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千年前海洋台灣/早就透過玉器貿易輸出「南島基因」
許銘洲/綜合報導 2017-12-17 04:00
台灣衛星圖。圖片取自/美國NASA航太總署/Wikimedia Commons
台灣衛星圖。圖片取自/美國NASA航太總署/Wikimedia Commons
基於重塑台灣親海歷史與文化,並推動台灣邁向主權獨立,自由民主海洋國家願景,由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Ocean Taiwan)、文化部與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於12月16日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演廳舉辦「2017海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 」。海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從2015年於中央研究院開始舉行,前2屆都是廣泛針對海洋各種面向進行研討,今年則聚焦於「台灣歷史文化與親海歷史」的聯繫關係。
目前於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台灣史,荷蘭前外交官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博士, 在昨日研討會中提出,「台灣:海洋國家」觀點,他認為台灣早期原住民於5千年前(即約為西元前3千年),開始在太平洋進行「大遷徙」(Great Migration)。從相關地圖資料顯示,台灣南島語族在太平洋海地域分布狀況盛極一時,其擴散範圍遠及今天的紐西蘭,以及夏威夷群島。台灣人的海洋視野,以及對外的貿交流活動,數千年來始終與世界維持開放關係,甚至一直到17世紀荷蘭據台時期皆未曾中斷。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於專題演講內容明確指出,(數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位於台灣北部的大坌坑文化,一路發展演變為今天的「台灣原住民族。」…,該新石器文化後續的發展、變異,也代表著南島語系人群,在台灣與東南亞島嶼、東南亞半島的形成與分化;台灣南島語族(文化),還進一步成為「東南亞、(西)太平洋區域的構成基礎。」
劉益昌的講題,「從台灣出發的海上南島玉路」內容提到,透過出土的玉器文物顯示,台灣南島族群與台灣以外持有玉器族群之間的關係為「台灣史前文化(成為)其他南島族群的『祖源』」;透過其它研究面向,例如基因、文化要素,以及語言,皆可得到同樣結論
大坌坑遺址,為台灣一級古蹟,位於今台灣新北市八里區埤頭里公田聚落南方,海拔約30至40公尺的緩坡上。根據考古發掘的報告,該遺址的年代在距今約7,000-4,700年之間,為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一層文化。該文化不但是最早可以辨認出來的南島語系祖先(台灣原住民祖先)原型文化,同時也是台灣農業最早的起源地。
劉益昌教授也指出,從台灣出發的海上南島玉路,不僅只是一系列貿易活動路線;更是「台灣南島祖先,透過玉器流通,將海洋文化基因(在太平洋諸島)散播開來。」
劉益昌進一步指出,「南島玉路」的輸出途徑,是由多個航向出發;台灣當時也成了東南亞沿海國家的「玉器工藝」中心,而且台灣玉器生產重鎮,是位於台東而非今天的西部;所以,從史前史角度而言,應該採取「從東部看台灣」的思維。
劉益昌還說,當時的台灣人,甚至在國外的玉器貿易地點設置生產工廠,部份玉石半成品,則由東台灣運過去,抵達當地後再進行細緻加工。由於玉器的輸出與傳播,甚至誕生了新的台灣原住民族;劉益昌教授大膽舉例指出,東部較新的人種阿美族,可能是當時生產玉器的台灣人,在異地與東南亞國家居民通婚之後,所帶回來的新興民族。他並指出,台灣史前時期,已具備生產青銅器、瑪瑙、以及煉金、煉鐵等高溫生產的技術與能力
(12月16日由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主辨的「海洋國家永續發展論壇」。張家銘/攝影)


美企要求「去中國化」台商大商機來了
2019-12-04 08:10
中美貿易戰打的難分難解,大型美國企業因為憂心產品在中國製造會被植入晶片,同時要規避關稅,已開始要求零件供應商「去中國化」。(法新社)
〔記者歐祥義/台北報導〕
中美貿易戰打的難分難解,大型美國企業因為憂心產品在中國製造會被植入晶片,同時要規避高關稅,已開始要求零件供應商「去中國化」,此舉造成在中國台商加速外移東協及回台設廠腳步,整個世界產業生態正加速重整中。
據在中國設廠的台商透露,所有你想得到的美國大型企業,包括手機、通訊、筆電等產業,從今年年中開始,陸陸續續要求零組件供應商「去中國化」,主要係考量在中國製造的零組件,恐有遭植入晶片等安全上疑慮,美國企業謹慎到連印表機的代工製造,都要求須移至「非中國」的地區製造,這使得相關供應鍊的台商今年起疲於奔命,時間緊迫地到處尋找遷廠地點。
據指出,大型美國企業係自發性地要求供應鍊「去中國化」,並非得自美國政府的指令,事實上,美國企業從來也不會接受來自政府的任何指令,所以美國企業的「去中國化」動作,已點出未來全球產業分工趨勢,「你要接美國企業的單子,就不能是在中國生產的」。
與美企要求「去中國化」相同,以華為為主的中國企業也在「去美國化」,對於晶片等過去依賴美國最深的重要零組件,紛紛進行自製或尋求美國以外的供應來源,以華為5G手機而言,華為決定逐漸降低向高通的晶片採購比重,轉而自行設計晶片,並改向台灣的聯發科採購部份手機用晶片,台資企業成了中美貿易大戰的直接受惠者。
台商反應指出,業者要回台灣投資設廠,土地與勞工仍是兩大關卡,工業用地價格炒得比住宅地還貴,「現在新竹以北的工業用土地,你都不用想啦」,勞工短缺問題也是難解,工廠招募不到年輕勞動力,就算想回台設廠,仍是困難重重,政府若有意爭取台商回台,這些投資基本元素問題應儘速解決。


2020中共武統台灣 學者列12點理由稱不可能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6日, 2017
A-A+
2017-10-06 10:12聯合報 記者何祥裕╱即時報導
近日關於2020年中共將統一台灣引發討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范世平在臉書貼文表示「不可能」,他列出12點理由表示,除非台灣搞法理台獨,搞正名制憲,否則中國師出無名。
分享
范世平貼文表示,中共是美國最大競爭者,台灣是美國箝制中國最重要地方,具高度戰略價值,美國不可能棄台。日本更會介入,否則釣魚台不保。
貼文指出,若是武統,台灣不是沒有反制武器,蔡政府更積極研發攻擊型武器,反正要死大家一起死。
12點理由如下
1.除非台灣搞法理台獨,搞正名制憲,否則中國師出無名。中共現在是大國,不是ISIS,出兵要有正當性。克里米亞公投自願加入俄羅斯,俄羅斯都遭國際制裁,何況是用武力。
2.習近平軍改尚未完成,人事青黃不接。郭伯雄、徐才厚、房峰輝等上將都貪腐,這種部隊能打仗?
3.封鎖台海,影響日韓海運,日本的石油是靠台海來運輸。何況每天經過台灣的各國飛機難以計數,中共不是封鎖台灣,是封鎖亞太,影響太大。
4.中共是美國最大競爭者,台灣是美國箝制中國最重要地方,具高度戰略價值,美國不可能棄台。日本更會介入,否則釣魚台不保。
5.中共現在外敵多,包括日本、美國、印度與越南,台灣的敵人只有中國。
6.台灣軍方每天都在想一件事,中共何時突襲,所以中共要奇襲並不容易。
7.中國內部問題太多,無暇他顧。
8.如果打不下台灣,習近平要下台。
9.台灣不是沒有反制武器,蔡政府更積極研發攻擊型武器,反正要死大家一起死。
10.中國在一胎化下,年輕人比台灣還嬌貴,加上社會風氣自私自利,真願意為武統台灣而捐軀?電影演演就好。
11.別低估台灣人護土的決心,中國的愛國主義是政府操控,羅源一邊喊打美國,一邊把妻兒送美國;台灣的愛國主義則在民間。
12.現在是打「創新不對稱戰爭」,無人攻擊機與水下滑翔器才是王道,還在搞大部隊運送,以為是70年前的諾曼第登陸?


