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認定自己才是中國,對於被稱為「臺灣」是奇恥大辱。這樣的思想與價值觀,經過戒嚴時期長期的思想改造,成為許多人潛意識中理所當然的認知,鮮少有人意識到:為什麼要為了他們的恩怨醜化自己並把自己抹掉


台灣遭受38年的戒嚴期間,前身為警總軍法處看守所的人權園區,有8088位政治犯在這裡受到軍法審判、1168位勇士被槍決。為裴洛西導覽人權園區 陳菊:讓美國看到台灣對民主自由的努力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QlvHl7

4013671_3_1


日經新聞:從白色恐怖解嚴30週年到台灣自由之路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日經》新聞(Nikkei)「亞洲評論」,7月27日發表一篇紀念台灣解嚴30週年專文,名為「從戒嚴法到搖滾舞池:台灣的自由之路」(Martial law to mosh pit: Taiwan's path to freedom),專文內容率先描寫台灣中部重金屬樂團「血肉果汁機」,透過一場搖滾音樂會來紀念台灣解嚴30週年的盛大場面(該樂團主唱Gigo Pro的註冊商標是,頭戴披散假髮以及豬面具登場。)「血肉果汁機」是台灣10多個本土表演樂團之一,該樂團成員透過日本時代,在中部的一座啤酒廠地點(目前被劃歸為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來紀念1987年7月15日台灣宣佈解除戒嚴這個特別日子;其餘全台各地,也出現各式各樣的解嚴30週年紀念活動。
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黨政權,開啟了流亡台灣歷程,並於同年5月20日全面實施戒嚴,直到1987年7月15日才由總統蔣經國,迫於民主潮流形勢所趨,宣佈解嚴,終結長達38年又56天的「戒嚴時期」。那是一段不堪回首歷史往事,充斥著恐懼災難的「逮捕」、「刑求」、「監禁」,甚至「被處決」;國民黨之所以竭盡所能,佈下「白色恐怖」天羅地網,目的就為了維持一黨專政。
戒嚴白色恐怖時期,人權「被侵害」情況有多麼嚴重?根據《維基百科》,引述政治受難者魏廷朝於1997年2月發表的資料指出,法務部曾向立法院提供份報告,顯示戒嚴時期,軍事法庭受理的政治案件共有29407件,無辜被害者約14萬人。另外,司法院亦曾透露,當時的政治案件6-7萬件,如以每案平均3人受害計算,受到軍事審判的政治受難人,應當在20萬人以上,他們就是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犧牲者( 參見<戒嚴幽靈續頑抗>漫長抗爭換來民主一文)。
現年81歲的陳榮初(Chen Jung-chu,音譯),在台中市舉辦的一場解嚴30週年文獻展覽會場,指著一處擺滿當年遭到查禁的黨外雜誌書刊欄位,向本專文作者克里斯.何登(Chris Horton)表示,白色恐怖時期,人們在公開場合說話必須格外小心,因為隨時都可能被檢舉(有匪諜行為)。
22歲的凱西.黃(Casey Huang),這位參與台中這場解嚴30週年音樂會演出的女性樂團成員指出,她支持台灣獨立,並說自己屬於解嚴後誕生世代;許多跟她同年紀者並不瞭解,戒嚴帶來多大傷害。她說話時,背景正在播放1980年代,台北街頭民主遊行的紀錄片。她說,解嚴後的年輕世代,常會說戒嚴時期離他們好遙遠!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出生之後,台灣的言論自由限制早就解除了。《記者無國記組織》,最近也宣佈在台北成立第一個亞洲分部,同樣是基於台灣擁有高度言論自由聲譽。
言論自由漫長代價
專文作者克里斯指出,一些國民黨的支持者認為,因為蔣經國的民主理念,台灣才得以在1987年解除戒嚴,卻忽略許多民主人士在白色恐怖時期的努力與犧牲。甚至,解嚴後的鄭南榕,還在1989年為了言論自由自焚身亡。當時鄭南榕擔任《自由時代》雜誌發行人,因為刊登「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支持獨立運動,成為國民黨眼中針,當警方打算發動逮捕,他則透過自焚表達不屈。由於他的犧牲,激發台灣人推動廢除言論「叛亂罪」的意志與行動,並於1991年成立以廢除刑法一百條為訴求的「100行動聯盟」。
該聯盟的持續施壓,終於讓立法院在1992年5月通過言論自由不構成「內亂罪」的除罪化修正條文;換言之,只有暴力推翻行為,才構成內亂罪。其原條文內容為: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預備或陰謀犯前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修正條文,增列如下字詞【而以強暴或脅迫】,才適用內亂罪。
如今的國民黨,已在台灣多元政黨環境下,淪為少數派;威脅台灣最大者反而是中共北京政權,而且很有可能透過武力攻打台灣;僅管願意被共黨惡鄰併吞者,在台灣社會已變得何其稀少!
鄭南榕遺孀葉菊蘭,於解嚴30週年紀念場合向媒體表示,中國共產黨遠比當年的國民黨還殘暴;北京正在透過金錢,以及其它手段向台灣年輕人示好,讓她擔心年輕人能否抗拒來自中共的誘惑?她並指出,中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之死,更加證明了,中共不值得信賴,視人權如無物。
鄭南榕過逝近30年至今,葉菊蘭的發言仍具有影響力;與之相較,在習近平主政的「枷鎖腳鐐」中共專制底下,根本難以想像劉曉波的遺孀劉霞,能在中國發出任何聲音。如今面對中共的併台野心,台灣距離真正不受威脅的自由之路,仍有相當長遠的路程得走,


解嚴後的教育改變知多少(張惠博)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1987年7月15日解嚴,但由於解嚴之前,教育事務長期屬於中央集權,以致解嚴之後,教育民主化的路程,走得並不順暢。若干不利因素如:一、社會對於教育雖有較多的機會表達意見,然而,公眾意見多所分歧,難做有效的彙整,致令各種看法並存,無助於教育事務的推動。二、尚未建立起人民和政府合宜的互動關係,也未能有合適的途徑匯流,任令理想與現實相互拉扯,徒然耗費時間與心力,難以獲致明顯成效。
三、在推動教育改革時,常須先建立法源,不幸地,有關教育的相關法令,因訂定之初,未能預見未來,甚且,在法案討論過程中,即被批判得體無完膚,即俟法案通過,已難獲得全民信任,實施成效不如預期。四、政治力或強烈的對立意識,不利於建立新的教育風貌,因著立場之故,誇大優點,或猛批缺點,無法為教育革新,提供實質助力。甚且,部分媒體對於教育議題的報導,常受限於一方之見,未能整體看待教育問題,不利於新方案的執行。五、部分教師習於傳統思維,墨守成規,抗拒改變以及新的教材、教法,甚或輕忽了教育的價值。
培養批判思考能力
解嚴後,有二次重要的教育改革,包括2004年,全面推動9年一貫的課程改革;12年國教也於2014年上路,然而,9年一貫的課程改革,即面臨了上述5種不利因素。同樣,欲實現12年國教三大願景,「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成就每一個孩子」,「厚植國家競爭力」,有關學生的進路與輔導,教師的專業成長,皆亟待努力與提升。
日前媒體報導,負責106年大學指考閱卷的楊翠教授在其臉書發文指出,今年國文科「國際人才流動」的論述題,有高達9成學生都以台灣為負面材料,談到台灣人才外流、鎖國,甚至有人說「亡國危機就在眼前」;這確實是值得高度關切的問題,惟或因受試題提供的材料所影響,學生答題未能論述國際人才流動的好處,甚且,網路世界雖可縮短國與國之間的距離,但對於缺乏出國與實務經驗的大學考生,要談國際人才流動,實在不容易,只好人云亦云,未加思辨的答題。
不論如何,解嚴之後,亟需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批判思考很重要的一個面向,就是決定要相信什麼?決定不相信什麼?這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所有教育單位、教育工作者以及全體社會,必須共同嚴肅面對的問題。惟有提供學生機會,鼓勵其經由反思與理性思考獲取知識,而不是灌輸、被動、背誦、反覆學習,學生才能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未來,也才有可能去做他們所相信的事。
彰化師範大學前校長


解嚴30年 這張綠色百元鈔 設計者思想有問題
分享解嚴30年 這張綠色百元鈔 設計者思想有問題到Facebook 分享解嚴30年 這張綠色百元鈔 設計者思想有問題到Line 分享解嚴30年 這張綠色百元鈔 設計者思想有問題到Google+
民國61年版的壹佰圓紙鈔,顏色為綠色,正面是孫中山的肖像,背面則是總統府,乍看就是一張再也普通不過的鈔票,但處在當年的時空環境,設計上卻是大有問題。(圖擷取自臉書)
2017-07-15 19:0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今天台灣解嚴30週年,戒嚴當時的時空環境和現今大不相同,許多在今天被認為「沒什麼」的事情,在當年可是敏感不已,台大教授畢恆達在近日於臉書PO出一張民國61年發行的壹佰圓鈔票,他指出,這張鈔票在當時引起極大爭議,但最後沒有回收,並問「看得出來哪些地方思想有問題嗎?」,引發網友熱議。
民國61年版的壹佰圓紙鈔,顏色為綠色,正面是孫中山的肖像,背面則是總統府,乍看就是一張再也普通不過的鈔票,但處在當年的時空環境,設計上卻是大有問題。畢恆達表示:「不知道設計者有沒有遭警總約談?」,他更詢問眾網友:「看得出來哪些地方思想有問題嗎?」
有網友表示「因為使用綠色?」但馬上就被吐槽「那時還沒有民進黨好嗎?」,有網友則稱「發行單位是台灣銀行非中央銀行?」但也被指正「2000年之後才改中央銀行,之前新台幣的地位一直都不是法幣」。
最後,有專業的網友點出答案:「國旗左飄(左傾)、梅花倒放(倒楣)」,可見背面的總統府圖樣上的國旗往左飄,正面「台灣銀行」字樣下的梅花倒放了。
更有網友發現,正面的「中華民國」字樣,「民」和「國」中間有個小小的「人」字,看似中華「人」民國;還有網友說「梅花有八個花瓣,八路軍」,討論相當熱烈。畢恆達也說:「當年要在警總任職,就要有無中生有的無窮想像力。」
曾有媒體在改版紙鈔後報導當年的社會意見,像是「國旗左飄有左傾的嫌疑」、「梅花圖案向下『倒楣』」等爭議,雖然如此,該張紙鈔還是持續用到民國76年改版成紅色的壹佰圓紙鈔發行。
台大教授畢恆達指出,這張鈔票在當時引起極大爭議,「看得出來哪些地方思想有問題嗎?」,引發網友熱議。(圖擷取自臉書)
有網友找出「國旗左飄(左傾)、梅花倒放(倒楣)」。(圖擷取自臉書)解嚴30年 這張綠色百元鈔 設計者思想有問題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GVYDhH


