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賺贏YouTube!1年廣告收入上兆
2024/04/08 07:08
IG賺贏YouTube!1年廣告收入上兆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U6lZrs
Instagram 廣告收入超車YouTube。(美聯社)
陳麗珠/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根據Meta 提交給法院的文件顯示,Instagram 2021 年的廣告收入為 324 億美元(約台幣1.03兆),占Meta總收入的 27%,高於YouTube 的288 億美元(約台幣9216億)。
商業內幕報導,Meta 上週五(5日)提交給法院的文件,試圖駁回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壟斷指控,其中包括Instagram 在過去幾年廣告收入的詳細情況。
文件顯示,Instagram 2018 年的廣告收入為 113 億美元,2019 年為 179 億美元,2020 年為 220 億美元,2021 年為 324 億美元,2022 年上半年為 165 億美元,呈現飛漲狀況。
而且,2021 年廣告收入超越了Google的 YouTube,後者年度廣告收入為288億美元。
這份資料顯示,Instagram 在 Meta 的掌控下發展快速。Meta(當時的 Facebook)在 2012 年斥資 10 億美元,收購了 Instagram,當時它還是一家沒有收入、只有少數員工的照片共享新創公司。現在由 Facebook 前產品主管 Adam Mosseri 經營
IG賺贏YouTube!1年廣告收入上兆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U6lZrs
台灣微型網紅人數暴增 iKala公開新興3大變現模式
2023/03/27 19:47
台灣微型網紅人數暴增 iKala公開新興3大變現模式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0IdPpL
iKala觀察到台灣Instagram微型網紅人數暴增。(法新社檔案照)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跨國人工智慧(AI)公司愛卡拉(iKala)今日發佈「2023 網紅行銷趨勢報告書」,觀察去年 Facebook、Instagram、YouTube三大社群平台上的台灣網紅貼文,發現微型網紅人數大幅成長、短影音緊抓流量紅利、各平台開始重視影音導購變現等三大趨勢,同時提及新興的三大網紅變現模式。
愛卡拉指出,由於Instagram 經營門檻低,已觀察到微型網紅數量暴增,台灣粉絲數小於3萬的Instagram網紅人數,較2021年成長3倍,已超過13萬人,而目前Instagram短影音內容已佔用戶使用總體時間的 20% 以上,未來也將持續成為平台的重點發展項目,在社群促購行為發展蓬勃之下,台灣網紅去年累積發出超過 750 萬則業配文。
愛卡拉提到,現在網紅變現也出現3大新模式,包括團購、線上募資與超商聯名,隨著近年數位廣告成效逐漸降低,品牌轉往尋求更有效的轉單模式,在社群上掀起「網紅團購」商機,也有網紅開始選擇募資平台作為商品的銷售通路,不乏有多名網紅陸續與超商聯名,推出不同的鮮食系列,引起廣大討論。
據 Influencer Marketing Hub 預估,2023年全球網紅行銷市場規模,將較去年成長約 29%,達到211億美元(約台幣6404億元),亦有超過8成的企業傾向在今年規劃網紅行銷相關預算,且近9成企業有意願導入人工智慧科技,執行網紅行銷專案,愛卡拉認為,這意味著社群管道受企業青睞,而企業也樂於使用人工智慧技術輔助網紅行銷。台灣微型網紅人數暴增 iKala公開新興3大變現模式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0IdPpL
平均月薪只有3萬! 調查:近7成網紅做不超過1年
2018-07-03 20:22
圖片為YouTuber人氣王「這群人」。(資料照,記者吳佩樺攝)
〔記者廖千瑩/台北報導〕想當網紅,其實並不簡單!根據1家人力銀行今天公布網紅群像報告,結果發現,網紅平均月薪3萬;且網紅的平均職涯僅有9.2個月,有近7成甚至在1年內就從網紅圈「登出」。
有人力銀行今天公布網紅群像報告,結果發現網紅具備有幾大特質,第一,66%不到25歲開始當網紅,入行當網紅的平均年齡是24.5歲,顯示青少女以壓倒性多數囊括網紅天下,但另有2%的資深世代,超過40歲才開始當網紅。
日前有網紅高調公布收入,遭國稅局補稅,令人好奇網紅收入,調查也顯示,網紅的平均月薪為3萬元,最高7.5萬、最低2萬;至於時薪平均400元,最高1500元、最低130元。其實若看這樣的平均月薪與時薪,相當於大學畢業新鮮人起薪,以及家教伴讀時薪。
若看網紅職涯,調查也指出,網紅平均職涯落在9.2個月,近7成甚至在1年內就從網紅圈「登出」。
人力銀行業者指出,網紅崛起,看似光鮮亮麗,事實上,卻是競爭激烈的殘酷舞台。要放得開、夠有哏(for fun),要給知識、夠有料(for knowledge),要懂消費者、會行銷(marketing insight),這些關鍵要素,在在決定了網紅是短暫快閃,還是細水長流。
台灣的Youtube廣告被發現部份藏有挖礦程式碼,連看影片都可能幫別人挖礦!
