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8_152228   tempFileForShare_20220807-204949

羨慕!英國女王加薪2億元
By 吳毓敏,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27日, 2017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攝像者: 美聯社
好羨慕!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未來2年將獲得加薪,金額高達6百萬英鎊(約新台幣2.3億元),消息一出,英國女王以及王室擁有多少財富,再次引起民眾關注。
根據英國BBC中文網報導,這是因為英國王室投資的「王室地產」公司(The Crown Estate)2016至2017財年贏利增長了2400多萬英鎊,因此英國財政部向國民徵稅後,每2年會撥付給女王的君主撥款( Sovereign Grant)零用基金,在2018、2019年度將增長600萬英鎊。君主撥款主要負責王室成員的薪水、官方出訪旅遊、王室建築維護等。
報導指出,增加後總額來到8220萬英鎊(約新台幣31.7億元),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可以動用的開支將增加到4200萬英鎊左右(約新台幣16.2億元)。而消息一出,反對人士表示,這是用納稅人的血汗錢來滿足王室尊貴的生活,引發各界討論。


見過本人嗎?遊客神遇本尊竟傻問 英女王給超幽默回應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tinyurl.com/y2xdwhy4


南方朔專欄:英女王成了 英國人的感情中心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倫敦西區發生大火,全部死亡人數可能近百人,英國政府與倫敦市長沒有第一時間妥善處理引發民憤。但當女王到場慰問災民,災民們的心情就好多了,民憤也因而得到紓解
2016年,英國當代最著名的通俗歷史作家威爾遜(A. N. Wilson)出版了一本描述當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的《女王論》(The Queen),書中對女王極其推崇。他指出,從女王母后(喬治六世的王后)到伊莉莎白二世,英國皇家樹立了一個傳統,當國家需要,皇家就一定會在最需要的地方。近代英國問題重重,皇家就是團結人心最大的支柱。
英國的「九一一事件
就以女王母后為例,在二戰期間,德軍的炸彈曾經炸到白金漢宮與溫莎堡,但女王母后卻是哪裡有炸彈就往哪裡跑,去鼓舞士氣。正因為女王母后有著奮不顧身的精神,所以英國人對她至為感激,她死後英國人自動湧往悼念。至於伊莉莎白二世,她於1953年登基加冕,至今即將65年,她雖然只是君主立憲的虛君,但她卻成了英國的精神領袖。
就以6月14日倫敦西區一棟24層公寓大樓葛林菲爾塔(Grenfell Tower)發生大火,大約失火1小時後,整棟大樓變成了一根大火柱,火勢延燒了11個多小時仍未撲滅。截至目前已確定有79人死亡(6月19日資料),全部死亡人數可能逾百人,比任何一次大型的恐攻事件都要嚴重。這次倫敦大火已被人認為是英國的「九一一事件」,有許多人都是跳樓逃生摔死。這次大火死亡的慘烈,真是非戰事的最大公共安全事件。
根據截至最近的訊息,人們已可歸納出幾個訊息:
1、倫敦的肯辛頓區(Kensington)乃是貧富懸殊的區域,有錢人住在南區,窮人住在北區與西區,失火的大樓則在西區。倫敦市政府對大樓的管理鬆懈,該棟大樓在翻新時所用的隔熱鋁板,它的夾層乃是不防火的聚乙烯材質,這種材質在美國已禁用於12公尺以上的建築,但英國卻照用,它就是這次大火的罪魁禍首。另外則是大樓的自動灑水系統也故障,唯一通往外面的樓梯也被堵塞,這都顯示了英國內閣政府對建築安全的失責,以及倫敦市政府的疏於管理
