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N經濟通》中國補貼電動車明細 令人瞠目結舌 - 自由財經
洗產地很忙?中國車企急調2萬貨櫃運貨至巴西 運價飆6倍
2024/05/19 06:37
洗產地很忙?中國車企急調2萬貨櫃運貨至巴西 運價飆6倍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dWMrf4
中國車企急調2萬貨櫃運貨至巴西,造成運價大漲。(示意圖,法新社)
陳麗珠/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近期歐洲、美洲航線運價漲幅達到兩位數,部分航線運價暴漲近 50%,還出現「一櫃難求」局面。上海業內人士爆料,中國車企比亞迪位於巴西的生產基地將於下半年投產,短期至少需要發往南美2萬個貨櫃,導致市場運力出現階段性短缺,推升運價。據悉從3月以來,中國至巴西航線的貨櫃價格漲了4到6倍。
華盛頓14日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從25%提高到100%後,預計美國及其盟國還將對中國電動車行業採取更多貿易限制,中國車企急向墨西哥、巴西運輸電動車,以規避高額關稅。
其中,巴西今年開始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全電動汽車從1月起徵收10%的稅率,今年7月將增至18%,2026年7月將增至35%。傳出中國車企從3月開始緊急向巴西運送電動車,導致中國至巴西航線貨櫃運價自3月以來大漲4到6倍。
上海鐵亨國際物流市場部總監張杰對中媒界面新聞表示,比亞迪位於巴西卡馬薩里市的大型生產基地綜合體,將於今年下半年投入生產,該大型生產基地綜合體包含三座工廠,短期至少需要發往南美2萬個貨櫃,這導致市場運力出現階段性短缺。中遠海運將一部分西非航線運力調去支持南美航線,又導致了西非航線運價普漲。
張杰指出,多個航線的運價月漲幅甚至達到40%-50%,例如4月份歐洲航線的一個40呎貨櫃的運價為4000美元,5月份已經漲到6000美元左右,有些航線艙位出現了一箱難求的情況,出口商很難訂得到理想船期。
壹航運創始人鐘哲超也說,往年 5 月第二週國際航運市場的出貨量就開始回落,今年卻很反常,漲價一直持續至今,原因之一是以新能源車企為代表的企業「搶出口」。
洗產地很忙?中國車企急調2萬貨櫃運貨至巴西 運價飆6倍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dWMrf4
中國補貼電動車 site:https://nicecasio.pixnet.net/blog - Google 搜尋 https://bit.ly/4aVV3jU
中國滯銷的電動汽車堆積如山。(法新社)
電動車商利用政府補貼套利
既然這些車不實用,為何還要將它製造出來?「套利」的第一種模式就是生產商拿國家補貼,生產商再成立一個公司買車,可以再拿一次地方補貼,接著把值錢的零部件賣出,廠商再繼續貼牌造車,形成大家賺錢,政府也賺到汽車大國夢的局面。
再來就是利用年輕人的信用,以租代購,零頭期等話術,鼓勵年輕人貸款買車跑網約車,用這方式來助長汽車銷售量。不過,疫情開始後,沒什麼人坐車,接不到單是日常,退車的年輕人也變多。
2016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爆出「騙補」醜聞,當時中國已在新能源汽車行業補貼超過人民幣330億元,在中國官方對72家企業的檢查中發現,騙取財政補貼的金額達人民幣92.7億元。
此後中國提高財政補貼門檻,補貼額度逐年減少,並在2022年宣布結束補貼。雖然補貼結束,但新能源汽車其實還有政策扶持,例如中國將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延長至2027年底。
過去中國許多政策透過「用市場換技術」,加速產業汰換升級。(美聯社資料照)
中國慣用大灑幣換取技術
過去中國許多政策透過「用市場換技術」,加速產業汰換升級,的確成功創造中國經濟、市場、技術各領域飛躍式成長。中國支持新能源車,大力推動發展,無非是希望從節能與新能源領域中,擺脫先進國家與國際大廠的牽制。
但歷史如鏡,先前中國為了發展半導體、5G等產業,推出大基金項目並且投錢進去,但是灑幣後以無效投資收場。沒有計劃、盲目生產、品質參差不齊,哪有不進「墳場」的道理?
不只如此,互聯網、網約車、外賣、房地產、新能源汽車,中國認為什麼熱門就做什麼,從沒有考慮到結果。
中國先前為了發展半導體產業,推出大基金項目並且投錢進去,結果以無效投資收場。(路透資料照)
中國去年外銷522.1萬輛汽車 超越日本
這次的新能源車也是,中國扶植新能源車,想在這片領域打出一片天,的確,去年中國汽車業發展達到了1個全新的里程碑,去年全年中國生產3016.1萬輛汽車,銷售出3009.4萬輛汽車。
其中,中國生產958.7萬輛新能源汽車、銷售949.5萬輛,新能源汽車占中國全部汽車生產與銷售的比率分別是31.79%以及31.55%。去年中國更是外銷汽車522.1萬輛,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其中120.3萬輛是新能源汽車,較前1年度成長77.6%。
Alix Partners報告指出,中國從2016年到2022年補貼新能源汽車至少570億美元,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壯大的關鍵。
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曾說,如果沒有貿易壁壘,中國的電動車企業將橫掃全球市場。然而,殘酷的現實是,遊戲規則被改變了。
中國大量補貼新能源車產業,一堆車商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企業過多投入的後果,就是車廠開始面臨降價競爭問題。中國車商比亞迪(BYD)因市場有庫存壓力發起的價格戰,其他廠商紛紛效仿,中媒以「血拚」,來形容這場由比亞迪掀起的價格大戰。
中國車商比亞迪(BYD)因市場有庫存壓力發起價格戰。(法新社)
中國新能源車產能巨大 僅2家有盈餘
但是在慘烈的價格戰中,中國100多家電動車企只有兩家賺錢:比亞迪與理想汽車。《美國之音》指出,官方補貼或許在短期內有助刺激消費,對於行業長期發展,卻可能潛藏風險。就像現在,一些大部份中國人都沒聽過的電動車製造商,正接連停工關廠。
有專家表認為,中國新能源車企將在今年迎來大洗牌,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難以避免。在產能巨大,國內消化不了的情況下,「外銷」成為新能源的另1條賽道。
電動車大舉湧入全球市場,不只中國業者陷入自相殘殺,就連全球企業也遭受衝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研究顧問克利加德(Thomas Klitgaard)指出,中國從燃油車向電動車轉型的任何路徑,都將意味著贏家和輸家都在中國,這是場博弈,對促進中國經濟的成長實際上不會有太大幫助。
中國補貼電動車 site:https://nicecasio.pixnet.net/blog - Google 搜尋 https://bit.ly/4aVV3jU
全球車商剉咧等!中國明年電動車過剩產能約2千萬輛
2024/04/29 06:53全球車商剉咧等!中國明年電動車過剩產能約2千萬輛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9WvCxq
中國電動車明年將有近2000萬輛過剩產能。 (法新社)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根據《日經亞洲》報導,中國電動車的產能持續以極速擴張,預估明年將有近2000萬輛過剩產能。中國電動車產能早已超過國內需求,歐美和日本擔憂,中國車商將以割喉的折扣價向海外出口電動車,衝擊全球主要車商。對此,歐盟和美國已有所行動。
汽車產業的產能利用率通常要達到80%左右才能損益兩平,但包括純電動車在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利用率僅約50%。因產能過剩,中國幾家剛進入市場的電動車商已宣告破產。
本月25日揭幕的北京車展,中國智慧手機大廠小米的展位人滿為患,相較之下,隔壁的日產汽車則冷冷清清。小米董事長雷軍對參訪民眾透露,公司今年3月才推出首款電動車,就已收到7萬5723輛訂單。
中國電動車商能壓低成本,主要因為電池採購網絡集中在中國,根據南韓SNE Research,就電動車所安裝的電池廠牌而言,去年全球前10大電池製造商,中國就占了6名,約80%的正極材料(電池的核心元件)是在中國生產。
電池占電動車30%至40%的製造成本,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中國製電池均價約歐洲和美國的80%。電動車用的鋼和其他材料也能用低成本採購,因中國政府提供車商在研發和建廠時優渥的補貼。
因進入的門檻低,有大量中國企業投入電動車市場。根據中國工信部的資料,去年中國有超過50家車商製造新能源乘用車,且車商仍加足馬力擴產,希望擴大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的市占率。
然而,中國電動車的產能增速遠大於需求增速。中媒預測,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能上看3600萬輛,而銷量預估僅1700萬輛,因而出現近2000萬輛的過剩產能。
因產能過剩,去年中國電動車商的產能利用率約50%,遠低於損益兩平所需的80%,隨著獲利被擠壓,可能使電動車產業出現大洗牌。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汽車產業的利潤率僅4.3%,低於2015年的8.7%,一些新能源車商已破產,預計今年將有逾10家車商將宣告或瀕臨破產。
有些車商將增加對歐洲和東南亞的出口,視為解決產能過剩危機的方法。去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增加78%至120萬輛,2025年恐達350萬輛,這將對日本和歐洲車商造成打擊。
全球對中國電動車產能過剩問題日益憂心忡忡。歐盟正在調查,中國電動車商是否在獲得政府補貼後,以低價向歐洲傾銷電動車,不公平地妨礙競爭。美國財長葉倫本月稍早訪問中國時,也同意與中國建立1個討論產能過剩問題的框架。全球車商剉咧等!中國明年電動車過剩產能約2千萬輛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9WvCxq
與共享單車同命 中國新興 電動車墳場 電動車
2024/03/05 07:15
LTN經濟通》與共享單車同命 中國新興墳場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9ZNLLa
電動車快速湧入市場,需求跟不上供給,中國出現「電動車墳場」。(彭博資料照)
中國電動車產能 嚴重過剩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氣候變遷影響下汽車產業推動轉型,各大傳統車廠紛紛推出電動車,大量新創公司湧出試圖搶市,但隨著供應激增需求面卻未跟上成長,中國開始出現「電動車墳場」。
從杭州到南京,中國多地出現大量廢棄的電動車,這些車輛可能是在叫車平台倒閉後被遺棄,或是隨著車廠不斷推出性能更好、行駛里程更長的電動車,逐漸被淘汰。這反映出資本湧入新興產業時,可能面臨的產能過剩、浪費,同時也成為電動車快速進步的一個「奇怪的里程碑」。