許藝瀚:解嚴30年後的民主台灣,我們的軌跡
By 作者: 許藝瀚,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夏日的艷陽映在水中,風的流動劃出層層波光的土耳其藍。些微濕潤的空氣,帶著葉子深綠色的呼吸。雙向單車道的公路傍著海,前面是個左轉大彎。
雖然人在國外,眼前的風景卻讓人想起墾丁的豔陽。還有東海岸的浪花,南投山裡的飄香,復興南路夜裡閃著光的人行道;燒餅油條夾蔥花蛋,寬版牛肉麵配小魚豆干青色辣椒。
無論身在何方,家鄉總是最令人懷念。這幾年從一段距離外看台灣的變化,有些令人鼓舞的轉變,但也有許多令人憂心的地方。在這裡,筆者想分享一些觀察的心得。由於個人有限的視野,它必然同時包含較貼近事實與值得商榷之處;但只要能引發更多的思考,筆者也相信這樣的分享仍然有其價值,於是決定試著將它們記錄下來。
這幾年的台灣,怎麼了?
5年前的夏天,筆者開始前往波士頓學習的旅程。當時台灣的社會氣氛有點像個悶燒鍋,社會上雖然時有零星的火花,但當時人們對於權力關係的不對等──包括政治權力、金錢、勞資關係等各方面的不對等──之下所產生的不公平待遇,多數時候仍然選擇沉默的應對,但張力已經開始累積。
同時,接下來的2年,大概是媒體壟斷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許多大型媒體被特定意識形態的資本收購,人們對新聞中立性的敏感度尚在萌芽,替代的資訊取得管道也相對未成熟。再加上政府飲鴆止渴的政策取向,產業轉型及實質經濟發展的停滯,以及日益嚴重的分配問題、伴隨的人才外移現象,使得多數台灣人希望維持的「現狀」一度看似前景黯淡。
再接下來,陸續發生了洪仲丘案、服貿協議及學運的轉折事件,使得社會氣氛有了明顯的轉變。年輕世代開始關注公共議題,變得更勇於發聲。新的聲音和網路社群媒體的力量,也開始實際影響檯面上政治人物的行為和政治版圖的分布,在歷經各種論戰及選舉的折衝後,產生了今天社會的樣貌。
走向民主的那條路
然而,我們所遭遇的問題,顯然不單是人們改變態度、開始關心公共事務就可以解決的。態度的改變只是開始。以經濟狀況為例,在世界產業潮流快速轉變的情況下,至目前為止,台灣從電子製造業興起後喊了許久的「下一波產業升級」,仍然沒有出現令人樂觀的訊號。新政府提出的第一項重大建設計畫──前瞻基礎建設,在內容或資源分配上,似乎也沒有令人感受到太多真正具前瞻性的思維。
將時間軸拉得再稍遠來看,台灣經濟模式發展停滯的這20年,剛好是台灣解嚴後、開始進行真正民主化之後的20年。民主化的轉換階段與這段可能是暫時性的經濟低潮呈現了時間上的相關性,而這樣的相關性,時常被反對民主制度者當作支持其論述的素材。此外,民主社會相較於專制,也比較容易呈現外顯性的混亂,例如台灣早年的國會打架潑水翻桌等等現象,就常被作為在亞洲反對民主制度者的宣傳。更嚴重者,有些國家在推翻獨裁,移植民主制度後,反而陷入更深的金權軍政治的糾葛,甚至分裂。
當然,作為民主國家而持續繁榮的成功的例子也很多,也有不少經濟學家堅持,自由的架構是經濟持續繁榮的必要條件,例如麻省理工學院Acemoğlu教授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所言。顯然,民主制度在一個特定的期間內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可能是一個因地因時而異的問題。
什麼樣的條件下,民主制度的運作可能會比較有效?這裡所謂的有效,並非將目標指向建構一個隨時隨處都只有和樂的烏托邦──那顯然並不是一個符合人性現實的理想。有機會建構的,是一個將外部約束放在最後設層次的共識下,而能持續穩定運作的社會。這個共識,就是人人平等,而享有各種人身、言論、宗教,及經濟自由的共識。要處理的,則是在兼容個體間不同的價值與意見、甚至社會共識及政策結構不斷改變層級的動態條件下,是否能夠維持系統平衡,並且與時俱進的問題。
民主的社會,對「素質」的要求更
個人的觀點是,民主制度大體上是把起源於將外部約束放在最後設層次所允許的散亂,轉由內化的價值觀以及個體間的溝通來處理。因此,在有效運作時,民主制度下的社會雖然會有各種聲音與對抗,但這樣看似高度雜亂的狀態,其實系統是相對穩定的。也因此一個成功的民主政體不需要編列大筆的「維穩」經費,就能維持架構的穩定。但同時,就維持秩序以及形成具有推進力的共識之方向而言,個體的素質卻顯得更為重要。
何謂「素質」?除去專業能力外,在較為傳統或威權體制下的社會中,也許比較有意義的描述是人們遵守外部規範的能力──儒家的三綱五常,或者如柏拉圖理想國中所描述的,非菁英的人們只要能夠順從菁英們的指示即可。在這樣的社會框架下,人們除了個人事務外,不需要也不能有太多的自我意志。因此個人的意識在私領域外的探索是相對薄弱的。社會既成規範被當成鐵則,大多數人的反思能力被制約成只能在這些鐵則下活動,只有少部分人能意識到制約中存在的不合理,並且有勇氣挑戰約束及體制。這樣的狀態在東西方各自維持了幾千年。
在民主社會下,包括思想、言論、宗教等等許多的外部規範被鬆綁,變得更具有彈性;個人意識因而能夠自由觸及更廣的範圍。因為個人權利的擴大以及選舉制度的使用,群眾的決定對社會的影響也更加明顯。社會走向的決定(及不確定)因素,實質地從少數領導者分配到更多人身上。在權力與責任的轉移的過程中,因為社會需要時間學習,以及人心人性本來具有的慣性,一定程度的混亂與衝突幾乎無法避免。即便是在運作已久的民主社會,由於人們有意無意地(必須)為自己的立場盤算,加以各種認知謬誤以及資訊不完全的限制,使得民主制度下對民眾「素質」的要求比專制體制下更為複雜。
台灣解嚴至今30年,雖然制度層面已經有相當程度的改變,但以公民社會的成熟度而言,仍處在學習的階段。而兩岸及世界局勢的快速轉變,使得我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將隱性的整體社會素質進步,轉化為外顯的競爭條件。事實上,台灣位處一個非常特殊的時空橋接之處,我們既握有足以影響世界的槓桿,也隨時可能被浪潮所淹沒。接下來世界的歷史會往哪一個方向發展,與我們的作為高度相關。而我們該做能做的有哪些?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向:
方向一:走出資訊的桃花源
去年8月,一位在中國人民大學任職的教授來台訪問,離台後,在一場演講中提到:「我曾經在台灣待了一個月回來就傻了」,並指稱這是一個獨特的資訊問題。筆者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中肯的評論──我們雖然有架構、法規上充分的資訊自由,但實際接收到的內容卻十分空泛貧乏。
在幾乎不設限、具有無限可能性的資訊空間裡,民眾在末端接收到的、透過語言限制及市場選擇下的產物,只佔所有可能性的一小部分。主流媒體的報導時常空洞又缺乏可信度;社群網路雖然在特定條件下協助散布較為精實的內容,但因演算法產生的同溫層現象,使得傳播的範圍有所限制,同時網路內容的正確性也有良莠不齊的現象──在美國大選後臉書因為被認為協助假新聞散佈而被批評,使得執行長祖克伯數個月前才和假新聞「宣戰」。真正提供較為多元而有內容豐富的資訊管道可能是書本與雜誌,但各項調查顯示,台灣人花在書本閱讀的時間與購書的費用有逐漸下滑的趨勢,即便以目前的水準來說,投入的時間與金錢也不算多;同時就書籍時效性而言,對時局的反應也比較緩慢。
長期接收資訊不足的結果是,我們可能對內部和外界所發生的事,都缺乏完整的認識。「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中描述因隔絕而保有的美麗光景,在農業時代可能避免了外界的戰亂紛擾而令人稱羨,但在今日,這種資訊的隔絕,對外會因缺乏國際觀而導致誤讀情勢、或以管窺天而產生不必要的自卑、自大等情結;對內則資訊不完整容易導致扭曲的詮釋,與社群媒體的群聚效應結合時造成的傷害可能尤其大。
要讓接觸的資訊變得充實而多元,除了有機會者能行萬里路,把握時機實地到世界各處感受以外,對多數人的多數時刻而言,媒體提供的內容顯然必須做出改變。但要達成這個理想,必須同時顧及實際上市場的供需問題,亦即商業媒體基於經營的考量,必須製作收視率高、受讀者歡迎的內容。而要改變供給的一個方式是改變需求。因此,我們能做的第二件事是:從教育著手,培養下個世代對時空脈絡的理解及遠見。
▋方向二:培養對時空脈絡的理解及遠見
人會對特定的訊息有興趣,除了訊息本身可能新奇有趣、表達清楚外,時常取決於「是否覺得該訊息與自身或自身的目標興趣有關」。因此,人們在認知歷程中,是基於什麼樣的框架判斷事情的關聯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假如一個人認為只有自己眼前的事情與自己有關,那麼他所能建構的識見格局就會被限制,並且會下意識忽略或排斥眼前以外的事件資訊。
個人認為,因為教育方式、地緣關係及文化之故,我們當中有過多的人養成了短視的習慣。這種生活方式在認知上比較省力,但以台灣的現實形勢而言,我們沒有太多本錢如此,特別是領導以及掌握資源的人更加不能。
前述所謂關聯性的判斷並不不一定涉及是否應該利他的道德規則。即使是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個人作為的總合在集體產生的結果也會因為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及好惡的建構而有所不同。舉例來說,不久前有個會計系學生批評歷史專業「毫無用處」的事件,認為歷史學家可以被維基百科取代,會計師卻不行。事實上,假如會計系的學生對時下人工智慧的發展多知道一些,很可能就會知道最好的打算不是因現狀而自喜,而是思考在未來幾十年的生涯內如何與人工智慧競爭或並存;越多年輕會計師越早看到這一點時,我們將來就有越多與時俱進而不容易被淘汰的專業人員,從而決定了產業未來是否能持續興盛。學歷史的學生如果能看到人類的軌跡始終只對人才構成意義,就會知道一位歷史學家只要不將自己侷限為知識的提供者,其價值是很不容易被取代的,特別是在更多技術類的問題能夠使用科技解決的未來,能為人群的方向提供指引者更顯得重要。
如果政府官員能看到經濟對集權政體過度依賴會危及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並且有保護這種生活方式的意願,就不會拿短期的貿易數字說服民眾去交換;如果青年看到世界很大而目前的生活方式只是諸多可能性中的一種,夢想就會有小確幸之外的其他。如果人們理解自己的生存和台灣整體緊密相連,而自己的作為會決定台灣的未來,就會面向世界而不會花太多力氣內鬥與互相批評……如果能多注意到這些關聯性,就會知道許多被忽略的訊息其實和自己很有關係,也會有更多對優質資訊的需求。當需求多而供給也多元時,訊息也才不容易被少數人或機構壟斷。
一個人對世界的基本認識的建構是一個從小就開始的過程,因此中小學的教育格外重要。不幸的是我們過往使用的填鴨式教學法,對於建立這種關聯性的思考的幫助非常有限。雖然近幾年有些教育相關的話題成為焦點,包括課綱內容的調整、12年國教等等,卻未曾聽聞對根本的教學法有系統性的討論,非常可惜。知識的本質原本環環相扣,科目間及科目內的題材切割,提供了教學上的方便,但久而久之卻導致人們遺忘了它們的一體性。因為對世界的基本認知架構會影響人們的理想、願景與格局,從而呈現在努力與創新的方向上,最後決定了社會的前途,因此我們對教育方式的深層改變的著墨,理應遠超過目前所給的關注。
方向三:以務實的態度面對人性
這裡所謂務實的態度,並非指哲學上的實用主義,而是泛指坦然如實面對人性各種面向的一種態度。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種態度有助於看見從自我立場出發的心智極限、可能產生的偏見,並且提供同理他人動機與行為較客觀的基礎。這樣的態度是在多元社會中,人們能產生足夠的自我節制與有意義溝通的必要條件,同時也能幫助避免盲目的群情激憤與被操弄。
中華文化的基礎架構過去受到儒家的影響最為深刻。很可惜的,它製造的並不是一種鼓勵自我探索與了解的文化,至少它被流傳下來的樣態不是如此。儒家,或我們學習儒家傳承的方式,是由一連串的「應該」所組成的體系──它強調的是理想的應然,而鮮少談論人性的實然。也許是受到這種傳承的影響,我們的教育方法也時常採用這種模式:學校和父母提供的是「應該」怎麼做,應然和實然之間的距離則由受教者自行進行統合。
以儒家的例子而言,這種「應然教育」作為統治工具也許算是成功的,因為它維繫了數千年來中國的封建社會;但就心理的狀態而言卻有明顯的副作用。過於強調應然會製造檯面上的虛假,應然所不允許的部分會受到壓抑,轉為隱諱的形式存在而未被處理;同時,由於不鼓勵自我探索,面對各種認知謬誤,為了維護自尊或情緒之下所產生的偏見,也容易導致許多看似說理、實為情緒所驅動的假議題,而徒然耗費社會能量在種種衝撞上,甚至給了操弄者可趁之機。
在民主的架構下,每個人都有機會將自己各種面向的願望投射在這個世界上,而每個人的投射都是基於自身的經驗,基本假設,及認知方式而產生的反應。大多數的投射,都需要透過其他人的行為與狀態來滿足。然而,由於個體間的差異以及前述人性中的不完美,任何單一願望的投射,作為對外部現象的一種抽象化的條件限制,都不會是滿足世界上70多億人的動態願望的實際解答,通常也不會是很好的近似解。就巨觀層次而言,歷史中曾發過的慘痛例子包括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以及共產主義希望透過公有化及勞動改革移除人的私慾。
先前曾提到,民主制度所建構的,是一個將外部約束放在最後設層次的共識下的社會──這個最後設層次的共識,即是對人權、平等、自由的共識,而這是我們目前所找到的,能夠包容最大量的假設與投射的社會架構。也因為它的包容與多元,在多數情況下它能免除單一投射所產生的張力和偏差。在願望與價值觀互動的過程中,非後設層次的制約會隨著溝通與碰撞而持續開展。
如同我們過去這段期間在台灣所看到的,雖然社會在變動中不時會出現紛亂,但新的議題──通常是人們在討論前一個議題時所用的前提──卻幾乎總是能陸續被呈現出來。哲學家Karl Popper提出,一個原始社會與較先進的社會的區別就是:原本被認定為鐵則的社會規則能否被挑戰。和科學的世界不同,人性的世界中鮮少有絕對的規則。雖然依照議題類型的不同而有快慢之別,台灣社會確實逐漸做到了對許多假設的鬆動,例如學運中出現的人民抗爭手段的議題,以及同性婚姻的議題。
而目前我們所面臨的狀況之一,是議題逐漸展開後,對議題的論述基礎的真空──在鬆開了思想的約束之後,面對人性的實然時的論述真空。我們處理這種真空的常見方式是援引西方哲學思想來作為辯證及行動的基礎,例如318學運後琅琅上口的「公民不服從」。西方哲學本身發展到現在已經自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但我們權宜式的引用實則是取其片段。就個人的觀點而言,因為文化脈絡的不同,直接引用西方式的思想也許不一定能夠完整的填補我們所遭遇的價值真空。而要回答是或不是如此,甚至發展出自己的脈絡,就是有識之士及公民社會後續的工作了。
▋走出想像的極限
以上所討論的三個方向,並不認為每個人,甚至任何一個人,有義務要達成某種絕對性的標準;所追求的,是分布的改變。分布只要能稍微改變一些,對整體就足以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
寫到文末,又過了好幾個晴天雨天。看著台灣的現況,筆者想稍作提醒的,簡言之即我們在每個人自身生活的分秒之中,一起決定了社會的前途。因此,每一個人都需要大一點點的格局,多一些些的遠見及相互理解。這雖然是個科技掛帥的時代,然而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人,無論是賈伯斯,祖克柏或馬斯克,從事的實際上不僅僅是科技之事,而是科技與人的連結;是因為對人的生活方式及需求有深刻的理解並從中產生願景,才能完成那些成就。人的世界沒有邊界,人與物理環境之間也沒有;只在人心之中才有。我們所要走出的,是想像的極限。
(作者為台大醫學系畢、哈佛大學醫療管理與政策碩士、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候選人、精神科醫師)