國語文課綱調整 民團:支持教育部
anntw.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24日, 2017
【台灣醒報記者楊蕓台北報導】教育部近日審訂十二年國教國語文課綱,然而文言文選文比例及票選10篇選文的適當性,引發各界討論。台灣文學學會理事長,林淇瀁(筆名向陽)24日與多位學者召開記者會,反對課綱審訂淪為意識型態之爭,支持教育部大幅調整12年國教國語文課綱。資深作家、東吳大學退休教授張曉風受訪時表示,文言文教育仍有其必要性,但建議能選淺近明清、民國時代的文章,且提高國語文教學預算,與訓練教師的創造力。
教育部課審會高中分組會議針對文言文選文提出甲乙兩方案,甲案是不列選文;乙案則是由現行20篇下修到10或15篇,並經網路投票選出10 篇推薦選文。然而推薦選文結果公布後,選文適當性備受外界爭議,例如蔣渭水的〈送王君入監獄序〉,被批評涉及描寫嫖妓;阮蔡文的〈大甲婦〉,其中文句「土番蠹爾本無知」,遭質疑是歧視原住民。
向陽表示,推薦選文只是「建議」,是否會採用都還沒有下定論,針對選文引發各界「意識形態」爭論,已經搞錯方向。
比例、選文非重點
對於文言文比例與選文爭論,清大台灣文學所退休教授陳萬益認為輿論已經失焦。他說,台灣閱讀素養落後是因為長期僵化的語文教育體制,扼殺學生學習興趣。陳萬益認為,搶救孩子語文能力,最根本的是要「解放僵化的升學主義」,而非一直聚焦在選文比例問題。
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表示,課綱不應是古典與現代之爭,語文教育應是要讓高中生畢業後,懂得運用自己的語言,而不是要讓他們成為語文學者。
近日輿論將選文爭論導向政治意識形態之爭,台灣文學學會認為太過簡化。學會呼籲,學生才是課綱的主體,應以提升語文學習興趣為目標,與文言文比例、政治意識形態都無關。
選文應精實
台灣文學學會強調,支持教育部大幅調整12年國教國語文課綱,並不代表主張完全刪除文言文,而是選文應「精實」。至於選文依據,陳萬益表示,考慮元素很多,不只要經典,還要看文章能提供給學生什麼,這些都需要更詳盡的討論。
資深作家、東吳大學退休教授張曉風受訪時表示,文言文教育仍有其必要性,但建議教育部選文時能以淺近時代的文章為主。她補充,從國家教育預算編列就能看出語文較理工科不被重視,要增進學生的國語文能力,除了增加語文教育預算,還要提供教師訓練管道,增進教師創造力,才是重點。


袁斌:這四種人都壞了,共產黨也該完蛋了!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1日, 2017
【大紀元2017年07月21日訊】美國有個著名學者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什麼人都可以壞,但有三種人千萬不能壞——
他們是:
1、教師——影響一代人,影響國民素質!
2、醫生——影響國民的生命
3、法官——影響社會的公正
我認為除了這三種人還有一種人也不能壞,那就是官員,因為他們決定了整個國家社會的面貌。
試想,這四種人要是壞了會是什麼結果?
教師壞了——誤人子弟,
醫生壞了——草菅人命,
法官壞了——惡人橫行,
官員壞了——腐敗氾濫道德淪喪。
這些人壞了,社會就亂了。
再看看今天的中國,這四種人是不是都壞了?而其中最壞的人是不是就是官員?
而他們都壞了,是不是意味著共產黨的統治也該完蛋了?


 

2017-08-21_185439  
12年國教課綱審議 放任各小組恣意而為!教部毫無立場 恐釀國文浩劫
By 林志成,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20日, 2017
教育部正研擬12年國教課綱,普通高中分組提案降低文言文比例,並在網路票選必讀篇章,引發爭議。圖為高中生上課情形。(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長潘文忠(右二)表示,高中國文科文言文比例是否調降,尚未定案。(方濬哲攝)
網友票選12年國教高中國文課綱必讀文言文前10名
教育部昨召開12年國教課綱課審大會,普通高中分組提出國文科必讀古文由20篇降為10或15篇,並將嫖妓、歧視原住民的文章列為新增候選名單中。對於國語文教育,教育部沒有自己立場,若放任各分組恣意而為,將釀成「國文浩劫」。
龍應台批媚俗「要教部何用?」30年後要把學生帶到哪裡?
日韓珍視古文 我卻粗暴推翻
縮減比重20篇砍半
教育部正在制訂12年國教課綱(又稱108課綱),關於高中國文科,國家教育研究院國文領綱小組之前花了2年時間,委託60餘位教授、並徵詢500多位高中國文老師的意見,最後才訂出文言文占4成5到5成5、必讀古文20篇的草案。
不過普通高中分組認為文言文比例及必讀古文篇數太多,他們提出文言文比例降到30%、必讀古文則減為10篇或15篇。普通高中小組還將各界推薦的54篇古文,8月4日至14日放在網路上讓鄉民票選,不過連媒體都不知道這項訊息,過程根本「黑箱」。
票選結束後,總共571人投票,高中國文老師只占2成,大學生和高中生卻占3成8,其他是社會人士。
得票最高的前10篇古文,只有4篇是之前國語文領綱小組的選文(桃花源記、赤壁賦、鴻門宴、岳陽樓記),其他6篇都是新增、與台灣相關的文言文。
選讀嫖妓、歧視原民
這6篇台灣相關的古文中,蔣渭水的〈送王君入監獄序〉講到嫖妓,另〈大甲婦〉則有「土番蠢爾本無知」等歧視原住民話語,一些高中老師擔心,這種教材教育下一代,「國文浩劫時代來到」。
鄉民意見凌駕專家
「教育」是要將人類過去累積的知識傳授給下一代,可以成為教材的內容,必須是經過百年、千年後還對學生的思想及學習有幫助才可以。一般普羅大眾投票選出的文章,通常是跟自己喜好有關,不一定具有文學或思想價值。
教育部制訂課綱時,要有基本原則來確保學生能力不下降,若放任各分組恣意而為,後果不堪設想。普通高中分組在網路票選高中國文科的選文,讓人懷疑「鄉民意見可以凌駕專家意見」,加上整個過程「黑箱」,教育部不及時阻止,導致此爭議在社會發酵,這種不具立場的教育部,到底為何存在?


 