By Facebook, www.techbang.com查看原始檔
有許多網友反應,從上週二開始,在瀏覽Youtube的時候發現防毒軟體跳出了警告訊息,表示偵測到有挖礦程式病毒的警告。
隨著案例越來越多,到了週五,趨勢科技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發現攻擊者濫用了 Google 的 DoubleClick 廣告平台,由於 DoubleClick 廣告平台你可以選擇針對不同國家地區的用戶,發送不同的廣告。因此他們就針對部分國家觀看Youtube的使用者,選擇性的向這些觀看者發送了帶有挖礦程式碼的廣告。
根據統計,受影響的國家包括有日本、法國、台灣、義大利和西班牙。研究人員分析的樣本顯示,90% 的挖礦程式碼來自 Coinhive,還有 10% 則是私有的。這兩種挖礦程式碼,都會至少佔用你 80% 的 CPU 資源。而Google已經做出回應,表示他們已經更新了他們的平台,如果偵測到廣告中帶有挖礦程式碼,將會禁止並且從廣告平台中移除。台灣的Youtube廣告被發現部份藏有挖礦程式碼,連看影片都可能幫別人挖礦! | T客邦 - 我只推薦好東西 - https://goo.gl/Ubd1fX
Youtuber、網紅當道,品牌究竟何去何從?|天下雜誌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數位專輯 中共十九大全解析:強人集權習近平
Why為什麼品牌經營者要找網路KOL合作?
無論品牌經營者喜歡或不喜歡,這些網路意見領袖 (Key Opinion Leader,簡稱KOL) 已對年輕族群的行銷傳播方式,產生重大的影響。根據美國Defa Media媒體公司所作的調查:76%千禧世代認為,網路KOL創造的內容比電視更具娛樂效果;另外67%千禧世代則認為,網路KOL創造的內容比電視更讓他們感同身受。至於對品牌銷售所產生的影響力,63%千禧世代則表示會嘗試Youtuber所建議的品牌或產品。
這些數字充分證明:網路KOL更容易接觸到年輕族群,並讓品牌與數位社群產生更緊密的連結。另外,這群網路KOL說故事的內容較為自然真實,也更符合年輕族群的調性。相較於傳統的媒體行銷管道,許多品牌經營者也認為網路KOL投資報酬率較高。
於是這一年來,網路KOL變得很忙,今天拍一支手機故事,明天來一個速食短片,讓品牌經營者忍不住詢問:這有效嗎?
How 如何善用網路KOL的影響力?
