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遇到艱難挫折,有人能越挫越勇,有人不堪負重,選擇輕生。不少輕生者,以為自殺就能一死了之,獲得解脫。然而,自古以來,東西方社會對自殺有著一致的看法-「有些債還不完」 東西方神話傳說:輕生有罪--凡是自殺的人,每一天他們都要定時地按照生前的死法再進行一次,痛苦的經歷令人毛骨悚然。那些枉死的靈魂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在生時認為一死了事。但想不到,死後竟會如此痛苦,真是悔恨莫及。」人身難得,不知珍惜。這些人不僅辜負了閻王所鼓勵的在陽間做人行善的恩義,也辜負了父母撫養的大恩大德-難得到人身《神曲》:自殺者很難再得到人身。 https://is.gd/WiquuK


避免年少殉情憾事 身邊人當心5徵兆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日前曾有新聞報導,2名國中男女同學,相約墜樓結束寶貴生命。遺書上只留下「對不起父母,但沒辦法了!」簡短字句,留下萬般錯愕又悲痛的父母親。學期即將結束,許多青少年學生正準備迎接暑假活動,卻發生國中同班男女同學相約墜樓死亡遺憾事件,讓親人哀傷不已。
情緒持續低落3個月 5個徵兆要當心
根據衛生福利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之流行病學調查也發現,3.1%兒童與青少年在過去6個月內有過自殺念頭,顯示社會必須高度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性。青少年一旦萌生有自殺念頭時,多數還是會有一些外在徵兆,如果父母、老師或朋友能多點警覺發現不太對勁,有很大的機會能適時阻止悲痛憾事發生。特別是當發現有以下5種徵兆時應特別關心:
1)情緒持續低落,或持續(通常三個月以上)覺得沮喪。
2)對於原有嗜好不感興趣。
3)原本規矩的行為或外表出現很大改變。
4)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如突然之經濟問題、主要成員變動等)、親友死亡等。
5)有意無意間表達有自殺之想法或探詢過往相關事件等。
「同、理、心」原則 幫助身邊少年面對壓力
家扶基金會表示,青少年孩子最容易與父母親爭執情感及課業問題,父母親常無意間以自己的認知或標準來要求孩子,少了許多溝通機會,孩子遇到困難也不想找父母親談話,面對壓力的處理方式也不成熟,容易造成發生無法挽回的後果。兒少自殺事件除了反應持續探討升學課業壓力的議題外,更應深入關心兒少心理健康與感情適應狀況。呼籲家長或身邊親友應把握住「同、理、心」原則:
同,一同面對/
家長願意跟孩子一同了解課業狀況及情感間是否有衝突的議題,討論可能的因應方式,協助孩子擁有比較好的問題解決能力,如:增加求助動機;允許認知彈性,以提升可塑性,通常可以有效減緩其焦慮與恐懼。
理,心理建設/
家長願意採取正向、樂觀的心態重視孩子新的交友自主性,多與孩子對話了解孩子對處理人際感情的狀態,願意一同面對孩子對自我困境的表達,且不應輕易作負面評斷,才能共同面對問題。
心,用心覺察/
如兒少有上述5種萌生自殺意念的外顯徵兆,身邊親友應敏感察覺並主動關心,並適時提供協助的資源管道。
敏銳觀察 預防不幸事件
家扶基金會提醒,每當兒少自殺案件的發生,背後絕對不會只有單一因素,必須靠平常更敏銳的觀察,才能更有效預防不幸事件一再重演。家長若有兒少照顧方面的困擾,可撥打家扶基金會專線0800-078585或洽各縣市家扶中心,透過專業人員諮詢並提供進一步協助