這被遺棄的車輛,大多是搭配電池的簡易電動車,充電1次可以行駛約100公里,他們多半是2010年代中期出廠,當時中國政府祭出慷慨的補貼,吸引數百家汽車製造商跨足電動車領域,並由不太關心長期品質的叫車平台大量採購。
大量舊款電動車被遺棄在中國街頭、空地,不少車輛因為停放太久,周圍已雜草叢生。(彭博資料照)
叫車公司倒閉 電動車墳場比比皆是
JSC Automotive資深分析師指出,在中國電動車市場發展初期,交車量主要是由共享汽車車隊所推動,只有很少量的消費者會選擇購買他們。這些車輛主要由叫車平台買下,並出租給用戶。
這種需求推動了電動車產業,自此開始,呈指數級成長。中國目前在全球電動車領域處於前段班,去年生產約600萬輛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幾乎佔國內銷售新車的3分之1,佔全球現有電動車總量的60%,在北京的支持下,中國也有最廣泛的充電基礎設施。
不過,光速發展下也造成了大量的衝擊,現在民眾只需花費大約1萬美元(約新台幣31.6萬元)的價格,就可以買到充電1次可行駛300公里的新型電動車,因此,大量舊款電動車被淘汰,而許多率先採用電動車的叫車公司已經倒閉,中國目前約100家電動車製造商,遠低於2019年的500家左右。5年來,有近400家電動車企退出市場。
根據中媒報導,杭州市政府已誓言要清除各地囤積的廢棄電動車,但《彭博》記者實地走訪,仍可在杭州餘杭區、西湖區看到不少停滿廢棄電動車的地方,其中更有車輛因為停放太久,周圍已雜草叢生。
為推動電動車普及,中國政府自2000年代末期開始給出高額補貼,吸引製造商搶攻電動車領域。(彭博資料照)
電動車企偽造生產紀錄 騙取政府補貼
在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2020年初進入中國,並開始在上海廠投產之前,中國生產的多數電動車尺寸較小且品質低劣,面對選擇多樣的燃油車消費者而言,電動車幾乎沒有吸引力。
為推動電動車普及,中國政府在2000年代末期開始為每輛車提供高達6萬人民幣(8400美元,約新台幣26.5萬元)的補貼,並在幾個主要城市限制燃油車數量。汽車製造商扶植、創立了多家叫車新創公司,這些新創反過來也成為電動車產品主要買家。
2010年代中期,中國擴大了支持採用電動車,並推動了信用體系,獎勵生產電動車的製造商,同時也開始出現企業鑽漏洞,透過偽造不存在的電動車紀錄騙取補貼,例如生產不含電池的車殼,或是不符合規格的電動車。中國官媒《人民日報》在2016年揭露,有數十家公司騙取超過93億人民幣(13億美元,約新台幣410億元)的補貼。
電動車產業快速更迭,各大車廠不斷推出便宜、性能更好的新車,使得大量續航力較弱的舊款電動車被淘汰。(彭博資料照)
電動車墳場 嚴重衝擊環境
2019年,北京開始大幅削減國家針對購買電動車的補貼,許多叫車公司被政策轉彎打得措手不及,在毫無準備下嚴重影響這些公司的現金流,也是從那一年開始,「電動車墳場」開始引起大眾關注。
惠譽中國企業研究總監楊菁表示,計程車公司和車隊營運商在當時的採用,確實讓消費者了解電動車是安全的替代品,促使製造商在沒有實際消費市場的情況下仍著手投資相關技術,為廣泛的需求奠定基礎。隨著電動車推陳出新,這些舊款電動車被埋葬也不足為奇。
大量電動車被遺棄也衍生出額外的環境疑慮,舊款車型被快速淘汰,可能會抵銷電動車作為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效益,因為製造電動車產生的碳排更大,且可能還要再到幾年後,電動車才會比燃油車更佔優勢。另外,這些廢棄電動車結構使用的鋼鐵、電池含有鎳、鋰、鈷等關鍵金屬是否能回收重複利用,也是外界關注的一大焦點。
中國幾年前也出現過「共享單車泡沫」,在熱潮過後,街頭堆滿廢棄單車。(路透資料照)
共享單車熱潮過後 各城現大量棄置單車
隨著電動車墳場受到矚目,也讓不少人回憶起中國幾年前的「共享單車泡沫」,《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在2018年曾報導過,中國多個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廈門街頭出現大量廢棄單車。
報導指出,共享單車2017年在中國興起,數十家公司搶佔市場,將數百萬輛色彩鮮艷的共享單車放上城市街道。然而,成長速度遠遠超過需求,使這些城市不堪重負,基礎設施尚未準備好應對突然湧入街道的大量共享單車。用戶會將自行車停放在任何地方,甚至隨意拋棄,導致共享單車堆積,堵塞了原本就已相當擁擠的街道、小巷。
各地政府迅速採取行動限制成長,並規範產業,使得一些規模過大、太早切入市場的公司陸續倒閉,共享單車熱潮成曇花一現,他們提供的大量共享單車在空地堆積灰塵,大量被扣押、廢棄和損壞的單車已成為許多大城市的常見現象,在泡沫破裂後,留下成堆的碎片。
LTN經濟通》與共享單車同命 中國新興墳場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9ZNLLa
電動車款售價最終可能降至3,000-5,000美元,電動車零件數量可能會從目前的1萬項左右降至100項或更少
習近平被抓包!英官員座車遭中國汽車供應商密裝追蹤器
2023/01/07 15:02
習近平被抓包!英官員座車遭中國汽車供應商密裝追蹤器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vII81W
中國汽車供應鏈存在安全隱患,被英國抓包在政府官員座車秘密安裝追蹤器。(法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對全球的滲透已到了無孔不入狀態,英國情報單位最近幾個月開始清查官員及外交官座車是否被中國裝了竊聽器,拆解發現,部分官員座車遭中國秘密裝了追蹤器,並將數據回傳中國,引發國安擔憂。
英媒《inews》報導,由於對間諜軟體的擔憂,英國情報單位拆解部長級官員及外交官的座車,清查是否被安裝竊聽器。結果發現,有汽車隱藏了可以傳輸位址的SIM卡,這個定位設備被裝在車輛內部的密封零件內,而該零件就是從中國供應商進口,並由汽車製造商安裝。
英國情報官員表示,目前情報人員透過類似外科手術的方式,將汽車拆到最後一個螺絲,發現了令人不安的東西。這個跟踪 SIM 卡能夠在數月和數年的時間裡掌握英國政府官員動向,建立豐富的活動檔案,也證實中國竊聽西方情資的方式。
國安人士解釋,這些定位設備被隱藏在中國供應商提供的密封零件內後,可以在製造商不知情的情況下安裝到車輛中。而汽車電子控制單元 (ECU) 主要從中國採購,在密封送給汽車製造商之前,這些汽車電子控制單元被嵌入了 SIM 卡。
英國前保守黨黨魁Iain Duncan Smith 不滿地說,我不知道英國對中國構成的威脅還需要了解多少?我們應該改變審查模式了,是時候將中國列為系統性威脅的時刻了。習近平被抓包!英官員座車遭中國汽車供應商密裝追蹤器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3vII81W
以色列初創全電動客機試飛成功 充電半小時可飛815公里 載重1200公斤 | BusinessFocus
以色列初創全電動客機試飛成功 充電半小時可飛815公里 載重1200公斤 | BusinessFocus https://bit.ly/3EAa0uV
以色列初創全電動客機試飛成功 充電半小時可飛815公里 載重1200公斤 Business By Chin on 09 Oct 2022 Digital Editor 淨零碳排已成全球重要課題,碳排量約佔3%的航空業正尋求環保能源轉型,以達成2050年碳中和目標。而早前由以色列初創企業Eviation Aircraft開發的全電動飛機「Alice」完成了首次試飛。自2019年首次亮相以來,Alice原型機已進行多次飛行測試,並在上月27日於美國西北華盛頓州首飛,以1公里飛行高度飛行8分鐘後成功降落。未來,這款電動飛機將用於短程通勤、貨運。儘管離Alice真正投入使用仍有很長一段路,但有不少航空和物流公司對其頗感興趣,陸續向Eviation下單。 電動飛機Alice外觀全白,全長僅40英尺,主要依靠超過21500個小型Tesla電池供電,電池總重逾4噸,佔碳複合材料機身重量的一半。在充電30分鐘後,Alice即可載著9名乘客和1至2名飛行員飛行一小時,飛行距離約815公里,最大巡航速度約每小時461公里;而波音737最大飛航時速為950公里。雖然Alice的飛行時速不算出色,但其優勢在於飛行時不會產生碳排,並且大幅降低噪音,每飛行小時的運營成本也會減少,這也意味著未來區域間的旅行將更經濟。 Alice客機外觀全白、全長僅40英尺,由超過21500個小型Tesla電池供電,電池總重逾4噸。Photo from Eviation Aircraft Eviation表示,Alice首飛是邁向航空淨零碳排的重要里程碑。不過公司CEO坦言,距離Alice真正投入載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飛機電池技術還有待進步。這次試飛的主要是為收集相關數據,以讓飛機的設計更加完善。 Alice的目標市場將定位在短途客運通勤和貨物運輸上,設計航程為241到321公里。Eviation目前已開發3種機型,分別為9人座的通勤機型、6人座的商務機型,以及可載重1200公斤貨物的運輸機型。 雖然距離量產還有一段路,Eviation預計將在2027年陸續交付。 Eviation的目標是在2025年前,開發一款獲得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認證的飛機,並進行一至兩年的飛行測試後才進入商業化階段。同時公司也致力於在2027年開始陸續交付Alice。目前國際快遞公司DHL Express已經預訂了超10架Alice,而美國航空公司Cape Air、Global Crossing Airlines等則分別訂購了75架和50架Alice。 目前全球航空業的碳排放量佔整體碳排放的2.5%,但隨著未來飛行需求的增加,航空業碳排放的速度也將迅速增長。若不儘快解決碳排問題,到了2050年,航空業產生的碳排放或將是疫情爆發前的3至5倍多。為尋求更環保的替代能源,航空業界正積極往電動和氫能飛機方面研究。文章版權為 BusinessFocus 所有,閱讀全文:https://businessfocus.io/article/212966/以色列初創全電動客機試飛成功 充電半小時可飛815公里-載重1200公斤?以色列初創全電動客機試飛成功 充電半小時可飛815公里 載重1200公斤 | BusinessFocus https://bit.ly/3EAa0uV
雙B、捷豹車主為何改開特斯拉?4張圖表證明:汽油車真的不潮了 | 產業熱點 | 產業 | 經濟日報
雙B、捷豹車主為何改開特斯拉?4張圖表證明:汽油車真的不潮了 | 產業熱點 | 產業 | 經濟日報
69歲模特事業剛開始 馬斯克媽媽怎麼做到的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1日, 2018
作為擁有十個孫子孫女的時尚祖母,億萬富翁馬斯克的母親梅耶認為讓一頭銀髮順其自然地變白有助於自己的事業,當然成為一位成功模特也伴隨著某些挑戰。圖為馬斯克母子。(Pascal Le Segretain/Getty Images)
【大紀元2018年02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凌雲綜合報導)年輕不意味著一切,至少對69歲在T台上熠熠生輝的模特梅耶·馬斯克(Maye Musk)來說是如此。頂級模特公司Alina Isachenka認為,梅耶·馬斯克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時尚潮流的變化。
根據時尚論壇「Fashion Spot」的報導,最近在紐約、巴黎、米蘭和倫敦的「2018年春季」時尚秀中,參加時尚表演的五、六十歲模特人數創下紀錄。
這是否意味著時尚界終於打破對美麗的模式化看法,開始變得更多元化?
