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php (6)

長庚蟬聯最賺醫院 靠業外進補大賺78億
2020-07-11 00:12 聯合報 / 記者羅真/台北報導
衛福部健保署公布民國一○七年醫事服務機構財報,林口長庚醫院整體結餘七八點四一億元,蟬聯最賺錢醫院寶座。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長庚蟬聯最賺醫院 靠業外進補大賺78億 | 生活新聞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2OgYWHF
首見藥局領健保逾2億
衛福部健保署近日於官網公布民國一○七年醫事服務機構財報,林口長庚醫院醫療本業大虧近四億元,但靠著股利等非醫務結餘八十二點三二億元,整體結餘七八點四一億元,蟬聯最賺錢醫院寶座;健保署將公布財報門檻由四億元降為兩億元,基層診所、藥局首度入列,遠東聯合診所盈餘達七九○○萬元居冠。
過去健保署公布健保申報點數逾四億點的醫事機構財報,今年下修為兩億點,公開財務資料醫療機構從一五○家增至二一七家,分別是醫學中心十九家、區域醫院八十一家、地區醫院一一二家、診所四家及藥局一家。
醫療院所結餘包括健保給付申請和自費醫療項目等醫務本業結餘,非醫務結餘則是停車場、美食街、股息股利等收入,兩者相加為整體結餘。整體結餘最高的賺錢醫院前五名,依序為林口長庚、高雄長庚、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台北榮總。
半數醫學中心醫療本業虧損
不少醫院的醫務結餘為負數,全台十九家醫學中心,醫務結餘負數者逾半,顯示醫療本業處於虧損狀態,必須靠停車場、美食街等非醫務結餘才讓財報不見赤字。最賺錢和最賠錢的醫院皆為長庚體系,虧損最多醫院為嘉義長庚,虧損多達七點一三億元。
不過,林口長庚醫務結餘為負數,即靠著非醫務結餘才位居全國第一名賺錢醫院。長庚醫院行政中心副主任蘇輝成表示,長庚體系的非醫務收入主要來自股利,林口長庚一○七年醫務結餘虧損三點九一億元,主要是購買質子治療等設備費用攤提、配合政府降低輕症患者門診量、員工定期調薪等,投入研究與社會服務經費也占整體收入百分之八。
這份財報中有四間診所與一間藥局上榜,遠東聯合診所整體結餘居冠,其次為斗六慈濟診所的六千萬元、書田診所的一千九百萬元、安慎診所六百萬元。遠東聯合診所名醫雲集,除了亞東醫院現役醫師,還有許多台大退休醫師,且診所部分負擔又低。
唯一上榜的政昇藥局以藥師送藥到宅為最大特色,向健保署申請調劑費和藥費多達二點二億元,但年度醫務結餘為負值、整體結餘為零元。對於為何結餘為零元,政昇藥局不願回應。
長庚蟬聯最賺醫院 靠業外進補大賺78億 | 生活新聞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2OgYWHF


讓「醫療財團法人」回歸公益,杜絕董事自肥!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財團法人醫院」原是善心人士捐資興建的醫院,雖不是公立醫院,但在多數歐、美、日、澳等國家及WHO,均視為「公共的」醫院(Public Hospital)。因為是公共的,有別於一般私立(營利)醫院,所以在多數國家,包括台灣,都享受很多稅賦的優惠。醫療服務不用交營業稅、營利專業所得稅,醫療服務所使用的土地房舍不用交地價稅及房屋稅。而大多財團法人醫院(應正名為「公益法人醫院」),也能夠自律,嚴守公益。
但如前行政院長陳沖在醫療財團法人修法論壇所言,台灣有10萬個財團法人,居然沒有相關的法令,僅適用於民法(相對的,政黨只有300多個,卻有「政黨法」),因此有少數醫療財團法人視「醫院就是我家」,發生不少弊端。本人在擔任衛生署長期間,對違法(規)的長庚及高醫,分別重罰4億及1.5億,但因缺乏法令規範,不當事件仍不斷發生
我自2011年離開公職後,在《聯合報》等媒體發表多篇文章呼籲,財團法人醫院的治理,是健保減少浪費、提升品質、永續發展的重中之重。但衛生主管機關「已讀不回」,毫無作為。近日因不當事件不斷發生,而有修醫療法之議,對若干亂象予以規範,衛生福利部陳時中部長亦公開贊同。針對此事,本人認為未來修法應符合下列方向:
1. 醫療財團法人既然為公益性法人,捐助人在捐出財物後,即不再擁有捐贈之財物,對該醫院亦不具所有權,而係由社會全體共有。
2. 財團法人醫院董事會,係依法受社會(全民)之委託,本於公益經營管理該醫院,董事為無給職,不分配結餘,解散後亦不得分配資產只能轉捐助其他同性質的財團法人或政府
3. 因係公共的醫院,社會各界應參與其經營管理,以確保其公益性,基層員工、地方代表、醫療次區域之村里長或議員、病友團體代表應加入董事會,如此結餘方可落實於員工、病患及地區內,提升病患權益,避免血汗醫護及無限擴大版圖與軍備競賽。
4. 醫院周邊收入,係因醫療服務引發之連帶服務,其收入應計入醫院收入,計算結餘。
5. 合理限制醫院之財務槓桿,以總資產的10-20%為限。如不得以3、4千萬設立醫療財團法人,然後大量舉債,「拚業績及自費項目」擴大版圖,向自家財團租房舍及租賃購買設備,將結餘流向自家財團,五鬼搬運。
6. 產業及金融分離(產業投資金融,或金融投資產業,不得派任董事及以股份推選董事),已成全民共識,醫、產更要分離,醫療法人結餘可以購買股票,惟不能派任董事或以股權推舉董事(不得為控股公司),投資之產業代表亦不得為醫院之董事
7. 財團法人解散後,一律交給政府,由政府公開尋求經營團隊,不可自行轉讓其他財團法人,避免買賣醫院。
8. 若干醫院在外設立公司,將醫院所需物品及服務,以較高價格向自己經營的公司採購,瓜分結餘;另方面壓低醫護人力及薪資,要求醫護員工「共體時艱」,將血汗醫護全歸咎健保給付太低,不公不義。醫療財團法人之採購應公開透明採招標制。
財團法人在引進現代醫院經營管理,提升全國醫療效率與品質上,貢獻良多,但應有合宜規範,避免偏離以病人為中心的初衷,免於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對兢兢業業的眾多財團法人醫院,造成不公平競爭。


數十億利益恐成肥肉引各方覬覦 企業家族憂醫療財團法人「大權旁落」

遠東徐旭東家族透過家族捐贈醫院、私校與公益基金會,對集團企業的財務槓桿,比台塑、新光集團還要高出甚多。圖為亞東醫院。(圖片來源:Swimjay228@wikipedia-CC BY 4.0)
台灣財團法人醫院「控股化」問題嚴重,衛福部準備透過《醫療法》修法,限制企業家族捐贈醫療財團法人,擔任企業董監事,相關規定已經讓相關企業家族大為緊張。
據了解,遠東集團目前家族捐贈財團法人,持有集團企業股權比率最高,以遠東新(遠紡)為例,亞東技術學院、徐元智醫藥基金會、徐元智紀念基金會、元智大學合計持股比率高達14.36%,比集團負責人徐旭東個人持股1.71%還要高出甚多,未來《醫療法》若大幅限縮家族企業對捐贈醫院的董事會席次,恐間接弱化台塑王家與遠東徐旭東家族,對集團企業的控制能力。
長庚醫院爆發急診室風波,衛福部在外界壓力下,對長庚醫院痛下重手,台塑「三娘」李寶珠當時邀請長庚出身、並且在2000年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搭檔競選的張昭雄,出任長庚改革小組召集人,沒想到張昭雄因為與台塑三房理念不合請辭,長庚醫院於去年12月5日補選一席董事,王家三房在長庚董事會,可以掌握董事席次,從原本的8席降為7席。
長庚也回應衛福部要求,通過即日起辭去台塑、台化及台塑化各一席董事,表明長庚不介入企業經營的態度。不過,台塑長庚醫院被衛福部「整頓」,其他家族企業看在眼裡,都覺得唇亡齒寒
王家憂對董事會控制力弱化
32億大餅恐引外界覬覦
據了解,張昭雄過去與親民黨關係密切,這次董事會補選,台塑王文淵體系支持的李鴻鈞,擊敗了長庚董事長王瑞慧提名前門諾醫院院長黃勝雄,已經讓台塑三房意識到,未來長庚董事會可能會有政治勢力介入,長庚的聲明稿因此特別提到,期待李鴻鈞能延伸民意代表服務民眾精神,一本專業指導長庚擴展社會公益和醫療服務,「不要帶入任何政治色彩。」
根據親近台塑三房的人士轉述,長庚醫院每年的股利收入高達162億元,這麼大的一塊大餅,未來如果適用《醫療法》非醫療收入強制提撥各10%,用在「教學研究」與「社會救濟」,未來每年相關支出就高達32億元,台塑王家對長庚醫院董事會的控制權如果弱化,未來這塊大餅恐將成為各界覬覦的「肥肉」。
王永慶當年響應政策成立長庚
醫療法修法恐違反信賴保護原則
據了解,台灣在70年代為鼓勵私人企業投資醫療機構,提供「免營所稅」誘因,當時台塑創辦人王永慶率先響應成立長庚醫院,長庚醫院獲利後,將資金投資在台塑集團股票,衛福部歷年來都未表達反對之意,如今,卻準備透過《醫療法》修法,大幅限制醫療財團法人董監事席次分配,並且限制醫療財團法人不得擔任轉投資企業之董監事,已經有違反《行政程序法》「信賴保護」原則之虞
尤其是新光、國泰、亞東等醫療財團醫院,更覺得這次《醫療法》修法,是「天外飛來的橫禍」,他們擔心《醫療法》限制家族企業與捐助醫院之間交叉投資,與董監事相互指派,可能會弱化企業集團的控股
據了解,台塑集團雖然是修法的最大苦主,但台塑二房、三房與王文淵體系,對於台塑四寶等公司持股畢竟仍有一定比率,因此,《醫療法》修法還不至於傷到台塑王家對台塑集團的經營權。
醫院、私校持股比例高
醫療法修法遠東集團恐成最大苦主
不過,遠東徐旭東家族透過家族捐贈醫院、私校與公益基金會,對集團企業的財務槓桿,比台塑、新光集團還要高出甚多,以遠東新(遠紡)為例,前10大股東,除了第一大股東亞泥23.77%持股後, 亞東技術學院、徐元智醫藥基金會(亞東醫院)、徐元智紀念基金會、元智大學,分別是遠東新第二到第五大股東,合計持股比率高達14.36%,比徐旭東個人持股1.71%還要高。
同樣地,遠東集團其他企業,包括亞泥、遠百等,同樣是由集團企業與集團捐助醫院、私校所轉投資控股,排除掉遠東新與遠百對亞泥股權後,亞東醫院、元智大學合計6.81%持股,也比徐旭東家族的裕元投資股權1.29%股權要高出許多。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新光醫院身上,新光集團的新光紡織,最大股東雖然是新光合纖(持股比率9.46%),但新光醫院持股8.71%高居第二大股東;新光醫院對新光保全持股比率達4.22%,股權僅次於日商GM投資株式會社(9.23%)與吳東進(5.41%)。
據了解,國內捐贈醫療財團法人的企業家族,對於衛福部在長庚急診室事件後,準備透過《醫療法》修法,把手伸進醫院董事會,都非常擔心。
質疑公益監察人制度
醫界憂衛福部恐面臨關說
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日前在一場《醫療法》座談會上,就對公益監察人與勞工董事部分表達擔憂,吳明彥表示,私立學校與醫院同樣是財團法人,公益監察人制度目前《私校法》已有訂定,但如果這項制度這麼好,為何公立醫院不優先適用?
吳明彥同時質疑,《私校法》對於董事長任期,並沒有連任的限制,目前包括《人團法》與研議中的《財團法人法》,對董事長任期也沒有予以限制,醫療財團法人董事會如果真的人謀不臧,主管機關衛福部大可以撤銷董事資格,甚至勒令解散,「公益監察人好歹要懂醫療,不能隨便派阿貓、阿狗說要來監督,日後規定倉促上路,衛福部一定會面臨立委關說,因為這是由衛福部指派的。」
舉例育兒百寶箱、食藥署實驗室
醫師質疑衛福部監督能力
事實上,醫界對於衛福部透過行政手段,介入醫療財團法人,並非全然贊成,前台大醫院副院長王明鉅就多次質疑,衛福部自己端出的政策,包括前瞻基礎建設的育兒百寶箱與食藥署的50億元國家級實驗室,都不乏肉桶政治成分,實在沒有資格對於經營績效較好的私立財團法人醫院下指導棋


長庚之亂-急診風暴起點:錢與權的戰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4iSyzp


【長庚之亂I】世界最大醫療集團,醫務收入為何瀕臨虧損?|健康關係|健康醫療|2017-08-15|天下雜誌第629期 - https://goo.gl/H3nTYs

2017-08-16_163558direct (5)direct (6)direct (7)direct (8)  


 

direct (20)  

「王瑞慧獨斷 遭反咬」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王瑞慧深耕長庚體系20年,沒想到接任董座不到1年,卻因用人問題捲入風暴。資料照片
【綜合報導】長庚醫院人事風暴,昨演變為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與長庚決策委員會前主委李石增互咬。王瑞慧接下董座不到1年就掀風暴,親近王家人士私下分析,王瑞慧專業能力強,但管理方式較獨斷,決策圈狹小,且好強、固執,遇事往往不願對外求援的個性,讓茶壺裡的風暴愈演愈烈。
台塑老臣私下分析,王瑞慧風格強勢,決策圈較狹小,導致結果往往不是大好就是大壞,難免成為管理上的一大盲點。據悉,曾有人向她諫言別用李石增,但王不為所動,仍力挺到底,不料現在卻被李反咬。
李寶珠也管不住
親近王家人士透露,台塑集團、長庚醫院本來就各自獨立,尤其王瑞慧出任董事長後更為明顯,王瑞慧個性好強、執拗,有時連母親李寶珠也管不住。王家親近人士更透露,很多事都是「看媒體報導才知道!」
王瑞慧現年52歲,深耕長庚20年,雖為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三房李寶珠三女,但她從基層做起,早年除籌建嘉義、雲林分院,也在王永慶要求下,2005年前往廈門協助建分院,為了拼出成績,她以院為家,每月幾乎一半的時間都在廈門。
然而廈門分院籌建初期並不順遂,因廈門政府保護當地醫院,規定長庚不得招募當地醫師,王瑞慧只好親赴北京、上海招募,在不斷奔走下,終讓廈門長庚於2008年營運,她成為長庚拓展海外版圖的大將,立下戰功。
成最年輕董事長
也因此,連堂哥、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也認可其專業,點頭推舉王瑞慧出任長庚董座。當時,王瑞慧曾感性宣告,「希望做到沒有人抱怨、做到100分」。王瑞慧更成為該院40年來最年輕的董事長。
不過上任不到1年,卻傳出王瑞慧要求經營績效,不賺錢的急診室首當其衝。
一名不願具名的林口長庚急診部主治醫師說,自從王瑞慧掌權後,才傳出急診壅塞、留觀等床病人多,還不如住院患者能替醫院增加收入等說法,而院方後來一連串政策,包括急診人事異動、調整日晚班人力等,如同是把急診壅塞歸罪於急診部門,才有這些打壓急診的作為。
傳李「揣測上意」
一名他院不願具名的急診大老說,長庚急診爭議引起許多醫師同仇敵愾,也可證明院方高層打壓急診的消息,應不是空穴來風,甚至有傳言指李石增揣測上意才敢有如此多動作。
長庚急診風暴事件簿
6/27 長庚擬限縮急診人力,並懲處陳日昌、邱德發兩名主管,引起急診醫師不滿,傳有超過40人集體請辭
6/28 長庚院方證實有22名急診醫師請辭
6/29 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下令全力慰留請辭醫師,隔天自美返台滅火
6/30 林口長庚骨科部前部長陳文哲也爆遭免職,痛批長庚決策主委李石增,將急診風暴指為李引起的人事鬥爭
7/02 李石增向長庚同仁發表離職感言,證實下台
7/03 長庚宣布核可李石增請辭行政職務,並撤銷6名醫師懲處案,但仍有30名醫師申請離職
7/14 李石增、王瑞慧分別在台北、林口首度面對媒體,說明事件始末
資料來源:長庚醫院


