比一百年前的武器還要先進,所以我們不該輕易採信以往的舊式論述,認為亞洲社會停滯不前,歐洲社會則是充滿活力。過去四十年來大量出現的亞洲歷史資料,已明確指出這種論點全然不實
就許多方面而言,亞洲與歐洲社會都沿著類似的道路前進,邁向專門化、商業化、更有效的農業技術以及更致命的武器。不過,歷史修正主義者也應該承認,至少在特定的領域當中,歐洲社會的發展確實比較快。也許歐、亞兩洲不是在一八〇〇年突然出現大分流,而是從十六世紀開始出現速度逐步加快的小分流。在許多領域當中,這種小分流可能難以察覺或是根本不存在。不過,隨著數十年悠悠而過,分流的速度愈來愈快,結果到了工業化時期——也就是西方的大起飛——這樣的分流變得極為迅速,以致事後回顧起來,彷彿是一場突然發生的劇烈變動。
這些關於歷史修正主義辯論的論點都很重要,但本書不只是一部長篇論述,也是針對這場深具重要性但欠缺理解的衝突所撰寫的敘事史。歷史文獻與教科書經常提及中荷戰爭,但無論在任何種語言裡,卻都不曾有人利用中西現存史料,針對這場戰爭從事重大研究。史學家無疑會再發掘新文件,並且在本書中發現錯誤與疏漏,但我希望這部著作能夠促成世人對於全球史當中這起引人入勝的事件,有更多了解。
撰寫本書確實為我帶來許多樂趣。在我閱讀史料的過程中,有一點令我深感著迷,就是天氣——地球本身——竟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風暴不只一次扭轉了這場戰役的局勢。在戰爭還沒開始之前,一場颱風就摧毀了台灣的一座荷蘭堡壘,並且大幅改變這座堡壘所在的沙洲,以致荷蘭人根本無法加以重建揆一因此難以抵禦國姓爺的入侵。此外,原本有支救援艦隊應揆一的要求逆風前來,卻遭到另一場風暴的阻撓,導致其中一艘船隻撞上陸地,更重要的是,破壞了揆一原本希望達成的出其不意的效果。暴潮、出乎意料的洋流、怪風——自然的力量一次又一次改變了戰局的發展。我因此認定,自然力量是這場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
我稱之為「自然力量」,原因是在我眼中看來,種種影響因素都體現了這個優美絢麗但對人類漠不關心的宇宙所具有的不可預測性。如同我一個身為植物學家的朋友所說的:「星辰怎麼可能會關心某個銀河邊緣的一群黏菌呢?」不過,那時候的荷蘭人與漢人,當然不這麼想。雙方都認為冥冥之中必然有一股崇高的力量干預著人間事務:荷蘭人稱之為上帝,漢人稱之為老天爺。儘管他們雙方的宇宙觀與神學觀各自不同,但卻都認為風暴與潮汐、饑荒與洪水乃是天意。交戰雙方都認為上天站在自己這邊——或者應該站在自己這邊——這顯然是人的本性。
我之所以一再提及自然的力量,主要是受到史料當中記載的影響;但我會對這點深感共鳴,則是因為我也企圖理解當前這個時代:如今,氣候災難的陰影揮之不去,自然界更是即將發揮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衝擊力。自然界在十七世紀中葉也曾造成重大的衝擊,就在本書描寫的事件發生之際,全球氣候突然迅速降溫。降溫本身也許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問題,但溫度下降,卻伴隨了劇烈的氣候不穩定,正如全球暖化也將帶來同樣的影響。當時陸續發生了水災與旱災、蝗災與饑荒、暴動與叛亂。強盜四處橫行,政府垮台的情形更是空前絕後。實際上,若非因為十七世紀的全球氣候危機,中荷戰爭說不定根本不會發生。國姓爺也許會成為一名儒生,忙著寫詩以及追求科舉功名荷蘭統治台灣的時間,也可能會再延長幾個世代。
那麼,國姓爺戰勝是因為他正好受到天氣的眷顧嗎?非也。儘管運氣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國姓爺卻是贏在他的領導能力。比起荷軍,他的部隊訓練比較精良、紀律比較嚴整,更重要的是,將領的指揮能力也比較出色。再加上中國「戰爭之道」的豐富軍事傳統,國姓爺與他手下的將領於是一再挫敗荷軍。
直到今日,西方與中國仍普遍存在一種想法,認為中國人並不重視戰爭。然而,我們已逐漸發現這種觀念有多麼不符事實。實際上,近來就有一位中國史學家指出:「在一八〇〇年以前,中國的軍事傳統是世界上其他民族都無可比擬的。」
因此,中荷戰爭為我們帶來軍事史方面的珍貴教訓。這場戰役發生的時候,中國與西方的科技水準大致相當,和當今的狀況比較相似,而不像其他的中西戰爭——如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以及韓戰,都是發生在西方科技遠遠勝過中國的情況下。軍事史學家向來假定有一種「西方的戰爭方式」,一種「西方獨有的作戰方法……使得歐洲人成為文明史上最致命的士兵」。不過,這種論點的支持者通常對中國軍事傳統一無所知。在中荷戰爭裡,中國軍隊的戰略、戰術與領導作為都較為傑出,且這一切背後的行動守則,都是取自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一段與歐洲史一樣充滿戰爭的歷史。我閱讀的中文史料,攙雜了許多古代經典的智慧,如《孫子兵法》與《三國演義》。實際上,中國史學家向來認為國姓爺之所以能夠戰勝荷蘭人,正是因為他精通中國傳統的軍事智慧
在我的學術生涯中,我經常覺得自己似乎走在鋼索上,試圖在歐洲中心論與過度以亞洲為中心的論點之間取得平衡。每當我開始覺得自己重心不穩時,我發現最好的做法,就是向史料求救。歐洲文獻明確記載了荷軍如何一再敗於鄭軍將領的謀略下,中文文獻也毫不諱言「紅夷」的武器與船艦較為精良。雙方都深深認為自然的力量——無論是全能的上帝還是天意——乃是人類事務的至高決定因素
所以,且讓我們回到十七世紀初,在戰爭開始之前,當時揆一的前任官員正忙著奠定荷蘭帝國在東印度的基礎。他們試圖在利潤豐厚的對明貿易當中分一杯羹,從而發現自己需要漢人的協助。他們結識的其中一名漢人,就是國姓爺的父親:一個名叫鄭芝龍的海盜。鄭芝龍協助荷蘭人把台灣這座殖民地發展為荷蘭海上帝國「王冠上最美的一顆珍珠」,荷蘭人則是協助鄭芝龍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海盜,而他也善用這個地位,攢積了大筆財富,收入甚至超越荷蘭東印度公司。由於他的財富與權勢大致上都遺留給了他的兒子,因此我們可以說,荷蘭東印度公司其實協助造就了後來打敗他們自己的人。
相關書摘 ►《決戰熱蘭遮》:鄭成功擊敗荷蘭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決戰熱蘭遮:中國首次擊敗西方的關鍵戰役(全新審訂版)》,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歐陽泰(Tonio Andrade)
譯者:陳信宏
聲名鵲起的漢學家歐陽泰,在挑戰全球史領域的重大議題:「為何西方主宰了近代世界的形成?而非中國?」之中,發現了鄭成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戰的重要性。歐陽泰以此戰為主軸,詳細地描述了這場十七世紀中最具世界史意義的戰爭細節,以及台荷雙方在軍事科技及戰略的差異,如何讓鄭成功翻轉本來可能失敗的結局。
透過這場影響東西未來百年布局之戰,我們得以一窺火藥科技發展的堂奧,以及科技對戰爭成王敗寇之影響,並打破過往「十五世紀後西方突飛猛進」之推論,驗證了十七世紀中西實力尚在勢均力敵的年代。
本書融合歐洲軍事卓越主義與歷史修正主義學派的優點,為軍事史研究中的傑作。更難能可貴的是,歐陽泰挖掘大量的文獻,化繁為簡,還原台荷大戰的現場,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鳥瞰全局。是研究台灣史的學者及一般大眾不可錯過的精彩作品。
《決戰熱蘭遮》本為《火藥時代》架構的一部分,兩書皆旨在探討「西方為何能取得現代世界的主導權?中國為何衰落?」,並陳述東西方在軍事發展上的分野。而鄭成功與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戰,正是歐洲經歷軍事革命的時刻,足以佐證十七世紀東西方的實力尚在勢均力敵之間,打破傳統對於十五世紀後西方突飛猛進的印象。這也使得詳細描述台荷之戰的《決戰熱蘭遮》,不僅具備台灣史的研究價值,更在軍事科技史上別具意義。


