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入羊群生活-當一隻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4Mr7Bh
領頭羊+有隻領頭羊領著羊群在行經山崖時,一不小心被突如其來的強風吹落山崖,眾羊群見到領頭羊掉了下去便跟著跳下去,此事件造成44隻羊當場死亡,15隻羊受到重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JunpzZ
【大紀元2018年01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吳旻洲台北報導)藝人林心如主演並擔綱製作人的戲劇《我的男孩》,因獲台灣文化部2千萬補助,被舉報「台獨」因此在中國播出2集就下架。公視前總經理、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執行長馮賢賢9日表示,當前台灣影視產業所面臨的不是個人生涯抉擇問題,而是一場中共要讓台灣滅頂的殊死戰,是「國家安全問題」,但台灣政府卻沒當一回事。
馮賢賢是資深媒體人、導演,曾任公視製作人、新聞部經理與總經理,熟知台灣媒體與影視生態,她說,過去曾有導演談到他在台灣拍電影的艱辛,從故事發想到影片完成,耗費2、3年卻只拿到幾十萬;反觀在中國導一部片200萬台幣,工期還只要半年。雖然導演選擇去中國發展後並不順利,但回台灣面對的是日益惡化的影視環境,怎麼回來呢?
她表示,過去也有朋友介紹她中國的工作,但她真的無法活在不自由的地方,這雖然是她個人的選擇,但政府應該要搞清楚,台灣影視產業所面臨的,不是個人的生涯抉擇問題,「這是一場中共要讓台灣滅頂的海嘯日益逼近的殊死戰。」
「中共不斷吸收台灣的影視人才,壯大它們自己的實力與市場,套牢台灣影視工作者,並以國家機器箝制台灣影視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馮賢賢認為,過去已有太多案例,中共一直不鬆手地對台灣影視產業收網,修理林心如的目的是讓其他人恐懼屈服,並讓還不肯屈服者無法生存。
馮賢賢說,林心如在中國賺了錢,回台灣投資影視製作,應該有她對家鄉的心意,而此次她被迫切割台獨,可能是擔心她在中國的發展、或員工生計、或錢拿不回來等等,但其實她的聲明就如同周子瑜一樣,是霸凌脅迫下的產物。
政府應把媒體影視 列國安問題處理
她認為,此時台灣文化部不能只是說個「遺憾」就可以了事,當前中共要窒息台灣的影視文化發展,如同利用李明哲案恐嚇台灣人,「就是在台灣也不可發言得罪中國」,這是台灣的國家安全問題,但台灣政府卻沒把它當一回事。
馮賢賢呼籲,面對中共的對台統戰與收網鬥爭,台灣政府一定要把媒體、網路和影視文化視為國安問題來處理。如果她是總統,會把鞏固言論自由、表達自由列為最優先事項,如此才能鞏固民主。政府也應使出洪荒之力保護媒體自由,壯大影視產業
----------
小朋友專屬!美國中西部騎綿羊大賽
民視新聞網|民視2 小時40 分鐘前
美國中西部地區,有一項非常受歡迎的「騎綿羊大賽」,選手全是不滿8歲的小朋友,誰能在奔馳的羊背上待最久,就能奪下冠軍,雖然比賽過程中,難免會跌倒受傷,但不少家長認為這能夠訓練孩子的膽量,來幫助他們成長,所以每年都吸引不少家長為小朋友報名。
閘門才開沒多久,騎在綿羊上小男孩就被甩下羊背,就連主持人都不小心被橫衝直撞的綿羊給絆倒,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不管有沒有摔下羊背,大家看起來都十分的開心。
這是在美國中西部地區,每年都會舉辦的騎綿羊大賽,而且參賽的選手僅限5~8歲,不超過30公斤的小朋友,這些小朋友必須有父母同意,然後才能騎上每隻約重80公斤的綿羊上比賽。
比賽不比誰跑的快,而是比誰能夠在綿羊背上待最久的時間,就像是小孩版的鬥牛賽,不過這些綿羊因為難以控制,所以兒童選手也不免有受傷的可能。
雖然有些人認為這樣的比賽對小孩來說太危險,但美國也有不少父母認為這樣的賽事能夠增加孩子的膽量,也讓騎綿羊大賽一年一年的繼續舉辦。
(民視新聞/季芸、黃俊諭 綜合報導)
羊不蠢?英國劍橋大學最新研究:綿羊也會人臉辨識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KbYMun
法國政府坦護野狼? 逾千頭綿羊上街抗議「要生存」
分享法國政府坦護野狼? 逾千頭綿羊上街抗議「要生存」到Facebook 分享法國政府坦護野狼? 逾千頭綿羊上街抗議「要生存」到Line 分享法國政府坦護野狼? 逾千頭綿羊上街抗議「要生存」到Google+
法國里昂9日湧入上千頭綿羊「示威抗議」,牠們是由羊農們所載運進城的,認為政府對野狼太過保護,讓羊群的生命飽受威脅。(美聯社)
2017-10-10 15:5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法國里昂(Lyon)市中心,在當地時間9日湧入上千頭綿羊「示威抗議」,牠們是由羊農們所載運進城的,認為法國政府對於野狼太過保護,反而讓羊群的生命安全飽受威脅,造成財產損失。
綜合外媒報導,法國農民9日當天載運大批羊進入里昂,超過1500隻綿羊佔領市中心廣場及街道,抗議政府保護野狼,數量日益眾多的野狼恣意捕殺羊群,使農民損失慘重;法國國家羊聯盟(National Sheep Federation)主席布多安(Michele Boudoin)表示,野狼每年造成家畜生產業者2600萬歐元(約新台幣9.3億)的損失,而在2004年,僅損失150萬歐元。
法國的歐洲狼在1930年代就被獵殺殆盡,但有野狼在1990年代,從義大利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法國,現在已經增加到大約360隻,分散在法國各地;隨著野狼數量增加,狼群對於農民財產威脅日高,據法國政府數據,去年共有8000頭牲畜死於狼襲,其中大部分是羊。
農民認為政府太過保護狼群,法國政府的「狼計劃」(wolf plan),只許每年能獵殺40匹狼,農民要求政府賦予他們在羊群遭到攻擊時能射殺野狼的權限。
不過動保組織認為,農民的訴求十分不合理,他們稱,農民們收到政府大量的補助來保護他們的牲畜,另外若他們的羊群遭到狼咬死,政府還會給予他們經濟補償。
農民認為政府太過保護狼群,只許每年能獵殺40匹狼,農民要求政府賦予他們在羊群遭到攻擊時能射殺野狼的權限。(路透)
躲避棕熊追捕…庇里牛斯山區綿羊群「輕生」!集體跳崖209死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超過209頭的羊群集體墜崖庇里牛斯山區底部。(圖/路透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法國與西班牙交界的邊境庇里牛斯山區(Pyrenees),竟然有209頭綿羊集體跳崖!動物專家懷疑這些羊群為了躲避棕熊的追捕,才會跌入懸崖底部,其他沒有跳崖的羊隻已在叢林間四處走散。