20017824_1352691224851558_7739482254907109623_o2021-07-15_1655292021-07-15_1655132021-07-15_165408

歷史上的今天:1987/7/15 臺灣解嚴紀念日
【人類史上文化大浩劫 – 臺灣長達38年的戒嚴】
也許很多人不清楚什麼是戒嚴,簡單說就是政府為了因應國家特殊狀態所做的緊急軍事措施。在戒嚴下,人民的權利大幅限縮,包括言論、新聞、集會結社、遷徙、通訊…等等自由。
1949年5月20日,中華民國政權在臺灣頒佈了第三次的戒嚴令,名義上因應戰爭局勢,實為鞏固外來統治,竟不公不義的實施了38年,不知多少人犧牲性命、家庭、人生的抗爭下,獨裁者蔣經國才在斃命前半年放手,於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
戒嚴在臺灣各種層面造成的影響可以說極其深遠。除了政治上的影響外,文化、教育、創意、價值觀、多元思想幾乎都被嚴重扼殺,外來威權統治者得以大搖大擺的將臺灣的一切抹去改造成中國。
多個世代的人們,不分臺灣人或戰後移民、被長期置於無孔不入思想改造的牢籠裡。解嚴後,這群被徹底改造的世代,進入臺灣社會各階層,維繫著外來政權中華民國的價值,原生臺灣的靈魂卻在打壓、醜化、刻意忽略下不斷消逝。這場歷經數十年以上的文化大浩劫,也成為往後幾十年甚至百年難以解決的問題
至今我們不但聽不到一句道歉,反而常聽到黨國信徒這樣說:「這種戒嚴令很輕微沒什麼啦」「戒嚴超棒的社會一片祥和」「蔣經國解嚴你們還不快感恩」,見證了戒嚴思想改造的威力。
圖:戒嚴時期無孔不入的洗腦,臺灣歷史博物館特展「聽!臺灣在唱歌:聲音的臺灣史特展」展品
(4) 台灣回憶探險團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B8quGf
人類史上文化大浩劫 – 臺灣長達38年的戒嚴 – 台灣回憶探險團 https://bit.ly/3B7HRXZ