27歲正妹不敵病魔 遺書曝光暖哭上萬網友 
 分享27歲正妹不敵病魔 遺書曝光暖哭上萬網友到Facebook 分享27歲正妹不敵病魔 遺書曝光暖哭上萬網友到Line 分享27歲正妹不敵病魔 遺書曝光暖哭上萬網友到Google+
27歲的布徹爾不敵病魔離開人世,她的家人公布她的遺書「給世界的一封信」,感動上萬網友。(圖結自布徹爾臉書)
2018-01-07 23:3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近日澳洲1名27歲的正妹受到病魔摧殘,並於上周四(4日)走到生命的盡頭。她的家人公布遺書,遺書中她將對生命的感受化為文字,感動上萬網友,有網友受到啟發,感嘆「偉大的建議,生命太短暫」。
 布徹爾經常在臉書上展現陽光的一面。(圖結自布徹爾臉書)
布徹爾經常在臉書上展現陽光的一面。(圖結自布徹爾臉書)
綜合外媒報導,澳洲新南威爾斯省這名青春年華的27歲女子布徹爾(Holly Butcher),在26歲時得知自己罹患惡性原發性骨癌「尤文氏肉瘤」(Ewing's sarcoma),起初她堅持與病魔奮戰,隨後得知生命將走向盡頭,她寫下遺書「給世界的一封信」。
布徹爾上周四離世後,同時,她的家人完成她的遺願,在臉書公開她的遺書,文內充滿對生命的見解及早逝感受,「26歲要面對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的事實,感覺很奇怪」、「我曾經幻想自己能活到老、皺紋滿面、頭髮變白」、「那就是生命:脆弱、寶貴、無常,活著的每天都是恩賜,而不是應有的權利。」、「我現在才27歲,我不想就這樣死去,我熱愛我的生活」。
布徹爾溫暖又真摯的勸戒,「不要因為生活中無意義的生活壓力感到困擾,例如塞車、睡不好、頭髮被剪太短、大肚腩等,深深吸一口新鮮空氣,看看天空有多蔚藍,樹有多翠綠……想想能夠呼吸是多麼幸運」。
布徹爾呼籲,「健康的生活,好好照顧和自己的身體,同時追求心靈和情緒的快樂」。她也反思金錢的意義,「不買奢侈品,買體驗、感受世界」,她也提醒人們要愛得及時、以及多些與親友歡聚。
布徹爾的遺書,感動上萬網友,不少網友留言希望荷莉安息,也有網友被荷莉的溫暖文字淚灑螢幕前,並感嘆她留下的訊息「偉大的建議,生命太短暫」。

---------

Hol的一點生活建議:
在26歲時,意識到並接受你的死亡率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這只是你忽視的一件事。日子過去了,你只希望他們會繼續來; 直到意外發生。我總是想像自己變老了,皺紋和灰色,最有可能是由我計劃用我的生命的愛來建設的美麗的家庭(很多小子)造成的。我想那麼糟糕,它傷害。
這是關於生活的事情; 這是脆弱的,珍貴的和不可預測的,每一天都是一種禮物,而不是一個給定的權利。
我現在27歲了。我不想去。我熱愛我的生活。我很高興..我欠了我的親人。但是控制權不在我手中。
我還沒有開始這個'死亡之前的便條',所以死亡恐懼 - 我喜歡這個事實,我們大多是無知的,這是必然性的。除了當我想談論它,它被視為一個'禁忌'的話題這絕對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這有點困難。我只是希望人們不要再為生活中那些毫無意義的小小的壓力而憂心忡忡,並且試圖記住,我們都有同樣的命運,所以盡你所能,讓你的時間感到有價值和偉大,減去廢話。
我已經放棄了很多我的想法,因為過去幾個月我有很多時間思考生活。當然這是在半夜裡,這些隨機的東西最讓我頭腦發熱的!