「過去50年來我從未像在2017年接到這樣多的工作。」億萬富翁企業家、特斯拉(Tesla)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母親,69歲模特梅耶·馬斯克這樣說。
頂級模特公司Alina Isachenka認為,梅耶·馬斯克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時尚潮流的變化。(Dia Dipasupil/Getty Images for NBCUniversal)
頂級模特公司Alina Isachenka認為,梅耶·馬斯克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時尚潮流的變化。(Rachel Murray/Getty Images for Farfetch)
60歲模特事業起飛 靠的不單是銀髮
出生於加拿大的梅耶15歲在南非開始模特生涯,不過直到最近幾年,她的模特職業才真正開始起飛。
梅耶之前和大名鼎鼎的IMG Models模特經紀公司簽約,該公司擁有如吉賽爾·邦辰和吉吉·哈迪德(Gigi Hadid)等頂級名模。
梅耶也頻頻出現在如《Elle Canada》和《VOGUE Korea》等時尚雜誌上。她也是美國彩妝品牌「封面女郎」(CoverGirl)年紀最大的品牌形象大使。
作為擁有十個孫子孫女的時尚祖母,梅耶認為讓一頭銀髮順其自然地變白有助於自己的事業,當然成為一位成功模特也伴隨著某些挑戰。
「我不得不對每天的三餐和零食進行規劃,要不然就會有意外發生或增加體重。」作為擁有兩個營養學碩士學位的梅耶這樣說。
「然後這得花上我兩個星期來減掉多餘體重。我穿英國碼的八號,因此並不纖細。」
頂級模特公司Alina Isachenka認為,梅耶·馬斯克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時尚潮流的變化。(Frazer Harrison/Getty Images For NYFW: The Shows)
頂級模特公司Alina Isachenka認為,梅耶·馬斯克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時尚潮流的變化。(Stefania M. D’Alessandro/Getty Images for Swarovski)
社交媒體助力 粉絲帶來工作機會
All Walks Beyond the Catwalk組織成立以來致力於對時尚界的「美」進行新詮釋,並積極推動時尚界內包括種族、年齡、衣碼和身材等的多元化。
該組織主管狄波拉·伯恩(Debra Bourne)認為,老年模特的成功應歸功於社交媒體。「隨著如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的發展,我們在一些例子中看到老年模特為自己創造了大量粉絲。」伯恩同時也是一名心理治療師和前時尚雜誌編輯。
頂級模特公司Alina Isachenka認為,梅耶·馬斯克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時尚潮流的變化。(Rachel Murray/Getty Images for Farfetch)
這一點對梅耶同樣適用,她經常在Instagram上發布照片,擁有近9萬名粉絲。
梅耶說:「年齡越大、競爭越少,當然工作機會也越少。」「如果你堅持工作,(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工作成果,你就能引起人們的關注。」
梅耶還說:「人們會直接通過你的照片來給你提供機會,你甚至無需試鏡。」
頂級模特公司Alina Isachenka認為,梅耶·馬斯克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時尚潮流的變化。(Rabbani and Solimene Photography/Getty Images for IMG Fashion)
頂級模特公司Alina Isachenka認為,梅耶·馬斯克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時尚潮流的變化。(Theo Wargo/Getty Images For NYFW: The Shows)
汗水和淚水
Grey Model Agency模特經紀公司的創始人麗貝卡·瓦倫丁(Rebecca Valentine)表示:「許多設計師相信『銀髮模特』引來的關注不過是明年就會結束的一種趨勢,接著他們就可以將焦點轉到那些高挑、纖細而年輕的模特身上。」
瓦倫2015年在倫敦創立了Grey Model Agency模特經紀公司於,並只簽約35歲以上的「高齡模特」,公司宗旨是「代表新的多元化老年人口」。Grey Model Agency模特經紀公司的客戶包括「倫敦時尚週」和《Hunger Fashion Magazine》時尚雜誌,旗下簽約模特包括「朋克之母」韋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的前靈感女神莎拉·斯多克布里奇(Sara Stockbridge) 以及82歲的「奶奶級麻豆」弗朗西斯·赫爾穆斯利(Frances Dunscombe),後者也是該公司最年長的模特。
作為經驗豐富的攝影經紀人,瓦倫丁認為對老齡模特的關注「是出於對市場壓力的反應,第一次,老年人群拒絕坐下並保持沉默。」
她進一步解釋說:「他們習慣於被傾聽,如果沒人聆聽,他們會發出更大吶喊並要求更多。」
瓦倫丁認為時尚界正在追趕這股潮流,雖然過程仍充滿挑戰。
「他們(老年模特)知道,這是一個充滿逆境和傳統偏見的艱難攀登之旅。」「被這樣的力量和工作中的積極性包圍著真是非常美妙的感覺。」瓦倫丁說。
頂級模特公司Alina Isachenka認為,梅耶·馬斯克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時尚潮流的變化。(Andrew Toth/Getty Images for Veuve Clicquot)
頂級模特公司Alina Isachenka認為,梅耶·馬斯克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時尚潮流的變化。(Neilson Barnard/Getty Images)
曇花一現 or 「剛剛開始」?
當然,不是所有時尚界人士都對高齡女性在時尚界中的崛起表示贊同。
SILENT模特經紀公司共同創始人文森特·皮特(Vincent Peter)在巴黎說道:「你可能會看到高齡女性出現在抗衰老面霜廣告中,但她們不太可能獲得高階的工作機會。」「偶爾她們也會出現在T台上,但只不過是曇花一現。我看不到這會產生任何流行趨勢。」
雖然時尚業可能仍然固守嚴格的年齡限制,但梅耶依然獲得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機會,她希望自己能工作到70歲,甚至更長時間。
「看到這些品牌、雜誌以及設計師們如何關注老齡模特的真實故事,這真是令人驚歎。」
「年輕模特們喜歡看到我仍從事模特工作,因為這給了她們對(自己)未來的希望。我的標籤是『剛剛開始』。」#
曾被笑「不可能實現!」如今德國人發明出來了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78yevi
你家電梯安全嗎?監察院糾正 2萬多筆證號逾期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10日, 2017
A-A+
2017-12-10 13:12聯合報 記者程平╱即時報導
根據105年審計部決算報告,全台針對升降梯共發出17萬5546張許可證,但升降梯許可證逾期竟有2萬6388件,比例高達15%。記者高彬原/攝影
分享
根據105年審計部決算報告,全台針對升降梯共發出17萬5546張許可證,但升降梯許可證逾期竟有2萬6388件,比例高達15%。國民黨立委曾銘宗表示,電梯安全問題絕對不能等閒視之,但相關問題政府卻未積極處理,因為知道聯合報糸有這個平台,因此提出倡議,希望喚起社會各界的重視。
曾銘宗說,監察院在103年就已經提出糾正,全台有1萬3382台尚在使用升降設備,未定期申請安全檢查;到了今年,在審計部提出的105年決算報告中顯示,全台共有2萬6388筆升降梯許可證號已逾期,未申請安全檢查,幾乎翻倍,各主管建築機關也未依法裁罰並限期改善此事。
如果更進一步分析,升降梯許可證號逾期比例最高前三名,分別為宜蘭縣32.9%、花蓮縣24.7%、苗栗縣24.5%; 若以逾期件數來看,桃園市4078件占全市23.8%,高雄市3615件占全市17.8%,占比也十分驚人。
審計部決算報告中也指出,部分領有地方政府核發登記證之設備維護人員,違規同時受聘於2家以上廠商;部分廠商未聘足專業技術人員;或檢查員及專業技術人員之基本資料填列不完整或欄位資料有誤,無法確認該人員是否具合格資格等問題也十分嚴重。
曾銘宗並指出,今年815大停電期間,各縣市政府消防局受理電梯受困及救助案件達900件,許多老舊電梯未加裝緊急發電機或蓄電池設備,無法因應缺電危機,問題更危駭人。
曾銘宗建議,主管機關應研擬加重處罰違法之廠商及相關技術人員;另針對累犯、造成傷亡事故或違反重大事項者應負起連帶責任或刑責負擔。政府也應補助電梯大樓加裝緊急發電機或蓄電池設備,以因應缺電危機,維護民眾生命安全。
人工智能如「召喚惡魔」 科技界領袖籲正視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22日, 2017
特斯拉(Tesla)和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 X)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
攝像者: Nicholas KAMM/AFP
【大紀元2017年08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綜合報導)隨著電腦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似乎成了一個難以阻擋的科技趨勢,許多衛道人士擔心不久的將來,人類的生存將遭受機器人的威脅,就連一些有先見之明的科技界領袖也大聲疾呼人們正視此問題。
第一位最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大亨是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他近日率領116位科技執行長和投資專家致函要求聯合國禁止「殺人機器人」的研發和使用。
信中稱:「致命自主武器將使未來戰爭擴大到前所未有的規模。」「致命的自主武器有可能成為戰事的第3次革命。」「這類武器很可能成為恐怖的代名詞,獨裁者、恐怖分子能用在無辜平民上,也有可能被駭客利用。」
此前,馬斯克透過推特表示,「如果你不關切AI的安全性,現在該關心一下了。AI造成的威脅比朝鮮更大。」此外,他還說AI如同「召喚惡魔」。
第二位大聲疾呼AI危害的是萬維網發明者、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柏內茲-李(Tim Berners-Lee)爵士,今年4月他在倫敦召開的會議中稱人工智能可能成為新的宇宙主人,它們將創造和運作自己的公司。他說,當人工智能開始可以決定誰能取得房貸,可以併購哪些企業,自行開設公司或創造控股公司時,這將會是一場夢靨。
第三位是劍橋大學的霍金博士,他多次警告一旦人工智能脫離人類掌控,人類將無法與之競爭,從而被它毀掉。他說人工智能或可消滅疾病和貧窮,但也可能因為擁有自主武器和機器,使人類無法駕馭它。
霍金在2014年接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訪問時曾說:「AI全面性的發展,可能為人類的存在畫下句點。」
第四位重要的科技大亨是微軟創辦人蓋茨,他說他擔心這個超級機器人會取代許多人類的就業機會,會給人類帶來麻煩,這個問題必須妥善處理,他很認同馬斯克等人的論點,但不解為何許多人還不擔心這個問題。
第五位是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他說人工智能帶給人類的未來是可怕的,如果我們建造這些裝置來處理我們所有的大小事,最終它們將會想得比我們快,然後除掉那些反應慢的人類,好讓其企業運作得更有效率。#
禁「殺人機器人」!馬斯克等百名AI專家疾呼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議(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JCAI)正在澳洲墨爾本召開,包括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內,116位機器人與AI領域的科技領袖聯名向發出公開信,敦促聯合國(United Nations)全面禁止殺人機器人或致命性自動武器系統。這封今天發布的公開信中寫道:「致命性自動武器有可能造成戰爭型態的第3次革命。這類武器一旦研發出來,勢將使武裝衝突規模擴大到前所未見的程度,戰爭進程也將超越人類理解速度。」「這類武器可能成為恐怖的代名詞,被獨裁者和恐怖分子用於對付無辜群眾,也可能被駭客利用,從事我們不樂見的行為。我們已沒有多少時間可供行動。一旦潘朵拉的盒子打開了,就再難闔上。」IJCA始於1969年,每逢單數年召開,已成為AI領域最頂級也最盛大的國際學術會議。這次趁會議開幕式發表公開信,為機器人與AI領域的企業領袖首次對致命性自動武器表達明確立場。根據Business Insider,此前僅有開發掃雷機器人的加拿大Clearpath Robotics公司,曾正式呼籲應禁止這類武器。Clearpath Robotics創辦人Ryan Gariepy成為首位在公開信上署名的企業領袖,他表示:「與其他仍屬於科幻小說範疇的AI潛在應用方式不同,自動武器系統的發展正處於轉捩點上,對造成無辜平民重大傷亡並導致全球不安定的可能性十分真實。」根據國際人權組織Human Rights Watch,美國、中國、以色列、南韓、俄羅斯、英國等數十個國家,都已投入開發自動武器系統。《金融時報》指出,發展自動武器科技,目的在於使武器擁有獨立揀選目標與途徑並組織攻擊的能力,不再依賴人類的判斷。至於身為SpaceX執行長並發起了OpenAI的馬斯克,多年來早已一再警告發展AI的潛在危險面向,頻頻敦促政府盡早立法管制。日前他才在推特(twitter)上提到,AI的威脅可能比核彈更大。他認為如同汽車、飛機、食品,所有可能危害公眾的事務都需要被管制,AI自然也不例外。(劉利貞/綜合外電報導)
AI比北韓更可怕!「科技狂」穆斯克再警告
分享AI比北韓更可怕!「科技狂」穆斯克再警告到Facebook 分享AI比北韓更可怕!「科技狂」穆斯克再警告到Line 分享AI比北韓更可怕!「科技狂」穆斯克再警告到Google+
穆斯克警告,AI比北韓的威脅還大。(路透)
2017-08-14 08:1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北韓近日頻頻試射飛彈,許多人認為發展核武的北韓對世界威脅極大,不過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最近警告,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潛在威脅其實比北韓還要大!