2、對於如此巨大的災難,事發後政府的負責人就應抵達現場安定人心,並做出究責決斷,但倫敦市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卻晚了半拍,因此災民們對他沒有好臉色,他被人包圍怒吼,甚至有人向他丟水瓶洩忿。至於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她事後雖然到火災現場視察,也承諾撥款640萬英鎊(約2億5331萬元新台幣)協助災民,但對如何善後並沒有腹案。她在現場也只與警消接觸,卻不與災民互動,她遂被包圍嗆聲說「你不受歡迎」,於是文翠珊只得狼狽離去,這場大火可能會引起民變。
女王與王子一同探視災民
但就在這時,英國人想不到,伊莉莎白二世這位高齡90歲的老祖母卻出現了,她在6月16日與孫子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一同前往探視災民。女王與王子到了暫時安置災民的地方,與災民、志工交談,並檢視了各界捐助的救災物資,她也讚許了消防人員的英勇與各界的慷慨捐輸。老祖母級的伊莉莎白二世女王一出面,災民們的心情就好多了,民憤也因而得到紓解。英國有了這位老祖母女王,她雖然不是實質的國家領導人,而是虛君,但卻發揮了國家道德象徵的更大作用。倫敦大火與她毫無關係,她不到現場也沒有人會責怪,但她卻帶著孫子威廉王子去災區現場跑了一圈,表達了皇家對災民的關切。女王一個人所做的事,就已超過英國首相與倫敦市長。英國這位老祖母女王真的很不一樣。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威廉王子的陪同下到現場慰問災民,為救援人員和義工加油打氣。

2017-06-24_214823  

南方朔專欄:英女王成了 英國人的感情中心
風傳媒
南方朔
風傳媒2017年6月24日 上午7:31
2017-06-24_220031  
倫敦西區發生大火,全部死亡人數可能近百人,英國政府與倫敦市長沒有第一時間妥善處理引發民憤。但當女王到場慰問災民,災民們的心情就好多了,民憤也因而得到紓解。
2016年,英國當代最著名的通俗歷史作家威爾遜(A. N. Wilson)出版了一本描述當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的《女王論》(The Queen),書中對女王極其推崇。他指出,從女王母后(喬治六世的王后)到伊莉莎白二世,英國皇家樹立了一個傳統,當國家需要,皇家就一定會在最需要的地方。近代英國問題重重,皇家就是團結人心最大的支柱。
英國的「九一一事件」
就以女王母后為例,在二戰期間,德軍的炸彈曾經炸到白金漢宮與溫莎堡,但女王母后卻是哪裡有炸彈就往哪裡跑,去鼓舞士氣。正因為女王母后有著奮不顧身的精神,所以英國人對她至為感激,她死後英國人自動湧往悼念。至於伊莉莎白二世,她於1953年登基加冕,至今即將65年,她雖然只是君主立憲的虛君,但她卻成了英國的精神領袖。
就以6月14日倫敦西區一棟24層公寓大樓葛林菲爾塔(Grenfell Tower)發生大火,大約失火1小時後,整棟大樓變成了一根大火柱,火勢延燒了11個多小時仍未撲滅。截至目前已確定有79人死亡(6月19日資料),全部死亡人數可能逾百人,比任何一次大型的恐攻事件都要嚴重。這次倫敦大火已被人認為是英國的「九一一事件」,有許多人都是跳樓逃生摔死。這次大火死亡的慘烈,真是非戰事的最大公共安全事件。
根據截至最近的訊息,人們已可歸納出幾個訊息:
1、倫敦的肯辛頓區(Kensington)乃是貧富懸殊的區域,有錢人住在南區,窮人住在北區與西區,失火的大樓則在西區。倫敦市政府對大樓的管理鬆懈,該棟大樓在翻新時所用的隔熱鋁板,它的夾層乃是不防火的聚乙烯材質,這種材質在美國已禁用於12公尺以上的建築,但英國卻照用,它就是這次大火的罪魁禍首。另外則是大樓的自動灑水系統也故障,唯一通往外面的樓梯也被堵塞,這都顯示了英國內閣政府對建築安全的失責,以及倫敦市政府的疏於管理。
