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部電影回顧:豐富錯綜的台日關係風貌

15部電影回顧:豐富錯綜的台日關係風貌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wgsWpu

2017-08-18_171214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國際公民媒體《全球之聲》(Global Voices)7月16日介紹15部台日關係電影,藉以勾勒2國文化與歷史經驗的千絲萬縷牽連。該篇用心良苦專文,在引言內容,亦概略簡述台灣400年來的歷史進程。
台灣歷經多個不同時代的殖民者,包括荷蘭(1624-1662年),西班牙(1626-1642年,殖民台灣北部地區),明鄭王朝(1662-1683),清朝(1683-1895,主要統治範圍僅為西部地區),以及日本於1895-1945全面統治台灣。
正如所有殖民者一般,日本在台灣榨取資源為帝國所用;然而,最大的不同處在於,日本殖民者透過廣泛的基礎建設,教育與衛生推展,以及政府效能等多個層面,來加速台灣邁向現代化。
中國國民黨,1949年內戰敗北逃難台灣之後,隨即展開長達38年(1949-1987)的戒嚴時期;長期的白色恐怖統治,意外反而讓台灣人懷日情感生根。僅管當時的國民黨統治政權,告訴台灣人因為被殖民經驗,以及日本侵華史,所以必須仇日;然而,台灣人的歷史經驗,似乎往相反方向發展。
1950年代韓戰爆發,台日2國重新合作,一同對美軍提供後勤支援;這種合作關係一直維持到1972年,日本跟中國正式建交為止。
到了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以及1989年日本昭和天皇(Emperor Showa)辭世之後,2國之日間的文化、民間交流,更加頻繁;關於二戰之前以及戰時記憶的經驗對話也呈現活絡化流動,不論是透過小說或非小說形式鋪述呈現。接下來的台日經驗表述,就輪到電影細膩影像,來鋪陳2國人民之間的複雜交錯關係,且多數皆觸及當時殖民地的台灣經驗;進而重新定義出台灣人、日本人的現存以及未來可能的關係發展。
《稻草人》透過嘻笑、嘲弄形式,表達台灣鄉村窮困農民,在終戰後期的無奈;例如連家裡唯一幫忙耕作的水牛,都要成為日本徵召對象,被拉走製成牛肉罐頭,成為供應前線軍人的食物。另外,美軍轟炸台灣掉落的一顆未爆彈,經民眾驚慌失措,將之丟進海邊水域,結果炸死許多魚,意外讓戰時食物短缺的農民,大飽口福。
2. 無言的山丘(Hill of No Return, 1992)
《無言的山丘》是一部悲劇愛情電影,背景放在1920年代北台灣的淘金熱潮,其中2位出賣勞力的淘金工人,死在礦坑的故事。以上2部電影,皆是由王童執導的台語片。
3. 綠的海平線(Shonenko, 2006)
《綠的海平線》在日本上映譯片名為『緑の海平線 ~台湾少年工の物語~』,由台灣導演郭亮吟執導的紀錄片。影片依照年代序,描寫臺灣少年工(名為shonenko),前往日本神奈川縣小田原市的「高座海軍工廠」,幫忙日本建造戰鬥機的故事。這部充滿歷史情懷的紀錄片,在台灣引發不少迴響;一些年輕人甚至是透過這部影片,才發現自己的祖父輩,原來曾是參與日本戰鬥機建造的台灣shonenko少年工。
執導台灣三部曲紀錄片的酒井充子,原本是一位日本記者,1998年來台觀光,在九份山上遇到一位日語流利的台灣長者。她先是驚訝對方日語的流利程度,接著這位長輩向她打聽起自己兒時日本老師的下落。幾天之後,酒井不可思議地發現,台灣存在許多日文程度可能優於時下一般日本人的老人。於是,一句中文也不會說,也並非出身紀錄片工作的酒井充子,自認為受到台灣導演蔡明亮的啟發,用7年時間,在各地尋找講日語的台灣長者。
這些老人曾經長期生活在禁說日語的恐懼中,他們有些人自認為是日本人,有人責怪戰後日本政府遺棄他們。
第三部影片《台灣萬歲》,主要描述台東縣成功鎮的傳統漁村生活,以及延平鄉的布農部落文化,她希望將台東民眾的堅韌性格、溫暖人情與樂天情懷,傳達給日本觀眾。酒井充子執導台灣三部曲的前2部,主要訴說著日本殖民時代,台灣人的生命情懷與認同故事,故事皆為日語發音。