這批綿羊來自法國庇里牛斯山庫夫朗(Couflens)地區一戶農場,而羊群遺體是在西班牙領土懸崖底被發現,該農場的其他動物則逃到山上的其他地方。
專家調查後認為,這些羊群是為了要躲避棕熊的追捕,才會墜落於懸崖底。當地的農業單位認為,政府早年引入大型捕食性動物,已經影響山區的生態系統,才會釀成綿羊群體死亡;不過動物權益保護者認為,棕熊有權利在山上生活。
當地政府在1990年代時因早期熊類的滅絕,後期從斯洛維尼亞(Slovenia)引入棕熊至庇里牛斯山區,此舉卻讓當地的農場畜牧業大受威脅;而根據其相關協議,當局必須為羊群死亡負責,要賠償農場的損失。
領頭羊墜崖 羊群跟跳44死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e5urik
領頭羊墜崖 羊群跟跳44死
新疆牧民損40萬元 10餘年最嚴重
2014年05月18日
新疆日前發生領頭羊被強風吹下山崖,羊群追隨跳崖慘劇,導致牧民損失嚴重。翻攝網路
【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新疆日前發生一起罕見的「領頭羊帶頭墜崖」事件,造成59隻羊傷亡,創下10多年來損失最慘重案例。當時牧民正帶領羊群在一處高原草場放牧,不料領頭羊在懸崖邊遭強風捲入深達百公尺的砂石灘,其他羊隻竟紛紛追隨跳崖,其中44隻當場死亡。造成牧民約40萬元台幣損失。
亞心網報導,上周二新疆牧民阿達克與兄長帶著羊群在呼圖壁縣南山牧村附近放牧。領頭羊疑發現高原懸崖下方的呼圖壁河乾渠有水源,試圖帶領羊群飲水。
揮鞭驅羊已來不及
阿達克稱:「我感覺羊群有向山崖邊湧動的跡象,趕緊跑過去,卻看到一些羊已掉下山崖。」原來領頭羊遭強風捲落百公尺高的山崖,大批羊群也跟著跳崖。
阿達克趕忙揮鞭驅趕,但羊群大多掉到崖下的砂石灘,有44隻摔死,另15隻受傷。一陣強風吹出約40萬元台幣的損失。
新疆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教授巴拉提表示,放牧的綿羊大多有跟隨領頭羊的習性,牧民只要訓練出一隻領頭羊,便可讓羊群跟隨領頭羊過橋、過河或出入羊圈。
過去10餘年當地曾發生兩起領頭羊帶領羊群墜崖事件,但此次事故損失特別嚴重。
-----------------------------------------
「羊群效應」不是笨 研究:羊為求生存而自私
▲一群綿羊。(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羊其實不像大多數人想的那麼「循規蹈矩」。一項研究指出,一隻動起來、其他都一哄而「上」的「羊群效應」,並非單純只是呆呆從眾,而是基於求生存的自私心理,每一隻羊都想走到羊群的中間,以減少自己被吃掉、攻擊的風險。
「羊群效應理論」(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又稱為「羊群行為」(Herd Behavior)或「從眾效應」,意指自己不會思考,只追隨大多數的意見或行為。但科學家研究發現,其實是人類錯怪了羊。
倫敦大學皇家獸醫學院(the Royal Veterinary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研究員金格(Andrew King)博士,在綿羊身上裝上全球定位系統(GPS),觀察綿羊被牧羊犬驅趕時的反應,發現綿羊都會做出一樣的動作,那就是走入羊群的中間。
之前雖然許多專家都支持以「自私的羊群」(selfish herd)來解釋為什麼動物會聚合在一起,不過要證明這個理論是不容易的;如今金格博士的實驗證明,個別的羊隻受到威脅時,會不斷地走向羊群的中心,以免受到攻擊。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指出這種行為模式是基於自私、各自求生存,而非模仿同儕的行為。金格表示,這項研究有助於研究「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找出異常行為的開始與演變過程,並發掘認知缺陷的區塊。「亨丁頓舞蹈症」會導致人格改變和不可控制的運動行為。
------------------------
羊群效應是什麼意思?
2016-05-16 20:11:52
羊群效應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羊群效應是什麼意思吧!
羊群效應是什麼意思?
「羊群效應」也可以稱為群體心理、社會壓力、傳染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在一群羊前面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面的羊,走到這裡,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儘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
羊群效應有什麼危害?
羊群效應是行為金融學領域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現象,主流金融理論無法對之解釋,經濟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羊群效應的影響因素
1、群體因素:一般地說,群體規模大、凝聚力強、群體意見的一致性等,都易於使個人產生從眾行為。
2、情境因素:情境因素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與權威人士的影響力兩個方面,即一個人處在這兩種情況下易於產生從眾心理。
3、個人因素:個人因素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徵、性別差異與文化差異等三個方面。一般地說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軟弱者較易從眾,又婦女比男子容易從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從眾表現有一定差別。
羊群效應的表現形式
1、生活中:有一個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結果大家也跟著跑,除了第一個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人們有一種從眾心理,由此而產生的盲從現象就是「羊群效應」。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不太了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隨大流」。