《解嚴30週年》: 告別十大建設的文化遺產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自從2016民進黨全面執政以來,社會上普遍期待民進黨展開全面性的政治、經濟改革。尤其在面對中國威逼之下,取代馬政府的無作為一般被視為民進黨2016勝選的主因。雖然蔡英文總統任期尚久,但截至目前為止,人們的失望心理可以由台灣長久以來的 「進步意識形態」加以考察。
即使再如何批判戒嚴體制者,對於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文化意義通常是照單全收,即為追求大開發、大建設,大生產,被視為是遠離政治語言的理性、科技的進步客觀作為。以此,對於藍綠陣營的評論者而言,共同的尷尬就是「台灣的現代化歷程」,主要來自日本統治時期與國民黨戒嚴時代。研究哪一個外來統治者誰比較會建設開發,誰比較會獨裁鎮壓,其實已經默默一起接受了 「追求科技、開發效率=社會進步」的最高價值觀。
不論是日治時期屠殺原住民,或戒嚴時期的白色恐怖,研究者將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當歷代統治者搬出「開發,科技,進步」作為統治口號的時候,大部分的民眾其實都是接受、配合,並無視弱勢者的犧牲。如:核廢料在蘭嶼,而達悟族長期遭到漠視。而抵抗獨裁政權,在台灣社會往往被冠上反科學、不理性、反進步。前行政院長張善政說:改課綱和轉型正義能增加多少GDP?即體現了「開發進步意識形態」優先的觀念之深植人心。至於追求科技、開發、進步、效率是否等同生活水準提升?無法在此申論,但過去20年來台灣的經驗或可作為一個討論起點。
長期為人所詬病的大中華意識形態教育,其真正影響力可能不如「開發進步意識形態」,大中華意識形態教育的作用應類似於Habermas所說的「退化型宗教」,用傳統文化符號來安撫民眾使之效忠政治體制。而以台灣的情況,由於大中華意識形態教育太過於脫離現實,連黨國高層也難以自欺欺人。1970-1980年代台灣政經高層瘋狂移民,即為明證。換言之,國民黨比較親中,表面上是與中國共享大中華意識形態,實則同享「進步、科技意識形態」包裝統治,用來排除國民參與政治。可以看到,無論是台灣戒嚴時代或是當今中國,大中華意識形態對增加國家認同感的效用甚低,完全無法阻止政經高層普遍移民外國。最多,只能起到宗教性的作用給國民作為紓壓的管道。在部分國家「退化型宗教」到了極點可能製造出極端份子集團,甚至社會法西斯化,但這對台灣目前而言應不是主要問題。
然而在台灣,「開發進步意識形態」在十大建設之後卻歷久不衰,即使連陳水扁執政時期,也使用「新十大建設」作為施政目標名稱,也就是說,姑且不論十大建設的真實效用如何,「十大建設」這一名詞本身已經成為進步意識形態的文化符號。當然在民主時代,開發建設在大部分的時候統治階級不需要直接殺人來鞏固利益,而是透過汙染、迫遷、過勞,來慢性殺人。而責任問題就可以視而不見,因為就科學而言,要證明某人之疾病直接由哪個污染物或工廠引起是幾乎不可能。甚至,連哪裡被汙染,汙染的真實程度與範圍,往往也是不得而知。或要追究蚊子館的責任,也難以歸責於特定對象,而是整體結構與法制問題。
如同Habermas與Beck曾經指出的,現代技術官僚以「科學與科技」的意識形態包裝,排除民間參與,推行各種所謂大開發、大建設,大科技,形成 「組織性的不負責任」(Organized Irresponsibility),亦成為台灣長久以來之慣例。而實質薪資、房價、食安、汙染、過勞這些直接影響民眾生活品質的因子,遂長期遭到忽略。雖然蔡總統本人在2015的談話,很明確的指出民間參與政策溝通、資訊透明化的重要性。然而多數官員與議員們是否對社會溝通具有同等的理解,或是假裝不理解,個人不做太多的猜想。
如果台灣執意繼續推行「進步開發科技、生產效率優先」的意識形態,風險就是變相幫中國滲透背書。畢竟打著科技進步、生產優先、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口號來壟斷社會財富與排除國民參與政治,中國是駕輕就熟。中國因為其極權的社會控制而受到台灣主流民意排斥。然而,一旦台灣年輕一代發現所謂的開發進步建設,只是持續帶來買不起的房價、物價、過勞之工作環境、跟越來越汙染的環境,是很難期待太多人可以忍住誘惑。已經有許多先富起來的中國人與台灣人汙染環境、炒地皮、金融詐騙,然後屁股拍拍移民走人。繼續這樣的環境之下,要求公民道德、公民責任只會更加困難。而這就是中國所謂的「打台灣不如買台灣」的機會。例如:中國資金來台配合金融炒作等詐騙之犯罪問題。台灣政府將會疲於奔命,因為想要在技術上全面防止中國經濟滲透是非常困難,還需要同步進行司法、國安、財政改革,每一樣都是曠日廢時之大工程。只要看兆豐金案的處理進度即可明白此困難程度。
以此,想要有效率的鞏固台灣社會之主體性與獨立性,除了開放民間社會參與重大公共政策,促成決策的由下而上之民主化,別無他法。政府宜協同第三部門之力量與資源,作為施政的助力,而非將其視為阻力,方能真正告別戒嚴時代之「進步科技意識形態」統治的文化遺緒。


【藍圖】小心,民主化到一半的國家最危險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劉曉波去世,總統臉書致悼,立即引來譏刺,說總統只知劉曉波,不知李明哲何在?不過,不論是譏刺總統者還是總統本人,似乎都有個共同的信仰,那就是中國的民主自由。蔡英文引用劉曉波文章「堅信中國的政治進步不會停止,我對未來自由中國的降臨充滿樂觀的期待」,而李明哲則是因為想前往中國促進中國民主自由而被捕。
中國的民主自由關台灣何事?有一派說法認為中國民主化對台灣的安全有利,因為民主化的中國不會隨意以戰爭威脅民主化的台灣,真的嗎?台灣人面對這種關鍵存亡問題,萬萬不可一廂情願。
關於民主化的迷思
這種民主化論調來自於兩個虛幻的迷思:其一是「成熟民主國家不會輕易發動戰爭」,的確不會輕易發動,但不表示不發動,美國出兵豬玀灣,出兵巴拿馬,也曾鎮壓波多黎告獨立起義,英國毫不猶豫的就出兵福克蘭群島;第二個迷思是「成熟民主國家之間彼此不會互相交戰」,這是因為冷戰期間民主陣營有共同敵人,當然不容易「網內互打」,而冷戰結束後,國際秩序延續至今,所以目前看來相安無事,不代表成熟民主國家之間真的永遠不會發生戰爭。
更致命的一點是,一個國家不會一夜之間從不民主國家成為成熟民主國家,中間總要經歷漫長的民主化過程。翻開血淋淋的民主化歷史,一個國家民主化到一半的時候,往往是侵略性最高、最危險、最恐怖的時候。
這串血淋淋歷史,可從法國大革命說起。法國的立憲民主化運動很快崩潰成大革命,不只國王上了斷頭台,連溫和革命派如羅蘭夫人也上了斷頭台,最後連把他們送上斷頭台的羅伯斯比爾自己也上了斷頭台。很快的,民主化不只造成法國天下大亂死傷慘重,更波及全歐洲,因為天下大亂中出了拿破崙,開啟橫掃全歐的拿破崙戰爭。
這時的美國才剛獨立,從專制的英國統治下脫離建立共和民主國家,這個新生民主國家馬上在歐洲發生拿破崙戰爭時趁亂投機,於1812年出兵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導致英軍報復而打了「第二次獨立戰爭」,連白宮都被燒毀。美國最後和英國談和,但還是沒放棄向外侵略擴張的「昭昭天命」:一邊迫害、殘殺印地安人奪佔土地,又併吞德州而與墨西哥發生美墨戰爭;之後因為新設太多州,使得奴隸州與非奴隸州的州權發生潛在不平衡,引發南北戰爭。在這樣的慘痛教訓後,美國的擴張胃口才終於大大減小,並於美西戰爭後完全停止。
對中國民主化,不要太一廂情願
但這股民主化災難回到歐洲,當德意志帝國建立時,表面上有議會,卻只有顧問功能,實際上由王權完全獨裁的「開明專制」體系,這樣的王權統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崩潰,開啟了威瑪共和的民主化時代。結果如何?我們都很熟悉,威瑪共和成為希特勒崛起的溫床,緊接著就是捷克遭殃、波蘭遭殃,然後捲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地球的另一端,當日本明治維新立憲時參考歐洲各國憲法,最後覺得德國開明專制最好,於是日本的「民主化」就抄襲了德國,其實一點也不民主。但即使是這樣半吊子的民主化,也很快就讓日本走上侵略之路,干預朝鮮而引爆1895年的甲午戰爭;之後更強挑帝俄,日日進逼中國東北,並在之後建立滿州國,又繼續向中國華北侵略。日本蠶食中國引起美、英、中、荷的「ABCD包圍網」,惡向膽邊生的日本選擇偷襲珍珠港,引爆二戰太平洋戰爭。最後一個血淋淋的例子,就是蘇聯垮台後的俄羅斯。民主化到一半的俄羅斯,出兵鎮壓車臣,出兵喬治亞,更干預烏克蘭並奪佔克里米亞。
台灣自己的民主化過程,在「寧靜革命」下沒有太大波折,而由於有強大的中國威脅,台灣自我防禦都來不及了,不可能還分兵去侵略別人。因此台灣人把民主化想得很簡單,以為每天做生意,過了幾十年,自然就民主化了,這種極度天真,很可能會為台灣帶來危險。在人類歷史上,民主化絕對不是像台灣人心目中這樣平順,而是都要付出大量鮮血作為代價,不只本國人要犧牲慘重,連無辜的鄰國也要陪葬。有理性的台灣人,對要不要在極權中國推動民主化,恐怕得再三斟酌。
台灣自己的民主都尚未成熟,吾人應該致力於台灣的民主化,及早讓台灣成為成熟的民主國家,在此之前,還是少管別國的閒事吧。


建中校園解嚴沒?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據報導,最近建中校園內蔣公銅像,背起書包穿上校服,手拿吉他迎接師生,學生以趣味方式消除威權印記,並賦予銅像新的意義。
有人說,今天是解嚴30年,民主時代的台灣,真的學會尊重不同立場了嗎?彼此似乎無須以毀壞方式表達意見;就留他在哪兒,讓每個世代評論銅像代表的功與過。難道將獨裁者銅像擺在學校門口,就是尊重不同立場了嗎?如果國歌為何只能由國民黨黨歌充當,而不能為其他黨的黨歌所取代?這是解嚴後的民主社會嗎?如果只是表面上解嚴,實質上沒有解嚴,算什麼民主社會?是否有些人心中還沒有解嚴?
自從台灣解嚴、民主化以來,許多機關與校園內之獨裁者銅像紛紛被請出校園,連保守的師大校園也在幾年前將蔣介石銅像移走,畢竟這是落實轉型正義的一部分。遺憾的是,一向以自由學風自許的建中,居然到今天還有蔣介石銅坐落在校門口,實令人不解,畢竟蔣介石銅像象徵威權統治,根本與建中自由民主學風格格不入,建中師生怎麼還能忍受那麼久?只會關在象牙塔教學與讀書,不知大是大非,缺乏自由民主精神與觀念,縱使升學率好、得獎率高,又有何值得驕傲的?
長久以來,建中給人感覺都只是會唸書與考試的學校而已,師生只重視升學率與國際科學比賽,也以此自豪,然而對社會問題與弱勢族群的苦難則常漠不關心,如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明明在建中旁邊,平時建中生上下學都路過,可是卻很少見到有學生進去參觀,只會每天埋首在教室讀死書,默背獨裁者的「豐功偉業」,連坐落在校園的威權銅像與充斥黨國意識形態的校歌,也見怪不慣,習以為常,從未聽說有師生建議學校討論銅像存在校園的合理性,只會對銅像搞笑,這是建中人應有的風骨嗎?
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其「我心目中的世界」一文中說:「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知道有一件事是千真萬確的:人是為其他人而活著——主要是為了我們所關心的人的笑靨和生活,此外也為一些並不相識的靈魂,因為同情的絲帶把我們與他們的命運繫在一起。」他也說過:「專家不過是訓練有術的狗」。他痛恨政治的威權並勇為挑戰學術的權威,其偉大不僅在其學術上的成就,更在於其人道精神與道德勇氣。建中傑出的校友陳文成也是如此,在當時台灣戒嚴年代,原本自己可以在美國過著舒適的學者生活,卻不忍心見到台灣處於危難之中,在海外勇於支持國內美麗島人士的崇高訴求,最後卻被謀殺於台大校園,可說十分偉大,但建中校園沒有他的銅像,卻有獨裁者的,是否很荒謬?
如今台大校園內已經豎立陳文成校友的銅像以茲紀念,建中何不比照?畢竟陳文成也是建中傑出的校友,其大智、大仁與大勇的精神,不是比蔣某人更值得當建中師生的精神標竿嗎?試問,德國校園中有希特勒銅像嗎?俄羅斯校園中有史達林銅像嗎?蔣介石又會比他們兩人「偉大」嗎?這種威權主義的思維一日不除,建中人充其量只是會讀死書與考試的學生而已,不配稱為菁英學生,建中也不配稱為菁英高中。建中人應該向愛因斯坦與陳文成校友看齊,有人道精神與道德勇氣,不僅與於挑戰學術權威,更應與於挑戰政治威權,才算是菁英學生與高中。
希望建中人能以愛因斯坦與陳文成學長為榜樣,不要只當知識的巨人,要當自由民主與人道主義的巨人,也做個有道德勇氣的人,勇敢走出象牙之塔,為國家前途與人民的幸福而努力,畢竟建中人一向以「有書有劍有肝膽,亦狂亦俠亦溫文」自許,也常以「紅樓沙漠鴕客」自豪。建中人應該以行動建議校方或市長府遷移獨裁者銅像,並修改校歌,才名符其實。