那些時候,你在嘲笑荒謬的事情(過去幾個月我已經註意到了這麼多事情),只要想一想真正面臨問題的人。感謝你的小問題,並克服它。承認有些惱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去做,並且會影響別人的日子。
一旦你這樣做了,就走出去,在空氣中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鮮的澳洲空氣,看看天空多麼蒼白,樹木是多麼綠; 這是如此美麗。想一想,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多麼幸運 - 呼吸。
你今天可能會遇到交通不便,或者睡不好,因為你漂亮的寶寶讓你保持清醒,或者你的美髮師把你的頭髮剪得太短。你的新假指甲可能有一個芯片,你的胸部太小,或者你的屁股上有橘皮組織,而你的肚子在顫抖。
讓所有這些狗屎去..我發誓,當輪到你時,你不會想到這些事情。當你看待整個人生時,這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我在我眼前註視著我的身體廢棄物,我無能為力,現在我只想和我的家人再生一個生日或聖誕節,或者再與我的伴侶和狗共同生活一天。還有一個。
我聽到有人抱怨工作多麼糟糕,或者工作有多難 - 感謝你的身體能力。工作和鍛煉可能看起來像這樣微不足道的事情...直到你的身體不允許你做任何一個。
其實,我試圖過健康的生活,那可能是我的主要熱情。欣賞你的身體健康和功能 - 即使它不是你理想的尺寸。照顧它,並擁抱它是多麼的神奇。移動它,並用新鮮食物滋養牠。不要迷戀它。
請記住,身體健康還有更多的方面要比身體健康更重要。工作同樣要努力找到你的精神,情感和精神上的快樂。這樣,你可能會意識到,這個愚蠢地描繪完美的社交媒體的真正是多麼微不足道和不重要的。雖然在這個話題上,刪除任何在你的新聞提要上彈出的帳戶,讓你任何感覺自己的感覺狗屎。朋友與否..對你自己的幸福是無情的。
要感激每一天你都沒有痛苦,甚至是感到身體不適,感冒,腳踝扭傷的日子,接受它就是狗屎,但要感激它不會危及生命,將會消失。
吶喊少,人!並且互相幫助。
給,給,給。確實,為自己做事,而不是為自己做事,而獲得更多的快樂。我希望我做得更多。自從我生病以來,我遇到了最難以置信的善良的人,並且接受了我的家人,朋友和陌生人最深切和最愛的話語和支持。我比我還多回報。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切,並將永遠感謝所有這些人。
這是一個奇怪的事情,有錢花在最後..當你快要死了。現在不是你出去買一些你通常會買的東西,比如一件新衣服。這讓你覺得這是多麼愚蠢,我們認為值得花這麼多錢在我們生活中的新衣服和“事物”上。
買下你的朋友,而不是另一件衣服,美容產品或下一場婚禮的首飾。如果你兩次穿同樣的東西,沒有人會關心你的感覺。帶他們出去吃飯,或者更好,給他們做飯。喊他們的咖啡。給他/給他們一個植物,按摩或蠟燭,並告訴他們,當你給他們愛他們。
重視別人的時間。不要讓他們在等待,因為你是在匆忙準時。如果你是這些人中的一員,請早點準備好,並感謝你的朋友們想和你分享時間,而不是坐在一旁,等待伴侶。你也會得到尊重!阿門姐姐。
今年,我們的家庭同意不做任何礼物,儘管樹看起來很悲傷和空虛(我幾乎破解聖誕節前夕!),這是非常好的,因為人們沒有購物的壓力,努力寫入一個不錯的互相卡。另外想像一下,我的家人試圖給我買一個禮物,知道他們可能最終會與自己..奇怪!這可能看起來很蹩腳,但這些牌對我來說意味著比任何衝動購買都要多。請注意,在我們家做事也比較容易,因為那裡沒有小孩子。無論如何,講故事的道德禮物並不需要有意義的聖誕節。繼續。
用你的錢去體驗..或者至少不要錯過經驗,因為你把所有的錢花在了物質上。
努力做一天的海灘之旅,你繼續推遲。把你的腳浸在水里,把你的腳趾挖到沙子裡。用鹽水濕潤你的臉。
獲得大自然之中。
盡量享受和在瞬間,而不是通過你的手機屏幕捕獲他們。生活不是要通過屏幕生活,也不是要獲得完美的照片..享受血腥的時刻,人民!不要試圖為其他人捕捉它。
隨機的修辭問題。你花幾個小時做你的頭髮,每天補上,或者出門一夜真的值得嗎?我從來沒有理解這個女性this。
有時早起,聽著鳥兒的聲音,一邊看著太陽升起時的美麗色彩。
聽音樂..真的聽。音樂就是治療。老是最好的。
擁抱你的狗。遠遠的,我會想念的。
和你的朋友交談。放下你的手機。他們做得好嗎?