2、消費中:在日常的消費中,羊群效應也表現得尤為明顯。許多人,特別是女性喜歡與同性朋友一起結伴購物,因為同性朋友之間的眼光更接近,購物也更加有樂趣。不過,在選擇購物的夥伴時,最好挑一些與自己的消費能力同層次的朋友,反之與消費能力高於自己或低於自己的夥伴一起購物,都會受到「羊群效應」的影響,情不自禁地做出不符合自己消費習慣的非理性行為。
3、職場中:在競爭激烈的「興旺」的行業,很容易產生「羊群效應」,看到一個公司做什麼生意賺錢了,所有的企業都蜂擁而至,上馬這個行當,直到行業供應大大增長,生產能力飽和,供求關係失調。大家都熱衷於摹仿領頭羊的一舉一動,有時難免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
4、股市中:在資本市場上,「羊群效應」是指在一個投資群體中,單個投資者總是根據其他同類投資者的行動而行動,在他人買入時買入,在他人賣出時賣出。導致出現「羊群效應」還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資者可能會認為同一群體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優勢,同時「羊群效應」也可能由系統機制引發。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Lz0Pm6.html
除了羊群效應 你知道鯰魚效應是什麼嗎? | 聯合報 Focus - https://goo.gl/qGiWnL
------------------------
羊群效應與從眾心態
撰文/王思熙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們在豢養羊群柵欄的出口處,橫放一塊木板,然後驅趕羊群跑出柵欄,只要第一隻羊跳躍過這塊木板,接著第二隻、第三隻、第四隻就會一一跟著跳過了,即使把木板悄悄移走,後面的羊群還是會跟著前面的羊隻,向上跳躍一下。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羊群效應」。
其實這種「羊群效應」,在人群裡叫做「從眾效應」。
所謂「從眾」,顧名思義,就是跟隨著群眾做出相同的反應。也就是說有人先那樣做或那麼說,不管對與錯,就有人跟著那麼做、那麼說,跟著做或說的人愈來愈多,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就形成了群眾運動,這就是台灣諺語所說的「西瓜偎大邊」,社會學家稱它為「社會傳染力」的效應。
最近有位從國外回來的朋友說:「離開台灣十多年,這次回來,發現台灣人很喜歡排隊。買早餐時,某攤位大排長龍,去吃午、晚餐,某餐館裡面桌桌客滿,外面許多人拿號碼牌等候,難道這些攤位或餐館的餐點真有那麼美味,值得那麼多人耗時費力排隊等候嗎?」
我說:「我不知他們的餐點是不是美味,我只知道台灣人就是愛起鬨,就是喜歡一窩蜂,只要是人多的地方,他們就往那裡擠,只要有人上網PO文,就往那裡去,他們總是心想:這餐館一定不錯,否則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排隊,於是不知不覺自己也加入了排隊的行列,助長了排隊的人龍,這就是從眾效應吧!」
「從眾效應」存在於市場機制上,說通俗一點,就是「趕流行」或「跟時尚」。想當年牛仔褲流行時,男女老幼都以穿牛仔褲為時尚,「牛仔風」風靡全球;「迷你裙」流行時,年輕少女甚至中年婦女都一窩蜂地趕時髦,一時蔚為風尚;之後又有「露背裝」、「嬉皮裝」等不一而足,也都曾風行一時成為潮流。這種趕流行的「從眾效應」不僅存在於普羅大眾,就是上層社會裡的貴婦士紳,也存在著這種效應,我們姑且叫它為「名牌效應」。
其實人類社會中最大的「從眾效應」就是民主機制。民主政治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從眾」,就是「取決於大多數」。所以政治人物為了爭取群眾的支持,必須利用人類的「從眾心理」,不得不「媚眾」,也就是討好社會大眾,於是發起「粉絲團」,成立「按讚隊」,掛勾「社群網站」,或利用「社運團體」,鼓動「熱血青年」,討好「鄉民酸民」,透過各種媒體,結合各類名嘴,散布對於自己有利,對於對手不利的訊息。那些訊息有些是無中生有,有些是誇大渲染,有些是言過其實,有些是憑空臆測,總而言之,就是要利用群眾的盲從特性,壯大自己聲勢,贏得政治利益。
旁觀「羊群效應」,我們或許會覺得羊群的可笑,但冷靜想想人類,又何嘗不是像羊群那樣地盲從可笑呢?日常生活中我們「從眾」而不自知;我們「媚俗」而不自覺,於是「人云亦云」;於是「一犬吠影,萬犬吠聲」;於是「一人吐虛,萬人傳實」;於是我們也加入了「羊群效應」的行列而不自知。
台灣已逐漸成為一個「聽說的社會」了,許多人根本已不在乎真相了。《聯合報》的短評說:「一個由政商學界加上名嘴組成的『聽說團』,說者信口雌黃,聽者選擇性相信,社會輿論就靠著這些豐富的謠言燃料熊熊燃燒。」沒有錯,熊熊燃燒的煙火,造成嚴重的霾害,霧籠罩著整個社會,戕害了人們的思辨能力,讓人們看不到真相,且辨不清方向,一個謠言滿天飛的社會,當然就容易成為一個易裂易碎的社會。
台灣另外有一種讓人擔憂的文化也正悄然形成,那就是「傷人的文化」。媒體上處處看得到傷人的痕跡;社群網路上,時時看得到罵人的粗話;「名嘴」侃侃而談,訊息不分真假,用詞尖酸刻薄,他們自己美其名為「正義的批判」,其實暗藏著「傷人的文化」。他們信口開河,成本低廉,獲利則大,所以無論網路、社群、媒體、名嘴就樂此不疲了。反正「罵人無罪,傷人有理」,即使有罪,也只不過是「輕懲薄罰」,與其獲利甚豐相較,當然就不足為戒了,難怪「聽說的社會」與「傷人的文化」在台灣會大行其道。
「聽說的社會」與「傷人的文化」,正在撕裂我們的社會,不少政客或別有用意的人,正利用這兩種效應製造對立,拚搏輸贏,獲取利益。社會如此,國家如此,整個國際社會亦復如此。無不借口民主、正義,行一己之私,謀一國之利,這就是人類社會的悲哀。敘利亞、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等中東的難民潮,不就是武力大國與政治人物為了謀取私利,不擇手段的結果嗎?這些造成難民潮的始作俑者,哪一個國家不都是說為了正義、為了民主、為了自由、為了真理而戰呢?哪一個不都是打著「替天行道」的幌子,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行謀一己之私的裡子呢?其結果是:大國與政客們得到權力與利益了,苦難卻是由弱小國家或無辜的平民百姓承受!
印度哲學家奧修曾經提醒世人:「不要傻了,不要盲從了。追求勝利本來就是一種愚蠢行為。」為了勝利,政客或別有居心者,鼓動或煽惑人民相互攻擊,用不實言論製造對立。於是愚蠢的言行層出不窮,人與人之間的嫌隙愈來愈大,導致社會的集體瘋狂與愚昧。中東難民潮的殷鑑不遠,難道我們不思引以為戒嗎?