穆斯克放上寫著「最終,機器將成為贏家」的照片。(圖擷自推特)
穆斯克放上寫著「最終,機器將成為贏家」的照片。(圖擷自推特)
綜合外媒報導,被稱為「科技狂人」、「鋼鐵人」真實版的穆斯克日前就曾公開表示,AI是人類文明面臨最大的風險,呼籲政府應採取果斷措施來監督其技術發展;美國時間12日又在推特上提到AI,再度呼籲各界關注AI發展的安全問題。
穆斯克寫道,「若你沒有關注AI發展的安全性,那你現在該關心一下了。AI造成的威脅比北韓更大!」隨後又補充,「沒人喜歡被管制,但所有會對公眾造成危險的事物(包括汽車、飛機、食品、藥物等)都已被管制,AI也應該被管制。」他還配上一張寫著「最終,機器將成為贏家」的照片警告大家。
穆斯克過去就不斷提起AI對人類的影響,他向一群學生表示AI若打造成與人類智力相當,簡直像是在「召喚魔鬼」,他也在2015年創立非營利組織OpenAI,宗旨就是促進AI的安全開發。
馬斯克:AI是人類文明最大威脅,政府必須管制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鋼鐵人遇上魔鬼終結者?這不是什麼新電影,而是一場新論戰的開始。論戰的焦點,是眼前最夯的科技:人工智慧。
從美歐到中國,全世界大國都投入了發展AI的競賽。AI的應用潛力令人期待,但如果進展太快,會不會反而變成「召喚惡魔」,毀滅人類?
「人類真的要擔心,」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近年來不斷呼籲,AI學習速度突飛猛進,已對人類文明存亡造成根本性威脅。如果不儘早管制,最可怕的情況,是AI有可能自行散布假新聞,挑起戰爭,就像《魔鬼終結者》的「天網」那樣,帶來人類末日。
正因為這樣的預言實在太聳動,最近引來另一位矽谷科技巨頭、臉書執行長祖克柏公開對槓,直批這種說法「不負責任」,換來馬斯克回嗆,「他對這個議題的理解很有限。」
樂觀論vs.威脅論,這場辯戰的煙硝四起。但無論如何,馬斯克給政府的建議:搞懂AI的能耐,還是值得注意。以下是他最近參加幾場座談的重點整理:
我從小時候就想知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在這裡。隨著年紀增長,我發覺人生愈來愈讓人困惑。因為許多事情都在飛快演變。
例如電玩。40年前,我們玩的是桌球遊戲「乓」(Pong),黑色螢幕上,就只有左右兩個小方塊,中間是一個小白點,讓玩家打來打去。在那個年代,我們覺得這樣就已經很好玩。
到了今天,大家玩的是擬真畫面的遊戲,不但非常逼真,還可以讓數百萬人同時上線,現在又加入了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就算每年只進步0.1%好了,按照這種速度推斷未來發展,總有一天,電玩遊戲將會讓人分不清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擬。
到時,就會產生混淆:我們怎麼知道某件事以前是否真實發生過?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正在虛假的遊戲裡?這是有可能的。
未來是很難預測的。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了第一架可操控的動力飛行器;66年之後,人類就登上了月球。如果你在1900年代問人們登月的可能性,他們會說你在開玩笑。網際網路?更是天方夜譚。
但如今,只要上百美元的裝置,你就能跟全世界進行視訊會議;只要有無線網路,你就能用社群媒體跟幾百萬人進行直播;你可以Google幾乎每件事,馬上看得到搜尋結果。這些進展,過去根本不可能預測得到。
因此可以確定的是,50年後的未來會變成什麼樣,我們今天所做的任何預測,都將是錯誤的。但我可以告訴你我希望的未來是什麼樣,這可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我希望那時的人類已經登上火星、甚至木星的幾個衛星,我希望那時我們可以在太陽系到處旅行,或許還準備去探索其他星系。
十年後,搭車將會像搭電梯
我認為,成為多星球的物種,在不同星系間殖民,對人類的延續至關重要,這就像替全人類買保險一樣。而這一切,都有可能在50年後發生。
另方面,我認為短期之內,「自動駕駛」和「人工智慧」這兩種科技,即將出現突飛猛進的變化。
我猜十年後,幾乎所有的新車都將具備自動駕駛的功能,就像現在的特斯拉汽車都已配備了自動駕駛所需的感測器,也擁有足夠的運算能力,可讓自動駕駛比人類開車更安全。
去年十月後出廠的所有特斯拉汽車都是這樣,其他的汽車製造商也會跟進。所以,搭車將會像搭電梯一樣,你告訴車子要去哪裡,它就會把你安全地載到目的地,而這將成為常態,自動駕駛必將普及。
比人類更聰明也更危險
我認為最令人不安的,是人工智慧。
這不是指車輛自動駕駛這一類,用來達成某種特定功能的狹義人工智慧,而是深度的人工智慧,有些人把它稱為「通用人工智慧」(AGI),它會比地球上最聰明的人更加聰明,我認為這很危險。
不妨這麼想像,如果你相信,未來10年、20年將會有超級智慧的外星人出現在地球,那麼,AI這種「數位」超級智慧的影響,將會像外星人降臨。
我接觸過最尖端的人工智慧,所以認為大家應該要擔心,也不斷對外發出警告。但是,除非有一天,人們親眼看到機器人在街頭殺人……,大家一定不曉得如何反應。
人工智慧,是少數我認為應該主動立法管制的議題,因為等到我們被動去規範它,那就已經太遲了。
以往政府立法管制某個行業,通常是發生了一些不好的意外,引發公憤,抗議多年後,政府終於成立監管單位來規範。過程中,會有很多業者跳出來反對,說法規會綁手綁腳等等。
過去這種被動立法,影響都還不算嚴重,但人工智慧不同。人工智慧是攸關人類文明存亡的根本性威脅,嚴重性遠不是車禍、墜機、藥害或食物中毒所能比擬,這些不幸事件,只對社會中的某些人造成傷害,不會傷及整個社會,而人工智慧卻是整個文明的威脅。我認為人們並不了解這一點。
誰都不喜歡被監管,像我們在汽車業被美國運輸部、環保署,還有各國不同單位監管;在航太業被聯邦航空總署(FAA)監管。但你會希望FAA消失,相信廠商在造飛機的時候,不會為了省錢偷工減料?一般人大概會說不行,這太可怕了。(笑聲)
即使是極端的自由市場派人士,也會認為應該有所監督,確保他們做出好飛機、好汽車等。所以,監管單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政府第一步:搞懂AI的能耐
我反對政府過度管制,這點毋庸置疑,但是,對於人工智慧,我們必須儘早加以管制,確保企業不會為了市場競爭一味開發而犧牲公眾利益。監管機構應該介入,要求業者確保他們的技術是安全的,才能繼續發展,否則,就要減慢研發的速度。
政府首先該做的,是做好功課,盡可能搞懂人工智慧是什麼,了解這項科技的最新進展和成就。
去年,Google子公司DeepMind開發的AlphaGo打趴了世界棋王,如今它可以同時跟全球50大高手對戰,照樣完勝,進步的速度非常驚人。不只這樣,現在機器人可以在幾小時內,學會如何走路,學習速度比任何生物都要快。
事實上,最危險也最難懂的,是人工神經網絡中的深度智慧。它能做什麼呢?它可以挑起戰爭:藉由散布假新聞、製造假郵件帳號、偽造新聞稿,以及操縱訊息。
舉一個假設性的例子,幾年前,一架馬來西亞航空客機在烏克蘭上空被擊落,曾導致俄羅斯和歐盟的緊張升高。假設你是一家人工智慧公司,你想要讓股票價值最大化,一個方法就是把業務重心放在軍事領域(而不是消費)。
發動一場戰爭吧,怎麼做?AI可以駭入馬航班機的伺服器更改航道,讓它飛入戰區領空,然後再匿名檢舉,說有一架敵方飛機正在飛越,就這樣。
未來會有很多工作被取代。全世界的工作有12%都跟運輸有關,運輸業將會是最早走向全自動駕駛的行業。機器人可以把每件事做得比人類還好,我其實也不確定該怎麼辦,這真的是最可怕的問題。
穆斯克回嗆查克柏格:你根本不夠了解AI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5日, 2017
A-A+
2017-07-25 21:26經濟日報 記者林筠╱即時報導
臉書執行長查克柏格日前在臉書直播時直言,特斯拉(Tesla)執行長穆斯克等人先前對於「人工智慧(AI)將帶來末日」的說法很不負責任。兩天後穆斯克回嗆,查克柏格對AI未來的了解根本「有限」。
查克柏格23日進行直播時,有用戶問他對於穆斯克要求控管AI的看法。查克柏格表示自己對AI的發展「很樂觀」,不了解那些唱反調的人,為何一直散布那些負面的情節,這種做法某些程度上「很不負責任」。
穆斯克25日則在推特上回應,表示自己已經和查克柏格討論過此事,並認為查克柏格對這個主題的了解根本相當有限。有用戶要穆斯克就此事寫篇文章反駁,穆斯克則開玩笑地回應,「他跟小查就AI吵架的事情已被拍成電影,近期就會上映」。
商業網站CNBC表示,很難得看到身處不同領域的科技巨頭隔空交火,但這也凸顯了科技業對於AI未來仍有諸多爭論。