旅行,如果這是你的願望,不,如果不是。
工作生活,不要活著工作。
說真的,做什麼讓你心情愉快。
吃蛋糕。零罪惡。
對你不想做的事情說“不”。
不要感到壓力去做別人可能會認為是一個充實的生活..你可能想要一個平庸的生活,這是好的。
告訴你的親人,你愛他們,每當你有機會,愛你所有的一切。
此外,請記住,如果有什麼讓你感到痛苦,你有權力來改變它 - 在工作或愛情或任何可能的。有膽量改變。你不知道你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時間,所以不要浪費它是不幸的。我知道這一直是說,但它不可能是更真實的。
無論如何,這只是一個年輕的女孩生活的建議。拿走或離開,我不介意!
噢,還有最後一件事情,如果可以的話,為人類(和我自己)做一件好事,定期開始獻血。它會讓你感覺良好,還有拯救生命的額外獎勵。考慮到每一筆捐款都能挽救3條生命,我覺得這是一件被忽視的事情!這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巨大影響力,這個過程真的很簡單。
獻血(比我能夠繼續計數的手提包還多)讓我活了一年 - 一年之後,我將永遠感激我要和家人,朋友和狗一起在地球上度過。有一年我度過了我一生中最偉大的時光。
..直到我們再見面。
HOL
XOXO


2014年04月25日11:11
本訊息由醫勞盟粉絲團提供
據媒體報導,南韓渡輪「歲月號」沉船事件發生一週內,就傳出兩起疑似自殺事件:其中一位是在船難中獲救的姜姓副校長(死亡),另一位也是獲救者,是「歲月號」的船員(自殺未遂)。同時,不少獲救學生也已經出現「創傷症候群」,需要當局嚴密注意。
台、韓兩國雖文化背景不同,但打開電視看新聞時,不難發現人民對巨大災難的無助、對失能政府的憤怒,卻是如此神似。研究指出,媒體過度報導自殺新聞,對讀者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因此,針對自殺新聞的報導方式,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六不」與「六要」的原則,期待記者報導自殺相關新聞時,能以該原則自律,降低自殺新聞事件對社會的負面衝擊。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媒體報導自殺新聞原則:「六不」與「六要」
「六不」:
(1)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
(2)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
(3)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
(4)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
(5)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
(6)不要過度責備。
「六要」:
(1)當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2)提到自殺時,用「自殺身亡」而不要用「自殺成功」這樣的字眼。
(3)只報導相關的資訊,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
(4)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
(5)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
(6)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醫勞盟提醒您,自殺解決不了問題,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
自殺新聞報導六不六要原則之《不要簡化自殺原因》(擷錄自自殺防治網通訊第四卷.第一期)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有多項研究指出,自殺新聞對讀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關於自殺新聞的適宜報導方式,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提出六不六要的原則,期待記者報導自殺相關新聞時,能以該原則自律,降低自殺新聞事件對社會的衝擊。在六不六要原則中,「簡化自殺原因」容易造成民眾誤解「自殺」為單一成因,自殺的成因多重,絕非單一原因造成,然而我們在新聞報導中,經常可見自殺原因被簡化為經濟問題、感情問題、精神疾患等,僅就表面的現象報導,甚至妄下結論,容易使社會大眾對自殺成因產生錯誤的認知。