2、對於如此巨大的災難,事發後政府的負責人就應抵達現場安定人心,並做出究責決斷,但倫敦市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卻晚了半拍,因此災民們對他沒有好臉色,他被人包圍怒吼,甚至有人向他丟水瓶洩忿。至於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她事後雖然到火災現場視察,也承諾撥款640萬英鎊(約2億5331萬元新台幣)協助災民,但對如何善後並沒有腹案。她在現場也只與警消接觸,卻不與災民互動,她遂被包圍嗆聲說「你不受歡迎」,於是文翠珊只得狼狽離去,這場大火可能會引起民變。
女王與王子一同探視災民
但就在這時,英國人想不到,伊莉莎白二世這位高齡90歲的老祖母卻出現了,她在6月16日與孫子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一同前往探視災民。女王與王子到了暫時安置災民的地方,與災民、志工交談,並檢視了各界捐助的救災物資,她也讚許了消防人員的英勇與各界的慷慨捐輸。老祖母級的伊莉莎白二世女王一出面,災民們的心情就好多了,民憤也因而得到紓解。英國有了這位老祖母女王,她雖然不是實質的國家領導人,而是虛君,但卻發揮了國家道德象徵的更大作用。倫敦大火與她毫無關係,她不到現場也沒有人會責怪,但她卻帶著孫子威廉王子去災區現場跑了一圈,表達了皇家對災民的關切。女王一個人所做的事,就已超過英國首相與倫敦市長。英國這位老祖母女王真的很不一樣。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威廉王子的陪同下到現場慰問災民,為救援人員和義工加油打氣。(美聯社)檢視相片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威廉王子的陪同下到現場慰問災民,為救援人員和義工加油打氣。(美聯社)
更多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到現場慰問災民,為救援人員和義工加油打氣。她說,全民在悲痛中團結一心,共同堅強面對難關,支持那些在災難和恐攻中受到嚴重傷害的人。(美聯社提供)
前述的英國作家威爾遜在《女王論》裡指出,近代的王室自從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以來,就在摸索最適當角色。維多利亞女王不管現實事務,但卻透過影響力將英國帶向福利國家;到如今伊莉莎白二世的現實權力更被稀釋,但她更努力地成為國家國格的象徵。
就以歐洲國家的反難民潮來說,英國女王早在15年的耶誕演說裡,就以《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的精神,勉勵英國人要有博愛的精神。正因女王的感召,英國的反難民言論遂受到抑制。維多利亞女王自勉要成為英國人——窮人與富人的王,所以她講究平等、博愛,她的這個精神也被伊莉莎白二世繼承。倫敦大火受害的都是窮人,她特別關心,女王到場慰問災民,帶著威廉王子,就是要宣示皇家對災民的同情。英國女王對災民是有感情的。
如今台灣可有「女王」?
因此,一個國家必須有人扮演感情凝合劑的角色,哪裡有災民,他就應在哪裡。因為女王表達了關心,官使們遂不好意思不去關心。
由英國女王的表現,我就想到了台灣。台灣是個多意外的地方,火災或水災經常使人受害,如果我們的統治者對人民的受害能有感同身受的感情,一定會風塵僕僕到各個災區走訪慰問受害的人群。如果統治者關心,各地的官使們就自然不好意思沒有做好防災事宜。就以最近大雨成災、菜價大漲,人們痛苦不堪,但各個災民可曾看到重量級人物前去表達關切?

南方朔專欄:英女王成了 英國人的感情中心 - Yahoo奇摩新聞 - https://goo.gl/zRj6e1


為什麼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是「二世」而不是「一世」? 即食歷史》為什麼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是「二世」而不是「一世」? - 自由評論網
「君主序數」概念簡單說,就是在同一個國家裡如果出現多一個同名君主,那就會以時代先後以一世、二世諸如此類排序。但為何當初英國女王要取為做「伊莉莎白二世」,卻被人說這名字冒犯了蘇格蘭,還一狀告上法院呢?