解嚴30年自立晚報歷史上的今天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以台語文學得過多項文學獎的向陽,本名為林淇瀁,曾任自立晚報副刊主編,前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歷史文化研究所長,現為台文所教授,台北教育大學圖書館長。
1987年7月15日 解除戒嚴
前一天、這一天和這個月底的晚報
凌晨為林彧將由印刻出版社推出的詩集《嬰兒翻》寫序,直到三點多脫稿。山居夜暝,天色未亮,這才想到今天是台灣解嚴三十周年日,三十年前的今天,我在《自立晚報》服務,擔任副刊主編,那時的記憶卻已模糊了。
睏極入睡,醒來已是中午。餐後回書房,找到當年出版的《自立晚報合訂本》,翻出1987年7月14日這天的首版,登出的是蔣經國宣告解嚴令的新聞(圖左);而三十年前的今天,7月15日,第二版則登出了相關的政治新聞及美日對台灣解嚴的回應(圖右上)。(合訂本105冊)
我編的副刊對解嚴有何反應?我繼續翻下去,找到7月31日的副刊,當天特別策劃了專訪,由記者何芸發表了一篇〈作家是作品的唯一審檢者──各界人士談解嚴後的文學創作與發展〉,訪問了當時的中壯作家鍾肇政、李喬、陳映真、王拓,青年詩人劉克襄、林彧,學院評論家何懷碩、龔鵬程、鍾蔚文、周玉山等多人。下方另有「小索引」專欄,登載 應鳳凰所撰〈戒嚴文學「成績單」──由一本「查禁圖書目錄」看文學禁書〉(圖右下)。(合訂本106冊)
回想當時的狀況,只是隱然感覺一個新的時代就要開始了,但也忐忑不安,因為強人威權體制尚在,戒嚴令雖然解除,其他法條卻還有170餘種尚未修改或廢止,而當時的刑法100條尚在,民主自由只看到濛濛亮,未見大白。可以說,解嚴後的媒體也仍受到統治當局的嚴密掌控。
真正解嚴,要等到1992年5月15日,立法院通過刑法一百條修正條文,次日正式頒佈。從此以後,學術與言論自由才獲得保障、海外「黑名單」人士也因而可以回台。「戒嚴體制」要到此才算真正解除。
1987年7月15日,《自立晚報》第二版,登出解嚴後相關政治新聞及美日兩國的回應。 圖:向陽提供
1987年7月31日,自立晚報副刊「文學月報」特別策劃專訪各界人士談解嚴後的文學創作與發展。這篇報導由記者何芸執筆,訪問了當時的中壯作家鍾肇政、李喬、陳映真、王拓,青年詩人劉克襄、 林彧,學院評論家何懷碩、龔鵬程、鍾蔚文、周玉山等多人。 圖:向陽提供

direct (30)direct (29)  


 

轉型正義做半套 顧立雄:跟李登輝、中國有關
分享轉型正義做半套 顧立雄:跟李登輝、中國有關到Facebook 分享轉型正義做半套 顧立雄:跟李登輝、中國有關到Line 分享轉型正義做半套 顧立雄:跟李登輝、中國有關到Google+
2017-07-16 09:23
〔記者顏宏駿/彰化報導〕台灣解嚴30年,外界質疑「轉型正義」未做到位,行政院黨產會主委顧立雄今受邀到彰化縣為青年學生演講時表示,舊政權「人權迫害」,可以透過體制或司法,落實「轉型正義」,在改造的過程中「清創療傷」,以體現人性的尊嚴。但台灣的國家地位特殊,加上「轉型正義」落實的最佳時刻,國民黨主席剛好是李登輝,他要大家「眼睛要看前面,不要看後面」,以致台灣的轉型正義一直「差一步」。
顧立雄受邀到彰化看青年學生演講。(記者顏宏駿攝)
顧立雄受邀到彰化看青年學生演講。(記者顏宏駿攝)
顧立雄說,以東歐國家為例,柏林圍牆倒塌,各國紛紛推翻原有的「共產體制」,重新制定新憲法,德國甚至對東德史塔西或納粹時代的「人權迫害」持續展開追訴,「轉型正義」得以落實,讓加害者攤在陽光下,警惕國人「勿重蹈覆轍」。韓國對於光州事件的罪魁禍首追訴,把前總統全斗煥、盧泰愚送上法庭,判刑,再由總統特赦,也讓韓國的轉型正義一次到位。
顧立雄表示,「體制」一直是台灣「轉型正義」未竟其功的重要原因,過去幾十年,政黨輪替或解嚴,一直有好的機會,可惜未竟其功,原因是威權時代,台灣的人權迫害者是國民黨,但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追訴,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要大家「眼睛要看前面,不要看後面」,身為加害者的最高領導人物的李登輝没有用國家體制去清算國民黨。
顧立雄指出,根據東歐經驗的「轉型正義」,常伴隨著「憲法時刻(constitutional moment)」的到來,政黨輪替是好時機,想落實「轉型正義」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體制,改變體制就得修憲,而我國憲法規定的領土疆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重疊,解嚴後,又頒佈「國統綱領」,「中國因素」,讓台灣的轉型正義變得更複雜。
顧立雄受邀赴彰化,參加立委陳素月、洪宗熠、黃秀芳在二水鄉舉辦「青年營」作上述的個人分享。


社論-解嚴30年 思劉曉波之死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5日, 2017
7月15日兩個政治事件在台北天空環繞,成為媒體、網路、社群活動,甚至許多社交場合的話題,一是台灣解除戒嚴30周年,二是大陸民運人士劉曉波13日去世,兩件不同性質的事,卻因緣際會進入同一個平台對話,點出了兩岸各自面對的民主困境問題。固然台灣面對的民主功課,無論問題本質、民主進程或面對的挑戰等,都與大陸不同,但兩岸都面對了「民主的下一步」問題,兩岸政府與人民都需要深思。
就台灣而言,蔣經國在30年前,建立了國民黨有效率的威權統治體系,個人在黨內也確立無可挑戰的絕對權威地位,但他洞察威權的不可持續性,及台灣與國民黨所面臨的內外部艱困挑戰,決定「改變」,因而宣布解嚴、開放黨禁與報禁,並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這是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的轉捩點,開啟了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去管制與解除禁忌的進程,今天台灣人民才能盡情呼吸自由空氣、百無禁忌地追求自我實現。
台灣於1991年制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並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民主進程達於高峰後,兩個亂流干擾了台灣的民主進程,一是統獨爭議,二是民粹現象, 2010年後民粹現象更深化為從政治、學術、企業、宗教、媒體到家庭、學校的「權力弱化」問題,權威崩解造成政府失能、政治失信、族群對立、家庭崩潰、社會分崩離析;經濟發展、國際處境也愈見艱難。尤其政府失能、政治失序,讓台灣在面對大陸時,很難再自豪民主的成就。
就大陸而言,劉曉波的去世,點出了專屬於大陸、與台灣不同的民主課題。劉曉波的《零八憲章》主張實施與台灣類似的西式民主,也許並不適用於今天的大陸,這中間有民主發展階段論、中國特殊的政治文化、中共的歷史傳統等等的辯證空間,但有一點非常明確,劉曉波是以一個「中國人」的立場,提出他覺得中國該走向的制度之路,他始終拒絕流亡海外,「以民族榮」、「為中國好」是劉曉波主張西式民主的初衷,而他在追求理念實現時所展現的無私與單純,是世人對劉曉波不能忘卻的記憶。
這時,如果把台灣與大陸的民主課題連結起來,則會發現,二者之間有很大的對參性。劉曉波追求的是西方民主,西式民主在華人社會到底適不適合、會否成功?台灣又恰恰是唯一的對照組,因此,台灣在尋求西式民主的過程,就會成為中國大陸適不適合西式民主的重要參照。
然而,台灣的西式民主之路,雖然有其成功的部分,但也有更多不成功與不成熟的部分。最鮮明的近例,政府修法管制退將與退職政務官赴大陸訪問,可長達15年,違者削減削奪其退休俸,這已經赤裸裸地違背了西方民主最重要的人權價值,也違反了《中華民國憲法》第10條的遷徙自由、第11條的言論自由與第15條的財產保障。換言之,台灣的執政者,自己都在嚴重傷害西式民主所追求的核心價值。
在社會端也傳出類似反民主事件,近日PTT針對大陸電競選手在台比賽奪冠,卻受到冷落的事件,及陸生不幸病亡的悲劇,充斥著各種煽動仇恨、歧視侮辱的不堪言論,尤其是陸生病亡一事,連人死為大的厚道都不存焉,相應引發了大陸民眾的強烈反感。這些不成熟處反覆呈現後,讓大陸不論官民,對西式民主存有疑慮,指著台灣的亂象問:「這就是西式民主嗎?」
台灣實踐民主過程中,確實有很多不成熟、甚至不成功的地方,但這不能直接畫上西式民主不好的等號。對此,台灣人民仍要對自己的民主路「保有信心」,我們的民主不夠成熟,但相應端的作法,不是放棄民主,而是要讓民主更成熟。
而大陸方面,在觀察注意台灣的西式民主發展時,則當「存有耐心」。雖然大陸當局努力地要開展一條「中國特色」的制度道路,但即便不複製西方式民主制度,卻不能摒除「民主」兩個字,不論中國式民主或西方式民主,都擁有相同的核心價值。什麼是民主的核心價值?就是讓人民擁有更幸福的未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可以充分自我實現。
這種「大家都有好日子過」的簡單期待,中國老祖宗很早就提出,反映在《禮記》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不管是蔣經國的解嚴,劉曉波的志業,西方民主的目的乃至於中國特色的制度建制,所追求的,也是這大同世界的實現。
兩岸在制度追求上,確實面對不同情境與不同困難,但是在心態上,應該共存著「都是中國人,兩岸一家親」的共好心情,祝福彼此,讓彼此的制度可以不斷成長進步,並成為彼此的良性參照。