李石增又掀風波 長庚急診發5點聲明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4日, 2017
A-A+
2017-07-14 10:34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即時報導
長庚前決策主委李石增今天召開記者會,表明自己的決策都是經過董事長、院長、各科主管單位認可才會執行,當時急診發現有太多空床,才會要求護理人員每4天休假,最後才會縮編,對此,長庚急診團隊,稍早也發表聲明,聲明總計有5點如下:
1.改革不能傷害急重症病人的權益,急診病人是社會上最弱勢的一群,急診是社會安全網重要的一環。
2.決策委員會主委歷來由醫師擔任,立場理應捍衛醫師專業價值及病人權益。如今一連串倒行逆施引起急診部全體71名主治醫師具名陳情,及後47名捨棄醫學中心名位及個人事業家計遞出離職單,難道是為了抹黑個人嗎?而造成長庚醫院40多年的名譽受損,引起社會撻伐及病患不安,進而可能引發醫院營運危機,身為最高行政主管及其執行者不用負責嗎?
3.人事管理手段不應依個人意旨,例如積極處理黑函,對公開具名陳情卻置之不理並加以打壓。
4.人事懲處不依真憑實據,不依規章,並以脅迫等不正當手段命同事部屬相互指證或自清莫須有的指控。
5.財團法人急重症醫療發展基金會依法成立,接受衛生福利部監督,經費來源是急診醫師每人每月捐一千多元,無院方經費挹注,用於編輯緊急醫療書籍、研究獎助金、舉辦急重症醫療研討會與相關教育訓練等。
急診醫師指出,前主委一直覺得急診會滯留病人是因為急診醫師效率不彰,在打壓急診最嚴苛的時候,由經管組依上意設計的草案是要將急診由58人縮為37人(台北加林口人數),而且在各院區公告中,明示要將基隆及嘉義院區,由重度責任醫院降為中度級醫院,也就是把原本可24小時處理急性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能力轉為不能夠,假日都不行,請問這樣枉顧病人救醫救命的改革的基礎為何?應該是為了減少人事成本壓力吧!


財團法人醫院變「控股公司」 免稅連大法官都質疑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2017-07-14_224959  
台灣醫療財團法人長期以來淪為財團小金庫,免稅身份屢屢遭外界質疑,然而,財政部對於《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免納所得稅適用標準》,對於免稅團體用於創設目的有關活動支出,占基金每年孳息比率,卻愈來愈寬鬆,從1995年的80%、2003年降至70%、2013又降至60%,對於何謂「創設目的」活動支出,範圍也不斷擴大,醫療財團法人濫用免稅團體身份,不僅財政部委外研究認為有必要檢討,大法官釋字第703號解釋,也認為公益與非公益團體之醫院間,存有直接競爭關係,相關免稅規定之操作,極易影響租稅公平與競爭中立,建議財政部應該予以檢討。
醫療財團法人因為具備免稅團體資格,過去3、40年變相成為捐助企業的控股機構,這個問題存在已久,財政部對於這個節稅漏洞也知之甚詳,然而,財政部過去在幾次租稅改革過程,包括2014年檢討「兩稅合一」制度時,都沒有試圖改革醫療財團法人免稅待遇。
2017-07-13-SMG0034-E02-具備控股公司性質之醫療財團法人-01
檢視相片
轉投資限制逐漸鬆綁 免稅門檻也漸放寬
根據《所得稅法》第4條規定,公益組織必要條件為盈餘及財產歸屬必須具備封閉性,資金用途亦積極地限制在與「其創設目的舉辦事業」之必要支用範圍。然而,財政部針對醫療財團法人適用《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免納所得稅適用標準》(簡稱免稅標準),相關規範卻日益放寬,2013年財政部同意醫療財團法人,得將醫療基金投資於公債、公司債、上市櫃公司股票、或經主管機關核准之項目,「由營利事業捐助之基金,得部分投資該捐贈事業之股票,其比率由財政部定之。」
財政部不僅對醫療財團法人的轉投資部分,逐漸鬆綁開放,對於公益團體免稅標準,門檻也愈來愈寬鬆,事實上,《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免納所得稅適用標準》,針對每年創設目的支出比率,從1995年的80%,在2003年降為70%,2013年更進一步降至60%,換言之,醫療財團法人每年的支出,只要有60%用在「創設目的」相關,即符合免稅團體資格。
2017-07-13-士林新光醫院-取自Google Map
財政部不僅對醫療財團法人的轉投資部分,逐漸鬆綁開放,對於公益團體免稅標準,門檻也愈來愈寬鬆。圖為士林新光醫院。(資料照,取自Google Map)
不僅如此,醫療財團法人在個別年度創設目的支出比率,即便未達60%,也有但書規定,只要向衛福部提出未來4年「結餘經費使用計畫書」,仍可繼續維持免稅團體資格,衛福部對於結餘經費,是否用在「創設目的」相關,也只是採取形式審查,無形中讓醫療財團法人「錢滾錢」更加容易。
另外,財政部對於醫療財團法人,轉投資捐贈事業股票,標準也十分寬鬆,財政部官員表示,若醫院轉投資捐贈事業為未上市櫃公司,其投資金額限制為當年度可運用資金的80%,若捐贈事業為上市櫃公司,因為獲利穩健,投資完全沒有限制。
大法官認定醫院存有競爭關係 免稅應再檢討
醫療法人享有免稅待遇,長期以來遭受外界質疑,不僅財政部在檢討兩稅合一制度時,曾經討論過是否該廢止醫療財團法人免稅待遇,財政部的內部期刊,也建議財政部從促進醫療財團法人結餘款用於醫療事業之發展,建議應針對非用於醫療部分之結餘,全數予以課稅。
除此之外,大法官會議在2012年討論「財團法人醫院其為醫療用途新購置之建物、設備等資產,相關資本支出得選擇按年提列折舊,自銷售貨物或勞務之收入中減除」一案,也曾討論其免稅待遇的公平性。
2017-01-26-司法院外觀-司法院建築-司法大廈-取自文化部網站
大法官會議2012年討論「財團法人醫院其為醫療用途新購置之建物、設備等資產,相關資本支出得選擇按年提列折舊,自銷售貨物或勞務之收入中減除」,也曾討論其免稅待遇的公平性。圖為司法院。(資料照,取自文化部網站)
根據大法官釋字第703號,本件違憲爭議實源於《所得稅法》對公益團體所得免徵所得稅之規定。財政部針對教育文化公益財團法人,所訂定收支比之管制,對醫療財團法人而言,一則對於其投入公益原已處於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高度管制下,二則均以銷售貨物或勞務為主,公益與非公益團體之醫院間存有直接競爭關係,使得此一管制之操作極易影響租稅公平與競爭中立。主管機關允宜就此一併檢討。


王瑞慧今出面道歉 去年接任時曾經這麼說...
分享王瑞慧今出面道歉 去年接任時曾經這麼說...到Facebook 分享王瑞慧今出面道歉 去年接任時曾經這麼說...到Line 分享王瑞慧今出面道歉 去年接任時曾經這麼說...到Google+
2017-07-14 19:54
〔記者張慧雯/台北報導〕長庚醫院爆出請辭風波,而去年在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的推薦下、王瑞慧接任董事長,成為全國最年輕的醫院董座;王瑞慧去年8月時表示,總裁期許她要「努力再努力、不能鬆懈」,而長庚醫院是家父(王永慶)和叔叔(王永在)創立的,醫院也是服務業希望能做到零抱怨,她也期待自己能達到100分。
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今天出面道歉,與去年剛接任時的意氣風發相比,表情明顯沈重許多。(記者鄭淑婷攝)
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今天出面道歉,與去年剛接任時的意氣風發相比,表情明顯沈重許多。(記者鄭淑婷攝)
去年王瑞慧擔任長庚醫院董事長,在董事會之後現身接受媒體採訪,當時就曾說期許自己能做到100分。(記者張慧雯攝)
去年王瑞慧擔任長庚醫院董事長,在董事會之後現身接受媒體採訪,當時就曾說期許自己能做到100分。(記者張慧雯攝)
王瑞慧當時即表示,很榮幸能由總裁(王文淵)推薦,且認同她從基礎做起、有豐富的醫療管理經驗,全體董事無異議通過,總裁也叮囑她要努力再努力、不能鬆懈,她不能丟總裁的臉。
王瑞慧也說,醫院是為大眾服務的,當然希望能夠越做越好,期待長庚醫院有國際醫療的品質,讓醫療水準、技術能做到更好,她笑稱「不敢說自己能做到100分,但期許自己能達到100分。」
長庚財團法人當時也發出新聞稿表示,王瑞慧在長庚醫療體系從基層做起,歷練三十年,深刻體認創辦人創立醫院的價值與理念,深得醫院經營管理的傳承,對全體系的經營和發展也有具體目標方針,領導能力獲得全體董事認同


李石增自爆當代罪羔羊 王瑞慧駁斥「與事實不符」
分享李石增自爆當代罪羔羊 王瑞慧駁斥「與事實不符」到Facebook 分享李石增自爆當代罪羔羊 王瑞慧駁斥「與事實不符」到Line 分享李石增自爆當代罪羔羊 王瑞慧駁斥「與事實不符」到Google+
2017-07-14 14:52
[記者鄭淑婷/桃園報導]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醫師離職風暴,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直接開鍘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鄭明輝止血,李石增對於外界對他的指控,日前一度在臉書發表「不自殺宣言」,直到今天大動作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爆料他並不是主動辭職而是「被辭職」,他只是被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當成代罪羔羊,王瑞慧為了自保才犧牲他。

王瑞慧下午2點、選在林口長庚親上火線說明,由長庚醫院特助蘇輝成、發言人黃璟隆、名譽主委陳昱瑞、急診醫學部長黃集仁、組長林秀峰陪同召開記者會。
對於李石增的所有指控,王瑞慧表示「為尊重專業且考量長庚體系有八個院區,所以本人在1996年1月1日及設立長庚決策委員會,職司研議重要決策與發展方針,協助董事長處理醫療專業相關事宜。基於對專業的尊重,歷任董事長向來對有關醫療部分皆全權授權由決策會主任委員統籌。本法人董事長向來秉持尊重專業、尊重制度,有關醫師人事任免,均強調依制度辦理。本法人設有全體系跨院區醫師人事評議委員會,審議醫師任免案件,其中決策會主委為即為該委員會主席。李醫師指涉本法人董事長對具體個案指示辦理一事,純屬虛構,亦與事實不符。」
王瑞慧等於直接否認,被免職的急診部部長陳日昌、主任邱德發,是她所示意、下指導棋。
關於李石增強調從未辭職一事,長庚醫院也公布與他的聯繫過程,表示6月30日王瑞慧電話告知李石增事件的嚴重性,以及主委「行政職務」的免除,李石增當時回覆「謝謝」;7月1日李石增以簡訊向各主管致謝,7月2日於長庚內部員工留言板發布「道別」文章;7月3日正式提出「員工離職申請單」,院方於7月4日完成核簽流程,離職正式生效。
蘇輝成強調,李石增的員工職(醫師職),是李石增自行委請秘書提出,並不是「被辭職」,蘇輝成僅短暫亮出離職單但拒絕媒體拍攝,他說,這絕對是有憑有據;至於李石增指稱的「財團法人急重症醫療發展基金會」是小金庫,蘇輝成表示,該基金會非屬長庚醫院體系,無權調查也無從了解起。
關於急診室醫師離職潮,黃集仁表示,統計共有30位醫師遞離職單,經過一週的溝通,目前有10位有意願留任,剩下的同仁仍在溝通說明,中間有同仁也表示要多休息,需要休息的同仁都讓他先休息。


李石增驚爆生命受威脅 證實發布「不自殺聲明」
分享李石增驚爆生命受威脅 證實發布「不自殺聲明」到Facebook 分享李石增驚爆生命受威脅 證實發布「不自殺聲明」到Line 分享李石增驚爆生命受威脅 證實發布「不自殺聲明」到Google+
2017-07-14 11:02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前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今天上午出面說明急診醫師辭職風暴,最後爆料自己和家人受到威脅,因此在臉書發布「不自殺聲明」。
遭撤換的長庚醫院決策中心主委李石增驚爆生命受威脅,證實發「不自殺聲明」。李石增14日由律師陪同召開記者會還原真相,表示董事長王瑞慧將免職兩位前急診主管一事,過錯由本人扛下,成為代罪羔羊,強調自己沒有辭去長庚任何職務。(記者簡榮豐攝)
遭撤換的長庚醫院決策中心主委李石增驚爆生命受威脅,證實發「不自殺聲明」。李石增14日由律師陪同召開記者會還原真相,表示董事長王瑞慧將免職兩位前急診主管一事,過錯由本人扛下,成為代罪羔羊,強調自己沒有辭去長庚任何職務。(記者簡榮豐攝)
日前一臉書帳號「李石增」貼出不自殺聲明,外界揣測是否為李石增的臉書;李石增今天證實,那的確是他新公開的臉書,目的是和外界聯絡。
李石增說,事件過後他很平靜、也不激動,但之後有些動作影響到他和家人,甚至危害到他家人,他覺得不該再沉默,才發了一個不自殺聲明。
至於是哪些人、哪些動作影響他和家人?李石增說,除非他生命得到保障,否則他不多做說明。
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前主委李石增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說明長庚急診醫師離職風暴原因,表示自己是「被請辭」,事實上另有隱情。
聲明稿全文如下:
對於此事林口長庚急診的紛擾,本人深感遺憾!在整個過程中,對於本人有許多抹黑與誤解,為還原事實真相,人有必要在此提出說明。
本人李石增是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自開始行政職務後我對長庚醫院之兩大期許,第一是要改善醫療品質,第二是營造快樂的工作環境。這兩點於本人任內均積極進行,後者更積極提出全國同等級醫院醫事人員最優薪資、休假、、工時改善及由全體員工共用醫療盈餘...等等方案落實。我絕對不會為了醫院盈利而踐踏急診專業、犧牲同仁權益。
然大眾所不知的是我對急診壅塞改善所做的努力,一是留觀病人分流,委請各專科每日3次赴急診留觀區巡察病患,優先安排緊急病患入病房甚者加護病房,並暫緩經由門診住院;二是減傷病人分流,要求各次專科對於第四級、第五級及假第三級疏導至各次專科門診處理,由急診疏導過去門診的病人不受限號限制且優先處理。很遺憾在本次急診風暴中隻字未提。
本次事件導火線起始於跨院區經營管理會報本年度調查中發現,急診醫師人力安排長久以來勞逸不均,且兩位前急診主管涉嫌在擔任急診醫學部主任時,自急診系務基金捐款至自己擔任董事的「財團法人急重症醫療發展基金會」,於調查期間發現有不正確發票流向,且院方要求兩位前急診主管須出具帳目明細,但遭拒絕。經院區醫師資格審議委員會決議後,送至人事評議會委員會審查,處理過程中,行政中心主管表示,本案要遵從董事長王瑞慧指示,本人則簡易應延緩此案,應以改善急診方案為優先。
董事長王瑞慧堅持本案應「盡快處理」,要求盡速免職兩位主管,在6月9日召開跨院區急診品質改善會議後,經行政中心召集跨院區人事委員會決議懲處。
兩位前急診主管於免職後,引發全體急診醫師連署並醞釀集體請辭,董事長王瑞慧見事態嚴重,為求自保,竟犧牲本人,聲稱本人已經先行請辭,事實上,本人從未向長庚醫院請辭任何職務。董事長王瑞慧將免職兩位前急診主管一事,全部過錯交由本人扛下,讓我成為代罪羔羊。
對於本次長庚醫院急診風暴拔除主管行政職,我坦然面對,但讓我最放心不下的時段帶我治療的病人們。我在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以任職30餘年,對於救人濟世的醫生本職熱情不變,董事長王瑞慧毫未考慮本人努力,直接將本人醫師職位拔除,本人深表遺憾及不平。
相關影音