--------------------------------------
“羊群效應”也叫“從眾效應”:是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表現為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採納(隨潮)表現為對長期性的佔優勢地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接受(順應風俗習慣)。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
無論意識到與否,群體觀點的影響足以動搖任何抱懷疑態度的人。群體力量很明顯使理性判斷失去作用[1] 。
經濟學中羊群效應是指市場上存在那些沒有形成自己的預期或沒有獲得一手信息的投資者,他們將根據其他投資者的行為來改變自己的行為。
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中文名 羊群效應 外文名 Herd Effect 別 稱 從眾效應 應用學科 心理學 適用領域範圍 人類的任何決策 基本信息 從眾,隨大流 別 名 跟風,杭兒風
理論定義
羊群效應理論(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Herd Effect]
羊群行為也可以稱為群體心理,社會壓力,傳染(contagion)
羊群效應——跟隨現象
羊群效應——跟隨現象
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在一群羊前面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面的羊走到這裡,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儘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 從眾心理 ”。
羊群效應也是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它是指由於對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作出合理的預期,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將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的從眾行為。“羊群效應”是由個人理性行為導致的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的一種非線性機制。[2]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佔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模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裡“淘金”。
古斯塔夫·勒·邦(Gustave Le Bon)認為一個心理群體表現出的最顯著的特點是:無論構成這個群體的個人是誰,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智力有多麼的相似或者不相似,只要他們構成了一個群體,他們的感覺、思考、行為方式就會和他們處於獨立狀態時有很大的不同[1] 。
很多相關資料都明確指出群體行為或羊群效應中有明顯的非理性因素[1] 。1937年穆扎費·謝里夫(Muzafer Sherif)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一群人坐在一個黑暗的房間中通過一個小洞觀察一個光點。事先已經告知他們這個光點會移動,他們要估計出移動幅度。事實上,這個光根本沒移動。但是後來當實驗對象集體討論時,所有人都讚同光移動過,只是在動了多少方面存在爭議。後來向他們質疑時,沒有人意識到是受到群體力量的任何影響[1] 。
無論意識到與否,群體觀點的影響足以動搖任何抱懷疑態度的人。群體力量很明顯使理性判斷失去作用[1] 。
------------------------
領頭羊,是羊群自己優勝劣汰自我競爭脫穎而出的,因而具有天然的崇高威望,是“權”和“威”二者自然合一的。
摘要
基本信息 信息模塊
中文名:領頭羊 英文名:bellwether
定義:是羊群自己優勝劣汰自我競爭脫穎而出的
領頭羊/領頭羊
領頭羊就是第一名
領頭羊
領頭羊
領頭羊,本身也是羊,說到底和它所帶領的羊是同種動物。羊群在領頭羊之後,是充滿信任地、甘心情願地跟著它向前走。牧羊犬,本身是狗不是羊,羊群在它的驅趕下,以落伍為恥,爭先恐後地往前湧。
領頭羊的作用/領頭羊
領頭羊發揮它的領導作用主要是靠道德信任和信用。它身先士卒,路上有陷阱,它會第一個掉下去,前面有岔路,它會憑經驗作選擇,因為它是最危險的,
領頭羊
領頭羊
因而它是最有威望的。牧羊犬發揮它的領導作用,主要是靠法律、法規和規矩:它在後面不停地催,前面慢了,它趕到前面催,旁邊散了,它追上去趕回來,方向錯了,它攔在前面迫使羊群轉向。
領頭羊是靠“拉動”來帶動羊群往前走的,它只管往前,後面的羊是否掉隊它是不管的。領頭羊跑多快,羊群就跑得多快。牧羊犬是靠“推動”促使羊群往前走的,它不僅要管跑得快的,也要管跑得慢的,不能讓一隻羊掉隊,否則無法向主人交代。羊群跑得多快,和牧羊犬有關係,但又不全有關係。
領頭羊的誕生/領頭羊
領頭羊,是羊群自己優勝劣汰自我競爭脫穎而出的,因而具有天然的崇高威望,是“權”和“威”二者自然合一的。領頭羊一定是其中體格最健壯、跑得最快、聽力最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最為敏銳的。牧羊犬的誕生,是經過培訓出來的,它的權威是樹立,是由羊群主人後來賦予的。
領頭羊
領頭羊
如果主人不給它機會,它就沒有了機會。因此,它一要忠誠,二要老實,三要聽話,四要勤勉,五要對羊群凶。如此這般,方勝任之牧羊犬。
領頭羊側重於戰略:要去什麼地方,該怎麼走,自己想明白了,就趕緊起程,也不用和其他商量,也不用管羊群在奔跑過程中的狀況。所以,領頭羊,一般可稱之為“ 戰略型”領導者。
領頭羊的延伸/領頭羊
領頭羊
領頭羊網絡
領頭羊被用在越來越多的行業,比如:領頭羊網絡,領頭羊鞋業,領頭羊廣告等等,各行各業都在使用領頭羊這三個字,表示自己就是行業的領軍者。
------------------------------
從眾效應或樂隊花車效應(英語:Bandwagon effect)是指人們受到多數人一致性思想或行動的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常被稱為「羊群效應」(英語:Herd behavior)。從眾效應是訴諸群眾謬誤的基礎。
樂隊花車
從眾效應又被稱為「跟尾狗效應」,也就像是跟在別人身後的狗一樣,自己不會作出決定[1]。參加者只要跳上了這台樂隊花車,就能夠輕鬆地享受遊行中的音樂,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片語「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樂隊花車)就代表了「進入主流」。這片語首先在1848年的美國政府中,由林肯時代的一個小丑使用[2]。專業的馬戲團小丑丹·賴斯在為扎卡里·泰勒競選宣傳時,使用了樂隊花車的音樂來吸引民眾注目。當泰勒的宣傳日益成功時,越來越多政客為求利益而投向了泰勒。1900年,威廉·詹寧斯·布萊恩參選美國總統選舉時,樂隊花車已成為競選不可或缺的一部份[3]。
政治
選舉中常見到從眾效應:一些選民會把選票投給那些很可能勝出(或在傳媒中如此宣稱)的候選人,從而增加他們真的勝出的機會[4]。
經濟
在微觀經濟學裏,從眾效應影響需求和偏愛之間的互動[5]。受從眾效應影響下,當購買一件商品的人數增加,人們對它的偏愛也會增加。這種關係會影響供求理論所解釋的現象,因為供求理論假設消費者只會按照價格和自己的個人偏愛來買東西,參見網路外部性。在證券交易市場中,從眾效應可以使一隻證券短時間內提升至一個不合理水平。 看人選餐館的案例:實際生活中,人們總是經常照搬其他人的選擇,就餐的人經常傾向於光顧門庭若市的餐館,哪怕那需要等待和排很長時間的隊;而不去選擇沒人或人氣稀疏的餐館,即使那裡有更多的空餘座位。此類從眾行為的影響不一定都是非理性的,一般而言,買方對產品與服務的理解要少於賣方,對首次購買者更是如此,大眾的集體智慧能夠幫助成為「對不對稱信息的修正」;從先驗的角度講,每一家長期開放的餐廳的人氣都是漸進積累的:到此就餐的人如此之多必定不乏常客,回頭客的再次選擇意味著對餐廳特有的內在吸引力的肯定與證明;同樣的,相同條件下門可羅雀的餐廳可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盡人意的地方使人們不去或不再去選擇它。除此之外,參考集體選擇還可作為在選擇對象過剩時的一種快速應對方式:與其去比較眾多不同的同類型商品,為什麼不假定市場已經淘汰了那些不中用的產品,而經受住市場檢驗而廣受歡迎的產品業已在批量生產與銷售的反饋中得以查漏補缺,優化了功能與客戶體驗。 從眾行為的存在有其存在的道理。
社會例證
意識形態如民族主義和拜金主義。
童黨與黑幫問題,如三五成群。
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出現慣性收視問題。
在二零零七年,香港禁毒處報告青年人吸毒原因中,有近60%是受到同輩朋友影響,或想和同輩朋友打成一片。[6]
--------------------------
誰是亞太經貿領頭羊?
