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善金篇
新增網頁 0 - https://goo.gl/kS7S1s
擇賢堂 @ 河畔小築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oPmEhq
http://cloud.hakka.gov.tw/Attachment/1/842210192471.pdf
擇善固執
古人云:莫謂惡小而為之,
莫謂善小而不為。
擇-選擇。善-修善。
固-堅定。執-持守
擇善固執-就是選擇去修善行善,而且要堅定持守,不止不退。
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子曰: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豫-誠心的準備)
(一)博學之-廣泛学習
古人云:五倫之外無大道。
濟公活佛聖訓:上蒼道劫降娑婆,處處天災禍;只願綱常
倫理道德再振作,挽世清平拯末流。
詩云:百善應推孝為先,孝心可感格蒼天;
人能行孝吉祥報,財子壽臻福德全。
(二)審問之-詳細詢問
子入大廟,毎事問。
濟公活佛聖訓:道者理也,不明理,焉修道。故欲修道,
必先明理。明理之法无他,全在有疑必問
而已。惜乎世人,皆耻下問,以故愈疑愈
迷,迷而不悟,離道遠矣。
(三)慎思之-謹慎反省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宋朝人吕心吾先生講:歡喜的時候要撿點,憤怒的時也要
撿點,怠惰的時要撿點,放肆的時
也要撿點,這些都是省察的大條款
;人到了這個時候還想不起,顧不
得,一錯了便後悔莫及。
(四)明辨之-明確辨别
論語述而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
;其不善而改之。
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反省也。
篤行之-切實實行
子日:君子守死善道,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樂道。
程子曰:善不擇,道不精;
執不固,德將去。
濟公活佛聖訓:大道自開普渡以來,得道原子,不為不
多,然而求其能明理修道者,則又寥若
晨星,此何故,是皆由於有疑不問,問
而不能領悟之故也。
詩云:失卻本性物欲蒙,傷天害理耻為戒;
擇善固執親仁人,漸臻至善達聖境。
【團體名稱】廣善堂
【負 責 人 】古信發
【地 址】高雄市美濃區瀰濃里福美路281號
【電 話】07-6812124 傳真:無
【E ---- mail】無
【創建時間】日治大正6年(1917)
【主祀聖像】三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
【開山創建】古阿珍
【組織型態】管理委員會制
【傳承宗派】儒宗神教(鸞堂)
【傳承法源】無
【附屬團體】廣善堂聖蹟會
【歷史沿革】
日治大正4年(1915)春天,美濃庄中耆宿古阿珍先生,倡導善行聖教,鳩集另11名志同道合信士稱十二同仁,計邱丁富、鍾玉振、吳阿達、古細番、古阿珍、邱興那、劉順源、梁定妹、劉阿滿、王假黎妹、張貴妹、劉四妹等人,由杉林鄉鳥仔坑三聖茅盧(現行杉林鄉月眉村新開庄樂善堂,據傳樂善堂前身是由苗栗玉清宮傳香火而來)請傳香火,於俗名牛皮寮下的古細番先生住宅,奉祀三聖神牌,議定農曆每月初一及十五日,露天排起香案,誦經禮拜宣揚聖德,藉以神道設教而警醒頑愚。繼而眾議創立鸞堂,大正6年(1917)農曆4月,尋訪壇所覓得現在堂址,當時除十二同仁出錢出力外,邱林福妹女士與眾信鼎力捐獻叁佰大銀,向地主曾李楊來先生承買土地後,立即開荒整地創設草堂,爾後逐步建設前堂,略有規模後,於大正7年(1918)冬天命名堂號稱為廣善堂。