都什麼時代了,還拿開羅宣言欺騙台灣人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捷克國際關係協會米哈爾.西姆(Michal Thim),以及美國大都會國際關係的邁可.特登(Michael Turton)等2位智庫成員,7月17日於美國《外交官》(The Diplomat)雜誌,聯合發表一篇專文,名為「中國人的開羅宣言崇拜與台灣地位」( The Chinese Cult of Cairo and the Status of Taiwan),其重點內容指出,不論台灣的中國國民黨,還是中國共產黨,都異口同聲宣揚「開羅宣言」(Cairo Declaration)的國際文獻價值,其實說穿了就是為領土歸屬的主張算計:日本必須將台灣、澎湖群島,歸還中華民國(中國政權)
然而,國共2黨一再共同引用的「開羅宣言」,說穿了只是個不具國際法效力的宣言罷了。該專文破題指出,7月12日台灣外交部將「台灣屬於中國」的網頁悄悄刪除。蔡英文政府也宣佈十二年國教社會課程綱要草案內容,要將過去單獨成冊的中國史併入東亞史;開羅宣言也不再寫入教材,因其並非台灣地位的標準定義。結果,蔡政權的這項修訂決策,引來北京與台灣內部「統派」同路人的一片撻伐聲;不約而同指責蔡政權正在搞「台獨課綱」。
二戰終了,中華民國部隊在戰時盟軍的同意之下「佔領台灣」;從此以後,國民黨宣稱台灣「回歸中國」(即中華民國)。實際上,台灣當時仍屬於日本主權管轄範圍,直到1952年4月28日,日本所簽訂的「舊金山和約」(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生效日,宣佈效棄對於台灣主權為止。
該和約內容明訂,日本宣佈效棄對台主權,卻沒有記載台灣主權歸屬;此為當時列強的精心安排。美國方面,不想承認任何一個「謀殺式」、「專制式」的列寧主義政黨,不論國民黨或共產黨真正代表中國,來奪取台灣。基於國際法,「台灣地位未定論」事實,從當年延續至今。美國今天也採取這個立場,其「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並不承認中國擁有台灣主權。
夏綠蒂.高(Charlotte Gao)最近在《外交官》發表一篇專文指陳,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關於日本受降的陳述,具有「法律拘束力」,其觀點可謂全盤錯謬,尤其是對於台灣的主權歸屬,以及地位主張。現行國際法法理與實務界,概皆認為,只有「國際條約才能解決特定的領土狀態」問題。開羅與波茨坦宣言,會隨著情勢變化而有所變易,其重點也著墨於向日本喊話,要求其必須無條件投降。
其次,夏綠蒂.高的文章也明白,關於台灣主權的歸屬,必須回歸「和約」本身,只有和約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獻,此即「舊金山和約」跟「日台和約」,而且後者是根據「舊金山和約」來訂定;然而,舊金山和約完全沒有提到台灣主權,歸屬於國共2黨任何一方。換言之,日本對於台灣歸屬行使「緘默權」,只申明日本放棄對台主權。
(1943年11月25日的開羅會議,當時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等3國領袖,聚集在埃及首都開羅進行會談。圖片取自/Wikipedia Commons) --
證據顯示,國民黨所代表的中華民國政權,清楚認識到國際法之下的「台灣地位未定論」狀態,卻企圖弄假成真,宣稱根據開羅宣言,中華民國擁有台灣主權。1949年至1958年擔任外交部長的葉公超,曾參與簽訂《日台合約》(或名之為中日合約),當時有立委在國會質詢時提問台灣、澎湖群島的現狀如何?他則指出:「舊金山和約並沒有提到台灣、澎湖群島的未來歸屬。」
葉公超答覆當年立法院的全文內容如下:福爾摩沙跟澎湖群島,先前是中國領土,當日本放棄對台主權時,只有中國有權接手。實質上,我們(中華民國)現在已經掌控這2塊領土;然而微妙棘手的國際現狀顯示,福爾摩沙、澎湖並不屬於中華民國;日本也無權單方面,將這些土地主權轉移給我們,即使我們抱持這類(主觀)期望。「中日和約」內容條款表明,包括法人在內的福爾摩沙、澎湖住民是中國漢人,卻不意味著這些土地必須歸給我們(中華民國)。
葉公超的陳述表明,台灣並不屬於中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任何一方;外交部網站也有類似資料,文件日期為1952年5月13日,文件名稱為「中日和約簽訂報告」(Report on the Signing of the Peace Treaty between ROC and Japan,54卷11頁,圖片在此)。另外,國史館2017年年初公布, 1949年1月間的蔣介石書信檔案顯示,開羅宣言並沒有賦予中華民國擁有台灣主權。
僅管,中華民國高層知悉,中國並不擁有台灣,卻一再抗拒國際法載明事實,做出背離事實陳述;更甚者,國共2黨一再公開,而且堅定不移主張台灣在二戰終了「回歸中國」。這是中國意圖吞併台灣所創造的「神學」,透過神話的歷史編造,將開羅宣言視同,摩西從西奈山取下一顆神所賜予的靈藥。
國共2黨異口同聲,將台灣主權歸屬文件,指向開羅宣言。前總統馬英九就是1位開羅宣言崇拜者,並抱怨外交部將台灣屬於中國的文件,從網站上拉掉。馬英九的確對於該宣言情有獨鍾,2013年他曾為開羅宣言舉辦一項大型展覽 ,還親自出席,熱切倡議「台灣與中國統一。」
國民黨援引開羅宣言來欺瞞台灣人民,外交部也一直沿用此一思維,因此夏綠蒂.高在《外交官》認為開羅宣言是擁有「法律拘束力」的國際文件,並不讓人大感意外。北京國務院國台辦,對於台灣外交部將「台灣屬於中國」文件的撤下動作,表達抗議,並多次引用開羅宣言傳達不滿。僅管台灣外交部「形式上」撤掉台灣屬於中國文件,卻沒有拿下2017年6月20日這份臺灣的國際法地位說帖,該內容強調依據《開羅宣言》,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換言之,外交部至今仍認為台灣屬於中國,只是礙於蔡英文的政策主張,不得以不服從,骨子裡卻懷抱國民黨時代的虛妄意識型態思維。
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絕非國際協議,頂多只代表二戰之後戰勝國的意圖主張;然而,蔣介石與國民黨輾轉流亡台灣之後,將之奉為合法統治台灣的神主牌。蔡政權拿掉外交部「台灣屬於中國」主張,並提出修改12年國教課程綱要草案(也不再援引開羅宣言做為歷史教材),這是台灣邁向務實,正常化國家的重要一步,有助於台灣朝向「獨立國家」實體演進。這對於亞洲、歐洲以及美國等台灣民主盟友而言,皆受到歡迎。
專文最後指出,台灣面臨的種種困境,如果還不能自己站出來發聲,只會助長中國領土擴張主義的不軌野心。(譯註:美國歐巴馬政權時代,關於南海問題的立場軟弱,就是個錯失機會的顯例;當中國開始填礁造島之際,美國置之不理,等到島嶼與軍事設施蓋好了,美軍再怎麼展開自由巡航,中國根本一點都不理會;反而轉過頭來指控美國挑釁。)


哪來「去中國化」?
2017-07-11 06:00
推文到plurk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上週公布,內容包括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其中歷史教學備受關注。一如以往,國內一些死抱「唯中國史觀」的人士,對歷史課程把中國歷史列入東亞史脈絡中討論,大加撻伐。他們所加的罪名,除了老把戲的「數典忘祖」,近年慣用的「去中國化」,與中國唱和的「文化台獨」;更不堪的,還以「台海不會陷入兵凶戰危嗎?」恐嚇台灣社會。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上週公布,內容包括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其中歷史教學備受關注。(資料照,記者張嘉明攝)
記取前此的爭議教訓,上週提出的課綱只是草案,國教院公布後,即將展開四個月的網路論壇與公聽會或公共討論程序,不再重蹈「黑箱課綱」覆轍。程序正義之外,這次內容還有不少改進與值得肯定之處。
以歷史為例,課綱草案強調從「人民主體觀點」出發,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略古詳今,兼顧所處社會現狀,著重探討當代社會的形成歷史,「台灣人當知台灣史」。其中最有意義的,在一般講授課目之外,還設「歷史考察」的探究與實作活動,讓學生由教師指導以實際查訪學習歷史。例如,國中生可就近進行對周遭長輩或親人訪問的口述歷史,探究地方變遷與人物、原住民人文特色、各地有形無形文化資產。高中生進一步思考,並考察探討「我們是誰?從何而來?走向哪裡?哪些人書寫的歷史定義了我們?」等基本問題,理解台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形成多元族群社會,追求自治與民主,今天的台灣之所以為台灣。
強調以台灣土地與人民為主體,由近而遠、經實作而學習的特色,尤明顯展現於國中的地理課程。除了「田野觀察」,它還有「台灣的地名文化議題」,涵蓋「台灣」、鄉鎮市區、聚落等地名由來及演變,加上其間的族群文化互動,期待師生從學校附近的地名做起,探究其史地人文意義。同樣地,探尋本地農特產品、飲食文化,學子也可理解在地產業人文特色。有此基本認知,對這一土地、人民因認識而產生認同,又有高中課程的「地理視野」,從自然、人文地理角度探討台灣與世界的關聯,培育兼具本土意識與世界觀的學子,未來可期。
從同一角度出發,把中國史列為東亞史脈絡討論,不再詳述「盤古開天」以降的朝代演變,而重在探索「中國」的意義所曾經歷的變遷,內容也從一.五冊調為一冊;中國史仍在,哪來「去中國化」?它從先秦、兩漢起,分別探究國家與社會、人群移動、現代化歷程等主題,討論共產主義在中國發展及對東亞的衝擊,還新增了華人移民及華商對世界的影響。課綱強調學習台灣史也要認識世界史,介紹基督教、伊斯蘭等世界文明,也論及戰爭與和平、區域合作、經貿整合。經由如此安排,台灣、東亞脈絡下的中國、世界,成為三個歷史分域,建構下一代寬廣而平衡的史觀。
新課綱草案,因而特色十足。它以台灣為主體,歷史從史前原住民族說起,地理由台灣自然人文環境出發,公民著重社會探究及實踐,以現代觀念看世界演變,在理解台灣、形塑本土觀的同時,也培養世界觀。其次,它不再以中國為中心。來自中國的漢文化只是構成台灣文化的要素之一,台灣文化還有南島、荷西、日本等要素;國民教育不能把台灣當邊陲,要積極翻轉戰後至今學子對中國史地滾瓜爛熟,卻對台灣茫然無知的失根怪象。另外,它著眼角度寬闊務實,既廣泛討論全球化、多元文化、科技環境變遷等人類共同課題,也鼓勵學子從自身、家人、社區開始,以實地查考學習史地知識,以實踐培育公民素質。
課綱草案一經公布,若干政媒不做實質討論,只做政治攻訐,中國國民黨更為它戴上「包藏政治企圖、去中國化」的帽子,凸顯了該黨與中國同一鼻孔出氣的醜態不變,與土地、人民站在對立面,敵視台灣的心態不改。眾所周知,戰後長期以政治控制教育,在文化上全盤「去台灣化」,且對台灣人民箝制思想、全面洗腦的,就是這個至今仍冠「中國」名號的外來政黨。如今課綱草案一出,它故態復萌,做賊喊捉賊;「國民黨不倒,台灣就不好」,果真至理名言?