2017-05-20 06:00
推文到plurk
◎ 趙文衡
五月十五日,中國主導的外交大戲一帶一路峰會落幕,另一場亞太地區的盛事隨即登場。不含美國的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十一個國家,將在日本主導下,於五月二十至二十一日在越南舉辦的APEC貿易部長會議中,確認未來的方向,並於年底的領袖會議中,正式讓TPP起死回生。
日本先前曾表示,TPP少了美國就沒意義,如今態度轉變,背後有其經濟戰略的考慮。首先,美國貿易保護抬頭,日本須扛起推動自由貿易的重任;其次,川普力推雙邊主義,對日本國內的農業造成嚴重威脅,日本欲使TPP復活,讓美國重回多邊的軌道。最後,日本不願看到中國填補美國遺留下的真空而成為亞太經貿的領頭羊。
為了維持TPP的高品質與迎接美國的回歸,日本主張TPP的條文應維持原貌,除了達成生效所必要的程序修正外,實質內容不應變更。在時間上,也應儘速生效,越延遲,TPP崩解的可能性越大,也容易被其他新興的區域貿易協定取代。
日本的提議或遭到越南與馬來西亞的反對。越、馬兩國當初為了從美國獲得貿易利益,在TPP中做了相當大的讓步。如今美國退出TPP,這些讓步將得不到回饋,兩國自然會要求修改協定與撤回承諾。但問題是,只要一重啟談判,將延宕生效時間、降低品質,甚至最後導致難以收拾的局面,而日本期望美國重返TPP的心願也會落空。因此,日本須堅守反對重啟談判的底線。
然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由於TPP採共識決,若僅修改生效條款而其他部分不變,很難獲得其他十一個國家一致同意,這使日本不得不運用「TPP減X」的策略。可能的選項有:第一,說服反對國家退出TPP的協商,TPP則在其餘國家間生效。第二,參考關貿總協的生效過程,同意生效的國家可另行簽訂議定書,暫時性地在這些國家間適用。第三,日本等國採用原TPP條文,另組FTA,但如此可能需要變更協議名稱。
若TPP於部分成員間生效,可立即展開第二輪談判,一方面拓展TPP的影響力,另一方面迫使美國與其他會員國重新加入TPP。但需注意的是,若TPP是以議定書的方式暫時性生效,由於尚未經過正式生效程序,除了原有簽訂國家外,其他國家應無法加入。
對於台灣,日本領導的TPP也為我國加入區域經貿整合帶來契機。TPP減X的成員國較少,我國加入第二輪談判需徵求同意的國家也較少,所遇到的阻礙也相對較易克服。然而,由於主導國家由美國換成日本,相對於美國,日本對中國的抗壓性較低,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較小,此為較不利的部分。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
羊群效應理論
羊群效應理論(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也稱羊群行為(Herd Behavior)、從眾心理
羊群效應理論簡介
“羊群效應”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
經濟學里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註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裡淘金。
羊群效應相關故事
有則幽默講: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於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里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里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後來的了。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里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聰明的你應該很快就能明白什麼是羊群效應。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旁邊可能有的狼和不遠處更好的草。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鬆毛蟲實驗。他把若幹鬆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鬆毛蟲喜歡吃的松葉,鬆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饑餓勞累的鬆毛蟲盡數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松葉。
管理定律
A L續
安慰劑效應 盧維斯定理
阿爾巴德定理 藍斯登定律
暗箱模式 藍斯登原則
阿爾布萊特法則 垃圾桶理論
阿姆斯特朗法則 藍柏格定理
阿什法則 雷鮑夫法則
艾奇布恩定理 懶螞蟻效應
阿羅的不可能
定理 牢騷效應
艾德華定理 洛克忠告
艾科卡用人法則 拉圖爾定律
阿倫森效應 魯尼恩定律
暗示效應 拉鋸效應
安泰效應 M
氨基酸組合效應 木桶原理
B 墨菲定律
彼得原理 蘑菇管理定律
不值得定律 馬太效應
貝爾效應 名片效應
保齡球效應 米格—25效應
布里特定理 馬蠅效應
比倫定律 末位淘汰法則
柏林定律 麥克萊蘭定律
巴菲特定律 目標置換效應
彼得斯定律 梅考克法則
白德巴定理 摩斯科定理
布利丹效應 美即好效應
波特定律 馬斯洛理論
布利斯定理 曼狄諾定律
波特法則 冒進現象
布朗定律 毛毛蟲效應
伯恩斯定律 摩爾定律
布利斯原則 木桶歪論
名人效應
拜倫法則 N
冰淇淋哲學 鯰魚效應
比林定律 南風法則
邦尼人力定律 尼倫伯格原則
玻璃天花板效應 凝聚效應
巴納姆效應 納爾遜原則
半途效應 希爾十七項
成功原則
貝爾納效應 鳥籠效應
貝勃規律 O
邊際效應 奧卡姆剃刀定律
菠菜法則 奧格威法則
標簽效應 奧狄思法則
杯子理論 奧美原則
弼馬瘟效應 歐弗斯托原則
搬鐵塊試驗 P
C 螃蟹效應
長尾理論 帕累托法則
刺蝟法則 帕金森定律
長鞭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
磁石法則 破窗效應
磁力法則 皮爾斯定律
蔡戈尼效應 皮京頓定理
從眾效應 皮爾·卡丹定理
權威效應 披頭士法則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 攀比效應
超限效應 Q
全球化鏈條定律 群體壓力
傳染效應 喬布斯法則
參與定律 犬獒效應
成事定理 青蛙法則
拆屋效應 喬治定理
出醜效應 秋尾法則
D 強手法則
多米諾骨牌效應 齊加尼克效應
達維多定律 情緒效應
倒金字塔管理法 R
定位法則 熱爐法則
大榮法則 柔性管理法則
杜利奧定理 儒佛爾定律
杜根定律 洛克定律
迪斯忠告 人性定理
燈塔效應|銳化效應
達維多夫定律 S
德尼摩定律 三強鼎立法則
杜嘉法則 手錶定律
杜邦定律 水壩式經營法
登門檻效應 首因效應
疊補丁效應 生態位法則
等待效應
德西效應
狄倫多定律
多看效應
E 生魚片理論
250定律 隧道視野效應
惡魔效應
F 500強企業經
典管理法則
反暗示效應
弗洛斯特法則 雙木桶理論
輻射效應 失真效應
適纔適所法則
飛輪效應 史坦普定理
弗里施法則 史華茲論斷
肥皂水效應 舍恩定理
凡勃倫效應 史提爾定律
法約爾原則 斯坦納定理
費斯諾定理 矢澤定律
費斯法則 “4+2”法則
複壯效應 思維的定勢效應
反饋效應 社會惰化效應
反木桶原理 蘇東坡效應
弗洛伊德口誤 森林效應
峰終定律
G 聖人理論
聲譽磁場
光環效應 T
格雷欣法則 同仁法則
身體語言
古狄遜定理 跳蚤效應
溝通的位差效應 特雷默定律
管理溝通論 踢貓效應
溝通無限論 托利得定理
古德曼定理 特裡法則
古德定律 鐵釘效應
格利定理 蛻皮效應
孤峰原理 湯水效應
果子效應 托伊論斷
過度理由效應 投射效應
過度學習效應 同群效應
功能固著心理 頭魚理論
感覺剝奪實驗 鴕鳥政策
鐵鍬試驗
態度改變—
糖果實驗 W
感情效應 王永慶法則
共生效應 韋特萊法則
箍桶理論 威爾遜法則
烏茲納澤定律
H 威爾德定理
花盆效應 翁格瑪麗效應
花生試驗
環境蓄勢
黑洞效應
蝴蝶效應 沃爾森法則
霍桑效應 沃爾頓法則
華盛頓合作定律 沃森定律
猴子理論 王安論斷
互惠關係定律 韋爾奇原則
傑亨利法則 溫德定律
海潮效應 無折扣法則
橫山法則 沃特曼定律
海恩法則 武器效應
猴子大象法則 X
赫勒法則 新木桶定律
信心獲得 鹹鴨蛋理論
懷特定律 斜坡球體定律