對於品牌經營者而言,網路KOL的合作效果必須建構在事前完善的規劃。全球奧美結晶多年來與品牌經營者,以及KOL的合作經驗,建議掌握四大原則:
1. 品牌目的 vs. KOL效果
品牌經營者之所以運用KOL主要是看中聚眾能力,可以接觸類似的目標客層強化品牌知名度,或是發揮愛屋及烏的月暈效果,增加品牌好感度。因此從目的衡量成效,定義每次行銷傳播任務想要達成的效果 – 期望被看見?還是被喜歡?品牌經營者切勿抱持不切實際的想法,認為一支KOL片就可以風傳天下,或創造了不起的業績銷售。
2. 品牌特色 vs. KOL特質
在選擇時必須思考品牌的特色與KOL特質是否能相輔相成? 許多品牌經營者會迷信大牌KOL,但忽略了代言過多,反而會讓消費者感到混淆。因此,與其挑選大牌KOL,不如思考合適品牌特色的KOL。國外專家也預測:2018年是Micro Youtuber 走紅的一年:他們未必有很大的流量,但在其專業領域,如烹飪、健康、運動等有其影響力,與品牌合作可以創造與消費者更深層的交流。
3. Brand調性 vs. KOL內容
在內容設計上,究竟要走品牌的說話方式?還是KOL敘事方式?我們認為要找出兩者的甜蜜點 – 完全走品牌內容模式,會讓人覺得很像廣告,不夠真實;過度仰賴KOL介紹方式,又很容易讓品牌特色不容易被凸顯。因此,品牌要與KOL成為夥伴,善用KOL敘事方式吸引粉絲目光,但從調性上,如使用情境、顏色風格等,投射品牌的個性。
4. KOL平台vs. 其他媒體平台
KOL平台絕對不是唯一管道!若以現在消費者接受資訊的方式,根本就是即時的、鎖碎的、隨性的。妥善地搭配各式的媒體或社群平台,如臉書、Google搜尋、網路媒體等,讓KOL效應極大化,才是運用KOL行銷最關鍵的事。
(本文作者為奧美公關董事總經理王馥蓓)
直播拍賣 女主持人走光30秒 - https://goo.gl/PpbTWf
糾紛不斷 臉書直播拍賣73%違法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7-29 00:54聯合報 記者呂思逸/台北報導
社群媒體越來越夯,也出現許多「直播拍賣」,消基會今公布抽查30家直播拍賣業者,高...
社群媒體越來越夯,也出現許多「直播拍賣」,消基會今公布抽查30家直播拍賣業者,高達7成3業者都違法。 記者呂思逸/攝影
社群媒體越來越夯,出現許多「直播拍賣」,消基會昨公布抽查卅家直播拍賣業者,高達七成三都違法,他們打出「薄利多銷、出清特賣」的口號,卻拒絕消費者退換貨,都違反消保法規定。網路等通訊交易除非生鮮、衛生商品等,否則都有七天鑑賞期。
消基會近日接獲消費者投訴,指在臉書直播競標購買二萬二千元的玉鐲,匯款數千元訂金後,業者卻反悔,稱玉鐲售價為五萬五千元,要求消費者付款全額。消費者不滿,要求退訂,業者卻稱「低價競標,售出不退換」,消費者想找影片佐證,但影片已下架,消費者只能找消保處求助。
另一名消費者同樣直播下單購買兩只標榜烏拉圭出產、沒任何加工的天然水晶,業者以面交出貨,消費者事後細看商品有加工裂痕,也沒附產地證明、標示來源。他要求退貨,業者卻稱,面交是現場交易,已非網路交易,沒七天鑑賞期。
消基會董事長游開雄表示,依據消保法,消費者在通訊交易中享有七天鑑賞期,業者不得拒絕;若業者沒有明確標明,鑑賞期將自動延長至四個月。民法認定,兩方有意願當下就已達成契約,直播業者即使當面出貨,因兩方在直播現場達成交易,在法令上仍認定是「通訊交易」,並非現場交易,第二個消費個案,業者明顯詭辯。
消基會呼籲,主管機關應盡快建立專案,稽查直播消費內容;消費者也應慎選賣家,消費者若有購物糾紛,應截圖或手機錄影,並檢附付款憑證,向各縣市政府消保官投訴。