台灣應該如何改造?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1949年,中國內戰失敗的蔣介石逃亡台灣,來台第一件事就是閉門反省,對以黨領政的國民黨,進行改造,結果改來改去,只是排除異己,改造大會變成國民黨在組織上的換人頭運動,但是,派人打燒各地日式建築群,把台灣改造成山寨版中國,卻意外成功了,中國作家韓寒曾經來到台灣,第一句話就說「我好像來到中國」
國府直接繼承日本殖民統治手法,以中國化取代日本化,一直到現在,這個島國,其實是罹患嚴重人格分裂的國家,法統體制的中國,和生活的台灣土地,格格不入,互相衝突,老蔣一度想脫離中國,獨立建國,卻又放棄,李登輝上台後,見到這種危機,雖然進行六次修憲,企圖把中華民國和台灣合併,但是,國際上不接受,而中華民國也無法融入台灣心靈肉體,台灣逐漸形成一島兩國狀態,我年輕北上讀書,才發現北部不說台語,一部分人看著國旗,想著中國,一部分人卻想著台灣,所以才稱為不正常國家。簡單說,CHINA和TAIWAN,其實是兩個不同地理概念的符碼,更是兩個國家概念。就好像每次出國,都會被海關追問護照問題,當你辯稱護照上的CHINA 並非CHINA,海關搖頭說:WHY CHINA IS NOT CHINA?事實上,當台灣遇到中國,不管是哪一個中國,台灣都扮演被霸凌的角色,而長期被霸凌的人,心智肯定不正常
轉型正義在台灣,人民期待值竟不如民生議題
台灣的怪病需要醫療,如何使分裂兩種人格,留下一個,才能恢復正常,就好像東德和西德合併時,民主聯邦德國決定把東德丟進焚化爐,東德國會也表決通過,所以才開始所謂的轉型正義工程,通過對共產體制的全面除垢,歷史真相平反,才能使東德人拋棄共產德國,融入西德民主生活。這個道理很簡單,問題是,台灣在獨裁威權遠去後,沒有抓住機會,對山寨中國進行轉型,包括把中國國民黨列入非法組織或改為台灣黨,公布新憲法,對舊黨國國安,行政及司法人員全面除垢,卻只以內部轉型方式登場,換湯不換藥,企圖以時間草草掩蓋舊時代,讓死店新開!而現在就面臨這種兩難,長期被洗腦熱愛山寨中國的人,以各種理由抗拒變成台灣,甚至聯手真實中國,企圖置台灣於死地,所以新政府把轉型正義工作,視為重中之重。因為,沒有健康的人格,即便肉體上長新肉,也是多餘,但是,台灣人性格上短視,對自身問題認知上的膚淺,已經迷失在改造方向道路上,令人扼腕
美麗島電子報公佈了五月國政民調,可以看出這個問題的嚴重,人民對新政府改革的期待,90%的人認為以產業,經濟,食安最重要,把轉型正義放在最末端。可惜,人民最期待的提高薪資,振興經濟最難辦到,因為外部環境被中國壓迫,排擠在區域經濟整合之外,許多台商只能出走,換取關稅降低的優惠,台商在海外基地產品外銷關稅,與台灣出口相比,差距高達3 %,尚未競爭就已敗陣,除非積極與貿易國簽訂自貿協定,否則難以吸引外資。這個任務當然也受到中國阻攔,目前外資來台投資部位,仍然在亞洲國家中殿後,請問經濟如何能復甦,新政府知道外資疲弱,影響經濟成長,只好自己投資,因此才有了趕夜工的前瞻計畫。
其次,70%的民意認為勞權,年金,司改,財政,屬於次要改革,50% 的人認為外交,國防,能源排第三,最後才是轉型正義,只有40%認為重要
從民調看來,讓人有點錯愕,形容台灣歷經66年黨國權貴治理後的面貌,台灣雖然外表光鮮,卻是病兆纏身,只能以一座廢墟看待,而廢墟的重建,必須從基地開始,基地就是轉型正義,山寨中國如何和台灣融成一國,使國家人格恢復正常,而第一個緊急工作;當然是解構舊黨國散播在中央到地方各機構的餘毒,從憲法到各種法律的改造,以及政府體制全面翻修,除垢,平反,正名,慢慢擴及民間,國家基礎不打好,施政所產生問題,肯定層出不窮。
舉亞泥為例,上個月,協助台灣人打開天眼,《看見台灣》的齊柏林導演走了。失事前,齊柏林在飛往花蓮飛機上,看到亞泥礦區,比五年前挖得更厲害,這個鏡頭促使20幾萬人聯名,要求經濟部趕快撤照,但是,經濟部打死不肯,因為,一但撤照,依照舊黨國礦業法規定,政府要賠償更多。五年前,《看見台灣》看見日月光汙染後勁溪,鬧到沸沸揚揚,告發又開罰,可是黨國法庭判決日月光贏了,現在高雄市府還要罰款1.4億,還給汙染的公司,黨國法庭的正義就是這樣,除非你把他罵死,你奈他何?
轉型正義工程 最重在於除垢
接下國民黨留下的黨國政府爛攤子,小英總統才發現改造黨國不易,對外外交,維持黨國現狀,更不容易。你要維持兩個中國,中國卻要一個中國,所以你滾我來。對內,你想要打破黨國一體醬缸的混水現狀,更不容易,所以,總統生氣了,因為許多爭議事件,或卡關的政治事務,每一件都是黨國留下的問題:從百年不改的礦權法黨國恩庇主義攏絡軍公教,所遺留的破產年金,還有勞工超時工作,過勞的勞基法,以及破舊的金融法,為金融幫大開後門的旋轉門條款,無一不和黨國體制牽扯不清!更不用說正在打迷糊仗的司改會議。眼看國事如麻,內憂外患,所以小英生氣了。其實很正常,她生氣是因為理想太高,而舊官僚卻眼高手低,不然就是陷入人情包圍,以及守舊怠惰傳統,台灣經歷六十幾年黨國主義統治下,門生故舊,結黨營私,成為常態,部會之間,形成官官相護幫派,所以,永豐金控出大事,金管會還讚美有加,身分錯亂的原因,顯示我們一家都是人,人民是不人,用保守團隊想做改革大業,下場肯定不好看,總統民調一路走低,早就可以看出端倪了。
台灣要從異常,轉變為一個正常又健康的國家,最重要的改革前瞻,是打破黨國體制的遺毒和壟斷。從司法,內政,教育,金融,交通,甚至國防外交,進行除垢工作,而這個前瞻工作,阻礙也最大,許多攔路虎,絕不會因為國民黨倒台,而自動解散,何況背後還有老共支撐,因為國共兩黨雙胞胎,右邊正常了,左邊不正常,怎麼統一?更直白說;右已死,左難活。奉勸新政府,不能一邊喊維持現狀,一邊喊改革,這兩件事是互相衝突的。
德國的例子是活生生教材。
1990年,東德倒台,民主德國聯邦建立,開始所謂二次轉型正義工程,根據花亦芬在《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一書中所述,當時的東德國安部,在倒台前就企圖維持現狀,搞移花接木,用內部轉型,欺騙社會,把國安部改為國安局,只差一字,老店新開,員工依舊,被聯邦民主德國逮個正著,聯邦德國派任當時人權牧師高克,擔任特任官,處理東德轉型正義,並指派大衛吉爾建立「解散國安部特種委員會」進行清查,國安系統官員全面下台,專任的祕密警察2000人全部解職,一萬名兼任線民「專打小報告者」列案管理,不可回任公職。當時東德法官被解職超過六百人。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就是柏林洪堡大學校長亨利區芬克。
1992年,芬克(FINK)被人檢舉曾經在東德威權政府之下擔任線民,芬克立刻遭到解職, 並接受調查。調查員發現:有關芬克的歷史檔案紀錄中,缺了六百頁,原來這六百頁就是當年芬克從事線民工作的紀錄。其中有一件事就是,芬克曾經把「國際人權救援組織」的學生名單,交給祕密警察。事實上,在威權政府之下,許多人擔任線民,或許為了升官或許因為壓力,如同小英總統所說,在獨裁者威權統治時代,大家不都是一樣,選擇順服嗎?可是德國人卻不這樣想,他們已經嘗過順服希特勒,所付出的龐大代價,所以,德國人認為,面對暴政脅迫,你無須順福,你可以反抗或者離開。現在回頭想,小馬哥何其幸運,活在台灣黨國時代,如果在德國,連大學校長也沒得幹可能還要坐牢,怎麼還幹總統?
根據調查,東德時代的各級中小學校老師,其中4.7%曾經擔任線民,但是後來被查出,因此丟掉工作者,只有0.9%,可見;落網之魚還是難免。
德國人做事的風格,就是把事做好,房屋要蓋好,基礎最重要,基礎就是轉型正義工程。那麼,還讓應該下台被改革的人,去改革自己,這不是笑話嗎?更不用說,他在機構裡面很可能搞破壞,台灣的想法卻不一樣,來自文化中喜歡講人情的壓力,以及不願意真的把事情做好的心態,輕忽黨國遺毒。所以,新政府一上台,就搞藍綠共治,以為藍黨會領情,有助團結,這種心思就是想維持現狀,又想改革,自古以來,難以兩全啊,看看德國,想想自己吧。
維持現狀 怎麼改革?
台灣的黨國政府體系,和共產東德相同,屬於恩庇侍從主義、教育、金融、司法都是為了控制人民,達到政治穩定而設,所以要進入這些領域任職,除了考試,還要成為黨員接受黨的洗腦,才會變成自己一家才是人,對不是一家人或不聽話的人物,藉以司法,打擊異己,對同道,則是睜一眼閉一眼。金融、交通、司法、教育的腐敗,就是因此而起。兩蔣時代,沒有人敢挑戰司法,要不要辦大官員貪瀆案,也是由上面下達命令,檢調才能啟動,當年,甚至連律師公會,也被軍法律師所控制,更不用說檢察系統和法官系統,很難有獨立辦案的權力。
1989年新竹檢察官高新武為司改開第一槍,逮捕吳天惠和蘇岡,當時吳天惠是司法院第四廳廳長,蘇岡是律師,兩人就是典型的夫唱婦隨,司法黃牛,接下來又辦了法務部長蕭天讚關說案,開啟司法內部改造時代。1995年,民間司改會成立,一直到現在,台灣的內部司改,已經進行超過20年,這二十年來,是年輕的檢察官和法官拒絕腐化,為了司法獨立,不受黨國體系控制的行動。雖然距離理想甚遠,但是,也不是完全沒有成果,例如打破判決文的審閱制度,降低判決被上級干預的情況,推動主任檢察官票選制,以及基層檢察官評鑑檢察長制度,推動法官法及成立檢改會,但是,許多不適任法官退場及檢察官退場機制,仍然進步緩慢,更不用說先進國家的陪審制度,仍然阻礙重重,20幾年,司改走來,只能用艱困兩字形容,黨國惡靈控制司法依然存在,甚至有走向司法獨霸,不受監督的狀況。因此,期待這一次司改會,有所成果,答案恐怕很悲觀。原因很簡單,被改革者變成改革者,結局就是無力改革
沒有真相 沒有正義
再談一下施明德曾遭遇的故事;
新政府上台,總統關心檔案法公布,施明德到國家檔案局,希望了解當年美麗島事件時,到底是被哪一位線民檢舉,結果一看,檢舉人全部被黑色塗銷,一問之下,才知道塗黑的人名是受《個資法》保護,施明德當場傻眼,德國當年問題一樣,為了開放東德秘密警察迫害人權檔案,國會展開激辯,一派人堅持;不可以讓檢舉人身分資料曝光,因為違反個資法,這時候高克牧師說了一句話,當年接受威權政府指令,協助迫害人權的共犯,不是一般公民,怎麼可以受到公民權保護,高克說:「人民有權知道,在國家公權力之下,是誰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紀錄了關於自己的生活,而且,只有當一個公民真正知道,國家手中有甚麼關於自己的資料,自己才知道,應該用何種方法,和社會及他人交往。」最後,德國公布了所有檔案,讓真相攤在陽光下,至少沒有像台灣這種掩藏的情況。
企圖把改革或轉型正義做好,主事者必須選對人選德國高克牧師,公義形象受到敬重,他的角色身分很像台灣的林義雄。但是,新政府中卻少了林義雄這種人,這是一大缺憾!從年金改革一事可知,如果沒有副總統壓陣,這件事恐怕還在混亂中,但是,不能怪總統,綠色黨歷經八年的政權,所培養的政治菁英,在國會居多,但是,2008年交出政權,從阿扁到身邊戰友,已經被黨國司法搞到全身是傷,想要站在台上,讓人感覺純白無垢者,實在太少,沒有這種不吃人間煙火形象的人出馬,轉型正義工程,當然困難許多。
政策轉型 須符合世代正義
全球人口在兩年後,將開始下降,台灣這幾年,出生率一直減少,少子化是未來大問題,現在上街抗議年改的人,至少還有兄弟姊妹依靠,再過二十年,一家生一個,父母老了,沒人養,最後一人孤獨終老。因此,世代交替式的年金制度,就算合乎正義,不改也是不行,這種情況不是只有台灣發生,但是,樽節緊縮,只是暫時的方法,如同希臘局面,越樽節,經濟越來越差,政府部門服務更低落,所以,政府及民間終歸要攜手,找出更有創意的年金制度,才能解決台灣燃眉之困。
北歐國家出生率是台灣兩倍以上,原因無他,政府被人民信任,人民繳交高稅率,政府也以高福利回報,所以北歐幾個國家出生率,並沒有下降,從教育到醫療,北歐國家把人民照顧很好,人民當然敢生養兒女,現在台灣,家庭支出中,子女教育佔了六成,世界最高,這才可怕,生兒育女成為家庭大負擔,過去,台灣被黨國統治60幾年,被反攻大陸騙到怕,最後變成大笑話,等到經濟發展了,又被政客的建設支票詐欺,留下一大堆蚊子建設,現在台灣已經沒有多餘的錢,可以浪費,人民才對建設方案斤斤計較起來了,顯然,政府早已失去人民信賴,你說;司法,監察,立法會好到哪裡?如何重拾人民對政府的信心,才是新政府當務之急。
台灣內外交迫,不是始於今日,既然決定不創品牌,持續出產山寨黨國中國貨,就難免被警察查抄,以及正版公司上門問罪,現在奈及利亞使館,已被奈國武警封鎖,就是例子,不要妄想用中國品牌,就可以和藍黨和赤黨和平共存,記住猶太哲學家雅斯培一句話:「如果沒有出自內在心靈,發出的友誼訊息,那麼不可能會有和平共存的一天。」請問,你熱愛台灣,藍營、赤黨熱愛中國。你告訴他,你可以同時愛,他們會相信嗎
看對問題 用對的人 做對的事
生氣表示總統很在意人民,想把事情做好,這是好事情。
看看人民眾多抱怨,試想一些解方:一、經濟低迷,低薪情況一直無解,這問題是台灣罩門,薪資上升,必須來自企業大量回歸,但是,台灣沒有國家保護,才造成台灣企業出走主因是避開關稅障礙,想要企業回流的條件,就是台灣成為國家,或主動和歐盟及美日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二、一例一休,民怨處處,我認為應該更加彈性,讓企業和勞工雙雙增加空間,資本主義社會,政府本來就無須在這方面管制太多;三、民調不振,看看就好,不要太在乎藍黨民調,對不服氣的人,你做的再好,他一樣不服氣,尤其是統媒,根本是敵人,不是直友;四、持續找對的人,作對的事,該讓他下台的人,不要客氣,但是,用詞可以好聽就好,如此下來,抱持初心執政,總統可能生氣會少一點吧。