穆斯克對AI的發展向來都抱持疑慮和謹慎的態度,臉書則是相當積極嘗試AI的運用,查克柏格更是已設計出一名AI智慧管家「Jarvis」。
臉書執行長查克柏格23日在臉書直播時直言,特斯拉(Tesla)執行長穆斯克等人先前對於「人工智慧(AI)將帶來末日」的說法很不負責任。穆斯克則回嗆查克柏格根本不夠了解AI。(圖/路透社)
電動車 將終結汽柴油車?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7日, 2017
A-A+
2017-07-27 03:28聯合報 編譯王麗娟/報導
倫敦市中心常見車水馬龍。為抑制空氣汙染,英國政府宣布將在二○四○年全面禁售汽柴油車。 法新社
分享
電動車技術成熟,協助英國和法國政府勇於向傳統汽柴油車挑戰。法、英兩國本月相繼宣布擬從二○四○年起全面禁售汽柴油車,成為傳統汽柴油引擎風行百餘年後,率先立法讓它們逐步走入歷史的兩個政府。英法兩國新車銷售占歐盟約三分之一。
華爾街日報報導,數十年來,各國政府一再努力設法減少內燃引擎汙染物的發生,但因欠缺替代選擇,各國遲遲未能直接禁止。然而隨著電動車降價以及一些汽車製造商公開支持電動車,情況將有所轉變。儘管英、法兩國要在廿餘年後才正式禁售汽柴油車,至少已有了時間表。
富豪汽車最近宣布二○一九年開始,新車款不再使用傳統汽柴油引擎,只銷售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美國特斯拉公司也宣布電動車Model 3售價三萬五千美元(台幣一百零六萬元)起跳,競爭力大增,讓汽柴油車飽受壓力。
反內燃引擎的風潮已持續升高一段時日;數十年來,包括英、法在內的一些政府也一再承諾將停用化石燃料交通工具,可惜未能劍及履及。
英法兩國的汽車公司和供應商是數十萬名員工的雇主,這些員工薪水相對較高,且沒有大學文憑也能入列。汽車製造商可能以禁止汽柴油車時機仍未成熟,遊說政府放棄這項行動。代表英國汽車業的遊說團體已表示,禁令可能導致汽車業癱瘓,工作機會消失。
汽柴油車的前途大致將取決於全球兩大車市中國大陸和美國的發展。大陸近年來全力鼓勵電動車發展,還訂定了積極目標,不過,大陸尚未討論停售汽柴油車。儘管政府提供了刺激方案,大陸電動車的市占率目前仍低於百分之一。
美國方面,近幾年因油價偏低,導致電動車吸引力不足,不過製造商仍加緊製造和行銷電動車,做為達到排放標準的努力之一。
挪威是歐洲國家中最積極逐步淘汰汽柴油車的國家,該國去年銷售的客車,有近三分之一是電動車或油電混合車。挪威已訂定二○二五年為目標,屆時只有電動車、氫動力車或插電式油電混合車可以上路。
歐洲其他國家尚未複製挪威成功的故事,二○一六年,僅不到百分之一的新車銷售是電動車或插電式油電車。
馬斯克:人工智慧不規範 如同「召喚惡魔」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4日, 2017
時至今日,人工智能技術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屢見不鮮,對此特斯拉汽車和SpaceX創始人、億萬富翁伊隆‧馬斯克表示,人工智能比核技術更危險。(Robyn BECK/AFP)
【大紀元2017年07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顏上敏編譯報導)在Alphogo 接連擊敗韓國棋王李世乭跟中國棋王柯潔之後,世人驚訝於人工智能AI,在圍棋領域竟已遠遠的超越了世界棋王,人腦!若各國政府不儘規範與限制人工智能的發展,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電影小說中所描述的人類世界被機器人控制或取代的局面也不無可能真實上演。
特斯拉(Telsa)執行長,同時也是SpaceX的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日前在一場位於羅德島(Rhode Island)舉行的全美州長協會夏季會議時提到,「關於人工智能的運作,我們必須主動的立法規範,而不是等傷害造成了,才被動的去應付,那將為時已晚」。他還說,建立具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AI的行為,等於「召喚惡魔」。人工智慧的發展,對於人類文明來說,簡直是一個致命而潛在的威脅。
他同時警告會議上的人們必須關注 AI 興起的潛在危機,最壞的情況包含取代人們的所有工作,進一步放假消息、詐騙電子信箱,透過假新聞與操縱訊息來引發戰爭。他說,AI 帶來的改變,像是溫水煮青蛙,比如氣候變遷,地球每年的溫度都在慢慢的上升,人不會一下子有很大的感覺。AI也是,人工智能的發展,等到人們看見危險性,可能為時已晚。
人工智能的發展就是一個時代的趨勢,就像是二十年前的Internet ,十年前的智慧手機一樣,都將改變整個人類文明運作的方式。創新工廠執行長李開復,在今年六月初的台大畢業演說中說,我們應該正面思考,將AI當作是一個魔法棒,要用他不斷升級進步,才能在自己的專長領域中發光發熱。AI工具跟人類的關係,應該是1+1=3,要善用人工智慧這工具,不要浪費時間去做那些機器人可以很快勝過人類的事情,而是在某個特定領域下苦功,成為AI無法取代的人才。
他也說,人工智能是沒有情感的。AI能計算大量資料,能分析大數據,能深度學習,但AI沒有感情。人有情感,有愛人的能力,AI程式沒有愛的能力。Alphogo 擊敗了柯潔,但是Alphogo下棋沒有任何樂趣,贏棋也不會感到快樂。李開復說,也許「在AI分擔了繁重的理性工作後,醫生終於有時間到家裡去探病,有時間和我們說話。這種愛心醫生不僅使我們感覺更人性,更有信心,而且也會產生安慰劑效應,增加病人康復的幾率。」
人工智能的研究跟普及似乎已成為一個擋不住的時代趨勢,如何善用AI,並儘早立法規範已經是迫在眉梢了。
圖為2017年5月25日, 中國棋王19歲的柯潔(左)和谷歌的Alphogo在中國浙江省烏鎮進行第二回合的比賽。
真環保嗎?電動汽車優缺點大盤點 | 德國電動汽車 | 環保汽車 | 碳排放 | 大紀元 - https://goo.gl/WrFoYq
真環保嗎?電動汽車優缺點大盤點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4日, 2017
很多人認為電動車環保,但也有專家對此表示質疑。圖為特斯拉Model S電動汽車。(JOHANNES EISELE/AFP/Getty Images)
【大紀元2017年07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穆華德國報導)新興的電動汽車以其零排放的環保特點被看成是未來發展方向,在各大汽車廠商頻頻推出各種各樣的電動車型的同時,有專家質疑電動汽車是否真的環保,它能成為傳統汽車製造商眼中的明日之星嗎?
德國政界對於電動汽車的看法普遍是一致的,無論是社民黨還是基民盟,都認為汽車工業的未來是電動車。綠黨甚至還希望從2030年開始禁止給燃油發動機頒發新許可。看上去只有電動車才能實現環保型交通。
事實確實如此嗎?新加坡曾經發生過一起「奇葩事」:電動汽車因為「不環保」而被罰款。去年有消費者在香港購買了一輛特斯拉Model S電動汽車,經過新加坡政府的車輛碳排放檢測時,該車被認為是「對環境不友好車型」,因此被處以約一萬美元罰款。
原因是該車在行駛過程中耗電太多。據新加坡規定,電動車電消耗標準按照每瓦時0.5克二氧化碳計算。雖然電動車二氧化碳排放為零,但按該車耗電量計算,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合每公里222克,屬於嚴重超標。
電動車與傳統汽車碳排放哪個多?
電動汽車在行駛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為零,有害物質排放也是零,但它會造成間接排放,比如在製造過程和消耗電力時都會產生二氧化碳。
據《商報》報導,理特諮詢公司(Arthur D.Little)近日的一項分析報告顯示,電動汽車能否拯救氣候環境還有待商榷。
其實電動汽車是否環保,主要取決於各個國家的能源供電結構。如果電動汽車的電能主要由清潔可再生能源提供,那麼它比傳統汽車環保得多。如果使用煤炭發電為電動汽車供電,環保就可能成問題。
目前在德國能源供電結構中,燃煤發電仍占相當高比例。調查報告顯示,在德國,一輛特斯拉Model S電動汽車在製造和使用過程中製造的二氧化碳比一輛寶馬(BMW)3系柴油汽車好不了多少,為每公里107克。
電動車不受人喜歡有幾個原因,主要是價格較貴,續航能力比不上傳統汽車,充電配套設施跟不上等。
電動汽車優點和缺點
優點 缺點
行駛時不會直接產生有害物質,碳排放為零 價格相對較高
噪音比傳統汽車小得多 續航里程短
很多國家為電動汽車提供各種優惠政策 充電時間長,充電樁不普及,遠不如加油站
買電動車 你能「賺」多少?