 

2017-07-06_133228

王瑞慧

 

 2017-07-06_133203  

長庚急診風暴 年賺百億為何砍人力?
magazine.businessweekly.com.tw查看原始檔
王瑞慧(右)因用人出問題,爆發長庚史上最大風波。
攝像者: 攝影者.楊文財
長庚人事費占支出高達49%創十年新高
長庚急診風暴,在董事長王瑞慧緊急返國,七月三日做出新決策後,事件落幕;惟就任不到一年,就爆發長庚成立四十多年來最大風暴,對她未來的管理能力,造成很大考驗。
「堅定守護急診價值,北榮急診為長庚夥伴加油!」「高醫急診支持長庚急診!」……六月底,全台由北到南,約五十、六十家醫院急診醫師在臉書Po出團隊照,表態支持長庚急診醫師,是台灣醫界罕見的熱血大團結。
事件的主角,是長庚醫院急診醫學部。六月底,長庚體系前急診醫學部主任陳日昌、林口長庚前急診醫學部主任邱德發,以「管理疏失」遭到免職,加上幾位急診部主管被記過的消息傳出,長庚爆發急診醫師大離職潮,約四十位急診醫師認為醫院因為要緊縮編制,才將反對派主管免職,憤而集體請辭,全台醫院急診醫師更同仇敵愾,紛紛聲援。
短短幾天,長庚急診風暴大滾雪球,越演越烈。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返國兩天後,急診風暴的導火線,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林口長庚院長鄭明輝請辭行政職,長庚並同時撤銷原急診部主任的處罰,也向社會大眾道歉。
少醫師將事件歸因為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的獨斷獨行,然而,如果沒有王瑞慧的授權,及她「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改革動機,或許也不會有這次的軒然大波。
最懂醫院的王家二代
不願長庚財管能力被抹殺
這要從去年八月她接手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講起。
王瑞慧是王永慶與三娘李寶珠的第三個女兒,她三十年前便在王永慶的欽點下,從長庚醫院基層做起,之後擔任醫院董事,是最懂醫院的王家二代。王永慶、王永在兄弟相繼過世後,其長庚醫院董事長的位子並未傳子,而是交給李寶珠,李寶珠從董娘變董事長,已經為王瑞慧鋪路,去年,她退出長庚董事會,將董座大位交給女兒
長庚醫院由王永慶、王永在捐出台化股票成立,長庚擁有以台塑集團為主的股票,該批股票二○一六年年底市值高達二千九百多億元,長庚每年靠台塑集團的股利,其實是完全不用擔心醫療環境變化,不只如此,長庚更是台塑集團股權穩定的核心。
然而,長庚的管理模式,與台塑集團如出一轍,即便年年有豐厚股利,但長庚依然重視績效管理,不將醫療本業、業外混為一談,帳算得很清楚。
王瑞慧對於媒體頻頻以長庚靠台塑集團股票股利挹注,才有穩健的財務結構等報導,非常不以為然,認為這抹殺了長庚在醫療品質、醫務管理的能力。
想證明自己不是靠「富爸爸」的動機強烈,可從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的官網首頁一段話看出來。在王瑞慧於去年九月一日署名的「新任董事長的話」中,她說,「……本人在創辦人栽培下,於長庚醫療體系自基層做起歷練三十年餘,深刻體認創辦人興辦醫院的理念與精神……。故前報章所謂本院穩健之財力並非醫療團隊卓越財務經營而來等之報導,除了與事實不符亦有所偏頗……。」
新官上任,為了展現其領導力,王瑞慧展開改革,授權愛將李石增負責執行,一連串作風讓醫生不滿。
其實,在急診風暴之前,就已經有骨科「收受廠商獎品」的黑函事件,造成高雄長庚前院長李炫昇請辭院長、前骨科部長陳文哲,及陳力輝、詹益聖等三名骨科名醫遭記兩大過處分。但,「骨科事件」並沒有引起外界太大關注,直到這次李石增揮刀砍向急診部門,才惹出滿天風雨。
急診與兒科、婦科、重症等,向來是醫院的賠錢單位,但在醫院扮演第一線守護民眾健康的角色吃重,因此,不少醫院都盡力支持這些科別。
全國皆虧,為何它發難?
本業獲利僅有業外三%
但,長庚體系多年蟬聯台灣最賺錢的醫療集團之一,沒有財務壓力,為何偏偏由長庚率先點燃戰火?
來看看長庚醫療法人財報,去年稅後淨利達到高峰,近一百零三億元,放眼國內醫院,沒有一家醫院能像長庚有這麼亮眼的財務數字。
然而,如果進一步將本業(指醫務利益)、業外(非醫務利益)分開看,就可以看出經營階層的憂慮了。
近五年的本業獲利變化,從一二年的六億七千多萬元,掉到一六年的三億二千多萬元,本業獲利四年腰斬一半,即便去年業外獲利將近百億元,區區三億元本業獲利只占業外三%左右。
本業獲利一路下滑,對於想交出經營成績單的王瑞慧而言,不會沒有壓力。
其中,有一個關鍵數字,即人事費用占比,醫院所有支出裡面,人事費用一直占最大宗,長庚的人事費用占比,從二○一二年的四五%,一路攀升到去年的四九%,逼近五成,創下近年新高,比健保署二○一五年統計的全台醫院人事費平均數四七%還高。如何控制居高不下的人事支出,成為壓力源頭。
風暴主角陳日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去年新團隊接手後,就認為急診是賠錢單位,想從這裡縮減、整頓,減少病人量,達到少賠一點的目的。」也證實此點。
溝通不良釀風波
輕忽急診醫師特質踢鐵板
然而,台灣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胡勝川投書媒體為急診賠錢喊冤,他指出,「急診的收支算法很特殊,」全國沒有一家急診的帳面收入損益平衡,因為只有檢傷分類的健保給付,是算在急診單位的收入,其他例如檢驗、放射線和各式檢查等收入歸屬,都不是急診的。但,急診卻是醫院病人的最大來源之一,急診病人後續住院、治療,都是醫院重要收入來源。因此,不能只看表面虧損,應該看到它後續創造出的效益。
七月四日清晨,王瑞慧找林口長庚醫院最高顧問吳德朗,跟他說明急診事件經過,吳德朗說,王瑞慧很難過;他認為如果她人在台灣,就不會發生這件事,因她跟醫師關係很好,大家都肯定她的認真;他認為,長庚本業獲利下降是健保制度造成的,與經營能力無關急診部的改革也和成本控制沒關係,是溝通出問題
為何骨科事件未引發關注,急診事件卻釀成巨災?「急診醫生有革命情感,」中國附醫急診部主任陳維恭說,急診醫師站在醫療第一線,每逢重大意外災害、流感疫情爆發,急診醫師都必須在第一時間面對處理,壓力比一般門診醫生大,培養出戰地般革命情誼,主任就像帶兵的主帥,當長官被欺負,下屬就會同進退。
全台一千四百位急診醫師,也因為經常相互支援,而培養出革命情感。像八仙塵爆事件,即便發生地點在北部,陳維恭也主動要求支援九位傷患轉到中國附醫,舒解同業醫療壓力。
另外,急診醫師性格,也是原因之一,當醫生決定走急診科後,「他就與名醫無緣,」陳維恭說,這群醫師不追求名利,卻重視「專業被尊重」,但,院方以賠錢,想縮減人力,擺明不尊重這批在前線打仗的醫師,惹怒全台急診醫師
長庚急診風暴在王瑞慧快刀斬亂麻下,迅速落幕;然而,對於長庚品牌、醫生的信任,以及如何兼顧醫療專業與經營績效 ,對這位接手不到一年的新董座,挑戰才正要開始。


急診醫師爆離職潮!長庚醫療帝國瓦解 台塑王家3大危機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圖文/鏡週刊
掌控市值達2.7兆元台塑四寶的大股東,台塑集團「金庫」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爆發急診醫師出走潮,不僅衝擊全台民眾就醫權利,更恐將讓創立44年、民營醫院龍頭長庚醫院得面臨降級、崩解的危機。
林口長庚醫院上周三爆發急診醫師出走潮,長庚高層只說未批准一張辭呈,但估計至少有46名長庚醫院急診醫師將出走,基隆長庚醫院急診科更面臨倒科危機,風暴往南延燒,雲林長庚醫院7月1日起,沒有專任急診科醫師,只能改由內外科醫師輪流支援。
原本只是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醫生出走潮,卻漫延全台,讓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創立的長庚醫院面臨史上最大危機,衛福部直言,一旦長庚醫院的8月評鑑未過,將從「醫學中心」降格成為全台最大的「區域醫院」,健保給付也將縮減,若此事成真,將撼動王瑞慧長庚董事長大位「三娘下令全面慰留醫生,若不行則趕緊補足醫生,不能讓降格發生。」知情人士透露。
知情人士指出,去年王瑞慧上台後,以經營企業角度推動長庚醫院改革,大刀砍向不賺錢的單位,年虧2億元的急診成為王瑞慧的首要改革對象,造成林口長庚醫院爆出醫師出走潮。
不僅北部的長庚醫院爆發危機,知情人士透露,今年4月王瑞慧一度打算要將雲林長庚關院,遭到長庚董事、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反對,關院計畫才喊卡,「雲林長庚是王永慶蓋六輕承諾地方政府,怎麼可以關院。」
就連前年卸任的換肝權威陳肇隆、今年4月底閃辭的高雄長庚醫院院長李炫昇,以及一手創立長庚醫院脊椎科的「脊椎治療權威」陳文哲離職,也都被直指和王瑞慧的強勢作風有關。
長庚大老說,王瑞慧和王永慶創辦宗旨背道而馳,當初因為父親王長庚來不及就醫,才決定要創辦長庚醫院,「即使超收病患,每年超過30億元要自己吸收,創辦人仍指示病人到醫院一定要收,要保障病患的權益。」他感嘆,當初創辦人尊重醫師的精神已蕩然無存。

2017-07-08_203700  


 

不捨父親來不及看病 王永慶當年決定開長庚醫院
鏡週刊 2017/07/05 07:59:00
圖、文/鏡週刊
已故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在1973年和弟弟王永在捐贈創辦長庚醫院基金,會讓王永慶兄弟決定捐錢蓋醫院,原因很簡單,早年台灣醫療資源匱乏,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患有急性腹部疾症,求診後仍沒有好轉,王長庚當時在醫院無法得到良好的治療,讓王長庚不幸辭世。
▲王永慶創辦長庚醫院,為彌補當年父親無法得到良好醫護照顧的憾事。(圖/鏡週刊)
王永慶因自身經歷,決定在1976年創辦長庚醫院,長庚老臣說,王永慶創辦時提出5大原則:不以賺錢為目的,要能服務中低階層民眾,要具規模、專精,不斷引進及發展新的醫學科技研究,維持一流醫療技術和水準,網羅最好醫師用最好的設備。
也因此,長庚醫院不收取住院保證金,也不能收紅包,王永慶為培養醫療體系,還創辦長庚護專和長庚醫學院,希望能讓長庚醫院變成高品質的醫學中心。
1名曾在長庚工作的醫師說,當年王永慶不僅砸下鉅資興建長庚醫院,還高薪網羅張昭雄、吳德朗、陳敏夫等名醫,不只很多病患去,就連實習醫師當爭取去長庚實習,「當年為禮遇醫師,早餐會議還有免費的牛奶麵包,台北到林口都有免費的巴士可搭,醫師開車到林口都有油票可領,是當年全台福利最好的醫院。」
王永慶重視長庚醫院,只要有新院區成立,一定到場剪綵,前台大副校長湯明哲曾在長庚工作過,王永慶事必躬親,雖然提供醫師良好福利,卻不浪費,也建立紀律,若醫師遲到也會罰錢,讓長庚醫療版圖迅速擴張。

2017-07-06_074801  


幫女兒善後救長庚 三娘李寶珠親上火線解職兩員大將
By Etnews健康雲粉絲團, health.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台塑三娘」李寶珠
圖文/鏡週刊
台塑集團「金庫」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爆發急診醫師出走潮,不僅衝擊全台民眾就醫權利,還讓退居幕後的「台塑三娘」李寶珠親自出面滅火,不僅把女兒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從美國緊急叫回來,還親自解除引發風暴的王瑞慧心腹、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石增職位。
掌控市值達2.7兆元台塑四寶的大股東,台塑集團「金庫」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爆發急診醫師出走潮,不僅衝擊全台民眾就醫權利,更恐將讓創立44年、民營醫院龍頭長庚醫院得面臨降級、崩解的危機。
為化解危機,已退居幕後的「台塑三娘」李寶珠親自出面滅火緊急召回正在美國出差的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趕回台灣處理,甚至親自解除引發這次風暴的王瑞慧心腹、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石增職位,期望藉此止血。
上週五(6月30日)接任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董座不到1年,已故台塑創辦人王永慶三房三女王瑞慧緊急提前自美返台,極力慰留遞辭呈醫生,但引發全台撼動的白色巨塔風暴愈演愈烈。
這場風暴的源頭是林口長庚醫院上週三爆發急診醫師出走潮,長庚高層只說未批准一張辭呈,但估計至少有46名長庚醫院急診醫師將出走,基隆長庚醫院急診科更面臨倒科危機,風暴往南延燒,雲林長庚醫院7月1日起,沒有專任急診科醫師,只能改由內外科醫師輪流支援。
原本只是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醫生出走潮,卻漫延全台,讓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創立的長庚醫院面臨史上最大危機,衛福部直言,一旦長庚醫院的8月評鑑未過,將從「醫學中心」降格成為全台最大的「區域醫院」,健保給付也將縮減,若此事成真,將撼動王瑞慧長庚董事長大位,「三娘下令全面慰留醫生,若不行則趕緊補足醫生,不能讓降格發生。」知情人士透露。
眼看長庚風暴牽一髮動全身,驚動退居幕後的三娘李寶珠,心急跳出滅火,「三娘馬上要王瑞慧從美國回來處理,尤其引發這次風波的李石增要下台,力保王瑞慧。」據悉,王瑞慧不願意動手,在三娘、長庚大老勸說下,才決定對心腹愛將、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石增,以及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鄭明輝開鍘解職。