高中歷史新課綱 不以「開羅宣言」論述台灣地位
分享高中歷史新課綱 不以「開羅宣言」論述台灣地位到Facebook 分享高中歷史新課綱 不以「開羅宣言」論述台灣地位到Line 分享高中歷史新課綱 不以「開羅宣言」論述台灣地位到Google+
對於台灣的地位與主權,國民黨政府強調根據「開羅宣言」與「中日和約」,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不僅在外交部網站表述立場,也貫徹在課綱與教科書中。(取自外交部網站)
2017-07-11 08:05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對於台灣的地位與主權,國民黨政府強調根據「開羅宣言」與「中日和約」,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不僅在外交部網站表述立場,也貫徹在課綱與教科書中。不過,新政府即將在2019年實施的高中社會科新課綱,草案中並未提到「開羅宣言」、「中日和約」或「舊金山和約」等,而是不預設前提,讓教科書編者與歷史老師透過討論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
新北市三民高中歷史老師張文隆表示,扁政府的「95課綱」把「台灣歸中華民國」與「台灣地位未定論」,兩種論述併陳在教科書正文,但到馬政府實施的「101課綱」,教科書被要求以「台灣歸中華民國所有」為論述,註釋才可有「台灣地位未定論」,但後來連註釋註解也遭刁難。而現在高中歷史課本仍使用「101課綱」,後年才會實施新課綱
政大台史所教授薛化元解釋,若以「開羅宣言」來處理台灣地位與主權問題,在國際法是站不住腳的。根據國史館檔案中,當初中華民國政府要讓台灣人改成中國籍時,英國外交部在1946年8月曾致函抗議,並認為「該宣言之意不能自身將台灣主權由日本移轉中國,應候與日本訂定和平條約...。」
薛化元強調,「開羅宣言」確實提到台灣歸還中華民國,但問題是美、英、中三國領袖沒有簽署,而且連美國國會也沒有批准,「開羅宣言」並不具有國際條約效力;教科書不能規定學生不要讀「開羅宣言」的內容,但背後的歷史事實與條約發展一定要敘述清楚。
張文隆指出,過去國民黨教育以「開羅宣言」、「中日和約」說法為主,而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者,會以「舊金山和約」為論述基礎。而事實上,1952年簽署的「中日和約」是以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為基礎。
張文隆說,根據「舊金山和約」第26條,「若日本與任一國簽訂和平協議,並賦予優於條約所定條款,優惠待遇應自動擴及所有簽署國」,因此,若「中日和約」有明定台灣歸還中華民國,與日本簽署「舊金山和約」的48個國家都可據此主張台灣的所有權了。