  以98年3月4日高雄市「同居男殺女再自殺」之新聞為例,綜觀事件披露當日,A報未臆測自殺原因,且僅以小篇幅(約50cm2)描述事件過程,以「快結婚的戀人 住處同歸於盡」為標題報導,是該事件當日最低調之報導;B報篇幅雖與A報相仿,但以「失業催命?情侶陳屍新居」作為標題報導事件,直接連接自殺事件與失業的關係;C報則以「貧病結不成婚 男殺女再自殺」標題報導該則新聞,並連同當日其他兩則同因失業自殺之新聞以專題呈現,約佔半版報紙的四分之三,將自殺之原因簡化為失業與疾病交迫的結果;D報雖未臆測自殺原因,但使用多張照片與模擬圖片,整起自殺事件報導的呈現最為血腥。
  該則新聞的後續報導中,3月5日D報於內頁刊出屍體與死者生前照片,雖有打馬賽克,仍怵目驚心,文中臆測死者因吸食毒品,神智不清,才持刀殺死女友再自殺,背景敘述時有提到兩人因工作不穩定,暫緩結婚計劃;截至3月底止,該事件最後一則報導出現在D報3月7日的報導中,於標題中提出案件的偵查發展「第三者送胸罩 害情侶雙屍 」,副標「情人節性感禮物 引男妒火 殺女自戕」,該自殺事件發展至此,肇因已由經濟問題轉為感情問題。
  由此事件之新聞報導走向,我們可以發現當事人自殺原因可能是經濟、感情、藥物濫用等多重原因造成,新聞標題取單一原因臆測自殺肇因,使社會大眾對自殺成因產生錯誤的認知,媒體從業人員在報導自殺事件時不可不慎,除此之外,自殺防治的理念仍需你我共同推廣,教育民眾以正確的觀念去判讀新聞內容,讓自殺防治,人人有責的理念真正落實。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媒體報導自殺新聞原則:「六要」與「六不」
「六不」:
.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
.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
.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
.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
.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
.不要過度責備。
「六要」:
.當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提到自殺時,用「自殺身亡」而不要用「自殺成功」這樣的字眼。
.只報導相關的資訊,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
.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
.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
.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
媒體藉由各種形式(報紙、電視、電台、網路…等),深切左右著一般大眾的態度、行為及認知,不論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層面,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廣大而深遠,在公共衛生的推展,如菸害防治、健康飲食...等,媒體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針對自殺防治工作,媒體既發揮主動、積極的職能,也可能出現負面的「自殺模仿效應」。
   不可否認,民眾有知的權利,但是,媒體若長期性選擇性的報導自殺事件,不免使社會大眾對「自殺企圖者」產生簡單化、標籤化及污名化的聯想,如自殺者皆因工作壓力大、自殺者皆有憂鬱症或自殺者都很自私…等,不但阻礙民眾求醫、求助的意願,更添加自殺防治工作推動的困難。
   或許因為自殺是極為震撼、嚇人、偏離常態的生命終結方式,所以自殺新聞容易吸引閱聽人的注意,不過,商業價值的追求、大眾知的權利及公共利益的達成,三者之間應該可找到平衡點,並非相互衝突,媒體工作者有責任傳遞正確知識,改變民眾或自殺企圖者的錯誤態度與認知。
   因此,媒體報導自殺事件應更謹慎,避免催化、暗示或鼓勵某些容易受影響的人(自殺意念者、精神疾患者…等)之負責態度。世界衛生組織與歐美先進國家皆對有關自殺報導,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包括「六要、六不」,茲摘述如下:
「六要」原則
一、「要」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二、「要」用「自殺身亡」而非「自殺成功」的字眼。
三、「要」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
四、「要」凸顯自殺以外的問題解決方法。
五、「要」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
六、「要」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六不」原則
一、「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
二、「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