哈默定律 夏皮羅法則
壞蘋果法則 西點軍校的
經典法則
霍布森選擇效應 希望效應
海因里希法則 虛榮效應
和諧定理 Y
哈羅效應 羊群效應理論
亞佛斯德原則
J “100-1=0”定律
酒與污水定律 魚缸理論
激勵倍增法則 影響世界的
100個定律
金魚缸效應 蟻群效應
吉格勒定理 雅格布斯定理
吉爾伯特定律 印刻效應
吉格定理 150定律
吉德林法則 Yerkes-Dodson
法則
競爭優勢效應 約翰遜效應
監獄角色模擬
實驗 野鴨精神
棘輪效應 郵票效應
近因效應 優先效應
經驗的邏輯
推理效應 優勢富集效應
金屬切削試驗 延遲滿足實驗
K 因果定律
苛希納定律 異性心理
快魚法則 雁陣效應
異性效應
醞釀效應
擁有效應
坎特法則 Z
卡貝定律 智豬博弈理論
克裡奇定理 墜機理論
柯維定理 自來水哲學
卡爾岑定理 煮蛙效應
刻板效應 自吃幼崽效應
L 自我參照效應
雷尼爾效應 自我選擇效應
零和博弈 帳篷理論
柯維定理 最高氣溫效應
卡爾岑定理 詹森效應
雷尼爾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
蟑螂效應
座椅舒適感
動物如此,人也不見得更高明。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說服力,很少有人會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教條緊緊束縛了我們的行動。20世紀末期,網路經濟一路飆升,“.com”公司遍地開花,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沖。
2001年,一朝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只是領頭羊,其餘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傳媒經常充當羊群效應的煽動者,一條傳聞經過報紙就會成為公認的事實,一個觀點藉助電視就能變成民意。游行示威、大選造勢、鎮壓異己等政治權術無不是在藉助羊群效應。
當然,任何存在的東西總有其合理性,羊群效應並不見得就一無是處。這是自然界的優選法則,在信息不對稱和預期不確定條件下,看別人怎麼做確實是風險比較低的(這在博弈論、納什均衡中也有所說明)。羊群效應可以產生示範學習作用和聚集協同作用,這對於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對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出奇能制勝,但跟隨者也有後發優勢,常法無定法!
生活中的羊群效應
有一個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結果大家也跟著跑,除了第一個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人們有一種從眾心理,由此而產生的盲從現象就是“羊群效應”。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瞭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不太瞭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隨大流”。持某種意見人數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壓力是另一個決定因素。在一個團體內,誰做出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招致“背叛”的嫌疑,會被孤立,甚至受到懲罰,因而團體內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許多時候,並不是諺語說的那樣——“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場中的普通大眾,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人們喜歡湊熱鬧、人云亦云。群眾的目光還投向資訊媒體,希望從中得到判斷的依據。但是,媒體人也是普通群眾,不是你的眼睛,你不會辨別垃圾信息就會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並敏銳地加以判斷,是讓人們減少盲從行為,更多地運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理性地利用和引導羊群行為,可以創建區域品牌,並形成規模效應,從而獲得利大於弊的較佳效果。尋找好領頭羊是利用羊群效應的關鍵。
對於個人來說,跟在別人屁股後面亦步亦趨難免被吃掉或被淘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創意,不走尋常路才是你脫穎而出的捷徑。不管是加入一個組織或者是自主創業,保持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股市中的羊群效應
在資本市場上,“羊群效應”是指在一個投資群體中,單個投資者總是根據其他同類投資者的行動而行動,在他人買入時買入,在他人賣出時賣出。導致出現“羊群效應”還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資者可能會認為同一群體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優勢。“羊群效應”也可能由系統機制引發。例如,當資產價格突然下跌造成虧損時,為了滿足追加保證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規則的限制,一些投資者不得不將其持有的資產割倉賣出。
在目前投資股票積極性大增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能量迅速積聚,極易形成趨同性的羊群效應,追漲時信心百倍蜂擁而致,大盤跳水時,恐慌心理也開始連鎖反映,紛紛恐慌出逃,這樣跳水時量能放大也屬正常。只是在這時容易將股票殺在地板價上。
這就是為什麼牛市中慢漲快跌,而殺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們需牢記,一般情況下急速殺跌不是出局的時候。
炒股要剋服羊群效應
假如你在絕望時拋售股票,你一定賣得很低。——投資大師 [[彼得·林奇]]
當市場處於低迷狀態時,其實正是進行投資佈局,等待未來高點收成的絕佳時機,不過,由於大多數投資人存在“羊群效應”的心理,當大家都不看好時,即使具有最佳成長前景的投資品種也無人問津;而等到市場熱度增高,投資人才爭先恐後地進場搶購,一旦市場稍有調整,大家又會一窩蜂地殺出,這似乎是大多數投資人無法剋服的投資心理。
如何儘量避免跟風操作呢,我們的建議是:投資人結合自身的投資目標、風險承受度等因素,設定獲利點和止損點,同時控制自己情緒來面對各種起落,加強個人“戒急用忍”能力,這樣才能順利達成投資目標。
基金投資雖然不應像股票一樣短線進出,但適度轉換或調整投資組合也是必要的,因為有些風險基金是無法避免的,如市場周期性風險,即使是明星基金也必須承擔隨著市場景氣與產業周期起伏的風險。
設定獲利點可以提醒您投資目標已經達到,避免陷入人性貪婪的弱點,最終反而錯失贖回時機,使獲利縮水。
設定止損點則可以鎖定您的投資風險,以避免可能產生的更大損失。當基金回報率達到損益條件,您就應該判斷是否獲利了結或認賠贖回。設定獲利點和止損點的參考依據很多,一般而言,投資人可以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度、獲利期望值、目前所處年齡階段、家庭經濟狀況以及所在的市場特征加以考慮,同時定期檢查投資回報情況,這樣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投資組合的獲利及止損區間。這裡特別強調每季度的定期檢查,基金投資適合懶人,但仍須每季度檢查基金錶現、排名變化、投資標的增減,為最終的贖回或轉換提供決策依據,以免錯失最佳賣點或過早出局。
需要指出的是,當基金回報達到自己設定的獲利點或止損點時,並不一定要立刻獲利了結或認賠賣出,此時應評估市場長線走勢是否仍看好、基金操作方向是否正確,以及自己設定的獲利點或止損點是否符合當時市場情況,再決定如何調整投資組合。如果是因為市場短期調整而觸及止損點,此時不宜貿然贖回,以免市場馬上反彈,您卻因為耐性不足而賣在低點。如果基金業績在同類型基金中表現突出,同時所在市場長線也看好,只是因為短期波動達到止損點,此時如果能容忍繼續持有的風險,或許您應該重新設定警示條件,甚至可趁機加碼,達到逢低攤平的目的。