急診醫師的告白:一年前,我會說長庚急診很好,但現在不同了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近來,全台最大的長庚醫療體系很不平靜。22位急診醫師的離職信,為台灣社會投下震撼彈,也引爆長庚建院40年來最大的管理危機。
好制度難建立,卻在一夕間受破壞。
其實,長庚醫院是台灣的急診先鋒;1989年即在急診推動「專科主治醫師制」;1992年成立急診醫學專科,這還比台大醫院早一年、比衛生署將急診納為主要專科的時間,早了6年。
「坦白講,我們過去還滿羨慕他們(長庚),」前急診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顏瑞昇說。但他接著說,「但現在不一樣了。」
日前,長庚急診醫學部前任部主任陳日昌、林口長庚急診醫學科主任鍾亢,則曾紛紛發表聲明指出,院方因急診虧損、縮減急診留院觀察床,以及人力調度等問題,引發不尊重醫療專業的反彈。雖院方日前澄清仍尊重急診專業,但仍激起「搶救急診」的呼聲,各大醫院的醫療人員無不在網路上挺身聲援。
在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午後,顏瑞昇戴著口罩,穿越滿是病人的急診區。剛邁入半百的他,是台大醫院急診醫學科的首屆醫師,也響應著「搶救急診」。
他近25年的從醫生涯,幾乎和台灣及長庚急診專科的發展史等長。
尤其,早年急診醫學仍未受重視,顏瑞昇和許多醫師力排眾議投入,「大家都問,幹嘛選從沒聽過的科,」他說,「我想好好照顧那些在急診室的病人。」
顏瑞昇看著台灣的急診醫學,好不容易從零到有建立制度,但他憂心,長庚事件的衝擊,讓急診醫學退步,甚至是未來台灣醫療崩壞的縮影,「我們公立醫院動得較慢,要轉型到良性循環較慢,要變成惡性循環也較慢;他們(長庚)動很快(好的也快,壞的也快)。」
到底急診專科的價值是什麼?為什麼長庚事件需要關注?這又如何衝擊台灣的急診醫療?以下是他的沉重告白:
一年多前,我會說,「長庚急診很好。」但現在狀況不一樣了。
過去,長庚醫院的急診制度完整;它是全台灣最早建立急診專科的醫院,還找來加拿大籍醫師卜樂得(Bullard MJ)帶頭傳承歐美經驗;長期下來,他們的急診人力夠、醫師也受尊重。
前林口長庚急診主任陳日昌(右)和加拿大籍醫師卜樂得(Bullard MJ,左)曾交流歐美醫療經驗。(陳德信攝)
從每年住院醫師的招生狀況就知道了,長庚永遠是最多人想去的醫院。例如,長庚急診要招8個住院醫師,可能來了30人;我們若招5個,也許來不到10人。
這幾年,他們還為年紀較長的急診醫師鋪路;發展暫留觀察室、部份時間輪值健檢,或多點時間從事教學、行政或研究,從第一線慢慢退居第二線。
因為人的體力有限,而急診要輪夜班、壓力大;我是第一屆投入急診醫學科的醫師,剛滿50歲,這幾年已感受到體力變化,該想以後還能做些什麼。
學生就常問我,「急診醫師可以做到幾歲?」我和他們說,「還是可以做很久啊,臨床工作少一點,教學研究或行政多一點。」
我們和長庚學了些制度,現在進入良性循環——有新血注入、慢慢茁壯,也留下像我這種年紀大一點的醫師。雖然收入少一些,但是我覺得很好,可以把經驗交給新醫師,這是最有價值的地方;長庚過去也是這樣。
但這重點在:醫院要能夠認同這樣的概念才行,但現在狀況不太一樣了。
KPI的醫療管理 忽視「急診」價值
例如,長庚傳因虧損,要縮減暫留區床位。
但單以虧損切割急診不合邏輯。因為急診是一家醫院的價值,還支援了門診及住院;而帳面上的虧損,則牽涉了給付制度。但對醫療管理者來說,他們講求KPI產值,這和醫療本質是衝突的。
再加上,暫留的產生並非急診造成,而是後端(住院病房)上不去,才產生暫留,這是整個制度都要調整。
另外,雲林長庚目前要以內外科醫師輪急診因應,短暫一、兩天應急可以,但這無法持續5年、10年。
因為若照這樣的管理思惟,大家輪值急診都屬於「過客心態」;當醫院的制度設計無法讓急診醫師能持續待著,也將不再有足夠的新血投入,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目前還已有學生向我表達他的擔憂。
尤其,長庚是台灣最大的醫療集團,從基隆到高雄都有,體系加起來約有百位急診醫師,這將對民眾帶來影響;且萬一其他醫院效法,問題就更大了,台灣急診將退回30年前的亂象。
不尊重專業,急診醫療倒退?
因為緊急醫療,對民眾來講是生命交關的事情。
我每次和學生解釋,「為什麼過去要成立急診醫學專科?」正是因為過去面臨許多問題:第一,內外科在能力與知識上,也具備急診訓練。但急診醫學的訓練更強調平行處理很多緊急個案。
第二,急診醫學和所有醫學一樣,都是經驗科學,過去以內外科輪值的結果是:經驗無法累積,錯誤甚至重蹈覆徹。
第三,急診醫學科還逐步推動「到院前救護」。包括現在民眾習慣撥打119、送醫途中的急救,甚至特殊重大傷病可後送至哪些特殊醫院等措施,若沒有急診醫學科,制度將停留在過去。
長庚是一個借鏡。若真的要避免這些事情在日後發生,要從制度上督促、解決。例如,從評鑑、法規制度,或是組工會等,保障醫師的工作權益和專業。
致歉後的下一步?
以上顏瑞昇的沉重告白,正反映了台灣急診醫療,甚至是整體醫療環境的困境。雖然今(3日)上午長庚醫院發表聲明向醫師致歉,但致歉外,下一步該怎麼做,才能全台灣有好的制度延續?《天下》採訪了醫師、立委及醫改會,他們分別提出以下建議:
一、新血不能斷:培訓住院醫師
長庚醫院是台灣重要的急診專科訓練醫院,承接培訓住院醫師的重任。但醫師出身的立委林靜儀擔心,這次離職潮爆發、主治醫師數量減少,可能影響後續培訓,「(長庚)沒辦法訓練那麼大量的住院醫師。」
因此,林靜儀目前已經協調衛福部醫事司、急診醫學會,提供後續協助,讓住院醫師可安心受訓。
顏瑞昇則指出,各醫院要有好的制度設計,才能讓資深醫師留存、新血注入。
二、管理要透明:健全醫療法、評鑑彈性
「這次根本問題在醫院治理,」醫改會研究員辜智芬表示,「這關係到『醫療法』。」她強調,「醫療法」修法勢在必行。例如,設置公益監察人、勞工董事等,才更能強化如長庚醫院等財團法人醫院在治理和財務上的公共監督能力。
林靜儀也對此回應,目前「醫療法」修法草案,在4月已報院、5月17日則已送出協商,「下個會期會盡快推動。」
辜智芬建議,甚至在評鑑制度上也要修正。例如,當發生重大事件,醫策會等單位就該介入調查、評鑑。尤其,醫學中心扮演著治療急重難症的要角,因此,在評鑑的任務指標中,應提高該項配分比例,且「不過就死當。」
三、溝通要有理:健全工會
「有工會力量,可直接和資方協商,」嘉義基督教醫院門診中心主任、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盧彥哲指出,「不是單純考量院方想法。」
嘉基是台灣最早成立工會的醫院,盧彥哲也加入其中。雖然他非急診專科醫師,但也關心長庚事件,因這背後代表台灣醫療執業環境的困境。盧彥哲認為,台灣的醫療環境若要更健全,工會可作為重要管道;雖然這方面觀念仍在起步中,且仍有段路要走,但有發展必要。(責任編輯:王珉瑄)


長庚風波 王瑞慧五招止血
By 聯合財經網, money.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4日, 2017
A- A+
2017-07-04 00:44 經濟日報 記者高行、鄧桂芬/台北報導
長庚急診醫師爆發離職潮,董事長王瑞慧緊急回台止血,歷經二日三場密談後,決採取調整人事、留人、認錯等五措施。
長庚證實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及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鄭明輝請辭獲准,即日起由董事程文俊接任主委兼院長;撤銷處分原受懲處的陳日昌等六名急診醫師;另急診不縮減,維持過去運作,盼挽回30名欲請辭醫師,避免醫院從醫學中心被降級。
林口長庚急診醫學部主任黃集仁表示,整起事件已「完美落幕」,這二天將繼續懇談想離職的醫師,有信心很多人會留下來。不過,有醫師透露「急診室危機」仍未解除。
長庚醫院日前以前急診部主任陳日昌六年未執行臨床業務為由,記過免職,旗下子弟兵集體陳情未果,波及前急診部主任邱德發等人,進而引發離職潮,撼動長庚急診醫療能量,引發全國關注。
歷經二日溝通會後,王瑞慧將事件定調為管理缺失,除李石增和鄭明輝二名高層請辭行政職獲准,昨日也授權長庚決策委員會特助蘇輝成對外說明,針對這段時間引發的風波致歉,並澄清這波離職潮絕未涉及派系鬥爭。
首先是院方高層換血,即日起由董事程文俊接任決策委員會主委兼林口長庚院長,風暴中心的林口長庚急診部主任,也由原來在請辭名單中的黃集仁接棒。院方做出的人事處分,在歷經這次教訓後,都將引入外部法律專家。
蘇輝成說,院方對急診部主任陳日昌、邱德發等醫師的處分,都因資格評議會是由各科專業教授組成,未來將參考外部專家意見,做出更周延決策。
長庚醫院原本以急診虧損為由,擬縮減留觀床數,引起急診醫師不滿,抗議不尊重急診專業。


管理凌駕專業 醫界促修法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4日, 2017
A-A+
2017-07-04 01:11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劉嘉韻/台北報導
長庚醫院急診醫師集體離職風波,在高層強調尊重專業後看似落幕,但醫師公會全聯會、醫勞盟及醫改會均指出,財團法人醫院董事會握有醫院決策大權,結構不改,管理就會凌駕專業,從公益偏向營利,盼加速醫療法修法。
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立法委員邱泰源表示,長庚與其他醫院最大不同,是導入企管手法管理醫院,企管就是以營利為導向,長庚管理方式如仍以企管凌駕專業,同樣問題難保不會再發生,除了長庚管理制度,另須加快修正醫療法,納入監察人制度。
醫勞盟理事長儲寧瑋也主張修法,重新分配董事會成員占比,表示若結構性問題不改,其他醫院也可能發生類似事件。醫改會研究員辜智芬也說,財團法人醫院決策幾乎都是董事會說了算,易以營利為導向,董事會應有工會或是員工推舉出的代表在內。
辜智芬認為,衛福部應明訂董事會員工代表席次,並訂定罰則,否則修法後仍是「無牙老虎」。她也呼籲,鑑於長庚事件,衛福部應啟動「不定時訪查機制」,掌握急診能量是否可因應患者人數。


首份就醫指標難產 只能問醫院好感度
newscdn.newsrep.net查看原始檔
首份就醫指標難產 只能問醫院好感度
台灣有一個地方,門口永遠有人漏夜排隊中,那就是有百年歷史的台大醫院。
這一天清晨4點鐘,天色仍暗黑,日式老建築的台大醫院舊門診大樓門口,點著小燈,20幾個人坐在地上。有人乾脆打起地鋪,蓋著薄毯,以雨傘遮臉,躺在地上補眠。他們都在等待清晨7點45分開始的掛號作業,希望搶到醫師現場增加的一、兩個號次,好在9點鐘到門診部看病。
隨著天色漸亮,人龍愈排愈長,已近百人。5點半一到,駐衛警依掛號科別帶領大家進入醫院,發放號碼牌。
因為想掛號的人太多,近年也出現代掛行業,由業者代為排隊掛號,一次費用要2000元。
記者訪問排隊的人,他們七嘴八舌回答:「我昨晚9點就來了」「我們全家都來台大醫院治病」「重病一定要來看台大」。他們也表示,只要能看到台大名醫,就算健保調漲門診費,他們也不在意多付個100、200元掛號費。
「唉,我沒掛到,只好下星期再來排」「我要到診間,當面懇求醫師,要他加掛」,沒有掛到號的人感嘆。從他們失望的表情看來,不難了解,台大真的是國人心目中最好的醫學中心。
醫學中心人滿為患 小醫院乏人問津
《遠見》在2017年2月到4月,進行全台「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的同時,在有效問卷達1萬3000多份中,也同步詢問各地民眾認為所在地最好的區域醫院是哪家?並且從中抽選1122人,詢問他們心目中全台最好的醫學中心是哪一家?
由於今年2月,原宜蘭縣長林聰賢轉任農委會主委,金門縣和連江縣沒有醫學中心,為避免評比失準,只調查這三縣市以外的19縣市,也不提示醫院名稱。
毫無意外,全台民眾心目中最好的醫學中心,由台大醫院拔得頭籌,而且得票高達37.7%。第二名是林口長庚,得到14.6%的票數,前兩名即超過一半。第三、四、五,則分別是台北榮總、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高雄長庚。
觀察民眾票選的前五大醫學中心,和申請健保給付的順序與醫院賺錢多寡,十分接近。它們的床數都超過2000、3000張,醫療儀器設備新穎,規模龐大,加上有醫學院當後盾,教授級醫師駐診,容易吸引病人。
成立近40年的林口長庚有3700床,床數和申請健保給付皆居全台之冠,曾經多年是賺錢最多的醫院,一直到2015年才被盈餘有20.84億元的台大擠下。票選第四的中國醫藥大學附醫,2015年整體盈餘排第二;票選第三的台北榮總,盈餘則是第四;盈餘第五則是票選十名內的彰化基督教醫院。
從調查中發現,全台民眾對醫學中心有高度的認知,近七成五能夠回答出醫院的名稱,20~39歲者,有近一半認同台大醫院,年過六旬者也最認同台大。
自從全民健保實施以來,由於看病方便又便宜,民眾總喜歡到醫學中心跑,導致民眾對醫學中心十分熟悉。
台北榮總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表示,由於醫學中心科別齊全,「廟大和尚大」,大家相信大醫院有好醫師、好設備、好藥品,導致人滿為患,病床難求。
不少醫院也立志成為醫學中心,可以享有健保較高給付,對醫師也有號召力。儘管歷任衛福部長在上台時,都感嘆全台醫學中心數量太多,想限制成長,但是,當他們下台的那一刻,醫學中心卻總是愈來愈多。
數一數,全台灣醫學中心共19家,但若把他們的附屬分院與兒童醫院加起來,共有26家。平均不到100萬人就有一家,33萬人口的花蓮縣就有一家慈濟,相較國際平均200萬人才有一家醫學中心,台灣的醫療資源十分豐富。
有趣的是,醫界仍不斷追求卓越。由於全台醫學中心飽和,必須維持現有19家,衛福部礙於民代和各地縣市長希望增加醫學中心的壓力,近年來想出了「準醫學中心」的新名稱,一方面健保署不必提高醫院給付,卻讓醫院能證明具有醫學中心的實力。
2016年,北部就有11家醫院,爭取九家醫學中心名額,競爭激烈。
經過半年評鑑廝殺,雙和、台北慈濟沒有如願成為醫學中心,卻升格為準醫學中心。外界傳言,今年,中部的童綜合、彰濱秀傳、台大雲林分院、大仁慈濟也想跟隨。
「成為醫學中心是創院時的目標,」雙和醫院院長李飛鵬解釋,這是他自我鞭策的力量,如今升格為準醫學中心,證明院方有能力治療急難重症,病人不必再往外轉送。
「醫學中心是一項榮譽,」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笑著說。他在三年前提出申請,雖然鎩羽而歸,今年還要再試,即使不能通過,也希望能夠成為準醫學中心,他以此為職志目標。
只是,當各個醫院爭當醫學中心的同時,也導致國內醫療服務愈來愈大型化。大醫院不斷增建房舍、買新儀器,以擴大版圖。
醫改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認為,大醫院擠滿病患,小醫院門可羅雀,平均每百名醫學中心門診患者,有14.5人是基層院所可治療的輕症,可說是本末倒置。
消基會名譽理事長謝天仁也指出,醫學中心靠輕症門診為收入來源,占了健保給付的五成四,原本應該肩負收容重症住院病人,給付卻只占四成六,兩者失衡,分配顯然不公。
醫療體系倒三角 醫學中心變怪獸
「醫療體系呈現倒三角形,是政策造成!」一名醫界人士表示。由於健保允許民眾自由就醫,三角形頂端的醫學中心擠滿人,分院愈來愈多,規模愈來愈大,醫護人員也更血汗,變成「醫療怪獸」,連大學醫院也加入其中。
「倒三角能變成正三角嗎?」他憂心地問著,一旦醫學中心無限制長大,將擠滿更多病人,也失去小診所看小病、大醫院看大病的意義,具有轉診功能的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將消失殆盡。
本次《遠見》針對全台民眾醫院調查也發現,當問到醫學中心問題時,高達七成五的民眾可以順利回答。
但當問到民眾心目中各地區醫院哪一家比較好時,全台高達1萬3000多份有效問卷中,竟然有一半到六成比例的民眾說不出來。
這一半比例民眾,大多不了解台灣的醫療分級制度,對於什麼是區域醫院,缺乏正確認知。即使電訪人員再次解釋,北北基、中部、南部仍然有五到六成受訪者不知道或沒有回答,而桃竹、東部一帶,也有超過三成民眾無法回答。
今年3月,健保署推出分級轉診制度,希望民眾清楚區分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診所四級分級醫療,小病先在地方就診,不要一下子就往大醫院跑,因此調漲未經轉診就直接到醫學中心就醫的部分負擔。
但,《遠見》本次調查顯示,民眾對醫療分四級的制度,顯然認知有限,可能只清楚醫學中心與診所,但對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的分級方式,仍十分陌生。
近20年的統計資料也顯示,台灣醫療體系發展形成M型化,也不利落實分級醫療轉診。過去20年來,台灣醫學中心數目成長兩倍。區域醫院也從52家增加到83家,成長六成。但是,小型地區醫院從544家減少到370家,降幅為三成二。診所則增加三成。
「政府應該壯大位於三角形中間的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才能分散醫學中心的就醫人潮,」醫界人士建議。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政府從2009年加強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的功能,推動「急救責任醫院」制度,與附近的醫學中心形成團隊合作網絡,視病情輕重互相轉診。其中,共有19家區域醫院通過能力評鑑,成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
「他們能救治腦中風、高危險妊娠、心臟病、重大創傷,」石崇良說,這些疾病和時間賽跑,民眾不必到醫學中心,可到區域醫院就醫。
健保走過22年 分級醫療仍待落實
檢視這19家區域醫院,其中有不少醫院在本次調查中脫穎而出。例如雙和醫院、台大雲林分院、義大醫院,都被民眾票選為北北基、中區、南區好感度前十名的區域醫院。這三家醫院多是年輕醫院,營運不過十多年,具急救能力,又有醫學院教授治病,自然受到歡迎。
至於壢新醫院、門諾醫院,則被政府列為中度急救責任醫院,獲民眾選為心目中當地桃竹地區與花東優秀的區域醫院之一。
位於桃園平鎮區的壢新,在2008年5月成立中風治療中心,後來擴大編制,可以照顧重症病患;門諾則以婦產科聞名。
健保實施22年,原先設計的分級醫療,始終沒有兌現,反倒造就大規模的醫學中心。目前推動的電子轉診平台、家庭醫師計畫能否扭轉情勢?有待時間考驗。


