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齊論語/西漢的第九位皇帝,史稱漢廢帝的海昏侯劉賀-21歲的漢昭帝駕崩,因沒有子嗣,輔政大將軍霍光與群臣商議,決定立劉賀為皇太子-他五歲為王,十九歲稱帝,在位27天就被臣子給廢黜了,期間幹了一千多件壞事,荒淫無度。33歲的一生,經歷了王、帝、民、侯四個身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aTf4hJ
1800年前竹簡找到了 2篇失傳論語將重現
發稿時間:2017/05/28 15:08最新更新:2017/05/28 15:25 字級: 字級縮小 字級放大
中國大陸江西省南昌的西漢海昏侯墓,1月時出土「齊論語」竹簡,經研究確認為失傳1800多年的「齊論語」。(圖取自環球時報微博weibo.com)
中國大陸江西省南昌的西漢海昏侯墓,1月時出土「齊論語」竹簡,經研究確認為失傳1800多年的「齊論語」。(圖取自環球時報微博weibo.com)
(中央社台北28日電)中國大陸江西省南昌的西漢海昏侯墓,1月時出土「齊論語」竹簡,經研究確認為失傳1800多年的「齊論語」。陸媒報導,研究人員近期將進行解讀和修復,論語失傳的2篇可望重現世人眼前。
公開資料顯示,「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分別是「古論」、「魯論」和「齊論」,其中「齊論」在漢魏時就已失傳。「齊論」和另外2個版本的最大差別在於多了「知道」、「問王」2篇。
環球時報微博報導,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5200多枚竹簡,這些竹簡被中國大陸專家學者認為是整座海昏侯墓出土的最重要文物之一。
中國大陸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表示,經過首輪紅外線掃瞄後,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中發現失傳約1800年的「齊論語」。圖為海昏侯墓。(檔案照片/中新社提供)
中國大陸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表示,經過首輪紅外線掃瞄後,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中發現失傳約1800年的「齊論語」。圖為海昏侯墓。(檔案照片/中新社提供)
其中失傳1800多年的「齊論語」竹簡,已經完成掃描工作,未來將會做文字釋讀。
掃描結果顯示,這些竹簡內容大約分為「論語」、「易經」、「禮記」、「醫書」、「五色食勝」、「悼亡賦」和「簽牌」、「奏牘」等8個部分。
中國大陸央視網1月12日時公布2張竹簡圖片,竹簡反面寫有「智道」,正面寫有「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禦也。」
報導提到,「智道」即為「知道」,為此卷竹書的篇題。漢代「知」、「智」互通,先前公布的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上就將「論語」中「知者樂水」一句寫為「智者樂水」。
專家表示,這枚竹簡上所書寫的「智道」,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載「齊論語」第22篇的篇題「知道」,基本可以確信,海昏侯墓出土竹簡「論語」確實是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
---------------------------
以後《論語》多2篇?中國江西出土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
李修慧
中國央視網1月公布兩張出土竹簡圖片,竹簡寫著「智道」。漢代「知」、「智」互通,「智道」就是《漢書.藝文志》記載,失傳了1800年的〈知道〉篇。
(中央社)
中國江西省南昌的西漢海昏侯墓,1月時出土一批竹簡,經研究確認為是失傳1,800多年的《齊論語》。中國媒體報導,研究人員近期將進行解讀和修復,兩篇失傳的論語可望重現世人眼前。
公開資料顯示,《論語》在古代有三個版本,分別是《古論》、《魯論》和《齊論》,其中《齊論》在漢魏時就已失傳。而根據《漢書.藝文志》所記載的《齊論》目錄,《齊論》和另外兩個版本的最大差別在於多了〈知道〉、〈問王〉兩篇。
環球時報微博報導,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5,200多枚竹簡,這些竹簡被中國專家學者認為是整座海昏侯墓出土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其中失傳1,800多年的「齊論語」竹簡,已經完成掃描工作,未來將會做文字釋讀。
掃描結果顯示,這些竹簡內容大約分為《論語》、《易經》、《禮記》、《醫書》、《五色食勝》、《悼亡賦》和《簽牌》、《奏牘》等八個部分。
中國央視網1月12日時公布兩張出土的竹簡圖片,竹簡反面寫有「智道」,正面寫有「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禦也。」報導提到,漢代「知」、「智」互通,「智道」即為「知道」,為此卷竹書的篇題。
專家表示,這枚竹簡上所書寫的「智道」,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載《齊論語》第22篇的篇題〈知道〉,基本可以確信,海昏侯墓出土竹簡論語確實是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
海昏侯墓考古重大進展!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將釋讀
即時+好看!按讚加入ETNEWS新聞雲
▲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語》竹簡已完成二階段掃描。(圖/取自中國青年網,下同)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今年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稱,在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中發現疑似失傳約1800年的《齊論語》。目前南昌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傳來新消息,竹簡已完成紅外線掃瞄,專家初步斷定,確定就是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
南昌漢代海昏侯墓文物保護工作站考古人員已將《齊論語》竹簡掃描完畢,第二道就是清洗,文字露出來以後,立馬進行第二次掃描,兩道掃描對比, 竹簡已經出現一篇失傳的《論語》。專家認為,如果真正釋讀出來就是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對中國乃至全世界學術界都是極重大的發現。
在主墓出土的眾多竹簡中,公佈了兩張竹簡圖片,這兩張竹簡為同一支簡的正反面。竹簡反面寫有「智道」,正面寫有「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這枚竹簡上所書寫的「智道」,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載《齊論語》第二十二篇的篇題——「知道」。
專家斷定,基本可以確信,海昏侯墓出土竹書《論語》確定就是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
消失一千八百多年的《齊論語》是什麼樣?
2016-09-20 16:48:02
按:江西海昏侯墓出土有《論語》簡,有《知道》篇,則其多半是消失一千八百年的《齊論語》了。筆者數年前曾寫過一篇小文,討論的正是《齊論語》的模樣,故翻出來湊湊熱鬧。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資料圖圖源網絡)
文獻可見的《論語》傳授始自西漢。《漢書·藝文志》曰:「《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當時有《齊論》、《魯論》、《古論》三種傳本,均見於《漢書·藝文志》的記載。
終兩漢之世,三種傳本的《論語》都有流傳,其情況何晏《論語集解序》所言最為詳細,也比較可靠。他引用劉向的說法,稱《魯論語》二十篇,《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齊論》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問王》篇實際即《問玉》篇也。漢景帝末年,又在孔子老宅發現了《古論語》,有二十一篇,編次與《魯》、《齊》不同,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故有兩《子張》篇。
我們今天所讀乃是漢成帝的老師張禹以《魯論語》為基礎整理的《張侯論》,實際上是一個西漢晚期的本子。其實,《張侯論》在雖然《論語》原本方面屬於《魯論》,但在訓詁方面是兼收《齊》說的。張禹本人的《論語》之學,也習自《齊論語》大師王吉和庸生。可見張禹的《論語》學,在傳、說、訓、義方面是兼收齊、魯的。但是,《齊論》在何晏《論語集解》之後,就亡佚了,這一情況《隋書·經籍志》有記載。
《論語》(資料圖圖源網絡)
據傳世文獻,《齊論語》有如下幾個重要特徵:
(一)較之《魯論》,《齊論》多《問王》、《知道》二篇。
(二)《齊論》「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
(三)《齊論》篇章次第與《魯論》不同。
先秦兩漢文獻之間重出互見現象非常常見,那麼從其他古文獻中能否發現《齊論語》的一點遺文呢?