台灣網紅收入排行 這6人估總收入高達千萬元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網紅到底多好賺?Youtube頻道「新鮮知識筆記本 New Knowledge Notes」昨日發布影片,統計全台前67大YouTuber總出入排行榜,前6名,光觀看次數帶來的收入就超過新台幣1000萬元,拿下排行榜冠軍的則是谷阿莫,觀看次數達4億7千多萬,收入高達1413萬元。「新鮮知識筆記本 New Knowledge Notes」計算台灣知名YouTuber開創頻道以來的總收入排行,這項收入排行榜統計是以觀看次數達5千萬以上的頻道做為調查對象,並利用Youtuber「囧星人」和「鬼鬼」影片所提到的公式,每1萬觀看次數約可獲得美金10元(約新台幣300元)收益計算。該項統計所參考的觀看次數是以截至2017年8月25日止的數據為主,若Youtube頻道有第二頻道或其他頻道,也會一起加總計算,而收益還不包含業配收入。根據統計結果,67大YouTuber最低收益都有150萬元以上,例如排名第67名的PopDaily波波黛利的異想世界,其頻道內容多以星座及情侶搞笑影片為主,觀看次數5155萬,頻道收入就有154萬元。至於排名前6名的YouTuber總收益至少都千萬以上,以第一名的谷阿莫為例,頻道內容以濃縮電影講解為主,但觀看次數高達4億7116萬人次,預估總收入高達1413萬元。不過這項統計並非官方數據,《蘋果》暫無取得Google回應。(蔡孟修/台北報導)台灣Youtuber前10名收入排行:
1. 谷阿莫(約1413萬)
2. TGOP 這群人(約1139萬)
3. 舞秋風(約1141萬)
4. 老皮(約1117萬)
5. 蔡阿嘎(約1064萬)
6. 阿神(約1023萬)
7. 菜喳(約823萬)
8. counter656(約792萬)
9. INFINI HD 4K(約759萬)
10. 聖結石Saint(約712萬)
【有片】愈慢愈好看?!火車7小時直播120萬人瘋看 | 即時新聞 | 20170902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f9vJ4M
臉書商機大 LINE推小圈圈
By 陳大任,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17日, 2017
全民直播時代來臨,根據「創市際」調查發現,臉書直播以超過8成(83.4%)使用率居冠,YouTube直播62.2%居第二。最新加入的LINE則擁有國內1800萬用戶,不過3C達人王阿達認為,臉書、YouTube開放能匯聚人氣,有商機;LINE只限200人「親朋好友」只能玩小圈圈。
無論是臉書直播、Instagram直播,或是17直播、Twitch等直播平台,網紅已成為近年最夯的新職業,許多名人也利用直播再創事業高峰,唐立淇的占星直播是許多粉絲每個月初必定守候的節目,館長成吉思汗直率豪不掩飾個性的直播,也是許多粉絲必追的內容。
甚至有當舖、漁販利用直播拍賣流當品、生猛海鮮,拓展了全新的市場。
去年臉書開放直播之後,不僅為拓展觀眾、讀者的媒體開了一道門,許多藝人更大方利用直播展現螢光幕後的另一面,讓粉絲有機會一窺大明星私生活的點滴,人氣大增,今年小S在生日直播時暴哭的片段更是名噪一時。
有趣的是,每次新的科技服務上線,總會有另類的應用跑出來,打破原本服務的遊戲規則,例如LINE貼圖只是提供用戶表達情緒或是簡單回應的方式,但被網友「說故事」,「Dcard」即利用一組LINE貼圖,伴隨穿插的文字,完成一則小雞的故事。LINE新推出的直播功能,雖然有200人的人數上限,很快就有腦筋動得快的創造新用法。
--------------------
眼球 LINE玩直播200人共賞
By 陳大任, 石欣蒨,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17日, 2017
根據調查發現,臉書直播以超過8成使用率居冠。圖為臉書直播視訊。(摘自臉書)