2017-07-09_095820direct (5)  

韋傑理:台灣「海洋國家」本不同於中國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
前荷蘭外交官韋傑理(Gerrit van der Wees)博士,目前於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台灣史。6月28日,他在《台北時報》發表一篇專文,名為「海洋國家台灣」(Taiwan: ‘Ocean nation’),內容指出,台灣曾被視為中國的附屬,今天的歷史學家則從較為寬廣的區域歷史,以及全球貿易觀點,重新解讀台灣史;美麗島數千年來的歷史軌跡,早就顯明台灣是個海洋國家,卻因歷史多變的曲折進程,導致台灣從世界舞台消隱;甚至被曲解為台灣本屬中國。
過去30年來,對於台灣史的認知經歷重大翻轉。傳統觀點認為,台灣與中國緊密關聯,特別是跟中國沿海省分福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看法,是基於17-18世紀,福建人口大量移民台灣。
這種將台灣納入「中國中心」史觀,成為中國核心環節的看法,在1949年國民黨政權進駐台灣之後,進一步得到強化;在高中以及大學,中國史地都曾被當作單獨課程加以講授;台灣史則遭到統治者忽略,或進一步受壓抑。
隨著台灣推動民主的重大進程;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的李登輝總統,以及隨後主政的陳水扁,逐漸提出教育改革,要求在課程內容加強台灣史地教育。然而,2015年馬英九主政期間,卻意圖轉向「中國中心化」的課綱思維,結果導致高中生走上街頭,反制馬英九的親中意圖。
台灣是自己的歷史中心
什麼是新的台灣史觀,台灣如何重新看待自己的歷史?可從如下3層面入手。其一、台灣原住民(包括住在平地的平埔人在內),與太平洋的原住民族起源有親密關聯,其中包括紐西蘭、夏威夷等地原住民,與台灣南島語族的關係聯繫,可遠溯至3千多年前。
其次、荷蘭統治台灣期間(1624-1662年),台南市安平地區的大員港(Tayouan),是全球繁盛一時的貿易港,讓台灣人的貿易足跡伸展至日本、東南亞、印度,以及波斯(即現在的伊朗)。這是台灣近代史,迎向國際化的初始階段。
其三、到了國姓爺鄭成功,這位明朝軍閥,以及海盜首領逐出荷蘭人,台灣才首度跟中國沿海省分產生頻繁聯繫;相較於荷蘭時期,雖有部份福建農民移居台灣,數量卻相當有限,台灣跟中國沿海地區也少有互動。
南島語族大遷徙
過去30年來的語言學,以及遺傳物質DNA研究顯示,包括平埔人在內的台灣原住民,從公元前3千年(BC)開始,成了太平洋南島語族「擴散」(學界名之為「大遷徙」,The Great Migration)的源頭之一,南島語族足跡遍及太平洋群島的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以及玻里尼西亞
再者,台灣跟許多亞洲國家的考古研究發現,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可追溯到公元前2800-2200年(BC);台灣4千多年前就跟太平洋,以及東南亞國家進行貿易往來,足資佐證台灣早就是個「海洋國家」。
(1644年的熱蘭遮城。原收錄於Isaac Commelin約在1644年編著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起源與發展》一書中,此張為法國人René Augustin de Renneville在1725年所出版之法文本,原圖為黑白,這張則繪上色彩,分外美麗。圖中是描述臺灣(熱蘭遮)城初建之時的景象(約1630年),城建在臺南安平的沙丘上,外面用木柵圍住,旁邊的房子,分別為公司商館、倉庫。最左邊則為漢人生意人的住宅與店鋪。前方則為舊安平港口,前排船桅懸掛紅白藍三色旗者,是荷蘭船隻。圖片取自/Wikipedia Commons)
荷蘭統治期間(1624-1662)
目前17世紀荷蘭統治時期的樣貌,已廣為人知。1980年中期,由荷蘭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學者倫納德·布魯斯(Leonard Blusse),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開始整理出版荷蘭東印度公司,當年在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即現在的安平古堡)時期的官方文獻。
荷蘭時期的豐富史料陳述,荷蘭人與當時平埔住民,以及福建移民的互動關係。荷蘭時期台灣史研究,堪稱第一人者,非台灣大學圖書館管理員曹永和莫屬,他早在1960-1970年,就出版荷蘭時期的台灣史料研究;一直等到1990年代,他的研究才成為台灣史的主流論述。
荷蘭時期台灣史,仍持續有史料出版,多數重點聚焦於荷蘭人、平埔原住民,福建移民之間的互動情形。另外,也記載明朝軍閥國姓爺與荷蘭人,對於台灣主權的爭戰競奪。
原始全球經濟
17世紀荷蘭時期台灣,是全球重要的貿易重鎮之一,最早的貿易商品是鹿皮。平埔原住民將狩獵取得的鹿皮,賣給荷蘭商人,再轉賣給日本侍從武官(Samurai warriors,即武士)。當時的日本武士,以擁有台灣鹿皮為榮,因其堅韌屬性,適合拿來做成武士盔甲,以及盾牌。然而,因為過度捕獵,導致梅花鹿皮革出口,於1650年開始減少。
從1635年以降,部分福建移民開始在台灣種植稻米以及甘蔗,蔗糖、稻米因此成為台灣1640-1650年代的主要出口;並由荷蘭人輸往日本、印度,以及波斯。
由於台灣出口貿易增加,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因而大幅上昇,也引發一些作家以及地圖繪者,對台灣產生興趣,紛紛將台灣納入世界地圖之林。台北故宮博物院,就曾在2003年舉辦一項地圖展名為:「17世紀世界景觀的台灣面貌」(The Emergence of Taiwan on the World Scene in the 17th Century.)
台灣淪為中國新國境
後續鄭氏王朝崛起的歷史轉折,導致台灣與國際的聯繫關係,大幅縮減。鄭成功在中國境內遭到明清勢力圍剿,導致國姓爺於1661年轉往台灣發展,並透過長達9個月包圍熱蘭遮城行動,擊敗荷蘭人。
明鄭王朝只維繫短暫22年(1662-1683),國姓爺則在征服荷蘭政權之後的4個月病逝。明鄭期間有更多的中國沿海移民,因為飢餓、戰亂緣故避走台灣;到了該政權尾聲之際,光是福建移民來台就高達近10萬人;此一轉折,讓台灣的經濟發展,日愈與中國福建密不可分。
清朝期間,台灣更進一步被納入中國經貿圈。1683年施琅經過多次奏陳,成功說服康熙皇帝,由他率領水師攻打台灣;據悉他個人的攻台動機,是意圖佔領台南地區的肥美土地。清朝統治台灣的200年期間,台灣的國際經貿活動範圍,進一步限縮,主要是跟中國沿海交易
這類「國際孤立」局面,終於在19世紀下半期告終。因為蒸汽船的發明,讓長程航行更加便捷,有利於台灣重獲國際矚目;此一歷史趨向,導致中日戰爭敗北的清朝,依照1895年馬關條約,將台灣主權轉交日本手中;此一歷史性轉折,讓台灣遠比中國更早接觸現代化,也讓台灣打破了長達200多年來,只跟中國互動的國際孤立局面。 