大正8年(1919)春天,古阿珍先生奉聖諭效學正乩,吳阿達先生為副乩扶鸞,同年8月准造擇善金篇六部頒行於世,期間堂務浩繁,奉聖諭派林世昌先生為正堂主,劉富喜先生為副堂主協輔堂務,古阿珍先生為正鸞兼堂主。大正9年(1920) 春天擇善金篇完成頒行於世,大正10年(1921)9月5日前堂三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寶像陞座。大正11年(1923)11月建築完成下片橫屋。大正12年(1923)春天完成下面舊式土造宣講堂,宋永春先生編制事務規則設堂規,推選理監事,各里設男女經理,古阿珍先生獲選第一任理事長統理堂務。
日治昭和3年(1928)4月13日,刻楊救貧仙師到堂扶鸞訣語,威靈顯赫護佑民安,觀光客絡繹不絕,成為全台香火鼎盛的廟宇。昭和5年(1930)增建後殿玉清宮,昭和8年(1933)11月8日工程告竣舉行落成大典,奉祀玉皇大帝。昭和11年(1936)編造玉冊金篇六部,經歷數月於秋季完成頒行於世。二戰後建宣講堂,民國37年秋季上片宣講堂新建落成。民國41年春季編造廣善名箴一部頒行於世。民國46年立功德廳、長生祿位。民國49年3月建設清修軒,民國50年春竣工。民國52年12月14日古阿珍先生辭世,同年改選理監事,選任古信發為第二任理事長。民國57年3月建築三寶蓮池(即金馬、金龍、金鯉蓮花池)與九龍噴水池,同年12月完工。民國64年11月8日玉清宮重建落成。民國68年玉清宮屋頂拆卸重修,廣善堂兩側福善大樓、正門樓、金亭、聖蹟亭與鐘鼓樓建設完成。民國69年玉清宮屋頂修復完工,是年冬天,獲福餐廳、廚房建築二樓連接福善大樓,方便香客安寢,又新建龍基福神壇與福安萬姓塋。民國75年建築梅花池、吉祥亭,興建忠孝廉節花圃。民國77年建造修功積德小花圃。民國82年閏3月在後面新建三層大殿-凌霄寶殿(即現今玉清宮),民國84年10月竣工,擇吉日神佛諸尊陞座,民國85年11月8日舉行落成大典,三樓為玉清宮凌霄寶殿,二樓為大雄寶殿,一樓為聚賢廳,同年加入中國佛教會團體會員。舊玉清宮原位成為中殿,稱文昌殿,奉祀文昌帝君。民國88年冬季編造指證金篇三部頒行於世。民國91年建造後面森林公園。民國92年夏季建造東邊草坪、後側廣善園與廣善文物館,同年7月15日廣善園竣工,12月廣善文物館落成啟用。民國94年5月24日高雄縣政府公告為歷史建築,範圍包括文昌殿、兩側圍牆及迴廊建築所圍繞的空地庭院、宣講堂。民國97年3月,廣善堂面臨塌陷危機,經高雄縣政府文化局與文建會代表與當地民眾磋商,達成共識,於同年針對可能危及建築本體的毀損部份修繕,工程於民國98年完工。民國99年3月4日發生芮氏規模6點4級甲仙地震,歷史建築範圍有明顯裂縫,堂方已作緊急支撐處理。
◎善為當代寶,功積達天心。金亭。
◎經史通塵世,文光射斗牛。聖蹟亭。
【住持簡介】
廣善堂無住持,日治大正8年(1919)編造擇善金篇期間,堂務浩繁,奉聖諭派林世昌先生為正堂主,劉富喜先生為副堂主協輔堂務,古阿珍先生為正鸞兼堂主。自大正12年(1923)宋永春先生編制事務規則設堂規後,推選理監事,各里設男女經理,由理事長統理堂務,簡介如後。
◎第一任理事長:古阿珍,又名古振珍,美濃鎮泰安里人,生於清光緒18年(1892),日治大正4年(1915)春天倡導善行聖教,鳩集另11名志同道合信士稱十二同仁,由杉林鄉鳥仔坑三聖茅盧請傳香火,於俗名牛皮寮下的古細番先生住宅,奉祀三聖神牌,議定農曆每月初一及十五日,露天排起香案,誦經禮拜宣揚聖德,藉以神道設教而警醒頑愚。繼而眾議創立鸞堂,大正6年(1917)農曆4月,尋訪壇所覓得現在堂址,開荒整地創設草堂,爾後逐步建設前堂,略有規模後,於大正7年(1918)冬天命名堂號稱為廣善堂。大正8年(1919)春天,古阿珍先生奉聖諭效學正乩,同年8月准造擇善金篇六部頒行於世,期間堂務浩繁,奉聖諭古阿珍先生為正鸞兼堂主。大正12年(1923)獲選第一任理事長統理堂務。日治昭和3年(1928)4月13日,刻楊救貧仙師到堂扶鸞訣語,威靈顯赫護佑民安,觀光客絡繹不絕,成為全台香火鼎盛的廟宇。任內增建後殿玉清宮、新建上片宣講堂、建設清修軒、立功德廳,編造玉冊金篇、廣善名箴,昭和8年(1933)11月8日玉清宮工程告竣,舉行落成大典舉辦第一次大福醮,古阿珍先生擔任大總理。