西漢劉向所編的《說苑》中就有三章文獻,其特點符合《齊論語》的特徵。
《說苑·修文》篇中的這三章分別是:
1、曾子有疾,孟儀往問之。曾子曰:「鳥之將死,必有悲聲。君子集大辟,必有順辭。禮有三儀,知之乎?」對曰:「不識也。」曾子曰:「坐,吾語汝。君子修禮以立志,則貪慾之心不來。君子思禮以修身,則怠惰慢易之節不至。君子修禮以仁義,則忿爭暴亂之辭遠。若夫置樽俎,列籩豆,此有司之事也,君子雖勿能可也。」
其相對應的今本《論語》為: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見《泰伯》篇)
2、孔子曰:「可也,簡。」簡者,易野也。易野者,無禮文也。孔子見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處。弟子曰:「夫子何為見此人乎?」曰:「其質美而無文,吾欲說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門人不說,曰:「何為見孔子乎!」曰:「其質美而文繁,吾欲說而去其文。」故曰文質修者謂之君子;有質而無文謂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於牛馬。故仲弓曰太簡。上無明天子,下無賢方伯。天下為無道,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力能討之,討之可也。當孔子之時,上無明天子也。故言「雍也可使南面」,南面者,天子也。雍之所以得稱南面者,問子桑伯子於孔子,孔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道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子曰:「雍之言然!」仲弓通於化術,孔子明於王道,而無以加仲弓之言。
相對應的今本為: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見《雍也》篇)
3、孔子至齊郭門之外,遇一嬰兒挈一壺相與俱行。其視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謂御曰:「趣驅之,趣驅之!韶樂方作。」孔子至彼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故樂非獨以自樂也,又以樂人;非獨以自正也,又以正人矣哉!於此樂者,不圖為樂至於此。
《見賢思齊》(資料圖圖源網絡)
相對應的今本為: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見《述而》篇)
這三章中,第一、三兩章可以視為別本的《論語》,而第二章則可視為《論語說》。
當然這三章早已為前賢所注意,如朱熹《論語集注》、劉寶楠《論語正義》、程樹德《論語集解》就都加以引述。不過,因為《說苑》自《漢書·藝文志》始都是列入目錄學中的儒家類,因此它一直被視作子書,也就是劉向的著作,其匯錄早期材料的特點和價值被很自然的忽略了。今天當我們因為文獻學研究的深入和出土文獻的幫助,對《說苑》一書保存古文獻的特點認識逐漸清晰之後,是有必要重新審視與《論語》有直接關係的這三章古文獻了。
聯繫上文所述,《說苑》本與今本《論語》記載內容相同,但文字上要繁於今本《論語》的特徵也正是《齊論語》的特徵。而這兩章材料流傳的年代,主要有兩個系統的《論語》傳本:《齊論語》和《魯論語》,很明顯它們不是與今本基本相同的《魯論語》,當然也不是與《魯論語》基本相同的《古論語》。如果非要為這兩章作歸類的話,它們應當屬於《齊論語》傳本系統。雖然它們未必全同於王吉、庸生傳本,但至少它們形式上是與《齊論語》接近的。
還需要說明的是,《論語》的出現畢竟在戰國早期,因此它在一定的傳本範圍內,章句文字在流傳中是可以保持基本不變的,《孟子》、《禮記》、《史記》等書所引《論語》與今本就沒有太多不同。所以西漢齊、魯兩種體系的《論語》傳本很可能是延續了戰國以來的傳統,戰國時代魯人所傳的《論語》與今本《論語》就已經差不多了,而西漢的齊《論語》也應該與戰國齊人傳習的沒有大的不同。所以,既使這兩章的年代早於西漢,它們也很有可能屬於與西漢《齊論語》接近的戰國《齊論語》。
定州漢墓竹簡《儒家者言》中,也有「曾子有疾」一章,而且還有另外三章與今本《論語·憲問》、《八佾》存在互見。但是據《〈儒家者言〉釋文》,整理者是「將其中長度、編綸、字數和字體相同的簡編在一起」,那麼「曾子有疾」及其他三章並不屬於《論語》(定州漢墓竹簡別有《論語》)一書。可見「曾子有疾」章在漢代亦編錄於其他的書,並不僅在《論語》中,如它又見於阜陽雙古堆漢墓簡牘上,其所處文獻亦非《論語》,我們怎麼能夠認為《說苑》中的這一章就是《齊論語》佚文呢?
其一,孔子弟子「各有所記」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並沒有全部精編為《論語》,有一部分被記進了《詩》、《書》、《禮》、《樂》、《易》、《春秋》等經典的傳或記中,更有相當一部分結集為《孔子家語》,另外還有一部分被載入各種子書,尤其是《漢志》儒家類的書,如《孟子》、《荀子》、《賈子新書》、《說苑》等。這分載的四大部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材料之間,重出互見是很常見的現象,如大、小戴《禮記》與《荀子》、《韓詩外傳》與《說苑》之間都有大量的與孔子有關的互見材料,《說苑》和今本《論語》除了上述互見外,還有與《陽貨》、《堯問》等篇互見的語錄。所以早期《論語》材料出現於他書並不奇怪。
其二,《論語》最終出現定本要在西漢元帝時代。 《論語》在最開始就是有不同結集和傳本的,最後再統一「輯而論纂」,所以其成書在戰國早期是沒有問題的。戰國時代的《論語》,不同弟子所記的傳本之間,差異應該是很大的。即使到了西漢時代,《論語》在不同學者手中的傳本差異還是比較大,除了《齊論語》與《魯論語》、《古論語》之間的不同外,同是齊、魯《論》學者之間也有不同,《漢書·張禹傳》記載是「魯扶卿及夏侯勝、王陽、蕭望之、韋玄成皆說《論語》,篇第或異」,只有到了《張侯論》,《論語》傳本才基本固定。而張禹的《張侯論》更是他「採獲所安」的結果,其中的文字難免參考《齊論語》有所輕微的改動和潤色。
簡單的回顧《論語》的成書,我們可以發現三個問題:一是《論語》在《張侯論》出現之前,各傳本之間篇章有不同,文字有多寡;二是《張侯論》相比於原來的《論語》傳本,文字可能有加工,但不會很多;三是《論語》存在與他書重出互見的材料。甚至可以說,在《張侯論》出現之前,不僅僅只有一部《魯論語》,也不僅僅只有一部《齊論語》,與今本《論語》互見的材料非常有可能就是當時的某種傳本形式。
所以,基於西漢之前文獻互見情況極為常見,《論語》在當時也有多種傳本的情況,不能輕易認定「曾子有疾」這類戰國秦漢文獻不是當時的《論語》內容。它們其實更可能是《論語》的另一種傳本形態。因此在《說苑》這種以匯錄古文獻為主的西漢晚期書中,如果存在與今本《論語》互見但又有較大不同的材料,多半就是《齊論》或《齊說》了。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0EmEkg.html
消失1800多年的《齊論語》是什麼?