國內最大即時通平台LINE昨天宣布聊天室開放直播,iOS與Android用戶只要更新到7.9.0以上版本,就能在群組或多人聊天室開直播。(LINE提供)
國內最大的即時通平台LINE昨天宣布聊天室開放直播,新的直播功能可一次支援200人的群組使用,有網友讚「終於可以直播了!」重度使用者則因為有200人限制,呈現賣家愛、網紅不愛的奇特現象,網路達人則憂心可能被不當利用,成為色情或非法的工具。
更新版本 就可當直播主
LINE今年6月在日本舉辦年會時揭露,未來5年的發展方向將以溝通為主要任務,並分別透過串連所有事物、全面影像化,與布局人工智慧這3個主要概念來實踐,聊天室直播功能昨於全球230個國家同步上線,國內1800萬用戶只要將LINE更新至7.9.0以上,或直接更新到最新版本,就可以啟用新功能,當起直播主。
本報實測LINE聊天室直播發現,該功能與過往LINE的視訊功能相同,能使用濾鏡、可愛貼圖,只有群組內的成員才能看到,但不能像臉書或Instagram把直播影片存檔,錯過了就無法重看,若網紅想擴散該訊息會有難度。
3種螢幕 能同時回訊息
LINE聊天室直播也有3種螢幕選擇,包括全螢幕、標準尺寸跟懸浮視窗,可以一邊開直播,也能同時回訊息貼圖,而且跟臉書或Instagram不一樣,LINE已內建美肌濾鏡,還有如兔耳朵等可愛貼圖,對於愛美的女性會有吸引力;至於LINE聊天室直播流暢度,則視網速而決定。
本報也邀重度使用直播功能的網友試用,發現對LINE聊天室的好惡取決於聊天成員的多寡,像LINE擁有多個團購群組的賣家HSUN就表示:「這新功能感覺像拍賣一樣,直播時介紹商品,也能讓買家提問、下單,應該能提高商品銷量。」原來團購群組人數多在100人左右,而且LINE聊天室直播的隱密性較臉書高。
門檻超低 憂成非法工具
常加入網路美女LINE群組的一位網友,卻對此功能不屑一顧,他說,只支援200人的直播功能其實作用不大,「平常網紅的觀看量很多都達千人以上,區區200人,應該覺得太少了吧?」
3C達人王阿達則表示,LINE群組門檻很低,往好的方面想,老師可用開班、主廚可用來示範、投顧業者也可拿來當小型說明會,但也不能排除會被色情業者、詐騙集團利用,也可能發生脫衣、求包養等不好的事情。
臉書三喜 市值衝5千億美元
By 聯合財經網, money.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8日, 2017
A- A+
2017-07-28 01:40 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全球社群網站龍頭臉書(Facebook)上季財報亮麗,雖也同時警告下半年成長步調可能減緩,但仍澆不熄投資人追高的熱情。臉書股價27日盤中大漲逾5%,市值突破5,000億美元。
金融時報報導,臉書上季的每月活躍用戶數在上季突破20億人大關,達到20.1億人,靠著龐大規模與豐厚廣告收益抵禦來自傳訊軟體Snapchat的競爭,帶動獲利與營收激增。
臉書第2季淨利為39億美元,每股盈餘較一年前成長71%至1.32美元,優於市場預期的1.13美元。
上季營收也躍增47%至93億美元,也優於市場預估的92億美元。臉書股價27日盤中股價大漲5.7%至175美元,市值增至5,048億美元。
不過,臉書也警告,廣告收入可能會在下半年攀峰,因為臉書接下來將自行對動態時報出現的廣告數設限,以免引發用戶反感,且臉書因鼓勵用戶花更多時間瀏覽影片,可能會損失一些動態時報的讀者數。臉書表示,在旗下通訊軟體Messenger推出廣告、以彌補上述損失的措施,「仍在初步階段」。
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查克柏格指出,影音將是臉書未來兩到三年事業成長的最大驅動力,即時通訊Messenger可望在五年內帶來收益。他也希望見到Messenger與WhatsApp業務成長會「稍微加快」,顯示查克柏格迫切想建立聊天事業。