台灣海洋國家的想像圖

23503919192_583cb7583d_h  

------------------

一名台灣女姓遊客18日深夜在澳洲墨爾本市St Kilda碼頭走路時,因低頭滑手機看臉書,不慎失足落海,被救起後說她不會游泳。

她不是異數。在四面環海的台灣,隨便抓十個人問,會不會游泳?不會游的比例一定不低,而且年紀愈大,不會游的比例愈高。

根據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2010年進行的調查,台灣民眾會游泳的比例為44%。

為鼓勵學生游泳,馬總統曾喊出學生會游泳可以加分。教育部甚至考慮將游泳能力納入大學及高中職學生申請和甄選入學的加分條件。

體委會、教育部、國防部、內政部共同訂定「10年游泳發展計劃」,希望2018年後,學生和警察游泳合格率達八成、軍人八成五、消防人員九成、海巡人員百分之百,馬總統說:「我想至少要到那樣的水準,才像是一個海洋國家,否則的話,我們真的說來有點慚愧。」

因為普遍不諳水性,台灣每年夏天都發生不少民眾溺水喪生的悲劇。

蕞薾香港,有41座海灘供民眾戲水,每座海灘都有駐灘救生站,危險水域也有巡邏點,每年到戶外戲水的民眾雖高達1千多萬,但溺斃率卻比到處立著「禁止戲水」的台灣還低。

一樣環海的紐西蘭,民眾會游泳的比例接近百分之百。甚至,當地小學生必上實地划船課,第一堂課,教的是如何安全地翻船。 


政治正確?「轉型正義」列高中歷史選修課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7日, 2017
A-A+
2017-07-07 22:46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即時報導
民進黨執政後,原住民族、追討黨產等轉型正義及同婚釋憲等性別議題,成為施政重點,由國家教育研究院找專家學者草擬的12年國教社會領域歷史科課綱草案,新增加深加廣3學分選修課程「族群、性別與國家的歷史」,也立刻把原住民、轉型正義、性別都列入重點議題。
這門選修課除教到原住民、移民與殖民、及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性別與歷史也是重點,包括傳統社會中的性別角色、婚姻與家庭的變 遷、歷史上的宗教與性別、性別平等運動的發展等。
選修課第三個主題,是現代戰爭與國家暴力,課綱中提到,國家以違反人權的手段對人民施加暴力傷害的事例所在多有,如何回復受害者權利、追求轉型正義的議題亟待討論。建議從20世紀的德國、南非、捷克或西班牙等國家中,擇一事例討論,可從以下著手:
1.現代國家如何施加暴力, 如動員國家公部門力量非法監聽、妨害秘密、無故逮捕、羈押、刑求、未經審判而行刑或任意沒收財產等侵害人權的行動 。
2.國家邁入自由化與民主的過程中,如何面對過去的的「不正義」問題,包括「誰」應該為過去負責?要如何負責?以及在追求轉型正義的過程中可能引發的政治、族群或種族衝突的問題。
這剛好是台灣目前遇到的問題,例如民進黨政府草擬「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草案」,並成立黨產會追討國民黨不當黨產,其合法性、正當性也反過頭來被質疑。這些都還是在發展中的歷史,未來這門課要怎麼教,才能中立不偏頗,考驗老師的教學能力。
●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67/196020910.pdf
「轉型正義」列入未來高中歷史選修課,要探討追求轉型正義引發的政治衝突,剛好和台灣政治現狀契合。本報資料照


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調整 反對vs.支持意見
2017-07-04 02:04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即時報導
國教院昨公布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高中歷史的中國史不但從原本一冊半縮減為一冊,且擺脫傳統朝代史,改放在東亞脈絡來講,有學者直呼中國史架構完全解體,這是「去中國化」的深化。
但也有學者及高中師生這不是去中國化,但憂心面對未來的歷史教育革命,能否編好教科書、老師會不會教、升學考怎麼出題及評分,更攸關學生權益。
12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草案重大變革
12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草案重大變革
質疑:令人懷疑去中國化思想改造
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王仲孚指出,新課綱把中國歷史的架構完全拆解、連根拔起,脫離歷史教育常軌,「傷害很大」;課綱中也看不到「中華民國」、「辛亥革命」、「八年抗戰」,很難不令人懷疑這是去中國化的政治思想改造運動。
王仲孚說,更何況,放在東亞的脈絡教中國史,坊間根本沒類似參考書,大學歷史系所課程也非這種架構,教科書怎麼編?老師能教得好嗎?史學基礎薄弱的國三生升上高一,能適應這麼「高層次」的教學嗎?高中生將來念歷史系,也恐難銜接。歷史是文科之母,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部應從長計議。
支持:可讓年輕人對台灣更有信心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林滿紅,曾協助教育部檢討微調課綱,她說,不需要把新課綱戴上「去中國化」的帽子,但她更關心的是,課綱寫得太精簡,是否能把真正的精髓寫進去、又是否能編好教科書?國教院應培訓專門的學者寫教科書,而非像現在,任由書商請教授編,教授再發包給一知半解的研究生,怎能編出好的教科書?
林滿紅舉例,新課綱台灣史教現代國家的形塑,只簡單提到「國際局勢與台灣定位」,應進一步提到台灣國際地位確立的過程,讓這代年輕人對台灣更有信心,才是真的愛台灣
研究近代貨幣史的林滿紅另舉例,新課綱草案講到國家的統治,完全沒提到貨幣扮演的角色。例如我們常講到,中國幾千年的威權統治,到了清朝登峰造極,但清朝卻連自己的貨幣都要仰賴國外。
林滿紅解釋,因為清朝沿襲明朝,歲收都要用銀來計算,但中國不是銀產國,起初銀由日本輸入,後來改由中國賣茶給英國,英國支付銀,而這銀由來自墨西哥。由此可見,要談中國史,也不能只放在狹隘的東亞史來看,包括和美洲和南亞印度傳來的佛教,都不能忽略。問題是,寫課綱、編教科書的人,能深入淺出、談到這些歷史關鍵嗎?
教材、師資…跟得上新課綱?
建中歷史老師莊德仁也認為,歷史課綱改為素養、問題導向,並呼應全球化,把台灣、中國史放在亞洲、世界等更大的脈絡下討論,並無不可,但勢必衝擊到教學現場,教科書能否編得出來、老師來不來得及因應、大考又要如何出題、評分,教育部都要有配套。
剛甄選上靜宜大學的林致宇,前年曾參與反課綱運動,後來獲選課審會高中組的委員,將來要參與審查高中課綱。他認為,從台灣的視角學歷史、不要把中國史當成台灣史的根源,並沒錯;但他同樣擔心,未來教材、師資、考試能否跟著上新課綱,老師若仍用舊思維來教,課綱等於沒改。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回應指出,等課綱完全定案後,教育部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就會跨司處擬出編書、師資、評量等配套,大家不用擔心。