2017年01月13日 18:29 徐尚禮
海昏候墓出土竹簡。(圖取自大陸網站)
海昏候墓出土文物。(圖取自中國孔子基金會)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有《論語》簡,有《知道》篇,則其多半是消失1800年的《齊論語》中國孔子基金會解讀《齊論語》到底是什麼?
現在世人看到的《論語》是張侯之後用魯論語和古論語形成的版本,但是《齊論語》到漢魏的時候就失傳了。
《齊論語》和《魯論語》、《古論語》最大的區別就是多了兩篇,一篇叫《知道篇》,一篇叫《問王篇》。海昏侯墓裏麵就發現了《知道篇》。如果真正釋讀出來這就是失傳1800齊論語,那在整個中國學術界、可能在世界學術界都是一個非常重大發現。
據「壹讀網」報導,文獻可見的《論語》傳授始自西漢。《漢書•藝文志》曰:「《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當時有《齊論語》、《魯論語》、《古論語》三種傳本,均見於《漢書•藝文志》的記載。
終兩漢之世,三種傳本的《論語》都有流傳,其情況何晏《論語集解序》所言最為詳細,也比較可靠。他引用劉向的說法,稱《魯論語》二十篇,《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齊論》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問王》篇實際即《問玉》篇也。
漢景帝末年,又在孔子老宅發現了《古論語》,有二十一篇,編次與《魯》、《齊》不同,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故有兩《子張》篇。
今天所讀乃是漢成帝的老師張禹以《魯論語》為基礎整理的《張侯論》,實際上是一個西漢晚期的本子。《齊論》在何晏《論語集解》之後,就亡佚了,這一情況《隋書•經籍志》有記載。
據傳世文獻,《齊論語》有如下幾個重要特徵─
1、較之《魯論語》,《齊論語》多《問王》、《知道》二篇。
2、《齊論語》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語》。
3、《齊論語》篇章次第與《魯論語》不同。
(中時電子報)
齊論語
西漢時期《論語》分《齊論》《古論》和《魯論》三個版本,漢末魏晉時期《齊論語》失傳。比起魯論,齊論多出了《知道》和《問王》兩篇。後世只知曉篇名,而不知完整的內容是些什麼。[1]
2016年8月30日,據專家考證,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有竹書《論語·知道》篇。專家稱,《論語》中發現《知道》篇,很可能屬於《論語》的《齊論》版本,如果完全釋讀出來,在整個學術界將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發現。[2]
齊論語,漢末魏晉時期作品。
《漢書·藝文志》曰:“《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當時有《齊論》、《魯論》、《古論》三種傳本,均見於《漢書·藝文志》的記載。
終兩漢之世,三種傳本的《論語》都有流傳,其情況何晏《論語集解序》所言最為詳細,也比較可靠。他引用劉向的說法,稱《魯論語》二十篇,《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齊論》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問王》篇實際即《問玉》篇也。漢景帝末年,又在孔子老宅發現了《古論語》,有二十一篇,編次與《魯》、《齊》不同,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故有兩《子張》篇。
考古發現
據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紹,首輪紅外掃描後,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中發現疑似失傳約1800年的《齊論語》。
西漢時期《論語》分《齊論》《古論》和《魯論》三個版本,漢末魏晉時期《齊論語》失傳。比起魯論,齊論多出了《知道》和《問王》兩篇。後世只知曉篇名,而不知完整的內容是些什麼。
文物專家將通過正式釋讀確定竹簡內容。專家斷定,“基本可以確信,海昏侯墓出土竹書《論語》確係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 [1]
海昏侯劉賀為什麼把《齊論語》終生帶在身邊?