相傳美濃紙傘由其始創製造,廠號曰美濃廣珍昌,享譽一時。本業務農,同時精於星相勘輿之術,是客家晴耕雨讀之典範。曾任調解委員會主席、旗美協通貨運公司董事長。民國52年農曆12月14日辭世,享年72。
◎第二任(現任)理事長:古信發,美濃鎮泰安里人,為古阿珍先生之長子,生於日治大正9年(1920)。民國52年農曆12月14日古阿珍先生辭世後,同年改選理監事,古信發先生被選任為第二任理事長。任內完成建築三寶蓮池與九龍噴水池、重建玉清宮、建設廣善堂兩側福善大樓、正門樓、金亭、聖蹟亭與鐘鼓樓、獲福餐廳、廚房建築二樓連接福善大樓、新建龍基福神壇與福安萬姓塋、建築梅花池、吉祥亭、興建忠孝廉節花圃、修功積德小花圃、新建三層大殿、建造後面森林公園、東邊草坪、後側廣善園與廣善文物館、修繕廣善堂危及建築本體毀損等工程,編造指證金篇,舉辦四次大福醮(民國55年冬、民國64年冬、民國69年冬、民國74年冬),擔任高雄縣佛教會理事30餘年,奉獻良多。宣化忠孝節義,致力地方建設,修建橋梁,整頓交通,配合區公所辦理冬令救濟活動,提供百盞路燈電費,發放高中職以上學生獎學金,從事社會慈善公益活動不遺餘力。
【參考資料】
◎吳丁洪主編(1990)。《美濃廣善堂沿革》。高雄縣:美濃廣善堂。
◎曾彩金總編纂(200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第十篇:宗教與禮俗篇》。屏東縣:六堆文教基金會。
◎李允斐等編(2009)。《高雄縣歷史建築美濃廣善堂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高雄縣:文化局。
◎現任理事長古信發、總務吳正堂、出納湛全錦三位先生民國99年3月13日口述。
【訪查紀錄】民國99年3月13日郭永坤、陳政豪、徐韻雅採訪,郭永坤撰稿
高雄縣客家聚落裡,鸞堂成了各個聚落的信仰中心,尤其日治時期更甚,地區的仕紳與領導階層都都是鸞堂的信徒,他們在這裡得到個人心靈的滿足與文化的權力,更保存了客家人的崇文和忠孝廉節精神,鸞堂的相關儀式亦滲入客家人的慣習中,人民節慶生活受鸞堂影響甚深。日治時期,高雄縣客家聚落鸞堂信仰可以畫分為兩大支系,日治前期以杉林鄉月眉村樂善堂為起點,相繼分香成立旗山鎮圓潭福安堂、美濃鎮廣善堂,傳到廣善堂後在短短的十年內,後續成立了龍肚庄的廣化堂、廣興莊的善化堂、九芎林庄的宣化堂、石橋庄的善誘堂,甚至遠傳至六龜鄉新威庄的勸善堂。另一支系則是日治後期以南隆地區的五谷廟為中心,相繼到美濃鎮龍山里獅形頂的朝天宮,這一支系源於日治時期大量引進北部桃竹苗客家人入墾南隆農場,在物資貧乏、生活困頓面臨極大身心理挑戰下,墾民移植原住地的信仰作為守護神。
鸞堂,為何形成普遍的流行?尤其日治時期引進新式教育,不僅沒有造成信徒減少,反而更加蓬勃,陸續出版善書。在那物資缺乏、習字如金的年代,信士願意捐獻金錢,大量印製善書廣為流傳,我想絕不能用單純的信仰來看待,其對常民生活定發生相當大的影響力!除了牽引向善,教忠教孝之外,對當時的生活影響力有多大?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疑惑,在廣善堂的研究觀察中,鸞生始終如一的信仰態度,對宗教儀式的堅持,反而激發我更想了解的企圖以及興趣,鸞書透過宣講發揮的影響力有多少?