三、「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
四、「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
五、「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
六、「不」要過度責備。
  在資本主義掛帥的潮流中,「羶、腥、色」重口味的報導雖衝高銷售量,但是參考國外的例子與實證研究,自殺報導的優劣與自殺率高低有相關性,媒體從業人員了解自殺報導準則後,若能秉持良知的、自律的及自清的報導方式,將對國內自殺防治必有相當的助益。我們相信落實媒體自殺報導的準則建議,可減低自殺傳染的危險性,而媒體絕對是自殺防治工作最重要的利器。
--------------------
在資訊隨手可得之世代,各媒體百家爭鳴,新聞報導如何在群眾喜好與新聞價值中取得平衡,已然成為重要議題。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李明濱主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自殺相關新聞報導提出「六不六要原則」,然而「六不」中的「不要簡化自殺原因」及「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較易被忽略;「六要」原則中「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及「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則是較不易在新聞內容中提及。
24歲以下最易受媒體影響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吳佳儀副執行長表示,媒體對民眾極具影響力,又以成年早期之成人與24歲以下青少年最易受到影響,媒體與學校、家庭、社會並列最具青少年影響力的前四名。而自殺新聞報導透過各媒體管道曝光,其報導方式皆會對民眾造成正負面影響。
別忽略自殺新聞的負面影響
儘管各家媒體對於報導新聞已立有規範,但播報自殺相關新聞時,常因爭取優先曝光以及瀏覽量,而忽略媒體可能對民眾造成負面影響。陽明大學陳映燁教授指出,報導自殺相關新聞時,對於新聞收聽者,需注意「保護隱私並顧及高危險族群的反應」及「促進大眾心理健康教育及預防自殺」。
可從不同死因探討角度切入
若為名人自殺時,不刊登照片、不報導是完全不可能,陳映燁教授建議放大頭照,不要刊登自殺現場的照片,以避免變成熱點,照片、場景的選擇是媒體可以衡量的部分。針對死因探討,切入的角度如從自殺後能解決所有事,會造成模仿效應,但原因如是畏罪自殺等,就較不會有模仿效應;因此提到安樂死、經濟不景氣等,也是切入角度的問題,如探討生命意義、經濟、企業文化等問題,與從探討自殺本身切入角度就會不同。
自殺新聞「六不六要原則」
「六不」包括: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不要過度責備。
「六要」則是: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提到自殺時,用「自殺身亡」而不要用「自殺成功」這樣的字眼;只報導相關的資訊,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防治自殺 人人有責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李明濱主任提醒「自殺防治,人人有責」,民調調查顯示70%民眾認為親友若表示想自殺,自己能夠幫得上忙,但卻不知從何幫起,因此如何教導民眾以及如何辨識危險因子,透過「一問、二應、三轉介」,讓人人皆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報導自殺新聞 六不六要原則
2014年08月12日 19:24 中央社
羅賓威廉斯疑似自殺身亡,美國媒體報導不著墨自殺過程,值得台灣媒體學習,傳播學者說,報導自殺新聞謹守「六不」與「六要」。
好萊塢演員羅賓威廉斯今晨驚傳在家中身亡,疑似自殺。不過美國媒體在報導這件新聞時,皆以「震驚」以及報導他過去在演藝圈的成就、藝人緬懷新聞為主。
反觀相關事件發生在台灣,像是前主播史哲維、已逝藝人倪敏然、已逝藝人歡歡的自殺報導上,媒體會著墨並描述自殺過程,這次美國報導羅賓威廉斯的新聞,值得台灣媒體學習借鏡。
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莊伯仲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過去曾建議媒體報導自殺新聞原則,「六不」與「六要」,但他認為,過去台灣在報導倪敏然自殺事件時最為誇張,近幾年已經有改進,「不能說100分,但有進步,多半會嚴格貫徹六不與六要原則」。
「六不」,包括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不要過度責備。