2016-10-26 由 光明網 發表于 文化
王金中
經過半年多的等待,終於得知,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已剝離完畢,數量遠超預期,達到5200多枚。目前,通過紅外掃描等技術知曉,在這批竹簡中有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知道篇」。這是學術界的一項重大發現,不僅對於人們全面、正確地認識儒家思想的未知部分,而且對於深入研究西漢時期的思想發展史以及古代儒家學說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
一、 時代背景:孔子被請上了聖壇
漢代以前,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說,只不過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在300多年間雖然產生很大影響,但並沒有占據思想文化的統治地位。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國家疆域的開拓、民族的融合、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急需有統一的思想文化。這一點與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所面臨的基本形勢差不多。但漢武帝吸取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教訓,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他決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推行「獨尊儒 術」政策的力度是非常大的。
一是大肆祭孔。漢高祖劉邦初打天下時,本不喜歡儒生及儒學,但亂世尚武,治世修文,在酈(li,音力)食其等儒生的輔佐下,隨著劉邦一步一步取得天下,他對儒生的態度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由「輕儒」轉變為「好儒」。劉邦曾親自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以證明他對儒學的尊崇。到漢武帝時,「諸侯卿相至,常先謁然後從政。」也就是說,新官上任必須先拜謁孔廟。這就開了中國歷史上當朝官員祭孔的先河。
二是規定了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在朝中設「五經博士」,專門研究、傳授這些經典著作,以備資政。後來又增加了《孝經》、《論語》,合稱為七經。天下學子都要把這些儒家經典作為教科書來學習。(圖1)
圖1
三是任命了一批儒家學者為丞相、太尉、郞中令、御史大夫等高官,還罷免了一批不治「五經」的博士和信奉黃老之學的官員。從而結束了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混亂局面。
四是改造儒家思想,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三綱五常」、「大一統」、「君權神授」等學說融入到新儒學之中,並以此「舉賢良,明教化」。
這樣,從皇帝、丞相、博士到地方官員都會講經學,上下一同灌輸遵守封建等級和倫理秩序的意識。由此,孔子便被堂而皇之地請上了聖壇,儒家思想也成為統制社會意識形態的絕對權威。
漢武帝推行的這一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在儒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使儒學成為此後兩千多年來的官方指導思想,也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二、教育薰陶:劉賀的儒學功底深厚
「獨尊儒術」的漢武帝,還特別注重用孔孟之道教育後代。「巫盅之禍」後,他在總結自己的育子經驗時說:「生子應置於齊魯之地,以感化其禮義」。漢武帝的次子劉閎(hong,音宏)被封為齊王,就是要讓他在那裡學習儒學,可惜他很早就死了。五子劉髆(bo,音博)即劉賀的父親,被封為昌邑王。昌邑國就在古代魯國的境內,距孔子的家鄉曲阜還不到100公里,距孟子的家鄉鄒城也不到100公里。漢武帝還親自為劉髆挑選了當時的大儒當老師。劉髆死後,年僅5歲的劉賀成為第二代昌邑王,年邁的漢武帝同樣為劉賀挑選了三位老師,即龔遂、王吉和王式,都是那個時代滿腹經綸的頂級大儒。
郞中令龔遂「以明經為官」,即以儒家的經典行事。他看到年輕的昌邑王劉賀「動作多不正」,便「內諫爭於王,外責傅相,引經義,陳禍福,至於涕泣,蹇蹇(jian,音簡)亡已。」龔遂還精心挑選了王安等十個「通經術有行義」的人與昌邑王劉賀共起居,要求他們「坐則誦詩書,立則習禮容。」老師王式則以孔子整理的《詩經》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在講授過程中,「至於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為王反覆誦之也;至於危亡失道之君,未嘗不流涕為王深陳之也。」正是在他們的教導和薰陶之下,昌邑王劉賀逐漸成為儒家文化的信奉者。在昌邑當庶民時,有人看到這位被廢掉的皇帝、曾經的諸侯王劉賀,「衣短衣大絝,冠惠文冠,佩玉環,簪筆持牘趨謁」,完全是一幅儒生的模樣。在劉賀的墓葬中,發現繪有孔子畫像和記錄孔子生平的彩繪溫明。(圖2)這些都是劉賀終生信奉儒學的極好證明。
圖2
那麼,劉賀究竟讀過哪些儒家經典呢?他的儒學功底到底有多深呢?史書中沒有專門介紹。但是從典籍的敘述以及出土的竹簡中可以找到答案。
其一,《詩經》,內有305篇,統稱詩三百篇,相傳是孔子所編著,為儒家五經之首。(圖3)前面提到,王式「朝夕授王(指
昌邑王劉賀)」,使他均可背誦。此外,龔遂和王吉,也經常引用
圖3
《詩經》的章句教育尚在青年時期的劉賀。應當說,劉賀對於《詩經》是精通的。
其二,《孝經》,分為18章,共1903字,相傳是孔子為曾子陳述孝道之作,是中國第一部倫理專著。劉賀不僅通讀過,而且熟記於心。在大將軍霍光廢黜劉賀帝位的緊要關頭,他脫口而出:「聞天子有爭(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說明他對《孝經》中的語句相當熟悉,可以運用自如。
其三,《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我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從本質上說,就是對未來事態發展進行一定的預測。劉賀生前認真研讀過,並且死後把它帶進了墳墓。但客觀地說,劉賀不一定能夠讀懂它,因為在人生中的幾處重要關頭,他的行為都出現不應有的失誤,說明他還不能預測未來,把握機遇。
其四,《論語》,今本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的方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由於劉賀墓中出土的竹簡中有《論語》,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生前一定認真研讀過這部著作。(圖4)
圖4
按照漢代的學位制度,只要精通一部經書,就有資格當五經博士,並且可以講學。而劉賀卻精通《詩經》、《孝經》兩部經典,還認真研讀過《易經》、《論語》,應該說他的儒學功底相當深厚,不亞於那個時代的大儒。所以,在海昏侯劉賀的墓藏中發現儒家的多部經典毫不奇怪。
三、來龍去脈:漢代《論語》的流傳版本
漢武帝時規定的「五經」中沒有《論語》,後來加進《孝經》和《論語》,統稱為「七經」,說明《論語》的廣泛流傳晚於五經。這是因為與許多先秦古籍一樣,《論語》經過秦火和戰亂曾一度失傳,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後才重新出現若干版本,由此形成許多不同的學派。
那麼,漢代能夠看到的《論語》有哪些版本呢?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那時較為流行的主要版本如下:
「《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
《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
《魯》二十篇,《傳》十九篇。
《齊說》二十九篇。
《魯夏侯說》二十一篇。
《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
《魯王駿說》二十篇。
《燕傳說》三卷。
《議奏》十八篇。(「石渠」論)
《孔子家語》二十七卷。
《孔子三朝》七篇。
《孔子徒人圖法》二卷。
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圖5)
圖5
那麼,這張二千多年前的書單告訴我們什麼呢?