長庚慰留醫師 邱德發:已支離破碎、遍體鱗傷
分享長庚慰留醫師 邱德發:已支離破碎、遍體鱗傷到Facebook 分享長庚慰留醫師 邱德發:已支離破碎、遍體鱗傷到Line 分享長庚慰留醫師 邱德發:已支離破碎、遍體鱗傷到Google+
2017-07-03 19:3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長庚醫院急診部爆離職風波,今天長庚表示對急診前主任陳日昌、邱德發等人撤銷處分,不過邱德發已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簽約2年,表明暫不會回長庚,稍早邱德發受訪時也感嘆,院方雖撤回懲處,但急診部已支離破碎,院方做法讓醫師心中充滿傷痛。
長庚急診醫師出走事件,長庚醫院行政中心特助蘇輝成(見圖)召開記者會說明。(記者王藝菘攝)
長庚急診醫師出走事件,長庚醫院行政中心特助蘇輝成(見圖)召開記者會說明。(記者王藝菘攝)
長庚今天下午開記者會,決議將撤銷急診部處分,並全力對欲離職醫師慰留。根據《蘋果》報導,邱德發表示,上月人評會時他認為自己不論被記申誡或記過都會留在長庚,但院方決議讓他免職的做法讓他無法接受,他認為長庚已無法伸展抱負,決心離開。
他感嘆,經過事件長庚急診部已受到很大創傷,內部已支離破碎、遍體鱗傷,院方做法不公不義,醫師心中充滿創痛。他也表示,中國附醫院長周德陽很支持急診專業,既然已答應中國附醫,就不會再回到長庚,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另外他也強調,雖然已離開長庚,仍會為長庚培訓急診住院醫師盡一份力,因為這些醫師是他招募而來,訓練不能打折。


 

傳爆長庚離職潮幕後人 「李石增 」員工留言板道別
分享傳爆長庚離職潮幕後人 「李石增 」員工留言板道別到Facebook 分享傳爆長庚離職潮幕後人 「李石增 」員工留言板道別到Line 分享傳爆長庚離職潮幕後人 「李石增 」員工留言板道別到Google+
今日長庚醫院的員工留言板上,出現以「李石增」為名發出「道別」為題的留言。(記者林惠琴翻攝)
2017-07-02 18:03
〔記者林惠琴、陳昀/台北報導〕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醫師離職潮,情況愈演愈烈,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被認為是引爆這場風波的幕後黑手,而今日長庚醫院的員工留言板上,出現以「李石增」為名發出「道別」為題的留言,也似乎證實外界傳出他被高層開鍘的消息。
今日下午約2點左右,長庚醫院的員工留言板上,出現以「李石增」為名發出「道別」為題的留言,內容提到「致各位工作同仁,與大家共識的這段期間,感謝各位協助與包容,對於內人十多年來兩次中風,同仁參與照顧、治療還有關切,石增銘記在心。抱歉無法親自一一前往道謝及道別,祝福大家。李石增敬上」。又於留言的最後加註「煩請各位不要在此處進行情緒化討論,保護自己。」
李石增是知名神經外科權威,專長為巴金森氏症燒灼及深度腦刺激,在長庚行政中心攬有大權。
聲明全文如下:
道別
致各位工作同仁
與大家共事的這段期間,感謝各位的協助與包容,對於內人十多年來兩次中風,院內同仁參與照顧、治療還有關切,石增銘記於心。
抱歉無法親自一一前往道謝及道別。
祝福大家。
李石增 敬上
煩請各位不要在此處進行情緒化討論,保護自己。


長庚道歉 李石增、鄭明輝下台 撤銷急診部懲處
分享長庚道歉 李石增、鄭明輝下台 撤銷急診部懲處到Facebook 分享長庚道歉 李石增、鄭明輝下台 撤銷急診部懲處到Line 分享長庚道歉 李石增、鄭明輝下台 撤銷急診部懲處到Google+
長庚醫院急診醫師離職潮風暴未歇,長庚醫院預計在今天下午2點於台北長庚召開記者會說明。圖為林口長庚醫院急診藥局。(資料照,記者周敏鴻攝)
2017-07-03 11:47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長庚醫院急診醫師離職潮風暴未歇,長庚醫院預計在今天下午2點於台北長庚召開記者會說明,院方也發布訊息,表示決策委員會李石增主委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鄭明輝院長,日前已正式口頭請辭行政職,並獲董事會同意。
長庚院方發布聲明,表示長庚決策委員會李石增主委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鄭明輝院長,日前已正式口頭請辭行政職,並獲董事會同意。接任人選由程文俊董事接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兼任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自即日起生效。
另外,對於之前遭到懲處的醫師,經董事會重聘外部專家審查結果,認因院內的規定與法規容有落差,且未考量急診專科特性,導致事實認定未盡周詳,故撤銷急診部原受懲處所有人員處分。
長庚醫院聲明稿全文:
長庚紀念醫院對於這段時間所引發的急診事件,向社會大眾致上最深的歉意,也感謝社會大眾對長庚的關心。
我們深切了解社會大眾對於長庚紀念醫院此次事件的關心和對病患的影響,因此這幾天我們陸續安排與全體急診主治醫師座談,座談中醫師們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針對這些意見,我們均會深切的自我檢討與改進。
尤其是在「尊重專業」這部份,本院更是要向醫師們表達最高的歉意日後本院在做任何決策時,一定會秉持「病患優先,尊重專業」的原則,繼續共同努力。
針對此次風波造成社會大眾的惶恐及醫院形象受損,長庚決策委員會李石增主委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鄭明輝院長,日前已正式口頭請辭行政職,並獲董事會同意。接任人選由程文俊董事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兼任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自即日起生效
對於之前遭到懲處的醫師,經董事會重聘外部專家審查結果,認因院內的規定與法規容有落差,且未考量急診專科特性,致事實認定未盡周詳,故撤銷急診部原受懲處所有人員之處分。
我們當務之急是如何重拾急診醫師恢復對長庚醫院的信心,繼續留下來大家一齊奮鬥。
目前長庚紀念醫院的各項醫療服務均仍維持正常,本院感謝院內所有醫師們長年來對長庚的犧牲和奉獻,我們會秉持兩位創辦人的精神與理念,繼續努力,用心服務社會,造福病患。


長庚年賺近20億還砍急診 他建議取消長庚免稅…
分享長庚年賺近20億還砍急診 他建議取消長庚免稅…到Facebook 分享長庚年賺近20億還砍急診 他建議取消長庚免稅…到Line 分享長庚年賺近20億還砍急診 他建議取消長庚免稅…到Google+
長庚急診醫師離職潮風暴愈演愈烈,有名嘴建議取消長庚免稅優惠。(資料照,記者周敏鴻攝)
2017-07-02 06:58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長庚醫院急診遭砍部分醫護,引爆各界的不滿及議論,而名嘴徐嶔煌更批評,長庚是以虧損為由砍掉急診醫生,民眾的就醫權利受損,長庚年賺快20億的前提下,「還拿『虧損』二字去刁難醫生,公益不見了,那政府給予的一些免稅優惠不如不要算了,長庚就幫忙多繳稅吧!」
徐嶔煌在臉書上直批長庚的「宮廷鬥爭」已經波及民眾看診權益,且數十位醫生出走,「崩壞」長庚醫院的急診體系,已經不止是白色巨塔內的政治鬥爭
徐嶔煌建議府,取消長庚免稅優惠,多繳稅吧!期待修法,「把過去特許時期家族財團可以取得的醫院經營,回歸正常的經營架構」,且在每年拿大把健保費的長庚醫院,衛福部也不必擔心長庚醫院高層喊著要出走。


長庚急診醫「四大條件」扳倒高層?驚傳董座連拔主委、院長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李石增遭撤換?長庚公文院內瘋傳,決策委員會主委換人了 。(圖/醫師提供)
生活中心/新北報導
林口長庚爆發急診出走潮越演越烈,董事長王瑞慧從美國緊急返台止血,30日一下飛機就直奔長庚召開會議,稍晚內部公文曝光,決策委員會主委已經改由陳昱瑞擔任,院內各科瘋傳,事件幕後黑手李增石已遭王瑞慧親自開除,院長鄭明輝也被解除行政職務,連鍘2名高層滅火,但院方至今都未對外證實。
王瑞慧30日從美返台後,直奔長庚一樓召開緊急會議,《聯合報》報導,她定調此波離職潮維「管理層處置不當」,深感痛心,希望讓風波早日落幕,決定第一刀就開鍘李石增,因為李被指控是幕後黑手,堅持要處分急診部主任陳日昌,引發醫師不滿,集體出走抗議;另外鄭明輝也被解除院長行政職務。
▲院內瘋傳,董事長王瑞慧連拔2高層滅火 。(圖/資料照)
消息在院內傳得沸沸揚揚,據悉,急診醫師提出留任四大條件,要求醫院「請回被免職的主管」、「取消因此案被記過的紀錄」、「恢復急診部自主管理制度」以及「讓主委及院長下台」,離職潮才會有轉圜機會。會議中,醫師代表砲火連連,直接點名幾名高層必須下台負責。
有長庚醫師提供30日發出的「往生室管理辦法」公文,受文者為全院各單位,但決策委員會主委署名卻有了更動。該名醫師表示,如果職位沒變動的話,基本上主委的名字會掛李石增,但現在改成成陳昱瑞,也無法肯定訊息真偽。長庚至今也未對外證實消息。
外傳,鄭明輝下台後已無行政職,李石增免職、可能離開長庚,而林口長庚院長職位將由基隆長庚榮譽院長程文俊接任,院方並全力慰留遭免職的2名醫師。《ETNEWS》30日多次致電長庚發言人李學禹,對方皆以看診中、開會中為由,無法接聽電話,對於所有傳言都沒有證實。

2017-07-01_1844012017-07-01_184351  


2017-07-03_1956262017-07-03_1956392017-07-03_1956502017-07-03_195718  2017-07-03_2005362017-07-03_200544  