反之,當市場由多頭轉為空頭已成定局,或者市場市盈率過高,市場風險增大時,無論是否達到獲利點,都應儘快尋求最佳贖回時機。
職場中的羊群效應
在競爭激烈的“興旺”的行業,很容易產生“羊群效應”,看到一個公司做什麼生意賺錢了,所有的企業都蜂擁而至,上馬這個行當,直到行業供應大大增長,生產能力飽和,供求關係失調。大家都熱衷於摹仿領頭羊的一舉一動,有時難免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
對於我們這些職場里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現“羊群效應”。做IT賺錢,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詢賺錢,大家都一窩蜂擁上去;在外企幹活,成為一個嘴裡常蹦出英語單詞的小白領,看上去挺風光,於是大家都去學英語;現在做公務員很穩定,收入也不錯,大學畢業生都去考公務員……
我們不是羊,我們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
我們應該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謂的“熱門”工作,都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熱門”的職業不一定屬於我們,如果個性與工作不合,努力反而會導致更快的失敗。我們還要留心自己所選擇的行業和公司中所存在的潛藏危機,任何行業和企業都不可能是“避風港”,風險永遠是存在的,必須大膽而明智地洞察。在有了這點兒危機意識之後,自然就要預備好對策,當危機真正到來時該怎麼辦?在《誰動了我的乳酪》中,坐吃山空的小老鼠最終沒有乳酪可吃,而有危機意識、到處尋找新的乳酪的小老鼠,卻在舊的乳酪吃光之前,就尋找到了新的生機。
證券市場上的羊群效應及其博弈分析
羊群效應是證券市場的一種異象,它對證券市場的穩定性,效率有很大影響。在國外的研究中,信息不對稱、經理人之間名聲與報酬的競爭是羊群行為的主要原因,文章對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之間的羊群行為進行了理論、博弈分析,從另一個角度揭示這一異象的原因與影響。
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herd behaviors)是一種特殊的非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賴於輿論,而不考慮自己的信息的行為由於羊群行為是涉及多個投資主體的相關性行為,對於市場的穩定性效率有很大的影響,也和金融危機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羊群行為引起了學術界、投資界和金融監管部門的廣泛關註。
羊群效應的原因研究
關於羊群行為的形成有以下幾種解釋。哲學家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學家認為是人類的從眾心理,社會學家認為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而經濟學家則從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來解釋羊群行為,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
1.由於信息相似性產生的類羊群效應
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2)指出,機構投資者具有高度的同質性,他們通常關註同樣的市場信息,採用相似的經濟模型、信息處理技術、組合及對沖策略。在這種情況下,機構投資者可能對盈利預警或證券分析師的建議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應,在交易活動中則表現為羊群行為。
2.由於信息不完全產生的羊群效應
信息可以減少不確定性,投資者獲得準確、及時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著可以獲得高額利潤或者避免重大的經濟損失。但是在現實市場中,信息的獲得需要支付經濟成本,不同投資者獲得信息的途徑和能力各不相同,機構投資者擁有資金、技術、人才的規模優勢,個體投資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遠遠不能同機構投資者相比。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機構投資者比個體投資者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個體投資者在獲取有效信息和獲得投資收益時處於不利地位。個體投資者為了趨利避險、獲得更多的真實經濟信號,將可能四處打探莊家的“內幕消息”,或是津津樂道於“莫須有”的空穴來風,在更大程度上助長了市場的追風傾向。
而實際上即便是機構投資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假設每個投資者都擁有某個股票的私有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投資者自己研究的結果或是通過私下渠道所獲得;另一方面,即使與該股票有關的公開信息已經完全披露,投資者還是不能確定這些信息的質量。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投資者無法直接獲得別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買賣行為來推測其私有信息時,就容易產生羊群行為。儘管機構投資者相對於個人投資者處於信息強勢,但是由於機構投資者相互之間更多地瞭解同行的買賣情況,並且具有較高的信息推斷能力,他們反倒比個人投資者更容易發生羊群行為。
3.基於委托代理產生的羊群效應
(1)基於委托代理人名譽的羊群效應
Scharfstein(1992)等提供了基金經理和分析師基於名譽的羊群效應理論。由於投資經理的能力是不確定的,對名譽的擔憂就產生了。
代理人1在得到“收入為高”的信號後進行投資。由於代理人2關心的是他的名聲,不論信號如何,都會採取和代理人1一樣的投資策略。因為如果決策正確,他的名聲就得到增加;如果錯誤,則表明要麼兩人都是愚蠢的,要麼兩個人都是聰明的,但得到了同樣的錯誤的信號,這並不損害其名聲。如果採取不同的決策,委托人就認為至少有一個人是愚蠢的。因此代理人2會一直運用羊群策略,而不管他和代理人1之間的信號差異。
如果幾個投資經理相繼做出投資決策,每個人都模仿第一個進行選擇的投資經理的決策。最終,如果投資是有利可圖的,好的信號將占優。私人信息最終將不會體現在投資決策中,因為所有投資經理都會跟隨第一個投資經理做出決策。於是,這種羊群效應是無效的。而且,它是脆弱的,因為,後面的投資經理的投資行為會因為第一個投資經理所收到的一點信息而改變。
(2)基於代理人報酬的羊群效應
如果投資經理的報酬依賴於他們相對於別的投資經理的投資績效,這將扭曲投資經理的激勵機制,並導致投資經理所選擇的投資組合無效(Brennan,1993)。
Maug(1996)等考察了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其報酬隨著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增加,隨著投資者的相對業績而減少。代理人和他的基準投資經理人都有著關於股票回報的不完全信息。基準投資人先進行投資,代理人觀察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後選擇投資組合。基於前面的信息不充分的羊群效應模型,投資經理的投資組合選擇將傾向於選擇和基準投資人相近的投資組合。而且,報酬制度也鼓勵投資經理模仿基準投資人的選擇,因為,如果他的投資績效低於市場的平均投資績效,他的報酬將受到影響。
羊群效應中的博弈分析
羊群效應的產生源於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對其個人利益的考慮,因此,用博弈論的方法,我們可以更深刻的瞭解羊群效應產生的原因。
1.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之間的博弈