更可貴的是美濃廣善堂,耆老仍堅持行禮,扶鸞出書、宣講善書,從日治時期至今相繼扶鸞出可觀的鸞書,並堅持每年於天公生當日進行「恭迎聖蹟」敬惜字紙的活動,雖然目前扶鸞出書的機會已減少,而且鸞生漸漸凋零,目前維繫廣善堂的均已七、八十歲,堂主理事長古新發先生已屆八十七歲高齡,對於鸞堂維繫儒教文化的意義,更值得進行研究與保存發揚,所以口述歷史的調查記錄迫在眉睫,目前鸞生可提供相當豐富的口述資料,補助文獻資料的不足。基於這幾點理由,筆者選擇高雄縣客家聚落鸞堂與鸞書文學意涵之研究為題,首先以美濃廣善堂的發展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鸞堂興起、演變的過程以及和聚落互動的關係,並試圖解析廣善堂鸞書的文學意涵,希望透過基礎資料的建立與研究,了解這在日治時期盛行的鸞堂,對建立台灣文化的關係以及其時代意義。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劃希望透過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參酌前人研究結果,運用高雄縣客家地區鸞堂保存的史料,以及田野訪談蒐集相關資料,希望能具體解釋新舊文化接觸時,接受新文化者的文化調適與社會變遷。
擬定本計劃之前,本人已蒐集到部分相關鸞堂的資料,也收集大部分日治時期高雄縣客家地區鸞書,因對鸞堂中人物的了解未透徹,人物之間的關係亦未釐清,是以許多資料未能適時詮釋。
鸞堂向來標榜著三大任務,分別為「著書」、「宣講」、與「濟世」,為了執行上述的活動,鸞堂因而成立相對應的組織,以利鸞務之推展。對於台灣客家地區鸞堂的組織與運作、著書宣講、濟世與慈善事業,擬透過田野調查以及耆老訪談的方式,做更明晰的了解。除以上簡述外,許多史料均得重新考證,是故希望透過更多的文獻做佐證釐清脈落,並實地採訪做田野調查、訪問地方耆老,以口述歷史做史料的檢視,在研究過程中將引用甚多訪談地方耆老的口述,因為民間信仰鸞堂的常民化,除了建廟或翻新重建碑記外,留下的文獻紀錄有限,況且鄉土史是富地方色彩的歷史,先民在草闢台灣之際,文風不盛,文字紀錄一定遠不及口傳心授,何況古今人事,非文字可及載錄。畢竟他們才是實地和土地接觸的第一線尖兵,他們有經驗、有理所當然的想法,他們從不以文字表現自己的看法,他們的領略都從實際生活經驗而來,是以儘可能的將當地居民對歷史的詮釋共同引入討論。
三、研究之理論分析架構
基於語言是文化的根本,語言的表達會影響整個思考脈絡,況且,族群間也因生活習慣、信仰觀念而延伸不同的宗教,所以對鸞堂的認識,擬先從調查高雄縣客家聚落為起步。
高雄縣客家聚落主要分布在美濃鎮、杉林鄉、以及旗山鎮、六龜鄉一部份,在這新客家聚落裏,都是以鸞堂當作聚落的信仰中心,擁有廣大的信徒,幾乎該聚落全庄庄民都是該鸞堂的信徒,全庄人的生活作息、節令祭拜都是以鸞堂為指引。
在這個調查案裡,擬先做目前廟堂的基本資料,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因為,這些鸞堂大都興起於日治中期,從日治時期開始陸續扶鸞出書,出版相當可觀的鸞書,在那個物資缺乏、出版業印刷品不多的年代,卻有如此可觀的鸞書出版,深信為一般民眾所接觸的主要書籍,所以它的影響可見一般。
這些鸞書出書年代都集中在大正年間、昭和年間以及光復初期,之後幾乎不再見扶鸞出書,只有一再翻印出版,尤其樂善堂的《覺夢真機》翻印出版過三次,《妙化新篇》翻印出版過兩次、《回天寶鑒》翻印出版過一次;廣善堂的《擇善金篇》、《玉冊金篇》都翻印出版過兩次,之所以會有如此現象,是因為鸞生一一凋零,尤其是正鸞生,當正鸞生過世,造成無以為繼,就不再扶鸞出書,即使還有扶鸞,也只是提供給莊民問卜問事,無法再出版大規模的經書善書。也想從這個轉變過程中瞭解,一個鸞堂如何維繫以及其運作方式,或者在這個變遷的過程中,鸞堂如何維繫其命脈?還是做了哪些因應?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都得經過實際田野調查,耆老訪談,方能得其探究,也是後續研究努力的目標。