臉書財務長威納表示,臉書仍預期下半年廣告對成長的貢獻會明顯減少。
臉書正嘗試在動態時報外產生更多營收,拓展影音廣告,包括創造更多長篇影音,及在每月活躍用戶數達12億人的Messenger置入廣告
穆斯克回嗆查克柏格:你根本不夠了解AI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5日, 2017
A-A+
2017-07-25 21:26經濟日報 記者林筠╱即時報導
臉書執行長查克柏格日前在臉書直播時直言,特斯拉(Tesla)執行長穆斯克等人先前對於「人工智慧(AI)將帶來末日」的說法很不負責任。兩天後穆斯克回嗆,查克柏格對AI未來的了解根本「有限」。
查克柏格23日進行直播時,有用戶問他對於穆斯克要求控管AI的看法。查克柏格表示自己對AI的發展「很樂觀」,不了解那些唱反調的人,為何一直散布那些負面的情節,這種做法某些程度上「很不負責任」。
穆斯克25日則在推特上回應,表示自己已經和查克柏格討論過此事,並認為查克柏格對這個主題的了解根本相當有限。有用戶要穆斯克就此事寫篇文章反駁,穆斯克則開玩笑地回應,「他跟小查就AI吵架的事情已被拍成電影,近期就會上映」。
商業網站CNBC表示,很難得看到身處不同領域的科技巨頭隔空交火,但這也凸顯了科技業對於AI未來仍有諸多爭論。
穆斯克對AI的發展向來都抱持疑慮和謹慎的態度,臉書則是相當積極嘗試AI的運用,查克柏格更是已設計出一名AI智慧管家「Jarvis」。
臉書執行長查克柏格23日在臉書直播時直言,特斯拉(Tesla)執行長穆斯克等人先前對於「人工智慧(AI)將帶來末日」的說法很不負責任。穆斯克則回嗆查克柏格根本不夠了解AI。(圖/路透社)
全球42%的人都在用臉書 印度使用者最多
news.ltn.com.tw查看原始檔
2017-07-23 21:07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臉書向廣告主報告的最新數據指出,印度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使用者最多的國家。
根據《The Next Web》報導,印度以2億4100萬用戶人數,超越了美國的2億4000萬,成為全球使用臉書人口最多的國家。此外,用戶人數前10名的亞洲國家還有,第4名的印尼、第6名的菲律賓、第7名的越南以及第8名的泰國。最多使用者用戶的城市則由曼谷奪冠。
根據報導顯示,印度用戶在過去半年內的用戶成長率為27%,較同期的美國12%,增長速度超過兩倍。但兩國在使用者數量及總人口數上,美國有高達73%的人都是臉書使用者,但印度卻只有19%,遠低於全球平均42%。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快速的增長速度仍存在明顯的性別比不平衡,在2億4100萬用戶中,男性占了76%,女性僅占了24%。
臉書之後無新玩家,網路再也創不出撼動世界的企業了|產業|服務|201 : 2|即時|天下雜誌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1970年代有蘋果和微軟,1980年代有AOL,1990年代有亞馬遜、雅虎和Google,2000年代則有Facebook。
但2010年代似乎出現了新創大旱。當然,還是有人在創業,但上一個真正成功的科技新創,是已經13歲的Facebook。
一直到去年為止,Uber似乎註定會成為矽谷的科技新巨人,但在執行長不光彩地去職後,它的未來亦出現疑慮。
過去10年創立的科技新創,似乎無法與Uber相提並論;以美國新創而言,Airbnb的總值僅次於Uber,但也只有Facebook的7%左右。Snap、Square、Slack等其他新創,總值更是低得多。
到底是怎麼回事?