醫學中心以台大、林口長庚、台北榮總 最受青睞!
newscdn.newsrep.net查看原始檔
醫學中心以台大、林口長庚、台北榮總 最受青睞!
六月底,兩位林口長庚急診室主任遭免職風波,引爆近40位林口長庚醫師集體請辭,全台各大急診室醫師們更集體串連聲援。
其實根據《遠見雜誌》最新進行的國內首份「全台醫院民眾好感度調查」發現,林口長庚在全台民眾心中,是僅次於老大哥台大醫院的第二好感度醫院。如今,連林口長庚都爆發醫師與管理階層的嚴重隔閡,是否顯示台灣醫療環境已到崩壞邊緣?
今年以來,衛福部健保署最重要的新政策之一是推動分級醫療與轉診制度,希望民眾小病不要蜂擁到大醫院,讓大醫院發揮治療急重症功能,以免浪費醫療資源。但是根據《遠見雜誌》這次「全台醫院民眾好感度調查」,發現民眾對分級醫療的認知度仍顯嚴重不足。
台灣目前共有479家不同等級的大小醫院,但國人心中認為最好的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是哪一家呢?《遠見雜誌》調查發現,在醫學中心部分,台大醫院、林口長庚、台北榮總分居前三名,雖無太大意外,但有許多數據值得深思。另外,在台灣83家區域醫院中,《遠見雜誌》依各地區民眾票選,共選出45家
醫學中心人滿為患 小醫院乏人問津
本調查於2017年2月到4月進行,在有效問卷達1萬3000多份中,同步詢問各地民眾認為所在地最好的區域醫院是哪家?並且從中抽選1122人,詢問他們心目中全台最好的醫學中心是哪一家?由於今年2月,原宜蘭縣長林聰賢轉任農委會主委,金門縣和連江縣沒有醫學中心,為避免評比失準,只調查這3縣市以外的19縣市,也不提示醫院名稱。
毫無意外,全台民眾心目中最好的醫學中心,由台大醫院拔得頭籌,且得票高達37.7%。第2名是林口長庚,得到14.6%的票數,前兩名即超過一半。第3、4、5,則分別是台北榮總、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高雄長庚(表1)。
觀察民眾票選的前5大醫學中心,和申請健保給付的順序與醫院賺錢多寡,十分接近。它們的床數都超過2000、3000張,醫療儀器設備新穎,規模龐大,加上有醫學院當後盾,教授級醫師駐診,容易吸引病人。
成立近40年的林口長庚有3700床,床數和申請健保給付皆居全台之冠,曾經多年是賺錢最多的醫院,一直到2015年才被盈餘有20.84億元的台大擠下。票選第4的中國醫藥大學附醫,2015年整體盈餘排第2;票選第3的台北榮總,盈餘則是第4;盈餘第5則是票選10名內的彰化基督教醫院(表3)。
從調查中發現,全台民眾對醫學中心有高度的認知,近7成5能夠回答出醫院的名稱,20~39歲者,有近一半認同台大醫院,年過六旬者也最認同台大。自從全民健保實施以來,由於看病方便又便宜,民眾總喜歡到醫學中心跑,導致民眾對醫學中心十分熟悉。
因此,全台中小型醫院,也紛紛立志想成為醫學中心,可享有健保較高給付,對醫師也更有號召力。儘管歷任衛福部長在上台時,都感嘆全台醫學中心數量太多,想限制成長,但是,當他們下台的那一刻,醫學中心卻總是愈來愈多。
數一數,全台灣醫學中心共19家,但若把他們的附屬分院與兒童醫院加起來,共有26家。平均不到100萬人就有一家,33萬人口的花蓮縣就有一家慈濟,相較國際平均200萬人才有一家醫學中心,台灣的醫療資源十分豐富。
有趣的是,醫界仍不斷追求卓越。由於全台醫學中心飽和,必須維持現有19家,衛福部礙於民代和各地縣市長希望增加醫學中心的壓力,近年來想出了「準醫學中心」的新名稱,一方面健保署不必提高醫院給付,卻讓醫院能證明具有醫學中心的實力。
2016年,北部就有11家醫院,爭取9家醫學中心名額,競爭激烈。
經過半年評鑑廝殺,雙和、台北慈濟沒有如願成為醫學中心,卻升格為準醫學中心。外界傳言,今年,中部的童綜合、彰濱秀傳、台大雲林分院、大仁慈濟也想跟隨。只是,當各醫院爭當醫學中心的同時,也導致國內醫療服務愈來愈大型化。大醫院不斷增建房舍、買新儀器,以擴大版圖。
圖:雙和醫院沒有如願成為醫學中心,卻升格為準醫學中心。
醫療體系倒三角 醫學中心變怪獸
醫界專家認為,醫療體系呈現倒三角形,是政策造成。由於健保允許民眾自由就醫,三角形頂端的醫學中心擠滿人,分院愈來愈多,規模愈來愈大,但一旦醫學中心無限制長大,將擠滿更多病人,也失去小診所看小病、大醫院看大病的意義,具有轉診功能的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將消失殆盡。
本次《遠見雜誌》針對全台民眾醫院調查發現,當問到醫學中心問題時,高達7成5的民眾可以順利回答。但當問到民眾心目中各地區醫院哪一家比較好時,全台高達1萬3000多份有效問卷中,竟然有一半到6成比例的民眾無法順利回答問題。
這一半比例民眾,大多不了解台灣的醫療分級制度,對於什麼是區域醫院,缺乏認知。即使電訪人員再次解釋,北北基、中部、南部仍有5到6成受訪者不知道或沒有回答,而桃竹、東部一帶,也有超過3成民眾無法回答。
今年3月,健保署推出分級轉診制度,希望民眾清楚區分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診所4級分級醫療,小病先在地方就診,不要一下子就往大醫院跑,因此調漲未經轉診就直接到醫學中心就醫的部分負擔。
但《遠見雜誌》本次調查顯示,民眾對醫療分4級的制度,顯然認知有限,可能只清楚醫學中心與診所,但對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的分級方式,仍十分陌生。
近20年的統計資料也顯示,台灣醫療體系發展形成M型化(表4),也不利落實分級醫療轉診。過去20年來,台灣醫學中心數目成長2倍。區域醫院也從52家增加到83家,成長6成。但是,小型地區醫院從544家減少到370家,降幅為3成2。診所則增加3成。醫界人士建議,政府應壯大位於三角形中間的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才能分散醫學中心的就醫人潮。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政府從2009年加強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的功能,推動「急救責任醫院」制度,與附近的醫學中心形成團隊合作網絡,視病情輕重互相轉診。其中,共有19家區域醫院通過能力評鑑,成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
健保走過22年 分級醫療仍待落實
檢視這19家區域醫院,其中有不少醫院在本次調查中脫穎而出。例如雙和醫院、台大雲林分院、義大醫院,都被民眾票選為北北基、中區、南區好感度前10名的區域醫院(表2)。這三家醫院多是年輕醫院,營運不過十多年,具急救能力,又有醫學院教授治病,自然受到歡迎。
至於壢新醫院、門諾醫院,則被政府列為中度急救責任醫院,獲民眾選為心目中當地桃竹地區與花東優秀的區域醫院之一(表2)。位於桃園平鎮區的壢新,在2008年5月成立中風治療中心,後來擴大編制,可以照顧重症病患;門諾則以婦產科聞名。
圖:壢新醫院成立中風治療中心,後來擴大編制,可以照顧重症病患。
圖:門諾醫院被政府列為中度急救責任醫院,以婦產科聞名。
健保實施22年,原先設計的分級醫療,始終沒有兌現,反倒造就大規模的醫學中心。目前推動的電子轉診平台、家庭醫師計畫能否扭轉情勢?有待時間考驗。


醫院民眾好感度 台大第一、林口長庚第二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7年7月3日 11:47
(關鍵字: 健保 , 林口長庚醫院 , 遠見雜誌 )
日前林口長庚醫院掀起的急診醫師請辭風波,隨著醫師與管理階層間的糾葛問題日漸明朗,而風波稍歇,其實,根據《遠見雜誌》最新進行的國內首份「全台醫院民眾好感度調查」發現,林口長庚在全台民眾心中,是僅次於老大哥台大醫院的第二好感度醫院。
《遠見雜誌》「全台醫院民眾好感度調查」發現,在醫學中心部分,台大醫院、林口長庚、台北榮總分居前三名。(圖片/取材自台大醫院官網)
《遠見雜誌》「全台醫院民眾好感度調查」發現,在醫學中心部分,台大醫院、林口長庚、台北榮總分居前三名。(圖片/取材自台大醫院官網)
台灣目前共有479家不同等級的大小醫院,但國人心中認為最好的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是哪一家呢?《遠見雜誌》調查發現,在醫學中心部分,台大醫院、林口長庚、台北榮總分居前三名,雖無太大意外,但有許多數據值得深思。另外,在台灣83家區域醫院中,《遠見雜誌》依各地區民眾票選,共選出45家。
今年以來,衛福部健保署最重要的新政策之一是推動分級醫療與轉診制度,希望民眾小病不要蜂擁到大醫院,讓大醫院發揮治療急重症功能,以免浪費醫療資源。但是根據《遠見雜誌》這次「全台醫院民眾好感度調查」,發現民眾對分級醫療的認知度仍顯嚴重不足。
醫學中心人滿為患 小醫院乏人問津
本調查於2017年2月到4月進行,在有效問卷達1萬3000多份中,同步詢問各地民眾認為所在地最好的區域醫院是哪家?並且從中抽選1122人,詢問他們心目中全台最好的醫學中心是哪一家?由於今年2月,原宜蘭縣長林聰賢轉任農委會主委,金門縣和連江縣沒有醫學中心,為避免評比失準,只調查這三縣市以外的19縣市,也不提示醫院名稱。
毫無意外,全台民眾心目中最好的醫學中心,由台大醫院拔得頭籌,且得票高達37.7%。第二名是林口長庚,得到14.6%的票數,前兩名即超過一半。第三、四、五,則分別是台北榮總、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高雄長庚。
成立近40年的林口長庚有3700床,床數和申請健保給付皆居全台之冠,曾經多年是賺錢最多的醫院,一直到2015年才被盈餘有20.84億元的台大擠下。票選第四的中國醫藥大學附醫,2015年整體盈餘排第二;票選第三的台北榮總,盈餘則是第四;盈餘第五則是票選十名內的彰化基督教醫院。
從調查中發現,全台民眾對醫學中心有高度的認知,近七成五能夠回答出醫院的名稱,20~39歲者,有近一半認同台大醫院,年過六旬者也最認同台大。自從全民健保實施以來,由於看病方便又便宜,民眾總喜歡到醫學中心跑,導致民眾對醫學中心十分熟悉。
因此,全台中小型醫院,也紛紛立志想成為醫學中心,可享有健保較高給付,對醫師也更有號召力。儘管歷任衛福部長在上台時,都感嘆全台醫學中心數量太多,想限制成長,但是,當他們下台的那一刻,醫學中心卻總是愈來愈多。


長庚醫院急診醫師離職事件為什麼影響全台?
newscdn.newsrep.net查看原始檔
林口、基隆、雲林長庚醫院急診醫師離職潮事件,外界難以測揣確實原因,院方和醫師也不願逐一說明,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全台人民都不希望他們的服務瓦解。
台灣因為健保制度,造成民眾習慣往大醫院看急診,擁有超過3000張病床的林口長庚醫院不僅是全台最大的醫院,急診服務量也是全台最高,急診室醫護人員動態當然也關係民眾就醫權利。
來到林口長庚醫院,應該會對偌大的留觀室留下深刻印象。由於病床有限,院方在急診室設置160張留觀病床,讓無法住院的病人可以留在醫院,繼續接受照顧,也形成急診室壅塞的景象。
一,全台急診就醫人次最高
院方統計,每天急診高達500人次,留觀病床使用率也是滿床,達100%,每個病人都在焦急等待樓上的病房。長庚醫院特助蘇輝成表示,他們要遵守衛福部規定,希望縮減急診待床病人的等待時間,小於48小時,儘快讓病人入住病房。
不過,熟悉急診作業的人士都知道,這不易做到,因為大醫院占床率接近滿載,急診病人想要入住,必須耐心等待。雖然衛福部將急診待床期低於48小時,列為醫院評鑑項目,但是,醫學中心級的大醫院很難做到。
因此,當林口長庚傳出急診醫師集體離職的消息,民眾產生質疑,在就醫自由的環境下,轉而到台大、台北榮總等其他大醫院急診,增加這些醫院的負擔,讓原本就不輕鬆的急診室更雪上加霜。
既是這樣,林口長庚將急診病人轉到其他醫院,不是能快速讓他們住院治療嗎?事實並不那麼簡單。
義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部長蔡易廷表示,民眾對大小醫院都是付同樣的健保費,自然會選擇設備較齊全的醫學中心,因此,林口長庚想要轉出病人,十分困難。
蔡易廷說,義大醫院是南部的重度級責任急救醫院,儘管是區域醫院,想要把病人轉到他院,也困難重重。就算他幫病人妥當安排轉出的病房和醫師,對病人費盡唇舌,病人就是沒有信心,寧可躺在走廊,也不願離去。區域醫院如此,何況醫學中心?
也因為病人對醫學中心的信任度較高,中小型醫院甚至擔心招不到病人,不敢改善、投資院內設備,形成惡性循環,無法吸引大批病人上門。
二,全台急診室指標
其實,對全台急診醫師而言,林口長庚急診室具有指標意義。蘇輝成說,20年前,台灣的急診室都是住院醫師和實習醫師看診,林口長庚是全台第一家由急診專科主治醫師24小時駐診的醫院,進而帶動其他醫院效法。
蔡易廷就說,這次全台會有60家醫院的急診室力挺林口長庚,就因為他們是急診界典範,萬一大批醫師離職,急診專科看診制度潰堤,失去象徵意義,對其他醫院是一打擊,誰也不樂見回到過去的住院醫師看診。
三,首創全台急診醫師分配病房
此外,林口長庚也開啟授權急診專科醫師分配病房,而非由內、外科醫師選擇收受病人。蔡易廷說,有的醫師優先挑選與自身研究相關或是容易治療的病人,而罹患多種病症的患者不受青睞,就醫權益受損。
雖然長庚醫院還在努力慰留遞出辭呈的急診醫師,可以確定的是,民眾不改變偏好大醫院的就醫習慣,急診醫師就更負有重責大任,如何在顧及病人權益、發揮專業之間取捨,需要智慧。