第一,《論語》的版本民間流傳非常多,至少有12家。書單中的論、語、傳、說,都是當時《論語》書名的別稱。其中的《魯夏侯說》、《魯安昌侯說》、《魯王駿說》、《燕傳說》等,為「解釋《論語》意者」。而《議奏》為漢宣帝召集「石渠」會議時博士們對《論語》的發言記錄。
第二,《古論語》、《齊論語》、《魯論語》是最初的版本,也是其他版本的基礎。至少在西漢末年,這三個版本曾經並行於世。而按照書單上的排序,《古論語》應早於《齊論語》,《齊論語》應早於《魯論語》。
第三,《古論語》、《齊論語》和《魯論語》三個版本各有不同的來源,流傳可循。三者最大的差別就是《古論語》有孔子各位弟子的籍貫。《齊論語》多出兩篇,即「問王篇」和「知道篇」,而其餘20篇中的章句頗多於《魯論語》。
第四,《論語》今本20篇,是在《古論語》21篇、《齊論語》22篇和《魯論語》20篇的基礎上,刪同存異、「刪其煩惑」,綜合整理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刪去了《齊論語》中的「問王」、「知道」兩篇,以及《古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弟子的籍貫。
至於開列這張書單的班固是否通讀過十二家《論語》,特別是《古論語》、《齊論語》和《魯論語》,從《漢書》行文中看不出來,難以下定論。
四、傳承有序:《論語》的流派形成
那麼,《古論語》又是從何而來呢?據史料記載,秦朝頒布焚書令時,孔子的後裔、第九代孫孔鮒(fu,音復),把《論語》、《尚書》、《孝經》、《家語》等竹簡,藏在了祖堂的複壁中。漢景帝時,魯恭王為了擴建自己的宅院而拆除隔壁孔子舊宅時,在牆壁中意外發現一批寫在竹簡上的儒家經典。據當時的統計,共有《尚書》46卷50餘篇,《逸書》16篇,《禮古經》56卷,《逸禮》39篇,《禮記》131篇,《明堂陰陽》33篇,《古孝經》1篇,《古論語》21篇,《王史氏》21篇。據說,當時魯恭王聞訊前去查看時,斷壁殘垣之間,居然隱隱有鐘鼓琴磬之音,幽韻綿長,不絕於耳。魯恭王趕緊下令停止對孔府的破壞活動。對於這批典籍史上稱為「孔壁藏書」,也稱「魯壁藏書」。由於這批藏書是用戰國文字寫成,又被稱為「古文經」,沒有多少人能夠看懂。
漢武帝時,孔子的第十一代孫、博士孔安國是當時著名的大儒,他精通各種古代文字,經過認真考辨,用隸書將這些天書般的儒家經典重新寫出,並呈獻給朝廷。可惜,此時漢武帝正忙於應對「巫盅之禍」,孔壁藏書因此未引起高度關注,深藏於當時的「國家圖書館」——秘府之中,無人問津。
但這也有一個例外,就是司馬遷。他年輕時師從孔安國學習古文,即《漢書》中所說「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古)。」同時作為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時需要到秘府中去查看各種歷史文獻,所以有機會閱讀《古論語》這部「古文經」。正因為如此,《史記》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中引用的許多材料,都出自《古論語》。(圖6)這一點司馬遷自己說得很清楚,他在
圖6
《仲尼弟子列傳》中非常明確地指出:「學者多稱七十子之徒,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損其真,鈞之未睹厥容貌,則論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論語》弟子問,並次為篇,疑者闕焉。」這裡「論言弟子籍」的「孔氏古文」,就是《古論語》。
至於《齊論語》和《魯論語》也都是傳承有序的。按照《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傳《齊論語》的,是由昌邑中尉王吉,傳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而王吉是領軍人物。傳《魯論語》的,是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他們都是名家,而張禹的本子後經鄭玄注釋而流行於世。
在前面的書單中,列有《魯安昌侯說》21篇。這便是安昌侯張禹整理《論語》的一個重要版本。《經典釋文•敘錄》中說:「安昌侯張禹受《魯論》於夏侯勝,又從庸生、王吉受《齊論》,擇善而從,號《張侯論》,最後而行於漢世。」這就是說,張禹在前人整理《論語》的基礎上,綜合考證了《魯論語》和《齊論語》,而整理出一個新的版本,即《張侯論(語)》。《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漢末鄭玄以《張侯論》為本,參考《齊論》、《古論》,而為之注。」也就是說,鄭玄又以《張侯論(語)》為底本,參考了《齊論(語)》和《古論(語)》,並且加注而編輯成一個新的版本。這就是今本《論語》的直接來源。(圖7)
圖7
為什麼張禹和鄭玄把《齊論語》中的《問王》、《知道》兩篇和《古論語》中的孔氏弟子籍貫刪除掉呢?至今是一個迷團。有人根據各種版本推測,一個原因是,張禹和鄭玄可能內定了一條編輯原則,就是古、齊、魯三種版本的《論語》,同樣的內容如果三種版本或兩種版本都有,就保留下來。如果僅僅一種版本有而其他版本均無的內容,就刪除。記述各位弟子的籍貫,僅在《古論語》中出現,因此刪去;《問王》和《知道》兩篇,僅在《齊論語》中出現,因此也被刪去。還有一個原因是,張禹和鄭玄都是以研究、傳授《魯論語》為職業的。因此整理《論語》時內定總的篇幅按照《魯論語》20篇數目為限,而《古論語》是21篇,刪去1篇;《齊論語》是22篇,刪去2篇,這樣「削足適履」,適應了《魯論語》的20篇數目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有了張禹和鄭玄整理出來的新版《論語》,到漢魏的時候《齊論語》便失傳,算起來至今大約有1800年了!
五、《齊論》宗師:劉賀的老師王吉
說到《齊論語》,就不能不說到漢武帝為劉賀請的老師——昌邑中尉王吉。
據《漢書》記載,王吉「字子陽,琅琊皋(gao,音高)虞人也」。琅琊在現在的山東境內,古屬齊國之地。他「少時好學明經」,「傳《齊論》者,……唯王陽(指王吉)名家。」這就指出王吉是《齊論語》的一代宗師。即使是《魯論語》的大師張禹,也曾經拜王吉為師學習《齊論語》。
老師王吉善於用儒家思想對學生劉賀言傳身教,其中耐人尋味的記載有兩次:
一次是,當他看到年輕的昌邑王劉賀「好遊獵,驅馳國中,動作亡(無)節」時,上疏勸諫,在短短的四五百字中,多處引用《詩經》、《論語》等經典,規勸劉賀「考仁聖之風,習治國之道」,「心有堯舜之志,體有喬松之壽,美聲廣譽登而上聞,則福祿其轃(zhen,音臻)而社稷安矣」,真是苦口婆心。劉賀深受感動,說:「中尉甚忠,數輔吾過」, 還命人「賜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脯五束。」
再一次是,當昌邑王劉賀深夜接到璽書,第二天立即趕赴長安去當皇帝時,別人都在興奮異常地打點行裝,唯獨王吉冷靜思考,奮筆疾書,他引用《論語》中的「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勸劉賀「今大王以喪事徵,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發。」尤其對於大將軍霍光,更要「事之敬之,政事壹聽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可惜劉賀並未聽從王吉的忠告,當了27天皇帝便被廢黜。
後來,王吉因數次勸諫劉賀而未被霍光誅殺,還被漢宣帝任用為「博士諫大夫」。
王吉向劉賀傳授的,應該是《齊論語》。那時沒有現代意義上的紙張,也沒有發明印刷技術,更何況書籍不是一般的商品,難
圖8
以購買。因此,對於經典著作只能由老師或學生一筆一畫地抄寫到竹簡上。按照這樣的邏輯推理,海昏侯墓中發現的《齊論語》,最大可能是王吉抄寫的,當然,也有可能是劉賀抄寫的。(圖8)無論是誰抄寫的,劉賀都把這部《齊論語》視為至寶,始終帶在身邊。而且越是到壯年,劉賀越是能夠從《齊論語》中汲取修身、齊家的精神營養。
六、重要影響:推動儒學研究的深入