2017-07-04_082045  


校長團體:課綱別成政治犧牲品
By 林志成,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3日, 2017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3日公布12年國教「國中小暨普通型高中」、「綜合型高中」及「技術型高中」等3份社會領域課綱草案,之後將進行4個月網路論壇及在全國22個縣市召開公聽會蒐集各界意見,再提交教育部課審會進行審議,預計108年實施。
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主任洪詠善表示,過去不同教育階段對社會科的學習時常重複,這次3份社會領域課綱是由同一個研修小組完成,因此更連貫、統整。在新社會領域課綱中,國中小是分領域來學習,高中則是主題式學習。
12年國教課綱規畫「探究與實作」課程,這是最大突破。國教院表示,研修小組除在普通高中選修的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各規畫一門「探究與實作」課程,在技術型高中也增列「社會探究與實作」課程。
普通高中歷史課綱預期會再引爆統獨立場的爭議!目前高中歷史分4冊,台灣史1冊、中國史及世界史合占3冊。但依國教院公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綱草案內容,不再分為台灣史、中國史及社會史,而是分成「台灣相關」、「中國與東亞的交會」、「台灣與世界」等3個分域,各2學分。
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發表「讓教育回歸專業,課綱不該是藍綠火拚的犧牲品」聲明,12年國教普通高中歷史課綱分成「台灣」、「東亞」、「世界」等3個分域,將中國史列為東亞史,恐怕將再引起政黨角力的政治討論,教育部需加強跟社會對話,才可降低對立。
台中二中校長何富財說,許多政治人物企圖透過課綱左右史觀,但現在學生很靈活,老師也有專業,不容易被影響。在課綱中,爭議議題不應該有一定答案,而是提供更寬廣、彈性的空間,尊重不同立場,由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辯。
為蒐集各界意見,國教院即日起至11月10日下午5時止,進行為期4個月的網路論壇,網址為http://12basic-forum.naer.edu.tw/。此外,9月3日起將召開公聽會,每個縣市至少1場。


 

2017年07月04日07:41
高中課綱變革!縮減中國史,重點放在台灣最近500年的脈絡。
今日出版的《聯合報》報導,國家教育研究院昨公布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高中歷史課綱將從必修8學分減為6學分,中國史由1.5冊的內容減為1冊,由朝代編年史,改放在東亞史的脈絡、以主題方式呈現。
未來重點放在台灣近500年的脈絡,從人民、學生、台灣為主體的觀點出發,連結生活經驗與社會現狀。​(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學者:全球化為危機中的中共政權輸血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8日, 2017
2009年的全球航空路線圖,把全球聯繫起來。(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大紀元2017年07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凌雲綜合報導)隨著倡導美國優先、痛斥全球化危害的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全球化現象及其發展再度引起探討。外界發現,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化在給美國帶來大量失業的同時,同時也救了因「六四」屠殺而陷入嚴重危機的中共政權
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期間大力反對全球化,認為全球化貿易已經過度侵蝕到美國勞工的工作機會,更在走馬上任首日,明確宣示將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TPP)。
全球化( Globalization)主要是指經濟全球化,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繫而形成的全球範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
中共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智囊,加拿大華裔政治學者吳國光近日發表名為「反民主的全球化——資本主義全球勝利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從理論上更深一步論述和分析了,為什麼被當作西方民主政治基礎的自由貿易,最後卻成就了專制主義的中共政權,原因正是全球化惹的禍,並對西方的民主造成了損害。
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智囊,加拿大華裔政治學者吳國光近日發表名為「反民主的全球化——資本主義全球勝利後的政治經濟學」一書。(美國之音)
據美國之音報導,吳國光認為,過去30多年來,美國和中國此消彼長的嚴重變化背後有著深刻的政治經濟原因。全球化起源於美國,但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國。為什麼?因為中國有效的權威主義提供了一個比美國民主制更有利於資本追逐超額利潤所需要的環境。他說:
「這個政府想做什麼就可以能做什麼,它可以壓低環境成本。比如你在美國投資一個公司,環境成本會很高。而在中國,雖然會不斷有群體行動、抗議,但政府可以干預,而且不允許你抗議。資本在那裡發展的成本更低、更有利。」他稱中國這樣的有效權威主義國家,是全球資本主義的最佳政治合作者
吳國光表示,現在的資本主義全球化就是在這樣的框架下運作的:資本向著權威主義有效管治的地方流動。有效管治的權威國家可以依靠強力把成本壓低,幫助資本在權威主義國家有效取得超額利潤,於是就出現了全球資本依賴有效管制的權威主義的現象。
他說:「這就是為什麼中國這樣的國家在過去出現經濟繁榮,因為資本在那裡發現了獲得利潤的樂園,勞動力成本更不用講了。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都比發達國家低得多,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的就業機會大量地流失到發展中國家去的原因。
吳國光表示,全球化使得資本要依賴發展中國家的有效權威主義統治來賺取超額利潤,民主國家的政府要取得公民支持,就要把經濟搞好,就要靠資本。「這兩個環節就形成了一個鏈條,民主國家在全球競爭中便落於下風,壓迫性的資本主義取得了相當的競爭優勢。
球化救了「 六四」危機中的中共
加州灣區資深媒體人程凱早前也曾發表題為「川普勝選與經濟全球化的終結」的文章,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文章稱,經濟全球化肇始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首先由美國的大金融集團與大企業集團推動。當年美國的經濟正平穩發展,勞工工資增加、福利完善、勞資利益達到一個最佳結合點。但資方急需推動全球經濟的轉型,以降低成本,謀求利潤的最大化。
而那時,中共正陷入「六四」屠殺後的經濟低谷和統治危機,急需尋求外資以解脫困境。美中兩國各自的經濟利益都需要對方,因此一拍即合。可以說,經濟全球化是由美國主導、美中合作起始,進而擴展至全球,延續成一個時代。
當時,克林頓總統是經濟全球化最重要的推手。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克林頓政府力主將原本主要功能為排解國際貿易糾紛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更名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更是不顧反對執意將美中貿易與人權脫鉤,把美國的貿易最惠國待遇無條件給予中共,並幫助中共加入世貿組織,接著又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從此經濟全球化於是有如脫韁的野馬,再也停不下來了。擁有資本的美國與擁有廉價勞動力和龐大市場的中國相結合,成為驅動經濟全球化最強勁的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就是美中經濟一體化,或者說是從美中經濟一體化開始。
經濟全球化,使得美國的企業爭先恐後把生產線轉移到低人權、低工資的中國等國家;美國的傳統工業地帶,成了機器停轉的「鐵鏽地帶」。
經濟全球化拯救了「六四」後陷入危機的中共政權,中國從經濟全球化中得到經濟高速發展,實現了「大國崛起」。「六四屠殺有理」站住了腳跟,中共權貴以百倍的瘋狂攫取國家資產,財富迅速集中到少數權貴手中,把中國推向殘暴、醜惡的權貴資本主義。
之後,中共政權也積累了足夠的實力反噬西方國家,向美歐發起經濟和意識形態的挑戰:他們有用不完的錢收購西方的企業,有用不完的錢向美國與歐洲國家開展「大外宣」和輸出國家恐怖主義。
美媒:中共版全球化帶來傷害
美國雜誌《石英》(Quartz)今年1月也發表文章稱,在全球化的最後時代,美國通過開放其龐大的消費市場,支持它的貿易夥伴。但是中共式的國際貿易損害了許多貿易夥伴,而不是幫助它們。
報導稱,中共的經常帳戶餘額在2015年達到3300億美元。中共經常帳戶盈餘的瘋狂增長是源自於出口,而不是國內消費。實際上,中共通過將工人收入轉移給企業的政策,抑制了國內消費,讓中國人購買外國商品的能力下降。這樣導致的貿易順差是中國經常帳戶盈餘巨大的主要原因
由於中國經濟規模巨大(占全球GDP的16%),當它遏制它自己的消費的時候,它也削減了很大一部分全球需求。疲軟的需求意味著每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下降。
根據經濟學家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的理論,任何生產持續超過消費的國家都會迫使其它國家來平衡它。這種調整意味著,那些貿易夥伴的儲蓄率必須下降,以便它們的消費可以超過它們的生產。因此,它們要麼減少國內生產、讓工人失業,要麼必須借錢來支付它們過多的消費。
過去的二十年裡,由於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美國首當其衝承受著中共政策的惡果。中共政策造成美國房市泡沫裡的債務堆積,觸發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也造成製造業大規模裁員,從而令川普(特朗普)崛起。
而如果川普對中國商品提高關稅,中共可能將尋求把過剩的產能強加到其它的貿易夥伴身上。這種風格的全球化將不會讓中共贏得人心。
川普當選後,新聞網站「 Breitbart News」也曾發表評論文章表示,川普之所以能當選美國總統,是因為他在柏林圍牆倒塌27年之後,承諾將推翻「全球主義(全球化)」(也被稱為「全球社會主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