醫學中心好感度 台大、林口長庚、台北榮總 最受青睞
2017年07月03日 10:06 孫彬訓

《遠見雜誌》2017全台醫院民眾好感度調查 醫學中心以台大、林口長庚、台北榮總 最受青睞
《遠見雜誌》2017全台醫院民眾好感度調查。 圖:遠見雜誌提供
「全台醫院民眾好感度調查」發現,台大醫院第一,林口長庚第二。(楊兆元攝)
「全台醫院民眾好感度調查」發現,台大醫院第一,林口長庚第二。(楊兆元攝)
六月底,兩位林口長庚急診室主任遭免職風波,引爆近40位林口長庚醫師集體請辭,全台各大急診室醫師們更集體串連聲援。
根據《遠見雜誌》最新進行的國內首份「全台醫院民眾好感度調查」發現,林口長庚在全台民眾心中,是僅次於老大哥台大醫院的第二好感度醫院。如今,連林口長庚都爆發醫師與管理階層的嚴重隔閡,是否顯示台灣醫療環境已到崩壞邊緣?
今年以來,衛福部健保署最重要的新政策之一是推動分級醫療與轉診制度,希望民眾小病不要蜂擁到大醫院,讓大醫院發揮治療急重症功能,以免浪費醫療資源。但是根據《遠見雜誌》這次「全台醫院民眾好感度調查」,發現民眾對分級醫療的認知度仍顯嚴重不足。
台灣目前共有479家不同等級的大小醫院,但國人心中認為最好的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是哪一家呢?《遠見雜誌》調查發現,在醫學中心部分,台大醫院、林口長庚、台北榮總分居前三名,雖無太大意外,但有許多數據值得深思。另外,在台灣83家區域醫院中,《遠見雜誌》依各地區民眾票選,共選出45家。
本調查於2017年2月到4月進行,在有效問卷達1萬3000多份中,同步詢問各地民眾認為所在地最好的區域醫院是哪家?並且從中抽選1122人,詢問他們心目中全台最好的醫學中心是哪一家?由於今年2月,原宜蘭縣長林聰賢轉任農委會主委,金門縣和連江縣沒有醫學中心,為避免評比失準,只調查這三縣市以外的19縣市,也不提示醫院名稱。
毫無意外,全台民眾心目中最好的醫學中心,由台大醫院拔得頭籌,且得票高達37.7%。第二名是林口長庚,得到14.6%的票數,前兩名即超過一半。第三、四、五,則分別是台北榮總、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高雄長庚。
觀察民眾票選的前五大醫學中心,和申請健保給付的順序與醫院賺錢多寡,十分接近。它們的床數都超過2000、3000張,醫療儀器設備新穎,規模龐大,加上有醫學院當後盾,教授級醫師駐診,容易吸引病人。
成立近40年的林口長庚有3700床,床數和申請健保給付皆居全台之冠,曾經多年是賺錢最多的醫院,一直到2015年才被盈餘有20.84億元的台大擠下。票選第四的中國醫藥大學附醫,2015年整體盈餘排第二;票選第三的台北榮總,盈餘則是第四;盈餘第五則是票選十名內的彰化基督教醫院。
從調查中發現,全台民眾對醫學中心有高度的認知,近七成五能夠回答出醫院的名稱,20~39歲者,有近一半認同台大醫院,年過六旬者也最認同台大。自從全民健保實施以來,由於看病方便又便宜,民眾總喜歡到醫學中心跑,導致民眾對醫學中心十分熟悉。
因此,全台中小型醫院,也紛紛立志想成為醫學中心,可享有健保較高給付,對醫師也更有號召力。儘管歷任衛福部長在上台時,都感嘆全台醫學中心數量太多,想限制成長,但是,當他們下台的那一刻,醫學中心卻總是愈來愈多。
數一數,全台灣醫學中心共19家,但若把他們的附屬分院與兒童醫院加起來,共有26家。平均不到100萬人就有一家,33萬人口的花蓮縣就有一家慈濟,相較國際平均200萬人才有一家醫學中心,台灣的醫療資源十分豐富。
有趣的是,醫界仍不斷追求卓越。由於全台醫學中心飽和,必須維持現有19家,衛福部礙於民代和各地縣市長希望增加醫學中心的壓力,近年來想出了「準醫學中心」的新名稱,一方面健保署不必提高醫院給付,卻讓醫院能證明具有醫學中心的實力。
經過半年評鑑廝殺,雙和、台北慈濟沒有如願成為醫學中心,卻升格為準醫學中心。外界傳言,今年,中部的童綜合、彰濱秀傳、台大雲林分院、大仁慈濟也想跟隨。只是,當各醫院爭當醫學中心的同時,也導致國內醫療服務愈來愈大型化。大醫院不斷增建房舍、買新儀器,以擴大版圖。
醫界專家認為,醫療體系呈現倒三角形,是政策造成。由於健保允許民眾自由就醫,三角形頂端的醫學中心擠滿人,分院愈來愈多,規模愈來愈大,但一旦醫學中心無限制長大,將擠滿更多病人,也失去小診所看小病、大醫院看大病的意義,具有轉診功能的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將消失殆盡。
本次《遠見雜誌》針對全台民眾醫院調查發現,當問到醫學中心問題時,高達七成五的民眾可以順利回答。但當問到民眾心目中各地區醫院哪一家比較好時,全台高達1萬3000多份有效問卷中,竟然有一半到六成比例的民眾無法順利回答問題。
這一半比例民眾,大多不了解台灣的醫療分級制度,對於什麼是區域醫院,缺乏認知。即使電訪人員再次解釋,北北基、中部、南部仍有五到六成受訪者不知道或沒有回答,而桃竹、東部一帶,也有超過三成民眾無法回答。
今年3月,健保署推出分級轉診制度,希望民眾清楚區分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診所四級分級醫療,小病先在地方就診,不要一下子就往大醫院跑,因此調漲未經轉診就直接到醫學中心就醫的部分負擔。
但《遠見雜誌》本次調查顯示,民眾對醫療分四級的制度,顯然認知有限,可能只清楚醫學中心與診所,但對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的分級方式,仍十分陌生。
近20年的統計資料也顯示,台灣醫療體系發展形成M型化(表4),也不利落實分級醫療轉診。過去20年來,台灣醫學中心數目成長兩倍。區域醫院也從52家增加到83家,成長六成。但是,小型地區醫院從544家減少到370家,降幅為三成二。診所則增加三成。醫界人士建議,政府應壯大位於三角形中間的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才能分散醫學中心的就醫人潮。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政府從2009年加強區域醫院和地區醫院的功能,推動「急救責任醫院」制度,與附近的醫學中心形成團隊合作網絡,視病情輕重互相轉診。其中,共有19家區域醫院通過能力評鑑,成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
檢視這19家區域醫院,其中有不少醫院在本次調查中脫穎而出。例如雙和醫院、台大雲林分院、義大醫院,都被民眾票選為北北基、中區、南區好感度前十名的區域醫院(表2)。這三家醫院多是年輕醫院,營運不過十多年,具急救能力,又有醫學院教授治病,自然受到歡迎。
至於壢新醫院、門諾醫院,則被政府列為中度急救責任醫院,獲民眾選為心目中當地桃竹地區與花東優秀的區域醫院之一(表2)。位於桃園平鎮區的壢新,在2008年5月成立中風治療中心,後來擴大編制,可以照顧重症病患;門諾則以婦產科聞名。
健保實施22年,原先設計的分級醫療,始終沒有兌現,反倒造就大規模的醫學中心。目前推動的電子轉診平台、家庭醫師計畫能否扭轉情勢?有待時間考驗。


 

2017-07-01_121154  

觀察站/「小藍人」的反撲 吹醫改號角

2017-07-01 03:29聯合報 記者李樹人、鄧桂芬
長庚醫院急診醫師集體出走,衛福部認為,針對財團醫院管理的醫療法修法,勢在必行。 ...
長庚醫院急診醫師集體出走,衛福部認為,針對財團醫院管理的醫療法修法,勢在必行。 圖/翻攝長庚急診畢業短片
長庚醫院急診醫師集體離職,背後是一場人事紛爭,醫院內部傳出李某等三人逼走急診部部長陳日昌、脊椎手術權威陳文哲,連先前的高雄長庚醫院院長李炫昇閃辭,也是三人傑作,一連串人事鬥爭被搬上台面。
長庚急診醫師強烈反彈、集體離職,以年輕世代為主軸的改革風潮,大膽向高層權威挑戰,在小藍人短片中,嗅到其中不尋常的氛圍,五六十名身穿急診藍色制服的醫師,平均年齡約三十多歲,訴求醫療人權,要求被尊重,反對醫療管理至上的醫院經營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醫界離職風暴,極可能是台灣醫療品質崩壞前兆。林口長庚為亞洲最大規模醫院,急診人數位居全國之冠,如果連長庚都出問題,意味長期以來,台灣醫界以效率、營利為重的醫院經營原則,遭受年輕世代醫師們的反撲
據了解,一例一休加上分級制度,最近一兩個月來,讓醫學中心叫苦連天,營收大幅衰退,以北部某醫學中心為例,光六月就少六千萬元。據了解,不少醫院私下動手腳,竄改疾病代碼,避免大幅虧損。
林口長庚基於成本效益,擬縮編急診人力,並逼走急診部兩大權威教授,引發風暴,但也讓年輕世代醫師有機會表達意見,參與醫院內部改革。
一名急診大老說,急診部確實不賺錢,但是急診病人越多,醫院機會成本才會更多,兩名住院病人就有一人從急診轉來,加護病房比率更高,這讓醫院更有機會營收
管理不是不重要,沒有好收入,無法更新醫療設備,挖掘人才,但要如何兼顧管理跟醫療,考驗每位醫院經營者的智慧。


請辭效應…骨科名醫轉戰中山 陳文哲︰長庚白色恐怖 搞內鬥
By 倪浩倫,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30日, 2017
長庚醫院爆發急診醫師集體離職潮,主要因為二位急診主管遭到免職,而類似免職事件,也同樣發生在林口長庚骨科名醫陳文哲身上,昨日是他待在長庚的最後一天,他直指此次風暴,是院內人事鬥爭,更點名主導者是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
陳文哲是台灣脊椎外科手術名醫,一傳出他要異動,包括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輔大醫院及
台安等醫院都來爭相邀請,最後他選擇中山醫院。
前林口長庚骨科部部長陳文哲,日前遭院方連記2大過免職。他說,去年林口長庚骨科辦年終活動時,廠商有提供禮物摸彩,遭院方認定違背醫院規則,竟要他負連帶責任,理由是他「16年前當過骨科部長」,結果連記2大過將他免職。
陳文哲說,長庚的各科別,每年都會辦年終活動,也都有朋友、廠商提供獎品摸彩,院方卻單獨拿他開刀,且還用16年前的關係來牽連,很明顯是無限上綱。
他更直接點名,此次風波主導者是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痛批李上任後大搞白色恐怖、排除異己。以這次事件為例,就算林口長庚院長鄭明輝親自替他解釋,李石增依舊堅持將他記過免職,原因之一是李想把骨科部的脊椎科併入神經外科,所以想挪開他這個擋路石
日前長庚爆出離職風暴,便傳出各大醫院「虎視眈眈」,陳文哲說,如此內鬥下去,只會把長庚長久培養的兵將,送給其他醫院作戰,「李石增必須下台,長庚才會有轉機」。
對於陳文哲的說法,原先長庚發言人表示要回應,但之後卻放媒體鴿子、一直無法連絡上,而李石增本人也神隱不回應陳文哲的點名批判。

2017-07-01_1148052017-07-01_114750  


 2017-07-02_085149  

唯一一位也離職 雲林長庚急診部鬧空城 2017-07-01 11:19
林口長庚爆發急診醫師離職潮,連帶影響到其它院區運作。圖為雲林長庚。(中央社)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林口長庚醫院近日爆出急診醫師離職潮,讓全國急診能量最大的林口長庚蒙上陰影。現在更有消息傳出,雲林長庚唯一一名急診科醫師以個人發展為由離職,林口長庚在人力吃緊的情況下也中斷支援,使得院內將無專任急診醫師。
《醫勞盟》臉書指出,雲林長庚僅有1名專任急診醫師、5名專科護理師,其餘缺額皆由林口長庚支援,但在林口長庚多達22名急診醫師請辭的狀況下,自今(7月1日)上午9點起,雲林長庚急診將沒有專任急診科醫師,護理師也將全數離職。
根據《中央社》報導,雲林長庚證實消息為真,因受到林口長庚離職潮影響,加上院內急診主任醫師也因「個人發展」提出離職,即使全力慰留仍不願留下,但院方表示,5名專科護理師並沒有要離職,依然留在崗位上。
院方表示,之後的急診業務將由內、外科醫師輪流支援,24小時的急診服務不中斷,強調病人的權益不會受到影響。


 