由於鸞書是進行鸞堂研究相當重要的部份,一般我們將勸善書通稱為善書,但是善書之中,部份為文人編纂而成,部份為扶鸞著作,對於這一些由鸞堂扶鸞著作之善書,我們稱之為鸞書,故其定義所指涉之範圍,較一般的善書狹小。高雄縣客家地區鸞堂發展近一百年之中,扶鸞出為數可觀的鸞書,亦有多次翻印者,可見其流通之廣,不過僅只於傳抄之作,未有深入的對其文學性作探討。
因此本研究之第一步驟為鸞書及相關資料之收集。就此部份本人擇定高雄縣客家地區鸞堂,進行鸞書之收集。再針對美濃廣善堂的部分進行分析,了解這些鸞書的出版者,再以此為目標進行鸞書之收集及調查。再次的以這些鸞堂善書的重要人物為中心,進行相關關係人的口述歷史訪問。以過去所搜得的鸞書為基礎,配合對重要鸞堂主事者的口述訪問,逐步建構儒宗神教的發展史。
目前所收集的高雄縣客家地區鸞書:
1.覺夢真機,<卷壹仁部><卷貳義部><卷叁禮部><卷四智部><卷五信部>,杉林鄉月眉樂善堂,1915(大正4年)。
2.擇善金篇,<卷首凡部><卷二訓部><卷三蒙部><卷四須部><卷五講部><卷六究部>,旗山郡美濃庄廣善堂,1921(大正10年)。
3.廣化新箴, <卷一固部><卷二識部><卷三經部><卷四綸部>,龍肚庄廣化堂,1928(昭和3年3月10日)。
4.妙化新篇,<卷壹金部><卷貳木部><卷三水部><卷肆火部><卷五土部 >,月眉樂善堂,1929(昭和4年5月20日)。
5.勸善新篇,<卷首><卷貳奏部><卷參明部><卷四章部>,屏東郡六龜庄新威勸善堂,1931(昭和6年)。
6.宣化格言,<卷首新部><卷二梓部><卷三黃部><卷四庭部>,旗山郡美濃庄竹頭角九芎林宣化堂,1932(昭和七年十月十日)。
7.玉冊金篇,<卷壹號部><卷貳六部><卷參經部><卷四當部><卷五講部><卷六求部>,旗山郡美濃庄廣善堂,1936(昭和十一年)。
8.述世醒民,<卷首勸部><><卷三指部><卷四南部>,旗山區六龜鄉新威勸善堂,1946(民國35年3月1日)。
9.善化新箴,<卷壹榮部><卷二嚴部><卷三褒部><卷四貶部>,美濃鎮廣興莊善化堂,1951(民國40年)。
10.靈樞寶鑑,<內科><婦女科><小兒科><眼科><外科>,美濃鎮祿興里善誘堂,1951(民國40年)。
11.《廣善名箴》,美濃廣善堂,劉富英手膳本,1952。
12.新箴格言續著,<成卷>,美濃鎮廣興莊善化堂,1957(民46年12.20)。
13.妙化新篇,<卷壹金部><卷貳木部><卷三水部><卷肆火部><卷五土部 >,月眉樂善堂,昭和四年五月二十日。(49.2.15翻印)
14.擇善金篇,<卷首凡部><卷二訓部><卷三蒙部><卷四須部><卷五講部><卷六究部>,旗山郡美濃庄廣善堂,1921(大正10年6月10日);1960(民49年3月翻印)。
15.回天寶鑑,<卷壹樂部><卷貳善部><卷參先部><卷四賢部>,杉林鄉月眉樂善堂,1973。
16.妙化新篇,<卷壹金部><卷貳木部><卷三水部><卷肆火部><卷五土部 >,月眉樂善堂,昭和四年五月二十日。(1984.10重印)
17.回天寶鑑,<卷壹樂部><卷貳善部><卷參先部><卷四賢部>,杉林鄉月眉樂善堂,1984翻印。
18.廣善金篇,<坤部>,美濃廣善堂,未著年。
19.廣善新篇,<坎部>,美濃廣善堂,未著年。
20.指證金篇,<天部><地部><人部>,美濃廣善堂,1998
李世偉針對鸞書的內容與刊刻,將其體例形式分為:(一)、仙佛序文;(二)、寶誥、咒語;(三)、行述故事;(四)、詩歌訓文;(五)、功過格。
「仙佛序文」即是扶鸞時仙佛開示講述因果報應的故事,其文體類似《聊齋》、《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等明清的筆記小說。並有仙佛自述其如何成為仙佛的故事,其中大多是因行善,或其行為符合儒家道德規範之故;「行述故事」有許多是鸞堂執事人員的父母、先祖,因行善、作惡的因果報應故事,透過在鸞堂的效勞或日常的行書,得以改變家族的命運,依此鼓舞更多人參與此宗教活動;「詩歌訓文」即仙佛以詩歌的形式表達出懲惡勸善之意,這一類的詩歌大多淺顯易懂,絕少幽微高妙的複雜文學技巧,這當是為了配合向庶民大眾宣講,自然不會作的太過深奧,詩歌訓文佔了鸞書中大半的篇幅,或用以說明建堂之原委,或用以訓勉堂下鸞生戮力效勞,或訓勉信眾行善戒惡;「功過格」意指將倫理道德區分為善(功)與惡(過)兩類,並具體的分類記述,以量化的方式呈現出來。