海昏侯墓驚現《齊論語》「知道篇」,使已經失傳1800多年的古籍重見天日。雖然《齊論語》及其「知道篇」的竹簡還在清理、保護、排序和釋讀中,人們看到其文字的全貌還有待時日,但《齊論語》的發現無疑是我國儒學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將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第一,《齊論語》的出現,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儒學產生的社會根基。自從孔子創立儒家學說後,儘管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但儒學仍然在社會上有深厚的根基,廣為流傳,以至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不久,大量儒家經典便湧現出來,僅《論語》就出現了十二家之多,正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說明中國的儒家學說與道家、法家等學說一樣,都有其產生的深厚社會基礎,都有它們的市場,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對人類思想文明的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
第二,《齊論語》的出現,使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孔子的思想和理論。用現在的眼光看,《齊論語》的「知道篇」以及這次可能發現的「問王篇」,都是孔子學說的重要篇章,是儒家學說的經典之作。況且《齊論語》的其餘20篇中的章句頗多於《魯論語》,因此,《齊論語》的研究價值更高一些。但由於古人特別是張禹和鄭玄知識的局限性和歷史的局限性,竟然將這兩個今天看來十分重要的篇章都刪掉了,以致儒學的許多研究者只知其篇名而不知其內容。現在《齊論語》及其「知道篇」的問世對於人們全面研究孔子的思想和理論,無疑提供了真實的資料,將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其三,《齊論語》的出現,為我們開拓了研究孔子思想的嶄新領域。1800多年來,誰也沒有見到過「知道篇」與「問王篇」的文本,更不要說對其進行翻譯和注釋。現在有了《齊論語》「知道篇」,就為深入研究儒學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比如,從海昏侯墓的竹簡中可知《齊論語》「知道」,寫作「智道」。有人解釋說,漢代「知」字與「智」字通假,因此篇名定為「知道篇」。 我個人認為,既然是通假,可以「智」通假「知」,也可以「知」通假「智」。古文「知道篇」的原意,極有可能就是「智道篇」。這是其一。其二,「智道」從概念上說,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比「知道」要深刻而廣泛。作為內涵深刻、外延廣泛的古典著作,篇名用「智道」取代「知道」,含義更加豐富。其三,現在能夠看到的《智道》第一句話是「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如果換作《知道》,第一句話就變成了「孔子知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這就如同將醇酒換成了白水,雖然也可以解釋通,但哲學的味道會大打折扣。諸如此類的研究若能深入下去,一定會將中國古典儒學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境界。
2016年10月22日
本文參考資料:《史記》、《漢書》、《資治通鑑》、《中國通史簡編》《中國通史》;《論語詮解》、《一本書讀懂儒家文化》、《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展板說明、近期報刊有關新聞報導。
圖片來源:《五色炫曜》展覽、首都博物館網站。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2a4qno9.html
海昏侯墓考古,失传1800年《齐论语》将释读 - https://goo.gl/e8GhzK
大陸海昏侯墓現失傳1800年齊論語 將釋讀文字
2017-05-28 10:49聯合報 記者賴錦宏╱即時報導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研究工作備受各界關注。日前,南昌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傳來新消息,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語」竹簡已完成掃描,為文字釋讀做好準備。海昏侯墓青銅器、漆器和竹簡的相關修復和研究仍正有序進行。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漆木器中,竹簡是最核心文物之一。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目前5200多枚竹簡的剝離、第一輪掃描工作已基本完成。據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掃描技術已經知曉,這些竹簡內容大約分為論語、易經、禮記、醫書、五色食勝、悼亡賦和簽牌、奏牘等八個部分,其中大家最為關注的是「論語」。
據了解,「論語」在古代有古論、魯論和齊論三個版本。如今看到的「論語」是魯論和古論形成的版本,「齊論」到漢魏時就失傳了。其中齊論和魯論、古論最大的區別,就是多了「知道篇」、「問王篇」。
專家表示,竹簡上所書寫的「智道」,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載「齊論語」第二十二篇的「知道」,「基本可以確信,海昏侯墓出土竹書「論語」確是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
目前,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竹簡已完成掃描,下一步展開修復和加固等,進行第二輪掃描,為啟動文字釋讀工作做準備。
海昏侯是劉賀,西漢第九位皇帝。漢武帝孫,原為昌邑王,在漢昭帝駕崩後繼位,在位27日,被權臣霍光以行事乖戾為由廢黜,後改封為海昏侯。
-------------------------------------
2017年05月28日20:04
(更新:新增動新聞)
中國考古學家今年1月表示,江西南昌的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大批文物中,疑似找到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語》竹簡。《江南都巿報》日前報導,這份竹簡已完成掃描,基本可以確信就是比其他版本《論語》多了兩篇的《齊論語》,考古學家將進行文字釋讀工作。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漆木器中,竹簡是最核心文物之一。在南昌漢代海昏侯墓文物保護工作站內,有一個30多坪的大房間專門用來存放竹簡。經過1年多的努力,目前5200多枚竹簡的剝離、第一輪掃描工作已基本完成。
透過掃描顯示,這些竹簡內容大約分為《論語》、《易經》、《禮記》、《醫書》、《五色食勝》、《悼亡賦》和《簽牌》、《奏牘》等八個部分,其中大家最為關注的是《論語》。
據瞭解,《論語》在古代有三個版本——《古論》、《魯論》和《齊論》。如今看到的《論語》是《魯論》和《古論》形成的版本,《齊論》到漢魏時就失傳了,它與另兩個版本最大差別是多了《知道篇》、《問王篇》。
央視新聞今年1月發布兩張竹簡圖片,是同一支簡的正反面。竹簡反面寫有「智道」,正面寫有:「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禦也。」
「智道」即為「知道」,當為此卷竹書的篇題。漢代「知」、「智」互通,此前公佈的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上就將《論語》中「知者樂水」一句寫為「智者樂水」。由此可知,這枚竹簡上所書寫的「智道」,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載《齊論語》第二十二篇的篇題——「知道」。
專家斷定,「基本可以確信,海昏侯墓出土竹書《論語》確為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目前,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語》竹簡已完成掃描,下一步展開修復和加固等,進行第二輪掃描,為啟動文字釋讀工作做準備。 (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出版時間:10:14
更新時間:20:04
工作人員正修復竹簡。 翻攝網路
《齊論語》竹簡上的字句。 翻攝央視新聞微博
出土竹簡圖片。 翻攝微博
-------------------------------