長庚急診風暴,告訴我五大管理定律陷阱
作者:黃軒(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專科醫師)2017-07-01 00:00:00.0
這幾天,長庚急診的人事處理,如同連續劇般,鬧得台灣大小街頭都知曉,只是大家不知道,這項人事變動和危機管理,觸犯了5大管理定律,抵觸了這些陷阱:
手錶定律
是指一個人有一隻錶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當他同時擁有兩隻錶時,卻無法確定。兩隻手錶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長庚急診事件一開始就有說法:因為急症營利不周,所以主管免職,天呀!這完全是跟創辦人王永慶為照顧病人就醫,不以營利為目的、基於社會責任與道德的標準違背而行
急診看守主任及發言人如此說之後,發現苗頭不對了,趕緊又叫副院長來說,我們不以營利為目的,而純粹是懲罰兩個急診主管的操守不良。多種主管同時亂鎗多發言,可真亂了手錶定律,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信心,亂了整盤棋局!經營管理者是需要明確方向的,這樣前後矛盾,只會使員工陷入迷茫、生氣和不信任。
彼得定律
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原理。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到處可見,比如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他會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之後,無所作為。
台灣的醫生在醫學系唸的是如何搶救生命,來到醫院組織,他們面臨管理。但是這些聰明醫生,大部分不懂管理,只是頂著我是教授、我資歷深、我是學長、我是老師、我待得最久……
慘了,一路升上去,他們往往無所作為,甚至無法勝任,最後為了請跟自己不同派的代表下台,激發團體的憤慨情緒。自己先用了不良情緒或蠻力進行白色恐怖事件,又把這些不良情緒合理化。
這次長庚就以收受廠商禮物作為醫院望年會的抽獎禮品未看診又領薪水做為理由,之前先整修了骨科,這次再整肅急診科,最後得到大家都不屑的結局。可憐這些資深醫生長官前輩的幼稚施政是失了方寸的策略。而為什麼會如此呢?為什麼沒有人阻止呢?因為是接下來,另一個定律的影響⋯⋯
劣幣驅逐良幣定律
400多年前,英國經濟學家格雷欣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名義價值相同的貨幣同時流通時,實際價值較高的貨幣,即良幣,必然退出流通,因為它們被收藏、熔化或被輸出國外;實際價值較低的貨幣,即劣幣,則充斥市場。人們稱之為格雷欣法則,也稱為劣幣驅逐良幣定律
台灣醫院的管理,對於醫生的提拔,有些不是真正考慮到醫生是否能勝任行政管理,而是依過去醫生開刀好、病人多,或資歷深、教職高、年長、聽不聽話,作為決策醫生主管的導向。然而基於彼得原理,這些一般人才主管會產生驅逐優秀人才的效應,還會茅頓地說:我們醫院要有特色。其實很多特色在優秀人才身上,而不在管理階層身上。
長庚醫院身居管理委員的醫生,先整修骨科,記得那時沒有什麼人出聲喔,即使出聲的人也很快就被撲滅了,接著這次再接再厲,也找個理由塘塞,整肅急診科的優秀人才,以為跟上次一樣炮製,把自己不喜歡的人驅走就可以了。我們這才發現醫院篩選了乖乖庸材當管理者,這些「偽幣」驅逐了良幣,也不知害死了多少優秀醫生人才的熱情呢
不值得定律
這個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如果一個人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會持冷嘲熱諷、不再投入熱情在工作的態度。
林口長庚醫院內部鬥爭,硬生生把急診人的精神領袖拉下位子,這些子弟、晚輩、學生們在長庚不同的分院當急診醫師,那些革命情感,那些精神領袖走了,那麼我也要走了,擔心這麼令人心寒的事件會發生在自己的老師身上,30年後也必然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留在長庚醫院急診工作,已變成不值得了,所以會像説好似的集體大量離職!
蝴蝶效應定律
由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這些初始條件,若小極小偏差,都將可能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1%的錯誤會導致100%的失敗。管理者要善於發現、及時改正錯誤,避免更大的損失。
長庚醫院不但對部門主管記過和免職,甚至叫底下員工告知主管的不好,這就像是「間諜活動」,結果只有兩敗俱傷,因為間諜活動應用在「敵區內」也許有效,用在「同個屋簷下」,這種1%的錯誤,就是100%會把位居極高(初始狀態代表長庚決策管理者),權力核心敏感人物完全拉下的最好示範。而這蝴蝶效應,可是從小小長庚醫院的一個單位,波動到全台灣急診醫師的團體支持了!大部分的醫者,原本是訓練來搶救生命、病悲病苦,不是訓練出來搶救官位或權力鬥爭的
長庚醫院急診事件,看得出來,從一開始持「急診沒營利」的理由,就出現了醫者管理上最大的疏漏違反醫院創辦的宗旨;而連續危機管理也在媒體銜接上流露縫隙
其實醫者要成為管理者,應視野寬宏,並兼具感性與理性、會傾聽⋯等等管理專業,但至目前,這種真正的「管理型專業醫者」非常少,以醫院經營管理需要人才來看,這5大定律陷阱,仍然在某處醫院正在發生,也或許未來十年後又會再發生,你相信嗎?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被打被告就算了…急診醫撐爛環境救人「竟被老闆捅」PO文被推爆
▲林口長庚急診。(圖/記者嚴云岑攝)
▲林口長庚急診。(圖/記者嚴云岑攝)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林口長庚白色巨塔風波延燒,外傳董事長王瑞慧已美國返台止血,親自開除事件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院長鄭明輝也被解除行政職務,但消息直到1日凌晨仍未被證實。醫勞盟日前分享一篇由「渣男醫師馬克斯」寫的文章,引起許多人認同,曾經也是一個急診專科醫師的他,最終選擇離去,他發長文提到急診醫師的心酸,外人不懂就算了,還被自己老闆捅這一刀!「不知道又會讓多少急診人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
渣男醫師馬克斯29日在臉書團PO長文,已至少引起3千多人肯定,360次轉發,他寫道「長庚醫院高層為了醫院營收的考量,嫌急診部門虧損,用非常卑劣的手段要縮編急診人力,抹黑開除急診主管醫師,造成急診部門同仇敵愾,數十名主治醫師離職求去」,曾經也是一位急診專科醫師的他,後來轉職醫美,但仍以曾經身為一個急診人為榮!
渣男醫師馬克斯表示,「(自己)從醫學院畢業之後,先是走了一年左右的外科訓練,接著因為公費生的考量,轉而進入急診科,八九年的時間從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一晃眼很快就過去了。在這約十年的臨床醫療生涯中,從一開始的熱血、衝勁、抱負,慢慢的轉變成疲累、無奈、心寒!從一開始水裡來火裡去、與死神拔河捨我其誰的英雄,到後來成了每天看一堆無病呻吟、還被一堆牛鬼蛇神辱罵追打的狗熊~」。
他接著說「所以最終我選擇離去,選擇拋下這幾年身上的一身武藝,轉往醫美產業,求的只是個安身立命、一個我不需要拼了老命救人之餘,還得提心吊膽怕被打被告的世界!
▲▼ ▲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圖/記者葉佳華攝)
▲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圖/記者葉佳華攝)
這次急診危機,竟然是院方為了預算,而不尊重急診醫療,讓他感嘆「有一群人,經過了這幾年被健保壓榨、被日漸惡化的醫病關係跟層出不窮的濫訴和醫療暴力折磨之後,還願意留在臨床工作奮鬥的,稱他們為菩薩也不為過了!但沒想到,這群人在如此惡劣的醫療環境裡苦命撐著的時候,還要被這營利至上的財團醫院來檢討績效!?刪減主治醫師名額,縮減急診留觀床數,降級急救責任醫院分級,以上的這些決策,都是為了要減少支出減少虧損;問題是,長庚醫院你X媽的賺的還不夠多嗎?!」
渣男醫師馬克斯用自身過往經驗告訴大家急診狀況,「急診每來一個重症患者,整個Team需要多少人力啟動?至少一個主治醫師是Team leader,至少需要一名住院醫師或專科護理師(NP)協助,另外還需要二到三名護理人員執行醫囑」、「如果送來的是多部位嚴重創傷病患,這樣的人力甚至還需要double才夠!重點來了,健保對於救命的氣管插管給付還比不上水電工通水管,心臟按摩給付還比不上腳底按摩,這樣的急重症醫療當然是虧錢的,但人命可以這樣等價計算嗎?」
▲李石增遭撤換?長庚公文院內瘋傳 決策委員會主委換人了 。(圖/醫師提供)
▲李石增遭撤換?長庚公文院內瘋傳 決策委員會主委換人了 。(圖/醫師提供)
「生命不該用單純的報表盈虧來計算!」渣男醫師馬克斯說「一個五十歲中年男子,心肌梗塞到院前無呼吸心跳,經由立即的心臟按摩與電擊,恢復生命徵象,由心臟科接手做完心導管,最後走著出院,還來的及跟老婆慶祝今年的結婚紀念日。」、「一個七十歲男子,大片腦出血意識昏迷,經由快速的插管及給藥穩定呼吸血壓,讓神經外科可以及時進刀房開顱取血塊,他未來還可以看著五歲的小孫子上大學。」
「一個二十歲的小夥子,打工回家被酒駕車輛撞上,多處肋骨骨折,嚴重氣血胸及脾臟破裂內出血,急診醫師十分鐘內迅速打上雙側胸管引流,再加上兩條大管徑中央導管,1000cc的血袋快速灌注後,緊急轉送刀房讓一般外科醫師把碎裂的脾臟摘除,三週後小夥子開心的出院,跟家人一起慶祝20歲的生日~」只有待過急診才能體會到這些不同的人生故事。
而這些,每天每天都在急診室不斷上演,「一條條被挽救的生命,就是專業急診醫師的價值!」認為外人不懂這些急診的困境,不尊重專業就算了,如今被自己老闆捅這一刀!「我想,在那些丟離職單的急診弟兄心裡,應該是切心遠大於憤怒吧??哀莫大於心死,這顆震撼彈,不知道又會讓多少急診人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
▼柯文哲批評長庚策略錯誤。
------------------------------------------
長庚急診被指涉觸紅線 醫師群公憤
聯合新聞網 2017/07/03 06:00(7小時前)
林口長庚急診醫師離職風暴愈演愈烈,八卦流言滿天飛。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李樹人攝影
林口長庚急診醫師離職風暴愈演愈烈,八卦流言滿天飛。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李樹人攝影
長庚急診醫師集體離職事件讓急診界怒火燒不止,八卦流言滿天飛,甚至有人爆料是主管級急診醫師觸紅線,把「急重症發展基金會」當作小金庫,還排虛班、滯留急診病人等,引發長庚急診醫師群公憤,在臉書製圖澄清這是不實爆料。
院內人士向本報指出,有少部分主管級急診醫師透過急重症發展基金會成立小金庫,另部分急診醫師遭檢舉排虛班而領取值班費,且不願轉床,讓患者在急診滯留時間拉長。
長庚急診醫師群指出,急診科沒有排虛班,排誰上班就是要上班,且急診醫師第一希望民眾身體健康不要來急診,第二希望病患急診看診後快速離開,回家或住上病房,沒人希望龐大的待床病患讓醫病雙方痛苦難熬。另急重症醫療發展基金會的經費,是急診科每個同仁每月自掏腰包的科費。
長庚急診醫師群表示,沒辦法道德規勸有營利色彩的財團法人醫院經營方向,但若認為某部門沒辦法創造高利潤而驅之別院,也無需利用假消息中傷,就讓心碎的醫師好好離開轉職吧!
----------------------------
長庚認錯 被迫去職的他哽咽「深愛長庚」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2017/07/03 12:14
▲長庚爆發急診醫師集體離職風暴。(圖/翻攝自網路)
▲長庚爆發急診醫師集體離職風暴。(圖/翻攝自網路)
長庚急診醫師離職潮風暴,長庚醫院今(3)日正式低頭認錯,發出新聞稿向醫師致歉,撤銷急診部原受懲處所有人員的處分。前林口長庚急診科主任邱德發聞訊後直言,很高興聽到這樣的決定,強調自己本來就沒有錯,公理自在人心,他一度有點哽咽的說自己深愛長庚、並以長庚人為榮,認為長庚還有機會重建。
長庚醫院今證實被指為風暴源頭的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及林口長庚院長鄭明輝已雙雙下台,並在聲明中向醫師們表達最高的歉意,盼重拾急診醫師信心,繼續留下來一起奮鬥。
被迫去職的邱德發表示,很高興聽到這樣的決定和結果,自己本來就沒有錯,無端被懲處對他傷害很大,但他仍然深愛長庚、並以長庚為榮。
邱德發說,已經和中國附醫簽下2年約,承諾了就要做到,至於未來會否回到長庚,以後再看狀況,他也說,希望其他還沒跟他院簽約的急診醫師們,還是可以回到長庚這個團隊,因為長庚還有機會可以重建。
此波林口長庚急診醫師集體提離職風暴,起因於林口長庚急診部主任陳日昌及邱德發遭免職,引爆子弟兵「要走大家一起走」的憤慨,據傳各院區離職單至少超過40張。
---------------------------------
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被迫下台
風傳媒報導 2017年07月02日 20:51 風傳媒
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YouTube)
長庚醫院爆發急診醫師離職潮,據傳主因是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石增引發激烈人事鬥爭。長庚高層決定拔掉李石增職務滅火,李石增2日也發出「道別信」,感謝同仁協助、包容。
長庚醫院近日爆發史上最大規模的急診醫師離職潮,光林口院區就有至少22張離職單,基隆長庚、長庚雲林院區急診部同樣也大唱空城計。多位長庚醫師指出,李石增必須下台,問題才可能解決。
長庚醫院董事長、已故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四女王瑞慧日前回台,親自跟急診醫師溝通,希望全數挽留。有媒體報導,王瑞慧主持會議時點名李石增走人。但相關訊息一直未獲長庚證實。
李石增2日下午透過院內電郵系統發出「道別信」給同仁,信中寫道「與大家共事的這段期間,感謝各位的協助與包容,對於內人10多年來2次中風,院內同仁參與照顧、治療還有關切,石增銘記於心。」
此外,李石增在信中也提到,「抱歉無法親自一一前往道謝及道別,祝福大家」。信件最後也補充「煩請各位不要在此處進行情緒化討論,保護自己。」
長庚醫院行政中心特助蘇輝成下午受訪時證實,確有收到李石增寄的信,也有部分同仁收到,信件是表達李石增的「個人意願」,應可解讀成他在董事會前已做出選擇。但長庚董事會還沒舉行,相關人事案安排,尚未明朗。
至於董事會何時舉行,蘇輝成表示,事件是這幾天才發生,希望外界給長庚一些時間處理,有結果會向外界說明。目前外傳可能會由李石增的前任、顱顏整形外科權威陳昱瑞回鍋,對此蘇輝成表示陳昱瑞已退休,能否回任需視董事會決議而定。
李石增畢業於台北醫學院醫學系,是腦神經外科名醫,妻子許薰惠曾任台北醫學大學附醫小兒部主任及北醫大教授。2015年1月1日,李石增由長庚行政中心行政長升任決策主委,在任僅2年6個月。
-------------
急診人為何團結一心? 急診醫師:面對的困境相同
時間: 2017/07/01 17:01
▲▼ 長庚急診醫師集體離職「搶救急診室」粉專聲援(圖/翻攝搶救急診室)
▲長庚急診醫師集體離職「搶救急診室」粉專聲援(圖/翻攝搶救急診室)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醫師集體出走震撼社會,國內其他醫院急診室醫護人員則紛紛力挺,「搶救急診室」臉書粉絲專頁今日舉辦網路致意活動,已經有超過20家醫院急診室上傳夥伴照片聲援。為何急診人會如此團結一心?急診管理學會理事長陳維恭說,急診人的特質在於「別人強我會很開心」。這不同於其他醫療專業經常要透過競爭才能出頭,急診風險高、病人危險,大家最需要的就是「團結」。
長庚急診醫師離職潮事件內幕重重,傳聞直指是派系鬥爭、急診主管醫師遭免職,加上近來一連串以營運虧損思考而出現的規劃嚴重打壓到急診權益,包含減少急診觀察病床、讓內外科醫師值急診班等,引發長庚急診醫師反彈,現在已經演變成急診專業尊嚴保衛戰的程度。
陳維恭談到急診價值,他表示,長期以來,急診經常和後線其他科別fight!這是因為急診醫師必須要站在病人的利益思考,做出最適合的處置和判斷。他舉例,像是要把急診病人安排到病房去,但醫院病房資源有限,後線也有門診或者自己的病人。內外科醫師派他們子弟兵下來急診,他們不可能回去和自己的老師、教授fight。現在急診醫師在這裡,病人轉病房或者是開刀,該去哪就去哪,這也是「急診專科存在的價值」。
陳維恭強調,不是說後線醫師不好、不對,而是大家本來就要合作。門診、急診都很重要,不能偏廢,但是急診往往比較弱勢,所以有時候聲音比較大 。也因此,急診會被討厭,被認為「退出以後會比較好操作」。他也若有所指的說,等到後線內外科醫師當上院長、副院長等高層,有些人就回過頭來「修理急診」了。
急診的價值是否彰顯,要看院方是不是支持。陳維恭說,急診醫師經常要為急診病人「據理力爭」,全國急診面臨的困境都是一樣的,看到長庚急診處境才會這樣感同身受。
「搶救急診室」原定1日在林口長庚醫院發起聲援快閃活動,但為了避免影響民眾就醫,決定改以網路聲援方式進行,各地醫院急診室紛紛上傳照片相挺,表示「支持長庚夥伴 捍衛急診價值」
----------------
李石增辭職 留下道別信
2017年07月03日 04:10 鄭郁蓁、葉臻/綜合報導
李石增辭職 留下道別信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石增(本報資料照片)
李石增辭職 留下道別信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石增,昨天下午透過員工留言板向同仁告別。(葉臻翻攝)
林口長庚急診醫師爆發集體離職潮愈演愈烈,繼有院內高層爆料,指院方縮減急診是因主管級急診醫師成立小金庫後,被認為大搞鬥爭、剷除異己,引起急診部不滿的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石增,在昨天下午證實已向高階主管發出離職信,向同仁道謝、道別。
長庚醫院董事長王瑞慧上周五緊急返台,外傳在主管會議中已火速拔掉李石增職務,昨天下午院內高層證實,不少主管收到李石增透過院內電郵系統發出的離職信,信中表示,與大家(院內同仁)共事的這段期間,感謝各位的協助與包容,對於內人十多年來2次中風,院內同仁參與照顧、治療還有關切,銘記於心,抱歉無法親自一一前往道謝及道別,祝福大家。信件最後還補充「煩請各位不要在此處進行情緒化討論,保護自己。」
院內高層表示,李作為最高領導者,卻惹出這麼大的風波,應該也過意不去,離職確定由他主動發起,醫院這2天也找不到李。院方也強調,「請辭是李的權力,慰留與否,還要看董事會決定。」
此外,有院內人士爆出,長庚急診醫師工作認真且優秀,但少部分主管級急診醫師透過「急重症醫療發展基金會」,將院方經費捐至基金會,再轉進個人口袋;且有部分的急診醫師遭檢舉排虛班領取值班費,例如人不在雲林麥寮,卻報行政班;院方甚至掌握證據,部分患者已經可以轉至病房,但有醫師不願轉床,讓患者在急診滯留時間拉長。
這次爆發離職潮的關鍵之一,就是不滿急診部前主任陳日昌遭院方懲處,陳日昌昨痛斥,該言論子虛烏有,他表示,「急重症發展基金會」是根據衛福部規定成立,一切合法,完全沒有來自院方的經費挹注,經費來源是急診醫師每個月捐出1000多元,用於編輯緊急醫療相關書籍、研究獎助金等,「就算要圖利,也不會是這一點小錢。」
長庚急診醫師群也在臉書回應該爆料,急診科沒有排虛班,排誰上班就是要上班,且急診醫師第一希望民眾身體健康不要來急診,第二希望病患急診看診後快速離開,回家或住上病房,沒人希望龐大的待床病患讓醫病雙方痛苦難熬,「這爆料是以為急診室醫生頭殼壞去嗎?」並感嘆,「若無法規勸盈利色彩的財團法人醫院經營方向,就讓心碎的醫師好好離開轉職吧!」
---------------------
雲林長庚內外科支援急診 醫師分析風險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7-01 21:17中央社 台北1日電
雲林長庚醫院因唯一急診醫師離職,今起將由內、外科醫師支援急診。醫師今表示,急診醫師可處理外傷、內科、小兒科等,但其他科別醫師有其專業,不見得都適合到急診支援。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任、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方震中今天受訪時表示,全台每年急診就醫量約700萬人次,換算下來大概需要1700名急診科醫師,但全台僅1500人具急診專科醫師執照,實際執業僅1200人,因此不只雲林長庚,其餘仍有部分醫院急診也是由內、外科支援。
台北榮總急診部主任顏鴻章指出,急診中約有7、8成患者屬於症狀明顯的典型個案,像是腸胃炎、感冒、肚子痛等,基本上各科醫師都能診斷;不過,仍有1到2成不典型患者,例如喘、暈倒等,這就有賴急診醫師長久經驗累積而來的敏感度,這也是最容易產生醫療糾紛的一群患者。
台灣醫療普及,不少民眾早已習慣全年無休的急診服務,卻不知急診醫護人員辛酸,顏鴻章說,急診是24小時、不分平假日的營運,遇到的經常是緊急狀況,因此團隊默契非常重要,例如需要住院、轉院、緊急找人支援等,並非所有醫師都能適應。
方震中說,急診醫師經專業訓練,可處理外傷、內科、小兒科等,但其他科別醫師都有其專業,不見得通通適合到急診支援,例如內科醫師如遇上外傷患者就比較難處理,一般來說,1名內科醫師搭配1名外科醫師,才可取代1名急診科醫師。
不過,因急診專科醫師人力不足,法令也無法強制規定急診必須同時有內科、外科醫師,「否則急診可能都要關了」,方震中強調,急診醫學會並沒有阻擋任何科別醫師去急診,畢竟急診是很辛苦的工作,如其餘科別醫師願支援,也有助分擔急診醫師辛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