Social Capital的投資者薩維利(Jay Zaveri)表示,「我看到1990年代的Google和亞馬遜之時,我覺得那就像是自葡萄牙首度出航的哥倫布或達伽馬。」
薩維利認為,早期的網路先鋒抓住了「低懸的果實」,佔據搜尋、社群網絡、電子商務等利潤豐厚的利基。Pinterest、Blue Apron等後進者到來之時,能夠採摘的果實已然變少。
但其他人告訴我,情況並不是那麼單純。
今日的科技巨人非常擅於預測威脅、並先發制人。它們會積極跨入新市場、在潛在對手規模相對較小之時收購它們。部分批評者表示,它們也更擅於掌控並鎖死網路基礎建設的關鍵之處,封死早期網路新創用來步入大眾市場的道路。
因此,曾以劇烈變動聞名的產業,愈來愈像是傳統的寡佔市場,由少數幾間大企業主導,而且它們的地位似乎愈來愈安穩。
科技巨人更常、更早展開收購
矽谷的每一個人都知道那些巨人被重大科技變革扳倒的故事。
創投者巴恩斯(Phin Barnes)表示,今日的科技巨人已仔細研究前人的錯誤,決心不要重蹈覆轍。他告訴我,當今科技巨人的管理團隊己「更加理解存在威脅」。
對Facebook來說,它的第一個重大考驗就是智慧型手機到來。Facebook一開始是桌上型電腦網站,也很有可能會像雅虎一樣,被行動裝置變革擊倒。但祖克柏認清了觸控螢幕行動裝置的重要性,將製作行動應用程式列為全公司的優先事項。
祖克柏大肆收購那些似乎在行動裝置領域建立大量使用者基礎的公司。
2012年,他以10億美元買下只有幾位員工的Instagram;2年之後,他以190億美元買下WhatsApp。
他是在依循Google的模式。
2006年,Google以16.5億美元買下熱門的YouTube,更重要的是,Google在2005年買下了不知名的行動軟體公司Android,為稱霸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打下基礎。
事後觀之,這些併購案極具重要性。
有項排行顯示,WhatsApp和YouTube是網路上受觀迎的程度僅次於Facebook的社群網絡;不算進中國網站的話,接下來就是Instagram。
如果這些企業仍舊保持獨立,很有可能會成為Google和Facebook的主要競爭對手,反之,它們成了Google和Facebook帝國的一部分。
亞馬遜也採行類似的策略。
它在2009年買下線上鞋店Zappos,隔年買下新手家長常用的熱門網站Diapers.com背後的公司Quidsi。
保持獨立的科技公司,得面臨強烈競爭
並不是每間科技新創都會接受巨人收購。例如,Snapchat執行長斯皮格(Evan Spiegel)就在2013年,拒絕了祖克柏的30億美元收購,接著在2017年將公司改名為Snap並上市。
Facebook的回應,就是為許多Snapchat的功能打造自家版本。
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去年推出了與Snapchat相似的限時動態功能,6個月之內,Instagram限時動態的每日使用者就超越了Snapchat。
Instagram也推出了類似Snapchat的濾鏡,讓人可以在自拍時替自己加上免耳等裝飾。Instagram的競爭,也為Snap的股價帶來下壓力。
Yelp執行長史托普曼(Jeremy Stoppelman)拒絕了Google和Yahoo的收購,於2012年將公司上市。Google的回應,就是開發自家的當地評價服務。史托普曼認為,Google利用它的搜尋市場優勢,給予自家評價產品不公平的優勢。
史托普曼在6月的訪談中告訴我,「Google開始增加壓力,開始掩埋有機搜尋結果。」Yelp的頁面開始出現在Google搜尋結果的更下方,變得更難吸引新使用者。Yelp在美國已經十分熱門、表現也相當不錯,但史托普曼認為,Google的做法影響了Yelp的海外擴張。
劇烈競爭帶來的威脅,也是說服獨立新創接受併購的強力誘因。
Diapers.com背後的公司Quidsi,原本拒絕了亞馬遜的收購;亞馬遜的回應就是大幅調降自家尿布的價格。
《彭博商業周刊》的史東(Brad Stone)在書中寫道,「在某個時刻,Quidsi的高層以他們對運送費用了解,再考量寶僑的批發價格,推估亞馬遜單是在尿布這個類別,就有可能會在接下來3個月內虧損1億美元。」Quidsi這種由創投支持的新創,無法承受如此損失,最終,Quidsi也在2010年賣給了亞馬遜。