一、購買補貼
凡是2016年5月18日起購買電動汽車的消費者,一輛純電動汽車可獲4000歐元補貼,一輛混合動力汽車獲3000歐元補貼,前提是汽車標價不超過6萬歐元。這筆補貼總額12億歐元,聯邦政府與汽車廠商各承擔一半,發完即止。有效期最晚到2019年6月30日。補貼不需要上稅。
二、免交機動車稅
所有牌照在2011年5月18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間頒發的,車主均可免交10年機動車稅。原本的規定是,2011年5月18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間申請牌照的車,可免交十年稅;2016年初至2020年底的,則只免五年。但是2016年11月改成了的,都免10年。
三、免費停車
2014年德國頒布新法規,規定電動車可免費停車。和幾千歐元的購買補貼相比,免費停車節省下來的都是小錢,但心理作用巨大。每次停車時,都會感覺到:又沒交錢!尤其在每小時停車費兩個多歐元的大城市鬧市區,這個感覺就更強烈。
達到巴黎協定德國還需努力
根據巴黎氣候協定,到2030年德國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減少30%。該調查的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想達到目標,德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考慮到未來汽車數量可能還會繼續增加,如果想達到目標,德國平均每輛車製造的二氧化碳要降低到每公里103克。這相當於平均100公里耗油不能超過3.1升。
根據理特諮詢公司的調查,在過去12年裡,平均每輛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減少了3克,為186克。如果電動汽車在短期內不能挽救氣候,那麼燃油汽車就要大幅降低排放。專家認為,燃油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減少一半,才能達到目標。
除德國外,很多國家都在發展電動車,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根據理特諮詢公司的調查,在美國,這一數值是122克。在中國,電動汽車的間接平均排放量是每公里167克,甚至超過一輛節省的燃油汽車。
默克爾:百萬電動車目標無法實現
德國政府曾雄心勃勃地制定了計畫:到2020年,德國街道上要有100萬輛電動車。
聯邦政府還推出一系列措施,如設立試用電動車地區,並給予資助;在行駛區域、停車、稅務等方面提供優惠和便利。
但消費者似乎並不買帳。現在距離2020年只有兩年半的時間了,據統計,目前德國大約擁有4500萬輛私人汽車,其中電動車僅有兩、三萬輛。
如果德國政府想完成計劃,那麼在兩年半內,電動車數量需增加40倍左右。
今年5月,默克爾表示,百萬電動車計劃沒法實現。不過她也表示,電動車的發展也可能如智能手機一樣爆發性普及,所以德國必須繼續推動電動車發展。
德國電動汽車的發展
2009年8月
聯邦政府通過「國家電動汽車發展規劃」,提出宏偉目標:
2020年:德國上路電動車達到100萬輛,德國成為電動汽車市場的領頭羊;
2030年:至少達到500萬輛;
2050年:傳統燃料汽車基本不再出現在市面上,電動汽車全面普及。
2010年
德國政府與汽車業共同建立一個「國家電動汽車平台」(NPE),主要任務是為政府電動汽車發展出謀劃策,並定期上交相關報告。
2009年—2011年
聯邦政府投入1.5億歐元資助約220個電動汽車項目,其中1.3億用於一個叫做「電動汽車在模範地區」的項目。電動汽車在8個地區投入使用,測試其上路情況,同時建立了超過1000個充電站。
2012年4月
德國政府選定四個「窗口地區」(下薩克森州、巴符州、柏林/勃蘭登堡州、巴伐利亞州/薩克森州),撥款1.8億歐元,對這些地方上千輛電動汽車進行測試,來獲得上路經驗。該項目執行時間從2012年到2016年。
2012年7月
「國家電動汽車平台」提出的第三個中期報告中預計,聯邦政府無法完成2020年前100萬輛電動汽車上路的目標。
2014年9月
德國頒布新法規,給電動汽車提供許多「特權」:免費停車;可進入普通車禁入的部分地區;地方政府可為電動汽車設置專用車道等。
2015年4月
據《世界報》報導,當時德國電動汽車數量只有2.4萬輛,聯邦政府不再提「百萬」目標了。
2015年6月
《電動車法》(EmoG)生效,其中提到在公路上優先給電動車讓道,公共充電站特別標出電動車專用停車位,減免停車費等。該法律暫時有效至2030年。
2016年3月17日
《充電基礎設施條例》(LSV)生效,主要統一規定公共充電設施的插頭標準。
2016年5月
德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包括購買補貼(3000歐元給混合電動車,4000歐元給純電動車);投入3億歐元改善充電基礎設施(2億用於快速充電設施,1億用於普通充電設施);
2017年1月1日
據統計數據,德國上路電動汽車只有3.4萬多輛,離百萬輛目標相差甚遠。
2017年初
德國市場上已經推出了33款德國製造的、25款外國製造的電動汽車。
2017年5月
德國總理默克爾公開承認,無法實現2020年100萬輛電動車上路的目標;但她表示,未來也有可能發生突發性的增長。
2017年7月初
《汽車圖片報》報導,從2016年5月購買補貼生效開始,到今年6月底的13個半月裡,政府部門只收到2.3萬份補貼申請。德國政府的期待是,補貼生效後三年內可以賣出至少30萬輛電動車。#
特斯拉創辦人:人工智慧 反撲人類
By 聯合財經網, money.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6日, 2017
A- A+
2017-07-16 12:39 聯合晚報 編譯季晶晶/綜合報導
電動車廠特斯拉執行長穆斯克(右)15日在美國「全國州長協會」上警告,人工智慧崛起具潛在危險,可能威脅所有人類工作,甚至引爆戰爭,呼籲設監管機構規範此一科技發展。 路透
特斯拉(Tesla)創辦人穆斯克15日在美國州長的聚會上提出警告,必須留意人工智慧崛起帶來的潛在威脅,他呼籲設立監管機構,規範此一強大科技的發展。
穆斯克同時身兼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和航太事業太空探索(SpaceX)創辦人和執行長,他15日應邀至美國羅德島舉行的「全國州長協會」演講時,提出人工智慧可能造成的幾個最糟後果,包括恐將威脅所有人類工作,甚至引爆戰爭。
他說:「這是如今人類文明面對的最大風險。」
穆斯克對人工智慧抱持疑慮,且向來直言不諱,並因此協助創立非營利研究機構OpenAI,旨在開發為人類帶來「正面影響」的人工智慧,力求該科技安全發展。他建議各州州長成立監管單位,洞悉並規範快速發展的人工智慧。
他指出:「目前美國政府並沒有任何洞見。一旦認知事情的嚴重性,人類會擔心受怕。」
人工智慧的支持者認為,鑒於該科技目前的發展程度,這些憂慮顯然為時過早。共和黨籍亞歷桑納州州長杜希一向力求減少政府監督,他質疑穆斯克建議的推動新法規,他表示不知政策制定者除減緩發展速度之外,還能再做什麼。
杜希說:「在我們還不知道究竟要對付什麼之前,你就建議立法規範,我深感意外。」
穆斯克回覆:「那些研發人工智慧的公司當然會說此舉阻礙發展。」但他認為,那些公司不會因此離開美國。
穆斯克也被問到特斯拉市值的問題,該公司推出新款房車前,今年股價已大漲逾50%,目前市值超越福特,有時甚至擊敗通用汽車。這些傳統大車廠和特斯拉不同,有穩定獲利,且銷售車款遠多於以利基市場為主力的特斯拉。
穆斯克承認,特斯拉的股價過高,反映外界對該公司前景的樂觀看法,「那些期待有時候會失控」。但他說,他致力追求特斯拉的成功,除繳稅外,儘量避免賣出持股,「與股東共存亡」
龍頭特斯拉 市場地位面臨挑戰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6日, 2017
A-A+
2017-07-06 04:00經濟日報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富豪汽車並非第一家加入生產電動車的傳統車商,但如今發下豪語要將旗下所有車系電動化,凸顯電動車龍頭品牌特斯拉(Tesla)占盡優勢的日子恐已屈指可數。
特斯拉去年銷售7.6萬輛車,計劃2020年前生產100萬輛,然而市值已膨脹至580億美元,超越去年賣出1,000萬輛車的通用,主要是創辦人穆斯克的零碳排放願景讓投資人買帳。然而Volvo宣布全車系電動化,代表特斯拉龍頭地位可能不保。
Jaguar已宣布明年推出首款純電動休旅車I-Pace,奧迪的兩款豪華電動車也將在2019年開賣,賓士同年也將以新品牌EQ推出首款電動休旅車。BMW在9月法蘭克福車展預料將宣布暢銷的BMW 3系列也會有電動版。
Union Investment經理人穆德斯說,傳統汽車業者2020年前將推出許多電動車款,續航力可達500公里,「特斯拉將難以保住龍頭地位。汽車大廠即將反擊」。
國內特斯拉供應鏈廠商,主要包括減速箱齒輪和大(1536)、電池模組線束貿聯KY(3665)、鍛造輪圈巧新(1563)、扣件世德(2066)、電池正極材料康普(4739)與美琪瑪(4721)、充電槍康舒(6282)與健和興(3003)、觸控面板群創(3481)與TPK-KY(3673)、保護元件興勤(2428)、電源零組件台達電(2308)、電池模組電流控制板高技(5439)、電池上下蓋板乙盛KY(5243)、檢測設備致茂(2360)與馬達廠富田電機。
社論-電動汽車普及化時代就要來了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5日, 2017
Tesla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與Model 3。
攝像者: 美聯社檔案照
全球超過40萬人望眼欲穿的特斯拉平價車款Model 3,終於確定7月28日開始交車,首批30位特斯拉粉絲用戶,準備開香檳慶祝了。特斯拉今年來股價飆漲逾60%,市值579億美元,超越通用汽車與BMW,主因是投資人相當看好第一部鎖定大眾市場的平價電動車Model 3將風光上市,造型亮眼、性能優越且配備自動駕駛功能。
2017年7月7日,如果準時完成第一輛Model 3量產出廠,專家提議當天將可以做為「電動汽車革命紀念日」,標誌著電動汽車普及化時代已正式來臨。電動汽車平價且高性能化,將激起市場爆發性成長商機,特斯拉明年銷售目標飆高到50萬台,台灣特斯拉與電動汽車概念族將實質受惠。
Model 3準時交車,令人大感意外與驚喜。7月3日下午,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發出三則推文:一、宣布Model 3已經提早兩周通過所有生產相關的監管要求。二、期待SN1周五(7月7日)能完成,SN1就是第一台離開組裝線的待交車輛成品。三、7月28日就能交車給前30名預訂客戶,緊接著Model 3生產速度將呈指數成長,預計8月生產可達100輛、9月超過1,500輛、12月將超過2萬輛。2018年,目標每周生產1萬輛,全力朝全年50萬輛的目標衝刺。
Model 3是特斯拉第一款針對大眾推出的平價車款,基本款定價只要35,000美元,遠低於Model S的69,500美元。Model 3自發布以來已收到超過40萬輛訂單,平均訂購價格為42,000美元,總額超過160億美元,是全球最受矚目的熱銷科技產品。
電動汽車平價化與普及化的第一主因:歸功於動力電池功能大躍進,成本大幅降低,特斯拉超級工廠(Gigafactory)所生產的2170新型電池,在產能、性能與成本(接近每度電100美元)各方面,均居全球遙遙領先地位。