《齊論語》釋讀即將摁下啟動鍵(圖)
曾在1800年前漢魏時失傳青銅器已修復百餘件有望與觀眾見面
2017-05-24 07:00:11 來源:中國江西網
編輯:週珺 作者:陳文秀 字體:大 中 小 | 大江論壇 | 評論(0)
新聞熱線:0791-86849275
訂江西手機報:電信、聯通用戶發短信JX到10626655,移動用戶發短信JXP到10658000,3元/月
爆料投訴請進入江西微博 問政江西
文/圖全媒體記者陳文秀實習生陳學碩
中國江西網訊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研究工作備受各界關注。5月23日,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獲悉,海昏侯墓青銅器、漆器和竹簡的相關修復和研究正有序進行。其中,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語》竹簡已完成掃描,為文字釋讀做好準備。
工作人員在修復青銅器。
《齊論語》完成掃描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漆木器中,竹簡是最核心文物之一。在南昌漢代海昏侯墓文物保護工作站內,一個百餘平方米的房間被專門用來存放竹簡。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目前5200多枚竹簡的剝離、第一輪掃描工作已基本完成。
據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掃描技術已經知曉,這些竹簡內容大約分為《論語》、《易經》、《禮記》、《醫書》、《五色食勝》、《悼亡賦》和《簽牌》 、《奏牘》等八個部分,其中大家最為關注的是《論語》。據了解,《論語》在古代有三個版本——《古論》、《魯論》和《齊論》。如今看到的《論語》是《魯論》和《古論》形成的版本,《齊論》到漢魏時就失傳了。《齊論》和《魯論》、《古論》最大的區別,就是多了《知道篇》、《問王篇》,此次海昏侯墓考古發現的就是《知道篇》。
目前,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語》竹簡已完成掃描,下一步展開修復和加固等,進行第二輪掃描,為啟動文字釋讀工作做準備。
畫盾展現西漢工藝
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中,漆盾牌的特點尤為突出。工作站內,一塊塊形似盾牌的文物被保存在恆溫純淨水中。工作人員說,這種盾牌名為畫盾,是一種漆木器。西漢時盾牌屬兵器,以木質結構為主。“畫盾上還有銅鉚,可讓盾牌更牢固。不過這些盾牌均為冥器,主要為了陪葬使用。”
據了解,這些畫盾兩面繪有鮮豔的圖案,正反面圖案不一樣,圖畫內容多是人獸搏鬥。工作人員介紹,墓中共出土了10多件精美畫盾,其圖案之精美和保存之完整實屬少見,展現了2000多年前漢代精湛的漆器工藝。
青銅器修復100多件
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內,海昏侯墓出土金屬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室的牆上掛滿各種修復工具,工作台上鋪滿鋼鋸、檯燈、海綿、電焊筆等工具,一側的櫃子上放滿已修復好的各種青銅器。
院長徐長青介紹,從殘破的青銅器到博物館裡光鮮亮麗的展品,要經過診斷、清洗、整形、補配、焊接、做舊等一系列程序。目前,已有100多件青銅器完成修復,有編鐘、博山爐、連枝燈、銅鼎、銅壺等。條件成熟時,它們將被補充進省博物館“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中,與觀眾見面。(江南都市報)
-----------------------------
海昏侯墓重大進展!失傳1800年《齊論語》即將釋讀(組圖)
文章來源: 江西都市報於 2017-05-26 22:40:2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打印本新聞 (被閱讀21518次)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研究工作備受各界關注。5月23日,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獲悉,海昏侯墓青銅器、漆器和竹簡的相關修復和研究正有序進行。
其中,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語》竹簡已完成掃描,為文字釋讀做好準備。
《齊論語》完成掃描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漆木器中,竹簡是最核心文物之一。
在南昌漢代海昏侯墓文物保護工作站內,一個百餘平方米的房間被專門用來存放竹簡。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目前5200多枚竹簡的剝離、第一輪掃描工作已基本完成。
據工作人員介紹,通過掃描技術已經知曉,這些竹簡內容大約分為《論語》、《易經》、《禮記》、《醫書》、《五色食勝》、《悼亡賦》和《簽牌》 、《奏牘》等八個部分,其中大家最為關注的是《論語》。
據了解,《論語》在古代有三個版本——《古論》、《魯論》和《齊論》。
如今看到的《論語》是《魯論》和《古論》形成的版本,《齊論》到漢魏時就失傳了。
《齊論》和《魯論》、《古論》最大的區別,就是多了《知道篇》、《問王篇》。
據央視新聞1月12日報導,在主墓出土的眾多竹簡中,公佈了兩張竹簡圖片,這兩張竹簡為同一支簡的正反面。
竹簡反面寫有“智道”,正面寫有:“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
如何評價南昌海昏侯墓清理髮掘過程中發現失傳近兩千年的《齊論語》?
在主墓出土的眾多竹簡中,公佈了兩張竹簡圖片,這兩張竹簡為同一支簡的正反面。竹簡反面寫有“智道”,正面寫有:“
首先我們要感謝第一線的考古與文保人員,正是由於他們的努力,我們才能看到《齊論語》。
我們就是在見證歷史。
在五月底,楊軍領隊就曾公佈過《齊論語》的消息,鏈接如下:
海昏侯墓為啥讓盜墓賊空手而歸專家鄭州解密
而在6月底“一席”的演講上,楊軍領隊更是在視頻中公佈了《齊論語》的消息,鏈接如下,31分40秒開始:
一席楊軍:海昏侯墓考古
載有海昏侯簡報的《考古》第7期於7月底發行,直到8月底,北大等方面的專家仍沒有能對竹簡進行考釋,故在下不揣譾陋,寫就《小考》。
我曾在“孔子衣鏡”的文章中對海昏侯墓竹書《論語》為《齊論語》進行過推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文章太長,真對不起大家,可以直接從文章中間開始看起):
http://www. gwz.fudan.edu.cn/SrcSho w.asp?Src_ID=2782
因為《齊論語》太過重要,之後,約在12月,官方會在紙媒上正式公佈《齊論語》的信息。這部竹書確定為《齊論語》,茲事體大,是要經過考古學證據、史學考證與經學論證才能得出結論。但由於要尊重整理方的權益,我們不能做過多內容上的披露,還望理解。即便在正式版文章中,也只能給大家展示簡報中公佈的兩張《齊論語》的照片(《知道》首簡的正、反面)。但我們是經過詳細考釋與多方請教,才得出的結論,故應能給大家一個準確的說法。
至於評價,只能說《齊論語》可能是海昏侯墓竹簡中最重要的發現。這部竹書是《齊論語》,比《齊論語》究竟寫了些什麼還要重要。《論語》在漢代分為三個版本《齊論語》、《魯論語》、《古論語》,我們今天通行的本子出自《魯論》系統的《張侯論》。《齊論語》比《魯論語》多兩篇——《問王》、《知道》。我們此次在海昏侯墓發現的就是《論語》第二十二篇《知道》。鄭康成之後,大致從曹劉那一代人開始,《齊論語》徹底失傳,世上再無人見過《齊論語》。可以想見,連朱子、陽明子這樣的大儒都只能耳聞、未能親見的《齊論語》,一千八百年後重現於世,肯定是極其重大的考古發現。更何況裡麵包含有若干失傳的孔子的話,無論多少,這畢竟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且又是權威版本的《論語》,這對經學與儒學研究都具有重大意義。
我還想再說一點,《齊論語》的發現也體現了考古與盜墓的本質區別。很少有盜墓賊會關心墓葬裡面的有機質文物(竹簡、服飾之類之類),尤其當墓葬中出現了大量金銀器時,竹簡很可能就淪落為照明工具(例如汲冢竹書)。但考古的職業道德就在於,我們會對文物一視同仁。無論是金餅還是竹簡,都會得到充分的保護與研究。更何況,文字帶來的信息可能比金餅值多少錢更重要,就好比《齊論語》與“孔子衣鏡”,這簡直就是“神器”級別的國寶,日後肯定禁止出國了,怎麼是區區幾百斤金子能換來的?