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號》是一部賣座钜片,關於1位日本教師,在日治時期愛上1位台灣女性,卻因二戰結束,日本人被迫離開台灣。這位日本教師寫了7封信,給當年愛戀的女性,卻一直沒有寄出;當過逝後,他的女兒在整理遺物時,發現60年前的7封情書,並將它們寄到屏東恆春,當年這位女性居住的舊地址「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在台灣社會點燃激烈辯論,一些人認為它太過親日;後來這部電影在中國遭到查禁,日本著名小說家吉田修一(Shuichi Yoshida),受到魏德聖電影的啟發,寫作一本名為《路》(Ru, 2012)的小說,是關於日本人在台灣建造高鐵的故事。
魏德聖執導的《賽德克·巴萊》二部曲,是關於1930年代霧社原住民暴動,反抗攻擊日本統治者的故事。為了敉平這場暴動,日本出動強大陸軍展開無情鎮壓;後來,甚至投擲慘無人道的芥子毒氣彈(mustard gas bombs,為一種糜爛性毒劑);「霧社事件」的殘酷鎮壓,讓日本統治者反思,應該改採懷柔政策,治理原住民。由於原住民頭目莫那.魯道的英勇抗爭,日本本土評論界甚至有人將他譽為日本的西鄉隆盛,是消失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復活。
《Kano》講述日本殖民時期台灣棒球隊的故事。Kano即代表嘉義農林棒球隊,簡稱嘉農棒球隊。這部電影由馬志翔執導,陳嘉蔚與魏德聖編劇,改編自當年的真實故事。嘉農棒球隊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多元族群球員組成,包括台灣漢人、原住民,日本學生;這在當時相當敏感的族群對立時代而言,是支不同凡響的球隊;並且在日本全國的甲子園高中聯賽造成轟動,雖未能奪冠(只取得第二名成績。)
《南風》,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青春公路電影,由台日合拍,導演為日本的萩生田宏治(Koji Hagiuda),故事描繪一位日本中年女性與台灣女孩,一同在台灣騎單車的旅遊故事;這部電影獲得2015年台灣觀光貢獻獎。
《南風》反映出台日2國的觀光熱絡發展趨勢。以2016年為例,日本來台觀光客達190萬人;台灣則有430萬觀光客赴日旅遊。
《雖然媽媽說我不可以嫁去日本》,是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由日本導演谷內田彰久(Akihisa Yachida)執導。故事內容關於台灣年輕女性,在網路認識一位日本人,終於嫁給他的故事;也反映了台日2國個別民眾,逐漸頻繁的交流關係。
《灣生畫家-立石鐵臣》紀錄片,由台灣的郭亮吟與日本的藤田修平(FUJITA Shuhei)合導;內容講述,日殖民時期誕生於台灣南部的日本著名畫家立石鐵臣(Tetsumi Tateishi)。
2016年臺北電影節得獎影片《海的彼端》,由黃胤毓執導。故事描述位於琉球八重山群島的台灣移民與後代。這是台灣第一部關於「八重山台灣人」的紀錄長片;講述被歷史遺忘的邊陲島嶼,以及那些台灣人的的流離認同;他們在戰前被鼓勵遷徙琉球開墾;日本戰敗之後卻回不了台灣。
由黃亞歷執導的台灣影片《日曜日式散步者》,描述1930年代如詩如畫的日本文化與台灣風貌;並透過詩般的魔幻畫面剪接,巔覆日本殖民宰制文化的刻版印象。這部電影得到國內外許多獎項,包括2016年台灣紀錄片競賽首獎,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並參加鹿特丹國際影展,以及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影展。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