電動汽車普及化第二因素:特斯拉電動汽車零組件遠較傳統汽車簡化,且已建置專屬全自動化機器人生產線,以便達成2018年生產50萬輛的挑戰目標。這次特斯拉一掃過去交車延遲,被調戲處於「生產地獄」的陰霾,關鍵在於Model 3生產初期僅提供顏色、輪胎尺寸等基本規格給用戶選擇,以簡化產線、加快生產速度。
電動汽車普及化第三因素:Model 3性價比不遜傳統汽車,起步從0加速到60英里只要5.6秒,比其他廠牌的同級車款快約1秒;在續航力上,Model 3充電一次可行駛215英里(346公里),並有快速擴建的充電站網路,電動汽車沒電的疑慮幾近消除。
電動汽車普及化第四因素:電動汽車平價化開始掀起激戰,BMW推出一系列進化版電動車款,競爭目標鎖定Model 3。6月14日,通用汽車宣佈完成了130輛雪佛蘭Bolts全電動自動駕駛汽車的生產,市場反應良好。瑞銀拆解雪佛蘭Bolt後發現,生產成本比原先預期要便宜4,600美元,還有大幅下降空間。2018年起,電動汽車消費者持有成本(TCO)將與傳統汽車打平,這將為汽車市場帶來革命性轉折點,瑞銀上修2025年電動汽車銷量預測約50%至1,420萬輛,占全球汽車銷量的14%。
電動汽車普及化且駕駛自動化的熱潮下,台灣電動車概念股跟著水漲船高。尤其是特斯拉供應鏈相關廠商,其供應鏈製造項目,主要包括減速箱齒輪、電池模組線束、鍛造輪圈、扣件、電池正極材料、充電槍、觸控面板、電源零組件、檢測設備和馬達等。
電動汽車普及化與自駕化是汽車產業的重大革命,是千載難逢的巨大商機,是台灣汽車零組件與汽車電子產業高飛的契機。台灣應該採取更大格局的國際戰略,透過國際策略聯盟,與歐、美、日本汽車大廠合作,針對普及版電動汽車的整車設計、電動馬達系統、電池管理系統、自動駕駛系統等關鍵技術與零組件,協力研發創新與生產供應。憑藉台灣汽車零件製造優良經驗,加上高科技業的智慧車聯網系統優秀開發能力,台灣電動汽車產業生態體系將相當完備,真正成為電動汽車的最佳國際合作夥伴。
特斯拉大四喜 供應鏈旺 | 證券市場 | 證券 | 聯合財經網 - https://goo.gl/6mU6ZC
特斯拉Model 3新供應鏈解密-HiNet新聞 - https://goo.gl/nM53wj
特斯拉Model 3新供應鏈解密, 誰是下一檔和大?取得獨家供貨的肥單
作者:馮欣仁 文章出處:先探雜誌 1923期 出刊區間:2017/02/25~2017/03/03
馮欣仁
近來亞光、錩新成為Tesla新供應商,激勵股價飆漲,為了去化Model 3龐大訂單,未來將有更多台廠有機會晉升為Tesla概念股
一談到電動車,相信大多數的人就會直接聯想到特斯拉(Tesla),儘管傳統車廠也積極跨入電動車領域,但卻絲毫不影響特斯拉的領導地位。自從二○一二年特斯拉推出Model S以來,就引發汽車產業與投資界廣大的震撼,酷炫的外型設計與科技感的內裝,吸引眾多人目光,更成為投資市場的新寵兒;特斯拉股價也一路飆漲,最高來到二九一.四二美元。
雖然特斯拉直到去年第三季才正式轉虧為盈,但市場仍對於未來發展寄予高度期待,也吸引國內廠商積極搶進特斯拉供應鏈。倘若成為Tesla概念股就如同智慧型手機的蘋概股一樣,市場自然會賦予較高的本益比。若是獨家供應關鍵零組件的廠商,股價本益比相對上又會比其他特斯拉供應鏈來得高。
去年推出售價只要三.五萬美元的平價版電動車Model 3,引起熱烈預購,訂單突破四○萬台,也讓特斯拉股價從去年十一月十四日低點一七八.一九美元一路飆漲至近期高點二八七.三九美元,再度逼近歷史高點。近期已傳出特斯拉將開始試產Model 3,預計今年七月正式量產,屆時相關供應鏈廠商將配合Model 3量產,開始著手出貨,營運也將增溫。
和大搶下Model 3大單
目前國內特斯拉供應鏈廠商,主要包括減速箱齒輪和大(1536)、電池模組線束貿聯KY(3665)、鍛造輪圈巧新(1563)、扣件世德(2066)、電池正極材料康普(4739)與美琪瑪(4721)、充電槍康舒(6282)與健和興(3003)、觸控面板群創(3481)與TPK-KY(3673)、保護元件興勤(2428)、電源零組件台達電(2308)、電池模組電流控制板高技(5439)、電池上下蓋板乙盛KY(5243)、檢測設備致茂(2360)與馬達廠富田電機。
其中,獨家供應Tesla減速箱齒輪的和大,由於當年Tesla發表的第一款車Roadster,因減速齒輪箱發出異音,造成銷售表現不理想,經和大研發後排除特斯拉困擾許久的異音問題,成為特斯拉的合作好夥伴,自此和大就成為Tesla減速箱齒輪組件獨家供應商。正因為是獨家供應商,也讓和大營運自一二年開始展開逐年成長的態勢,受惠於特斯拉訂單擴增,讓和大一六年營收創下歷史新高,獲利更可望同步創高。和大也因搭上Tesla,股價從一三年的十六.五五元起漲,最高來到一七三.五元,短短三年多,股價大漲九.四八倍,可說是台股近年來的長線飆漲股之代表。
和大除了供應Model S減速箱齒輪之外,也成功奪下Model 3訂單,由於採購規模遠超過特斯拉先前二款車Model S與Model X的採購總和,且採購項目新增差速器,法人估Model 3採購大單對和大業績貢獻至少十億元。為了Model 3龐大訂單,日前和大決議啟動大埔美二期擴建新廠計畫,董事會通過斥資四.二七億元,向同集團的高鋒工業(4510)買下緊鄰於大埔美一期廠的土地廠房,並將另外斥資十二億元,採購四條工業四.○的智能化生產線設備,規劃為專門生產特斯拉所需零件的專廠。目前Tesla占和大營收比重近二成,堪稱國內純度相當高的Tesla概念股,加上是獨家供應的角色,因此,享有較高的本益比。
近來Tesla也積極擴大供應商,也讓原本不是Tesla供應鏈的廠商,得以打進Model 3供應鏈,如揚聲器鍛件錩新(2415)、車用鏡頭亞光(3019)、散熱模組建準(2421)、電動車電池高壓連接器崧騰(3484)、被動元件電感美磊(3068)、導線架順德(2351)等,成為特斯拉概念股的新兵。這些新加入特斯拉供應鏈廠商,近期股價也出現大漲走勢,最具代表性的個股如亞光從今年初三○.九元起漲,最高來到五六.二元,短線漲幅達八一%;錩新也從年初的二四.四五元攻上四○.二五元,漲幅達六四%。
錩新成為Tesla新秀
全球揚聲器鍛造零件龍頭的錩新,主要生產汽車揚聲器零件如導磁極、導磁環、導磁座及鋁音錐,目前最大客戶是國際知名音響品牌的領導者Harman,占營收比重達二五%,透過Harman打進雙B、Lexus、Volvo等豪華車品牌。今年營運成長動能之一,就是所生產的導磁零組件透過品牌客戶間接打入Tesla供應鏈,預計Tesla有三個車款(Model S/Model X/Model 3)採用該零件,也讓錩新成為Tesla概念股之新秀。
高技擴產搶攻電動車
然而,錩新去年因經濟規模提升、低價原料庫存效益顯現,促使獲利明顯改善,毛利率從過去的二○%左右水準晉升到三○%以上,稅後淨利達二.○四億元,EPS達二.三三元,雙雙改寫歷史新高。
儘管近來鋼價大漲,但公司握有六~七個月的低價原料庫存,因此對於毛利率影響有限,不過,今年首季因工作天數減少及傳統淡季,加上新台幣升值,恐對獲利有所影響。由於近期股價出現大漲,加上初期Tesla占營收比重不高,因此,股價受題材面影響較大,建議不宜過度追高。
專攻利基型少量多樣PCB的高技,主力產品仍為六~十四層板、占比七成,其餘則為十四層板以上與雙面板,終端產品應用包括工業電腦、雲端伺服器、電動車與機器人充電板等領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高技與電源供應器大廠台達電合作,透過台達電打進Tesla供應鏈,負責供應電源控制板;相較於一般電動車PCB主要為四~六層板,但特斯拉的要求是十二層板,且認證期間長達三年以上,技術難度高,成為高技的競爭優勢所在。
受惠於產品組合優化,高技去年前三季獲利已超越前年全年,EPS達一.八八元,法人預估全年每股獲利上看二.五~二.八元,改寫六年以來新高。今年一月不受工作天數減少影響,營收創下單月歷史新高,達一.八二億元,首季業績呈現淡季不淡,單季營收可望維持五億元以上水準,法人預估今年EPS挑戰三元。此外,高技也具備高殖利率優勢,平均配息率達八成以上,若以去年獲利估算,今年可望配發二元現金股息,換算殖利率達六%。由於高頻交換機等雲端產品及汽車電子等新能源訂單近年穩健成長,去年底董事會決議辦理八○○萬股現金增資案,用來整建廠房及購置機器設備,若一切順利可望在今年第三季底投產;增添營運成長新動能。
被動元件之電感廠美磊,近來也積極搶攻車電商機,並鎖定車用影音娛樂及電源管理;經過多年努力,美磊大陸廠已於去年十二月正式通過Tesla認證,應用於Tesla影音及電源管理系統的電感產品目前已有五~六個產品通過認證,預估下半年開始出貨給Tesla,為未來營運再添動能。不過,因現階段Tesla占營收比重不到一成,短線股價恐僅止於反映題材面居多。此外,像是建準在車用風扇布局多年,目前已是Tesla、奧迪、BMW及賓士等供應商,今年車用比重將明顯拉高,有助於改善毛利率與獲利,值得留意。
特斯拉 Model 3 量產,台灣零組件廠拉風 | TechNews 科技新報 - https://goo.gl/JuCG36
《台北股市》特斯拉Model 3曝光,和大、貿聯營運踩油門
tw.rd.yahoo.com查看原始檔
【時報-台北電】電動車成趨勢,雖特斯拉(Tesla)旗艦車款Model S安全度出現雜音,使股價進入修正,但法人持續看好其後市,並且認為隨Model 3的發表、出貨,供應鏈營運可望逐步攀升,和大 (1536) 、貿聯-KY (3665) 等相關個股將可受惠。
Tesla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日前發布照片,稱特斯拉第1輛平價電動車Model 3已經完成生產,正進行最後檢查。首批30輛將在本月底交車,且今年8月產量將達100輛,9月將超過1,500輛,到12月將會達到2萬輛。
汽車傳動系統製造廠和大為Tesla供應鏈廠商,昨日股價上漲1.11%,收在137元。和大6月營收5.05億元,月減12.1%,但年成長8.4%。
和大指出,因6月受客戶調整庫存影響,營收較5月下滑,但仍創下歷年同期新高,上半年營收33.45億元,年成長16.2%,也創下同期新高。
和大受惠汽車零件大廠BorgWarner(BWA)與Tesla訂單穩定,且大埔美新廠已正式投產,而明年智能化生產線將再擴增,為未來營收及獲利成長注入新動能。
貿聯-KY昨日股價上漲1.01%,以201元作收。近年貿聯在資訊科技(IT)、車用與醫療相關三大產品線持續成長,市場預期,貿聯併入德商LEONI集團旗下電器線束事業部後,獲營收與獲利貢獻,未來綜效可望提升。(新聞來源:工商時報─方歆婷╱台北報導)
不到3萬元 特斯拉週五開售電動車Model 3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5日, 2017
Model 3銷售起價大約為35,000美元,而聯邦電動汽車稅收抵免額為7,500美元,這樣,購買這款電動車可能只需要27,500美元。
攝像者: Tesla
【大紀元2017年07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高杉編譯報導)特斯拉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週一宣布,將於本週五(7月7日)開始銷售其低價電動車Model 3。
據CBS新聞報導,馬斯克7月3日在推特(Twitter)上寫道,這個開售日期比該公司原計劃提前了兩週。
據透露,這款汽車銷售起價大約為35,000美元,而聯邦電動汽車稅收抵免額為7,500美元,這樣,購買這款電動車可能只需要27,500美元。
特斯拉表示,新款五座Model 3電動車一次充滿電後,將能夠行駛215英里(344公里),而且還是運動型,可以在六秒內從零速度加速到每小時60英里。特斯拉的其它車型零售價格是Model 3車型基準價格的兩倍以上,一些車款單價超過13萬美元。