即食歷史》為什麼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是「二世」而不是「一世」?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vkW3eW
2022/07/26 14:57
在登基大典中的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和王夫菲臘親王。(照片來源:MyHeritage)
我們讀歐洲歷史時,經常會發現歐洲君主會以一世、二世、三世如此類推命名。在中國,漢人為子嗣命名時,會出於避諱而避用君主名中出現的字。可歐洲人便不同了,他們反而會出於對祖先的尊敬或渴望得到祖先榮耀,喜歡為子女改成跟自己或祖先相同的名字,歐洲王室也不例外。因此,為了區分不同時代而名字相同的君主,會在名字後面加上序數,這就是所謂「君主序數」(Regnal Number)。
君主序數概念很簡單,在同一個國家裡如果出現多一個同名君主,那就會以時代先後以一世、二世諸如此類排序。例如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 King of England),在他之前便有七位英格蘭國王曾叫亨利。
亨利八世。(維基共享)
當今英國君主是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 Queen of Great Britain)。她所以是「二世」,是因為十六世紀時英國曾出現過首位叫伊莉莎白的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 Queen of England)。
不過,不知大家有沒有覺得有點奇怪?
伊莉莎白二世是「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簡稱聯合王國)君主,而伊莉莎白一世是「英格蘭王國」(Kingdom of England)和「愛爾蘭王國」(Kingdom of Ireland)君主。雖然聯合王國可算是後兩者的直接繼承國,但在法理上,大不列顛跟英格蘭或愛爾蘭卻是完全不同的國家,不僅憲法不同,領土也不盡相同。那麼,伊莉莎白二世不是應該稱為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伊莉莎白一世嗎?
伊莉莎白二世登基大典(一九五三年)。(維基共享)
在解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看英國過去有沒有發生過類似事情。一七○七年,英格蘭國會和蘇格蘭國會通過《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英格蘭與蘇格蘭的王位和國會合併,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成立,為聯合王國前身。一八三○年登基的威廉四世(William IV, King of Great Britain)是聯合王國第一位叫威廉的國王,但他的君主序數卻是「四世」。然而,在他之前的威廉國王,卻是來自英格蘭王國時期,或英格蘭與蘇格蘭結成共主邦聯時期的斯圖亞特王朝(House of Stuart),而非聯合王國君主。共主邦聯是指兩國獨立王國擁有同一位君主,但不代表兩個王國就是同一個國家。因此,伊莉莎白二世並非第一位出現這種序數疑問的君主。
《聯合條約》。(維基共享)
一九三一年,英國國會通過《西敏寺法案》(Statute of Westminster 1931),加拿大(Cananda)、紐西蘭(New Zealand)、澳大利亞(Australia)、南非(South Africa)和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等英國自治領得到完全自治,與實際獨立幾乎沒有分別。該法案同時列明自治領必須繼續奉英國主為其元首。當時英王喬治五世(George VIII, King of Great Britain)更釐清了一點:這些自治領將繼續跟隨英國君主序數。因此,繼承喬治五世的英王愛德華八世(Edward VIII, King of Great Britain),雖然是第一位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叫愛德華的國王,但他在這些地方的君主序數卻是「八世」。
我們又來看看其他曾有過君主制的國家做法是怎樣的。法蘭西王國(Kingdom of France)君主同樣會繼承他們前身-法蘭克王國(Kingdom of the Franks)的君主序數。舉例說,法國第一位稱為「查理」的國王,是查理四世(Charles IV, King of France),是十三世紀末法國卡佩王朝(House of Capet)君主。在他之前的三位查理國王,其實是法蘭克王國國王而非法國國王。但是,我們不能說法蘭克王國就等於法國,因為鄰國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也是同樣來自法蘭克王國,而神聖羅馬帝國君主亦會沿用法蘭克王國的君主序數。
此外,十九世紀出現的德意志帝國(German Empire),第二位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 German Emperor)雖然是帝國第一位叫腓特烈的皇帝,但他也是第三位稱為腓特烈的普魯士國王(King of Prussia),所以也就繼續叫腓特烈三世。
不過,也有其他歐洲國家採用的方法不同。例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蘭茲二世(Francis II, Holy Roman Emperor)同時是奧地利大公(Francis II, Archduke of Austria)。當一八○六年神聖羅馬帝國解散後,他把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領地重新整合成奧地利帝國,並稱自己為「法蘭茲一世」(Francis I, Emperor of Austria),意指他是新帝國的第一任皇帝。他後來的繼任者沿用他重啟過後的君主序數-繼承人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 Emperor of Austria)和末代皇帝查理一世(Charles I, Emperor of Austria-Hungary)。
法蘭茲二世/一世。(維基共享)
既然不同國家有不同做法,英國也不是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伊莉莎白二世的君主序數也就沒問題吧?事情可沒這麼簡單就結束。因為,蘇格蘭人不同意啊!