戒嚴種菜也有事! 網友作沃草測驗 很多人被「槍決」
分享戒嚴種菜也有事! 網友作沃草測驗 很多人被「槍決」 到Facebook 分享戒嚴種菜也有事! 網友作沃草測驗 很多人被「槍決」 到Line 分享戒嚴種菜也有事! 網友作沃草測驗 很多人被「槍決」 到Google+
2017-07-15 19:17
〔記者陳鳳麗/南投報導〕今天是台灣解嚴30週年日子,很多網友在LINE瘋傳「沃草國會無雙」設計的「你是戒嚴時代的誰呢?」測驗,有網友第1題選的答案,結果就是被槍決!而對應的就是當年的實例案例。有人更每一題選的答案,結局都是被槍決,驚呼「在戒嚴時代生活實在不容易」!
「你是戒嚴時代的誰呢?」測驗讓網友邊做邊驚呼「怎會這樣!」。(圖擷取自沃草國會無雙網站)
「你是戒嚴時代的誰呢?」測驗讓網友邊做邊驚呼「怎會這樣!」。(圖擷取自沃草國會無雙網站)
「要選什麼學校的社團參加?」有可能選到地雷。(圖擷取自沃草國會無雙網站)
「要選什麼學校的社團參加?」有可能選到地雷。(圖擷取自沃草國會無雙網站)
選到參加讀書會的下場可能跟軵如芝一樣是槍決。(圖擷取自沃草國會無雙網站)
選到參加讀書會的下場可能跟軵如芝一樣是槍決。(圖擷取自沃草國會無雙網站)
選到參加耕耘社種菜去有可能像姜民權入獄10年。(圖擷取自沃草國會無雙網站)
選到參加耕耘社種菜去有可能像姜民權入獄10年。(圖擷取自沃草國會無雙網站)
沃草國會無雙設計的「你是戒嚴時代的誰呢?」測驗,不少網友自己做過測驗後傳給親朋好友,而很多人選擇目前很普遍的選項,結果不是坐牢,就是槍決,很多人大呼「不可思議」
許姓網友在第1題「要加入學校什麼社團?」,選「參加讀書會學習知識」,遭受的命運就是「槍決」,因1956年被槍決的新竹女中學生傅如芝就是參加讀書會,被判刑10年,後在獄中與男友傳紙條原判刑3年,蔣介石批示「發還復為嚴審」,改判死刑,死時才23歲。
施姓網友選最無涉政治的「去耕耘社在校園種菜」,結局是「入獄10年」,因台大物理系女學生姜民權就是參加耕耘社而被判刑。
選項中還包括「為弱勢募款」、「勸好友不要理看起來怪怪的男生」、「香港友人問台灣狀況」……,看起來都很普通的狀況,但依照自己自由意志選的,不是被判刑就是被槍決,陳姓民眾更每題都遭槍決命運。
沃草團隊最後的結論是,在戒嚴時代戰戰兢兢生活,才能成為那個時代倖存者。並列出當年被槍決的部分受難者名單。年僅30歲的賴姓網友說,過慣現在思想自由的日子,真的只能說「可是瑞凡,我回不去了…」。
「你是戒嚴時代的誰呢?」測驗網址:https://musou.watchout.tw/role-play/terror-30/。
戒嚴種菜也有事! 網友作沃草測驗 很多人被「槍決」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w6MXTU

我的戒嚴時代》吳晟:夭壽喔-新竹女中學生參加讀書會的下場可能跟軵如芝一樣是槍決+參加耕耘社種菜去有可能像姜民權入獄10年/國民黨把台灣當成反共復國基地,隨時都要打回大陸,於是用這樣的藉口剝奪了台灣人民長達38年的人權與自由。台灣有兩種人,一種經歷過戒嚴,一種沒有,我慶幸自己是前者,因為你會更懂得珍惜得來不易的人權與自由


解嚴30年》邱萬興:我的戒嚴風景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在戒嚴時期,警察只要看到頭髮太長的年輕人,他都可以隨時對你實施臨檢,剪掉你的長髪。
戒嚴年代,年輕人剛好流行長髮與穿馬靴,我們學美術設計的人,往往就是警察最喜歡臨檢的對象,在那個沒有電腦的年代,我的身背包上就經常帶著針筆與美工刀在台北討生活,卻經常遭到警察臨檢,警察問我,為何背包裡帶著美工刀,只能解釋,我是做平面設計的,必須要帶的工具,才能被放行。我不帶著它,難道要帶水果刀去切稿子嗎?
1985年參與黨外民主運動,我陸續到《八十年代》雜誌社與《黨外公報》擔任美術編輯工作,我的工作一定會受到警備總部與情治單位點名作記號,時常被這些警總人員跟監與恐嚇,還要時常跟他們玩捉迷藏遊戲。擺脫他們的跟監,我都沒在怕這些特務人員!


2017-07-15_204607  

1976/7/16 國際奧會要求中華民國以臺灣名義參加奧運,中華民國宣佈退出比賽
2017 年 07 月 15 日 17:47:45 ⋅ Leave a Comment ⋅ admin
1976年,長期寄生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權主張自己才是中國,不被國際接受,遭國際奧會要求不能以「中國」名義參賽,但可改用「臺灣」或「Formosa」,遭到中華民國政權嚴詞拒絕後退出
由當時大量新聞報導可看出,中華民國認定自己才是中國,對於被稱為「臺灣」是奇恥大辱。這樣的思想與價值觀,經過戒嚴時期長期的思想改造,成為許多人潛意識中理所當然的認知,鮮少有人意識到:為什麼要為了他們的恩怨醜化自己並把自己抹掉
#中華民國就是不被世界承認的中國
#他們中華民國的恩怨不是我們的恩怨
#黨國信仰看不起臺灣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臺灣地位的真相就是別人的免費提款機
圖:1976年7月 中央日報報導
延伸閱讀:
二戰後來臺的中華民國是什麼樣的政權?
https://goo.gl/SBJly4
林炳炎《保衛大臺灣的美援》
http://goo.gl/Z7zQBB
《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陳翠蓮著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708298595499
若不是國民黨,臺灣將在聯合國託管下成為美國太平洋海島反共的戰略防線之一,並很可能由臺灣人建立國家
https://goo.gl/iZf8An
要不是國民黨保衛臺灣,臺灣早就被中共佔領了?
https://goo.gl/NSUPmX
破解二戰後黃金傳說神話
https://goo.gl/lRgx7H


 

人類史上文化大浩劫 – 臺灣長達38年的戒嚴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M22oKq

人類史上文化大浩劫 – 臺灣長達38年的戒嚴

7/15 是臺灣解嚴紀念日。

也許很多人不清楚什麼是戒嚴,簡單說就是政府為了因應國家特殊狀態所做的緊急軍事措施。在戒嚴下,人民的權利大幅限縮,包括言論、新聞、集會結社、遷徙、通訊…等等自由。
1949年5月20日,中華民國政權在臺灣頒佈了第三次的戒嚴令,名義上因應戰爭局勢,實為鞏固外來統治,竟不公不義的實施了38年,在不知多少人犧牲性命、家庭、人生的抗爭下,獨裁者蔣經國才在斃命前半年放手,於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

戒嚴在臺灣各種層面造成的影響可以說極其深遠。除了政治上的影響外,文化、教育、創意、價值觀、多元思想幾乎都被嚴重扼殺,外來威權統治者得以大搖大擺的將臺灣的一切抹去改造成中國。
多個世代的人們,不分臺灣人或戰後移民、被長期置於無孔不入思想改造的牢籠裡。解嚴後,這群被徹底改造的世代,進入臺灣社會各階層,維繫著外來政權中華民國的價值,原生臺灣的靈魂卻在打壓、醜化、刻意忽略下不斷消逝。這場歷經數十年以上的文化大浩劫,也成為往後幾十年甚至百年難以解決的問題。

至今我們不但聽不到一句道歉,反而常聽到黨國信徒這樣說:「這種戒嚴令很輕微沒什麼啦」「戒嚴超棒的社會一片祥和」「蔣經國解嚴你們還不快感恩」,見證了戒嚴思想改造的威力。

圖:戒嚴時期無孔不入的洗腦,臺灣歷史博物館特展「聽!臺灣在唱歌:聲音的臺灣史特展」展品

延伸閱讀:
【戒嚴生活記憶】陳翠蓮/一個黨國青年的成長過程
https://www.twreporter.org/a/memory-of-the-martial-law-period-tsui-lien-chen
美麗島事件抗爭者被捕,老師帶學生至現場歡呼叫好
https://goo.gl/eW4tRb
臺灣版與妻訣別書 http://www.twmemory.org/?p=8257
丁窈窕樹的故事 http://www.twmemory.org/?p=8229


 direct (19)  