馬斯克表示,量產將在7月份開始。然而,特斯拉此前經常有拖延銷售的情況發生。該公司的目標是在今年年底之前達到每週生產5千輛Model 3型轎車,並在2018年增加到每週生產1萬輛。
特斯拉面臨量產和充電點數量挑戰
特斯拉公司沒有透露有多少人已經為Model 3型汽車交付了1,000美元的可退還訂金,但是馬斯克透露,現在交付定金的人直到2018年底才能拿到汽車,這意味著(訂貨量)可能已經接近50萬。
特斯拉能否實現其生產目標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其最新車型X型SUV的銷售延期了將近18個月。但馬斯克表示,Model 3型的生產要簡單得多。
特斯拉去年只出產了84,000輛汽車,而通用汽車、大眾汽車和豐田汽車等公司每年都會銷售約1,000萬輛汽車。
即使Model 3型生產能夠準時,維護所有這些車輛仍將是一個挑戰。已經購買了S型和X型汽車的車主們已經開始擔心,將要與即將大量湧入的新型電動車共享特斯拉公司僅有的一些充電站。但特斯拉承諾將在今年,將商店和服務中心網絡規模增加30%,在2017年年初,特斯拉在全球只有250個服務中心。
馬斯克還透露,將會部署新的移動服務卡車,以幫助那些遠離服務中心的客戶。特斯拉還計劃到今年年底將其全球高速充電點數量增加一倍,達到一萬個,到2018年再增加百分之五十。
未來電動車市場競爭更為激烈
直到最近,特斯拉都一直占有一次充電後可行駛200英里(320公里)以上的全電動車輛市場,但這種情況正在改變。通用雪佛蘭(Chevrolet Bolt)進入大眾市場後擊敗了特斯拉(Tesla),其推出的36,000美元一輛的電動車每次充電後可行駛238英里。
奧迪計劃明年推出一次充電後可行駛300英里(480公里)的電動SUV;到2020年,福特也將推出一款類似新車。大眾汽車也計劃到2025年推出30多種電動車型。
此外,Google和Uber這樣的科技公司也在開發自己車和特斯拉進行競爭。而且這些公司資金更為豐厚。#
充電只要10分鐘 車用固態電池保用30年
影響電動車價格的主因在於電池,雖然鋰電池的成本不斷降低,依舊是一輛電動車最大的成本占比,但是鋰電池有著衰退以及充電效率無法提升的問題,因此不少車廠與能源公司投入固態電池研發,但是固態電池成本高,短時間不會投入市售電動車,荷蘭市場分析公司FutureBridge認為,到2025年固態電池的成本會接近鋰電池。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鋰電池是目前電動車平台的唯一選項。(圖/翻攝Hyundai網站)
眾多車廠關注固態電池,原因在於固態電池沒有液態電解液,而且能量密度高,還具有高度穩定性,非常適合電動車使用;由於現今採用的鋰電池使用電解液,過度充放電會大量放熱,且電池的穩定性不高,有爆炸燃燒的隱憂,因此搭飛機鋰電池不能拖運的原因就在這裡。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固態電池將改變電動車的使用模式。(圖/翻攝REE Auto網站)
另一方面鋰電池的充電效能沒辦法有效提升,雖然能量密度不斷精進,卻無法達到理想狀態,而固態電池在穩定性與安全性比鋰電池好之外,充電效能也遠優於鋰電池,充電約10分鐘即可獲取500公里續航力,這樣的充電速度已接近油車加油的時間,此外固態電池壽命長,使用30年還能維持90%蓄電能力,因此在氫燃料電池之外,固態電池是電動車另一個新契機。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固態電池成為電動車發展的契機。(圖/翻攝REE Auto網站)
由於固態電池有著絕對優勢,許多車廠已投入固態電池研發,像是Toyota計畫在3年內發布固態電池電動車,而福斯集團預估2025年要開始製造固態電池,Nissan也在研發固態電池原型車,因此接下來電動車的競爭,會從整車研發轉換到固態電池的角力戰
2021/5/13
充電只要10分鐘 車用固態電池保用30年 https://bit.ly/2QfvlD7
電動車免課貨物稅優惠2021年底屆滿,財政部與經濟部已取得共識,預計將延長至2025年12月31日。圖/美聯社
電動車免貨物稅 展延四年有譜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3G26tDI
電動車免課貨物稅優惠原為2021年底屆滿,為扶植我國電動車產業,財政部常務次長李慶華19日指出,財政部與與經濟部已取得共識,預計將延長實施四年至2025年12月31日,估可帶動電動車產值近千億元。
電動車現行有兩大租稅優惠,包含免課牌照稅與減免貨物稅,原本皆為2021年底到期,財政部研擬皆延長四年。依照2020年統計,每年估計有1.1萬輛電動車受惠、每年減免稅收達3.6億元。
依現行使用牌照稅法第5條規定,電能機動車輛牌照稅徵收率由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訂定,但電動汽機車可享免徵牌照稅優惠至2021年底,目前全國各縣市均為免稅。
財政部指出,自2018年起,我國每年減免電動車牌照稅金額依序為0.43億元、1.7億元、3.6億元,主要為電動汽車輛數持續成長,而電動機車多數比照125CC以下燃油機車,原本就免徵牌照稅。
李慶華表示,財政部已提出牌照稅法修正草案,目前已送入行政院處理,因較無爭議,估計未來可順利完成三讀。
另我國貨物稅條例第12-3條規定,電動車出廠價格在140萬元以下免徵貨物稅,僅課徵超過140萬元以上部分,同樣為2021年底到期。李慶華指出,經濟部已提出稅式支出評估,財政部也大致完成審核,原則上財經兩部皆有共識再延長四年。
李慶華指出,因貨物稅條例規定電動車貨物稅優惠免修法,由財經兩部報請行政院核定展延,目前財政部已將延長建議送至行政院審理,只要行政院公告後即可生效。
依照交通部機統計,電動汽車、電動機車近四年分別增加10,283輛、34.1萬輛,比原本經濟部稅式支出評估數量皆多出近一倍,顯見電動車成長量能較預期更佳。根據經濟部統計,電動車近四年免稅優惠已帶動電動汽車產值571億元、電動機車產值378億元,合計949億元。電動車免貨物稅 展延四年有譜 - 工商時報 https://bit.ly/3G26tDI
96萬元買得到「威脅特斯拉」!小米SU7電動車「若引進台灣」會發生什麼?網直言:車商地獄
陳怡穎 + 追蹤 2024-04-02 18:00 19731 人氣 贊助本文
96萬元買得到「威脅特斯拉」!小米SU7電動車「若引進台灣」會發生什麼?網直言:車商地獄-風傳媒 https://bit.ly/49rTEjP
中國小米集團3月28日正式發表首款純電動汽車SU7,由於起售價只需21.59萬人民幣(約新台幣96萬元)遠低於市場預期,在中國市場掀起轟動,被外界認為形同直接挑戰特斯拉Model 3。雖然據官方宣稱,開賣一天就售出8萬輛車,但隨後就爆出一批退訂潮,還有不少人已經發生「首撞」,台灣也有網友討論,若SU7進口的話會發生什麼事情?
小米SU7由BMW iX設計師李田原操刀,分為標準版、Pro 版與 Max 版,售價從人民幣21.59萬元至29.9萬元(約新台幣95萬元至131萬元)不等。董事長雷軍在3月28日的發表會上,自信滿滿地展示小米SU7在多項性能上超越特斯拉Model 3的數據,堪稱話題性爆棚,據稱發表會開始27分鐘,訂單就超過5萬輛,訂金收入達到1億人民幣。
小米執行長雷軍發表首款電動車SU7。(美聯社)
小米SU7的發布引起各國關注,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伊藤忠總研資深研究員深尾三四郎直言,小米發布首款電動車,在他看來就像當年蘋果發布第一代iPhone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小米汽車不僅填補了蘋果在電動車領域的空白,更以其獨特的生態系統和商業模式,將智慧手機與EV的結合推向了新的高度。
深尾三四郎認為,SU7的馬達、電池和自動駕駛系統的性能與技術均屬市場上的領先水平,售價卻只有特斯拉Model S和保時捷的一半,還參考蘋果的做法,以「PRO」和「MAX」為車型等級命名,顯現它衝擊高端市場的野心,不僅具有極大的市場吸引力,這樣的策略預示著汽車產業遊戲規則重大改變。
另外深尾也指出,小米通過提供APP服務來獲利的獨特商業模式,將使它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具有更大的優勢,對特斯拉等競爭對手形成巨大威脅。
外資分析機構也對小米汽車的市場前景抱持正面看法,高盛和摩根大通均發布研究報告,認為小米SU7的性價比和市場潛力巨大,預計其銷量將在短期內超過5萬輛,成為中國高端電動轎車市場的主要競爭者之一。
如果小米SU7進軍台灣?
小米發表電動汽車SU7消息也引發台灣消費者關注,有網友在論壇「mobile01」好奇表示,台灣也會販售小米產品,雖然政策禁令目前仍不讓中國汽車「整台進入」,「但會不會採取零件組裝的方式或其他方式進入台灣?如果加10萬進台灣的話,是不是正好打到N7了?」
貼文引起眾多網友留言,不少網友興奮直呼,「頂配的價格也太殺了吧!」、「MAX這價格,不用想直接衝頂規,便宜的大玩具」、「N7去對岸有競爭力嗎?大概只能賣10萬人民幣」。
但關於小米SU7進軍台灣的可能性,大多數人則吐槽,「保護政策不改,大家就別想了」、「先想想mg4吧,u7還遠的很」、「小米進來應該賣不錯,至少品牌影響力是有的,N7會直接收起來不賣了」、「小米汽車要是進來台灣,就要有『鯰魚效應』,大陸已經開始有其他車廠降價應對了」、「手機1,2萬,買來玩玩可以,100萬的小米,我是不敢啦,同樣價錢,我支持國產安心,不會哭訴無門」、「死的不只是N7,這價格跟配備,是台灣車市的『921』,台灣車商的『地獄』」。
)
小米SU7退單率達到40%
然而這股熱潮並未持續太久,才過沒幾天就傳出有超過200名消費者因「衝動下單」後想取消訂單,卻無法在7天猶豫期內退回5千元人民幣訂金的消息,引發了一波退單潮,為此甚至還找律師來解決。對此,小米方面回應稱,消費者在下訂過程中會被詢問3次是否確定「鎖定訂單」,一旦確認,即表示車輛進入生產階段,訂金將不予退還。
根據《第一財經》報導,截至4月2日凌晨,小米SU7的鎖單量達到4萬多輛車,此前汽車產業分析師孫少軍分析資料顯示,小米的鎖單率大約30%-40%、退訂率40%;交付週期也進一步延長,截至4月2日上午,小米SU7的標準版鎖單後交付週期已經分別從16~19週延長到20~23週;Pro版預計17~20週延長到19~22週;Max版則需26~29週延長到28~31周交付。
小米SU7「首撞」,安全性能惹議
除了退單爭議外,小米SU7上市後不久便發生了數起試駕事故,有網友發微博爆料,小米SU7早在測試階段,就發生了在雪地中行駛未更換輪胎,導致失控追撞前車的事故。
武漢有網友在開賣第3天就發布一則小米SU7在彎道打滑撞到馬路中央分隔島的影片,貼文寫下「上一秒還在羨慕新車到手,下一秒起飛失敗」,對此武漢當地的小米之家汽車體驗店工作人員解釋,該名開車的顧客是新手,「很少有人會在拐彎的時候去做急加速的動作,他又是新手,沒有控場的能力。」然而廈門、廣州等地也都陸續傳出試駕意外,雖然沒有人受傷,但仍引發安全疑慮,後續售後維修服務也備受關注。(相關報導:商業熱議》小米電動車定價太香,27分鐘賣5萬台!只要特斯拉九折價,性能還更好,股價噴漲12%!|更多文章)
武漢網友曬出試駕小米SU7「甩尾撞車」影片。(圖/翻攝自微博)
96萬元買得到「威脅特斯拉」!小米SU7電動車「若引進台灣」會發生什麼?網直言:車商地獄-風傳媒 https://bit.ly/49rTEjP
武漢網友曬出試駕小米SU7「甩尾撞車」影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