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的博弈實際上可以看做智豬博弈的一種變形,我們假設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都投資於股市,機構投資者由於資本較大,如果依據正確的信息投資,可以得到100的利益,而個人投資者依據正確的信息投資只可以得到5的利益,雙方都可以選擇收集並分析信息,由此而產生的費用為20,也可以簡單的只收集對方的行動信息而跟隨,這樣產生的費用為1,雙方都放棄收集信息,產生效用為零。如果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都採取收集信息並分析的行為,那麼機構投資者將得到利益為(100-20=80),個人投資者則可以得到(5-20=-15),若機構投資者收集信息,個人投資者跟隨,產生的利益為,機構投資者(100-20=80),個人投資者(5-1=4),如反之,則利益分別為-15,99,由此產生以下利益矩陣:
在這個博弈模型里,個人投資者等同於智豬博弈里的小豬,他具有嚴優策略———不收集信息而坐享其成,在這種情況下,機構投資者若不去收集與分析信息,那最後的結果是大家的利益都是零。而機構投資者去收集並分析信息,雖然會讓個人投資者占到了便宜,但是畢竟有所得,因此這個博弈的累次嚴優解是,機構投資者收集並分析信息,個人投資者分析機構投資者的行為並跟隨。因此也產生了個人投資者對機構投資者的羊群行為。
2.經理人之間的博弈
經理人之間的博弈行為比較複雜,但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模型對它進行大致的分析,假設有兩位互相競爭的經理人,對於目前市場上已經產生的某一經理人投資行為,都有兩種選擇,跟隨與不跟隨,我們假設此投資策略成功率P=0.5,若成功的話將得到10的收益,若失敗,則產生10的損失,他們也可以選擇不跟隨這一投資行為,利用自己的信息進行投資決策,這樣成功率P2=0.7,收益狀況不變。這樣我們可以計算各個策略的收益期望值
跟隨的收益期望I1=10*0.5-10*0.5=0
不跟隨的收益期望為:I2=10*0.7-10*0.3=4
最後博弈得到一個最優解,這同時也是一個有效解,就是不跟隨-不跟隨,而這實際上基於一個相當理想化的假設,即對於經理人而言,效用=收益。上述收益期望矩陣並沒有反映上文所述的對經理人名譽及報酬的考慮,而我們可以斷定對於經理人來說,與其他投資者一起決策失誤跟單獨決策失誤,其損失是不一樣的,不跟隨行為產生的決策錯誤,除了基金金錢上的損失,還有名譽上的風險,被認為是愚蠢的投資經理,則有失去工作的可能。而職業經理人對於名譽及工作機會的擔憂,無疑會對其決策立場產生影響,因此必須用經理人效用矩陣來代替收益期望矩陣,對於經理人,由於不跟隨而產生的決策失誤,其損失為:帳面損失+經理人個人名譽及報酬損失=10+20=30,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跟隨的效用期望為u1=10*0.5-10*0.5=0
不跟隨的效用期望為u2=10*0.7-30*0.3=-2
在這種情況下,跟隨-跟隨是博弈的均衡解,這也證明瞭羊群效應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在很多情況下,職業經理人會捨棄自己相對正確的信息與投資策略,而去跟隨一個未知的投資策略,以達到他本人職業的穩定與名譽的提高。
羊群行為的影響
(1)由於“羊群行為”者往往拋棄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隨別人,這會導致市場信息傳遞鏈的中斷。但這一情況有兩面的影響:第一,“羊群行為”由於具有一定的趨同性,從而削弱了市場基本面因素對未來價格走勢的作用。當投資基金存在“羊群行為”時,許多基金將在同一時間買賣相同股票,買賣壓力將超過市場所能提供的流動性,股票的超額需求對股價變化具有重要影響,當基金凈賣出股票時,將使這些股票的價格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躍;當基金凈買入股票時,則使這些股票在當季度出現大幅上漲。從而導致股價的不連續性和大幅變動,破壞了市場的穩定運行。第二,如果“羊群行為”是因為投資者對相同的基礎信息作出了迅速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羊群行為”加快了股價對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場更為有效。
(2)如果“羊群行為”超過某一限度,將誘發另一個重要的市場現象一一過度反應的出現。在上升的市場中(如牛市),盲目的追漲越過價值的限度,只能是製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場中(如熊市),盲目的殺跌,只能是危機的加深。投資者的“羊群行為”造成了股價的較大波動,使證券市場的穩定性下降。
(3)所有“羊群行為”的發生基礎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場的信息狀態發生變化,如新信息的到來,“羊群行為”就會瓦解。這時由 “羊群行為”造成的股價過度上漲或過度下跌,就會停止,甚至還會向相反的方向過度回歸。這意味著“羊群行為”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這一點也直接導致了金融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
郭董投資美國 綠委認互利互惠 藍委憂「羊群效應」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7日, 2017
A-A+
2017-07-27 12:10聯合報 記者陳熙文╱即時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左)今大讚鴻海總裁郭台銘(右)投資100億美元在威州設面板廠。歐新社
分享
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宣布,鴻海集團將在美國投資100億美元,於威斯康辛州設立面板廠。民進黨立委認為這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全球佈局,正好迎合川普的需求,兩者互利互惠;但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認為,除了來自美國的拉力,也是由於國內投資環境不佳,把郭董推出台灣。
曾銘宗指出,郭台銘到美國投資,固然有川普急於要吸引國外資金挹注,以及鴻海想要更接近蘋果總公司的背景和動機,不過隨著鴻海分公司陸續選擇在中國大陸或新加坡上市,顯示台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衰退,我國投資環境不友善,不但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也是鴻海想要離開台灣的原因之一。
曾銘宗直言,郭台銘日前才做出發言,說他如果沒必要,他盡量不想回台灣,可見在台灣投資的意願不高。曾銘宗認為,政府沒有改善投資環境,研擬的「前瞻計畫」也沒有納入這一塊,郭台銘會遠走美國去尋找合適的投資地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他也警告,鴻海赴美投資可能引發「羊群效應」,像是之前台積電也傳出要到美國設廠,一但這些大型廠商離開台灣,恐把底下的供應鏈一併帶出去,對國內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成長都是負面影響。
民進黨立委余宛如則認為,國內投資環境固然有手續繁複、政策不穩定等問題,但郭台銘赴美投資與川普積極要吸引國外資金、解決國內失業問題有關,與台灣投資環境沒有必然的關連。她認為,鴻海在美國設廠一方面可能是順應蘋果要求,一方面也是為了更貼近它的客戶和市場,雖然勞動成本提高,但應該已經做出仔細的評估後才做的決定。
民進黨立委黃偉哲則指出,雖然美國勞動成本較高,但土地成本低廉,再加上這次有政府全力支持,在公共建設上的需求也會得到滿足,抵銷掉多出來的勞動成本。
以色列攝影師用無人機拍攝「從上帝視角看羊群」- BBC News 中文xEBC東森新聞 @東森新聞 CH51 - YouTub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