「六要」則是當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提到自殺時,用「自殺身亡」而不要用「自殺成功」這樣的字眼;只報導相關的資訊,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主任須文蔚表示,類似事件報導,嚴謹的媒體會謹慎處理,避免民眾有模仿的行為,台灣近幾年在報導相關事件新聞,已有進步,可在新聞最後看到媒體勉勵如有憂鬱症或心理障礙的民眾,要勇於諮詢,也會加註「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等標語。1030812
(中央社)
-------------------------------
自殺新聞「六不六要」
宜蘭縣政府於106年3月15日起木炭採非開放式販售,民眾改由提貨單臨櫃購買。藉由多一道把關程序,期望降低企圖自殺者的念頭或衝動,挽救更多珍貴的生命。不幸地,3月13日甫發生1名男子在宜蘭燒炭身亡,消息經媒體播出,在讀者震驚之餘,也讓人開始思索自殺的媒體擴散效應。身心科醫師或心理衛生專家呼籲,媒體過多的自殺新聞報導,可能引發或增強一些人的自殺動機,成為間接殺人的幫兇。近十年來,燒炭自殺身亡的比例大幅升高,在去年竄升為第二名,一方面可能與相關資訊的普及和工具的易得產生模仿效應,也可能與媒體報導引發的社會氛圍有關。
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自殺報導的「六不六要」原則。其中,「六不要原則」為: 1.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以免處於類似危險情境的讀者受到情緒感染。 2.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以免引發仿效。 3.不要簡化自殺原因,以免讀者產生刻板印象。 4.不要將自殺美化及光榮,以免讀者用自殺來處理困境。 5.不要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 6.不要簡單歸因或指責任何人,以及侵犯相關人士的隱私。「六要原則」為: 1.要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2.要用「自殺身亡」而非「自殺成功」的字眼。 3.要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 4.要凸顯自殺以外的問題解決方法。 5.要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現與社區資源。 6.要報導危險指標及可能的警訊徵兆。自殺報導的「六不六要」原則可能避免引發後繼的效應和許多不幸事件的發生。
若您發現自己或身旁親友受到媒體自殺新聞報導影響,造成情緒困擾,或影響工作、學業或生活作息,請尋求諮詢及協助。可撥打免費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設有「宜蘭縣社區心理諮商會談室」,專線電話936-7885(請幫幫我),提供免費諮商會談。讓我們關懷內在和生活,從「心」出發。
-----------------------------------
報紙報導自殺事件─「六不六要」統計報告
授課日期:2015年
講師: 吳佳儀教授
  報章媒體對自殺事件的報導可能是把雙面刃!在這次的課程中我們可以明白媒體應該如何處理自殺事件的新聞,除了要做到「六不」也希望能達到「六要」的原則,同時也可知道目前四大報在處理自殺事件新聞時所做到「六不六要」的程度。
-----------------------------

APP能改善憂鬱症?專家:對輕度患者有幫助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手機科技日新月異,智慧型手機的心理健康應用程式對改善憂鬱症狀有正面效果。根據一篇2017年發表於《世界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智慧型手機是可以用來改善憂鬱症的自我管理設備,使用智慧型手機心理健康相關應用程式憂鬱症狀顯著降低,提供患者安全且可及性高的治療選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林家興表示,心理健康應用程式應讓使用者便於操作,能夠每日記錄自我情緒、認知及行為變化。林家興提醒,智慧型手機心理相關應用程式因為能讓使用者獨自操作,得到自我控制感,對於輕度憂鬱症患者確實有幫助,但中度以上或情況複雜的憂鬱問題,應用程式無法全面取代藥物及心理治療,還是須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心理健康應用程式的設計與心理諮商相同,以不同的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結果顯示無論是應用程式或心理諮商,使用不同理論治療對於改善憂鬱或焦慮症狀並無差異。