解嚴30 蔡英文:目光應放台灣人民而非蔣經國
By 曾薏蘋,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4日, 2017
總統蔡英文臉書照片,為1980年代,要求解除戒嚴的519綠色行動所留下的紀錄。(蔡英文臉書/宋隆泉攝影)
今天解嚴30週年,蔡英文總統今天在臉書發文,長久以來,有些人習慣把台灣民主化歸功於蔣經國前總統,不過,「我認為在解嚴三十週年的今天,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在台灣人民的身上」。
蔡英文更在兩書放上攝影師宋隆泉在龍山寺拍攝的兩張照片。她說,這是1980年代,要求解除戒嚴的519綠色行動所留下的紀錄。在許多黨外運動的歷史影像裡,都有這樣一群背對鏡頭的人。他們可能是卡車司機、是老師、是工廠的工人,或是小頭家,可能沒有人叫得出他們的名字,不過,就是他們推動了台灣的民主化。
蔡英文臉書全文:
向台灣人民致敬:寫在解嚴三十週年
三十年前的今天,台灣終於掙脫長達三十八年的國民黨戒嚴統治,向自由和民主踏出了重要的一步。這一步是台灣人民一起踏出去的。長久以來,有些人習慣把台灣民主化歸功於蔣經國前總統,不過,我認為在解嚴三十週年的今天,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在台灣人民的身上。
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兩張照片。這是1980年代,要求解除戒嚴的519綠色行動所留下的紀錄。在許多黨外運動的歷史影像裡,都有這樣一群背對鏡頭的人。他們可能是卡車司機、是老師、是工廠的工人,或是小頭家,可能沒有人叫得出他們的名字,不過,就是他們推動了台灣的民主化。
在漫長的戒嚴統治時期,這些人無怨無悔的付出。是他們用生命與熱情積極投入,讓我們的民主前輩,堅定不移地確信,終有一天,一定可以突破國民黨的威權統治。
今天是向偉大的台灣人民致敬的時刻,這就是我們的信念。唯有相信人民是讓國家前進的動力,台灣的民主才會不斷往前邁進。
在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跟全國人民報告,我心中對台灣民主的願景。
關於民主的台灣,我心中有個藍圖。
首先,我希望台灣有更多的新興本土力量能加入民主政治的運作。因為這會讓台灣的民主政治,一直保持年輕的活力。
其次,我希望台灣公民社會持續茁壯的同時,政黨與公民社會之間會找到一個更理性健康的互動模式。執政不是將各個公民團體的主張照單全收,執政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
最後,我也希望有一天,台灣的所有政黨,都能站在以台灣主體性的立場,來思考國家的未來。上一個三十年,我們用無比的勇氣向所有人證明了,民主不是洪水猛獸。下一個三十年,我們要用同樣的勇氣,打造一個未來不論誰當選總統,台灣人民都不再需要擔心台灣主體性會消失的政治環境。這就是終結藍綠惡鬥的真諦,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對台灣的責任。
台灣人不需要妄自菲薄,民主與自由是台灣的優勢。鞏固民主,確保台灣人永遠是民主人與自由人,然後將這個信念向世界傳遞出去。我願意跟所有台灣人民一起努力。


解嚴30年,許多台灣人尚未政治啟蒙,國民黨該面壁思過38年
By 沈政男,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5日, 2017
今年7月15日是台灣解嚴30年的日子。1987年7月14日傍晚,我在台中家中的29吋東芝電視上看到新聞快報說,「台澎地區將自明日凌晨起解除戒嚴」,一方面覺得欣喜,另一方面也有些意料之中——時任總統的蔣經國在幾個月前已告訴《華盛頓郵報》記者,台灣將會解嚴,然後又公開說「我也是台灣人」,甚至也已默許了民進黨的成立。
雖然如此,那晚就寢之時,望著窗外夜色,明明還是半夜,卻有一種即將破曉,天光就要降臨大地的興奮之情。那時我剛結束大學聯考重考,準備要找個打工的機會賺點學費與零用錢,然後暑假結束,就要上大學去加入推翻國民黨的行列。
什麼是戒嚴?簡單講,就是軍事統治,因為國民黨把台灣當成反共復國基地,隨時都要打回大陸,於是用這樣的藉口剝奪了台灣人民長達38年的人權與自由。台灣有兩種人,一種經歷過戒嚴,一種沒有,我慶幸自己是前者,因為你會更懂得珍惜得來不易的人權與自由
1984年左右,我念中一中高一、高二,政治啟蒙,開始飢渴地閱讀禁書與黨外雜誌。那時每週二放學,我都會騎著單車,到台中三民路上的聯邦書局或汗牛書屋,找剛出爐,紙頁還溫熱的《八十年代》來看。那時高中男生得理平頭,穿卡其制服,戴大盤帽,跟當時的警察裝扮完全一樣。有一次我到書局找不到《八十年代》,開口跟老闆娘索取時,竟被嗆了一句:「你們做這樣的事,可以領多少錢?」我愣了一下,隨即明白,她把我當成來查禁黨外雜誌的警總人員了。
戒嚴時期的黨外雜誌
箝制出版自由,進而達到箝制思想與言論自由的目的,是戒嚴體制的惡中之惡,光是這項罪行,國民黨就該面壁思過38年。雖然解嚴30年了,還有許多台灣人政治尚未啟蒙,搞不清楚什麼叫國家,什麼又叫正義,原因就在此。
箝制出版的手段包括報禁、雜誌查禁、書籍查禁等。解嚴前的報紙有《中央日報》、《青年日報》這類黨報,也有《聯合報》、《中國時報》、《中華日報》這類黨友報,然後就是獨立的《自立晚報》與《台灣日報》,共通點則是最多只能有三大張,不能多寫。小時候我家裡訂的是《台灣日報》,那時《台灣日報》並無特殊政治傾向,只因父親開始有老花眼,而該報字體較大。高中以後,我會到文具行買《自立晚報》,一份五元。《自立晚報》是戒嚴時代,許多關心台灣的人最重要的精神食糧之一,這麼多年過去,我還能記得,每晚讀到那揭露黨國體制罪惡的報導時,那種鄙夷與氣憤,想要起身做點什麼的心情。
當時最有名的一本禁書是江南寫的《蔣經國傳》,各大黨外政見會場書報攤都有在賣,後來國民黨竟然派人幹掉江南。最震撼我的則是《宋氏王朝》,這本書太厲害,只要讀個幾頁,你就會政治啟蒙,不再相信任何教科書所寫的中國與台灣近代史。當然《被出賣的台灣》、《台灣人四百年史》也都受到歡迎
宋氏王朝
戒嚴之下,沒有集會與結社自由,若敢違犯,就用軍法伺候。從《自由中國》到《美麗島》等藉由辦政論雜誌而企圖組織政團、政黨的主事者,都被國民黨予以軍法審判,當然最有名的就是美麗島事件的軍法大審。台灣能在1987年解嚴,1979年底爆發的美麗島事件應該起了關鍵作用,當時台灣人所展現的民氣,似乎嚇到了蔣經國
除了政治上箝制,國民黨也擔心宗教活動。戒嚴時代被打壓得最厲害的是一貫道,直到解嚴後才合法化
戒嚴之下,也不能靜坐、示威、集會與遊行,然而在美麗島事件以後,越來越多黨外人士開始衝撞這層封鎖,一步步向國民黨要回政治權利。比如1986年5月19日在台北龍山寺,以及1987年6月12日在立法院門口,都有黨外人士的靜坐與示威,後來好幾個帶頭的人因此被起訴。
在那波解嚴前的衝撞裡,有一個氣魄十足的年輕人叫江蓋世,獨自一人巡迴全台,頭綁布條身穿背心,訴求言論自由。就在1987年7月15日解嚴第一天,剛好來到了台中市,那天下午他獨自一人坐在台中市議會三民路口的人行道上,我得知以後,就騎著單車過去看他,對他的勇氣十分佩服,後來到附近的中央書局買了一本《甘地傳》請他簽名,因為他主張甘地的非暴力抗爭。
美麗島雜誌
戒嚴帶來的箝制,宛如一支鐵手掐住台灣人的腦袋與脖子,把許多台灣掐到變成思想上的毋成囝,於是當解嚴到來,台灣人開始張口大力呼吸新鮮空氣,伸展萎縮僵硬的手臂,並奮力踢腿拉筋,展開思想上的健行。
解嚴第二天,台中街頭,在如今的中區,隨即舉辦了一場遊行,主題是什麼我已不記得,但帶頭之一似乎是張溫鷹,當時我也參加,跟著隊伍走在民權路、自由路、三民路,享受擁抱土地、表達自己的快樂。
那時剛成立不久的民進黨,辦了一份機關報叫《民進報》,應該是週報,我看了以後十分喜歡,想說如果這份報紙賣得好,讓更多人讀到,一定可以啟蒙更多人,於是那時有一陣子我曾考慮要到民進黨部當送報生,幫忙賣《民進報》。後來沒有成行,因為很快找到了三民路上台中商專對面的速食店,薪水不錯,便去賣炸雞了。
然而我對台灣的關心,不只沒變,甚至越來越熾烈。從速食店下班後,我會到台中圖書館與台中文化中心,把所有我找得到的政經社教科書,中文與英文,全部借回來,不管看得懂看不懂,一頁頁生吞活剝,建構自己的人文與社科知識體系,然後用來了解台灣,構思台灣。
八月初聯考成績寄來,我利用速食店打工空檔打電話回家,一聽到弟弟告訴我分數,我知道自己可以考上台大,馬上就跟老闆請辭——我要到反國民黨的大本營,去為台灣打拼了。
然後一晃眼,三十年過去了。我慶幸自己走過戒嚴,也自我解嚴,卸除了心靈上的枷鎖。從高中生變成了中年人,三十年過去了,我依然關心台灣,想要為台灣做點什麼。很多人倦了,懶了,厭了,退了,我還是那個想要陪伴台灣,守候台灣,一起度過下一個暗夜,等待另一次天光到來的高中生。
感謝先人與前輩的勇敢犧牲與付出,請珍惜得來不易的人權與自由。


 