是以,鸞書中充滿民間教化的故事,以及成仙成佛的典範,不僅以士人為中心,更逐漸向其他階層推廣的傾向,既流行於官僚,也流行於農工商間,這使得鸞書所言,成為不問貴賤貧富皆可奉行的民眾道德。具體呈現了庶民化的性格。隨機抽樣幾部來解釋當時的社會帶有高度的化約性,是分析當時的社會狀況、傳統社會道德的維持、庶民大眾生活背景的最佳素材。
四、重要發現
鸞堂所著造的鸞書往往紀錄了鸞堂在當時當地的活動概況。利用鸞書有助於釐清寺廟的歷史以及當地社會的人文活動。鸞堂所著造的鸞書除了私人所保存者之外,寺廟的廂房或正殿都有存放善書或鸞書的書櫃。由於寺廟與鸞堂相互贈閱,各寺廟所存放的善書或鸞書,數量上應該十分可觀。然而,因為197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的成長,經濟環境的改善,各地的廟宇紛紛拆除重建。廟宇新築之際,因空間不足,這些鸞書若非放之大海隨波逐流,即是付之一炬而灰飛湮滅。珍貴的史料也因此消失的無影無蹤,無形之中增添研究鸞堂的困難度,卻也加深筆者研究此一主題的決心。深信鸞書是呈現台灣早期鸞堂的歷史,亦反應當時士紳的理念、鸞書更反映當時的價值觀與對現代社會的回應。
由於臺灣的宗教文學研究成果仍相當有限,筆者乃選擇此一臺灣已發展有相當時日的教派,作為研究的對象,希望透過此教派的研究得以了解台灣現代化的過程中,宗教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從宗教文學所呈現的台灣主體性,了解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過程中,人的思想變化及其特質。尤其儒宗神教扶鸞出大量鸞書,其民間文學對台灣文化的影響性,也是筆者關懷的一個重點。
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推動廢神運動,鸞堂為求生存,紛紛依附在佛教的保護傘下,是以融入佛教的教義與儀式,有所謂「三教同堂」的概稱。
隨著社會的變遷,教育程度的提高、科學教育的宣揚,對宗教的關心似有淡化與落寞,但我們也看到異化的現象,宗教的儀式及活動不減反增,新興宗教紛紛興起、廟宇越蓋越大、宗教信仰群有往上爬升的趨勢,更由俗化、近利的現象,為了利益膜拜神明祈求現報的宗教觀,已經和科學精神、實事求是大相逕庭。
鸞堂的存在因時間及時代而有不同的意義,唯有抽絲剝繭後方能體會,方能了解到其中的意義性,是故對史的了解、對時代背景的了解方能解讀宗教其中的意涵及真諦,是故,期望週邊的文化現象,探討此民間文學對常民生活間的密切關係。
五、結論
鸞書基本上在反映社會現象,換言之,鸞堂所扶出的鸞書其內容會隨著社會變化而產生變動。作為中國文化延伸地的台灣,充分地繼承此一宗教文化傳統,展現其豐沛的冥界想像,創作出類型豐富、數量龐大的善書鸞書,臺灣民間社會的活力與能量展現無遺,其背後的宗教、文化意義還有待更深入的發掘。以此觀之,鸞堂本身對社會的變動相當敏感,其本身會發生改變去適應現代化的社會,產生所謂世俗化的現象,從文學的觀點,亦是臺灣人民因應生活最實際的生活紀錄。
深信文學的生命力,來自土地的關懷,正如鍾理和描寫在地的文學,寫出活在土地上的常民百姓的心聲,我們要去傾聽底層的聲音,尤其是來自這塊土地最活潑的語言,本論文從鸞堂扶鸞的鸞書出發,即是發現鸞書是最道地的民間文學,它提供了文學的養分,為庶民百姓的精神食糧,讓我們重新反省常民生活的底層因為信仰因為認同,共同浸潤於傳統的口頭創作與書面文學結合的關係裡。
台灣客家數位圖書館 - https://goo.gl/nH7N7Q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