臺南五妃廟前廟後墓,墓廟合一景觀

日治時期臺南五妃廟後側墓廟合一景觀舊照

日治時期臺南五妃廟後側墓龜與廟合一景觀舊照


1930年代台南法華禪寺

91110952_2877547508949461_663727572860796928_o


貞靈咸著,
五桂齊芳。
0206地震中斷裂的五妃之碑,
震後雖有修復,但斷痕明顯,
且有先前民眾上漆污損。
日前委託正修大學文物修護中心協助,
完成清潔、修復及加固。
我們也一併更換了臨時替代性門神彩繪
及相關解說牌。
希望大家到幽靜的五妃廟時,
能有更好的參訪品質。
一鉤新月淡黃昏,
環珮聲殘冷墓門。
行過桂山山路下,
落花無數美人魂。
-連橫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83790945927781/permalink/591247411848799/

172983768_738697853439063_2589167491834568122_n171209770_738697870105728_7340253181639881490_n170776428_738697973439051_7909549273260976269_n172585985_738697923439056_4834158734966615028_n170745440_738697783439070_6963609243691653771_n171287938_738697906772391_6545860290352282791_n170731446_738697956772386_5040596741215888480_n170795339_738698000105715_8010085964245528401_n170880426_738697813439067_2405366921287339327_n170332105_738698030105712_78118648635281825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