現代消費科技新創需要巨額資金
雅虎、eBay、Google、Facebook等經典網路新創,創立之時只需適量的資金,而且能在幾年內就開始獲利。
Floodgate的梅波斯(Mike Maples)表示,「祖克伯在打造Facebook時有個巨大的優勢,他沒有一般人在創辦公司時得承受的壓力,可以輕鬆地嘗試各種想法。」
祖克柏在2004年創立Facebook之時,維持網站運作的花費並不高,就算擁有數百萬使用者亦是如此。因此,祖克柏可以很快就開始獲利,Facebook持續成長、變得極具獲利能力,也就有更多資金可以用於收購和新計畫。
但近幾年的情況不同。
投資人注意到,主導市場的科技公司會擁有驚人的獲利能力,也願意投入愈來愈多資源,確保他們投資的新創可以主導市場。諷刺的是,這反而讓轉虧為盈更加困難。
乘車共享市場就是如此;Uber和Lyft展開數年的價格戰,Uber花費了數十億美元,規模較小的Lyft也花費了數億美元。食品配送市場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企業已經花費數百萬美元來吸引顧客。
另一個變化就是,大型科技公司逐漸掌控了新創企業用來觸及使用者的平台。
史托普曼告訴我,「Facebook成長的基礎,就是對你說『給我你的電子郵件地址,然後我會寄出電子郵件,邀請你的朋友們來試試Facebook。』
Facebook在自家的平台上允許這種事嗎?當然不可能,他們說『每次安裝付我4美元,我們就會協助你一次取得一位使用者,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大賺錢。』」
因此,即使打造線上服務的技術成本變得十分低廉,企業常常還是得花費數百萬美元的廣告費用,才能將應用程式或服務送到潛在使用者面前;這筆錢有一大部分流入了Google和Facebook的口袋。
創新的本質正在改變
這些批評全都有它的道理,但不要過度誇大它們也很重要。即使現代新創得面臨諸多挑戰,毫無疑問,擁有真正革命性大眾市場產品的新創,必定會找到接觸顧客的方法。
最終,低懸果實假說還是相當有說服力:我們沒有見到任何一間大型網路新創現身,是因為創立獲利豐厚大型線上服務的機會有限。
幾個月前,以過高價格販售擠果汁機的Juicero,為網路帶來了許多歡樂。這種專屬超富有者的裝置能獲得資金,似乎代表投資人難以發展更能吸引大眾市場的產品。
Juicero是個極端的例子。但就算是擁有更主流產品的近期網路新創,例如Snap、Square、Pinterest等,革命性也不太可能比得上初期的蘋果、亞馬遜和Google。
過去也發生過這種事。1950、60和70年代,半導體製造出現了爆炸性的革命,但市場最終還是歸於平靜,由英特爾、三星、高通少數幾間大企業主導市場。
「矽谷」的革新並未停歇,只是移往了矽晶片以外的事物。
1980年代,微軟、Adobe、Intuit等優秀公司現身,為個人電腦製作軟體。一如英特爾,這些企業依然賺錢,但在今日,桌上型電腦軟體新創已經沒有太多空間。
應用程式和線上服務可能遇上了同樣的處境。瀏覽器或智慧型手機能做的事情就是那麼多,Google、Facebook、Snap等企業,也可能已經鎖住了最重要的幾個市場。
當然,這不代表矽谷會停止革新,只不過,它看起來可能會與我們在過去20年裡見到的革新極為不同。
舉例來說,特斯拉從某些方面來看,是間典型的矽谷企業;它位於帕羅奧托,雇用一大群程式人員,負責設計從觸控螢幕介面到自動駕駛軟體等各種事物。
但從其他方面來看,特斯拉有如脫離了矽谷的常規。蘋果在中國製造iPhone,特別拉的工廠位於加州費利蒙。Uber和Airbnb不想擁有汽車和房屋,特斯拉花費數十億美元建造電池工廠。
因此,即使Google、Facebook、亞馬遜等大企業能繼續主導線上服務市場,不代表它們仍舊會是科技革新的領袖。革新可能會劇烈轉向,例如轉往電動車和送貨無人機,而非應用程式。
我們太習慣把矽谷、網路和革新連結在一起,但下一波革新,或許會和我們習慣的革新非常不一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