我的戒嚴時代》吳晟:夭壽喔 中華民國萬歲也有事
分享我的戒嚴時代》吳晟:夭壽喔 中華民國萬歲也有事到Facebook 分享我的戒嚴時代》吳晟:夭壽喔 中華民國萬歲也有事到Line 分享我的戒嚴時代》吳晟:夭壽喔 中華民國萬歲也有事到Google+
2017-07-14 08:00
◎採訪.攝影/記者顏宏駿
我是吳晟,在戒嚴年代,談不上跟情治單位對槓的「豐功偉績」,倒是因為好發議論,常引起情治單位的注意,到學校或家裡搜索,也曾為了一件取締小孩賣愛國獎券在警局被打,也有好友跟我警告「收斂一下」,但我沒有從政的意圖,也不想當英雄,也不想去衝撞體制,凸顯問題,我只是一個很直率的文人,有想法,就直接說,只是在那個年代,僅僅這樣就會招惹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
總統府資政吳晟有「鄉土詩人」、「種樹詩人」之稱,在戒嚴時期曾因直率的個性惹上不少麻煩。(記者顏宏駿攝)
總統府資政吳晟有「鄉土詩人」、「種樹詩人」之稱,在戒嚴時期曾因直率的個性惹上不少麻煩。(記者顏宏駿攝)
吳晟一生就愛抱不平,看到不公不義就想發聲,也因此觸怒「當局」,所幸都有貴人相助,讓他化險為夷。(記者顏宏駿攝)
吳晟一生就愛抱不平,看到不公不義就想發聲,也因此觸怒「當局」,所幸都有貴人相助,讓他化險為夷。(記者顏宏駿攝)
高中編校刊 就惹上麻煩
我就讀樹林高中時就開始編校刊,有一次訓導主任突然把所有校刊全部收回來,我跑去訓導處問原因,訓導主任說「這篇文章出事了!」原來是社員用「小孩子的筆調」寫「夭壽喔!」接著在結尾寫下「中華民國萬歲」,「夭壽喔、中華民國萬歲」兩句擺在一起就出事。
校內「人二」通知調查局的進來調查,訓導主任替我出面講話才讓我度過這次危機。
高中畢業後考上屏東農專,我又擔任校刊主編,我跟校外幾間學校的校刊幹部串連,組成「長流社」,大家充滿文學的抱負理想,大家相互交流。
辦個讀書會 變非法組織
結果2、3個禮拜後,總教官氣急敗壞地跑來質問我「你竟然在校外搞非法組織」。沒多久情治人員就到校內來了!好在我們社團的指導老師白尚洲(前台視主播白詩禮的父親),他因為黨國夠力,替我出面求情,他向情治人員說「這個學生沒問題,我保證」。
專一暑假那年,情治人員到家裡來搜索,最令我難忘!4個制服(警察)、2個便衣(情治)到家裡來翻箱倒櫃,我接到消息,急忙從屏東趕回家,媽媽看到情治人員,嚇到全身發抖,我晚間回到家裡,急忙跑到成功派出所,當時那個所長說:「你爸爸(吳桑)生前很照顧我,我不會害吳桑的兒子,你可以看,這是國安局來的公文」,這一次好在有這名所長替我求情,才又度過一次危機。
多講兩句話 警總找上門
畢業後回到家鄉當老師,我仍不改其性,好發議論,甚至還幫黨外(王拓、江春男、楊青矗)站台,結果警總直接到學校來調查,這次是校長出面幫我頂住,保證「他是以個人身分助講,沒有加入組織」,才讓警總交差。
1980年我獲美國國務院的外圍團體邀請赴愛荷華州做國際作家交流,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國,辦理出國時,每一關都碰釘子,我親自跑教育部一趟,剛好遇到我以前讀彰中時的體育老師(時任教育部體育司長),我告訴他,很多關都過不了,他調出我的安全檔案,嚇死人,問題檔案一大堆,因「思想偏激」,不得出國。
多次遇貴人 屢化險為夷
我原本已經放棄這次機會了,沒想到出教育部大門時遇到林懷民,林懷民跟我熟識,但他家世背景非凡,林懷民直接帶我去找教育部文教處長,直接嗆聲「你不讓他出去會成為國際新聞喔!」結果我的出國申請馬上下來。
我這一生,就是愛抱不平,看到不公不義就想發聲,也沒有任何政治意圖,但處在那樣的年代就很容易觸怒「當局」,好在有許多「貴人」出面挺我,讓我深深覺得,其實在人性被欺壓、扭曲到頂點時,仍有許多人干冒著自己升遷受阻的危險,對我伸出援手,流露出那個時代的「人性光輝」。
◇吳晟小檔案:73歲,有「鄉土詩人」、「種樹詩人」之稱,積極參與農民及環保運動,去年被總統府聘任為資任。早年是國中生物老師,在鄉間過著耕讀創作的生活,其詩作充份反映台灣農村的面貌,退休後,擔任南投縣駐縣作家,實地走訪濁水溪流域,目睹台灣山林被破壞的慘況,完成「筆記濁水溪」一書,並開始在家鄉種台灣原生樹種,推動友善土地耕作觀念及環保教育。
戒嚴是什麼東西?
軍事戒嚴搭配「動員戡亂」體制,人民的自由與基本人權都受到限制。只要警察看到你頭髮太長,或覺得你形跡可疑,就可以把你拎到警察局。一本書、一篇文章、一句話,都可能惹禍上身,被請去「吃早餐」從此回不了家,僥倖沒有被自殺、被槍斃,也會把你關到「生虱母」。

2017-07-14_1145182017-07-14_114526  

我的戒嚴時代》艾琳達:三民主義竟然也曾是禁書

我的戒嚴時代》孫福佐:「違警罰法」就是「違反警察的想法」

我的戒嚴時代》陳和平:利用「禁歌」來打歌

我的戒嚴時代》江先生:阿兄坐黑牢 家破人亡

我的戒嚴時代》羅元豐:偷看黨外雜誌再燒掉


 

【專文】親民黨總是在關鍵時替國民黨抵擋台灣轉型正義最後一哩路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戒嚴時代,除了聊備一格的民社、青年兩個花瓶黨,國民黨是唯一的從政出路。所以當時國民黨是個左右統獨兼容並蓄的大雜院,勿寧十分正常。
第一波的「出走」,大概從1950年代台灣有縣市長選舉就開始,沒被國民黨提名參選的地方實力人物,就以「無黨籍」身份競選。
最早的「無黨籍」比國民黨亂中有序的大雜院更混沌,歷經若干次選舉,漸而「提純」出「黨外」。「黨外」雖然也囊括左右統獨,但「制衡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共識十分明確。「黨外」招牌有助於當選,發展到後來乃有真假黨外之爭。
1970年代無名之黨「美麗島雜誌」時,真假黨外的定義逐漸釐清,到稍後1980年代初的黨外公政會、黨外編聯會時,就更加明確了。
組黨前夕,黨外發生一大一小論戰。大者「雞兔同籠」(選舉路線vs.運動路線)事件,最後雞兔合流。反倒小者「國台語之爭」,去除一部分反國民黨統派勢力,如夏潮、雷渝齊等皆未參加民進黨組黨;另一部分參與民進黨組黨的統派,如費希平、林正杰等,也很快的在建黨5年內離民進黨而去。
1991年底「台獨黨綱」,大概是民進黨台獨路線的最高峰,但也從此趨緩。
其後再度輪到解嚴、開放黨禁後、有競爭對手的國民黨分裂。分裂從蔣經國一死、李登輝接班就開始。先是真除黨主席之爭,後又主流/非主流之爭,但正式出走者,是右翼統派「新黨」。
如果說新黨出走是因為意識型態與李登輝迥異,宋楚瑜的出走,就單純是權位之爭的結果。宋在李登輝繼位之初,幫李擋掉宋美齡接黨主席一案,立下大功,卻始終要不到心怡的行政院長位置,羞憤出走競選總統,從而因他「個人」而誕生「親民黨」。
2000年連、宋、陳3腳堵的結果,民進黨執政,李登輝被逐出國民黨,精神領導「台聯」——這是1990年代國民黨內鬥以來,分裂出的第三個政黨,結果卻走到「極台」的市場區隔。
有些人喜歡和稀泥說,黨外、民進黨、新黨、親民黨、台聯,還有現在的民國黨,均屬國民黨開枝散葉。這說法有待商榷;箇中有一條很明白的界線:黨外、民進黨是戒嚴時代,意識上與國民黨決裂出走的,而新、親、台三黨,時間在解嚴後,亦非意識形態上的決裂,這也正是新黨、親民黨終究與國民黨牽扯不清的原因。
現在大家所詬病的「藍綠」,其實是新黨、親民黨既離家又想繼承家產,才會形成所謂「泛藍」。在新黨、親民黨之前,哪有什麼藍?就一個國民黨,vs.黨外或民進黨。
當時台灣民主運動目標明確,反正一切禍源就是國民黨,一切反國民黨的力量,都是民進黨應該團結的力量。新、親兩黨出席後,無組織實體的藍綠之說,反而混淆焦點。
其中,親民黨尤其扮演「緩衝區」的關鍵角色。國民黨一旺,它就靠過去;國民黨一衰,它往中間一站、中流砥柱,總是在關鍵時刻替國民黨抵擋住台灣民主化、轉型正義的最後一哩路。


【張則周番外篇】共匪于非的讀書會

當時來自大陸各省的學生們不少有過學運經驗,以為學生只要團結就有力量,渾不知台灣省主席兼任警備總部總司令陳誠已決心鎮壓。四六事件未久,1949年5月20日即開始實施戒嚴。台大各學生社團活躍份子陸續遭逮捕判刑,黨國威權教育逐步確立。戒嚴才滿一年,就讀台大化工系三年級的張則周即遭逮捕入獄,罪名是參加共諜于非組織之讀書會。被特務當成讀書會。現在到處都是讀書會,那時候就不行,不能隨便參加讀書會的,讀書會就算(共匪的)周邊組織。進到監獄以後,有時候我們會進行小組討論,討論共產主義,當時叫做共匪嘛,共匪理論批判、毛澤東思想批判,三民主義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進步的哲學思想和治國理論,共產主義是異端邪說。有時討論到「民生主義是不是共產主義?」指導員也說不出所以然,最後還是由一些對共產主義有深刻研究的難友出來解釋。(監獄)有一些教授,讀了很多這方面的東西,向他們請教,思想也慢慢成長。這時才真正領悟到什麼是「讀書會」。張則周22歲遭誣為共諜同黨,入獄11年4個月,38歲才取得大學畢業證書 【張則周番外篇】共匪于非的讀書會

BB10iV9B (1)BB10iTunBB10iV9n

【老教授的最後一堂課1】台大傳奇通識課一開22年 背後竟藏著90歲老人的受難記

張則周小檔案
1929年:出生於河北省
1947年:考取上海國防醫學院,1年後休學,赴台灣考入台大化工系
1950年:在台大宿舍被捕,遭控涉入共諜案,共服刑11年4個月
1963年:考取成大礦冶系,隔年轉學進入台大農化系
1976年:取得博士學位,於台大農化系擔任副教授、教授
2000年:辦理退休。1997年起所開通識課「生命與人」,不支薪繼續開設至2020年1月


邱顯洵《手繪台灣關鍵字:畫說1940-2020》:1949蔣介石兵敗來台,台灣軍事戒嚴38年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20-10-04_0847032020-10-04_0846552020-10-04_0846212020-10-04_0845182020-10-04_0845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