研究由澳洲國家輔助醫學研究院、哈佛醫學院、曼徹斯特大學及澳洲黑狗研究所共同主持,研究者系統性地回顧了18項隨機對照試驗,這些試驗共檢驗了22種透過智慧型手機提供的心理健康干預措施。(例如:iPST、PRISM等),研究對象包括了3,414名18至59歲有精神疾病或相關症狀者(包含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失眠等)。且僅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干預治療比將手機與其他人類與電腦的合併治療方式效果好。不同類型的應用程式:情緒監測、認知行為治療或與正念合併的程式,治療效益相同。使用獨立的應用程式(不需要依賴醫師或電腦的回饋)效果更佳。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不同年齡、性別的人都能受惠於結合智慧型手機和生理回饋的應用程式。而許多高規格智慧型手機附有健身類或與行動裝置配對的應用程式,記錄個人心跳、睡眠習慣、步數等,管理個人身體健康。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指出,這是一個極重要的發現,在十多年前,智慧型手機剛發展之際,對於憂鬱症的治療並不存在。但從上述研究發現,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者的組別,其憂鬱症狀顯著降低,證實新興電子在整合式醫療途徑上具發展性及未來性。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可以提供偏居住鄉、沒辦法就近醫療,或無法穩定進行醫療協助的患者,可行性高且負擔小的治療機會。它同時具匿名性,保有隱私,開啟不擔心被標籤化與自我管理的照顧途徑,對於有需要協助者,是一大福音。
葉雅馨說明,既然智慧型手機的心理健康相關應用程式對於輕、中度憂鬱症患者有直接協助的功能,就更能確定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能提供紓壓、人際網絡連結的效果。民眾不妨下載一些相關的應用程式,例如:DS憂鬱情緒檢測,或其他心情記錄的應用程式,在固定時間,特別是壓力過大、心情不順、常常感冒或感冒很久都不會好的時候,使用這些程式進行情緒篩檢,並尋求適當的專業協助。她也建議精神相關的醫療人員未來可持續研發E化治療途徑,將有助對患者病情的起伏時程的觀察及改善病況。


去年逾7千名青少年企圖自殺 霸凌也是影響因素列印
分享去年逾7千名青少年企圖自殺 霸凌也是影響因素到Facebook分享去年逾7千名青少年企圖自殺 霸凌也是影響因素到Line
2019-09-08 22:04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今日公布最新統計,去年24歲以下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人數從197人上升至220人,上升11.7%,且有自殺企圖被通報青少年族群7038人次,較前一年5176人次成長36%,增幅均高於其他年齡層,分析原因發現除了精神健康、情感人際關係外,課業壓力、體罰、霸凌等校園學生問題也是影響原因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呼籲民眾同心協力防自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提供)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每年進行「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認知與行為」調查,今年針對15歲以上、2102位民眾進行抽樣電話訪查,結果發現,約15.6%一生中曾認真想過自殺,另2.7%更曾於一年內認真想過要自殺,2.2%一生中實際有過自殺行為。
此外,今年特別針對霸凌議題進行調查,15.3%表示曾經「持續」被霸凌,其中,54.3%發生在10至14歲,地點以學校71.3%居多,受霸凌形式則以言語霸凌81%最常見。
在曾被霸凌的民眾中,50.8%表示因為被霸凌而導致明顯的身體或心理傷害,其中25.2%、推估約40萬人具有情緒困擾,45.3%、推估約72萬人更是一生中曾認真地想過要自殺。
隨著網路的蓬勃發展,也成為青少年遭受霸凌的另一個場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顏正芳指出,過去曾有研究發現,約19.6%的學生曾遭受網路霸凌,由於網路霸凌具有匿名,以及快速流傳、不容易被刪除等特性,對於受害者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大,也更加會引起情緒困擾。
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強調,若社會系統能夠給予足夠的支持,將有助於降低自殺,未來也會與教育部討論青少年網路霸凌的防治之道,期待可及時介入協助。 https://is.gd/FDLCm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