一九五二年,英王喬治六世(George VI, King of Great Britain)逝世,由女兒伊莉莎白繼承王位,稱伊莉莎白二世。 次年,一位名叫約翰.麥科密克(John McCormick)的蘇格蘭愛國主義者認為伊莉莎白二世在蘇格蘭不應該使用「二世」作為君主序數。原因很簡單,綜觀歷史,伊莉莎白二世登基之前蘇格蘭不曾出現過一位叫伊莉莎白的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二世」是根據英格蘭的歷史而定的,因此在這方面冒犯了蘇格蘭。
約翰.麥科密克。(維基共享)
他確實有他的道理。話說蘇格蘭與英格蘭在一六○三年組成共主邦聯時,英格蘭王位是由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君主詹姆士六世(James VI, King of Scotland)繼承。雖然如此,他在英格蘭卻稱詹姆士一世(James I, King of England),原因是他乃英格蘭王國第一位、蘇格蘭王國第六位叫詹姆士的國王。也就是說,這位詹姆士在蘇格蘭和英格蘭是採用不同君主序數的,往後的繼承人也是援引這種做法。一六八九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後,來自荷蘭的奧蘭治親王威廉(William of Orange)取得英國王位,他分別在英格蘭和蘇格蘭稱威廉三世(William III, King of England)和威廉二世(William II, King of Scotland)。
由此可見,一直以來,蘇格蘭與英格蘭對於君主序數是分開計算的(雖然到了威廉四世的君主序數又統一參考英格蘭的)。
溫斯頓.邱吉爾。(維基共享)
於是,他向法庭提出控訴,指女王的君主序數並不符合《聯合法案》中關於聯合王國王室的描述。不過,最終約翰.麥科密克被判敗訴,理由是法官認為君主序數的決定為「王室特權」(royal prerogative),憲法並沒有規定王室該如何定義君主序數,伊莉莎白二世事實上可按自己喜好決定。
約翰.麥科密克這案件在當時引起了熱烈討論。為此,當時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對英國君主序數發表了他的建議,以緩解蘇格蘭與英格蘭之間的紛爭:
「為女王起用『伊莉莎白二世』名號當然是聽取登基會議(Accession Council)意見後決定的,而所公告方式也得到女王陛下政府(Her Majesty’s Government)的許可。
我認為在將來,採用英格蘭和蘇格蘭歷史君主序數較大者為合理的做法。例如,如果將來有位國王名叫羅伯特(Robert)或詹姆士(James),他可能會被指定採用蘇格蘭君主序數繼承方式(即是羅伯特四世和詹姆士八世),以強調我們的王室傳承是同時由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開始的英格蘭王位以及由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the Bruce)和馬爾科姆.坎莫爾(Malcolm Canmore)開始的蘇格蘭王位流傳下來的,而女王陛下及她的御用顧問不會很難接受這樣的一個原則。很自然地,承認現任女王陛下的風格和頭銜在任何地方都不會有困難。」
有趣的是,當時有人問邱吉爾:
「為什麼會決定以一○六六年征服者威廉征服英格蘭作為王室傳承起點?是否想要為英國歷史上首個叫愛德華(Edward)的國王其實並非愛德華一世(Edward I, King of England),而是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這件事自圓其說?」
邱吉爾只是模稜兩可地回答:
「隨著偉大歷史卷軸打開後,許多複雜事情會發生,這些事情都很難有效地融匯貫通在我們所身處時代的喜好當中。」
不管如何,當今英女王伊在蘇格蘭、各英聯邦國家裡,都統一使用「伊莉莎白二世」為名號了。 即食歷史》為什麼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是「二世」而不是「一世」? - 自由評論網
即食歷史》為什麼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是「二世」而不是「一世」? - 自由評論網 https://bit.ly/3vkW3eW

2022-07-27_082650phpMh6gh7php0gS4OfphpXICbyXphpy1kpL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