所以說,我們就是在見證歷史。畢竟,我們知道了,一千八百年來,無人知道的《知道》。
ps:我很歡迎大家交流,無論是留言、私信,或是在北京的朋友想要見面交流我都很歡迎,但請大家僅就學術問題進行交流。七十二子,有齊、魯,有吳、楚,之所以集結《論語》,為的是微言不絕,大義永繼。我當然很希望大家能夠留言,但糾紛就不好了。聖人治禮作樂,是為了明辨禮與非禮。所以,爭鳴當然很好,但是爭吵就不用了吧。
另外再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據我所知,一般情況下出土文獻不會作為教材出現(考題倒是有可能),所以《齊論語》應該不會加進語文書裡。但是,確實有可能作為背景資料加入考試當中…
------------------------------
失傳1800年《齊論語》出土,震驚世界。
2017-05-28 06:57
本文轉自江南都市報
驚世出土,江西振奮。
南昌漢代海昏侯墓的發現讓世界又一次聚焦江西。
如今漢代海昏侯墓的研究工作還在進行…在南昌漢代海昏侯墓中,除了燦燦發亮的金器,做工精美的玉器外,還有5000多枚竹簡。
專家學者的眼中這批竹簡被寄予厚望,甚至被認為是整座海昏侯墓出土的最重要文物之一,其中就包含失傳1800年的《論語》知道篇。
海昏侯墓失傳《論語》
重大進展
↓↓↓
日前,南昌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傳來新消息,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語》竹簡已完成掃描,為文字釋讀做好準備。
南昌漢代海昏侯墓文物保護工作站工作人員夏華清介紹,掃描完以後,第二道就是清洗,文字露出來以後,立馬第二道掃描,兩道掃描的一對比,文字就清楚了。“竹簡裡面已經出現了一篇失傳的《論語》。”
如果完全釋讀出來將是一個重大發現
大家今天看到的《論語》是張侯之後用《魯論》和《古論》形成的版本,但是《齊論》到漢魏的時候就失傳了。
《齊論》和《魯論》、《古論》最大的區別就是多了兩篇,一篇叫《知道篇》,一篇叫《問王篇》。海昏侯墓裡面就發現了失傳1800年的《知道篇》。
專家認為,如果真正釋讀出來這就是失傳1800年的《齊論》,那在整個中國學術界、可能在世界學術界都是一個非常重大發現。
它失傳了1800年
可能在江西重現世人眼前
在主墓出土的眾多竹簡中,公佈了兩張竹簡圖片,這兩張竹簡為同一支簡的正反面。竹簡反面寫有“智道”,正面寫有:
“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一般情況下,竹簡上的文字多書於一面,此簡正反兩面均書文字,當為一卷竹書的篇首簡。
“智道”即為“知道”,當為此卷竹書的篇題。漢代“知”、“智”互通,此前公佈的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上就將《論語》中“知者樂水”一句寫為“智者樂水”。
由此可知,這枚竹簡上所書寫的“智道”,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載《齊論語》第二十二篇的篇題——“知道”。
專家斷定,“基本可以確信,海昏侯墓出土竹書《論語》確係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
是不是又想起了當年
被“熟讀並背誦全文”支配的恐懼
目前已釋讀出《論語》《易經》《禮記》《醫書》《五色食勝》《悼亡賦》等多部典籍內容。目前相關已經進入到文字釋讀和研究階段。
--------------------------------------
“智道”即為“知道”,當為此卷竹書的篇題。漢代“知”、“智”互通,此前公佈的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上就將《論語》中“知者樂水”一句寫為“智者樂水”。
由此可知,這枚竹簡上所書寫的“智道”,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載《齊論語》第二十二篇的篇題——“知道”。
專家斷定,“基本可以確信,海昏侯墓出土竹書《論語》確係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
海昏侯墓失傳《論語》
目前,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語》竹簡已完成掃描,下一步展開修復和加固等,進行第二輪掃描,為啟動文字釋讀工作做準備。
畫盾展現西漢工藝
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中,漆盾牌的特點尤為突出。工作站內,一塊塊形似盾牌的文物被保存在恆溫純淨水中。工作人員說,這種盾牌名為畫盾,是一種漆木器。西漢時盾牌屬兵器,以木質結構為主。“畫盾上還有銅鉚,可讓盾牌更牢固。不過這些盾牌均為冥器,主要為了陪葬使用。”
據了解,這些畫盾兩面繪有鮮豔的圖案,正反面圖案不一樣,圖畫內容多是人獸搏鬥。工作人員介紹,墓中共出土了10多件精美畫盾,其圖案之精美和保存之完整實屬少見,展現了2000多年前漢代精湛的漆器工藝。
漢執盾俑,所執為畫盾(資料圖)
青銅器修復100多件
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內,海昏侯墓出土金屬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室的牆上掛滿各種修復工具,工作台上鋪滿鋼鋸、檯燈、海綿、電焊筆等工具,一側的櫃子上放滿已修復好的各種青銅器。
院長徐長青介紹,從殘破的青銅器到博物館裡光鮮亮麗的展品,要經過診斷、清洗、整形、補配、焊接、做舊等一系列程序。目前,已有100多件青銅器完成修復,有編鐘、博山爐、連枝燈、銅鼎、銅壺等。條件成熟時,它們將被補充進省博物館“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中,與觀眾見面。
-----------------------------------
留言列表